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宋代类书研究.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宋代类书研究.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宋代类书研究.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宋代类书研究.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宋代类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宋代类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大学碗士学位论文 宋代类书研究 历史文献学专业 研究生:王利伟指导教师:郭齐 类书作为中国传统文献的特殊载体,“综贯群典,约为成书”,在传承华夏 文明,整合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曹魏到唐宋,以至明 清,乃至当代,类书繁衍有续,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处于成熟期的宋代 类书,承前启后,清晰地昭示出古代类书史的发展脉络。以此为切入点,对类 书进行断代研究,无疑是对类书研究的深化。本文从文献编纂学的角度,在对 类书的基本问题深入阐释的基础上,探讨了宋代类书的概况、基本类型、类目 体系、取材、编排及检索系统及其在中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的地位。正文共六 章。第一章从辨析类书的科学定义入手,挖掘类书的内涵;对类书起源进行多 角度追溯;从揭示类书性质出发,区分百科全书、政书、总集等与类书易混的 概念;剖析类书的原始功能与衍生功能;勾勒类书发展演变的轮廓。第二章从 历代书目对宋代类书的著录情况着笔,以表格的方式分析统计宋代类书的存佚 状况,并选取现存的4 8 部典型类书,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第三章结合具 有代表性的类书,用图例来展示类目设置的特色,归纳出宋代类书的类目体系 是一种横向扩展、纵向深入的多维立体结构,是日益庞杂的社会知识体系在类 书编纂形式上的集中反映。第四章以具体类书为例,全面阐述宋代类书取材的 广泛性、专科性、通俗性和应用性特点。第五章描述宋代类书的三种主要编排 方式,揭示出宋代类书实现了分类检索与主题检索的深入结合,并通过古今检 索系统的对比,指出类书检索对当今文献检索的借鉴意义。第六章选取具有特 殊影响的宋代类书进行个案分析,再结合以上相关研究,综合论述宋代类书在 中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从多个视角对其成因进行深入探析。 关键词:宋代类书类型类目取材编排检索地位 婴型查兰堡主兰堡堡苎 a s t u d yo fl e i s h uo fs o n gd y n a s t y s p e c i a l i t y :h i s t o r i c a lp h i l o l o g y m a c a n d i d a t e :w a n gl i w e i s u p e r v i s o r :g u oq i l e i s h u ,a st h es p e c i a lc a r r i e r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p l a y sav i t a lr o l e d u r i n gt h ec o u r s eo fp a s s i n go nh u a x i a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i n t e g r a t i n g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 f r o mt h ec a o w e ip e r i o dt i l l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e r a l e i s h uc o n s t a n t l ye v o l v e sa n d t a k e so nd i s t i n c tf e a t u r e so fe a c hp e r i o d 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l e i s h ur e a c h e di t s p e a l ( ,a n di ti n h e r i t e dt h ep a s ta n du s h e r e di nt h ef u t u r e ,w h i c ha l s oc l e a r l yr e v e a l e d t h eo u t l i n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b o u ta n c i e n tl e i s h u i nv i e wo ft h e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 f a c t s ,i ti si m p e r a t i v et os t u d yt h eh i s t o r yo fl e i s h ui ns e p a r a t ep e r i o d sa n d i t u n d o u b t e d l yc a nf b r t h e rt h e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o f l e i s h u s t a n d i n gf r o mt h ep h i l o l o g i c a la n g l e ,t h ea r t i c l ei n t e r p r e t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 q u e s t i o n so nl e i s h u 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a t ,i tp r o b e s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 ,b a