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左传》礼制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r l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典籍 之一,左传记载了大量有关礼的史实。从这些史实中我们可以勾勒出当时礼 制的发展概况,并探讨其与春秋社会的关系。本文共分为三章,分别为: 第一章:左传中所见礼的类别与内容。主要按照传统“五礼 的分类方 法( 分别为吉、凶、宾、军、嘉)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左传中所见的 礼加以分类、总结,并给予简要的论述。这是本论文篇幅最多最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章:左传中礼的崩坏与重建。第一节主要基于左传有关礼的史 实,从礼的废弃、僭越、交通三方面看礼在春秋时期的破坏,指出“礼崩乐坏” 在一定意义上是当时社会现状的集中概括。第二节阐述了左传中礼的重新 建构。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礼仪”相分重视礼的内在精神; 从礼乐到礼政强调礼的政治伦理规范;以礼庇身重视礼对于个人的意 义:礼法相争强调法的辅助作用。这四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时人面对“礼崩 乐坏”的社会现状,对传统礼制的重新建构,为后世礼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第三章:左传中礼的发展与春秋时代。礼的发展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 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春秋时觏急剧变动的社会阶层,这当中又以士阶层的崛起 最为重要。同样礼的发展反过来也极大地影响了春秋时人的社会风貌,在积极 乐观与惶惑不安并存的的社会大背景下也蕴藏着一股反思的力量。文学作为社 会生活的反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礼的发展的影响。借助于崇礼的传统,当时 的社会兴起了赋诗的热潮。“礼使人处于诗与艺术之中。”左传辞令的语言高 贵典稚,委婉含蓄,在不卑不亢间显示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些都对后世 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左传礼崩坏重建影响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u s u a l l yh o l d st h en 锄eo f t h ec o u n t 巧0 fe t i q u e t t e ”“:融t e s ”h a v ea n i m p o n a n tp o s i t i o n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s o c i e t y a sm ef i r s t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c o m p l e t e 锄a l i s t i cs t y l eh i s l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a n do n eo ft h em o s ti i n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eb e i n g si nt h e p r e q i np e 而o d ,z u oz h u a i l h a v er e c o r d e dl a 唱ea m o u n to f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a b o u t 啊t e s ”f r o mt h e s e w ec a nd r a wt 1 1 eo u t l i n eo fr i t e sa tt h a tt i m e ,a n dd i s c u s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巾o ft h er i t e sa n dt h es p r i n g 一越i t l m ms o c i e t y t k st h e s i si st o t a l l yd i v i d e d i n t ot l l i c ec h 印t e r s t 1 1 ef i r s t :t 1 1 ec o n t e n t 觚dt h ec a t e g o 叫o f t e si n z u o z h u a i l ”1 1 1t h i sp a n ,w e m a i n l yu s ep r e h o m i n i d s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a c c o r d i n gt o t l l et r a d i t i o n a l “f i v eg i r ”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m e t h o d ( a u s p i c i o u sr i t e s ,o m i n o u sr i t e s ,g u e s t t e s m i l i t a r yn t e s , f i n er i t e s ) ,t oc l a s s i f y s 啪u p ,a n dg i v eb e fd i s c u s s i o na _ b o u tt h e “r i t e s i n z u o z h u a l l ”1 1 1 i si st h em o s ti m p o n 锄tp a ni nt h i st 1 1 e s i s t h es e c o n d :t h e t u a ld e s t r u c