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丽水市中心村培育建设规划(20112015)丽水市农村工作办公室二一一年十二月35目 录前 言1一、培育建设背景3(一)现状与基础3(二)制约因素5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8(一)指导思想8(二)总体目标8(三)基本原则11三、中心村总体布局13四、投资估算15五、功能作用与培育建设模式17(一)功能作用17(二)培育建设模式19六、主要任务22(一)加强科学布局和规划22(二)推动主导产业发展23(三)加快推进人口集聚24(四)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5(五)加快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6(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27(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28七、保障措施30(一)组织保障30(二)政策保障30(三)规划保障31(四)土地保障32(五)项目保障33(六)人才保障34(七)资金保障34图 表 目 录丽水市2011年至2015年培育建设中心村统计表13丽水市2011年至2015年培育建设中心村投资统计表16丽水市十二五中心村分布图36前 言培育建设中心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度、发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村庄转型发展的主要手段;是落实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中心村培育建设工作已纳入了我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组在欠发达山区中心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课题研究和系统分析了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确定了丽水市“十二五”期间中心村培育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编制了丽水市中心村培育建设规划(20112015)。本规划是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体系中主要专项规划,也是丽水市“十二五”期间中心村培育建设指导性文件。本规划所指的中心村,可以是通过几个行政村撤并,统筹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而形成的具体带动辐射功能的,新的行政村。也可以是地理上毗邻、经济社会发展有紧密联系的若干行政村中,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和规划建设基础,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比较发达、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公共服务比较完善的规划保留的行政村。本规划所提到的中心村,是由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中心村,城镇建设规划区之内即将撤村建居或已撤村建居的村不纳入中心村培育建设范围。“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培育建设200个左右的中心村。规划时段: 2011-2015年。规划依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浙委办20101号)、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97号)、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浙委办2010141号)、浙江省“十二五”中心村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水市中心村培育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丽委办200981号)、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丽水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丽委办201150号)、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丽水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一、培育建设背景(一)现状与基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按照统筹城乡、集聚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 农民异地转移、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135”等工程。全市各级加强领导、狠抓规划、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措施,中心村的培育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1、村域经济加快发展。在中心村培育建设过程中,各地把培育发展村域经济作为中心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其区位条件和资源丰富等的优势,坚持走城乡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村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市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到目前为止,全市县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初步确定的中心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6.65%,而经济总收入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2.01%。村域经济加快发展推动了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 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37元,比2005年增加了2965元,增长幅度为83%,年均增长12.8%。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在中心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把中心村作为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等战略节点,加强部门协作,整合项目资金,加快配套建设,中心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配置垃圾箱1.6万只,建设污水处理池4.6万立方米、受益农户6万户,卫生改厕6.6万户、建公厕635个,村内道路硬化2299公里、受益农户14.58万户,种植绿化苗木50万株,建公共服务设施用房27万平方米。3、农村人口进一步集聚。在中心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充分发挥中心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把中心村作为农村人口梯度转移的一个重要支点,积极引导和激励农村人口到中心村集聚。在村庄布局规划上,提出“发展中心村、控制一般村、搬迁高山村、萎缩空心村”的村庄建设空间管制措施。在具体政策上,通过集体土地置换、农民宅基地串换、村庄撤并等办法,引导自然村及周边行政村的农村人口到中心村集聚。全市中心村人口已达57万人。4、土地利用得到改善。