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直说通略》中的助词.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直说通略》中的助词.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直说通略》中的助词.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直说通略》中的助词.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直说通略》中的助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元代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蒙古族开始入主中原,统治了原汉 族居住地,蒙古族和汉族的接触不断加深,蒙古语和汉语的接触也开始进入全面、 深化阶段。特别是在蒙古族聚居的北方部分地区( 河北、辽宁、山东等地) ,蒙古语 与汉语的接触更深更全面。由此,在民族交际过程中便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混合语。 这种混合语的特点是:以元代北方汉语口语为基础,其中杂以蒙古语成分。直说通 略是这种混合语的书面记载。直说通略作为一部断代语言文献材料,它有着那 个时代所特有的语言特色,它大致代表着当时元代的一般汉语,其中也有着不同程 度的蒙古语语法成分的体现。 直说通略中的助词大致有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语气助词几大 类。本文主要是就直说通略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比较典型的几个助词“底”、 “地”、“的”、“得”、“了”、“着”“过”、“将”的用法进行描写,分别从这些助词的 使用格式、构成成分、语法功能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以理清此时汉语助 词发展面貌,明了蒙古语对汉语助词所产生的影响。并从中得出结论:直说通略 中助词的用法不仅体现出了对唐宋时代汉语语法的延续,也体现出了元代民族语言 大融合背景下蒙古语语法对它们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助词使用格式构成成分语法功能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y u a n d y n a s t y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o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w h e nt h em o n g o l i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h a dr u l e dc h i n a ,t h ec o n t a c tb e t w e e n t h em o n g o l i a n sa n dt h eh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 d e v e l o p e d ,a n d t h e t o u c h i n g b e t w e e nm o n g o l i a na n dc h i n e s eh a d d e v e l o p e di n t o a g e n e r a la n dd e e p e n i n gp e r i o d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n o r t h e r np a r to ft h ec o u n t r yi nw h i c ht h e m o n g o l i a n sl i v e d ,t h e c o n t a c tb e t w e e nm o n g o l i a na n dc h i n e s ei sm o r e g e n e r a la n d d e e p e n i n g t h e r e f o r eas p e c i a lm i x e dl a n g u a g ea r o s ei nt h en a t i o n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f e a t u r e so ft h i sm i x e dl a n g u a g ea r et h o s e i t s l a n g u a g eb a s ei st h e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o f n o r t h e r nc h i n e s ei ny u a nd y n a s t y , a n dm o n g o l i a ni sa l s oi t s c o m p o n e n tp a r t z h is h u o t o n gl u ei so n eo f i t sw r i t t e nr e c o r d s a sa d y n a s t i cl i n g u i s t i cd o c u m e n tm a t e r i a l ,z h is h u o t o n gl u eh a si t sd y n a s t i cl a n g u a g ef e a t u r e s ,i tr o u g h l yr e p r e