t i o 璐锄d r e c o n s t m c t i o n si n “z u o z h u a n ”i nt h e f i r s ts e c t i o n ,w en a r r a t et h er i t u a ld e s t r u c t i o n s 舶m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a b a n d o n i n g o v e r s t 印i n ga i l da d 印t i n gi nt h es p n n g - a u t u 【i l l lp e r i o d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si n z u oz h u 卸”觚dp o i n to u tt h a tm er i t u a ld e 蛐m c t i o n si st h es u m m a r yo ft h e c u r r e n ts o c i e t ys i t u a t i o ni nac e r t a i ns e n s e 。i i l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 ,w ed i s c u 蛙也e t u a lr e c o n s t m c t i o n si n “z u o z h u 卸” i tm a i n l ys p r e a d so u t 舶mf 0 u r a s p e c t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d i s t i n c t i o no ft h e “r i t e s ”锄dt h e “i n s t m m e n t ”一- e m p h 勰i z e t h e i i 出e r e n ts p i r i to ft h e “r i t e s ”;f r o mt h ec e r e m o n i a lm u s i ct ot h ep o l i t i c a l t e s a f r a i r s 一e m p h a s i z et h ep o k t i c a le t h i c sn o 姗o fm e 铺t e s ”;p r o t e c tt l l eb o d yw i t ht h e r i t e s 一e m p h a s i z et h es i 印i f i c 锄c eo 九h er i t e st om ei n d i v i d u a l ;t h ef i 曲t i n go f t h e 啊t e s 锄dt 1 1 el a w - e m p h 雒i z et l l e1 a w sa s s i s t i n ge f i b c t t 1 1 i sf o u ra s p e c t sh a v e r e n e c t e dt h ep e o p l e sr e c o n s t n l c t i o n st om et r a d i t i o n a lr i t e sw h e nm e ys a wt h e s i t u a t i o no fr i t u a ld e s 缸1 j c t i o l l s ,a u l ds h o w e dad i r e c t i o nf o r 如t l l r eg e n e m t i o n s t h et h i r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啊t e s ” i nz u oz h u a i l ”a n dt h e s p r i n g a u t u r n np e r i o d t h ed e v e l o 印1 1 e n to ft h e 啊t e s ”d o e s n tr e a l l ye m e 唱eo u to f i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r 1 h e s i s t h ev o i d ,w h i c hi so w i n gt ot h es o c i a ls t r a t u m sr a p i dc h a i l g e si na 蓼e a te x t e n t , 锄o n gw h i c ht h es c h o l a rs n a t u m sr i s ea b r u p t l y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a tt h e s 锄et i m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订t e s ”a l s oh a st r e m e n d o u s l ya f r e c t e dt h e c o n t e m p o 谢e s s o c i e t ys c e n e u n d e rt h eb i gs o c i e t y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s a n 鲥n ea n d t h eu n e a s ya c t i v ec o e x i s t e n c ep e 叩l e x e d ,t h e r ei so n es t i 锄d so fm er e t h i m d n g s t r e n g t hp r o f o u n d ly l i t e r a t u r e ,a st h es o c i a l l i f e sr e c o r d i n g ,i si 1 1 e v i t a b l e i yb e a f r e c t e db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r i t e s ”,a l s o i u t e sb r o u g h to u tt h eu p s u i g eo f 、槲t i n g 卸dc i t i n gp o e m s “t h er i t e sc 龇s et h eh 啪锄t ob ei nt l l ep o e m 锄d 矾”t