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冯浩玉溪生诗笺注研究 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晚唐富于艺术独创性的诗人其诗典丽精工朦胧多 义在理学盛行的宋元明三代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一些文人对其诗歌艺 术风格很有偏见以为香艳绮靡清代涌现了许多笺注考评李商隐诗文的著作 今所见李商隐诗集和文集的笺注本均定型于清代清人对李商隐的诡薄无行 的人格和文辞华丽无用于世的诗歌重新审视从比兴和诗史互证的角度 出发得出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此方面颇多发明创新 众多著作中冯浩玉谿生诗笺注是最为详备精审的笺注本本文叙述 玉谿生诗笺注三版本情况分析阐明各版本在编订诗歌年份笺解注释与 诗歌文字校改方面的变化特征并肯定此书对李商隐其人其诗研究的贡献同时 指明玉谿生诗笺注的研究方法及其启示 关键词冯浩 玉谿生诗笺注 版本 研究方法 r e g a r d i n g f e n g h a o s y u x i s h e n g s h i j i a n z h u i n t h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a p p e a r e d a g o o d m a n y c r i t i c a l w o r k s o n t h e p o e t r y o f l i s h a n g y i n , i n w h i c h f e n g h a o s y u x i s h e n g s h i j i a n z h u w a s t h e m o s t d e t a i l e d a n d e x c e l s i o r o n e . t h e e s s a y r e c o u n t s t h r e e e d i t o r s g e n e r a l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a n a l y s e s v a r i e t i e s . t h e w o r k c o n t r i b u t e s m o r e t o l i s h a n g y i n s s t u d y b u t a l s o s o m e p r o b l e m s . k e y w o r d s : f e n g h a o , y u x i s h e n g s h i j i a n z h u , e d i t o r s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1 前言 李商隐8 1 38 5 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 南泌阳他不仅是晚唐一位富于艺术独创性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写作四六 文的高手其诗典丽精工朦胧多义在理学盛行的宋元明三代并没有引起多少 人的注意宋初人杨亿出于喜爱将诗歌专意搜罗成集将近六百首但宋人对 诗歌本意已感不解曾有记载刘克张文亮注有义山诗均未传以致金元人元 好问发出了可惜无人作郑笺的感叹清代涌现了许多笺注考评李商隐诗文的 著作其中有两本堪称标志性佳作第一本是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初刊 于清顺治十六年1 6 5 9年是李商隐诗集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笺注本四库全 书选用朱本并予以很高评价认为其注是以后各家注释的蓝本朱本在序言 中全面论述李商隐其人其诗的基本状况对李商隐人品进行辩解指出李诗的寓 意深微是运用知人论世方法研究李诗的典范朱本澄清摧廓之功不小第二本 是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初刊于乾隆二十八年1 7 6 3此书辨析入微考订 精细汇集众家笺注评论之长又有所创新自问世起即海内风行矣 1 本文 即在清代笺注李商隐诗歌的文化背景上展开对冯浩笺注的专题研究梳理版 本 总结成就 以期对某家某派诗人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 同时指明 笺注 的研究方法以及未来李商隐诗歌的研究走向 第一章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与清代注李热潮 清代从明末清初和尚道源为商隐诗歌作注开始笺注考评李商隐诗歌的著 作层出不穷 还有一大批选注 选解 选评著作 其中之优秀者 查 唐诗书录 就有朱鹤龄钱龙惕程梦星陆昆曾姚培谦吴乔屈复冯浩纪昀姜 炳章等本 2 不仅诗歌有此种研究盛况文章也是一样李商隐曾将自己的文章 合编为樊南甲集二十卷和樊南乙集二十卷旧唐书 文苑传载有其为 今体章奏表状集四十卷后代各公私书目中均有其文集的记载但文章至清 代已散佚未见清代陆续有朱鹤龄徐炯冯浩钱振伦钱振常作了辑补笺注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 工作徐炯得到朱鹤龄辑本在此本基础上加以考辨补充总计从唐文粹文 苑英华中辑出一百五十篇与徐树榖分任笺注工作著成李义山文集笺注 3 冯浩在徐氏笺注本的基础上著成樊南文集详注总共收文一百五十三篇 4 钱 振伦从钦定全唐文另辑出二百零三篇与钱振常一起作了笺注命名为樊 南文集补编 5 自此今所见李商隐文章共有三百五十六篇此外清人诗话文 集 选本 笔记杂著中有大量有关李商隐的见解与评论 影响较广的有何焯的 义 门读书记钱良择的唐音审体以及叶燮贺裳朱彝尊等人的诗话作品 李商隐研究蔚为壮观的局面一直从清初延续至道光年间兴盛了二百年清人关 注研究李商隐人员的数量超过前几代的总和这种现象不仅是数量的扩大更是 研究内容的具体和深入 清代为何会掀起对李商隐研究的热潮除了朴学大兴的 大文化历史背景以及清人对明代诗学重盛唐轻中晚做法有反拨意识之外, 对李商 隐本人及其诗文价值的再认识和再评估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艺术魅力的不断揭 发又引起了研究者持续不断的研究热情 有关清代李商隐研究可归纳为三方面特征他们相互交织不能分割只是 