s e n t st h el i n g u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 c h i n e s ei ny u a n d y n a s t y , a n d t h e r ei sm u c h m o n g o l i a ng r a m m a r i ni t t h e r ea r er o u g h l ya na u x i l i a r yw o r dt h a ti n d i c a t e ss t r u c t u r e s a n a u x i l i a r yw o r dt h a t i n d i c a t e st r e n d s ,a na u x i l i a r yw o r dt h a ti n d i c a t e ss i t u a t i o n ,a na u x i l i a r yw o r dt h a ti n d i c a t e s m o o di nt h ep a r t m eo fz h is h u ot o n gt u e t h i sp a p e r m a i n l yd e s c r i b e dt h eu s i n go f af e w t y p i c a lp a r t i c l e sw h i c hu s u a l l yb eu s e di nz h is h u ot o n gl u es u c ha s “地”、“的”、“得”、 “了”、“着”“过”、“将”e t c f o rs t r m g h t e n i n go u t t h e f e a t u r e s o f c h i n e s e p a r t i c l e i n t h i s p e r i o d ,f o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m o n g o l i a n o i lc h i n e s e ,t h i sp a p e r c o m p a r e da n d a n a l y z e dt h e s ep a r t i c l e s u s i n gf o r m ,c o m p o n e n tp a r ta n dg r a m m a rf i m c t i o ni nz h is h u o t o n gl u e w ec a n 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f r o mt h i sd i s c u s s i n gt h a tt h eu s i n go ft h e s e p a r t i c l e si n z h is h u ot o n gl u eh a se m b o d i e dn o to n l yt h e s t r e t c h i n go f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i nt a n g d y n a s t y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b u ta l s o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m o n g o l i a ng r a m m a ro nc h i n e s e g r a m m a ri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n a t i o n a ll a n g u a g em e r g i n gi ny u a n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p a r t i c l eu s i n g f o r m c o m p o n e n tp a r tg r a m m a r f u n c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如) 琏i 怠 日期: 刎中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d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分1 艄 日期:如o f 年珀( 曰 指导教师签名:专专 日期:叫年,月广日 ;l 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 1 直说通略的性质、作者及其产生年代 直说通略是一部元人所著的普及历史知识的读物,全书一共有十三卷,分 别叙述了白天地未开辟时到南宋末年几千年间华夏大地上所有王朝的兴衰。该书所 写的年代上限自太极初分,下限至南宋幼主丙子年即元朝至元十一年。本论文所用 的工作本为明成化年间的重刊本。 直说通略的作者为郑镇孙,郑镇孙字安国,括苍人( 今浙江青田县) ,曾仕 元任监察御史。他还著有历代蒙求纂注、历代史谱等。郑镇孙其人元史 无传,元人传记资料索引( 王德毅所编) 亦不见著录,其生卒年代不可考。其直 说通略自序作于元至治元年,由此推断他为元代中后期人。 直说通略最早著录于文渊阁书目。文渊阁书目编定于明正统年间,是 明代国家收藏的图书目录。明太祖朱元璋灭元以后,大将军徐达收集元都图书送至 南京,这些图书合宋金元三朝的旧藏,所以多是宋元刻本或钞本。永乐帝移都北京, 派人取书百柜运送北京,又派人四处购买,使阁藏达二万余部近百万卷,但并未进 行整理。直到正统年间,才有人奏请登录编目。文渊阁书目虽然编定于正统年间, 但所录图书多系宋元旧藏,或为明初购得,所以我们据以断定直说通略为元代 图书。