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视像与儿童认知的契合——以儿童对动画片的接受为例.pdf_第1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视像与儿童认知的契合——以儿童对动画片的接受为例.pdf_第2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视像与儿童认知的契合——以儿童对动画片的接受为例.pdf_第3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视像与儿童认知的契合——以儿童对动画片的接受为例.pdf_第4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视像与儿童认知的契合——以儿童对动画片的接受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文学硕t 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坐 摘要 在文字时代,图像表意功能被弱化,进入视像时代,各种电子媒介生产的 大量视听图像,使儿章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从“阅读”转向“观看”。本文立足于 视像自身特征与儿童心理认知特点之间的深层关联,通过对当代儿童所处媒介环 境的考察,分析儿童生理秕心理发展与视像艺术的契合特征,进而探索人类认知 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因,分析人类观看行为的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在引言中对人类文化传承的方式进行了简短回顾,并指 出视像成为当代入的重要认知方式;第一章对“视像”作了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对当代儿童生活的媒介环境加以分析,指出电视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章从视觉的认知功能和儿童的观看行为出发,阐释当代儿童通过视像这种符 号系统建构现实图式的途径;第三章以儿童对动画片的接受为例,分析动画片的 运动、夸张与变形等表现形式对儿童的吸引;第四章从儿童动画片想象与现实杂 糅的独特魅力对儿童幻想思维的满足,以及动画片表达的主题与儿童价值取向的 契合,进一步说明视像对儿童产生的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指出,儿童通过动画片 这种特殊的视像艺术形式获得对世界的感知与认识,这一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 从图画经由文字再到视像的文化符号系统的变革,是人类对“观看”这一行为执 着追求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视像 视像时代 j d i - i ! 动画片 一p | 海大学文学硕:学位论文 ad i s s e n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a g eo fl e t t e r s ,i d e o g r a p h i cf u n c t i o n so fi m a g e sw e r ew e a k e n e d a f t e re n t e r i n gt h ea g eo fv i s u a li m a g e s ,l a r g ea m o u n t so f a u d i o v i s u a l i m a g e s ,p r o d u c e db yv a r i o u se l e c t r o n i cm e d i a ,m a k e c h i l d r e n sc o g n i t i o n s t y l et r a n s f e rf r o m “r e a d i n g t o w a t c h i n g ”t h i st h e s i s n o to n l yp a y s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 u d i o v i s u a li m a g e st h e m s e l v e sa sw e l l a st h o s eo fc h i l d r e n sc o g n i t i v ep s y c h o l o g y , b u ta l s o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m e d i a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w h i c hm o d e r nc h i l d r e na r ei n v o l v e d , i l l u s t r a t e s t h e c o n j u n c t i o n b e t w e e nc h i l d r e n s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t h e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v i s u a l i m a g e s ,a n de x p l o r e s t h eu l t i m a t em o t i v eo ft h ec h a n g ei nh u m a n c o g n i t i o ns t y l e ,a n a l y s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m e a n i n g o f w a t c h i n g ,t h eh u m a n b e h a v i o r t h i s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f i v ep a r t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g i v e sab r i e f r e t r o s p e c t i