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坤道论思想探析 陈卓 摘要作为生活于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家,吕坤( 公元1 5 3 6 1 6 1 8 ) 的哲学思想 已经被当今豹许多学者所涉及,丽他哲学思想中的道论部分相对来说讨论的入并 不多,即使有的学者提及到了,但却显得比较简略,因此吕坤的道论思想还有进 一步深入的必要,此篇文章就是在立足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吕坤的道论思 想所做的迸一步的探究,以期最大程度地彰显这位先哲的思想精粹。 本文除余论外,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吕坤的生平及其道论的学术背 景。首先概要介绍其生平。并简要她介绍了吕埤的学术概况,吕坤的学术著作大 都完成于他致仕乡居期问,因此也可以认为,他的道论也是他于亲身经历中体悟 出的思想结晶。其次,这一部分还简要地介绍了吕坤所在时代的学术发展背景, 即作为官方錾学的程朱理学受到来自陆王心学的挑战,而且这两派后学的流弊在 当时已经十分显露。 第二部分明确吕坤的道的具体内涵,重点介绍吕坤的“道脉”说。吕坤的道 不回于理学的形而上之道,丽是“日用”之道,在本体意义上。遭即是“中”,又 是“一”,也称“中道”,在工夫意义上道又指“中行”、“执中”、“执一”。鉴于 理学内部的“道统”之争以及明中后期以来理学末滤所出现的为学弊端,他提出 “中道”的“道脉”说。 第三部分是从本体论角度对吕坤的道的阐释。从本源上说道就是气,因为气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从形之有无上看,吕坤的遭又是无形的实有。道不离器, 道在器中,但道又不直接就是气,因为理是气之理,所以说吕坤的道是合理气之 道。最后是从本体高度对道自身特质所做的揭示,道由两方面构成,即自然的方 蔼和当然的方面,自然的方面是指人的欲望等禀于气质的存在;而道的当然的方 面则指人的知觉灵明,人的道德理性。吕坤强调指出人要充分发挥道的当然的方 面,去战胜道的自然的面。也就是“以理御气”,从而实现“还本归全之道”。 第四部分,从心性上论述了心、性与道的关系,以及“性道”的实现。吕坤 在人性论上持“性”观,反对宋儒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 二性观。在对“心”的论述上,g 坤继承了朱子“遭心、人心”的说法,以“遒 心”为“中”,提出道心即人心的“道心人心统一”说。吕坤发挥孟子尽心、知性、 知天思想,认为“尽心便是致知,知性便是格物。”“知性”、“格物”是实现“性 道”的工夫,丽格扬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知行并进又是格物的工夫。 本文第五部分为余论,着重分析了吕坤以中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 不大的原因。涉及到吕坤的学术的语言风格,吕坤本人学术成长历程以及道的内 容特征等问题。 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发现,吕坤所谓的道是即本体即工夫的,从本体上说,道 的内涵主要是指“中道”。同此它不仅仅包含儒家的仁义之道的内容,蕊且还指万 事万物之中”;从工夫上说,道又是“执中”,“执一”。总之,吕坤的道具有独 特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吕坤中道中行天道心 t h e s t u d y o nl u k u n si d e ao fd a o c h e nz h u o a b s t r a c t :a sat h i n k e rw h o1 i v e dd u r i n gt h el a t ei n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 t h o u g h to f l u k u n s ( a d 。1 5 3 6 - - 1 6 1 8 ) h a s b e e ni n v o l v e db ym a n ys c h o l a r st o d a y ,b u t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h i s 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 h a sb e e ns t u d i e dl e s s e v e ni f m e n t i o n e d ,i ta p p e a r ss i m p l e ra n di n c o m p l e t e s ot h e r ei sn e c e s s i t yt os t u d yo n t h i s e s s a y , b a s e do ns o m er e s u l t so fs t u d yo ft o d a y ,t r i e st o d os o m e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o n l u k u n si d e ao fd a oa n d h o p e st or e a p p e a r t h es u c c i n c to ft h i sg r e a to l dt h i n k a t t h e r ea r ef o l l rp a r t si nt h i sa r t i c l ee x c e p tp r e f a c ea n dt h el a s tc o m m e n t t h ef i r s t s e c t i o nd e a l sw i t hl u k t m sb i o g r a p h i c a ln o t ea n dl