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史记》与晚清传记.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摘要 史记与晚清传记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新华 指导老师张桂萍副教授 摘要 史记作为我国首部的纪传体传记文学,既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源头,也是我国古代 传记文学的巅峰。不论从其变化多端的写人叙事,还是从其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严格的求 实精神,它都是后代传记文学的滥觞。 晚清传记是我国古代传记的终结,它在继承我国古代优秀传记文学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 就。晚清传记总体上以短小的单篇居多,直到2 0 世纪初才出现巨著。晚清在史记人物传 记研究方面也硕果累累,有专门的评论,也有零星的点评。 本文以传记文学的本质特点为考察标准,从晚清史记传记研究及应用,传主行为的 阳刚与阴柔,史记与晚清传记的人物描写、语言上的一些差异进行了大体的比较,从中去 发现史记在传记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和长远影响以及晚清传记对史记及其他优秀传记 的继承和出现的新变。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探讨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长处与不足,并希 望借此能对当代传记文学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目标,以及对研究的对象进行界定,从而为史 记和晚清传记研究确立合理的范围。 第一章从文章章法、叙事、气势三个方面简要分析晚清史记传记研究以及这些研究 被应用在传记创作中的表现。 第二章以人物的行为为标准,把史记和晚清传记中的人物分为刚刚与阴柔两人类, 分别阐述这两类人物的行为特点以及这些行为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 第三章主要分析史记与晚清传记的人物描写,分别从轶事描写和细:1 了描写上比较它 们的优劣,揭示其优劣的成因。 第四章主要分析史记与晚清传记的语言差异,分别论述它们对当时口语的吸收、语 言的概括性和描绘性的异同,以及白话的兴起促使古典传记消亡的作用。 关键词:史记晚清传记传主人物描写语言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a n dt h eb i o g r a p h i e so fl a t eq i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w a st h ef i r s tg e n e r a lb i o g r a p h yi no u rc o u n t r y i tw a sn o to n l yt h e s o u r c eo fa n c i e n tb i o g r a p h y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a l s ot h es u m m i to fa n c i e n tb i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n o m a t t e rt h ev a r i o u sw r i t i n ga n dn a r r a t i v e ,n o rt h ev i v i dp e r s o nf i g u r e sa n dt h es t r i c tr e a l i s t i cv i s i o n s ,i t i st h es o u r c eo ft h ed e s c e n tb i o g r a p h i e si na n yc a s e s t h eb i o g r a p h i e so fl a t eq i n gw a st h ef i n i s ho fo u ra n c i e n tb i o g r a p h i e sa n di th a dm a d eg o o d 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i n h e r i t i n go u re x c e l l e n ta n c i e n tb i o g r a p h i e s t h eb i o g r a p h i e so fl a t eq i n gh a d m a n ys h o r ts i n g l es p a c e si ng e n e r a l ,m a s s i v ew o r k sd i d n ta p p e a ru n t i lt h es t a r to f2 0 mc e n t u r y t h e b i o g r a p h ys t u d i e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i nl a t eq i n gh a df l o u r i s h e d ,i th a dn o to n l ys p e c i a l i z e d c o m m e n t sb u ta l s os p o r a d i cc o m m e n t s t a k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b i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硒t h er e s e a r c hs t a n d a r d s t h i st h e s i sw a st o f i n dt h e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t h el o n g - t e r mi n f l