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考古出土带扣的初步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考古出土带扣的初步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考古出土带扣的初步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考古出土带扣的初步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考古出土带扣的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依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带扣最早大约出现于两周之际,是考古发掘出土数量 较多的一类器物。它除了在我国有较多的出土外,国外也有大量的发现,一般以 铜带扣居多,此外还有少量的金带扣、银带扣、铁带扣,它除了具有扣结作用之 外还有装饰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及带扣的大量出土,陆续有相关的研究 文章出现。在这些文章当中,学者们多关注带扣的型式划分及其演变分析,而对 带扣的起源与传播等问题则很少提及。 本文重点收集了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带扣资料,对它们的起源、发 展、及用途等问题分别作了一些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带扣在我国的起源与 传播情况、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扣与带钩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器物 的组合等。通过对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带扣的型式演变分析,对比它们在各自区 域出现时间的早晚、频率和用途,初步得出腰带用带扣起源于北方,马具用带扣 起源于中原的结论。 关键词:带扣、考古出土、北方地区、中原地区、起源 a b s tr a c t t o g g l ea p p e a ra b o u ta t 廿1 ee a r l i e s ts t a g eb e m e e nw e s t e mz 1 1 0 ud ) ,n a s t ya n d e l a s t e mz l l o ud ”a s t ya c c o r d i r 培t ot l l ec u r r e n t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jd a a l a r g eq u a i l t i 够o f t o g g l eh a sb e e nd i s c o v e r e db y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je x c a v a t i o n i ti i la d d i t i o nt od i s c o v e r e d i no u rc o u r l t 巧m o r e l y ,l ea b r o a da l s oh a s a 伊e a td e a lo fd e t e c t i o n ,i i lg e n e r a lc o p p e r t o g g l ei si nm 旬o r i 妙t 0s t i l l1 础eal i t t l e 锄o u n to fg o l dt o g g l e ,s i l v e rt o g g l ea i l di r o n t o g g l e i ti l la d d i t i o nt oh a v et 1 1 eb u nu pk n o t 凡n c t i o nt os t i l lh a v ea d o m m e m f h n c t i o n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o n g 谢t hg r e a td e a lo f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e x m b i t i o na i l dl a r g e q 眦1 t i t i e se x c a v a t i o no ft o g g l e ,a p p e a rs o m er e l a t e dr e s e a r c ha i t i c l e sc o n t i i l u o u s l y 1 1 1 m e s ea n i c l e s ,m es c h o l a r s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1 1 ed i v i s i o no f t y p o l o g ya n dt 啪s i n t oa i l a l y s i s ,b u tt l l e ns e l d o mm e n t i o i l st ot h ep r o b l e m ss u c h 硒o r i g i l l sa 1 1 d d i s s e l n i i l a t i o ne t c s t l l i st c ) ( ti m “yc o l l e c t e dn o n l l e mr e g i o na i l dc e i l t r a lp l a 豳r e g i o ne x c a v a t e d t o g g l ed a t a ,t ot 1 1 e i ro r i g i i l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i l du s ee t c m ep r o b l e mm a d es o m es t u d i e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l l l i sf o u n d a t i o ng o i n gf o r w a r di n q u i u