h e l 锄g u a g eo f “z u o z h u 卸”i sn o b l e 觚de l e g a n t t h e s eh a v eh a dc e n a i ni n n u e n c et o t h ed e v e l o p m e i l to f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z u o z h u 卸 t e s d e s 锄c t i o nr e c o n s 劬c t i o n i f l f l u e n c e i l i 硕士学位论炙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彳弋绵蝾 魄测年笋月歹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脶旆蝶导师签名:厶仳 日期:力剐年铲月v 日日期:,年争月z 1 日 j f ! ,。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意诠塞埕銮卮澄厦! 旦坐生;旦二生;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彳戈绵娟 日期:驴8 年争月砂7 日 导师签名例彳 导师签名: ,yl 一 日期v 彳年7 月l 产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j s 第一章左传中所见礼的类别与内容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上 至国家大政典章制度,下至个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道德修养,“礼 可谓无处不在。 礼记礼器形容“礼经三百,曲礼三千 。 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简单到详尽再到复杂、烦琐而最终走向衰落的过程。周代 是中国礼制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礼由盛及衰的时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牺周建国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对商代之礼进行批判式的继承,形 成了被后世广为推崇的周礼。历代典籍中对于礼乐制度的记述可谓卷帙浩繁,而最 早记载中国古代礼制的三部著名典籍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古代礼制以及 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精髓所在。其中周礼偏重于典章制度的原始记载,仪礼 侧重于规定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礼记更多地阐述各种古礼的“礼义”。三者共 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礼制的庞大基础。 礼的分类主要有五礼、六礼、八礼、九礼之分,其中以周礼“五礼 分法 影响最大,被历代沿用。本文对左传礼制的探讨拟采用“五礼”分类法。 第一节前人关于左传礼制的研究概述 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典籍 之一,左传以其生动细微的情景叙事。形象鲜明的人物塑造和词约义丰的语言 技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全景式的历史画卷,成为我们研究我国春秋时期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历来对左传的研究都是包含在春秋 经传研究之中的,相关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它们分别从文字训诂、历史、地理、礼 制、文学等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并逐渐发展为专门之学“春秋左传学。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可谓无处不在,作为承载春秋历史的左传更是记载了大 量有关礼的史实。唐代杨士勋在谷梁传疏中说:“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 谷梁善于经。 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说:“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贯穿整 部左传的一条思想线索就是“礼”。据统计左传讲到礼字达4 6 2 次之多, 礼几乎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左传本身也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 o 杨伯峻: 与中国文化等等。( 二) 附于大的礼学研究论著之中:如陈戍国先生的中国 礼制史( 先秦卷) ,杨志刚先生的中国礼仪制度研究,邹昌林先生的中国礼 文化,王启发先生的礼学体系思想探源,彭林先生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等 等。( 三) 就其中一种礼加以阐释的论著论文:如戴庞海先生的先秦冠礼研究, 徐杰令先生的春秋战争礼考论,王春阳的 吉礼研究,段开正的论春 秋战争礼仪与军事文化一以 为中心,舒蓉的上古宾礼研究等等。( 四) 一些透过左传考察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论文:如谢志勇的从 看中国古代“礼”的演变,晁福林的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马菊霞的论春秋时代的礼治思潮,杨文胜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 了吗? 等 等。( 五) 唯一一篇以左传礼制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杨锋的 中所见的礼初探,但并不令人满意。