s i ct y p e s , c a t e g o r ys y s t e m ,d r a w i n gm a t e r i a l s ,a r r a n g e m e n ts y s t e m ,s e a r c h i n gs y s t e mo ft h e l e i s h uo f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p o s i t i o ni to c c u p i e si nt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e i s h u t h ew h o l ep a p e rf a l l si n t os i xc h a p t e r s f o c u s i n go nt h el e i s h u ,c h a p t e ro n ee l a b o r a t e so r d e r l yi nf i v ep a r t s :b r i n g i n g o u t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b yd i s c r i m i n a t i n gi t sp r e s e n td e f i n i t i o n s ;t r a c i n gt h eo r i g i nf r o m m a n ya s p e c t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n g t h ec o n f u s a b l e c o n c e p t i o n ss u c ha se n c y c l o p e d i a , z h e n g s h u ,a n t h o l o g ya n ds oo ni nl i n ew i t ht h ep r o p e r t i e s ;a n a l y s i n gt h ep r i m a r ya n d e v o l v a b l ef u n c t i o n s ;d r a w i n gt h et r a c k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 c h a p t e rt w o a n a l y s e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s u r v i v a la n dl o s so ft h el e i s h uo fs o n gd y n a s t yb y d i a g r a m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b o o k l i s t st h r o u g ht h ea g e s t h ea r t i c l es e l e c t ss o m e 2 塑型奎兰堡主堂垡鲨塞 t y p i c a ll e i s h uf r o mt h es u r v i v a la st h ee x a m p l ea n dc l a s s i f i e si ti n t om a n yt y p e si n 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d i f f e r e n ts t a n d a r d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s u m su pt h ef e a t u r e so fc a t e g o r y b yg r a p h sa n d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i nt h el i g h to f 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l e i s h u ,a n di n d u c e s t h ec a t e g o r ys y s t e mo ft h el e i s h uo fs o n gd y n a s t yi sak i n do fm u l t i d i m e n t i o n a l s t r u c t u r ew i t ht r a n s v e r s ee x t e n s i o na n dv e r t i c a l s t r e t c h a b i l i t y , w h i c h i s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e de x p r e s s i o no fe n o r m o u ss o c i a l k n o w l e d g es y s t e mi nt h ec o u r s eo f c o m p i l i n gl e i s h u c h a p t e rf o u rb yi l l u s t r a t i o nf u l l ye l a b o r a t e s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d r a w i n gm a t e r i a l s n a m e l y , e x t e n s i v e n e s s ,s p e c i a l i t y , p o p u l a r i t y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c h a p t e rf i v ed e s c r i b e st h et h r e em a i nc o m p i l a t i o ns t y l e sa d o p t e db yt h el e i s h u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i ts h o w st h a tt h el e i s h uo fs o n gd y n a s t yh a sr e a l i z e dt h e i n - d e p t h c o m b i n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 e a r c h i n g a n ds u b j e c t s e a r c h i n