e a r n e db a c k g r o u n do f m i n g d y n a s t y h e r en o to n l yd o e sp r e s e n tl u k u n s b i o g r a p h i c a ln o t e b u th i sl e a r n i n gs u r v e y f r o m t l l e s em a t e r i a l sr e l a t e d ,w ec a ns e et h a tt h eg r e a tt h i n k e rm a t c h e dh i sw o r d sw i t hh i s d e e d s l u k u n s c h o l a r s h i ph a db e e nc o m p l e t e dd u r i n gt h et i m ew h e nh e l i v e dh i s h o m e t o w n ,s ow ec a nc o n c l u d et h a th i si d e ao fd a nw a st h e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o fh i s 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t h i sp a r ta l s oi n t r o d u c e sb r i e f l yt h el e a r n i n gd e v e l o p i n gs i t u a t i o n o ft h a ta g e s :a st h er u l i n gc l a s sp h i l o s o p h y ,m a s t e rc h u t h e o r yw a sc h a l l e n g e db y m a s t e rw a n g s t h e o r ya n d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 i ri n h e r i t si nm i n gd y n a s t y h a dm u c h m a l a d y i nl e a r n i n g t h es e c o n dp a r te x p l i c i tt h ec o n c r e t et h ei n t e n s i o no fd a oa n dh i st h e o r yo f d a o m a i l u k u n st h e o r yo fd a o m a iw a sb a s e do nh i si d e no fd a o t h ed a om e a n s s t a n d a r d a n d “w a y so f a c t i o no rc o n d u c t i o n ”o nt h eo n eh a n di t sn a m ei s m i d d l e ”o r o n e o r w a yo f m i d d l e ”a n do nt h eo t h e rh a n di ta l s oi s “a c to rc o n d u c tp r o p e r l y o r “h a v i n gk e p to n e sa c t i o np r o p e r l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p e c i a ll e a r n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 l u k u n p u t f o r w a r dh i st h e o r yo fd a o m a ia n dn a m e d d a o m a i “m i d d l e o r “p r o p e r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i sa n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nd a of r o mt h eo n t o l o g ya n g l e d a oi sq i f r o mi t s o r i g i n ,b e c a u s eq ih a db e e nc o n s i d e r e dt ob et h eo r i g i no f t h ew h o l ew o r l d d a ni si n v i s i b l e ,b u ti tt r u l yi sb e i n g d a oe x i t si ne v e r yc o n c r e t eb e i n g s b u ti ti sn o tq i d i r e c t l y , b e c a u s el ii st h ea t t r i b u t eo fq i l u k u n sd a o i se n t i t yo fl ia n dq i t h el a s t p a r tr e v e a l st h ep e c u l i a r i t yo f d a oa si t s e l f d a ni sm a d eu po ft w oa s p e c t s ,n a m e l y , i t c o n s i s t so fm a t t e ra n dr e a s o n l u k u ne m p h a s i z e dm a ns h o u l dt a k ef u l l ya d v a n t a g eo f t h ea s p e c to ft h er e a s o no fd a ot od e f e a tt h ea s p e c to fm a t t e ro fd a o d e f e a t i n gt h e i