i n gi nt oo r i g i n sa i l d d i s s e i i l i n a t i o ns i t u a t i o no ft o g g l ea to u rc o u m 巧;t h ec u l t u r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o ft l l e n o m l e mr e g i o na r l dc e n t m lp l a i n sr e g i o n ,t h e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o ft l l eh o o k 埘t 1 1t o g g l ea n d c o m b i i l a t i o n 、) r i t ho t l l e ra r t i f a c t s p a s st ot l l en o m l e m r e g i o na n dc e n t r a lp l a i l l sr e g i o n t o 9 9 1 et i l r n i n t oa n a l y s i sa 1 1 dc o r l 仃a s tt l l e ma te a c ha p p e a rt i i l l e 丘o mt l l ed i s t r i c to f s o o n e ro rl a t e r 锄da p p e a ro fm e f b q u e n c ya n du s e ,也ef i r s ts t e pt l l i i l :i 【st 1 1 a tt h eb e n u s e st o g g l eo r i g i l l si i ln o r t l la n dh 觚l e s st o g g l eo r i g i n si nc e n t r a lp l a i l l sr e g i o n k e yw o r d s :t b g g l ea r c k l e o l o g i c a le x c a v a t i o nn o r t h e mr e g i o n 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r e g l o no n g m s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f 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垄茎差指导教师签名:叟多 w 是年毛只x 黾加固孓年易只( b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傲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套毒芳 2 学年月日 第一章绪论弟一早珀 下匕 第一节带扣的名称及研究的时空范围 一、带扣的名称 带扣和带钩的主要作用相同,即在人的腰带上起扣结作用。在古文献当中 可以查找到人们对带钩的种种记载,但是却没有关于带扣的记载,这并非是历 史上确实对带扣没有任何的记录,而是因为在古代人们对这种束腰革带用具的 称呼并不是带扣,而是师比、犀毗等。如战国策赵策:“赐周绍胡服衣冠、 具带、黄金师比,以博王子也。”清阮元:“师比之制,创自赵武灵王,而革带 有钩由来已旧。 王国维在胡服考中有左氏僖二十四年传:“齐桓公置射 钩而使管仲相。 荀子礼论篇缙绅而无钩带。绅为大带,则钩带或指革 带。皆古带用钩之证。然其制无考,其用黄金师比为带钩,当自赵武灵王始矣。” 阮元、王国维两人的意思都是古代用带钩已经很久了,而用黄金师比作为束腰 革带的用具是从赵武灵王开始的。关于师比的解释,王国维在胡服考中说: “黄金师比者,具带之钩,亦本胡名,楚辞大招作“鲜卑”,王逸注:“鲜 卑,绲带头也。”史记匈奴传作“胥纰 、汉书作“犀毗 、高诱淮南 注“私纰头 ,皆鲜卑一语之传,延笃所谓胡革带钩是也。” 文献上对带钩一直称为钩或“带钩”,也为说师比、胥毗是带扣的名称而 不是带钩提供了证据。如荀子礼论:“缙绅而无钩带。 、左传僖公二十 四年传: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秦族训:“带不厌新,钩不厌旧。、 “东观汉记( 卷二十) :“诏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帻、玉壶、革带、金错 钩佩。”、列子力命:“射中小白带钩。”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带 钩,桓公中钩死,以误管仲。,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肯定师比、鲜卑等是古代人们对带扣而非对带钩的称 呼。师比、胥纰、犀毗是北方对带扣的称呼,中原对带扣的称呼有带缡等。如 后汉书舆服志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带,各如其绶色, 黄金辟邪,首为带镝,饰以白珠”。在晋代人们称带扣为钩燮。晋书舆服志 有“革带、玉钩燮兽头肇囊”。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束腰革带的带扣外,现在的考古报告中有将由固定不能 转动的长方形或圆形环及固定在环上的扣舌组成的器物称为带扣的,也有的称 其为方策的。最早的将其命名为策的,可能是郭宝钧的山彪镇与琉璃阁。他 认为这种卡环钩甚小,且末端微曲,不为钩,只能卡制革带,如今日皮腰带头 上的方插子,它又可能用于马饰( 今俗说马裹肚上的策子) 。所以后来的考古报 告中大都采取了郭宝钧的命名,将这种器物称为策,又根据扣环长方形还是圆 形的差别称为方策或圆策。除了策以外考古报告中还有的将它命名为其它名称 的。如卡环、带卡等。但是由于它们都起扣结作用,所以本文不做区分,通称 为带扣,统一进行研究。 二、带扣研究的时空范围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带扣大约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但是这时候的带扣 数量较少,使用也不是十分的普遍,主要使用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战国时期 带扣有了很大的发展,较之春秋时期,其出土地域明显扩大,如在内蒙古的鄂 尔多斯、桃红巴拉、西沟畔匈奴墓等都有大量的出土。