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古今字问题管窥.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古今字问题管窥.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古今字问题管窥.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古今字问题管窥.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古今字问题管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分别是我国大型历史性详解汉 语字典和词典。它们以各自骄人的特点,在辞书界享有盛誉。但是书成 于众多学者之手,未能尽善尽美,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在情理之中。 这两部辞书在古今字的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些典型的古今 字未明确标注,如:“道尊”、“躲惑”;一部分古今字与异体字、通假 字“鱼龙混杂”,如“其箕”标注为异体字,“解懈”标注为通假字。 此外,这两部辞书中古今字的注释术语也不统一。 古今字是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对这两部辞书 中存在的这方面的问题做了部分的梳理和考正。首先,整理以往研究古 今字的各家观点,综核名实,确定古今字的范畴;其次,选取了典型的 古今字例作为研究对象,查检它们在两部工具书中的标注情况,以汉 语大字典的标注为主线,再对照汉语大词典的标注情况进行辨析, 之后,对这些古今字总的标注情况进行归类统计,分别列出并加以拾补。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古今字,标注,订正 a b s t r a c t h a ny ud az id i a n ,al a r g e - s c a l eh i s t o r i c a l e x p o u n d i n gc h i n e s e d i c t i o n a r y , a n d h a r ty ud ac id i a n ,ag i a n tc o l l e c t i v e d i c t i o n a r yo f 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b o t ht h ea n c i e n ta n dt h em o d e m ,a r em o s tp r e s t i g i o u s d i c t i o n a r i e sw i t ht h e i ri m p r e s s i v ef e a t u r e si nc h i n e s el e x i c o g r a p h yf i l e d 。y e t , u n d e r s t a n d a b l y , b o t hh a v et h e i rf l a w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w i t hr e g a r dt og u j i nz i , w h i c hi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b yt h e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 :f i r s t ,t h el a c ko ft h ee x p l i c i t m a r k i n go fs o m eo ft y p i c a lg uj i nz i ,s u c ha s :d a o d a o ,x i a n x u a n ,e c t ; s e c o n d ,t h em i x t u r eu po fg uj i nz iw i t hy it iz ia n dt o n gj i az i ,s u c ha sq i a n dj ia r em a r k e da sy it iz i a n dj i ea n dx i ea r em a r k e d 弱t o n gj i az i g u i d e db yt h es c i e n t i f i cc o g n i t i o no f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x i s t e n c eo f g uj i nz i t h i sp a p e rp a r t i a l l ye x a m i n e sa n di d e n t i f i e st h ea b o v e - m e n t i o n e df l a w si n t h e s et w od i c t i o n a r i e s t h i sp a p e rf i r s tc o n f i r m st h ec a t e g o r yo fg uj i nz i t h r o u g ht h o r o u g h l y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c o l l e c t i n g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ev