(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视点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视点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视点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视点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视点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视点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储张鞭 导师签名:似冲 日期:邯 论文摘要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它产生的时期尚属于绘画阶 段。对与甲骨文形体的研究人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字的考释也对形体的 意义做出了解释。我们都认可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的 痕迹,当然也蕴藏着先人的思维思想。文字尤其是象形文字是高度抽象的视觉符 号,这些符号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用二维的线条表现三维动态的事物,这背后总 会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的目的就是探索甲骨文这个非常古老且相对成熟 的文字在视觉思维上有着哪些规律以及尝试结合视觉心理的原理来说明这个问 题。因为甲骨文的前身是由图而发展而来,所以本文也运用了中国绘画原理和视 觉心理学原理来解释甲骨文中视觉心理现象,试图进一步分析背后所体现的思维 方式。 本文第一章选择了甲骨文中的约1 0 0 0 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大部 分是已经考释出的象形程度比较高的字,按照不同的视点进行了分类,并分别作 出解释。首先在人的认知基础上分为正常视点和非正常视点两大类,其中正常的 视点包括我们最常见到的正面形象和侧面形象,又根据人观察角度的不同,分为 正视、俯视两个小类;侧而形象有竖立和半侧两个小类;非正常的视点有歪曲透 视、部分夸大、动态、空间位移等。文中字形以象形字为主,文中表格是把含 1 0 0 0 余字形的数据库i l i 的甲胃文分类后筛选导出生成的。 第二章是视点与视觉思维。思维方式及这样分类的依据和原因,各种视觉现 象的特征与中同的意象思维有很大联系。引入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试图在甲骨 文的视知觉心理的找出结合点。并结合传统思维来探讨甲骨文中的一些符合视觉 心理学的现象和特征。比如相近性原则和对称、平衡和重复等。 第三章简要分析了另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部分字形的视点,选取 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与人字形体有关的部分进行分类,并与甲骨文进行比对。 在第一章的分析基础上,找出东巴文在视知觉心理学层面上与甲骨文的一同 第四章是本文的总结部分,在此部分重述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对以上三章中内容 做出总结,找出一条线索,把各个部分连结起来。 关键词:视点,视觉思维,格式塔,东巴文字 a b s t r a c t o r a c l eb o n e si i l s c r i p t i o n ,o r i g i i l a t e dt l l es t a g eo fp a i n t i n gp “o d ,i so n co ft i l e o l d e s tl l i e r 0 酉y p h st l l a th a v eb e e nd i s c o v e r e ds o 觚t h es n l d yo fm ef i g u r e so fo r a c l e h ;c 邱t i o n0 nb o n c st l a sa c l l i e v e dc e n a i nr e s u l t s ,弱m ei n s p e c t i o na i l d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m ec h a r a c t e l l si n t e r p r e tt h em e a n i i 喀o fm e s ef i g u r e s t h eo r a c l ei n s c d p t i o no nb o l l e s , r e c o g 面z e d 部l ec 枷e ro f l cc l l i n e s ec u l t u r e 锄dr e c o r d e dt l l e 廿a c e so f 锄c i e n t c b i i l e c i v i l i z a t i o 玛a r en e c e s s a d l yc o n t a i l l e do i l ra n c i e 嬲n l i 龇g 柚dt h o u 班s c h a r a c t e 璐,e s p e c i a l l yh i e r o g l y p 置l s ,d e i l o d l 培t l l em e a n j l 唱o fe v e r y t l 】i i l gi nm