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模印制版与雕版印刷的关系探源——模印图形在陶器上的运用.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模印制版与雕版印刷的关系探源——模印图形在陶器上的运用.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模印制版与雕版印刷的关系探源——模印图形在陶器上的运用.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模印制版与雕版印刷的关系探源——模印图形在陶器上的运用.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模印制版与雕版印刷的关系探源——模印图形在陶器上的运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论绘画艺术的运动感表达,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指剥枞c :钐;扒 沪l 口年其寻口b 曩年弓只为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碑弓月知e l 指导教师c 彩彦丢八 届年多月;。i l l i i 摘要 一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即雕版印刷,被称之为“进步之母”它的 发明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目和状况。 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发明,是各种工艺技术经过长时期逐渐演进综合而成的集体 智慧。雕版印刷术不是在某年由某人发明的。 新石器时期拍印于陶器的图形,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才可能出现模制图形于 陶范、印模章。到了汉初才有了捺印于织物青铜印模章,筒瓦瓦当画像砖,直至 南北朝时期石版拓印和捺印在纸本写经上的佛像经咒。唐朝臻于完美的纸上印刷 图形出现。模刷图形一步步走向成熟。处于雏形阶段的印刷技术与雕刻陶拍,印 模章、制造陶器砖瓦、铸造青铜铁器陶范、印染制版等技术交织在一起与模印制 版是密不可分的。具有印刷特征的各种模印技术,它们内部具有一脉相承、丝丝 入扣的关系,这说明这些模印复制技术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我们说雕版印 刷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纵览雕版印刷萌芽、演进、成熟、兴盛的历史,同 时也是一部古代先民陶器使用发展史,模印图形美学演变发展史。 关键词:雕版印刷模印制版模印图形陶器陶范瓦当画像砖 i i i a b s 仃a c t c o n t e n t :t h ea r to fp r i n t i n g ,w h i c hi ss o c a l l e d b l o c kp r i n t i n g ,i sw e l l k n o w na so n e o f “f o u rg r e a ti n v e n t i o n so f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i si n v e n t i o nh a s g r e a t l yp r o m o t e d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h u m a nb e i n g sa n dw h o l es o d e t y , a n dc h a n g e dt h ew h o l ew o r l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t h ei n v e n t i o no fa r to fp r i n t i n gi sc o m p o s i t i v ew i s d o mb yv a r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i f f e r e n t t e c h n o l o g yd u r i n gt h el o n gt i m ei n s t e a do fw h i c hi n v e n t e db yi n d i v i d u a li no n es i n 西et i m e t h ea r i s e ni m a g eo nt h ep o t t e r yo fn e o l i t h i cp e r i o d ,c h a p t e ri m p r e s s i o nf r o mx i a d y n a s t y t oz h a ng u od y n a s t y , c h a p t e ri m p r e s s i o no fb r o n z ei nh a n d y n a s t ya n df i n a l l yt h e b u d d h i s ts u t r am o n o t y p ei ns o u t h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yh a v eb e e nd e v e l o p e df o rt h o u s a n do f y e a r s p r i n t e do np a p e rc a m ei n t ob e i n gu n t i lt a n gd y n a s t yw h i c hm e a n sp r e s sb a c km e t h o dh a s b e e ng r a d u a l l ym a t u r a t e d t h ee a r l yp r i n t i n gm e t h o dc a nn o tb es e p a r a t e df r o mp r e s sb a c k m e t h o dt o g e t h e rw i t he a r t h e np a t ,c h a p t e ri m p r e s s i o n ,a n dp o t t e r ym o u l do fb r o n z ea n dc a l i c o p r i n t i n g v a r i o u sp r i n t i n gm e t h o d sc o m ed o w ni no n ec o n t i n u o u sl i n ea