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本人郑重声明: 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 老子管理哲学研究 ,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 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2012.04.09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老子管理哲学研究 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 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 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 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 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日期:2012.04.09 导师签名: 日期: 3 老子管理哲学研究 摘要 明古之理,知今之事。老子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政治、经济等领域 的内容。而且含有很多的宝贵的智慧,供我们后人参考。那么本文就以老子的哲学基础开 始出发研究,深入挖掘,其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最具影响力和借鉴意义。除了“无为而 治”,老子的很多著名的思想都被今人所借鉴应用,比如“弱用之术,知人善任”等。老 子的这些哲学思想经过岁月的磨练,始终闪耀着管理学的光芒。本文从以上观点入手,重 点解读“无为而治”的思想。很多人都曲解“无为而治”的意思。它本身的意思并不是无 所作为,而是一种极高的智慧和灵活的态度,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应用广泛,教导人们 如何去接受。老子是现存的世界上外文翻译最多的中国著作之一,现当代很多学者称 之为“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被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其中很多的道理都被 我们当代很多的管理者所借鉴。所以说,老学的出现极富意义,也是为什么历经千年,经 久不衰的道理。管理科学是人们在不断的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丰富的经验,在总结 经验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发展并使其系统化和理论化,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 熟。老子一书蕴含的管理思想丰富而实用,同时借鉴了西方管理学的经验,借鉴当今科学 管理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把老子管理哲学的部分同当代管理学相结合,也就是中国 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同西方管理经验相结合,在老学的领域内“以老解老”,深入研究其中 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应用。同其他学科一起研究,从而构建起来比较系统的管理思想成果。 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也应该对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剖析,要采取扬弃的 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这就意味着万物发展要顺其自然,遵守事物发展的 规律。本文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深入挖掘出老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论、相对论、领导 艺术论、观等几方面内容,研究其中的管理精髓所在,并结合现代企业的实际,巧妙运用, 从而将老子思想嫁接到现代管理领域中。既富哲理,又具趣味。给现代企业带来新的思考 源泉和创新的价值基础。 关 键 词: 老子 道 企业管理 4 management of philosophy of lao-tzu abstract ancient science, know this matter. is thinking has a long history, profound, and many of them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other fields. and contain a lot of valuable wisdom for our future generations to reference. in this paper,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i started off research, dig, including lao tzus inaction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reference. in addition to the inaction i many well-known ideas have been today in reference applications, such as use of soft, zhirenshanren. lao tzus philosophy honed through the years, always shining the light of management. start from the above point of view, focusing 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idea of inaction. many people have misinterpreted the meaning of inaction. itself does not mean inaction, but a high wisdom and flexible attitude, manifested in real life, but also widely used to teach people how to accept. i is the existing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of china as one of contemporary scholars call the highest human wisdom of people in real lif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cluding a lot of truth many of our modern managers learn. therefore, the emergence of the old school full of meaning, is why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enduring truth. management science is a continuou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rocess, constantly sum up the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make the process of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constantly