ew h o l e w o r l dw i t h 觚o d i m e n s i o nl i l l e s ,a r eh i g 灿ya _ b s t r a c tv i s u a ls y m b o l s i ti sm y s t e r i o u s m a th o wd i dm ec h a r a c t e r sc o m e 泌t 0b e i l l g b e h i n do ft b i s ,t h e r e 咖s tb ea c o m p l e x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t h i sp a p e r 【p l o r e st h eo 豫c l ei 1 1 s c d p t i o n0 nb o n e s ,伍e 甜l c i 锄t 黝dr e l a t 主y e m a t i 鹏c h a r a c t 仃yt of m dt l l e 1 1 l l e s o fv i s u a lt l l i i l l 血ga c c o r d i n gt 0w h i c ho u r a n c e s t o r sc r e a t e dm ec h a r a c t e r ,a n da t t e m p tt oe x p l a i l lm e s e1 1 l l e sw i mm em e o d ,o f v i s u a lt i l i i l l 【i n g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 a st h eo r a c l ei i l s c r i p t i o no d g i n a t e df b mp a i l l t i l l g ,t l l e p r i n c i p l eo fc h m e s ep a i l l 吐n g 锄dt h c o 哆o fv i s u a lp s y c h o l o g ya r eb o t l le m p l o y e dt 0 e x p l a 证t l l ev i s i o np s y c h o l o 酉c a lp i 煳o m e n o n 锄da i l a l y s i st h ew a yo ft h i m 渤gb 谢e d i 1 1m e p h e i l o m e n a h l 也e 觚tc h 印t e ro f t l l ep a p e r ,a b o u t1 0 0 0t y p i c a lo r a c l e s ,w m c ha r et l l em o s t t y p i c a ll l i e f o g l y p l l s ,a r ec l 舔s i f i e da c c o r d i n gt 0d i f i e 陀n tv i s u a lp e r s p c c t i v ei n t 0f o r e v i e w ,s i d e v i e w ,p a r t - e x a g g e r a t i o 玛e t c a n de x p l a m e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b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r e a s o l nm a tw ec l a s s i 匆t l l e0 r a c l ei 1 1 s c 邱t i o no n b o n e s 缸吼也ev i s u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e x p l o r e st l l ew a yo ft l l i l l l 【i n gw h 印0 u ra i l c e s t o r s c r e a t i i l gn l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锄dd e i i l 0 1 1 s n a t e st i l a tm ef e a t u r cc n l t o d i e db e b j n dt 1 1 e v 撕e 哆o fv i 娜a lp h e n o m e n ac o r u l e c t sw i n lt l l ec h i i l e s ei i l l a g en i l l k i l l gc l o s e l y g e s t a l tp s y d h o l o g yt l l e o s u c h 嬲t h ep 血c i p l eo fs i l i l i l 撕劬s y n u n c n y ,b a l 锄c ea n d r 印e t i t i o 玛a f ei i l 仃o d u c e dt 0e x p l a i l ls o m ev i s u a lp s y c h o l o g yp h e n o m e n a o ft h eo r a c l e i i | r i p t i o no nb o n e s n e 岫dc h a p t e ra i l a l y s e sm ev i s u a lp h e n o m e mo f 觚c i e n td o n 加ac h a m c t e r , b r i e f l y t h em o s tt y p i c a lp a r to ft 1 1 ec h a r a c t e rt h a tr c l a t et 0t 1 1 ef i g u r eo f r e n a r e c l a s s i f i o da n dc o m p