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巨大。 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对于城市的正常运行尤为重要。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作为城市 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犹如遍布人体的血管,负责着整个城市正常的新陈代谢, 对于它的研究显得非常的重要,并且对于当今城市的建设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首先,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布局的内外两层因素,展示其系统 布局的特点;其次,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及钻探资料结合相关古代文献记载,运用考古 学理论与给排水工程理论对隋唐长安城的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分别进行分析研究,清晰 地勾勒出给水系统从引水水源到用水单位,排水系统从污废水产生到最终排放处理整个 流程的系统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及超前的水处理净化方法;最后将其与同时期的洛阳城 给排水系统进行比较,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 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 关键词 a b s t r a c t c h a n g a no f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yw a st h ew o r l d sl a r g e s tc i t y , p o p u l a t i o no v e ram i l l i o n , ah u g ep r e s s u r eo nu r b a n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w h i l et h ec a r r y i n gc a p a c i t yo fu r b a n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i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i m p o r t a n tf o rt h ec i t y sn o r m a lo p e r a t i o n 。w a t e ra n dw a s t e w a t e rs y s t e mo fu r b a n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a sa ni n t e g r a lp a r to f , l i k eb l o o dv e s s e l st h r o u g h o u tt h eb o d y , 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 t h e n o r m a lm e t a b o l i s mo ft h ec i t y , f o ri t ss t u d yi s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 ,a n df o r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o d a y s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s o m ee n l i g h t e n i n g f i r s t ,t h ec i t yo fc h a n g a n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i m p a c to fw a t e ra n dw a s t e w a t e rs y s t e m l a y o u to ff a c t o r si n s i d ea n do u t s i d et os h o w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s y s t e ml a y o u t ;s e c o n d l y , b a s e do ne x i s t i n g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e x c a v a t i o n sa n dd r i l l i n gd a t a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r e l e v a n t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w a t e rs u p p l ys y s t e ma n dd r a i n a g es y s t e m sw e r ea n a l y z e ds e p a r a t e l y , a n dc l e a r l yo u t l i n e dt h ew a t e rs u p p l ys y s t e mf r o mw a t e rs o u r c et ot h ew a t e r - u s i n gu n i t sa n d t h ed r a i n a g es y s t e mf r o ms e w a g ed i s c h a r g ep o i n tt ot h e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l a s t ,i tw i t ht h es a m e p e r i o do fl u o y a n gc i t yc o m p a r e dt ou n d e r s t a n ds h o r t c o m i n g s k e y w o r d s 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y c h a n g a nc i t y w a t e ra n dw a s t e w a t e rs y s t e m i i 插图目录 图1 隋唐长安城引水渠的走向与分布一7 图2 长安城六高岗示意图一9 图3 朱雀街西侧水沟南壁断面图1 0 图4 隋唐长安城周边河流分布1 4 图5 西北大学博物馆综合楼地基唐代水井分布图1 7 图6 西北大学水井( j 1 7 、j 2 3 ) 平、剖面图1 9 图7 含光门过水涵洞2 5 图8 