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朝的俘虏政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俘虏是指在战争中被直接抓获或在武力逼迫下投降的人员。俘虏作为人类社 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其被俘后的命运不尽相同。有宋一代, 先后与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相抗衡,同时要平定王朝内部的农民起义与士 兵叛乱,在这些内外部冲突与战争中抓获了身份各异、数量庞大的俘虏。宋朝因 袭前代制定了献俘礼,通过这种军礼仪式来宣扬国威,显示战功。献俘仪式及其 隆重程度因俘虏的身份而有所不同,举行献俘礼的地点、出席献俘仪式的人员不 固定;宋政府举行献俘礼时对本国将士进行奖赏,献俘仪式结束后将俘虏杀掉的 事件比较少见。在军法上,宋政府对将士在行军途中、战争中、战争结束后如何 处置俘虏做了详细规定,并制定了抓获俘虏后的奖赏标准,这些措施丰富了宋朝 的军法内容。在借鉴前代俘虏政策的基础上,宋政府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依据 俘虏的身份,作出了不同的处理,这是宋朝俘虏政策灵活性的体现。恰当的俘虏 政策,加快了北宋初期的统一进程,有利于新占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 从俘虏中发现有用的人才,还可以通过交换俘虏改善与敌国的关系,甚至利用俘 虏实行反间计。不恰当的俘虏政策,则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恶化与邻国的关系。 同时,宋朝依然存在虐俘、杀俘的现象,这与宋政府把杀俘作为一种战术、维护 自身统治的需要等原因有关,但大规模杀害俘虏的现象己很少见,这是宋政府以 文治国方略、政策开明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宋朝;俘虏:献俘礼:俘虏军法;俘虏政策 a b s t r a c t c a p t i v e st i t let h o s ew h ow e r ec a p t u r e db yo rw e r ef o r c e dt os u r r e n d e rt ot h eo t h e r s i d ed u r i n gt h ew a r t i m e a sa s p e c i a lc l a s so f h u m a n b e i n g ,t h ec a p t i v e se x i s t e di ne a c h 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sa n de a c hh a sd i f f e r e n td e s t i n y 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w a s t r o u b l e db yi n v a s i o n so fv a r i o u se n e m i e sa sw e l la sd o m e s t i cu p n s i n g sa n dm u t i n i e s a sar e s u l t al a r g ea m o u n to fp e o p l e 、析t l ld i f f e r e n ts t a t u sw a sc a p t u r eb ys o n g g o v e m m e n t i tb e c a m e a ni m p o r t a n tj o bt od e a l 、航mt h e s ec a p t i v e sf o rt h ec o u n t r y p r o c e e d i n gf r o mt h ep r e v i o u ss t i p u l m i o n ,t h es o n gg o v e r n m e n th a df o r m u l a t e d t h er i t u a lo fo f f e r i n gc a p t i v e s t h r o u g ht h i sk i n do fm i l i t a r ys a l u t ec e r e m o n y ,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p u b l i c i z e di t sn a t i o n a lp r e s t i g e t h ep l a c eo fo f f e r i n gc a p t i v er i t u a lw a s u n f i x e d ,a sw e l la st h ea t t e n d i n gs t a f f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a t u so ft h ec a p t i v e s ,t h e d e g r e eo ft h i sc e r e m o n yw a sv a r i e d w h e nh o l d i n gt h er i t u a l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w o u l d r e w a r dt h es o l d i e r sw h oc a p t u r e dt h ec a p t i v e s i tw a s s c a r c e l yt ok i l lc a p t i v e sa f t e rt h e r i t u a lo fo f f e r i n gc a p t i v e s t h e r ew e r ep l e n t yo fd e t a i l e dr e g u l a t i o n so nh o wt od i s p o s a lc a p t i v e sd u r i n gt h e w a r t i m e t h e s er e g u l a t i o n s ,a l o n gw i t ht h er e w a r ds t