a r ew i t l l 廿l ec o u n t e 印a r to ft h eo r a c l ei i l s c r i p t i o no nb o n e s t h e f o m lc h a p t e rc o n c l u d et h ep a p e rw i t l lt h es w m 姐r y k e yw o r d :v i s u r a lm i n k n g ,v i e w ,g e s t a l t ,d o n g b ac h a r a c t e r 6 ai 士 i亩 这个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可见事物都有一个形体,当这些形体被收入人眼,每 个人所得到的信息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物体,或 从同一个角度不同的人来看时,差别也就产生了。文字,尤其是象形文字,因为 由图画性符号的演变和叠加而来,在把形体抽象为符号的过程中,也会有一样的 问题,就是被视对象的形体与人的主观选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象”与“意” 的关系。 有人认为汉字是一种意象文字,意象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问题,反映了 中国古代人民的心理及思维,在甲骨文的创造之初,原始思维方式无处不见。因 为汉字本身形象如画,形意融合,许多甲骨文实际上就是形象生动的图画。但也 并不是简单的对物体形象的直接描摹,而是经过思维加工,抽象出的视觉符号系 统,许多汉字在造字之时都是以不同的角度被观察并抽象成符号的,由此他们也 就有了不同的视点。汉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时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 在岩壁上刻画出他们的生活和世界,在原始的陶器上描摹出他们的思想和灵魂, 这些画作,不仅是雕刻绘画的艺术品,更是汉字发展为象形文字的渊源。在简单 的勾画中,他们的精神化作一个个透射出灵气的视觉符号,让后人在点点线线中 找寻往昔的生活,作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真的象其彤吗? 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现 形的“象”的? 要读懂这些已远离我们时空的文字,要考虑这些符号为何而作, 又因何成此形态,尝试从视觉心理的角度来探讨这些视觉符号,也许能从一个不 同的角度管中窥豹,勾勒出汉字的原始形态中的思维惯性。 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维与情感的方法,这种 方法要能够利用图形符号储存自己记忆的方法,而且是一种能够程序化传达信息 的简单方法。从汉字的发明到简帛书,都是这种努力结果的代表。当我们观赏古 埃及的壁画时,似乎会有些迷惑,感觉好像有哪里不符合我们思想的习惯,这些 壁画追求着一种完整,圆满的效果,画家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去描画,似乎遵循着 一种法则,这种法则可以保证画中的东西都被完整突出的显示出来。如果我们仔 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些画法似乎跟儿童画的画法有些相关。比如画人的头部,面 孔画成侧面像,眼睛却画成完全正面的,身体的上半身画成正面的,而从腹部往 下的两腿一直到两脚却画成侧面。为什么要画成这样? 正面的眼睛要比侧面的眼 睛容易画,双肩也是正面比较完整,如果肩膀画成侧面,就是一种不完整的体现, 也不符合他们所知道的人体知识。我们容易把一个被描画出的物象看作理所当 然,就如画太阳,一定会画成圆的,画一个瓶子一定是把它立着的形象画出来。 甲骨文作为早期的文字,形体上还存在图画性的痕迹,所以我们也可以试图从观 察字形的角度开始,尝试理解每个字背后的心理依据。其实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 候,也就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作为造字者的人观察事物的角度,甲骨文表 达事物的角度以及这二者所承担的思维方式。 世界各地的原始艺术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也许就是原始思维的一种反映。 对事物并不完全写实的描摹,而是在重现记忆中映像的同时加上自己的想象和创 造。在甲骨文这个古老的象形文字系统中,是否也可以发现与几千年后的现代思 维方式有何殊异,也许从中可以领会到人们常说的古人的“诗性智慧”。 9 甲骨文视点研究 第一章甲骨文中的视点及分类 在雕刻或造型艺术中,人们如果注重表现本质的东西,各种手段都可以应用, 可以表现出事物本来的样貌,因为那是三维度的。但在绘画中,要完全表现出事 物原本的模样是存在一些困难的,绘画的任务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也就是把 三维的东西用二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要用一个单一而静止的位置来表现不断变 化的某种外形时,必须要用到一些方法。其实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也是思维的 一种转换。有些表现方式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而有些则发生了一些变化。