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钟惺诗学体系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钟惺诗学体系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钟惺诗学体系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钟惺诗学体系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钟惺诗学体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是晚明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然而自它诞生 起,就走着一条坎坷的道路,评论界对其始终褒、贬不一。随着对竟陵派研究的深 入,种种认识逐渐清晰,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基础。本文定题为钟惺诗学体系研 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钟惺诗学的本身,将他的正面诗论与诗归 评点结合起来,对他的许多诗学概念作一次类似“坐实”的辨析,进而探讨他的诗 学体系,以便使我们对他的诗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明末清初的诗学研究做 一点具体的研讨。 本文从过去研究钟惺及竟陵派所纠缠的某些问题入手,在绪论中对钟僵研究 的历史及现状作了简要地归纳,接着探讨了钟惺的性格特点和介绍他的作品,然后剖 析了钟惺的诗学视野和个性特征,旨在回答:如果纠缠于“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这 八个字和钱谦益所指责的“深幽孤峭”,是很难正确地理解钟惺诗学的。 探讨钟惺诗学体系是本文的重点,分为四小节,分别阐释了与钟惺诗学相关的四 组概念:在“性灵说”与“性情说”的传承关系及各自的特点中,主要论述,虽然后 者与前者有着继承的关系,但后者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因此钟惺在诗学中避免使 用前者,而使用后者:在“性情”与“幽情”的关系与区别中,主要论述“幽情”的 具体内涵,指出将二者等同的看法是不适宜的;在“灵”与“厚”的互济与内涵中, 主要论述,“灵”保证“厚”不致于钝起来,而“厚”从诗之意蕴与审美上说都是钟 惺诗学的最高理想;在“清”与“远”这一小节中,主要论述二者均是“厚”这种审 美理想的体现。在这四小节的论述中,把握“性情说”是各个论述的关键。在这些论 述的基础上,还简要地谈了谈诗归的评点。 在本文的第三大块中,赏析了钟惺诗文艺术的审美风貌。主要从他的诗歌的意象 特点、“简洁幽远”的审美风貌和散文冷隽的语言与“回甘美”两个方面论述。侧重 于联系他的诗学体系,指出他的诗文艺术风貌与他的诗学理想之间的差距。 最后是文章的总结部分。简要地概括钟惺诗学体系:以“性情说”为核心,以厚 为最高理想,将他的诗学伸展开来。并简略地介绍了竟陵派的余绪。 关键词:诗学体系诗学概念诗归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j i n g l i n g p a i ,w h o s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w e r e z h o n g x i n g a n d t a n y u a n c h u n ,w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l i t e r a r yg e n r ei n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t h e r ei sar o u 曲a n db u m p yr o a df o r i ts i n c ei tc a m ei n t o b e i n ga n dc o m m e n t a r i a lc i r c l ev a r i e sa b o u ti t a sw es t u d yi t f u r t h e r ,v a r i o u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f o ri tb e c o m e sc l e a rg r a d u a l l y , w h i c hi st h eb a s ef o rt h e t h e s i s t h et h e s i s ,n a m e da s s t u d v i n go fz h o n g x i n g :s p o e t i c s s y s t e m ,i s b a s e do n z h o n g x i n g sp o e t i c si t s e l f , c o n n e c t sz h o n g x i n gp o e t i c sc o n c e p t sw i t hs h i g u ia n ds t u d i e s h i sp o e t i c ss y s t e m t h ep r e f a c eb e g i n e sw i t hs o m ep r o b l e m s ,w h i c ha r et a n g l e di n s t u d y i n gj i n g l i n g p a i a n dz h o n g x i n g ,t h e ng e n e r a l i z e st h eh i s t o r ya n ds t a t u sq u oo f s t u d y i n gz h o n g x i n g t h e n t h et h e s i si n t r o