a r i o u s v i e w p o i n t sh e l df o r m e r l yi nt h i sr e g a r d ;s e c o n d ,b yc h o o s i n gs o m et y p i c a la n d g uj i nz ia s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s ,e x a m i n i n g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m a r k i n g si nt w o d i c t i o n a r i e sw i mh a r ty ud az id i a na sm a j o rr e s o u r c ec o n t r a s t e dt ot h a to f h a ny uc id i a n ,t h i sp a p e rc o n d u c t sac l a s s i f i e ds t a t i s t i c sa b o u tt h em a r k i n g s o fg uj i nz ir e s u l t i n gi nas u m m a r i z i n gl i s ta n dt h e ng i v e sas u p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t oi t k e yw o r d s :h a ny ud az id i a n ,h a ny ud ac id i a n ,t h ea n c i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s ,m a r k i n g ,r e c t i f y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古今字是传统训诂学提出来的术语,最早见于郑玄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中之后, 又有颜师古、段玉裁、王筠、徐灏等人先后研究过“古今字”,但他们的古今字所指 的范围是不同的。其中,郑玄、段玉裁的古今字概念一致,指汉语历史上不同时代的 人表示同一词义时先后使用了同音而不同形的汉字的一种用字现象。颜师古特别强调 一对古今字必须是音同且本字本义俱同。王筠的古今字研究跳出前人藩篱,提出了“分 别文”、“累增字”的概念,这两者都属古今字无庸质疑,但就整体来看,他所说的古 今字范围比郑玄、段玉裁、颜师古的窄7 许多而徐灏的古今字范围则是段玉裁、王 筠两家理论的揉合。关于古今字的本质,当代又有王力、洪成玉、赵克勤、陆兴锡等 诸家发表文章,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们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古今字就是 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以陆兴锡先生为代表;另一种认为古今字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 中的一种孳乳分化现象,是具有孳乳关系的分化字,以王力先生为代表。大家们不同 的理解和主张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者们对古今字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追本溯源, 我们认为:古今字因为是用来解经并疏通文义时提出来的,所以古今字就是汉语同词 先后异字的现象。对古今字系统成论实自段玉裁始。他提出的“随时异用”、。古今无 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以及“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 字”的理论是非常有价值的,可谓一语中的,揭示出了。古今字”的本质:即古今字 是“历时”的问题,这样则与共时的“通假字”有了明确的界限。由于近代以来许多 学者都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古今字与分别文( 或区别字) ”的问题以及“古今字与 通假字”如何区分清楚的问题,而没有能回到历史的起点,先去溯清古今字究竟是怎 样一个范畴。实际上,古今字的范围大于分剐文( 或区别字 ,区别字包含在古今字 中,属于古今字的一部分;而古今字与通假字也是可以分辨的,二者不至于会象到孪 生姐妹那样无法辨识根据历史上古今字的提出及使用的实际情况,只要是“载籍古 今本”的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用字问题,不管是“分别文”、。古今异体字0 还是 其他之类的古今异字,都应一律视为“古今字”的范畴。n 1 而且因为是“历时”现象, 则同一历史时代文献语言中存在的某些个别用字习惯的不同就应该排除在外。然而由 于有关古今字的术语使用缺乏规范统一,影响了这一块问题的解决。 汉语大宁典汉语大词典) 中的古今字问题管窥 汉语大字典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大型历史性详解汉语字典,共计收列单字 5 4 6 7 8 个,而且解释最全面。正编本共八卷。在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大字 典还注意汲取今人的新成果。