u e n c e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i n t h e b i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a n dt h eb i o g r a p h i e so fl a t eq i n gi n h e r i t e df r o m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a n d o t h e re x c e l l e n tb i o g r a p h i e sa n dt h ee m e r g e n c e so fn e wv a r i a n tf r o mt h eg e n e r a lc o m p a r i s o n so f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b e h a v i o r sm a s c u l i n i t ya n df e m i n i n i t ya n dt h el a t eq i n gb i o g r a p h i c a ls t u d i e s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a n dt h e i ra p p l i c a t i o n sa sw e l la st h ep e o p l ed e p i c t i o n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a n dt h eb i o g r a p h i e so fl a t eq i n g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t h e i rl a n g u a g e s t h r o u g h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i e s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ea d v a n t a g e sa n dt h es h o r t a g e so fo u ra n c i e n tb i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 ,t h e a u t h o rh o p et og i v eb e n e f i c i a ls u g g e s t i n gt o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b i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m a i n l ye l a b o r a t e st h et o p i c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v a l u ea n do b j e c t i v e ,a n dd e f i n e st h e s t u d yo b j e c t s ,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r e a s o n a b l es c o p ef o rt h es t u d y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a n dt h e b i o g r a p h i e so fl a t eq i n g c h a p t e ro n eb r i e f l ya n a l y s e st h eb i o g r a p h i c a ls t u d y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i nl a t eq i n g a n d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 si nt h eb i o g r a p h i c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 sa p p l i e dt h e s e s t u d i e sf r o mt h ea r t i c l ea r t , n a r r a t i v ea n dm o m e n t u m c h a p t e rt w oi sd e p a r t e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a n dt h eb i o g r a p h i e so f l a t eq i n gi n t ot w oc a t e g o r i e so fm a s c u l i n i t ya n df e m i n i n i t yb yf i g u r e s b e h a v i o r s ,s e p a r a t e l y e l a b o r a t i n gt h e s et w ok i n d so ff i g u r e s b e h a v i o rf e a t u r e s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f e e l i n g sw h i c ha f f e c t p e o p l e c h a p t e rt h r e em a i n l ya n a l y s e sp e o p l ed e s c r i p t i o n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a n dt h e l l 西南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b i o g r a p h i e so fl a t eq i n g ,s e p a r a t e l yc o m p a r i n gt h e i ra d v