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关雎》的双重解读.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关雎》的双重解读.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关雎》的双重解读.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关雎》的双重解读.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关雎》的双重解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历程大致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是从诗歌的功用价值 出发,从儒家伦理出发形成一个功用诗学的传统;一是从诗歌本身出发,从审美 情感出发构建了审美诗学的传统。而。诗三百”首篇关雎的双重解读历程正 是中国古典诗学发展历程的缩影。关雎自其产生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读,有人注 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有人注重其文学情韵的涵泳。但是缺乏对其双重解读的把 握与勾勒。事实上,从文学解读与经学解读两个视角出发去审视关雎我们可 以更加深入地把握其承载的各种信息。关雎的经学解读历史使我们镢略到其所 包蕴的丰富文化信息,使我们体味到其超越文本的文化功用价值;而关雎的 文学解读历史则使我们感受到其文学情韵的流和缠绵,使我们看到其文学性逐渐 走向合法与合理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关雎双重解读历史的勾勒有助于我们 从更加全面地体悟其内蕴的丰美与典雅。 、 本文以大量相关文献的细致阅读为基础,以中国古典诗论和文学思想史为主 要依托,以历时的角度勾勒关雎的双重解读历史。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检讨关雎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第二部分从历 时的角度揭示关雎文学解读不断彰显的历程,从“微弱呼声”、“由圣至凡” 到文学解读的全面展开,关雎的文学解读历程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第三部分亦 从历时角度勾勒关雎经学解读的逐渐消解过程,揭示出其经学解读渐趋式微 的背后所具有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 本文通过对 关雎双重解读历史的勾勒与揭示,使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 尽的文学情韵得以彰显。 关键词:关雎;文学解读;经学解读;文学性;文化性 a b s t r a c t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 t h e r ea r et w oc l u e si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a lp o e t r y o n e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f u n c t i o no ft h ev a l u eo fp o e t r ya n dc o n f u c i a n e t h i c sf o r m e daf u n c t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e t r y ;t h eo t h e rs t a r t i n g 咖t h ep o e t r yi t s c l f 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s e n s i b i l i t yf o r m e dt h ea e s t h e t i co f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e t r y t h ed o u b l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g u a n j u ”i st h em i n i a t u r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l a s s i c a lp o e t r y t h e r e a r cd i f f e r e n t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s i n c e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g u a n j u ”,s o m ep a ya t t e n t i o n st oi t s 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o ft h ee x c a v a t i o n , o t h e r sf o c u so ni t sb e a c h e sl i t e r a r y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t e a ,l a c k i n go fc e r t a i n t ya n ds k e t c ho ft h ed o u b l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g u a n j u ”i n 纽c t , l i t e r a r ya n dc l a s s i c a lr e a d i n gf r o m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b yt h et w oa n g l e st ol o o ka t ”g u a n j u ”w ew i l l b ea b l et om o r ei n - d e p t hg r a s po fi t s b e a r i n g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t h e ”c 地m j u “b y t h e t a s t e o f i t e m b o d i e