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一直都是国家教育界及教育研究者们长期关注的重要 话题,并且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出台了各种方案。仅管如此,在我们国家的部分 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教育发展落后的局面。具体到我省,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始终 处于落后状态,国家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我省的部分地区仍然没有普遍实施,贫 困地区的素质教育发展更是滞后。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民族 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旺。具体到我国,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 70%, 而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又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也直接影响到 了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育,而音乐教育又是 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状况普遍落后的我省,想要进一步搞 好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的确是件难事。在深入到我省贫困农村的基层学校进行了 解后,我省贫困农村中音乐教育现状令人深思,在对其种种现状加以剖析后,从多 个方面总结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提出了若干个合理化的建议。 在当今,和谐社会倡导全民高素质,所以说,素质教育也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 整个民族和谐社会的构建,把在我国占人口数量较多的农村的素质教育搞好尤为重 要,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希望能引起全民的重视。在 此,衷心地呼吁社会各界行动起来,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上一份爱心,希望他们 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一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和谐遍布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静乐县;音乐教育;贫困;现状 abstract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researchers have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n important topi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introduced a variety of programs. despite this,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till some poor areas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backward situation. specific to the province,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the education status quo is always in a backward state, the state provides nine yea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ur province is still not a common practice in some area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is lagging behind. in todays such an era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a n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nation. specific to the country, the total population, the rural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70%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has lagged far behind the urban population, 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entire n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peoples quality as a fundamental purpose of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 important part of a generally backward in education in our province, wan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really is hard. down to impoverished rural province in the primary schools to understand, the provinces educational status of the rural poor thought-provoking, to be analyzed in their situation after all, in many ways summed up a series of response measures, made a number of a rationalization of the proposal. in the present, full of high-quality advocates a harmonious society, so that quality edu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our country as a whole nation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opulation in china accounted for more rural