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程若庸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程若庸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程若庸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程若庸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程若庸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文中文摘要摘要 南宋末年理学家程若庸师从饶鲁,属黄榦学派一支,是朱熹的三传弟子,为 吴澄之师,又生在新安,被新安人尊为一代硕儒,新安理学九贤之一。他的思想 反映了南宋末年理学发展的特点。同时作为一位新安理学家,其思想在新安理学 流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新安理学对朱学的传承特点。本文重点分析程 若庸遗留下来的文献,即性理字训讲义和斛峰书院讲义 ,并考察了诸如 新安学系录 、 新安文献志等著作中记载程若庸遗事的相关史实和文献,尤 其是其他学者对程若庸个人和学术思想的评价,力图展现程若庸思想体系全貌。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交代了程若庸生活时代即南宋末年内忧外患的 政治背景和理学官学化的学术背景,介绍了程若庸生平,内容包括对他的生卒年 月探讨、早年求学经历、一生以讲学为业,他的著述性理字训讲义影响深远, 其人被故里尊为徽州理学名士。 第二部分重点考察程若庸遗留下来的文献性理字训讲义 ,分析程若 庸的理学思想范畴体系。 性理字训讲义分为六门即造化篇、心性篇、为学篇、 善恶篇、成德篇、治道篇。造化篇阐释了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变化等一系列相关 范畴;情性篇和善恶篇则阐释了人不同于天和物的独特性,人所具有的“心” 、 “性” 、 “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解释了“善” 、 “恶” 、 “天理” 、 “人欲”等相关 范畴。为学篇、成德篇以及治道篇则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范畴,阐释了“格物 致知” 、 “力行” 、 “敬” 、 “静” 、等一系列范畴,教育人们应该如何为学、尊德、 治道。程若庸的理学范畴系统涵盖了之前理学史上出现的大多数理学范畴。笔者 根据其各篇内容将其理学范畴体系分为宇宙本体论、心性论、为学论、善恶论、 成德治道论五大部分,分别加以研究;从立足文本的角度,对其中的大部分重要 的理学范畴进行了阐释,并就宋代理学大家对这些范畴的解释作了比较分析,以 说明程若庸理学范畴体系具有综合和传承性的特点。 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文章第三部分对程若庸哲学思想作了综合评价,首先 将程若庸的性理字训讲义与程端蒙的性理字训作了比较分析,认为程若 庸理学范畴系统更为完备。 其次分析得出程若庸哲学思想具有典型的南宋新安理 学特点,注重对“四书” 、易学的研究,以朱子学为宗旨,又不尽同于朱子,并 ii 推测其思想具有调和朱陆的特点。 文章第四部分考察了程若庸遗留下来的文献斛峰书院讲义 ,并结合南宋 末年书院教学背景和程若庸对其弟子的教育和影响,分析了程若庸的教育思想, 展现了程若庸作为教育家的一面。 关键词:关键词:范畴、理学范畴系统、朱子学、南宋新安理学、书院 iii abstract cheng ruoyong was one of the neo-confucians of the last years of southern sung dynasty. he learned from rao lu who belonged to the school of huang gan. and he was wu chengs teacher. he was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the disciples of chu hsi. cheng ruoyong was born in xinan district and was considered to be among the great confucian scholars of that generation by xinan people. also he was reputed to be one of the nine wisdom who were the xinan neo-confucians. his philosophic thought refl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o-confucianism. and he was the xinan neo-confucian, so his philosophic thought w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xinan school of thought which