enrich and develop a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al, have matured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anagement thinking i book contains practical, while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management, drawing o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research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combining the i part of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with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which is rich china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western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the areas of the old school the old solutions to old in-depth study of the valuable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study together with other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build up a more systematic management thinking results. society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we should in-depth analysi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we should adopt the attitude of abandon, its essence and discard its dross, 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this mea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ngs you want to go with the flow, to com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the law. wise remarks i dig i thought, epistemology, theory of relativity, the art of leadership theory, concept inherent in several aspects of research in which the essence,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clever us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which will i thinking grafted onto the field of modern management. is both a philosophy, but also a taste. source of new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modern enterprise value basis. key words :lao-tzu dao enterprise management 5 目目 录录 绪论绪论 . 4 4 一一 老子的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基础 “道”“道” . 8 8 1.老子之“道” . 8 2.管理之“道” . 11 二二 “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原则“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原则 . . 1212 1.老子“无为”理念的提出 . 12 2.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内涵 . 14 3.“无为而治”与现代企业管理 . 15 三三 弱用之术与企业弱用之术与企业的经营艺术的经营艺术 . 1717 1.道家 “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 . 17 2.以柔弱胜刚强 . 18 3.以退为进 . 20 4 欲夺固予 . 21 5.“善下”、“不争” . 22 四四 “自胜者强”与企业家的“无为”品格“自胜者强”与企业家的“无为”品格 . 2323 1.四不之德 . 23 2.我有三宝 . 23 3.上善若水 . 25 致谢致谢 . 262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626 6 绪 论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先哲,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流传下来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 又称道德经 ,分道经 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它虽然只有短短五千余言, 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也因此被推为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由于老子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的特殊地位和老子自身的价值,历代 研究老子思想及老子的很多。仅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早在战国时期,除了庄子 的继承发挥外, 韩非子中也有解老 、 喻老篇;两汉有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 句和严遵的老子道德经指归 ;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更被视为老子注 作中的经典; 还有唐初傅奕根据北齐时发现的项羽妾墓中的古本整理成的 道德经古本篇 等。据说,对老子一书的注疏有三千余种,据王重民 1927 年所著的老子考统计, 流传下来的还有 450 多种。刘笑敢先生曾专门细致研究了老子的版本问题, “在马王 堆帛书老子出土以后,我们又有了竹简本老子 ,加之传统的古本和流传至今的版 本,我们可以考察一部文献在两千年的演变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类似 于规律的通则。 ”这为我们研究老子思想的的现状提供了基本资料。 据赵鑫珊的哲学与现代世界一书中说,在德国出版的一本哲学大辞典中,在书的 最前面几页,印刷了若干位世界着名哲学家的画像,被放置在首位的就是老子。这个事实 说明,老子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显赫的。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西方的很多人都对 老子敬仰有加,推崇备至。在西方,很多人都研究过老子,对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不感叹, 他的声誉远在孔子之上。