g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n gt h es e a r c h i n gs y s t e m so fp a s ta n dp r e s e n t ,w ec a l lf i n do u tt h e s e a r c h i n gs y s t e mo f l e i s h ui sw o r t h yt ob ed r a w no nb yt h ec u r r e n ti ns o m er e g a r d s c h a p t e rs i xs t a r t sw i t ht h ec a s em u d 5a n dt h e nc o m b i n e dw i t ha b o v er e l a t e ds t u d y , d i s c u s s e st h en o n - f u n g i b l e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i te x e r t so ft h el e i s h uo fs o n g d y n a s t yi nt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e i s h u b e s i d e s ,t h ep a p e r e x p l o r e st h ec a u s e sf r o mm a n yp e r s p e c t i v e s k e y 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l e i s h u ;t y p e ;c a t e g o r y ;d r a w i n gm a t e r i a l s ; a r r a n g e m e n t ;s e a r c h i n g ;p o s i t i o n 3 四i f 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类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古代典籍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文献种 类。其编纂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卷帙之浩繁,为世界所罕见。由于自身的 特点,历史上受到统治者、文人的喜爱,也受到部分学者的批评谴责。因而, 类书成为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方面,迄今为止已有诸多研究。就其系统研究的专著而言,较早的重 要著作是出版于1 9 4 3 年的张涤华先生的类书流别,它从“义界”、“缘起”、 “体制”、“盛衰”、“利病”、“存佚”等方面,对我国古代类书作了系统的研究。 第一次给类书下了定义,并对类书的缘起、类别、盛衰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 讨。继而又有一系列专著问世,如刘叶秋先生的类书简说( 1 9 8 0 年版) 、胡 道静先生的中国古代的类书( 1 9 8 2 年版) 、戚志芬先生的中国古代的类书、 政书与丛书( 9 9 6 年版) 以及台湾学者方师铎先生的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 ( 1 9 8 6 年版) 等。中国古代的类书是研究类书的一部力作,它对类书的性质、 起源、类型与作用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与归纳,并对宋以前重要类书的 版本、体制及特点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剖析。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是一 部有特色的类书专著,着重分析了类书产生的文学土壤及类书对文学的反作用。 类书简说和中国古代的类书、政书与丛书,对类书的研究深入浅出,反 映了作者独到的见解。2 0 0 1 年版的夏南强先生的类书通论是近年来类书研 究的一部新作,该书从文化史的确彼,通过对一些重点类书的研究,勾勒出我国 古代类书发展演变的轨迹,揭示出类书所体现的思想文化特征,以及在中国封 建文化发展与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 就其系统研究的论文而言,主要是就类书的性质、起源、沿革、盛衰、分 类体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其他工具书( 丛书、百科全书、辞书) 的关系 等方面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探讨。目前已检索到的此类论文近8 0 篇,散见于图 书馆学、情报学杂志中。其中多数论文在论述时较为概括,重在介绍、简介, 部分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论述较为深入。此外一些文献学著作,如洪湛侯 的中国文献学新编( 1 9 9 4 年版) 、谢玉杰的中国历史文献学( 1 9 9 9 年版) 、 阻川大学顿士学位论文 曾贻芬的中国历史文献学( 2 0 0 1 年版) 、刘青松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要 ( 2 0 0 2 年版) 、韩仲民的中国书籍编撰史稿( 1 9 8 8 年版) 、曹之的中国古籍 编撰史( 1 9 9 9 年版) 等,其中有关章节也对类书的产生、发展、性质、功能等 进行了较为概要的阐述。 就其专题研究而言,主要集中在对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某一部 类书进行具体研究,尤其是对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的研究角度已涉 及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类书研究有三个特点:一是重在 通论、泛论:二是对个别类书的专论;三是由于立论的角度不同,研讨的问题 有些已达成共识,有些仍莫衷一是。 针对以上研究现状,本文选取宋代类书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意义有二: 第一,资料汇编在学术研究中具有特殊功能。 资料汇编( 专题、百科、选编、类编) 的实质功能是方便检索和知识指南。 