s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o u rr i c h c u l t u r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w es a v o rt h e ”g u a n j u ”b c y o n dt h et e x to ft h ec u l t u r a lf u n c t i o nv a l u e ;a n d l i t e r a r y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g u a n j u ”m a k e su sf e e li t s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a n dt h ek n o w l e d g e , t h ef l o wo ft e a , a n dw e n 瞄t h eg r a d u a ll x e n dt o w a r dl e g i t i m a t ea n dr e a s o n a b l e t h e r e f o r ed o u b l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g u a n j u “w h i c hd r a w i n gf r o maw i d er a n g eo f p e r s p e c t i v e sw i l lh e l pu sw i t hav i e wt oi t sl u s h ,s u l t r ya n de l e g a n t b a s e do nm e t i c u l o u sr e a d i n gal o to fl i t e r a t u r e ,r e g a r d e d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i c s a n d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a st h em a i ni d e o l o g i c a lp r o p ,t h et e x td e s c r i b e dt h ed o u b l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h i s t o r yo f ”o u a n j u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g l e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r e v i e w s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a n ds t u d yo f ”g u a n j u ”;d u r i n gt h es e c o n dp a r t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r e v e a l st h e ”g u a n j u c o n t i n u e dt h es u r g ei nt h ec o u r s eo fl i t e r a r y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aw e a k v o i c e ”“ f r o ms a n t at oo r d i n a r y ”t h el i t e r a r y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g u a n j u ”i sp r e s e n t e di nac l e a r c o u r s e ;t h et h i r dp a r td e s c r i b e st h eg r a d u a ld i g e s t i o no ft h ec l a s s i c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g u a n j u ”f i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b e h i n d t h eg r a d u a l d i g e s t i o n o ft h ec l a s s i c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o n a n j u ”t h e r ei sa l la b u n d a n c eo fc u l t u r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d o u b l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g u a n j u ”r e v e a l si t sr i c hc u l t u r a la n d l i t e r a r yi n f o r m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g u a n j u ;l i t e r a r y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c l a s s i c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l i t e r a r y ; c n l t u r a l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逝日期:塑生:型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燃指导教师签名:t 至盛 日 期:2 壁鲤,s :蓟日期:j 厦! z ! 兰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萧华荣先生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把中国诗学思想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先秦至唐代,该时期诗学思想表现为情与礼的冲突;第二个时期是 宋代至清末,该时期诗学思想表现为情与理的冲突。这一观点对中国古典诗学的 发展历程作了精要的概述。众所周知,诗经自产生以后,历代学者都不断地 诠释它解释它。先秦以降迄于今,形成了所谓的“诗经学”。