林语堂还援引他人的文章说,道德经有十二种英译本和九种 德译本。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里特的一些哲学思想,曾经催化了现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同样,中国老子的卓越思想,也催化了现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如老子“有生于无”的思 想就很具威力,宇宙学中宇宙创生的观点都可以从老子的有关“道”的思维中找到缘由。 老子的道论,其博大精深的认识,对立统一地分析事物的观点,一点也不逊色于古希腊以 及西方那些著名的哲学家们,如泰勒斯等人。 人们一般认为“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发端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 1776 年 发表的国富论。其实,这个观点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前就已经提出来了, “自 由放任”,这是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魁奈在 1758 年提出来的。魁奈对中国文化很痴迷, 有“欧洲孔夫子”之称,魁奈是在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前不久去世的。亚当斯密从魁 奈的观点中得到启发。而英国当代哲学家约翰詹姆斯克拉克说,这些思想都源于中国老子 的道德经,即来源于“无为”一词。日本的企业家将老子的思想也普遍应用于管理之 中的也很普遍。1987 年 2 月 3 日,日经产业新闻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中国的典故中学 习经营之道的文章,历数了中国典籍三本,老子就是其中之一。文中说,新日本制 铁公司的总经理武田丰颇懂老子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 的精义。 诚如美国学者孔茨写的 管 理学一书中所言: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有无相生,音声相和有艺术。同样一件事情, 刘笑敢:老子古今(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第 3 页. 7 同样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其结果是不同的。这就是涉及到了一个管理艺术方面的 问题了。 老子的管理思想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老子是一座立交 桥,它通天地,通寰宇,通古今,通东西,通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通现实世界与心灵园 地,人们认识它使用它,必将获益匪浅。历代老子是老子思想与时代结合的产物。老 子思想自秦汉以来,始终在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今天,我们仍要对它做研究, 试图让老子思想在更多的领域如经济、管理领域中发挥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就 从这里入手,凭借老子哲学的思想根源,来攻管理这块基石,让两者在一定意义上结合起 来。 一、结合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我们进一步研究老子一书所蕴含的管理思想。 这几年,老子作为一门治世哲学,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且去研究它。不管是发表的 期刊还是文献,更多的知名教授写的著作,关于老子的很多。尤其是关于老子管理方面的 书居多。在中国期刊网上下载的多达 46 篇之多。可见老子管理研究之热。 老子本身含有 管理的内容,这是老子思想可以嫁接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对于老子,有人说它是一部政 治书,汉朝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说:“道学者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 1. 老子管理思想的相关研究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老子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那么随之而来出 版的著作和期刊也是不胜枚举。 美国学者,艾博契特所写的二十二种新管理工具一书中,这本书主要是从管理学 的角度,说的是未来的管理模式,他就曾引用老子的话: “善用人者为之下”更体现了“知 人善任”的用人原则,他主张老子的为人处世待人谦和的生活态度,并且千年来很少有人 超越这种境界,这正代表着老子见识不凡,而且也是长久不衰的原因,正是现在的管理者 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的观点很明确的说明了管理和老子哲学的关系,管理实践的过程就是 再次验证这种理念的过程。 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也很看重道学,承认道家学说,此书 引用了很多道家经典的语录。最后还说,道家思想以老子思想为主,是中国科技的基础。 李约瑟为了避免某些西方人把“无为”这个词误以为是没有作为,写文从“避免反自然的 行为”的角度去解释,结合张绪通先生的道的综合管理是专门讨论道与管理的专著。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老子最著名的经典话语,被美国报纸光明日报所宣扬。不 仅如此,很多美国人对此也津津乐道。 以上是关于国外的专著,国内涉及到老学管理的著作也很多。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 一书,是著名学者刘云柏先生所著,本书从道家和儒家思想对比的角度出发,更贴切的讲 了老学的法自然,求超脱的人生哲学思考。并且从管理角度上进行理想的思辨。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关于老学和管理学交叉的著作。例如,古代管理思想与中国式管理,蒋一苇 老子第六十章 8 所著;叶世昌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虞祖尧先生写有管理思想探源; 1990 年 9 月第 l 版),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中国古代思想与现代经营管理 陈世陕所著;陈友冰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管理概论等等。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讲 老子的哲学和管理的结合,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把老学和管理学结合起来,只是从某一方面 进行论述,没有深入挖掘,只是做了极其简单的介绍,很少涉及到研究的成分。 以上是从老子一书出发探索了其书所蕴含的管理思想,从多个方面认识到了老 子与管理之间的联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老子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探索。这种交叉学科 的结合势必会运用到两种学科的应用,老子的哲学和管理学的结合,是跨越两种文化的结 合,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西方的管理方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也影响到两种 学科的交叉。西方管理模式一直被中国人效仿使用,很难从根源上再接受中国传统式的管 理模式。