在中心村培育建设过程中,各地把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作为中心村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按照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与建设占用耕地平衡有余以及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有质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增量的要求,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合理安排中心村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各类用地,通过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和盘活,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改造了空心村,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通过整治与整理联动,中心村内农村居民点多、散乱、规模小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5、生态优势更加突出。丽水立足本地生态这个最大优势、山区这个最大市情,在中心村的培育建设中,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举生态旗、打生态牌、创生态业,努力把生态优势变为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基本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全市开展的生态文明的创建,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班子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探索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文明发展之路,整体上提升了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二)制约因素我市地形地貌以中山、丘陵为主,通称“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广山多、村散规模小,这不仅影响了农村整体面貌的改变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农村统筹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同时,由于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城镇化推进相对较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机制还不够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不足,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成本较高,城乡差距比发达地区显得更为突出。而且,作为经济后发达地区,我市中心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培育建设面临诸多制约因素。1、中心村产业支撑不足。我市大部分村庄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也主工要来源于传统的农业产业。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其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低,往往会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而且,由于大多数村庄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这对人口集聚后的就业、增收都有一定的影响。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不完善。虽然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从整体而言,农民的住房条件、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覆盖,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还比较薄弱,严重制约了中心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3、居住分散、集聚条件不足。我市自然村多,村庄规模小、分布散、距离远、交通不便,而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大部分在山区和半山区,生产与生活空间上的距离,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受此影响,中心村实际村域面积狭窄,空间拓展范围受限,启动新村或新区块建设时往往需征用农民赖以生存的良田和土地,工作难度较大。而且目前各布点中心村危旧房、闲置房以及“一户多宅”老房子普遍存在,更造成了村庄现有宅基地难以有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调剂困难。4、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由于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加上拆迁难度大、补偿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目前我市中心村培育建设的存量土地严重不足,一大批急需用地的项目难以及时落地。中心村培育建设面临拓展空间的现实需求。同时,由于受土地承包政策制约,当前的土地政策将土地分散在一家一户手中,很难协调到位,制约了中心村的培育建设速度。5、中心村建设投入不足。我市绝大多数村庄农民收入水平低,2010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为全省最高,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7.8%。集体经济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水平低。中心村项目建设,主要靠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补助。且我市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有限,难以有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中心村建设;再加上农村建设资金由各部门分头管理和使用,协调机制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到位,缺少合力,也制约着中心村的建设。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全面小康两大战略目标,按照打造 “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和建设宜居宜业宜居美丽乡村的要求,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化管理为手段,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加强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中心村公共服务,创新中心村管理方式,加快农村人口、产业和公共资源向中心村集聚,不断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和发展环境,使之成为承载农村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二)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力争经过5年努力,到2015年全市培育建设200个左右中心村。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力、公共服务辐射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力明显增强,村庄布局更加合理,产业更俱特色,人口有效集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日益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在区域农村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和养生福地。布局合理化。村庄选址要比较科学,发展空间比较大,没有地质灾害隐患。