经历了先秦重应用, 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朴学重考据,五四以来重文学性的不同阶段。特别是 五四以来的学者跳出了经学的圈子,重释诗经,使其文学性得以彰显。关雎 作为。诗三百”之首篇,自然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总的来看关雎的历代阐 释呈现出“情”与。礼”、“情”与“理”的此起彼伏。一方面关雎中“礼” 与“理”的文化因子使其千百年来一直被人所重视所阐释。从毛传、郑笺、 毛诗正义到诗集传,本质上都突出“礼”与“理”的文化内涵,把它当成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文化经典;另一方面,自从关 雎产生以后其“情”的文学内涵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阐释与解读。从两汉时期 的。发愤著书说”到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自觉以及明代文学性的高扬,人们无不 关注关雎中诗性因素的阐释与解读。但是无论是关雎的经学解读还是文 学解读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纠合在一起。因为经学文 学化与文学经学化是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特点,而经学家与文学家双重身份合于 一身又往往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特点,这决定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复杂性,使得 关 雎的阐释呈现出“情与礼”、“情与理”的冲撞与共生。而正是关雎中所蕴 含的“情与礼”、“情与理”,使其在历代的阐释中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和不尽的丰美 与典雅。正是因为“情”与“礼”、。理”的不断冲撞与共生才使得。关关”之声 响彻千古。 关雎凡五章,首章写关关鸟鸣,触发了君子爱情的思绪;次章以荇菜兴 起,引发出君子求爱的行动,所谓“寤寐求之”,意味缠绵;三章则进一步写出君 子“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幽思,使这种爱情的追求显得曲折有致,饶有 趣味,方玉润诗经原始评的好:“通篇精神扼要在此,不然,前后皆平沓矣。” 特别是此章之“求之不褥”则将前两章的流和缠绵与温馨变为繁弦促音,从丽前 后跌宕起伏趣味横生;四、五章转而从。辗转反侧”的愁思中跳了出来,反而以 “琴瑟”“钟鼓”来亲近淑女,使之欢娱。该诗以我们今天的纯文学观点去考察, 显然是一首青年男女的恋歌。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历史上对此诗的解释并不 一致,试看以下数端诗旨之阐释: 9 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 i i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7 1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 以( 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 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郑笺:“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已共己职也。”1 扬雄法言至孝篇:“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 故习治则伤始乱也。”1 ( ( 韩诗外传引孔子之言说:“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 悬命也天地之际,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嘲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睢作”吲 史记儒林列传:。嗟乎! 夫周室袁而岱关雎作”川 史记外戚世家:“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 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列女传卷三:“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氍关雎起兴思得淑女以配君子。” 汉书杜周传:“是以佩玉晏鸣,关睢叹之知好色之伐性短年,离制 度之生无厌,天下将蒙化、陵夷而成俗也故咏淑女,几以配上,忠孝之笃,仁厚之 作也”埘 汉书匡衡传:“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也,后 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曰:窈窕淑女, 君子好迷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寡私之意形乎动静,夫 然后可以配至尊而无宗庙之至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自上世以来,三代兴废, 未有不由此者。”u 1 1 孔颖达毛诗正义:“关睢之篇,说后妃心之所系,乐得此贤善之女,以 配己之君子;心之所忧,忧在进举贤女,不自淫恣其色:又哀伤处窈窕幽闲之女 未得升进,思得贤才之人与之共事君子劳神苦思,而无伤善害道之心,此是( ( 关 雎诗篇之义也此诗之作,主美后妃进贤思贤才,谓思贤才之善女”“2 1 朱熹诗集传:“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 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周之文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 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此诗。”“” 姚际恒诗经通论:。此诗只是当时诗人美世予娶妃初昏之作,以见嘉偶之 合初非偶然,为周家发祥之兆自此可以正邦国风天下,不必实指太姒文王。”“” 崔述读风偶识:“细玩此篇乃君子自求良配而他人代写其哀乐之情耳”“” 方玉润瑶i - t - 经原始:。小序以为后妃之德,集传又谓宫人之咏太姒,皆无 确证。