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专业论文)pvk掺杂体系光电特性的研究.pdf_第1页
(光学专业论文)pvk掺杂体系光电特性的研究.pdf_第2页
(光学专业论文)pvk掺杂体系光电特性的研究.pdf_第3页
(光学专业论文)pvk掺杂体系光电特性的研究.pdf_第4页
(光学专业论文)pvk掺杂体系光电特性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光学专业论文)pvk掺杂体系光电特性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5 8 6 4 3 2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聚乙稀咔哇 ( p v k)是高分子材料中最受到人们关注的。它 不仅广泛地应于光电导器件中,在发光中也有良 好的应用前景。 在本文中,对含有p v k的掺杂体系的光电 特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工作主要分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 p v k与c 6 。 的 混合体系的 光电 特性。 p v k作为电子给体, c 6 。 作为电子受体, 研究了混合体系的光致发光的碎灭现象, 我们 发现极少量的c 6 。 便可以引起很强的碎灭作用,随 c 6 。 浓度的增 加,碎灭现象更加明显,当c 6 。 在混合体系中的浓度大于i %时, 发光的碎灭趋于饱和。我们在 p v k : c 6 0 体系中没有发现光电导 现象, 这是由于 c 6 。 的掺杂浓度受到其自 身性质的限制,而过低 掺杂量的c 6 0 在混合体系中以电子陷阱的形式存在, 抑制了 光电 导的产生。 2 , p v k 与t b ( m - b e n z o ic a c id ) 3 的 混 合 体 系的 光电 特性 研究 了 一 种新 型 稀 土 配合 物发 光 材料 ( 对 苯甲 酸 试t b ( m - b e n z o ic a c id ) 3 ) 的发光特性。以 这种材料为掺杂剂,聚乙 烯咔哇 ( p v k ) 为基质 材料制备了器件。我们通过对光谱地研究,发现在掺杂体系中, t b的发光来源于从 p v k 的能量传递,我们通过研究 t b ( m - b e n z o i c a c i d ) 3 的 掺杂浓度变化的 光谱, 分析了能量传递过 程, 推断出,能量传递方式主要是d e x t e r 方式,说明了掺杂体系 中发光可利用基质的三线态激发的能量。我们以 p v k : t b ( m - b e n z o i c a c i d ) : 掺杂体系为发光层, 1 1 轻基哇琳铝 ( a l q ) 为 电子传输层,制备了双层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结构为 i t o / p v k :t b ( m - b e n z o ic a c id ) 3 / a lq / l i f / a l , 该 器 件的电 致 发 光为 三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价试离子的 特征发光, 在2 1 伏的电 压下, 亮度可达3 1 1 尼特。 关键词:p v k , 掺杂,电致发光, 稀土配合物,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b s t r a c t t h e p o l y ( v i n y l c a r b a z o l e ) h a s a t t a c h e d m u c h a tt e n t i o n a s a p o l y m e r m a t e r i a l . i t i s n o t o n ly w i d e l y u s e d i n o p t e l e c t r o n i c d e v i c e s , b u t a l s o h a s a g o o d f u t u r e in l u m in a n c e d e v i c e s . t h i s p a p e r m a i n l y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o n t h e p h o t o c o n d u c t i v e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t h e m i x t u r e f o r m e d b y p v k . t h e r e s e a r c h w o r k w a s c a r r i e d o u t i n t h e s e t w o a s p e c t a s f o l l o w : 1 t h e p h o t o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o f t h e m i x t u r e o f p v k a n d c b o . u s i n g t h e p v k a s t h e e l e c t r o n i c d o n o r , a n d c 6 o a s t h e e l e c t r o n i c a c c e p t o r , t h e p h o t o l u m in e s c e n c e q u e n c h i s s t u d i e d . a v e ry s t r o n g q u e n c h c a n b e p r o d u c e d b y a v e ry s m a l