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沈从文与老舍民族意识之比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沈从文与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沈 从文是苗族作家,老舍是满族作家。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带有浓厚少 数民族色彩的民族意识,不过由于这两位作家民族意识产生的背景有 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他们民族意识的内涵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这 使他们之间的民族意识存在着一定的可比性。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比较两位作家民族意识产生的背景。沈从 文的民族意识是在苗汉激烈对抗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使得他的民族意 识一直都很自觉,且苗汉对立的倾向很明显;而老舍的民族意识并不 是产生于两个民族紧张对抗的环境中,而是产生于满、汉这两个民族 融合很好的背景下。 后面几章比较的是两位作家民族意识的内涵。第二章比较的是民 族归属意识,沈从文始终彰显着自己的民族归属意识,而老舍的民族 归属意识存在着一个由潜抑走向彰显的变化过程。 第三章比较的是作家对于民族文化的承传。沈从文承传的民族文 化是与汉族儒家文化截然不同的苗族文化,而老舍承传的是与汉族文 化极为相近的满族文化。 第四章比较的是作家对本民族汉化的态度。沈从文对本民族汉化 的态度是完全否定的,而老舍则呈现出一种情理冲突的矛盾态度。 第五章比较的是作家对本民族未来出路的思考。沈从文对民族未 来命运的思考侧重于民族外部,并以一种显性的方式陈述出来。而老 舍的思考更侧重于民族内部,并以一种隐含的方式表达出来。 关键词:沈从文,老舍,民族意识,比较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m o d e r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h e nc o n g w e na n dl a o s h ea l et w o f a m o u sw r i t e r so f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 s h e nc o n g w e ni sa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 w r i t e r , a n dl a o s h ei s am a n c h un a t i o n a l i t yw r i t e r t h e ya l lh a dt h e n a t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t h et h i c k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c o l o r b u tb e c a u s e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s et w ow r i t e r s n a t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h a sab i g g e r d i f f e r e n c e ,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 i rn a t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l s op r e s e n t e d ab i g g e rd i f f e r e n c e ,w h i c hc a u s e dt h e i rn a t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t oh a v et h e c e r t a i nc o m m e a s u r a b i l i t y t l l e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0f i v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c o m p a r e st w o w r i t e r s 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s en a t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s h e nc o n g w e n s n a t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sp r o d u c e s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c o n f r o n t a t i o n o fm i a oa n dm a n z h u , w h i c hc a u s e sh i sn a t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t ob e c o n t i n u o u s l ya w a r eo f a n dt h et e n d e n c yo f t h ec o n f r o n t a t i o no f m i a oa n d m a n z h ni so b v i o u s l a os h e sn a t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sn o tp r o d u c e d 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c o n f r o n t a t i o no ft w o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b u ti