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孟姜女故事的流传与地域社会——江西广昌“孟戏”的文化考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其源远流长、众说纷纭, 而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 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 ,主要以曾、刘两姓唱 腔为代表。广昌“孟戏”又属于宗族戏,用于宗族的酬神祭祖,并配有一定的 演出仪式和祭祀活动,其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文化遗 产,广昌“孟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本文正是以 此为个案,从孟姜女故事的源起、流传及意义演变入手,对曾、刘两家“孟戏” 的文本进行考源,进而通过对广昌县甘竹社区的历史、宗族结构、“孟戏”的宗 族祭祀活动及其传统仪式习俗、“孟戏的剧情内容及演出风格等诸多问题进行 全面考察,探讨这一诞生于北方的孟姜女故事如何以民间戏曲的形式在这一特 定区域内流传和演变,并深入分析其与该区域内的民俗文化相互渗透、相互黏 合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地揭示全国性孟姜女故事在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附会和 演化的规律。 关键词:孟姜女;故事:地域社会;广昌;孟戏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m o s tp o p u l a rf o l k l o r eo fo u rc o u n t r y , t h es t o r yo fm e n gj i a n g n vh a sa l o n gh i s t o r ya n dw i t hd i v e r s ev i e w s ,a n dt h es p r e a df o r m a t sa l s ov a r yf r o mp l a c et o p l a c e ,c h a n g ef r o mt i m et ot i m e i nt h ev i c i n i t yo ft h et o w no fg a n z h ui n g u a n g c h a n go f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 ,t h e r ei ss p r e a d i n g ak i n do ff o l ko p e r aw h i c ht a k e s m e n gj i a n g n vc r y i n g - d o w nt h eg r e a tw a l la st h e m e s i t sc o m m o n l yk n o w n a s g u a n g c h a n g ”m e n g x i , a n dt h et w os i n g i n go ft h ef a m i l yn a n l eo fl i ua n dz e n g a r eo nt h eb e h a l f g u a n g c h a n g ”m e n g x i ”b e l o n g st ot h ec l a np l a y s ,w h i c hm a i n l y f o rt h a n k s g i v i n gt h ec l a n sa n c e s t o r sa n dg o d s ,a n dw i t h c e r t a i nk i n d so f p e r f o r m a n c e sc e r e m o n ya n dr i t u a l ,i t sr e a l l yf u l l o f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a sa n 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o fl o c a lo p e r ag u a n g c h a n g ”m e n g x i ”h a su n i q u ev a l u e so f a r t ,h i s t o r ya n ds o c i o l o g y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t a k eg u a n g c h a n g ”m e n g x i ”f o rc a s e ,t o r e s e a r c ht h es o u r c eo ft h et e x tf o rb o t hz e n ga n dl i u ”m e n g x i ”f r o mt h es t a r to ft h e o r i g i n s 、s p r e a d sa n d e v o l u t i o n so fm e n gj i a n g n vs t o r y a n dt h e nc o n d u c t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o nt h ep r o b l e m so f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 、c l a n s t r u c t u r e 、c l a ns h r i n e f e s t i v a l s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e r e m o n yc u s t o m s 、c o n t e n t sa n d p e r f o r m i n gs t y l eo ft h ep l a yi n t h et o w ng a n z h uo fg u a n g c h a n g ,t oe x p l o r et h e m e n gj i a n g n vs t o r yw h i c hw a s b o mi nn o r t hh o wt os p r e a da n de v o l v ei nt h ef o r m o ff o l ko p e r ai n t h i sp a r t i c u l a rr e g i o n a n da n a l y z et h ep r o c e s so fm u t u a li n f i l t r a t i n g a n db o n d i n gb e t w e e nt h ef o l kc u l t u r eo ft h er e g i o