are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our countr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entire nation, hoping to stir up attention. in this heartfelt appeal to the community action for children in poor mountain areas offer a caring, hope that they and people living in urban children, have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which harmony throughout every corner of the motherland. keywords: rural; jingle; music education; poverty; status 引 言 1 引 言 音乐教育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或城市的音乐素质 和修养,是非常具体和准确地标志着这个国家、民族、社会、地区和城市的文化氛 围、精神状态和生活风貌的一个指标。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是素质教育 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可 缺少的主体内容。它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 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在经济实力不强、人口压力极大的环境中发展教育的,始终有着特定的 传统和国情条件。在我国,农村占了全国总面积的 70%,是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 想要搞好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那么农村的音乐基础教育绝不容忽视,我国绝大多 数的贫困地区集中在了农村,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农村 贫困地区也是我国普及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 发展的日益重视,贫困地区的素质教育也倍受关注,成功与否关系重大。 现阶段,教育不公平突出地表现在城乡教育严重失衡和存在巨大的落差,处在 贫困落后地区的人民要彻底改变现状,就一定要有一种良好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使 青少年发挥自我价值,施展自我才华,为当地的贫困山区做出一些贡献。从目前看 来,在我省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对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重 视不够,或根本不重视的现象,贫困地区的教育已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在素质教育 不受重视的环境下,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更是得不到良好发展,音乐教育在贫困农 村地区存在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来认真审视教育现状,并且提出相应的教育 对策和实施方案来投入到教育实践当中。 笔者曾在我省的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进行过长期的支教工 作,对当地的教育状况特别是音乐教育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笔者将以静乐县 为例,通过对当地学校、教师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调查了解,来深刻剖析我省贫困 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从而引起读者对贫困山区孩子们教育现状的深刻关注,笔者 希望能够从当地的现实情况出发,与大家一起探讨我省贫困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诸 多切实可行的方针及措施。 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 2 第一章 中国教育现状在山西省的具体化 1.1 我国贫困县的简状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家园中,解决好农 村问题将是我国的一项根本问题,而农村遇到的最大问之一就是教育,尤其贫 困地区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覆盖 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领域的全面和谐的社会,教育也是当前人民群众最 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出现了政策贯彻的不彻底、各地方 实施的不全面和城乡教育的严重失衡等诸多问题,所以说采取切实措施,大力 促进教育发展,改变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的现状,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有重要的意义。 1.1.1 党和国家关于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到教育的相关内容 2010 年 3 月 5 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 理温家宝汇报了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四条中明确指出: “全面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 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从五个方面抓重点工作,其中“一是推进教育改革。 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 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 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 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是促进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 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规定标准。 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 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 地区教育的支持。