在不同著作中有侧重的不同 一对李商隐人品和诗歌的再评价 旧唐书对李商隐人品评价无特操 6 认为他在唐代牛李党争中扮演不 光彩的角色先是依附牛党中坚分子令狐楚后又为李党人物王茂元从事并娶 其女儿为妻去牛就李在牛党为背恩之举由此导致他政治生涯的困顿坎坷 大中初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权势炙手可热但并不接纳他终其一生官不挂 朝籍在各地幕府从事捉笔吏的工作本朝人的此种评价影响深远新唐 书云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 7 看来除了牛党的 打击还有来自李党的微词商隐改弦易辙牛李两党均不能容忍宋人葛立 方认为商隐咎由自取甚至不免有厚颜无耻之嫌他说盖令狐楚与商隐素厚 楚卒子绹位致通显略不收顾故商隐怨而有作然商隐自取之也且商隐妻 父王茂元与所依郑亚皆李德裕党也商隐与二人暱甚故绹以为忘家恩放利偷 合者是绹恶其异己也后绹当国商隐亦归穷自解绹虽与一太学博士然商 隐亦厚颜矣 8 唐才子传中说到商隐的行为遭到整个士流嗤谪 9 只有明胡震 亨在唐音癸签中表示了对义山当时行为一定程度上的谅解李错处不在忘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3 恩正在受恩初耳然亦见当时党祸之烈其微蔓亦如此 1 0 商隐莫名卷入旷日 持久的牛李党争是他始料未及的吧也许胡震亨的声音太微弱并不能撼动正史 对商隐品行的鉴定 清顺治年间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他在卷首序言中说史家之论每曲 牛而直李义山之就王郑未必非择木之智涣邱之公 1 1 朱氏认为李 商隐在牛李党争中选择了李党是主观上的明智之举纪昀针对朱鹤龄的见解提 出不同的意见诡薄无行的说法有些过分但以为择木之智涣邱之公 亦朱氏带有个人感情而涉于袒护者义山大概自行其志而于朝廷党友无所容心 于其间感动于王茂元一时知己所以往而依之不幸值绹之刻薄于是结成莫 解之怨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倘以为有意去就则后又向綯屡启陈情又怎 么解释 1 2 徐湛园也认为义山不是李党一族茂元所凭靠的不独卫公一人跟 从郑亚也不是义山本意迫于无奈罢了集中讽刺卫公诗不止一首他说义 山为楚门下士是始乎党牛之党者也冯浩引冯浩则认为义山是小臣文士 绝无异于党争的轻重之数因此义山非党李之党亦非党牛之党 1 3 综合而言 清代对李商隐在党争中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党李之党党牛之党非李非 牛无论哪种看法都否定了李商隐是党争中反复无常的小人诡薄无行之人 唐人韦榖的才调集是较早选录李商隐诗歌的重要总集选录的李商隐诗 歌共四十首比较清晰地体现编选者以韵高词丽为宗的意图唐李涪对义山 艺术才能颇不以为然以其文辞华丽斥为一锦工商隐词藻奇丽为一时之 最所著尺牍篇咏少年师之如不及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惟逞章句 1 4 唐人普遍认为李商隐才华横溢其诗华丽繁复的言辞最具特色将李与温庭筠并 称宋敖陶孙诗评中说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环妍要非 适用 1 5 宋人同样眩目于李商隐艳丽工致的诗歌语言更有甚者将宋代初年流 行的西昆派与李商隐等同起来后来严羽元好问方回高棅等未做细分都 持同一论调西昆派专意崇拜和模仿李商隐的诗歌用典丽精工的语言颂扬 歌舞升平的生活以杨亿为首等十七人有互相酬唱的诗集西昆酬唱集因 此人称西昆派宋人对李商隐诗歌的见解以王安石最为独树一帜蔡宽夫说 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 以为唐人之学老杜而得起藩篱者 为义山一人而已 每诵起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4 舟与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虽老杜 无以过也 1 6 后又有朱弁极其赞赏岁月行如此江湖坐渺然 苍梧应露下 白阁自云深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清之类但认为未似老杜沈涵汪洋 笔力有余也 1 7 明锺惺谭元春批阅李商隐诗歌说雨摵摵度瓜园秋池 不自冷句三字立起来非老杜无此笔力有感丹陛犹敷奏风切时事诗 典重有体从老杜伤春等作得来 1 8 如果说前代还是就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技巧多加贬斥的话 清人注意的是隐藏 在华丽辞章背后的深刻含义 清代何焯对西昆派和李商隐的诗歌作了较明确的辨 析余谓熟观义山诗兼悟西昆之失后人西昆只是雕饰字句无论义山之高 情远识即文从字顺又有间也 1 9 何焯认为西昆派学习的只是李商隐高明的艺 术技巧却未能认识沿袭李商隐的高情远识如果说宋元明评价将杜甫和李商隐 关联起来更多是两人笔力风貌相似的话除了王安石清人开始寻求李商隐和 杜甫政治思想上的相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李商隐的近体诗长于讽 喻中有沉郁顿挫可接武少陵者 2 0 如清人最为欣赏的学老杜近体送千牛 将军赴阙五十韵鄂杜马上念汉书隋宫紫泉宫殿重有感隋师 东曲江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无一不是政治咏史诗试以行次西郊作 一百韵为例何焯曰此等杰作可称诗史当与少陵北征并传 2 1 田兰芳曰 唐人可比唯老杜石壕诸篇南山恐不及也冯浩笺引冯浩曰朴拙盘郁拟 之杜公北征面貌不同波澜莫二 2 2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开头与杜甫北征 相似客观描绘了农村荒芜凄凉的景象草木半舒坼不类冰霜晨又若夏苦 热燋卷无芳津在第二段描写了一幅国泰民安天伦同乐的画面这一悲 一喜的对比充分展示今昔的巨大反差表现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就在 这样一个兵荒马乱时期满目逃难人民的痛苦凄凉而统治者为了弥补国库的空 虚向人民进行疯狂地掠夺腐败的统治阶级正是使穷民向盗贼转化的原因在 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农民大起义前夕的社会背景 