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湖南自古土旷人稀, 地理位置又自成一相对封闭的区域经济地理环境, 是苗、 瑶的故乡。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湖南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在经历了大规 模的人口迁移运动之后,湖南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战乱、赋役繁重以及人口膨胀等各种原因,江西人从唐时期就开始零星 不断地向湖南迁移,并且迁移运动在明时期达到高潮,形成了以“江西填湖广” 这样一种以江西人为主的各省向湖南移民的浪潮, 而向湖南移民的江西人之中又 以南昌和吉安两府为多。移民在湖南的分布又以湘中,湘北和湘东地区为多。这 样明清时期的湖南虽然也经历了几次社会动荡,但湖南的政治、社会、经济与文 化,也随着湖南人口结构的大幅度改变而处在一种重新发育与发展的过程之中, 并且封建的农业经济也一度发展到了“湖南熟,天下足”这样一种繁盛局面。 在“江西填湖广”的同时,也交织着湖南向外省的人口迁移。明清时期,湖 湘大地已然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人地关系也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加上自然灾害、 战乱以及外省移民不断涌入后土客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湖南土著和新旧移民在本 省流移的同时,也大量地向外迁移。迁移地点以四川、陕西、贵州和云南等省为 多,成为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湖南地方志、通志、氏族资料等为主要依据, 利用人口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对湖南明清时期人口迁移原因、演变过程、数量 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 以图从人口迁移这一角度来探讨湖南近代社会的 变迁。现今的人口迁移虽是零星的和自发的,但是,研究明清时期湖南的人口迁 移活动, 从人口迁移对湖南人的血性及社会心理积淀的塑造来探讨人口迁移对社 会所造成的影响,为寻找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钥匙提供历史的思考。 关键词:明清时期关键词:明清时期;湖南湖南;人口迁移人口迁移;规律 规律 ii abstract hunan has a large of free soil and a little population in ancient time. its geography position is a relatively closed environment of a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and hunan is the hometown of miao and yao people. after the long historical heritage, especially during ming-qing times, hunan experiencing a large scale population immigrant movement. after the movement, hunans population structure had a great change. since then the history of hunan province present a more active character. the jiangxi people began to migrate to hunan sporadically and constantly since tang period because of the war, the heavy corvee, the swelled popul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immigrant movement reached a peak during ming-qing times. the movement formed a tide of immigrant which is called “jiangxi filled hunan”, because the jiangxi immigrant population take the majority than the other province. and the majority of jiangxi immigrant came from nanchang and jian region. he distribution of the immigrant in hunan show more concentrate in middle, northern, eastern hunan. then even hunan has suffer several turbulence in ming-qing times, and hunan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was also rebuild and developed accompany with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the hunans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feudal agricultural economy was once reached a prosperous situation called “hunan rich and the country rich”. at the meanwhile of “jiangxi filled hunan”, there also intertwined with the hunans population emigrate to other provinces. hunan has already got some developed