d u c e sh i sc h a r a c t e ra n dw o r k sa n da n a l y z e sh i sp o e t i c sk e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c o l o na l lt h e s ea i ma te x p l a i n i n gt h a ti fo n l yl i m i t e dt oz h o n g x i n ga r tf e a t u r e ,w eh a v e l o t so f d i f f i c u l t i e si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z h o n g x i n g sp o e t i c s s t u d y i n gz h o n g x i n g sp o e t i c ss y s t e mi st h ee m p h a s i so f t h et h e s i s t h i sp a r ti n c l u d e s f o u rs e c t i o n s ,a n a l y z i n g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r e l a t i o no f “t r u ef e e l i n g s a n d “d i s p o s i t i o n ”: “d i s p o s i t i o n a n d e x q u i s i t ef e e l i n g s ”:“l i r n g ”a n d “h o u h ”:“l i g h ti nf l a v o u r ”a n d “y u a a n ” f o u rg r o u p so fz h o n g x i n g sp o e t i c sc o n c e p t s a f t e re x p l i c a t i n ge v e r yc o n c e p ta n d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e a c ho t h e r , w ec a nf i n dt h a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d i s p o s i t i o n r i g h t l yi st h ek e y f o rs t u d y i n g z h o n g x i n g sp o e t i c s j i nt h et l i r d p a no ft h et h e s i s w ew i l la p p r e c i a t ez h o n g x i n g sp o e t i c a n d p r o s y 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 ,m a i n l yf r o mt w o a s p e c t sa n d f i n dt h a tt h e r ei st h eb i g g a pb e t w e e n h i sa r t f e a t u r ea n dh i sp o e t i c si d e a l t h el a s ti st h e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f o rz h o n g x i n g sp o e t i c ss y s t e ma n di n t r o d u c e ss o m e o t h e rw r i t e r so f j i n g l i n g p a ia f t e rz h o n g x i n ga n d t a n y u a n c h u n k e yw o r d s :p o e t i c ss y s t e mp o e t i c sc o n c e p t ss h i g u z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有明一代,特别是中后期,诗文流派纷呈,先是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接着 是前七子派、唐来派、后七子派,公安派,再到竟陵派,各派在表面上此起彼伏,形 成“丹铅横飞,旗纛罕立”的论争局面( 钱谦益有学集赠别胡静夫序) ,而暗中 又互相参喻o 先是七子派标举“格调说”名震于世,公安派以“性灵说”后来屠上。但是我 们没有看到七子派大家王世贞与公安派大家袁宏道像李梦阳与何景明那样,进行面对 面的论争,这是有点遗憾的事。也许他们各自都将会做出让步。从壬世贞这里讲,他 对七子派中四大家的另三位都做了批评。如他批评李擎龙的古乐府“看剿似辐摹帖 耳”,文章“损益今事以附古语耳”圆。王世贞对七子派自身的认识,已经看到了它“剽 袭雷同”的弊病,他的“格调说”已有了转机,他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 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王世贞对格调的认识有二:“一是认为格调生 于才气,且与才气互为制约。二是认为格调主于情实,当先有情实而后格调。”锄这岂 不是有寰宏遒的意味了? 其实七子派也主情,前七予以李梦阳为代表,后七子以王世 贞为代表,而公安派对七子派也不是一概抹杀。由袁宏道这里讲,他批评七子派几乎 是不留余力的,在他看来,“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不必摹古者,亦势也。”( 与江 进之) o “遂以一己之真为宗的性灵说来反对七子派规摹古人高格的格调说”国然 而这一论调却埋下了走向俗浅的危机。当然中郎学识甚丰,才气高妙,亦有多得诗家 三昧之作。