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以环境问题为表象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当今人类面对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 问题。那么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 候,我们应该坚持种什么样的评判标准? 从人与自然关系出发,今天的人类应该建立 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观? 当今的中国人将如何面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研 究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笔者的观点。 我们认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社会发展中虽然是表现为一个经济问题的形态,但 是从根本上而言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实质上就是理解人的生命本性; 把握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就是把握人的发展观念;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在准确定 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 马克思哲学实现了近代哲学史上的一次深刻的革命,他之所以会提出“哲学的任务 在于改造世界”的著名命题,是因为他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把人与自然关系 作为他理解人全部问题基本的出发点。而且,马克思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始终坚 持“人的思维方式”,他从人的生命本性出发来看待交互中的人与自然,在人的实践活 动中探讨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在他看来,自然是人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人 的社会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人的历史性活动中现实地展开的。人不仅要从自然中走出来成 为人,而且还要回到自然当中去成为自然。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类 社会历史的现实体现。人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生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 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中构建人类的历史。 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观念。人类社会 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的极大的丰富,而且同时也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共 同发展、共同繁荣。因此,社会发展理论就不是单一社会内在的发展问题,而是人与自 然关系的发展过程,对象化人类生命本质,生成人类生命本性的过程。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人性;社会发展 a b s t r a c t t h ep r o b l e m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w h i c hi st h ei d e ao f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a n d n a t u r e ,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p r o b l e mo ft h e o r ya n dr e a l i t yt h a th u m a nb e i n gs h o u l df a c en o w i n t h a tc a s e ,w h i c hn a t u r eo ft h ep r o b l e mi s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 ? w h e n w ed e a lw i t h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 ,w h i c hc r i t e r i o no f j u d g es h o u l dw e i n s i s to n ? p r o c e e df r o mh u m a n b e i n g a n dn a t u r e w h i c hs o c i a lo u t l o o k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s h o u l d w eb u i l d u pn o w ? t o d a y i nc h i n a ,h o wt of a c et h ep r o b l e mo f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 a n dn a t u r ea c c o r d i n gt os t u d yt h e t h o u g h to f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a n d n a t u r e w et h i n k a l t h o u g ht h e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u saf o r m a t i o no f e c o n o m i cp r o b l e m ,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s p e a k i n g ,i ti sap h i l o s o p h yp r o b l e m ,i ns u b s t a n c e ,i n c h a r g eo f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 i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n a t u r a li n s t i n c t so f h u m a nl i f e ,s e et h r o u g ht h er e a s o n a b l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a n dt h e i d e o l o g yo f h u m a n sd e v e l o p m e n t n o w a d a yi nc h i n a ,t h es o c i a lo u t l o o ko fd e v e l o p m e n ti s a d v a n c e d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a n d n a t u r ew h i c hi sf i x e dp o s i t i o n e x a c t l y m a r x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b r o u g h ta b o u tad e e p g o i n gr e v o l u t i o ni nt h em o d e m h i s t o r y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r e a s o no fa d v a n c i n gt h ef a m o u st o p i c ”t h ea s s i g n m e n to fp h i l o s o p h yi st o r e m a k ew o r l d ”w h i c hi so nt h eb a s i so f c r i t i c i z i n gg e n m a n c l a s s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i st om a k e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a sh i sb a s i c a ls t a r t i n gp o i n tt ou n d e r s t a n da l l s i d e so fh u m a n 。