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之比较.pdf_第1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之比较.pdf_第2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之比较.pdf_第3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之比较.pdf_第4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之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p u b l i c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c o m p a r i s o no nt h el e v e l so fm o r a l ju d g e m e n t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c i v i ls e r v a n t s a n ds e v e r a lo t h e r g r o u p s b yr e n t i a n - x u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l i uw u n o r t h e a s t e r n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n e2 0 0 8 k1l r-, filfjjfljff 、,j_l“日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中取得 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为获得其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 匕 思。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r 而吞桫 日期:加髻6 、v b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东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同意东北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交流。 作者和导师同意网上交流的时间为作者获得学位后: 学位篡者签墨:警口翩签? 拟学位论文作者签名:f ,砂孔把 导师签名:。裂j v 签字日期: 1 峨b 、6 签字日期:杪9 f , ,il, 、 ,n-r;r 卅 东北大学硕士学文论文 摘要 中国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之七匕聋交 摘要 道德素质是个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也是我国各级政府组织和人事部门开展干部录 用、考核、选拔和培训工作所依据的一项重要指标。但长期以来我国对公务员道德素质 的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参考标准,对公务员道德素质的评价大多依据的是一种主 观判断,缺少科学客观的说服力。公务员道德素质的测评亟需引入新的手段和方法。 本研究在r e i d e n b a c h 和r o b i n 五个道德维度的多维道德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适合 中国公务员和普通成人的多维道德问卷。为了检验多维道德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本 研究使用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大二、大三学生、鞍山市公务员,高校教师和全国道德模范 样本对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多维道德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次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使用公务员样本,了解公务员样本的道德判断水 平。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年龄公务员的道德判断水平存在显著差别,学历对公务员的道 德判断水平存在显著影响。第二部分是把公务员样本同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和全国道 德模范的道德判断水平进行比较,以评价公务员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分析,在四个群体 里,全国道德模范的m e s 分数最高,高校教师次之,然后是公务员,大学生m e s 分数 最低。同时四个群体的差异显著。在测试四个群体总体道德判断水平同时,也在具体的 五个维度上对四个群体进行比较,全国道德模范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是最高的。同时 在四个群体五个维度上的横向得分来看,公正主义的得分比其他维度的得分都高,说明 公正主义在人们做道德判断时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 多维道德问卷的引入,为公务员道德素质的测评开辟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对公 务员道德的评价更为准确和科学。这必将对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提高公务员道德水平, 规范公务员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判断;多维道德问卷;公务员 i i 幻, it,-iyfli f矜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hbstract c o m p a r i s o no nt h e l e v e lo fm o r a l j u d g e m e n t b e t w e e nch i n e s ec i v i ls e r v a n t s a n ds e v e r a lo t h e r g r o u p s a bs t r a c t m o r a lq u a l i t yi sab a s i cq u a l i t y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a n di so n eo ft h en e c e s s a r yc h a r a c t e r so f c h i n e s ec i v i ls e r v a n t sa ta l ll e v e l so fg o v e r n m e n t ,b u ti nal