na n dt h es t o r y , t h e nf u r t h e rr e v e a l t h el a wo fa t t a c h m e n t sa n de v o l u t i o n so fn a t i o n a lm e n gj i a n g n vs t o r yi nt h e c o n t e x to fd i f f e r e n t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m e n gj i a n g n v ;s t o r y ;g e o g r a p h i c a ls o c i e t y ;g u a n g c h a n g ;m e n g x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 与我_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c 手瓢六签字慨年,v 月厂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丕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 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敝储签名( 玛:灰和:7 i 翩签名( 瑚:膨钐 签字日期:如暑年抄月 髻日签字日期:硝年l 月6 1 日 第1 章前言 1 1 问题的提出 第1 章前言 本论题属于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范畴。 孟姜女故事以传说、戏曲、歌谣、诗文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为流传,论其 年代已经有二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虽然孟姜女故事是一个极有影响力的民间 传说,但终因其不登大雅之堂,历来都被只注意于典章国故记载的学者忽视和 冷落。这种局面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著名历史学家、民俗 学家顾颉刚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民间去思想的影响,认为“凡是真实的 学问,都是不受制于时代的古今,阶级的尊卑,价格的贵贱,应用的好坏的。 研究学问的人只该问这是不是一件事实我们对于考古方面,史料方面,风 俗歌谣方面,我们的眼光是一律平等的”。从此他把目光转向人民大众的下层 文化,将民间的资料和国故典章一视同仁地当作研究对象,孟姜女故事研究就 是他在这方面最显著的成就之一。继他之后,又有诸如钟敬文、魏建功、刘半 农、路工及饭仓照平( 日本) 、李福清( 前苏联) 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加入 到该研究行列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果实( 具体见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 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故事源远流长、众说纷纭,而 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 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就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俗称 “孟戏”,主要以赤溪村曾家和大路背刘家为代表。早在明朝永乐年间 ( 1 4 0 3 1 4 2 4 年) ,甘竹镇曾家就有个宗族戏班,演唱“孟戏 ,“孟戏 搬演孟 姜女的故事,用高腔演唱,剧中角色戴面具,有傩舞特点。明万历年间( 1 5 7 2 1 6 2 0 年) ,甘竹镇的大路背刘家也兴起了“孟戏。曾、刘两家演唱的戏曲剧 本不同,曾家剧本源于南戏旧目,而刘家剧本则酷似明传奇本长城记,但两 家剧情都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此外,曾、刘两家的“孟戏 均属于宗族戏 ( 族规戏) ,每年的新春正月只在本村内上演一次,主要用于宗族的酬神祭祖, 而且都配有一定的演出仪式和祭祀习俗,其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作为一种古老 。顾颉刚北京人学研究所困学门周刊( 试刊词) j 北京大学研究所围学门周刊( 第二卷) 第1 3 页, 见王晓莉顾颁刚与民间信仰研究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3 期 1 第1 章前言 的戏曲文化遗产,两家“孟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因此,广昌“孟戏”引起了一批又一批政府文化部门工作者、戏曲研究员及民 俗学者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具体见第二节学术 史回顾) 。学者们的研究为广昌“孟戏”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等都作出了 巨大贡献,但至今为止仍有某些领域未人涉足,比如将其置于全国性孟姜女故 事研究的视野下,比如将其与其它地域社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相扣合等,这就 为笔者撰述这篇硕士毕业论文留下了发挥余地。笔者认为广昌“孟戏 既然是 以孟姜女哭长城为文本的古老戏曲,就与孟姜女故事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本研究拟将广昌“孟戏”纳入全国性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中去,通过对广 昌县甘竹镇社区历史、宗族结构、宗族祭祀活动及其传统仪式等诸多问题的研 究分析,考辩这一流行于北方的故事在广昌县甘竹镇流传和演变的过程,透过 这一历史过程,解读孟姜女故事本身与地域社会的民俗文化层层叠加、相互渗 透、相互黏附的文化现象,还原广昌“孟戏 所附含的“孟姜女故事”的历史 真实,以期进一步揭示全国性孟姜女故事在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附会和演化的 规律。由于笔者才学疏浅,文中难免多有不当之处,敬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笔者将不甚感激1 1 2 学术史回顾 本节笔者将对孟姜女故事研究及江西广昌“孟戏 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的 介绍性梳理。