at the ming-qing times. the population and the lands relation showed a tense situatio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immigrants raised because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e war and the continuing influx of immigrants from the other provinces. so the local and the new or old immigrants of hunan move to the other region and even move to the other province. the emigrant place is almost focus on sichuan, shanxi, guizhou, yunnan and etc. and the movement formed a tide called “huguang filled sichuan. this study take the previous study and based on hunans local records, tongzhi and clan records. it is used the demographics, sociology and other science theory. and the study is try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sis the cause, the process and the volume of the hunans immigrants in ming-qing times. nd the study try to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te hunan society from the population migrant angle. the population migrant today is sporadic and spontaneously, but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movement of the hunans population migrant in ming-qing times, we can analysis society influence by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through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shape the hunan peoples character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inertia. and we can supply some history clues to find the key of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the society. keywords: ming-qing times; hunan; population migrate; law 1 第一章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现状 由研一开始,在导师彭先国老师的指导下,我就开始为有关湖南地区的人 口迁移课题搜集资料,然而,搜集的过程也颇为艰难。这一课题的研究必须是构 筑在大量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对于湖南移民这一块,已经有一些前人 进行了林林总总的论述。通过查阅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发现有谭其骧先生 载于长水集上篇的湖南人由来考一文。谭先生早在六七十年前就开始注 意并研究了这一课题, 成为了研究湖南移民这一课题的开山力作。 关于湖南移民, 谭先生依据五种地方志和一些氏族志资料,通过对湖南七个州县,其中又以宝庆 地区为主的人口结构变迁做了一个框架性的统计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 又居东方之什九;而庐陵一道、南昌一府,又居江西之什九。 二,湖南人来自历古,五代至明居其什九;元明又居此诸代之什九;而元 末明初六七十年间,又居元明之什九。 而后研究颇为深刻的是谭老的高足曹树基先生,他依据现代统计学的要求, 以现代先进的统计技术,结合运用了近20种的氏族资料,进一步统计分析了湖南 人口的结构状况。其发表在历史地理第九辑的湖南人由来新考一文,问 题讨论之深刻,方法之科学,较其师之研究成果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外,还有张国雄先生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一文,文章对两湖地区 移民的原因、过程、类型、迁移路线,以及移民对经济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都 作出了精辟的论述。然其研究主要是针对湖北省的移民情况展开的,对于湖南一 区,仍可有所作为。 人口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今社会, 湖南的人口问题还有很多可值得研究的领域。例如,不止是湖南人口之由来,即 湖南人口的迁入方面,还应包括其迁出方面。为了全方位地剖析明清时期湖南人 口迁移及影响,从宏观上理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探讨湖南人口迁移 对湖南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影响,而这些迁移活动又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我 论文的选题也由此确定下来。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为明清时期湖南人口迁移,那么,什么是人口迁移呢? 