功能分区合理,生产区和居住区相对分离,商贸服务和社区服务相对集中。农房规划建设规范有序,建筑格式实用美观,农民住房条件全面改善,道路、通讯、电力等线路安排得当。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引导农户按照规划和宅基地标准建房。大力开展以宅基地整理复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产业规模化。中心村要着力培育有区域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主导产业。村域块状经济特色鲜明,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家乐、家庭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实现集聚发展。农民创业积极性高,村民实现充分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集体经济实力强,到“十二五”期末,中心村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加强产业发展与土地空间、资源特点和城镇布局的衔接,着力构筑落实产业发展导向的空间平台,围绕“3+1”产业体系以及三条集聚发展带,主动融入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旅游休闲景区的建设,成为我市产业生态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的重点辅助区。人口集聚化。以城乡一体化、中心村规划为导向,着眼于优化村庄、人口、产业布局,结合农民异地转移搬迁、旧村改造等项目实施,逐步推动人口“大(村)聚小(村)迁”,向中心村集聚。按照方便生产生活的原则,保证中心村对外具有方便的联系,缩短运输距离,实现农村居民的相对集中居住。山区、半山区的中心村规划常住人口在1000人以上,平原地区的中心村规划常住人口在1500人以上。设施配套化。中心村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全面硬化;农民安全饮用水入户率100%,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亮化率达100%;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电信、移动信号全覆盖;建立和完善娱乐、广播、公交、健身、消防、避灾、减灾等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社区化。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村民可以方便得到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劳动就业、卫生保健、文化体育、教育培训、广播邮政、治安警务等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均等化,群众文体生活丰富多彩。在中心村建立远程教育实践基地和远程教育站点;农村学前教育明显加强,每个中心村建有幼儿园;农村公共文化进一步繁荣;社区科技信息、报纸图书、日用消费品、农资连锁配送、农产品购销等商贸服务有效供给,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环境生态化。深入开展以“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五大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鼓励农户使用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促进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提高中心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河沟池塘得到较好整治,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给水、排水系统完善,污水处理率达到60%、卫生改厕率达到90%以上,垃圾收集处理率达100%;农房富有地方特色、农村特点和文化内涵,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落实保洁人员、保洁制度和保洁经费,建立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三)基本原则在保持村庄体系结构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以中心村为重点,以行政村撤并与建设为主要手段进行布点规划。培育建设中心村具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和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建设、共建美好家园,成为中心村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和管理者。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参与中心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各地农村实际情况和中心村发展的基础出发,在科学决策、全面规划和民众参与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子,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和形式主义,充分展现各地区域特点和文化特色。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抓好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积极探索适合欠发达山区实际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路子,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让中心村培育建设惠及更多农民,更多农民过上高品质的小康生活。城乡一体,联动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城乡人口流动、生产要素配置和公共资源分配,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引导人口有序向城镇和中心村流动,加强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城乡差距缩小。整体推进、统筹兼顾。在全域规划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把促进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和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逐步形成中心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深入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提高中心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村庄建设,引导农民通过宅基地置换到中心村建房,积极推进宅基地整理复垦,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良好基础。三、中心村总体布局中心村培育建设遵照“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规划体系要求,明确中心村在“中心城区、一般镇、乡集镇、集镇型中心村、一般中心村和基层村”中的等级层次,充分考虑各类乡村的实际情况,把尊重农民群众的自身选择与引导村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加以推进。按照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强化村庄建设空间管制,采用集体土地置换,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村庄撤并等办法,引导自然村及周边行政村的农村人口到中心村集中居住。从2011年至2015年,全市培育建设200个左右的中心村。