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国内外的一批著名专家学卷诸如顾颉刚、钟敬 文、魏建功、刘半农、钱肇基、路工及饭仓照平( 日本) 、李福清( 前苏联) 等, 都对孟姜女故事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孟姜女故事于是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 要研究课题。最早开始研究孟姜女故事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当首推古史辨派的 领军人物顾颉刚。1 9 2 4 年至1 9 2 6 年,顾颉刚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活动,其初衷是想把研究民间传说作为研究历史的辅助手段,从而证 明他提出的“层层的造成中国古史”这一著名论断。他本人曾总结说:“我只 想把歌谣作我的历史研究的辅助,但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结果,使我亲切知道一 。顾颉刚提h ;“古史足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的假设,。见顾颉刚古史 辨自序队 顾颉刚民俗学论集 c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8 ,8 第1 l 页 2 第1 章前言 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地的时势和风俗 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更就这件故事的意义上看去,又 使我明了它的背景和替它立出主张的各种社会 。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和孟 姜女故事研究 就是顾颉刚在这方面影响深远的两篇代表性论著。在孟姜 女故事的转变一文中,顾颉刚力图搜集全记载于各种典籍史册和流传于当时 口头的有关材料,用历史演进、民俗证史的研究方法,梳理了从春秋到宋代孟 姜女故事的历史渊源、演变状况及其原因等。文章不仅罗列了丰富的材料,揭 示了孟姜女故事的几次重要转变,而且还对几次转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充分解 释。孟姜女故事研究则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对孟姜女故事起源的时间、地 点和情节变化以及与历史的关系作出更为准确的阐释。文中,顾颉刚从两千多 年来的文献纪录和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有关孟姜女故事的民间传说、文学、艺 术材料中整理出了历史和地理两个系统。在纵向的历史系统中,他在孟姜女 故事的转变一文的基础上,充实材料,修正观点,进而理清了孟姜女故事从 春秋到民国这两千多年来的演变轨迹,特别是孟姜女故事横向的分布、交流及 演变;而在横向的地域系统中,他按照孟姜女故事传播地域的历史先后顺序予 以考察,得出孟姜女故事的流传与文化中心的变迁有着密切联系的结论,同时 他还认为应将“时势”与“风俗”一同看作是孟姜女故事演变的内在动力。除 了以上两篇力作,顾颉刚还先后撰写了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第二次开头、杞 梁妻哭崩的城、杞梁妻的哭崩梁山、孟姜女十二月歌与放羊调、唐代的 孟姜女故事传说、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弁言以及孟姜女故事笔记辑录、 孟姜女故事材料目录说明 等一系列论文和资料汇编。可以说,顾颉刚的 论著是解放前三十年代前后学术界对孟姜女故事研究成暴的主要代表。 民俗学者钟敬文从民俗的角度出发,对孟姜女故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个 案”研究。在其论著中,他进一步论证了孟姜女故事的流传与历史的真实性之 间的辨证关系,其中,李白诗中的崩山之说在顾颉刚已经采用的杞梁妻哭倒 城墙的说法之外找到了哭崩梁山的新说法, 与贯休诗为顾颉刚补充 了唐朝大力年间诗人张籍筑城曲对于唐末贯休饮马长城窟行的影响, 赵世瑜打破学科畛域与历史学的学科本位史学月刊 j ,1 9 9 7 年第0 6 期 罾此文原载1 9 2 4 年1 1 月2 3 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第6 9 号,后收入1 9 2 8 年4 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 研究所盂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 囝此文原为古史辨自序中删去之一部分,后收入1 9 2 7 年1 月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见顾颉刚编著 盂姜女故事研究集 c 上海:l 海古籍i l :版社,1 9 8 4 第? 4 页 固以上几篇论文均载入顾颉刚编著盂姜女故事研究集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3 第1 章前言 而广东海丰的孟姜女传说、福老民族的孟姜女传说及其他则提供了与顾 颉刚所整理的孟姜女故事不同的传说版本。另外,他还撰写了 中之孟姜女与范夫人、 及 中之孟姜女、送寒衣的传说与 俗歌等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为孟姜女冤案平反批驳“四人帮” 追随者的谬论圆一文,成为建国后尤其是打到“四人帮”以后对孟姜女故事 新研究的代表。 除了以上两位著名的学者外,其他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也都积极投身于孟 姜女故事的研究,并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例如著名语言文学家魏建功的杞 梁妻姓名的递变与哭崩之城的递变、著名文学家刘半农的敦煌写本中之孟姜 女小唱、钱肇基的黄世康秦孟姜碑文考 及民众艺术中之孟姜女 孟姜女鼓词与 鼓词和 一词两见之理由、吴立模的孟 姜女故事的转变、郭绍虞的文人的兴会与传说和 中的 ( 以上诸篇论文均辑入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又如 路工的孟姜女故事的人民性及其他、张紫晨的孟姜女与秦始皇、刘守华 的关于孟姜女故事的演变、马昌议的关于李福清孟姜女研究专著的概述 和饭仓照平( 日) 的孟姜女故事的原型( 以上诸篇论文均辑入顾颉刚、钟敬 文编著的孟姜女故事论文集) 等等,研究成果之多可谓是举不胜举,从日 本学者饭仓照平的论文以及前苏联汉学家李福清的孟姜女研究专著也可看到孟 姜女故事在国际学术界受到的重视和研究情况。 