2 对于这一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广义而言,人类的迁移是指个人或 一群人穿越相当的距离而作的永久性移动。”人口迁移是“人们离开原居住地, 超过一定行政界限到另一个地方居住的移动。” 请注意“永久性移民”这一概 念,因为人口移动的原因、目的以及移动的时间长短各不相同,所以有的可以称 为“移民”,有的只能称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以临时性的旅游、经商、仕 宦及其他内容为导因,这种人口的移动只是暂时性的,与“永久性移民”有着显 著的不同。他们可能在离开原居住地一段时间以后,又要返回,每次流动人口的 规模、时间、方向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因此也就无法反映人口移动的 特征和规律。而移民却恰恰不同,它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不断地从几个比较 集中的原居住地迁往目的地,有一定的规模和方向,这样也就能反映出一定的规 律。 对于移民这一概念,葛剑雄先生作出了界定,即“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 离,在迁入地居留了一段时间的迁移人口。 ”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族谱地方志官方典 籍,如正史实录等碑,墓志铭传说及生活习俗。顾颉刚先生曾指出:“我国 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但是, 谭其骧先生说:“谱牒之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皇作之祖,明人作之宗 也。”这就是说,族谱都有一个光宗耀祖抬高本族声望的毛病,而且也不能反映 整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移民的基本特征。但是在研究地区人口迁移时,正史和地 方志有所涉及的是少之又少, 氏族族谱成为研究移民必不可少的资料。 总的来说, 族谱是一个家族为了加强对族人的管理,对于始迁祖姓名、迁出地、迁移时间和 迁入地等的情况记录,因此还是较为可靠的,它弥补了正史和地方志关于人口迁 移方面的严重不足。 1.3 研究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在整个湖南发展史中,湖南人口迁移对于湖南近现代化经济的转型,对于 整个湖湘人文心理素质的形成,对于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 的。湖南人口的结构、迁移的规模、方向,都对湖南社会各个方面起到了绝对的 影响。人口的大量迁移,对于本地人口本身来讲都是一个大的改造。大量迁移人 口对土地及其他资源的开发,对湖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促 成了“湖广熟, 天下足”这一局面的形成, 并进一步发展到“湖南熟, 天下足”。 湖南由一个蛮夷之地转化为封建国家乃至当今社会粮食作物的重要输出地, 这确 是与湖南的人口迁移是分不开的。同时,移民的大量开垦也给湖南造成了一定的 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40 页。 3 环境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举足轻重的湖湘文化的孕育,本 身也是由于湖南的人口迁移才得以实现的。 还有就是迁入的人口与湖南本地蛮夷 的混居,不仅带入了生产作物、技术、器物等,也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别 样的民俗、语言等。 笔者不揣浅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湖南地方志、通志、氏族资料等 为主要依据,利用人口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对湖南近代人口迁移数量、演变过 程、原因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以图从人口迁移这一角度来探讨湖南近 代社会的变迁。综上,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当今湖南社会透析自己的过去,追本溯 源,更好地认识本省特征和优势,从而加快进行现代化的探索步伐做了一定的深 层思考。 4 第二章 以“江西填湖广”为主的人口迁入 人口的迁移方向具有可选择性,“江西填湖广”自然也不例外,这种选择决 定于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社会条件。 “江西填湖广”的民谚最早见载于魏源湖广水利论:“当明之季世,张 贼屠蜀,民殆之;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 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此谣在当时是专指清前期的移民 活动,强调的是两个移民过程的相继性,实际上早在元明之际就开始向江汉 洞庭平原大量移民了。 下面就江西及湖南两方面的人口状况对这一现象予以分析 阐释。 2.1 明清时期湖南人口的数量与地理分布 关于湖南的地理环境,钱基博先生说,“湖南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 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自成一相对封闭的区域经济地 理环境。湖南古为苗瑶之地,人们畏其多瘴,不敢前来定居,更由于交通不便, 生态环境不良,给湖南同中原文明的交流带来了诸多困难,所以到先秦时期,中 原地区开始步入封建制社会,而湖南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棒还草莽阶段。以与中原 关系较为密切的长沙而言,汉王莽时,尚称“填蛮郡”, 处于“半蛮夷”状态, 说明西汉时尚未得到中原文明的泽惠。 自隋唐,湖南与中原的交通虽有所增进, 但从总体而言,仍“殊鲜进步,故不为蛮夷所嫉视。” 