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 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 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 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 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 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 第一章 中国教育现状在山西省的具体化 3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鼓 励他们终身从教。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 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寄托 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 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 从以上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总结出,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尤其突出地表现 在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上,强调解放思想、加强推进素质教育。我国的国土面积较 大,贫困地区众多,贫困人口也比较多,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强贫困地区的教 育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全民关注的焦点。 关于贫困县的定义,我国国家规定:贫困县是以县为单位,年人均收入低于 150元的县(1958年规定) ,对少数民族自治县标准有所放宽。1994年基本上延 续了这个标准,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一律退出国家级贫困县,低 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级贫困县。重点县的数量确定采用指数法测定:贫 困人口(占全国比例)占60%权重(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各占80%与 20%比例) ;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县数(占全国比例)占30%权重;人均 gdp 低的县数、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县数占10%权重。其中:人均低收入以1300元为标 准,老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为1500元;人均 gdp 以2700元为标准;人均财政 收入以120元为标准。 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 在全国中西部21个省区市确定了592 个县(旗、市)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它们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 老区、边境地区和特困地区,其中老、少、边县的比例分别由“八七计划”的 18、43%、6%上升到31%、45%、9%。据初步测算,重点县覆盖的贫困人口(625 元)占全国的54%,低收入人口(865元)占57%。 1.1.2 山西省贫困县的概况 山西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尧、舜、禹的都会平阳、蒲 坂、安邑都设在山西省的境内,自古以来,三晋山西名人荟萃,战国思想家荀 匡,著名诗人王维、王勃、白居易、柳宗元以及司马迁、罗贯中等都是山西人。 除此之外,山西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晋祠、悬空寺、云冈石窟等,这些 无不体现着古代三晋人民的智慧结晶。然而,辉煌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现如 今时代的变迁已经使深处内地的省内城市与沿海城市拉开了距离,当沿海城市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 年主要任务中第四条 国家级贫困 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 4 的人民下海经商,逐步把电器电话搬进家,昂首阔步地迈向小康社会时,山西 省贫困县的人民还在贫瘠的山头上开垦着梯田,过着最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小康 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脱贫致富就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 任务。 根据2008年山西省贫困县调查报告显示的信息,山西省贫困县的总体 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山西省贫困县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省内的平均消费水平, 在对该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后, 发现山西省贫困县在教育的诸多方面均比较落后, 要使山西省的多个贫困县达到最终的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手段就在于教育,而 教育投入的不足和教育配备的不足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探讨的。以下是来 自报告的相关数据分析,具体表现如下: (1) 基础设施的配备 “据对全省3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04个自然村的抽样监测与调查,2008年底 已有496个村通电,占调查村总数的98.4%;有441个村通电话,占87.5%;有486个村 通公路,占96.4%;有484个村能够接收到电视节目,占96.0%。 在调查的280个行政村中,有197个村有小学,占70.4%,在没有小学的村中,有 77.1%的村与最近小学的距离在5公里以内;有32个村有初中,占11.4%,在没有初中 的村中,有47.6%的村与最近初中的距离在5公里以内。有28个村中有车站、码头, 占10.0%,在没有车站、码头的行政村中,有34.5%的村与最近车站、码头的距离在5 公里以内;有19个村中有邮电所,占6.8%,在没有邮电所的行政村中,有36.0%的村 与最近的邮电所距离在5公里以内。另外,有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村占63.2%;有村卫 生室的村占61.4%;有合格医生、卫生员和接生员的村分别占59.3%和58.9%。