a n d a r d ,e n r i c h e d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 m i l i t a r yl a w f r o m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o n gg o v e r n m e n t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a d o p t e df l e x i b l em e t h o d st od i s p o s a lc a p t i v e s a p p r o p r i a t ep o l i c i e s ,a c c e l e r a t e dt h ep r o c e s so fu n i t yi nt h ee a r l yn o r t h e r ns o n y d y n a s t y , a n ds t a b l e dt h es o c i a lo r d e ro ft h en e wo c c u p i e da r e a s i na d d i t i o nt ot h i s , t h e r ew e r ea p o r t i o no ft a l e n t sf o u n df r o mt h ec a p t i v e s b e s i d e s ,i ti sap r o p e rw a yt o i m p r o v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o n gg o v e m m e n ta n do t h e rc o u n t r i e sb ye x c h a n g e c a p t w e s m e a n w h i l e ,s o m ec a p t i v e sw e r es t i l la b u s e de v e nk i l l e d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 s e u n c i v i l i z e dp h e n o m e n o n sc o u l db eu s e da ss t r a t e g ya n dt a c t i c sb yt h eg o v e r n m e n tt o m a i n t a i ni t sd o m i n a t i o n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t h ea c t i o no fm a s sk i l l i n g so nc a p t i v e sh a db e e n i l r a r et h r o u g h o u t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w a sar e f l e c t i o no fs o n gd y n a s t yg o v e r n i n gt h e c o u n t r yb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e n l i g h t e n e dp o l i c y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k i n d so fc a p t i v e s ;o f f e r i n gc a p t i v er i t u a l ;m i l i t a r yl a w a b o u tc a p t i v e ;p o l i c yo nc a p t i v e i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备勺,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帝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袁示了谢意。 学位申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扬进l 垂1 2 0io 年月q -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苤丕盐国 2 0 学住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 0 俘虏问题的渊源 绪论 俘虏,作为对立政权、敌对势力之间对抗的牺牲品,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殊人 群,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历史舞台。古代的俘虏政策,从人类历史早期的野蛮逐 步向文明演进,历史演进过程中既有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也有逆历史潮流的倒 退。 从总体上看,历史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过程,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社会历 史由前一阶段进展到后一阶段,绝不是刀切斧断的。”1 前一个时代肯定对后面的 时代产生影响,也可以说,一个时代总能在某些方面反映前代所具有的特征。对 待俘虏的政策,从先秦社会的残酷杀俘到( 1 9 4 9 年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 的公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军入处理俘虏问题的规定,2 表明历 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由此过程直接跨度到另一过程,任何时代都是 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宋朝自然也不例外。