在此还应特别论及的就是路工编著的孟姜女万里寻夫集 。如果说顾 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是孟姜女故事研究方面的代表的话,那么路 工的孟姜女万里寻夫集就是资料搜集方面的代表。在他们之后虽有不少的 研究论文刊发( 包括上文所例举的) ,但其所涉资料的广度及研究的深度均不出 二书之右。实际上,孟姜女万里寻夫集远不止是孟姜女故事资料的大汇编, 在书中,路工提出了与顾颉刚关于唐代以来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时期杞梁之妻 演化而来的不同说法,认为杞梁妻和孟姜女哭长城这两个故事在内容上有着根 本的不同,其故事的主人公也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没有理由说孟姜女故事是从 西以 :几篇论文均载入顾颉刚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圆载于顾颁刚、钟敬文等著盂姜女故事论文集 c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 9 8 3 顾颁刚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c 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4 顾颁刚、钟敬文等著孟姜女故事论文集 c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 9 8 3 路- t 编孟姜女万里寻犬集 c 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 9 5 5 4 第1 章前言 左传的杞梁妻故事发展而来。不管顾、路二者孰是孰非,都说明了二人在 孟姜女故事研究上是用力颇勤,梳理甚精。 近几年来,孟姜女故事的研究虽然有了新的进展,但基本上仍未脱离顾颉 刚的历史和地理两个系统的研究理论模式。黄瑞旗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一 书中分了从先秦到六朝的杞梁妻传说、隋唐五代的孟仲姿与孟姜女故事、宋元 明清的孟姜女故事、民间口传的孟姜女故事以及孟姜女故事的整理研究等五大 部分,对顾颉刚以来中国孟姜女故事的丰富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清理,展现出 了台湾学人的中国民间文学情绪。文艺学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巫瑞书的新著 孟姜女传说与湖湘文化 ,从民间文学角度切入,将澧州孟姜女传说置于孟 姜女故事的历史系统和地域系统的交叉点上加于考察,并以澧州孟姜女传说为 中心,借助于探溯它的渊源、流变及社会价值等重大问题,将国内整个的孟姜 女传说故事给囊括了进来。书中,他着重探讨了孟姜女传说中的群体心里沉淀、 远古礼俗的残存以及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并对孟姜女故事中的某些荒诞、诡 异的东西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另外,他的孟姜女故事 与楚文化的血缘关系 一文通过对湖南孟姜女故事中望夫、寻夫以及死后作 为保护神造福于家乡等情节的论述,指出湖南孟姜女传说异于北方或江浙等其 它地区,与楚文化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带有独具魅力的楚俗湘味。此外,也 有学者从伦理学的视角来考察孟姜女故事的源流与传布,阐发其独特的认识意 义,如曹连观的伦理学视界中的孟姜女故事等;也有学者直接对前人关 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的,如户晓辉的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 的科学方法 等。 如上文所述,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其源远流长, 众说纷纭,而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在江西省广昌这一特定 地域社会,就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文本的民间戏曲,即广昌甘竹大路背刘 家“孟戏和赤溪曾家“孟戏”,而且两家上演家族戏的习俗已经各自延续了四、 五百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文化遗产,广昌甘竹镇的曾、刘两家“孟戏 具有独 黄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3 圆巫瑞书孟姜女传说与湖湘文化 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1 固巫瑞书孟姜女故事与楚文化的血缘关系 a 见巫瑞书等主编巫风与神话 c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 社,1 9 8 8 曹连观伦理学视界中的孟姜女故事 j 文教资料,2 0 0 1 年第6 期 户晓辉论顾颉 9 u 研究孟荽女故事的科学方法 j 民族艺术,2 0 0 3 年第4 期 5 第1 章前言 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戏曲工作者 就在广昌县召开戏曲工作会议,呼吁保护“孟戏”,并在政府的组织下进行挖掘 整理工作,如集中甘竹镇老艺人排演“孟戏 ( 当时称“傩剧”) ,派专业剧团演 员进行学习,县文化馆的芦青、肖洪对剧本的搜集、整理及部分唱腔的记谱等。 “文革 以后,江西省文化厅和广昌县文化局对“孟戏给予高度重视,开展 了一系列抢救性保护工作,发展到今天,广昌“孟戏”已经正式被批准为国家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又正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中也可看出 广昌“孟戏”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 与政府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开展的同时,学术界也对广昌“盂 戏 给予极大的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研究成果。