n di n t r i c a t e l yw o v e n t o g e t h e rs h o w st h a tt h e s ep r i n t i n gm e t h o d sp r o m o t ec o m m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n h a n c ee a c h o t h e r t h ea r to fp r i n t i n gi sc r e a t e db ya l ln a t i o n so fc h i n a t h eh i s t o r yo fp r o c e s so fs e e d , g r o w t h ,m a t u r i t ya n dp r o s p e r i t yf o ra r to fp r i n t i n gi sa l s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f o ru s a g eo f p o t t e r yb ya n c i e n tp e o p l e ,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h i s t o r yo fp r e s sb a c kd r a w i n ga sw e l l k e yw o r d s :b l o c kp r i n t i n g ,p r e s sb a c km e t h o d ,p r e s sb a c kd r a w i n g ,p o t t e r y , b r i c k sw i m p i c t u r e s ,s c u l p t u r e i v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弓i 言l 第一章中国古代模印制版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3 第二章中国古代模印制版产生和发展的条件5 第一节刻镂技术6 第二节拍印、捺印与模印技术7 一最早的转印复制工具一陶拍7 二印模章与印章7 第三节承印物8 一具有模印版和承载物双重意义的“土”8 二与模印图形具有密切关系的金属冶炼模铸9 第三章中国古代模印图形在陶器上的运用综述1 0 第一节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发展1 0 一夏代陶器1 l 二商代陶瓷器1 l 三西周陶器1 3 四春秋时期陶瓷器1 4 五 战国时期陶瓷器1 4 第二节秦汉时期陶瓷发展1 6 一秦汉陶瓷器质地和种类1 6 二秦汉陶器的制作和装饰1 7 三建筑用陶2 1 四日常生活用器2 l 五陶瓷冥器2 l 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发展2 3 常用装饰纹样及装饰技法2 3 v 二装饰纹样的艺术特色2 4 论2 6 考文献2 8 记o o ooooo o 2 9 引言 研究意义: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被称之为“进步之母 它的 发明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目和状况, 马克思认为印刷术的发明是“最伟大的发明 和“创造精神发展必要前提的最伟 大的推动力”是“科学复兴的手段,中国印刷术对世界文明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考证印刷术发明的年代与起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1 9 2 5 年以研究中国印刷 史著名的卡特博士在其著作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中宣称:“雕版印刷 的发明,在中国确实就是印刷术的发明”。那真正雕版印刷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多注重唐以后“纸张印刷”的发展史,而忽略了雕版印刷发 明以前的“前史”。 雕版印刷的发明需要文字,技术,工具和材料,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制版, 织物、纸张与墨、颜料的发明和完善,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用历史 的观点看问题,历史上任何事物的发明都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 以实现的偶然事件,雕版印刷也是同样如此。从萌芽到雏型再到最后臻于完善, 这一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从新石器、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直到隋唐长达一万多年的漫长岁月,才完成了材料、工具、技术等雕版印刷所 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为印刷术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量的出土文 物和历史文献证明,新石器时期,模印制版技术开始用于陶器制作由此产生专门 的“拍印”工具,这可以说是印刷术的肇始。这种模印工具有石制、陶制,也有 木制的,上面刻划有非常丰富的图形。到了殷商时期,手工雕刻技术应用越来越 广泛,在龟甲、兽骨上雕刻文字,在木板雕花并涂色,在铸造青铜器范模上雕刻 纹饰铭文等等。随着手工雕刻技术日益成熟,玺印、陶范、木版、碑版等雕版技 术促进了捺印、模印、漏印、拓印等印刷术的发展。本文以模印制版技术在陶器 上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中国古代印刷术一一雕版印刷的前史及其产生的渊 源。 研究对象:模印是指在承载物上施以痕迹使用刷涂、捺拓、拍压等技术将痕 迹复制于其他物体,简言之即为在物体上复制痕迹的技术。而制作施以痕迹使用 的承载物即为制版。通过版可以在任何承载物上获得图形。本文所指的模印图形 2 主要是指陶器,青铜器范具,玺印等通过捺印、模印、漏印、拓印等技术创造的 “图形 ,这些图形的承载物或转印工具以及制作过程无一不与陶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通过陶土制版模印的图形都具有超越语言文字的界限和进行有效沟通的意 义。 