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之间斗争的牺牲品俘虏,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 心理支配下,往往被尽数杀死,或者为了表示战功和复仇心理,暂时被蓄养着, 在特定的节日里,把俘虏作为祭品在祖先的灵前杀掉,以奉献给祖先和神灵。当 时的人认为杀掉俘虏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也没有对他们仁慈或者同情的必要, 杀掉俘虏是“天经地义”的,3 杀掉敌对者扩大了自己的生存空间。郭沫若先生也 认为原始社会氏族斗争中“优胜者对于劣败者的处理,起初是斩尽杀绝。 4 左 传中所称的“坠命亡氏,踣其国家 正是那种残忍时代的思想体现。5 在食品严 重缺乏的时代,俘虏有时也被胜利者作为一顿美餐消耗掉,对胜利者来说一方面 给自己补充了营养,另一方面也消灭了敌方的有生力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 1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衬:2 0 0 5 年版,p i o i 。 2 中华人民共和困刑法( 中国榆察出版社2 0 0 6 年版,p 1 7 3 1 7 4 ) 第阴雨阴 。七条“私放俘虏的,处五年 以下自期徒刑:私放蕈要俘虏,私放俘虏多人或者有其它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确定罪名】 私放俘虏罪第p q 订旧 八条虐待俘虏,情节悲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确定罪名l 虐待俘虏罪。” 3 参考斯维至我困占代奴隶制新探,史学集刊1 9 8 9 年第2 期,p 1 3 。 4 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p i1 。 5 李梦生左传译注襄公十一年七月,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p 6 9 6 。 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之后,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参加劳动生产, 于是战胜方发现了俘虏的使用价值,战争结束后不再将俘虏全部杀掉,而是让一 部分俘虏存活下来,不进行残杀而加以奴役,使“男为人臣,女为人妾”,1 把他 们作为奴隶来使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同时,控制着他们或从事农 业生产活动,或干家内杂务,当然由俘虏变为奴隶的人可以任意屠杀、贩卖,也 可以作为祭祀祖妣的牺牲,甚至作为奴隶主的陪葬品。2 先秦时期,战争是敌对双方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征战的目的除了攻城 略地、掠夺财富、报复、自卫等原因外,俘虏对方的人民也是其目的之一。这一 时期,战俘如不服则被杀掉,甚至尸体也可能被叠加在块,聚为“京观”,用以 炫耀武功,俘虏的耳朵也会被战胜方的士兵割掉用作领赏的依据,归顺的俘虏也 有一部分被用于殉葬、人祭。当时用俘虏进行人祭的现象非常普遍,杀掉俘虏祭 祀神灵和祖先,既是祈求他们的保护,也是兑现出征前的许诺,报答神灵的恩惠, 同时向他们显示自己的战功,与他们分享胜利的喜悦,另外也想通过人祭形成一 种威慑力来威慑敌方。殷墟b 辞中就有大量用战俘做人祭的例子,商朝将俘获的 大批羌、奚、姬、姜等少数民族用作人祭。如当时的羌族,位于殷商的西北部, 长期以来与殷商攻战不断,b 辞中有大量的殷民以羌人为牲为奴的记录。3 殷墟的 考古发掘中,也发现大量被用作人祭的俘虏,而人祭的处死,卜辞中有杀头、杀 死、刀剁等多种野蛮手段。据估计,在殷墟数万平方米的整个祭祀场中,人祭总 数恐怕要在万人以上。4 诗经大雅中有“是伐是肆,是绝是忽”,5 诗 句所描写的是周文王克崇杀俘祭社的情景,将俘虏斩尽杀绝,一个不留。6 王恩田 认为把俘虏进行人祭的数量从商代后期逐渐减少,入周以后,人祭的习俗逐步废 止,这并非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而是事物由盛至衰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是社会 左传译注僖公十七年夏,p 2 4 9 。 2 参考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郭沫若先生甚至认为正是俘虏被奴役用于从事生产,才使得社会发生 质变,即由原始社会变为奴隶社会。 3 关于殷商时以羌俘为人祭的情况,可参考郭旭东甲骨卜辞所见的商代献捷献俘礼, 史学集刊2 0 0 9 年第3 期。 4 参考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殷墟祭奴隶祭祀坑的发掘, 考古1 9 7 7 年第l 期。 5 陈晓清、陈淑玲译注诗绎大雅争矣,广州出版 l 2 0 0 4 年版,p 9 9 。 6 王风霞上占的人牲报祭与相关文学事象古代中国和以色列宗教祭祀文学之比较, 人文杂志2 0 0 2 年第5 期,p 7 6 。 2 发展的必然规律。1 随着社会的发展,杀掉俘虏作为人祭的现象明显减少,但这种 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消失,在历史文献中也时有记载,左传中就有用战俘做人 祭的例子。如鲁国用莒国战俘祭毫社,这是用人作为牺牲在毫社进行祭祀的开始; 2 楚国灭掉蔡国,用蔡隐太子祭冈山等。3 杀俘以祭神灵和祖先的现象后来虽然没 有了,但是将俘虏献给社庙的仪式却得以保留下来,以后历代的献俘仪式中都有 将俘虏献于社庙的记载,这符合古代的礼制。在古代,军队出征之前,有时会将 俘虏杀掉,将他们的鲜血涂抹在鼓面上,古代称之为衅鼓。俘虏的百姓中有很多 被作为奴隶使用,一入贱籍,就永世不得翻身。他们可以被统治者作为财富随意 赏赐臣下,如宋国与郑国作战时,宋国将俘虏“尽杀之,也使有能者无死,便是 要生囚之,以为奴仆 ,挑选出有手艺的人留作奴仆,剩下的则被杀掉,在当时, “凡灭国之后,俘囚皆为奴仆 。