o no nt h em e t h o do fh u m a nc u l t u r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a n dp o i n t so u t t h a t “b yv i s u a li m a g e s h a sb e c o m ea ni m p o r t a n tc o g n i t i v es t y l e f o r m o d e r np e o p l e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m a k e sc o n n o t a t i v ea n dd e n o t a t i v e d e f i n i t i o n so f “v i s u a li m a g e a n d a n a ly s e st h em e d i a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w h i c hm o d e r nc h i l d r e na r ei n v o l v e dt os t a t et h a t t e l e v i s i o n sh a v eb e c o m et h eo r g a n i cc o m p o s i t i o no fm o d e r nc h i l d r e n s l i v e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e x p l i c a t e sh o wm o d e r nc h i l d r e nf o r ms c h e m a s o ft h er e a l i t yb yv i s u a li m a g e s ,t h i ss e m i o t i cs y s t e m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s e t sc h i l d r e n sa c c e p t a n c et oc a r t o o n sa sa ne x a m p l et oa n a l y z em o b i l i t y , e x a g g e r a t i o n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n ds u c h t h e i ra t t r a c t i o nt oc h i l d r e n t h ef o u r t h f o r m so fe x p r e s s i o na sw e l la s c h a p t e rf u r t h e re x p o u n d sv i s u a l 一i : f 荦大学文掌坝十掌位论又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 。- _ _ - - _ _ _ _ - _ _ _ 。- _ _ -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 i _ _ _ _ _ _ _ _ 。_ 。- _ _ 。- 。_ 。一。- _ _ 。_ _ _ 一 i m a g e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n f l u e n c eo nc h i l d r e nf r o m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f a n t a s ya n dr e a l i t y , c a r t o o n s p a r t i c u l a re n h a n c e m e n t , m e e t st h en e e d so fc h i l d r e n si m a g i n a t i v em i n d ,a n dt h e m e se x p r e s s e db y c a r t o o n sc o r r e s p o n dw i t hc h i l d r e n su n i v e r s a le t h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o r i e n t a t i o n i nt h ee n d ,t h i st h e s i si n d i c a t e sc h i l d r e na c q u i r e p e r c e p t i o n a n d r e c o g n i t i o nt o t h ew o r l dt h r o u g hc a r t o o n s ,t h i ss p e c i a la r t i s t i cf o r mo f v i s u a l i m a g e s t h i s f o r mh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m e a n i n g m o r e o v e r ,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s e m i o t i cs y s t e mi nc u l t u r ef r o mg r a p h i c st ov i s u a l i m a g e st h r o u g hl e t t e r si s t h en e c e s s a r yo u t c o m eo fh u m a n sp e r s i s t e n t p u r s u i to f “w a t c h i n g ” k e y w o r d s :v i s u a li m a g e s ,t h ea g eo fv i s u a li m a g e s ,c h i l d r e n ,c a r t o o n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伊e eo fm a s t e r i n a r t s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期:印龟业 上海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 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引言 从远古时代的原始壁画到文字符号的应运而生,从古登堡e p , b 4 术的推广到电 视机、电腑的普及,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经历了由图画到文字再到视像的演变过 程,这些信息载体的变化引起文化传承的深刻变革,同时,人们对事物的把握与 表达也相应地表现出图像文字视像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在2 1 世纪的今天,电影、电视、电脑这些依托于电子科技的传播媒介的空 前繁荣,以其独特的具象性和直接性将人类从文字符号抽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重新激活了人类的感性认知方式。