上述调 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山西省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地区的环境状况 和基础设施条件已有了明显改观,但受整体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制约,35个 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社区环境尚存在许多不尽入人意之处,仍然落后,并在很大程度 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由此报告可以看出,我省贫困县的基础设备仍然存在 配备不足的状况。 (2) 农民收入的状况和消费状况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加快农村经济,增加 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据国家统计局对山西35个贫困县的调查显 示农民的人均收入已经有了明显的增长,这些努力和我们党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山西省 35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2008 年贫困监测调查报告 2009 年 8 月发布. 第一章 中国教育现状在山西省的具体化 5 都是分不开的。在今后的一段时期中,保证农民的收入,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 民收入将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据2008年农民消费的支出分项看, “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111.28元,比上 年增长20.0%;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887.32元,比上年增长17.3%;人均居住消费支 出170.40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65.88元,比上年增长 14.4%;人均衣着消费157.95元,比上年增长6.1%;人均交通通讯支出146.84元,比 上年增长6.0%。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与前两年同期相比, 2008年我省3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 消费支出为165.34元,在前两年分别下降17.2%和10.0%的基础上继续下降32.49元、 下降16.4%。 ” 由此看出,贫困县的医疗保险消费、食品消费、居住消费、家庭用品消费、 衣着消费、交通通讯等消费和往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文化教育的消 费支出已经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的局面,这表明,贫困县农村人民的文化觉悟 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不够,导致他们文化消费的总体水平低。 (3) 文化教育状况 从2008年山西省贫困县调查报告来看, “到2008年底,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7 12岁与1315岁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2%和97.6%。从失学儿童的情况看,715岁 儿童失学率1.6%。在失学儿童中,有50%是自己不愿意上学;有9.1%是由于没考上高 一级学校;有4.5%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另有27.3%的是因为客观原因如无校 舍、无教师、离学校太远或家中缺乏劳动力而不能上学。值得注意的是,在失学儿 童中仅有36.4%儿童有继续读书的愿望,而其余63.6%儿童上学愿望不强烈、不愿意 上学。从劳动力文化程度看,在被调查的2800个农户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 程度人数占到总劳动力的比重32.1%,较上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 人数占到55.3%,较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 11.8%,与上年基本持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08年,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劳 动力整体素质有了一定提高,尽管如此,但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与全省平均 水平相比较,扶贫开发重点县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4.3个百分点,而高中及高中以上劳动力人数比重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 山西省 35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2008 年贫困监测调查报告 2009 年 8 月发布 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 6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省平均水平少0.7年。 ” 以上这一系列的数据也给我们大家显示了,我省贫困县的文化程度比较上年有 了改观,但是居民文化程度总体低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全面的解决,并且因各种主 观和客观的原因,儿童的失学率仍然存在,除人为地因素外,有些客观原因,例如 师资配备的不完善,校舍少,距离农民居住的环境远等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 深刻关注。 1.1.3 知识的缺乏是造成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 物质的贫困并不是最关键导致贫困的原因,而在于精神世界的贫乏,贫困 县贫困山区的居民多数以农民为主,他们中的很多人文化程度并不高,知识的 匮乏导致了他们的价值观的取向很低,调查还反映了农户最希望得到的扶贫项目, 排在前几位的主要是:“第一,希望得到种植业方面项目的户占38.7%;第二,希望 得到养殖业方面项目的户占16.2%;第三,希望得到人畜饮水方面项目的户占6.8%; 第四,希望得到修改扩建学校项目的户均占到5.5%;第五,希望得到修建、改扩建 公路方面的户占5.2%;希望得到农产品加工方面项目的户占5.1%。 ” 在他们的观念中,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已经比较满足了,对文化方面和精神方 面的需求甚少,从而也从另一个侧面放映出,财政投入的不足也致使这些贫困 县永远处于最原始的生活需求状态下。 