在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 化墓地、甘肃平凉庙庄的战国墓、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洛阳中卅i 路战国车 马坑、太原晋国赵卿墓等也有这个时期的带扣出土。 出土的这个时期的带扣的形制也较丰富,有形制简单,只有扣环和扣舌的 带扣;还有由扣环、扣舌及扣尾组成的带扣;另外有制作精制、既起装饰作用 也起扣结作用的牌形带扣。 汉代带扣在战国基础上继续发展,除了沿用早期带扣的形制外,出现了扣 环和扣尾连为一体,中间装有扣舌,前圆后方形扣身的带扣。这种形制的带扣 更加的简单实用。这时期出土带扣的典型地点有:河北满城汉墓、北京大葆台 汉墓、山东章丘洛庄汉墓、河南永城市西汉梁王墓陪葬器物坑、江苏徐州市狮 子山西汉墓等。 两晋时带扣形制逐渐定型,即逐渐的趋向于使用整体形状为“u ”形,在 开口一侧装一横轴以固定扣舌的带扣,这种带扣较之以前带扣的形制更趋于实 用化,且可同时用于人体束腰和马具束带,而不像以前人和马用不同形制的带 扣,这也节省了带扣的制作工序。 2 隋唐及以后一直沿用两晋定型后的这种带扣,经过以后历代的发展,逐渐 的趋于成熟,到今天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 所以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定在从带扣产生到定型的这个阶段,即东周至两 晋,晋以后带扣也会略有涉及。另外由于带扣出土地域较广,为了本文研究方 便起见,把出土的带扣按其地域划分为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所以本文拟分别 对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出土的带扣做型式演变分析,寻找它们的演变脉络,并 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这里所指的北方地区是指以战国时期秦、赵长城及 燕北长城两段为中心的地区,其东部以医巫闾山西麓为界,西部以乌鞘岭东麓 至贺兰山东麓一线为界,北部包括阴山至西拉木伦河流域一线以南的宁夏、内 蒙古中南部至内蒙古东南部及辽宁西部、南部包括洮河上游和西汉水以北的甘 肃东部、陕北、晋西、晋北及北易水和海河以北的京、津、冀北地区。这些地 区以南的地方都归入中原地区。 第二节带扣的研究现状 最早的关于带扣的研究文章有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o ,但是并未对 带扣作详细的研究,而只根据墓内出土的药、铊尾及银扣对大带的形制进行了 复原,并对绮和铊尾进行了解释。 从考古学角度专门对带扣作研究的著作应首推王仁湘先生的带扣略论圆, 他认为考古发现的带扣从构造特征上看,大致分为两类,这两类的主要区别在 扣舌上。即死舌和活舌的区别。他根据扣舌所在的位置的不同以及扣环形状的 差别,将带扣划分为六型: i 型:死舌,扣舌固定在扣环外侧,舌尖向外。又根据扣环形状有圆形、 方形和牌形的区别将i 型带扣分为四式。 i i 型:死舌,扣舌固定在扣环一侧,舌尖横跨扣孔至扣环一侧。 型:活舌,扣身较长,扣舌根部有一个附加的极短转轴,这种转轴一般 都不与扣身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型:以双孔为主要特征,除了穿带的扣孔,后面还有固定带头的略小的 。冯汉骥: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考古1 9 5 9 年第8 期。 王仁湘:带扣略论,考古1 9 8 6 年第l 期。 带孔。活舌,扣舌较长,扣身一般没有纹饰,根据扣舌的区别,可分二式。 v 型:扣孔较大,扣环形状变化较多,扣舌较长,以扣环后侧代轴。以扣 环形状不同为准分为四式。 型:活舌,扣身如牌形,有的接近i d 式,有的扣身铸有动物与几何纹饰。 在这篇文章中王仁湘先生对各型带扣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得出了带扣是沿着 i 型一i i 型一型一型这样的一条轨道演变的结论。 另外,他还对带扣的“北来说”提出了质疑,他把中原带扣的演进序列和 北方带扣的演进序列进行了对比,发现在相似的两套演进序列中,一些对应的 演进环节在时间上几乎都以中原地区为早,所以认为北方带扣的发展实际上受 到中原的制约,中原带扣的发展占有主导地位,北方受到中原一定的影响,但 是由于中原和北方的原始型带扣结构相同,所以关于带扣的最初起源地他认为 还不好完全确定。 他对带扣的用途也有较为详致的研究,他根据带扣出土位置认为在北方古 代少数民族地区,带扣一开始便用于人体束带,大约到四世纪时带扣也用于马 具。而在中原地区,带扣在起初几乎全都是用于马具,大约从西汉中晚期开始, 带扣在中原及南方地区才开始用于人体束带,并用于佩带刀剑。到南北朝时期, 带扣不仅用于腰中束带,还常常用于武士披甲挂铠。 此外对带扣的用法及其与带钩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叙述,最后对带扣的名 称进行了讨论。 孙机先生的先秦、汉、晋腰带用金银带扣是继王仁湘先生带扣略论 之后的又一部从考古角度专门研究带扣的文章。他认为精工细作的金银带扣, 形制上发育的最为完善;且品种齐全,铜带扣之主要的类型几乎全被包含,而 金银带扣的某些特异之品在铜带扣中却比较罕见,所以他把研究的对象放在金 银带扣上,他把金银腰带带扣分为三型:i 型,无扣舌:i i 型,装固定扣舌; 型,装活动扣舌。 他在对带扣进行型式演变分析的过程中往往把本国的出土资料和国外出土 的资料进行对比,这无疑给我们增添了很多信息。如他把我国出土的带扣和哈 萨克斯坦伊细克塞种王墓中等出土的带具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北狄、匈奴以及 塞种、斯基泰等族的带具之作风是相通的,所以他们的腰带之形制亦应互相接 4 近。 另外,他认为i 型带扣或即班固与窦将军萎所称“犀毗金带头”,因为 它装在腰带两头,作为包头而起的装饰作用也颇为显著之故。又由于除金质者 外,也有用别的材料制作的,所以也不妨称之为“带头”:i i 型带扣相当于古文 献中所称之带缡。 田立坤论带扣的型式及演变对带扣的型式划分采取了稍微和以往研究 者不同的方法,他认为以往的研究大都依据扣舌能否转动或扣环的具体形状来 进行型式的划分。