l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c v o . t h e q u e n c h w i ll b e c o m e s t r o n g e r w i t h m o r e c b o in t h e m i x t u r e , b u t t h e i n t e n s i t y o f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k e e p a l m o s t u n c h a n g e d w h e n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c s o i s mo r e t h a n 1 % i n t h e mi x t u r e . no r e s u l t c o me s o u t fr o m t h e m e a s u r i n g o f t h e p h o t o c o n d u c t i v it y f o r t h e l o w e r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c 6 o , w h i c h c a u s e d b y i t s o w n p r o p e r t y . c 6 o w o r k s a s a n e l e c t r o n t r a p t h u s r e d u c e d t h e p h o t o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 2 . t h e p h o t o c o n d u c ti v i t y o f t h e m i x t u r e o f p v k a n d t b ( m - b e n z o i c a c i d ) 3 . t h e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a n e w k i n d o f r a r e e a r t h c o m p l e x t b ( m - b e n z o i c a c i d ) 3 h a s b e e n s t u d i e d . wi t h th e n e w c o m p l e x a s t h e d o p a n t a n d t h e p v k a s t h e h o s t , t h e d e v i c e o f t h e m i x e d s y s t e m i s m a d e , f r o m w h i c h s p e c t r a w e l e a rne d t h a t t h e e m i s s i o n o f t b m a i n l y a s t h e r e s u l t o f t h e t r a n s f e r o f e n e r g y f o r m p v k . b y s t u d y i n g t h e c u r v e o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t o e m i s s i o n , w e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d e m o n s t r a t e d t h a t t h e s t y l e s o f t h e e n e r g y t r a n s f e r a r e m a i n l y i n t h e f o r m o f d e x t e r . w e u s e d t h e p v k :t b ( m - b e n z o i c a c i d ) 3 s y s t e m a s t h e e m i s s i o n l a y e r a n d a l q a s t h e e l e c t r o n - t r a n s f e r l a y e r , t h u s t h e d e v i c e w h i c h s truc t u re i s i t o / p v k :t b ( m - b e n z o i c a c i d ) 3 / a l q / l i f / a i i s f o r m e d . f r o m t h e s p e c t r u m o f t h i s d e v i c e , t h e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c e m i s s i o n o f t b c a n b e o b s e r v e d . a t t h e b ia s v o lt a g e o f 2 1 v , 3 1 1 c d / m z i s a c h i e v e d . k e y w o r d s : p v k , d o p a n t , p h o t o c o n d u c t i v i ty , r a r e e a r t h c o m p l e x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 1引言 当 今社会进入了2 1 世纪, 随着科学技术的 进步、 计算机应用 的日益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己经发展到了一个信息化时 代。信息时代对显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推动了信息显示技术 的快速发展。 