甲骨文 的字形因与绘画有着深刻的联系,所以可以用类推的方法利用绘画中的理论来分 析甲骨字形产生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是发生了转变的,也就是看上去并不理所当 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背后又隐藏着哪些规律。比如对一个动物的表现,要表现 一个侧面还是一个正面,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条狗或 一头猪,表现一个侧面,就只能画出一只眼睛,而另一只则完全看不见,如果从 正面来表现,就无法看见身体和尾巴,单纯一只动物的表现可能是容易解决的, 在甲骨文中会根据需要提取动物的有特质的部位来做区分,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 事物或者直接描摹出事物并不能完整生动地体现出所需要表达的意义,特殊的方 法就会被应用到。甲骨文因为表现的目的不同,而且属于字形尚未固定下来的阶 段,也存在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视点表达出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这一字形, 在那个已经有以人为贵这样认知的社会,表现人的字形也是最多的,有正面,侧 面,半侧身,横卧,弯曲等造型,总之生动地表现出了人的当时的社会活动和生 活。 第一节甲骨文的视点 口 l o 阿_ :i 这是一张椅子的图片1 ,四个箭头旁边是通过不同的角度看这个椅子所得到 的形象,上面的a 是从上面向下看时椅子的样子,右边的b 是从椅子的正面看的样 子,右边的c 是侧面看得到的形象,最下面的d 是椅子下面看得到的形象,只有底 座的四个角和座的背面。要获得椅子这个视觉概念的完整信息,只要通过改变我 们观察的视角即可,但是如果转换成二维模式,也难以把所有信息全部放在同一 个画面上。再比如要看到一块田地的完整样子,要用鸟瞰的角度,比如从飞机上 或站在山上看,如果有麦田怪圈,真的要从飞机上才能看到最完整的图形,而置 身于看到的只是一圈被压弯的草。 我们看到一个甲骨文字形的时候,如果一个字的形体比较容易辨认的话,不 考虑意义,我们会发现字的形态是有角度的。以人为例,一个人的主要特征有的 是在他的正面显示出来的,有的则只能通过他的侧面才能显示出来。一个物体也 是如此,它的某些特征可以在其正面显示出来,而另外一些特征则只能从侧面的 某一个角度上才能显示出来。一个杯子,从上面看从下面看得到的都是圆形,而 杯身包含的信息则要相对大得多,那么杯身就是正面,杯身在画面上的抽象线条 就是正面视点。本文是以常人一般的思维习惯来定义物体的视点的。 从事物到字,有三个层次:事物呈现出的样态;人通过一定角度观察到的事 物;抽象后所表达出来的符号。本文对视点进行分类的依据主要根据抓住事物最 突出的特征,或者最能表现事物的特征的角度,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也就是这 一角度来表达是能获得信息最多的角度,这样的一个形象特征用什么样的角度来 表达,就是本文中的视点的定义。 甲骨文记录了当时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表现事物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 视点的种类也是丰富的。这些视点,是人们在记录事物的同时伴随着对自身思想 和情感的表达而产生的。造字时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就是所谓的视点。根据不同 的视点把它们进行分类,并以我们常规的认同标准来划分,归为两大类,一种是 正常视点,即如实描摹抽象成符号;一种是非正常视点,指发生了变形、扭曲和 空间位移等变化的抽象符号。 第二节甲骨文视点分类 l 、正常视点 正常视点分为正面视点和侧面视点两大类: 1 1 正面形象:事物呈现出正面的形象,这是大部分甲骨文字形的表现手法,也 1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3 l 页 l l 应该被认作一种很自然表达的方式。事物的“正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说明 什么是正面视点,首先要说明什么是事物的“正面”。正面可以从事物所呈现信 息的角度和事物被认知的角度来定义。从事物所呈现信息的角度来看,事物的“正 面”通常是事物所呈现信息最多,所呈现信息最有特点的一个角度。从事物被认 知的角度来看,事物的“正面”是事物最容易被人所观察,最容易跟人进行信息 交流的一个角度。比如通常把一个面部叫做人的“正面”,通常把一座房子有门, 有窗,人最容易进出的一面叫做房子的“正面”。视点就是观察事物或表达事物 的角度,分为观察的正面视点和表达的正面视点。本文的正面也是按照事物常规 状态下所处位置的或习惯的认定为基准的。所谓观察的视点就是从事物的“正面 来观察事物,所谓的表达的正视点就是把事物的正面形象给还原出来。比如“人” 字,爻,是由于人观察到了一个呈正面形象的人,然后把他这样的形象用正面 的形象再表达出来,这就是本文中所指的视点,就是把事物的正面形象还原并表 达出来。本文所讨论的是把正面的事物用正面的形象表达出来,对正面特征提取 后得到的形象。 正面的视点是事物正面形象的表达,这是从事物的角度得到的反馈,根据人 观察对象的相对的位置,也就是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的观察角度,得到的都 是正面的形象,都是对事物正面特征的抽象和总结。根据人眼的角度,又可以分 作以下三个小类:一是人从正面即面对面的角度看,即正视;二是入俯视;三是 仰视。 1 1 1 正视:有些事物在各个角度看都是一样,这时所指的正而是常规情况下人 们能看见的形象。