a n t a g e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f r o mt h e i r a n e c d o t ed e s c r i p t i o n sa n dd e t a il e dd e s c r i p t i o n si no r d e rt or e v e a lt h e i rr e a s o n s c h a p t e rf o u rm a i n l ya n a l y s e st h el a n g u a g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a n dt h e b i o g r a p h i e s o fl a t e q i n g ,s e p a r a t e l yd i s s e r t i n g t h eo r a l a b s o r p t i o n a tt h a t t i m e ,l a n g u a g e 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a n d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t h ef u n c t i o nt h a tt h er i s eo fv e r n a c u l a rm a d ec l a s s i c a lb i o g r a p h i e s e x t i n c t k e yw o r d s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l a t eq i n g b i o g r a p h y c h a r a c t e r s p e o p l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sl a n g u a g e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 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 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勘) 磅年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i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张副秘年导师签名:孑长桂葺 签字日期:1 年中月矽日签字日期:2 t ,j9 年乒月 j| 两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绪论 i inii|1 一、选题意义及价值 绪论 前人对史记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而从传记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是 现当代的事情。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研究史记的专著以及单篇论文不断出现,这无疑又拓 宽了史记的研究领域。前人把史记和其他传记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也有,但把史 记与晚清传记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没有。史记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发展源头上的一座顶峰, 它对后世的沾溉绵延不绝,迄于至今。晚清传记是我国古代传记史上的终结,它们继承了史 记及其他传记文学写人的优点和长处,但又有它们自己的时代特点。前人对晚清传记研究 不多,且涉及处多为具体的点,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面来处理,因此无法完整地看清楚晚清这 个特殊时期人物传记的特点,如它对史记优秀人物传记的继承,对当时社会的反映,西 方传记文学对它的影响以及语言的变化等等。笔者选择史记和晚清传记作为研究的切入 点,就是力图通过它们的比较米分析我国现代传记该如何继承古代传记文学的优点和学习西 方传记文学的长处以及怎么创新。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及价值所在。笔者想借本文的写作 来探讨史记与晚清传记之间的差异、传承以及晚清传记对我国现代传记的影响,并希望 借此能对当代传记创作提出有益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史记、传记、晚清传记 史记既可作为史学著作,又可视为文学著作,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它的传记文学 部分。史记中的传记文学主要包含在本纪、世家、列传里,里面记载了几千个人物,给人 印象深刻的就有上百个,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酷吏游侠,各种类型的人物都有。本文所要研 究的主要是一些人物事迹相对完整,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人物传记,其他的只是当作 一个整体和一个面去考察。 中国古代并无“传记文学”一说,接近于现代的“传记文学”一义也是到了南朝时才开 始出现。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里对“传记”一词的解释是:“传者,转也。转受经旨, 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载之冠冕也。”这里刘勰还是认为“传”就是释经的意思。清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有“传记”,但它还是将它们分开来解释的:“叙一人之始末者为 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清代著名的文史理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传记里 说:“至于近代,始以录人物者,区为之传;叙事迹者,区为之记。”