著录此书的还有:马愉秘阉书目( 秘阁书目也是明代国家藏书目录) , 晁氏宝文堂书目( 晁琛撰,晁氏为嘉靖辛丑进士) ,澹生堂书目( 祁承口撰,祁 氏为万历甲辰进士) 等。 1 2 直说通略产生的语言背景 直说通略所产生的年代为元代,元代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 十三世纪初期蒙古族崛起,经过不断的征战,夺取了黄河以北由金朝所统治的大部 分汉人聚居地。在这一时期里,蒙古语开始初步与汉语接触。忽必烈占据中原以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建立以大都为中心的元朝,实行汉法,任用汉人,推崇儒学,并制订推行蒙古语文 政策以完善其统治制度,蒙古语和汉语的接触开始进入全面、深化的阶段。特别是 在蒙古族聚居的北方部分地区( 河北、辽宁、山东等地) ,蒙古语与汉语的接触更深 更全面。由此,在民族交际过程中便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混合语。这种混合语的特点 是:以元代北方汉语口语为基础,其中杂以蒙古语成分。新近所发现的古本老乞 大便是这种混合语的记录。直说通略是这种混合语的书面记载。 1 3 直说通略的语言特色 我们在此所论及的语言特色主要是指直说通略语法方面的特色。 直说通略作为一部断代语言文献材料,它有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语言特色。 它大致代表着当时元代的一般汉语,其中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蒙古语体现。因为本论 文主要涉及到直说通略中的助词,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主要讨论一下其中助词的 大概情况。 直说通略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底”、“的地”、“了”、“着”、“过”、“得”、“将”、 “来”、“去”等。这几个助词大致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三类。“的 底”是结构助词。助词“了”有两个,“了1 ”是动态助词,“了2 ”是事态助词。“着、 过”是动态助诃。“得”有两个,其一表动作的完成或达到,但有明显的动词痕迹, 仍为动补结构的第二成分,其二是助词。“将”也有两个,“将1 ”为结构助词,“将 2 ”为动态助词。如其中的结构助词“地”、“的”、“底”,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演 变,助词“地”和“底”逐渐写作“的”,有元时代,“的”完全取代了“底”,也部 分取代了“地”;这种情况在直说通略中可以窥见一斑。又如“得”、“着”、“了”、 “过”、“将”等助词,它们在直说通略中的用法不仅体现出了对唐宋时代汉语 语法的延续,也体现出了元代民族语言大融合背景下蒙古语语法对它们发展的影响。 1 4 论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本论文主要讨论元代文献资料直说通略中的助词。上个世纪中叶,吕叔湘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先生的文章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揭开了近代汉语助词研究的序幕。此后。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桥本万太郎、美国学者梅祖麟、罗杰瑞,我国学者刘坚、蒋绍 愚、江蓝生、曹广顺、余志鸿、袁宾等也有论著探讨有关问题,在这些论著之中也 曾涉及到元代汉语的助词研究,李崇兴教授和祖生利博士也曾有论著专门论述元代 汉语一些具体文献资料中的助词,因此,沿袭前辈的踪迹对元代汉语助词进行研究 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元代文献资料直说通略中助词的研究虽然只是元代汉语 助词研究中的一部分,但是本着积少成多的目的,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元代汉语助 词乃至整个元代汉语研究也很有必要。 对元代汉语文献资料直说通略中的助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的意义在于: 在民族接触的背景下进行断代语言文献资料研究,全面而系统地描写分析直说通 略中的助词,有助于我们了解直说通略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语言特色,有助 于元代汉语助词研究乃至整个元代汉语研究的积累。同时,对于元代具体文献资料 某些具体的语法实体的研究和描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语法实体在某个语言发展 阶段的面貌,有助于断代语言史的研究。因为元代汉语的特殊语言背景,对直说 通略中助词的描写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元代汉语和蒙古语不断接触的规律。 本论文主要是就直说通略文中助词的用法进行描写,并对其进行分类比 较以理清此时汉语助词发展面貌,明了蒙古语对汉语助词所产生的影响,由于时间 和能力关系,本文讨论的对象主要只涉及到直说通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助 词。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助词“地”“底”“的” 2 1 “地”“底”“的”之间的关系 朱德熙先生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的”、“地”代表着三个不同的语索,一个是 副词后缀,一个是状态形容词的后缀,一个是助词。