比如牛、羊,是我们面对它们时与它们的头部相对时所见到的 形象即为正面的形象:比如f l q 就是当我们与它面对面看到的形象。因为从古至 今,即使人类的生理上心理上发生任何变化,即使现代思维与原始思维存在差别, 但是作为一种生物基本的生理心理结构虽历经千年,还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与 现代人类相同,在描摹一个物象的时候,还是遵循着“所见即所写”的规则,在 描摹的过程中,也许已经经过一个抽象的过程,把三维的形象抽象为二维形象, 但是还是保持了从正面所见的形象。人观察自然万物的一个最自然最直接的方 式,入的双眼的角度决定了我们所观察到的角度几乎所有的实物性的象形都是用 这种最直接的方法表达出来的。如盛物,祭祀用的器皿等。这样的字当然所占的 比例也比较大,下表是视点为正视的字: 限形字头,躺 e白 1 2 酉百 l 令 白 匕 会 白 匕 同丙 盐 ! ! 业 燃 ) 业 每 3 - 黾 乐毫 十才 十才 昌 口 王 口 占王 口 昱王 四 l 匕 l 簋 i 匕 阳 l 筮i 口 l 匕 l 筮i 矗赤 赤 奈束 本束 套 l 人 y 罩 l ¥罩 v 口口 里 i 骨登 舄登 采帝 聚帝 趸 蕈 、- , 袅 i 目i 爿r 灾鼎 八 久 、 八 欠 、 鬈束 显显 &显 凄 lll 而 摹敦 卫 多 卫 嘞娥 参 耳 - x 枯 汐 夕匕 醢 枯 火 必 枯 火 丰 十 罾 丰 十 苫 士 干 封 了封 曾封 芙夫 昌 口 田 日甘 警 :l 一 口 同 合局 舍雷 | 龠 晷 罔 汲入 此 、 f 盏 士士 政 盏 拙 政 华 果 、 巾 甲 刁 天禾 厅侯 i 亚 t 畲 = 士 亚 喁 吕 矢黄 心火 凶火 摹 季 j w j 呜 斗 筒 牌 斗 套 :l 艾 鑫姣 古戒 a 一7 圭 五 晶 :l 尿 龠 :l 尿 1 尿 鼾 立立 贶 搿 立立 贶 匆l l 彤酒 莩手 珏 龠 舀 目寸 音 舀 时 b口 堂柬 矛束 薹桀 盒 1 _ 且 嚎 雨 7 k 令 禾禾 小小 誊 睿 j 、 俞廪 套廪 叁鲁 :8 f 毛劳 牟 卞娈 套多 饔多 l 卯 贺罔 钾同 笠同 簧罔 齐 吉刍 夫 篝 j 刍 天 会 :一 日 曲同 宦 h u o h朗 套s h i l 、 迈 皿 求木 嚼 目 卤南 冈内 冈 内i 譬 节 ¥ 酋 8 自 木木 移 口 。胡 0 志 t上l u忠 7 卫l 铆 崽 争 2 ¥滓 r朋 f 誊; 士z 髟 9 写陴 a且 叫丘 入 求 祭衣 歹肉 学桑 必 山 i 毕 l 畲食 a 食 金 管、食 t不 丁不 s黍 锻黍 籁缘 技绦 早 口 l j 甲 口 l j , 舌 二亡 佥 上 l 厶 上 工 上 工 i 上 l 五 千 - 千工 上 】 太 工 上 r网 阔网 陋网7 义 = _ 卜 木 今 文、 灸文 j 缸 i 台 口 日 0 血 出 炎出 v 半 卜 奔亦 审 里 、 可酉 垂 手 血 客 平 血 帚 目官 1 亍 食 囱 、 丰 e -卫 辜 工 卫 客 缸 1 o 员罔 骨 昌 、 f 氆刖 匀刖 岛宅 灾寅 疑寅 婆帚 县 马 市 叉帚 誊 甫 、 杏 亩 = _ 9p兹 早 二乙 早 二乙 擎 二乙 j 早 二乏 j 国俎 盆俎 吉南 矗g u a 1 1 2 俯视 如果事物是处于平置状态的,要用俯视的观察角度才能看得清全 貌。比如图席子,这个是席子的正面形象,但是常规状态下席子是被放置在地 上的用品,所以人看见的时候是俯瞰时得到的形象,这样的字在视点上本文中为 俯视。这类字如果不把视线转移到对象的正面形象,就不能体现出明显的特征, 甚至表现出的形象是没有意义的。席子的侧面其实抽象成二维符号就是一条线。 所以有些字用俯视的角度来看而得到的形象是必要的。 有些字的形体,或者说意象是由空中俯视得到角度而创造出的,但这并不意 味着这一物象要真的从空中来观察才能得到。如“行”,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形 状,田字,象一块块交错的田地;丁字,即钉字的初文,是从上向下看钉子的形 状,水这一意象也是自上向下看的河流之状,此字意象由来有可能是站在高处俯 视河流,或坐在河边看水流动而在人们印象中形成的河水流动的样子,从视点这 一角度进行考虑,可找出思维规律,希望对造字规律的发现和认知能有所帮助。 比如井字,俯视时看到的井的围栏;丹,其外为井字,其内一点为丹砂之形;舟, 从上方看到的船的轮廓:采,是兽足的指爪形,中问的,i c 是分理,四个点是蹄子 形。再如周字蹲,也是四周围起来从上方俯瞰的角度得到的形态。 再如文字为“薰”。中间四点象烟上出形,这一形象是从顶部看下去才能 得到点的形象,即把线条抽象为点。俯视得到的形象也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一块田地,一口井,街道,只有在对他们做鸟瞰时,才能得到真实的轮廓, 或者这样才能突出其特征。比如田地的阡陌交错,井中的样子等等。d 因,人 躺在席子上的样子,如果用现代的绘画技巧,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也可以用另外的 方法表达出来,比如采用斜线或侧面,把一块田地画成平行四边形,但是甲骨文 中很少见用这种方法来表现的。因为甲骨文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文字,它用一利t 最 简化的方式固定下来这一规则,因为对于很多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使用那种方 法表达是容易引起混淆的。 下面表格中的字都是用俯视的视点来表示的: 僚形 专r 习 j 八j 苏傍 搽傍 p卜 , i 匕 歹 川川 目丹 日丁 k凡 a 日 彳x 苒 主墨 再 苇 主兰 再 写丹 $巍 j 露巍 允河 泅 洹、 e l j洹 向洹 j j (l j 井井 鍪良 睿 一一l j 、 寮 桊寮 l i 米,i i i i 米而 k巢 w其 孳。 