他也是将“传”、“记” 分开来说。我国古代并无真正的传记文学,古代传记是我们现代人从古代一些记载人物生平 事迹的文章中概括出来的。郑天挺先生认为:“中国旧日的传记文,就形式米看可以分做两类: 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2 4 8 页。 两南火学硕十学何论文 绪论 一类是按年编列的年谱,一类是综合叙述的碑传。就性质来说,凡是传、墓志铭、神道碑、 哀启、征文启、事略、行述、行状、逸事状、遗事、诔赞、寿文等,虽然体 裁不同,可是全属传记。若是就作者的立场和关系来分,义有史书里面的传,志乘里面的传, 家谱里面的传,以及外传、别传、小传和自己作的自传种种的不同。”由于我国古代传记并 没有把一个人的生平完整地写出来,一般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事迹来表现人物性格或人物 功业,我国古代涉及此类的文体很多,正如郑先生分析的那样,只要与人物有关的都可以划 为传记。 由于清史稿中的一些晚清人物的传记很大一部分采自时人或比他们稍晚的人给他们 写的碑铭、墓志铭、行状等,鉴于此,为了缩小论述的范围,本文所要论述的晚清传记主要 指这一时期一些文人文集中的碑铭、墓志铭、行状、墓表以及传等,不涉及史传及其他传记。 晚清的时间问题由于各人研究的具体问题不一样,可能会有所不同。本文将“晚清”大约定 为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这段时间,但在实际论述中会往后有所延伸。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 史记自诞生以来,历朝历代对它进行研究的人很多,而把它与其他著作进行比较研 究的不是很多,主要有对司马迁与普鲁塔克、马班异同、史汉异同、史记与春秋、 左传、国语、国策等的比较研究,目前为l f = ,从传记文学的角度把它和晚清传记进 行专门的比较研究的还没有。 由于晚清传记是一个时期的传记,对它进行论述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所以目前对晚清 传记研究不多,只是对几个主要人物的传记有所研究,如曾国藩、梁启超、林纾等,其他的 基本上没有涉及,而且普遍是将它们置于散文的研究之中。 在确定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基础上,笔者对相关原始材料进行了初步梳理。这些材料大致 可分以为三类:第一类是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基本文献,如史记,晚清的一些文集。 第二类是研究传记文学的理论著作,如陈兰村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梁启超中国 历史研究法,可永雪( 史记) 文学成就论稿等。第三类是一些论述传记文学的论文,如 朱东润论传记文学,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等。( 论文的具体情况附在本文的 后面。)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主要从传记文学的内在特点对史记与晚清传记进行纵向的比较,发现它们的异 同,剖析它们异同的原因,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晚清史记传记研究及应用,重点在 晚清对史记传记方面的研究,同时论述这些理论在创作中的应用;第二,史记与晚清 郑天挺:探微集,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2 6 8 页。 2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沦文绪论 传记中的传主,以阿j 刚与阴柔两大类型来阐释不同人物的行为表现;第三,史记与晚清传 记的人物描写,主要从人物轶事描写和人物细1 ,描写上比较它们的优劣;第四,分析史记 与晚清传记的语言差异,主要论述它们对当时口语的吸收、语言的概括性和描绘性的异同, 以及白话的兴起促使占典传记消亡的作用。 根据本文要研究的内容,笔者立足于最新的学术平台,积极吸收各专家学者的最新成果, 运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将史记和晚清传记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从纵向上考察 它们,分析它竹j 本身的异同,在共性中寻找它们作为传记文学的相同点,在个性中寻找它们 的不同点,又分析它们在当时及以后的影响力,以期实现研究的新突破,表达自己独到的见 解。 3 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第一幸晚清史记j 传记研究及应用 第一章晚清史记传记研究及应用 清代研究史记,其主要成就在考据,桐城派的评论也很有特点。晚清对史记人物 传记的评论既有前期的一些特点,即承袭桐城派的一些文学主张,如对文章章法的重视,对 神韵、气势的重视,又由于时代的变化,特别在晚清的后期,由于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义呈 现山了新的特点。本章根据晚清时期对史记传记的评论,将它们大致分为文章章法、叙 事和气势三个部分,并结合晚清传记创作进行论述。 第一节文章章法 史记里的文章章法,或者说文章结构,是司马迁精心营构的地方。史记里的文章 结构向来为人所称道,近人李长之先生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说:“史记一部书, 就整个看,有它整个的结构;就每一篇看,有它每一篇的结构。这像一个宫殿一样,整个是 堂皇的设计,而每一个殿堂也都是匠心的经营。”锄史记的确就像一个万宝盒一样,打开 后里面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从整体看有其全局的构想,从单篇看有其单篇的布局,没 有雷同,辗转腾挪,就如苏州园林之景观,一步一景,让人赏心悦目。晚清时人们对史记 在篇章上的评论各有侧重,有些着眼于整体的篇章,有些着眼于具体的单篇,他们的评论可 以让人充分体会史记的精彩之处。 