此诗盖周邑之咏初昏者,故以为房中乐,用之乡人,用之邦国,而无 不宜焉【l ” 闻一多风诗类抄轨“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m 高亨诗经今注:“这首诗歌唱一个贵族爱上一个美丽的姑娘最后和 她结了婚。一【1 l 2 袁梅诗经译注:。这是古代一首恋歌。一个青年爱上了那位温柔美丽的姑 娘他时刻思慕她,渴望和她结为情侣”“” 程俊美诗经注析:“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是一首失意的情歌”洲 由以上的材料大致可知历史上对关睢诗旨的阐述并不一致。毛诗序以 为是咏“后妃之德”,朱熹认为是宫中人赞美太姒有幽闲贞静之德,姚际恒认为是 诗人赞美世子娶妃初婚之作,而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是恋爱婚姻之诗歌。可见关 睢诗旨的阐释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要而言之,古今读者对关雎的 理解与解释大体呈现了一种由作品外在因素到内在本质的转变过程,呈现出文学 艺术本身逐渐得到人们更多认识的发展趋势。事实上自关雎产生伊始,文学 解读和经学解读就交织在一起,只不过二者是或隐或显,此起彼伏罢了。因此从 关雎的文学解读和经学解读的双重解读中把握关雎阐释的历史嬗变可以 为研究关雎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 3 一、关雎解读的现状与问题 关雎是国风的第一首诗,亦是诗经的首篇,因而历来被学者们所重 视。但对关雎的理解。各个时期却不尽相同,因而关雎又成为论及较多, 争议甚大而聚讼纷纭的焦点。关雎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诗旨的几种解读。关于关雎诗旨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后妃之 德”说、“讽君刺时”说、“夫妇婚配”说、“民间恋歌”说等。 “后妃之德”说以毛诗序为代表,认为关雎是歌咏周文王后妃太姒 的美好德行的。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 妇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 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孔颖达毛诗正义:“关睢之 篇,说后妃心之所系,乐得此贤善之女,以配己之君子;心之所忧,忧在进举贤 女,不自淫恣其色;又哀伤处窈窕幽闲之女未得升进,思得贤才之人与之共事君 子。劳神苦思,而无伤善害道之心,此是关睢诗篇之义也此诗之作,主 美后妃进贤。思贤才,谓思贤才之善女。”衄1 朱熹诗集传:“淑,善也;女者, 未嫁之称,盖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周之文生有圣 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 此诗。”嘲亦主此说。“后妃之德”说在汉代直至宋代一直有重要影响,明清以来 渐不被人接受,更不为现代学者所采用。 “讽君刺时”说认为关雎为政治讽刺诗。司马迁和三家诗主此说。司马 迁史记儒林列传日:“嗟夫! 夫周室衰而关雎作。”“1 史记十二诸 侯年表:“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睢作。”嘲汉书杜周传:“是以佩 玉晏鸣,关睢叹之。知好色之伐性短年,离制度之生无厌,天下将蒙化、陵夷 而成俗也。故咏淑女,几以配上,忠孝之笃,仁厚之作也。”嗍汉书匡衡传 “孔子论诗以关睢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也,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 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能致其 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寡私之意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 无宗庙之至。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自上世以来,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 脚1 扬雄法言至孝篇:“周康王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 故习治,则伤始乱也”脚1 其与“后妃之德”说的本质相差甚微,只不过其更加突 出关雎的讽谏作用而已。所以程廷柞称之为“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 “夫妇婚配”说认为关雎并非特指后妃,而是“周邑”之人。自求良配”, 咏贺“初昏”,“写其哀乐之情”之作。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此诗只是当时 诗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以见嘉偶之合初非偶然,为同家发祥之兆。自此可以 正邦国风天下,不必实指太姒、文王。”洲崔述读风偶识:“细玩此篇,乃君子 自求良配,而他人代写其哀乐之情耳。”方玉润诗经原始:“小序以为后妃之 德,集传又谓宫人之咏太姒,皆无确证此诗盖周邑之咏初昏者,故以为房 中乐,用之乡人,用之邦国,而无不宜焉。”脚1 皆主此说。可见清代学者在经学之 外渐渐体悟出诗之本旨,跳出了毛诗序、 诗集传等传统看法,同时他们也 正是从侧面发现了关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曲折地发现了关雎中所表现 的上古婚俗。 “民间恋歌”说认为关雎写的是周代民间的“男恋女之情,是一首优美 的情诗。闻一多风诗类抄:。关睢,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胡 适谈谈诗经一文说:“关雎完全是一首求爱诗,他求之不得,便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这是描写他的相思苦情,他用了种种勾引女子的手段,友以琴瑟,乐 以钟鼓,这完全是初民时代的风气,并没有什么稀奇。”嘲刘大白的白屋说诗 也认为关雎是男子向女子求爱的诗,但只是男子的单相思,所谓“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那只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时的一厢情愿思美好想象而己, 并非指事实上的结合。