s p r o d u c e d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w o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f u s i n g w e l l t h el a t t e r c h a p t e r sc o m p a r e t h et w ow r i t e r s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n a t i m a a l e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1 1 l es e c o n d c h a p t c rc o m p a r e s t h et w o w r i t e r s n a t i o n a lo w n e r s h i po fc o m c i o u s n e s s s h e nc o n g w e n a l w a y s h i g h l i g h th i so w nn a t i o n a lo w n e r s h i po f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b u tl a os h e s n a t i o n a lo w n e r s h i p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h a v eac h a n g i n gp r o c e s s t t 蟛m i r dc h a p t e rc o m p a r e st h et w ow r i t e r so ft h e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h e r i t a g e s h e nc o n g w e n s c u l t u r eh e r i t a g ei sh m o n gc u l t u r e ,w h i c hi s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i - i a nc o n f u c i a nc u l t u r e l a os h e s c u l t u r eh e r i t a g ei s m a n c h uc u l t u r ew h i c hi sv e r yc l o s et o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c o m p a r e st h ew r i t e r s a t t i t i l d et o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 s i n i c i z e s s h e nc o n g w e n sa t t i t u d et o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s i n i c i z e si s c o m p l e t e l yn e g a t i v e b u tl a os h e sa t t i t u d et o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s i n i c i z e si s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c o m p a r e st h ew r i t e r sp o n d e ro ft h ef u t u r eo ft h e i ro w n n a t i o n a l i t y s h e nc o n g w e ns t r e s s e dt o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 se x t e r i o rf a c t o r , a n ds t a t e db yad o m i n a n tw a y b u tl a os h e s s t r e s s e do nt h ei n t e r n a l f a c t o r , a n de x p r e s s e db yac o n c e a l e dw a y k e yw o r d s :s h e nc o n g w e n ,l a os h e ,n a t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c o m p a r i s o n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v ”) 作者签名:曰期:年月 日 导师签名: ) 妥雪 日期:年月 f 1 沈从文与老舍民族意识之比较 引言 沈从文与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一 一沈从文是苗族作家,老舍是满族作家。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带有浓 厚少数民族色彩的民族意识,不过由于这两位作家民族意识产生的背 景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他们民族意识的内涵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 异,这使他们之间的民族意识存在着一定的可比性。 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关注沈从文创作的民 族与地域性的研究者有凌宇,周仁政和刘洪涛等,主要研究成果有从 边城走向世界、重建楚文化的神话系统、巫岘人文一一沈从文与 巫楚文化和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等。十分关注老舍创作的 满族特质的研究者是关纪新,他的代表作是老舍评传。虽然在沈 从文与老舍创作的民族性这一研究领域已有不少专家关注,但将这两 位作家的民族意识进行比较研究尚少有人涉及,因而我的这一研究课 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既然我们比较的是作家的民族意识,那么我们首先就应当来界定 一下“民族意识”这个概念。