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 tract regio n ai e 泊 o nom y ox wr a t io n is concr etee m bed 油entof eco 加m ic dsv e l o p m e n t ins p ace and i t i s ane 肠 戈 l iv e way tobreak1 hr o u ght heli m i t o f s i n gl e re gi o nalre sou re e saudp r o d u ct iv i t y.theesse n t i al content of i ti sm ot i o nand re 一l location ofp 找 记 u ct iv efa c t o rsa m o ng re gi o ns. the雍 p l o v i n c 吧 s inqn t ra 】 c h i n ae nj o yth eadv a n t a g e s o f ri c hn a t u r a 1 r e s 0 u 心5 , tale nts audh i ghl yre l cvant in d u s tri al cha i ns .the i rcoo perati o nsho u l d s t re n gt h e nt h eb u i l d in gof d t y a g gl o m e ra t i o n胡dt b ec o n s t ru ct i o no fu rban c i r c l e . g re at汕p o rt a n c cs h o u l dbe a t ta c h ed t oa ghcul t u re , e n e rg y r a 、 vm at e ri ai , p r o d u ct i on o fm o dem e q u i p m e n 址一 t 戈hi n d u s t ri e sandt rafficn e tw0 r kfort h ec 0 llst ructio no ft b r e eb ase si nthea r e a . aisoa l t e n t i ons s h oul d bep 幻 d top ro fe s s i o nal d i v is i o n and coo p e ra t i o n , th e e x t e nsi o n ofa d v ant a g e o usin dus tri alc b a in s , th cd e v c l opm e nto f d e l i v c ryn e 卜 邢 o rks andraw m ateri aim a r k e tsins 认p ro v i n ces . the ni t can i m p ro v e th e com p re h e n s iv e 助 n o m i c s t r e n gl h o f t h o s e areasand r e a l 吐 e th c cen t ralc h l n a ,s ri s in g fast . thedi ss e “ a t l on anal y s e s t he i n t e g 旧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d i fficul t yande m p h as is b as ed on the e c o d o r q i ca n d, d c i aid e v e l o p m e n t pecul i ari1 i e s o f the 0n t ral c b 1 n a . t 七 e di 撰rtat i o n ta k e s re al 让 in g t hecen t r a l c b l na、risin g and bal a n ced devefo p m e nt 别 口 加gd i 目 七 r e n t areasast bego成 t h e ncon d u cts athoro u gb s t u d yad dp r o fo u n d c o n s id e r a t fo n o n the si gnific a n c 七 胡d con d i 6 0 nsoft h e inte gr a t edd eve lopm e nia r 口 。 . 9 血 p r o v l n c e s inc 七 n t r a i c 七 i n a w i t hm e t h ods ofapp l 殉g th eories top r a ct i ce s and com b l n i n gq u ant i t a t i v e胡a l y s isw i th q u a l i ta t iv e助a l ys is云 。 m pe招 侧 父 t i ves of r e 乡 o n a 1 b 习 n o m l c s . the g 别 叮 e th eor y isanal y z edint b i s d i 泉 姆 由t 1 0 n ai 用 u 布 b 口 脚to dssi gnthc pow erm e c h anis mofr e g i o n a l d iv is i 0 n , re gi o n a l 伽 钾. t iou m ec h ani s m , in t e re sts corres p ond i n g m e c h 画s mofre gi o n a 1 e c o d o in l c i n l e gr a t eddevefo p m e ntin c 七 川 r a l c hi na. bas in gon these , th ediss e rt a t i on ai so ex p 】 o r e sthe s t ra t e gi e s of 优 gi o n a l e c o n o 幻 口 i cin t e g r a t e dd e v e 1 o p m ent a n dthe inte gr a t ed pol 浦esinc 沁 。 t ra l 价 1 。 , 抢y w o 川5 : 笼 n t r a 1 c b l n a , re gi o d a l e c o n o 刃 。 ic , in te gr a t e d 血vel o p m ent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 他 人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的 研究 成 果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j蟾达堂 或 其 他 教 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手 写 峪顺 村 签 字 日 期 :坷年; 月 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 论文 作 者 完 全了 解j 垄 遏达堂一有 关 保留 、 使 用 学 位论 文 的 规 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 借阅 。 本 人 授权 直星人堂可 以 将 学 位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 : 石 鹰 祝 签 字 日 期 : 坷年 月7 日 导师签名 ( 手写 签 字 日 期 , 丫产了 尹 做 甲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 . 1选题背景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 经济平稳运行、 较快发展的前提。 