因湖南地理偏僻,食货 两难,苗蛮所萃,人文少及,故宋代以前一直为流囚、遣客栖息之所。湖南人物 “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唐开科300年,长沙刘蜕始举 进士,时谓之“破天荒”。 这些都是上古时期湖南发展的情形。 湖南人口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汉书地理志。据载,公元二年长沙国 零陵、桂阳、武陵3郡,共有人口717449人,由于小部分辖境在今湖南之外,实 只508352人。 可见人烟罕至。从汉朝至明初的千余年间,湖南仍是地广人稀, 传统的农业未见完全开发。 故史记货殖列传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对此,湖南方志中多有记载:据万历年间的广志译载,湖广西部山区的保靖、 永顺等府, “其俗居常则渔猎腥笋羶, 刀耕火种为食, 不识文字, 刻木为契” ,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第六册,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1639 页。 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近代史研究所,1983 年版,第 7 页。 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304 页。 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九日,湖南历史资料,1995 年第一期, 第 105 页。 毛况生:中国人口湖南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年版,第 38 页。 谭其骧: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史学年报第一卷,第四期。 5 辰州“俗亦近之”。看得出来直到明后期,湖南的西部山区还相当落后,原始的 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劳动力的缺乏也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正史也提到,在洪 武30年(1397年),常德、武陵等十县还是“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 到1578年(明万历六年),湖南人口为1917162人,在这1500余年中,湖南人口 增加近1408810人。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曾减少到121万余, 但至乾 隆十一年(1746年),即剧增至1354万人,60年间,增加了10倍有余。至1840 年鸦片战争前,更增为1989万人。与明代人口数相比,300百年间,增加了10倍 强,与过去历代人口增长缓慢,绝对数字低微呈鲜明对照。 应当指出,清初官方统计人口与实际人口的差额应该是存在的。例如,清前 期湖南人口的大爆炸,即人口增长远远超过以往历代,绝对数量急剧增长。这与 全国人口总量剧增含有 “摊丁入亩” 政策实施前隐瞒人口的部分因素有一定关系。 但“摊丁入亩”政策颁布后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后,人口仍如前大幅度增长,如 1771 年,全省人口为 9082046 人,1780 年骤增至 15423842 人,到 1816 年进一步剧 升为 18754259 人 。由此可见,清代前期的湖南人口爆炸并非全是“摊丁入亩” 政策而致的一种虚象,也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这些人口的增加除自然增长外, 也有不少的是净机械增长,包含有相当分量的移民因素。据谭其骧先生湖南人 由来考一文: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 一省又居东方之什九;而庐陵一道、南昌一府,又居江西之什九。 对于移民迁入的时代问题,曹树基在广泛收集家族资料的基础上,确立了湖 南不同类型移民区中族与人口的数学模型, 对湖南人口的由来作出了更为准确的 统计和判断: “湖南全省人口中,56%左右是元以前移民后裔,35%左右是元代及 明初移民之后裔,9%左右是明初以后移民之后裔。 ” 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 以判定,湖南省实际是一个移民省份。 湖南省为处长江中下游洞庭湖水系,境内有平原,也有山区丘陵,面积约为 21600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2.5%。近代湖南人口多集中于长沙府、衡州 府、岳州府、永州府和宝庆府。大体而言,近代湖南人口多分布在洞庭湖平原及 湘江流域,西部及南部山区较稀疏,人口密度由平原向丘陵、山区依次递减,但 分布并不十分悬殊。以洞庭湖十一州县而言,面积4114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13.4%,1916年人口占12.3%,这是湖南最富庶的区域。人口并不集中,人口呈平 局分布的现象是农业社会的特色, 衡山县志云:“衡民自城市而外,聚处 者少,一区不过数家,一家一苑,不成村落。”又说:“按衡农居平原沃壤者十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零,第 3619 页。 清文献通考卷一一户口,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 114 页。 清文献通考卷一一户口,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 114 页。 曹树基: 湖南人由来新考 , 历史地理第九辑,第 129 页。 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 年版,第 21、 22 页。 6 之四,居水涯者十之三,居山间者亦十之三。” 巴陵县“土人居室如巢,水田 束山腰,如环,如梯级;鸡犬农桑虽一致,而村落则多散少聚,烟火不为比邻。” 巴陵与衡山,一在洞庭湖区,一在湘水中游,都是湖南的富裕地区,人口不集 中,山区更是如此。 