第一位为民族意识下定义的是我国近代 启蒙学者梁启超。1 9 2 2 年,他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指出: “何谓民族意识? 谓对他而自觉为我。”进而加以举例说明:“彼, 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概念 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o 八十年代初。著名的民 族学家费孝通对于民族意识的解释有了新的发展,他所说的“同一民 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显 然是指的民族意识,随后又以苗等民族为例,指出他们“感觉上是同 一民族的自己人”,“自觉是一个民族的心理十分显著。”o 近些年来, 研究者们又先后提出了“观念说”、“关系说”,“认同说”、“感悟说”、 粱启超粱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3 3 ,3 转荸i 自李瑶何群民族意识初探民l 族研究f j l 1 9 9 1 ,4 o 赉孝通关于民族识别【j 1 中国社会科学1 9 8 0 ,i i 硕士学位论文 “认知模式说”等多种关于民族意识的概念,这体现出民族学界对于 这一概念的界定尚存在着一定分歧,不过其中最有权威性与说服力的 当属熊锡元先生的观点。1 9 8 9 年,熊锡元在“民族意识”初析 一文中,对民族意识作了如下界说:“依笔者的理解,民族意识的 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它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 同体的意识。第二,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 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 熊锡元先生对于民族意识界定的第一点即民族归属意识,是民族意识 的核心。第二点简而言之,即对于本民族利益的关注与维护,这是在 民族归属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因笔者在本文中所探讨的对象是少数 民族作家,所以,民族意识内涵的第二点在文中将主要指向为作家对 本民族文化的承传,对本民族汉化的反思,以及对本民族未来出路的 思考。沈从文与老舍都具有少数民族作家这一共同身份,这使得他们 民族意识的内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不过由于两位作家民族意识产生 的背景相差较大,因而他们民族意识的内涵又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即拟从民族意识的产生背景和内涵这两个大的维度来比较沈从 文与老舍的民族意识,侧重于辨析出二者的“同中之异”。论文的第 一章试图比较两位作家民族意识产生的背景,论文的第二到第五章则 分别从四个方面来比较两位作家民族意识的内涵。 王万盈论我国的民族意识研究【j 1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7 ,4 o 熊锡元。民族意识”初析【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 9 8 9 ,3 沈从文与老舍民族意识之比较 第一章民族意识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沈从文民族意识产生的背景:苗汉对立 苗族作家沈从文在去北京之前的二十年都是在湘西度过的,湘西 作为一个边远蛮荒之地。其间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自古 以来,汉族封建统治者就对不服王化的湘西少数民族施以武力征服, 其中苗族的苦难尤为深重。 苗族先民原非居住在今天的西南边区,他们栖息于我国长江下游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苗族的先祖蚩尤曾建立了一个名为九黎的强大部 落联盟。后来与炎黄两大部落联盟发生战争,蚩尤兵败被杀,九黎集 团的大部分向南迁徙。在三苗时代迁至左洞庭、右彭蠡的江湖平原, 秦汉至南北朝时,迁至武陵郡五溪地区,后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军事镇 压,苗族继续向西南迁移。这种迁徙的历史和趋势在湘西流传的迁 徙歌中有一定的反映:“迁徙歌云:苗族从水乡迁入武陵五 溪地区以后,一支去往平款,一支去往酉阳,一支迁往洞仁 一支迁往姜湟;一支迁往姜迁;一支迁往务川的地域,一支迁到务戒 的地方。据专家考证,平款即今四川秀山县;洞仁即谷坡之 地,指今贵州铜仁;姜湟、姜迁,指今贵州思南、印江;务川, 苗语译音,意为水冰凉的地方;务戒,指武隆,为四川所辖。可见, 这都是由东向西迁徙。迁徙歌还叙述苗族从吴句水乡迁来,沿 河边的陆地迁来,有的迁将麻阳,有的迁过沅洲;这是向南流 徙。”。 面对汉族封建统治者的民族歧视与军事镇压。苗族并非只是被动 地逃亡,他们也进行了坚决反抗。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武陵五溪地 区的苗族就爆发了一次大规模反抗汉族封建王朝征讨的起义。建武二 十三年( 4 7 年) 十月,“武陵蛮精夫相单程等反”,第二年相单程的 苗族起义军的势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击败了朝廷官兵。4 9 年光武 伍新福龙伯重苗族史f 哪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挂,1 9 9 2 ,1 5 一l 3 顽士学位论文 帝派名将马援征讨五溪蛮,因湘西地形险要,气候恶劣,马援兵困壶 头山,军中将士多病死,马援本人亦染疫身亡,一代名将客死他乡。 自唐朝以来,封建统治者一改单纯的武力镇压,转而实行“以蛮 夷治蛮夷”的“绥抚”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民族矛盾, 但仍无法根本解决苗汉之间战乱频繁的问题,其中在马楚统治时期苗 族与其它少数民族曾发起过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即历史上著名的 “溪洲之战”。 到了元朝,统治者开始实行土司制度,这是对以往统治策略的一 种发展。