o n gt i m e ,t h e r ea r en ov a l i d m e t h o d sa n ds t a n d a r d st oa s s e s s m e n t g o v e r n m e n to 伍c i a l sm o r a l sc h a r a c t e r m a n y e v a l u a t i o nw h i c hm a k e st ot h em o r a l sq u a l i t yo fg o v e m m e n to m c i a lm o s t l yo nak i n do f s u b j e c t i v ej u d g m e n tb a s i s ,w h i c hu s u a l l ym a k et h ep h r a s el a n g u a g eo fe v a l u a t et h em o r a l s q u a l i t ys e e mt ob es o m ee m p t ya n dm i s t y g o v e m r n e n to f f i c i a lm o r a l sq u a l i t ye v a l u a t i o n n e e d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n e wm e t h o d s t 1 1 i ss t u d yo nt h eb a s i so fr e i d e n b a c ha n dr o b i n sf i v ed i m e n s i o no f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 e t h i c ss c a l ea n dc o m p i l e d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e t h i c s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m e s ) f o rc i v i ls e r v a n t s a n dt h eg e n e r a la d u l t t ot e s t c r e d i b i l i t ya n d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t h e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e t h i c s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m e s ) ,u s i n g t h e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a n s h a nc i v i ls e r v a n t s , u n i v e r s i t yt e a c h e r s ,a n dt h em o r a lm o d e lf o rt h e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v a l i d i t yo fm e s i n s p e c t i o n 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e t h i c s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h a sg o o d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v a l i d i t y t h e s t u d yc o n s i s t so ft w o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u s eo fc i v i ls e r v a n t ss a m p l e st o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l e v e lo fm o r a lj u d g e m e n to fc i v i ls e r v a n t s s p s sa n dl i s r e lw e r eu s e df o ra n a l y s i so ft h e s u r v e yr e s u l t :a g ea n dq u a l i f i c a t i o n so fc i v i ls e r v a n t s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i m p a c to nt h el e v e lo f t h em o r a lj u d g e m e n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c o m p a r i n gt h el e v e lo fm o r a lj u d g e m e n ta m o n gt h e c i v i ls e r v a n t s ,c o l l e g e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n dt h em o r a lm o d e lt oa s s e s st h el e v e lo f m o r a lj u d g e m e n to fc i v i ls e r v a n t s b ya n a l y z i n g ,i nf o u rg r o u p s ,t h em o r a lm o d e lh a st h e h i 曲e s tm e si n d e x ,m e s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h a st h el o w e s tm e si n d e xa n df o u rg r o u p s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d i f f e r e n t t h eu s eo fm e sm a k e san e wm e t h o df o rc i v i ls e r v a n t sm o r a l sq u a l i t ye v a l u a t i o n t h e w a yt h a ts u g g e s t e df o rc o n s i s t e n c ys h o u l db em a k eap o s i t i v er o l ei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i v i l s e r v a n t s sm o r a l ,i m p r o v i n gm o r a “e v e lf o rc i v i ls e r v a n t s k e y w o r d s :m o r a lj u d g e m e n t ;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e t h i