本文对于雕版印刷起源的讨论是以中国古代陶器模印图形的发生发展来说明 雕版印刷的出现是循序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即在新石器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拍 打压印纹饰开始的“印刷 萌芽逐步演化形成的。重点论述夏商周,春秋战国,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陶器,陶范上,所批量制作的各类纹饰。包括陶 器上的图形、铸造的纹饰等。无疑这些模印图形都与雕版印刷的发展息息相关, 可以说是雕版印刷的萌芽和发端。 研究现状:国内外的关于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研究成果和相关论著有:国内 早期有1 9 1 3 年孙毓修先生出版的中国雕版源流考,新中国建立后,吴泽炎先 生译美国卡特著作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于1 9 5 7 年出版,张秀民先生 于1 9 5 8 年出版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开创了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新阶 段。 2 0 世纪8 0 年代我国学者对印刷史的研究逐渐深广。魏隐儒编著的中国古籍 印刷史,作者积3 0 年经验,在阅读、整理大量古籍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雕版 印刷发明前的古代图书、雕版印刷发展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活字印书的发展 三方面内容,古籍版本的演变规律和刻印特点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张秀民先生于 1 9 8 9 年出版了5 2 万字的中国印刷史。 钱存训的纸和印刷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经多次 修订后,于1 9 9 0 年由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刘祖慰译的中文本, 该书从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术的起源及发展,写到1 9 世纪末两项手工艺逐步为现 代技术取代为止。收录参考文献2 0 0 0 种,插图和照片约2 0 0 帧,是目前在海外流 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造纸史和印刷史专著。1 9 9 8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潘吉星的中 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等著作,2 0 0 3 年,由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 人编著,由台湾学者李兴才主审的中华印刷通史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是中 国具有填补历史空白意义的第一部印刷通史。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虽然称为“进步之母”,可是人们对它的研究历 史却不长,而且又主要集中在书籍印刷史上,所以相关著述总是把着眼点更多地 放在以纸为承载物的书籍印刷上。从中国古代模印制版技术和陶器模印图形方面 探究雕版印刷工艺技术发展为主线,全面、系统、整体、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 国印刷史起源迄今未有一部专著。 研究方法:本文从美术学的观点出发系统的研究分析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器模印图形的发展脉络,围绕雕版印刷的史考和文献 来阐述模印图形发生、发展的历史为依据,并通过剖析考古实证材料来考察模印 图形事实存在的价值。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论述观点。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文献学、考古学、印刷工艺学等综合研究方法的基 础上,结合实证进行分析阐述。通过模印图形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以及 技术条件和物质准备条件,追溯陶器模印图形在雕版印刷成熟以前各个时期的考 古发现,文献材料,发现模印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各种图形发展的内部联系。揭示 中国古代模印图形的源流,纵览雕版印刷萌芽、演进、成熟、兴盛的历史,解读 伟大先民留下的信息密码。 4 第一章中国古代模f p n 版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模印制版是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萌芽、发展、逐步完善的。社会对 模印图形复制的需求,是模印制版产生和发展必备的条件。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从 萌芽到发展完善,大约经历了长达一万多年的时间过程,这期间制版与模印技术、 工具材料生产技术等不断发展完善,为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日臻完美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陶器上拍印图形以及铸造金属器物的母范上雕刻 的图形,都是由版模印复制在承载物上的,新石器时 期是印刷图形的的萌芽阶段。夏商周是模印图形历史 上的重要时期,经历了从原始氏族制到奴隶制再到封 建制度的两次剧变。夏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 家,奴隶制在商代发展到巅峰,东周时期,封建制度 逐渐取代了奴隶制,到春秋战国,封建制度已经基本 确立。其次,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先后经历了从 石器时期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过渡的两个阶 段。