reflecte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uzi xu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laces emphasis on analyzing the cheng ruoyongs document that was retained until now, that is the lecture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reason, the lecture in the hu feng academy. and the author studies the history text in some masterpiece such as the sect of xinan school, the document of xinan school etc. which recorded the deeds of cheng ruoyong, especially the comments on him and his though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ull view of chengs ideology. there are four sections in this article. in the first section, it contains the background of the last years of southern su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which is described as 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 and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which is described as the official neo-confucianism philosophy. it also introduces the cheng ruoyongs life including the study of his birth date and death date, the experience of pursuing his studies in his early times, the teaching career all his life, the far-reaching impact of the lecture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reason and his being of one of the wisdom of the xinan neo-confucians.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e author studies the retained document that is the lecture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reason to analyze the category system of chengs philosophic thought. the lecture was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by cheng that are the creation piece, “the mind” and “the human nature” piece, the learning and research iv piece, “the good” and “the evil” piece, the “pursuing ethics” piece and the“ pursuing tao” piece. in the creation piece, cheng mainly illustrated a series of the categories about the root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in “the mind” and “the human nature” piece,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human personality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universe and the animal,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ind”, “the innate character” and “the emo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in “the good” and “the evil” piece included the illustration of some categories such as “the good”, “the evil”, the heavenly principles