s p r o b l e m a n d m a r xi n s i s t e do nu s i n g ”h u m a n s t h i n k i n g m e t h o d t o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f r o m b e g i n n i n g t oe n d h e p r o c e e d e df r o mn a t u r ai n s t i n c t so f h u m a nl i f et os t u d yh u m a n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a l t e r n a t e l y h e a l s ow e n tf u r t h e ri n t ot h er e a l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i nt h eh u m a n s p r a c t i c e f r o mh i sp o i n t s ,n a t u r ei st h eh u m a n sn a t u r e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 a n d n a t u r ei st h e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o f p e o p l e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 d e v e l o p sr e a l i s t i c a l l y i nt h eh u m a n s h i s t o r i c a la c t i v i t i e s h u m a n b e i n gn o to n l yg oo u t s i d et h en a t u r et ob e c o m e am a n ,b u ta l s og o b a c kt h en a t u r et ob et h en a t u r e 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i nt h e d i f f e r e m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i st h er e a lr e f l e c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h u m a ns o c i e t y h u m a n b e i n gp r o d u c e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p e o p l ea n d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a n ds o c i e t yi nt h e c o u r s eo f e n g a g i n gt h en a t u r e h u m a na l s ob u i l du p t h eh u m a n sh i s t o r y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a n d n a t u r e t h i n k i n g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p u r p o s eo f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i st o i i m v a n c et h ee q u i t a b l eo u t l o o k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h u m a ns o c i e t y s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n o to n l yt h e l a r g e l yr i c hi nt h em a t e r i a lw e a l t h ,b u ta l s ot h eh u m a nb e i n g a n dn a t u r e sm u t u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f l o u r i s h i n g ,s o ,t h es o c i a lt h e o r yo fd e v e l o p m e n ti sn o tas i n g l ep r o b l e m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m o n g t h es o c i e t y i ts h o u l db et h ec o u r s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r e l a t i o no fh u m a nb e i n ga n d n a t u r e i ta l s os h o u l db et h ec o u r s eo fn a t u r a li n s t i n c t so fh u m a n1 i f eb e c o m eb ye s s e n c eo f h t l m a n 】j f e k e yw o r d s h u m a n b e i n ga n d n a t u r er e l a t i o n s o c i a id e v e l o p m e n t h u m a n i t y 1 1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 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造生盟日期: 州 佳艿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l l ;! j i l :j 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i l i j $ 范大学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皇心型指导教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丧失理智的人啊,你们老是抱怨大自然,却不知你们的一切苦难都是你们自己 造成的啊! ” 引言 人要存在,必须能够生活,人为了能够生活,必须面对自然,人与自然必然会发生 种种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是人所有关系中的基本关系,一方面人以特有的方式从自然界 中获取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另一方面人以生存为基本指向的活动又反作用于自然。在 这种交互的过程中,自然为人类提供人类赖以存在的“无机身体”,人的活动又以不同 于自然自身发展的方式推动自然向前发展。 从幼年时期开始,人类就知道自身和自然处在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但是那个 时候自然在人的眼中,具有人类所不能左右的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掌握了越来 越发达的技术力量,自然的那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也渐渐失去了不可战胜性,把人的意志 力强加于自然成为可能。也就是说,随着人类技术时代的到来,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发 生了种根本性的转变。随着这种转变的深入,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 加快了自然向着人类要求转变的速度;然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紧张。 