4 有时杀俘的数量非常惊人,在长平之战中,秦 将武安君白起把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领导的赵国军队打败,赵军4 0 万人投降白 起,而白起认为“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患”,于是坑杀赵降卒4 0 万于长平 ( 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 ,5 只剩下“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6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 杀俘的现象已遭到人们的严厉批判,与原始社会人们对于杀俘的认识已经大不相 同,特别是对于杀俘进行人祭的现象,人们更是深恶痛绝,认为这种行为不义, 与祖先的美德不符,此时人们的观念已与西周时用杀俘来讴歌先王的伟大功绩不 同,这体现出重视生存权的人本思想已经萌生,从而也预示了杀俘进行人祭这种 野蛮风俗j 下在走向灭亡。 秦朝以后,处理俘虏的措施丰富起来,俘虏中的一些优秀人才被战胜者任以 官职,或设置固定的区域用于安置,或从中挑出强壮者用以充军,或予以流放等。 1 王恩田关于殉葬| 门j 题的再认识,齐鲁学干u 1 9 8 3 年第1 期,p 4 1 。 2 左传译注昭公十年七月:秋七月,平予伐h 取郏,献俘,始用人十毫社。p 1 0 1 5 。 3 左传译注昭公十年十。月:冬十一月,楚予火蔡,用隐太了于纠山。p 1 0 2 2 。 4 ( 宋) 吕祖谦左氏传续说卷1 2 哀公九年宋取郑师于雍匠,影印文渊阁四厍全书本,第1 5 2 册, p 2 8 6 5 关于长平之战中坑杀俘虏数量,历史学界意见不一,传统的历史学界大多称白起杀降4 0 余万,如郭沫 若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 】圉人民大学出版 l 2 0 0 5 年版,p 8 l :范文澜上编【 1 闺通史笫1 册,人 民出版礼1 9 7 8 年版,p 2 2 7 - 翦伯赞土编中国史纲要卜册,人民出版礼1 9 9 5 年版,p 7 8 ;林剑鸣 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版,p 2 6 5 。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白起所杀降卒最多不超过2 0 万,如张箭战国长平之战赵降卒被秦坑杀数新探,齐鲁学刊2 0 0 6 年第4 期,p 4 5 。 6 ( 西汉j 司j 导迁史记卷7 3 白起传,中华书局1 9 7 2 年版,第7 册,p 2 3 3 5 。 战争双方交换俘虏的现象也一直存在,但屠杀俘虏的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几则残 酷屠杀俘虏的史料可以很明显的反映出这个问题。楚霸王项羽打败秦将章邯后, 将秦降卒2 0 余万坑杀在新安( 今河南省新安县) 城南。另外项羽将同时起兵的齐 王田荣打败之后,认为“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 之,然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1 这次没有显示具体杀俘数量,但 肯定不少。 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与鲜卑族慕容冲的一次战役中,俘虏鲜卑族1 0 0 0 0 多 人。苻坚盛怒之下,将俘虏“悉坑之”。2 1 0 0 0 0 多名俘虏竞被活埋。 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平叛北周吴国公蔚迥时抓获的俘虏有1 0 0 万人,除了 部分逃走之外,斩杀6 0 万人于漳河岸边,一些俘虏的死尸被扔到了河里,以至于 “水为不流,血河一月”。3 由于扔进河里的尸体太多,不仅将河水染成了红色, 甚至堵塞了河流。 唐朝西川节度使陈敬碹平叛农民起义时,手下将领抓获的俘虏全为平民百姓, 而他“处心无良,不知仁理”,4 对俘虏不加过问,不论男女老少,全部杀害。唐 玄宗朝的宦官杨思晶“性忍好杀”,平定安南( 今越南北、中部以及广西、广东、 云南的部分地区) 梅玄成叛乱后,“尽诛其党羽,积尸为京观而还;平定少数民 族首领梁大海叛乱后,杨思晶率领的唐军“斩余党两万余级,复积尸为京观 ;对 于抓获的俘虏,杨思易还“多生剥其面、或赘发际,掣去头皮。5 黄巢领导农民 起义时,率军攻下潭州( 今湖南省长沙市) 后,杀掉唐兵5 万多人,以至于“流 尸塞江”:攻下唐朝的京城后,将抓获的唐朝宰相卢豫崔沆、故相左仆射刘邺、太 子少师裴谂、御史中丞赵蒙、刑部侍郎李溥、故相于琮全部杀害;第二次攻进长 安城后,怪罪京城百姓支持唐军,于是将“丁壮皆杀之”,以至于“坊市为之流血”; 攻打陈州( 今河南省淮阳县) 时,由于是饥荒之年,黄巢的军队没有充足的食物, 史记卷7 项羽本纪7 ,第1 册,p 3 1 0 、p 3 21 。 ( 唐) 房玄龄等晋节卷1 1 4 载记苻峰下,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9 册,p 2 9 2 6 。 ( 唐) 释道世法箢珠林卷8 4 怨苦篇感应缘,四部从刊初编本,p 1 0 1 0 。 ( 元) 陈天祥阴书辩疑卷3 论语,影印文渊割p q 库令书本,第2 0 2 册,p 3 7 9 。 ( 后晋) 刘啕旧唐书卷1 8 4 榻思昂,中华节局1 9 7 5 年版,第1 5 册,p 4 7 5 5 、p 4 7 5 6 。 4 竟然“俘人为食”,以至于“白骨山积”。1 原始社会人吃人的陋俗重现,被俘百姓 成了农民起义军的食物。 唐昭宗乾宁二年( 8 9 5 ) 十一月,朱全忠与割据者朱碹的军队作战时,抓获 3 0 0 0 多名俘虏,不久狂风暴起,沙尘滚滚,朱全忠认为是杀人少的缘故,下令将 抓获的3 0 0 0 多名俘虏全部杀掉。2 我们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中感悟到战争的残酷,杀俘就是一个很直接的切入点。 同时,战争的残酷性也刺激着理性的诞生,在惨杀俘虏的同时,优俘的思想也在 酝酿。优俘思想既是人们对惨杀俘虏的憎恶,也是重视俘虏生命权在人们思想上 的体现。古代兵家不但在理论上提出要宽待俘虏,不少人在实践中也履行了这一 策略,善待俘虏的政策不断出现。古代善待俘虏的政策,首先是古代仁爱与仁政 思想在军事斗争中的体现,古代的思想家针对历史上大规模惨杀俘虏的状况,提 出了战争的正义性与善待敌国民众的关系问题。