丽水市2011年至2015年培育建设中心村统计表行政区划规划中心村名称个数莲都区畎岸、白岸口、黄弄、里河、中溪、保定、松坑口、郎奇、堰头、平原、北埠、均溪、莲房、洪渡、西溪、雅里、葛畈、高溪、庞山、郑地、太平、小安、黄村、徐庄、黄畈、下林等26龙泉市松渠、野窖、小黄南、木岱、黄南、大梅口、竹舟、下湾小查田、安福、坪田里村、岭根、碧龙、石玄湖店、五梅垟、塘上、溪头、下田、蛟蛘、供村、李村、东书、河里皂口、盖竹、罗墩、上锦、上坞季边等26青田县白浦、阜山、仁宫、章旦、小舟山、贵岙、吴坑、雅陈、龙现、石前、冯垟、汤垟、芝溪、石盖、高沙、高市、海溪、平桥、黄放口、外黄垟、章村、岭下、舒桥、仁村、巨浦、湖云、新庄等27云和县新岭、小顺、规溪、张家地、安溪、朱村、崇头、石浦、云坛、沈村、乡陈村、麻洋等12庆元县下坞、底村、曹岭、双沈、黄坦、新窑、五大堡、竹山、岭头、蒲潭、淤上、安溪、安隆、隆宫、黄坑、月山、江根、车根等18缙云县官店、黄碧街、塘后、黄碧村、新西、雅施、岩下、宫前、上王、石笕、大源、前路、新深渡、宅基、笕川、河阳、三溪口、大园、岭口、上周、双溪口、大雅畈、章村、方川、长坑、方溪、前村等27遂昌县马头、焦村、白水、大田、路堰、弓桥头、大熟、小忠、应村、高坪、湖山、蔡源、徐村、官溪、古楼、梭溪塘岭、新旦、双膝、柳村、上定、高碧街、长安、西坑口、柘岱口等24松阳县竹溪、铺门、十五里、湖溪、雅溪口、靖居、溪口、下宅街、蛤湖、麻寮、五都阳、王村、斋坛、石门圩、横溪、大徐、章家、大岭根、枫坪、寺岭下、元新、界首、上安、馒头山等24景宁县梧桐、鸬鹚、雁溪、深垟、三石、毛垟、王金垟、叶桥、忠溪、秋炉、吴布、黄垟口、标溪、梅岐、葛山、双后岗、大地、家地、岭里、大漈等20合计204四、投资估算“十二五”期间,全市200个左右的中心村总投资10.83亿元。将新增加农民异地转移安置小区155个,新增人口58852人,新增建房面积318.65万平方米;新增道路硬化773公里,新增污水治理池38728立方米,新增受益农户44688户,新增路灯8605盏;新建社区服务中心村数194个,新建标准化卫生室167个,新建文化活动室194个;新增卫生厕所农户42682户,新增垃圾箱9543个,新增公共厕所364个,新增绿化面积326847平方米。丽水市2011年至2015年培育建设中心村投资统计表村名总投资(万元)人口集聚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农民异地转移安置小区(个)新增人口(人)新增建房面积()新增道路硬化(公里)新增污水治理池(m)污水治理农户数(户)新增安装路灯数(盏)新建社区综合服务村数(个)新建标准化卫生室村数(个)新建文化活动室村数(个)新增卫生厕所农户(户)新增垃圾箱(只)新增公共厕所(座)新增绿化面积()莲都区180009663151380070.2117041001170201517524014373135600龙泉市1627914537527309064.629873772398262226393612233366945青田县1021322558028509591.5326143731418271721204215925130507云和县55001417608056041.4160010332751212122375265245750庆元县813018590027100030.8393560030218181850774652426600缙云县17494301236442540214611830110651635272941932026338182935遂昌县539911435022726089.586671491571124161965437052942560松阳县570123780256877156.339106704201824242455158994824000景宁县21587149090541500182.86906312667816141626343244311950合 计108303155588523186478773.1838728446888605194167194426829543364326847五、功能作用与培育建设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中心村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确定中心村的功能作用和培育建设模式,提高中心村培育建设成效。(一)功能作用“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各地独特的生态和人文优势,重点突出欠发达地区中心村特色功能作用的培育,发挥特色农业型、古村落型、自然风光独特型、特色文化型等典型功能作用在中心村培育建设中的引领作用。1、特色农业型特色农业型就是在原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中心村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借助业已形成的村域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导,鼓励龙头带动,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基地建设,强化科技应用,推行农业标准,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着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品牌。积极培育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由传统单一的农业产业体系向一、二、三产业并举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大力发展农贸市场,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人员,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产业链。2、古村落型古村落型就是具有独特人文景观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通过对部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和古民居进行保护、复古修建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建成特色文化保护型中心村。保护具有文化特色的村庄,重视乡村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对于有一定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村庄,进行限制整治,为其后续发展留下基础和空间。谋划开辟新区块进行新村建设,以此实现中心村的培育建设。同时,把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村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规划和建设好一批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健全、环境卫生良好的特色村,不但能促进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而且还能把这些村庄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自然风光独特型自然风光独特型针对的是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优美,在建设中需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力度的村庄。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既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又为当地农民创了经济效益。对于有开发价值的村庄,按照田园化建设的设想,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自然风光和乡土特色,以便为将来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条件。此外,在中心村建设过程中,搞好农业与旅游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在提高旅游产品档次、扩大农业旅游产品知名度,并注重农业旅游产品的新、特、优,突出农业旅游资源的特色。4、特色文化型特色文化型,就是在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基础上,把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与发展乡村旅游业相结合。