匕 田田 目田 酱 置 黾 ¥莴 ;行 营良 争良 园 因 目因 瞬囿 渊炎 m炎 忡l炎 0止 a舟 用周 圈周 申聍 中聍 g莴 孳 官 l j 1 2 侧面形象相对于第一种类别的正面形象,甲骨文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事物是用 侧面的形象表达出来的,通常一个事物总有前后左右之分,被观测的对象用侧面 的形象表示出来,就是本文中所说的侧面形象,即侧视。甲骨文形成时期,字形 尚未完全固定下来,有时同一个字会有不同的形态,有时候同一个字也用不同的 是视点来表示,比如人字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正面侧面都有。这里的视点也并 不是人眼观察的角度发生变化,当人的正面面对另一个人侧着的身体时,抽取的 也就是侧面的形象,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客体这样的角度能更清楚地表达出 字义,也可能是空间的节省。下表中的字形表达的是侧面形象: 1 9 l 原形 ,字头,i | 粉 仓 疋 一 j 套亡北 乏狈 匕 唁匕 1 1比 ? ?比 妣 唁妣 擎琢 j 臼|秉 ” 并什 龚并 箩 巨 t 邑瞠 号瞠 a 鲤 箩习 武努 o 弹 v - 弓留 卡 弓留 r f刀 簧娥 砬伐 孝伐 j 七非 扒分 帮凰 龆凰 坂凰 毒凰 一 a ,父 号 自 - r 一 转巍 汀何 锄 仁= 口 镡 亡= 口 :冬渡 勉雅 聚 雅 钐即 e 夏即 下 亟 峦爽 土雪 := e 毒己 力日 鼗艰 孰教 奄 公 l 玳 公 i :荟 涎 土 卅五 万 出 一1 五 蠢 丑 1 五 城虢 l 砖立营 浊战 谚妹 张妹 乡母 宦母 棍 岛 仁f 平 萄 包 嗣 乡女 双王比 氖砒 散王比 烈王 c 9支 l 畸 偻产 卧 放 拿 二 i 冷 j 刍 夕巴 一 蔼 立 女 冒 离 l 参乙 壹秋 惫雀 人 怔任 诗铽 母射 拿身 眄辰 于 口 毡首 侈首 醣死 占死 铀兔 萝 l 呼微 强 田 t 蚴绑 地姓 铃 啉休 殷觑 觐 秸 钉钦 邻钦 j印 拿雍 ? 奎 ,k 雍 聿 十 佃 聿侑 右 月 镡 六 日 仍 六 月 她御 讹御 i 苫御 介 m 1a n 俘毓 - 夺兀 l允 召 冬 隹 又 l 勃孰 怜孰 厥孰 番孰 l 张孰 释雉 l 奏雉 磴雉 靶帚 池帚 孑祝 彳爰祝 他祝 籼 喜 、一j | 礴 悻 止 1 2 1 竖立依据于上述观点,可以发现在侧视中有一类特殊的形式,还有一些 字在造字过程中把本来横着的物象表示成竖起来的,简称作竖立。这样表现一个 本身横置的事物也许是为了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平衡,也许是为了书写方便,不占 用空间。甲骨文中,很多表示动物和牲畜的字都是竖起来的形象:兔筇;虎嚣, 豕毒,象鸯翁等,在下面表格中有列出,还有:4 f j ,释为t 。葬”,象床上 列残骨之形,其中的床和人形都是竖着的。这样的表示其实我们看到的还是被观 察对象的侧而形象,如果依照事物常规状态横着放置,可能在视觉上会有一种不 平衡,从甲骨文中侧面视点所占比例较大的现象看,横着放置不太符合整个系统 的视知觉心理,竖着会在视觉上看起来更舒服。再如竖起来的一张床形,和以它 为偏旁,疾, 表示一人生病躺在床上,中间几点为汗水;臣p ,竖起来的一只 眼睛。 同一种物象用不同的方位置放,从功能上讲,这样做也有为区别字义的:如 石斧一形, “纵之则为工为士为下为王;横之则为戊,为钺,为戌,为成, 为咸”2 。下面表格列出的是一些竖立的字形: 2 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二册2 9 页 原形 字头 曩豹 置豹 多臣 成 c 习 勺 寸 习 勺 彳亥 芄 由 尻 茏 i 电 尻 遁 由 屁 鸯i 狠 黟 狠 乜 u 州 暂 度 菇 j 贪 缸 爹豕 蠢象 鸯象 亨彘 毋 旦 既 1 1 2 半侧视: 甲骨文中的侧视大都是固定下来的与正面形态成9 0 度角,侧视 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就是不是完全的侧视,而是晕现出介于正视和侧视 之间的,接近于4 5 度角的形象。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因为有些事物需要从这一角 度来看最为清楚,最能表现事物的特色,与“女”有关的字中,很多都采用这个 角度,这样的一个角度与侧面和正面的人形区分开,当我们看到这个形,会有种 女子恭顺抑敛的感性印象。在视知觉心理学原理中,这样做也是表达动态形象的 一种方法,在下面的分类中会有讨论。下面列出了几个为半侧视形象的字形。 原形学买 堙 乳 哩夙 z莴 2 非正常视点 本文把这种情况分成以下几类: 2 1 歪曲透视: 个专业的画家和个儿童画出的画肯定是不同的,除了取决f 直观取象的方便与否,不同的物象也会被用不同的角度画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 问题。在旧石器时代的壁画中常可以看到许多动物的绘画,在同一个动物身上会 体现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点:动物身体的形象一般都是从侧视的角度进行描绘 的,这利一表现方法在绘画上称作“歪曲透视法”3 ,这种绘画方法在西方文艺复 兴时期更为壮大,在达芬奇等大师的绘画作品小被发展及应j j 。其实这是一种原 始思维形式的体现,在很多原始造型中普遍存在。有的学者把这种利用一定的自 然形貌来创作形象的原因,归结为一种叫做“投射”的心理机能,他们认为是这 些特殊的形貌诱发了原始人的相似联想,从而使他们把这个形貌进行加工,改造 成自己想象中的形象。在表现几个物体组合的情况时,这个问题就异常突出。