and the human desires etc. the category in other three pieces are about the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cheng illustrated a series of them such as the “to investigate things is to attain knowledge”, the “earnestly practice”, the “respect” and the “still” etc. to explain how to do the research, how to purse ethics and how to purse tao. according to the text of each piece, the author divides the entire lecture into five sections that are the ontology of universe, the theory of inwardness, the theory of “the good” and “the evil”, the theory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 the theory of “pursuing ethics” and “pursuing tao” to study them separatel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document, 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categories and makes comparison between cheng and the masters in sung dynasty about their illustration on them to prove that chengs category system is synthetic and developable. basing on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makes synthetic judge of chengs philosophic thought. for the first, the author compares chengs lecture with cheng duanmengs lecture and proves that chengs category system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the second, the author proves that chengs philosophic thought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xinan neo-confucianism in southern sung dynasty. chengs thought showed that he emphasized the research on the four books and the theory of i ching. his thought was based on the zhuzi xue, but it was different from chu hsis thought in some respect. the author speculates that chengs thought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diating the thought of chu hsi and lu chiu-yuan.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chengs the other remained document that is the lecture in the hu feng academy. with explaining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the academy v in the last years of southern sung dynasty and the instruction and influence on chengs disciples, the author also analyses his thought of education to display him as an educator. key words: category, category system of neo-confucianism, zhuzi xue, the xinan neo-confucianism in southern sung dynasty, academy 目目 录录 引引 言言 . 1 第一章第一章 程若庸生平、著述及其影响程若庸生平、著述及其影响 . 3 第一节 程若庸生活的时代背景 . 3 第二节 程若庸的生平和学历 . 5 第三节 程若庸著述及其个人影响 . 8 第二章第二章 程若庸理学范畴体系程若庸理学范畴体系 . 