高亨诗经今注:“这首诗歌唱一个贵族爱上一个美丽 的姑娘,最后和她结了婚。”袁梅诗经译注:“这是古代一首恋歌。一个青年爱 上了那位温柔美丽的姑娘。他时刻思慕她,渴望和她结为情侣。”跚程俊英诗经 注析;“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是一首失意的情歌。”m 1 建国后此说更为流 行,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这显然与二三十年代关于诗经大讨论的时代背景 密切相关。总而言之,关雎的解读经历了一个由外在因素到内在本质的逐渐发 展过程。 以上是关雎诗旨的几种观点,除。后妃之德”说和“讽君刺时”说不为 大多现代学者所接受外,“夫妇婚配”说,。民间恋歌”说在现代备受瞩目,不少 论文皆于此二说有新的发掘。总的来看,关雎诗旨的阐释经历了一个由隐至显 的曲折历程,其中诗旨的阐释呈现出经学解诗和文学解诗的双重结构。在时代的 大背景下,这两种解读或隐或显,此起彼伏。春秋战国时期,文史哲不分的时代 文化特点使得关雎的阐释与解读与该时期的引诗用诗结合在一起,于是出现 了“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引诗用诗现象。两汉时期,显然是典型的关雎 经学解读时期,汉儒以“美、刺”言诗,使 关雎处于经学解读的重重包围之 下。但是与此同时,两汉时期又是文学意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因此在汉儒经 学解读诗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有对诗经中情诗的文学鉴赏,只不过 这种文学鉴赏的呼声甚为微弱罢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 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自身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从而走向彻底的 自觉。因而这个时期关雎的解读实现了由圣至凡的转变。这个时期经学对士 人的控制力大为削弱,人们不再毕一生之精力去皓首穷经,而是涵泳玩味诗经 中的文学因素,更多的是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来鉴赏。从而在这个时期,体 现出对关雎中情的文学因素的深切体味。唐代承袭汉代,对关雎的解读 5 还是以经学解读为主,但是又有区别,毕竟该时期文学已经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自觉。到了两宋时期关雎的解读有了新的变化,宋代理学兴盛,儒学由 外在的“礼”的规范转向内心的“理”的制约。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不能不对关 雎的解读产生影响。宋儒大都疑序并主张废序,朱熹的诗集传就抛 却诗序而探讨诗的本义,除了对关雎畏于其四始之首的地位而不敢造次 外,对其他诗歌却能指出其言情的本质,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到了明代,心学 兴起,“情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张扬与肯定。这种文化思潮显然会对关雎的 解读产生极大的影响,关雎的经学面纱因此而被揭开。这样以来,人们不再相 信什么“后妃之德”和“讽君刺时”的解说了,于是就有了牡丹亭中因读关 雎而引发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全部爱情及其与柳梦梅的全部生死悲欢。清代追慕 汉学,表现出对汉儒解诗的回归。但清代大多数学者仍很重视对诗经的文学 解读,因而清代关雎的解读呈现出经学解读与文学解读纠合不清的状况。事 实上,关于关雎诗旨的阐释无论是哪种说法具有时代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 为关雎的多重解读给我们提供了各个时代的文化与文学信息,从而使中国传 统诗学思想变化在关雎这一微小细胞里得以展现。所以说,通过对关雎 解读的双重勾勒,挖掘出其深层次内涵,可以使立体多面的关雎呈现于我们 的面前。 其次关雎与诗经研究。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章,自然与诗经 研究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五四时期,古史辩派学者认为传统的诗经学研究中没有 文学性研究,而当前学者则从经学与文学的关系反思传统的诗经学,开始意识 到诗经经学解读背后的文学因素,只是对其文学性解读起源于何时莫衷一是 罢了。如萧华荣在补诗、删诗、评诗啪1 一文中认为诗经的文学解读始于 魏晋六朝时期。莫砺锋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啪期则认为始于宋 代。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一明代诗经学史论则认为始于明代。事实上诗 经自产生以后文学解读与经学解读就已经存在。只不过二者是或明或暗、此起 彼伏地交织在一起而已。关雎的解读自然也是这样的历程。其文学解读和经学 解读亦是或明或暗、此起彼伏地交织在一起的。只不过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呈 现出不同的侧重。总的来看,关雎解读的大致的情况是,先秦至唐这一历史时 期表现为“情”与“礼”的此起彼伏。两汉时期经学语境下,人们关注的是把关 雎解读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文化经典,看重 的是关雎对社会秩序的作用,看重的是“礼”的规范。魏晋南北朝时期,两 汉时期的儒学开始衰微,人们对诗经的态度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即是说诗 经的神圣不可动摇的经典地位开始动摇。诗经的文学因素开始逐渐被人们所 重视,这显然与该时期文学开始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走 向自觉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该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总结文学创作经验的理论,即 该时期文论走向成熟,对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使得人们对文学因素的关注呈现出 新的变化。