如兵书记载:“兵者,所以诛暴乱, 禁不义也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 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3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 以战止战,虽战可也。”4 古代思想家认为发动战争应该是用来讨伐暴乱,禁止不 义行为的。进攻一个国家,是因为关心爱护那个国家的民众,故仁义之师不乱攻 滥伐,不杀害没有罪过的人,杀人父兄、掠人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都是强盗 行为。古兵家坚持战争的正义性,而正义与否的标尺,就在于对民众是否具有悲 悯仁爱的情怀,因为敌国士卒来自民众,是受统治者驱使而被迫与我作战的,所 以古代兵家正确认识到在敌我双方战争中,敌国士卒是无辜的,只要他们放下武 器,不再抵抗,就不能再将他们当敌人看待;应从仁爱的情怀、人性的关怀、施 行仁政的理念出发,采取人道的方式将战俘当作民众来善待。善待战俘的政策, 较之那些大规模屠杀战俘的暴行,显示了仁爱的理念与人性的光辉,具有历史的 1 l f l 唐节卷1 9 僖宗纪下,第3 册,p 7 0 6 、p 7 0 9 、p 7 1 2 、p 7 1 7 。 2 ( 宋) 薛居j 下旧五代史梁书卷1 太祖纪l ,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第1 册,p 1 7 。 3 ( 战圈) 尉缭著,钟兆华校注尉绦子校注卷8 武议,中州书画礼1 9 8 2 年版,p 3 5 。 4 ( 春秋) 司t 5 穰苴著,钮国平笺注司t 法笺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p i 2 。 进步意义。1 二、选题意义 宋朝的俘虏政策具有深入研究的巨大空间,且研究意义重大。 第一,俘虏作为一类特殊人群,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通过宋朝俘虏政策的 研究,拓展了对宋代特殊人群的研究范围,从而丰富了宋朝的历史研究内容。 有宋一代,在与各割据政权、农民起义军、少数民族及变乱士兵的频繁军事 活动中,宋政府抓获了身份各异、数量庞大的俘虏。通过对宋朝俘虏政策的研究, 分析宋朝军法对于将士处理俘虏的规定、宋朝献俘礼的特征、宋政府对身份各异 的俘虏的不同政策,能够了解这类人群在宋代的命运。 第二,目前有多篇文章对其它朝代的俘虏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该课题的研 究,不仅弥补了宋代研究上的空白,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历代的俘虏政策及 其变化。 俘虏问题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原始社会将俘虏杀掉、吃 掉,到国际上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的发表,对待俘虏的政策经历了一 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展示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 第三,对一个朝代的评价,不仅要看其经济发达程度、军事力量的强弱,还 要注重从其文明的发展程度来考察。研究宋朝的俘虏政策有利于揭示宋朝在中国 古代政治、文明过程中的发展程度。 从宋朝的俘虏政策来看,称宋朝的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前代以及后来的元朝, 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 后的”2 做了注脚。 第四,丰富了宋朝军法的研究。 目前已有多篇文章深入探讨了宋朝的军法,然而均没有从军法中关于处理俘 1 仓林忠毛泽东优俘政策与古代兵学,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入文社科版) 2 0 0 8 年第4 期,p 8 6 。 2 邓j “铭谈谈有关朱史研究的几个j 口j 题,社会科学战线1 9 8 6 年第2 期,p 1 3 8 。 6 虏的规定、抓获俘虏后对将士的奖惩标准等角度来考察,通过分析宋朝关于俘虏 的军法规定,扩充了军法研究的内容,深化了宋朝军法的研究。 第五,通过对宋朝俘虏政策的探讨,为当今各国处理俘虏问题起到借鉴作用。 目前,虽然二战后各国政府都签署了关于战俘待遇的同内瓦公约,但一些 国家虐待俘虏的现象不绝于报端,残暴的行径令人发指,其行为值得人类深思。 通过系统研究宋朝俘虏政策,为世界各国完善俘虏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三、研究现状及分析 学术界对宋朝俘虏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目前,笔者没有见到专门研究宋朝 俘虏问题的文章或专著。学者在文章或专著中虽有涉及宋朝俘虏的内容,但涉及 的对象多是宋朝初年统一战争过程中产生的俘虏、以及抓获的农民起义军,对与 辽、西夏和金等政权长期战争中产生的俘虏涉及极少。 涉及到宋朝俘虏相关问题的论文、论著有郭东旭论北宋“贼盗”重法,。文 章指出宋政府对于农民起义和士兵起义施行军事镇压和严厉的司法镇压,司法统 治中,广泛推行重法统治和法外酷刑。葛剑雄主编、吴松弟著中国移民史第 4 卷,2 从移民的角度介绍了北宋初年将各割据政权的王室、百官等迁移到开封一 带,并指出移民对开封和北宋发展的影响。这些移民,实际上是宋朝的俘虏,作 者只是从移民的角度,涉及了宋朝俘虏政策的一些特点。周宝珠、陈振主编宋 史,;在北宋初年对各割据政权的统一过程中和宋朝平定农民起义部分,提到了 宋政府对待俘虏的处理措施。何竹淇著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4 此书从正史、 文集、笔记小说中辑集了有关两宋农民战争的史料,范围较广,材料较多,从 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宋政府处置农民起义军的政策和措施。