10 第一节 宇宙本体论 . 10 第二节 心性论 . 14 第三节 为学论 . 20 第四节 善恶论 . 23 第五节 成德治道论 . 26 第三章第三章 程若庸哲学思想评价程若庸哲学思想评价 . 28 第一节 程若庸性理字训讲义与程端蒙性理字训的比较 . 28 第二节 程若庸哲学思想评价 . 29 第四章第四章 程若庸教育思想概述程若庸教育思想概述 . 35 第一节 宋末书院教育背景 . 35 第二节 程若庸教育思想分析 . 36 第三节 程若庸对弟子的教育及影响 . 41 结结 语语 . 4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47 致致 谢谢 . 4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0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等人以易为宗,以大学 、 中 庸为体,以孔孟为法,构造起理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南宋的朱熹作为理学的 极大成者,综罗北宋理学诸家之说,以毕生精力创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学 体系。随着理学体系的成熟,理学发展开始步入广泛传播,扩大影响的阶段。 朱熹一生讲学不辍,门人弟子无数,门人对朱熹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形成数 支流派。其中就有朱熹的女婿黄榦一支, 宋元学案双峰学案载: “黄百家 謹案:黃勉斋榦得朱子之正统,其门人一传于金华何北山基,以递传于王鲁斋 柏、金仁山履祥、许白云谦,又于江右传饶双峰鲁,其后遂有吴草庐澄,上接 朱子之经学,可謂盛矣。 ”与此同时,南宋也是新安理学崛起的时代。南宋的新 安理学家以朱熹为核心人物,其代表人物或是朱熹的学生,或是与朱熹为学术 酬唱之友,学派以朱熹为中心,学术以朱子学为宗旨,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 色。生活在南宋末年的理学家程若庸既属黄榦学派一支,师从饶鲁,为吴澄之 师,是朱熹的三传弟子,其又是生在新安,被新安人尊为一代硕儒,理学九贤 之一,并立坊以存照。他师从饶鲁,担任山长多年,辗转几个书院,独以朱子 学教人,又不尽同于朱子。虽因教书育人移居异地,时刻不忘自己的故里,将 自己的屋宅命名为“徽庵” 。他写的性理字训讲义作为蒙学教材广为流传, 是南宋末、元以至明初在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课本。他强调为学立志高远, 反对南宋末士人以读书来谋求功名利禄,认为“创书院即要讲明此道” 。他累主 师席,一生门人无数,元代著名儒士程矩夫、吴澄皆其门人。笔者认为,将程 若庸的思想体系作为个案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研究价值在于他的 思想展示了南宋末年的学术背景、理学的传承及其变化。同时作为一位新安理 学家,其思想在新安理学流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现了新安理学传承朱子 学的特点。其思想还反映了徽州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从而对推动徽文化的深 入研究,以及现代分析改造、提升新安理学的合理价值有一定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学者对程若庸思想体系进行全面研究。侯外庐、邱汉生、 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 (上卷) (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对两宋理学家 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对南宋朱熹后的理学家介绍相对详细。周晓光先生的 程若庸哲学思想研究 2 新安理学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年出版) ,较为全面和详细地论述了新安 理学 600 余年的源流、演变及其影响,他将程若庸归入元代新安理学家范围加 以讨论,对程若庸和他所著的性理字训讲义作了简要介绍。学者对南宋朱 熹以及朱熹以后理学范畴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多。张立文先生的朱熹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版)对朱熹思想体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重点 分析了朱熹哲学思想体系。蒙培元先生的论朱熹哲学的范畴体系 (选自中 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东方出版社,1986 年)一文 对朱熹理学思想中出现的范畴进行了系统论述和研究。蒙培元所著的理学范 畴系统 (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更是将宋明清三朝理学家对同一理学范畴所 作的不同见解作了归纳和概括。就南宋新安理学研究来看,研究成果较多。