带扣的扣舌能否转动,确实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但是具有固 定的不可转动的死舌,是早期带扣的一个普遍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带扣都 是不可转动的死舌,最初的活舌带扣出现于秦汉,经西汉、三国到两晋时期, 可转动的活舌带扣彻底取代了不可转动的死舌带扣。由此看来,从不可转动的 死舌演变到可以转动的活舌是带扣由原始向先进、实用的转变。扣舌能否转动 不具备分型的意义,更不能反映各种带扣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带扣作为扣结 用具,其结构和用法在分类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对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及其他地区出 土的带扣及牌饰进行了型式划分,并对其用途和用法进行了讨论。李海荣北 方地区出土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 对北方地区出土的带扣进行类型学分析, 并对其做了分期及分区研究。 虽然前面的几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带扣进行了研究并都提出了各自的观 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逐步填补了带扣研究问题上的各项空缺,为我们今后继 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带扣的研究中依然存在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带扣的起源于传播、带扣与其它器物的组合、带扣的用途等。对这几项内容 的探讨将是对带扣研究的一大贡献。加之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大面积开展, 带扣的新资料多有发现,因此对带扣资料作以梳理并就上述几方面内容作分析 讨论就显得很有必要。 o 田立坤:论带扣的型式及演变,辽海文物学刊1 9 9 6 年第1 期。 。田广金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研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 9 8 6 年。 。李海荣:北方地区出土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 0 0 3 年。 第二章带扣的型式演变分析及分期 第一节中原地区 一、带扣的型式划分及其演变分析 中原地区出土带扣的地方有: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安徽、山东、湖 北、江苏等地的多个地点。出土的带扣的时代从春秋一直延续到宋辽或更晚, 而尤以出土的东周时期的带扣为多,所以本文依据带扣的形状及扣舌能否转动, 把中原地区出土的带扣划分为五型: a 型,由扣环和扣舌组成,扣环为椭圆形,扣舌固定在扣环上。 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出土7 件,纯金质,扣舌作鸭首形,扁长喙起脊 棱,喙面、脑后两侧各饰阴线s 形纹饰。通高o 9 、长1 9 、环径1 3 1 5 厘米( 图 一:1 ) 。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出土2 1 件,其中1 1 件金带扣,1 0 件铜带扣,其形制和益门村出土的相似,即在椭圆环上,有外伸的扁嘴鸭头。 大径1 8 、小径1 4 ,鸭嘴长0 7 厘米( 图一:2 ) 。 2 图一 1 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2 陕西风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 a 型带扣只在春秋时存在,战国以后几乎没有这种形制的带扣,从两个地 点出土的a 型带扣来看,可能是带扣初步产生时期较为珍贵,故为金质带扣。 b 型,扣环为方形,扣舌或呈形象的兽首形,或为简单的素面锥形。根据 扣环上带有一个扣舌还是两个扣舌,把b 型带扣分为两个亚型: b a 型,扣环为方形,只在扣环的一个长边上有一个扣舌,依据扣舌的发展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 9 9 3 年第1 0 期。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风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 9 8 5 年第2 期。 6 演变分为两个式。 i 式,扣舌不能转动。 这种形制的带扣在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 号楚墓、 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太原晋国赵卿墓、甘肃平凉庙庄的战国墓、秦始皇兵 马俑坑、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河北邢台葛家庄1 0 号墓、河北邯郸赵王陵、 安徽寿县蔡侯墓、山彪镇与琉璃阁、陕西风翔南干河战国、汉代窖藏坑等有出 土。 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和城关镇窖藏出土的铜带扣形制基本一致,长方形 扣环,长边伸出一兽首形扣舌,兽之眉、目、鼻、嘴角用浮雕手法做出,刻镂 精细。宽2 7 、高1 9 、兽首高1 8 厘米。 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 号楚墓出土的带扣也为长方形扣环,一长边伸出一 鸟头形扣舌,环面饰云雷纹、圆点纹、鸟头饰卷云纹、圆点纹,制作精细。环 长5 4 、宽3 4 、高2 5 厘米( 表一:1 ) 。 甘肃平凉庙庄出土的两件铜带扣,形制相同,一大一小,长方形扣环,长 边中心伸出一扣舌。大的长4 8 、宽3 7 厘米。小的,长4 5 、宽3 1 厘米 。 河北邯郸赵王陵出土的一件铜带扣,m l :8 ,环作扁方体,一边附一舌, 舌端微屈,作兽头形固。 