这也是本文重新以此为题,按“五礼”分类 法对左传礼制加以探讨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左传中所见礼的类别与内容考述 “礼”贯穿左传始终。杨伯俊先生在其春秋左传注凡例中说:“春 秋经传,礼制最难。以校周礼、仪礼、礼记,有合有不合。”在具体论 述之前先需要说明的是:历来学者对“三礼 产生时代以及其真实性有所怀疑,本 文认为礼书产生的时代与礼实行的时代并不一定吻合,后者往往早子前者,当然并 不排除后人的伪造。而左传属于史书,尽管不乏作者的虚构,大体上是春秋时 期真实的社会生活写照。基于此,下面本文将以“五礼”分类法参照“三礼”对左 传礼制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杨伯俊:春秋左传注凡例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2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i h e s l s 一、吉礼 主要指祭祀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日:“以吉札事邦晷之鬼神示。”清 人孙怡让周礼正义注云:“祭祀之礼,取以善得福,是之谓吉礼。”从原始社会 开始,事神致福的祭祀就受到格外的重视。至殷周,祭祀更被奉为国家头等重要的 大事。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其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 成 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关于吉礼的分类,周礼大宗伯:“大宗 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入鬼、地示之丰乙,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 示,以棰祀祀吴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狸沈祭山林川泽,以龋辜祭四方百 物,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构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 王,以蒸冬享先王。 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祀,用玉帛牲拴。立次祀,用 牲币。立小祀,用牲。以岁时序其祭祀,及其祈珥。郑司农( 郑玄) 注:“大祀, 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又补充说:“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 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百物。 清代姚彦渠在 春秋会要中将吉礼分为郊、大雩、谛、蒸尝、月日、星辰风云、社稷五祀、四 望山川、先农、宫庙、昭穆、仪品、赈胳、告朔、即位、公至等。考察左传中 吉礼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1 ) 郊礼: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据周礼,郊为周天子在郊外祭天, 故称郊。祭天时以厨始祖后稷配享。春秋时渐渐演变为郊外祭天祈年之礼。郊礼在 春秋中出现九次,其中左传中对郊传释的有三次,分别是:僖公三十一年: “非礼也。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日牲,牲成而卜郊,上怠慢也。”宣 公三年头“三年春,不郊而望,皆菲礼也。”襄公七年:“盂献子日:吾乃今而后 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 宜其不从也。 7 左传认为郊乃常祀,及时行祭可也。不必卜;常祀而卜之,足以 表明不敬和懈怠。另外,郊祭中一个主要内容是祭山川之神,是望祭。望祭是郊祭 的一个组成部分。宣公三年:“望,郊之属也。”僖公三十一年:“望。郊之细也。” 如果不举行郊祭,单举行望祭是非礼的。僖公三十一年:“不郊,亦无望可也。” 诸侯举行望祭时,只祭其境内山川之神,所谓“祭不过望 ( 哀公六年) 。总之, 郊礼是一种常祀。它有固定的祭祀时阊、对象、地点、目臼勺和一定的祭祀仪式。杨 。贾公彦:周袍洼硫,+ 三经注琉本,北京:中华书局,1 9 s o 年第7 5 7 页 。孔颖达: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1 6 0 2 页 。同,第7 5 7 页 固同第7 6 8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j s 伯俊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中说:“郊为夏正正月祈谷之礼。” ( 2 ) 雩礼:即求雨的祭祀。雩祭有两种。桓公五年:“秋,大雩。书。不时 也。 杨伯俊注日:“雩有二,一为龙见而雩,当夏正四月,预为百谷祈雨,此常雩。 常雩不书。一为旱噗之雩,此不时之雩。春秋书雩者二十一,左传于此年云: 书,不时也:于襄五年、八年、二十八年、昭三年、六年、十六年、二十四年, 皆日旱也;昭二十五年再雩,则日旱甚;余年无传。首言不时而后皆言旱, 互文见义,皆以旱而皆不时也。 圆常雩的目的是预先为百谷祈煎,定期举行。早雩 即临旱祈雨,是在发生旱灾之时举行的。左传所记载的八次雩祭均为早雩。 ( 3 ) 燕、尝、稀:诗经小雅天保:“杓祠熏尝,于公先王。”毛传注 日:“春日祠,夏日杓,秋日尝,冬日熏。”礼记王制则言:“天子诸侯宗庙 之祭,春日杓,夏日稀,秋日尝,冬日蒸。”郑玄注日:“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改之。 春日祠,夏日构以碲为殷祭。”固然而左传中既无春杓、夏谛,也无春椅、夏 杓,仅有蒸、尝、稀。“蒸、尝、稀于庙。”( 僖公三十三年) 熏、尝、稀三祭何时 举行? 桓公五年:“始杀而尝,闭蛰而罴。”杨伯俊注:“。