李 霞先生的论新安理学的形成、演变及其阶段性特点 ( 中国哲学史 ,2003 年第 1 期)从总体上对新安理学的发展过程作了详细的研究和概括。周晓光先 生的 南宋徽州人文环境的变迁与新安理学的形成 ( 江淮论坛 , 2003 年第 6 期)介绍了南宋新安理学的形成过程、他的论新安理学程大昌 ( 安徽师大 学报 ,1994 年第 3 期)对南宋朱熹后理学家程大昌作了个案研究。王国良先 生的朱熹与新安理学 ( 中国哲学史2003 年第 1 期) ,分析了朱熹作为新 安学派创始人对新安理学的影响。总体来说,目前南宋理学学术研究和南宋新 安理学的学术研究较多,但其中只有少数学术研究作品中对程若庸作为理学家 有所提及,并没有系统地研究其著作进而研究其哲学思想体系,尤其是对其提 出的理学范畴系统进行研究。这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 第一章 程若庸生平、著述及其影响 3 第一章第一章 程若庸程若庸生平生平、著述及其影响著述及其影响 第一节第一节 程若庸生活的时代程若庸生活的时代背景背景 一、程若庸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内忧外患 程若庸大约生活在南宋后朝,当时的南宋国力衰弱,朝廷极度腐朽,兵灾、 水灾遍及江淮和四川,宋资政殿学士、参知政事王伯大在给宋理宗的奏对中说: “今天下大势如江河之决,日趋日下而不可挽。 ” 如其所言,南宋王朝由内忧 外患最终走上灭亡之路。 (一)权臣误国 南宋末的宁宗、理宗,度宗基本上都是傀儡皇帝,皇帝虽高居皇位,但真 正把持国家大权的是权臣。宋宁宗在位期间,主战大臣韩侘胄被杀,开禧北伐 失败,原礼部侍郎史弥远升为宰相,控制朝政,实行投降政策,与金国签订了 屈辱的“嘉定和议” 。 “嘉定和议”后,南宋国力更为衰弱。史弥远把持政权后, 倒行逆施,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赠谥。在宋宁宗病危后,史弥远擅自改立赵昀 为帝,便于其把持朝政。至史弥远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亲政开始呈现大 好清新气象,岂料好景不长,权臣丁大全开始把持朝政,后因封锁蒙军进攻宋 朝的消息而被罢相,其后权臣贾似道开始把持南宋末期包括理宗、度宗时期的 朝政,其人骄奢淫逸、肆意弄权,南宋的灭亡同其人有很大关系。自开禧三年 (公元 1207 年)年史弥远上台,中经丁大全、贾似道,直至德祐元年(公元 1275 年)初,贾似道罢相,权臣掌握宋朝朝政前后近七十年之久。 (二)南宋王朝内忧外患 内部:由于连年的对外战争,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加上“主和派”掌 握政权后实施反动政策,增收苛捐杂税,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土地兼 并又极为严重,人民大众同统治者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南宋中后 期农民起义不断,以湖南、广西为首的农民大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抢粮” 、 “抗 税”斗争。南宋政府不得不动用武力镇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对外:宋王朝同金朝签订屈辱的“嘉定和议” ,每年要在原“绍兴和议”基 础上定期向金多缴纳岁币 10 万两,还有赔付战争赔款三百万两。签订和约后, 宋史卷 420王伯大传 程若庸哲学思想研究 4 金国仍不时在边境发动战争,向南入侵宋朝。绍定五年(公元 1232 年)底,南 宋和蒙联合抗金,端平元年(公元 1234 年)年初,金亡,宋朝才算真正摆脱了 金国的威胁。金灭亡后,宋蒙抗争的局面开始形成。在联合抗金的战争结束后, 蒙古窝阔台可汗就撕毁了将河南归还宋朝的协议,改为陈、蔡以北属蒙古,以 南属宋,南宋政府被迫承认了这一改变,各自退兵。忽必烈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后,于咸淳七年(公元 1271 年)十一月建国号为“元” ,从此元军加紧对宋朝 的进攻。以贾似道为首的南宋主和派,置南宋王朝的安危于不顾,依然过着歌 舞升平的糜烂生活。咸淳十年(公元 1274 年) ,宋度宗死后,元兵攻到临安, 贾似道被罢相。此后,虽大宋军民顽强抵抗,但南宋王朝大数已尽,终于 1279 年被元所灭。 二、程若庸所处时代的学术背景理学官学化 到了南宋理宗统治时期,程朱理学摆脱了长期以来笼罩在自己头上的阴影, 逐步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认可和赞赏, 开始向官方统治学说的一面发展。 理宗时期, 权臣史弥远上台之初,为了笼络人心,采纳真德秀向理宗提出的“褒崇名节,明 示好尚”之策, 启用了许多理学家,初步确立了理学思想在南宋的统治地位。 继解除“庆元党禁”之后,朝廷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公元 1209 年)追赐朱熹谥 号为“文” ,为朱文公,次年赠其为中大夫,宝谟阁学士,嘉定五年(公元 1212 年) ,将朱熹的论语集注 、 孟子集注列于学官,成为官方法定的读本。