审视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远古 时期的人们先是在墙壁上画下了他们眼中看到的东西,而后这些图像逐渐转化为 另一种抽象性的表意符号系统文字。而今,这种理性的文字符号已被迅速扩 张、诉诸感官的视像所排挤,形成了无处不在的视觉文化场域。作为对现实视觉 世界原型的生动再现,视听图像所具有的直观作用与其所含的信息量,以及在传 达信息的准确性方面都不是语言文字描述所能达到的,因此,现代文化正在脱离 以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作用于人类视听觉的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 义形态。在这种“景观社会 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都 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就在第 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三种文盲概念,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人类 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2 0 0 5 年9 月联合国 重新定义了人类文盲的三条新标准: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 上的文字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 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由此可见,能正 确地识别视觉图像信息是视像时代的人们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当代儿童1 在被视像包围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必然受到视觉文化潜移默化的 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把握体现出不同于文字时代和印刷时代的特征。人类 1 关丁“儿童”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所指儿童。上要是学龄前 儿童。 f :海火学文学硕i :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早期就学会了利用图画来记录、表达与传递信息、反映现实,这种具象思维和儿 章的思维方式何其相似。通过视像方式进行认知是符合儿童生理与心理特征的, 儿童在掌握文字符号之前,主要通过图像来认识世界。即便是文字的习得,最初 也是借助图画来展丌的,例如常见的看图识字,每一幅图下面配着相应的文 字,使儿童在大脑中对具象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之间建立起关联。图画使儿童从 “人”、“房子”、“火车”、“老虎”等具体事物的认知,一卜升到从“狮子与“兔 子”并列的图画中领悟到“强与弱”的抽象概念。现在,这些静态的图像借助科 技的进步已经转变为视像,儿童的认知方式也因此体现出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特 点。 儿童是人类的初始阶段,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方式和特 点,从婴儿时期起,他们就对色彩斑斓的物体、悦耳动听的声音表现出极大的兴 趣,视觉和听觉、尤其是视觉是他们接收外界刺激最主要的感觉器官。生活在视 像时代的儿童,有意或是无意地接受着这种随处可见的视听信息,通过视像来获 得各方面的知识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心理获得发展的途径之一。在大卫波德维 尔和克莉丝汀汤普森合著的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恪一书中,作者将电影 分为纪录片与故事片、动画片、实验电影和先锋电影、类型片、西部片、恐怖片 等类型2 。对于儿童来说,这其中最适合他们观看、最易于理解的莫过于动画片。 而动画片夸张与变形的表现形式、现实与幻想杂糅的特点决定了它定会在儿童建 构关于现实世界的种种概念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观看媒介束说,儿童 主要通过电视机这一家庭媒介收看动画片;从受众角度和表现内容上,动画片可 以分为儿童动画片和成人动画片,本文所指涉的动画片是指适合儿童观看与接受 的儿童动画片3 。 综观有关视觉文化研究的成果,很多学者都将目光投向这种文化形态形成的 各种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变革、对大众形成的影响;涉及大众传播与儿童 研究的论文、相关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1 ) 将研究视野放在传播学范围内,论 述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 ) 采用定量研究法,对纸质媒介 2 人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3 1 5 1 页 3 文中所指儿童动画片,是指理解度卜符合儿童思维特点与认知方式、内容和题材上主要表 现人与臼然冲突与和谐或体现人类其善关本质、主题多为善恶:元对立、捅山时段多为晚 饭前后或周末、相对成人动画,f i 禽暴力、色情成分的动画片。 