始杀,谓秋气至。开 始肃杀,时当夏正七月;闭蛰7 为昆虫蛰伏,时在夏正孟冬十月。据此尝祭于秋而 蒸祭于冬举行。左传记蒸1 次,尝2 次。桓公十四年载:“秋八月壬申,御凛 灾。乙亥,尝。书,不害也。” 是为秋尝。但就是左传自身的记叙也有不符者, 如襄公二十八年:“十一月乙亥,尝于大公之庙,庆舍泡事。 是谓冬尝。襄公 十六年:“十六年春,葬晋悼公。平公即位改服、修官,熏于盏沃。”是谓春蒸。 考察春秋经也多有合与不合者。可见在春秋时期番尝两祭的祭祀时间问题已不 能统一。 左传中记载稀祭七次。从时间上看并不固定,四时皆可。春秋时的“辛帝” 有两种:吉稀与时稀。闵公二年:“吉稀于庄公 ,杜预注:“三年丧毕致新死者之 主于庙,庙之远祖当迁于祧,因是大祭以审昭穆,谓之稀。”孔颖达疏:“稀是丧终 而吉稀也 ,“稀者祥也,言使昭穆之次审而不乱。” 据此吉稀于三年丧毕之时举行。 襄公十六年记正月晋悼公去世。冬,鲁穆叔烈晋聘浔,告诉晋入鲁国此年两次 遭齐国侵伐,请求晋国帮助。晋人就以“寡君之未稀祀,与民之未息”为由婉言拒 绝。直至襄公十八年冬才会合诸侯讨伐齐国。这期问即大致三年。“时稀”即四时之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1 0 9 页 同第1 0 6 页 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琉本,托京:中华节局,1 9 s o 年,第4 1 2 页 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1 3 3 5 页 同,第1 4 0 页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l7 8 7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j s 稀,如“春,将稀于庄公”( 昭公十五年) “将稀于襄公 ( 昭公二十五年) “冬 十月,顺祀先公而稀焉”( 定公八年) 即是,都没有时季限制。其制究竟如何不得 而详。礼记有多处言稀,如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稀礼祀周公于太庙”杂 记:“七月而稀” 祭义:“春稀秋尝” 所言多相抵牾。左传所载七次稀礼中 有五次是不合札的。其中如闵公二年吉稀之“非礼”在于“速也”。谷粱传 云:“丧事未毕而举吉祭,故非之也。杨伯俊注:“庄公卒于三十二年八月,当于闵 公二年八月吉稀,而稀于五月,故云速也。 僖公八年之稀如左传云:“稀而 致哀姜焉,非礼也。凡夫人,不薨于寝,不殡于庙,不赴于同,不柑于姑,则弗致 也。”由于左传所记载稀礼的具体情况少之又少。加之礼记言稀礼歧说甚多, 在郑玄时代学者已经争论不已,后世学者也更难对其进行勾勒了。 ( 4 ) 社稷:社和稷本是分开来讲的。说文解字:“社,地主也。”风俗通 义祀典引孝经:“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 祀之。” 则社是土地神。在局礼系统中,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祀。周代实行分封 制,封王建国,首先立社。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社日大社,王自为立社 日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日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日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日致社。 据统计左传中的“社 一是周社与亳社。定公六年:“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 周社,盟国入于毫社,诅于五父之衢。 阕公二年:“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 丘之父卜之,日:男也,其名日友,在宫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杜注:“两 社,周社、毫社。两社之间,朝廷执政所在。”阂公二年:“帅师者,受命于庙, 受胝于社。”哀公七年:“以邾子益来,献于亳社,囚诸负瑕,负瑕故有绎。”昭 公十一年:“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郧。献俘,始用人于毫社。”从上可以看出鲁国 许多重大活动如会盟、受服、献俘等都在这里举行。二是清丘之社与次睢之社:分 别见于昭公十一年和僖公十九年。前者指盟誓的地点社庙之类,后者大概是 地方所立的祭祀有关神灵的民社,具体情况古今众说纷纭。“社”作为一种祭祀形式 又分常祭与特祭。庄公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 这里的社指在国 社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整个祭祀活动,是常祭。昭公十八年:“七月,郑子产为火 故,大为社,祓禳四方。”这里的社是特祭,祭祀对象为火神,因为特祭没有固定时 间地点只好借助社坛。 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1 4 8 9 页 同第1 5 6 7 页 同,第1 s 9 2 更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9 0 页 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第9 5 页 同,第1 5 8 9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稷,说文解字:“稷,穑也,五谷之长。 礼记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 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孔颖达疏: “故祀以为稷者,谓农及弃皆祀之以配稷之神。”僖公五年宫之奇引用周书日: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稷指祭祀神灵所供奉的祭品。昭公二十九年:“稷,田 正也。