西市北街北隅晚期排水沟2 8 图9 隋唐长安城街道和街沟剖面示意图3 0 图1 0 太液池遗址2 0 0 1 年秋季、2 0 0 2 年春季发掘平剖面图3 1 图1 1 西市巷道下的暗排水沟3 3 图1 2 洛阳城渠道及池沼分布图4 1 表格目录 表1 给排水设施分类表:1 1 表2 隋唐长安城与现代城市给水系统比较1 2 表3 隋唐长安城与现代城市排水系统比较1 3 i v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差丝 指导教师签名: 2 0 o 年6 只o r e 西1o 年6 月“名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农缒 bf e 年6 只 西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审核书 塞缒( 研究生姓名)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我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学位论文的撰写符合国家、学校 及相关行业领域要求的学术规范,书写格式符合西北大学研究生学 位论文规范,经我审阅己达到 么竺( 硕士或博士) 学位论文 水平,同意进行评审。 指导教师签名c 不得盖章湘加年月帆 彳ia 纱 。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隋大兴唐长安城1 的大规模钻探与发掘的开始,一大批关于隋唐长安城的考古基 础资料陆续公布,这为以隋唐长安城为研究对象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基础资料。因 长安自西周便开始作为都城,并历经西汉、隋、唐等重要历史时期的大规模发展,其在 古代都城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特别是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 际化大都市之一,它的规模是空前的,其所具有的影响力也显而易见,特别是唐长安城 的整体布局模式为很多亚洲国家所采用,如与唐代同时期的日本都城平城( 7 1 0 - 7 8 4 ) 、 长冈( 7 8 4 7 9 4 ) 和平安( 建于7 9 4 ) 的规划都深受唐长安城的影响。长安又作为丝绸之 路的起点,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商业互通,宗教传播的交汇点,自然对于古代城市的研 究者来说长安城是一座不能不提及的重要城市。大量的中外学者选取隋唐长安城为研究 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往对隋唐长安城的研究著作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隋唐长安城的结构、布局以及重 要宫殿的建筑形式上,或者只将隋唐长安城给排水设施中的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论 述,很少有将长安城的给水与排水系统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未能完全地展现隋唐长 安城给排水系统的特点。本文试图以隋唐长安城的整体作为出发点,以其配备的一套完 整的城市给排水系统为研究内容,依靠考古学与现代城市给排水理论两方面的知识为基 础,对隋唐长安城整套给排水系统加以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了隋唐长安城给水设施,而忽略了这些设施的防 腐、防堵及预防污染等问题的研究,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中也涉及 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依据对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研究,延伸到隋唐洛阳城的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布 局特点上,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深层次的了解整个隋唐时期城市建设规划中给 排水系统的特点。本文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将影响隋唐长安城用水及排水的各种外界、内 在因素与现在所掌握的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相结合,进一步地论述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 统的特点。在此之外,也将对隋唐洛阳与长安城进行简单的比较,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 点与区别,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布局特点及不足,从中也能为 我们当代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与教训,更好的服务于当今城市建设。 l 为论述方便,隋大兴唐长安城以下皆简称为隋唐长安城。 第一章绪论 1 2 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研究史及现状 隋唐长安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 5 8 2 ) ,由字文恺经过周密调查而精心设计,取 名大兴城。唐朝建立后仍以此城为都,改称长安城,并不断修建和扩充。隋唐长安城作 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建筑规模与基础设施配备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 指。但自安史之乱起,长安城遭受了屡次的战争破坏,原有的地面建筑群早已无存,其 昔日宏伟的雄风也只能间接通过一些古代文献去体会了。 关于隋唐长安城供水的河流及渠道的介绍,宋代宋敏求长安志1 及元代骆天骧类 编长安志2 都有提及,特别是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进行了专门介绍,后来李建超 先生修订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3 对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4 中所记述的五渠( 漕渠、 清明渠、黄渠、永安渠、龙首渠) 进行了重新的考证。 自上个世纪初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对于隋唐长安城的研究才翻开了它新的一 k 页。