r m a t t e rm e a n s “m a n a g el it or e s i s t q i ”,a n do n l yb yt h ew a yo n e c a nm a k et h ew a yo f r e n e w i n g o n e sg o o dh o n e s tn a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c o m et r u e t h ef o r t hp a r td e a l s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o fm a i l sx i n ,x i n ga n dt a o ,a n da tt h es a m e t i m er e v e a l i n g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x i n g d a o 。l u k u np e r s i s t e di n t h e o r yo fy i x i na n d o p p o s e dt h o s et h e o r i e so fs e p a r a t i n gm a n sc h a r a c t e ri n t ot w od i f f e r e n tp a r t s l u k u n i n h e r i t e dt h et h e o r yo fd a o x i na n dr e n x i no fc h u sa n de x p l a i n e dd a o x i n “m i d d l e ” a n d p u tf o r w a r d t h e t h e o r yo fy i x i n ,w h i c h m e a n sd a o x i ni sr e n x i n f i n a l l yt h e l a s t p a r t o ft h e e s s a yi s s e v e r a lp e r s o n a l v i e w p o i n t s t h a t w h yt h e t h o u g h to f d a oi n f l u e n c e ds l i g h t l yt ol a t es c h o l a r s t h i ss e c t i o ni st h es u m m a r i z m i o no f t h ew h o l ec o n t e n t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s t y l eo fe x p r e s s i o no fd a o ,h o wt h et h e o r yo fd a oh a d b e e n p u tf o r w a r da n d w h a tt h et r a i to fd a o i s ,e t c g e n e r a l l yt a oo f l u k u n i sp r o v i d e dw i t h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k e y w o r d s :l u k u nd a oo f m i d d l ea c ta n dc o n d u c tp r o p e r l y t i a nd a o x i n i v 引言 学术界目前对于吕坤道论思想的研究不是很多,就笔者目前所能发现的相关资 料来香,这些研究大概可以分成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论及吕坤的哲学思 想与理学关系的。有学者认为,吕坤的哲学思想是“对理学秘心学韵批判与修萨, 其思想理论为总结和修正理学,为实学思潮的兴起作了初步的理论准备。”( 顾 高评传第1 0 8 页) ;有学者认为,吕坤哲学思想是对道学的批判 ,或将其定性为明中叶“反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宋明理学史下卷第5 1 7 页) :育掌者认为吕坤的哲学思想“是反王学的,或反理学末流异端的,但不 能说他的思想是反程朱的更不能笼统的说他是反理学的。”( 昌坤评传第3 0 9 页) 第二个方面是将他的思想定位为“吕坤的求实思想”,并认为吕坤所谓的“实 学”有其特定时代的特定含义,即是针对当时理学的空疏、不切实用、虚伪、言。 行不一而发。“而实学则是指言行一致、躬行实践的事功之学。”并认为吕坤在 知行问题上,“坚持重行的认汉路线,强调了经世致用”。( 明清实学思潮史 麓4 7 8 页) 第三个方面涉及吕坤哲学思想妁本体论论。认为缝在本体论上持“气东 论“或“曝持气一元论“、“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或“坚持和发展了唯物 主义元气本体论”。( 顾高评传第1 1 6 页、宋明理学史下卷5 2 7 页、洛学及 其中州后学第2 7 7 页) 、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 下) 第9 4 6 页、明清启蒙学术 流变第2 0 l 页) 第四个方面论及到了吕坤的“公欲观。”( 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第8 7 页) 第五个方面是关于吕坤整体学术思想的较细致的研究。马涛敦授的吕 坤患悠研究以及吕坤评传站在思想史的角度上,对吕坤的整体学术思想作 了一定的考察,并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中国思想家的思想,但在 方法的运用上,有时不免存在以马克思主义的既定体系来套解原著作者的思想之 嫌。 1 :日总体来讲,除侯外庐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简要评论了吕坤的“道”之 外,目裁对吕坤道论思想方面约专题讨论还显缛有些不足,本文试黪在现有研究 的基础上,尝试对吕坤的道论思想做以探究。 