元代统治者通过土司制度,建立了对一部分苗族人的统治。 明代建立后,统治者进一步完善了土司制,而且,为了更好地控制“生 苗”区,“明万历年问,由西南五寨司地经箪子坪司、镇溪所,东北 至保靖司境,半环这一地区曾筑有一道边墙”。统治者正是利用 这一“边墙”将腊尔山区的“生苗”区与外界隔绝起来。清初,满族 统治者仍沿袭了这种“以蛮夷治蛮夷”的土司制。后由于这种土司制 日渐腐败,其治下的苗族及其它少数民族都强烈要求废除土司;加之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已日渐稳固,国力强盛,故 统治者决定一改土司制,转而设置流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改土 归流”。康熙、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一方面使得苗族与外界的交 流更加频繁,更便于苗族学习到汉族先进的技术,这在客观上促进了 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另外一方面,这种民族之间的交往并非以一 种和平与平等的方式进行,随着汉族大量的士兵、商人的涌入,苗区 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而且不少汉人在苗族强取豪夺,为非作歹,也 导致了苗族地区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为了争取民族的生存权利,在 改土归流后短短一百年多里,苗民就先后发起了雍乾、乾嘉和咸同三 次大规模的起义。其中的乾嘉苗民起义在历史上尤为著名。 乾嘉苗民起义并非突然而起,在爆发之前有一个序曲,即勾补事 件。据凤凰厅志记载:“五十二年( 1 7 8 7 年) ,厅属勾补寨苗聚 众抢夺,总兵尹得喜、巡道王家宾等率兵毁其巢,生擒首犯石满宣等 。伍新福龙伯王苗族史【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2 ,2 2 7 4 沈从文与老舍民族意识之比较 置诸法。”o 不过这只是官方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历史事实。事 实的真相是1 7 8 7 年三月,有几个贩卖耕牛的。客民”( 湘西本地人对 外来者的称呼) 在路经勾补苗寨时,被人抢走了财物,当地满汉族统 治者不管青红皂自就让勾补寨的苗人赔偿财物,因当地苗民平日深受 满汉官员的欺凌,如今又蒙受不白之冤,于是勾补三寨的苗民以石满 宜等人为首进行反抗。清朝官兵对其进行了残酷镇压,处死石满宜等 几十人。这宗事件激起了广大苗族人民的愤慨,使苗族人民与清朝满 汉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勾补事件”事实上成了“乾嘉起 义的导火线”。因而魏源说:“乾隆五十二年,永绥厅( 其实是风凰厅) 勾补寨苗讼窃牛于官因病而阖寨,遂激石满宜之乱,虽旋扑灭,而 苗祸已胚。” “六十年( 1 7 9 5 年) 正月,贵州松桃厅石柳邓等叛,永绥厅苗 石三保应之。边境骚然” 至此,乾嘉苗民起义在湘黔边境全面 爆发。战争之初,起义军节节胜利,攻占了湘黔边境大部分地区,这 使清廷大为震惊乾隆皇帝先后命云贵总督福康安、四j l l 总督和琳、 湖广总督福宁领兵予以围剿,围剿的前期进展不是很大,后因清军兵 力过于强大,且苗族义军内部出现叛徒,起义最终被残酷镇压,苗族 的成员因此减少了三分之二,不过清军也损失惨重,“这次起义,前 后牵制清军1 8 万人,仅永绥、乾州、风凰三厅战场,就击毙清军都 司、参将、副将、总兵等中高级将领2 2 0 名。湖南一省耗费战银7 0 0 多万两。”。 一直到沈从文生活的那个年代,苗汉之间的民族关系并未有所改 善,汉族对于苗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仍相当严重,沈从文嫡亲祖母的 悲剧便是整个苗族悲剧的缩影。当时,苗族入的子女进行科举考试, 困难重重,虽然自清康熙雍正年间已一改以前的历代封建王朝不准苗 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政策,但考试的限制仍是不少,如参加考试的 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科( 上) 【c 1 长沙:岳麓书社,1 9 ,6 2 9 圆伍新福龙伯亚苗族史【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2 ,3 9 5 3 9 8 0 圣武记卷十转i 自伍新福龙伯王苗族史叫成都:四川人民出版壮,1 9 9 2 凌字沈从文传叫】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3 ,2 4 s 硕士学位记义 只限于“熟苗”,并且还得加入“民籍”,等等。而沈从文的祖母身为 苗人,其家族为了避免她这一身份对后代考取功名造成影响,在她生 完小孩之后便将她远远地发卖了出去。并且,为了隐瞒这一事实,其 家人特地在乡下建了一座假坟供后人祭拜。直到沈从文二十岁离开湘 西前,他的父亲才将这个悲剧的始末告诉他。“这是一出民族压迫的 悲剧。然而,当父子俩谈及此事时,却没有出现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戏 剧场面,父亲叙述得很平静,儿子也仿佛在听一个极平凡的故事。” 因为这样的悲惨故事在当时实在是太普遍了。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1 9 1 1 年,武昌起义和长沙光复的消息传到 了湘西,为了响应辛亥革命,凤凰厅以苗民为主体成立了“光复军”, 并准备攻打凤凰城,沈从文的父亲也参与了这一事件。后因辰沅永靖 兵备道道员朱益浚临时改换城防,起义失败,朱益浚随即大肆捕杀苗 民,“仿佛凡是西北苗乡捉来的人皆得杀头”,“当初每天必杀一百左 右”,“这样愚蠢的杀戮继续了约一个月,方渐渐减少下来。”留不久, 苗民进行了第二次起义,终于攻入凤凰城,赶走了清朝统治者。进入 民国后,苗族的苦难依然深重,苗汉民族关系依然紧张。在何键统治 湖南时期,湘西苗族人民在“屯田制”的重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因不满繁重的屯租及各种苛捐杂税,1 9 3 7 年9 月初,凤凰县苗族人 民高举义旗,组织“湘西革屯抗日救国军”,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黑暗 统治,后在国民党的威逼引诱下终归失败。 