下 图1 是一个两边有树的池塘,只有从卜边俯视时,才能看清楚它的全貌和真实的 轮廓,可是这个形象并不能再现出池塘边生长的树木的形象。树的完整形象只能 从侧面观察才能获得,从上边看树只能看见一个团状,所以要把这两个事物在一 个二维i 画面中表示出来,也就是i 囤j 出来就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形和歪曲,这个歪曲 的发生是视知觉对其加工,重新组织和建构的结果。 这种歪曲透视与原始人的特定思维方式有关。在我们观看某一外在现象时,一般 处在与这个对象有一定距离的固定位置上,而在把这个所看到的对象变为绘画中 的形象时,我们几乎是把这个所看到的对象在我们“眼”中的映像直接搬移到画 面上。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则不然,他们不会把客观对象看作是与自己有距离感的 外物,他们与这些对象的形象的把握不是“看”到的,而是“感”到的,他们一 旦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要把这些对象刻画下来时,其所依据的样本与其说足外 在的,不如说就是这些对象物在他们脑海一l 一所存留的表象。甲骨文中有一个字 3 牛克诚原始美术中f :! l j 人民大学出版社1 3 8 贞 4 鲁道夫。阿恩海姆岂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j i 版社l3 5 页 2 5 崮,上为“禾”,下为“周”,与上面图画有相似之处,这两个物象本不能在 一个画面中同时看到,被在视觉上歪曲的表达之后得以实现。 原始人对表象的认识与我们是有不同的,对我们而言,自然物象在我们的表 象中是客观的直接的和保持原貌的,也就是说,自然物象在我们的表象中,形状 及构成一般不发生变化,头是圆的,耳朵长在头的两侧,眼睛左右分置,头部和 身体在方向一致等等都说明我们的表象是真实的,或者说它没有产生变形与怪 诞,而原始人对对象产生的感觉,则与他们对于自然或身体或周遭事物的特定情 感体验密不可分。与其说他们在感受这个对象,不如说他们在“感受这个对象本 身所蕴含的神圣生命原力一4 。这样的感受超越了自然物象的外在形式,是对对 象生命本质的沟通,这就是原始思维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做“表象改造”。 被改造了的表象等于是在观念中又重新塑造了一个自然的体系,它同样有其自身 的法则,只是我们对这个法则并不十分明了,于是我们看到的正面的头,角,蹄 等和他们侧面的身体,还有古埃及壁画中正面的人脸和侧立的身体和脚,当这两 个不同的视点形象组合到同画面的时候,便成了一种“歪曲的透视”。其实原 始人对于形象的处理,是对这些表象的外化。在他们的表象中,正视的角与蹄最 能体现对象的生命本质,他们并不在乎这种正视的形象与同样具有生命表现力的 侧视身体会发生空间上的抵触,这在儿童绘画中也是常见的,他们有时可以把人 的手画成从头上长出来,而在甲骨文中,与人身体有关的字形,手也是从头上伸 出来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若”字,在原始壁画中有这样的图像,头发蓬乱 的巫师举着双手,身体与头部不在一个方向上,甲骨文的“若”字与此图画及其 相似,也许这就是人类最初的对空间的想象方式。 再如:每芎,意为女子头上插笄形饰物,另有说象头发蓬乱,不考虑字义的话, 我们可以看出人与头上饰物的位置关系并不是完全符合视觉规律的,所以把这样 的字体形态归结为歪曲,身体为侧面之形,头上笄或其他装饰物为正面观察看到 形态,两个部分处于不同平面上。比如车舶字,这是一个通过垂直投影得到 了车身的形,但是车轮却是正面的形象,所以从视觉角度上说,这个形是矛盾的。 酋苦,象舌出口之形,舌头从上方伸出,这使得舌与口不在一个平面上。比如 坐岛,人为侧面,下面的席子是俯视得到正面形象,把这样两个形象放在一起, 人们会自然联想到是入席地而坐。如果不这样表现,还有一种绘画上的表现手法, 也是一种视觉上的变形,席子会变成平行四边形么二,7 人坐在上边,但这样 就不方便把席的纹理表现出来,件e 河里的一只羊,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表现, 是因为把这两种事物的形象和特征都能比较完整的表现出来。再如束冰,中间 的那个环形是捆绑之物,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看出一个圈,这也是空间 5 牛克诚原始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的一种歪曲透视。下面的表格中列举了一些这样的字: i 原形字头 警邦 弋i保 蠢 与王 面 口 5 王 a面 丹 由 丌 鬯 幽 匕 呵鬯 帅 直 t 一 参 直 脚_ 舒 直 t 一 小 直 舳_ 葛 麈 1 1 ) | c承 踞醌 2 臭 、 g 日 言 日 灸得 ,得 翠 j 俘 韩俘 当甫 鳖 左匕 口 禹 青岜 开 ; 乃心 。合 矿光 謇鬼 留好 龠稣 a 稣撕 令黄 呜昏 志 昏 目 嚼囿 合 士 口 h 蕙 萑 臼 磬 萑 日 岔 寻乎 4 j 石 茁 啦 萝 巧 节奴克会 多克 窄克 】)力 寮 园 丐立邕 函 三l q 永 窿 函p 匕 贸罾 莽 中科 t h 莽;水 每| 茜 每省 l 霸秋 i 蕾秋 众穆 l 籽穆 兽遁 舀适 占 田 力 彳 j 刍 夕巴 筝 羊 尢 爷 j 刍 无 和 j 刍 元 国寝 簸秋 瓮如 曹 j 兰 石 m沈 剜沈 酉不 嗨 鲚 创、 彳豁衔 罗先 荸兄 令 仝 刁、 杀 耳 历 昌曾 笛曾 昌 曲 日 蔓 毋 h 2 2 夸大夸张 1 部分夸大:这里指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被表现成与实际比例不符的现象。 