但由于涉及内容广泛,因此编纂的难度巨大。所以大 字典未能尽善尽美,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出版以来先后有许多读者献疑 指瑕。8 0 年代,有一些专家对辞书编纂中如何处理“异体字”、“通假字”的问题提 出看法,形成争议,但未达成共识。在大字典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疏忽:一些 典型的古今字未明确标注,或者一部分古今字与异体字、通假字“鱼龙混杂”。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集古今大成的巨型汉语语文词典,全书正文十二卷,收词 广泛。但百宝箱也有缺憾存在,它在古今字源流的整理方面也有疏忽之处。 古今字是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将从如下方面入手进行梳 理。首先,整理以往研究古今字的各家观点,综核名实,从而确定古今字的范畴:其 次,以一些典型的古今字为研究对象,归纳其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标 注情况,之后分别列出并进行辨析、订正、补充。 古今字的界定 “古今字”原本是传统训诂学提出来的个问题。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 期,这个时期的训诂学是依靠经学发展起来的。在西汉时,经学中已有了今、古文之 分。所谓的“今文”、“古文”,与后来所说的“古今字”不完全是一回事。许多注释 家拿“今文”读“古文”,并不只是指字体的古今不同,而主要还是指用后世所说的 “分别文”、“通假字”、“异体字”等形式的“今文”去读以“初文”、“古字”为主、 “一字多用”的“古文”典籍。“1 到了东汉,古文经盛行,一批训诘学家先后注解经传。其中,大经学家、训诂 学家郑玄兼通今古文经,所注最多。“古今字”这一术语就最早见于其对儒家经典的 注释中。例如: ( 1 ) 礼记曲礼下:“君天下口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口予一人。”郊注云: “觐礼日:伯父实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 郑玄作注时除径称某某古今字,还多以今字释古字。 ( 2 ) 诗经小雅鹿鸣:“视琵不忱,君子是则是效。”郑注云:。视,古- 示字也。” 2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3 ) 礼记曲礼上 :。幼子常视毋诳。郑注云:“视,今之示字。”1 郑玄注释“视、示”古今字,是从他所处的时代来看,诗经中的“视”字所 表示的词义到汉代已转移到“示”字。也可见当时“视”、“示”没有明确的分工:即: 观视于物作。视”,以物示人作“示”。 ( 4 ) 周礼考工记鞴人“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日驰骋,左不楗。”郑注云:“杜 子春云:楗读为蹇。书楗或作券玄谓券,今倦字也”【却 即券、倦古今字。“倦”的古字还有。卷”字。 ( 5 ) 礼记玉藻篇:。王后樟衣,夫人揄狄。”郑注:“樟读如晕,揄读如摇。置、摇, 皆雉名也刻缯而画之,著之于衣以为饰。因以为名也。后世作字异耳。”嘞1 裨农,“王后的祭服。衣上有野鸡的图纹。”“1 置,“具五彩的雉类,锦鸡。”m 删 两个字音同,各有义,但在这里为记录同一个词的先后异字的用字问题,属于“古今人 用字不同”的古今异字。“揄”音摇,“揄狄”,古代王后祭服和夫人命服。忡h 摇”, 雉名。释名释衣服:“摇翟,画摇雉之文于衣服也。”“摇翟”即“揄狄”m 嘲 可见,“揄、摇”二字办为古今人用字不同的问题。 ( 6 ) 周礼秋官司寇:“誓蔟氏下士一人、徒二人。”郑注:。郏司农云:磐读为糖。玄 谓:磐,古字,从石折声。”贾公彦疏:。以石投掷毁之”2 1 段玉裁认为“磐”字当是“从石析会意,而析亦声也。”嘲则“搪”为“薯”字的后 起形声字。 ( 7 ) 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 :。栈车欲弁,饰车欲侈。”郑注:“饰车谓革鞔舆也。大夫 以上革鞔舆。故书侈作移。杜子春云:当为侈” 其实在这里,“移”用作“侈”是同音替代的通假。 ( 8 ) 札记曲礼上:“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郑注云:“攘,却也。或 者攘,古蘸字。”邵瑛群经正字:“此即推蘸之本字。“”“ “攘、蘸”古今字。郑玄的注释中还出现以“正字”、“俗字”观点看问题。如: ( 9 ) 诗经国风十献之间:。献,古作晦。俗作敏。”1 “歆”即“亩”。“晦、欹”为古今异体字。 从以上“古今字”术语的使用中可以看出,郑玄已具有了古今字的概念:不同时 代的人表示同一词义时先后使用了同音而不同形的汉字的一种用字现象。其范围较宽 泛,但似乎与后世增加偏旁的后起“区别字”关系不大。 后来的学者大多沿用了郑玄“古今字”的术语来注释古今异字的现象。例如: 3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中的古今字问题管窥 ( 1 ) :“海外肃音,北发渠搜,氐羌徕服”注日:。徕,古往来之字也。”脚删 ( 5 ) 汉书礼乐志k “故孔予日;安上治民,莫蔷於札# 移风易俗,莫精于乐”注云: “蘸,古善字。”脚删 ( 6 ) 汉书武帝纪“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乞所睹闻也。”注日:“睹,古祝字。”脚删 ( 7 ) 汉书礼乐志 :“海内安宁,兴文匮武。