综观苗族从远古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命运,一部苗族史其实就是 一部对外族( 主要是汉族) 统治者的反抗史。苗族起义的次数之多在 世界历史中也是极为少见的,故苗谚有云: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 大反,这完全不曾夸张。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苗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一 直以来是多么的紧张对立。沈从文的民族意识就是在苗汉激烈对抗的 背景下产生的,这使得沈从文的民族意识一直都很自觉,并且苗汉对 立的倾向在其创作始终亦表现得极为明显。相比而言,满族作家老舍 。凌字从边城走向世界咖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 9 8 5 ,2 8 o 拢从支辛亥革命的一课洮从支全集第十三卷【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0 沈从文与老舍民族意识之比较 的民族意识产生的背景就与沈从文有着很大的不同。 第二节老舍民族意识产生的背景:满汉融合 老舍是满族人。满族虽是迟至1 6 3 5 年才正式定名为“满洲” ( 1 6 3 5 年l o 月1 3 日,皇太极宣布将女真改成为满洲) ,但其历史却 源远流长,“商周时期的挹娄人。南北朝时期的肃慎、勿吉人,隋唐 时期的鞯韬人,辽,金、元、明时期的女真人是互相补充而联系在一 起的。他们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开发者之一,也是满族的先人。”o 满族 与汉族的交往正是从满族的这些先人开始的。特别是明初以来,明朝 政府开始在女真人居住的地区设置卫所和驿站,并开关互市。虽然其 主要目的是加强政治统治,但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女真与汉族之间的经 济文化交流。当时有卫所官员定期前去朝贡。这也是女真首领进京贸 易的一条重要渠道,如努尔哈赤便曾五次去北京朝贡。国女真向明朝 朝贡,明朝给予一定的赏赐,名义上是种礼仪,其实实际上是一种交 易,通过这种交易,女真人获得了所需的物资。不过这种朝贡制远不 能满足女真人的经济需求,于是明朝因势利导开关互市,并以此达到 政治统治的目的。而女真正是通过朝贡和互市卖出马匹、人参等产品, 同时买回大量生活和生产中急需的布匹。铁器与农具。 万历十一年( 1 5 8 3 年) ,2 5 岁的努尔哈赤以遗甲1 3 副起兵,后 逐渐统一女真各部,并吸收汉、蒙等族人员,设立八旗军,建立后金 国。在这一时期,满汉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努尔哈赤对待汉人的基 本政策是:抗拒者杀被俘者为奴,降者编户,任用明朝归顺的汉官。 在对明的多次战争中,后金依靠自己的精兵强将所向披靡,掠取了大 量的人口和牲畜。1 6 1 8 年努尔哈赤率军攻入抚顺、马根丹、东周等 城堡五百余,俘获入口和牲畜三十万1 6 3 9 年多尔衮、杜度分兵 攻明,取城六十一,俘获人口、牲畜四十六万余等等。俘获的汉人大 都沦为了包衣。 努尔哈赤大量启用明朝投降汉官,以专门管辖汉人。 明朝的李永芳最早率兵归顺后金,努尔哈赤授给他三等副将,并将阿 。事蕉光关捷满族通史【c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 0 0 3 ,1 西李燕光关捷满族通史【c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 3 ,1 0 2 o 王仲斡主编满旅史研究集f 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2 lo 7 硕士学位论文 巴泰贝勒的女儿许给他为妻,天命六年( 1 6 2 1 年) 又授他三等总兵 官。1 6 2 6 年,皇太极即位后,更加注意笼络汉人,他给努尔哈赤时 受到处罚的汉官“平反”,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筹建八旗汉军。天聪七 年( 1 6 3 3 年) 皇太极下令编汉军一旗,由汉人马光远统率,之后不 断编汉人入旗为兵。1 6 3 7 年,分汉军为二期,1 6 3 9 年分为四旗,1 9 4 2 年分为八旗。汉军旗的建立,使投降的汉人从八旗满洲中分离出来, 自成一旗,汉官、汉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因而得到了很大提高。 当时,满汉虽同属中华民族,但彼此之间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 惯都有着很大差异。有鉴于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于编入八旗的汉 人均采取了强制满化的政策,如要求汉人剃头,习满俗,学满语。不 过他们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并大量吸收汉族文化。早在1 6 2 0 年, 努尔哈赤就仿效明制,用明朝的总兵官、副将、参将等称呼来代替原 有的以满语命名的诸官衔。1 6 2 1 年八旗军队进驻辽沈地区之后,努 尔哈赤立即谕告众汉官将明朝各种规例、法令,弃其不当之处,用书 呈给他,1 6 2 9 年,皇太极设“文馆”,命达海、范文程、宁完我等满 汉文人翻译汉字书籍,如达海先后翻译了明会典、孟子等书。 文馆中宁完我等人纷纷奏请仿效明制,变更满族旧俗,以大明会典为 准则。1 6 3 1 年,皇太极从汉官之请,仿效明朝中央官制,设立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 皇太极还认为明兵之所以在锦州等地的战役中能坚守至最后一 刻,其原因在于“读书明道理,为朝廷尽忠之故”,所以他命令满洲 贵族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国不过皇太极是反 对满族完全汉化的,他极力主张保持“国语骑射”等满族根本习俗。 ( 1 6 3 6 年。皇太极召集诸贵族,听弘文院笔帖式读金国世宗本记 时,语重心长对众人说:“这位世宗皇帝惟恐子孙们从汉人之道。 反复告诫:不要忘记祖先旧道,要穿女真衣服,学习女真语言,学 习骑射。虽经如此告诫,但后代的皇帝仍从汉人之道,忘记骑射。 