张文著宋 朝社会救济研究,5 在宋朝对社会特殊群体的救济部分,提到了宋政府对归正人 的安置与救济,对归宋的军人和战俘分别进行了探讨,接着具体分析了北宋对不 1 郭东旭论北宋“贼盗”重法,宋朝法律史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2 葛剑雄主编、吴松弟著中国移民史第4 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 3 蒯宝珠、陈振主编宋史,人民出版礼2 0 0 7 年版。 4 何竹淇著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 5 张文著宋朝社会救济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7 同身份的归正人的安置与救济,以及南宋对归正人政策的转变。 回顾上述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前人只是在行文过程中偶有提及宋朝的几类俘 虏,但均未将宋朝的俘虏政策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该课题研究还很薄弱,尚 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研究宋朝的俘虏政策, 但由于笔者学识浅陋,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外 ( 一) 研究内容 “俘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军所获也”;尔雅中解释为“取也”。 “虏”含有敌人、奴仆之意,也指古时中原地区的人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 人的蔑称。辞源对俘虏作了两种解释,其一指战争中活捉的敌人,其二指战争 中为敌人所俘,或被俘的人,与现代意义的战俘意思接近。“俘虏 的概念同时具 有动词、名词两种词性。作为动词时,指战争中将敌方或被对方抓获;作为名词, 与辞源所作解释一样。在古代,有多个词语与作为名词使用的俘虏词义大体 相同,如俘、虏、丑、生口、生虏、俘囚等,俘虏的称谓可谓名目繁多,宋朝多 沿用前代称谓。1 本文所研究的俘虏范围并不局限于战俘,宋军在边界地区抓获的 敌方百姓、抓获的农民起义军,以及在宋军武力威胁之下,力屈请降的群体等均 属于本文所研究的俘虏范畴。 本文从宋朝的俘虏种类、宋朝的献俘礼、宋朝关于俘虏的军法规定、宋政府 对俘虏的处置方式、宋政府对抓获俘虏将士的奖励政策、宋朝虐俘、杀俘的原因 等六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求展示宋朝俘虏政策的全貌,文中尤其着重于宋政府对 俘虏的处置方式的研究。 ( 二) 研究方法 1 、历史比较法 史学研究中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能更好地揭示历史事物的特征,更好地开阔 视野,启发思路,提出新观点。宋代的俘虏政策研究也是如此,采用历史比较法, 但也有不少字或训在秦汉以前有俘虏的意思,到宋朝时它们作为俘虏的词义已消失,如臣、戎。 8 通过与前代俘虏政策的比较,既能揭示宋朝俘虏政策的特点,还能从总体上揭示 中国古代俘虏政策的发展趋势以及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 2 ,分类比较法 在研究宋朝的俘虏政策时,不是笼统地提出宋政府对待俘虏的措施,而是依 据俘虏的身份特征,首先将他们分类,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特征的俘虏,具体 分析宋朝的俘虏政策,同时考察了宋朝的献俘礼、宋政府对抓获俘虏将士的奖励 政策等几个方面。 ( 三) 创新之处 关于宋朝俘虏问题的相关研究还不多,这就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空间。 关于宋朝俘虏政策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领域。俘虏作为宋朝社会的的一类特殊人群,在宋史研究中迄今还 未得以重视。虽然有论文和著作中提到宋朝的俘虏问题,但是尚未有人对这一群 体做专门的研究。本文首先将宋朝的俘虏进行分类,依据其种类对宋朝的俘虏处 置措施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宋代献俘礼的考察,从整体上勾勒了宋朝的献俘礼 特征;通过对宋朝关于俘虏的军法规定的研究,丰富了宋代军法的研究内容。可 以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深入了解宋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能够加深对宋代社会的认识。 第二,新角度。本文主要从宋政府的政策层面对俘虏问题进行研究,从宋政 府对待俘虏政策的角度,表明宋代不管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在中国古代历 史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精神层面考察,宋朝很少杀掉俘虏,反而对俘虏实 施种种优待,表明宋朝在文明程度上远远高于前代以及随后的元朝;从物质层面 考察,不管是对获俘将士的奖赏,还是对俘虏的安置,均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做 后盾,通过对宋政府俘虏政策的研究表明,在经济上宋朝绝不是传统认识上的贫 弱不堪。 第三,新观点。在俘虏政策上,宋朝政策开明,政治宽容度高,处理方式更 加灵活多样,其措施在前代基础上更加完善,这是宋朝以文治国方略的体现。 9 第一章宋朝俘虏的种类 两宋3 2 0 年间,先是平定诸割据政权,后又与辽、西夏、金、蒙古等作战, 在一系列的战争中,宋军抓获了大量的俘虏。宋朝的俘虏身份各异,不仅有敌对 政权的统治者、而且有各级文武官员、农民起义军、士兵,以及边界地区无辜百 姓。 一、俘虏的割据政权统治者 宋朝建国之初,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稳定政局、统一天下。