以 后又对北宋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封爵赐谥;宋理宗宝庆三 年(公元 1227 年)正月,下诏追封朱熹为信国公,加赠太师,宋理宗下诏说: “朕观朱熹集注大学 、 论语 、 孟子 、 中庸 ,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 朕励志讲学,缅怀典刑,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 ” 这是最高封建统治者首 次如此褒崇朱熹及其四书集注 ,为确立理学思想统治地位奠定了不可动摇的 基础,随后又先后启用了魏了翁、真德秀等人为地方官,以缓和朝廷与这些当代 理学名家之间的矛盾。绍定二年,又改封朱熹为“徽国公” 。宋理宗淳祐元年(公 元 1241 年) ,将临太学视学,他先下诏让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和朱熹的灵牌 送入文庙,以从祀孔子,其诏文是这么说的: “朕惟孔子之道,自孟子后不得其 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 宋史卷 437真德秀传 宋史卷 41理宗本纪 第一章 程若庸生平、著述及其影响 5 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折衷融会,使大学 、 论 、 孟 、 中 庸之旨,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 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副朕崇奖儒先之意。 ” 至此南宋时期理学 的思想统治地位得到完全确立。 综上所述, 程若庸所处的时代是南宋王朝岌岌可危、 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 却也是理学统治地位日趋稳固的时代,南宋后期很多理学家选择教书育人,一方 面是因为南宋朝廷的腐朽混乱,学者出仕无望救国救民,另一方面,理学地位的 日趋巩固, 使他们寄希望于理学思想能够力挽狂澜, 致力于宣传和发扬理学思想, 作为学者积极有为的另一种途径。 程若庸虽是进士出身, 却选择在书院教书育人, 传授理学,同其所处时代背景有很大联系。 第第二二节节 程若庸的生平和学历程若庸的生平和学历 一、关于程若庸生卒年月的探讨 程若庸生卒年不详, 关于程若庸的生平介绍在 宋元学案 双峰学案 、 新 安学系录卷九之程徽庵传 、 新安文献志卷七十行实儒硕之程 山长若庸传 、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程蒙斋性理字训一卷基本类似。 “程若庸为咸淳四年陈文龙榜进士淳祐丁未,为湖州安定书院山长。庚戌, 冯此山去疾创临汝书院于抚州,聘若庸为山长,置田宅居之。咸淳戊辰,为福 建武夷书院山长。 ” 程徽庵传中提到了咸淳和淳祐两个年号,淳祐(公 元 12411252 年)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咸淳(公元 12651274 年)是宋度 宗赵禥的年号,中间经过宝佑、开庆、景定,共 33 年,1279 年大宋王朝结束, 程若庸淳祐丁未七年(公元 1247 年)为山长,山长即由大儒担任,要具备一定 的学历和资历,可以推断其为山长之时已在而立之年。以此推断,程若庸生活 的时代大部分应该是在南宋后期,至少经历了宋宁宗(公元 1194 年即位,公元 1224 年卒) 、宋理宗(公元 1224 年即位,公元 1264 年卒) 、宋度宗(公元 1240 年即位,公元 1274 年卒)的时代,另在新安学系录中对其门人金洙的介绍, 虽然只有寥寥数字, “金子方,名洙,休宁汪溪人,由乡荐官绍庆府黔江县令。 宋史卷 41理宗本纪 新安学系录卷九之程徽庵传 程若庸哲学思想研究 6 宋亡不仕,从程勿斋学。 ” 我们可以推断程若庸在元初可能还在世。但从掌握 的史料来看,没有其在元朝为山长的记录,推断程若庸在元初可能已经不为山 长了。清康熙版休宁县志卷六儒硕勋贤将程若庸列为宋朝儒硕。笔 者根据史料推断出其所处的时代大约在南宋中期到元初,约 12151285 年。笔 者认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撰者在介绍程若庸时,界定其为元朝人,实际 上是不够客观的。 二、程若庸的生平经历 (一)程若庸所在族系 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徽人世代聚族而居,宗族观念较重,大多数新安理 学家对编修宗谱族志非常重视。程若庸对自己族出非常关注, 新安学系录附 录四传记评论资料汇辑载有程若庸撰的九、宋宣议郎程公行状及举 胶楼纪略 ,其中就详细介绍了程氏族系。在九、宋宣议郎程公行状中程若 庸指出,其程氏先祖可追溯至重黎(上古时期曾经出任火官“祝融氏”)之后, 周代先祖名为程伯休父,辅佐周宣王中兴,被王赐伯爵。春秋时期,保赵氏孤 儿的忠诚君程婴为其先祖;程氏世居河北之广平。晋元帝时,程氏先祖讳元谭 持节守新安郡,因有德于民,受赐田宅于歙州,至此世代皆居篁墩。程若庸的 二十五世祖忠壮公名为程灵洗,梁武帝时,候景之乱,攻打吴地,程灵洗自布 衣起义,兵拒侯景,被封重安公。忠壮公之后,程氏一族繁衍盛大,子孙散布 于徽、饶、池、宣卫间。 新安名族志中载程若庸所在属休宁汊口一支,汊口 “在邑南五十里。忠壮公十五世孙都使澐公,黄巢乱,起兵守东密严,始家于 此。 ” 程若庸是“澐公”的十一世子孙。