c s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c i v i ls e r v a n t s i i i 、 ,-i-t- 、-r 0_l_-nf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目录 i 要i i a b s t r a c t i i i 第1 章绪论l 1 1 选题目的和意义l 1 1 1 选题目的1 1 1 2 选题意义l 1 2 研究方法l 1 2 1 问卷调查法1 1 2 2 比较分析法2 1 2 3 综合分析法2 1 2 4 统计分析法2 1 3 创新点2 第2 章文献综述3 2 1 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3 2 1 1 道德判断的概念界定3 2 1 2 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4 2 2 道德判断测量方法的相关成果8 2 2 1 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谈8 2 2 2 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8 2 2 3 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8 2 2 4 李伯黍、顾海根的中国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研究9 2 2 5 刘武、赵旭鹏等人的凼境分析问卷研究9 2 2 6 王洪涛的道德倾向问卷研究9 2 3 多维道德量表的相关理论1 0 2 3 1 多维道德量表的由来及完善。1 0 2 3 2 多维道德量表的构成1 0 2 3 3 多维道德量表在相关领域的应用1 2 第3 章多维道德问卷的设计及施测1 4 3 1 多维道德问卷的编制1 4 3 1 1 量表的选择。1 4 3 1 2 两难故事的选择1 4 3 2 样本施测过程及人口统计特征1 5 3 2 1 鞍山市公务员样本施测过程及特征1 5 3 2 2 高校教师样本施测过程特征1 6 3 2 3 大学生样本施测过程及特征1 6 i v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 3 2 4 全国道德模范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样本施测过程及特征1 7 3 3 问卷质量分析1 8 3 3 1 多维道德问卷的信度1 8 3 3 2 多维道德问卷的效度1 8 第4 章研究假设及其验证2 3 4 1 研究变量和研究假设2 3 4 1 1 研究变量一2 3 i 4 1 2 研究假设2 3 4 2 个体特征与道德判断的关系分析2 4 4 2 1 性别与道德判断水平关系2 4 4 2 2 年龄与道德判断水平关系2 4 4 2 3 学历与道德判断水平关系2 5 4 2 4 政治面貌与道德判断水平关系2 5 4 3 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比较分析2 6 4 3 1 公务员、高校教师和人学生具体维度道德判断水平比较一2 6 4 3 2 公务员与道德模范具体维度道德判断水平比较分析2 9 4 3 3 公务员与若干群体总体道德判断水平比较分析一3 0 4 4 多维道德问卷模型分析3 0 4 4 1 模魁的构建3 0 4 4 2 模魁分析一3l 第5 章多维道德问卷的应用前景与相关建议3 4 5 1 多维道德问卷在公务员管理中的应用前景3 4 5 1 1 多维道德问卷在公务员录h j 考试中的应用一3 4 5 1 2 多维道德问卷在公务员考核中的应刚3 4 5 2 加强公务员道德素质的相关建议3 5 5 2 1 培养公务员自律能力,提高公务员道德修养3 5 5 2 2 重视公务员道德的他律性,实现公务员道德制度化3 7 第6 章结论4 2 6 1 研究结论4 2 6 2 研究不足与局限4 2 参考文献4 4 ,1 附录4 4 致谢4 8 作者简介4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5 0 v f 飞 0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1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 1 1 选题目的 本研究以公务员和若干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公务员的道德判断的水平进行研 究,通过被试对多维道德量表不同维度的回答,了解和分析被试的道德判断水平,进一 步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对公务员道德判断进行更好地评估,为公务员道德判断测评提 供技术手段。 本研究将探析公务员道德判断状况如何,公务员道德判断水平与公务员个人特征之 间有无相关性,同时,对公务员群体的道德判断水平与高校教师群体、全国道德模范群 体和在校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群体之间道德判断有何差 异,从而为我国公务员道德判断测评提供参考工具,通过调查研究,将为我国公务员道 德判断测量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公务员道德素质测评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1 1 2 选题意义 1 1 2 1 理论意义 长期以来,对公务员道德素质的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参考标准。将多维道德 问卷引入公务员道德评价体系,开辟了公务员素质测评的新途径。多维道德问卷综合行 政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领域,为我国公务员道德素质测评提供了一种客 观可操作的方式。多维道德问卷技术操作规范,量表采取标准化的形式,量表数据的分 析实现计算机化的操作,使得人为因素大大减少,提高了公务员道德素质测评的公正性 和准确性。 1 1 2 2 实践意义 道德素质是个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更是我国政府各级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之一,也是我国各级政府组织和人事部门开展干部录用、考核、选拔和培训工作所依据 的一项重要指标。公务员承担着治理国家的任务,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社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公务 员的道德行为更应该成为群众的楷模和标杆。多维道德问卷的引入,提高了公务员道德 素质测量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为公务员录用、配置、考核、培训以及晋升的提供了可参 考的标准。 