今天,人类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人类在更深入地走入自然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自 然界带给人类社会带的种种问题,如人口爆炸、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化学 废料、臭氧层漏洞等等。这些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把人类推到了毁灭的边缘。现今的 时代,人类必须真实地面对人与自然关系,唯有如此才可能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才能正 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状态。 但是,现实的对待此问题的状况却让人十分担忧。“人与自然”关系这一根本性问 题,在今天不要说从根本上解决,就是离真正认识这个问题都差得十分遥远。概而言之, 人类现今对此问题形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矛盾双方。从人的角度而言,就是应该运用人类所 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有力的工具征服自然;从自然的角度而言,它作为人类活 动的客体,就是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活动提供场所和材料; 二、目前“人与自然”之问虽然存在着一些紧张的关系,但这些却并不能阻碍人类 前进的步伐。明天的人类必然会发明更多、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能很好地 处理现存的问题。而且,现存的这些紧张关系也是人类更快、更好地发挥创造力的现实 动力; 三、表现为环境污染、化学废料、生态圈破坏等方面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从根 本上说是一个经济代价问题。只要在崇尚工业技术的同时坚持市场机制,调控社会经济 发展的状态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些观念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在唯“人是能动性的主体存在” 的观念逻辑中,人这种能动主体就与上帝等位齐肩了。要在人与自然关系阀题的把握上 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深入地认识“关系双方”在这种特殊的关系中所处的真实地位, 采用合理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有利于二者关系正常发展的人类发展观 念,找到解决双方现实观念矛盾的正确途径。从目前理论界对于此问题的分析来看,大 多数学者都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源于对“工具理性”的高扬,要根本解决人 与自然关系问题就必须反思“工具理性”条件下人类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调 整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 但真实地来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人类如何认 识自身的问题。从问题本身的表现形式而言,似乎仅仅是一个人类如何珍爱自身的生存 世界,如何与存在于其中的自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问题:但更为根本的,去| :】是人要 认识自身、要理解哲学,就绕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 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同人类生存发展始终交织在一起。 人作为“类”的存在,拥有双重生命。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自然是人的“无机身 体”,人类必须与自然发生旨在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通过这种动物 性的交换,自然进入到人的身体,在物理意义上完成自然的人化:人又是超自然的存在, 这种超自然特性决定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发生的交换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而是“本质交 换”,人类将自身的目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交换,对象化于自然界之中。人作为“类” 的存在既不是纯自然的存在( 如同动物一样) ,也是不纯精神的存在( 如同神一样) 。因 此,一当人类进行自身的生命活动,过人自身生活的时候,人必然会和自然发生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人之为人的奥秘所在。对这种关系的哲学性反思,本质上就是反思人创造 自身的基础、反思人存在的根本,反思人自身。 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他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作为人类 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类怎样认识自身,就有怎样的人与自然关系;不论何种哲学样式, 这一问题始终会被关注。马克思在其早期的哲学著作中对人与自然关系作了大量的研 究,这些研究为今天的人类思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马克思 不仅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作为其哲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完成了思考该问题思维方 式的根本变革,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真实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哲学的“人 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思考社会发展的理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发展观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研究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围绕 以下的问题而展开: 1 、入与自然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现实入手 点在于何处? 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处于何种地位? 2 、如果说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就是理解人自身的话,那么马克思是以一种什么样的 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 在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何种理论 特质? 3 、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 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究竟是一种 什么样的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层面如何体现? 4 、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今天人类社会发展理念有何启示? 我国现阶 段的社会发展思想与“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真实关系如何? 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构建适 合巾国国情的人与自然关系? 木文围绕以上四组基本问题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目的在于挖掘马克思哲学中人与自 然关系的真实观念,探求人类历史与自然历史的内在逻辑,揭示马克思哲学关心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真实内涵。