湖南的人口迁移导致了人口的再分布,移民在迁移的过程中,也有他们的一些迁 移原则,如地域的选择、族姓的选择、就近选择等。那些土地相对肥沃易于开垦生产, 与移民生活习性相近的地方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洞庭湖周边地区就迁入了大量的移 民,以这一地区为表征的“湖广熟,天下足”也可以说与移民有很大的关系。这一地 区的人口密度之所以超过其他地区,移民向这里的集聚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因素。 2.2 迁入的可能性:江西人口迁徙的原因探析 人口迁移理论认为,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移民迁出地和迁入 地之间存在着对移民的推力和拉力。这种推拉力形成了迁移的基本动力,产生这一动力的 实质是人的经济理性和趋利行为,迁移行为的发生也往往会受到一系列经济因素的影响。 2.2.1 人口过剩 一般来说,趋利避害是人口自发流动,迁移的基本规律,是利是害乃原居地 和迁入地各种条件相较的结果。 社会人口从谋生条件恶劣的地区流向谋生条件优 越的地区,其间起主要作用的不外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人口本身等诸方 面因素,在人口迁出地表现为“推力”。从性质来说,移民都是为了谋求生存与 发展而进行人口迁移的。中国移民史上大多数是生存性移民。 在元明以前,江西是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北宋时期,江西 人口曾居各路之首,经济开发在南方属于先进地区。及至明代,虽然江西人口较 浙江稍逊一筹,居全国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纳粮有时甚至超过浙江。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都走在湖广地区之前。到明朝, 两地区人口状况的差异更加显著。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弘治四年(1491年)、万历六年(1578年)江西人口数分别为8982481人、 6549800人、5859026人;这些数字虽然与当时实际的人口数不一定完全符合,但 仍然可以反映出当时江西与湖广人口数量的不同。 以洪武二十六年为例,江西全省面积为153900平方公里,只占全国3298462 平方公里的4.67%,而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0545812的14.84%,人口密度为58.37 人/km 2 ,是全国人口密度18.36人/km2的3.2倍。湖广土地面积为362232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数的10.98人/km 2 ,而人口却是占全国总人口的7.77%,人口密度还没有 光绪衡山县志卷二十,第 4 页。 同治巴陵县志卷三九,第 45、46 页。 7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仅12.98人/km 2 。 作为湖广行省的湖南人口密度也大致如是。 江西的人口密度是湖广的4.5倍。 明代学者在谈到当时人口分布大势时曾指出: “以江北言之,两河、山东其适中者也,而最稀者陕西,最密者山西。以江南言 之,闽广、扬淮其适中者也,而最稀者湖广,最密者江浙。” 当时“江西州县,多有无田无业之人。” 成化中(1465-1487),吉安“地 方虽广而耕作之田地甚少, 生齿虽繁而财谷之利未果多小民不得安生。 ” 由 于江西人口相对过剩,外迁者甚多,且由于地域近利,湘赣境地相接,中无巨山 大川之隔,所以在江西人眼中,到湖广谋生犹如“跨过门庭”,实在是便当得很。 到弘治年间,“荆湖之地,田多而人少。江右之地,田少而人多,江右之人大半 侨寓于荆湖,盖江右之地力所出,不足以供其人,必资荆湘之粟,以为养也。 2.2.2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其实,就当时人均耕地面积来看,据有关资料计算,江西确比湖南低八、 九倍,但是江西人大量外流并不是因为田少人多。江西平均每人有耕地六亩余, 还不算太少,不至于导致农民大量外移,其主要原因还是巨室豪族的兼并土地, 导致人口相对过剩,必然会导致人地关系出现紧张矛盾的局面。进入明朝以后, 江西人口基数已经明显增大,人口迅速发展为一种必然的现象,人口密度远远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受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一定地区在一定时期可开 垦的土地是有一定限度的,粮食亩产量,在一定时期内也保持相对的稳定。人口 增多,人均耕地占有量也随之减少。如果人口的增加超过土地的承载力,造成人 口过剩,便会导致“人口压迫生产力”。 关于耕地承载力,清人洪亮吉认为,“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100 市亩),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根据当时江南平均亩产一石的生产 力水平,一人每日食米一升的最低生活标准,洪氏又推算:“一岁一人之食约得 四亩,十口之家,即须四十亩。” 这就是说,要维持起码生活水准,人均耕地 至少需有四亩,清乾隆时生产力水平当不至于低于明朝,以此估计明朝人均占有 耕地的最低标准是合适的。洪武年间,江西人均耕地3.99亩,基本达到了人均4 亩的水平,但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其中建昌府仅2.19亩,九江府最高,达到了8.8 亩。 成化中, 吉安 “地方虽广而耕作之田甚少, 生齿繁而财谷之利未 (果多) 小民不得安生。” 海瑞也曾提到:“吉安、南昌等府之民,肩摩袂接,地不能 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下册“明代各省人口数字”表,湖南大学出版社,第 408 页。 于慎行:谷山笔尘形势卷二十,中华书局,第 56 页。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零,第 3619 页。 