对于公安派末流之弊,三袁之中的裳小修就看得比较清楚,他说:“先兄 中郎矫之( 按指历下) ,其志以发抒性灵为主,始大畅其意所欲言,极其韵致,穷其 变化,谢华启秀,耳目为之一新。及其后也。学之者稍入俚易,境无不收,情无不写, 未免冲口而发,不复检括。而诗道又将病矣。”( 阮集之诗序) 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从明代文学思潮史上讲,它处于最后一个阶段。 明代文学思潮发展到此,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各派诗论已互见优劣前辈的诗文理论与 创作经验,是竟陵派进行诗学总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时候,也是论争双方静下 心来,需要有个总结的时候了,作为竟陵派的核心人物钟惺能否担负起重任呢? 这是 本文需要论述的问题。钟惺“不欲再循七予途径,复蹈公安覆辙”o ,采取“双管齐 0 参见毫行需主螭中田文学史 - 高辱教育出版牡1 9 9 9 年版,第四暑第抻页 参见囊震宇、刘孵夸薯碉代文掌批评史 ( 下冈) ,上毒古出版杜1 9 9 1 年版,筻2 5 s 1 - 2 髓页 参见明代文学批评史) ,第2 6 2 页 见馈馅威笺枝囊老道橐舞授 ( 下弼) ,上海古籍出艋社1 1 年版。第5 1 5 页 参见明代文学批评史) ,第“l 撕1 页 见钱怕戚点校珂雪蠢文曩 上海古出版牡1 9 8 9 年版,第4 6 2 页 参皿郭绍童著中田文靴评史 ( 下罔) ,上海古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柏s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二者兼顾”o 的原则,远参七子派近喻公安派,建立起自己的诗学体系。 竟陵派的影响颇盛,如稍后的钱嵌益就说:。没淫三十余年,风移俗易,滔滔不 返。”o 当然这其中又溢着指责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 中也说:“后世论明诗, 每主公安派,竟陵与七子为鼎立骖靳,余浏览明清之交诗家,则竟陵与七子体两大争 雄,公安无足比数。”o 然而它又是一个“命途多舛”o 的文学流派。褒者不乏其人, 贬者更是深恶痛绝。对钟惺诗学的批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 一) 抹杀钟惺诗学的个性特征,以他诗作的艺术特色批判他的诗学。关于他的 诗学的个性特征,将有专节论述。这里谈谈后一点。比如钱谦益对钟惺的批评就有此 种倾向。对钟惺早先发难最大的莫过于他的“深幽孤峭”之论,他对此解释说:“如 木客之清吟,如幽独君之冥语,如梦而入鼠穴,如幻而入鬼国。” 并斥之为“鬼气” “兵象”。这大概是源于钟惺在诗归序中所说的“幽情单绪,孤行静寄”八个字, 或者是他在对钟诗的赏析中作出的结论。其真的领悟了钟氏所说的“八字”之意吗? 是耶? 非耶? 尚存疑虑,然其从诗的气象、境界开阔与否对钟惺所作之评,却深深地 影响了后来人,如清宋荦就说:“盖诗道本广大,而彼故狭小诗道本灵通变化,而 彼故拘泥而穿凿之也。”( 漫堂说诗) 这也是从诗的艺术境界入手做出否定的。 更有作极端延伸的。先是指责他浅陋不学,如:“自近世之言诗者,以其幽眇峭 独之指,文其单琉僻陋之学,海内靡然从之,胥天下变为幽独之清吟,诸盘之断句, 鬼趣生,人趣衰,变声数,正声微,识者之所深忧也”( 钱谦益初学集南游草 序) o ;“所见如窦窥日”,是“驰骋小慧,河伯自欣。”( 毛先舒诗辩坻卷第四竟 陵诗解驳议) 在这方要属顾炎武的批判最为严厉,他说:“近日盛行诗归一书, 尤为妄诞。”( 日知录卷十八改书) 并以诗归中将魏文帝短歌行中“圣 考”改为“圣老”和将黄台瓜词之“四摘”改为“摘绝”为例,毫不客气地说: “此皆不考古而肆意之说,岂非小人而无忌惮者哉! ”更有甚者,将钟惺及竞陵派诗 学与明王朝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以朱彝尊为代表,他说:“礼) 云:国家将 亡,必有妖孽,诗归出而一时纸贵,吴人张泽、华淑等闻声而遥应,无不 举一言为准的。入二竖于膏肓,取名一时,流毒天下,诗亡而国亦随之矣。” 这就带 有神密的谶纬色彩。就连四库全书总目也以貌似公允的语气作了批评:“隆万以 后,公安三袁始攻击王、李诗派,以清巧为工,风气一变。天门钟惺更标举尖 参见中胃文学批评史 ,第4 3 6 页 见清- 戗落益着列朝诗集小传钟提学僵,( 下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5 9 年版第5 7 0 - $ 7 1 页 周舞甫柚桷着饯钟书( 谈艺录) 读本) ( 下同) 上海敦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5 9 2 页 参见吴调公为竟奠蠢一辨) 见文学评论) 3 1 9 8 3 见列朝诗集小传钟提学量k 第5 7 05 7 1 页 见请- 王夫之等羹清黼 。上毒古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4 1 7 页 。参见孙之梅着馒落益与明末俏初文学,齐鲁书社1 9 9 6 年版第3 1 6 页 见郭鲴奠蝙造清诗话续蝙) ( 下同) 。上海古出版牡1 9 8 3 年版第 ,页 见四库全书子部 奄1 4 6 见朱鼻尊著静志居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0 版,第5 0 2 5 0 3 页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幽冷之词,与元春唱和,评点诗归,流布天下,相率而趋纤仄,有明一代之 诗,遂至是而极弊,论者比之诗妖,非过刻也。”( 岳归堂集) ( 二) 如果说否定者。掩盖了他的诗学光芒,由钟惺的艺术风格越走越远,那么, 肯定者也是由他的艺术风格切入,也没能对他的诗学作出有力的回答。 沈春泽在肯定的辨析中是动了感情的。他说:“有识者微反唇于开先创始者焉,则 何不取隐秀轩集而读之也? 