清人揭示李商隐诗歌应有其恰如其分的地位是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二新的阐释方式的应用比兴 宋张戒以为义山诗歌情爱居多 说唐李义山乃邪思之尤者也 2 3 陆 游对义山所作无题诗很是不屑一顾 说 唐人诗中有曰无题者 率杯酒狎邪之语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5 以其不可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 2 4 明代先有胡震亨对宋人说法表示怀 疑说温李诗皆轻艳李集中情诗尤多然妻死府主选乐籍一人赠之 自云棲志禅玄不纳 有谢启辨生平篇什中无赖事非实 信尔 当非仅挑达一生者 2 5 后杨基说长读李义山无题诗爱其音调清婉遂极其浓丽然皆托与臣不忘 君之意而深惜乎才之不遇也 2 6 以上各家一则将李商隐的诗歌看作艳体诗一 则将其诗视为风骚传统完全不同的看法来自不同的阐释方式中国传统诗歌的 写作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被认为是散文化的手法一般对重大事件和复杂 生活进行客观铺陈比是打比方往往托物取喻借物发端来表现深远寄托兴 是联想看到外界景物触发内心感慨即所谓触景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 比 兴中明确指出比是切类以指事写物以附意兴就是依微以拟文 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国风和楚骚被认为有比兴传统是古今公认的其中男 女之情被通于君臣之义 明末清初道源最早为商隐诗作注前此注本均不传其注本未经刊刻部分 见于清顺治年间朱鹤龄笺注本道源曾为注本向钱谦益索序钱询问其为何选择 商隐作注道源说义山之诗宋初为词馆所宗优人内宴至有撏扯商隐之 谑然诗人之论少陵 以谓忠君忧国 一饭不忘 兔园村夫子皆能嗟咨吟咀 而义山徒以其绮靡香艳即玉台香奁之致而已 义山当南北水火 中外箝结若喑而欲言也若魇而求寤业不得不纡曲其指诞谩其辞婉娈托 寄讔謎连比此亦风人之遐思小雅之寄位也 2 7 道源认为李商隐的 时代环境不同于杜甫因此他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寓严肃的旨意于香艳绮靡 之体中这仍然是继承了国风小雅的传统道源的阐释方式奠定了清代阐释李 商隐诗歌的基调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吸取道源注和钱龙惕笺解并沿着 他们的路子阐释义山诗作朱氏在李义山诗集笺注序中说 或曰义山之诗半即闺闼读者与玉台香奁例称荆公以为善学 老杜何居余曰男女之情通于君臣朋友国风之螓首娥眉云发瓠齿 其词甚亵圣人顾有取焉离骚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遂为汉 魏 六朝乐府之祖 古人不得志于君臣朋友者往往寄遥情于婉娈 结深怨于蹇修 以序其忠愤无聊缠绵宕往之致唐至太和以后阉人暴横党祸蔓延义山阨塞 当途沉沦记室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言不可而谩语之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6 莫若瑶台宇歌筵舞榭之间言之可无罪而闻之足以动其梓州吟曰楚 雨含情俱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吾故为之说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 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岂徒以征事奥博撷采妍华与飞卿 柯古争霸一时哉 2 8 朱鹤龄认为男女之情通于君臣朋友是风骚传统义山由于所处时代的忧患 承续了风骚传统 世人将之与温庭筠 段成式相比况 只是看到义山 征事奥博 撷采妍华的一面陆昆曾说诗自六朝以来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 读者每就本句索解 不特意味嚼蜡 且与通篇未免艮限列夤 2 9 程梦星云无 题诸诗人多目为闲情之赋咏物诸作又或视若尔雅之词之二者交失 之矣愚见无题近于怨旷者皆怨及朋友之寓言咏物近于幽闲者乃愿入 温柔之绮语逐篇三复自然得之国风离骚是其所本苟或以为反是 则无题媟逆大是罪人咏物无情未为俊物也 3 0 钱龙惕云义山无 题之什掇宫体玉台之菁英加以声势律切令读者咀吟不倦诚古 之绝调然杨眉庵以为虽极其秾艳皆托于臣不忘君之意而深惜乎才之不遇 则其词有难于显言者况裙钗脂粉之语闺房谑浪之事仅可以意逆志无庸刻 舟求剑 3 1 贺裳说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同时他批评欧阳修 说苦无兴比惟工赋体耳乃至整个宋诗大率敷陈多于比兴蕴籍少于发 舒 3 2 清人诸多言论中以吴乔最重比兴论述亦较透彻他以著名的米酒之喻对诗 与文作了区分文之措辞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啜之则饱也诗之措辞 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也 3 3 虽然诗与文的旨意相同但有着 不同的处理方式 诗出之以比兴 所以变尽米形 文出之以直陈 所以不变米形 他明显地表现出重比兴而轻赋的思想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 则实句变为活句 无比兴则实句变成死句 3 4 雅颂和风骚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方法 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宗风骚所以灵妙 3 5 他和贺裳一样认为唐人有比兴 宋人和明人都不知有比兴 唐人诗被宋人说坏 被明人学坏不知比兴而说诗开口便错义山骄儿诗令其莫学父而于 西北立功封后托兴以言己之有才而不遇也葛常之谓其时兵连祸结以日为 岁而望三四岁儿立功于二十年后为俟河之清误以为赋故作寐语 3 6 这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7 里他以义山诗为例说明宋人不知比兴明人亦然明人不知比兴而说唐诗开 口便错义山之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言云表露试之治病可 