对高清晰度、全彩色、全固化的平板显示器的需求 也越来越迫切。 c r t显像管的发明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 c r t显像管为主体的电视机已 进入千家万户。但是,由于 c r t 显像管本身的体积大、制备时需要抽真空、难于制备出大面积显 示器等不能克服的缺点,使之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显示领域的需 求。因此,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平板显示技术成为该领域的科研 工作者们堕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平板显示领域的研究已取得 了重大进展。 液晶显示器件是最成熟的平板显示器件之一。 但是, 液晶显示器的视角小、反应速度慢、难以制备大面积产品,而且 不能应用于较为恶劣的工作环境。液晶器件的这些固有的缺点, 决定了它不能满足更高的要求。等离子体显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 的另一种平板显示技术,虽然实现了彩色化,但其亮度低、功耗 大,特别是它需要用障壁把发光粉隔开,而不能制备高清晰度的 显示器件,只是在大屏幕显示上有发展前途.薄膜电致发光是平 板显示技术的一种,由 于它具有全固体化、抗震、主动发光、高 分辨率、宽视角、响应速度快、寿命长以 及对环境适应性强等优 点 而在众多平板显示技术中极具发展优势。 无机薄膜电 致发光的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己经进行了几十年,单色的无机显示屏已有产品用于计算机 终端显示d 1 , 全 色显示屏也已 有产品问 世。 无机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问题是其驱动电压偏高 ( 大于 1 5 0 v) 和难于获得高亮度的蓝色发光. 因而难以实现全彩色显示, 突破蓝 色发光是实 现彩色化的 关 键2 1 。 有 枷聚合物薄膜电 致发光 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并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新型平板显示技 术。 到目 前, 有机/ 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技术己发展很成熟。 无源、 有源有机显示屏的样品在一些著名公司和大学都己相继问世。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表现出 来的优越性能,使它很可能取代液 晶显示成为手提电脑,台式机显示屏的主流产品。这是因为有机 电 致发光 显示与 其它显 示技术相比, 具有 如下的 许多 优点: ( 1 ) 发 光 颜 色 丰 富 。 通 过 应 用 不 同 材 料 或 改 变 杜 料 的 分 子 结 构 , 可以获得可见区的任意一种颜色的高亮度发光。 ( 2 ) 制备工艺简单。 大部分小分子材料可以 用真空热蒸发的方 法制备成发光膜;聚合物材料可以用甩胶、浸没提膜等方 法制备发光膜。 ( 3 ) 对比 度 高 , 最 大 亮 度 大 于1 0 0 ,0 0 0 c d / m 2 。 附 加电 路 简单 , 易制备超薄型显示器件,器件尺寸的范围大。 ( 4 ) 驱动电 压低、 功耗小, 发光效 率高 ( 2 1 l u m i n / w , g r e e n ) , 可以用电 池提供工作电源。 ( 5 ) 响应速度快 ( - i ll s ,是液晶 显示器的1 0 0 。 倍) 、全固化、 抗震性能好,工作温度范围广。 虽然有机薄膜电致发光还存在着工作寿命等问题,但从近几 年这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取得的进展表明,人们所期待的理想的平 板显示器件可以在有机薄膜电致发光领域实现。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 2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的 研究历史及进展 早在2 0 世纪5 0 年代人们就开始了利用有机材料制作电致发 光器件的探索。人们最初使用的材料仅限于一些有机晶体材料。 a .b e ma n o s e 等人最初是在葱单芯片的两侧加4 0 0 v的直流电压时 观察到了发光现象3 ,4 1 , 这是有机电致发光的最早报道。 但由 于单 晶 厚度 达到了1 0 - 2 0 n m , 所以 驱动电 压较高。 到了 七十年代, 单 晶方面工作的积累促进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1 9 7 0年, d .e .wi l i a m s 等人在 1 0 0 v驱动电 压下得到了量子效率达 5 % 的有 机e l 器 件 5 ,6 1 。 但由 于 他 们采 用的 有机 发 光 材 料 大 都是 葱、 度、 丫吮i吩嗦等几种有机单晶, 所以难以 获得大面积及更低电 压的 发光,且器件效率极低。1 9 8 2 年,p . s .v i n c e tt等人采用真空蒸发 法把葱单晶制成 5 0 n m厚的有机薄膜,用半透明金属蒸发膜作电 极, 在较低的 直流驱 动下 得到了明 亮的 发 光 7 1 。 虽 然有机e l 器件 的工作电压降到了3 0 v , 但由于薄膜的质量差, 电子注入效率低、 缺乏稳定的电极材料等原因,制成的有机 e l器件的外量子效率 仅为0 .0 30 .0 6 %, 器件存在工作时易击穿等缺点。总之,早期的 基于葱、丫 淀、吩嗦等有机晶 体材料的e l研究并没有引起人们 的太多重视。 