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日本学者足立喜六1 9 0 6 年至1 9 1 0 年利用在陕西高等学堂任教之 闲暇,对西安附近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而著的长安史迹 研究5 及日本学者平岗武夫所著的唐代的长安与洛阳资料6 两本书。两书均对长安 城的给排水设施以及利用情况作了相关简单介绍,这是考古学形成后最早提及有关隋唐 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两本著作。 自上世纪5 0 年代开始,对于隋唐长安城的大规模勘探、发掘工作陆续展开,如唐 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唐长安城兴化坊遗址钻探、唐长安安定坊发掘、唐长安太平坊与 实际寺发掘、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发掘、唐长安兴庆宫发掘、唐长安大明宫发掘、唐长安 青龙寺遗址发掘、唐长安西明寺遗址发掘等工作。大规模的钻探、发掘工作为随后雨后 春笋般涌现的有关隋唐长安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如宿白先生于1 9 7 8 年所 发表的唐代长安城和洛阳城7 和1 9 9 0 年发表的隋唐城址类型初探8 、1 9 9 5 年傅熹 年先生的隋唐长安洛阳规划手法的探讨91 9 9 7 年王维坤的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 1 宋宋敏求著,清毕沉注: 长安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 9 7 0 年。 2 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 3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 4 清徐松撰,张穆校补,方言点校: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 9 8 5 年。 5f 日j 足立喜六著、王双怀译:长安史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3 年。 6f 日j 平岗武夫著:唐代的长安与洛阳,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 7 宿白:唐代长安城和洛阳城) ,考古1 9 7 8 年第6 期。 8 宿白:隋唐城址类型初探, 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 9 9 0 年 9 傅熹年:隋唐长安洛阳规划手法的探讨,文物1 9 9 5 年第3 期。 2 西北大学顾f j 学位论文 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1 及1 9 9 7 年日本妹尾达彦所著的大明宫 的建筑形式与唐后期的长安2 等。但由于这些著作的研究重点均放在了隋唐长安城的整 体布局、规划思想或宫殿建筑形式上,而相对地对于隋唐长安城的给排水系统论述较少。 1 9 9 4 年贾俊霞等所写的隋唐长安城的水利布局3 西北大学2 0 0 5 级研究生王意乐的 硕士毕业论文隋唐长安城的城市水利系统初探42 0 0 8 年温亚斌等所写的隋唐长 安城的供水系统5 等文虽对隋唐长安城的供水或排水系统做了一些分析,但对于隋唐长 安城排水系统及其工作原理没有或未能清楚地给出明确说明。 近些年来涉及隋唐长安城给水排水系统整体、全面的研究成果很少,是隋唐长安城 研究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本文将以建国后对隋唐长安城的钻探、发掘资料为基础, 结合相关的历史、地理文献资料,依据考古学基础与现代给排水工程方面的理论对隋唐 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布局与特点进行一次全面的对比分析,愿从中能有所收获。 i 王维坤: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1 9 9 7 年第3 期。 2 妹尾达彦:大明富的建筑形式与唐后期的长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 9 9 7 年第4 期 3 贾俊霞、阚耀平:隋唐长安城的水利布局,唐都学刊1 9 9 4 年第4 期。 4 王意乐:隋唐长安城的城市水利系统初探,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 0 0 8 年。 5 温亚斌、刘临安、王赢:隋唐长安城的供水系统,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 0 0 8 年第1 期。 3 第二隶影响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因素 第二章影晌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因素 影响一个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的因素很多,有外部自然环境的因素,也存在内部的人 文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布局及其所应具备的运行能力都有着 或多或少的影响。 2 1 自然因素的影响 隋唐长安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地处渭河平原中部,类编长安志卷一云:“长 安,厥壤肥饶,四面险固,背山带河,外有洪河之险,西有汉中、巴、蜀,北有代马之 利,所谓天府陆海之地也。m 其中的“陆海”一词可谓形象生动的描绘了隋唐长安城所 在地区四周河流遍布的情形。长安城周围有泾、渭、漓、沣、濡、沪、灞、涝等八条较 大河流,而这些河流的支流更是不计其数。但河流数量大并不是建都择地需要考虑的唯 一因素,其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 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2 此句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建都所应 具备的水文及地理条件:一方面城市要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另一方面又要离开水源一 定的距离,城的位置不宜过高,也不宣过低,这样,既有利于防御,又有水运之便,而 且,还减少了洪水的灾害3 。下面笔者将从长安城所处区域的水文和地理两个方面对影响 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因素进行论述。 