知真伪讽宪武之求仙也白雪楼大诗伯以为宫怨评曰望幸之思怅然 呵呵 3 7 吴乔运用比兴的方法对晚唐诗作不少解释其中的代表作就是解释李商 隐诗歌的西崑发微该书卷首西崑发微序说义山于唐人中辞意最为缥 缈适遇令狐之扼得及其比兴风骚之致吴乔将较多诗歌解为与令狐 绹之间的恩怨朱鹤龄肯定吴乔解诗可以和他的注本相互发明他在愚菴小集 新编李义山文集序中说此岂区区妃青俪白镂月裁云者所能及而唐史称 其文第以繁缛恢谲目之岂得为知言哉西崑发微序往虞山冯子定远尝语 余义山无题诗皆寄思君臣遇合其说盖出于杨孟载今得修龄解专指令 狐绹益可与定远相证明足埤益余笺注所未逮 3 8 用比兴的阐释方法去探求 诗歌背后的寓意对于确实用比兴创作的诗歌是有效的反之则落入穿凿附会 对于李商隐而言他既有浪漫的爱情经历又有过坎坷的政治经历如何区分确 实是一个难题钱良择何焯认为有些无题诗只是艳诗纪昀认为无题之中不 能一概以香草美人解之有确实有寄托的有属于狭邪的有失去本题的等等 此论较为公允 三探求诗歌本事诗史互证 清人用比兴的解诗方式开始着力挖掘诗人蕴藏在娴熟艺术技巧中的复杂感 情认为其诗用事博奥恰是兴寄所在能曲折委婉地表现忠愤蟠郁的士子心 态古代诗歌批评早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在国家衰败破落之时具有正义感 的诗人更是将自己的心意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李商隐诗歌做合 乎情理的解读诗史互证是必要的前提通过史书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通 过诗文全集了解诗人际遇由此设身处地把握诗人在作品中的寓意按照清人的 观念诗史互证中的史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一是 史外传心之史即个体的心灵史 中国古代传统诗与史原有着不同分工诗言志即诗歌抒发个人情志 至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等事件的记载则交由历史散文承担但杜甫的诗 歌号称诗史诗与史并未截然分开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 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纲纪的崩坏权贵的骄横官府的凶暴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8 人民的疾苦所以诗歌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乱离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如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秋兴八首等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唐代安 史之乱前后的历史面貌虽然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并不记载历史事件但也是 当时时代氛围的形象再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能与正史相互印证具有史料 价值道源曰吾以为论义山之世有唐之国势视玄肃时滋削涓人擅命入 主赘旒视朝恩元振滋甚义山流浪书记洊受排笮乙卯之事忠愤抑塞 至于结怨烘罏託言晋石有学集道源指出李商隐所处的时世比杜甫 当时更为危厄 钱龙惕认为义山诗与杜甫一脉相承升少陵之堂 而入其室矣 玉谿生诗笺序李商隐生逢末世处于唐王朝走向衰落灭亡的时代8 7 5 年 唐王朝在各地如火如荼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终于崩溃 时距李商隐逝世 8 5 8 年不到 二十年李商隐的许多诗歌正是对王朝政治军事的审视和体察对治乱缘由的 探究评议如他反映藩镇割据甘露之变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诗篇他的诗 歌可以说是晚唐的一部诗史 除了证明正史之外诗歌所传之史一代兴亡盛衰的历史是通过个人 心灵真实独特的体验感受传达的正史都是给帝王将相作传经过封建正统观念 的过滤留下的是粗糙的千人一面而诗歌以其反映生活的独特方式呈现 给世人的是最细致最生动的心灵世界泰纳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 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他那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 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从这方面看来一首伟 大的诗一部优美的小说一个高尚人物的忏悔录要比许多历史家和他们的历 史著作更有教益 3 9 不管泰纳的观点是否片面诗歌可以折射个人心灵情感却是 毫无疑义的从李商隐的诗文来看他和牛党或李党人士都有或亲或疏的交往 其中牛党的有杨虞卿萧浣杨嗣复杜悰等李党的有府主郑亚座主李回 岳父王茂元等 他对牛党权要令狐绹有乞问 有怨恨 对李党首领李德裕有同情 有钦佩有恶草之喻矛盾如斯恰恰说明它是党局斗争中的小人物他的悲剧 性的结局让处于王朝兴亡更替之际的知识分子同声一哭 清代批评家们在注李之际特别注重诗人年谱的作用钱龙惕在顺治六年 拜访道源时认为要结合义山的为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推知诗歌的寓意他在 玉溪生诗笺叙中说 余谓古人读其书论其世即如注陶渊明杜子美之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9 诗必先立年谱然后其游历出处感时论事皆可考据冯浩笺注 凡例 指出年谱乃笺释之根干非是无可提挈也朱鹤龄在李义山诗集笺注 序 中特意举例李商隐当时作诗的境况且吾观其活狱弘农则忤廉察题诗九日 则忤政府于刘蕡之斥则抱痛巫咸于乙卯之变则衔冤晋石太和东讨怀 积骸成莽之悲党项兴师有穷兵祸胎之戒程梦星在李义山诗集 笺注 凡例中对自制年谱表示自信说窃为古人董狐也 年谱的制作让后代读者进入前代诗人的时空但诗不等于史还需要加以阐 释王国维说谱也者所以论古人之事也笺也者所以逆古人之志 也 4 0 冯浩在笺注 发凡中指出说诗最忌穿凿然独不曰以意逆志 