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 事流沙研究员于1 9 8 0 年1 1 月对广昌甘竹“孟戏”进行调查并撰写了广昌“孟 戏”遗存的海盐腔调查一文,文中首次揭示了“孟戏高腔与海盐腔的关 系,认为在“孟戏”高腔中存在着早已失传了的海盐腔遗音。2 0 0 1 年8 月,江 西省艺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毛礼镁撰写了江西 广昌客家“孟戏”剧本及其演出( 未刊稿) ,并在台湾的两岸客家表演艺术 研讨会上宣读了这篇发掘性研究论文,引起了与会代表的轰动。当然,毛礼镁 对广昌“孟戏”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那本凝结了她多年心血的专著江西广 昌孟戏研究 ,书中她用三十万字对广昌“孟戏”的沿革、剧情、音乐、关 目、习俗及传承等作了全面精辟的论述。沿革方面,她将曾、刘两家“孟戏” 的传统和历史扣合,悉心探究了孟姜女故事的源流和演变;音乐唱腔方面,除 了辨析了“孟戏”高腔的不同来源,更阐明了其结构特点:表演方面,她着重 著墨于与仪式密切相关的角色行当和表演风格上:而民俗风情方面则详实地记 述了整个仪式的过程种种。此外,她还附录了孟姜女剧本、祭祀附件、曲谱选 例以及相关的田野调查图片等。可以说,毛礼镁的专著所照顾的层面堪称完整, 所搜集的资料也颇为丰富。王绍雄、刘昌衍发表的珍贵的戏曲文物记5 0 0 年连演不衰的广昌“孟戏 一文对广昌“孟戏也作了报道性的介绍。江西 省广昌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于2 0 0 3 年1 1 月编撰的盱河戏专辑 成为广 流沙广昌“孟戏”遗存的海盐腔调查 j 江西戏剧论坛,1 9 8 1 年第2 期 圆毛礼镁江两广吕客家 孟戏 剧奉及其演出打印稿( 广昌县档案馆藏) ,2 0 0 1 毛礼镁江两广昌盂戏研究 m 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i l 舨,2 0 0 5 王绍雄、刘昌衍珍贵的戏曲文物记5 0 0 年连演不衰的广吕盂戏” n 光明只报,2 0 0 2 4 一i i 江西省广昌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杨成武撰广昌文史资料臻四辑好河戏专集 m 江西省广昌县, 2 0 0 3 6 第1 章前言 昌“孟戏”的资料汇编。江西省赣剧团一级作曲家李忠诚的略谈江西现存海 盐腔的音乐特点、中国音乐学院傅利民教授的孟戏音乐考察与研究 均对广昌孟戏 的音乐特征作出深入考察,指出广昌“孟戏”高腔中存有 海盐腔曲调。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江西省戏曲研究专家苏子裕、中国音 乐学院樊祖荫教授和徐晓琳教授等均对广昌“孟戏”给予高度关注,并对其学 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近两年来,广昌“孟戏”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深入。张 天彤的江西古镇中的戏曲活化石江西广昌“孟戏 研究初探 一文, 对广昌“孟戏由来的传说、曾刘两家“孟戏 的戏本、剧情和演出风格作出 综合考察和论述的同时,对广昌“孟戏 研究状况也作了深刻的总结和评价, 并就“孟戏”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章军华在孟戏 的民俗心理沉淀与嬗变一文中,以江西广昌县甘竹镇曾、刘两家“孟戏” 为例,从民俗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了两家“孟戏 的文本、声腔的源流与变迁 轨迹等,并以此为基点阐述“孟戏 的民俗心理沉淀问题,指出“孟戏”沉淀 着凭吊亡魂的主题意义偏移、民间审悲心理情结的峰守以及原始人头祭遗韵等 诸多民俗化因素。 以上所提的关于孟姜女故事和广昌“孟戏 的研究论著为我的论文写作提 供了方法上和理论上的指导,特别是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及资料搜集所提供的借 鉴意义。然而单就广昌“孟戏”的研究而言,以往学者大多从文学、民俗、戏 曲的角度对之进行考察和研究,或只论述广昌“孟戏”本身的沿革、传承,或 揭示广昌“孟戏中的高腔与海盐腔的关系,或探讨与仪式密切相关的“孟戏 角色行当和表演风格,亦或直接以民俗的视角阐述“孟戏 演出的整个仪式过 程及民俗心理沉淀等。笔者认为广昌“孟戏”既然是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 古老戏曲,就与孟姜女故事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广昌“孟戏”的 研究也就应与孟姜女故事本身的研究衔接在一起。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 已经为我们整理出了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地域两个系统的研究模式。他曾指出, 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暴政等诸多故事情结一步步地叠加在最原始的信息上面 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流传不管是在口头上还是在文献上一层层地加上后人 。李忠诚略谈江西现存海盐腔的音乐特点打印稿 o 傅利民“孟戏”音乐考察j 研究打印稿2 0 0 5 张天彤江西古镇中的戏曲活化石江西广昌“孟戏”研究初探 j 中国音乐( 季刊) ,2 0 0 6 年第1 期 呦章军华孟戏的民俗心理沉淀与嬗变以江西广昌甘竹刘家、曾家村族孟姜女戏曲为例 j 艺术 百家,2 0 0 7 年第3 期 7 第1 章前言 的一些与当时的情境结合起来的人为的东西,我们想找到一个“真实,就要一 层层地剥离历代黏附粘连在上面的东西。他也指出,传说本身也是一个历史的 过程,这个层层叠加、黏附的过程本身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笔者认为,作为 特定地域范围内的广昌“孟戏的研究也不应例外。 鉴于此,本人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个案,在充 分利用典籍、地方文献以及田野调查所获的族谱、碑刻、唱本、艺人手稿、采 访录音等资料的基础上,从孟姜女故事的源起、流传及意义演变入手,通过对 广昌县甘竹镇( 主要是赤溪村和大路背村) 的社区历史、宗族结构、宗族祭祀 话动及其仪式传统等诸多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探讨孟姜女故事如何以民间戏曲 的形式在广昌这一特定区域内流传及演变,并深入分析其与该地域的民俗文化 相互渗透、相互黏合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揭示全国性孟姜女故事在不同区域文 化背景下附会和演化的规律。