上海大学文学硕1 :学位论文 a 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 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与电子媒介对儿章注意力、理解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 3 ) 对动画 片或其他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色情等成分对儿童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研究。 上述研究多集中于媒介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少有人从人类对自然与世界认 知本能方式以及“观看”这种行为的深层分析来阐释儿童通过视像这种符号系统 建构现实图式的方法。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立足于视像自身特征与儿童心理认知特点之间的深层关联,通过对当代儿章所处 媒介环境的考察,分析儿誊生理和心理发展与视像艺术的契合特征,进而探索人 类认知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因,分析人类观看行为的重要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方法。作为视觉文化的传播载 体,电视、电影、电脑等电子媒介通过释放大量视像作用于儿童,对他们产生影 响,属于传播学的范畴;作为一门影视艺术,动画片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与 审美价值;儿童对动画片及其他视像信息的接受与内化,属于心理学范畴。本文 在研究视像与儿童的关联性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传播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多 门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对视像与儿童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行梳理、对动画片这一视 像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与儿童认知方式的契合进行分析,阐释儿童如何通 过视像这一独特的表意系统构建关于现实的图式。 一视像:当代儿童生活的媒介环境 ( 一) 视像的界定 从远古时代的原始壁画到文字符号的应运而生,从古登堡印刷术的推广到电 视机的普及,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和文化传播模式的发展经历了图画时代到 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再到视像时代的演变过程。人类在史前时代和文明社会初期, 曾经创造了灿烂而辉煌的图像文化,如洞穴壁画、图腾崇拜、巫术、舞蹈、各种 仪式等。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心智、思维的发展,人类渐渐疏离了早期的视 觉文化形念,发展完善了高度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以这种抽象的符号来传 递信息,表达情感、记录历史。1 5 世纪后,人类社会逐渐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 3 上海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i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cd c g r c c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时期,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来临。这是一个崇尚理性的时代,人们从 大量的书面文字符号阅读中形成一种线性的、因果式的理性思维方式,感官体验 与感性思维被抛置脑后。随着2 0 世纪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人们进入了视像时代, 人类文化出现了转向,文化的主因由文字转向图像或影像。“所谓视像,有狭义 与广义之分,狭义,主要指电视的特征;广义,指以现代与电子光学技术密切相 关的艺术或传媒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说,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动画、 网络等。”4 在本人的论述中,以狭义的视像概念为主,但在涉及其他媒介的视像 时,也指广义上的视像。本文所说的“视像,不同于图片、绘画、岩画、图像 等等,也不是“视觉图像 的缩写,“而是指随着现代电子传媒技术发展起来的、 以电视与网络为主要传播工具的、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的图像艺 术,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立体或平面的视觉艺术形象。同时作用于“视觉”与 “听觉”,借助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这是“视像”不同于“图像”的本质所在。 电影、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介的成功发明,使人类社会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影像天 地,信息传媒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文化表征方式的变革。 ( 二) 视像成为当代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 在2 1 世纪的今天,电影、电视、电脑这些大众媒介的出现,以其独特的具 象性和直接性将人类从文字符号抽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重新激活了人类的感性 认知方式。远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就靠形象的图像来表达感情、记录和传达信 息,当文字这种特殊的视觉符号产生之后,图像便成为一种辅助性表达手段,用 以补充语言、文字描述的不足。但是“从图像到符号的过渡使我们想到,文字本 身就是从图画文字 p i c t o g r a p h 即象形文字】进化而来的,只有当它被用于把转瞬 即逝的口头语言转化为永久的记录时,它才成了文字。6 作为现实视觉世界原型 的图像,它们所提供的直观作用与其所含的信息量,以及在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上 都不是语言文字描述所能达到的,更不用说在视像时代我们所接收到的这无穷无 尽的视听符号。因此,人类对世界的反映与把握可以说经历了图像文字 4 林少雄:视像与入视像人类学论纲,学林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1 页 5 林少雄: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学林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6 页 6 e h 贡布坦希: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浙江摄影j 版社,1 9 8 9 年 版,第1 8 6 页 上海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视像的动态发展过程。 图像毫无疑问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过程中接触到的一种最重要的信 息源,法国思想家勒内于格将2 0 世纪的现代称作“图像的文化”。的确,我们 身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不可避免地被各种各样的图像所包围,它们通过视觉和听 觉像汹涌的波涛般向我们涌来,将我们淹没于其中,并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现 如今,在大量图书中精美的插图比比皆是,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有时甚 至是“以文释图”;街边的巨幅广告上一幅幅独具匠心的图片,精心布置的橱窗 里一个个标新立异的样品,分秒必争地向匆匆的行人传达着深远的含义;各种广 告、印刷品上精心设计的商标、图案将人团团包围,拼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刺 激着人们的物欲。生活中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眼睛的,不再仅仅是书本上一行行逻 辑严密的文字,更多的是电视机、电影、电脑屏幕上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视像几 乎取代了文字的角色,成为精神生活的食粮。各种媒介中承载的视像,引起我们 的注意;继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正如贺拉斯所说:“心灵受耳朵的激励慢于受 眼睛的激励。”强有力的听觉震撼和视觉形象包围并淹没了人们,造就了现代生 活的基石。而对视像的观赏不再仅仅是一种现象,这种行为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 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机械行为,犹 如人们每天用餐、工作、消费、交往般平常而又必要。在这当中,看电视无疑是 最具代表性的。很多人回到家的第个动作就是打开电视;繁忙的父母将看管孩 子的重任交付给电视,以便自己去完成其他事情;人们会在一个固定的节目播出 时间罩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活儿,准时地守候在电视机前,例如很多中国人会在 晚上七点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孩子们在动画片开始之前早已调好了频道:中 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全球华人在除夕夜的那一刻共同关注的焦点;世界 杯足球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重大的体育赛事甚至能吸引全球几十亿人的目光, 形成一道奇观,对这些节目的收看甚至已成为一种仪式性的行为。从空间层面上 来说,电视会出现在很多地方,如街头、饭馆、酒吧、商业区、汽车等公共生活 领域。家庭内部就更不用说,它可以被安置在任意一个地方,卧室、厨房、客厅, 只要人们需要。电视以自己强有力的手段将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国家联系在一 起,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认识层面,使存在于人们之问的疆域、 界线在电视机屏幕前消失,也使相隔万罩、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入 5 卜| 海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c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们变成了同一个地球村的村民。 在视像符号被无限复制、人们的感官经验被不断扩展的今天,视像的纪录与 传播功能变得空前强大,丰富多变的视像提供了最大的视觉信息。这些电子媒介 拓展、延伸了人类的视野,使我们看到得更多更广,将人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 新的境界,不仅使我们的观察更加敏锐,而且使我们的认知范围更加宽泛、认识 更加敏感、深刻。