努力提升生态文化建设与农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度,重点围绕景宁畲族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青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地、遂昌好川古文化生态保护区、松阳高腔、庆元二都戏生态保护区、龙泉八都青瓷艺术保护区、青田石雕艺术保护区等培育建设中心村,充分发挥区域传统文化优势,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和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品牌,树立乡村文化形象,提高乡村文化效益,形成乡村文化引力和氛围。通过节庆打造品牌乡村文化,即围绕遂昌汤显祖文化节、缙云黄帝祭典、景宁畲族文化节、庆元香菇文化节、龙泉剑瓷文化节、云和木制玩具节、松阳开茶节等,开展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并与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推进民间传统工艺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实现中心村的可持续发展。(二)培育建设模式1、改造扩建模式改造扩建模式就是选择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配套,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的村庄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通过推进旧村改造和整治,实施扩建更新,合理撤并周边较小村庄,建设农民异地转移安置小区,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有序建设新村。把村容整洁与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把村庄整治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庭园经济、生态富民家园工程以及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紧密结合起来,把一村一业变为一村一景,实现富民美村的目标。2、整体迁建模式整体迁建模式就是根据工程建设和抗灾避险等需要,或者针对地处偏僻、规模较小、经济薄弱、配套设施无法覆盖的规模较小的自然村,以及必须进行整体搬迁的村庄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这种模式是按照区域村镇规划布局要求,另选新址迁建农民新村。中心村的位置按照地势平坦、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和交通运输方便等原则确定。并通过动员农民实现下山移民,走梯度转移之路,将整村迁移到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的村庄。在移民建村的过程中,及时开展新村庄的建设规划工作,并积极开展旧村庄的封山育林和环境保护工作。通过结合扶贫开发项目,实现偏僻山区和生态恶化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3、联合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就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整体迁建村庄或一个整体迁建村的基础上,接纳其它异地转移及撤并村庄,联合新建农民新村。通过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和中心村小学等农村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中心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优质农村新社区,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发展。4、整治改造模式整治改造模式就是对于那些区位条件较好,但经济基础和配套设施落后的村庄,通过有步骤地改造和拆除老房危旧房,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把乡村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安全工程和农村电气化工程等与中心村整治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农村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流通网等基础设施网建设。六、主要任务(一)加强科学布局和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中心村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中心村规划的落实。根据不同区域的内部和外部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类型中心村的建设规划标准。一是要合理确定比例。要按照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基层村和特色自然村村庄规划体系的要求,根据辐射和带动能力,合理确定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基层村和特色自然村的大致比例。二是要合理确定辐射半径。要根据培育建设中心村的功能类型,结合平原、山区、半山区的地形特点,合理确定中心村的辐射半径。充分发挥中心村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共享率等基本作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三是要合理确定中心村规模。要按照有利于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设施配套的要求,合理确定中心村的规模。要深入研究、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产业及区位、环境等特点,合理确定中心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规划要从实际出发,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山区农民异地转移、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要结合村庄现状地形,对植被和水系进行规划设计,同时针对村庄地处山地的特点,增加竖向设计,让建筑和道路均依山就势,建设山区、半山区非平面乡村社区;要结合村庄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外形、色调、形式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使之与环境相协调;要保护修缮宗祠、大会堂等年代久远的建筑以及名木古树。(二)推动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中心村向着产业集聚中心的方向发展,借以培育现代、新型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改造农村环境,实现欠发达地区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要注重特色经济的培育,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承接配套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构造以现代农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新格局。一是要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要着力培育有区域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程度较高的茶叶、食用菌、笋竹、高山蔬菜、中药材、水干果、畜禽、油茶等八大支柱产业。依托城镇,充分利用中心村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着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品牌。二是要着力培育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贸市场,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人员,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完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方式。