2 1 1 水文因素 水是一切生物的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因此河流是建都选址必不可少需 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长安地区周边大小河流密布,河流过多也成为了 限制城市扩展的巨大阻碍,建都所能选择的区域范围受到了限制。隋文帝建都之所以不 沿用汉长安城旧址也是考虑到了河流的影响。首先,汉长安城地处渭水冲积平原,紧临 渭河南岸,地势低洼,如遇大雨,排水不畅,就会造成宫内潮湿不堪;其次,渭水出宝 鸡峡后地形豁然开阔,表现出很强的游荡性,渭河曾经数次改道,城市安全存在严重隐 患;再者,隋时汉长安城地下水质污染严重,已不适饮用。据隋书瘐季才传记载, “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堪宜人。4 ”因此新都址的选择成了不得而为之 l 元骆天骧著:类编长安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 2 管仲著:管子,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 9 5 4 年。 3 温亚斌、刘临安、王赢:隋唐长安城的供水系统,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 0 0 8 年第1 期。 4 唐魏征等撰:隋书瘐季才传,中华书局,1 9 9 6 年。 4 西北大学硕f :学位论文 之事。于是新的城址选在了灞、沪以西,涌河以东,龙首原以南,乐游原以北的这一片 区域。这里地势开阔,南北长约1 0 千米,东西宽约1 7 千米,其间虽也有起伏,但高差 并不十分悬殊,像4 0 0 米与4 1 0 米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就宽达二三千米。这里地势既不是 太低,可以避免在汛期各河洪泛威胁;也不太高,能很容易地引用从南面秦岭山脉流下 的诸河之水。就地下水而言,这里也因地势较高,距渭河较远,水质比汉长安城地区要 好1 。这片区域完全符合管子乘马2 中所提出的都城选址全部标准,是一处非常理 想的新城建造地。因此隋书文帝本纪中诏书云:“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 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遂令左仆射高颁、将作大匠刘 龙、巨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义等创造新都3 。 长安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上林赋中有“终始灞、沪, 出入泾、渭,沣、漓、涝、泡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4 的描述。汉代时期的长安“八水”与隋唐时期略有不同,隋唐时期的长安八水分别为城 北之泾水( 导源安定朝那西笄头山,东过泾、郐至仲山,入秦川长陵,东合于渭) 、渭 水( 出鸟鼠同穴山,东经南安、天水、略阳、秦川、至华阴、弘农,合黄河。) ;城西之 涝水( 出涝谷鄂县,北至涝店,合于渭。) 、沣水( 出南山沣谷,北流至长安县西北堰头 元村周文王庙,西合于渭。) ;城南之滴水( 按长安图,本南山石鳖谷水,至香积寺与坑 河交,谓之交河,西北入石巷口,灌昆明池,北入古镐京,谓之镐水,又北经泷池,西 北合于丰) 、滴水( 西出义谷、太一谷,经樊川、杜曲、韦曲、至下杜城,为漕河,北 经三桥,合于渭。) ;城东之灞水( 出商山、秦岭,北出倒回谷,经蓝田,本名滋水,秦 穆公改为灞水,过陵会沪水,北合于渭。) 、沪水( 出南山大谷、汤谷、库谷、北合荆谷 水,西北至光泰门,合于灞。5 ) 。虽然长安周边河流较多,但并不是所有河流与长安城 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八水”中渭水是干流,其他“七水”从长安城东侧、西侧流经多 处后最终汇集于渭水,再加上渭水在长安城地段属其中下游,水质难以保证,在一千多 年前的隋唐时期进行水质净化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渭水只能作为排水渠道使用。又因 泾水位于渭水以北、涝水位于沣水以东,远离长安城,所以对长安城水系统的影响也不 是很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 王社教:隋唐长安城的选址及其内部结构的形成与原因,中国古都研究第1 3 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 9 9 8 年5 月。 2 管仲著:管子,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 9 5 4 年 3 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 9 9 6 年。 4 陈侃:子虚赋上林赋,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 0 0 9 年。 5 元骆天骧著:类编长安志,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 5 第二章影响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素 除了围绕长安城的“八水 之外还有着一些非常重要的支流,如濡水支流大峪河, 大峪河是提供曲江池水量的黄渠的引水源,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八水”及其支流分布在隋唐长安城周边,除泾、渭之外,其余河流均发源于秦岭 北麓,并且隋唐时期这些河流的水量都比较充沛,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环绕长安城的水系 网,一方面提供着城内人口生活及漕运所需要的水量,如沪水、滴水;另一方面发挥着 长安城天然的排水渠道作用,如渭水。 2 1 2 地理因素 长安城内地势高低起伏,对给排水系统的渠网布局影响非常突出。长安城所在地地 势东南高、西北低,如永安渠、清明渠入城处的海拔约4 1 0 4 1 5 米之间,而宫城北部的 海拔约4 1 0 米,这样的地势使从城南引入的渠水因地势形成水头,渠水能以自然下泄的 方式贯穿城区,而水头则为长安城整个供水系统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推动力,这使得长 安城的总设计师宇文恺不用为渠水的动力问题而苦恼。 如果从长安城引水渠道的分布图( 图1 ) 观察不难发现,其渠道的分布很不均匀, 其主要被布置在长安城北部及西部,而中部及东南部除了一条仅供曲江水量的黄渠外没 有主要的供水干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长安城内地形影响的结果。渠道必须绕过 城区内地势较高部位,以致有些地区无法得以照顾。 