乎今以知人论世之法求之言外隐衷大堪领悟似凿而非凿也 冯浩对李商隐诗歌的审视乃是延续了有清一代笺注李商隐诗歌的总体走向 卷一隋师东虽说隋随通用但冯浩校定为隋以比兴高于赋体 冯浩在笺注 发凡中说盖义山不幸而生于党人倾轧宦竖横行之日且 学优奥博性爱风流往往有正言之不可而迷离烦乱掩抑迂回寄其恨而晦 其迹者冯浩要取径比兴象征一途挖掘李诗本意王鸣盛在李义山诗文集笺 注 序中对冯浩的诗史互证工作作了充分肯定尤奇者钩稽所到能使义山 一生踪迹历历呈露显显在目其眷属离合朋俦聚散吊丧问疾舟嬉巷饮 琐屑情事皆有可指若亲与之游从而籍记其笔札者深心好古如是细心考 古如是 平心论古如是 读之直恨先生不具千手眼 尽举天下书评阅之然后快也 下面有专章冯浩注李的成就 总之清人在李商隐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清人对李商隐的诡 薄无行的人格和文词华丽无用于世的诗歌重新审视从比兴和诗史互 证的角度出发得出与前人不同的观点 1 孟亭居士文稿序阮元语 清冯浩撰 清嘉庆七年1 8 0 2 刻本 2 唐诗书录 陈伯海朱易安 齐鲁书社 1988 年出版 3 李义山文集笺注 徐炯徐树榖 康熙四十七年花溪草堂刻本 4 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 嘉庆元年德聚堂刻本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10 5 樊南文集补编 钱振伦钱振常 同治五年刻本 6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传 李商隐传 五代晋刘煦 中华书局 1975 年出版 7 新唐书卷二百三文艺下 李商隐传 宋欧阳修宋祁 中华书局 1975 年出版 8 韵语阳秋卷十一 宋葛立方 历代诗话本 清何文焕辑 中华书局 1981 年出版 9 唐才子传卷七 元辛文房 四库全书本 10 唐音癸签卷二十五 明胡震亨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 年出版 11 李义山诗集笺注 序 朱鹤龄 四库全书本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一集部别集类四 纪昀 13 玉谿生诗集笺注877879 页 冯浩笺注 蒋凡顾易生校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出版 14 刊误卷下 释怪 唐李涪 四库全书本 15 臞翁诗评 丛书集成初编本 16 宋诗话辑佚卷下蔡宽夫诗话 郭绍虞校辑 中华书局 1980 年出版 17 风月堂诗话卷下 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18 重订唐诗归卷三十三晚唐一 六友斋重订本 19 义门读书记清何焯 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20 唐诗别裁 沈德潜 中华书局影印本 21 义门读书记清何焯 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22 玉谿生诗集笺注 冯浩笺注 蒋凡顾易生校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出版 23 岁寒堂诗话卷上 宋张戒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24 老学庵笔记卷八 陆游 中华书局 1979 年出版 25 唐音癸签卷二十五 明胡震亨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 年出版 26 眉菴集卷七无题和李义山商隐序 明杨基 四库全书本 27 有学集卷十五 清钱谦益 四部丛刊本 28 李义山诗集笺注 清朱鹤龄 四库全书本 29 李义山诗解 清陆昆曾 上海书店影印本 30 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清程梦星 乾隆八年红杏山房刻本 31 玉谿生诗笺 清钱龙惕 顺治五年刻本 32 载酒园诗话 清贺裳 清诗话续编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33 围炉诗话卷一 清吴乔 清诗话续编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34 围炉诗话卷一 清吴乔 清诗话续编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35 围炉诗话卷一 清吴乔 清诗话续编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11 36 围炉诗话卷五 清吴乔 清诗话续编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37 围炉诗话卷五 清吴乔 清诗话续编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38 愚庵小集 清朱鹤龄 四库全书本 39 英国文学史序言泰纳 西方文论选下册 241 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年出版 40 玉谿生年谱会笺 王国维序外一种 附录岑仲勉玉谿生年谱会笺平质 张采田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12 第二章 玉谿生诗笺注的三个版本与成就 冯浩17191801字养吾号孟亭清浙江桐乡人乾隆十三年1748 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十五年担任国史馆纂修参与撰写续文献通考担当 帝系封建二门又协助撰成别门副总裁十分欣赏称赞说君所修无一句不 合用者安得人尽如君耶皇帝询问有关兵考之事但他人所写十数册皆漫录 征战胜负无一语叙及兵制冯浩以五个月的时间写完兵制初稿为总裁所推 重由此见其扎实的史学根基 1 冯曾巡抚湖南典试江南做过御史后因病 归家以著述自娱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著作有孟亭居士诗稿四卷文 稿五卷经进稿一卷并以笺注古诗文的集子玉谿生诗笺注三卷和樊 南文集详注八卷而称著 2 冯浩幼年遵长辈教导初学从玉谿入手庶不染油滑粗厉之习 3 于商隐诗 广有涉猎但未能理解义山诗歌深意后来年岁渐长对诗歌亦渐有体悟遂执 笔写作冯浩所著玉谿生诗笺注晚出他在笺注 