注云:。匮,古偃字”“1 4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3 汉书礼乐志:“清明鬯矣,皇帝孝德。”注云:“鬯,古畅字。” 从现代语言学角度,可以把颜师古的“古今字”范围概括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汉 字字体演进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和使用的古今异体字,如“睹、靓”,“蘸、善” 等等之类;一是古今同词异字的用字问题,如“身、娠”,其中还包括汉字孳乳发展 过程当中增加偏旁的后起“区别字”,如“躲、惑”,“厦、偃”,“徕、来”等等。一 是既非“分别文”,亦非古今异体字,而从共时角度来看,属于“通假字”的,如: “蚤、早”,“鬯、畅”等等。颜师古的“古今字”特别强调的是音义俱同的一对字。 此外,在对汉书注释中,还有一些古今字,颜师古是用“读日”的形式为它们作 注的,如“说读日悦”、“道读日孽”、“解读日懈”,这些注释有失偏颇。 到了清代,小学大盛,素有说文四大家“巨擎”之称的段玉裁,师承旧说, 在“古今字”概念的阐发上,基本上是拥护汉时的学者的意见的。但“古今字”系统 成论实自段玉裁始。请看段氏说文解字注中的古今字字例: ( 1 ) 收部具下:“共供古今字。“” ( 2 ) 气部气下:。气氛古今字。“” ( 3 ) 革部稗下:“削鞘古今字。”“内,今纳字。”“1 ( 4 ) 殳部役下:“圉,古榘字。“”“ ( 5 ) 刀部刷下:“饰今拭字。“” ( 6 ) 甘部默下:“默厥古今字。“”“ ( 7 ) 竹部笮下:“笮窄古今字。”“ ( 8 ) 步部下:“雍萎古今字。”6 1 1 “菸蔫古今字。”“1 ( 9 ) 竹部笛下:“笾笛古今字。” ( 1 0 ) 喜部悫f :“说者,今之悦字。” ( 1 1 ) 旨部旨卜:“旨,今字以为意怕字。“”。 ( 1 2 ) 耳部联下j “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1 ”1 段氏的古今字与郑玄注的古今字概念一致。 段玉裁提出了“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1 的 观点,并说“古今字”是“随时异用”1 ,“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2 1 但在许多注释中,段氏又自相矛盾,与自己提出的“古今人用字不同”的理论相违背, 把许多后起今字看作“俗字”排除在“古今用字”之外。如: ( 1 ) 目部盲下;“盲,目无牟子也。牟俗作眸。“”“ 汉语大2 # 典 汉语大谢典中的古今字问题管窥 ( 2 ) 肉部腰下:“雍俗作攘。” ( 3 ) 刀部划下:“刊,从刀( u ) 寸声。诗:他人有心,予寸度之俗作忖。“ ( 4 ) 竹部箪下:“汉律令:箪,小匡也。匡,俗作筐。“” ( 5 ) 甘部默下:“默蜃正俗字。”1 ( 6 ) 鼓部鼓下:“郭廓正俗字。“” ( 7 ) 门部闵下:“( 阂) 引申为凡痛惜之辞,俗作悯。” ( 8 ) 虎部下:“师狮正俗字。”1 ( 9 ) 鸟部下:“薷,夏小正作弋。与职切。俗作薷。”鸥f 又谓:“弋即鸱也。弋之字变 为篙,薷行而弋废矣。毛诗正义引仓颉解诂:旖即鸱也。然则仓颉有蔫字。从鸟弋声。许 无者,谓鹃为正字,薄为俗字也。”m “ ( 1 0 ) 皿部盎下段氏云:“盔,拭器也。广韵、集韵、 类篇皆作拭。许二持以饰为拭, 不出拭。此作拭者,说解中不废俗字,抑后人改也。“” 这些所谓的“俗字”正是古字的后起区别字。说文中许慎常用汉代通行文字来作 “说解字”,而段玉裁有一个认识,即认为说文的说解中不应出现未经说文 录用的俗字,凡要出现了这样的字,段氏就会将它改成正字或者维护说“抑后人改”。 段玉裁的俗字观念实在是与他自己提出的理论背道而驰的。 段玉裁之后的又一位清代学者王筠,跳出前人藩篱,在其说文释例中提出“分 别文”、“累增字”的概念。他说: “字有不须偏旁而义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 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 冉字之类) ;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 则只分其一义也( 论字不足兼公侯义) 。其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是谓累增字,其种有三:一则 古义深曲。加偏旁以表之者也( 哥字之类) ;一则既加偏旁,即置古文不用者也( 今用彳复而不 复) ;一则既加偏旁,而世仍不用,所行者反是古文也( 今用因而不用捆) ”“ 这两种提法是着重从汉字孳乳繁衍的造字规律角度提出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其 加偏旁”后,字义是否变化。“分别文”、“累增字”都是古今字。但王筠也在随文注 释中使用“古今字”的术语。例如: ( 1 ) 鬻、糜古今字。”“” ( 2 ) 囟下云:“恩即古思字也。”“1 ( 3 ) 血部邯与心部恤同。比部毖下引 书:无毖于邮。今本作恤。”“” ( 4 ) “匿”下云:“匿”,玉篇在亡部。亦古帏字。”胂1 他注的这些古今字往往是一些不同时期产生的古今异体字。总的来看,王筠所强 6 内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调的“古今字”主要是。分别文” 比王筠稍晚的徐灏,他说;。古今字有二例一为造字相承,增偏旁;一为载籍古今本 也。“( 说文解字注笺第一上“祜”字下) 实际上他是揉合了王筠、段玉裁两家 的说法。