辑佚、校勘等文献学功能可视为附加功能。类书是我国古代最典型的资料汇编 样式。资料汇编在今天和将来仍有强大生命力。透彻研究类书发展史,可提供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有利于完善当今资料汇辑编纂。 第二,过去全面系统深入的断代研究薄弱。 一般认为,魏文帝曹丕命王象等在2 2 2 年编成的皇览。是中国古代最早 的部类书。南北朝时,编修类书之风开始兴起。唐代成为类书发展的重要时 期,各种类书显著增多,收录在新唐书艺文志丙部类书类的就有艺文 类聚等四十余部。入宋,类书大盛,仅宋史艺文志所载的宋人类书已 超过三百部,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但前人对此尚无系统论述,偶有涉及,也 多泛泛而谈。因而对宋代类书进行断代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宋代类书承前 启后,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如类目的设置、取材的专类化、民俗化及应用性、 附载插图的图文编排、分类目录与主题目录相结合的检索系统等对后代类书 的编纂影响深远。然而许多研究往往从一般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 发,从文献本身来分析还作得很不够。比如说,类书是应社会利用文献、检索 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便利检索征引是类书的基本功能,也是它的根本价值所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但类书与其他文献不同,它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随着历史的发展,衍生 出种特殊的功能:辑录古佚书、校勘古籍。胡道静先生称之为特殊作用:“由 于古类书兼有资料汇编的特质,所以它们遗留到后世乃至今天,还能在学 术研究工作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完全不以其原来的用途而发生作用,而 以其始料不及的用途而产生着作用。”类书是应时事之需而编,时过境迁,其检 索功能相应递减,面其特殊作用却多是与肘逝渐增,由此使季导一部分学者产生 轻视类书检索作用的倾向,并以其特殊作用为主要标志来评价。殊不知,类书 的检索功能对于今天的文献主题检索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拟从文 献编纂学角度对宋代类书进行初步探讨。 四川i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类书概论 区分胪列,靡所不载”啦,“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国,都是对我国古 代类书的生动描述。古今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类书 加以界定和说明,然在若干方面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拟首先对相关问题略 加阐述。 一、类书的定义 近代以前虽无对类书定义的明确表述,但由我国历代书目可窥一斑。明林 世勤以为经、史、子、集四部均有类书,他以五经总义、九经补韵为经 部类书;以通典、会要等为史部类书:以白孔六帖、初学记、艺 文类聚为子部类书;以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鉴为集部类书。新 唐志、宋志、崇文总目、通志、苏冕会要均载杜佑通典为类书; 遂初堂书目载文馆词林、文苑英华为类书:郡斋读书志载粱元帝 同姓名录为类书:菜竹堂书目载百j i 学海为类书;崇文总目、通 志载太平广记为类书:四库提要载古今同姓名录、元和姓纂、 小名录为类书。足见古人对类书之界定并不一致,大体而言,兼容并蓄, 涵盖至广。2 0 世纪3 0 年代初,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第一次 在著录的同时对类书类型加以区分,分十门,每门之下,有的迸一步细分,政 典、政论、姓名类等仍归于类书。 再看类书类的确立。当类书在古典目录学里还没有被独立设类时,是附属 在杂家类里的,因为子部的“杂家”类是“无所不包”的,与类书有相似之处。 隋书经籍志即是如此。i l l 唐书经籍志的丙部子录有十七家,第十五 家为“类事家”。从此类书脱离了杂家类而独自成为一类。新唐志称“类书 类”,宋史艺文志称“类事类”,国史经籍志称“类家”,四库全书总 目称“类书类”,并日“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 李桓:玉海序。 清】陈梦雷:上诚亲王汇编启。 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于魏文。晋苟勖中经簿分隶何门,今无 所考。隋志加载子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应麟作笔 丛,始议改入集部,然无所取义,徒事纷更,则不如仍旧贯矣”。类书立类名 称的变化,一方面表明类书在目录学中的独立地位,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人们对 类书性质认识的逐步深化。正如明焦虼在国史经籍志类家的小叙中所 说:“前史有杂家,无类书。近代纂述丛杂,乃为别出。要之,杂家出自一人, 类书兼总诸籍。自不容涸也。”这种“不容涠”之处正是类书的特性所在。 近代以来一些权威性工具书和专家对类书的定义已不下十几种,我们择其 主要摘录如下: 辞海: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 - 1 7 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 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辞源 :揉辑群书,或以类分,或以字分,便寻检之用者,称之为类书。 汉语大词典。