1 9 8 7 年, c .w .t a n g 8 等 人 利 用 超 薄 膜 技 术, 采 用空 穴 传 输 效 果更好的芳香二胺t p d作为有机空穴传输层, 并以 具有高荧光量 子 效率的8 - 轻基喳琳铝 ( a l 够) 作为发光 层, 利用稳定, 低功函 数的镁银合金做负电极, 研制出了 低驱动电 压 ( - i o v ) ,高亮度 ( 超 过1 0 0 0 c d / m z ) , 高 效 率 的( 1 .5 1 m / w) 有 机 发 光 二 极 管。 这 一结果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热情,使得 对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入了 一个划时代的迅速发展阶段。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9 8 8 年, 日 本九 州 大 学c .a d a c h i 等 人 19 1 又 提出 了 夹 层式的多 层结 构有机 e l器件模式,在发光层和正负电极之间分别加入空穴传 输层和电子传输层,使器件的性能进一步得到改善, 有机材料和 电 极材料的选择范围加大了。在随后的几年里, 有机e l 器件在 发光亮度、发光效率和工作寿命等方面都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 现 在, 有 机e l器 件的 最 大发 光 亮 度己 超 过1 0 0 ,0 0 0 c d / m 2 , 流明 效 率最大可达 3 1 1 m / w,外量子效率为 8 %,工作寿命为 5 ,0 0 0 - 9 0 0 ,0 0 0 小时, 并实现了红蓝绿及白 色发光。早先有机e l 器件采用的发光材料多是有机小分子材料。 1 9 9 0 年, 英国剑桥大 学的j .h .b u r r o u g h e s 1 0 1等 人 在n a t u r e 上 报 道了 他 们 利 用 共 va 聚 合 物p p v实现电致发光的消息, 引起了科技界的浓厚兴趣。 此后不 久, 美国 加 里 福 尼 亚 大 学 的a .j .h e e g e r 1 1,12 1研 究 小 组 重 复 证实 了 这个实验结果,并做了改进。后来,他们又研究出柔性衬底上的 聚合物l e d , 在2 - 3 v的驱动电压下即可发光, 量子效率超过 1 %0 这种塑料l e d可以 卷曲 和折叠而不影响发光。 从此有机e l的研 究向纵深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经过近1 0 年多的发展, 有机e l 的研究从材料和器件结构方 面进行了 广泛深入的探索。目 前有机 e l器件的发光颜色,亮度 和 稳 定 性己 经 能 够 满 足 全 色 显 示 的 要 求 。 这 项 显 示 技 术 逐 步 进 入 了商品化阶段。虽然有机 e l平面显示技术达到可以实用化的程 度, 但关于有机薄膜发光的研究工作还在继续深入并进一步扩展。 目 前这方面的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 下几个方面: 1 、进行新材料和器件结构方面的探索工作, 以 得到发光效率、 稳定性、 色纯度等方面性能更好的o e l 显示器件。 2 、三重态激子的 有效利用以 及o e l 器件效率限制的讨论。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有机固体激发以 及有机薄膜中载流子传输和 o e l器件模 型。 1 . 3 、有机电致发光过程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载流子双注入型发光器件,电子和空穴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注入、迁移、复合而发光。电致发光屏的结构 如下, 发光层夹在两个平行平板电极之间, 如同一个平板电容器。 两个电极中,至少一个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如导电玻璃等,当 在两个电极上加电压时,电致发光从它透射出来。薄膜电致发光 屏的突出特点是没有介质。因此,薄膜屏中发光体可与电极直接 接触,又由于发光层很薄,导致可以获得低压直流电致发光,一 般1作电压为十几伏到儿十伏,可与晶体管或集成电路相匹配。 为实现一体化显示、显像提供了可能。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光过程为:从电极注入电子和空穴、电子 和空穴在电场作用下传输、电子空穴形成激子、激子通过辐射过 图1 一有机电致发光过程示意图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程发光。具体过程如图 1 - 2 所示: 1 , 4 、 激子的产生、解离与复合 有机分子可以 通过多种形式吸收能量而处于激发态,处于激 发态的有机分子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释放出能量回到基态。其中 激子跃迁是激发态分子释放能量返回基态的最主要过程。激子又 分为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当形成激子的电子空穴对的自 旋 方向相反,跃迁是允许的,称为单线态激子。当形成激子的电子 空穴对的自 旋方向相同,跃迁是禁诫的,称为三线态激子。 图 1 - 3示出了有机/ 高分子光吸收和光激发下的各种跃迁过 程,当光激发或电 注入后,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某 个单线激发态, 经过振动能级驰豫到最低激发单重态 ( s i ) , 最后 由s , 态回到基态s o , 此时 跃迁产生荧光发射。 通常, 基态只有单 线态,只有激发态才有单线态和三线态之分。