清太宗实录第十卷转引自王仲输主编满族史研究集i 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1 3 o 王仲翰主编满族史研究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2 1 3 沈从文与老舍民族意识之比较 在哀宗皇帝时失败国亡。我说此事不仅关系这一代,我这一代岂 能有那样做的道理。而是担心后代子孙们弃旧道,忘骑射,从汉人之 道! ”皇太极的这番话成了后来清朝统治者遵循的根本方针。总的看 来,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女真与汉人之间的融合是较好的。特 别是八旗内部的汉人与女真之间在许多方面趋向一致,最终形成了 “以女真为核心,有汉、蒙等族成员参加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满 族。”雪 1 6 4 4 年清军入关后定都北京,建立清朝政府。满族得以开始大 规模迁入关内。当时:进关满人当在十分之九以上,留居的满入不足 十分之一,”回因此满汉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不过这种交流并非 对等,满族开始大规模的汉化,这是出于什么原因昵? 众所周知,满族人口稀少,八旗军直到康熙年间也才只有八万多 人,以此来统治数以亿计的汉族是很难的。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清 朝的最高统治者入关后,基本上延续了明朝汉人的旧制,且多次宣称: “汉满官民,俱为一家”,。不分满汉,一体眷遇”“满汉人民,皆朕 赤子”,“不无二视”,回同时他们还特别推崇汉族儒家文化,总之。因 为满族较之汉族而言是后进民族,为了更好地发展,不得不向汉族学 习,因而当时满族的汉化日趋严重。不过,清朝历代统治者仍旧反对 全盘汉化,他们一直都在贯彻皇太极保持“国语骑射”这一根本习俗 的政策。康熙皇帝就强调:“骑射乃我国家振兴要务。”当时的“汉军 外官”因不能骑射而遭到他的严厉批评。乾隆八年,乾隆皇帝指出: “今观满洲旧例,渐至废弛。且如怡亲王弘晓。不配小刀,是何道理? ” 嘱令“革除旧习,恪守旧章”。o 清朝统治者还强调满族人要学习满语,并在居住地上实行满汉隔 离等诸多政策,扩大满汉差异以维持满族旧有的风习,当然,这些政 策最终破产了,因为满汉融合的历史潮流是无法阻挡的。如清朝皇帝 满文老档太宗崇稳卷3 转引自李燕光主箱满蔗通史f c 】2 6 4 王仲斡满族史研究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2 1 4 李燕光主箱满族通史【c j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 0 0 3 ,3 1 3 清世宗实录卷1 5 页3 1 ;卷9 0 ,页5 转引自王件翰主编满族史研究集f c 】1 9 8 8 ,2 1 5 清高宗实录卷2 0 2 、4 1 1 转引白牵燕光满族通史l c l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5 3 2 5 3 3 。 9 硕士学位论文 尽管始终强调“国语骑射”,但因为关内汉人占绝大多数,汉语成为 主流语言,因此入关后,满人学习汉语的风气盛行,渐渐满人只晓汉 语而不知满语了。“骑射”习俗也正在消失,乾隆四十七年。八旗参 加会试的举人一百二十五名,而报称近视眼以求免考骑射的有七十余 人,其中五十三人的确不会骑射。这一情况在老舍的自传体小说正 红旗下中也有形象的反映:“我”的亲家爹作为“四品顶戴的佐领”、 姐夫作为“骁骑校”,他们都完全不懂骑马射箭。至于清廷规定旗民 分居,也收效不大,分居不久之后,旗民又杂居在一起。交流变得更 加密切,最后就连服装方面,旗人也开始仿效汉人的服饰。就这样满 族逐渐汉化,与汉族渐趋一致,到了清末,北京人已“不分满汉,但 问旗民”了。这令清朝统治者感到十分头疼,不过,更令他们棘手的 是满族的“八旗生计”问题。 “八旗生计”问题源于八旗制度本身。八旗制是满族统治者一直 坚持的政治军事制度,它只许可旗人当兵,不允许他们从事农业和工 商业,甚至禁止旗人随意离开自己的驻地。这种制度一方面造就了满 族强大的军事力量,使一个老少加起来都不足一百万人的少数民族入 主中原,但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一些社会难题,“八旗生计”问题就是 其中之典型旗人“人口大量增加,而兵有定饷,饷有定数,既不 能无限制地增饷,又不能放松对八旗成员参加劳动的限制,”“于是其 生日蹙,而无可为计”,。八旗军的生计问题就这样出现了。到了清末, 因军饷一旗人的“铁杆庄稼”一越来越少,一些旗人家庭的生活 甚至陷入了困境之中。但旗人的厄运远不止于此,辛亥革命后,社会 上盛行大汉族主义。汉族的排满情绪变得非常强,在全国各地驻防的 满族士兵有不少遭到杀害,于是当时不少满族人为了躲避这场灾难, 纷纷改用汉姓以隐瞒自己的民族身份,况且满族汉化程度高为他们隐 瞒身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作为一个满族作家,老舍也选择了隐瞒, 并尽量避免在创作中给予作品人物以明确的满族身份,以免引起不必 。光绪大清会典事倒卷1 1 3 转引自王仲输主编满族史研究集【c 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2 2 5 圆王仲椅主箱满族史研究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2 0 2 2 0 3 沈从文与老舍民族意识之比较 要的麻烦。这种民族歧视给满人带来了许多的痛苦,但却在客观上促 进了满族的汉化,虽然满族人并非自愿。 总的来说,老舍民族意识产生的背景完全不同于沈从文,他的民 族意识并不是产生于两个民族紧张对抗的环境中,而是产生予两个民 族融合较好的背景下。 共同的少数民族身份使沈从文与老舍民族意识的内涵有着一定 相似性,比如他们都在反思本民族的汉化,并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反 对本民族汉化。不过由于他们民族意识产生的背景并不相同。这又导 致了他们民族意识的内涵在具有一定相同性的同时出现了较大的差 异性,接下来,笔者将从作家的民族归属意识等四个方面对两位作家 民族意识的内涵进行详细比较。 硕士学位记又 第二章民族归属意识 民族归属意识是民族意识的核心,民族意识其它诸内涵均由民族 归属意识生发出来。因此,我们应首先比较这两位作家的民族归属意 识。 