其中片识只字,有不本之经,参之子,辅之史、集, 根理道,源性情者乎? 有不畅之以气,琢之以辞,约之以格,无促弦,无窘幅,人情 物理,事在耳目之前,而想不穷天地之幻者乎? 人累篇不能了者,而一二语能了之: 人累语所不能摹者,而一二字能摹之。披文相质,真所称日新富有,变化无方者也。” ( 刻隐秀轩集序) 这段可谓是对钟之艺术风格的盛赞,但对钟之诗学尚未有深刻 的分析。 陆云龙也是其中的典型的例子,他说:“予尝旷观明文若有于先生独契者。盖明 作者林立,其间高者同多,卑者亦不乏。倚学问为腐为剿,恃才识为凿为佻。襞积骨 董,格不奇,气不奇;援结誉髦,思不胜,韵不胜,只以兢胜则夫学识并擅,诗 文两隆,无所因附,卓然一家,诚无如先生也。”( 钟伯敬先生合集序) ( 1 3 ) 相类 者如许豸、陈伯玑、施闰章、周亮工等。他们对我们今天研究钟惺诗学有着重要的启 示作用,但他们对钟惺诗学的认识还是浅尝辄止的。 ( 三) 进入清代,对钟惺诗学及竟陵派的认识,有一种值得我们注意的趋向,这 是一种呈现出带有方法论性质的趋向,即人们很少对其进行纯粹的批判,不再是仅仅 讨论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有意让它们与七子派融合,要让世人看n - - 者之间的优劣 短长,从中提炼出一种较为完美的诗学观念,当然各有各的融合点。这一点在当代张 健著的清代诗学研究中论述精当,我们从中转引两例来看看。 “诗有法乎? 曰有乐府之别于苏、牵五言也,古体之别于律也是也 诗有情乎? 日有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也是也。二 者交资,各不相悖”( 陆敕先诗稿序、默庵逢稿) 这是冯舒论情与法的统一。四 “古人文章虽人人殊制,然一时风习相染,大体办不至胡越变格相从,亦 不为难未有如今者面礼也,为王、李之学者,则日诗须学古,自汉魂,盛 唐而下,不许道只字;为钟、谭之体者,则日诗言性情,不当依傍古人篇章; 出手如董藐之不同器矣”( 隐湖倡和诗序,钝吟老人文稿) 这是冯班从否定学古与性情的两极对立走向统一的固。 这种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单纯地进行肯定和否定,不如 见李先耕、崔重庆辑校隐秀轩集 ( 下同)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2 版第6 0 1 页 见隐秀轩集 第6 0 4 页 参丑张健著清代诗学研究 ( 下同) 北袁大学出版社1 9 蚋年版,第1 4 9 页 参见精代诗学研究 ,第1 5 0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此走向融合。 ( 四) 上个世纪对竟陵派的研究日趋深入。许多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以及许多研 究论文,特别是竟陵派文学研究会的成立,都力图给予竟陵派以正确认识。总结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钱谦益对竟陵派的指责和毛先舒列举 的竟陵派六大罪状成为这次任务的焦点。例如:在吴调公先生为竟陵派一辨o 一 文中,以“一个命途多舛的流派”和“驳孤芳自赏说”为核心内容。分析了竟陵派形 成的历史原因,批驳了对竟陵派的种种误识。在竟陵派文学研究会编的两种论文集中, 也有许多类似的文章。尤其在张国光先生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论竟陵派诗歌理 论的进步意义兼评钱谦益的误说 一文中,从李费讲到公安派,再讲到竟陵派,并 对钱谦益和毛先舒对竟陵派的批评进行了反驳。其次是对竟陵派许多诗学概念进行剖 析,在几部重要的文学史( 例如中国文学史高教版) 和文学批评史( 例如明代 文学批评史袁震宇、刘明今著) 中,都讲到了钟惺的“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八 字之义、主真求变的诗学意识、以及诗为清物的诗学观等等。其三是考察竟陵派兴衰 的原因。从文学史、时代特色、作家个性以及明末的政治原因都作了深入探讨。比如 邬国平的钟惺、谭元春与晚明党争的关系 和郭红跃的竟陵派对明代新文艺思 想理论的发展回等。再者是探讨竟陵派尤其钟惺、谭元春二人诗文的艺术特色。如 吴礼宽的钟惺诗的艺术风格之我见 和王恺的论袁宏道、钟惺创作个性异同及 其表现 等。此外,祝诚的钟惺年表o 和陈广宏的钟惺年谱( 复旦大学出版 社) 。对于我们研究钟惺诗学,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过上文的分析,本文以为:钟惺诗学是竟陵派诗学的核心,应该将它作为研究 的核心。钟惺的诗学主要体现在各种序、论、书牍、题跋、诗文创作与诗归评点 上。他的诗学概念实际上分成两步完成:在序、论、书牍、题跋中,正面提出,但是 意义不够明确,如他对“灵”与“厚”的关系论述得甚为周密,然而何为灵,何为厚, 总不能给人以清晰之感。再如“性情”与“幽情”,在他正面诗论中只提性情,但在 诗归中,又提出幽情。我们不禁要问二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这些答案隐藏在诗 归评点中。 本文力求达到下列目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钟惺诗学本身,将他的正 面诗论与诗归评点结合起来,探讨他的诗学体系,对他的许多诗学概念作一次类 似“坐实”的辨析,以便使我们对他的诗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明末清初的诗 学研究做一点具体的研讨。 