一、吕坤生平及其道论的学术背景 ( 一)吕坤生平及其学术简介 昌坤 公元1 5 3 6 一f 6 【8 ) ,名坤,字叔简以旧染之污也,自号新吾,晚号拖 独居士,河南宁陵人。质稍鲁钝,书不能成诵,苦训诂家言,乱之益不能解,坤 乃一切弃嚣,默坐澄心,体认本旨,久之丁悟,入目即不能忘。年十五读性理诸 书,欣然有会,作夜气钞、作招良心诗,嘉靖辛酉举于乡,隆庆辛未成进 士。”授知县,擢吏部主事,稽勋郎中。历山东济南道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 布政使和左、右佥都御史等职,官至刑部侍郎。 吕坤居官期间,对当时官场上“打成片牢不可破之熟套不念民乍、奔走 世态”的腐败丑恶现象深表痛恶,决心“以伊尹之志为己任,以社稷苍生为己责”, ( 贺侍御侯碧塘去伪斋文集卷四) 做官要为民谋利益。吕坤在襄垣县任内 多“有异政”,。明末清初的关中学者李颓对吕坤治襄垣的政绩颇有称颂,他说:“吕 新吾知襄垣县,躬亲讲劝,专务德化,政暇即单骑巡行阡陌,督耕课农,树艺桑 麻视县事若家事,视民产若己产。”吕坤居官期间为政清廉,翱翔仕路三十 余年,而家无厚产,囊鲜余财,清约俭素,依然如窭人。致仕乡居以后,平时严 格课子弟门人以孝友质朴,崇俭汰奢靡家居二十余年,足未尝一及公庭,口 未尝一及身家事。独利病兴革,有关桑梓,不惮为百姓请命,言之台司守令,侃 侃谆谆必得当而后止。虽如此,然而吕坤虽日怀社稷苍生之忧,满朝推戴,但不 肯枉道求合。 吕坤“归家居,杜门谢客”,潜心于学术的研究和著述。家届二十年,自奉俭 约,门无长衣,不置牛人产,不改造门弟惟日与远近门弟子,讲论身心性命 之旨,以体认为功夫,以修齐为事业,以继往开来为己任。千里负笈来学,成称 沙随夫子。”吕坤的学术著作,大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吕坤著作很多,主要哲学、 伦理学著作为呻吟语,( 阴符经) 注,文集汇编去伪斋文集。呻吟语 是一部哲理性著作,涉及他对宇宙、人生、命运、时事、治道、物理、人情的精 妙见解,吕坤在呻吟语序中指出作此书的目的,他说:“三十年来,所志呻 吟语凡若干卷,携以白药。”同一时代的关中儒者冯从吾评论此书“论道理曲 尽人情,论人情曲尽道理,不惟同学者读之欣然痛快,即素不信学者读之亦 末有不翻然悔悟,勃然与起者矣,是语也,其于世道人心不小。”。吕坤语言平实 孙奇逢吕待郎公坤,中卅1 人物考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4 5 8 页 神宗实录卷5 8 7 ,明实录类纂,武汉 “版社,1 9 9 0 年,第1 2 1 5 页 r 坤传明史卷二二六,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5 9 3 7 页 叫书反身录论语子路篇,二曲集,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 9 9 6 年,第4 7 8 贞 ( i 刿) 吕坤去伪斋史集序( 王印序) 吕新吾先生去伪斋文集,清康熙1 3 年刻奉。( 以下均简称文 集,版奉均相同) n d 寇功德碑记宁陵县志卷二 r 沙随先生裥记7 7 宁陵县忐卷六十二 人物,宁陵县志卷九 ( i w ) 冯从哥呻吟语序,冯少墟集,卷十三冯恭定公全书清康熙癸丑年重刻奉 2 简约,清四库全书总目卷九三评论此著的思想特点是:“大抵不侈语精微,而 笃实以为本,不虚谈高远,而践履以为程,在明代讲说诸家,似乎粗浅,然咫咫 寸寸务求规矩,而又不违戾于情理,视陆学末派之猖狂,朱学末流之迂腐,其得 失有间矣”。此著既不虚谈高远,富有哲 甲性,又渗透着禅学和道家意味,因此数 百年来,广为流传。 反映吕坤哲学思想的著作除了呻吟语之外,主要还有他的文集汇编去伪 斋文集。其门人朱国桢为此文集撰序云:“吕先生既居林下二十年,时不能 用,则有去伪文集若干卷。盖扶世俗病根,直指出示。一牛得力处全在于此, 所谓质鬼神而无疑,俟百世圣人而不惑。夫伪何得? 先生于真也,真伪之分先后 之辨也”,”表明吕坤此书的写作目是为了揭世俗病根,辨学术真伪。此序还评价 了吕坤学术的风格,序文日:“先生以性命为堂奥,德义为樊篱,诵读为饮食,神 气清宴,心宁高明。慨然于世之炫耀夸张,丧尽本实,相习为伪,以自误并误天 卜j 者,故其言平实简约,树骨训典之区,取材于旷衍之路,而归根于平淡精实, 登堂入室,凑泊古儒先之辙。”( 同上) 反映出吕坤平淡质朴的学风和求真求实的 治学态度。 吕坤在学术e 还具有勇敢的创新精神。明史吕坤传说他“居家之日,与 后进讲习,所著述多出新意。”明崇祯朝的汪永瑞他所著的吕沙随先生祠记中 也评论说:“吕先生之学以自得为宗,不切切训诂,而于古六艺之旨博宗贯串,驰 骋上下,皆有以穷其旨趣而通其大意。至于天地鬼神阴阳之变,山j i l 风土之宜, 兵谋权术,浮图,老子之所记载,靡不抉择而取衷焉。”这些部是吕坤学术创 新精神的反映。 ( 二) 吕坤道论的学术背景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责令编纂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等三部士子必读书,由明成租亲自作序,颁行天下。其初衷是试图以程朱理学统 一全国思想,来强化封建统治,从而实现“以是而兴教化,以是而f 人心俾 人皆由正路,而学不惑于他歧,家孔孟而户程朱,必就真儒之用。佩道德而服仁 义,咸趋圣王或之归。顿回太古之淳风,一洗相沿之陋习”。之理想教化作用。 就明代设立科举制度的本意来讲,是为了圣人之道与国家政治的有机结合。然 而,在程朱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其弊端己日益显露。儒生们为科举考试求取官职, 陷于桎梏辞章支离繁琐的境地而不能自拔。而于四书、五经等儒家之思想精义却 去伪斋文集序( 朱国桢序) ( d 进五绎叫书性理大垒表皇明文衡卷五四部从刊初缟集部第3 3 2 册 不能认真加以领会。