1 2 研究方法 1 2 1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公务员,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和全国道德模范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进 1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 行问卷调查,公务员样本( n = 9 0 ) 包括:鞍山市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考试的参考人员, 共计6 1 份,鞍山市市委组织部1 0 份,鞍山市团委1 3 份,台安县国税局6 份;高校教 师的样本( n = 6 6 ) 选自东北大学高校师资班的学员共3 1 份,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共 3 5 份;学生样本取自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大二和大三学生,共7 2 份;以上三个样本通过 现场收回的方式取得;同时采取寄送问卷的方式,对全国道德模范( 3 8 人) 及道德模范 提名奖获得者( 2 1 2 人) 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 l 份。 1 2 2 比较分析法 对比公务员,高校教师、全国道德模范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和在校本科生样本 的分析结果,以寻找我国公务员道德判断的特点以及公务员道德判断的相关性分析。 1 2 3 综合分析法 参阅和分析了大量的中外文献,综合多学科的观点为我所用,如:行政管理学、统 计学和心理学等学科。 1 2 4 统计分析法 在对样本进行测评分析时,采用描述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 分析方法,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客观、可信。 1 3 创新点 在借鉴国外研究基础上,编制了适合中国公务员和普通成人的多维道德问卷。将 多维道德问卷引入到公务员道德素质测评领域,增强了道德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 公务员录用、配置、考核、培训以及晋升提供可能的参考标准。 把困境分析问卷中的p 分数指标与多维道德问卷中的五个维度进行因子分析,以此 来检验多维道德问卷的效度。 一2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文献综述 第2 章文献y j a 综述弗么早义l 练迎 2 1 道德判断b , , - j s b 关理论 2 1 1 道德判断的概念界定 ( 1 ) 皮亚杰在其所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指出道德判断即为运用已有道德观 念和道德认知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它是道德意识的核 心成分【。通过对评估主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过程进行大量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揭示出人的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形 成了道德认知发展的早期理论内涵。皮亚杰把认知因素作为道德判断研究的主要内容, 为探讨儿童的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开创了新局面。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 忽视了道德情感的测量,而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应该作为同一行为的不同方面加以测 量。没有研究道德判断的相关结构。 ( 2 )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是以其他价值判断为前提的,是与自视为善或恶的 判断相联系的,道德判断所根据的理由不局限于一定情境中的特定行动之结果,道德判 断倾向于考虑行动者的目的。道德判断不同于其他判断,它具有三个特征:首先,道德 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前者是解决道德领域中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后 者是解决认识领域中的是不是问题。因此,对道德判断的研究要区别于皮亚杰对道德判 断的研究。其次,道德判断是一种社会判断,即对人的判断,而不是对物的判断。前者 是对社会领域中的人与人之问或群体之间各种冲突性的权利和义务的选择和判断,后者 是对物理关系的判断和推理。科尔伯格和皮亚杰一样,没有研究道德行为,而关心道德 行为背后的理由和推理。他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首先是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 才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前提 条件,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有较高的预测力1 2 j 。 ( 3 ) 莱斯特1 9 8 3 年在儿童心理学手册中认为道德判断是指有各种不同行为出 现时,对人 f l 2 p n 何考虑这些行为所做的深思熟虑。对哪些行为最具有道德合理性做出判 断,这种道德判断包括:确定行为者持有什么样的道德理想和观念,把社会或群体的道 德规范与个人的道德原则整合起来。莱斯特的四成分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道德判 断结构方面研究的空白【3 j 。四成分模型由决定道德行为的四种一i i , 理成分组成的,它们是: 道德敏感度、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品质。从其名称来看,这些成分是非常细致的 道德心理结构成分。虽然不能说这些具体成分就是全部道德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但对 这些具体成分的研究肯定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的道德心理结构和发展。不足之 处在于莱斯特的研究是在科尔伯格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尔伯格只关注道德判断,而忽略 了其他成分。莱斯特继承和发展了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范式,关注道德认知,这样一来, 一3 一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文献综述 莱斯特就违背了其本人提出的成分模式,构建一种更宽泛的道德心理结构的模式,这种 成分模式包括隋感等。 ( 4 ) 黄富峰在道德思维论中认为道德判断是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价值观 念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对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所进行的善恶价 值的断定。道德判断具有两重含义,首先是指人们认识道德现象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 既表达一定社会、阶级或集体的道德要求,又表达某种行为的道德价值;其次是作为道 德评价中的一个环节来使用,在这个意义上,是指人们确定和审察他人或自己的善恶行 为及其责任的活动【4 】。 笔者认为判断是一定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凡是对事物的属性 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都是判断。当某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被赋予某种道德属性( 如善、恶、 正义,非正义等) 的时候,这个判断就是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是个体依据现实行为对于 自身价值关系所进行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对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所进行的善恶价 值的断定。 2 1 2 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 道德判断发展是道德判断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道德判断中含有结构,结构限定判 断发展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变迁而发生的一种形式方面的或质上的变化被称作一个阶 段,而且道德阶段只是道德判断的结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处于不 同的发展阶段,对道德问题的判断、推理有着明显的区别【5 j 。 2 1 2 1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及其同事设计了一些道德两难故事。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跨文化追踪研 究。他们的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一般都经历过相互关联的三 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p r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il e v e l ) 。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 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赢得奖赏而服从权威和权威规定的规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 :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蕈在道德上的依据就是:所谓“对的”就 是绝对服从权威和其规则,“做对 就是为了避勉惩罚。他们为了勉遭惩罚而听从权威 人物的命令,尚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准则概念。这是一种自我中心观点。不考虑他人的 利益或认识到它们与行为者的利益之间的区别,不能把这两种观点联系起来。依据物质 后果而不是依据他人的心理兴趣来裁判其行动。把自己的观点与权威的观点相混淆。 阶段2 :朴素的个人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 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规则。假如对自己有好处为别人服务就是“对”的。“你对我好, 我就对你好”是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各种利益,且充满 着冲突所谓对是相对的。 水平二:习俗水平( c o n v e n t i o n a ll e v e l )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以社会为 4 护jli“2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文献综述 中心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在道德判断中,儿童既能考虑到个人的后果,也能考虑到集体、 家庭成员和国家的后果。儿童按社会所期望的方式去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遵 守规则,维护秩序被认为是崇高的。这一水平包括阶段3 和阶段4 两个发展阶段。 阶段3 :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总是考虑到他人 或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展开思维和行动。 阶段4 :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 时更加广泛地注意到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开始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严格 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规则。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p o s tc o n v e n t i o n a i i e v e l )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 不仅认识到尊重规则的重要性,而且开始认识到法律、规则也是由人制定出来的。考虑 到社会规则的相对性。同时也会考虑到如民主、公正、人权平等以及个人的尊严等伦理 原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一水平包括阶段5 和阶段6 两个发展阶段。 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不再把规则、法律看成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认识到规则是人为的,是一种“契约”性的东西。只有那些经过民主程序符合公 正原则的准则才是可以被接受的,强加于人的、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法则都是不公 正的,应予以拒绝的。