参见吴调公为竟陵派一辨) ,见文学评论) 3 1 1 9 8 3 见竟陵援文学研究舍蝙竟陵振与晚明文学革新思潮,( 下同) 见竟陵派与晚明文学革新思潮第6 2 7 5 页 见张田光李心慷欧阳勋主编竟陵派文学研究论集( 下同) 见竟陵派文学研究论集 ,第3 3 0 - 3 3 2 页 见竟陵派文学研究论集) 第2 7 9 - 2 9 3 页 见竟陵派文学研究论集) 第3 8 2 - 3 9 8 页 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8 - 3 3 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s 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谭元春回与钟惺是竟陵派两位大家,在诗学上互为补充,为了便于行文,在此先 筒要介绍一下谭元舂。谭元舂生于万历十四年,卒于崇祯十年,字友夏,号鹄湾,又 号寒河,竟陵人。谭从小读书,主要由大舅、二舅教导,开始幻想作奇士,作高人, 写高奇之诗和古文,后经师友教诲扶持,才放弃了这种想法,二十多岁时,就刊行了 简远、虎井等几个诗集。他三十岁以前,对功名前途是热心的,但由于屡次考 试失利,“又所见人世君子,皆以劳役博科名,以耻辱博三公,以负心之事博义称, 以人之死博安常,抑其心之所热以就冰雪”,三十岁以后,对功名前途的热情大不同 了,他对决定功名前途的八股考试“性不耐烦”,轻就易去,抱着一种“高兴为之不 妨,高兴止之亦可”的无所谓态度。天启七年( 1 6 2 7 ) 中湖北乡试解元,崇祯十年赴 京会试,途中病死, 明史卷2 8 8 有传。少与钟惺为友,共选诗归,著作有 谭 友夏合集。 参见张业茂谭元春传) 见竟陵派与晚明文学革新思潮) 第3 0 9 3 1 5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钟惺的性格与著述 第一节严冷的个性 钟惺( 1 5 7 4 - - 1 6 2 5 ) 生于万历二年,卒于天启五年,5 2 岁,字伯敬,号退谷, 别号退庵,又称止公届士,一日晚知居士,临终受戒,自起法名断残,钟惺祖籍江西 吉安永丰,其高祖钟协祚始迁到湖广竟陵皂市( 今湖北天门县皂市镇) 。 钟惺在家传回中自言,因为伯父钟一理无嗣,当他四岁这一年,其促弟愫出 生之后,便出嗣为伯父之子。从此他便在嗣父与生父的共同教导下成长。七岁时入塾。 因为嗣父幼制举业,晓其大意,即以“机势相生,章法不乱”的时文之法教授幼年的 他,尤其是王( 鍪) 、钱( 福) 、唐( 顺之) 、崔( 景淳) 四家时文。“惺为文知从先辈 入,实府君启之。”( ,台湾文津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4 8 0 - 5 1 9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想苦闷和悲愤心情的集中反映。”( 论明末公安派、竟陵派文学革新思想之渊源一 兼驳清初学者对竟陵派的不实之词) o 这是非常中肯的。 钟惺在与蔡敬夫中说:“惺无经世之才志,而处一面,实心实政,未必后人。” 这里是谦虚而自信的说法。现在随着对他的隐秀轩集之论部分,尤其是史 怀的研究,可以看到钟惺确有经世治国思想,如他反复称说“耻作文人”而喜谈奇 功( 评汉书李广苏建传) ;为政应当以国、民为重( 评左传襄公十七年) 。其 它如重视治国人才,修内治,备边患,农商并重,聚财于国,散财于民等观点。他在 诗文中也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 如江行俳体等) ,对当时的重大时事也非常 关切( 如辽阳陷后闻友人张任甫先赴参谋之召得书询知尚未出关欣慨交心勉其后 图、邸报等) 。他原本确有治国之志,然治国之材没能得以展现,我们也就不去 讨论它了。这也许正如天门县志中所说,他“当初入仕,思有用于当世。与同官 讲求时务,以为吾若居谏垣,务求实用,不竟末节,爱恋身家。然其要在读书,而后 实忠实孝出矣。会有忌其高才者,使不得在有所表著,仅以诗文为当时师法,岂非命 也。” 竞陵镇古属云梦泽,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属竟陵邑,秦置竟陵县,王莽改名为 守平县东汉复为竟陵县,南朝粱废,改为霄城县,北周复名,后因避讳,曾两次更 名为景陵县,雍正四年,为避康熙陵墓“景陵”名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竟陵历史 攸久。有着楚国文化的遗风。钟惺在钦山渔仙洞寻龙君御所往见其刊凿之迹一诗 中说:“楚人事黔役,能无山水情? ”这首诗写于万历四十三年,钟惺典贵州乡试期 间,俨然以“楚人”自居,带有一定的自觉继承楚国文化的意识。在集中也有许多描 绘楚地的景象的诗篇,如他的五看雷诗之一本末亭看烟雪中就有“平楚出其 端,烟杳生下方”的远邈的楚地雪景,并且打上了浓厚的个性特征。陈子龙在讲到竟 陵派影响时也说“楚风今日遍南州”,楚风也就是指以钟、谭为代表的“竟陵体”。由 于楚国文化的遗风,加之,竟陵之地风景优美,成为历代骚人墨客荟萃之地。这种独 特的地域文化,也是造就钟惺清秀而又耿介性格的原因之一。 钟惺有许多抒写自己个性品格、思想情感的诗作,我们略举两例来看看。一首是 被人们称之为钟惺人生写照的桃花涧古藤歌:“吾闻藤以蔓得名,身无所依不生成。 看君偃卧如起立,雅负节目不自轻。昂藏诘届自为树,傍有长松义不附。春来影落涧 水中,不与桃花同其去。”另一首是坠蝉( 有群蚁共持之,茂之解焉) :“神洁诚难 辱,居高未免危。又非逢臂怒,遂致折肱悲。吟啸能无废,陧防似亦迟。幸灾群小急, 感遇一身知。命已看如蜕,心犹惜此矮。结缨怀鄙志,捎纲荷弘慈。弓饵烦相警,环 珠耻见遗。寒宵深抱叶,贱子报恩时。”前一首诗写得明白晓畅,而第二首隐晦得多。 而它们均隐喻着钟惺的人格。对钟之个性可以用他的一句诗作结:“物生既孤远,秉 尚必落落。”( 省鹤) 正是这种心性,使他在体悟古人之真诗的时候,易于潜心于古 见竟陵派文学研究论文集) 第1 - 1 5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之“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谭元春在诗归序中说:“夫人有孤怀,有孤诣,其 名孤行于古今之间,不肯遍满廖廓。”我们既可以“独创性”言“孤者”,人与人之间 原是不必雷同的,所刨作出的诗的风格也应是多姿多彩的;也可以“人生境界”言“孤 者”,由不愿与污浊的社会现实同流而呈现出耿介、甚至孤僻的人生追求。