与吕坤同一时代的士人何良俊指出:“自程朱之说出,将圣 人之言死死说定,学者但以此略加敷衍,凑成八股便取科第,而不知孔盂为何物 矣。”同一时代的学者归有光揭露这一社会流弊可谓一语中的,他说:“夫终日 呻吟,不知圣人之书为何物,明言而公叛之,徒以为攫取荣利之资。”。由此可见, 以追求道德完善为其终极价值理想的道学,已经堕落成谋求私欲的工具,言行不 一的伪道学了。 明中后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又是一个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明中叶 时,王守仁( 公元1 4 7 2 1 5 2 9 ) 之心学异军突起,独辟蹊径,自成一说。王守仁“别 立宗旨”的“致良知”说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提出“存理去欲”。他把作为“天 理”的“良知”说成就在人的心中,不假于外求,这就比朱学所讲的“明理去欲” 的理论明白简易,“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同时,他把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的“良知”本体下降到人人皆有,圣愚皆同的普及地位,所谓:“良知之在人心, 不但圣愚,虽常人亦无不如此。”。由于王学容易为人所接受和传播,加上他的门 牛弟子便天下,他们借助明中期以来蓬勃发展的书院讲学活动,更加扩大了王学 传播的范围,遂使姚江之学“风靡”天下,而震动了朱学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思想 界。吕坤在答孙月峰文中评论这一现象:“周佰时刻意讲学,尚是傍人脚 跟走弟每与谈论,每多乖驳,大都谈本体,宗上乘,不能接引后学,近日多 是此等流派,不出姚江黄安口吻耳。”( 答孙月峰,文集卷三) 王守仁的学说,处处是打破道学的陈旧格套,处处表现出一种活动自由的精神。 王的学术可谓是一种道学革新运动,也是一种反朱学运动。但由于王学在核心理 论“致良知”说上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而且,他在不同时期所强调的侧 面不同,加之其门人弟子的资质各异,对师说的理解不同,以及对社会和学术思 想弊端的认识差异,故在王守仁去世后,王学开始分化,一直延至明末。与吕坤 同朝为官并反复论学的邹元标概括了明代以来程朱之学与陆王之学的发展现状, 他说:“自朱陆分弛,步趋朱氏者严关楗,饬藩篱,人无得而问之。而成病其随 事格物,未免弃内狗外之弊。河津余干确守其说,至新会陈氏悟自然之旨,余姚 王氏发良知之旨,大抵宗象山。而王氏雄锋朗畅,足以发抒其蕴。于是学者尽宗 新学,顾其弊也,乃至阔略躬行。”此一时期学术上程朱理学一派与陆王心学一 q ) ( 1 蝈) 何良俊四发斋丛说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 0 3 册齐鲁书社,1 9 9 5 年 0 ( i 蚶) 归有光山含示学者,震川先生集卷七,四部丛刊第2 6 3 册 步进智、张安奇顾宪成、高攀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9 9 页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页 步进眢、张安奇顾宪成、高攀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0 0 页。( 此文中认为这一矛盾 是:既然“眺无不善”“知无不良”而且“人人所同具”,那么“良知”就不应有“昏蔽于物”的可能: 反之,此说就是无的放矢。) ( 清) 孙奇逢邹忠介元标,理学柬传卷二f 五,山东友谊出版社,1 9 8 9 ,第1 8 8 5 页 派此消彼长,吕坤描述了当时的学术状况,他说:“近日学问,不归陆则归朱, 不攻陆则攻朱。”( 答姜养冲,文集卷四) 从明代中期至晚明时期王学分化的总趋势来看:有的固王学正传,有的则发展 为独立的“异端”学派,有的表现为由王学而返归朱学,有的则修正王学,而更 多的是流入王学末流,谈空说玄之风弥漫于学术思想界。邹元标在阳明捌堂记 中指出当时王门后学的( 他称其为“后儒”) 丑态,他说:“夫先儒之一体也,合 天下以成其身;后儒之一体也,借天下以济其私;先儒之圆神也。本之方以直; 后儒之圆神也,流于诡与随,藉口交道接礼之说,无论宋薜齐,七十五十百镒, 皆可受矣,藉口委曲行道之说,辙环列国,为是不脱冕而行,非矣! 藉口猿较犹 可之说,和光同尘,为是先薄正祭器,非矣! ”认为王门后学流弊,其罪责不在 王阳明,而在于其后学对“万物一体,圆融无碍”一说的理解各异所致,“流弊 至此,夫岂先王使之然也。”对于社会上的王学末流之弊,吕坤揭露说“近有念 不及民物,学不本诚敬,心不存惕励之忧勤,抬瞿昙馀唾,开方便法门,以自适 其猖狂恣睢之意,薄庸言庸行为土苴,视三百三千为桎梏。”。他还将“古之圣贤” 与“今之学者”相对比,他说:“古之圣贤,会天地万物于一身,不曾谢却天地万 物,摘出此身作自家另行修治;而今学者,起念便觉天地万物不亲不故,与我无 干,不痛不痒,与我罔觉。及其聚会讲求,不过理会古人多年卷宗,拈起磨勘, 深文细索,无了无休”。( 答顾泾阳,文集卷四) 总体上讲,宋明理学在明 代所表现出来的流弊,用吕坤的话可概括为“伪”和“腐”。吕坤说:“世之病讲 学诸家者,其说有二,日伪日腐。伪者,行不顾言,腐者,学不适用。”( 杨晋 庵文集序,文集卷五) 上述弊端表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明中后期的发展明显地偏离了先秦时期 原始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中说:“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止于至善”是“明明德”和“亲民”的 目标,而后两者则是向前者这个目标无限靠近的方法和途径。