意识到人人都持有不同的价值和观点,而大多数价值和规则都相 对于所属的团体,但这些相对的规则通常只有是公平的才应该遵守,因为它们是社会契 约有些非相对的价值和权利诸如生命和财产则应该在任何社会中都必须遵守,而不管大 众的意见如何。 阶段6 :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以一种全人类都应该遵从的普遍 伦理原则为指导。这些原则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道德规范,如人权平等、尊重个人 尊严、公平交换等。特定的法律和规则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符合人类普遍的伦理原 则。如果法律违背这些原则,处于阶段6 的人仍会按照这一原则行事。这种道德观,已 经超越法律等具体的规定,对德性的本质有了自己的理解,更倾向于从人生价值的高度 来处理道德问题,具有为人多数人的幸福而献身的精神【6 】。 2 1 2 2 莱斯特的道德图式 道德图式是莱斯特等人针对科尔伯格阶段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吸收认知心理学的图 式论思想,同时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建构而成的。莱斯特等人认为科尔伯格所使用 的阶段太抽象,而用图式论的观点来阐述道德思维则显得更具体,因为图式将先前经验 与当前刺激联系起来了。同时,他们并不认可科尔伯格的阶段模式,因为科尔伯格所认 为的发展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向上爬楼梯,每个阶段只使用种思维。且不会产生跳 跃和倒退,这就使得阶段模式太绝对化了。而莱斯特等人认为发展是高级思维和低级思 维之间的转换分配,只是低级思维使用得比较少而已。因此,他们认为应该用“道德图 式 来代替“阶段”。他们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最后产生了三个因素, - 5 一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文献综述 第一个因素相当于科尔伯格的阶段2 和阶段3 ,第二个因素相当于科尔伯格的阶段4 , 第三个因素相当于科尔伯格的阶段5 和阶段6 ,从而放弃了科尔伯格的六个道德阶段, 提出道德的三个发展图式:个人利益图式、保持规范图式和后习俗图式。莱斯特等人认 为人们可以根据这三个图式来理解道德情境。一般来说,个人利益图式的发展发生在儿 章期,而保持规范和后习俗图式一般在青少年和成人时形成 7 1 。 个人利益图式是“前社会中心的 ,没有假定宏观道德的观点( 宏观道德涉及由社 会制度、社会角色和规则界定的正式的社会体系,是指如何与不是朋友、亲戚或熟人的 人相互作用,或者如何组织全社会的合作;微观道德探讨一个人如何与每天面对面情境 中的他人相互作用,即关注个人以及个人与亲戚、朋友友和熟人之间的关系和合作) 。 它通过诉诸行为者在一种行为结果中所具有的个人利益来为一种决定辩护,包括对那些 与行为者具有个人情感联系的人的关注( 例如,海因兹对他妻子的情感责任) 。在个人 利益图式中,所谓的公平世界就是在这个世界中,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但是要提到 的是,在这个思维水平上,认知者己经开始考虑他人的需要,但只局限在短暂的交换合 作中,这种互惠性只体现在他与熟人关系的思维转换中。因此,个人利益图式大体上回 答了这样的问题:在只考虑“微观道德”关系的社会中如何组织合作。它关注的是在道 德两难故事中每个人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它并没有涉及在全社会基础上的合作 ( 这是宏观道德问题) 。 保持规范图式从发展上,青春期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发现社会”,即开始对宏 观道德问题敏感。比如,我们为什么具有法律,或者我们对社会的其他成员具有什么责 任。个人利益图式不再处于思维的核心,发展到更高级的思维类型即保持规范图式出现 了,它包括更宽泛的社会观点。在这个图式中,一个人考虑如何与那些不是朋友、亲戚 或熟人的人合作。这个图式具有以下的元素: ( 1 ) 人们意识到为了拥有能提供稳定性、可预测性、安全和调节的全社会的合作 系统,必须需要规范。人们毫无疑问地采纳社会规范并将其作为权威,以避免不断的争 论和不一致。 ( 2 ) 认识到所需要的规则必须在全社会中使用,包括陌生人、朋友和熟人。一个 人在社会中不仅与亲戚、朋友融洽相处,也必须和陌生人、竞争者相处。因此,必须建 立全社会的合作系统,包括彼此不认识的人在内。 ( 3 ) 认识到规则是清楚、一致和绝对的。法律是由公众确定的社会规范,是每个 人知道的,适用于每个人。 ( 4 ) 认识到互惠性的重要性。保持规范取向强调根据某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和角色 位置来尽责的重要性。 ( 5 ) 责任取向。保持规范是责任取向。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中,存在着连锁的命 令;也就是说,存在着层级角色结构。人们必须服从权威,这不一定出于尊重权威的个 6 一 p 0i二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文献综述 人品质,而是出于尊重社会体系。获得这种图式就是让习俗思维者感到维持社会秩序的 道德必要性。 后习俗图式由于不断的发展,后习俗图式开始更有意义。这种图式概念比起科尔伯 格的概念来说是一个更宽泛的界定,因为它不是根据任何单一的道德哲学来界定的。后 习俗图式具有保持规范图式的前四个特征。但是,无异议的权威、法律和责任取向被以 下的考虑所替代: ( 1 ) 承认道德评价标准的首要性。法律、规则和规范可以以各种方式来建立,人 们必须评价它们,而不只是纯粹接受它们。人们认为习俗是可以改变的,不是普遍的, 通过一致意见可以重新调整。在后习俗水平上,责任和权利来源于习俗背后的道德目标, 而不是像习俗水平那样,来源于实际规范。 ( 2 ) 诉诸积极的、可共享的理想。理想必须是可共享的,不是个人特有的习性或 种族中心主义偏好或个人直觉,它是可以讨论的,可以经受逻辑一致性、团体经验的检 验。 ( 3 ) 充分互惠。在后习俗水平上,人们意识到了法律、规则和惯例也许是有偏见 的,会不公平地偏爱某些人。“充分 互惠不仅需要一致运用社会规范,而且坚持社会 规范本身没有偏见。 这与科尔伯格所说的后习俗道德水平有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科尔伯格认为原则 性的推理只是指向一个方向,即公正和公平的判断系统。但是莱斯特认为只要符合了一 些标准,那么一系列系统都可以归纳为后习俗范式。这些标准包括,它是个人形成和理 解法律、规则等的中心道德原则,井且包含一种关于社会该如何更好运作的理念。另外, 后习俗范式必须是开放的、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起作用的、可以被质疑的,因此可 以被更人的社会观念系统所分享【8 】。 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而不是根据道德判断的内 容。