近代汉语中的“底”、“地”是 现代汉语中“的”的最初书写形式,“底”“地”较早出现于唐祥家文献。对于“底” 的来源,方家争议颇多,或认为来源于“者”( 吕叔湘,1 9 4 3 ) ,或认为来源于“之” ( 王力,1 9 5 8 ) ,或认为来源于代词“底”( 冯春田,1 9 9 1 ) ,或认为来源于方位词“地” ( 江蓝生,2 0 0 0 ) 等,但至今尚无定论。关于这三个字的讨论也集中在他们的区别 上,有学者认为,“底”和“地”最初在用法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如曹广顺通过对 唐五代禅家文献祖堂集的分析认为“底”和“地”的用法在最初不能分清。但 也有学者认为早期的“地”和“底”的用法有着明显的差别,吕叔湘( 1 9 4 3 ) 认为, 唐宋时代,一般区别性的短语后面用“底”,描写性的短语后面用“地”。蒋绍愚( 1 9 9 4 ) 认为“底”和“地”的区别在于;体词性结构中一般用“底”不用“地”,特别是名 词和代词之后;谓词性结构中的情况因时代而不同,唐代只用“地”,五代时二者并 用,南宋以后绝大多数写作“地”,偶有写作“底”的句子出现。对于这个问题目前 学术界也无定论。 “的”是如何代替“地”和“底”的呢? 吕叔湘( 1 9 4 3 ) 认为,“的”字现在读 轻声,想来“底”和“地”写成“的”,都已经是变轻声以后的事。“地”字变轻声 当在“底”字变轻声之后,所以京本通俗小说等书和元人剧曲里“底”字几已 全作“的”,而“地”字仍常见。“的”字的最早用例可见于宋代文献,如:学是至 广大的事,岂可以迫切之心为之。( 二程语录) 2 2 结构助词“地”和“底” 直说通略中的结构助词“地”一共出现5 3 次,一般情况是用在单音节代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词后构成短语作句子结构的宾语成分或者是用在副词、形容词后构成短语作句子结 构的状语成分。如: 1 1 单音节代词+ 地 ( i ) 道:“不是恁地,龄是年纪,我当年百岁,恁当年九十岁,今与恁三岁。” ( 卷一,周) ( 2 ) 滂道:“死了祸便住,何用恁地? 又教老母生受? ”( 卷三,两汉,东汉) 1 ) ( 单音节副词、形容词) + 地 ( 1 ) 襄子暗地使人与韩、魏相约,一同攻智伯。( 卷二,成周列国诸侯,韩) ( 2 ) 湘州刺史王蕴与袁粲、刘秉密地商量,亦欲诛道成。( 卷六,齐) 直说通略的结构助词“地”除了2 次用在单音节代词之后构成“代+ 地”结 构作宾语以外,其中尤以用在单音节副词之后构成“副词+ 地”作状语的情况为最多, 有5 1 次是用在单音节副词、形容词后构成短语做句子结构的状语成分。“地”所黏 附的成分在文中也有限制,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单音节副词、形容词。如: 暗立密恁潜悄 2 次1 次3 4 次2 次1 3 次1 次 从直说通赂可以看出:有结构助词“地”构成的结构的语法功能已经大大 缩减,且变得单一,“地”更多的是与单音节副词、形容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短语充当 句子的状语,“地”字结构不再像唐宋时期那样,可以充当句予的主语、宾语、定语、 谓语和状语等多种成分( 祝敏彻,1 9 8 2 ) ,它充当主语、定语、谓语、宾语的功能已 经为“的”字结构所替代。并且用在描写性短语之后作状语的结构助词“地”在直 说通略中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使用范围大大缩减:在唐宋时代,和“地” 一起作状语的还有重言( x x 、x y y 、x x y y ) 形式短语( 吕叔湘,1 9 4 3 ) ,在直 说通略中,结构助词“的”取代了这些功能,和“地”结合的形容词、副词也局 限在少数几个单音节词语之内( 如上分析) ,并且“地”主要是和副词结合在一起。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直说通略中“地”多数情况是用在副词之后作后 缀,“地”已经有副词后缀的发展趋势。 直说通略中用作语法成分的“底”一共出现了1 5 次,其中有9 次用作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态助词,相当于表持续的“着”,如: ( 1 ) 项王听得,只道楚军顺了汉,心中大惊,半夜起来帐里坐底悲歌啼泣。( 卷 三,秦) ( 2 ) 百姓惊惧,城里人皆挑搪立底。( 卷八,后秦) 亦即文中的结构助词“底”仅仅只出现了6 次,在直说通略中,“底”基本 都写作“的”。 2 3 结构助词“的” 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演变,助词“地”和“底”逐渐改写作“的”,这种情况 在直说通略,中可以窥见一斑:其中除了1 3 次是用作助动词“得”以外,此文中 作语法成分的“的”一共出现了1 3 2 9 次。 直说通略中有关结构助词“的”的“的”字结构的内部组成成分一共有以 下几种情况: 1 ) 名词+ “的”:( 其中包括名词性词组) , ( 1 ) 其余小臣不能勾上,都拿着龙的须髯,坠落黄帝的弓。( 卷一,五帝) ( 2 ) 又问:“裕的才能比慕容垂如何? ”( 卷八,北魏) ( 3 ) 世民道:“怎知道无,但人自不识。今日我来相探,不是小儿女子的意,正 要与恁商量大事。”( 卷九,隋) 宋代“的”刚刚萌芽并逐渐替代“底”组成体词性结构,在“的”所组成体词 性结构中,”“名词+ 的+ 名词”的用法还不是很常见,在直说通略中这种用法则 十分普遍。 2 ) 形容词+ “的”:( 形容词还包括形容词性词组) ( 1 ) 天下人但有一个寒的,帝尧道是我寒了他( 卷一,五帝) ( 2 ) 欢有大志,在怀朔镇做小的勾当,与侯景结交,欢因到洛阳。( 卷八,北朝) ( 3 ) 丰的超迁官职,薄的停罢。