近几年来,随着市场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建构中国式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是市场强烈召唤的动力。同时,我们想要走中国创新模式,也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模式。 所以,我们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综合性的道路,才有可能建 构起中国管理哲学模式。 二老子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研究 在研究老子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著作中 ,就国内著述说,肖东生写有老子的无为而 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论文;还有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玄境道家与中国文化 等,在这些书中都讲到了管理问题。 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葛荣晋的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他是一部系统阐述 中国管理哲学思想体系的学术论著。把“修己治人之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本质,实现了体 用结合,很好的把老子智慧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并且将其加以引申,总结出中国的 管理模式,“无为而治”。结合国内外的企业管理从老子的思想出发挖掘出对现代企业有 用的思想,以无为的角度论证现代企业管理,并且以老子的思想教化企业管理者要遵从的 管理之道。此书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 梁永锋在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论文中,论述了老子哲学含有丰富的管理 思想,此篇论文从老子管理思想的本质“无为而治”出发,从人的道德品质,引出人本管 理的思想,认为对人的管理很重要,把人管好了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最后还是 从“无为而治”的本质上来实现两者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推进企业管理的发展。这仅仅是 从对老子“无为而治”做了简单的陈述,做到了与现代企业的结合,并没有从整体上把握 老子思想的精髓,也是浅尝辄止。张鲁建在老子“贵道”思想与管理中挖掘作为中国 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的老子中的合理成分,研究老子中蕴含着的深刻的管理 哲学思想。这篇文章也只是对老子一书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整理,把有用的部分运用到 了现代企业管理中,没有从整体上研究把握老子的深层思想,也没有做全面的分析。 刑文祥,在老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一文中,完整地对“观象”思维进行了创新, 深刻挖掘了老子哲学思想同管理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哲学与管理的结合,很具 9 研究意义。从哲学开始到中国哲学,再与管理相联系,作出了有益的探讨。研究思路上有 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是文章的整体内在联系还欠缺,虽然很完整的讲述了老子思想的哲学 内涵,而且很仔细的分章讲解。但是,缺乏了文章开始的出发点,是要两者的结合,老子 的哲学思想和管理的结合,这方面表现的不多,老子和管理的联系不够。 以上所有这些都是关于老子的学术著作、期刊都是经过认真研究筛选出来的,很有代 表性的文章,虽然都对老子的研究颇有见地,但是还是欠缺对老子真正意义上的把握。对 于这些研究成果,很多的为我们以后进行对老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真正对老子的内 涵进行整体把握和挖掘其管理思想的论述很少。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老子的进一步 把握,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来达到老子哲学管理的更新的一个高度。 老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的内容更是各种学科的汇集,他的哲学思想包括治世 治国、人生法则、战略战术等丰富的内容。他通过对自然界细致的观察、分析,对人类社 会的发展经过分析,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要运用的宝贵的经典哲学,而 “道”就是老子整个思想的精髓。其精髓就是老子的“道”。 10 一、 老子的哲学基础 “道” 老子五千言,涉及到社会、政治、军事、伦理等诸多领域。但是这些哲学理论基础都是从“道” 这个基本概念展开的。“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老子的“道”涉及的是老子哲学的本源问题,对 老子的“道”的内涵的丰富性,大家都是首肯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在不同 的地方,有它不同的含义。在不同地方,“道”的含义用法也不同。那么,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这是 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在老子中, “道”一共出现了 70 多次,大体有如下几种含义: 1、 老子之“道” (1)实存意义的“道” 陈鼓应先生曾经说过,“老子的道不是实存意义上的道,而是老子所预设出来的,老 子的道,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其实都是老子的经验总结,是他所体悟出来的道理, 老子的特性,是老子不断的在经验世界中总结的结果。” 徐复观说:“老学的动机与目 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 源的处所, 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 因此, 道家的宇宙论, 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我们可以把老子的 “道” 看作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 作为老子的 “道” 旨在迎合人生的生命需求和愿望。并且指导我们如何由形而上的层面落实到人生和政治的 层面,这是我们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用老子的“道”来指引我们。 第一章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这句开篇话语,以其神秘的色彩出现。 “道 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指出最为万物根源的“道”体是虚空的。为什么道 会是无形的呢?因为陈鼓应说过,老子的道是预设的,它是经验世界的总结,不是有形的 实体,有形的物体就自然具有了有形物体的属性,那就是在宇宙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直到 最后的灭亡。而无形的道却是永存的。这就是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 矛盾了。