宋太祖、宋 太宗经过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将割据政权逐个击破,结束了“五代十国 的割 据与纷争局面,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统一。1 在各地称王称帝的割据政权统治者, 或在形势逼迫之下主动纳土称臣,或在强大的武力之下被迫投降,都先后成了宋 政府的囊中之物,其地盘被纳入宋的版图。 ( 一) 荆湖的周保权和高继冲 建隆三年( 9 6 2 ) ,割据湖南的周保权向宋求救,请求宋政府帮助平定张文表 叛乱,宋政府得到了堂而阜之的的出兵理由。南下途中,宋政府向南平统治者提 出“借道”过境的要求。南平统治阶层还在为是否同意宋的“借道而争论不休 之际,宋军已大兵压境,无奈之下,高继冲只好被迫出迎宋军,于是荆南1 0 万多 户百姓都成了宋的子民。张文表叛乱被平定之后,宋军仍要坚持去湖南,其意图 己非常明显,虽然周保权的军队也做了一定的反抗,但面对强大的宋军,周保权 只有被俘的命运。 ( 二) 后蜀孟昶 乾德二年( 9 6 4 ) ,宋军两路伐蜀,后蜀孟昶以其子孟元拮为元帅,令自称神 1 有学者称宋代为后二三国时期,有人称为后南北朝时期。虞云田先生称认为:“放宽到大中国的范隔内,相 对于宋朝米说,辽、金、f i ! i 夏都已绛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是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 与之长期抗衡的对等的少数民族王朝。就此而言,就不得不承认,这时期分裂依旧足主流,大统并 未实现,宋朝确乎还称不上大一统的王朝。”引自虞云国细说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p 3 。 1 0 勇无敌的知枢密院事王昭远负责指挥全军。可惜后蜀虽然进行了抵抗,却没有认 真进行战事准备,作为元帅,孟元酷竞随军携带众多妓妾,一路游山玩水,结果 与宋军一接触,随即溃败,王昭远被活捉。宋军直逼成都,后蜀孟昶不得已宣布 投降。 ( 三) 南汉后主刘鼹 宋军灭掉后蜀之后,把统一战争的矛头指向南汉。当劝说刘娠投降失败后, 于开宝三年( 9 7 0 ) ,赵匡胤派宋将潘美率军讨伐南汉,后主刘锺多次组织抵抗, 但均一一失败,在准备乘船从海上逃跑之际,被宋军截获,成了宋军的阶下囚。 ( 四) 南唐后主李煜 宋建国之初,南唐后主李煜就对宋政府频频示好,以求一隅之安。但在“天 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1 的指导思想下,开宝七年( 9 7 4 ) ,赵匡胤派 曹彬、潘美帅1 0 万大军南下,后主李煜在金陵( 今江苏省南京市) 城破后,被迫 投降。 ( 五) 陈洪进和吴越王钱傲 割据漳( 今福建省漳州市) 、泉( 今福建省泉州市) 一带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 傲,看到其它几个割据政权的命运,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考虑,做了实力 对比后,最后选择了主动向宋政府归顺称降。 ( 六) 北汉刘继元 北汉一直生活在契丹的卵翼之下,由于契丹的大力支持及宋朝军队作战之际发 生疾病等原因,宋太祖三次北征未能达到统一北汉的目的,但对北汉的打击却 是沉重的,使得北汉“虽巢穴尚存,而危困已甚。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 以为患”。2 当南方诸割据政权被一一扫清之后,宋政府得以全力对付北方政权,太 平兴国四年( 9 7 9 ) ,宋军第四次挥师北上,在辽朝的军事援助被打退,北汉危在 旦夕之际,刘继元无奈之下降宋。 至此,宋政府结束了五代以来各地政权割据的形势,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 1 长编卷1 6 ,开宗八年十一月辛未,第1 册,p 3 5 0 。 2 长编卷2 0 ,太平兴国四年正月丁亥,第l 册,p 4 4 2 。 1 l 割据政权的土地、人口尽归宋政府所有。 二、俘虏的辽朝人员 宋太祖朝,由于宋太祖不勤远略,在世之时并没有主动进攻辽朝,只是在攻 打北汉之时,与辽朝援军稍有交锋。宋太宗早期,对辽保持积极进攻的姿态,以 收复燕云故地为念,眺望幽燕远景,并曾挥师北向,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此由积极的进攻转为消极的防御。在以后的宋辽关系中,宋方多处于守势,“澶 渊之盟”签订后,两国更是多年实行友好交往政策,和平往来成为宋辽关系中的 主流,虽然偶有小的摩擦,但是基本没有大的战事。在宋辽双方的几次直接交锋 中以及在边界地区的摩擦中,宋军抓获不少辽人,不仅有辽朝将士、也有辽朝百 姓。下面是宋军抓获辽朝人员的一些情况。 开宝二年( 9 6 9 ) 宋军攻打北汉之际,辽朝派军救援北汉,宋太祖令何继筠前 往拦截,在阳曲县( 今山西省太原市) 北两军交锋,宋军大败辽军,擒获其武州 刺史王彦符,斩首千余级,俘获生口数百人。1 宋太宗朝宋军曾有两次大规模的北伐。太平兴国四年( 9 7 9 ) 六月,征服北汉 后,宋太宗挟灭北汉的余威,试图以武力收复燕云,亲自率军北上,与契丹作战 中,抓获不少契丹人:“东西班指挥使衡水傅潜与孔守正先至涿州,击契丹败之, 生擒五百余人”。2 面对宋军的挑衅,契丹进行反攻,实行报复,镇州都钤辖、云 州观察使刘延翰率众抗敌,“三战,大破之,敌众崩溃,悉走西山,投坑谷中,死 者不可胜计。追奔至遂城,斩首万余级,获马千余匹,生擒酋长三人,俘老幼 三万口及兵器、车帐、羊畜甚众。 3 当年冬天,契丹数万人进攻满城( 今河北 省满城县) ,崔翰、李汉琼与河阳节度崔考进并力抵抗契丹,结果契丹大败, 宋军“俘馘数万”。4 雍熙三年( 9 8 6 ) ,宋军三路北伐,西路军将领潘美、杨业在 雁门( 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北口与敌作战中,“敌众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 1 参考长编卷1 0 ,开宝_ 年四月壬子,第1 册,p 2 2 i 。 2 长编卷2 0 ,太平兴国_ 年六月j 卯,第l 册,p 4 5 5 。 3 长编卷2 0 ,太平兴困四年九月丙午,第1 册,p 4 6 2 - 4 6 3 。 