( 卷九,隋) 3 ) 形容词+ “的”( 用作对人的称呼语) : ( 1 ) 王问孟子道:“老的每远远田地里来我这里,必然有利我国家的道理。”( 卷 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成周列国诸侯) ( 2 ) 众老的每都说项羽为人懔悍滑贼,只有沛公宽大长者,遂令沛公先去。( 卷 三,秦) ( 3 ) 太后见太子道:“是恁那小的。既诛了,你可还东宫。”( 卷九,唐) 4 ) 代词+ “的”: ( 1 ) 汤道:“我请雨只为百姓,若要将人来祷告,把我的身体自当。”( 卷一,商) ( 2 ) 帝怪见夫人神色有异,问为甚的,夫人哭泣说道:“太子无礼。”( 卷九,隋) ( 3 ) 太后又唤赵普说道:“赵书记您须索记了俺的言语,休别了。”( 卷十二,宋) 5 ) 动+ “的”( 其中包括动词性短语:动词、动补、动宾、状中、连动等) : ( 1 ) 杀了直谏的臣关龙逢,天下人都不敢直言。( 状中) ( 卷一,商) ( 2 ) - - # i 百来车都是好的物色,吃不尽的都埋了。( 动补) ( 卷九,隋) ( 3 ) 武宗英敏特达,委任有才能的臣,取上党与太原如反手容易,可惜享国不长。 ( 动宾) ( 卷九,唐) ( 4 ) 太祖凡事俭约,用法公当,亦是一时英雄的人。( 卷十,五代,后周) ( 5 ) 但远远看见晋王在烛影下,一似起身离了坐位的模样。( 连动) ( 卷十二,宋) 6 ) “所”+ 动+ “的”: ( 1 ) 取地上所出的货财,省却用度,教养万民,迎送日月( 卷一,五帝) ( 2 ) 并禁淫祀,不是祀典所载的都除了。( 卷八,北朝,北魏) ( 3 ) 后主出,临众欲说,忘了所说的言语,遂大笑,左右亦笑。( 卷八,北朝, 北齐) 7 、主+ 谓+ “的”: ( 1 ) 若立侄呵,那替见有侄做天子,裕姑在太庙的体例? ( 卷九,唐) ( 2 ) 敬瑭遣人去契丹称臣求救,请将儿子服事父亲的道子奉事契丹,事济了,许 割与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地面。( 卷十,五代,后晋) ( 3 ) x i 召说道:“朕生长军中不曾读书,不理会得治天下道理,文武官有利益国家 便民的勾当,都开写闻奏。”( 卷十,五代,后周) 直说通略中“的”字结构的语法功能如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 “的”字结构用作定语表示领有或性质,这种情况一共出现8 9 9 次,是为数 最多的一种。如: ( 1 ) 此时有龙祥瑞,把龙做百官的名号,建都在陈今陈州,木德旺天下。( 卷一, 三皇) ( 2 1 见种田的人都互相谦让,行路的人也厮让着行。( 卷一,五帝) ( 3 ) 申不害号申子,元是郑国贼臣,学黄老刑名的术。( 卷二,成周列国诸侯) 2 ) “的”字结构做主语的,这种情况一共出现2 1 7 次。如: ( 1 ) 遂将两个女:大的名娥皇,小的名女英,嫁与舜。( 卷一,五帝) ( 2 ) 军马护卫的两岸上行,旌旗满野。( 卷九,隋) ( 3 ) 盗贼据州郡的,因而用他做牧守;士卒杀主将的,因时与他节钺,遂使上下 纪纲都坏了,再扶不起。( 卷九,唐) 3 ) “的”字结构用作动词或者介词的宾语,这种情况一共出现1 2 5 次。如: ( 1 ) 教百姓农事,天下人但有一个寒的,帝尧道是我寒了他。( 卷一,五帝) ( 2 ) 春秋时鲁国已于秦孝王时为楚所灭,此是后头再立的。( 卷三,西汉) ( 3 ) 成王一日与弟叔虞戏耍,剪桐叶为圭,说道:“把这的封恁。”( 卷二,成周) 4 ) “的”字结构充当句子的谓语,这种情况一共出现了7 次。如: ( 1 ) 始皇道死了用谥呵,便是子说着父亲的好歹,臣说君主的好歹,不宣的一般。 ( 卷三,秦) ( 2 ) 后主说王气在俺这里,他每要怎的。( 卷六,陈) ( 3 ) 不恁的呵,数十年后契丹再生心有。( 卷十二,宋) 5 ) 结构助词“的”和重言( x x ) 形式的短语组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如: 汉王问陈平道:“天下这般纷纷的,几时得平定? ”( 卷三,西汉) 6 ) 结构助词“的”和重言( ) 。( ) 形式的副词、形容词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 描写动作发生的情状,这种情况一共出现了1 1 次。如: ( 1 ) 克用既回去后,二镇贡献渐渐的踪了,表章的言语傲慢。( 卷九,唐) ( 2 ) 新磨欺欺豹说道:“理天下只有一人,更唤着甚磨人? ”帝喜欢。( 卷十,五 代,后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助词“得” 王力( 1 9 5 8 ) 把助词“得”看作词尾 1 ,认为词尾“得”来自表“获得”意义的 动词“得”。从先秦开始,“得”字就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如:能捕得谋反、卖城、 蹄城、归敌者一人,以令为除死者二人。( 墨子号令) “得”字后置以后,在一些 句子里逐渐具备了另一种表“达到行为的目的”的意义。到唐代,“得”虚化为词尾, 它分别用在紧缩句和递系旬表示造成某种情况,如: ( 1 ) 旗下依依认得真。( 季布骂陈词文) ( 2 ) 得天下钦奉,万姓依从。( 茶酒论) 到宋代的时候,“能”又可以作能愿式中的动词词尾表达到某种目的。如: 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六一词) 祝敏彻( 1 9 6 0 ) 、杨建国( 1 9 5 8 ) 、岳俊发( 1 9 8 4 ) 等对此持另一种意见,他们 认为表造成某种情况的“得”来自表“获得”意义的动词“得”,用在能愿式中表达 到某种目的的“得”则来自表可能意义的“得”,并且岳俊发等认为“得”的虚化时 间可以提前到南北朝,如:平子饶力,争得脱,逾窗而走。