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出土8 件,标本5 7 :31 ,作方框形,在框的一边, 伸出一钩( 表一:2 ) 。 陕西凤翔南干河战国、汉代窖藏坑出土3 件。两种样式。一种1 件,长方 框,长边伸出一兽首钩扣,简练刻出兽之眉目、兽首两颈侧及方框之左、右、 下三边施一至二道小乳钉纹,并有阴弦纹相隔,上边有云纹饰。宽4 1 、高3 1 、 兽首高1 9 厘米。另一种2 件,基本形制同上述,唯钩扣不是兽首形,方框及 钩扣都为六棱体。宽2 7 、高1 9 厘米( 表一:3 ) 。 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两件带扣,1 9 :6 8 、9 0 。铜质。出自左右骖 回雍城考古队、李白智、尚志儒: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 9 8 6 年第l 期。 圆安徽省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 号楚墓,考古1 9 9 5 年第2 期。 固甘肃省博物馆、魏怀珩: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考古与文物1 9 8 2 年第5 期。 固河北省文管处等:河北邯郸赵王陵,考古1 9 8 2 年第6 期。 固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站: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 9 6 2 年第1 2 期。 赵丛苍:陕西凤翔南干河出土战国、汉代窖藏青铜器,考古1 9 8 9 年第1 1 期。 7 马的颈部。标本1 9 :9 0 ,策长4 6 、宽3 4 、钩高1 8 、折边长4 6 厘米叫。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铜带扣,长4 5 、宽3 4 、针长4 厘米圆。 河北邢台葛家庄1 0 号墓出土两件铜带扣。m 1 0 :7 4 ,长方形框,截面呈长 方体。一侧有锥形带扣卡 。 b 型带扣主要使用于东周时期,汉代也继续沿用,在北京大葆台汉墓、满 城汉墓、西汉齐王墓随葬坑、河南永城市西汉梁王陵陪葬器物坑、山东昌乐县 东圈汉墓、龚家湾一号墓都有出土。 河南永城市西汉梁王陵陪葬坑出土的一件铁带扣,m 2 k 1 :2 7 ,环呈长方形, 断面为八棱形,一侧有钩,钩似上昂的鸭首。长5 3 、宽4 1 厘米( 表一:4 ) 。 西汉齐王墓出土6 件,一侧有钩,如高昂之鸭首。3 :5 4 2 、长2 2 、宽 1 3 厘米 。 满城汉墓出土1 l 件,环呈长方形,一侧有钩,钩似上昂之鸭首。鎏金。宽 3 2 5 2 厘米。1 :2 1 1 7 宽5 2 、通长6 厘米 。 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5 件( 7 4 5 7 4 8 、1 9 6 ) ,皆铜质。长方形,一侧有翘 起的固定别针。 汉以后这种带扣减少,直至消失。 i i 式,扣环为方形,扣舌不再是凸向外侧不能转动,而是可以转动,并且 可以从扣环的一边伸到另一边上。最早的例子见于秦始皇陵2 号兵马俑坑t 1 2 出土的陶马腹带上。 西汉齐王墓随葬坑出土有2 5 件带扣,一侧有钩,能转动。4 :3 4 4 ,长 2 5 、宽1 6 厘米( 表一:5 ) 。 江苏徐州市米山汉墓出土的一件带扣,长方框形,在一长边上有一固定的 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考古1 9 7 4 年3 期。 圆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 9 7 5 年第l l 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葛家庄1 0 号墓的发掘,考古2 0 0 1 年第2 期。 固永城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永城市西汉梁王陵陪葬器物坑的清理,考古2 0 0 4 年第1 2 期。 山东省临淄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陪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 9 8 5 年第2 期。 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 9 8 0 年,2 0 5 页。 大葆台汉墓发掘组:北京大葆台汉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文物出版社 出版,1 9 8 9 年,8 7 页。 嘞山东省临淄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陪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 9 8 5 年第2 期。 8 扣针。长2 7 、宽2 1 、扣针长2 7 厘米( 表一:6 ) 。 河南保安山2 号墓l 号陪葬坑也出土了四件,二大二小,形制相似。长方 形一侧安一活动杆。标本8 m 2 k l :1 6 1 0 ,长3 8 、宽2 9 厘米。标本b m 2 k l :1 6 1 2 , 长3 3 、宽2 3 厘米 。 i i 式和i 式带扣的形制基本一致,只是带扣的扣舌由死舌转变为活动扣舌, 这是带扣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为后来更多活舌带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汉以 后i i 式带扣少见。 b b 型,扣环为长方形,但是在扣环的两个长边上都有固定的扣舌。 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 号楚墓出土了两件双舌带扣,其中一侧为一鸟头, 另一侧为兽头,兽头上有一钉孔。环长5 1 、宽3 1 、通长8 5 、高2 4 厘米( 表 一:7 ) 。 河南固始候古堆一号墓出土3 件,扣环为扁方形,两长边各伸出一鸭首形 扣舌,鸭嘴外伸,长嘴圆目,鸭嘴两侧饰斜线纹,环长4 8 厘米,宽3 3 厘米, 鸭嘴长3 2 厘米( 表一:8 ) 。 