这些天然地理状况为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及布局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条件, 解决了汉长安城地下水水质成卤和排水不畅的问题,使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达到空前规 模,成为当时世界占地面积最为庞大的城市。而如此巨大规模的城市拥有一套相对完善 的给排水系统在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是相当难得的。 2 2 人文因素的影响 2 2 1 贵贱等级制度的影响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里的所有设旌都是围绕人而设置的,其服务的对象也是居住 在城市内的人,但出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普通百姓对于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布局 的影响非常之小,特别是隋唐时期长安城这样的全国政治中心更是如此。可以这样说, 皇室及高官贵族才是城市服务的主体人群。 作为封建社会城市的基础设施,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及布局也是优先考虑长安城内贵 6 两北人学硕f :学位论文 族人群的需求,新唐书卷四十八记载:“水入内有余,则均于王公、百官使用。1 流 入城内的几条渠道所供给的水量多用于为城内湖泊、池沼补充水量,而这些湖泊、池沼 都位于皇室或贵族所特有居住的地方,如龙首渠的水量主要流入大明宫内的龙首池、太 液池,兴庆宫内的龙池;清明渠、永安渠的水量流入西内的东、西、南、北四大海池2 ; 黄渠的水量流入城东南的曲江池;漕渠虽是用作漕运之用,但服务的对象依然是皇廷贵 族。全唐诗3 卷五二百一杜牧的朱坡绝句三首有“故国池塘倚御渠,江城三诏换 鱼书。”,其中的“御渠”指的就是清明渠,因清明渠引水入长安城,从安乐坊北流,经 皇城入宫城,再入禁苑,北出入于渭水,是皇家用水的水源,故有“御渠”之称4 。从某 种程度讲,流入城内的“五渠”是名副其实的“皇渠”。 图1 隋唐长安城引水渠的走向与分布 1 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2 0 0 0 年。 2 贾俊霞、阚耀平:隋唐长安城的水利布局,唐都学刊1 9 9 4 年第4 期。 3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2 0 0 8 年。 4 宋张礼撰著,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记校注,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 7 第一章影响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矧素 2 2 2 风水、天象思想的影响 在古代的中国,城市是权力的象征,都城是皇权贵族权力更为集中体现的地方,而 在很多自然现象尚无法解释的时候,风水、天象思想被当做了城市设计布局的理论,用 以表达当权者至高无上的尊严与特权。所以大兴城的总设计师宇文恺便充分利用了龙首 原南麓六条冈岗的自然特点来进行规划设计,为每一条高岗都在乾卦中找到它的理论归 宿,也为建设在六条高岗上的建筑在爻辞中寻找到身在其位的理论依据。唐李吉甫元 和郡县志卷一关内道一记载:“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 ( 图2 ) 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 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其中曲江池就是依仿天体而开 凿建造的。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观念里,自然与人是相互感应并相通的,天、地、人 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如“天、地、日、月象征四季”,“皇城之东尽东郭,东西 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南北皆十三坊,象一年有闰。皇城之南,东西四坊, 以象四时。2 隋唐长安城所在地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特征,宇文恺充分利用这 一自然地理特征,为了平衡全城风水,根据“天不足西北,星辰西北移,地不足东南, 以海为池3 ”在城之东南处开曲江池以求平衡。可见,在封建社会里天象、风水思想在城 市布局建设中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2 2 3 人口因素的影响 入口对城市发展布局及基础设施的设置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城市的排水设施是 一个城市必须的基础设施,人口的数量就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应该具备怎样的承 载能力。 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其人口数量也是空前的。虽隋唐时期长安城人口 数量是学术界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学者们对隋唐长安入口总数估算差距很大,大约 从5 0 6 0 万到1 7 0 1 8 0 万不等,但笔者比较赞同冻国栋所著中国人口史( 第二卷) 隋唐五代时期4 中的观点,隋唐时期长安城人口达百万应该是可信的。隋唐长安城的面 积为8 3 1 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西安城的7 倍,如此巨大的城区面积应对整个长安城 城内人口饮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所产生的压力是巨大的,影响不容质疑。所以在城市建 l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 9 8 3 年。 2 宋宋敏求撰,清毕沉注:长安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 9 7 0 年。 3 汉- 司马迂著:史记日者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 4 冻国椽:中国人口史( 第二卷) 隋唐五代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 8 第一章影响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矧素 2 2 2 风水、天象思想的影响 在古代的中国,城市是权力的象征,都城是皇权贵族权力更为集中体现的地方,而 在很多自然现象尚无法解释的时候,风水、天象思想被当做了城市设计布局的理论,用 以表达当权者至高无上的尊严与特权。