: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 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类书是摘录、汇辑多 种文献中的原文,按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编排组织,以供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 :类书( r e f e r e n c eb o o k s ) :古籍中辑录 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着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 具书。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类书是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中的有关文献 资料,按照类别或韵部进行编排,以供查检和引证的工具书。 刘叶秋类书简说。:类书是一种分类汇编各种材料以供检查之用的工具 书,诗文、辞藻、人物、典故、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飞禽、走兽、草木、 虫鱼以及其他的许多事物,几乎无所不包,内容范围相当广泛。 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4 4 2 i 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修订本,第四册第3 3 9 9 页- 2 版。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3 5 5 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2 4 l 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8 9 页。 巴蜀书社1 9 9 0 年版,第6 3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l 页。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涤华类书流别。:类书为工具书之一种,其性质实与近世辞典、百科 全书同科,与子、史之书,相去秦越。语其义界,n j t 荟萃成言,褒次故实。 兼收众籍,不主一家,而区以部类,条分件系,利寻检,资采掇,以待应时取 给者,皆是也。 夏南强类书通论。:类书是一种将文献或文献中的资料,按其内容分门 别类,组织撮述;或者条分件系,原文照录或摘录的图书。 以上种种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类书“以类相从”之特征,同时,由 于各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又都存在某些缺点,尚不足以成为科学的类 书定义。具体而言,辞海、中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和社会科学文献 检索与利用主要忽视了类书选材编排的原始客观性,即传统意义上所谓的“述 而不作”;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类书的编排方式概括不甚准确。类书有 类排、韵排和数排之分,而字排并非独立存在,因其“字”终要由“韵”来统 摄,因而字排归根结底从属于韵排;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 案学虽然指出了类书“述而不作”的特征,但是在编排形式方面只看到类排 的存在;类书简说强调了类书的“工具性”和内容取材的广泛性,却对类书 将收录的文献进行切分与重组的独特编撰方式没有揭示出来:类书流别将类 书与辞典、百科全书的性质混同;类书通论对类书选取材料的加工方式进行 了全面概括,但也只强调了类排的方式。由此可见,要为类书下一个科学的定 义是较为困难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暂时抛开纯粹界说的方式,而 去揭示类书的基本内涵昵? 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在延康元年到黄初三年间诏令群儒编就的皇览被 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类书。对此,古今学界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分歧。宋代王 应麟的玉海卷五十四有“类事之书,始于皇览”。四库全书总目卷一 百二十三古今说海提要日:“考割裂古书,分隶门目者,始魏缪袭、王象之 皇览。其存于今者,修文殿御览以下皆其例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 百三十五事类赋提要云:“类书始于皇览。”可惜这部最早的类事型类书 至唐末便散佚了。清人孙冯翼从其它类书辑佚成皇览之逸礼、冢墓记, 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修订本,第4 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6 页。 6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名日皇览一卷,收入问经堂丛书。清人黄爽也辑有一卷,收入汉学堂 丛书。两本大同小异。我们将丛书集成初编据问经堂丛书排印本中的 皇览一卷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逸礼 春夏秋冬之乐。又顺天道,是故距冬至日四十六日,则天子迎春於东堂。 距邦八里,堂高八尺,堂阶八等,青税八乘,旗旄尚青,田车载旄,号日助天 生。唱之以角,舞之以羽翟。此迎春之乐也。 自春分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夏於南堂。距邦七里,堂高七尺,堂阶七等, 赤税七乘,旗旄尚赤,田车载戟,号日助天养。唱之以徵,舞之以鼓鞋。此迎 夏之乐也。 自夏至数四十六e l ,则天子迎秋於西堂。距邦九里,堂高九尺,堂阶九等, 白税九乘,旗旄尚白,田车载兵,号日助天收。唱之以商,舞之以干戚。此迎 秋之乐也。 自秋分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冬於北堂。距邦六里,堂高六尺,堂阶六等, 黑税六乘,旗旄尚黑,田车载甲铁鍪,号日助天锄。唱之以羽,舞之以干戈。 此迎冬之乐也。 夏则衣赤衣,佩赤玉,乘赤辂,驾赤骝,载赤旗,以迎夏於南郊。其祭先 黍与鸡,居明堂正庙,启南户。 秋则衣白衣,佩白玉,乘白辂,驾白骆,载白旗,以迎秋於西郊。秋居明 量右,启西产。 