这就隐隐 约约地向我们暗示着他们所具有的“幽独心行”。正如钟惺在画兰诗中所说:“香 色各随人所进,有情难与花同。”这里的“情”有独特的个性的意义,也有“幽独自 相存”( 秋海棠) 的人生慰藉。 第二节丰富的著述 钟惺自幼学习时文,希望以此走上仕途。虽然时文只是士子走上仕途的敲门砖, 文学价值值得怀疑,但是他在潜习时文时,又学习了许多优秀的古文,兼及诸家诗, 加上他又具有诗人内省的气质,所以当自g - i 囊及时文时,就颇具诗兴的味道。他说:“时 义非小遵。能至之者不能言,有神存焉:能言者不能至,有候存焉。不佞平生于斯, 目境之所及有之,而足迹实未至也。”( 隐秀轩时义自序) 这样谈作时文的体会,有 点象在谈论创作诗篇的感受。 钟惺于何时开始作诗,尚不敢断定。他在隐秀轩集自序里说:“少于诗文, 本无所窥”。据李维桢为他的早期的一部诗集玄对斋集所作的序中说他“逾二十 而后为诗。”大概是可信的。该集中收录了钟惺早期诗作一百余首,据李先耕先生的 推测,似仅存悬军一诗。钟惺自作诗起,就因多病而诵佛,这一点既响了他的诗 作具有禅风,而评诗时亦多有用“禅偈”、“悟”作评。 但是随着他“作而自选”的隐秀轩集的出现,“尽删庚戌以前诗,百不能存 一;而庚戌以后。以为与其轻而弃之也,宁勿轻而作之。”( 隐秀轩集自序) 由于这 种态度,现在能见到他的庚戌以前的诗不过三、四十首。而庚戍之后,又慎于作诗, 因此他的诗作保存下来的数量也并不多,李先耕、崔重庆整理的隐秀轩集共收录 了钟惺诗歌七百三十余篇。有钟惺自序、林茂之为他刻的隐秀轩集现已无法 见到,现在能见到的是沈春泽于天启年间刻于南京的隐秀轩集,书前有沈春泽写 于“天启壬戊六月”的刻隐秀轩集序。集中大量的作品是他三十二岁以后作的田, 比如他的著名的游记浣花溪记作于三十八岁,最能体现他的诗学观念的的文章, 如问山亭诗序作于四十岁,陪郎草序作于四十八岁。诗文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就诗而言,就有四、五、六、七言,有古诗、绝旬、捧律;文有赋、序、记、传、论、 策、表、奏疏、启、书牍、祭文、疏、墓志铭、碑、行状、题跋、说、辨、书事、偈、 颂、赞、铭等。这些作品虽然不是他的全部诗文作品,但却最能代表他的风格与见解。 本文写作依据的本子就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出版的隐秀轩集( 李先耕、崔重 参见陈广宏著钟惺年谱) 。复旦大学出版杜1 9 9 6 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庆标校,1 9 9 2 年9 月第1 版) 。 钟惺的另一部力作是史怀,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史评类存目”。关于史 怀的写作情况,钟惺曾多次提到。他说:“弟向欲作 二十史详略,附于各史简末, 隐括事文,盗取其义。计成功无时,姑撮其论事自左、国起,迄于宋、元, 勒成一书,名日史怀。史怀者,取谢康乐怀抱观古今之意。今刻完九卷, 左、国至史记在是矣。”( 与熊极峰) 现在流行最广的是清赵尚辅辑本。 其中有选择地评论了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 国志和晋等八部古代史。明史文苑传称:“惺官南都,就秦淮水阁读史, 恒至丙夜,有所见即笔之,名日史怀,即是编也。”史怀集中地反映了他经世 致用的思想主张。 诗归是钟惺与谭元春二人合选的一部经曲著作。分为古诗归、唐诗归 两部,古诗归分为古逸两卷、汉四卷、魏一卷、晋三卷、宋二卷、齐与一部分梁 合为一卷、其余的梁为一卷、陈、北魏、北齐、隋合为一卷共十五卷。唐诗归分 为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八卷、晚唐四卷共三十六卷。四库全书总目说:“是 书凡古诗十五卷,唐诗三十六卷,大旨以纤诡幽渺为宗,点逗一二新隽字句矜为元妙, 又力排选诗,惜群之说,于连篇之诗随意割裂,古来诗法于是尽亡,至于诗句。多随 意窜改。”( 诗归) 多有指责之词。但是,钟、谭二人评选诗归的态度庄重而严 肃。他说:“吾与子( 指谭元春) 定古人诗矣,古人于诗,虽其一隅,将必有全力焉。” ( 西陵草序) 又说:“弟僦居金陵,心自怀归,盖平生精力,十九尽于诗归一 书。欲身亲校刻,且博求约取于中晚之间,成一家言,死且不朽。”( 与谭友夏) 他 把选古人诗,当作自著书看待,选时i 三易其稿,最后亲自抄写。选诗活动主要在万 历甲寅、乙卯间,并成于乙卯年。书成于钟惺四十二岁,是他文学观成熟期的反映。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另收录有明诗归十卷补遗一卷、名嫒诗归三十六 卷、周文归二十卷、诗经图史合考二十卷、春秋左传三十卷、古名儒毛诗 解十六种二十四卷、诗经备考二十卷总论一卷、宋文归二十卷。明诗归 一般认为是伪作。对其它的作品,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大都不高,如说:“周文归 二十卷( 内府藏本) ,明钟惺编。其书删节三( 礼、尔、雅) 家语,三传( 国语、楚 词、逸周书) 共为一编,以时文之法评点之。明末士习轻佻放诞,至敢于刊圣经,亦 可谓悍然不顾矣。”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钟惺的诗学体系 第一节钟惺的诗学视野 与明代前辈诗学相比,处在明末的钟惺诗学,更能出于诗之外对诗学问题进行思 考。他的诗学视野明朗而开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求变”意识。诗歌创作要“求变”,在明代之前就得到认同了。如刘勰就说:“文 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对序。”( 文心雕龙时序) o 不过刘重在考察文学之变与时 代的外部联系。到了明代,胡应麟说:“体以代变。”