所以大兴城的总设计师宇文恺便充分利用了龙首 原南麓六条冈岗的自然特点来进行规划设计,为每一条高岗都在乾卦中找到它的理论归 宿,也为建设在六条高岗上的建筑在爻辞中寻找到身在其位的理论依据。唐李吉甫元 和郡县志卷一关内道一记载:“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 ( 图2 ) 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 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其中曲江池就是依仿天体而开 凿建造的。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观念里,自然与人是相互感应并相通的,天、地、人 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如“天、地、日、月象征四季”,“皇城之东尽东郭,东西 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南北皆十三坊,象一年有闰。皇城之南,东西四坊, 以象四时。2 隋唐长安城所在地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特征,宇文恺充分利用这 一自然地理特征,为了平衡全城风水,根据“天不足西北,星辰西北移,地不足东南, 以海为池3 ”在城之东南处开曲江池以求平衡。可见,在封建社会里天象、风水思想在城 市布局建设中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2 2 3 人口因素的影响 入口对城市发展布局及基础设施的设置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城市的排水设施是 一个城市必须的基础设施,人口的数量就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应该具备怎样的承 载能力。 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其人口数量也是空前的。虽隋唐时期长安城人口 数量是学术界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学者们对隋唐长安入口总数估算差距很大,大约 从5 0 6 0 万到1 7 0 1 8 0 万不等,但笔者比较赞同冻国栋所著中国人口史( 第二卷) 隋唐五代时期4 中的观点,隋唐时期长安城人口达百万应该是可信的。隋唐长安城的面 积为8 3 1 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西安城的7 倍,如此巨大的城区面积应对整个长安城 城内人口饮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所产生的压力是巨大的,影响不容质疑。所以在城市建 l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 9 8 3 年。 2 宋宋敏求撰,清毕沉注:长安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 9 7 0 年。 3 汉- 司马迂著:史记日者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 4 冻国椽:中国人口史( 第二卷) 隋唐五代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 8 两北大学硎 母* 设之初设计者也必然会考虑城内人口的饮水问题以及同常生活污水的排放方式 圈2 长安城六高岗示意圉 ( 采自王维坤著中日文化变流的考古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于七2 0 0 2 年。原翻出白马正林唐 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历史地理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 群= 自镕鹰t 镕# $ * 施的发墨景蛳梵 第三章隋唐长安城给排水设施的发现及系统研究 31 各类给排水设施的发现 套兰鼎 一 s 、 :j 1 目3 省肯西馏水沟育莹断面瞳 ;i 鹱 蠹笋譬鼯霉艘髌 自上世纪5 0 年代始,隋唐长安城的 考古发掘工作陆续展开,在西明寺、西 市、太液池等遗址及一些里坊的茇掘过 程中均有与给排水相关的设施遗迹被发 现,如在5 0 年代进行的长安城探测中发 现长安城大部分街道两侧修有水沟,例 如在朱雀门以南2 0 0 米处发掘了的一部 分水沟,沟上口宽33 、底宽23 4 、沟 东壁深2l 、西壁深l7 米,断面呈上宽 五霪黯是,+ 黼 嚣羁粼漂赍l 2 “。2下窄的梯形1 ( 图3 ) 。在西市发掘中发现 西市南大街道路两侧也各有一宽3 0 厘米,截面呈半圆形的明沟,明沟外侧有l 米的人 行道2 。5 0 年代在发掘大明宫麟德殿时,在宫殿西侧发现有水井两口3 。1 9 5 4 年3 月,在 唐东郭城南距明春门2 1 0 0 米处发现水渠及涵洞1 。2 0 0 4 年西安市文物局与陕西省古建设 计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调查组对隋唐含光门西过水涵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5 2 0 0 0 年,西北大学在学校北门附近修建障物馆和九号教学楼时,也曾发现一些唐代灰坑和水 井遗迹6 。在西明寺殿堂台基正北的一道夯土台两边残留有部分包砖和散水,散水宽约 1 _ 0 5 米。西明寺殷堂南迥廊南北壁均残留有包壁和散水,北壁散水宽约06 7 、南壁散 水宽约04 4 米。南遛廊中部偏西夯土内埋有一条排水管道,南高北低,南部进水口已 被破坏中间1 1 节陶水管道保存良好7 。在兴庆宫一号遗址四周也铺设有宽约08 5 米的 散水砖。兴庆宫遗址发掘中,四号房址的北面墙基及散水均被后开的四口水井所破坏, 六号房址在回廊的周围发现水井五口,另在西宫墙处拉现水井二口,还有十四号房址西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立庸城麓掘队庸长安城考古纪略,普1 9 6 3 年第1 1 期。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安唐城发掘队: 唐长安城月市遗址发橱, 考古j1 9 6 1 年第5 期 3 马得志:塘太明g 发掘简报考古1 9 5 9 年第6 期。 4 陕日省立* 会:唐k 安墟地甚柳步探涌考自学报1 9 5 8 年第3 婀。 5 西安市文物局、孰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联台考古月啬组:隋唐皇城含光1 d 过水端遗址考自调直报,t 文 博2 0 惦年第4 期。 6 贾麦明、古学+ 西北 学# 门唐代遗迹发* ,憾空物2 0 0 5 年第6 期。 