因此关雎的文学解读在该时期显得相当活跃。唐代承袭汉儒言诗, 6 表现出对“礼”的回归。这是因为唐代虽然推崇三教并重,但是儒学仍然是一个 主流思想,统治者仍然强调儒家学说对社会的秩序的规范作用。这就出现了诗 经学史上的义疏时代。唐太宗命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对关雎孔颖达认为:“关 睢之篇,说后妃心之所系,乐得此贤善之女,以配己之君子;心之所优,忧在 迸举贤女不自淫恣其色:又哀伤处窈窕幽闲之女未得升进,思得贤才之人与之 共事君子。劳神苦思,而无伤善害道之心,此是关睢诗篇之义也此诗之 作,主美后妃进贤。思贤才,谓思贤才之善女。”m 1 这与汉代的“后妃之德”“讽 喻之旨”的说法并无二致。宋代至于清代这一历史时期表现为“情”与“理”的 此消彼长。宋代是儒学的理学时期,宋代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儒家思想在宋代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外在的“礼”的规范转向内心的“理”的内省。因此 该时期诗经学研究出现了大的飞跃。明代则更进一步,对 诗经的文学因素作 了充分的挖掘。同时表现出关雎中“至情”的热情讴歌。五四时期以来,大 部分学者开始跳出经学的圈子以文学与史学的眼光审视 诗经。因而关雎的 经学解读开始完全让位于文学解读, 关雎中的文学因素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张扬 与重视。 综上可以看出关雎的研究现状,有诗旨的充分解读,有多元化的视角,还 有诗经研究的大背景,但是缺乏对关雎解读的双重性的勾勒与把握。因 此本文期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 关雎进行双重解读的勾勒,以期从不同的 角度把握关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文学情韵。 7 二、关雎文学解读的不断彰显 不惟关雎,对诗经来说,学界对其研究的历史就有不同的看法。上个 世纪初,大部分学者从我们今天的文学的标准出发认为诗经学的研究没有文学研 究而只有经学研究,代表人物有闻一多、胡适、顾颉刚等。例如闻一多在文学 的历史动向中说:“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宋人稍好 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一股头巾气;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近人 囊中满是科学方法,真厉害。无奈历史唯物史观的与非唯物史观的,离诗还 是很远。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的把它当文艺看呢? ”嘲胡适在谈谈 诗经中说:诗经不是一部经典。从前的人把这部诗经都看得非常神圣, 说它是一部经典,我们现在打破这个观念;假如这个观念不能打破,诗经简直 可以不研究了。因为诗经并不是一部圣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可 以做社会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万不可说它是 一部神圣经典。胡适这是要把诗经从传统的经学神坛上拉下来,恢复它歌 谣总集的文学真貌。在胡适、闻一多等现代诗经研究者看来,中国二千多年 诗学只是一部经学史。他们认为传统诗经学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 诗 经是一部歌谣总集。因此,在他们看来,传统的诗学里,文学性研究是根 本不存在的。传统诗学“离诗还是很远”,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以诗看诗经。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诗经确实是被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加以研究和 运用的。从秦汉之际到“五四”以前,这两干多年的诗学史被现代学者定性 为经学性质是基本正确的。“五四”以后,传统的诗学思想、方法被彻底否定。 以胡适和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主张“大胆地推翻二千年来积下来的附会 的见解;完全用社会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眼光重新给每一首诗下个解释”。闻一 多等也把诗经的文学读法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爆发,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布,以古史辨派学者为主体的诗经大讨论, 鲁迅、郭沫若、闻多关于诗经文学研究的卓越见解,揭开了现代诗学 崭新的序幕。”m 五四时期的学者对传统诗学研究思路、方法和诗说的否定,在当时有 其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合理因素,对开拓诗学研究新思路、新方法起着巨大的 推动作用。使得诗经的研究能够摆脱经学的困扰,转向真正的文学研究,这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但由于他们受时代的限制,只看到传统诗经学的经 学、孔教、封建等特征,而完全忽视了其中的一些非经学性内容,特别是文学性 研究内容,这显然也是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所存在的偏失。事实上,关雎 的文学解读是一个不断彰显的过程。 8 ( 一) 关雎文学解读的微弱呼声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对诗经是“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典型的以诗为 用。先秦时期这种状况使得人们对诗经的文学特色甚为漠视。但是到了两汉 时期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儒在解释经典的同时开始逐渐重视诗歌中的文学因 素。因此他们解诗的过程中,或者是在潜意识当中形成对 诗经的文学解读。 因为在诗赋文体的盛行两汉时期,人们对诗歌文学性的体认在当时是屡见不鲜的。 例如,盐铁论徭役篇说:。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 远者过万里,历二期。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心,发动于心。 