发凡中称亲见明清二 朝笺注李商隐诗多达二十家 4 其中有 明末释道源注李义山诗集此注本未及刊刻而人已殁今不传其注大略见 于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 5 计注有诗 9 0 首作注 1 2 0 条 朱鹤龄1 6 0 61 6 8 3 笺注李义山诗集三卷朱鹤龄从钱谦益处得到 释道源注的遗本大量删其繁冗补其不足又采用钱龙惕玉谿生诗笺及陈 帆潘等人的笺解 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系对朱本的补订对朱注选择未精言语不 详未得其真的注解加以补正笺解则以意逆志既有精到之解亦有穿凿附会之 处采录始于康熙五十二年1 7 1 3乾隆八年脱稿 6 姚培谦先前著有义山七律会意专解七律后涵盖义山所有诗歌著成李 义山诗集笺注书成于乾隆四年为了便于取阅采用分体笺注的方式以朱 本为底本大半援引朱注删繁补缺订伪不多笺解先释辞再释篇章能补朱 本之未备以简要为旨归 7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13 冯舒冯班评点才调集卷六评点李商隐诗歌 1 9 首 8 何焯义门读书记 读李义山诗笺记笺解评点义山诗 2 5 2 首笺解字数不 等条数不等属于读书札记类笺解中有时融入个人身世之感 9 钱良择唐音审体笺解李商隐诗歌 5 4 首 1 0 陆昆曾李义山诗解陆认为七律为义山胜处因此专意疏解七律共 1 1 6 首 陆于李诗比兴处着意揭示 解说多本朱注及何焯之解 书始于康熙五十二年 成于雍正二年1 7 2 4 1 1 冯浩在嘉庆本发凡补中谈到采用了徐陆合解的部分笺解徐陆合解 又名李义山诗疏雍正初年刊徐德泓陆鸣皋共疏解诗歌 2 5 6 首徐陆 以李诗为风人遗旨 1 2 冯浩笺解中引用的有胡震亨唐音戊签唐音癸签朱彝尊曝书亭 集吴乔西崑发微吕本中紫薇诗话等评笺此外现今徐湛园未刊笺 本田兰芳杨守智袁彪诸家评本均未见部分精彩见解赖冯本所引得窥其一 斑 一三个版本基本情况 关于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的版本叶葱奇认为冯浩的玉谿生诗详注 有乾隆丁亥庚子和嘉庆等刊本差别甚大 1 3 刘学锴认为冯浩玉谿生诗 笺注初刊于乾隆二十八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又加重校订正真正的定本是 嘉庆元年重校本刘也说冯浩的三个本子差别很大 1 4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的三个版本是 一癸未本清乾隆二十八年1 7 6 3 初刻本冯浩自序中云大清乾 隆癸未春日桐乡冯浩书笔者所见为清乾隆三十二年德聚堂重刻本包括首一 卷诗三卷共四册 1 5 笺注取名本自新唐书 艺文志所载玉谿生诗 三卷但该书并未传世冯浩深感李商隐诗集旧本编辑的支离杂乱分体本的割 裂之病遂将其诗以时间先后厘定为编年诗二卷为了慎重不编年诗亦汇为一 卷李商隐总共 5 0 0 余首诗已有 3 0 0 多首被纳入时间轨道第一卷以韩碑 启头冯浩说今以其赋元和时事煌煌巨篇实当弁冕全篇无嫌少通其例 以下诸首诗歌从敬宗宝历元年始延续至武宗会昌六年 第二卷从宣宗大中元年始 延续至大中十二年 第三卷为不编年诗 每首诗后有注校和笺 首卷记载有序言 发凡史文年谱赠诗诗话目录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14 二庚子本清乾隆四十五年1 7 8 0 重校本 1 6 冯浩自序大清乾隆癸 未春日桐乡冯浩书下增添一行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秋日重校付梓不更序冯 浩在重校发凡二条中说到出重校本的原因初恐病废急事开雕既而检 点谬误渐次修改积十五六年多不可计既欲重镌通为校改大半如出两 手矣究未全惬然也初行之本指癸未本无从收回祈四方学士见辄为我 毁之或邮寄相易实叨惠好据此可以看出冯浩对癸未本的不满意希望 藉助庚子本修正定稿庚子本体例编排依旧癸未本有首一卷诗三卷另有补 遗咏三学山诗一首诗三卷各卷后附有玉谿生诗详注补庚子本对癸未本诗 歌系年的改变甚大相应的诗歌笺解亦有所不同 三嘉庆本清嘉庆元年1 7 9 6 本 1 7 冯浩在跋中说是集元订本四卷 正集三卷卷首一卷兹版因照庚子重校本付印其注释订误之处更校笺注本为 详备故页数增多今为便利读者起见特酌分卷首为二卷正集为六卷以便 翻阅幸识者谅之谨跋编年诗第一卷仍以韩碑启头从敬宗宝历元年 始延续至文宗开成五年景阳井第二卷从开成五年咏史延续至武宗会昌 六年 四皓庙本为留侯第三卷从宣宗大中元年始延续至大中四年 骄儿诗 第四卷从大中四年的 对雪二首 延续至大中十二年 不编年诗五六卷以 夜思 作为分隔六卷的划分只是为了各卷诗歌分量的相当该本冠首冯浩选录了四库 全书有关李义山诗文总目写道嘉庆元年六月臣浩得观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始知唐李商隐诗文集注本下蒙附及臣详注本略加评采爰敬瑾录刊奉冠简 首 看来四库总目的评价对冯浩是极大的鼓舞也对嘉庆本的出版起了不小的 推动作用 二从版本变化看玉谿生诗笺注的成就 玉谿生诗笺注三版本的出版先后相差大约十余年冯浩笔耕不辍可见 其精益求精的治学风范笺注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订年谱按年系诗 李商隐一生宦迹不显旧唐书 文苑传新唐书 文艺传载有其生平的简 单介绍朱鹤龄首创义山年谱但对义山生平考订明显有误根据新旧唐书所言 令狐楚镇河阳义山才及弱冠朱谱定义山生年为贞元十一二年间如新旧唐 书所言则义山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已近四十岁会昌三年娶王茂元女儿已四十五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15 岁了显然与事实不符朱氏笺注李义山诗集所附李义山诗谱以下简 称朱谱计有 8 7 首诗编年约占诗歌总数 1 5 % 诗歌系年不仅数量少而且多 数不确切程梦星重订李义山年谱以下简称程谱虽间有订正朱谱之处 但大体沿袭了朱谱的错误冯浩以义山诗文互证对新旧唐书大胆怀疑小心考 证 第一次考订出李商隐较为确切的生卒年份 根据义山本人提供第一手材料 樊 南文集中寄裴氏姊文寄小侄女寄寄文两篇文章骄儿诗一首考订义 山生年为宪宗元和八年8 1 3年时间大致不差义山卒年为宣宗大中十二年 8 5 8年终年四十六岁由此冯浩大致勾勒义山一生仕宦交游及相关时代背 景头绪分明功绩可谓卓著冯所编年谱以下简称冯谱对朱谱程谱错误 