使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1 大地湾一期红陶三足筒形罐 高度,为社会财富积累、社会关系变革及社会制度的更替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这一时期社会需要的增加和分工的细化,艺术也有了快速的进步,随着青铜器制 造技术的发展,铸造陶范上的模印图形和文字雕刻技术和艺术水平均达到一个高 峰是印刷图形的启蒙发展阶段。 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基本形成。秦 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虽然只存在短暂 的十五年,但是仍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模印图形文化。汉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 治经济政策,“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国力昌盛,雄踞东方。文化罢黝百家独 尊儒术。宗教在中国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融合先秦道家思想产生了道教。佛 教开始传入中原地区,逐渐成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模印图 形产生了重大影响。东汉时期,蔡伦对造纸术做重大改进,纸张成为书写的良好 载体。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后,又出现南北方对峙局面。北方经五胡十 六国时期至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南方由东晋到宋、齐、梁、陈。 公元5 8 9 年,隋南下灭陈,魏晋南北朝历经三百六十九年结束。南北朝所处的数 百年间,经济有所发展、民族融合和宗教文化传播发展迅猛。统一与分裂是这一 时期的主旋律。虽然这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凡,但是模印制版技术仍然顽强地 发展着。北方人民“衣冠南渡”,也促进了模印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东晋元兴二年 ( 4 0 3 年) ,桓玄称帝,次年( 4 0 4 年) ,下令废简用纸。说明纸的质量和产量已经达 到可以代简使用的程度。模印的载体也逐渐走向纸面。公元5 8 9 年,隋渡江灭陈, 实现了南北统一。公元6 1 8 年大唐王朝建立。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 唐朝初年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变革,科举取士,教育得到普及,促进了科学 文化的发展。“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不仅为三百年大唐王朝奠定了物质基础, 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模印制版技术的 发展也臻于完美。 第二章中国古代模e p n 版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一、刻镂技术 无论任何质地的模版,都是雕或镂的技术制作的;无论是漏雕还是阴刻或是 阳刻方式的制版,都是在是所制模版上做减法。 中华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己经开始雕琢石器、玉器、陶器、骨器,也开始刻镂 制陶的印模。新石器时期中华先民开始大量在器物上刻镂花纹作为图案装饰。先 秦时代比较繁复的图形或者文字,一般先绘制书写后再进行雕刻工艺。殷商时代 制作青铜工具和玉器、石器、骨器已成为重要的部门。工具的发展和使用使木刻 版的出现成为可能。南京博物馆藏的商代木刻版证明当时木刻技术已然非常精熟。 商代晚期青铜器的铸造是先在陶范上刻镂捺印图形和文字然后铸造的。铸造技术 己达鼎盛,图形精细巧妙风格神秘;在青铜器物上的铭文有阳文和阴文两种。反 映出先民这个时期己懂得在陶范上雕刻捺印反向图文,以获取得正向文字图形, 这与雕版印刷是一致的原理。西周青铜器上已经有活字范的出现一字一范,由单 字范组合构成一篇文章铸造。这为后期的拼版模印和活字印刷都有启示作用。模 印技术的发展进步也促进了建筑砖瓦和陶器模印纹饰的发展,陶器模印纹饰有方 格纹、曲折纹、米字纹、云雷纹、水波回纹等几何图形,还有兽面纹、鸟纹、蝉 纹等,纹饰种类丰富多种多样。玉石的雕刻使用了漏雕、浮雕、阴刻等工艺:公私 玺印印面的图形和文字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瓦当模印也有不同的地方风格 秦、齐、燕瓦当是最具代表性的。 战国早期青铜器上的图形十分繁缛,中期后的纹饰一方面向素器发展,一方 面向图案写实发展趋于简化。刻镂技术的发展使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模版制作成为 可能。春秋战国时期的漏印织物,说明漏印的孔版已经开始制作应用。秦汉时期, 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刻镂技术不断提高,模印制版技术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陶瓷印染,铜铁器的铸造,印章钱币,建筑砖瓦,墓葬中的俑,画像砖等等生产 生活的各个领域,为雕版印刷的发明完成了技术累积和实践经验的探索过程。 汉代画像砖与部分壁画应有图形粉本广泛流传的。经各地工匠师们创造性表 现,我们今天才有幸看到画像砖艺术的蔚然大观丰富多彩的汉代画作。而且也道 出了汉画像砖与木刻( 版画) 以及模印图形之间的紧密联系。两晋南北朝时的模印 砖图形线条的流畅精美程度丝毫不亚于同时代的卷轴画,可以断定有技艺高超的 画家先绘制粉本,然后工匠们再依照雕刻制做印模的。有着密切关系的绘画、雕 刻与印刷之间是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了这样成熟的刻镂技术,才使金 刚经这样完美的雕版印刷品的制作产生成为可能。 二、拍印、捺印与模印技术 ( 1 )最早的转印复制工具一陶拍 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在一万年多年前新石器初期,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 桶环遗址,考古发掘的遗物相当丰富,包括原始陶片有夹粗砂,胎厚,火候低, 陶胎多用泥片分块贴拍制作等特点,部分也有底部泥条盘筑法制作工艺成型的。 型制有直口筒腹圈底罐,表面多为杂乱或者迭压的粗绳纹或条型纹饰,也有草状 的错乱纹,器物内壁也有的装饰横向纹。