道虽然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但它却是实存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 “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这几句话很明显的说明了老子所假设的道是存在的。其中 象、物、精、信等都是实体存在的特征,它是有生命力的存在体,更是宇宙以道的形式存 在的,具有生命力,和固有的创造力。 老子第二十五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种 物体是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的,是先天地而生的。它不但没有声音,而且也还没有形体, 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但是它却超越万物之上而永恒不变,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且 永不停息。老子在这一章中,对宇宙的本源问题“道”做了精辟的描述,“道”先天地而 生,是一种混混沌沌的状态,原始的状态,无声无息。但是它又超然万物之上,无时无刻 不在发展变化,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所以说“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出了“道”的广大无尽的特性。 陈鼓应: 老庄新论 (修订版).2008 年 5 月,第 138 页 11 老子在第十四章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 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看不见的我们把它叫做“夷”;听 不到的我们把它叫做“希”;摸不到的我们把它叫做“微”。他们是混而为一的,我们没 有办法追究他的形状。它上面不显光亮,下面也不显阴暗,渺渺茫茫,无头无绪,只好把 它归之于无物。 “道”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我们既听不到 他的声音,同时又看不到他的形体。管子说,“物固有形,形故有名”,名是伴随着形而 来的。没有形所以也就固然没有名,既然老子的道是没有名的,我们就不知道他的名,所 以“不可名” 道之不可名,是因为他的无形无象。 无形无相的东西是我们所无法感知的,他超出了我们所要感知的范围。但是道同时又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体,上面我们举例说明了“道”的实存性,既然它实存,那么就不 是空无所有的“道”。 陈鼓应指出,老子的“道”是所预设出来的,那么他为什么要预设呢?这是因为假如 “道”是有形的,那么它就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名称,有形有象的东西,它是必定以一种实 实在在的存在体而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那么它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既 然它是存在于具体世界中的具体之物,就会随着世界的变化而生灭变化,终有一天会消失 的。但是老子却说“道”是永恒的存在。所以老子他说“道”是无形的,因为无形,所以 “不可名”。有了名,就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给限定住了,“道”是无限性的。所以 我们在指一种东西的时候,都有它的具体的名,这个名就只是针对这一种实体,而不是指 其他的东西。我们不用语言来称谓它,是因为它无名,同时还有不可限定性,“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开篇强调道的无形无名,真常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更 是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 老子还告诉我们,“道”是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它是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的改变 而发生变化,也不会随着外物的消失而变化消失,它的本身是永久长存的,所以说“道”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体,在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不变的,所谓的“独立而不改”。 同时老子也说“周行而不殆”。“道”虽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存体,同时也是不断变化 发展的。老子的“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 而正是因为由于“道”体的变动,所以才产生了天地万物。 以上我们说“道”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体,那么“道”是如何产生天地万物的呢? 老子第一章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第十四章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章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五十一章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 覆之。 ” 12 道是一切的根源,“似万物之宗”,“道”具有无穷无尽的潜在的创造力和无穷的覆 育力,万物的生长发育,欣欣向荣,生生不息都要依赖于“道”。“道”是最初的发动者。 老子说,三生万物。 道创生万物,并不是创生出来就不闻不问的,道同时又是依附于万 物的,创生万物的同时,也要蓄养万物,培育万物。 以上我们分析了“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不但如此,同时它也包括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规律性的道 第三十五章,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 不足既。”这是说:道的表达是无味的,表达出来淡乎无味。它既没有形体,也看不到。 它不但没有声音,同时听也听不到。不过只要遵循着它的原则去运用,就会永远用之不尽, 取之不竭的。这里所讲的“道”是指客观规律,并不是宇宙本源的“道”了。而对于宇宙 本源的“道”,在老子看来是不可言说的。因为老子的道,无形无相,所以不可言说。 老 子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这里所讲的“道”,是 可以“出口”的,也就是“可道”的“道”。同时,这里所说的“道”是“可用”的而且 “用之不足既”。很明显,它是指客观规律,人们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并且去按照客观规 律办事,就必然成功。所以,老子的“道”是有规律的,要求人们一定按照客观规律去办 事。 老子一书中,出现的“道”除了描述实存的道和生存意义的道以外,还有很多地 方所讲的道,是意指规律性的道。老子的“道”虽然恍惚不可见,又不可随,但是并不是 毫无规律可言、毫无章法的。他的规律性都是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的,在万事万物中表现 出来的。这种规律性的价值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指导我们生活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老子这个规律是反,反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反,二是反复,往返。 