造字相承”指的是王筠提出的增加偏旁式的“分别文”,古字和今字有造字 相承的关系;“载籍古今本”,其实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言古今字者,主谓同音而古 用彼、今用此异字”的用字问题。 所以归纳起来,前人对。古今字”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古今字”的提出及郑玄的使用。从郑玄对。古今字”术语的使用来看,反映的是古 今人用字不同的问题。他在注释中,以今字释古字,“今”是以他所处的时代( 或典 籍文献) 为今。“古”是以他之前时代( 或典籍文献) 为古;在先使用的为古字,在 后使用的为今字。但从理论上来说一些属于古今字范围的后起“区别字”,在他的注 释中较缺乏,理论上也没有明确的论述,所以在他的。古今字”概念中似乎是未包括 这些字的。到了段玉裁,他是继承了汉人的意见的,尽管他在理论方面明确提出了 “随时弄用者,谓之古今字”的标准,但在实际注释过程当中,他却又把许多后起孳 乳字看成“俗字”对待,与自己提出的“古今人用字不同”的说法相违背,而将这样 的字排除出“古今字”的范围。但是他的“古今无定时”的理论是非常宝贵的第二 阶段是众多注释家对“古今字”体例的沿用阶段。其中不能不提对郑玄“古今字”发 表过不同意见的颜师古,他讲的“古今字”也是用字问题其范围内包括“音义俱同 的古今异体字”,还收入一些“造字增偏旁”的。分别文”,这些字从理论上来讲都属 于古今异字的问题,说它们是“古今字毫无疑问是有道理的但有些是共时角度 的通假字,应排除出去。第三阶段的代表人是王筠。王筠所说的“古今字”主要是指 “分别文”,还包括一些不同时期产生的异体字但汉人所说的。同词异字”的古今 用字问题似乎未有体现,范围狭窄了一些。第四阶段以徐灏为代表。他的古今字范围 明确地包括两类:一是“造字相承”的后起“区别字”,一是“古今载籍本”的用字 不同问题,但一些古今异体字似乎未包括在内。所以比较来看,颜师古的古今字范围 是最广的,其次是徐灏,再次是郑玄、段玉裁,王筠所讲的古今字范围最窄。 当代学者对“古今字”的意见主要有如下一些:一是以王力先生为代表。在王力 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收有。古今字”的内容,但对古今字未下明确定义 他在分析汉字增多的原因时说: 7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 中的古今字问题管窥 “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阳、僻、 嬖、譬等字的意义。”又举“责”、“舍”为例,说:“责舍等字是较古的字,债拾等 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拾等称为是古今字”“责舍所移交给债 拾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 责任、房舍等) 并没有卸 掉。”棚 王力先生所说的“古今字”实际上就是王筠提出的“分别文”,在同源字论 论文中,王力又改称古代汉语教材中所说的古今字为。区别文”。 因此之后的许多学者或者古代汉语教材的编者都引用了王力先生的古今字概 念,把古今字只强调成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文字孳乳现象。洪成玉就阐发过 这样的论述,说:“古今字应该是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分化字。”“古今字的相承关系是 一个历时现象。我们还能从今字产生的过程中,看出汉字发展的某些规律。如大量的 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构成,而且不避重复,有不少古今字,如莫暮、然燃、 止趾、或国、熏爝、益溢等,今字所增加的都是与古字相同或相近的形符。”【l ”赵 克勤先生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古今字是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古字 和今字,只是在某一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两种字形今字产生以后,古字并没有被淘 汰,而只是减少了它所表示的几个意义中的一个,还保留着其他意义。”“”“古今字 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汉字首先从象形开始,然后在它的基础上构成指事 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但是,只有形声才是一种最富有生命力、最能产的造字方式 今字的产生基本上就是依照形声字的构成方式,以原有的古字为声符,再加上意符组 成的。”“蚴”他所说的“今字”也就是王筠说的“分别文”。 另一种意见以陆锡兴先生为代表。他为古今字下定义说:“古今字就是汉语同词 先后异字的现象。”“”“古今字是以语言的最小独立单位词为中心,观察在某一 阶段它的书面形式汉字字形的前后变化。两个形体不同的汉字,只要同音,不管 意义相近或者意义无关的都可组成古今字。”峭哪这与早期郑玄对古今字的使用情况 以及段玉裁对古今字的理论阐发是一致的,并且更加深入。其范围与颜师古提出的不 谋而合。 总而言之,郑玄、颜师古、段玉裁、陆锡兴等的“古今字”观才是符合历史的, 这个术语本来就是古人在注释经籍、疏通文义时提出来的,它反映的就是汉语历史上 不同时代的人在表示同一词义时先后使用了同音而不同形的汉字的这样一种现象。