7 中国社e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憎* 虫日明寺遗n 拉掘简报。饽自j 】9 9 0 年第l 期。 辫 _ = i t 。_!_=_三、 。豁镶; 西北人学侦l 学位论文 边紧挨西宫墙处存有南北并列的水井二口1 。在太液池遗址发掘区域西部主排水沟两侧的 支排水沟前端发现存在有水坑2 。2 0 0 5 年在太液池岸就清理出砖砌或用陶管套接而成的3 条排水管道3 。这些遗迹、遗物包含了给排水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有用于输水的主渠道、 道路两旁的排水沟、建筑周围的散水、地下铺设的排污陶管、用于收集雨水的渗水坑、 用于初步处理并排放污废水的渗井、居民饮用水的来源q 井、渠首设置的取水堰等。 这些设施分布于全城的各处,几乎涵盖了给水与排水两个系统所有的组成部分,作用也 各具特色( 表1 ) ,这证明了隋唐时期长安城给排水系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表1 :给排水设施分类表 名称所属系统使用部位作用材质例证 给水系统里坊或宫主要用于土壁或砖砌醴泉坊水井、善和坊水井、兴庆 水井城内汲取地下宫内水井、永崇坊内水井等 水 给水系统贯穿全城输送河水土壁或砖砌龙首渠、永安渠、黄渠、漕渠、 水渠 区清明渠 给水系统渠道前端汲取河水 石砌 龙首渠渠首龙首堰、清明渠渠首 取水堰 梁山堰、永安渠渠首福堰等 给水系统城墙与渠引水入皇砖、石砌筑含光门过水涵洞、唐东郭城过水 过水涵洞 道交汇处城涵洞等 排水系统街道两侧排除街道土壁或砖砌朱雀街两侧排水沟、西市南大街 排水沟 上的雨水丽侧排水沟等 排水系统建筑物周及时排除砖砌西明寺遗址殿堂周边散水、兴庆 散水围建筑周围宫一号遗址周边散水等 雨水 排水系统里坊地下输送污、废陶质西明寺遗址南回廊偏西地下陶 陶管 水 管、太液池岸边地下陶管等 排水系统里坊内排除生活土壁或砖砌西明寺遗址渗井、西北大学渗井、 渗并 污水醴泉坊渗井等 排水系统支排水渠 收集雨水土壁或砖砌太液池遗址渗水坑等 渗水坑 前端 1 马得志: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考古1 9 5 9 年第1 0 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文化财研究所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唐长安城大明宫太 液池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 0 0 3 年第1 l 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文化财研究所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西安唐长安城大明 宫太液池遗址的新发现,考古2 0 0 5 年第1 2 期。 第三章隋唐长安城给排水设施的发现及系统研究 隋唐长安城始建于隋歼皇三年,城内给排水设施的修建与城市的建设是同时进行 的,目的是解决城内人口的用水及排水问题。隋唐时期城市的给水与排水系统比较简单, 与现在城市完善的给排水系统相比只能属于初级阶段。现代城市给水系统包括:给水水 源、取水构筑物、输水管道、给水处理厂、输水管网;排水系包括:排水管系、废水处 理厂、最终处理设施。虽然隋唐长安城的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不像当今城市给排水系统那 样结构完善,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某些设施与当今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在系统组成及功能 上有着很多相类似的地方,详见表2 、表3 。 表2 :隋唐长安城与现代城市给水系统比较 给水系统组成现代城市 隋唐长安城 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再用水。地表水、地下水( 隋唐长安城的景观与漕 运用水主要取自其周围的河流,城内皇廷 及居民饮水主要来源于井水。) 取水构筑物有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和地下水取水构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为:龙首渠的龙首堰、 筑物之分。前者是从江河、湖泊、水清明渠的梁山堰、永安渠的福堰、黄渠渠 库、海洋等地表水取水的设备,一般首也垒有取水堰。详见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包括取水头部、进水管、集水井和水一节。 泵房;后者是从地下含水层取集表层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为:传统水井。 渗透水、潜水、承压水和泉水等地下 水的构筑物,有管井、大口井、辐射 井、渗渠、泉室等类型,其提水设备 为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 输水管道管道、明渠、暗渠和桥梁、隧道等主要为五渠( 龙首渠、黄渠、永安渠、清 明渠、漕渠) 。 给水处理厂设自来水厂城内景观水池及湖泊也起到一定的净化 施作用。 输水管网向用户输水和配水的管道系统,由管因“五渠”所引水量主要用于景观,而非 道、配件和附属设旋组成。所有居民,故仅有为池沼分水的支渠。 1 2 西北人学硕f :学位论文 表3 :隋唐长安城与现代城市排水系统比较 排水系统组成 现代城市隋唐长安城 排水管网收集和输送废水( 污水) 的管网有包对居民生活污、废水与城市雨水分流排 括:合流管系和分流管系。放,建有不同的排水系统分别负责。 废水处理厂 包括沉淀池、沉沙池、曝气池、生物生活污、废水通过渗井过滤、吸附:雨 滤池、澄清池等设施。水主要通过沉淀与稀释作用进行初步 处理。 最终处理设施根据排水对象的不同,设立不同的等没有工业污水,污染程度较小,尚无环 级分别处理与排放。保意识形成。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隋唐长安城的给排水系统已初具规模,与当今城市给排水系统 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除了因隋唐时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所限,以及时代久 远,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当今如此严重而未得到充分考虑之外,其几乎包括了当今给排 水系统所有的组成部分,因此应对当时长安城人口的正常生活需求是完全满足的。 隋唐长安城处于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其科学技术、工业化及人民的生活水平都 远不及当今。