冬则衣黑衣,佩玄玉,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旗,以迎冬於北郊。其祭先 豕,居明堂后庙,启北户。 君使大夫吊於国君礼,锡衰,衰裳弁短,有经下马。大夫为介亦如之。士 介者,将命者,缌麻裳弁桎,异姓葛,同姓麻。 冢墓记 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门外广阳里中。顿邱者,城门名。顿邱道。王莽 时,使使者祠颛顼冢。 三国 王象等:皇览 清 孙冯翼辑,丛书集成初编本t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t 第1 2 页 7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 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 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 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南台阴野中。 尧冢在济阴城阳。 舜冢在零陵营浦县,英山九豁皆相似,故日九疑。 皋陶冢在庐江六县。 禹冢在山阴县会稽山上。会稽山本名苗山,在县南,去县七里。 汤冢在济阴亳县北东郭,去县三里。冢四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处平地。 汉哀帝建乎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案行水灾,因行汤冢。 伊尹冢在济阴已氏平利乡。 文王武王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 o 逸礼摘录的是涉及与季节时令相关的礼仪方面的资料。冢墓记都是 关于前代君臣、圣贤陵墓的记载,按时代先后排序。以类相从,条分缕析,汇 辑成文,构建出后世类书体例的原始模型。由以上两部分材料的选取和结构的 编排,可推知皇览是部地道的资料汇编。这实际上:已i 经体现出它与其他 文献的显著区别。类书以外的其他文献却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如尔雅作为 我国第一部训诂词典,重点在于阐释资料,而非汇编。吕氏春秋“杂采百家 分属之”国,淮南子“搏采群说,分诸部类” ,但考其内容,却是一部有着 承启结构、观点鲜明的论文集,并非是对原始文献的编排摘录。由此,我们认 为类书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内涵: 1 围绕诸多领域或某领域内多个主题分别进行的资料汇编。 2 按资料内容的不同分类并具有较为明确的类目标识。 3 客观罗列原始资料或略加组织,一般不加编者意见。 三国 王象等:皇览, 清 孙冯翼辑,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 9 8 5 年敝,第3 4 页。 清 马国翰r 玉函山房文集卷三,转引自胡道静撰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第7 页。 清 钮树玉:匪石先生文集论淮南子,转引自张涤华撰类书流别,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修 订本第9 页。 四川大学碗士学位论文 4 所收文献通常已经切分与重组,无全书照录者。 依据这些内涵,大致可以将类书与其他文献区别开来。 二、类书的起源 考察类书的起源,自然应从类书基本内涵的四个方面出发,追溯四者如何 交汇融合。 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训诂词典,其“明分部 类,据物标目”。的体制确为后来类书典籍所仿效,但以“释”字冠名的十九篇 目,其重点在于阐释资料,而非汇编资料。尽管吕氏春秋“杂采百家分 属之”圆,淮南子“博采群说,分诸部类” ,但考其内容,既不是对原始文 献的撮述,更不是对原始文献的编排摘录,而是一部阐明观点的论述性文章的 汇集。刘向的说苑、新序二书,虽然“大抵采百家传记,以类相从”,内 容大多是按类纂集的先秦(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 至西汉的故事和传说,但文 中往往夹有作者的借题发挥。虽然册府元龟中也有议论文字,但它们是以 “总序”和“小序”的形式,置于类目之前,对该部分内容作以概括,兼有“导 读”之义,自然与上述书中的借议论阐发观点不可相提并论。因此,尔雅、 吕氏春秋等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类书,充其量只是具备了类书内涵 的一个方面而已。 自宋代王应麟玉海艺文承沼撰述篇说“类事之书,始于皇览”以 来,皇览被多数史家推为千古类书之权舆。笔者认为该看法是正确的。 首先,从皇览诞生的社会背景来看,它是中国古代抄撮之学的产物。 早在姬周末年( 公元5 5 8 年) ,研究春秋的学者就曾做过文章资料的抄撮工作。 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记载:“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 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其用意与后世的类书颇为相似。“自 后汉以来,学者多抄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其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第4 2 4 页。 清 马国翰:玉函山房文集卷三转引自胡道静撰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第7 页。 清 钮树玉:匪石先生文集论淮南予,转引自张涤华撰娄书流别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修 订本,第9 页。 9 凹川i 大学颂七学位论文 志。“”东汉至三国曾魏时期,文风嬗变。骈文兴起,文章追求工整华丽用典 以“征事”( “征者,共举一事,各疏见闻,多者为胜。”) 、“策事”( “策者,暗 举所知,令人射复,中者为优。”) 作为衡量学问深浅的标准,这些成为类书出 世的社会需求。 其次,从皇览产生的内因看,它是文献积累与文献利用之间的矛盾相 互作用的结果。