古 8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今字的范围大于“区别字”,区别字包括在古今字当中,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 尊重历史事实。当然,字书、辞书的编纂者更应该坚持原则,一以贯之,历史地、全 面地反映古今字问题。 供本文研究的古今字字组,均为目前所公认的,有如下1 0 8 组: 荚暮昏婚益溢孰熟:i l l 背被臌受授赴i 1 , 何荷丞拯免娩内纳p 节队坠然,燃要腰齐剂印仰奥燠景影匡筐匡眶厉砺禽擒右,佑颓 俯哥歌舍拾责债反返说悦乍作叉岔其箕扶损欧呕雅鸦不丕 没殁感憾共恭共供大太伯霸亦腋知智番垂隹唯( 维、惟) 弟 悌杭航。杭粳罔纲道嫡云罢嵩,端厦偃、主颁额衰蓑玄肱珏展 解懈竟境取娶嘱惩( 凭) 亢抗射敦辟避或惑立位童瞳邑1 县曾眉介 ,芥濯擢寤悟厉励贾价原源卒,猝蚩嗤甫父段瞢网罔告畴吕膂虚 墟章彰道尊身娠躲悲句,勾饰拭丰璺振赈弼同永,蒙晶星冉,髯牟 哞缺泱块佩瑕文纹采彩采鲧或国台怡窟演 两部辞书中都认同的古今字 两部辞书都认同的古今字字组共有如下3 2 组: 莫暮昏婚益溢孰熟北背被臌受授赴i l , 何荷丞拯免娩内纳闷 节队坠然燃要腰齐,剂印仰奥燠景影匡筐匡眶厉砺禽擒右佑烦 俯哥歌亦腋采彩采缧或国台怡 以上古今字字组在汉语大字典中,其标注情况: 被释字义项释义术语解释字 莫 1 日落的时候后作暮 昏 2 结婚 后作 婚 益1 水漫出器皿,引中为水涨 后作 , 溢 孰 l ( 食物等) 熟。 后作 熟 北l 乖违;相背 后作 背 被1 覆盖 后作 披 受2授予,付给后作授 赴7急走报丧后作 讣 何 1 担,挑后作荷 丞 l o 振救后作拯 免 1 :2 生孩子后作娩 9 汉语丈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古今字问题管窥 内 l 纳,交入后作纳 1 +瑞信;符节。古代用以证 后作 同带 明身份的信物。 队 l路落 后作坠 然l燃烧 后作燃 要 1 人体胯上肋下部分后作 腰 1 调配,调节;分量;特指后作 齐剂 调味品;药剂 印 l仰慕:仰仗后作仰 奥 4 温暖后作燠 景 1 + 阴影后作影 匡i 古代盛饭用具后作筐 匡 7眼眶 后作眶 厉 1磨刀石 后作砺 禽 1 捕获;捉拿后作擒 右l 助帮助后作佑 颓i 低头后作俯 哥1 +歌唱后作歌 亦l +人的腋窝斤作腋 采 1 + 彩色后作彩 采 1 彩色的丝织品后作 缥 或l + 邦国:封国 扁作国 1 喜悦后作怡 以上古今字字组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标注情况: 被释字义项释义 术语 解释字 莫 1 日落的时候“暮”的古字薯 昏 8 结婚后多作 婚 益l水漫出器皿,引中为水涨“溢”的占字 溢 孰 l ( 食物等) 熟。 “熟”的占字熟 北 l + 乖违;相背“背”的古字 背 被 l +覆盖 后作 披 受 1 5付与后作授 赴 1 1讣告,报丧斤多作讣 何 l + 担,挑;承受 后多作荷 丞j +拯救厉多作拯 内 l纳,交入“纳”的占字纳 l o瑞信;符节。古代用以“筒”的古字 p 节 证明身份的信物。 队1坠落后作路 然1燃烧“燃”的占字燃 要 1人体胯上肋f 部分“腰”的占字腰 1调配,调:仃;分餐;特后作 齐 剂 指调味品;药剂 亡j l仰慕:仰仗“仰”的占字 仰 奥l温暖后作燠 景1 阴影,影子后多作影 匡1容器名“筐”的古字筐 1 0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匡9眼眶“眶”的古字 7 眶 厉l辐磨石“砺”的古字砺 禽6俘获;被俘:制伏“擒”的古字擒 右 1 助,帮助后多作佑 颗1 +“俯”的古字俯 哥 1 歌泳“歌”的古字歌 亦 1 人的腋窝后作腋 采 1 彩色后作彩 采 1 彩色的丝织品后作 缓 或 1 + 邦国;封国后作 国 1 喜悦后作 怡 注:凡是单义词的义项均标注为1 ,。 以上这些字组在两部辞书中均被认为是古今字。这些古今字字组中的今字,大部 分是由孳乳产生的。其中有:今字改变了古字本义的字组,如采彩、采绿、昏婚、 景,影、匡眶、厉,砺、禽擒、齐剂、被,披、赴 ;今字与古字的本义同义的字组: 莫暮、益溢、孰熟、丞拯、免娩、队,坠、然,燃、要,腰、奥嗅、匡筐、右,佑、叛 俯、北背、受授、印,仰、哥歌、亦腋。也就是说,“古今异字”,也可能今字与 古字的关系是4 异音异义”( 如影字) 或“同音异义”( 如彩字) 。除了孳乳关系,其中 “亦腋”一对古今字,又反映出一些象形字、会意字变为后起形声字的古今字情况 同时,大字典的标注中又存在以下现象:大字典第2 4 2 页“台“下:喜 悦。后作“怡”。说文:“台,悦也。”段玉裁注:“台,说者,今之怡、悦字。”大字 典的编者标注“台、怡”为古今字关系,而在第1 6 5 6 页“说”下标注“说,同悦。” 又如,大字典第6 3 9 页“景”下:阴影。后作。影”。且在解形部分中引段玉 裁注云:“后人名阳日光,名光中之阴日影,别制一字,异义异音。”段氏所言的“影” 字是为古字“景”的引申义所“别制一字”,那么,“知、智”、“解、懈”、“弟、悌” 等字组亦为古今字范围无疑。但事实上,大字典将它们的关系分别标注为:“知同 智”、“解通懈”、“弟同悌”,令人费解。 另外,大字典在对古今字与“正俗字”的处理上存在这样的情况:如“匡、 眶”一对字组。段氏说文解字注竹部箪下:“汉律令:箪,小匡也。匡,俗 作筐。”认为“筐”为“匡”之俗字,大字典标注它们为古今字关系。又段氏言: “牟,俗作眸”,大字典第7 5 6 页标注为“牟,后作眸”。而段氏所言的“师、狮 正俗字”,在 大字典第3 1 l 页下却又标注为“师同狮。”再如,“说、悦”这一对 汉语人典汉语人词典中的古今誓问题管窥 古今字中,今字“悦”被许慎认为是俗字,说文中不见收,直到徐铉校订说文 后上书给皇帝的表中收了二十八个“俗书讹谬”不合于六书之体的字,其中才有“悦” 字,而且在下边注:“经典只作。