明宪宗实录卷五六,第 1139 页。 明经世文编卷七二,江右民迁荆湖议。 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第一册生计篇,治平篇。 从翰香:论明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密集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载中国史研究1984 年第 3 期。 明宪宗实录卷五六,第 1139 页。 8 尽之使农,贸易不能尽之使商,比比游食他乡。” 明中叶以后,地主阶级的土 地兼并,使本已激化的人地矛盾更加尖锐。江西多豪右之家,互相争夺,“浸渔 成风”,广占田土。嘉靖时,原籍江西的阁臣严嵩“广布良田,遍于江西数郡。” 其中袁州一府田地“七在严嵩,三在民,在严嵩者皆膏胶,在民者皆瘠薄。” 当时有人指出“江西有等巨室,平时置买田产,遇造册时贿行里书,有飞洒见在 人户者,名为活洒,有暗藏逃绝户内者,名为死寄,有花分子户有留在卖 户,有暗袭京官方面,进士、举人脚色(以致)县之虚,以数千万计, 递年派粮编差无所归者,俱令小户赔偿,小户逃绝,令里长,里长逃绝,令粮长, 粮长负累既久, 亦皆归于逃且绝而已。 由是流移载道, 死之相枕, 户口耗矣; 大抵此敝惟江西为甚,临江次之。” 官僚地主、豪绅恶霸疯狂兼并土地,转嫁田粮差役,迫使农民破产逃亡。大 批的逃亡者,或投入势要,为家奴仆佃,或藏进深山,砍山耕活,或逃亡他省, 以避赋役, 所谓 “官有平日不到, 法度有所不加” , 还有更多的人逃往外省: “吉、 抚、昌、广之民,虽亦佃田南赣佃田南赣者十之一,游食他省者十之九。” 在兼并土地、 剥夺农民的角逐中, 僧道二家之贪婪, 亦不逊于世俗官僚地主。 宣德、景泰年间,有官员在奏报中写道: “今广东、浙江、江西等处,寺观田地, 多在邻近州县,顷亩动以千计,谓之寄庄。”而“所在贫民无田可耕,且多差徭, 而僧道丰富,安坐而食。” 我们可以做一个明代江西和湖广人口耕地的对照表 来加以分析: 表2.1 明代江西、湖广人口耕地对照表 洪武六年 弘治四年 万历六年 平均 数 时 量 期 人口 密度 耕地 人口 密度 耕地 人口 密度 耕地 人口 密度 耕地 江西 58.37 4.80 42.566.14 38.076.85 46.33 5.93 湖广 12.98 46.8310.4459.1312.1450.3811.85 52.11 资料来源: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72,乙表32 严酷的现实、求生的本能,迫使相当一部分农民伦为他人奴仆,有众多的 农民,甚至中小地主,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另谋出路。 2.2.3 赋税沉重 明中后期,整个江南包括江西在内,是全国赋税徭役最多最重的地区。而湖 明经世文编卷三零九,海忠介公文集。 明宪宗实录卷五六,第 1141 页。 明经世文编卷三二九,中逆罪正其刑以彰天讨疏。 陈子庄:昭代经济言卷三,转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 兴国县志卷三六赋役志。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1995 年版,第 551 页。 地 区 9 广赋役较江西为轻,甚至可以逃避赋役,这成为引发江西人向湖南迁移的又一重 要原因。 明成化年间,袁杰在处置流民疏中指出,包括江西籍在内的438644名流 民外逃的原因之一,就是“因原籍粮差浩繁”。 明朝江西“不苦赋而苦役”, “赋有常则,役无定款,行之弊者,至嘉靖而极。” 以里甲为例,洪武初,里 甲“本以督办贡赋,追摄公事,”后来又“贵以供应”,有名的役目达28种之多, “无名杂用旁见佚出”。 江西泰和县就“困以重征,故其时地瘠民贫,户赋丁口递 至于减。” 新干县人民的处境是:“物粮大差,百端催迫,至不能存,而窜徙于他 乡,或商贩于别省,或投入势要为家奴佃仆,民之逃亡,此其故也。” 南安、赣州 也因“赋役日增,民多逃窜”,以致“肩摩袂接”的吉安、南昌、抚州、广信、饶 州等府的剩余人口“佃田南、赣者十之一,游食他省者十之九。” 江西赋役的繁重 加剧了人浮于地的矛盾,而相比之下,两湖的赋役负担就要轻得多。 “江右之人群 于荆湖,既不供江右公家之役,而荆湖之官府亦不得役之。” 这种反差对江西 等老经济区的民众不可能不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远去两湖,不仅原籍差务可逃, 有机会的话,新落籍地并不重的赋役也可躲掉,可以说是优越得多,故“比比游 食他省”。 2.3 迁移的可行性:湖南内迁的条件 前面讲到“江西填湖广”的推动因素,现在我们来看“拉力”。从经济的角 度看,移民的迁移行为是一种投资行为,当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形成迁移决定。 在有关拉力的说法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迁入内地的条件往往比迁出地优越,但是 实际上,迁入地的条件往往是不好的,多数是尚未开发的地区。移民们需要克服 许多困难,所以拉力主要表现在有较多的谋生机会和发展机会。中国移民史上大 多数是生存型移民,而近代湖南移民也属于这一类型。下面具体来看湖南吸引移 民的条件: 2.3.1 较为优越的自然生存环境 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人口现象,受到一系列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 环境和经济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由自 张国雄,梅莉:明清时期江汉洞庭平原的人口变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载中国历史地理论 丛,1989 年第一辑。 明经世文编卷九三,第1795页。 乾隆吉安府志卷三三赋役志。 乾隆吉安府志卷三三赋役志。 光绪泰和县志卷六赋役志。 光绪泰和县志卷六赋役志。 明经世文编卷七二,邱浚:江右民迁荆湖议。 明经世文编卷二三六,钱琪:东畲先生集建县三条。 10 然条件不良或贫穷落后的地区,迁往环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居住。 