本论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民间文学和中国地 方戏剧史的研究,而且对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 此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将广昌“孟戏置于历史文化系统和地域文化 系统中加于综合考察,使其与全国性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无 论对孟姜女故事本身的研究还是对广昌“孟戏”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均起到 一定的参考作用。因而,本论题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社会史和文化史两个视角切入,以江西广 昌县甘竹镇赤溪曾氏和大路背刘氏两家“孟戏”为个案,从孟姜女故事的源起、 流传及意义演变入手,通过对广昌县甘竹镇( 主要是赤溪村和大路背村) 的社 区历史、宗族结构、宗族祭祀活动及其仪式传统等诸多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探 讨孟姜女故事如何以民问戏曲的形式在这一特定区域内流传和演变,并深入分 析其与该区域内的民俗文化相互渗透、黏合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揭示全国性孟 姜女故事在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附会和演化的规律。本论题共分五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对本论题的由来、相关学术研究史、写作的意义及论文的框架和研究方 法等作简单的介绍性梳理;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孟戏的文本源 流进行全面考察,着重著墨于孟姜女故事的源起、流传及意义的转换,并初步 揭示其在流传过程中与地方文化层层叠加、相互黏附、相互渗透的本质;第三 第1 章前言 章则主要通过对广昌甘竹镇社区历史、宗族结构、“孟戏”源起与传说、“孟戏” 演出习俗及其仪式传统、“孟戏的剧情内容及演出风格等的详实描述,为进一 步的研究提供分析背景;第四章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广昌“孟戏”作出文化阐 释,将其置于整个历史的文化系统和广昌地域的文化系统的汇合点上加于考察, 以呼应前文;最后一章得出结论,广昌“孟戏”是孟姜女故事在特定的地域社 会中以民间戏曲为形式的流传,其流传本身与其它地域社会的孟姜女故事一样, 是一个层层叠加、黏附的历史过程,因此必须将其置于地域社会的时空脉络中 进行考察和解读,从中窥探孟姜女故事的真实面目,揭示全国性孟姜女故事在 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附会和演化的规律。 本文将在充分尊重和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并借鉴人类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f r 野调查等途径,最大限度地搜集和占有原始 资料,并从中整理、分析、归纳和提炼,以期对孟姜女故事的流传与地域社会 的内在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从中希望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9 第2 章孟戏文本的源流 第2 章孟戏文本的源流 本章笔者将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加于补充,对孟戏的文本源流进行全 面考察,着重著墨于孟姜女故事的源起、流传及意义的转换,并初步揭示其在 流传过程中与地方文化层层叠加、相互黏附、相互渗透的本质。本章为后续研 究提供分析背景。 2 1 隋唐以前的孟姜女故事 孟姜女故事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其源远流长,至今盛传不衰。 其故事的面貌随着年代的推移,也千变万化,以至于现今我们所熟知能详的孟 姜女故事与其雏形相比,已有了天壤之别。 孟姜女故事肇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的杞梁妻“不受郊吊 故事,其故事原型 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 齐侯( 齐庄公) 还自晋,不入,遂袭莒,斗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 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 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日:请有盟,华周对日:贪货弃命,亦君所 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 。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 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日:殖之有罪,何辱命 焉? 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于这则史料我们还丝毫见不到现今孟姜女故事的影子,甚至连孟姜女的名字也 没出现,而只是记载了杞梁是齐国大夫,因伐莒阵亡,战争结束后,齐侯归国 于途中遇杞梁之妻,齐侯欲就地吊唁,杞梁妻以野外凭吊不合礼法而严辞拒绝, 齐侯只得到杞梁家中举行正式的吊唁。但这则史料对于孟戏文本的溯源却有着 至关重要的两点:一是时间上我们可以将孟戏文本溯源至春秋时期;二是这时 故事的本质意义已基本定型,即凭吊亡魂的故事主题意义已确立,这为孟戏文 。( 周) 左丘明著( 晋) 杜预( 注) ( 唐) 陆德明( 音义) ( 唐) 孔颖达( 疏) 春秋左传注疏 m 卷 三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 4 4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5 第1 3 8 页 1 0 第2 章孟戏文本的源流 本的发展流变奠定了基调。 战国时期,孟戏的文本得到进一步发展,最早的杞梁妻故事被涂上了感情 色彩。礼记檀弓补充左传的记载道: 哀公使人吊蒉尚,遇诸道,辟于路,画官而受吊焉。曾子曰:“蒉尚不如杞 梁之妻之知礼也! 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 使人吊之。