编年诗进行纠正对无编年诗注明编诗年份诗歌作年不明确的亦给出大致的写 作年份总计有明确编年的诗歌约占诗歌总数的 6 0 %玉谿生诗笺注三版本 各个年份李商隐诗作编年统计情况如表 1 所示 庚子本对癸未本诗歌编年注明与改动的共计有 7 1首嘉庆本对庚子本编年 改动的诗仅一首水斋可见庚子本已是冯浩较为成熟的本子1 9 7 9 年上海 古籍出版社出版由蒋凡顾易生校改的玉谿生诗集笺注顾蒋二人在前言中 注明即以乾隆庚子重刻本为底本嘉庆本则应是冯浩玉谿生诗笺注最后的定 本 庚子本对癸未本改动系年涉及诗歌篇数较多的有 大中二年改动诗歌篇数达 9 首为晚晴朱槿花二首鸾凤离思 五言述德抒情诗今月二日不自量度武侯庙古柏井络其它年份编定 为大中二年的诗歌达 9 首为北楼同崔八诣药山防融禅师献寄旧府开封 公即日桂林闻旧说思归凤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江上题鹅 冯浩首创义山大中二年巴蜀之游说大中二年郑亚从桂林贬至循州义 山未曾跟随送郑大南觐和故驿迎吊可资证明郑亚贬于二月义山即 由水程经过长沙荆门先回故乡与东都参加道家的会静活动以戊辰会 静一篇见之冯浩原定此诗为大中八年后根据朱鹤龄的说法道家朝真忌 戊辰戊戌戊寅三个日辰认定戊辰为纪年而非纪日戊辰会静应作 于戊辰年大中二年旅途匆匆无暇为此活动必暂归故乡及东都不久又出 门远行有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之迹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黄鹤沙边亦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16 少留证其少驻武昌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又与蜀地相关冯 浩认为摇落因书与夜雨寄北皆此时寄内之篇若编于以后赴东蜀辟 踪迹吻合但妻子已然逝去诗中意绪肯定不同此三首诗歌是冯浩确立巴蜀 之游的关键摇落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依冯注黄牛滩为下 牢及抵秭归县界因书绝徼南通栈孤城北枕江冯浩曰南通剑阁 大略嘉陵江畔接近巴山唐为巴州利州地夜雨寄北篇有巴山夜雨涨秋 池句此三首诗大致见出义山行迹横跨整个巴蜀地区冯浩认为义山远程巴蜀 的目的似乎是成都有望于外兄杜悰可惜终违所愿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 怀谯秀 即暗诉荐拔无人 义山一路追随至成都 系于大中三年的 武侯庙古柏 井络可证梦令狐学士重过圣女祠为三年春还京时作 会昌元年改动诗歌篇数达 5 首为北楼寄成都高苗二从事同崔八 诣药山防融禅师送崔珏往西川归来其它年份改定为会昌元年的诗歌达 4首为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离思破镜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 二秀才听雨后梦作 冯浩原系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为不编年庚子本中 改为会昌元年冯浩认为义山于会昌元年历开成五年江乡之游后返京在该 诗中义山以梦幻的形式对过去的身世遭际作了回顾其中逡巡又过潇湘雨雨 打湘灵五十弦 即指此次 江乡之游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与前章相连 亦定为会昌元年江乡之游 乃冯浩从诗篇参悟得出由于开成五年座主高锴 观察鄂岳而安黄为其所管义山既游江乡必先赴座主幕府而锴于秋冬间 由鄂岳迁镇西川义山作于安黄的过伊仆射旧宅怅恨自己未能和锴谋面并追 随至西川寄成都高苗二从事自注有时二公从事商隐座主府冯浩认定 义山开成二年登第座主高锴锴由吏部侍郎出为鄂岳观察使题云成都或锴 为鄂岳之后更官西川虽然史书均未写高锴任职西川史传失书耳此诗与过 伊仆射旧宅表达了同样的怅恨之情后有离思诗湘篁染泪多点明在湘 中怅座主不能携其入西川幕破镜为间之于座主者寄慨此江乡之游或为 杨嗣复当时适杨嗣复罢相观察湖南令狐绹居中推介因又有潭州赠 刘司户之迹此行或又为风情牵怀 诗歌编年改动最多的年份与冯浩自谓不惮以臆测为之的开成五年江乡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17 之游和大中二年的巴蜀之游有关这两次远游史书没有提及完全从诗文中 推测得来 嘉庆本诗歌编年总数为 3 5 6 首不编年为 2 4 2 首总计 5 9 8 首版本诗歌篇 数随编年时间分布情况如图 1 曲线所示 嘉庆本曲线相较癸未本曲线波动变化稍 似但由于增加了部分新编年诗前者较后者变化和缓当更符合诗歌篇数年分 配的实际情况尽管诗歌编年并非就是诗歌的创作年份但曲线基本反映李商隐 的诗歌创作生涯 诗作最早在其十五岁 是编于宝历元年题为 富平少侯 等诗 诗作最晚在其四十八岁是编于大中十二年题为正月崇让宅等诗诗作高峰 期在大中二年其三十八岁时一年内共创作三十多首诗 表 1玉谿生诗笺注三版本各个年份李商隐诗作编年统计情况如表所示 癸未版编年诗 庚子版编年诗 嘉庆版编年诗 项 年 目 份 首 新注编 年诗 改动 编年诗 首 新注编 年诗 改动 编年诗 首 新注编 年诗 改动 编年诗 宝历元年 5 4 4 宝历二年 1 1 1 大和元年 0 0 0 大和二年 4 4 4 大和三年 1 0 0 大和四年 1 1 1 大和五年 0 1 1 1 大和六年 0 0 0 大和七年 0 0 0 大和八年 3 4 1 4 大和九年 6 6 6 开成元年 1 4 1 2 1 2 开成二年 1 5 1 5 1 5 开成三年 1 4 1 4 2 1 4 开成四年 7 9 2 9 开成五年 1 9 1 2 1 1 2 会昌元年 1 0 1 0 1 3 1 0 会昌二年 8 8 1 1 8 会昌三年 9 1 2 1 2 1 2 会昌四年 1 2 1 1 1 1 会昌五年 1 7 1 7 1 1 1 7 会昌六年 1 7 1 8 1 3 1 8 大中元年 2 8 2 7 3 2 7 大中二年 3 8 3 8 2 7 3 9 1 大中三年 3 8 3 8 3 3 8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18 大中四年 1 5 1 4 1 4 大中五年 7 8 1 8 大中六年 1 9 1 9 1 9 大中七年 1 3 1 7 5 1 7 大中八年 1 5 1 1 1 2 1 1 大中九年 1 4 3 4 大中十年 8 9 1 3 9 大中十一年 1 0 7 1 7 