单线态激子可以通 过系间窜跃等方式成为三线态激子。 激子并不能全部以发光的形 式复合,总有一部分激子要通过无辐射的方式衰减,发光的量子 效率取决于激子辐射复合的几率与产生激子的几率之比。对荧光 材料,在光激发下,激发态电子自 旋状态与其基态相比,改变的 几率很小,可以认为,光激发时所形成的激子均为单线态激子。 在电致发光时,由于电子和空穴是从电极注入的,其自 旋方向 是 随机的, 若考虑到单线态和三线态的形成截面相等, 则形成单线 态激子的几率为总激子数的四分之一。如果再考虑到三线态激子 相互作用转变为单线态激子,电 致发光效率的理论值就是光致发 光效率的 2 5 %多一点。因此,长时间以 来,电致发光效率的 1 / 4 限制成为提高 发光效率的 重要瓶颈。 但在 1 9 9 8 年, f o r r e s t 小组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s z- 了大d t z t 一一六 争 橄 s , .侧。:,1.1 s o 激发过程, 振动能级的 褪激发, 内 转换, 荧光,无辐射跃迁, 系间 窜跃, 磷光, 无 辐射跃迁s单 线态t三线态 图1 - 3有机/ 高分子光吸收和光激发下的各种跃迁过程 把红 色 磷光 染 料p t o e p 掺 杂 到 基 质 材 料a l q 中 , 实 现了 有机电 致 , 发 光器件发出 磷光 1 1 3 1 。 使 这种发 光效率1 / 4 限 制被打 破, 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和亮度得到了提高。 有机材料的发光过程可以归结为这样的过程:激发一产生激 子一激子复合,发光。激子并不能全部以发光的形式复合,总有 一部分激子发生无辐射复合,发光的量子效率取决于激子辐射复 合的几率以及产生激子的几率。并不是激发能量全部都要经过传 输,能量传输也不会无限制地延续下去。激发的离子在处于高能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态时,它们就是不稳定的,随时有可能回到基态。在回到基态的 过程中,如果发射出光子,这就是发光。这个过程就叫作发光跃 迁或辐射跃迁。如果离子在回到基态时不发射光子,而将激发能 散 发为热 ( 晶 格振动 ) , 这就称为 无辐射跃 迁碎灭。 如果 激子 解离, 生成电子和空穴对,而后分别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那么就产 生光电导现象, 经测量可以得到光生电 压。 激子是复合发射光子, 还是发生无辐射跃迁,或是将激发能量传递给别的离子,以及发 生解离,产生光电压,这几种过程都有一定的几率,决定于离子 周围的情况 ( 如近邻离子的种类、 位置等) 。 以 上讲的是离子被激 发的情况。一般可言,电子和空穴总是通过某种特定的中心而实 现复合的。 如果复合后发出 光子, 这种中 心就是发光中心 ( 创门 可以是组成基质的离子、 离子团或有意掺入的激活剂) 。 有些复合 中心将电子和空穴复合的能量转变为热而不发射光子,这样的中 心就叫做碎灭中心。发光和碎灭在发光材料中是互相对立互相竟 争的两种过程,碎灭占 优势时,发光就弱,效率也低。反之,发 光就强,效率也高. 前人的 工 作 发 现 1 14 -1 6 , c 6 。 在 某 些 高 分子 导电 聚 合 物中 可以 起 到碎灭的作用。 c 6 0 作为电子受体, 促进了导电聚合物受激发后生 成的激子的解离,提高了整个体系的光电敏感性。为了讨论激子 的发光和碎灭过程,我们做了相应的工作,主要是研究 p v k与 c 6 。 掺杂体系中的电 子转移, 激子解离和激子复合等现象。 1 . 5 、 稀土配合物在电 致发光的优势 目 前的有机电 致发光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较为明显的是, 有机分子的发 射光谱一般较宽,半峰宽为 5 0 - 1 0 0 n m ,导致色纯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度不够。 在红色区域, 由于人眼不能感觉到大于6 8 0 n m的光而导 致颜色发暗。目 前,对于有机小分子e l彩色显示器来说,红绿 蓝 ( r g b ) 三基色需要用滤光片或其它方法来获得,从而有一定 的光能浪费。 我们知道,稀土材料的发光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其发光呈现 窄带发射,这对高色纯度的显示器件非常有利。稀土化合物就因 为其高量子效率和小于 l o n m的窄带发射,广泛应用于三基色的 荧光灯,彩色显示器的磷光体以及激光染料,同时它在有机 e l 发光材料也具有实用价值。其次,基于有机荧光发光材料的有机 e l发光器件受到自 旋统计的限制,其最大内量子效率不超过 2 5 %,相比 之下, 稀土配合物发光过程是由 有机配体的 激发单重 态经系间窜越到激发三重态, 再将能量传递给稀土离子使4 f 电 子 受到激发,当它们回到基态时发射出光子。这一发光机理可使电 致发光过程中产生的单重态激子和三重态激子都能被有效利用, 最终导致稀土离子的辐射跃迁。 所以2 5 % 的内量子效率不复存在, 从理论上讲,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 1 0 0 %。因此设计、合成和开 发稀土配合物使其潜在的优势发挥出 来,也是研究有机 e l发光 材料的方向之一。再次,由于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是禁阻的, 所 以 辐射跃 迁的 速 率常 数 很小, 表明 其发 光寿命很长, 实践 证明 大 多数稀土配合物的辐射跃迁寿命为几百微秒( u s ) 至凡毫秒( m s ) 量级。稀土离子的发光与配体至中心离子间的能传递过程大有关 系。 