作为自 然条件复杂的 多民族大国,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 会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 “ 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 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抓紧抓好的一项重要 工作。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中,中部地区 。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从 历史沿革看,还是从地理条件看,中部地区对我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战略地 位。中部六省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是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在全国板快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 经济总量大,增长潜力强:基础设施初具规模,辐射带动内地发展的功能强: 产业经济实力雄厚,对推进重化工业、高加工度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加快我 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作用。 但是,由于发展起点和环境、条件不同,中部地区正面临 “ 多面夹击” 的 被动局面。中部六省安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的经济发展水 平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且发展差 距还呈加速扩大之势。l ll z oo任 一 2 0 04年5 年 间,中部地区的山西、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分别 为1 1 , 1 % 、1 0 . 7 % 、1 0 . 弱、 9 . 浅、 9 . 6 % 和9 . 钱,只有tij西高于1 1 % ; 而同期东部 地区的天津 ( 1 3 . 1 % )、浙江 ( 1 2 . 码)、山东 ( 1 2 . 器)、江苏 ( 1 2 . 既)、广 东( 12. 以) 、 上海 ( 1 1 . 界) 、 北京( 1 1 . 器) , 以及西部地区的内蒙古( 13. 器) 、 西藏 ( 1 1 . 外)、青海 ( 1 1 . 既)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均高于1 1 % 。同时,中部地区 。 我国在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时,作出过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中 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占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九省区。后来,黑龙江、吉林、 内蒙古三省区纳入了沿边开放范围。 90年代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 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和政策研究” ,在 谨防中部姗陷,的研究报告中,中部地区只包括了“ 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 江西.内陆六省。本文所说的中部地区,系指上述我国内陆地区六省。 第一章 绪论 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也偏低,形成了事实上的“ 中 部塌陷”。 图 中部崛起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20世纪9 0 年代,学者们曾 经呼吁关注中国腹地加快发展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中部发展的机会终于来临。 2002年 11月,党的 “ 十六大”提出了“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 0 03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 综合优势”, 2 0 04 年 3 月份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 提出了“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 2 0 04年中央工作会议部署2 0 05年经济工 作的六项任务时,又一次明确提出“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13) 2 0 0 5 年 10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中央委员 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十项发展 目 标之一,明确了中部崛起的路径,指出 “ 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 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 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并指出 “ 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 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 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 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 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中部崛起离不开区域协调发展的大环境, 中部的崛起实质上是在国家必要的政策扶植下,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培 育自 我发展能力,实现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于 贯彻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区域的自由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冲突是客观存在的, 区 域不是孤立存在的。 14 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 趋势看, 区域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己 成 为一种趋势。因此,打破区域独立发展的思维方式,确立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已是时 代的要求。川 国家 “ 十一五”规划提出“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及 “ 主体功能区”概念。