因此,本文不仅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而且 要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性思考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真实指向,思考当代中国 人的社会发展观。 一、马克思哲学中的入与自然关系问题 “认识你自己! ”作为哲学的永恒追求,在不同的哲学理论形态中有不同的体现, 在马克思哲学视野内,唯有真实地理解入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认识你 自己! ”的理想追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只能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生成;人的本质也只 能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展丌。在深入地研究了人的现实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认为 人是不同于物的存在,人是自在自为的存在。换言之,从事现实生命活动的人既具有生 物性生命,又具有超物性生命的“类生命”;人所面对的世界也不是单的洪荒的世界, 人类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既要承认自然世界的先在必然性,却又不能束缚于这种先在必 然性之中;人所追求的并不是彼岸世界的真理,而是现实世界的自由与解放。 马克思以“人与自然关系”作为其思想的主题,这和他思考问题的文化传统、生活 现实有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 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都深刻地分析了德国的 现实生活世界,批判了作为德国现实生活之反思的德国古典哲学。在他看来,“真理的 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 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1 】 要以哲学批判的手段,分析人的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深入分析历史,真实地把握现实, 必须坚持“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 】而且,“这些个人 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 的生活资料。”口j 或者说,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既 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前提性,同时具有人类世界意义上的超越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展开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对理想世界的建构,对世界历 史的把握,对人类生命的探讨。可以说,在马克思的思想意识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理解人全部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深入地分析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 系思想,正是他的这一基本意识的现实体现。同时,深入探讨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 想,也是真实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前提。 ( 一) 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理解人的全部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人类历史长河之中,自然一直是与人休戚相关的存在,且不论人类为了实现人之为 人的生命本性而在自然中对象化自身本质这一现实,单从为了生命的存在,种族的繁衍 出发,人类就必然从自然之中获取最基本的能量。但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与人类休 戚相关的自然却在人类而前显得那样的“暴烈”,那样的桀骜不逊,到底是哪儿出了问 题呢? 是刁i 是人与t l 然的关系就只是人与自然的对抗呢? 人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4 不是仅仅就是为了征服自然昵? 在我们看来,这些提问只涉及到了问题的一些方面,还 没有把握到问题本身。从根本上说,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理解人全部问题的基 础和前提,人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形成怎样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以及 人性观点。 就人存在的基本特性而言,“人是一个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的存在。”【4j 不论是单个个 体的生命,还是人类生命的存在与延续都脱离不了这一现实。人类历史的过程本身就是 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象化自身本质的过程。人作为宇宙最高精华之结晶,不仅有生 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生命本性,更具有人类所特有的自为创造的能动性。人是要面对整个 世界的,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生存和活动的对象。“在人的观点来看,自然是一个威慑 着人的强大异己力量,需要不断去征服它;同样地,如果自然有知,从自然的立场去看, 也只有人刊。是有敢与整个自然抗衡、能够构成它的威慑力量的唯一强大对手。”1 5 1 因为人 类生命有这样的特性,人与自然必然地从人类历史一开始就处在了一种不可能割舍的复 杂联系之中:人与自然既分离,又融为一体;人从自然界之中独立出来,构成世界的 部分,同时人又通过自己的自为创造性的活动,将自然变成人的“无机身体”。因此可 以说,人的奥秘在自然之中,要认识人就要去追问自然;自然的特性又体现在人的生命 之中,要认识自然亦应认识人。在哲学眼中,人与自然之间拉锯式的往返,也反映了人 类认识自身的过程总是从自身外化于自然,然后又从自然回复到自身,循环往复地不断 上升。 历史地来看,在人类初始的意识中,自然对人说来首先表现为一种神秘的自在性, 形成如此的认识主要源于人无法解释自己的生命来源和生命现象。与此同时,迫于自然 神力的统摄作用,入对自然因果律的依赖性便决定了人类早期宗教崇拜心理的萌芽。正 是这一萌芽形成了人的意识的最初分化,这种分化的直接意识结果便是神学世界和科学 世界的划界。如此一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自然而然的归结为人与两个“世界” 的关系。具体说来,在神学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与神的关系所取代,人的生命与 自然的存在都从神灵( 上帝) 那里找到绝对的根据,人作为上帝的造物其本性是前定和 先在的,人的生命、本性和命运无须自己操持,一切尽由上帝安排。从而,在神学的世 界中人与自然在上帝那里实现了原初的、纯粹的同一。 与神学世界相比,科学世界则从思维的另一极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追求的 足一个完全由自然因果规律所支配的自在世界,原生性、客观性、自本自根是科学世界 的根本性质和特征。在这一世界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存在都无外乎属于自然的副产品, 即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肉体存在、生存方式以及所有生命现象都能在自然界中 获得可靠的解释与合理的证明。因此,人本身就被以本能的机械方式在物理自然中再度 抽象化了。 