纵览左传全书,稷字出现频率很高,但真正记载有关稷作为祭祀仪式的 几乎没有。有一种说法以为“稷”的祭祀仪式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后来被郊祭所 囊括了,所以左传中才没有单独出现关于稷祭的记载。 由于社和稷在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地位,“社稷”被合起来成为古代国家的代名 词。在左传中可以看到“社稷”一词大量出现人们信仰并祭祀社稷。庄公六 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国三位大夫认为灭亡邓国的人一定是楚文王,主杀他, 并说如果不这样“社稷不血食 。血食社稷即谓祭享社稷之神。闵公二年晋国大 夫里克言“大子奉家祀、社稷之粢盛,以瓠夕视君膳食者也。故日冢子。 可见太子 的一项很重要职责就是奉事宗庙社稷的祭祀。春秋时期还出现专门管理社稷祭祀事 务的职官祝。定公四年:“且夫祝,社稷之常隶也。社稷不动,祝不出竟,官 之制也。君以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于是乎出竞。”其他还有许多有关社稷的 说法,诸如:“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昭公四年) “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 亡,则亡之 ( 襄公二十八年) 等。春秋时人将社稷看作国家的象征,一直流传到 今天,具有相当深刻的文化意蕴。 ( 5 ) 告朔:僖公五年:“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塄,遂登 观台以望。”此“视朔”即告朔之礼。周礼,岁末周天子颁明年历法,纪闰月及每月 朔日,称为班朔。诸侯受而藏之,每月朔日,杀牲( 一般为羊) 以祭于庙,谓之告 朔。然后在太庙听治一月之政,谓之视朔。这是告朔礼的大体内容,也是周礼中的 常礼。但春秋时“周道既衰,天子不能班朔” 到后来诸侯亦不再视朔告朔。如文 公六年:“闰月不告朔”,文公十六年:“四不视辨”。这样只徒用其羊,以至于“子 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而孔子则发出“尔爱其羊,吾爱其礼”的感叹。 除以上列举的这些外,左传“吉礼 还包括祟礼,棰祀等以及与吉礼密切相 关的“宗法 “昭穆”制度等。左传对它们的论述并不甚详,也因篇幅所限,在 此不再展开论述。 o 汉诲慎:说文解字,j 匕京:中华书局影印,1 9 7 8 年,第1 4 4 页 。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移局,1 9 8 0 年,第1 5 9 0 页 。汉班固:汉书律历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9 8 0 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八佾,北京:中华书局,1 9 5 8 年,第2 9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e r s1 h e s j s 二、凶礼 主要包括丧葬、吊唁、恤荒、救灾等凶丧活动之礼。周礼舂官大宗伯 日:“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袷礼 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这里是说凶礼共有五类,即丧、荒、吊、袷、恤。“丧 礼,指哀悼和处理死者的礼节。荒礼,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饥馑疫疠时,天子与 群臣通过减膳、撤乐等礼仪表示自己的同情;或他国遇灾祸,给予周济。吊礼,是 指当诸侯国或朋友发生水旱风火灾害时,天子与群臣派遣使者或亲自前去表示慰 问。袷礼,指盟友被敌国侵犯,国土残破,盟主应会合诸同盟国,筹集财货,偿其 所失。恤礼,指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时,其邻国应当给予支持和援助。”这其中最 重要反映最多的是丧礼。后四种礼在左传中有一定反映,但关于它们的具体仪 节记叙不多,我们也难言其详,在此仅各举一例加以说明:文公四年:“楚人灭 江,秦伯为之降服,出次不举”是谓荒礼;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 使吊焉是谓吊礼;襄公三十年:“为宋灾故,诸侯之大夫会,以谋归宋财”是 谓袷卒l :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是谓恤礼。春秋会要将“凶礼”分 为:天王崩葬、鲁公薨葬、未成君卒、夫人薨葬、外诸侯卒葬、大夫卒葬、内女卒 葬、贝冒褪、会葬、吊丧哭临、讳谥诔歌、主柘十二类。这十二类都可以归为周礼 对“凶礼 分类中的“丧礼”。后五类是“丧礼 中的一些小仪注,可以纳入前面 几类加以考察。这样一来我们对左传“凶礼的论述就可以按人的身份等级不 同来划分。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日卒。” 此为狭义。事实上 无论尊卑,人死均可谓卒。春秋之例,鲁君死书“薨”,其他诸侯死书“卒”。 杨注认为“一用狭义,一用广义,似为内外之别。 隐公元年说:“天子七月 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足6 i 月,外姻至。”考 察左传的记载多不能实行。仪礼中讲丧葬的有士丧礼、丧服、既夕 以及士虞礼。礼记也有不少篇章或专门或以比较多的篇幅论述丧葬礼的,如 檀弓上下、曾子问、丧服小记、丧大记、奔丧、问丧、三年问、 丧服四制等。赖于此我们可以勾勒出丧葬礼的大致程序,并将左传中不同 人的丧葬礼与此加以对照。 ( 一) 天王崩葬之礼: o 贾公彦:周扎洼疏,十三经洼琉本,北京:中华长局,1 9 年。第 3 4 6 页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d 1 年,第4 6 l 页 。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j 9 8 0 年,第1 2 6 9 页 回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2 5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j s 1 赴:通“讣”,意谓“讣告”。