对口:君之臣不免于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予罪, 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 这则记载与左传所记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多了个“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 之哀”的细节,补充了杞梁妻遇庄公于途的原因是“迎柩 ,也第一次写到了 “哭,而且哭的很哀恸。这使最早的杞梁妻故事出现了偏向情感意义的倾向, 为之后整个孟姜女故事的流传演变点出了“眼”,后来孟戏文本中的孟姜女“哭 长城”等故事情节即是从杞梁妻的“哭之哀 演化而来。稍晚的孟子告子 承接这一倾向,记载淳于髡( k o n ) 的话道: 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躲驹处于高庸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 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圆 从记载可知,此时孟姜女故事的中心已由春秋时杞梁妻的“不受郊吊”转变成 了“善于悲歌哀哭 ,而且其哭调成了一时的风气国俗。这向我们展现了孟戏 源于齐人悲歌哀哭的一种特殊传承途径,孟姜女故事正是借助了齐鲁大地深厚 的民俗与人文环境才得以广泛流传,这是孟戏文本得以流布的民俗性基础。 由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法家治国方略,杞梁妻故事因涉嫌儒家思想而遭 到了抑制,故很难见到秦代有相关的孟戏文本载于经传。但从西汉文人墨客的 著述可推知,直至西汉前期,社会所孕育的孟戏文本仍然是一个“悲歌善哭 的杞梁妻故事,我们这时候还是不容易看到现今孟姜女哭长城的影子。这个影 子是到了西汉后期才开始逐渐变得明朗起来的,其时杞梁妻故事从“悲歌哀哭 进一步演变为“崩城”,而最早述及崩城的就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 ( 汉) 郑玄( 注) ( 唐) 孔颖达( 疏) 礼记注疏 m 卷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 1 5 册)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5 第2 1 6 页 霉( 汉) 赵岐( 注) ( 宋) 孙爽( 疏) 孟子注琉 m 卷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 9 5 册)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5 第2 6 9 页 第2 章孟戏文本的源流 目录学家刘向。在说苑立节篇中,他对杞梁伐莒的战斗作了具体描写后说: “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随,而隅为之崩”;在说苑善说篇中也说:“昔 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陛”;而在列 女传贞顺篇中,他又对这个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庄公袭莒,殖战而死。庄公归,遇其妻,使使者吊之于路。杞梁妻日令殖 有罪,君何辱命焉! 若令殖免予罪,则贱妾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 于是庄公乃还车诣其室,成礼,然后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既无 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 城为之崩( 杞梁妻) 遂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贞而知礼。诗云:我心 伤悲,卿与子同归”,又颂杞梁之妻道:“杞梁战死,其妻收丧。齐庄道吊,避 不敢当。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无亲,赴淄而薨”。四 从刘向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他把左传的杞梁妻不受郊吊故事和当时 的传说合二为一,用民间百姓的附会衍化手段来解注经学。这样做虽然显得有 点不伦不类,而“哭夫崩城”、“殉夫死节”的情形也大大超出了史实,但却 是汉代注重天人感应之说的一个生动反应,不但当时广为流传,后代亦更多引 用。特别是列女传的记载,不但保留了左传中杞梁之妻“知礼 的旧 貌,而且在其身上又增加了“贞节”的属性。从西汉后期开始的孟姜女故事中, 对爱情的忠贞就逐渐变成了杞梁妻故事的主导方面,而“悲歌哀哭”情节也被 文学性地夸张并敷衍成“哭夫崩城”,这些历史传奇化的转型,使得杞梁妻故 事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从而加快了孟戏文本化的进程。 孟姜女故事这一历史传奇化的转型遭到了东汉初年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 极大怀疑。在其论衡感虚篇中,他反驳刘向“哭夫崩城 之说道: 传书言杞梁氏之妻向城而哭,城为之崩。此言杞梁从军不还,其妻痛之,向 城而哭,至诚悲痛,精气动城,故城为之崩也。夫言向城而哭者,实也;城为之 崩者,虚也今城,土也,土犹衣也,无心腹之藏,安能为悲哭感恸而崩! 使 ( 汉) 刘向撰说苑 m 卷四立节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6 9 6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5 第3 3 页 o ( 汉) 刘向撰说苑 m 卷十一善说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6 9 6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5 第9 8 页 汉) 刘向撰古列女传 m 卷阴贞顺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4 4 8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5 第3 8 页 1 2 第2 章孟戏文本的源流 至诚之声能动城士,则其对林术哭能折草破术乎? 向水火而泣能涌水灭火乎? 夫 草术水火与土无异,然杞梁之妻不能崩城明矣。或时城适自崩,杞梁之妻适哭下, 世好虚,不原其实,故崩城之名至今不灭。 王充认为杞梁之妻“向城而哭是真实的,而城因其哭崩倒则是虚假的,并作 出了“或时城适自崩,杞梁之妻适哭下 的理性解释。