这些陶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陶片之一, 无疑对于研究拍印陶器的制作和起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拍的质地有很多种,如陶制,石制,龟壳质地的等等,还应该有木制的。 但因年代久远木制工具不可能保存下来。陶戳是在新石器时代拍印工具的基础之 上发展而来的,已不再具有制作陶器坯体的加工功能,而是用来专门捺印图形或 文字符号的一种特制工具而存在。除了陶拍印模技术,新石器时期陶器模印技术 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湖南汤家岗大溪文化考古出土的印纹白陶盘,模印有八角 图案和其它丰富的纹饰规整极其对称,就是由模版压印制作而成的。八角图案纹 饰在彩陶上就有出现,涵义有多种在此不再赘述。由此可见新石器时期模印图形 具有传播记载文化图形信息传承教化的功能作用。 陶拍、陶戳、陶模等制作模印工具的发明使用为早期陶业的生产提供了方便 快捷的制作工具,使原始陶器的生产迈进了一大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加了陶 器的美感,美化了原始先民的生活,这些简单的模印图形就是中国印刷图形的原 始源泉。作为原始工具和印版的陶拍接下来逐步演变为更先进的模印工具一印模 童 ( 2 )印模章与印章 随着夏一我国第一个朝代的建立,原始图形开始逐步演进为文字。陶拍陶戳 也逐渐演变为印模章和印章。这时模印的内容中也就更多的出现了文字。陶器和 7 青铜器制作也更趋精美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陶器和青铜器的模印纹饰中, 可以发现许多的纹饰是由一个单独纹样图案复制成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更多 连续的纹样。这些纹饰是由一个有独立纹饰的印模章模印而成的。印模章有族徽 或者装饰的象征意义,图形有简单的几何纹,回纹,火纹,也复杂的鸟、兽、昆 虫、人物等图形。印模章具有的复制图形的功能使原始先民在制作陶器、陶范的 生产中更加游刃有余,同时也可以随身携带便于使用具有凭信的功能。 商周时期的印模章逐渐出现两个不同的分支,秦汉时期的玺印艺术是我国特 有的一个艺术种类,主要是文字包括图形。玺印压章逐渐形成独立特有的一种艺 术形式。据1 9 9 3 年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发现的战国玺印己多达6 0 0 0 余方。另外 一个方向,也是与本文相关的分支,即由印模章扩大它所模印图形的对象一承载 物的拓展,如在织物上捺印图形的版,广州南越王墓发现的青铜凸纹模印版即为 实证。近些年出土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战国时期的图形章。图形印与印模章在 内容上都以图形为主。但是在使用功能上却是不尽相同。印模章是用来复制陶器 陶范上图形的工具。印章则不同一般只捺印一次。印模章是在同一器物多次连续 的或在不同器物上反复模印。形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装饰纹样。印章与印模 章发展方向也不同,现代的玺印已发展成为我国特有的一个艺术品种,在古文字 研究,铸造,考古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之一。印模章也可以说成是最早的单版印刷的模版。印章印模章虽然表现 形式内容不同,但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着具有密切的关系, 三、承印物 ( 1 ) 具有模印版和承载物双重意义的“土”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利用火的威力改变事物化学性质的第一次创举,是一项划 时代的发明创造。我国的传说中有“神农做瓦器陶 ,“舜陶于水滨”等等,都说 明陶器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粘土与水混和经火一定温度的烧制成为陶器、砖瓦 等器物。土即是最早的模印版和印模图形承载物的材料。包括陶拍、印模、印模 章等。还有承印物的陶器、陶范、砖瓦和封泥等等。无一不与陶土有关。陶土具 有承印物和承载物的双重身份,说“土”是“印刷之母 印刷之源“一点不为过。 原始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并掌握了黏土的可塑性能:原始农业出现 之后对陶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某个方面来说,陶器既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推 动了农业文明的进步。陶器的发展和进步有力的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标志着 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陶器一陶瓷的发展史。 原始先民在陶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许多装饰手法,来增加陶器的欣赏性和审 美功能。有坯胎模印纹饰和彩绘纹饰两种形式。坯胎纹饰是通过胎体造型和通过 刻画,镂刻,拍印,压印等手段形成的旋纹,绳纹,篮纹等纹饰达到美化的效果。 最初的模印图形纹饰产生于陶器制作的过程中。随着陶器、砖瓦,青铜铸造生产 不断发展与技术进步,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 2 ) 与模印图形具有密切关系的金属冶炼模铸 “陶范”是铸造青铜器冶炼浇铸的陶质模型。陶范很早就以使用,新石 器时代晚期陶鬻的袋状足已用陶范加工。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器都使用陶范 浇铸,战国时期刀币、秦俑坑的陶人陶马,也都用陶范分段制做,然后粘合 修饰。在制范过程中出现了印模章。印模章随后成为凸印织物印染的版。金属冶 炼技术的发展为提供适宜的雕刻制版工具成为可能,模铸技术对印刷术的发明和 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铸造青铜器大多使用陶范,少数用石范金属范。夏代石范陶 范已能用于青铜器铸造工艺流程,在陶器制造发展的基础上很快陶范成为主流。 陶范是铸造最主要应用最普遍的方法。陶范一般由外范、内范组成。外范按器 物外形制做,常分割成几块,有的用“子母口”接合,因此称为合范。内范是 比外范较小的范心。范上雕镂纹饰及铭文。商代早期使用的陶范有两合范、三 面范和内范组成,商代中期以能够发展到使用多个型芯组成的复合陶范。