说。”那么二字为古今字无疑,可大字典认为 是“说同悦”,这样的标注实在不能令人理解。段玉裁把一些在造字上古今有相承关 系的字认为是“正俗字”,而大字典对“正俗字”处理态度上的模糊,造成了原 则上的时宽时严。一批今字,在注释家所言为俗字,如古“饰”字的今字“拭”,古 “窟”字的今字“消”,古“责”字的今字“债”,古“贾”的今字“价”,古“道” 字的今字“嫡”,古“豚”字的今字“戆”,它们的古今字关系都没有得到承认。 又如书证问题。大字典第9 9 1 页“戆”字下引书证:孟子公孙丑上:“民 之悦之,犹解倒戆也。”“戆”,说文中未收录,广韵中见收,并注:“繇,说 文云:紧也。相承借为州躲字。戆,俗,今通用。”又有汉书高帝纪:“带 河阻山,躲隔千里。”颜师古注:“此古戆字耳,后人转用为州豚字,乃更加心以别之。” 可见,“惑”字是一个后起的字。那么,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悦之,犹解倒戆也” 中就有“戆”字,这必定是传抄的错误,是后人加上“心”的。同样,“悦”字也不可 能出现。古籍中这样的传抄错误广泛存在,势必为字典辞书的编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如字形解说。如“不、丕”、“乍、作”两对古今字,由于许慎是没有见到古文 字资料的,所以没有看到金文中“不、丕”字形一样,古“作、乍”字形相同,大 字典编者分别对“不”、“作”的古文字字形进行了说解,但在义项的注释中并没有 再作出“古今字”这样的标注。既然探明了其古文字字形,就应该标注清楚。 所以,大字典在古今字的处理上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失误,以下部分将对 照大词典的标注,对另外的7 6 对古今字字组的标注情况作出订正。 三、两部辞书中认识不统一有分歧的古今宇 因为情况复杂,本部分辨析时,以汉语大字典的标注为主,再参照汉语大 词典进行对照分析。 ( 一) 汉语大字典标注为“同”的字组 “同”是标示“异体字”的术语。异体字是两个不同形体的字,而这两个字都是 为这个词而造,两个字音义俱同。“”以下字组,- - 贝t j 是历时的,二则古字与今字是“分 内蒙古师范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明确”的,所以属于古今字范畴。 1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皆标注为“同”的 ( 1 ) 匮偃:汉语大字典第3 6 页( 一) 下:y 6 n 同“偃”。引书证汉书王 吉传:“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匡薄。”颜师古注:“匾与偃同,言遇 疾风则偃靡也。”又礼乐志郊祀歌:“海内安宁,兴文匮武。”颜师古注:“匮, 吉偃字。”汉语大词典卷一第9 6 8 页:“醒,同偃。” 、 按:曝,说文 部:“匮,匿也。”段玉裁注:“匿之言隐也。”本义为隐藏。 在典籍中多用“巨”表示“倒伏”、“停止、停息”的意思。礼乐志郊祀歌:“海 内安宁,兴文匮武。”颜师古注:“匮,古偃字。”汉语大字典“偃”下第:倒伏; 第:停止,停息。两个字为表示同一个词的先后异字问题。有的时候,今字出现在 较早的古籍中,古字却出现在较晚的古籍中。厦,偃这对古今字即是。 学林卷九: “武成:王来自商至于璺,乃偃武修文。而汉书郊祀歌:海内安宁,兴文 匮武。用匮字,省文也。”所说的“省文”现象,与古人仿古的积习有关。班固汉 书多改用古字,所以不可拘泥于古籍。而且,今字产生之后,在古籍中仍用古字者, 不能刻板地理解为“通假”现象。 。 ( 2 ) 镇额:汉语大字典第1 8 1 7 页( 一) 下:6 同“额”。方言卷十:“镇, 中夏谓之领,东齐谓之颡。”说文:“颁,颢也。”徐铉等注:“今俗作额。”汉书外 戚传下孝成赵皇后:“镇上有壮发,类孝元皇帝。”汉语大词典卷十二第2 9 2 页:“镇同额。” 按:镄,( y 言卷十:“镇,中夏谓之镇,东齐谓之颡。”说文中无“额”字, 最早见于玉篇。玉篇页部:“额,方言云:中夏谓之额,东齐谓之颡。” 广韵陌韵:“额,说文作镇,颡也。”说文:“颁,颡也。”徐铉等注:“今 俗作额。”所谓俗作“额”字,即认为它是俗字。俗字是与正字相对而言。清王筠说 文释例:。一时有一时之俗,许君所谓俗,秦篆之俗也,而秦篆之俗籀文之俗,籀文 又即古文之俗也。”实际上,许多俗字后来都取代了先前所谓正字,而取得了后代通 行正字的资格,如段氏 说文解字注中“某行而某废矣”就是对此种现象的反映。 因为说文认为“颁”为“额”的正字,“额”为俗字,所以说文未收“额” 字。前汉记宣帝纪:“曲突徙薪反无恩泽,焦头烂额後为上客邪? ”“颁、额”为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古今字问题管窟 同词的古今异字。 ( 3 ) 衰蓑;汉语大字典第1 2 8 1 页( 一) 下:s u 6 ( d 同“蓑”。雨具,即蓑衣。 说文:“衰,草雨衣。”广雅释器;“草谓之衰。”清王念孙疏证:“越语云: 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经传或从舯作蓑。”汉语大词典卷九第2 8 页: 。衰,同蓑。” 按:衰,说文:“衰,草雨衣。秦谓之萆。从衣象形。”清朱骏声通训定声:“古 文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字亦作蓑。”本义就是一种雨具,即蓑衣。广雅释 器:“萆谓之衰。”清王念孙疏证:“越语云: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经传或从! l i i 作蓑。”