此外,在河北滦平县虎什哈炮台山山戎墓地也出土有双舌带扣,此种带扣 在北方地区几乎没有出土,而在中原地区出土较多,所以它应是由中原传播过 去的。 双舌带扣只存在于东周时期,东周以后不见有这种形制的带扣。 c 型,扣身整体形状为前圆后方形,依据扣身是否有穿带孔和穿尾孔,将 其分为两个亚型。 c a 型,有穿带孔和穿尾孔,依据有无扣舌分为两个式。 i 式,没有扣舌,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的一件铁带扣,整体形状为前圆后 方形,穿带孔和穿尾孔都为椭圆形。( 7 5 1 ) 长3 4 、宽2 厘米( 表二:1 ) 。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鎏金铜带扣,整体形状亦为前圆后方形,但是前部的穿带 孔为椭圆形,后部的穿尾孔为长方形。l :2 3 4 4 ,鎏金。宽2 9 ,长3 3 厘米( 表 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米山汉墓,考古1 9 9 6 年第4 期。 圆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永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阎根齐:芒赐山西汉梁王墓地,文物出版社,2 0 0 1 年。 安徽省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 号楚墓,考古1 9 9 5 年第2 期。 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固始候古堆一号墓,大象出版社,2 0 0 4 年,7 1 页。 大葆台汉墓发掘组:北京大葆台汉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8 7 页。 9 二:2 ) 。 表一 型 b a 型b b 型 才 幽 nn 出茴 i 式 趟内 毋 心 叮 凰 曰 i i 式 舌誊兰动目 56 ( 1 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二号楚墓2 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m 5 7 :3 l3 陕西风翔南 干河战国、汉代窖藏青铜器4 河南永城市西汉梁王陵m 2 k 1 :2 75 西汉齐王墓4 :3 4 46 江苏徐州米山汉墓m 4 :2 l7 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二号楚墓8 河南固始侯古堆 一号墓) i i 式,装有活动扣舌,且一般固定在扣身中部。 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的铜带扣( 7 5 0 ) ,形制小巧,中间横梁上穿套一活动 别针。鎏金。长2 5 、宽2 厘米( 表二:4 ) 。 满城汉墓出土有7 件,在穿带孔和穿尾孔之间的横梁上置一小槽,用小槽 把扣舌固定上面,扣舌可以在椭圆环侧活动,长2 6 、宽2 1 5 厘米( 表二:3 ) i 式和i i 式带扣在汉代产生,且经历了从i 式无扣舌到i i 式有扣舌的先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 9 8 0 年,2 0 5 页。 大葆台汉墓发掘组:北京大葆台汉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8 7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 9 8 0 年,3 3 0 页。 l o 的转变,这两种带扣一直沿用到唐代以至于更晚。 c b 型,没有穿带孔和穿尾孔。 江苏东海昌梨水库汉墓和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有出土。 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出土2 件,边框前端半圆形,后端方形,上有卡针。 m l :西内:4 3 ,长4 、宽2 6 厘米( 表二:5 ) 。 丰一 1 ,。一 c a 型c b 型 画 i 式 ( q 一 一 1 豳 厶 i i 式印 华 画 4 ( 1 北京大葆台汉墓7 5 12 河北满城汉墓l :2 3 4 43 河北满城汉墓2 :1 0 5 14 北 京大葆台汉墓7 5 05 江苏临沂洗砚池晋墓m 1 西内:4 3 ) 这种带扣在中原始见于东汉,晋以后消失,但是由于其形制已接近于定型 后的带扣,所以这种带扣应是一种过渡形态的带扣,在内蒙古的陈巴尔虎旗完 工墓、吉林榆树老河深有较多的这种形制的带扣出土,可见其本来可能为北方 民族所用,传入中原地区。 d 型,扣环整体形状呈“u ”形,在开口一侧装一横轴,以固定扣舌。 安阳孝民屯晋墓出土有这种形制的带扣。m 1 5 4 :3 6 ,扣环为“u ”形,椭圆 环,中安钮作纤,纤仅在椭圆形环侧活动,通常1 0 5 、环径3 5 厘米( 图二: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化局: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文物2 0 0 5 年第7 期。 1 ) 。 d 型带扣最早可能在三国时就已经产生,在湖北鄂州鄂钢饮料厂一号墓出 土有这种形制的带扣。时代断定在东吴中期,但是大量的出现是在两晋时期, 而且在这个时期之后带扣的形制就逐渐的定型。以后各代基本沿用这一形制的 带扣。在北周墓、隋唐墓以及五代墓都出土有较多的这种形制的带扣。从两晋 起一直沿用d 型带扣,它和带绮、铊尾等共同组成革带,并且革带质料的优劣 象征人们身份的高低。 贼剜物 2 、34 图二 ( 1 安阳孝民屯晋墓1 5 4 :3 6 2 、3 安阳孝民屯晋墓 4 安阳孝民屯晋墓1 5 4 :8 ) e 型,有系结用的穿孔和固定的扣舌,扣身饰各种动物纹的牌形带扣,依 据带扣的形状分为两个亚型: e a 型,前圆后方形,扣舌用轴固定在弧形穿带孔后,可以转动。 这种带扣在洛阳东关夹马营路东汉墓有出土。另外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也 出土一件这种形制的嵌绿松石龙纹金带扣。圆角长方形,长9 、首宽6 、尾宽 0 3 厘米,重5 0 克。