主体功能区的新提法和区域政府政策模式的转变,意味 着中国区域发展和区域合作的导向变化,该构想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即 国家通过宏观政策和宏观调控确保区域经济非均衡度的适度化,实现社会的稳 定和区 域经济的 协调可持续发展。1.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部地区要实现快速稳定发展, 当务之急是要着力实施大 开放主战略,把中部六省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市场,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强 第一章 绪论 区域内部合作。由于受行政区域划分、地方狭隘利益驱动的影响,中部地区各 省之间缺乏必要的战略联系,特别是缺乏战略协作与战略联合,造成地方 “ 诸 侯经济”、重复建设现象,这不利于中部地区整体特色优势的综合发挥,不利 于中 部相互联动、 整体崛 起. 【月 因 此, 中部崛 起必须要加强区 域合作。 只有在开 放的前提下互相沟通、加强合作,才能正确认识和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 有效配置区域资源;才能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区域市场一体化;才能在中 部六省经济发展战略上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共同争取国家宏观政策支持。 1 . 2研究意义 1 . 2 . 1理论意义 加入毋 t o 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加快,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 的以城市和行政区为单元的自闭式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或即将受到世界经济全 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势冲击。针对我国区域差异日益扩大和区域经济市 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化的现实情况,通过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在新 时期条件下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和相关体制,探索达到区域协调 发展和统筹发展的方式、方法和实现途径,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学科领 域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进行研究,有 助于通过研究中部六省之间的联动与协调发展,探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 方式、方法、实施途径和相关体制机制等问题,对形成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的机制及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1 . 2 . 2现实意义 2 o 0 6 年4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 提出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 现代装 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并逐步解决中部地区发展面临 的突出问 题, 这无疑给了中部六省新的压力。其实,中部六省也同时意识到必 须改变现状,通过打破区域间的“ 行政”分割,形成合力,实现中部崛起。作 为同一个经济板块,中部各省从本质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愿望。要完成 中央提出的三大基地建设及建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任务就必须加强各省间的 紧密合作, 要形成中部地区的联动。侧 中部地区的联动既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又有利 第一章 绪论 于缩小东西差距,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从 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也有必要实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因为: 首先,同质区域间的类似、接近并不完全等于相同,它们彼此之问还存在 着许多差异,且主导资源和资源组合特点也有差异,主导产品、产业、资源加 工转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因而同样存在着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分工 与合作,更有利于发挥各省的优势,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劳 动生产率,并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其次,这类区域既有一些共同的优势,也有一些共同的制约因素,如资金、 技术力量不足,或能源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不足等。只有集中区域内的人财物 才能联合解决一些制约区域发展的共同韵 “ 瓶颈”问题,为发挥区域内的优势 创造重要的条件。如果单干则优势既难以发挥,克服限制因素也会力不从心。 再次,通过区域合作联动,强化宏观经济的规划和协调,把目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可以提高布 局经济效益,减少计划体制下由于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各铺一摊、过于分散 所造成的浪费,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合理安排建设项目,按照需要与 可能,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地区开发项目的进度,提高时序经济效益。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东部沿 海地区得改革开放先发效应,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的力量。随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 经济增长速度。卜 10 但由 于东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技术差距和空间距离,要形成中国经济区域总体 布局的均衡态势和完整结构,唯有作为承东启西的中部挺直腰板是前提,这样 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因而,本文研究中部地区的区域合作与联动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 3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 . 