第一节沈从文的民族归属意识:始终彰显 沈从文始终彰显着自己的民族归属意识,他“首次承认自己有苗 族血统,是1 9 3 0 年,其时,他写了我的二哥一文,说,母系应 属于黔中苗族已经有两次,第一次是曾祖母,第二次是祖母。”1 9 3 1 年,他在龙朱的序文中更是公开宣称自己的血管中流着苗族的健 康血液( 注:此小说的第一个版本发表在1 9 2 9 年1 月1 9 日红黑 杂志上,没有透露他的苗族血统,见刘洪涛的沈从文小说中的苗汉 族形象及其背景) 。8 0 年代当有人劝他改族籍时,他还是坚持认定 自己是个苗族人。他之所以有这么强的民族归属意识,笔者个人认为 这与他民族意识产生的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沈从文的民族意识产生 于苗汉对抗的背景下,而且在这种对抗中,苗族始终处于被奴役和凌 辱的地位。苗族的血泪史令沈从文具有强烈的民族反抗意识,也正是 这种民族反抗意识使得他在苗族被歧视的现实环境中敢于公开宣称 自己有苗族血缘。不过他在解放前一直都没有从正面直接地向外界公 开宣称自己是一个苗族人,因为当时苗族毕竟还是一个受到歧视的民 族。既然沈从文在内心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苗族人,一个苗族作家,那 么他的作品就必然与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等息息相关,从而烙着鲜明 的民族色彩,事实正是如此。 他在创作早期( 1 9 2 4 年1 9 2 8 年上半年) 就开始直接刻画苗 族人,反映他们的生活境遇。如瑞龙中就出现了“扛着大的南瓜 到肩膊上叫卖的苗代狗满坪走着”圆;在我的小学教育中,作者 刘洪涛沈从文小说中的苗汉族形象及其背景【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8 ,1 o 沈从文瑞龙沈从文全集第二卷【m 】太愿: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3 2 9 1 2 沈从文与老舍民族恿识之比较 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家乡镇箪城( 即今凤凰县城) 的民族分布情况,“是 苗人占三分之一,外来迁入汉人占三分之二,混合居住的。”并且苗 汉这两个民族的。风俗,性质,是几乎可以说已彼此同锡与铅样,融 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另外作者还提到“苗人勇敢,好斗, 朴质的行为,到近来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行。”o ;在在 私塾中,作者同样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苗家青年男女、苗家的船和 苗酋长等等,其中不乏溢美之辞: 这里的船则那顶好看的是独为上河苗人独有篙桨特别的精美,船身特别的 雅致,全不是城里人所能及的事! 男的苗兵苗勇用青色长竹撑动这筏时,这 些公主郡主就锐声唱歌,君,这是一幅怎样动人的画啊! 一个苗酋长,对待 少年体面一点的汉人,他有五十倍私塾先生的和气 而在1 9 2 8 年发表的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二卷中,作者更是立 足于本民族的立场,控诉了汉人对苗人的奴役和压迫: 因为在汉人面前,哭也不是随便可以放纵的,这是在作奴隶以前的苗子。 一出娘胎也能懂得的事了 所有的苗人,不让他有读书的机会,不让他有作事机会,只把他们赶到深 山中去住这是汉人对于苗人的思急 因为他们是苗子,不是人使他们觉得是苗子,不是人,应感谢的是过去一 个时代的中国的高等官吏。 不过沈从文在创作早期,对苗族风土人情的刻画还仅仅停留在展 览的阶段,对苗族命运的深深关注也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控诉阶段, 其时他尚无法对苗族的社会人生予以哲学层面上韵观照,从而获取民 族优越感。 1 9 2 8 年下半年一1 9 2 9 年是沈从文创作的过渡期,其间他继续较 多地刻画和反映本民族的生活。其笔下有不少重要的人物具有明确的 苗族身份。如阿金中,主人公“阿金是苗人,生长在苗地”回; 媚金,豹子与那羊中,媚金“是一个白脸苗中顶美的女人”( “媚 。北从支我的小学教育洗从文全集第一卷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6 3 o 泷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洗从文全集【m 】第三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杜,2 0 0 2 ,2 3 2 6 5 o 沈从文阿金琬从文全集第九卷【m 1 太屎: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8 0 1 3 硕士学位论文 金”这个名字据笔者在凤凰苗寨向苗家人询问,得知它是苗语,有“姓 金的姑娘”的意思) ,她与豹子通过对歌定情,这是典型的苗族婚恋 形式;旅店中,主人公黑猫是个花脚苗妇人:龙朱中,龙朱是 白耳族苗人,等等。而( - l 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中,作者虽 未明言是写苗区,但我们照样可以推断出这七个野人应是苗人,因为 小说是以湘西苗区的“改土归流”为背景。此外,沈从文对于苗族的 表现已不再像以前一样仅仅停留在展览这一层面,他开始从道德层面 确立自己的“民族优越感”( 即凌宇教授所说的“心理优势”,因为这 种“心理优势”源自沈从文对本民族文化的理性观照,故可以理解为 一种“民族优越感”) 。如前所述,在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中我们很难发 现他有民族优越感,甚至我个人认为他刚进入都市时所产生的自卑感 中或许就包含着一定的民族自卑感,这是因为苗族地处边陬之地,其 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及汉族。然而到了创作的过渡期,沈从文开始对苗 族文化予以哲理上的观照,他惊喜地发现虽然苗族经济落后,但是苗 族文化从道德和伦理上来讲是优于汉族的,因为它更健康,更合乎人 性的要求,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就开始出现了苗汉两族文化之间的比 较,并且作者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肯定苗族文化,批判汉族文化。 