对文章章法的处理好坏缘自于作者对此问题的识见,识见越高,处理起来就越轻松自如。 刘熙载在艺概里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才、学、识 三长,识为尤重,岂独作史然耶? ”留“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作者对命题立意的认识,也 就是他在这一问题的理论高度。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越高,他对这一问题的把握就越好。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识度”一节对此问题的论述可谓精辟:“但指论事之识,不知叙事 亦白有识。凡人于人不留意处大有过人之处,而为之传者恒忽略不道,或亦闲闲叙过,此便 失文中一大关键。试观史记中列传,一入手便将全盘打算:有宜重言者,有宜简言者, 有宜繁言者,经所位置,靡不井井。此惟知得传中人之利病,但前后提挈,出之以轻重,而 其人生平,尽为所摄,无复遁隐之迹。此非有定识高识,乌能烛照而不遗? ” 为人立传时, 人物一生中可供选择的事迹很多,不可能把其一生中所有的事情都写下来,需要有所选择, 怎么对其一生中的事情进行处理和割舍? 这需要作者的识见,即对这个人的认识以及这个人 在历史中的作刚的认识。林纾认为对人物事迹有了整体的把握以后才能更好地提纲挈领,更 好地进行文章经营,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呢? 林纾认为“欲察其识度,舍读书明理外,无 入手功夫。”读书明理其实就是用理论来指导对历史规律和人物的认识,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识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版礼,1 9 8 4 年,第2 5 5 页。 刘熙载:岂概义概,上海古籍版社,1 9 7 8 年,第3 8 页。 林纾:春觉斋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年,第7 6 页。 4 西南人学顾i j 学f 口论文第一审晚清史 l ! 0 1 记硼f 究及应用 曼蔓! ! 鼍! ! ! ! 曼! 曼! ! 曼! ii ;| ! ! ! ! ! 蔓! 曼曼 见,这对于写作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 晚清时期文人们除了对史记文章的识见进行论述外,其他的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章法、 结构安排等方面。 史记在文章章法和结构方面历来为人所称道,司马迁很会运用“举一纲而万目张”的 道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人事进行选材和情节安排。曾国藩极为重视文章的布局,他说:“古 文之道,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工夫,书经、左传每一篇空处较多,实处较少,旁面较多, 正面较少,精神注于眉宇、目光,不可周身皆眉,到处皆目也。线索要如蛛丝马迹,丝不可 过粗,迹不可太密也。”“古文之道,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复嶂之观,不可一览而尽,又 不可杂乱无纪。”他说的虽不是史记,然而也一样适用于史记里的文章布局。曾氏对 文章章法的重视,从他的一些文章里也能略窥一二。如葛寅轩先生家传,开始写葛寅轩少 时举止异于常儿,次写其游学之事,次写其十三岁祭父,次写其念母归家而救母,母丧后服 丧之诚,把葛寅轩一生行事择其要事娓娓道来,特别是后面一部分更突出了葛寅轩事母之孝, 守孝之诚。这篇文章的结构就像层层递进的建筑,前面写葛寅轩少时举止,游学之事及祭父 等起了一个铺垫,到最后才将他一生为人“孝”凸显出来。 史记里有很多合传或类传,它们把一些生平类似或相反的人物合在一起写,这样既 可以节省笔墨,又可以见出人物之间命运的内在联系。如范睢、蔡泽相继为秦相,廉颇、蔺 相如同为赵国的重要人物,司马迁把他们合在一起写,更能见出他们在历史上和在本国中的 地位与作用。郭嵩焘认为:“范睢、蔡泽相继相秦,因联两传为一事,廉颇、蔺相如同时仕赵, 因合两人为一传,史公因事为文,不主故常,所以能发其奇而博其趣也。”留司马迁将同类或 近似的人物写在一篇传里,把他们进行对比,这样既可以显出不同人物的相似性,又能显出 人物的相异性。郭嵩焘评屈原贾生列传时说:“案屈、贾同传,正以吊屈原一赋相牵 合,亦是史公一种抑塞不平之气,随处发见,谓士不极其才力之所至,则皆不遇也。要这鲁 仲连、屈原当白为传,而邹阳、贾生合传,庶为得之。” 司马迁以雨屈原赋将屈原贾谊 两人联在一起,他们两人虽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们的身份、处境极为相似,都是怀才 不遇的人,屈原投江自沉,贾谊抑郁而死。郭嵩焘认为鲁伸连与屈原不宜合传,因为鲁仲连 是个不图名利,功成身退的人,他很少参与政事,有点老子的色彩,而屈原汲汲于国家人事, 一心挂念君王和自己祖国,一个仿佛是世外之人,一个仿佛是世俗之人,因此郭嵩焘认为“当 自为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是一篇合传,它将魏其、武安、灌婴三个同时代的人合在一 起作传,主要是因为他们三人互有联系,将他们合传,更能见出当时朝廷之间权力的勾心斗 角,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郭嵩焘评论说:“案魏其、武安、灌将军,各以其势盛衰相次言之, 合三传为一传,而情事益显,自班史以后皆无此体。” 表面上写的是三人权势的盛衰,其实 曾固藩:求阙斋读书录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史部,1 1 6 1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8 5 5 页。 郭嵩焘:史记札记,i :海目j 书馆,1 9 5 7 初版,第2 8 2 贞。 郭嵩焘:史记札记,第2 9 1 页。 郭嵩焘:史记札记,第3 6 2 页。 