自然界中的事物,他们的运动发展都有一定规则和规律可循,这个反,就是他们的总规律。 事物的反运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要求,也是回到事物最原始的状 态。老子的这个反规律,在老子一书中非常常见,“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天下皆知美 之为美,斯恶已”等,都是从事物的对立面来研究事物发展的。世间万物,一切现象在老 子看来,都是在对立的相反状态下形成的,人们存在的价值也是对立的。美是因为有丑恶 的存在,才显示出他的美丽。既要看到事物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另一面。有存在,有对 立,才会有所发展。“福祸相依”很形象的说明这个道理。福祸相因。很多人对待事物只 是看到了其中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这是不完整的看待问题。任何事物只看到表面现象, 都是不可行的,要透过本质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往往他的对立面隐藏着相反的可能。这就 是福祸相因的结果。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遇到事情,才会考虑的 更加全面,也使我们的视野开拓的更加广阔,从而激励自己发愤图强。这就告诉人们,不 要任何事情只看到好的一面,沉浸在幸福和喜悦当中,这是最危险的信号,这就促使我们 时时刻刻把握好自己看待问题的全面性,才不至于最后从幸福的浪尖滑落到失望的边缘。 13 这种反的规律随处可见,时刻存在,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永不停息的,是永恒的。 老子之所以重视事物对立面的转化,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老子认为,事物的 存在是依赖于对立的关系,有对立才会有存在和发展。这里还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全 面的对立的看待问题。对事物要有全面的了解,全面兼顾。我们要学会从反面的关系中去 把握正面的深刻含义,往往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其次,老子呼吁大家要反过来看 待问题,只有从事物的对立面了解了事物的本质,那么正面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其实是 告诉大家,换个立场和角度看待问题,还是强调上面对立的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最后一条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物极必反”这是自然规律。不管什么事情,达到 一定的程度和高度,必然就会向事物相反的方向发展,那么它也会改变事物原有的状态, 向着他的反面发展。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也要看到事物的对立面的作用,只有 这样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就是道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反”他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的转化,亦即是向相 反的方向进行着 (3)生活准则意义上的“道” “道”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最高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也就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道 德”。形而上的道,这个不为我们所见的“道”,也是我们人类感觉和直觉不能直接接触 到的,但是这个“道”落实到现象界,对我们产生的作用却是极大的。在老子中,属 于这一生活准则的“道”,也有很多。比如:在老子第七十七章中讲到“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还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 得到。很明显的,有道者把有余的送给那些不足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道”的 意思是道德,有道德的人才会做到这些。又如,在第三十一章中老子说:“夫兵者,不祥 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战争不是吉祥的东西,很多人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 人决不轻易挑起战争。这里所讲的“有道者”的“道”,指的也是道德。老子所说的这层 意义上的道,已经脱离了形而上的色彩,真真实实的为我们人类所取法。当“道”落实到 人生层面上来,作用于各事各物同时指导我们的生活时,可以显现出“道”的很多特性。 “道”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处处皆是,其中道的含义很多种,道德、道路,但是不管是哪 一种,当它下落到人生层面上来,都是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的道。老子的哲学之所以经久 不衰,正是因为他的道德的力量,教会人们如何处世,这些都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法则。老 子的道,不知不觉的被人类所取法。形而上的道,落实到自然界,我们便可称它为德。形 而上的道,落实到自然界,我们便可称它为德。道和德是两个概念,但是在这却是合二为 一的,不可分割的,道是体,下落到人生层面上,那就是德,很完整的说明体和用的关系, 也很形象的用体来进一步讲道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同时又是道的体现。由此可见, 我们在研究哲学与管理领域时,倡导古为今用,同时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切记捕风 捉影,生搬硬套。下面我们从用的哲学理念出发,来探讨老子管理思想的内涵。也就是老 子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无为” 14 2.管理之“道” 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今天的管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遵循道法自然,在无为与有为之间,老子的论述体现着深刻的辩证思维。人们 一般追求能言善辩, 老子却洞察到能言善辩潜在的隐患, 所以主张“贵言” 、 “大辩若讷” 。 而“贵言”、“大辨”都是无为之意。无为的管理之道更为高明,大智若愚之举,更容易 为大家所接受,从而易于实现管理的目标。 其次,从无为到无为而治,是由管理哲学向管理学的降落。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无不为,即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天地万物自身内在规律的 自然管理。 再次,无为的管理之道,要求管理者要达到一种无为的超然境界,明了始终、本末和 轻重,抓住重点,把主要的时间、精力和关注点放在明确战略、制修计划综合协调和团队 激励上。 同时,管理工作法道自然、遵循规律,要求管理者客服主观主义工作作风,顺应自然,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强求,不勉强,不偏执,不极端,时刻依照自然的标准和原则, 尊重自然地运化,从而营造一种充满活力、利于发展的管理环境,进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为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努力。 