3 . 1研究思路 立足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特点,以考察中部地区联动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为 切入点,以实现中部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 标, 把握区域联动发展的理论基 础,运用文献资料和大量的统计数据,在综合分析中部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和可 行性的基础上,指出中部地区联动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构建博弈模型,运用博 第一章 绪论 弈论的方法探讨中部区域如何构建区域分工动力机制、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区 域利益协调机制及其实现方式,探讨中部联动的重点领域,并提出促进中部地 区联动发展,推动中部崛起,提升中部地区域竞争力,促进区际协调发展的相 应对策和建议。 1 . 3 . 2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博弈论、经济地理 学、 制度经济学、管理统计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进行研究,力求达到前瞻性和 现实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对策性的统一,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研 究的统一,以 求对实际工作和经济决策具有参考价值。采用方法如下: ( 1) 比较分析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中部与全国的比 较,以判明中部地区 经济发展与全国的差异,找出潜力;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以及后劲的比 较,以找出中部六省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分析中部地区区域联动的可行性。 (2)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中部地区联动发展具有坚实的 理论基础,井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 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把握住中部地区联动发展的决 策方向、技术路线,又把握住政策尺度和量的界限。 ( 4 )博弈分析方法。指出区域联动需要机制保障,帮助我们了解市场开放 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提高地方及整体经济效益所产生的推动作用。 1 . 3 . 3本文的创新之处 ( 1) 在国内开展区域合作联动研究的文献虽多但大多是以东部发达地区为 样本而开展的,研究的大多是东东部合作、东西部合作以及东中部合作,有关 中部地区联动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其研究成果也有很大相似之处,多是研究 区域联动的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对区域联动合作的机制研究较少,而后者对域 经济发展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选取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 联动的机制和对策,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具有新颖性。 (2) 本论文从考察中部地区联动发展的难点、重点和机制出发,以实现中 部崛起为目 标,来研究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具有较新的研究视角。 ( 3 )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中部各省从各自 优势出发,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促进资产的跨省重组和要素的跨省流动,调整产业布局,建立新的分工与合作 体系的意义,并构建中部区域合作与联动的分工机制、区域合作机制和区域协 调机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2 . 1 2 . 1 . 区域联动发展的相关理论 1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是联动的前提条件,分工理论是区域联动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 理论是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 凡s m i th的绝对成本说和d.ri cart的比较 成本说从供给与成本的角度论述了国际贸易的成因。而哈伯勒则主张用比较机 会成本代替比较劳动成本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生产机会成本低的商 品有比 较优势,参加分工和交换能为双方带来利益。 e. h e c k s cher和b. ohlin 的 要素察赋论( h 刃模型) 认为生产要素察赋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美国学者 m.p oso ner 等提出新技术贸易论, 认为技术差距的存在使得某一个领域内新产品 问世后之后至其他国家仿制的出现以前这一段时间内,创新区域具有出口优势, 但动态技术优势会随着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而消失.r. v e rnon则提出了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认为技术条件的变化是影响工业品贸易格局的决定因素,一切产品 都有创新、成长与成熟、标准化、衰退这样一个过程,阶段的不同导致了不同 区 域 之间因地制宜 进行合作。 两 位美国 学者的 观点如出 一 辙。 111 一 哟 前苏联经济学家巴朗斯基将劳动分工理论引入经济地理学,并结合经济区 和经济地域组织研究,形成了 劳动地域分工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可归纳为地域分工发展论、地域分工竞争论、地域分工层次论、 地域分工协调 论、 地域分工合作论和地域分工效益论六大方面。r l31 其中, 分工合作论认为分 工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分工得以实施的保障,合作的目的是合作各方扬长避 短, 优势互补或优势相加,将分散的生产要素按最优结构合成新的生产力即协 作生产力,取得 “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益。这样,不仅可避免区域产 业结构雷同导致的区际冲突,而且可提高协作区域总体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的 地位与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组织的创新,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协 调化与高级化。