5 两南人学硕f 学化论义第一章晚清史记jj f i 己毋f 究及j 、v 用 曼! 曼! 曼! 皇! 鼍i 一 = i 一 o ! ! 曼曼曼曼曼鼍 通过他们展示了权力背后的事实,即外戚在权力角逐中的作川和对朝廷权力的干预。类传将 同类人物集中在一起,既可以节省笔墨,反映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更集中地体现 他们的共同性,以及这种共同性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因而更能揭示事物的发展线 索和规律。”心晚清文人合传写的不多,主要有梁启超的戊戌六君子传、张博望、班定远 合传,章炳麟的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等,这些合传的创作完全符合郭嵩焘等的评 论,即传主或事情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单篇文章司马迁常常以人物生平际遇或者有内在联系的事情将其串联起来,使其形成了 一篇美妙的文章。吕不韦列传里吕不韦本是一个商人,可他后来却从事了政治投机,丝毫 不改其生意人的本性,他所做的事一切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顾事情的后果。“此篇以 贾字为主。立楚子进美姬,所以贾利;作吕氏春秋,所以贾名;进嬉毒,所以贾祸。 而贾祸之由,则自进美姬始。”吴汝纶抓住了此篇的核心和吕不韦这个人的本质,他的分析直 透本文主旨。“作吕览事颇难入此篇中。文以家僮万人,引起食客三千人,因入宾客著所 闻为书,又以悬挂金市门终之,仍寓贾人伎俩,与前居奇钓奇为一类,此可识文字处理联络 之法。”圆吕不韦的相业在秦国历史上也算得上有事可书了,司马迁却偏偏不怎么写他的相业, 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写他,一切外表的繁华和功业在这里被司马迁的慧眼看穿,可他并没 有直接说出来,只是把这些可以表现本质的事情用他的文字有机地联系起来,让人从中去体 会。吴汝纶的弓斐安墓表紧紧地抓住弓斐安一生精于治生的特点来结构文章,将他丈量 田亩的精确,对房屋设计的精巧等一一写出,并与西人进行对照,弓斐安的特长尽显纸面。 韩信列传里附有蒯通的事迹,汉书是将韩信与蒯通分开来写的,究竟是合写还是 分写呢? 当然要根据两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如果两人关系紧密,以合传的方式米处理 会更合适。梁启超说的更详细:“一个是主角,一个是配角,应当合传,不必强分。前面讲贾 生列传,汉二辂比史记好。但是韩信列传,汉书实在不高明。班孟坚另外立一 个蒯通传把他游说韩信的话放在里边。蒯通本来只是配角,韩信才是主角。韩信的传, 除了蒯通的话,旁的不见精采。蒯通的传,除了韩信的话,旁的更无可说。汉书勉强把他 二人分开,配角同然无所附丽,主角亦显得单调孤独了。这种眼光,孟坚未始不曾见到,或 者冈为他先作韩信传,后来才作蒯通传,既作蒯通传,不得不割裂韩信传,这 样一来,便弄得两面不讨好了。两个人同作一件事,两人又都有独立作传的价值,这种地方, 就要看分在何人名下最为适当。” 晚清文人们对史记人物传记的篇章结构人多落实于文章的具体写作上,即从写作方 法上着眼来评论史记,其实这些方法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所写人物的事迹以及他与同时代人 物的关系,将人物放在历史的火环境中去考察,以此米选择人物事迹,安排文章结构。这当 张棒萍: 与中国史学传统,重庆 l j 版社,2 0 0 4 年,第1 0 4 页。 吴汝纶:桐城吴先生文集卷八五,转引自历代名家评 ,北京师范大学j i ;版社,1 9 8 6 年,第6 2 2 页。 。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7 8 1 7 9 页。 6 两南人学硕f j 学 寺论文笫一章晚清史记j f t 记研究及应用 然需要作者自己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即林纾说的“识见”,有了它,作者才能更好地处理素 材,也才能更好地驾驭它。 第二节叙事 弟一巾 秋争 我国古代文学偏向抒情,多采用表现手法,如诗词曲等,这些文体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采用纯客观再现的相对要少,这也是我国叙事文学不发达的一个原因。史记由丁是历史 著作,司马迁力图再现历史的真实,所以他在书中不得不使用了大量的叙事手段。叙事艺术 是史记写人艺术的一大特色,班固在司马迁传赞中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二 5 , 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这条标准几乎成了后人评论史记 叙事艺术的一个坐标,无论怎么将其细化、拓展,一般很难出其范围。这从侧面说明史记 叙事艺术的确有它独到和高超的地方。晚清文人在前人研究史记叙事艺术的基础上又有 了新的发展,他们多从详略、错叙、插叙、字词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在自己 的创作中,使其倍添神韵。 郭嵩焘在其史记札记里对史记叙事评论颇多,如在评秦始皇本纪时说:“叙 始皇死事前用掠笔,入后针针相对,劲疾飘洒,足使鬼神上下。”印从词句中可以看出他对这 篇叙事的手法可谓佩服至极。项羽本纪历来被认为是史记中描写最精彩的部分,其叙 事之绝令人叹为观止,郭嵩焘对此评论也很精彩。鸿门之宴前夕项伯前去告知张良,要他逃 走,这本与宴会无多大关系,而司马迁偏偏将它详细写出来,用意何在呢? 郭嵩焘认为:“此 等乃后世史家所应略者,史公偏于此等处委细言之,正为鸿门之会险绝、奇绝,于此为之助 势,亦白喜其摹写物情曲折之工也。”印司马迁把鸿门宴更是写的精彩绝伦,势拔弩张,几乎 每个参加宴会的人都被他写活了。“鸿| 、j 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 钜鹿之战写得精彩,鸿门之会却处处写得奇绝、陡绝,读之使人心摇目眩。”在生命悬于一 线之机,气氛几乎可以使人室息的情况下,司马迁运用他的生花妙笔将这异常紧张的场面形 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了历史真实的一幕,读者确实该为之拍案叫绝。