因为“通过摄影机的出色引导对乏味环境的探索,一方面对主 宰我们生活之必然性发展的洞察,另一方面给我们保证了一个巨大的、料想不到 的活动余地。”,“特写镜头延伸了空间,而慢镜头动作则延伸了这空间中的运动。 7 于是,很多我们无法用肉眼察觉的事物,视像以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手段替 我们做到了。通过摄影机的特写和慢镜头、放大或缩小,通过对事物运动过程的 延伸或压缩,它轻而易举地深入到这些运动的内部,捕捉到了人眼难以看到的细 微动作与形象,使我们得以在类似微观世界这样的影片中清晰地看到各种小 昆虫和植物富于诗意的运动和生命旅程。本雅明意识到,“摄影机从现实中所涉 取的各个方面大多存在于通常的感觉世界之外。在电影中,视觉所触及的许多畸 形和刻板的东西、衰变和灾难性的东西,其实是在精神变态、幻觉和梦境中出现 的。”8 在一定程度上,个人的视像经验成为对现实生活缺乏的一种妥协或补偿, 使人们通过镜头感知到更深层次上的他人与自我。“对于有视觉的人而言,生命 的故事都在一幅展开的画面卷轴中,画面是视觉捕捉的,并且被其他感官强化调 整,其中的含义( 或臆测的含义) 不断改变,从而建构起一套从画面转换成文字, 从文字转换成画面的语言,我们便借助这套语言来掌握、理解自己的生命存在。 9 虽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语言文字符号也是经由视觉接收的,但文字语言 的阅读是线性的、抽象的、理性的,对信息的获取和形象的再现并非直接的,是 具有准入门槛的;而图像阅读更加形象、直观、感性,易于辨认与掌握,视觉图 像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刺激,为儿童留下大量可供联想和想象的余地,作用于他们 的感觉器官,引发儿童的记忆或情感体验,调动他们的原始感受、深层的无意识 反应,使儿童在观看过程中轻松地了解与认识各种事物。 , 除此之外,视像的形象与生动不但可以使儿章看到存在于“通常的感觉世界 7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4 页 8 同上,第5 5 5 6 页 9 5 一f 尔维托:意像地图,云南人比出版衬2 0 0 4 年版,第9 页 6 上海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 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之外”的东西,还能活灵活现地再现已经逝去的时空。通过视像,人类可以将自 己的所见和经历栩栩如生地保存下来,这些永恒的视像,可以和流逝的时间相抗 衡。这些电子媒介制造出的生动的形象,令儿童生活在一种形象、景观构成的世 界中,这些鲜活生动的视觉形象,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悄悄地改变着 他们的生活观念、语言方式与思维方式。儿童的认知以这种生动的具象方式进行, 即:世界通过图像被把握,他们依靠视觉形成的表象建立起关于世界的种种意象。 在当代人的生活中,电脑、电视、电影这些大众媒介已经占据了巨大的空间, 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语境。对儿童来说,这些电子媒介更是他们无法背离的生活 方式,它们就是儿童的保姆、伙伴、老师、母亲。电视机前的儿蕈“不需要看许 多文字说明,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甚至思想。因为文字 不足以说明画面的精神内容,它只是还不很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过渡性工具。 人类早就学会了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这一丰富多彩的语言,这并不是一种代替 说话的符号语( 就像聋哑人所用的那种语言) ,而是一种可见的直接表达肉体内 部的心灵的工具。于是,人又重新变得可见了。川。当现实世界中的图像不能满足 儿童的视觉需要时,视像以其创造性的幻想和想象画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这种 观看超越时空的界限,既能追溯逝去的过往,又能预见理想的未来。因此,我们 不得不再次审视对视像的“观看”行为,任何人也无法轻视它的重要意义:其一: 视觉是先于其他知觉而对人们认识世界产生重要作用的;其二,视觉同样能够产 生意义,这就如同“视像”能够表达思想一样,是一种认识器官。其三,倾向于 认为“阅读物 ( 如报纸、书籍) 总能表达严肃而深刻的主题,而“观看物”( 如 电视、电影) 则主要在于娱乐,除了轻松欢快之外,很难表达深刻严肃的主题的 人,轻视了视像对当代儿童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儿童对电视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模仿为例,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视像”对儿童生活方式的影响程度之深。如 下表: 儿童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与语言的情况1 1 ( 百分比) 经常模仿偶尔模仿从不模仿 模仿节目中人物的动作 2 9 4 6 3 67 0 在观看电视时 模仿节目中人物的语言 2 7 06 4 28 8 1 0 贝尔巴护兹:电影关学,中国电影:i3 版社,1 9 8 2 年版,第2 8 页 。彭聃龄、张令振:电视与儿童,人比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3 月版第3 0 页 7 上海大学文学硕 j 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在平时活动中 模仿节目中人物的动作 2 4 7 2 0 5 6 6 2 7 1 1 9 1 8 4 模仿节目中人物的语言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不足1 0 的儿童在观看电视或者平时活动中不 模仿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语言或动作。可以这样说,电视不仅决定着儿章对世界的 认识,而且从物质到灵魂、从知识到思维、从观念到行为彻底地“征服”了儿童。 “电视融入日常生活的明显之处在于j 它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复位者,这是 它的情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 在我们r 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意义电视彻底地融入到 日长生活中,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2 孩子们在观看电视时,自认为他自己可 以能够通过遥控器来控制电视,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中,正如帕尔默所言:“观 察孩子看电视,我们看到他们控制了电视机。他们很喜欢打开电视与电视做游戏。 他们很自信能在电视中找到自己要看的节目,而且他们也能做到,但他们很少会 关掉电视”,1 3 电视成为儿童游戏与玩耍的中心,满足了儿章娱乐和积累真实生活 经验的需要,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儿童使用从电视上得到 的信息来测试现实事物,电视成为儿童调节现实与幻象的工具。 二视像:当代儿童重要的认知途径 ( 一) 视觉:作为认知的器官 1 儿童视觉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 官与个体所生活的具体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人的认知发展随着生理器官的成 熟、知识与经验的习得表现出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从 心理学角度讲,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 整体的直接反映,感知觉是人们最基础的心理活动,是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1 2 罗杰两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i l 苏人吣出版丰十,2 0 0 4 年版,第4 页 1 3 车专引n 罗杰曲尔弗斯通:电视! - jf | 常, 活,江苏人比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5 页 8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u b m i i t e dt os h a a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f b ed e g r e eo fm a s l e ri aa r t s 最基本的工具。人的理性认识大多来源于感性认识,也就是人们通过感知觉直接 获得的知识。因此,感知觉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触 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在我们认识事物时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们用触觉来感觉 物体的质地、大小、形状、用嗅觉和味觉柬感知物体的味道等等,但如果将视觉 和听觉与人的其他感觉作以比较,我们便不难看 j ,视听觉不但在信息的获取量 上远远超过其他感觉( 例如触觉、嗅觉和味觉) ,而且人在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 外界刺激而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层次上也更高于其他感觉。作为“心灵之窗” 的眼睛,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器官。一个人内心的秘密可以通过眼睛流露 出来,外界的事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眼睛到达心灵的。眼睛不仅是信息的接 受器,还是信息的初级加工厂,把事物加工、组织成各种能被人脑分析的视觉概 念和形象,人的大脑中所接收和储存的信息有8 0 来源于视觉,每只眼睛的视神 经纤维多达1 2 0 多万条,其数量大大超过了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神经纤维的 总和,视觉过程的复杂性也超过了其他感官。 从视觉的集中度来看,美国心理学家m 刘易斯的结论是:“婴儿能做的事 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要早得多。”处于人类初始阶段的儿童,由于受生 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双重制约,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必定要依靠视觉来获取最大 量的信息。婴儿先是发展了感觉能力( 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在这其 中,视觉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婴儿出生后十二小时,眼睛开始注视物体运动, 第二个月,儿章的视线可以集中在某一物体上,但集中的时间较短。第三个月时, 儿童注视的时间可达7 8 分钟,这时的儿童喜爱注视色彩鲜艳的、活动着的物 体,乳儿期的前半年,儿童还出现了移视、追视现象,而且视觉所及的距离也越 来越长。3 个月的儿童能注视到卜7 米之外的物体。半岁之后,乳儿的视觉距 离甚至能看见天上的飞机。1 4 儿童在观察图形时的眼球瞳孔运动轨迹表明,3 岁 儿奄观看图形时,眼动轨迹杂乱无章,视线或者停留在图形的某个部位,或者在 某个部位来回扫视,而不会沿图形的轮廓移动,4 5 岁的儿童眼动的轨迹,则 逐渐符合图形的轮廓,但仍有不少错误;6 岁儿童的眼动轨迹,已经能够基本上 符合图形的轮廓。1 5 从视觉的分辨能力来看,新生儿特别容易被轮廓线或光和暗的交界线吸引; 1 4 刘秀珍等:幼儿心理学,北京科学普及i 版社,1 9 9 3 年版,第6 9 页 1 5 学前儿童心理常识,四川科学技术u j 版 l :1 9 8 7 年版,第7 5 页 9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到了2 3 个月的时候,他们的知觉兴趣转移到了复杂化和曲度,在这个年龄,儿 童更喜欢看许多小矩形组成的图案,而不愿看仅仅几个大方块。