上述理论虽然都在不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地域分工的比 较利益机 制,但他们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随后又有李斯特的动态的比较生产费用说, 第二章 区 域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日 本小岛 清的 协议分工 理论. 网 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 形式。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家萨乌什金将劳动地域分工划为六类:即在经济上完 整的地区 ( 国家经济区)之间的劳动总分工;某些个别中心 ( 工业枢纽、大城 市)之间的劳动分工;经济中心 ( 城市、联合企业、大型机械制造装配厂)四 周的,某一空间 “ 场”内的劳动分工;阶段性分工和时期劳动地域分工. 旧 劳 动分工导致经济利益的产生就是劳动分工的经济性。劳动分工的经济性有两种, 一是直接经济性,就是采用一定程度的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能够带来生产 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二是间接经济性,就是指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 为生产方式的其他创新提供了条件,而对这些生产方式创新的采用会带来生产 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 tl.l f ro be l 、 he俪chs、 e 沙 e yc等人提出了 新国际劳 动分工理论, 认为国 家力 量 和保护权力的降低导致了资本间的强烈竞争、导致了资本的结构变动,工业布 局的消费指向性重新调整,高技术由发达国家承担,低技术由第二世界承担, 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资本的流动使一些技术扩散到第二世界,通过这些部门 的 “ 滴流效应”,最终改变当地其他经济部门,并解释了 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 发展的外部动因。 l卜 18) 2 . 1 . 2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均衡与非均衡是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 矛盾统一体,它们相互交替,不断地推动区域系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 2 . 1 . 2 . 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1 、新古典理论 新古典理论( neoclas s i ca l r e gi o na 】 g m 叭b the o ry ) 的 核心思想是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资本、劳动力与技术等资源要素实现合理流转与配置, 将达到经济上 的均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 和技术三个要素,各个要素的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 在市场供求关系和资 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支配下,发达区域的资本会流向欠发达区域,欠发达区 域的劳动则会流向发达区域。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逆向流动的结果,一方面是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发达区域的投资者增加了收入,在消费递减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收入的增加意 味着投资的增加,而发达区域投资的边际收益会递减的预期,迫使发达区域的 投资者仍然回到欠发达区域扩大投资。这样,欠发达区域就会享有较高的资本 积累率和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宝贵资金。另一方面,欠发达区域的劳动力到发 达区域被雇用,所取得的个人收入除本人生活外,相当大的部分会转化为欠发 达区域的消费资金:而消费资金的扩大,也意味着需求的扩大,进而拉动生产 扩大和投资的活跃,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状态,各地区都可以分享 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区际差异最终会趋于收敛。 2 、发展经济学平衡增长理论 ( 1) 罗森斯坦 罗丹的大推进论。1 9 43 年,罗森斯坦 罗丹( p aul n.r ose nstein 一 r o d a n ) 在他的 “ 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问题”著名论文中认为, 发展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实现工业化首 要的障碍就是资本短缺,因为资本和市场必须具有相互关联的整体性和外展性, 才能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资本和市场、供应和需求必须相互补充, 相互支持。1 旧 由 于存在社会分摊资本、 储蓄和市场需求三个方面的不可分性, 小规模的、个别的部门投资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应当采取 “ 大 推进”策略。 “ 大推进”就是在各个工业部门同时进行全面的大量投资,使各种 工业部门都发展起来,才能相互依赖、互为市场,克服不可分性实现经济的大 发展。 ( 2) 纳克斯平衡增长理论。1 9 53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 r.nurkse)在 不 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了“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两个方面的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循 环: 低收入一储蓄一资本短缺一低生产率一 刁 氏 收入;需求不足循环: 低收人一低 购买力一投资引诱不足一 气 氏 生产率一低收人。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解开恶 性循环的死结,必须采取 “ 平衡增长战略” ,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国民经济各个 部门进行投资。纳克斯强调了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扩大市场容量 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同时纳克斯的平衡增长不仅包括工业,还包括农业、 外贸等,尤其重视农业的作用。侧 此 外, 还 有 纳 尔 逊 扭 :rn e lso n ) 的 低 水 平 均 衡陷 阱 论 , 莱 本 斯 坦 ( h. u ib e ns te in) 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等。 