但在这种情形下,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设计布局能达到如此的程度已是难能 可贵,为后来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对于当今城市给排水系统 的设计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在长安城的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的论述上,将以给排水系统组成的先后顺序 对其依次进行介绍,这样对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认识可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3 2 隋唐长安城给水系统研究 3 2 1 长安城的水源 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取水水源因其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地表水与地下水。地表水通过连 接城内外的“五渠 将城外的河水引进城内,然后供给城内大小的湖泊作为景观园林、 漕运之用;隋唐长安城地下水因水质较地表水纯净,不需要进过特别处理就可以饮用, 所以是城内皇廷贵族及居民主要的饮用水来源。下面我们通过长安城周边的地表水与长 安城内的地下水两方面对隋唐长安城的取水水源进行探讨。 1 长安城周边地表水 1 3 第三章隋唐长安城给排水设旄白勺发现及系统研究 长安城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其北侧紧邻黄河的支流渭河,南靠秦岭北麓,其周边水 系较为发达,因此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的美景之述。并且发源于秦岭的河流水质较 好,为长安城巨大的景观园林用水提供了优质丰富的水资源。 图4 隋唐长安城周边河流分布 但“八水”( 见图4 ) 中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是长安城的给水系统的取水水源地。其 中泾河因位于隋唐长安城以北,与长安城中间隔有渭河,远离长安城,地势与长安城所 处的龙首原相比较低,水质也较为浑浊,不满足为长安城供水的条件,故不能从泾河取 水;涝水、沣水南北向流经隋唐长安城西端( 今咸阳市境内) ,最终汇于渭河,其与长 安城中间隔有涌水,是两条主河道距离隋唐长安城较远的河流。虽在隋唐时其水质较好, 但因距离太远,不便为长安城提供水量;渭水虽紧邻长安城,但其发源地位于甘肃省渭 源县鸟鼠山,流经多处,水质较差难以保证,而且渭河所处地势较低,这些因素决定了 渭河自古只能被当做长安城的排污河,但渭河水量为“八水 中最大,并且是黄河支流 中较大的一支,可以为漕运提供所需水量;城东的灞河现为泸河干流,隋唐时期,泸河 与灞河分别单独流入渭河,均为渭河独立支流,但其不如沪河取水便利,故也不能作为 隋唐长安城的供水水源地。 长安城给水系统所关系的地表水源与给城内供水的“五渠”有着密切的关系。“五 1 4 两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渠”是城内园林湖泊用水的主要供水于渠,它们分别是由城东流入的龙首渠;城西流入 用于漕运的漕渠;贯穿南北的永安渠、清明渠;为曲江池提供水量的黄渠。其中,龙首 渠水量取自城东之沪水,清代徐松著唐两京城坊考中有“龙首渠一名沪水渠,隋开 皇三年开。自东南龙首堰下,支分沪水,北流至长乐坡”;长安志卷十一万年县 记载,黄渠“自义谷口涧分水入此渠,北流一十里,分为两渠,一渠东北流入库谷( 今 库峪河) ,一西流入樊川”;宋代张礼游城南记:“黄渠水出义谷,北上少陵原,西北 流经三象寺、鲍坡之东北,今有亭子头,故巡渠亭子也。北流入鲍坡。鲍坡,隋改日杜 坡,以其近杜陵也。自鲍坡西北流,穿蓬莱山,往曲江,由西北岸直西,流经慈恩寺而 西。1 以上均记载黄渠水出义谷,据民国成宁长安两县续志卷四地理志上:“大 义谷名大峪口,在县东南六十里,橘水出焉。2 ”可知大义谷即义谷,今称大峪3 。因此 黄渠的取水源为大峪河,而大峪河又出自濡水。关于永安渠的引水源唐两京城坊考 中记载:“永安渠,隋开皇三年开,亦谓之交渠。引交水西北流,入京城之南”,滴 水一支穿过神禾原人工河道,在上距石壁谷口约3 5 里的今香积寺与周家庄之间的神禾 原下和福水交汇,称作交水( 今称交河) 4 。清明渠据长安志卷十大安坊下“东街 清明渠”载:“隋开皇初引次水西北流,又屈而东北流入城,当此坊南街5 ”其中的 演水即今天的濡河6 0 唐两京城坊考载:“漕渠,天宝元年开。京兆尹韩朝宗分涌水。 其实韩朝宗所开漕渠是引渭水,而不是濡水7 。 由此可见,隋唐长安城给水系统水源地与城内“五渠”有着密切的连系,为“五渠 供水的水源也只有渭水、交水、濡水、大峪水、沪水等五条河流,而非所有的“八水” 都是长安城的供水水源。 2 长安城内的地下水 隋唐长安城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地势相对于其南侧的秦岭很低,而秦岭植被茂盛,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发源于秦岭北麓的河流多自南向北流经长安城周边,对于长安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聊城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2024年新疆第二医学院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主题4 战略性矿产资源-石油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中图中华地图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四节 离子晶体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3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油墨厂高岭土验收规章
- 企业员工保密合同协议
- 股权转让合同
-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鲁教版五四学制2012
- 电缆沟及盖板作业指导书培训课件
- GB/T 19867.6-2016激光-电弧复合焊接工艺规程
- GB/T 19478-2018畜禽屠宰操作规程鸡
- 三级教育考试卷(焊工)答案
- 无生上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 深圳低压电工作业-实际操作培训课件-科目四-作业现场应急处理
- 中控岗位培训课件
- 宾馆酒店前台责任书
- 2.2 第2课时 基本不等式的综合应用(课件)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勿忘国耻教学课件
-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