( 诗蔹) 袁宏道也说:“世道 既变,文以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 与江进之) 然而,明代的许多诗 论家,在进行诗学论争的时候,往往又把它抛却一边。这是造成各派诗论表面上看起 来水火不兼容的原因之一。 钟惺对“变”的理解有着自己新的内容,他说:“大凡诗文,因袭有因袭之弊, 矫枉有矫枉之弊,前之共趋,即今之偏废;今之独响,即后之同声。此中机捩,密移 暗度,贤者不免,明者不知。”( 与王稚恭兄弟) 这就需要变。由这种方法论来言, 不必看七子派与公安派诗学内容如何,就知道各有优劣短长了。他再说:“夫于鳞前 无为于鳞者,则人宜步趋之。后人人于鳞也,世岂复为有于鳞哉? 势有穷而必变,物 有孤而为奇。石公恶世之群为于鳞者,使于鳞之精神光焰,不复见于世。李氏功臣, 孰有如石公者2 今称诗者,遍满世界。化雨为石公矣,是岂石公意哉? ”( 问山事诗 序) “势有穷而必变,物有孤而为奇”,即是说势穷则短,变而奇为长了。 他将人的“性情”引入变的观念中,这才是他论变更具有说服力的原因。人的 性情不同,如何能步趋他人昵? “才不及中郎,而求与之同调,徒自取狼狈而已。”( 与 王稚恭兄弟) 如果将其中的“才”解释为“才识”,偏重于学识之意,如果解释为 “才情”,又重于“性情”之意,可以说这里的“才”是兼有“才识”和“性情”的 意思。他评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中“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臣”时说:“此二 语出先达口,则为自责,出贫士口则为尤人。易地则失之矣。”( 唐九。为方便行 文,以下唐诗归卷九简称唐九而,其它类推。) 同样的话出自不同人的口就 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由诗人的性情论其艺术风格,是诗归评选的一大特色。这 在下文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因此,当他听说“竟陵一派”时,逡巡而省愆起来, “何则? 物之有迹者必敝,有名者必穷。”( 潘稚恭诗序) 再三请求“削此竟陵之 名与迹”后人以竟陵派言之,正是钟惺所疾恶的。他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就作诗 见郭绍虞主犏中国历代文论瑚( 下同) 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年版,第2 8 5 页 见郭绍寞主填中田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1 4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来说,“欲有诗之名,则其诗不得不求工者,势也。诗而工矣,世亦何难以名予之。” ( 董崇相诗序) 求诗之名而工者,就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弊病。而且“盛名之下, 能使不善处名者,心为之不虚,而为之不实,见诗出而名随之,是则诗而亡矣。”( 蘸 崇相诗序) 这同样也告诫了学诗者。诗为名所框范,对学诗者来说,必然丧失其诗 之个性,丧失文学的创造性。将人的“性情”引入“变”的诗学意识中,这是钟惺 论变的新特征。 诗学辩证法。钟惺在考察诗学问题时,总是标举两端,力避顾此失彼。如他说:“媚 而正不伤性情。”( 评鄂君子晰越人歌,见古二) “妙在详至而不冗曼,变化 而杂乱,断续而不碎脱。”( 评蔡琰悲愤诗,见( - d i 四) “古人第一首长诗,当 于乱处看其整,纤处看其厚,碎处看其完,忙处看其闲。”( 评古诗为焦伸卿妻所作, 见( - d i 六) “古人论诗文日朴茂,日清深,日积厚流光,不朴不茂,不深不清,不 浑不雄,不厚不光,了此可读陶诗。”( 评陶潜,见古九) 将朴茂、清深、雄浑、 积厚流光作为统一体对举,以示诗之三昧所在。这是其艺术辩证法的表现。其它如:“清 新与厚兼济。”( 与高孩之观察) “慧处勿纤,幻处勿离,清处勿薄。”( 与弟馀) 等等。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这些诗学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着的辩证法思 想。有着这样清醒的诗学意识,对许多诗学问题,就不容易再走极端,而且有助于将 自己的视线从单纯辨驳转向对诗学问题的本体进行反思,有利于建立他的诗学体系。 很明显,这是鉴于明代文学批评特点作出的,便于他对明代文学批评史上许多激烈论 争的诗学问题,作出心平气和的思考。 开阔的眼界。钟惺诗学视野与同代的前辈相比,也更为远大些,明代的文学思潮 流变,与其它时期相比,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辨争中带有强烈的针对性。茶陵派 的代表者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典雅平正而又冗弱平庸的特点,倡音声格调说。前七子 中李梦阳与何景明深入一步,提出宋无诗,唐无赋,汉无骚的主张。到了唐宋派又主 张师法唐宋,由唐宋入秦汉,以至上绍六经。就连七子派内部也互相反驳与责难,后 七子中的王世贞鉴于格调说的弊端,作出融合,提出折中的才思格调说。而以三袁为 主的公安派崛起,突破了格调说的蕃篱,倡性灵说。这种带有强烈针对性看问题的方 法,是探讨诗学问题有效的捷径,与之相随的是明显的局限性。如果总是把目光放在 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反驳上,在诗学问题上,便不可避免会带来“着其一而不及其余” 的后果。仅把目光盯在对方的身上,就会忘了,诗学是对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与展望, 甚至把文学批评史上已经认同的东西也忽视了。仅靠对诗学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的相 互辨诸,只能说是有助于加深对某个诗学闯题的理解,但还不是建立一个完整的诗学 体系。 