( 世说新语) 目前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得”的虚化时间应该是在唐代,近代汉语中的大量 文献可证明上述表达到某种目煦的“得”并非来自表可能的“得”,而是来自表“获 得”意义的“得”。蒋绍愚( t 9 9 4 ) 认为上述二者都来自表“获得”意义的动词“得”, 他以表动作趋向或结果的动补结构“v 得c ”句式为例,说明在近代汉语中该式并 不一定全都是表“可能”,这样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在已然的语境中,“得”一般 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达成;在未然或假设的语境中,“得”一般表可能,但也 偶有处于未然或假设的语境中仍表达成的情况,如: ( 1 ) 蒙世尊慈悲,救得阿娘火难之苦。( 敦煌变文集) ( 2 ) 留宿此,必救得君母之患。( 同上) ( 3 ) 烧得药成须寄我。( 唐姚合诗) 上述( 1 ) 、( 2 ) 、( 3 ) 中,( 1 ) 中的“得”用在已然的语境中,“得”表示动作行为的达成。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 = ;= = = ;= = = = = = = = = = e = = = ;= = = = = = = = = g = = f 2 1 中的“得”用在未然的语境中,“得”表示可能。( 3 ) 中的“褥”用在未然的语境中, 但“得”在此语境中表示的仍是动作行为的达成。 直说通略中的“得”一共出现了7 2 3 次,“得”用在动词后面作辅助成分作 语法成分的共有3 3 8 次,本文主要就这3 3 8 次作语法成分的“得”的用法和语法功 能进行分析。 3 1 助词“得”的使用格式 直说通略中有语法意义的“得”的使用格式一共有以下六种: 动1 + 得( + 动2 )动+ 得+ 宾动+ 得十宾+ 补动+ 得+ 宾+ 了 8 3 次2 1 4 次2 次3 次 动+ 得+ 补动+ 得+ 补+ 了 25次4次 3 2 助词“得”的语法功能 吕叔湘( 1 9 8 5 ) 将助词“得”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在动补结构中连接 动词和状态补语,即得1 ;另种情况是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可能、允许,即与得1 相对的得2 。从语法功能的角度来看,直说通略中作语法成分的“得”也有两种 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得”已经虚化为助词,另一种情况是“得”的虚化过程还没 完成,“得”用在动词之后,成为动补结构的第二成分【2 1 。如: 1 ) 动+ 得: ( 1 ) 昌说道:“大王是高祖亲子,贤圣仁孝,天下人都理会得,大臣每依着天下人 的心迎立,大王休要疑惑。”( 卷三,西汉) ( 2 ) 百里奚为虞国大夫为楚人所拿,缪公闻百里奚贤,将五( 缺字) 羊皮赎得。 ( 卷二,成周列国诸侯,秦) ( 3 ) 5 初魏文侯令乐羊伐中山,三年方取得。( 卷二,成周列国诸侯,秦) ( 4 ) 每遇围猪,拎边界内拿得禽兽,若先已被吴人所伤,晋兵获得,都送还吴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此吴国边人皆悦服。( 卷五,西晋) ( 5 1 金人正恨天祚入夹山不曾拿得,却遇宋人领众南出,遂为金所败,擒住天祚 将归金。( 卷十一,契丹) ( 6 ) 把这名与器两件分别上下,这是礼的大经。名与器若无了呵,如何独自存立 得? ( 卷一,东周) 。 ( 7 ) 帝道病人根前有鬼,我怎生那里去得。( 卷六,南朝,宋) ( 8 ) 帝道:“书籍有多少? 怎生收拾得? ”( 卷八,北魏) 上例( 1 ) 中的“得”用在动词之后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达成,如“理会得”意为 “知道( 了) ”,此中的“得”是动态助词,直说通略中“动+ 得”格式中“得” 为动态助词的很少见,仅有3 例,动词都为“理会”。又如上例( 6 ) 、( 7 ) 、( 8 ) “得”用 在动词之后作动词的补充成分,表示可能、允许,这种用法在宋代出现,直说通略 中的“动+ 得”格式只有出现在未然或假设语境中,“得”才能确定为表可能、允许 的助词。在这些句子中“得”都已经虚化为助词。 在上例( 2 ) 、( 3 ) 、( 4 ) 、( 5 ) 中,这些“v + 得”组合之中的前一个动词并不表示“取 得,得到”的意思,如“赎”、“取”、“拿”等,它们只是简单地表示“获取:的动 作行为,表示动作行为所达到结果的功能由动词“得”来承担,在这里,“得”既有 表示动作完成达到目的,又有“取得、得到”的意义,带有很明显的动词的痕迹, 应该说这些组合中“得”的虚化过程还没有完全完成,所以,把这些“得”确定为 动补结构的补语成分是恰当的。“得”用在动词后为李 语成分的情况在直说通略 中共只有5 次。 2 、动1 + 得+ 动2 : 泽愤怨发背疽死,临终别无说话,但连说过河三声,遂死,都中入昕得皆大哭。 ( 卷十三,南宋) 直说通略凡“动1 + 得+ 动2 ”格式中的“得”都是动态助词,“动2 多表示 “动这种动作行为所达到或导致的结果。 3 ) 动+ 得+ 宾: ( 1 ) 百官都举舜,尧说我也听得这人有德,遂将两个女:大的名娥皇,小的名女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嫁与舜。( 卷一,五帝,唐尧) ( 2 ) 宣伺候得苍头根随公主出外,喝将下车来打杀了a ( 卷四,东汉) ( 3 ) 魏主大怒,说道我自生来头发未乾便听得河南是我地面,怎生与你。( 卷六, 南朝,宋) ( 4 ) 桀有气力,能伸得铁钩链索。( 卷一,夏) ( 5 ) 孙子出号令说与他理会得左右前后,又说道一鼓皆动,二鼓进前,三鼓做战 的模样。