在可见光范围内 利用稀土配合物可以实现各种颜色的发光, 例如: e u 配合物可实 现红光 ( 主峰位6 1 4 n m ) , t b 配合物可实 现 绿光 ( 主峰位5 4 5 n m ) , t m配合物可实 现蓝光 ( 主峰位4 8 0 n m ) o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可见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可以实现窄谱带,并具有很高色纯度的 红绿蓝三 基色显示。 另 外, d y 配合物还 可以由4 8 0 n m和5 8 0 n m 峰实现白色发光。 在红外波段, n d , e r . t m , y b 等三价离子都有很强的发射, 它们是无机激光晶体和激光玻离中非常重要的激活离子。这些离 子在红外波段的 激光发射, _ 以 及在现代光通迅等领域中有很重要 的应用。由于这些离子有理想的适合于激光输出的能级结构,并 考虑到它们在激光光源方面的成功,人们希望利用稀土配合物电 致发光的方法也能获得红外激光输出。 总之。窄谱带发射、高效率电致发光器件的可能性以及激光 发射的潜在可能性使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研究引人注目。 1 , 6 本文的主要内 容 针对有机电致发光中存在的机理尚 不完善,本论文中,我们 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 、 研究了 在p v k中 掺入电 子受体c 6 0 后的掺杂体系中的一 些激态过程,分析了激子解离等因素引起的无辐射复合过程使发 光碎灭的同时而不产生光电导的原因。 2、 从 实 验 和 理 论 分 析 上 ,系 统 研 究 了 p v k 与 t b ( m - b e n z o ic a c id ) 的 掺 杂体 系的 能 量传 递 过程。 并 制备了 可 获 得 t b 本征发光的电致发光器件。 1一1 0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p v k与c 6 。 的 掺杂体系的 光电 特性 p vk 所示 1 7 1 p o l y ( v i n y l c a r b a z o l e ) 全称为聚乙 烯基咔哇, 结构如图2 - 1 它是一种很重要的光电材料,由于咔哇侧基的存在, 使它 图 2 - 1聚乙稀咔噢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有很强的空穴传输功能,它由n 一乙稀咔哇单位聚合得到,具有 很好的耐热、耐稀酸和稀碱的 性能。 能溶于氯苯和氯仿等溶剂。 不溶于脂肪烃、醇类、醚类、及四氯化碳等溶剂,具有较好的成 膜 性 1 7 ,1 8 1 。 因 此 在e l器 件中 , 常 被 用作 空 穴 传 输 层, 这 种空 穴 传输材料, 可以降低小分子e l 材料的结晶性, 提高器件的寿命。 我们主要研究了p v k掺杂体系的一些光电 特性。 2 , 1 c 6 0 掺杂体系的光电 特性 本部份研究的是p v k与c 6 0 混合体系的光电特性, 首先, 应 介绍一下 c 6 0 的 光学性能,尤其是它在混合体系中 所起的作用。 自 从 c 6 0 被发现和制备以后,各研究领域学者都青睐其特殊的结 构 和 独 特的 物 理 和 化学 性 质 , 4 -2 2 1 。 我 们知 道c 6 。 分 子能 够 接受6 个电 子, 是 一 个 很 好的 电了 受 体 12 0 ,12 - 14 ,2 3 1 , 而 导电 聚 合物( 如p v k 及其衍生物)是良 好的电子给体,由于 c 6 0 接受电子的时间比辐 射或非辐射跃迁快近1 0 0 0 倍, 电 荷的 转移效率和激子的解离效率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 位论文 将近 1 0 0 % 12 1 1 , 所以c 6 。 具 有极高的 捕获电 子能 力, 捕获的电 子 可以 通过改变c 6 0 的球状结构和电荷在c 6 。 上的分布获得稳定性, c 6 0 还具有 抑制电 子回 传的 机 制 1 2 ,1 3 1 , 这些特点, 使它 们可以 抑制 导电聚合物的发光,进而可以增加导电聚合物的光电导特性,研 究人员在这方面己 经做了 大量的工作,广泛研究了 c 6 0 及其衍生 物的光化学和光物理性质,发现了各种有意义的激发态性质 2 1 ,2 2 ,2 4 1 。 许 多 电 子 给 体, 如 有 机 胺, 半 导 体 胶 体 等 在 与c 6 0 制 成 混合体系, 都可以把电子转移给c 6 。 的激发三重态, 在溶液中c 6 0 的光激发单重态几乎定量地经系间窜越到三重态。当非光活性基 团加 c 6 0 分子上时,系间窜越会稍稍地减慢,而且随加成基团数 目 的增多而变得愈加明显2 5 1 。 而当把光活性分子 ,如叶琳,钉 络合物、胡萝 卜 素多烯或苯胺衍生物与 c 6 0 共价相连时,观钡 j 到 分子内的电子转移是从激发态的光活性分子到 c 6 0 的激发单重 态。 然而, 与c 6 0 及其衍生物在溶液中的光物理性质研究相比, 富勒稀固体薄膜的 研究非常有限, 尽管 c 6 0 多晶膜的光活性和光 导性己 经得到了 研究, 对于富勒稀激发态在膜中的行为还是不太 清楚。 把富勒稀及其衍生物掺杂到其它材料中,通过改善膜的光电 性质,来研究它们在混合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如把 c 6 0 掺杂到导 电 聚合物膜中 2 6 1 , 发现: 可发生有效的从聚合物到c 6 。 的光诱导 电子转移,掺杂 1 %的 c 6 0 即可将聚合物膜的能量转换效率由 1 0 3 % _ 1 0 2 % 提高到2 .9 % 。 当c 6 0 或c 7 0 修 饰在双层 类酷膜( b l m) 时, 发现c 6 0 或c 7 。 能作为电 子受体将光激发叶琳锌分子所产生的 电子传输给类a fl 膜,并能促进光电压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发光效 率。 