上述理论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均衡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的平衡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的加速,各区域 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据此,主张在区域内 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 衡投资,各产业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 1 . 2 .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1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1 957 年瑞典 著名 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o.m y r d a l 决出了 累积循环理论。 其认为 发达区域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必然导致储蓄率和市场发育程度均较高:这就意 味着下一轮新增投资,既有现实的资本保证,又有现实的投资机会;投入高、 产出高从而收入会更高。浏这样循环往复的结果,发达区域的财富会不断积累。 同样道理,不发达区域由于大量资源要素被发达区域吸引而流失,使投资条件 不断恶化,经济增长不断萎缩。缪氏提出了 “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 罗 。 9 即 hi cal d ual e co n omy ) 理论,他认为,由 于 发 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 之间不 断相互作用产生了不断增加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使核心地区表现为一种上 升的正反馈运动,而边缘地区则表现为下降的负反馈运动,由此产生累积因果 循环拉大了区域差异。原因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波效应远远大于扩散效 应,会出现 “ 马太效应”,主张实行国家干预. 2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1958 年赫希曼在 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 也提出了“ 涓滴效应”( tri ckli n g . d o w ne fe c ts ) 和“ 极化效应”( pol a 对 比 ede 白 龙) 的概念。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区域差异会逐渐 扩大;但从长期看, 涓滴效应会缩小区域差异。赫希曼的结论是: “ 发展是一种 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因为不平衡增长激励创新,使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活 力。为了突破各种外部条件的限制,赫希曼认为政府应进行相应的干预。一方 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要引导投资集中到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 性最大的产业,获得效益后,再投资改善基础设施部门,改造进一步投资环境。 另一方面,为减少 “ 极化效应”过于强烈带来的区域差异扩大,政府也必须在 适当的时候采取措施,使 “ 涓滴效应”能抵消和超过 “ 极化效应”。由于政府 的干预作用,从长期看区 域间是会趋向均衡的。川 此外 , 还有 威廉姆森 ( o.wili i ams on)的 倒“ u ” 理论、 弗里德曼 (z.r. f ri ed m 阴 ) 的中 j 合 一 外围理论、 弗朗 索瓦 佩鲁(r .p erroux) 的 增长极理论等。 概而言之 ,上述非均衡发展理论大多强调了发展对于非均衡的依赖性,并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认为无论经济发展处于何种水平,非均衡发展是绝对的,而均衡发展是相对的, 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忽略了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2 . 1 . 3区域合作理论 2 . 1 . 3 . 1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 0 一 60 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开始兴起。1 9 68 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 库泊出版了 相互依赖的经济,区 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阐明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 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因此各国、各地区之间应该积极开 展区域合作,以便谋求共同发展.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是资 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通过经济关系连接起 来, 并且西方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其主要指标有: 贸易依存度、 贸易结合度、对外依存度等。侧 2 . 1 , 3 . 2协同论 协同论是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才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新学科( 由西德理论物理 学家 h 哈肯提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 区域经济系统可视为非平衡开放系统。非平衡性是指在地区、部门之间经济的 不平衡发展。开放性是指区域系统内外往复不断的人员、财物和信息交流,以 实现区际生产要素流动与区际贸易。 显然, 区域子系统也具开放性。 别 例只有这 样,地区和经济部门之间才能密切联系,互相依赖。否则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 用必然减弱。协同发展理论主张区域经济发展要有利于优化全区域自 然资源、 经济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消费市场和交通枢 纽并使各产业形成最佳的区域组合;通过促进欠发达区域的快速发展,使区域 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国 2 . 1 , 3 . 3 “ 新功能学派”理论 “ 新功能学派”理论成功解释了欧美成功发展的贸易集团模式, 揭示的是 一种制度驱动、竞争型的贸易 集团合作模式。