以文字产生为标志的文化积累,以甲骨为标志的文献积累,至 少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准备,为类书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文献的浩繁与人们 有目的的系统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于是客观上要求产生出一种浓缩总体 文献、概括各种文献潜在信息的特殊文献。此即明代焦蚣国史经籍志所云: “流览贵乎搏,患其不精;强记贵乎要,患其不备;古昔所专,必凭简策,综 贯群典,约为成书,此类家所由起也。”圆 最后,从皇览本身来看,虽然流传至今的仅有清代孙冯翼辑出的佚文 一卷。,因而无法观其全貌,但史书的记载也可使我们对其整体窥见一斑。三 国志魏志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 儒撰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同书刘劭传:“劭受诏集五经群 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杨俊传裴松之注引鱼豢著魏略:王象“受 诏撰皇览,使象领秘书监,象从延康元年始撰集,数岁成,藏于秘府。合四 十余部,部有数十篇,通合八百余万字”。由此可知,皇览确实具备了类 书基本内涵的四个方面,即“撰集”,将已有的文献资料按其原貌汇编到一起; “合四十余部,部有数十篇”之“部”,即“门类”、“类别”之意,也就是将五 经群书加以切分与重组,达到“以类相从”。因此,皇览正是一部分四十余 类的文献资料汇编,确为类书的创始之作。 c m 长孙无忌等:隋书经籍志卷二商务印书馆1 9 5 5 年版,第4 6 页。 明 焦兹:国史经籍志卷四下类家小序。 该侠文被收入问经堂丛书,清人黄典也辑有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两奉大同小异。 【西晋 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2 版,第8 8 页。 西晋 陈寿:三国志魏志刘劭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2 版- 第6 1 8 页。 西晋 陈寿: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z 版,第6 6 4 页。 1 0 四川太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类书的性质 “类”就是许多相同或相似事物的练合。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圆,反映在人们头脑里,就是 人类在生产与社会生活中运用分类的思维方法区别事物;表现在人对生产、 社会生活的记录书籍中,就是把书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门别类地编 排起来,以便于查检、理解与记忆。这也成为类书的得名之由。然而,随着社 会文明的进步,知识不断积累与更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愈加深刻,对“类” 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角度。任何事物都会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不同的集合,这 种“规律”,即为广义角度上的“类”。同一时代的人们从不同的标准出发,总 会找到一定的规律,从而也就构建出不同的“类”。不同时代的人们从动态的角 度出发,同样也会划定若干“类”。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划定类书,势必造成“类 的泛化”。这也正是历代书目在类书著录方面存有异议的原因所在。 现存最早著录类书的书目,是隋书经籍志。当时还没有形成“类书” 的概念后代人定义的类书是和子部杂家类的著作著录在一起的。旧唐书经 籍志则在子部中新增“类事”一类,开始把类书与杂家类图书区别开来。2 0 世纪3 0 年代初,燕京大学图书馆将馆藏类书编成解题书目燕京大学图书馆目 录初稿类书之部,第一次对类书的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区分。书目首先按“十 进分类法”,根据内容的实质分为十门,再按类书的体例以及内容侧重的不同细 分小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类书的内容实质,但毕竟还是种较为粗略 的划分。后世研究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类书进行了多种类型的划分。就编者 区分,主要有官修和私修两类,以私修为多,但因人力、财力等原因,私修类 书不如官修类书规模大:就征引材料的体裁区分,有征引史实者、诗文者、史 实诗文兼征者,以史实诗文兼征者为多;就编制体例区分,有分类编排者、按 韵编排者、以数字编排者,以分类编排者为多;就体制区分,有类事、类文、 事文并举三种;就整体内容区分,有综合性的和专科性的,以前者为多,但是 后者代表了类书的发展方向;就编制目的区分,有供查考史实典故者、诗文词 藻者、事物起源者等此外还有专供启蒙之用、科场之用、家常日用者。 周易系辞上 清 阮元著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 上册) 。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0 年版,第 7 6 页。 周易- 乾 清 阮元著十三经注疏附技勘记( 上册) ,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0 年版第1 6 页。 l l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究其根源,造成类书性质不明之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编排形式的相似, 且只把“分类编辑”作为判定类书的充分条件,结果造成类书范围太广:二是 历代史志及簿录由于分类体系不同,类目不固定,因而对图书不能按照固定的 原则分类,常把某些类书与他书杂糅在一起,致使同一部类书的归属往往歧义 较大。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子部类书类所云:“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 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这就极易造成类书与相关 门类含混不清,以下我们从类书的资料汇编性出发,结合其内涵,对几组概念 加以区分: ( 一) 类书与西科全书 类书取材范围涉及经、史、子、集等全部古籍。