再进一步来看,“明 明德”和“亲民”要通过具体的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在这八个条目中,前五个条目通常被认为是“内圣”的 方面,所谓“内圣”指内修圣人之德为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也称作“修身”:后 面三个条目则指“外王”的方面,而所谓“外王”即外施王者之政,为个体价值 的最终实现,。在大学中,“内圣”与“外王”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动态过程。 在孔盂原始儒学那里,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倾向于“外王”层面的社会理想, ( 清) 孙奇连口忠介y c 标,理学宗传卷二卜五,山东发谊版社,1 9 8 9 ,第1 6 2 3 负 r 黄k 义l 螂清之际经世思潮的新趋向江海学刊2 0 0 1 年第六期第5 4 页 而不仅仅是属于“内圣”层面的“修身”。“外王”是目的,“内圣”是手段,如果 仅仅只注重于儒家义理的学习,而不看它是否对社会有实际意义,也就是说,如 果不使之落实_ f “外王”,那么,所谓的心性之学也就必然无什么实际用处,也就 难以和遗弃社会人伦去追求虚无寂灭的佛老之学划清界限。明代中后期的程朱之 学和陆王之学恰恰就暴露出这些弱点。程朱道学成为官方之学后,其发展日趋僵 化,“内圣”的方面几乎要丧失怠尽;王学发展至其后学,一些王学末流学者疏于 躬行实践,因此儒家的“外王”层面也没有得以实现。更无从谈“内圣”和“外 王”的相互贯通了。 总之,儒学发展至明代中后期,传统儒家的弊端已经十分严重了。导致儒家 传统之道也被时代湮灭了。吕坤的道论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产生和形成起来的。 二 “一”、“中”之道的“道脉”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系儒家和道家对道都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在道家 的创始人老子那里,道有宇宙本体与自然和人事的规律的二重含义。儒家的创始 人孔子则以仁义忠恕论道。唐代的韩愈在原道中对儒家传统之道的内容是这 样定义的,他说:“建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之谓道,足乎己 无待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凡吾所谓道德之者,合仁与 义言之也。”意谓“道”与“德”这两个范围是儒、佛、道所共同使用的范畴, 是虚位,但各家所使用的内涵都各不相同。儒家之道的基本内涵是“仁”与“义”。 宋代理学以儒家的“仁义”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融合了佛、道关于道的思想, 把“道”( 也称为“理”) 作为形而上学的道德本体。这个终极性存在的“道”,在 程朱谓之“天理”、“太极”;在陆王谓之“心”或谓之“良知”。无论程朱或陆王, “道”、“理”或“天理”或“太极”,尽管具有“客观事物的规律”这一层含义, 但其最本质的含义却是道德之“仁”。单就程朱来说,“道”被认为是“形而上者”, “气”是“形而下者”从理主化生天地万物的逻辑过程来看,是珲先气后,从理 气的形而上下来看,是理本气末。尽管朱子一再主张道器的统一,程朱学派所维 护的道仍具有道器两分的倾向,道器为二容易导致“道”的孤绝化这种“道” 的境界固然高超,然而他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是缺乏号召力的。从而使得理学一开 始就透露出理论脱离实际、理想脱离现实的端倪。9 吕坤的道继承了传统儒家“道”的内容,又对宋明理学的“道”加以修正 关r e 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学柞出版社。2 0 0 1 年,第7 0 页 ( 唐) 韩愈腺道,韩昌黎先生全集卷卜一中国书店,1 9 9 1 年,第1 7 2 页 范扛向理学的产生及其历史命运,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1 ,第7 8 页 6 和改造,把程朱派所谓的形而上的“理”和“道”下落到具体的人伦日用当中 论本体不离工夫,论工夫不离本体。 ( 一) “道具于人心,散于事物,行于日用” “中庸”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论语雍也云:“中庸之为德比,其至矣 乎,民鲜久矣。”在这里“中庸”是指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中”还有一个意思 是“中行”,孔子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出。”( 论语f 路) ,子思进一步论述了孔子的思想,他说:“君子中庸,小人 反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之( 反) 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又说:舜其大 智也与! 舜好问而察尔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 中庸) 这 早的“中”指无过无不及:中庸以中为“天下之大本”,“喜怒哀乐之未发,谓 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吕坤吸收了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以道为“中”,故其道称“中道”。吕 坤释“中”为“太过与不及之君也”,”他说:“中道者,圣人之权衡度量也。”( 淡 道,呻吟语卷一,以下均简称谈道卷数、版本均相同) 意为“中道”是 圣人权衡度量的标准。