西周时 的陶范可以连铸数个器物。春秋战国时期陶范制作更加的精准,为铸造纹饰精细 造型复杂体形硕大的器物成为可能。 如前所述,模印制版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技术的 进步的前提条件下,社会环境的变革和客观需求促进了工艺技术的革新进步。陶 器的制作使用,孕育了模印图形的发展:金属冶炼铸造在陶范的使用过程中,出现 了印模章和印章;绘画雕刻造型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品和造纸的发明包括墨、 颜料等材料的发明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印刷术提供了最重要的承载物。 9 0 第三章中国古代模印图形在陶器上的运用综述 一、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发展 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继夏代之后的商代、西周与东周( 包括前期 春秋和后期战国) ,习惯地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历时约二千年左 右。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由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发展成奴隶制社 会,并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而且也是我国陶器的大 发展时期。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当时的制作陶器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 部门,并且在制陶手工业内部的烧制砂质陶器和烧制泥质陶器之间又有了进一步 分工,这就给制陶工艺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开创了极其有利的发展条件,其次是在 烧制白陶与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又创造发明了原始瓷器,我国成为世界上发明瓷 最早的国家,为世界的物质文明发展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夏商周三代陶器可区分为灰陶、白陶、印纹硬陶与红陶等。灰陶类是人们使 用数量最多的一种器物。陶器表面除素面与磨光者外,以饰印粗细绳纹为主,兼 有一些装饰华丽而美观的弦纹、划纹、附加堆纹、钟刻纹、篮纹、几何图案、带 条纹与彩绘纹。其各种纹饰都是在制造陶器坯胎过程中,采用拍印、刻画、粘结、 压绘等不同工艺手段制作而成的。白陶类是承袭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白陶器制 造工艺延续发展而来,它是用瓷土即高领土或坩子土作为原料烧制而成的,一般胎 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也比灰陶较高。器表多素面磨光,但也有刻画一些较简单 的人字纹、斜线纹、横竖线纹和三角纹等装饰。商代晚期是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 期,不但品种较前大为增多,而且制作工艺也相当讲究。其中有些白陶器的器表 有着多种精美的图案花纹装饰,在造型上显然也是仿制同期青铜礼器的。所以夏、 商时代的白陶器是一种可与同期青铜器相媲美的极为珍贵的工艺美术品。 印纹硬陶类大约开始创制于我国夏代,而盛行于我国的商代、西周与东周时 期。印纹硬陶表面多拍印有密集的几何形图案纹饰,所以也有把印纹硬陶称为几 何印纹硬陶。其中不乏造型美观、装饰华丽之作,可属这一时代工艺品的代表。 在夏、商、周三代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印纹硬陶制造工艺的变化,不仅印纹硬 陶的制作与使用数量由少到多,而且不同时期印纹硬陶的品种、型制特征、器表 几何花纹装饰等方面也有了一些明显的发展变化。 ( 1 ) 、夏代陶器 二里头文化类型中的早期陶器,是直接承袭当地的龙山文化晚期陶器发展而 来的,二里头文化类型早期陶器的胎质,仍然 是以灰陶器类为主,同时也有一些白陶与印纹 硬陶。灰陶器仍然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 数量最多的器类,所以当时人们对于灰陶器的 造型和器表装饰,还是相当注意其实用与美观 相结合的。纹饰承袭龙山文化晚期的篮纹、方 格纹与细绳纹为主,并有一些弦纹、划纹。二 里头文化白陶器,是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的 白陶器发展而来,但制作工艺和烧成温度却较 龙山文化晚期白陶器有着明显的改进与提高。 ( 2 ) 、商代陶瓷器 商灭夏后其统治范围及其受商文化影响的图2 商白陶人字纹鬻 地区,明显比夏代有所扩大。商代陶瓷的形成, 就中原及其周围附近广大地区出土的陶瓷器特征看,它是在承袭先商陶器和融合 部份夏代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周围其他地区制造陶瓷工艺的一些因素综 合发展而成的。商代灰陶器数量最多的。并有少量棕陶与黑皮陶。但在制作工艺 和陶器造型,以及灰陶器表面的修饰与花纹装饰等方面,则较夏代时期的灰陶器 有着明显的改进与提高。也可以说商代灰陶器发展,特别是商代中期即商代二里 岗期灰陶器的发展,是夏、商、周三代灰陶器发展过程中的鼎盛时期。其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代日用灰陶器的烧制已有专门生产的独立手工业作坊。 表现出商代的制陶手工业的不仅已从农业生产中分化出来,而且它和商代的其他 手工业生产部门之间也已分开,成为独立的烧制灰陶器的手工业部门。二是商代 灰陶器的品种,明显地较夏代灰陶器的品种为多,并出现了许多新的灰陶器品种。 三是商代日用灰陶器的制造工艺也较夏代有了较大的改进与提高。不仅十分重视 灰陶器的实用性,而且也非常注意各种灰陶器的造型和器表修饰、花纹装饰的艺 术性,力求达到所制的各种灰陶器具有既实用又美观的功能与效果。于是在商代 1 2 就制造出了许多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且工艺精湛、器表修饰相当美观的灰陶器。如 表现在商代灰陶器的造型上,造型一般都比较规整、匀称、精巧而又驻重。其中 还有不少灰陶器的造型显然是仿造同期青铜器的。再如表现在商代灰陶器类表面 的花纹装饰上,除部份陶器表面为素面或进行 磨光修饰外,绝大多数的灰陶器表面都装饰各 种不同的花纹。