江西与湖南气候、地理和水文条件相似,但由于江西人口压力及土地兼并, 破产农民迫于流亡,因而土著人口稀少的湖南,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也成为吸纳以 江西为主的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湖南有着洞庭湖平原,平原上河流纵横交错, 湖泊星罗棋布,水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湖区有着面积广大、肥沃的淤积滩地, 土质松软,易于耕种。而且从气候条件来看,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谷物的生长。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湖区周围的山区开发较 晚,存在着大片尚未利用的山林草地,山内各种土特产品种多,产量大。因此, 在农业之外,渔猎山伐各有所宜,食物易足,为谋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即 便是湘西山区,也因其山大林深,开发较晚,拥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和山林草地。 这些自然优势对外地流民而言都极具吸引力。 2.3.2 人口相对稀少,有较多的闲田旷土,这是吸引移民的最重要因素 湖广之所以要“填”,可以想象,那是因为荆楚大地太过空虚。湖南宋元以 前,开发程度就较低,人口密度也呈现偏低状态。南宋时,荆湖地区仍然是“旷 土尚多” ,“不患无田之可耕,常患耕民之不足。” 元初,“湖湘之间,千里为虚,驿驰十余日,荆棘没人,漫不见行迹。” 据 文献记载:“元明之际,湘潭土著仅余数户,后之人多来自于豫章,醴(陵)与 潭接壤,古老相传,土著亦仅存十八户,余皆无复存者。洪武之初,招集流亡, 皆来自他省,而豫章人尤众。” 所谓“仅余数户”、“仅存十八户”未免夸张, 但是人口耗损的剧烈程度却是可以想象。正史也提到,在洪武30年(1397年)常 德、武陵等十县还是“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 虽然明初大力招徕, 各地流移纷纷落居,但直至明中叶,这里的人口密度仍然不高,与人口稀少相对 应的正是闲田旷土的较多存在。 明人包汝楫曾在其 南中纪闻 中发过如下感慨: “襄江道中,沿堤上下,芦荡不知几千顷,土色青黄相错,地形亦不洼,此吾乡 腴田也。不知何故,弃不树艺术,竟作樵渔汤沐邑。海内旷土总不如湖广多,湖 广真广哉!”明末清初的动乱是湖南人口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低谷,“自崇祯十六 年(1643年)至顺治十一年(1654年),人民备历刀兵、饥荒、病役诸劫,死亡 过半,业荒无主。” 许多地方人口减耗之剧,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据文 献记载湖广道上“弥望千里,绝无人烟。”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第 845 页。 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一册,食货二,总第 4802 页。 余阙:青阳先生文集青阳县尹功铬并序。 同治醴陵县志卷六,第 298 页。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零,第 3619 页。 同治醴陵县志卷六,第 301 页。 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四,刘余谟:垦荒兴屯疏。 11 桃源、安陆诸地方志中皆有关于“元末兵燹,土著几尽” 的记载。虽然明 初大力招徕,各地流移纷纷落居,但直至明中叶,这里的人口密度仍然不高,与 人口稀少相对应的正是闲田旷土的较多存在。 “云至各族姓之来源,多属江西,又有元末明初两个时期易代之际,兵祸最 裂,乱兵巨匪,屠戮最惨,土著死亡,客民迁入,土旷人稀,各插标为记,定其 土界。”地权纠纷既不存在,移民当然就很轻易地成为新土地主人,户籍问题也 就迎刃而解。 湖南人口空虚和战争也有很大关系。当年湖南人士胡尔恺上直陈湖南利 弊疏言“自明季兵贼蹂埔残毁,瓦砾荆楼,千里如一青磷,白骨所在皆然” 。 湖南明以后战事频繁,其中最为激烈者,有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打湖南, 历时约一年,当时战争十分残酷,“十六年献贼犯长沙,南走岳阳,进 陷衡州,喋血千里,割人手鼻如丘杀掠得绅士富民则炮烙会锉,索其资,楚 庐舍殆尽”。 又有顺治二年至五年李自成残余力量乱湖南,当时湖南省尚存明 王朝残余军事力量,明军,清军及农民起义军三股力量绞合在一起,局势十分混 乱,破坏力很大。当时明军兵溃,“收山杀人,刀火之声澈于野者二旬” 。顺 治初年,永州府一州七县“户不过二万,口不过十万。” 紧接着在顺治五年十 月李自成预卜牛万才、马进忠部攻入湖南,一支攻长沙,一支趋湘潭掠舟,水陆 并进。湖南几乎全部被攻陷,所谓“诸军皆陷,独长沙尚能艰守。” 康熙十二 年吴三桂攻湖南,当时沅州府、衡州府、永州府和长沙府都已经陷落,“微响羽 檄飞征,民苦蹈汤火,逃走无际。” 该战乱历时六年,其破坏可想而知。湖南 自平定三藩之乱到咸丰元年, 二百多年间无大的战争, 承平日久, 人口增长较快,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湖南人口发展又陷入中断。 太平天国起义虽起自广西, 湖南却也是最激烈、最残酷的战场。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全省 农民纷纷响应,新宁洪大全率天地会众加入,称天德王,并一度进入领导集团, 主持太平军军事。宜章、桂阳、衡州、郴州、浏阳、湘潭、澧州等许多地方都发 生了起义斗争,与太平军呼应或加入太平军。江忠源说:“太平军进入永州境, 土匪之迎降,会匪之入党,日以千计。” 在湖南农民的响应下,太平军声威大 震,先后在长沙、湘潭、靖港、岳州、宝庆等地发生激烈战争。太平军的杰出领 袖肖朝贵、冯云山.也先后牺牲于湖南。另一方面,湖南地主阶级也特别反动和 顽固,纷纷组织武装,对抗太平军,使湖南成为镇压太平军的重要基地。江忠源 赓音布:(光绪)德安府志卷三;(康熙)德安安陆郡县志。 同治长沙县志卷十九政绩一。 同治长沙县志卷三三兵难。 