吕坤的中道( 他有时也称之为“中”或直接称作“道”) 涵 盖宁宙间的一切事物,他说:“中之一字,是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东西南北于 四方。此是南面独尊,道中的天子,仁义礼智信都是东西侍立,百行万善都是北 面受成也。”( 同上) 中又是最高的本体,它贯穿于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事物,“宇 宙间有了这个,别个都可勾消,五常、百行、万善,少了这个,都是一家货,更 成什么道理。”( 同上) 它不仅指“道理当然”而且也指“气数之中”,宇宙间万 事万物都离不开中,有了中,它们才有自己的秩序,“中之一字,不但道理当然, 虽气数离了中,亦成不得寒暑,灾祥失中则万物殃,饮食起居失中则一身病。故四 时各顺其序,五脏各得其职,此之谓中。”( 同上) 因此,此“中”是指本体。作为 本体,中道又具有客观性,人可以认识它,以至于掌握它,但是它却不因为人的 “心力”勤或者弱的差别而有所改变。“道在天地之间,不限于取数之多,心力勤 者得多,心力弱者很少,昏弱者一无所得。假使天下皆圣人,道亦足以供其求, 苟皆为盗拓,道之本体自在也,分毫无损。”( 同上) 圣人往往和道相契合,“世有 圣人,斯道有主,”然而“圣人往矣,而中道自在。”( 同上) “道”是“无名”的,它“一无所着”、“一无所有”、“空空洞洞”,所以它“不 可倚着,才倚一分,便是一分偏,才着一厘,便是一厘碍,”( 同上) 故日:“惟 中道无名,五行、百常、万善皆偏名也。”( 同上) 道如果具体到某一个具体事物, ( 1 蝴) 吕坤谈道,呻吟语卷一江西省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一年刻本 就是偏,而不是“中”了a 从另一方面说,道虽然无名,却是实有,道存在于每 一个具体的事物当中,而对于某个具体事物而言,它却又是“一”了,因此吕坤 把道又称作“一”。,因为“道尽于一,二则赘,”( 同上) 万事万物部贯穿着“一”, “万事万物都有个一,千头万绪皆发于一”,所以人应该“千言万语皆明此,千 体认,万推行皆做此一。”( 同上) 也即是说人应陔在“求一”上用工夫,“得此。 则万皆举,求诸万,则一反迷。”( 同上) 道既是“一”,又是“无名”,因此对于 道来说,言语越多,便越说不清楚,“道有一真,而意见常千百也。故言多而道愈 漓;事有一是,而意见常千百也,故意多而事愈偾。”( 同上) 既然万事万物都有 个一,而一又是道,那么每一个具体的事物就都是道了。正因为每一个具体的事 物都是道,所以吕坤认为道随处可见,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他说:“耳闻底, 跟见底,身触,头戴,足踏底,灿然确然,无非都是这个,括起端来,色色都 是这个。”( 同上) 同时,“中道”既然是“无名”的实有,所以也需要靠人去“真体认”才能获 得,吕坤说:“事事在道理上商量,便是真体认。”“真体认”在道德领域内体现 为能够实现并且贯通儒家的“内圣”和“外王”,而所谓的“内圣”和“外王”也 是“仕”和“学”的关系。吕坤反对将仕与学分成两段,他指出:“自大学 之教不明,而仕与学分为两段。”( 别尔瞻书文集卷四)“家食之所诵读, 与居官之所设施,理虽无二,而事则不同。”( 同上) 因此上他要求为官之士人 学者应事事关心,处处留意,将下学与上达相贯通。他把“士君子”分为“用世 之人”和“世用之人”。“夫用世之人,明习世故,练达朝章,大之而朝政之低 昂,纪纲之张弛,风俗之美恶,边防之废修细之而古今名物,礼乐刑名,等 威器敛此非不忘天下者之所留心乎? ”( 同上) 并认为“窃惟士君子非世用 之难而用世之难。”他推崇“通才”,批评专一钻研学问的桎梏辞章不能自拔的 “腐儒”。他说:“才贵通,不贵一;事贵习,不贵料。学问不厌迂缓,考不厌 庞杂,学不厌居奇。”( 向上) 认为只有将学问与事功相结合,才能真正体悟出 儒家之道,“措身心于天下国家,始知四书、五经布我肺腑于百世之上, 天地万物布我形骸于六合之中。”( 同上) “真体认”也口q 做“执中”、“执一”,吕坤说:“圣人执中以立天地之极。” ( 谈道) “执中”指实现“中道”的方式或途径。道就是万事万物之“中”,这 个“中”的实现又必须靠“执中”的工夫,因此从整体上看吕坤论道是即本体 即工夫的。 那么,具体来说究竟什么是中道呢? 道指“中行”,吕坤是这样解释的,他说: “或润中之道? 尧舜传心,必有至玄至妙之理? 余叹日:只就我两人跟前说这饮滔 不为限量,不致过醉,这就是饮酒之中:这说话。不缄默、不狂诞这就是说话之中; 这作揖跪拜,不烦不疏、不急不徐,这就是作揖跪拜之中。”( 同上j 吕坤认为“中 行”就是“不惊人,不苦人”的“尧舜周孔之道”,他说:“尧舜周礼之道只是傍 人情,依物理,拈出个天然自有之中行将去,不惊人,不苦人,所以难及。后来 人胜他不得,去f j 寻出甚高难行之事,玄冥隐僻之言,怪异新奇偏鼬幻妄以求胜 不知圣人妙处,只是个庸常”,( 同上) 道就存在于具体的人伦臼用当中,“道具 于人一已、,散于事物,行于目用。”( 明庸,文集卷六) “不日用,非道也; 离事物,非道也;不合于天下万世公共之人心,非道也。”( 同上) 总之,“至道 之妙,要说说个甚然,却只在匹夫匹妇共知共行之中,”并且“外了这个,便是虚 无。”( 淡道) 吕埠批评当时一些学者,“把神化性命看得太玄,把日常事物看得太粗,原不 曾理会,理会得来,这案上罗列的,天下古今万物都在这里,横竖推行,扑头盖 面,脚踏身作底都是神化性命,乃知神化性命极粗浅底。”( 同上) 吕坤所谓的 “神化性命”不仅“极粗浅”,而且又是天然自有的道理,他说: “与一客共酌,指案上罗列者谓之日:这安排必有停妥处是天然自有的道理。那童仆 见一昱上案,将满案樽俎东移两动,莫知措手。那熟眼底入眼便有空位,来来便有安排,新者 近韵,l h 着退后,饮食居左,匙著居右,布置得宜楚楚齐齐。这个是粗底,若说神化性 命不在此,却在阿处? 推之耕耘簸扬之夫,炊爨烹调之妇,莫不有神化性命之理,都能到 神化性命之极。”( 同上) 因此在吕坤看来,所谓的“神化性命”,也就是理学所说的“道”,它就在日 常事物之中,是靠人们的身体力行所能够把握的到的。 ( 二)“道脉”说 单就儒家来说,道统意识作为一种观念,其主要意义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着一个圣人以“道”相传的谱系。把这一观念明确化的是韩愈,但如果追溯其源, 可以说早在先秦儒家那里就已经萌发。孔子尊崇尧舜文武之道,视尧舜文武为圣 人,且以继承、宏扬古代文化者自居,实开道统意识之先河。孟子“证人心,息 邪说距破行,放淫辞,以承三圣”( 孟子滕文公下) ,自称?“乃所愿,则 学孔子。”以批判异端邪说,维护圣人之道为己任,孟子在圣人统绪之中又加上 了孔子。在他那里,道统意识的意味更浓。韩愈既承前儒之说,又受佛学“法统” 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概括出“道统”范畴,并打出维护“道统” 的鲜明旗号。宋儒接过韩愈维护“道统”的旗帜,并把它进步理论化、系统化, i 岛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第2 2 2 2 2 4 页 9 提出所旧“十六字心传”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 精惟一,允执厥中”,程朱一派队定这十六个字是尧舜、禹三圣相传的道统的真 传。在宋儒的努力下,道统意识的影响日益深广,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种极为重 要的支配人心的观念性力量, 道统意识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道统本质上所反映的是一种 “i e 统”意识。受正统意识的支配,中国的先儒力图使圣人之道永恒地维持着一 种高度的纯洁性,他们在观念e 决不容许他们所理想的原则沾染上任何灰土杂质。 其次,道统使圣人权威和经典权威的延续成为可能。无道统意识,圣人和经典及 其权威就只能属于过去的东西,随着历史进程推移或时光的流逝,它们的作用就 有可能淡化、衰减乃至消失。程颢浼:“今去圣久远,逾数千年,然可覆而举之 者。侮之? 得非一于道乎? 道之大原在于经,经为道,其发明天地之秘;形容圣 人之心,一也。”。道为圣人发明,它储存于经并且通过圣人心传的形式才能延续 下来。从这一层面看,道统意识是对圣人意识和经典意识的补充,使作为正统的 儒家思想文化绵延不断、历久不衰,从而获得了一种永恒的权威形式。 鉴于明中后期以来的学术发展状况,于是吕坤吸收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提出了 “道脉说”。他曾作道脉图,“道脉图,非独立一说,乃尧舜禹汤文武孔盂 之陈谈。鄙人正以异端横流,正脉湮塞,独抬出此一赤职,以示学者。”( 与总 河刘晋川论道脉图,文集卷三) 表明他提出“道脉说”的目的是护卫传统儒 家之“道统”。 以复兴儒家“道统”自居的“理学”,视儒学以外的释、道两家为“异端邪 说”,宋史之道学传序中说:“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 语焉两弟洋,异端j 邪说超面乘之,几至大坏。”宋代理学所谓的“异端”是指释 道两家。吕坤之异端比理学所谓的异端涵盖的范围要广泛,吕坤对异端是这样说 的:“异端者,本无不同,而端绪异也,无论佛、老、庄、列、申、管、商,即 伯夷、伊尹柳下惠都是异端,”甚至“子贡子夏之徒都流而异端。”( 谈道) 并 认为儒家与其他各家之学源同而流异,他说:“盖端之初分也,如路之有岐,未分 之初都是一处发脚,既出门后,一股向西南,股向东南走,走到极处,末路梢 头相去不知几千里,其始何尝不一本哉。”( 同上) 同时也说明了儒学与其它学说 的差异是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并且这个差异不断加深。由于各个学派的本源 相同,所以吕坤所谓的“异端”只是针对儒家的正脉而言的,而理学所谓的“异 端”就是“异端之异端”了,吕坤称理学末流尤其是王学末流为“吾儒之异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加密算法效能评估与政策法规影响报告
- 2025年民办教育机构合规运营与品牌建设实践案例研究报告
- 2025年海洋生态修复技术与海洋环境保护政策创新研究报告
- 2025年房地产企业多元化布局下的产业链协同效应深度分析报告
- 现代煤化工培训课件
- 2025年营养师资格证考试冲刺试卷:深度解析基础理论与实操技巧
- 2025年Python边缘计算架构考试专项训练试卷 知识点精讲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CPA)考试 会计科目冲刺复习必做模拟试卷
- 2025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押题试卷 时政素材专项训练
- 2025年高考数学三角函数专项训练冲刺押题试卷
-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河源市小升初分班考试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
-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课件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科书解读
-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五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神农架的传说》课件
- 《植物资源学》课件
- 建筑工程质检与验收
-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与作业设计的关联性研究
- 幼儿园教师考核评价量化表
- 台达DELTA变频器VFD-EL系列使用说明书和手册(完整中文版)VFD007EL23A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