如媚金豹子与那羊中,作者对苗族青年自由真诚的恋爱是十 分赞赏的,因为他觉得苗族的这种婚恋形式“纯洁”,不为“无数肮 脏的虚伪的情欲”和物欲所玷污,作者还对这一习俗在汉族文化的侵 蚀下渐渐消亡感到痛心。在以苗区“改土归流”为背景的七个野人 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中,作者对汉族在苗区强行设官,强行汉化苗族 的行为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因为设官后,苗族的“道义与习俗传染 了汉人的一切,种族中直率慷慨全会消失”,而且“人人成天纳税, 成天缴公债,成天办站,为了逃避法律,人人全学会了欺诈。”o 很明显这其中包含着作者扬苗抑汉的倾向。沈从文对苗汉文化的思考 其实触及到了社会发展中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二律悖反现象。恩格 斯曾说过:。专一婚制乃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同时他又跟奴 沈从文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沈从文全集第四卷【m 1 太露: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1 8 2 1 4 沈从文与老舍民族意识之比较 隶制和私有财富一起开辟了一直继续到今日的时代,这时任何进步同 时也就是意味着相对的退步。加这段话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 律,即历史的进步是以道德的相对退步为代价的。沈从文同样发现了 社会发展的这一悖反现象,并将苗汉文化从道德伦理层面进行比较。 从而树立了自己的民族优越感。而正是这种民族优越感的树立,让他 在龙朱的序言中自豪地向外界宣称自己的血管里流着苗族的健康 血液。 1 9 3 0 年,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进入到成熟期,他继续在创作中展 示着苗汉两种文化的对立和扬苗抑汉的倾向。如边城中。走马 路”和“走车路”的对立其实就是苗汉两种婚恋文化的对立,“走马 路”是通过对歌的方式求爱,这是典型的苗族婚恋形式,它是真正属 人的;而“走车路”则是通过媒人提亲。一切凭父母作主。这是典型 的汉族婚恋形式,它体现出婚姻的被物化,呈现出“非入”的一面。 作者通过翠翠与缳送对属人的苗族婚恋形式的信守凸显出了他的扬 苗抑汉倾向。在风子题记中。沈从文毫不留情地批判汉族“似乎 由于过去种种文化所约束”,而显得那么“懦弱无力”,“自大,骄矜, 以及懒惰私心,浅见,无能”o 。作为汉族文化的对立面,沈从文 在凤子中有意彰显出一种极富生命力、热情、庄严的乡村文化。 由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苗乡。且小说中所详细描画的宗教仪式就是苗 族的谢土酬神仪式,因而风子中所展示的乡村文化应为苗族文化。 风子题记即对汉族文化进行批判,而小说正文则对苗族文化予以 了肯定,作者的扬苗抑汉倾向由此很明显地凸现出来,同时作者的这 种创作思路也体现了他“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 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它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 二十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 的创作目的。 不过,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开始有意地模糊作品中人物的民族身 份,笔下的许多人物如翠翠。三三,天天等已不具有明确的民族身份, o 思格斯家庭,私有饼和国家的起霖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四卷咖1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2 沈从文凤子题记沈从文全集第七卷m 1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7 9 o 苏雪林沌从文论茅盾作家论m 北京:人民文学出朊扯1 9 8 4 1 6 0 1 5 硕士学位论文 有的论者据此认为这是作者在用“地域性消解民族性,用地域的存在 瓦解民族的存在,”“在身份上,他是苗族,而在心态和思想意识上, 他把自己归入汉族。”囝这种观点无疑是荒谬的,因为湘西自古以来就 是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虽然作品中的“乡下人 已消失了确切的苗族身份,但在人物的精神气质上,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古代文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 乐谱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护士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课件显示倒计时
- 勘测测量考试题及答案
- 铝电解筑炉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酒吧音乐考试题及答案
- 加工中心操作工转正考核试卷及答案
- 抗生素酶裂解工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现状调查培训课件
- 初级社会工作实务全本课件
- PS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新都区文化产业发展建议报告
- 时代邻里4度°服务美学品质关怀体系
- 养老机构行政值班查房记录表格
- EPC合同条件(银皮书)-1999
- 外研版五年级上册英语(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 华为-计划、预算和核算
- 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课堂PPT)
- 第一章光的电磁理论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