当含c 7 。 的双层类脂膜与抗坏血酸和2 -磺基蔡酮钠组成光电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池时,发现c 6 0 除了是光敏剂外, 还是有效的传输电子的载体。 由于 c 6 。 是一个憎水分子,在水面上很难得到高质量和稳定 的 l b膜,因此人们通常都是首先将 c 6 。 进行化学修饰得到一系 列单一的c 6 0 衍生物, 这些带有特定的亲水基团的c 6 。 衍生物可制 成稳定的l b膜,将它们修饰到i t o导电玻璃上,即可进行光电 化学性质的研究。 2 . 2 含有c 6 0 掺杂体系的光电特性 在 诸 如p o l y ( 3 - a l k y l t h i o p h e n e ) ( p a t ) , p o l y ( 9 , 9 - d i a l k y l fl u o r e n e ) ( p d a f ) , p o l y ( 2 , 5 - d i a l k o x y - p - p h e n y l e n e v i n y l e n e ) ( 0 0 - p p v ) 和p o l y ( d i s u b s t it u t e d a c e t y l e n e ) ( p d p a ) 等的导电 聚合 物 中,掺杂入 c 6 0 之后,发光发生了明显的淬灭现象,同时,光电 导现象得到极大的增强, 如图2 - 2 所示,以0 0 - p p v掺杂c 6 0 的 , 在厂 0 c - p p v -1. 0. d. a 0. 6 0, 4 0. 2 0. 0 24 6攀 启诵co ncen 咤 扩 at 奋 o n 10 -n.川沙一的u。lul。篡。的吕口日一日月d 图2 - 2 0 0 - p p v中 掺杂c 6 。 对光致发光和光电导的影响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体系为例12 4 1 掺杂体系的光电导增强效应可以从光生载流子在 c 6 。 和导电 聚合物之间的传输来解释。也就是说,在导电聚合物中形成的激 子沿着聚合物的主链传导,直到遇到 c 6 0 , 这时,电子以很大的 2 . 8 e v ( a ) 4 . i e v 4 . 7 e v 4 .3 e v al 1 t o4 .9 e v 6 . 4 e v ( b ) 图2 - 3 能 级 示 意图 ( a ) 为开 路 情 况 ( b ) 为 短 路情 况 机率被c 6 0 捕获, 空穴留 在导电 聚合物上。 同时, 由于c 6 。 吸收光 子, c 6 。 的电 子也被激发到激发态上去, 空穴迁移到聚合物上。 由 于空穴可以在聚合物上稳定的存在,并且它可以沿着聚合物的主 链传导, 这就提高了混合体系的光电导。另一方面,在 c 6 0 激发 态上存在的电子也是稳定的, c 6 p i 的形成被红外吸收谱所证实 1 3 , 2 4 ,2 7 1 在各种导电 聚合物和富勒稀 ( c 6 0 . c 7 。 和它们的衍生物)的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掺杂体系中,发光的淬灭和光电导 ( 甚至是稳恒光电导)现象都 存在。 富勒稀的l u m o ( 最低空轨道) 占 距在导电聚合物的带隙间, 并且, h o m o( 最高满轨道) 低于聚合物的价带 1 3 ,2 4 ,2 7 1 。 如图2 - 3 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处于 me h - p p v中的激发电子,易于转移 到c 6 0 的l u m o能级上, 同时, 处于c 6 0 的h o m o上的空穴, 则 容易转移到me h - p p v上。这样,在正向偏压 ( i t o作为正极, 金属作为负极) 下,有较高的电流 1 3 ,2 4 ,2 7 1 制作c 6 。 的 掺杂体系, 大多是分别把导电 聚合物和 c 6 0 制成 溶液,再通过把两种溶液混合实现的。由 于 c 6 0 的低溶解度和容 易 结晶的 性 质, 导 致体系的 掺 杂浓度很低2 2 1 。 如果制备含有合适 取代基的 c 6 0 衍生物, 使其电 化学行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又能提 高其溶解度,使得溶解足够量的富勒稀衍生物,就能够增加掺杂 的 量, 从而大大提高电 荷产生效率,改善掺杂体系的光电导性能 2 2 ,2 8 ,2 9 0 c 6 。 衍 生 物上的 取 代基的 推电 子 和 拉电 子能 力 对c 6 。 衍 生 物光电性质有明显影响。推电子基团有利于 c 6 。 衍生物的电荷分 离, 拉电 子基团不利于电 荷分离2 8 1 上述理 论己 经 从相关的 实 验中 得到证明 12 2 1 , 如图2 - 4 所示: .在c a / m e h - p p v / it o 结 构 光 电 池 中 , 2 0 m w c m 2 的 光 照 下 观 察 到 了6 畔1 c m 一2 的 短 路 光电 流 和 约1 .6 v的 开 路 光电 压, 外 量子 效 率 约为 1 %, 感光灵敏度为0 . 3 m a c m2 . 随后研究发现, 利用 c 6 0 作为掺杂剂, 可以大大改善光电 池的感光灵敏度,提高光电转换 性能。 无外加偏压时, i t o / m e h - p p v c 6 0 / c a 型结构的器件其感光 灵敏度为5 . 5 m a w - , 开路光电 压为0 . 8 v , 短路光电流为1 . 5 3 m a c x r i 2 。 与纯m e h - p p v相比, 其感光灵敏度增强了一个数量级以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 , 6 - p c b m = c h= c h , c h ( c 2 h s ) c , h 9 6 , 6 - p c b m m e h - p p v c 6 o b l e n d s 图2 - 4 me h - p p v : c 6 。 