郭嵩焘的赠总督安徽 巡抚江忠烈公行状有点类似t - 项羽本纪,兹撮举一段,以见其叙事写人之生动。 侍卫开隆阿者,善骑射,马上发枪击贼,多奇中。平生尝射虎十数,军中所号打虎 将者也。其人勇敢而寡谋。公初至时,长揖见之。开谓公轻己不为礼,不答也。一日与 贼战,驰而前,所部仅十数人。遇伏,贼围之数重。开公左右驰突,矢尽,药子绝,事 垂危。公方登高冈嘹贼,见贼围十数骑在山坳,驰突数次不能出,顾谓左右日:“此必 开公也。开公健者,岂可失之! ”乃督所部自山梁大呼驰下。贼回顾,骇而奔。开公见 班周:汉书卷九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2 7 3 8 页。 郭嵩焘:史记札记,j :海印书馆,1 9 5 7 年初版,第4 4 页。 郭嵩焘:史记札记,第5 l 页。 郭嵩焘:史记札记,第5 l 页。 7 西南人学硕i j 学f 论文第一帚晚衍史记j 传记硼冗及j 、v 用 - :一= i i 鼍! ! 曼! ! ! ! 曼曼曼! ! 基 援军至,遂策马冲出,与公并辔归。归营即向公拜,谓;“活开公者,君也,憾不早识 之。”。 史记的详略艺术很是值得称道,也是后人反复研读和学习的对象。柳宗元称颂史记 之“沽”,“参之太史以著其洁”。曾国藩继承柳宗元的观点,并将它加以发挥,如论萧相国 世家:“萧相之功,只从猎狗及鄂君两段指点,其余却皆从没要紧处着笔。实事当有数十百 案,概不铺写,文之所以高洁也。后人为之,当累数万言不能休矣。”固萧何一生辅佐刘邦从 一个小小的亭长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了堂堂大汉帝国的皇帝,其功不可谓不高, 可是司马迁却撇开这些不写,只是通过论功行赏和排位的时候群臣的一些议论来展现萧何的 功绩,这种烘云托月的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的笔墨,又能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穰侯列传里 穰侯作为秦昭王的亲舅舅,他在为秦国东扩、吞并诸侯以及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理说这 些应该详写,可司马迁只是写他的权势怎样一步步升高,最后受人诬蔑,被秦昭王罢免相位, 其中也写了泾阳君、华阿l 君、高陵君几位的权力兴盛和转移,这些司马迁都写的比较简略。“首 言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之权侈,末言范睢夺四贵之势,皆简洁无枝辞。”不过穰侯列 传虽然简略,但它内在的联系与脉络都清楚分明。其实史记也并不是一味地简洁,它 是详略得当。曾国藩对吴王濞列传评述较详细: 先叙太子争博,晁错削地,详致反之由次叙吴铫胶西,胶西约五国,详约从之状。 次叙下令国中,遗书诸侯,详声势之大。次叙晁错绐诛,袁盎出使,详息兵之策。次叙 条侯出师,邓都尉献谋,详破吴之计。次叙田禄伯奇道,桓将军疾西,详专智之失。六 者皆详矣,独于吴军之败不详叙,但于周丘战胜之时闻吴王败走而已。此亦可悟为文详 略之法。 吴王濞列传中事情记载较多,可如何处理这些素材呢? 司马迁采用了精雕细刻的方法, 把事情的前因写的较为详细,而对其结果描写相对简略,这样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一目了然, 不用作者再去多费笔墨了。这种方法对后来三国演义战争的描写有很人的影响。曾氏自 己的文章也不乏其例,下面略举一段: 满妹,吾父之第四女子也。吾父生子男女凡九人,妹班在末,家中人称之满妹,取 盈数也。生而善谑,旁出捷雠。诸昆弟姊妹并坐,虽黠者不能相胜。然归于端静,笑罕 至矧。 这里短短的几句话就把满妹调皮、可爱的形态逼真地表现出来了,“诸昆弟妹并坐,虽黠者不 能相胜”,其叙事之简洁确非一般,而其表现力丝毫不逊色于详尽的描写。 史记中不仅使用详略处理事情,还不时运用插叙等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省笔墨,又 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杨坚点校,岳麓书社,1 9 8 4 年,第3 3 0 页。 曾困藩:求阙斋读书录卷三,第1 5 5 页。 曾困藩:求阙斋读书录卷三,第1 5 6 页。 曾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三,第1 5 8 - - 1 5 9 页。 曾国藩:曾困藩诗义集文集卷一满妹碑志,王澧华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9 3 页。 一 8 两南人学_ 员1 t 论文第一帝晚清史记1 j 传记研究及f 每用 能让文章更富有神采。晚清对史记中方法的评论以林纾为最,他在春觉斋论文中提 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如好的文章应具备八个标准:意境、识度、气势、声调、筋脉、 风趣、情颔、神味,另外还对为文的一些忌讳,怎么用笔、用字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 些评论中有很多涉及到了史记,他几乎是把史记当成了写事的范本,要人去模仿。如 他对“插笔”的论述:“迁文或一传而数事,或从中变,或自旁入。今试问一传数事,如何安 置? 断非衣冠列坐,蠢如木偶之陈。故知非穿插不为功。所云从中变,自旁入,真道得穿插 之妙。”另外,林纾对收笔的论述也很有见地,如他对荆轲列传的收笔的评论:“独荆 轲列传终写荆轲之勇,行刺之难,秦王之惊骇,廷臣之慌乱,五光十色,使读者太息,以 为一刺一掷,秦王之不死,其间不能容发,只能归诸天意;而史公冷眼直看出荆轲剑术之疏, 又不便将荆轲之勇抹杀,故于传末用鲁勾践一言,闲闲回顾篇首,说到荆轲若能虚心竞学, 则亦不致失此好机会矣,似断非断,却用叙事作结穴。此等收笔,直入神化。”一篇文章的 结尾竞能在林纾的眼里有如此艺术,真不愧为古文大家,他的评述也能很好地告诉人们怎么 去欣赏史记杰出的艺术成就。如他自己的冷红生传末尾: 所居多枫树,因取“枫落吴江冷”诗意,自号日“冷红生”,亦用志其癖也。生好 著书,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尤凄惋有情致。尝自读而笑日:“吾能状物态至此,宁 谓木强之人果与情为仇也耶? ”。 