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等家庭工业,推动农村居民就业多元化。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中心村村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积极发展中心村服务业,不断提高中心村要素集聚能力,提高中心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发挥农村居民劳动力丰富的优势。促进周边村庄人、财、物向中心村聚集,逐步繁荣中心村经济,使中心村成为一定区域的经济中心。推动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养老托幼、修理服务和废旧物资回收等社区服务业,拓展农民创业就业门路。(三)加快推进人口集聚把高山远山下山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小区建设与中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心村安置异地转移农户,大力推进以小规模自然村为重点的搬迁撤并工作,加快中心村人口集聚。要吸引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必须破解相关的难题。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建房用地调剂机制,破解建房用地调剂难。建立农民建房用地调剂办法,对农户中的闲置建房用地,由村民委员会根据调剂办法收回;对违法占用的建房用地,应依法整治。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闲置建房用地要优先调剂给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和危房户建房。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基层村的规模扩大和萎缩村的农民建房审批。鼓励打破农民传统住宅格局,规划建设能充分体现乡村特色、地方风貌和时代气息的新型农村住宅,塑造生态村庄的新形象。二是积极探索异地转移、户口迁移和土地置换等方式,破解跨村建房难。加快小规模自然村、空心村撤并和大村并小村、强村并弱村的行政区域调整步伐,以异地转移安置小区(点)和农居点等集中居住推进农民跨村建房。鼓励农民原拆原建和利用空闲宅基地建房,推动危旧房的修缮、特别困难群众危房的修缮加固工作。探索农户跨村建房,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对拆除原有住房愿意放弃并退出老宅基地的农户,探索通过户口迁移和土地置换等方式进行跨村建房。探索村民委员会探索采取土地置换、有偿调剂等方式将富余宅基地调剂给其他村的农民建房。三是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破解建新拆旧难。对中心村拆除危旧房占地达到一定面积以上,给予以奖代补资金。以奖代补资金专款用于拆房补助、政策性处理、拆房户安置建房补助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创新方式方法,破解土地流转难。完善土地政策,制定和选择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努力实现农民“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解除农民增收难题,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四)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一体化,是以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实施为重要前提条件的。要按照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基层村和特色自然村的布局,对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一体化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享。根据中心村功能定位和村庄建设规划,全面推进中心村路、水、电、绿化及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结合中心村经济社会活动发展需要,提升通村公路通达能力,村内道路实现硬化,推进行政村联网公路建设,加强村道养护和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建、管、养、运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实施农民安全饮水工程,通过自来水管网扩户覆盖,提高中心村安全饮用水供水能力,扩大安全饮用水的覆盖面,提高中心村水源保证率。继续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完善城乡供电网络,进一步改善中心村用电环境和用电质量。加强中心村污水处理、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提高村庄污水处理能力,完善中心村排水体系建设。加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80%以上中心村防洪减灾基本达标,达到防洪减灾10-20年一遇以上的标准,基本建成流域和区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加快中心村公共消防设施,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队伍建设。(五)加快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把中心村建设成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平台的目标,着眼于本村及周边一般村发展需要,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平台,完善中心村服务项目,健全社区服务组织,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使中心村成为有利于农民全面发展的新型社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心村配置。结合中心村建设规划,切实加强卫生、文化、体育、教育、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推进集计划生育活动室、综治调解室、社会救助保障室、便民超市等项目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统一调度和安排人口计生、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项目资金,重点支持中心村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加强中心村体育场所、农业服务站、卫生服务室、避灾储备库、保障救助站等建设,努力提高中心村社区服务水平。加大中心村幼儿教育服务供给,实现中心村学前教育全覆盖,逐步提高幼儿教育品质。引导农业、科技、卫生、劳动、保障、建设、公交、金融、广电、通信、邮政等部门向中心村延伸服务、设立站点。与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紧密结合,发展社区治安、社区保洁等互助性服务,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性服务,一般应有超市或放心店、农资销售点、农贸市场等日常服务场所,不断完善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型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继续发挥文化教化功能,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加强村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围绕“三沿”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强化“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加大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实现路平灯明、水清塘净、村洁景美。