今本国语越语上作“蓑篾”。说文中未收录“蓑”字, 玉篇舯部:“蓑,草衣也。”“蓑”字在“衰”字的基础上增加了“帅”旁,更加 明确了词义,两个字在书面上有了区别,“衰”亦不再表示“蓑衣”之义。“蓑”字取 代了“衰”字成为“蓑衣”义的后代通行正字。徐铉校定说文序“俗书讹谬不合 六书之体”中收有“蓑”字,说文新附都不收,证明它也是一个很后起的字了。 ( 4 ) 脚兽;汉语大字典第6 1 0 页:“段”同“瞢”。汉语大词典:“段同兽”。 按;段,说文中无,见于正字通。但甲骨文中有“段”字,象以手开户之 形。“瞢”为“段”的孽乳字。于省吾甲骨文字粹林:“甲骨文段和从段的字均从又, 不从支,周代金文多演变为从支。段字象以手开户,孳乳为售。”瞢,说文:“教也。 从支,启声。”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愚谓当解为从口,段声。盖教者必| ;三l 言, 故字从口。教者发人之蒙,开人之智,与蒈户事相类,故字从段声,兼受段字义也。” “段”为象形字,“蒈”字为古字的后起形声字。 2 、汉语大字典标注为“同”,汉语大词典未指出的 ( 1 ) 舍拾:汉语大字典第1 2 2 6 页( - - ) s h t 下:同“拾”。放下,放弃。广 韵马韵:“舍”同“拾”。易贲:“舍车而徒。”汉语大词典卷八第1 0 8 2 页 未指出。 按:舍,本义是客馆宾馆。说文部:“市居日舍。”所谓的“市居”,就是 招待过客人的地方。假借用来表示“舍弃”义。而“拾”字,说文:“释也”,j f 是 “拾弃,取拾”义的本字。在表示“拾弃,取拾”这个意义上,“拾”字出现较晚, 汉以前没有这个“拾”字,所有典籍当中的“拾”字都用“舍”。尚书大禹谟: 1 4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孟子勤学篇:“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唐杨惊注:“言立功在于不舍舍与拾同。” 又如,文选颜延年秋胡诗:“拾车遵往路,凫藻驰目成。”唐李善注引周易日: 舍车而徒,义弗乘也。”“舍”又为“拾”的简化字。 ( 2 ) 乍作: 汉语大字典第1 5 页( 二) z u b 下:同“作”。集韵铎韵:“作, 说文:起也。亦省。”大字典字形说解:乍,说文亡部:。乍,止也,一日 亡也。”林义光文源以为乍“即作之古文。”汉语大词典卷一第6 4 5 页未指出。 按:乍,说文亡部:“乍,止也,一日亡也。”段玉裁改作“止亡词也”。汉 语大字典“乍”下第:表示制止之词。大字典又于“作”下云:“说文:作, 起也。从人,从乍。编者按:甲、金文均作乍,不从人。以后加人旁,分化为二字。” 许慎是未见过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的,故不知道甲骨文“作”与“乍”同。王 筠说文句读人部:。钟鼎文以乍为作。然则乍是上古通借字,作是中古分别字。” 集韵铎韵:“作,说文:起也。亦省。”书禹贡“云土梦作义”孙星衍 今古文注疏引王氏引之云:“作,古字为乍。”。乍”为。作”字“亦省”,倒不如说是 。作”为“乍”字增加。人”旁。甲骨文、金文“乍、作”字形一样,到说文中 一分为二二字为古今字关系。 。气乞”,汉语大字典中标注为古今字,在“乞”下见编者按:古“乞”与 “气”同字。又在“气”字下见到“乞求;给予。后作乞”这样的标注。古“作” 与4 乍”同字,后。作”加“人”旁。汉语大字典不确为古今字解,而作“同” 字解。如此,似乎“气乞”亦标注为“同”才对。汉语大字典收古今字前后舛误。 ( 3 ) 叉岔:汉语大字典第1 6 4 页( 一) c h a 下:用同“岔”。宋惠洪夏日: “三叉路口炊烟其,白瓦青旗一两家。”t 汉语大词典卷二第8 5 2 页未指出。 按:叉,用同。岔”。“用同”,汉语大字典凡例1 4 条:后起的同音代替字用 “用同某”表示。后起的同音代替字”岂不是先后用字不同的古今字范畴。因为一 方面,二字字义有联系。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部:“凡歧头皆日叉。”而“岔” 字本义为“分歧的,由主干分出来的”。另一方面“岔”字后起,字汇中才收有“岔” 字。所以二字属于古今字关系。大字典中应直接注为“叉,后作岔”,明明白 白,不易引起读者匪思。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中的古今字问愿管窥 “) 其箕: 汉语大字典第1 0 3 页( 一) j i 下:同“箕”。簸箕。 说文箕部; “其,籀文箕。”段玉裁注:“经籍通用此字为语词。”汉语大词典卷二第1 0 1 页未 指出。 按:其,古文字像簸箕之形,本来是为这个意义造的专字,后来借此字来记录同 音的指示代词,代表第三人称,相当于。他( 她、它、他们) 的”或“他”、“她”、 。它”。易系辞下:。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又借作副词、连词、 助词等虚词。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盖未借其为语词之先,其为箕字; 既借之后,箕始加竹。”“箕”字是“其”字本义造的今字。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本文 第一部分大字典认同的古今字字组中就有:“暮”是为“莫”的本义所造专字, “燃”是为“然”字本义所专造字,还有“溢”为“益”字本义的专造字,“熟”为 “孰”字本义的专造字,还有“队坠”、“要腰”等等。 ( 5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