大中十二年 1 5 1 4 4 无编年 2 4 1 1 3 2 4 2 2 4 2 总篇数 5 9 7 5 9 8 1 2 5 9 8 图 1玉谿生诗笺注癸未本和嘉庆本诗歌篇数年分配图 二注释精当详备 冯浩区分笺注以征求典故为注疏通意义为笺冯本征典解词并不单纯 征引故实除引用外更加有按语疏解典故之意庚子本和嘉庆本各卷后均附有 补注以嘉庆本最为详赡共补注有诗 1 8 2 首2 9 0 条 冯本注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旧注不明要做增损改易冯浩对旧注引文作了仔细核对他在笺注 重校发凡中说所引典故初梓半仍旧本以为何烦尽改也讵意旧本动有疏 误甚且伪造妄增以成其说而后起或不之察转相据引袭谬承讹久而转 疑古籍之脱落是诚为害己今逐条讨核不目审而心会者弗以录也学者庶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19 可见信重版本较之初版本纠正了较多错误的旧注对于引用的语典事典 冯浩一定详细注明这方面比朱注要完善得多如柳恽汀卷二酬令狐郎 中见寄朱注白居易记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 谿谿连汀洲洲一名白 蘋梁吴兴太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名洲也冯注梁书 柳恽字文畅少工篇什为吴兴太守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 白居易五亭记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 谿谿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 恽于此赋诗云因以为名也冯氏字字句句必求来历能使名物事件纤细毕 露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容易流于繁琐细碎 第二补注旧本失注之典冯注抄录他人较少对他人注解的补充也较少 多是自己引用古书加以注解这无疑是一位史学家熟悉历史专长的表现如卷三 流莺冯氏注万户千门凤城为京华由此知流莺为自寓之作当时是 人处于京华繁盛之所却无处托身一片凄苦悲凉之情 第三 纠正朱注不当之处 冯注不仅详细细致 而且准确率极高 如卷一 自 南山北归经分水岭朱注南山为终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之南自兴元奉丧北 归 不可能走终南山一路 冯以为山南之兴元府 同卷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冯以回中为安定之回中在泾原而不是朱注扶风前汧之回中即日小 苑试春衣朱注认为鸿门是项羽屯兵之鸿门冯注引汉书 地理志认为 回鹘入侵之地与前句与吐蕃战役相对哭虔州杨侍郎过赵受钳奴朱注以 豫让化身为刑人与行刺复仇事不确冯浩易之为赵王宾客自为钳奴相随以报 恩十分贴切登霍山驿楼速继老生功朱注引唐书为高祖兵败宋老生 事冯注引旧书纪为霍山神使佑护破贼事更为确凿送千牛李将军赴阙 五十韵照席琼枝秀当年紫绶荣朱注以为紫绶荣指李晟不当因为 千牛将军为三品配紫绶漫成三首冯以洛阳城东西却做经年别昔去 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属之范云朱注沿袭义山的误会以为属何逊冯注相 对朱注可谓前进了一大步考究冯注为何确切的原因第一他不盲目信从古书 旧注敢于质疑第二多引用唐代史料唐人诗文作为证明可以相互发明如 日高駊騀一词朱氏引扬雄甘泉赋崇丘陵之駊騀兮释为高大 冯氏引韩偓香奁集酒荡襟怀微駊騀春牵情绪更融洽以为床内人睡态 韩偓为李商隐同年韩瞻的儿子 李诗中曾有 雏凤清于老凤声 赞颂韩偓的诗作 冯浩玉谿生诗笺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 冯注显得贴切 冯注为后人提出异议的较少如卷二泪人去紫台秋入塞冯浩曰恨 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此为一离宫阙便远至 异域今人叶嘉莹曰此诗标题是泪中间二联实在用的是四则与哭泣 流泪有关的故实则人去紫台句亦必当为与泪有关的故实才是冯浩引 江淹恨赋则只注出了紫台的出处为明妃的故实却未曾注意到此句亦 当与流泪有关在故实的含义上 义山实在用的乃是石崇 王明君词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南省中考数学模拟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农村党群招聘2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引进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租赁合同单方解除责任归属
- 202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乌兰牧骑招聘事业编制舞蹈演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柳州市堡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合作伙伴雇佣合同模板
- 2025辽宁铁岭市调兵山市招聘临床医师10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届春季中核集团社会招聘及实习生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购销合同协议书范本
- 数字化工厂安全生产培训课程
- 《青少年心理健康》课件
- 盆腔炎性疾病护理查房课件
- 女性子宫内膜癌的早期预防与筛查
- JCT908-2013 人造石的标准
- 创伤急救(中医骨伤科学十三五教材)
- 陈德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之一
- 抖音短视频运营一周选题表(每周选题策划)
- 高中生社会实践报告表
-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初一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海南经济特区工伤保险若干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