的光诱导电荷转移过程示意图 上。 利用 c 6 0 的 衍生物 6 , 6 p c b m作为掺杂物质,当m e h - p p v 和 6 , 6 p c b m的质量比 提高到1 : 4 时, 则大约每一个me h - p p v 重复单元就有一个受体分子,这时在波长为 4 3 0 m n ,强度为 2 0 m w c m“ 的光照射下, 其感光灵敏度为1 0 0 m a c m z , 且光电 转换外量子效率为2 9 %。 2 , 3研究p v k与c 6 。 的掺杂体系光电 特性的实验 我们研究了 掺杂有c 6 0 的聚乙 烯基咔哇, 即把c 6 0 掺入到p v k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研究生成的混合体系。重点是考察导电聚合物的光电特性在 掺杂后的变化,以及不同的掺杂浓度对其的影响。如前所述,我 们认为在发光中,这是一种碎灭作用,也就是说,掺入 c 6 。 后, 导电聚合物的发光会得到碎灭,同时,随着 c 6 。 在掺杂体系中浓 度的增加, 这种碎灭效果将更加明显,进一步的推理,这种碎灭 作用在 c 6 。 掺杂到一定浓度时可能达到一个饱和状态。为了介绍 光致发光的碎灭,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光致发光。 2 . 3 . 1光致发光 光致发光1 3 0 1 是发光现象中 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个领域。 对 光致发光现象的研究,也是了解其他发光现象的基础。在光激发 时,入射光被有机半导体吸收,使基态电子被激发到激发态,这 些激发态驰豫或者产生辐射跃迁( 即产生一个光子) , 或产生非辐 射跃迁 ( 即产生多个声子) 。 在有机晶体中, 光吸收会产生单重态 和三重态激子,单重态激子辐射衰减产生荧光,而三重态激子辐 射衰减产生磷光。单重态激子不仅可由吸收光直接产生,而且可 由三重态一三重态湮灭间接地产生。有机材料的光子发光过程可 以归结为这样的过程: 激发 ( 吸收光子)一产生激子激子复合一发光 激子并不能全部以发光的形式复合,总有一部分激子通过无辐射 衰减,发光的量子效率取决于激子辐射复合的几率以及产生激子 的几率。用光激发发光材料而产生的发光,称为光致发光。下面 介绍一下光致发光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吸收光谱、发光和碎灭。 1 、 吸收光谱3 0 1 当光照射到发光材料上时, 一部份被反射、 散射, 一部份透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射,剩下的被吸收。只有被吸收的这部份光才对发光起作用。但 是也不是所有被吸收的光的各个波长都能起激发的作用。研究哪 些波长被吸收,吸收多少,显然是重要的。 发光材料对光的吸收, 和一般物质一样, 都遵循以下的规律, i ( r ) 二 i 0 ( ,i ) 。 一 其中1 0 ( 幻是 波 长为a 的 光 射到 物质时的 强 度, i ( 幻是 光 通 过厚 度x 后的 强 度, k , 是不 依 赖光 强, 但 随 波长 而 变 化, 称为 吸收 系 数。 k * 随 波长( 或 频率) 的 变 化, 叫 做 吸收 光 谱 2 、 发光和碎灭3 0 并不是激发能量全部都要经过传输,能量传输也不会无限制 地延续下去。激发的离子在处于高能态时,它们就是不稳定的, 随时有可能回到基态。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如果发射出光子, 这就是发光。这个过程就叫作发光跃迁或辐射跃迁。如果离子在 回到基态时不发射光子 称为无辐射跃迁碎灭。 , 而将激发能散发为 热( 晶 格振动 ) , 这就 发光和碎灭在发光材料中是互相对立互相 竞争的两种过程,碎灭占优势时,发光就弱,效率也低。反之, 发光就强,效率也高。 2 、 3 . 2实验器件的制作过程 实验测量前的器件制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影响整 个实验的结果,因为光学测量是一个精细而又灵敏的工作,器件 的任何一点偏差就可能造成测量的不准确,从而影响对测量结果 的分析。可见,器件的制作是很重要的环节。 1 、 制备p v k溶液。 洗净一个小容量瓶, 用电 子天平称出5 0 m g 的p v k , 并用适当体积的甲 苯溶液溶解, 配制成1 0 m g / m l 的p v k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溶液, 放入冰箱中 保存 起来。 利用同 样的 方法制备出l m g / m l 的 c 6 。 的甲苯溶液。 2 、使用移液管,称取一定量体积的 p v k溶液和 c 6 0 溶液, 将二者混溶,使得混合体系中,p v k与c 6 0 的质量比为1 0 0 : 1 . 3 、把在第二步中制备好的混合溶液稀释,使得其中p v k的 浓度分别为 1 0 m g / m l , 8 m g / m l , 5 m g / m l , 4 m g / m l , 2 . 5 m g / m l , 2 m g / m l , i m g / m l 和0 .5 m g / m l , 在此 过程中, 我们保持p v k与c 6 0 的质量比 不变,仍然是1 0 0 : t o 4 、 利用在第一步中制备的溶液, 使用移液管, 称取一定量体 积的两种液体,再将其混溶,使得在新制备的混合体系中,c 6 0 与p v k的质量比分别为0 %, 0 .2 5 %, 0 .7 5 0/ x , 1 %, 2 % 和6 %0 5 、 基片的清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