( 卷二,成周列国诸侯,吴) ( 6 ) 走的人闻得风响鹤叫都疑是晋兵来,日夜走不歇,天道又寒,十分中冻死七 八分。 ( 7 ) 自渭南上林苑中做前殿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坐万人, 下面竖得五丈旗,周围做阁道、复道。( 卷三,秦) ( 8 ) - 人道:“大事已定,三思一似案上肉一般,做得甚事? 所诛已多,不宜更杀。” ( 卷九,唐) ( 9 ) 诸侯听得这言语,都道汤的仁德:“禽兽根底也到有,何况百姓? ”( 卷一, 商汤) ( 1o ) 此时有人名造父好生省得御车的法度,穆王宠爱此人。( 卷一,周) ( 1 1 ) 纣有才力,有见识,强如别人,手拿得禽兽,自道天下人都不如他。( 卷一, 商,纣) ( 1 2 ) 或是王季身体不快,文王便烦恼,行步也不端正,王季病可,吃得饭了,文 王才方似常时一般。( 卷一,周,文王) ( 1 3 ) 3 t 二喜欢,对召公说:“我止得谤言了也。”( 卷一,周,厉王) ( 1 4 ) 1 1 厦宗不幸锝病,却能委政嫡长,安得社稷,可以唤做贤君。( 卷九,唐) ( 1 5 ) 庆远道:“见可行便进,知得难行便退,是圣人用兵的道理。”( 卷六,南朝, 齐) ( 1 6 ) 太子嗣听得有变,走出宫去。( 卷八,北魏) ( 1 7 ) 公是大将军,与叛卒同入城,怎保得以后无事? ( 卷十,五代,后唐) ( 1 8 ) 先时,河东节度使兼中书令刘崇听知汉隐帝被害欲起兵,继后又听得迎立崇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贽。( 卷十,五代,后周) ( 1 9 ) 太祖说道:“帝王兴起,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的都杀了,那其 间我终日在根前,不曾害得我。有天命的,任他自做,并不禁他。”( 卷十二,宋) ( 2 0 ) 京兆尹王徽连年修理方完得一二,至此时又被乱兵焚掠,并无余剩。( 卷六, 南朝,宋) ( 2 1 ) 后又有一个国主唤做书里昏呵,养二十口羊,每日吃了十九只,留得一口, 次日依前有二十口,日日似这般。( 卷十一,契丹) ( 2 2 ) 文王的臣散宜生,求得有莘氏羌女及珍宝进奉与纣,纣大喜,放了文王归国, 更赐文王为西伯,使专征诸侯。( 卷一,商,纣) ( 2 3 ) 智伯的家臣豫让要与智伯报仇。假做罪人,拿着匕首入襄子家里厕中,襄子 入厕心动,拿得豫让。( 卷二,成周列国诸侯,赵) ( 2 4 ) 始皇遂教蒙恬将三十万人北伐胡,收得河南地做四十四个县,筑万里长城隔 断胡人,不教与中国相通。( 卷三,秦) ( 2 5 ) 世宗一日在文书里拾得一片木写着道:“点检作天子。”( 卷十二,宋) 直说通略中“动+ 得+ 宾”中充当宾语的有主谓短语如上例( 1 ) 、( 2 ) 、( 3 ) ,有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上倒( 4 ) 、( 5 ) 、( 7 ) 、( 8 ) 、( 9 ) 、( 1 0 ) 、( 1 1 ) 、( 1 2 ) 、( 1 3 ) 、( 1 4 ) ,有动 词及动词性短语如上例( 6 ) 、( 1 5 ) 、( 1 6 ) 、( 1 7 ) 、( 1 8 ) ,有人称代词作宾语的如上( 1 9 ) , 也有数量或动量词作宾语的如上例( 2 0 ) 、( 2 1 ) ,在这些“动+ 得+ 宾”结构中,凡是由 主谓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以及人称代词、数量词充当宾语的,其中的“得”必定 为表示动作完成或将要完成的动态助词。在那些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宾语的“动 + 得+ 宾”结构中,凡是处于已然语境中的“得”皆为表动作完成或将要完成的动态 助词,如上例( 5 ) 、( 9 ) 、( 1 0 ) 、( 1 3 ) 、( 1 4 ) ;凡处于未然语境中的“得”则皆为表示可能、 允许的助词”,如上例( 4 ) 、( 7 ) 、( 8 ) 、( 1 1 ) 、( 1 2 ) 。 在以上的例子中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如上例( 2 2 ) 、( 2 3 ) 、( 2 4 ) 、( 2 5 ) ,这些句子 中的“得”表示动作的达成和结果,在这些句子中,有些句子的谓语“收、取、掳 掠、拾、”等含有“取得”的意义,有的如“求、寻访”等没有,无论有或没有,这 些句子中的“得”都还有动词“得”的痕迹,整个格式也都应当是动补结构。( 曹广 1 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顺,1 9 9 5 ,近代汉语助词) 因此,这些“得”也与上例“v + 得”中的“得”一样, 也应该确定为动补结构的补语成分。 4 ) 动+ 得+ 时间词: ( 1 ) 过得几日,因责钩戈夫人,赐死。( 卷三,西汉) ( 2 ) 群臣多被杀戮,保得一日如过十年。( 卷七,十六国,前秦) ( 3 ) n 得四年,天下大熟流民都归本乡。( 卷九,唐) 直说通略中所有“动+ 得+ 时间词”格式中的“得”都为表动作完成的动态 助词。 5 ) 趋向动词+ 得+ 处所宾语: ( 1 ) 至l j 得那里其间,忽然风吹账开,见军人拿着器械的无数。( 卷九,唐) ( 2 ) 此时朝廷政令只到得河西、山南、锄南、岭南数十个州府。 ( 3 ) 帝对左右说:“俗谚的言语道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我如今 这般飘泊,不知到得那里去。”说了流泪沾衣。f 卷九,唐) 这种格式中的动词多为“到”等趋向动词,其中的“得”如果出在已然的语境 中则为表动作达成的动态助词,如例( 1 ) 、( 2 ) ,如果出现在未然的语境中,得则为 表示可能、允许的助词”,如例f 3 ) 。 