其中以在器表施用拍印规整的 细绳纹或较细绳纹为主,并有一些弦纹、划纹、 附加堆纹、镂刻纹和粘贴纹。其中有在同一器 物表面装饰一种纹饰的,也有在一件陶器表面 施用两种或三种纹饰的。虽然这些常见的花纹 图样比较单纯,但由于施用在造型精巧的各种 不同品种陶器表面,从而使这些陶器成为具有 明显时代特征的陶器精品。如商代的陶豆与陶 壶,虽然器表多是只饰几周简单的弦纹,但在 造型上力求实用与美观相结合,使有些陶豆也 成了造型精湛、装饰美观的陶工艺品。 图表3 器商饕餮纹灰陶 最具有商代代表性且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陶器,则是商代的一部份制作精细、 造型美观、器表磨光,并在腹部或肩部拍印着各种图案带条纹的灰陶器。它是采 用雕刻精美的各种印模,在陶器坯胎的制作过程中拍印在陶坯表面的。其图案纹 样以饕餮纹居多,并且也最为突出,它基本和同期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相同。 并有一些变纹、云雷纹、回纹、花瓣纹、方格纹、曲折纹、双勾纹、乳钉纹、圆 圈纹、鞭形纹、人字纹等十余种之多。多是夹拍在两周弦纹之间而构成的图案带 条纹装饰。这些图案带条纹装饰最盛行于商代中期的商代二里岗期灰陶器上。其 中除多数是装饰在大部分细泥质磨当光灰陶垒、壶、簋、盆等器的腹部外,也有 装饰在陶豆圈足和陶器盖握手上的,并且还有装饰在部份细砂质陶鬲与陶钭头部 的。于是在商代遗址中,就出土了许多可以与同期装饰华丽的青铜容器相媲美的 陶工艺美术品。由此可见商代是相当重视灰陶器表面装饰艺术的。依此可以看出, 商代灰陶器的制作工艺和造型,以及陶器表面的花纹装饰,是我国商代雕刻艺术 和雕塑艺术取得较大发展与成就的重要组成部份,同时也是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 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商代晚期自陶器制作工艺发展已达鼎盛。在都城遗址所在的河南安阳殷墟就 出土了数量较多,制作工艺较精湛,造型秀丽美观,胎质治白坚硬,器表装饰绚 美,具有很高工艺价值的白陶器。其品种多达十余种,多数白陶器的造型,基本 和商代晚期同类青铜容器的形制相同或近似。并在白陶器的表面也多拍印装饰有 和同期青铜容器上相类同的由弦纹、饕餮纹、变纹、云雷纹、三角纹、曲折纹、 圆圈纹、菱形纹、蝉纹、漩涡纹等图案组成的带条装饰。充分显示出商代晚期对 于白陶器的制作工艺是相当讲究其造型的变化与器表装饰的,并可以和同期青铜 容器的制作工艺相媲美。因而商代晚期应是我国白陶器发展的顶峰时期。同时白 陶器也是商代晚期极为珍贵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由于印纹硬陶具有胎质坚硬耐用,烧成温度较高,有的已接近瓷质烧结程度 且不透水等优点,所以印纹硬陶出现之后,曾得到商代人们的喜爱,其制作工艺 也广为传播,并得到不断的改进与提高。于是在商代印纹硬陶中,出现了一些具 有较高工艺美术价值的印纹硬陶器。 ( 3 ) 、西周陶器 西周灭商之后,随着西周王朝在全国各地分封制的实施和各地烧制陶瓷器工艺 技术的广泛交流与影响,常见的陶瓷器类中,除 白陶器已基本不见外,仍有灰陶器、印纹硬陶器 等。可能由于西周时期青铜容器、原始瓷器、漆 木器等器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较多使用,并代 替了一部分西周的日用灰陶器,所以西周时期灰 陶器的类型与品种,比商代晚期陶器品种有所减 少。灰陶器表面除素面或磨光者外,以满饰拍印 的粗绳纹最多,并有一些弦纹、划纹与附加堆纹。图表4 西周原始瓷罐 但也有在很少一部份泥质灰陶器的腹部拍印少量云雷纹、回纹、圆圈纹、曲折纹、 方格纹等组成的图案带状装饰。其中有些灰陶器的造型也很美观,并且有较高的 工艺价值。特别是有些灰陶器的造型也是仿造同期青铜器而制作的。这些西周灰 陶器的造型与器表装饰,虽然和商代灰陶器相比有些简单,但其中不少是极具时 代特征和较高工艺水平的。 西周印纹硬陶器在承袭了商代印纹硬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较大 1 3 1 4 的发展,其分布范围也比商代晚期有所扩大。印纹硬陶器表面的折印纹饰也较商 代明显增多,常见纹饰有云雷纹、曲折纹、人字纹、方格纹、菱形纹、床纹与弦 纹等。其中有许多造型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的印纹硬陶器。在陕西岐 山、风翔一带的周原和西安沣西的西周都城遗址所在地,还出土了大量房屋建筑 构件的板瓦与筒瓦。其中除瓦面上多饰绳纹外,还有在筒瓦面上刻画出精美的云 雷纹图案。这不仅揭开了我国房屋建筑史上使用瓦制构件覆盖房顶的序幕,而且 也可看出西周时期装饰艺术已使用到了瓦制构件上,为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又开创 了新的途径。 ( 4 ) 、春秋时期陶瓷器 随着周王朝东迁洛阳,一般称为东周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兴起。在此期 间,虽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比较频繁,但对 于全国各地的陶瓷器生产并无很大的影响,陶 瓷的制作工艺不但相互进行交流,而且仍在继 续地向前发展着。就各地出土的春秋时期陶瓷 器的器类看,仍是以灰陶器最多并有一些印纹 灰陶。在春秋时期的灰陶器中,除有人们日常 生活用的灰陶实用器外,同时还出现了专为死 者随葬用的灰陶冥器和建筑用陶的板瓦、筒瓦 与瓦当。春秋时期日用灰陶器的器类与品种和西周图表5 春秋陶龙提梁壶 相比,又略有减少。器表以素面者居多,并有模印粗绳纹和一些弦纹、划纹与附 加堆纹等。就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春秋时期的日用灰陶器,是以实用为主,而对陶 器的造型和器表装饰则居于次要地位,春秋时期的灰陶冥器,在全国各地的春秋 墓葬中曾有大量出土。从形制特征和器表装饰看,有些显然是仿造同期或稍早的 青铜礼器制作的。 春秋时期印纹硬陶,仍以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出土数量较多。其胎质坚硬, 器表拍印的纹饰有床纹、方格纹、回纹、曲折纹、麻布纹等。其品种以作盛储器 的罐、罅等为多,并有一些垒、簋等器。 ( 5 ) 、战国时期陶瓷器 战国时期是我国铁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时期,并且也是我国陶瓷 器制造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其陶瓷器的器类,仍是以灰陶器类最多,并有一些 印纹硬陶器与原始瓷器。 