阿恩海姆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 行的,只不过这种意象不是普通入所说的那种意象。而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 成的意象。当思维者集中注意于事物最关键的部位,把无关紧要的部位舍弃时, 就会见到一种表面上不清晰,不具体甚至模模糊糊的意象。同样,在原始人的“表 象改造”中,那些在一个对象物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在形状上也要变大,甲 骨文很多字形中,如牛,羊,鹿的角,鹰的嘴,兽的爪,象的鼻等等,很多都被 夸大了。这也是一种原始思维方式的体现,在本文中,这种在视点角度被定义为 “部分夸大”。也是一种对特征部分的敏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 在自己的绘画中对特征部分的敏感和关注一再被心理学家发现。“虽然知觉开始 于那些简单化的,完整的特征,但是不可否认,儿童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只能 注意事物的个别细节,因此,儿童在这个阶段上画出的画就只能突出某一些比 较鲜明的特征。”当然在甲骨文中反映的特征夸大并不是因为造字者的视知觉只 停留在这一阶段,而是为了表现出某一事物的特征进行了选择,通过对造型符号 的选择,使人们对原形的认识得以实现。比如在甲骨文的“望”字和“吹”字中, 目和口分别可以做独立的部分,在整个字中都被夸大来表现看和饮的动作特征, 它们从原有的成分中突现出来的。原始人对对象特征部分的敏感往往和他们的一 系列生存观念相关。他们喜欢描述鹿的大角,简直不厌其烦。这不仅仅鹿是他们 的主要事物来源,而且因为鹿角具有使他们准确判断节气的功能。但我们却不能 认为,每个被突出表现的特征部分都有文化象征的功能。原始人并没有那么多的 精力去使大量的符号都具有意义,在很多情况下,特征部分之所以被关注是来自 原始人对形式的兴趣。有些图形上几个极有特点形体的组合,事实上是出于一种 形式完美的需要6 。这种把整体中的某一部分夸大的现象在很多原始艺术中都存 在。 m 晕 2 移情作用:- j r卜鬼的头异常的大,强调了鬼的恐怖。没见过鬼的人也会接受这个形 象,因为它的表达符合人的心理。这种把感情加诸于上,把事物的某一部分夸大就是一种移 情作用。“不把形象看作是纯粹的形象一一对他来说,形象与原本是互相渗透的, 所以拥有形象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占有原本 7 ,相反,如果我们对某 6 中国原始艺术精神张晓凌著重庆出版社2 2 4 2 2 5 页 7 列维森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 2 9 种东西有一种崇敬感,它在我们内心世界的形象,也将会是巨大而优美的。正是 这种移情作用,将不再使我们把这些构成轮廓的线条仅仅看作是几根普通绘画中 的线条而已。这就使我们看到了某些形态中,有远近位移的感觉,究其原因,在 心理上,可能为了表示出主次之别,或者仅仅是为了表现空间远近而用位移来表 示。两个部分的形态上比例存在一定差别。这种把移情作用的发生从而使绘i f l i i 的 某一部分夸大的现象与古代的巫术思维是分不开的。互刁一人与一犬,右边犬看 上去比人还大,这个字应该是被赋予了某种情感在其中的。因为人类的心理体验 告诉我们,“当眼前出现巨大的美的形体时,我们的意识会体验到一种快感,恐 惧就变成崇敬感。8 这一类的字有如下几个: 8 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人民美术出版社38 页 3 0 原形 孝f j 八 l 老 , 抟飘 荔无 厂兄 孳麇 警鹿 崎默 悼 望 旧 l 涎 研饮 l 钨兔 泶 束 箕 长 吾j i 2 3 内部直视:在西方的绘画艺术中,有一种表现方法叫做“透视法”,这种方 法利用了特定时刻的目视形象,却不管各种特征是否能同时看到。在甲骨文中, 很多复体字。尤以会意字为多,比如“m i a n ”字为部首的字,当需要表现人的行 为状况或事情的发生与房屋或某一空问有联系时,人或物就被放置于屋顶之下, 但事实上这两种事物是不能l 一时被看到的。表示在房子或一个空间的内部的人事 物,当被在描摹为形态变成文字的时候,很自然的变成二维的形态: “一旦了解了认识活动的视觉性质,我们就不能在我们认识的东西和我 们看到的东西之间画一条鸿沟。物体的外部与其内部是互为暗示,互为统一的。 这种统一性使知觉超出了物体透射到视网膜上的形象,使人的意识不再局限于事 物的表面。它们或是被看成他种事物的容器或外壳,或是透过它看到其内部,使 内部看上去似乎是寺b 韶的延续。蚴 甲骨文中的包w ,被包起来的东西是不应该从包裹的外面被看见的,但在 这个字中,我们却看得一清二楚,在原始绘画艺术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在 很多壁画上动物,能看到的它们的内脏。在西方美术中,这被称为“x ”透视。 下面表格中是一些这样的字: 9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1 5 l 页 3 l ? 原形 孝f j 八 国 文 俸 b 文 国寅 只 俞寅 俞寅 禽寅 甭不 个不 够舂 訾 幽 且 曲菔 由菔 薯 芏 皿 占 勺 俞 国官 一 国馆 陶 巾 九 l 翎 巾 九 国函 团困 俞家 a角 啊 空 l : 雷 田田 ( j | f ) 9 豆 、 印 显 、 丽 禽寝 砜泉 回 白 z 卜之 呵 自 z k 曰泉 俞 j 三j 至 愈 专 全 q自 古自 强 血 砂卣 圃圉 i 囤圉 龠 由 j 刍 - 偷 宴, 不 私册 2 4 空间位移感:我们知道人的视觉深度是视皮质的先天机能之一。“人类婴儿 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