训 其主要 特征, 是参与区 域合作 的成员基本上是发达工业化国家( 也有个别新兴工业国) ,所要达到的合作目 标 是经由经济合作最终达到政治合作,合作的途径主要由各成员国通过协商谈判 建立统一的区域组织,并分阶段推行以削除贸易障碍为中心的经济合作措施。 第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2 . 1 . 3 . 4 “ 经疥圈”或 “ 成长三角”理论 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潮流来看,“ 增长三角”或 “ 成长三角”( q 盯叭b t ” a n 少) 是 1 9 90年以来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出 现的一种新型国际区域合作模 式、一种新型经济地域类型、一种新型跨国经济合作区概念。学术界一般认为, “ 增长三角”或 “ 成长三角”是指由几个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国家的部分地区组 成的小范围的经济合作形式,它通过各国为这一地区提供的各种特殊政策,充 分发挥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地域上的便利性,建立起以 吸引外资、 扩展对外贸易 为主的外向型的,包括生产、贸易、旅游、科技、交通运输、能源环保、通讯 以 及人力资源开发 在内的综合性经济区。因“ 增长三角” 或“ 成长三角” 概念 也可适用于一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功能在于,通过生产要素重新配 置减少了成本而使区域内生产的商品在全球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结果合作双方 都从中受益。对于成长三角合作模式成功发展的条件,该理论认为主要有:第 一,参与成员存在较强的经济互补性;第二,地理上的接近:第三,政府的支 持和政府间的政策协调;第四,基础设施发展良好:第五,具有向其他地区扩 展 的 潜 力 . 国 2 . 1 . 4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是在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 的是探索如何实现区域之间经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以及区域经济利益与 国家经济利益的和谐。与区域经济的其他理论相比较,该理论还处于形成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书中,对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的含义作了四方面的解释:第一,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第二,公平 竞争, 特别强调发展机会的公平;第三,承认市场机制作用下区域发展的不平 衡性,但是政府要扶持欠发达区域的发展,消灭绝对贫困;第四,实施空间一 体化战略,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对区域经 济的 干 预。 侧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个新理念己为理论界所广 泛接受,也成为我国 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准则.训目 前国民经济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统筹区域发展将是21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重大问题。未来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明确的区域战略为依据,逐步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完善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统一安排解决各种问题区域 的发展,将治疗区域经济领域中已经存在的落后病、衰退病和防治现在的膨胀 与萧条病结合起来, 形成相互合作、 相互支持、 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川 2 . 2国内外典型案例及启示 关于区域合作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 我国“ 珠三角” 、 “ 长三角”等国内几大经济合作区和欧盟等国际性区域合作组织的成功模式和 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2 . 2 . 1国内典型案例 改革开放后,“ 长三角”与 “ 珠三角”创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成 为我国经济区域中增长最快、 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区域。 20世纪80年代初, 我 国率先在珠江三角洲创办经济特区,成为了外商投资的热土。20世纪90年代, 随着浦东的开发、上海的发展,带动了长江三角洲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 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也为中部 崛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2 . 2 . 1 . 1“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1 、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以加快市场化进程促经济发展 “ 珠三角”发展从启动到起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初状况 的体现。自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在国内实行市场化取向 改革和对外开放,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允许采用各种灵活措施接受来自 香港的 资本主义企业。这一转型给珠三角的经济注入了活力。珠三角经济发展态势之 所以如此迅猛,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投资者对这里日益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区域 统一大市场有着良 好的预期。划 没有障碍和壁垒, 拥有共同的公平、有序的市 场法则,使得珠三角的消费、出口和投资三大市场需求潜力放大,资源的配置 效率不断提高,要素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2 、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发展外向型经济 “ 珠三角分的起飞与其能够高密度地吸纳资本是分不开的,而其吸纳资本 的能力又是与它充分利用自 身特殊的 地理位置优势有很大关系。 20世纪70年代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末以来,“ 珠三角”就大搞 “ 三来一补”等外向型经济,在充分发挥地理位置 优势的条件下促进了各种民间合作、地区合作、跨省和跨国合作。改革开放以 来,“ 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了 其地理位置优势,注重从香港等地的产业引进 和替代发展,并建立起轻纺等产业的集群发展态势。 