德国哲学家温克 尔曼认为,线条是决定一切物体形式的中心,他们更喜欢看曲线而非直线。罗伯 特范茨通过一系列著名的实验,发现婴儿对某些形状刺激要比对另一些形状刺 激有更多的偏好。他发现:婴儿对复杂程度越高的刺激注视时间越长;在同一对 刺激中,刺激图案越模式化,婴儿注视它的时间越长。1 6 婴儿对周围的注视并不 是漫无目的的,他们对环境中某些事物要比对另一些事物的注视时间更长,能知 觉到有所不同的刺激,对新刺激的注意力较高,并且,有高对比度的刺激容易引 起婴儿的注意。儿童“很早就能把人脸、亮的并大的移动的东西,与视野内的其 他部分分别开,并且也容易再认得它。”第二十四个月时,“很注意地观察正在动 着动物,就是动得很慢的蜗牛和甲虫也注意。1 7 此后,视觉的进一步发展,就已 经不只是集中注视,而是对事物的积极观察了。与电影相比,电视多用特写镜头, 且画面和镜头变换迅速,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他们会对画面中展 现的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索。 从视觉选择性来看,儿童的视觉选择性已经非常明确了。卡尔宁和布鲁纳制 作了一种特殊的橡皮奶嘴,这种奶嘴与电影放映机相连,只要婴儿用力吮吸,与 奶嘴相连的放映机就会自动使得模糊的画面变得清晰。结果,当给出生5 至1 2 周的婴儿们放映一部有关爱斯基摩人家庭生活的无声彩色电影时,婴儿们居然学 会调整他们每次大口吮吸的间隔时间,促使电影画面更加清晰。这说明婴儿很早 就喜欢看清晰的图像,而且有了很不错的学习能力。揭 从生理结构来看,为了适应外界环境、接受信息,儿童的视觉从出生起就迅 速地得以发展,视觉成为儿童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感官。 2 视觉的认知功能 黑格尔曾说,“视觉( 还包括听觉) 不同于其他感官,属于认识性的感官, 所谓认识性的感官,意指透过视觉人们可以自由地把握世界及其舰律,所以,较 1 6 朱莉娅贝里曼、戴维哈格里大、马j 赫伯特、安- 泰勒:( 发展心理学与你,北 京人学出版丰十,2 0 0 0 年版,第2 2 2 3 页 1 7 唐钺笆:幼儿的感觉与意,盘,科学出版社,1 9 6 0 年版,第4 0 页 埔邵忠芳:认知心理学一理论、实验和廊心,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64 :版,第4 4 2 页 l o 上海大学文学硕 :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之于片面局限的嗅觉、味觉或触觉,视觉是自由的和认知性的。”1 9 因此,作为最 清晰和最丰富的感性认知形态,视知觉在人类认识世间万物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 婴儿在早期不但会用眼睛追随移动的物体,寻找自己的母亲,他们还能利用 视觉柬进行归类这样抽象的思维活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家l 科恩对这 种能力进行了测验。他给婴儿看些同类图片,并记录婴儿看每张图片的时间。 当婴儿看到图片上除了玩具动物,别的什么也没有时,很快就表现出厌倦。科恩 发现,甚至连七个月的婴儿也知道图片上的玩具动物( 不管是兔子还是熊猫) 都属 于同一类。但当科恩往里加入其他类的新鲜图片,婴儿就会注意。他认为,婴儿 在许多东西中认出了共同的特征,然后利用这些特征进行归类。而归类能力是进 行更高级的抽象思维的基础。 儿童在实践活动中,视觉与运动及触觉之间形成的暂时联系,对形成物体知 觉和空间知觉有特殊的意义。儿童在关于物体形状、大小信号的视觉刺激物与关 于物体重量信号的动觉刺激物之间形成暂时联系以后,只要看见某物的形状、大 小等特征,就可以估计出它的重量,这就使儿童有可能从简单的感觉活动过渡到 复杂的知觉活动。儿童能结合触觉、听觉、视觉等感觉道所获得的信息,他们能 识别声音,他们的注意力也能被视野中消失了的物体所吸引。在婴儿期,儿童就 具有将声音信息( 听觉信息) 和视觉信息相匹配( 结合) 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 保留并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并且,婴儿对视觉刺激的空间定位或定向是灵活的。 比扬特等人作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婴儿具有将触觉作为视觉认知基础的能 力,婴儿能用触觉来配合视觉。2 0 他们能知觉到数量的差异,并且也有证据表明, 他们对因果关系是敏感的。所有这一切,“都着重说明他们有表征世界的能力, 着重说明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中就已具备了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或者说,已具 备了一定的心理建构。他们也许具备某种与生俱来的机能系统,这种机能系 统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就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被重新组合、以用于分析诸如数量和物 体关系等现象。 2 1 在感觉发展的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和教育的作用,儿童的知觉 均黑格尔:美学第二卷( 上卷) ,人比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3 3 1 页 迈克尔两戈、张新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一种新皮哑杰学派观,四川教育出版 丰十,2 0 0 6 年版,第1 9 页 2 1 同上,第2 5 页 上海大学文学硕上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n ! 的有意性和目的性、精确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