4 宋殳卷2 6 0 崔翰传,第2 6 册,p 9 0 2 7 。 1 2 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中路军田重进在飞狐南口擒获契丹骁将 大鹏冀及其监军马赞、副将何万通并渤海军3 0 0 0 余人。1 同年十二月,契丹大军 攻到代州( 今山西省代县) 城下,给事中张齐贤以奇计打退了契丹的进攻,并 “擒其北大王之子一人,帐前舍利人,斩首二千余级,俘五百余人,获马千 余匹”。2 成平三年( 1 0 0 0 ) ,在莫州( 今河北省任丘县) 东3 0 里,宋将范廷召等引兵 大破契丹军队,并“斩首万余级,获所掳老幼数千”。3 咸平四年( 1 0 0 1 ) 十一月, 王显上奏折称:宋军“破契丹,戮两万人,获统军铁林等。4 在宋辽边境地区,由于双方驻扎大量的军队,经常会产生摩擦,小规模战争 时有发生,有时宋朝将领会率兵跨过边界,到契丹境内抓人。太平兴国五年( 9 8 0 ) , 李继宣“领兵入敌境,获老幼千余,牛畜数百。端拱元年( 9 8 8 ) ,“契丹骑至 瀛、镇,继宣率步骑万人入敌境,抵胜务,焚聚落,获生口,契丹乃引还。5 在 这两则材料中,宋军进入辽国境内,掠夺契丹的牲口,还抓获契丹百姓。 三、俘虏的西夏人员 宋朝与西夏交往过程中,根据西夏对宋政府的态度及当时的战争形势,对西 夏的政策不断进行调整,笼络、恐吓、进攻、防守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西夏在 边界的骚乱虽不至于威胁宋政权的存亡,但时不时“被蛰”,令宋政府恼怒不已。 宋朝与西夏的战争中,抓获了大量的西夏人员。 宋太宗朝,李继捧在武力上不足与宋相抗衡,在内部又没有足够的威信以服 众,于是在宋政府的诱降政策下,主动献土并举族内迁,得到宋政府的嘉奖,成 为宋廷的座上宾。李继捧归顺宋朝后,在宋朝派他平定李继迁叛乱时叛逃,惹得 宋政府大怒。端拱元年( 9 8 8 ) ,宋朝指挥使许均跟从李继隆、秦翰在夏州( 今陕 1 长编卷2 l ,太平兴圉五年三月癸巳,第1 册,p 4 7 3 。宋史卷2 6 0 田重进传,第2 6 册,p 9 0 2 4 。 2 长编卷2 7 ,雍熙三年十_ 月内午,第2 册,p 6 2 7 。 3 长编卷4 6 ,成平_ 三年- 月丁亥,第2 册,p 9 8 7 。 4 朱史卷6 真宗纪l ,第l 册,p 1 1 6 。 5 宋史卷3 0 8 李继宣传,第2 9 册,p 1 0 1 4 4 、p 1 0 1 4 5 。 1 3 西省横山县西) 擒获李继捧。 宋太宗朝,李继迁势力相对弱小,宋廷上下对李继迁的反叛感到无法容忍, 于是多次主动征讨李继迁,旨在消灭李继迁或迫使其投降。雍熙初年,夏州知 州尹宪在地斤泽( 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大败李继迁,李继迁败逃,但 其母亲及其子被宋军抓获,另有“四百余帐”被宋军俘获后押往京城。1 淳化五 年( 9 9 0 ) ,容州观察使丁罕与李继迁作战时,“斩首俘获以数万计 。2 至道二年( 9 9 6 ) 九月,夏州、延州行营称:“两路合势破贼于乌、白池,斩首五千级,生擒二千余 人,获其酋未慕军主、吃哕指挥使等二十七人贼首李继迁遁去。”3 李继迁的 队伍这次遭受了重创,不少重要将官被宋军抓获。 宋仁宗朝,元吴势力大增,多次率兵攻宋,并取得几次大的胜利,使得宋廷 大为震惊,开始在战略上进行调整。西夏攻打丰州( 今陕西省府谷县) 时,与宋 将张置率领的军队交战,宋军“破容州刺史耶布移守贵三寨,俘获万计”。4 元丰四年( 1 0 8 1 ) 十月,宋军与西夏国相梁乙埋率领的西夏军在磨脐隘( 今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清水河边) 作战时,斩获西夏“大首领鲜哕卧沙、监军使 梁格嵬等十五级,小首领二百十九级,擒首领统军侄吃多理等二十二人,斩二千 四百六十级,获伪铜印一 。5 绍圣三年( 1 0 9 6 ) 八月,郝延路经略使吕惠卿向宋哲宗上奏称:“自六月以后 五十日间,第一至第七将前后十四次俘斩甚众,并获副军大小首领、副钤辖及得 夏国起兵木契、铜记、旗鼓。 6 元符元年( 1 0 9 8 ) ,郧延路经略使吕惠卿令苗履、刘安率兵与西夏作战,“破 荡贼众,斩首八百级,生擒带牌伪天使一,大首领二,宋哲宗对这次战役中抓获 的俘虏非常重视,下诏令吕惠卿详细询问西夏带牌伪天使,如果他了解西夏的政 治、军事情况,“宜令乘传付阙”7 。在泾原路,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留学生招生代理协议书详细版中文5篇
- 宝鸡网约车人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采油工技师实际考试题目及答案
- 初级餐饮食品安全员证考试及答案
- 行政法相关题目:行政诉讼管辖、复议赔偿等测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病历管理制度与病历书写规范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电厂外包人员试题及答案
- 环境质量精准监测-洞察与解读
- 商业综合体生态环境融合-洞察与解读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模拟试卷(成都)
- 初中拒绝烟酒教学课件
- 2025年综合类-农艺师考试-农艺师考试-助理农艺师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题100题)
- 爱工友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 酒水销售技巧培训
- 2025至2030中国航空货运行业运行分析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评估报告
- 值班水手业务教学课件
- 静脉导管感染护理
- 公司周例会会议管理制度
- 【暑假提前学】2025年秋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2单元 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第2课时
- 《秘书实务》课件-16督查工作
- CJ/T 94-2005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