灰陶器类中的日用灰陶器,大体和春 秋时期略同,陶器表面除泥质豆、碗、甑、 壶、钵多为素面或磨光及多饰一些画纹、 弦纹与暗纹外,釜、盆、瓮的器表多饰粗 绳纹,并在器的上部又加饰一些密集的凸 旋纹。说明战国时期的灰陶器,主要也是便于人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实用陶器。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日用陶器的肩部、腹部或底部,以及部份陶器内的底 部多刻有文字、符号或陶文戳记这些陶文戳记中有些应是地名,有些应是制陶作 坊名称,有些可能是匠工的名字。另外还有许多陶器烧制成之后在器的各部刻画 的许多符号与文字。这些符号与文字的用途可能与器的容量、制陶作坊或使用者 有关。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灰陶器的生产已形成许多大的公、私制陶作坊。 绝大多数灰陶冥器都是仿造同期青铜器形制的。陶器表面除少数饰有绳纹、 弦纹与画纹者外,多数都是制作精致、器表磨光,并饰有暗纹与彩绘,或者进行 一些镂刻的花纹装饰。景纹的纹样有带条纹、线条纹、斜方格纹、锯齿曲折纹、 节齿纹、水波纹、s 形纹、花瓣纹等种。彩绘陶器是在素面磨光的陶器表面直接用 红、黄、黑、白等色绘制或在器表上先涂底色再绘制花纹装饰。彩绘花纹的内容 有线条纹、带条纹、三角纹、漩涡纹、水波纹、矩形纹、方连纹、云雷纹、柿蒂 纹、龙凤纹、双勾纹、蟠螭纹、变纹等。由于色彩鲜艳,花纹醒目美观,故具有 较高的工艺价值。就这些陶冥器表面所施用的暗纹与彩绘纹样看,它和战国时期 青铜礼器与漆器表面的纹样相近似或相同。说明战国时期的雕刻与绘画工艺,除 在青铜礼器和木漆上有较多表现外,墓内随葬的陶明器表面也是表现战国时期造 型艺术与绘画艺术的重要方面之一。 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墓内的陶器,器表纹饰也都是仿青铜器花纹制作的。并 分为彩绘、刻画、拍印三种。彩绘纹样有三角云纹、卷云纹、锐角云纹、斜角雷 纹、鳞纹、菱形雷纹等;刻画纹有山形纹、飞兽纹、绚索纹、垂叶纹、交叉s 形 纹等;拍印纹有饕餮纹、云雷纹、蟠螭纹、双凤垂叶纹。另外还有在器耳、器足 和握手( 或钮) 上塑制的方冠兽首、长耳兽首、卧兽、羊首、象首、鸟形、铺首 衔环、莲花瓣等。并有仿铜乐器的编钟、甬钟、钮钟。这些陶器制作精细、造型 之逼真和器表装饰之华丽,为其他地方战国陶器中所罕见。 1 6 战国时期印纹硬陶的胎质,由于胎土中含铁量较高,烧成后仍多呈砖红色或 紫褐色。器表纹饰有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回纹、米筛纹、弦纹、水波纹、 栉齿纹、圆珠纹和篦纹等。并且还有在器的肩部粘贴s 形纹与漩涡纹的。其中有 些罐、钵、盂等印纹硬陶造型别致,器表装饰华丽,还是印纹硬陶中的重要艺术 品。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布纹硬陶钵,胎质坚硬,造型别致。表现出战国时 期印纹硬陶在我国南方蓬勃发展的情况。 战国时期的建筑用陶,其中除板瓦、筒瓦和瓦当的形制与纹饰较前都有了较 大的改进外,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花纹方砖与空心砖。如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出土的 树木双骑纹半瓦当、树木双晰纹半瓦当、树木双兽圆瓦当,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 的饕餮纹半瓦当、黹纹筒瓦代表了同时期雕刻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 总之,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历史上陶瓷器手工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 阶段内,我国在用瓷土作原料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再创造出 我国瓷器早期发展阶段的原始瓷器时期。并使我国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使用的器 物中,由使用陶器为主而逐步向使用瓷器为主过渡。正是由于夏、商、周三代中 的红陶器、灰陶器、自陶器、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等各种器类,在不同地区和 不同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类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为了更加适 应人们生活的需要,于是在各种器类的制造过程中,不仅重视了各种器物造型的 实用性,而且也开始注意陶器表面装饰的艺术性。从而就制作出了具有各个不同 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以及表现出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成就的陶器。使夏、商、 周三代陶器成为研究我国美术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份。 秦汉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汉陶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承前 启后、继往开来的崇高地位。作为秦汉时期的重要手工业部门,其产品无论在工 艺上还是在制作上,均比战国时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就某些方面而言,更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二、秦汉时期陶瓷发展 ( 1 ) 、秦汉陶瓷器质地和种类 秦汉时期陶器类可分为泥质灰陶、硬陶和低温铅釉陶三种。低温铅釉陶是前 代没有的。泥质灰陶在秦汉陶瓷器中出土量最大,所占品种最多,流行地域也最 广大。秦汉砖瓦、器皿以及俑类等明器,多用泥质灰陶制作。 硬陶是是对于泥质灰陶而言的,烧成温度比泥质灰陶更高。其原料为当地一 种密度较大黏性又较强的黏土,烧成后比灰陶更为坚硬,器表常呈灰褐色。它与 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几何形印纹硬陶有密切关系。模印图形则大为简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