同治长沙县志卷三三兵难。 道光永州府志卷五上食货志户口。 长沙县志卷三三兵难。 长沙县志卷三三兵难。 江忠源:江忠烈公遗集第三卷。 12 首先在新宁蓦勇组团,于蓑衣渡设伏,使太平军受到严重损失。曾国藩在清廷和 湖南地主阶级的支持下,创立湘军,成为太平军最凶恶、最顽强的大敌。无论在 省内还是省外,湘军都是太平军最主要的敌手。咸丰九年,石达开部太平军从江 西进入湘南,连陷桂阳、宜章、兴宁、郴州等州县。在宝庆府地与官军大战,失 败后遂活动于湘南大地,同治四年湖南境内的战事才结束。 持续十四年的太平天国战争导致湖南约200万人口的死亡。岳州府人口损失 最为惨重,约为82.3万,宝庆府人口损失4.7万;战争过程极端惨烈,浏阳县有 关屠杀的记载见载于咸丰四年:“道琼县民数百,西北各村男女死者颇多,并掠 丁壮数百。” 在醴陵县,咸丰六年,“贼猝不及避,民间劫掠一空。二十日拔 营走,沿途掳人无算,奸淫杀戮,惨不忍言。” 郴州“二月,陷郴州城,盘踞 四出, 杀戮之惨, 莫此为甚口掳去居民少生还者, 村落几成灰烬, 几于十室九空。 ” 1851年,衡州人口为275.4万,1865年为22.5万,战争中人口损失52.9万,靖州 约为15万,桂阳约为17万。“中遭咸丰、同治发逆,黔苗数次扰乱,两失县城, 兵燹后人民非复旧观。” 反映了咸丰、同治年间人口减少的事实。 太平天国战后湖南人口如分别以户二万、口十万计算,比之明万历四十七年 的户口统计数字,户26566,口146370,分别减少了23%和32%。而且清初在这 些户口统计之中,又“犹半属逃亡虚籍”。 尤其是,从这些战乱中我们可以发 现,这些战乱主要发生在农业比较发达,人口耕地集中,土壤肥沃的湖河滩区和 平原丘陵区,因此对湖南农业生产、人口和耕地的破坏又显得更为严重。战乱对 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损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更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和 逃亡,使田地荒芜,无法继续生产。 2.3.3 政府政策鼓励招垦 明清之际的人口迁移,并不完全是一种自发的人口运动,政府机构在其间起 着重要的调节职能。此阶段的移民运动形式,往往是政府招垦在前,自发性移民 在后,政府再加以疏导,政府对地区的人口迁移的流向和规模有一定的制约和影 响作用。 针对元末战后洞庭湖“耕种者少,荒芜者多”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为重建拓 展湖区经济,洪武三十年三月,常德、武陵县奏请朝廷从江西徙无田失业农民至 武陵等县落户,使“农尽其力,地尽其利。”朝廷很快同意并实施了迁江西人到 武陵等县拓荒立业的计划。 民国36年孙氏族谱卷首“始祖传”的记载反映 同治浏阳县志卷十三, 兵防 。 同治醴陵县志卷六, 武备兵事 ,第 303 页。 光绪郴州直隶州乡土志卷上,兵事。 光绪会同县志卷三户口,第 159 页。 道光永州府志卷七,食贷志户口,第 466 页。 道光永州府志卷七,食贷志户口,第 467 页。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零,洪武三十年三月。 13 了迁狭乡民到宽乡开垦运动的广泛性:“前朝定鼎,下诏抽迁江右士庶,以实兹 土。”于是“由江右而播迁荆楚者,几如江出西陵,其奔流放肆大,南合湘沅, 北会汉沔,其势益涨。” 今沅江县所见族谱中有27族即是在明初迁来。永乐 以后,自发性移民取代了政府有组织的迁徙,成为明清时期的主要迁徙方式,但 政府也有相应政府出台。到明中后期,常德等地已是“土民日弊而客户日盛矣, 客户江右为多。” “益阳人户,有明以来迁自江西者十之七、八。自他省者将 十之一二,其土著,晨星耳。” 清初,大量人口因躲避战乱而离乡背井,四处流徙,人口的大量流移,使清 政府面临着“费数年兵力,数百万金钱”而“收空虚之城郭”的严重局面。雍正 七年四月戊子日谕旨:“国家承平日久,凡属闲旷未耕之地,皆宜及时开垦,以 裕养万民之计,是以屡颁谕旨,劝民垦种。” 到乾隆初年,内地各省人口压力 严重,湖南人口压力相对还比较轻,乾隆五年七月甲午日以“各省生齿日繁,地 不加广,穷民资生无策”而“命开垦闲旷地土”,特降谕旨“凡边省内地零星地 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免其升科。” 康熙长沙府志卷15浏阳孔氏圣裔公案一文“查得浏阳孔景遊有祖孔 子本十七代孔巢,父唐时为潭州刺史,阵亡,萌男孔焕仍授父任。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铜材加工厂设备维护管理方案
- 工程项目数字化质量检测与报告生成方案
- 成品油管道输油站工程建筑工程方案
- 湖州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乌兰察布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6年来宾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完整答案详解
- 赤峰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曲靖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菏泽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秋人教鄂教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呼吸》教案
- 功能母料技术解析与应用
- 2025 医药数字化增长策略报告:以用户为中心用内容和服务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 制冷初级工培训课件
- 2025年初级养老护理员考试理论知识模拟试题(带答案)
- 甘肃教辅管理办法
- 《HJ 212-2025 污染物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技术要求》
- 档案管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老年健身知识培训课件
- 急性腹痛的鉴别与护理
- 电价分类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