针对“人与自然”被人为“神化”和“物化”的双重情形,以实现“认识自己”、 完善自身本性为己任的现实的人,必然产生如此的追问:难道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 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进而把握人本身只能依靠神学和科学的方式吗? 神学世界 和科学世界对人而言是真实的世界吗? 人所面对和生存的世界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世 e 界? 为什么对人本身的认识绕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闯题? 对上述闳题追阊的核心在于 认识和解决人本身的问题,即如何理解人的自身本性,怎样把握人所参与其中的生活世 界? 人存在于多重世界之中的现实,并不是说在人的面前就有多个世界,而是从根本上 反映出了人类生命本身所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与此相适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存 在于人的多重世界之中,以不同的方式来展现。无论是人的“神学世界”,还是在人的 “科学世界”,人类所把握到的都只是人与自然多维关系中的一维。从根本上而言,要 理解“人”、人之本性就离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人与世界的多重关系中人与自然的 关系是具有始基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我们才能理解人区别 于物的特性以及人与世界互为一体的关系。我们都承认人来源于自然,自然性是人的潜 在本性,如果只认识到这一点,人对物来说仍没有本质的不同,而人之为人恰恰在于人 与自然之间不断进行着的“本质交换”活动,形成着自己的超自然本性。人证是因这种 对象性的活动才从“物种世界”中超拔出来,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历史性地生成自己, 也改变了世界。换句话说,在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活动中,入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动, 得到的却是自然咀人的方式而存在,从而使得自然与人的关系成为“为我而存在”的关 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否定性的矛盾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自然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 是人化的自然:人所认识的世界也不仅仅是自然的世界,而成为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基 出之上的属人的关系世界。这个具有丰富关系的多重世界,已与单纯的“神学”世界、 “科学世界”有根本的不同,对于这一世界既不能用神学的方式来解释,也不能以科学 的方式去论证,而只能通过哲学的方式来把握。 哲学的方式取决于哲学所面对的世界的性质,而世界的性质又是同人的活动方式、 人性展开相适应的。这样看来,哲学面对的世界就是人通过生命活动改变与创造的人的 生活世界。在这一世界中人通过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人与人的社 会关系之中,从而在人类社会中历史地追求与实现人与自然本质的统一。 ( 二)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哲学批判 马克思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来源子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通过批判的继承,发 现人与自然关系对于人类所有关系的“基始性”。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入批判,马 克思认识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 1 在马克思 的哲学批判中,他着重分析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他看来,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必 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虽然费尔巴哈“紧紧地抓住了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 罩自然界和人都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 任何确定的东西。” 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无非是“绝对精神”异化的产物,具有感性直观性。黑格尔 在自然哲学中宣称“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既然理念觋在是作 6 为它自身的否定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它对自身是外在的,那么自然就并非仅仅相对 于这种理念才是外在的,相反的,外在性就构成自然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作为 自然而存在。” 7 j 黑格尔以其客观唯心主义的方式清晰地在表达,自然是人类精神观念的 否定性实存,“外在性”是自然的一种规定或特征。然而,自然从根本上而言,是因为 “分有”了理念才有其外在的规定性,客观的自然界只不过是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是 一种暂时的、不真实的存在。在他看来,“只有理论才是永恒存在着的,因为理念是自 在自为的存在,也就是返回自身的存在。”【8 】黑格尔通过这种方式极力标榜精神的力量, 凸显理念的作用。在黑格尔眼中,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作为动物原型的绝对精神,自然中 的一切动物之间的差别不过是普遍原型的变化形态;而人却是动物中最完善的机体,可 以主宰自然,拥有至高无上之权利;能把他物都当作人的无机的自然界,当作人本质力 量的对象物。黑格尔通过他“绝对精神”的理念赋予了人“至高无上”的权利,从根本 上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这种抽象思维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就是自然界对 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界对抽象思维说来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而 抽象思维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解,然而是作为外化的、抽象的思维 来理鳃”。“对他说来整个自然界不过是在感性的、外在的形式下重复逻辑的抽象而己。” 【9 1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分析真的是一针见血,他让人们真实地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黑格尔那里究竟是如何。虽然黑格尔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现实性,他所批评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片面性做法,但是黑格 尔以“绝对精神”的“逻辑外化”和“逻辑回归”来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做法,从 根本上脱离了人与自然关系所具有现实性,完成的也只能是从“精神”到“精神”的回 归。 与黑格尔哲学不同,费尔巴哈以他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方式来阐释了他对人与自然关 系的基本看法,“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惟一的、普遍的、最高 的对象因而人类学连同生理学当作普遍的科学。”1 1o j 他也曾充满激情地告诉人们“观 察自然,观察人吧!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费尔巴哈以这种方式批判了宗 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歪曲。