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扶杜、采薇之诗所为作也。”m 深刻揭示了 小雅扶 杜孔采薇为情而作的特点。其言杖杜、采薇之作的动因是“愤懑之恨, 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这就是典型的。发愤作诗”论。史记太史 公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诗三百篇,大 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 此正可与盐铁论相互发明。“愤”乃一种强烈的情感,。发愤作诗”揭示了 诗缘情的特点。可以说,汉代诗学“发愤作诗”说就是对诗歌情感的深切体 认。以情论诗”因此也便成为两汉经学论诗之外的又一个基本特点。又如 郑 风溱洧郑笺云:“仲春之时,冰以释,水则涣涣然。男女相弃,各无匹偶,感 春气并出,托采芬香之草,而为淫佚之行。女日观乎,欲与士观于宽两之处。 士日已观矣,未从之也。女情急,故劝男使往观于洧之外,言其土地信宽大又 乐也。于是男则往也。士与女往观,因相与戏谑,行夫妇之事。其别,则送女以 勺药,结恩情也。”嘲可见郑玄是以恋诗情歌来解读郑风溱洧的。郑玄把郑 风溱洧简直当成了一幅春天男女嬉戏图。其不惜笔墨地娓娓剖析仲春男女言 情的心理发展过程,正是看到了诗经的言情本质。 汉儒不仅把诗当经看,也有把诗当诗看。例如,汉书艺文志说: “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恻何休春秋公羊传宣 公十五年注疏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呻】 王符潜夫论务本篇说:“诗赋者,所以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也。”哪! 刘 向 说苑贵德篇说:。夫诗,思然后积。积然后满,满然后发。”这些 关于诗歌的理论认识均可在汉儒诗说中找到直接相对应之内容。这些关于诗 歌发生的认识均是在对多篇具体的诗文解析后所得出的。其产生基于诗 学对诗缘情之心理过程的开拓性研究。汉代诗学一直被作为诗经经学研 究的典范。但正是这样的诗经经学研究典范,却对诗篇的情感高度重视和强 调,对诗篇情感的分析透彻而深刻,诗说中的情感内容系统而理论化。中国传 统文学观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话语体系。如果按传统文学观,诗经学一直就没 有离开过文学研究的范围。即使用西化的文学观来衡量,传统诗学也一直与 “文学”保持着密切关系。 9 虽然该时期人们注重对诗经其他篇章的文学性解读,虽然两汉时期人们对 关雎的体认是以“美刺”为主要内容,但这样的时代背景恐怕不能不对关 雎的解读产生影响与渗透。因此我们通过对该时期诗经的研究与解读仍然 可以感受到经学解读背后有关关雎文学解读的微弱呼声。在经学话语霸权的 笼罩之下,关雎文学解读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显示出很强的穿透力,以至影 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关雎解读的由“圣”至“凡”的转变。 ( 二) 关雎解读的由“圣”至“凡”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衰微文学逐渐走向自觉的时期。这个时期有这样一则大 为不敬的故事:“谢太傅( 安) 欲置伎妾,命兄子往劝夫人,因言关雎、螽斯 不妒之诲。夫人闯谁为此诗,云是周公。夫人日:周公是男子,周姥撰诗, 当无是语。”嘟它颇合于晋代士人通脱佻达的风气,也颇合于“风流宰相”谢安的 个性,以及谢氏家族不甚严长幼之礼的家风。所谓“不妒”,显然是用毛诗的 解释,说作者是“周公”,可能是谢氏子弟玩世不恭的信口胡诌。谢夫人的回答看 似戏谑,讽刺却十分深刻,内涵也极为丰富,是对于所谓“圣贤之作”的辛辣挪 揄。使汉儒所阐释的关雎神圣之义扫地以尽。这种阐释和理解,当然也只能 合乎规律地出现在魏晋时代个性解放的文化气氛之中。这逗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关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经历了一个由圣至凡的转变。人 们不再把它当做“后妃之德”“讽喻之旨”神圣的经典,人们关注的视角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不惟如此,就诗经来说,至汉代具有了神圣解读之后人们普遍视 之为经典,不敢对其进行丝毫的删减增益。但在魏晋时期则有人对诗经进行补亡。 据世说新语记载,夏侯湛因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 由庚 崇丘由仪六篇“有其意而亡其辞”,便“续其亡”,补作了一首周诗, 颇受潘岳好评,潘岳并因而作家风诗一首。洲无独有偶,他们的同时代人柬 皙也出于同样的考虑,根据毛诗序的提示一一补写了这六首诗,总称补亡 诗。在他们心目中,“圣贤之作”并非高不可攀,凡夫俗子同样可以写得出来。 他们甚至也许根本不认为诗三百是什么“圣贤之作”,而出自于他们同样的平 凡人之手。这种补写诗经的现象向我们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这些补诗现象并 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解放儒学衰微的时代大背景使之成为一 种必然。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大背景下审视有关谢安的那则逸事,我们感觉谢夫人的 解读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儒学的地位已经衰微,“家弃章旬, 人重异术”“摒落六艺,吟咏性情”成为时代的风尚。 首先该时期形成了一种对诗经篇章的文学鉴赏的风气。自曹丕首倡“盖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嘲以来,文学创作时风靡天下。“自魏氏膺命, 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便概括了建安时代由于受曹氏父子影响,文 人志趣的新转向。随着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对文学作品的批评品鉴也成为魏晋 南北朝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世说新语文学:“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 何句最佳? 