1.2 国家级贫困县静乐县的简介 1.2.1 静乐县地理情况 静乐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汾河的上游,它东邻阳曲县,南接娄烦县和古交县, 西邻岚县和岢岚县,北靠宁武县和原平县,全县南北长约 50 公里,东西宽约 45 公 里,总面积 2058 平方公里。静乐县位于忻州地区的南部,太原市的西北方向,全县 总人口 16 万人。静乐县东、西、北三面环山,尤以东部山地较高,海拔在 2000 米 以上。西部较低,与岚县合成一个小型盆地。境内诸山均属吕梁山脉,主要山峰北 有大车山,东有万花山、巾子山,南部有高金寨山等,除高金寨山海拔在 1932 米外, 其余均在 2000 米以上。中部和西部为黄土丘陵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较为 破碎。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的汾河水系。汾河干流源于宁武,自北而南流经县境 中部,途中并有多条支流汇入。县境内名胜古迹有县城南一公里处的天柱山,山势 山西省 35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2008 年贫困监测调查报告 2009 年 8 月发布 山西省 35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2008 年贫困监测调查报告 2009 年 8 月发布 第一章 中国教育现状在山西省的具体化 7 俊秀,古木参天,山间泉水清彻见底,相传泉中出龙,故名龙泉。“天柱龙泉”为 静乐八景之一,山上曾是春秋战国时山右赵王建都之地,古城遗址至今保存完好。 1.2.2 静乐县的自然气候及交通状况 静乐县气候干寒多变。年平均气温在 7,一月份的气温达到零下 9,七月为 23,年平均降雨量在 380 毫米至 500 毫米左右,无霜期 120 至 135 天。在县内, 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临县碛口至忻州市的干线公路途径县境,静乐县也有通往太 原的干线公路,多为蜿蜒的盘山路,此外,还有矿区公路与简易公路多条,沟通着 全县各乡镇和大部分村庄、矿点。 1.2.3 静乐县的生产生活状况 静乐县全县现有耕地 49.52 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谷子、莜麦、山药、糜子、 黍子、小麦、豆类、玉米、高梁等。经济作物以胡麻、菜籽为大宗。静乐素产良马, 以体壮力大,性驯耐劳而著名。 静乐的地资源很足,尤以富水为最。全县人均国土面积 20 亩,是全国人均水平 (12 亩)的 1.7 倍,人均占有耕地和可耕地 7 亩。县境汾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县 40 公里 , 年平均流呈 8.6 立方米 /秒, 与境内鸣河、 东碾河等七条大的支流量状分布。 全县拥有地表水 3. 1 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量 2040 立方米 ,高于忻州市和全省人 均水平,为黄土丘陵干旱区较典型的富水区域。以汾河川为主的八大流域,河川土 地广阔,已有耕地 9.3 万亩,待开发利用的荒滩 3.66 万亩,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此外,静乐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县初步探明的矿产种类已有 20 多种,主 要有煤、铁、铝、云母等,其中尤以煤最为丰富,煤层总厚约达 30 米 以上,已探 明的地质储量 260 亿吨,可采工业用煤储量 60-70 亿吨,目前,全县有近 30 座有证 矿井,年产大约在 250 万吨左右,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的限制,大都是开采的浅 层煤,其中以焦煤、工业动力煤、民用煤为多。据 2004 年部分煤田勘探表明,静乐 的优质煤田均在垂直 800 米 以下的深处,其储量和煤质都是全省罕有的,有几户国 内知名企业已关注静乐煤炭开采事宜,其中山东鲁能意向建设年产 150 万吨矿井, 计划投资 100 多亿发展煤、电联产项目。此外,铁、铝钒土,钾长石、石英、云母、 大理石、花岗岩等金属、非金属也有一定储量,尤其是钾长石、石英、铝钒土的开 发正在发展,许多民企加入了开发行列。县内的工业主要有采煤、水泥、化肥、针 织、机械、电机、农修、修配、副食加工、皮革、陶瓷、服装等行业。 静乐是一个农业大县,盛产优质小杂粮,尤以燕麦、豆类为最。由于静乐工业 项目少,相对污染小,在大部分偏远农村,依然保持了传统的农耕习惯,所生产的 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 8 小杂粮虽然产量少,但品质较高,是目前国内国际市场上抢手的绿色保健食品。但 是,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商品意识淡薄,小杂粮仅限于原料交易,农民收入一直居 低不升。近年来,静乐县积极引导农民转换思路,围绕小杂粮加工转化,形成了“抓 调产、创品牌”的农业发展思路,以获取的“绿色无公害豆面”、“燕麦粉”、“滋 达康”等绿色产品认证为切入点,进一步发展了胡萝卜饮料、精制燕麦粉、豆面方 便食品等小包装商品,使一批小杂粮加工企业的发展初具规模。 “小杂粮”加工转 化的升级上档,刺激了小杂粮种植业的发展。如今,全县共引进的甜玉米、糯玉米、 赖氨酸玉米等 11 个优质品种,建设生产基地 8000 亩,种植面积达到 2.5 万亩;发 展优质小杂粮种植 18 万亩,产量达到 1200 万斤;并建设了豆类、莜麦和马铃薯生 产基地各 8000 亩。仅莜麦、豆类一年的产值就达到 1000 多万元,给农民带来了可 观的经济效益,全县已有 1000 多户农民从事小杂粮的初加工,每户增收均在 5000 元以上。“小杂粮”已成为静乐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静乐县坡多水足,气候宜人,也是是生态养殖的最佳场所。近年来,静乐县在 大力推进小杂粮绿色产业的同时,双管齐下把生态畜牧业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重点在种草养畜、改良品种、逐步实行圈养和改变传统自由放牧方式上下功夫。到 2004 年年底,全县大畜存栏 4.3 万头,出栏 0.3 万头;羊存栏 35 万只,出栏 16.7 万只;猪存栏 9.2 万头,出栏 8.6 万头;养禽 44 万只,出栏 20 万只。畜牧业总收 入达到 7038 万元,占到农业总收入的 42%。其中,仅 2004 年就投入资金 320 万元, 引进西门达尔、夏洛克种牛 420 头,引进盖县绒山羊、波尔山羊等种羊 1000 多只, 改良黄牛 1500 头,畜禽优种普及率达到 60%。共培植了 8 个生态养殖重点乡、44 个 生态养殖专业村、4 个养殖大户、35 个养殖示范户、4500 个规模养殖户。生态养殖 已成为全县农业经济中又一新的亮点。 1.2.4 静乐县贫困的原因 近年来,静乐县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已经从生产和生活上有了很大改观但是 仍然无法摆脱贫困的局面,受各种客观原因和主管原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 客观原因 静乐县深处西北的内地城市,虽然县内各地的交通已经基本建设完善,但是总 体而言交通便利程度还不足,在有限的通往外界的交通公路中,多数以盘山路为主, 并且这些公路在白天时经常有运货的大型货车堵塞公路,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 不便,也是县城无法向城市那样达到互通的便捷交通。