他认为“自然界是一切感知的力量、事物和 存在物的总和,人把这些东西当作非人的东西和自己区别开来或者具体地说自 然界对入来说就是作为入的生活的基础和对象而直接地感性地表现出来的。自然界就是 光、电、磁性、空气、水、火、土、动物、植物、人( 这里所说的人是不由自主地无意 识地活动着的存在物) ” 12 1 费尔巴哈这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紧紧地抓住了 自然界和人。” :【3 但是他却没有从根本上超越旧唯物主义的立场。首先,在费尔巴哈那 里,自然界只是一种“纯粹自然”的本真存在,只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始基,是人们感性 活动的对象性存在,而没有看到自然界是在社会、历史、工业活动的中介下形成的现实 自然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到“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 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澳洲新出现的些珊瑚岛以外 今天的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冈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其次,费尔巴哈只强调人是自然的派生物,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自然对 人的本源性,从而割裂自然与社会历史的统一,忽略自然生成发展的社会历史维度。费 尔巴哈所强调的自然对人的本源性,并不是马克思所峰持的自然对人的先在性,丽是把 人限制在对自然的屈从上。在他的理论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历史性的生 成与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因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巾批判费尔巴哈“在他( 费尔巴哈) 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当费 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 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种割裂自然与人类真实历史关系的做法,只能看到自然所具 有的纯粹“客观性”,人类历史的生成性并没有进入到他视野之内。 其三,费尔巴哈割裂了自然与人类历史的真实联系,在他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只 能是单纯的“自然关系”。费尔巴哈并没有说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然界形成与发 展的巨大作用,也就不可能真实地发现人类对自然的感性认识能力也是在人类社会实践 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五官感觉的形成是 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而且,“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了自己是 类存在物。”【1 4 j 费尔巴哈没有看到自然界同时也是人类实践的生成物,决定他不可能形 成重视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对人与自然的历史现实意识。“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 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 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甚至连最简单的可靠的感性7 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 会的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的往来彳提供给他的。” 1 5 费尔巴哈的单纯的“自然关系” 否定了他所强调的“可靠的感性”与人类现实的历史活动的密切联系,“这种活动、这 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 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变化,而且整个人 类世界以及他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是没有了。”u 6 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代表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深入分析 和彻底批判,马克思认为,与人类现实生命活动发生现实关系的自然,并不是人类产生 以前那个洪荒的自然,人也不是具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人 类的现实历史性活动中真实地展开的,这个过程就是人现实生命活动的过程,是人本质 对象化,本性生成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的一部 分”,“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 生成过程,他是直观的、不可辩驳的证明。”【1 7 j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所有关系当中最 为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维度,而且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现实 内容。 这种批判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人类生命本性并不是一种抽象的规定,不是绝对 精神的展,f :,人类的现实感性活动也并不是直观的感性活动。人类的生命本性或“类本 质”只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中才有其真实性,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发生“本质交换” 的过程中才有可能真f 把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 ( 三)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思想之根脉 马克思把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理解人全部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凸显了人类生命活动的 特质。事实上,哲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基于人与自然的紧张现实提出操作层 面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真实地把握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特性, 真实理解人类生命本性。通过对人生命本性的理解,找到入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真正根源, 从人类生命本性出发,寻找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马克 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由于没有深入挖掘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或者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 律的“科学”理论等等,这显然脱离或疏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根脉。 