依礼,天王崩理应讣告诸侯,如隐公三年: “平王崩,赴以庚戌。 但也有“不赴”的,如僖公八年:“闰月,惠王崩。襄 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僖公八年:“襄王定位而后发 丧。 “冬,王人来告丧,难故也,是以缓。”再如文公十四年:“顷王崩。周公 阅与王孙苏争政,故不赴。”这两例是因内乱而缓赴或不赴。僖公二十八年:“癸 已,天王崩。未来赴,亦未书,礼也。 这是解春秋经的,认为“未书为“礼 , 则“书”为“非礼,以此推知“赴”才为“礼”。 2 吊、葬:文公二年:“穆伯如周吊丧。 关于葬,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 葬,同轨毕至。 然考春秋经传“七月而葬”多不能实行。庄公三年:“夏五 月,葬桓王,缓也。”这是“七月而葬”。宣公三年经:“葬匡王 ,杨注:不满 七月而葬。襄公二年经:“二年春王正月,葬简王,五月而葬。 “同轨指诸侯”, 意谓天子崩葬,诸侯无不至者,即左传所说“会葬”。参照春秋左传注隐 公元年“会葬之礼也不合当时情况,实际上大都是诸侯派使者前往,如僖公八 年经:“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辛丑,葬襄王。 昭公二十二年经:“六月, 叔鞅如京师,葬景王。” 3 赙:赙为助丧之财物。春秋经:“秋,武氏子来求赙。”隐公三年:“武 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此乃周平王死,局室使入来求赙。春秋左传注引周 礼宰夫郑玄注:“凡丧,始死,吊而含穗,葬而赠赠,其间加恩惠则有赙焉,春 秋讥武子求赙。 推郑玄之意,以为含褪贝日赠是正礼,鲁已行之,赙以大量财謦 是加礼,鲁未如此,故使人求之,非礼。文公九年:“毛伯卫来求金,非礼也。” 杨注:“求金即求赙,求赙非礼。” 4 隧: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请隧,弗许。国语周 语中亦载此事,韦昭注引贾侍中云:“隧,王之葬礼。开地通路日隧。”昭谓:“隧, 六隧也。杜预注左传取贾侍中说。杨伯俊先生春秋左传注弓i 章太炎左 传读说隧葬与六隧两义一贯,其说是。 5 三年之丧: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 王子太子卒与嫡妃 死均服三年之丧,则太子与后妃于王之薨自然该服丧三年。“三礼 关于天子丧葬 的文献零星可见,从左传中推知的春秋天子丧葬礼只有以上这些。 ( 二) 诸侯丧葬礼: 1 路寝:庄公三十二年经:“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成公十八年传: o 左丘明:国语周语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第5 5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j s “公薨于路寝,言顺也。”礼记丧大记:“君夫人卒于路寝。”可见当时之礼, 以诸侯及其夫人死于路寝为得其正。 2 赴:隐公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 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诸侯死,要报告天子, 还要以名讣告同盟诸侯。天子,同盟诸侯得到讣告,就会派使者来。 3 吊、会葬、含赠、槌、临:昭公三十年:“夏六月,晋顷公卒。秋八月,葬。 郑游吉吊,且送葬。魏献子使士景伯诘之,日:“障公之丧,子西吊,子蠕送葬。 今吾子无贰,何故? 7 对日:”先王之制:诸侯之丧,士吊,大夫送葬;唯嘉 好、聘享、三军之事,于是乎使卿。晋之丧事,敝邑之闲,先君有所助执绋矣。若 其不闲,虽士,大夫有所不获数矣。”一国诸侯卒,他国诸侯应派使者吊丧、送葬。 吊丧送葬者不当为一人。士吊,大夫送葬。( 昭公三年游吉所谓“君薨,大夫吊, 卿共葬事”,比此高一级。) 即使有所怨恨,馈赠助丧之物亦所不免。隐公元年: “秋七月,天王使宰嗄来归惠公、仲子之赠。缓,且子氏未薨,故名。文公五年: “王使荣叔来含且贝冒,召昭公来会葬,礼也。”诸侯或诸侯夫人卒,天子亦派遣使 者归赠,但于礼当及时。缓固非礼,预凶事尤非礼。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 楚人使公亲褪。穆叔日:祓殡而褪,则布帑也。乃使巫以桃、茹先祓殡。”含、 裢、赠、临为诸侯使臣吊邻国之丧礼。先行祓殡而后致穗与朝而布帑无异。礼记檀 弓下:“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蓟执戈,恶之也。”祓殡乃君临臣丧之礼。楚国本欲 视鲁君为臣,而反使鲁君行i 临臣丧之礼。文公九年:“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褪, 礼也。诸侯相吊贺也,虽不当事,苟有礼焉,书也,以无忘旧好。”文公九年:“王 使内史叔服来会葬。 诸侯卒,天子派使者会葬。定公十五年经:“邾子来奔丧。 宣公十年:“公如齐奔丧。”杨注:“何焯义门读书记:德惠公之定其位,故 奔丧。”古无诸侯相奔丧之礼:昭公十年:“戊子,晋平公卒。郑伯如晋,及河, 晋人辞之。游吉遂如晋。 杜注:“礼,诸侯不相吊,故辞。” 吊不出国境:襄公 二年:“夏,齐姜薨。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礼记檀弓下云:“妇 人不越疆吊人。 出国境吊丧尚且不可,出国境送葬自不合当时之礼。隐公元年: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杨注:“为丧主,贝峡临。隐公摄位, 不敢以丧主自居,故弗临。 丧主应该为太子。 4 谥、命:襄公十三年记述楚共王临死前“请谥”,他认为自己生前无德无 。孔颢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1 5 7 2 页 。同,第1 3 0 2 页 。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7 年,第1 3 1 8 页 。