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浅析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doc_第1页
毕业论文- 浅析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doc_第2页
毕业论文- 浅析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doc_第3页
毕业论文- 浅析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doc_第4页
毕业论文- 浅析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浅析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 (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1)摘 要: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由于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教学,及时反馈补救,点燃他们学习的动力等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措施。本文尝试从个人因素、外在因素,学校因素三个方面,重点分析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并着重探讨改变小学学困生的对策。关键词:小学学困生 成因 对策 Brief analysis elementary school study sleepy fresh origin and transformed countermeasure Yang Xiaojuan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Gansu 741001)Abstract:Learning Difficulties is the intellectual level of students in the normal and no sensory obstacles, due to unsatisfactory academic performance affected by or can not enter the next phase of learning students. Hierarchical teaching; timely feedback remedy; ignite motivation is to prevent or transferred to other chemical difficulties students important measures. This paper tries to three aspects, analyze the caus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to explore how to change the primary measure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Key words:Primary Learning Difficultie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若干“学困生”,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学困生”的转化不仅要讲究方法,更要持之以恒。一、小学“学困生”的界定及现状(一)“学困生”的界定本文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关于学困生的定义,其一,本文的学困生是具备了学生所必须的条件,没有聋哑等先天性生理缺陷;其二,这里的学困生指的是学习困难,而不是违纪,撒谎,打架等品行不端者;其三,学困生向优等生转化指其学业成绩与过去相比有进步,而不是与别的学生相比。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10-11.(二)小学“学困生”的现状目前学困生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甚至有增无减,就是发达家也不例外。在美国偏离文化常模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20%,日本也有所谓差生七五三(七成高中生,五成中生,三成小学生)之说。在我国学困生的比例也不小,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村中小学形势就更加严峻。据调查,边远贫困山区的小学学困生已超过30%,初中和高中已超过40%。仅就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学习困难的学已高达60%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此众多的学困生学习处境得不到改变,其中已有不少人步入“后进生”或为问题学生行列”,成了名副其实的教师难教,家长难管,社会难办的“三难学生”。目前学困生仍在蔓延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病理”和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务必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与警醒。二、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一)个人因素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吃苦的精神,缺乏顽强的毅力,不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再加上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教育和家长的管教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或沉醉于低级趣味的东西,甚至接受完全错误的东西,知错不改,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还有非智力因素、生理因素的差异以及缺乏强烈的求知欲,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损伤,致其厌倦学习;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基础差、不刻苦、学习方法不当等因素,造成学习成绩差,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困生”。1.智力障碍智力障碍指智力水平低于一般水平,智商经测试低于正常值的情况。一所普通小学中的学习困难学生如是智力水平与一般水平学生有差异,差异也并不太大,大部分是某一方面能力较差。如认知的客观性、全面性、独立性、简略性、敏捷性某一方面较差,或是记忆力、理解能力软弱,有的反应较慢。通常表现为接受事物的能力低,学习困难,很难与他人特别是同龄孩子相处。他们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不能理解别人的表情、动作及手势的含义,对别人说话常感到困惑和不得要领等。造成学生智力障碍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先天的,也由后天的,相当一部分是人为的因素。 2.意志缺陷意志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克服和排除学习中的困难和干扰,以顽强的意志完成学习任务的品质。缺乏意志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既不考虑个人的前途命运,也没有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通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往往是害怕困难,绕道而行,烦躁的情绪时常出现。他们缺乏毅力,在学习中就很难获取成功。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中通过克服困难发展起来的,困难是培养学生毅力的磨刀石。畏惧困难,经常失败,对他们自身意志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3.不良个性 (1) 过分敏感一些学生反应过于灵敏,即第六感官(亦称直觉思维能力)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聪明”。这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面对易于解决的问题,他们不需要经过认真钻研即可解决,因此推理能力得不到培养,刻苦钻研的学习意志品质得不到训练。进入高中后,他们再难以用这种“小聪明”去应对知识难度和梯度的突变,短期内无所适从,极易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成为“学困生”。一些学生由于反应迟钝,即第六感官差,是被公认的“笨”学生。这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面对易于解决的问题,他们也找不出答案,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进入高中就更难适应和把握,一旦坚持不住,极易成为学困生。(2) 不够主动 一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是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或是不愿意研究问题;或是不愿意作笔记、不预习、不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等。进入高中后,经过一个阶段的放松学习,加之有的同学迷恋网这类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差,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差,不能很好的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不能宽容真诚的对待别人。在游戏活动时,他们要求参加活动被拒绝;在学习活动中有困难,请求同学的帮助被拒绝,致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埋上了仇恨的种子。(3) 攻击性强 这类学生调控自我情绪能力差,对于外界刺激不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吸收,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自律性较差,不够自尊、自爱,缺乏荣辱感。在与他人交往中喜欢支配别人。如与同学游戏中,不能采纳别人提出的意见,玩角色游戏时不能与同学协商分配角色;如与同学做事因别人的原因而不成功,总是埋怨、指责同伴,或用更强烈的手段对同学进行惩治,对他人总带有很强的攻击性,用没有道理的话或武力等各种方式欺侮同学,扰乱同学的学习、游戏等。如某一实验班一学生,他就有上述表现。他常常和别人发生矛盾,常常欺侮班里班外的同学,人人见了他都皱起眉头。 (二)外在因素1.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犯罪分子的诱骗、教唆,流散在社会上的同龄人或团伙的不良影响以及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的毒害,也随之而来,如各种电子游戏厅、网吧的开放,各种文化垃圾的存在,毒害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教师在学校3天的教育有时也抵不过社会上诱惑者3句“好话”的力量,再加上,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交往关系等,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着消极影响,埋下了不爱学习的祸根。此外,部分“学困生”因为认识能力差,对于自己的未来,只看到眼前的需要,只考虑个人利益,认为何必化那么大的力气去改变那难以改变的学习形状,他们觉得自己升学无望,但是旁边却有很多人通过做手艺、生意照样赚了大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厌学”、“逃学”的情绪不断的滋长。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2. 家庭教育的失误研究表明,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形成与他们的家庭也有密切的关系。一是家庭缺乏温暖,或家庭成员之间要求不一致,不是父亲严了就是母亲宽了,父亲说东母亲道西,使子女无所适从;有的家长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习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也就步入到了“学困生”的行列;二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有些家庭,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致使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还有些父母只管赚钱或自己玩,从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这些家庭的状况,对学生的学习都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导致了部分小学“学困生”产生。3.学校错误的教学理念(1)学校办学方向偏离,忽视学生发展需要据调查,不少学校因受“唯升学率”的影响,在办学方向上始终坚持教学为主,智育至上,完全不顾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总是用一个目标,一个内容,一把尺子要求学生,给学生贴上标签,把学生完全禁锢在学校和老师圈定的狭小天地里,在固定的模板上学习、生活,企图使之千人一腔,万人一面。为此,单一的刺激、枯燥的学习、考试的压力以及升学的威胁等,使不少学生苦恼、烦闷、焦虑、紧张,甚至谈学生畏,逐渐丧失学习信心,缺乏学习动力,产生厌学情绪,缺课行为,从而逐步沦为“学困生”。(2)教师缺乏反思,教学出现盲区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法就有很大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宜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个性。而部分教师则没有认真地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没有去主动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反思,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而是一厢情愿,我行我素,教学工作出现盲区。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无疑自行地中断了师生互动的途径,变相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压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之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课堂缺乏朝气,学习效果不言而喻。(3)教学失公允,优差两分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导致了教师教学目标的偏离,使之教学自始至终围绕升学进行。并在教学上一味地重升学、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优生、轻差生,把升学的希望寄托在优生身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优生身上,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优生身上,一切急优生所急,需优生需,全方位地为优生服务。优生就成了教师眼中的“天之骄子”。教师教学砝码的失衡,情感的倾斜偏爱使之对学困生的认识有失客观、公正,总是以考分论英雄,视学困生为不可雕刻的朽木,弃之不顾、抛之不管、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学困生”一旦失去了教师的帮助指导,疑是雪上加霜,学习只能是每况愈下,“欠帐”更多,最终为班上优生的陪读生,教师心中的遗忘生,升学指挥棒下牺牲品。 (4) 教师角色走入误区,师生关系难融由于长期受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自身有着明显的“霸主意识”,不能和学生和谐相处。师生之间等级森严,鸿沟难逾,彼此心理距离拉大,甚至在教育教学中,“强权施教”、“专横施教”,造成了严重的师生冲突。为此,不少学生很难适应这种教师,不但不能“亲其师,信其道”,反而恨其师,怨其学。 (5) 教师对教育工作缺少耐心,艺术性不够作为教师,应受过专业的教师技能训练,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情和信心。教师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那种得过且过、“装好好先生”的老师是教育不出有动力、有抱负的学生的。教师素质好,学生会感到在学习和其他方面富于乐趣和激情的。三、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对策(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构建学生多元发展的理念环境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这些理论都认为,智商不过是一种“呆滞”的智力,而发挥“成功智能”“优势智能”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根据这些理论和新课程的要求,作为我们教师首先就应该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包括学生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上的成功,更要关注他们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成功智能”和“优势智能”,为学生的智能发展提供多元的空间。具有不同特长类型智能的人只有在相应的领域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那么学校教师就应当因材施教,实施扬长教育,为学生就业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一方面要开设人生规划等课程,该课程应向家长开放,从而让所有的教育工作人员,家长乃至这个社会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俗话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是多元化的,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多元化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没有差生,只有特长生”我们还要坚信每位学生,尤其是学业成绩差的学生都具有成功的发展潜能,把开发这些学生的成功智能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才能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获得真正的终身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师是小学生的引路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加强小学教师的职业德建设,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这是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生动体现,也是小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手段。教师还要树立转化一个小学“学困生”与培养一个“尖子生”同样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的理念。小学“学困生”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更加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教师对他们既不能急于求成,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也不能丧失信心,放任自流,教师要善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点关怀、一点笑、一点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由衷的关怀、信任和迫切的希望,由此而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三)学校要协调与家庭、社会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和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和交流,赢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及时掌握小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教育学生。同时,要教育家长给孩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并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身心康成长,更好地完成学业。