我们回过头来看钟惺的诗学视野。他的诗学实际上在远参七子派、近喻公安派的 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在明代文学批评的启示下,他将诗学建构扩展到“诗”之本身,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一个进步,也是使他有可能对明代文学批评作出总结的原因。因此,钟惺的诗学视 野明朗而又开阔。在这种视野支配下,他能清醒地看待明代文学批评,建立自己的诗 学体系。 第二节钟惺诗学的个性特征 一般说来每个诗学家的诗学,都应以诗歌创作实践为基础,力求做到周密的阐 释。诗学不同于诗歌的风格是诗人个性的体现,诗学家应避免将个人的爱恶,或者说 是个人的偏见带入诗论中。但不可避免的是,诗学总是带有一定的个性特征。而钟惺 的诗学的个性特征就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诗学概念的设置与表述上它们本身就 是钟惺个性的体现。阐述它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理解钟惺所说的“幽情单绪孤行 静寄”,以往我们总是纠缠于这“八字”上,不解开这个结,就难以正确认识他的诗 学。这还得从他的诗归序说起。 在诗归序中,钟惺首先阐述了选诗的目的在于“寻求古人真诗”,他指出, 不应从变化有限的途径上,而应从变化无限的精神上“寻求古人真诗”o 。接着对“七 子派”与“公安派”都提出了批评:“今非无学古者,大要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 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使捷者矫之,必于古人外,自为一人之诗以为异,要其 异,又皆同乎古人之险且僻者,不则其俚者也。则何以服学古者之心。”学古者指“七 子派”,捷者指“公安派”。这里,钟惺是从创作经验的考察中得出来的结论,主要体 现在两派的末流之弊上。于是他超越复古与反复古的争论上,“不敢先有所谓学古不 学古者,而第求古人真诗所在。”他认为七子派学古只得肤浅狭熟之作,不得古人真 诗之味。而公安派不学古,却是或走向险僻,或走向俚俗,也不得古人真诗之味。 那么,又如何能得到“古人真诗”昵? 他是有一套办法的。他说:“察其幽情单 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如访者之几于 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入者之欣于一至。”这是一套体悟真诗的方法,却示以“幽 情单绪,孤行静寄”,它使人们感觉到,他所说的“真诗”也就是指表达了幽情、静 寄之精神的诗。钱谦益或许正是启示于这“八字”,才对他的诗文创作作出“深幽孤 峭”的评价。毋庸讳言,幽、孤、静,这几个字眼在钟诗中常常出现,而且有些作品 也的确呈现出“深幽孤峭4 的艺术特征。不过,这并不能涵盖钟惺作品的全部风格, 作为他独特的有价值的审美风貌,毋宁说“简洁幽远”更为合适。那么,他为什么要 指以这“八字”昵? 是突发奇想吗? 不是。它不仅与他的个性密切相关,而且还具有 独特的意义。后一点,下文还将具体论述,先看前一点。 前文我们对钟惺的个性做了探讨,他那种在黑暗社会里保持耿介、高洁甚至有点 远僻的性格,与钱氏所说的“深幽孤峭”不是有着一致之处吗? 用幽、单、孤、静这 参见敏泽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7 5 1 7 5 6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些感情色彩浓厚的字眼来表述诗学概念,有损于诗论的科学性。但是钟惺选择了它们, 并把它们作为体悟真诗的有效方法,表达他对诗学的理解。这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由 他的个性对他诗学概念预设作用的体现。这样一来,他的“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 八字之义也就与钱谦益所说的“深幽孤峭”有了相似意义,而这“八字”也就由体悟 真诗之法摇身一变成为艺术风格的意义了,当我们再次由此谈论钟惺诗学时,不自 觉地就会用他的诗文的艺术风格,来批评他对诗学的阐释。正由于与他的心性相关, 他的“八字”之义,在诗论的背后,已是打上了浓厚的个性色彩,单纯的从诗论形态 对其进行批判,也就相对的忽视了由文学的丰富性带来的文论的丰富性。 在诗归选评的比例安排上,也是能体现这个特点。在选材上,收录了大量的 民歌、田园诗、山水诗,尤其是闲适诗和抒情小诗。对陶渊明、谢灵运、谢桃、王维、 孟浩然、刘长卿和韦应物的诗作了精心的评点。这些评点,既可以从他的诗学理论 来理解,也可以从他的诗学个性化作出解释。 因此,在钟惺诗学研究中,考虑更多的应是,在这种个性特征下,他对诗学的阐 释,贡献给了我们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第三节钟惺诗学的核心 当我们把钟惺的“幽情单绪,孤行静寄”和钱谦益的“深幽孤峭”抛在一边, 再来逐一剖析他的诗学,就能看到,它不仅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而且具有一个完 整的体系。 ( 一) “性炅说”与“性情说”j 的传承关系及各自的特点 明代文学批评史中的复古思潮,在理论上偏执一端,有着天生的缺陷,加之复古 派内部就存在着变异的前兆,所以当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倡导以李贽“童心说” 为基础的“性灵说”,主张“任性而发,直抒胸臆”,便令世人为之耳目一新一“性灵 说”主情,但如果换成“主情说”,也就不易见到袁氏“性灵说”的独特之处了。袁 氏所以标举“性灵”,就是为了突出其情的独特性。“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