同,第1 2 9 9 页 l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r i h e s j s 能,请死后以“灵”或“厉 作为谥号。但楚共王死后,子囊强以“共”谥之。谥 号之起约在西周中叶以后,灵或厉皆为恶谥。孔子家语云:“既死而议谥,谥定 而卜葬,既葬而立庙。但礼记檀弓下:“公叔文子卒,其子戌请谥于君。 可见也有葬前议谥的。昭公五年:“卫齐恶告丧于周,且请命。王使郧简公如卫 吊,且追命襄公”左传只见此一次。 5 雨不克葬:宣公八年:“冬,敬赢,雨,不克葬,礼也。礼,卜葬,先 远日,避不怀也。 礼记曲礼上:“丧事先远日。” 定公十五年:“葬定公, 雨,不克襄事,礼也。”杜注:“襄,成也。雨而成事,若汲汲于欲葬。”孝子不忍 亲之永别,若天意挽留,岂可急迫仓促了此葬事? 6 卒哭而衬,拊而作主;虞礼( 反哭) ;祥:僖公三十三年:“葬僖公。缓作 主,非礼也。凡君薨,卒哭而柑,榭而作主,特祀于主,熏、尝、稀于庙。为君 设立牌位当在卒哭而柑之时,缓则非礼。特祀者,单向新死者祭祀。遇熏尝及稀祭, 则于庙中合群祖共祭之。然礼记王制日:“丧三年不祭。”孔疏,杜注、杨 注均以为“礼记后儒所作,不正与春秋同。”襄公四年:“秋,定姒薨。不殡于庙, 无概,不虞。 此“不虞”盖因襄公年幼,掌权的季孙行父不以妇人之礼待定姒。 然可见当时是有“虞礼 的。死者葬后,生者返殡宫祭祀而安死者之灵,谓之“虞 礼”。虞礼必哭,又日“反哭”。仪礼有士虞礼,而此处说明于诸侯妇人也有 虞礼。文公元年:“晋襄公既祥 ,晋文公卒于僖公三十二年,正和仪礼士 虞礼:“期而小祥。 7 三年之丧( 丧中不大菟,不出师,不娶妻,为邻国丧撤乐,要“敬”,称“子 等) :昭公十一年:“五月,齐归薨。大菟于比蒲,非礼也。九月,葬齐归,公 不戚。”同年叔向日:“鲁公室其卑乎! 君有大丧,国不废蔸;有三年之丧,而无一 日之戚。国不恤丧,不忌君也;君无戚容,不顾亲也。国不忌君,君不顾亲,能无 卑乎? 殆失其国。”宣公十八年记楚庄王卒,楚师不出,因之前有“公使如楚乞 师”。但也有在服丧期间出师的,如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卒”,卜偃策划秦晋 郡之战。宣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子遂如齐逆女,尊君命也。三月,遂 以夫人妇姜至自齐,尊夫人也。僖公九年:“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 日子。凡在丧,王日小童,公侯日子。”未葬而襄公会诸侯,鲁文公安葬不 后汉王肃注孔子家语卷十曲礼子贡问,上海:中华书局据汲古阁本校刊,第1 8 页 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9 8 0 年,第1 3 0 9 页 同,第1 2 5 l 页 同,第1 3 3 4 页 贾公彦: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1 1 7 6 页 l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j s 到一年其子宣公竟然大办婚事,这都与三年之丧不合。孟子滕文公上说三年 之丧“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看来是有根据的。由此可知, 春秋时期天子、诸侯虽然口头上说三年之丧,但真正实行的不多。襄公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春,杞孝公卒。晋悼夫人丧之。平公不撤乐,非礼也。礼,为邻国阙。 文公十四年经:“邾文公之卒也,公使吊焉,不敬。邾人来讨。”诸侯卒,举国 废蔸,不出师,行三年之丧,致哀才是合礼的。 从左传看春秋时期诸侯丧葬之礼,自始死到安葬以及葬后的一些仪节,其 节目较为详细。 ( 三) 大夫丧葬礼: 1 赴、吊、穗、盟尸、受含、会葬:文公三年:“夏四月乙亥。王叔文公卒, 来赴,吊如同盟,礼也。 王叔文公为王室卿士,于其卒亦讣告同盟诸侯。襄公十 九年:“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杭州上城区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德州齐河县事业单位“人才回引计划”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湖南岳阳市平江县第四人民医院公开招聘临聘人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惠济区迎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北京海淀区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教师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吉林二道江区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滁州南谯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安徽工程大学部分专业技术岗位招聘2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南省职工医院-国际口腔中心招聘18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汾西矿业井下操作技能人员招聘300人(山西)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小儿过敏性紫癜护理常规
- 敬老院财务管理培训
- 胰源性糖尿病的护理
- 医学知识 鼻腔鼻窦内翻性RU头状瘤(SNIP)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学习课件
- 《证券基础知识》课件
- 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卷 北师大版
- DL∕T 2541-2022 架空输电线路货运索道
- (完整版)排球理论课教案
- 新闻文体的翻译课件
- 学业质量标准
- 判断中药质量变异现象及防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