遏( 谢玄小字) 称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日:舒漠定命,远犹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谢安身为宰相,国家的治 乱是他最关心的,故“哥漠定命,远犹辰告”诗的深刻意蕴使他产生强烈的共鸣。 谢玄作为豪门氏族子弟则受到文学自觉的时代新风的影响,按照“诗赋欲丽”、。诗 缘情而绮靡的标准,当然更激赏“杨柳”句情景交融的艺术美。硎其次,该时 期很多诗人的诗作都呈现出模仿引用诗经中成句的趋向。自诗经编定成 书,一直是官方的教科书,魏晋南北朝亦然,诗人们自幼习诵五经,自己刨作时 对诗经的模仿和引用极为普遍。当时许多诗人都有模仿诗经的四言。诗 作流传至今的有曹操、曹丕、曹植、阮籍、陆机、潘岳、郭璞、刘琨、孙绰、陶 潜等等。他们的四言诗呈现出明显模拟诗经的趋向。同时引用诗句更是时人 常有的做法。或自接引用原旬;如曹操短歌行:“青青子拎,悠悠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前两句出自郑 风子拎,后四甸出自小雅鹿鸣。或化用篇意;如曹丕著哉行:“离鸟 夕宿,在彼中洲延顶鼓翼,悲鸣相求”化用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复不治。思君如流 水,何有穷已时”化用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 为容? ”或用篇名代指全篇。如王粲( - t z 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 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下泉见诗经曹风。曹植求通亲亲表:“远 慕鹿鸣君臣之宴,中咏棠棣非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意,中怀寥 莪无极之哀”四个篇名均见于诗经小雅。他们或模仿或弓l 用或化用诗经 中的篇章,显然需要对诗经的文学因素有着深切的体悟。只有在深切体味到 诗经中的“情”,他们才能有着强烈的共鸣,从而在他们的诗句中再现诗经 中情的因素。 再次。该时期文学走向自觉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即在理论上对文学创作经 验的总结与升华。以刘勰文心雕龙、钟蝾诗品为典型代表。刘勰虽在文 心雕龙宗经中把五经捧至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同时把原道、征圣、宗 经、正纬、辨骚作为“文之枢纽”,但他论文的重点却是抒情与文采。他说 “文能宗经,体有六艺:一则情深而不诡,一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 四则义自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 经之含文也。”1 钟嵘的诗品为魏晋南北朝的作家、作品溯源,他说:“文温 以丽,意悲而远”的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 兼雅怨,体被文质”的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删;阮籍诗“其源出于 小雅, 无雕虫之巧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1 当然,钟蝾的论述虽并不全面,但是钟蝾的标准却是文学风格、抒情特色,这 显然是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思潮影响的结果。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经虽然仍受尊崇,但它的经学地位却日渐 1 1 衰微了,它的文学特质开始被人关注,并不断被揭示出来,因此出现谢安、谢夫 人的那段逸事显得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因为在关雎的地位经历了由圣至凡 的转变后,人们对其文学特点的审视与解读就变得理所当然和顺理成章了。 ( 三) “淫诗”之说与关雎之定位 宋儒说诗是诗经解读的新时期,即宋学或理学时期。其中一个引人 注目的现象,便是以朱熹为代表的“淫诗”说,即把诗经中近三十首情诗定 义为“淫诗”。“淫诗”说是以整个宋代理学为背景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之 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理学是心性之学,治心之学,认为封建道德伦理的“天理” 就在人的心性之中,需要通过明心见性去修省体认,即“反身而诚”。但一般人的 心性中,存在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两种因素。“天 地之性”、“道心”属于“天理”,要存;“气质之性”、“人心”属于“人欲”,要灭。 当然,理学家也并不一概否定人欲,朱熹就讲过“人欲中自有天理”,但是“合道 理的是天理,循情欲的是人欲”。“合道理”就是合于封建的纲常伦理。只有灭 除那种不合“道理”的人欲,才能体认天理,拥有天理。这样,诗经中那些表 现未经“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循情欲”的自由恋爱的诗篇,就合乎逻辑地 成为“淫诗”了。根据这种逻辑,作为情诗的关雎其实也应划入“淫诗”之 列。但是,关雎与诗经的其他篇章相比,有它特定的身份。第一,它曾被 孔子赞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第二,它不但是风、大雅、小雅、颂 的“四始”之一,而且是整个诗经的首篇,所谓“孔子大之,列冠篇首”,第 三,它属周南,是表现所谓“周公之化”的“正声”。因而,它具有更大的神 圣性,故“幸免于难”。不仅关雎,周南召南所谓“正风”中的全部情 诗也都幸免于难。朱熹诗集传解释关雎,基本上仍遵用毛诗序,连“关 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象征释义也是如此,只不过认为是“宫中之人”歌颂后妃 “幽闲贞静之德”而作,据说这位后妃就是周文王的妻子太姒,“君子”则是文 王本人,增加了关雎的神圣性。虽然朱熹对关雎噤若寒蝉,奉为经典, 但是,他抛弃汉儒的比附之说直接去探求诗的本义,从而还诗经中情歌的本 来面目,这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最起码是从反面向我们昭示出当时的人们 对“情”的无法漠视的现实背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