不仅交通不便,静乐县的整 个地区的思想夜比较封闭陈腐,落后的仪式形态导致了该地区始终陷于贫困的状态。 第一章 中国教育现状在山西省的具体化 9 仍然存在着“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意识,并且这种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因 此很难建立起有序的市场体系。除此之外,静乐县交通闭塞,网络信息业很闭塞, 这样就造成了县内的农民对外界的无知所知,在这样一种封闭环境里,使他们安于 贫困的现状、惯于贫困的处境,对富裕的生活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2) 主观原因 静乐县大部分以农民为主,当地的农民目光短浅,积极性不高,封建地方官僚 主义严重,这也是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之一。 许多农民存在惰性的心理,宁可在家 门前守住寸土田地,也不愿用双手去开创一番新天地。他们只顾眼前的一分一厘, 却缺乏小钱滚大钱的经济头脑。据了解,整个静乐县内大的企业比较少,当地的农 民也谈不上所谓的就业和工作,多数以守住的田地种地为生,市场经济在静乐县的 体现甚少,当然,也有一些思想活跃开放的农民利用了农闲的时间做些小活,他们 的勤劳也换来了财富,因此就产生了县内小局域的贫富分化。 1.3 山西省贫困县的教育现状 上面已经讲了,我国的贫困县主要集中在农村,近年来,农村的教育管理已经 形成了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也对在基层的各级县政府作出了重要 责任划分,但是总体来讲,地区和地区之间发展还是很不均衡,各地在执行政策的 过程中缺少具体的可操作和易落实的机制,尤其是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着一些没有解 决的问题,不足以完全满足农村中小学“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基本要求。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积弱已久的县级财政,难以承担农村基础教育的重担,解决不了 经费严重缺乏的问题,农村的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财政保障覆盖面小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拨款占义务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偏低。2003 年我国义务教育 总投入中,政府财政拨款占 68.55%,其中初中占 61.7%,小学占 73.45%。但世界各 国的基础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 政府投入一般都是占 85% 以上 农村税费改革后,“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确定,使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的发 放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但由于停止了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教育集资,中小学公 用经费没有保障,新出台的“一费制”收费标准偏低,教育经费的供需矛盾更加尖 锐地凸显了出来,许多地方农村小学日常运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03 年,全 国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 200 元和 307 元,其中政府拨款部分分别只 上海市科教院智力开发研究所.20002003 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进展与问题.载.教育发展研究,2005,8. 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 10 有 61 元和 85 元,政府拨款分别占小学和初中公用经费的比例为 31%和 28%。 农村 中小学公用经费普遍短缺,政府拨款的比例也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地区主要靠收 取学杂费支撑,靠负债运营。2003 年国家审计局统计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 50 个县 里,2001 年底基础教育负债 23.84 亿元,2002 年底上升为 31 亿元,到 2003 年 6 月 底,达到 38.98 亿元;有的县 80%以上的中小学都有负债。 1.3.2 县级政府对自己的责任不明确,缺乏科学的分配机制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向中央集中,省级市级财政收入也增长较 快。财权大幅度上收,而事权却大幅度下放,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等,是引 发地方财政困难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研究,2000 年 中央财政收入、省级财政和省级以下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52.2%、 13.8%he 34%,全国赤字县所占的比重在 35%左右。 2004 年,在全国 2219 个县市中, 财政补贴县达到 927 个(含国家贫困县 554 个),占全国县级总数的 41.8%.税费改 革后县乡基层财政收入来源更为狭小,“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于国家未对中 央、省、市和县级政府的具体投入责任进行划分,只是模糊地表明通过转移支付来 支持困难地区,客观上出现了由县级政府负担财政,乡镇不再投入,而省市也不负 责财政支出的局面。在需求和供给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普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靠 中央或上级基层的转移支付资金才能支付教职工的工资发放,但是运营经费始终缺 乏,有些县乡只好举债来维持教育系统的运行。 1.3.3 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很大 我国农村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乡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体现在办学条件、 师资水平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也突出了矛盾。