2 . 2 . 1 , 2 “ 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1 、地方政府为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推波助澜 在 “ 长三角” 地域经济发展与合作中,政府从台后走到了台前,从被动的 执行公务变成了主动为企业服务。这些地区的政府领导还通过相互走访与考察, 交流经验、互通有无. 川 政府的 这种省区间的协调为企业营造了 一个既充满竞 争又相互帮助的 “ 求大同、存小异”的发展环境。在达成多方共识的情况下, “ 长三角”区域内、区域faj的合作都取得了相当大的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出现多年企盼的积极变化,包括两省一市领导参加的 “ 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 “ 1 5 +1”的城市领导参加的 “ 市长论坛”, 交通、旅游、人才、金融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和协调机制等对长三角的经济发展 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 、产业集群发挥了明显的经济效应 在经济体制创新和政府的合理引导下, “ 长三角”地区成功地形成了服装、 家具及一些小商品的集群发展模式。如在浙江义乌建立起以专业化和低成本产 品 批发为 特征的 企业集群模式 。 。目 前,义乌己 形成了 服装、 饰品、 针织、印 刷 包装、文具用品、家具、毛纺、拉链等在全国具有很高市场占有率的八大优势 产业集群, 涌现出“ 浪莎” 袜业 等一 批知名品 牌。阁义乌 产业集群的 最大优点 是可以实现低成本、低技术的专业化分工,使得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 迅速增加。再如在浙江宁波形成了以西服、衬衫生产为龙头,集羊毛、羊绒、 童装、针织、丝绸、 皮革系列服装的生产集群,一批拳头产品打入国内 外市场。 在服装业的带动下, 宁波的许多与服装相关的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可见,“ 长 三角”的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极大的促进了 整个长三角经济 的发展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3 、重视科技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以上海浦东和苏州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为代表的长三角科技园区是长三 角经济圈最有代表和示范意义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是上海成为长 。 何静, 农贵新_ 我国发达地区产业族群发展棋式及推广前景 j 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 2 加4 年,( 3): p 27 1 3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三角龙头的重要基础之一。上海市六个最大的产业基地,即上海浦东微电子产 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基地、上海浦东软件开发基地、上海外高桥国际物流基 地、金桥现代工业基地和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基地都在浦东。苏州新一轮的崛起 及其在十多年间迅速跃居国内城市竞争力的前列,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 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启动之初,苏州工业园 区就有清晰的定位:建设具有国际竟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 的 新 城 区 . 冈 4 、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支持 “ 长三角”地区有着极为发达的基础设施和跨区域快速交通网络。这些完 善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交通网络把以上海为中心的近20个接近或达到现代化水 平的大中城市连成一体,把山东、安徽等邻近省市纳为了自己的大市场腹地。 这极大的提高了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工作效率,方便了区域内外的人际 沟通、往来与经济合作。 2 . 2 . 2国外典型案例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一些国际性区域合作组织给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宝贵 的经验。在这方面,世界上进行的最早、做的最好的当属欧盟。 2 004年 5月 1 日,欧盟成功东扩,如今已成为一个经济实力超凡、合作程度最高、区域内各 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为接近的囊括25 国的区域联合体。 从煤钢共同体到关税同盟、 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统一大市场,以致如今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成员国 之间经济政策领域的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切 而在此过程中,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可以说是促使成员国加强合作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步。欧洲统一大市场的 形成消除了成员国之间贸易的非关税壁垒,实现了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 形成了比美日 等国更为广阔的范围安排,从而极大的促进了成员国之间贸易量 的提高和合作程度的加深,使区内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欧盟东 扩后,欧盟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实行单一贸易制度即实行统一 的贸易规则、统一的关税、统一的行政手续,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大欧盟的贸易 量,繁荣欧盟各国的经济,提高其经济效率。 在管理机构及其协调机制设置和 运行方面,欧盟也堪称典范。从性质上讲,欧盟是一个高度的一体化带有超国 家性质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它具有严密的法律体系,并定期更选出一个成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员国作为轮值主席国负责欧盟整体的内外事务。欧盟实行的是混合代表制,并 设有四大主要机构,它们是作为咨询和监督机构的欧洲议会,作为立法决策机 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