其族支中人才辈出,除程若庸外,十 世程珌为宋端明殿学士,其同辈中有二人先后为白鹿书院山长,十二世程逢午 是著名的新安理学家,此支中著书立说者颇多。临汝书院创始人冯此山聘程若 庸为抚州临汝书院山长,并为其置田宅居之,至此若庸一支迁居于抚州发展。 (二)早年求学历程 在论述程若庸早年求学历程中, 必须先要提到他的叔父宋端明殿学士程珌。 程珌 (公元 11641242 年) 字怀古, 自号洺水遗民, 安徽休宁人。 绍熙四年 (公 元 1193 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制诰、宝文阁学士,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 新安学系录卷十六金子方 新安名族志前卷程 第一章 程若庸生平、著述及其影响 7 抚使,封新安郡侯,以端明殿学士致仕。词风近辛弃疾,有洺水集 ,词集洺 水词 。作为程若庸的叔父,程珌对程若庸影响很大。程若庸对其叔父可谓是推 崇至极。程若庸的族子程矩夫在送梅亭序中回忆程若庸教其读书的过程中, “徽庵先生道洺水事犹详。 ” “徽庵每教余作大文字,盍归求之洺水。 ” 程若庸 自己也在举胶楼纪略中夸赞其先叔父同程文简公(大昌)为程氏一族之“显 人” 。 其次要提到的是其恩师饶鲁。程若庸早年师从饶鲁,后又师事沈毅斋。其 中饶鲁对其影响很大。程矩夫曰: “仆不肖,少获事徽庵程先生,知双峰之学为 详。盖二先生之志同,其造诣亦同。 ” 程若庸后来为学基本上是沿袭饶鲁一脉。 饶鲁字伯輿,一字仲元,余干人。从小就有志于学,稍长,从黄勉斋榦、李宏 斋燔学。黄勉斋非常器重他。饶鲁曾以易赴试,怀才不遇,于是在家专意 圣贤之学,以致知力行为本。中书舍人赵汝腾、御史董槐、左司谏汤中、提刑 蔡杭等皆相为引荐,累荐不起。当时理学流行之日,饶鲁四方聘讲无虚日,特 建朋来馆以见学者。又建石洞书院,书院前有两峰,因号双峰。其门人私谥曰 文元。饶鲁所著有五经讲义 、 语孟纪闻 、 春秋节传 、 学庸纂述 、 太 极三图 、 庸学十二图 、 西铭图 、 近思录注 。 宋元学案双峰学案有 一段,百家谨案: “黃勉斋榦得朱子之正统,其门人一传于金华何北山基,以递 传于王鲁斋柏、金仁山履祥、许白云谦,又于江右传饶双峰鲁,其后遂有吴草 庐澄,上接朱子之经学,可謂盛矣。 ” 由此我们可知黄榦是朱子的高第,饶鲁 是朱子的二传弟子,程若庸为其三传弟子。程若庸接受的是朱子的正统学说。 (三)讲学经历 关于程若庸的讲学经历, 新安学系录卷九之程徽庵传载有: “淳 祐丁未,为湖州安定书院山长。庚戌,冯此山去疾创临汝书院于抚州,聘若庸 为山长,置田宅居之。咸淳戊辰,为福建武夷书院山长。若庸累主师席,及门 之士最盛。在新安,程若庸号勿斋,学者称勿斋先生。如范元奕、金若洙、吴 锡畴,皆其高第。在抚州号徽庵,以寓不忘桑梓之意。学者称徽庵先生。如吴 程曈新安学系录附录四传记评论资料汇辑 , 十一、送梅亭序 程曈新安学系录附录四传记评论资料汇辑 , 举胶楼纪略 程曈新安学系录卷九程徽庵遗事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八十三双峰学案 程若庸哲学思想研究 8 澄、程矩夫皆其高第。 ”程若庸一生以著书讲学为业,曾担任湖州安定书院,抚 州临汝书院、福建武夷书院山长,致力于宣传朱子之学。危学士素曰: “宋季, 士习惟以进取为务,程先生尝游石洞饶氏之门,独以朱子之学授诸生。 ” 程若 庸一生讲学无数,而且累主师席。其弟子对其评价很高,程若庸在临汝书院做 山长期间,元初著名学者吴澄就投其门下,和程矩夫共同师事程若庸,学习朱 子之学。吴澄称赞其师: “今先生职教于吾邦,澄也一睹先生之姓,恍然若河南 二夫子之复出于今也。 ” 第第三三节节 程若庸著述及其程若庸著述及其个人个人影响影响 一、 性理字训讲义影响深远 程若庸一生著述不多,主要研究朱子的性理之学,著有性理字训讲义 百篇及洪范图说 、 太极图说 、 近思录注等,但是今天流传下来的只 有他的性理字训讲义及宋元学案双峰学案中附录的斛峰书院讲义 可供后人参考。性理字训讲义 目前能见到的只有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子部 程 蒙斋性理字训一卷中将其同朱熹门人程端蒙的性理字训合为一卷。称其 为程若庸补辑。 性理字训讲义 是在程端蒙 字训 三十条基础上增广为六门, 一百八十二条,所以又称为增广性理字训 ,文尾,朱升枫林又增广善字一条 作补。内容主要依据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四书和朱熹的四书 章句集注 ,及周易 、 荀子 、宋儒其他学者如周敦颐、二程、张载等人的 著述,按太极、阴阳、道器、格物、致知、天理、人欲、生知、安行、大顺、 小康等 183 个范畴,全文用 3280 字进行通俗诠释,并和以声韵,反映了儒家思 想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与弟子规 、 千字文一起,被列为南宋以后历 代“童蒙必读书”,是南宋末、元以至明初在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课本。元 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中将性理字训 (程若庸增广者)列为学龄前(八 岁前)儿童的必读书,要求“日读字训纲三五段” 。 