6 ) 动+ 得+ 补语: ( 1 ) 楚王道:“恁道得是,如先生的言,我谨奉社稷随着恁去。”( 卷二,成周列 国诸侯,赵) ( 2 ) 孤注是赌博的输得将次无了,尽将所有的筹子出来做一掷取输赢,唤作孤注。 ( 卷十二,宋) ( 3 ) 又说道:“范叔,恁寒得恁的。”取一领绨袍与了范雎。( 卷二,成周列国诸侯, 秦) ( 4 ) 在先贾谊也曾说得好来,秦把这一些个地面夺天下的权柄,一般诸侯皆朝他。 ( 卷三,秦) ( 5 ) 周勃说道:“陈平虽生得好如冠玉一般,就里未见他有甚才能。( 卷三,西汉) ( 6 ) 士大夫传说诲的弹文,都道:“说得太过。”( 卷十二,宋) 1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如今虽闭住人的口,却做出无理的勾当,人心似水一般,怎生当得住,一目 决将去呵,国家便坏了去也。( 卷一,周,厉王) ( 8 ) 论得来,繁缨是小物,孔子借他,正名是小勾当,孔子把做首先的事,只为 道是名器若失了。便无了上下的体面。( 卷一,周) ( 9 ) 若是自己的气力,作得来的,物虽少,必喜欢更与赏赐慰劳他,若是非理得 将来,则责骂不受。( 卷五,东晋) 在“动+ 得+ 补语”格式的使用中,充当补语的有动词或动词短语,有“的”字短 语,有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全文中“动+ 得+ 补语”只有2 5 例,仅占助词“得”使 用的9 ,在直说通略中,“动+ 得+ 补语”格式不是助词“得”使用的主要格式。 在直说通略中,“动+ 得+ 补语”格式中的“得”为助词,用来连接动词和 补语,带“得”的动补结构主要是用作表动作的结果、趋向:结果补语用以叙述某 个动作有了某种结果,一般由单个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如上例( i ) 、( 4 ) ;状态补语一 般由“动+ 得”后面的主谓结构或有副词修饰的形容词充当,它重在描写因动作引 起的某种状态,如上例( 2 ) 、( 3 ) 、( 5 ) 、( 6 ) ;趋向补语由趋向动词充当,如上例( 8 ) 、 例( 9 ) 虽然也是由“动+ 得+ 趋向动词”构成,但是早已经成为固定用语。 在直说通略中,“动+ 得+ 补语”结构中的“得”也有用作表可能、允许的助 词的,如上例( 7 ) 。用在动补结构中表可能、允许的助词“得”最早可见于唐代,如: 会待路宁归得去,酒楼渔浦重相期。( 褚载:寄进士崔鲁范,全唐诗) 但是,此类“动 十得+ 补语”格式中的“得”不一定全部都是用在动词之后表可能、允许的助词,它 也有可能仍是表结果达成的动态助词。表可能、允许的助词“得”与表动作达成的 动态助词“得”的来源相同,动态助词“得”和表可能、允许的助词“得”的差别 在于二者出现的语境不同:如果“动+ 得+ 结果补语”是在叙述已然的事情,那么“得 “仍是表结果达成的动态助词:如果该格式出现在未然或假设的语境中,那么“得” 就有表示可能的意义了口】。直说通略“动+ 得+ 补”结构中没有表示结果达成的动态 助词“得”。 7 ) 动+ 得+ 宾语+ 补语,该格式中的“得”表示动作达成或有了结果,均为动态 助词。如: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 舜在历山种田,化得历山行路的人都相让,又在雷泽钓鱼,化得雷泽居民亦 皆相让。( 卷一,五帝,虞舜) ( 2 ) 前日赵攻了鄄邑,恁不救,卫取薛陵邑,恁也不知道,这是恁重财买得我左 右人与恁说好。( 卷二,成周列国诸侯,齐,威王) ( 3 ) 霍光辅帝得六年,一日病重,车驾亲临探病。( 卷三,东汉) 8 ) 动+ 得+ 宾+ 了: ( 1 ) 王季病可,吃得饭了,文王才方似常时一般。( 卷一,周) ( 2 ) 2 e 喜欢,对召公说:“我止得谤言了也。” ( 3 ) 信觑得那人了,低头伏地在他每胯下。( 卷三,西汉) 9 ) 动+ 得+ 补+ 了: ( 1 ) 莽自恃奸诈,劳民弄兵,天下人同共诛他,是他罪过做得满了似这般有。( 卷 三,西汉) ( 2 ) 诸将有献诡计的人,祜便将好酒与这人饮得醉了,教他说不得了去。( 卷五, 东晋) ( 3 ) 及高祖殂,太子即位,便恣意奢欲,全无哀懈的容,扪着在先杖痕,大骂说 道:“死得迟了。”( 卷八,后周) 有学者认为,有宋以后,“v 得o c ”和“v 得c ”两种格式有所发展,出现频 率很低,若用“v 得o c ”来表示完成,往往还要在该结构之后加“了”以强调完成, 如:你也骂得我勾了。( 元曲选薛仁贵) 若用“v 得c ”表示动作结果或趋向,一 般也需在补语之后另带一个表完成的“了”,如:今说得多了,都是好笑,不成摸样。 ( 朱子语类) 在直说通略的“动+ 得+ 宾+ 其他”“得”表示动作完成的格式中,“动+ 得+ 宾”表动作完成的“得”的出现率为8 3 ,“动+ 得+ 宾+ 了”的出现频率只有0 9 ; 用“动+ 得+ 补”表动作完成或已有结果的占7 2 ,“动+ 得+ 补+ 了”的出现频率只 有2 8 ,这些数据表明,在直说通略中以“动+ 得+ 宾”和“动+ 得+ 补中的t r 得” 来表示动作完成或已有结果仍是主流格式。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助词“了” 完成貌助词“了”在唐代形成,由意义为“终了”的动词“了”虚化而成。曹 广顺( 1 9 9 5 ) 认为,从唐五代开始,近代汉语中逐渐形成了两个助词“了”,一个是 出现于“动+ 了( + 宾) ”格式中的动态助词,即“了,一个是用于“动+ ( + 宾) 了” 和“动+ 了+ 宾+ 了”格式中的事态助词,即“了2 ”,它的功能是用在旬末,主要肯定 事态出现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4 】。 “了”在直说通略中出一共出现了1 2 1 8 次,被用为助词的有1 2 0 9 次,在句 子中单独作谓语表“终了”意义,作动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