外沿饰绳纹,内原镶棱形绿玉3 6 、圆形绿玉8 颗,已大部 分脱落。中心饰一飞腾的龙,兽首阔嘴,眼睛饰绿玉,颈部排列由小到大的金 珠,龙身中部镶嵌一颗直径0 9 厘米的松石。龙脊以金珠串成,龙尾分两叉, 四爪弯曲有力,关节处镶绿玉。扣环长条形,长5 、宽0 6 厘米,扣舌长1 2 、 宽0 4 、厚0 1 8 厘米。扣首两边分饰青龙、白虎。带扣制作精巧、细致,金壁 辉煌( 表三:1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孝民屯晋墓发掘报告,考古1 9 8 3 年 6 期。 安乡县文物管理所: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文物1 9 9 3 年第l l 期。 e b 型,呈前圆后方的七形,弧形穿带孔后起槽,用一小横轴将扣舌固定在 槽内,扣舌可以转动,扣身饰透雕的龙凤纹。这种带扣在湖北汉阳、洛阳晋墓、 江苏宜兴晋墓都有出土。 湖北汉阳的晋代鎏金铜带扣,长约7 6 、宽4 2 厘米,有四颗铆钉将其与后 面长方形铜片相连,铜片靠弧形穿孔的一端装有钩形活舌。铜片透雕成龙凤相 戏状,龙四足如兽,曲颈卷髯,以巨颌向风,志在必得:而凤昂首展翼,长尾 卷漂,恣意翱翔自若( 表三:2 ) 。 表三 ( 1 湖南安乡西晋刘泓墓、2 湖北汉阳的晋代鎏金铜带具) 这种在扣身饰各种复杂动物纹的牌形带扣以北方地区出现的最多,年代也 较早,出土的这种带扣以战国的较多,汉代的也有出土,直到两晋北方地区的 上层人物还较多的使用这种带扣。而中原大约在汉代才开始有这种形制的带扣, 所以很可能这种带扣产于北方,为北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用品,在北方民族 与汉族交往中接受了汉文化,汉族传统的龙凤图案取代了原有的动物纹。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原地区出土的a 型带扣和b 型带扣形制相对较接近, c 型、d 型、e 型带扣之间的形制又相对靠近,而和a 型、b 型带扣有较大的区 别。c 型带扣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这不禁让我们联想 到战国时发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北方带扣引入中原,所以才出现了不 同于a 、b 型带扣的新形制。而且c 型带扣和a 型、b 型带扣形制有很大不同, 所以用途也应该有所区别。 刘森淼:湖北汉阳出土的晋代鎏金铜带具,考古1 9 9 4 年第1 l 期。 二、带扣的分期及年代 从以上对带扣的型式演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带扣从产生到定型,经 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为了更详尽的了解其发展过程,我们把带扣的发展划分 为以下几个阶段。 ( 一) 产生期 属于此期的带扣主要是a 型带扣,它相对于其他型带扣来说出现的最早, 约相当于春秋时期,而且a 型带扣在战国时期就不再出现,很快就退出了历史 舞台,被其他型带扣替代,但是作为带扣的原始形态,它仍然是带扣研究中需 要特别重视的,在带扣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 二) 发展期 战国时期带扣得到极大的发展,属于这一阶段的带扣主要有b a 型i 式、8 b 型带扣,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的带扣也证明了这一阶段是带扣的大 发展时期,几乎所有随葬车马的墓葬考古出土的大量的这一阶段的带扣也证明 了这一阶段是带扣的大发展时期,几乎所有随葬车马的墓葬及车马坑都出土有 这两种形制的带扣,这一阶段带扣的普遍特征是扣环由以前的椭圆形变成长方 形,扣舌或为兽首形或为锥形,有的带扣的扣环或扣舌上饰有舍弃了以前的椭 圆形扣环的带扣,而变为长方形扣环,扣舌或为兽首形或为锥形,有的带扣的 扣环或扣舌上饰有云雷纹,圆点纹或卷云纹的纹饰,制作极为精细。 ( 三) 过渡期 汉代是带扣发展演变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除了继续沿用上一阶段的鸭首 方框形带扣外,还出现了活舌带扣及前圆后方形扣身的带扣,是带扣发展过程 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阶段。属于这一期的带扣主要有b a 型i i 式、c a 型i i 式、 c b 型带扣。尤以b a 型i i 式带扣过渡性质最为明显,它和b ai 式相比,扣环形 状都为长方形,只是扣舌由死舌变为活舌,c b 型和c a 型i i 式带扣不仅出现了 活舌,器身也变为前圆后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器身的带扣相比,有很大的变 化。另外,c ai 式带扣虽然没有扣舌,但是扣身已经变为前圆后方形,有穿带 孔和穿尾孔,所以也把它归入过渡期。 河北满城汉墓和北京大葆台汉墓的b a 型i 式带扣和c a 型i 式、c a 型i i 式 带扣都同时出土可以为这个过渡时期的存在提供一个很好的证明。另外之所以 1 4 把c a 型i 式、c a 型i i 式、c b 型带扣归入过渡型是因为它们的器身为前圆后方 形,既不同于以前的方形扣身,也不同于之后的“u ”形扣身,所以笔者认为应 该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过渡。如c b 型带扣形制已接近“u ”形带扣。可能是“u ” 带扣的滥觞。 ( 四) 定型期 经过了战国的发展、汉代的过渡,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带扣的形制逐 渐的趋于稳定,即扣环整体形状为“u ”形,在开口一端装一横轴,这一形制和 以前带扣的形制相比,不仅简单,而且实用,是吸收了以前各种形制带扣的优 点而制作出来的,于是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南、北方得到推广,属于这一 阶段的带扣即为d 型带扣。 ( 五) 稳定期 带扣形制在两晋南北朝定型以后,隋唐及以后各个朝代都沿用定型后的带 扣的,只是形制略有变化,如唐、宋带扣的扣环盛行半圆形或花瓣形,和两晋 的“u 形稍微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带扣的形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外在 汉代出现的c a 型i i 式带扣在唐代也继续使用,在北京丰台唐史思明墓、唐姚天 陂墓、唐永泰公主墓出土有这种形制的带扣,这也说明人们在使用一种新的东 西的时候不会马上舍弃旧的东西不用,而是要经过一个过程。 三、出土带扣的墓葬及带扣与其他器物组合关系的分析 ( 一) 出土带扣的墓葬分析 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仅仅的研究器物的发展变化是不够的,要想 掌握关于一件器物的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必须要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背景 之下,如对它的出土环境作分析研究,对他的同出器物的研究也会给我们提供 更多的相关信息。使我们能够更加宏观的掌握关于器物的信息,也只有这样才 能让我们在研究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对出土带扣的墓 葬或其他遗迹作分析研究,希望自己从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启示,也希望给大家 以启发。 出土a 型带扣的地点有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祭祀坑及宝鸡市益门村二 号春秋墓,这两个墓除出土有铜带扣外,还都出土有金带扣。 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出土有1 1 件金带扣,1 0 件铜带扣,它是迄今发现的 1 5 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先秦高级建筑群。 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为一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上口长3 2 、宽1 5 、底 长2 8 、宽1 5 、深5 5 米,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有金器、玉、铜、石及料器等几 类,共2 0 0 余件组,其中金器有带扣7 件,带钩、泡、环、络饰、串珠、金柄 铁剑、金环首铁刀、金方首铁刀、金环首料背铁刃刀等共1 0 4 件组,玉器有璧、 环、璜、佩、璋形饰等共8 1 件组。铜器有7 件带扣、镞、马衔、带钩、环、转 子等1 9 件。宝石制品有玛瑙、绿松石串饰。料器有管、珠等。在夏、商、周三 代及东周时期的各诸侯国,金器的发现均较少,而宝鸡市益门2 号墓出土金器 总量约3 0 0 克,居中原地区先秦墓葬之首,因此这座墓葬等级之高是显而易见 的。 出土b ai 式带扣的太原晋国赵卿墓东西长1 l 、南北宽9 2 :墓底长8 8 、 宽6 8 、墓中出土有礼器、乐器、车马器、手工工具、装饰品、铜构件等。 其中青铜鼎2 5 件,豆1 4 件、壶8 件、鬲6 件、鉴6 件,编钟2 套、1 9 件, 剑1 0 件,戈5 8 件、车马器1 8 5 件等,此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有一套相当整齐 的大牢七鼎,如按西周严格的礼制衡量,只有列国诸侯才能使用,但到了东周 时期,这种礼制已发生变化,诸侯用大牢九鼎,卿、上大夫用大牢七鼎,下大 夫用少牢五鼎,士用牲三鼎或特一鼎。此墓随葬了大牢七鼎,且棺椁及车马坑 的规格也很高,故墓主的身份至少应为卿或上大夫。 河北邢台葛家庄1 0 号墓为刀形竖穴土坑墓,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南北长 7 8 、宽5 、深1 3 2 米。墓室底部中央有椁室,南北长5 6 、东西宽4 、高2 米。 椁室内置三层木棺,三重棺均髹漆,外棺镶以石、蚌饰件。随葬品由于被盗掘 严重铜礼器已大多无存,只残存少量的器盖、足、耳等。出土随葬品主要有兵 器、乐器、生产工具,装饰品及车马器等。从质地上分为铜、玉、石、骨、漆 器及包金铜器等几类,共1 2 7 件( 组) 从墓的规模、用棺制度等分析,此墓为一座高级贵族墓葬。礼记檀弓 上载“天子之棺四重”,郑注“尚深邃也,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 士不重。 1 0 号墓主人享用三层棺,应为标准的诸侯之礼,春秋末年。邢台地 区属晋地,此墓也可能是晋墓,墓主人应为晋国重卿。 山东昌乐县东圈汉墓:m 1 为竖穴洞室墓,由墓道、甬道、南室、北室及四 1 6 个耳室组成,总面积约计8 6 平方米,由于m 1 曾被盗扰,所以出土遗物较少, 只残有一些饰件,计有铜镜2 件,鼎盖一件、灯盘2 件、当卢l2 件,泡2 4 件、 马衔1 0 件、玉舞人4 件、玉环2 件、玉石块1 2 件,此外还有漆木器、陶器、 骨器、封泥等。m l 发现的铜器虽多为饰件,但均鎏金,具有王侯墓之特色。 出土b a 型i i 式带扣的墓葬等级也较高,如西汉齐王墓和江苏徐州市米山汉 墓。 米山汉墓为长方形,墓口东西长2 5 5 、南北宽1 8 5 、深5 2 米。墓室亦作 长方形,长2 2 5 、宽1 4 5 、深0 6 米。出土的随葬品有陶盆、陶鼎、陶壶、陶 钫、陶茧形壶、陶谯岙、陶匝、陶球、陶俑、铜镜、铜弩机、铜勺、铜环等。 据推断墓主为侯爵以下的贵族。 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五个坑未经盗扰,出土遗物丰富,总计约一万二 千余件。其中陶器7 9 件,铜器六七五一件,铁器约四一0 件,银器一三一件, 铅器九九四件,漆器一六三件,骨器三一一件,泥器约三千件,其它三一一件。 种类有容器、生活用具、兵器、乐器、车马器、仪葬器及其他等。 五个随葬器物坑分布于墓室四周,各坑的随葬器物又自成一类,这当与当 时的“外藏椁 葬制有关。外藏椁,据汉书霍光传颜注引服虔云:“在正 藏之外,婢妾之藏也;或日厨,厨之属也”。“正藏 指墓葬之室,“外藏椁”指 在墓室的主椁之外,另辟木椁以随葬器物。齐王墓随葬器物坑,分布于墓室之 外墓道西侧,坑中构筑木椁,椁内置器物。一号坑放置礼器、二号坑葬狗、三 号坑以兵器和仪葬器为主,四号坑为车马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