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积极推广沼气生态工程,进一步提高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立完善工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体系,控制工业“三废”对农村环境污染。加快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发展农药减量增效、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种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村庄所处区位、地形地貌和人口集中情况,分别采取纳入城镇管网、以村为单位集中处理或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等方式,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适用技术,大力推广好氧处理技术,在经济欠发达或偏远山区可推行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等处理模式,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比重和水环境质量。结合“生态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树立文明卫生榜样,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乡镇环境管理力度,健全监督管理网络,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执法,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进程。结合“绿化示范村”、“森林村庄”的创建活动,在现有400多个“绿化示范村”的基础上,争取将所有的中心村都培育建设为“绿化示范村”。推进村内空闲地和房前屋后绿化,根据农村实际科学选择树种,多种树、种好树,以乔木树种、乡土树种、珍贵树种为主,实现乔、灌、草合理搭配。制止私搭乱建,规范各种线路架设,清理不合法一户多宅,保持清洁有序的环境。七、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本规划具有战略意义和统揽全局的作用,是今后五年丽水市建设中心村的总体战略部署,也是全市九个县(市、区)制定中心村规划、政策、计划以及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为了确保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一是进一步强化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落实专门人员负责中心村培育建设的工作机制,为全面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奠定组织基础。二是突出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作用。由农办、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等单位组成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中心村培育建设的有关重大事项。三是进一步发挥领导部门挂钩联系制度。坚持县(市、区)领导联系中心村、部门挂钩中心村制度,切实推动中心村的培育建设。四是成立项目建设专家指导组。建立由县农办、建设、国土、卫生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中心村项目建设专家指导组,对中心村的项目建设实施零距离指导,确保责任到人,人员到村,图纸(改厕、公厕、沼气池图纸)到户,促进中心村各项目建设合理化、优质化和规范化。(二)政策保障进一步制定完善中心村培育建设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宣传,发挥政策的导向、促进和保护作用。出台中心村培育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多种方式参与中心村培育建设。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税收政策、财政贴息和财政补助等间接方式支持中心村产业发展。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各级财政共同发挥优势,逐步增加中心村培育建设的政府投入。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综合运用贴息、补助、奖励等手段支持中心村培育建设。调整财政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中心村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鼓励零星居民农户按规划就近迁入规划中心村建房落户,允许其他村农户在中心村买房落户。做好置换基地建设的预算,在保障质量、保障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节约成本。新增的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重点用于中心村的培育建设。要加大力度,政策驱动,充分激发中心村培育建设的动力。(三)规划保障加强中心村培育建设的规划编制,明确中心村人口集聚、自然村点缩减、土地等要素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村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范围等规划建设任务。针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能定位,努力形成从中心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原则,及时调整村庄布局。不断推动产业向功能区集中,农村居民向中心村的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向中心村延伸,促进资源节约,增强集约性、配套性、共享性、持久性。对规模小、位置偏、经济弱的中心村进行调整,限制其发展。优先培育那些规模较大、交通便利、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的村庄。(四)土地保障把中心村培育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建设用地“先减后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的原则,满足中心村的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需要。一是保障中心村培育建设的用地。在修编新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病理与病理生理期末模拟试题(A卷)附答案详解
- 应急安全培训讲师内容课件
- 2025计算机一级检测卷及完整答案详解(名校卷)
- 疫苗在癌症预防中作用
- 漫画分成合同(标准版)
- 2024-2025学年度施工员能力检测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快消品行业包装材料绿色创新趋势深度报告
- 2025年生物质能源在智能微网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优化与创新报告
- 上海市张江、建平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 幽门螺杆菌课件胡伏莲
- 高速服务区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贵州毕节黔西市面向社会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33人2025-08-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幼儿园学前教育法测试题及答案2025
- 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技师试卷(附答案)
- 202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时政练习题及答案
- 机械租赁服务方案
- 老年康复护理专项技术指南
- 消防设施故障应急处理预案
- 2025外汇展业知识竞赛真题模拟及答案
- 散装柴油管理制度
- 原发性高血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