中西部省区、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 偏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教育的发展严重失衡。2003 年,全国各地人均预算内教 育经费为 269 元, 其中低于 200 元的有 11 个省份, 这些省份绝大部分为中西部地区, 而在这 11 个省份中,有 9 个省份的预算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都高于 18%,这 表明这些地区财政教育投入努力程度较高,但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仍然较低。 以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例,最高的上海市分别是最低的河南省 的 10.3 倍和 32.5 倍。 2004 年,全国有 113 个县的小学、142 个县的初中生均预算 同上 李金华: 关于 2003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新浪网:,2004 年 06 月 25 日。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地方债问题研究 ,载调查研究报告 ,2005 年 9 月 1 日。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20002003 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进展与问题 ,载教育发展研究 ,2005 年 第 8 期。 ) 第一章 中国教育现状在山西省的具体化 11 内公用经费为零,其中 85%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不平衡程度 非常明显。 1.3.4 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缴费上学的制度,致使贫困地区农民家庭负担太重, 孩子辍学。 我国的法律规定,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公共性,国家有帮扶义务教 育阶段贫困学生正常上学的责任,但允许向学生收取杂费。但是没有明文规定收取 杂费的数目,致使学杂费在部分农村学校变成了一种变相的学费。据测算,全国农 村中小学生学法费负担,每年小学生生均达 140 元,初中生生均达 180 元,全国农 村中小学收取的学杂费达 150 亿元。(金人庆:提高认识 狠抓落实 确保农村义 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 上的发言(2005 年 12 月 26 日),载中国教育报,2005 年 12 月 28 日。除杂 费外,学生家长还要负担教科书费、文具费、交通费、寄宿学生的食宿费等多项费 用,再加上一些地方的搭车收费,使得农民的教育负担更加沉重。 不仅如此,我国农村教育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农村的教育培养模式单 一、应试教育比较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待遇低、教学手段和技术相对落后 等等。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没有形成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缺乏规范各级政府行为和实施全面免费义务教育的 约束机制和法律规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 用,深化机制改革,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 12 第二章 国家级贫困县静乐县的音乐教育现状剖析 2.1 静乐县的基础教育现状 2.1.1 师资现状调查 历史上,静乐县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况,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历史的、 现实的因素制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匮乏,信息闭塞,教育不发达。 “知 识改变命运” , “今天之教育就是未来之经济” ,这些提法颇有道理。在如今竞争激烈 的知识经济时代,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我们如何结合贫困县教育实 际,创造性地应对这一新的历史课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务必思考研究和孜孜以 求探索实践的命题。 我在调查中发现,城市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非常高,而静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 的学历则很低,除此之外,静乐县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普遍较低,与城市中小学教师 的收入相比,静乐教师的收入与他们相差几倍甚至以上。这些收入只够他们支撑简 单的日常支出,在这样生存的重压下,他们有的都无法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分配 的不公平,无疑会使大量的农村教师心存不满,会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日常的 教学传递给学生,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据在静乐县的调查访谈,有些无可奈何进入农村工作的教师,一直都有想拼命 挤入城市学校的想法,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根本无法安心于教学,令人感到困惑的是, 明明所有人都知道,想要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获得相同的教育就必须鼓励更好的 教师走进农村学校进行教学工作,所以说,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提高农 村教师的薪酬待遇是更多优秀教师走进农村教学的很好途径,而恰恰相反,在我们 国家,农村教师的收入比城市教师要低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教师的积极性 就远远低于城市教师,再加上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的恶劣,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都 有想进城市学校工作的想法,对于在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没有好的教师也就无法 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就根本无法实现教育的公平性。 在静乐县三中进行访谈时我得知,这所学校的教师很多都是一边教书一边在县 城做些小生意,通常都是从事日用小百货的批发零售,或者摆地摊赚点利润贴补日 常开支。