学校还应与社会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加强对校周边环境的整治,防止不健康因素对小学生的侵害,可在学校附近开设书店等有助于积极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场所,营造一种良好的周边环境,激发小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还可以成立学习困难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建立专项档案,只有掌握了学习困难学生的详细资料,才能对他们的教育有的放矢。要广泛、深入、细致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他们,要了解他们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情况;要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判断他们的动向;要了解他们的优点、长处和缺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标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课外集体活动,使他们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得到关心,建立责任到人的帮教制度,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结对子”互帮互助活动。(四)教学策略的应用1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之一。激发兴趣,稳定情绪,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或其它教学手段等),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情趣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要注重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学习困难学生,使他们有成功的喜悦,以激励他们再次成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指出:“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上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一旦学习困难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方面就会成为“暴发户”。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困难学生大多数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预习,如何听讲,如何复习,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业余时间,只满足于能按时上课。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困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教师应该有一颗恒心、一颗爱心。陶行知先生曾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学困生的上进心。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及时的辅导,要多给学困生吃点“小灶”。在课堂上,不要怕耽误时间,要多提问,尽量为他们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推荐和指导,并在课后进行必要的辅导。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检查和监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使之保持正常状态。3尊重和爱护“学困生”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和家长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像对待优秀学生一样,尊重和维护学困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意愿和要求,鼓励他们、关心他们、启发他们。使其充分认识自己学习中的缺点和不足,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倍加爱护和扶持,促使其发展成为稳定的积极学习因素。使他们恢复自信和自尊,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由厌学、怕学、不学转变为想学、爱学、会学。4分层教学,还“学困生”选择学习的自主权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如果让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接受同样难度的教学内容,显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也是不尊重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的。分层次教学中,开设普及课和提高,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无疑是解决这一的有效途径。普及课针对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以掌握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为主。在练习和考试中,多考查基础知识,设计难易比例适的试题,从而提高及格率,使学困生在学习中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尝试,增强自信心;提高针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以能力训练和提高主,促进学习成绩不断跃升。无论普及课还是高课,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不同层次上课。这分层次教学,既照顾了大多数学困生,又保护尖子生,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发展,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方式,提供了选的自由。5实行鼓励性评价,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鼓励性评价对学困生自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以学生的优点为支点,使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希望。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当学困生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时,他的发展便处于停滞状态,这是非常可悲的。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如果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时,老师应该及时运用鼓励性评价帮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认清自己的力量,找到不足和教训,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使学困生重新唤起信心。经常听到老师批改试卷时,为了激励学困生,常有技巧地送分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抑或是在学生的成绩旁边写一些鼓励性批注,那么学生拿到试卷时,看到的就不只是“冰的分数”和“无情”的勾叉了,而能深深体会到老师对他的赞赏与期望了,使他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与努力的方向,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总之,对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虽然有时得到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有的学困生即使你付出再大的努力,仍不见成效或成效不大。当只要我们时刻记住:热爱孩子,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心付出,相信学困生在老师爱的阳光沐浴下会茁壮成长。6榜样激励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发现,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结果,在自己身上会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并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许多学习是从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开始的,如果自己缺乏成功的体验,那么,同样从他人的成功中可以获得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经验。所以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同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动力。7让学生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的成功吧,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吧,这是教育的首要的金科玉律。”成功的体验能产生动力,能创造奇迹。要让孩子获得成功激励,切忌期望过高,责之过严。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去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和强化,从而使他们产生进步的信心和愿望。总之,学困生转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定信心,科学教育,辛勤耕耘,学困生这些特殊的花蕾也一定会开出绚丽多彩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芳香,让我们品尝到教育成功的喜悦。参考文献1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10-11.2 钱在森等.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和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