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理论界对于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从更加真实的意义上来把握和理解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现实价值,探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现实道路。马克思哲 学以人为其理论主题与价值归宿决定马克思哲学必然会深切关怀人的现实生命,真实把 握人类历史。在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发展中,他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确立其思想主题, 通过分析人类现实的劳动以展开主题,“三形态理论”构成这一主题的现实表达。或者 说马克思哲学是把人的现实生命和理想追求建立在人类的现实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理 论展开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无论是其分析人类社会现实的异化劳 动,还是提出人类生命生成的“三阶段”的理论都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认为马克 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是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根脉。 首先,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必须正视马克恩哲学的基本思想主题人。哲学作 为思想中把握的时代,不同时代的哲学都有不同的显性哲学主题。马克思作为一个深切 关怀人类现实生活与未来命运的哲学家,他既深刻地把握了他所处的时代,又凸显了人 是哲学的真h f 主题。那么“人”为什么会是马克思哲学的主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 研究为什么又忽略了这一主题? 正视马克思哲学主题对于我们而言又有何种样的意义 和价值? 这些问题构成了我们把握马克思哲学实质的关键要素。 从青年时代开始,马克思就表达了他对“人”的刻骨铭心的眷顾,他说“在现代, 物的关系剥 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人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这样就 给现有的个人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这种情况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任务:确立个人对 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l8 j 而人所追求的个人对 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就是人在现实的社会中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但是长期以来,我 们对马克思哲学的这一真正主题却处于遗忘状态,而以恩格斯提出的“认识与存在的关 系问题”代替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主题。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虽然也在马克思哲学 思想之内来研究人的问题,但是人的问题却从属于抽象的社会发展问题,甚或从属于体 现为阶缴斗争的现实社会矛盾等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问题,那就是无论是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学 说,还是社会发展的理论,抑或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贯彻。因 此,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把握马克思的 社会批判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其次,马克思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确立其思想主题,在分析与把握人与 自然关系( 直接表现人的生产劳动) 的过程展开其思想主题。马克思在深入地批判德国 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真实地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虽然其直接批判对象是黑格尔和费尔 巴哈,但是从德国古典哲学的所表达的哲学基本问题来看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 中强调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和自然的和解”。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道德立 法,人为世界立法等。( 这些思想观念都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看作了哲学的基本问 题。) 马克思是直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的升华。当然马克思并不是另 起炉灶地消解了问题本身,而是看到德国哲学显性问题后面的真实问题人的现实生 活。 事实上,马克思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节,就是对 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虽然这种研究的直接对象是人类的经济生活,但是经济生活的研 究所承载的却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思想主题人。在其中,马克思表达了这样几个层 面的思想:其一、自然界对人类活动而言,是具有时间和逻辑的先在性的。自然是人类 活动的直接承载者,没有自然界的现实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是 虫象的空话。他认 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生产。”1 1 刿从自然与物的交换 关系而言,“自然界一方面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 列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 身肉体生存的手段。” 2 0 l 其二、人与自然发展关系不是被动地对自然的先在性盲目地遵 从,而是通过劳动将人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贯注于对象性的自然之中。马克思强调“在实 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是作为人的直接的 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 材料) 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其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 类存在的一切关系的根本来源。“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 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必须与之进行持续不断地交互 过程中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的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 同人自身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 2 l 然而,体现人类生活本性的人与自然关系,却因为劳动异化成了与入对立的存在, 人真实的生命活动异化成了统治人类的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内在于人类生命本性 之中,但是为了财富、利益、名誉“人”却不把人的关系当作人的关系。因为“异化劳 动,由于( 1 ) 使自然界,( 2 ) 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