就其内容广泛、分类编排 来说,它与百科全书相类似。区别在于:第一,类书是体现“述而不作”观念 的资料汇编,“分类”与“陈列”是其显著特征,它是对知识和文献的累积。有 的虽在资料前作摘要或摘句,或在资料后作按语、训释,但其主体部分仍是原 始资料。而百科全书则不然,它是对已有知识的时代性理解和概述,反映的是 编者所处时代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成果。第二,从二者所收材料的性质看,类书 属于第一手资料,百科全书则属于第二手资料;类书对所征材料一般标明原文 出处,而百科全书只是对所列词条加以全面论述,多不注明所参考文献资料的 来源。第三,从编排的结构形式看,百科全书注重工具性,一般是按照字顺排 列的,书后还附有一种或多种索引。类书注重体系化,把零碎的资料融入既定 的分类体系中,其编排比较复杂,以类排为主,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 成等是;也有按音韵来组织资料的,如佩文韵府、永乐大典等是。书 后一般无索引,使用者大都是要依靠正文前所列的类目进行检索,进而获得所 需资料。第四,二者分别产生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类书专对我国传统意 识中那些“随类相从”的书而言,至于百科全书之名则属于“舶来品”,直至近 代才传入我国。 ( 二) 类书与政书 我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法令通常称为“典章制度”,包括土地、用赋、贡税、 蚪川i 大学颂士学位论立 职官、礼俗、乐律、兵刑、科举等制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 方面。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和各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的演 变及发展的书,即为政书。因其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所以与类书极易混淆。 我们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辨析。第一,就名称的形成而言,“类书”一词最早 见于新唐志,“政书”一词始于清四库全书。元以前,古目录书中尚未在 史部设政书专类时,通典、会要、会典这类本属于政书的文献置于类书 类,其理由是它们也是分类辑集史料的。宋代的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 直斋书录解题均如此安置,把政书视为类书范围的扩大。第二,就类书与 政书的分类而言,政书基本上分两大类,一类是“通古今”的,即所谓“三通”、 “九通”、“十通”:另一类是断代的,即所谓“会要”和“会典”。“会要”记载 一代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曾为官修政书之名,后为私撰政书的通称;“会典” 以吏、礼、兵、工、户、刑六部为纲,、记载一代行政机构的职责及章程法令, 是明、清两代官修政书的名称。而类书则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二者具 有不同的分类体系。第三,就编撰形式而言,类书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 客观罗列原始资料或略加组织,一般不加编者意见:而政书大多不限于排比资 料,有叙述、有考证,甚至有论断,“叙论结合”。第四,就取材而言,政书取 自经、史、文集,尤以史书中的“书”、“志”为主要来源,不收经传及说部中 的谀闻杂事。而类书兼采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 五类书类云:“类事之书与考典之书,体例各殊,取材亦异。”第五,就性 质而言,政书不仅可视为一种工具书,更是一种典志体史学著作,具有制度史、 文化史和学术史性质,有考镜源流、辨析得失之用。而类书在本质上就是种 工具书。正如类书流别义界第一所云:“品式章程,刊列制度,而旨重数 典,非徒记问,如通典、会要之属,是日政书非类书也”。 ( 三) 类书与总集 类书虽以一杂”见称,取材太泛,不免芜杂,今人张涤华以为“凡博采诸 家,汇辑众体,而意在文藻,不征实事,如文馆词林、文苑英华之属, 张涤华:类书流别,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修订本,第5 页。 1 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日总集,非类书也”。;文苑英华先是在太平兴国七年( 公元9 8 2 年) 李 防、扈蒙、徐铉、宋白等人奉敕分类编纂,以后又命苏易简、王祜参加编纂, 到雍熙四年( 公元9 8 7 年) 成书。它是前代名家的文集,是依文选体例辑 录的,收梁术至唐代诗文 9 1 0 2 首,先按文体分为赋、诗、歌行、杂文、中书 制诰、翰林制诏、策问、策、判、表、笺、状、檄、露布、弹文、移文、启、 书、疏、序、论、议、颂、赞、铭、箴、传、记、谥册、哀册、谥议、诔、碑、 志、墓表、行状、祭文等3 7 大类,为一级类目,再按事情分标二至三级类目。 如赋体之下分为天象、岁时、地类、水、帝德、京都、居邑、宫室、花苑、朝 会、檀祀、行幸、讽谕、儒学、军旅、治道、耕籍、乐、杂伎、饮食、符瑞、 人事、志道、射博奕、工艺、器用、服章、画图、宝、丝帛、舟车、薪火、畋 渔、道释、纪行、游览、哀伤、鸟兽、虫鱼、草木等4 0 类,为二级标目;其中 天象一类下又分标天、日、月、星、天河、云、风、雨、露、雪、雷、电、霞、 雾、虹、天仪、大衍、律管、气、象等2 0 多个三级类目。我们将文苑英华 归入诗文选体( 或称总集) ,而非类书,原因在于:首先,从类目划分来看,它 是根据文体来划分书的主体类目,这是诗文选体的标志性特征。尽管它的二、 三级类目设置与类书极为相似,但是这些类目也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况且这些 类目的设罱也是当时较为普遍的认知结构的反映。其次,从编纂过程来看,它 对名家的诗文都是整篇收录,并没有对之进行分解,使其化整为零然后再将 分割下的零散资料分类重新组合。 ( 四) 类书与辞书 辞书是系统汇编词语,逐一提供信息,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