管理是科学,是艺术,更是智慧。老子的思想和理念启示我们,要以“道法自然”为 管理本根,以“清净为天下正”为管理目标,以“无为而无不为”为管理准则,追求“太 上,下知有之”的管理思想。进而拥有超然的管理境界,遵循自然的管理理念,实行无为 而治的有效管理,这是通向成功的管理大道。 二、“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原则 1、 老子“无为”理念的提出 老子一书,全篇共 81 章,“无为”“清静无为”等概念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可见老子对“无为”一词的重视程度,它在整篇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看的。老子的“无为” 这个概念,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它是针对当时的特定的 历史背景所提出来的,并不单单只是纯哲学的思辩。“无为”是那个时代实践的产物。 春秋末期,政治统治者依仗权势,胡作非为已经非常严重。老子第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忌讳,在这里的意思是指禁令。那个时期的法家法制路 线盛行,其他各国纷纷相继变法。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以法治治理天下,以强行的手段来推 行统治者的意愿,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当时的统治者强行推行政令,令人民民不聊生,老 子评论说:天下的禁令让人们无法忍受,而且太多,人民动辄得咎,无故获罪,手足无措。 人民生活疾苦,还不能安心去工作、去进行生产劳动,所以导致越来越贫穷;法令把民众 捆得不能动弹,而且过于森严和繁苛,束 缚了民众的自由,弄得人民无法生活以致挺而 15 走险。盗贼、犯罪必然是到处都有。老子非常痛斥当时政治风气的败坏和统治者的残酷权 威武力,侵公肥私搜刮榨取,他们过着非常奢侈靡烂的生活。而下层的百姓却在饥饿的死 亡线上挣扎。政 府本就是服务民众的工具,然而当时却成了用来压迫人民的工具。这种 作为从根本上就背离了政府的本来面貌,同时也违背了客观规律(“非道也哉”)。长此 下去,人民必定苦不堪言。民众逼迫过甚,终会酿成大乱,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这就是 老子生活的时代,在那个背景下,老子不堪忍受当时的统治,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暴 行,也是一种矛盾激化下的产物。老子第五十三章讲“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 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 谓盗夸,非道也哉!”朝廷、衙门、官邸、非常气派讲 究,统治 者们过着极度奢侈的生活。统治者 穿着华丽的衣服,佩着锐利的刀剑威武霸道, 贪得无厌地大吃大喝,在钱庄,存款累累。这种人就是强盗!他们的行为实在不合乎“道” 鉴此,老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忠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攻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 章)“五色令人目盲;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 律。老子目击当时的统治者的生活状态,流逸奔 竞且淫佚放荡,令心灵激扰不安。这一切,都是违反了客观规律的妄为。所以, 他明确 地向他们阐释这一规律,并告诫他们“为腹不为目”,劝他们必须从妄为的思想上扭转过 来,而且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老子不仅在生活上劝诫统治者按规律办事,而且一针 见血地指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众之所以难以管理, 根本原 因是统治者违背规律而肆意妄为,这应该说是十分中肯的结论。民众的反抗,是统治者苛 酷的措施造成的。统治者的残酷剥削、高压政策,是政 治祸乱的根本原因。统治者成了 吸血虫,成了豺狼,到此地步,民众自然会 起来反抗。 老子正是针对春秋末期的动乱现实,找出了其症结“有为”,因此才极力呼吁为 政管理要“无为”。应该说,这在当时是极有其针对性的。春秋末期的现实,已经成为历 史。那么,在今天的现实中,在当今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为”是否已绝迹,“无为” 还是否有必要再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呢?在现代的管理领域当中,妄自作为的现象 还是随处可见。在很多的管理领域中,管理者依仗权势狂妄自大,以权谋利独断专行,以 势压人。在决策领域,领导者凭借着领导主观意志,一意孤行、盲目决策,最终致使决策 失误而造成巨大损失。这种现象屡屡可见。现代管理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企业管 理,很大一部分都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不听取员工意见,一意孤行,失败的管理案例也 是多不胜数。这就是“有为”的结果。领导者把自己的行为强加到员工的身上,势必造成 员工们的反抗心理,有了抵触心理,那么工作起来就不会那么尽心尽力,也就达不到所要 求的结果。所以要以“无为”来管理。“无为”本来是为了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从实践中挖 掘总结 出来,它合乎客观规律,是一种极为科学的管理手段。在 管理领域,尤其在企业 管理领域,片面的法制管理仍相当盛行。在当今社会,管理领域中妄自作为的“有为”现 象仍相当严重。但是我们也确有像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人民公仆。当今和春秋末期相比, 虽然时代变了,但是在“有为”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共性。正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的“自 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编部编三下语文小学生歌曲优美歌词摘抄公开课公开课教案
-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全国公开课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教案
- 一年级下册阅读活动教案示范
-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词汇测试卷解析
- 旅游资源学考试复习题解析
- 专利法考试历年真题汇编
- 项目组长职责与管理技巧解析
- 学校德育活动总结与反思报告
- 建筑工地施工机械专项安全管理方案
- 急诊急救患者信息快速采集流程标准
- 沉淀池施工组织设计
- GB/T 30475.3-2017压缩空气过滤器试验方法第3部分:颗粒
- 10KV 高压试验报告
- 电力调度运行监控培训资料专题培训课件
- 太仓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 腰椎退行性侧弯的分型与治疗选择
- 介绍义乌 我的家乡 义乌课件
- 标本采集错误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2023年最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文
- 辩论赛详细方案(共14页)
- Q∕GDW 12152-2021 输变电工程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