这篇文章其实是作者的自传,只是他借用“冷红生”之名写出来。前面写一艳妓对他有好感, 想结好于他,可他“逡巡遁去”,作者在末尾把他个人的癖好用他自己的字号及其来由写出来, 并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无情之人。结尾将“冷红生”前面为何这样做的原因全部写出来了, 又表现了他高雅多情的一面。 以上论述只是晚清时从叙事角度来论史记的一些代表性的观点,其实晚清时人们对 史记叙事方面的评论比较多,不管从何种角度来评论,他们大多偏向于记事的简洁,不 喜欢繁杂,“记事之作,务取简明”, 这可能与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不论在书 法、绘画、建筑、雕刻,还是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古人向来以简练传神为审美的最高标准。 晚清时人们对史记叙事的评论还是沿袭我国前人的审美标准,往往以简洁、生动、传神 来衡鼍它。 第三节气势 气势是哲学的,气势是文化的,气势是文学的,气势是美学的。” 可以说气势论已经 渗透了我国哲学、文学、美学的各个层面。气势在我国文学理论上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在先 林纾:春觉斋论文,人民文学 l j 版社,1 9 5 9 年,第1 2 3 页。 林纾:奋觉斋论文,第1 2 8 页。 林纾:林纾文选,百花文艺版社,2 0 0 6 年,第1 4 1 页。 林纾:春觉斋论文,第6 0 贞。 第环宇:气势论,民族出版社,2 0 0 2 年,第4 l 页。 9 两南人学坝f j 学位诊艾第一章晚济史记与1 乞记硼f 究及膨斤】 i i i 曼蔓! ! 曼! ! ! ! ! ! ! ! ! ! 曼! ! ! ! ! ! ! ! 曼! ! ! 篡 秦时“气”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存在于各类典籍中,孟子提出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 子公孙丑上)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首创以“气”论文,此后关 于“气”的论述层出不穷,历代都会根据当时的审美观作出对“气势”的不同论述。到晚清 时,文人们从气势上来对史记人物传记进行论述,更多的是强调它的阳刚之气,一种宏 大的、充塞天地之间的气势,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要力矫桐城派前期为文柔弱的文风,所以力 倡阿恫0 雄浑之气。同时也由于当时时势的艰难,国运黯淡,时势很需要一种挽狂澜于既倒的 雄浑刚刚之气,这一切汇聚到史记的评论上,更使这种阳刚之气显得格外鲜明。 古人论“气”喜欢把它和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联系起来,再把它和人的为文结合起来,即 把人的主观精神和1 其外化后的客观存在相联系进行考察,这对于文中的“气势”更易于把握 和评价。管同在与友人论文书中提出:“圣贤论人重刚而不重柔,取宏毅而不取巽顺。夫 为文之道,岂异于此乎? ”管同在这里把论人和论文等同起来,说明人养“气”的重要性, 之后他将人养气提到了做学问的高度,“日蓄吾浩然之气绝其卑靡,遏其鄙吝,使夫为体也, 常宏而其为用也,常毅则一旦随其所发,而至大至刚之概可以塞乎天地之间矣。如此,则学 问成而其文亦随之以至矣。”圆养气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它需要长久的锻炼和涵养, 而如何才能有所成就呢? 从哪里入手呢? 管同提出了他的建议:“取道之原,六经其至极也。 而论其从入之途,则公羊、国策、贾谊、太史公皆深得乎阳刚之美者。诚熟复之,当必更有 所进耳。” 他认为先从六经学起,然后反复熟读公羊、国策、贾谊、太史公等书,因为这些 书都充满了阳刚之气,熟读后可以培养自己体内的精气。人有了阳刚之气,为文才能运用自 如,其气势也才能贯注其中,这样的文章才会给人饱满圆润的感觉。 管同所论是养气与为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气”的途径,晚清文人们对史记 人物传记中的“气势”的评论大多是从它在行文中的表现和在作文中的作用米进行阐述。文 是有形的,气是无形的,由无形驭有形,这是为文的最高境界。由于“气”是无形的,它深 藏在文中的字里行间,对它很难从外在的形态上进行直接的把握,只能通过它在文中的节奏、 声调以及语句的反复和情感的高昂或低沉来体会。林纾对此论述颇有见解:“文之雄健,全在 气势。气不正,则读者索然;势不蓄,则读之亦易尽。故深于文者,必敛气而蓄势。” 文之 雄健,全在气势,没有气势,就如房屋没有了柱梁,无法支撑起整篇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宠物狗寄养与看护服务全面合同
- 床垫品牌代工生产与品牌形象设计及市场拓展合同
- 2025年分期付款车辆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智能化石料场生产承包与数据分析服务合同
- 精装修办公空间租赁押金管理合同范本
- 离婚后个人人寿保险合同变更及续保协议
- CBRE博物馆物业管理委托合同(文物保护与展示)
- 2025搬运服务合同签约范本
- 情人节浪漫告白演讲稿
- 新质生产力:时代内涵与核心要义
- 2025年度反洗钱阶段考试培训试考试题库(含答案)
- 收割芦苇施工方案
- 普通黄金现货购买合同8篇
- 三力测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视频讲解
- 2025年河南省人民法院聘用书记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核心考点与解析
- 口腔冠延长术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件
- 诊所经营管理课件
- 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模拟考试(含答案)
- 铁路工务介入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