尽管如此,西汉以来所 流传的杞梁妻“哭夫崩城的故事情节并未因王充的考证反驳而遭世人质疑, 遭世人抛弃。相反的,这一文本记载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广 泛地被民众流传,被文人墨客引用,借以咏叹杞梁妻哭夫的悲壮。之后孟戏文 本中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等情节即是由此附会衍化而来。 2 2 隋唐以后的孟姜女故事 隋唐时期,孟戏文本开始趋于成熟与定型。这时孟姜女故事出现了重大转 折并朝着更富传奇色彩的方向发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寄托的思 想等方面均发生重大变化。故事由原初发生于齐国一变而成秦朝的北疆,由哭 倒齐都城一变而为哭倒秦长城;故事的女主人公由原型中无名无姓的杞梁妻改 为姓孟名姜女( 初名为仲姿) ,而男主人公虽基本未变,但终因流传演化出现 了杞良、希良、喜良、范杞良等不同的称呼;故事的主流思想也由原来重在颂 扬杞梁之妻的知礼、善哭、重节义发展成了反暴政、反徭役、反封建统治者的 横暴荒淫。 盂戏文本的这些转变在唐代敦煌写本碉玉集所引的同贤记中有着 较为详细的记载,其文如下: 杞良,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超女仲姿浴予池中, 仰见杞良而唤之,问日:君是何人? 因何至此? ,对曰:吾姓杞名良,是 燕人也。但以从役而筑长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仲姿日:请为君妻, ( 汉) 王充撰论衡 m 卷五感虚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8 6 2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5 第6 5 页 售顾颁刚说乇充“不以故事的眼光看故事,而以实事的眼光看故事,他知道城为之崩是虚,而不知道他所 认为实事的向城而哭亦足由崩城而来,这小能小说足他的错误。至于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 欲为理性的解释,反而见其多事”。见顾颉刚编著盂姜女故事的转变 a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c 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第1 1 页 第2 章孟戏文本的源流 良口: 娘子生于长者,处在深闺,容颜艳丽,焉为役人之匹? 2 ,仲姿日: 女 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君勿辞也。遂以状陈父,而父许之。夫妇礼毕,良返于 服役之处。主典怒其逃走,乃打杀之,并筑城内。超不知死,遣仆欲往代之。闻 良已死,并筑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啼哭,其城当面一进崩倒。死人 白骨交横,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即沥 血,果至良骸,血径流入,使将归葬之。唧 一 由这则史料可知,此时的孟姜女故事较以前出现了重大转变:春秋时的齐人杞 梁变成了秦朝的燕人杞良,由伐莒战死变成了筑城逃役被打杀,而杞梁之妻也 一改为姓孟名仲姿的孟家闺秀;此外,还增加了诸如“仲姿浴池”、“滴血认 骨等故事情节和细节,整个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均大为增强。可以说,此 后的孟姜女故事基本上就以这一文本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为基础,经民 间艺人及文人墨客的不断加工丰富而成。唐末五代诗人贯休的杞梁妻一诗 便是深刻反映,诗云: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庶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一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 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其诗亦将筑城之悲苦凄凉与杞梁妻哭夫崩城的传说进行了合流。从同贤记 和杞梁妻诗所载的孟姜女故事可以看出,作为孟戏中两个最重要的文本“哭 倒长城”和“滴血寻夫”的故事情节至少在唐代已基本成型。 当然,唐代孟戏文本的发展远不止于此。据敦煌卷子中的孟姜女变文 记载: :- o ( 劳) 贵珍重送寒农,未o 将何可报得。热( 执) 别之时言未久,拟 。朝暮再还乡。o 为忽遭槌杵祸,魂销命尽塞垣亡。尝别已( 以) 后到长城,当 作之官相o o 。命尽便被筑城中,游魂散滂拾荆棘其妻闻言大哭叫: 不知 碉玉集,唐代写本,现存于f 1 奉真福寺内,卷末有“天平十九岁次丁亥三月写”字样,顾颉刚考证 日本天皇天平十九年即唐玄宗天宝六年( 公元7 4 7 年) ,故此书应足中唐以前所作。见顾颉刚编著孟姜女 故事研究集 c 中唐写奉碉玉集( 影印) 1 二海:上海古籍 j j 版社,1 9 8 4 第2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神奇的大树250字14篇
- 我学会了责任400字11篇
- 早餐专业知识培训班课件
- 爱看书的女孩200字9篇
- 叫我第一名观后感650字(13篇)
- 早期孕妇保健知识培训课件
- 早教老师礼仪知识培训课件
- 纪念白求恩app课件
- 假如我是一条蚯蚓作文800字(11篇)
- 纪念抗美援朝课件
- 水泥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产品技术要求深圳迈瑞
-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 制度编写书写规范
- 安徽涵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磷酸酯阻燃剂DOPO、4800吨磷酸酯阻燃剂DOPO衍生品、12000吨副产品盐酸、38000吨聚合氯化铝、20000吨固化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制造业业务流程
- 《诺丁山》经典台词
- 对铁路机车乘务员规章培训的探讨与实践
- 临床医学实验室 仪器设备一览表格模板
-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课件
-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登记申请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