其中一名教师曾经对我说: “教书那点工资才刚够糊口,自己不干点啥,生 活就是很拮据的。 ”他们还开玩笑地说: “做小生意成为他们的主业,教学工作反倒 快成为他们的副业了 ”他们更多的心思都放在了生意上,对教学的投入就可 想而知了。我对这些教师的处境充满了同情和忧虑,虽然他们深知教书育人的重要 第二章 国家级贫困县静乐县的音乐教育现状剖析 13 责任,但是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们不得不转向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不得不放下教 书育人的重担,这是多么大的社会悲哀啊。 2.1.2 学生家庭情况及学习生活调查 在静乐县,学生的家庭生活普遍不富裕,这导致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时常做与 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述我们讲到静乐县有许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在做些日常百货 的小生意,这些做小生意的家庭的孩子们有很多都在帮助家长为小生意上的事情打 杂,在静乐县娑婆小学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个孩子,这名叫秀娟的女孩子,家庭情 况可以说是困难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普通农民,她的母亲是静乐县赤泥洼希望小学 的一名普通教师,说是普通教师,其实她并不普通,因为她在这所面积并不大,学 生并不多的小学里承担了三门课程的教学,分别是语文、生物和音乐,在城市小学, 一位教师承担三门课程的情况并不多见,而这位女教师却独自承担了三门课程的重 担,在她的办公间,我看到了这三门课程的教案,除语文外,其他两门课程的教案 均比较简略,在我问起她原因的时候,她笑着说: “主课嘛,当然是要多投入些啦, 其他的复课只要能按时上就已经不错了。 家里的小卖铺还指望我们娘俩呢。 ” 这些话我当时听了很震惊,小小的秀娟在同龄的孩子们中的不幸命运我们大家就可 想而知了,也就是说有些孩子在他们有限的家庭生活条件下根本无法专心做好自己 的功课。也了解到,县里一些稍微富裕些的家庭,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忻州市区的 学校读书,而家境贫困的家庭只能将孩子留在教学质量差的农村学校,还有很多孩 子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外出打工去了。 2.1.3 教学设施配备的基本情况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学校,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有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办公 室配备有电脑,几乎是所有的电化设备一应俱全。在静乐县,除县城中的学校教学 设施配备还比较完善外,在农村学校,不仅是教室的数量少,在仅有的两间教室中 还有昏暗的危房,简陋的石头桌椅,这些教室在还冷得冬天甚至都没有供暖设备, 而静乐县的冬天温度是普遍较低的,那些坐在石头板凳上,爬在石头桌子上学习的 静乐县的孩子们,可能认为这已经是比较幸福的学习环境了,这些我们认为只有在 拍戏中见到的画面如今却真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深深地印入我们的脑海。在 2006 年 11 月,我代表山西大学团委慰问静乐县娑婆小学,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在我们生 活的世界中还有这样的教室,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孩子们,说是教室,其实只能称 的上是一间屋子,因为在它的周围都是村民自己的院落,这件处在村口的,门前开 放宽敞的屋子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村子的唯一的教学用地,这间 20 平方米的教室, 以静乐县为例解析我省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 14 毛墙毛地,有三四张小木头桌椅,其余均为残次的材料搭建的桌椅,或者索性石头 桌椅,学生 20 余人,这所小学的教师只有一个,她承担了这所学校所要教受的全部 课程,他们没有像样的教材,孩子们在她的带领下学习简单的字句和做最基本的数 学题。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所使用的文具很破旧,像在城市学校的孩子们用的漂亮的 文具,在这些孩子们看来都是最美丽的东西,因为他们使用的学习工具是最简陋的 木头铅笔, 、破旧的作业本、有的连书包都没有,在现场,我们为他们捐献了部分文 具和书本,看到他们拿着这些漂亮文具后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时,在场的每一个 人的心都是酸涩的,这样的教学环境令所有的人痛定思痛。 2.1.4 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 在静乐县县城的部分中学,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的教育的相关政策,在课程的 设置上基本上达到了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但要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在静乐县的很 多学校体现较少,也就是说,除去主要的文化课程外,在音、体、美等素质教育的 课程上均比较薄弱,尤其突出地体现在音乐课程和美术课程上。在之前的章节中我 们已经讲到了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地区人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在静乐县却恰恰不够 重视这些素质课程的开设,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素质教育上的整体匮乏,和城市学校 的学生们相比,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素质教育上永远存在一个大的漏洞。这个 现象也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2.1.5 信息闭塞、与外界交流学习的经验较少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各区域间的信息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各个学校 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对于教学的学习和改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静乐县, 交通的闭塞阻碍和外界的联系,而且静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