性理字训讲义作为理学 的启蒙教材,对朱子学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斛峰书院讲义 则是宋元学案中收录的程若庸在斛峰书院主师席时的授课讲义,主要反映 新安学系录卷九之程徽庵遗事 新安学系录卷九之程徽庵谢徽庵先生书 第一章 程若庸生平、著述及其影响 9 其教育思想。 二、徽州理学名士 程若庸一生大都是在书院教书育人,传播朱子理学思想,作为朱学后人为 朱子理学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努力。南宋时期也是新安理学的形成时期,徽州 地区的学术主流是尊崇朱子之学,传播和发扬朱子之学是新安理学家的主要学 术活动,程若庸作为一位新安理学家,同其他同时期的新安理学家一样,致力 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理学,为徽州地区培养了大量 的理学人才,为新安理学的兴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清康熙版休宁县志中 将其归为儒硕。在其故乡休宁,程若庸同其他八位宋元明理学家程大昌、吴儆、 陈栎、倪士毅、朱升、赵汸、范准、汪循,并列为“休宁理学九贤” ,明万历年 间,休宁县人曾在县治东门外为他们建造了“九贤坊” ,以示景仰。 程若庸又 被称为“仁士” ,世人对其在抚州自号徽庵以寓不忘家乡之举皆夸赞有加。鹤林 罗氏大经 曰: “达原生徽公之乡,寝饭徽公之四书,充然有得,半世羁棲,去 其故乡。此山冯先生买屋临川以妥之,而达原乃扁室以“徽庵” 。作记数百言, 词义甚美, 其可谓心乎故乡者矣, 其可谓不忘本者矣, 其可谓求仁之士矣。 ” 清 初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特别提到程若庸此事: “徽地瘠人稠,往往远贾逐 利,侨居名都大邑。天下之兴吾徽人接者,几尽疑为膏腴之人。遂使徽之孤寒 士辄不欲以徽人称。不知深山穷谷中,冻饿穷经,虽三公莫足易者,唯吾徽大 有人在也,因程公自号徽庵附寄一慨。 ”盛赞程若庸此举。 清初赵吉士寄园寄所寄12 卷 155 册载: “休宁理学九贤坊,以程文简公(大昌)为首, 盖朱子而 外皆卓卓者也。功勋业炫史册九贤坊在休宁东门外,去寒舍旧市五里许。 ” 罗大经(11961242) 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仕容州法曹、 辰州判官、抚州推官。著有易解十卷, 鹤林玉露一书 新安学系录卷九之程徽庵遗事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12 卷 155 册 程若庸哲学思想研究 10 第二章第二章 程若庸理学范畴体系程若庸理学范畴体系 程若庸性理字训讲义分为六门:造化篇、心性篇、为学篇、善恶篇、 成德篇、治道篇。从理学的角度阐释了 182 个范畴,囊括了宋及宋以前出现的 大多数范畴,是较为完备的理学范畴体系。程若庸对范畴的阐释立足于儒家经 典,主承朱熹思想,概括力求精到,能够反映理学的思想内涵。一定意义上, 对程若庸理学范畴体系的考察也是对其理学思想内容的分析考察。 第一节第一节 宇宙本体论宇宙本体论 程若庸在其 性理字训讲义 第一篇造化篇结尾注: “造化本原, 广大精微, 进学之始未易骤窥夫。苟茫然不知梗概,求端用力何所底止?列诸篇端,究其 名义,终身向望是谓极致。 ”他认为要先知道万物的造化本原,才能进一步去了 解认识性理等诸范畴。从宇宙本体论着手,符合认识事物之逻辑顺序。程若庸 在此不仅提出了“太极” 、 “元气”等一系列范畴,也不仅仅讨论了天地万物之 原,还运用范畴说明了宇宙自然界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程若庸理学范畴体系 的形成,首先从这里开始。可以说,其造化篇是宇宙论和本体论思想的结合, 是较为系统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体现。 一、 “太极”与“元气”组成的本体一元论 程若庸开篇从“太极”此范畴着手来说明万物的造化本原,释“太极”为 “至理浑然,沖漠无朕,造化枢纽,品彚根柢,是曰太极” 。以此说明太极是极 至之理,无形无象,是造化的枢纽,品汇的根柢。 “太极”一词始见于周易系 辞上传 ,曰: “易有太极。 ”到宋以后, “太极”一直被理学家认为是理学宇宙 论的最高范畴。首先将“太极”置于理学宇宙论最高范畴的是理学的开创者周 敦颐。周敦颐提出“无极而太极”说,认为阴阳、五行、万物都是由其派生出 来的。继周敦颐后对太极范畴的解释,分为三大学派,邵雍以数释太极,并认 为在人则“心为太极” ,在天地则“道为太极” ; 张载以“气”释“太极” ,所 谓的“太极”即“太和之气” ;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将“太极”同“理” 邵雍观物外篇卷一 张载横渠易说说卦 第二章 程若庸理学范畴体系 11 联系在一起,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和为一理,这就是太极。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 是太极。 ” 太极是“理”之极至, “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致耳。 ”太极无形、 无象、无方所。 “太极却不是一物,无方所顿放,是无形之极。 ” 太极是产生万 物的本原,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