他主张,道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科尔伯格按照道 德判断结构的性质不同,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但科尔伯格的这 种阶段模式被许多人称为“硬阶段”模式,他们因此对此模式提出批评,认为科尔伯格 的阶段模式太绝对化了【9 】。在认知发展的所有领域中,人们一般具有多种思考方式,因 此,道德判断发展的变化包括人们频繁地依赖这些思维方式,以及引进新的思维方式。 并不像科尔伯格所认为的那样,人们在一个阶段只使用一种主要思维方式,而且一旦使 用较高级的思维方式之后就放弃使用较低级的思维方式。而莱斯特道德图式是指个体在 道德实践中所累积的、经由整理、类化、加工而形成的组织化了的道德经验知识结构。 因此,从道德图式论的角度来看,发展意味着新旧思维的转换使用,只是新的思维方式 形成并不断使用,而很少使用不复杂的思维而己。并不是科尔伯格所谓的一个阶段只使 用一种主要思维,没有跳跃和倒退。 7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文献综述 2 2 道德判断测量方法的相关成果 2 2 1 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谈 道德判断访谈( m j i ) 科尔伯格以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为基础,编制了9 个道德两 难故事,用以测量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这些故事 的主要内容是:有一个非常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帮助这个人,必须违反法律规定。儿童 的选择只有一个,要么违反法律,帮助这个人;要么不违反法律,不提供帮助。科尔伯 格设计这些两难故事,不是要求儿童在道德矛盾情境中选择某种行为,而是主要考察儿 童道德判断的性质及其选择这种行为的理由。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 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2 2 2 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 美国道德心理学家詹姆斯莱斯特( j a m e sr e s t ) 在综合了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 谈法的优劣之后开发出一套道德推理的测验确定问题测验( d e f i n i n gi s s u e st e s t ,以 下简称d i t ) 。莱斯特不象科尔伯格那样,让被试面对两难故事开放式地自由陈述,而 是先将各阶段的典型观点用提问的方式写出来,呈现给被试,让他们对这些观点加以评 价,这就是“确定问题测验。d i t 能够将被试的道德推理水平量化为具体的分数进行 比较,而且可以用于团体测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限定问题测验由六个道德两难故事 组成,每个故事都配有1 2 个问题,共有7 2 个问题。之后的二、三十年时间罩,莱斯特 及其同事一直致力于d i t 的完善。到了2 0 世纪末,他们终于提出了d i t 的改进版本一 一d i t 2 。d i t 2 较之d i t l 的改进之处主要在于新的被试筛选机制与新的指标,这些使得 d i t 2 具有了更高的信度与效度【l 。 2 2 3 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 德国著名道德,t l , 理学家,乔治林德( g e o r gl i n d )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提 出了“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于1 9 7 6 年设计了著名的“道 德判断测验”( m o r a lj u d g e m e n t t e s t ,简称m j t ) 。m j t 是在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 知发展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基于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尝试着对道德行为 的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同时分别给予测量,m j t 为了有效测量道德判断,测量工具必须包 含一个有赖于这种能力得以解决的道德任务。一个适当的道德任务要求被试对两难问题 进行仔细思考,即创设一个较为复杂的道德情境,向被试者呈现道德两难问题,要求被 试基于两难问题中各论点的道德品质而不是根据该论点与自己立场的一致程度来作出 判断。标准版本的m j t 选取了两个道德两难问题,即“工人风波”和“医生的困境” 测验题目简短,施测方便,计算比较容易。m j t 比其它道德德发展测验要简短得多( 标 准版本有2 6 道题) ,因此很容易施测。不同于传统的纸笔测验,m j t 的计分完全可由电 脑操作,几乎没有不可计分的情况,无效的测验的几率远远小于其他道德发展测验【l l 】。 8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 聿文献综述 2 2 4 李伯黍、顾海根的中国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研究 李伯黍、顾海根的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参照科尔伯格提供的六个道德阶段的主 要特征,以及他所分析的受试者对道德两难辨析理由的逻辑推理水平,编制每个测验故 事的道德论据,以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四对包含着矛盾冲突价值观念的道德 问题作为依据,编制道德两难故事,它们是自由与自律、公与私、义与利、平等与公正。 这些问题涉及体育、工商,医药和家庭几个方面的价值观冲突。其测验量表共有四个道 德情境故事,每个故事反映前面所说的四对道德矛盾中的一对矛盾。因为这项测验要求 同时测量道德判断的态度内容和认知结构两个方面,所以每个故事都包含两组问题,一 组是用来测查受试者对道德情境中主人公的行为赞成,还是不赞成的态度的。另一组是 测查受试者对正面或反面的道德论据认为可以接受,还是不能接受的程度的【1 2 1 。 2 2 5 刘武、赵旭鹏等人的困境分析问卷研究 刘武、赵旭鹏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国外对确定问题测验研究的基础 上,依据我国国情和实际调查,通过双语测试和文化适应性分析,创新性地编制了困 境分析问卷,使用大学生样本检验了困境分析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证明测验符合理论 假设,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我国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