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民居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壮族民居作为民族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建筑 形制发展完善而且成熟,具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然而,壮族民居在当代发展中正面临 着全面汉化的趋势。为了使壮族民居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本论文以壮 族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为切入点,通过对壮族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对其中典型民 居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壮族民居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与功能的特征。并在此 基础之上,针对壮族民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使用有机再生的方法,增加了其可持续发 展的可能性,以期为壮族民居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壮族民居形态和功能有机再生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t h ef o l kh o u s ei st h e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y p e t h ef o l kh o u s eo fz h u a n g n a t i o n a l i t y 笛a l le s s e n t i a lp a r t 舔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y p e h a sp e r f e c ta n dm a t u r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t h et e r r i t o r i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h o w e v e r , t h ef o l k h o u s eo fz h u a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i sf a c i n gat e n d e n c y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i c hi s a s s i m i l a t e db yt h eh a r tn a t i o n a l i t y i no r d e rt oc a u s et h ef o l kh o u s eo fz h u a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t o g l o wt h en e wv i g o ra n dt h ev i t a l i t yi nt h en e w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t h es p a c es h a p eo f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舔t h es p o ti sb et a k e nt ot h er e s e a r c h t h r o 1 9 hc a r r y i n go nl o ts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s t u d y , a n a l y s i sa n dc o m p a r i s o na n dt h em a p p i n gt ot h et y p i c a lf o l kh o u s eo fz h u a n g n a t i o n a l i t y ,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f o r ma n dt h ef u n c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i ss u m m a r i z e d b a s e do n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s m d ya n dt h ee x i s t e n c eq u e s t i o nt ot h ef o l k h o u s eo fz h u a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 , t h eo r g a n i cr e g e n e r a t i o nm e t h o di sa d v i s e d t h i sm e t h o d i n c r e a s e di t sc o n t i n u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o s s i b i l i t y t h r o u g l lt h ep a p e r , i th o p e st h a tt h er e f e r e n c e f o rt h ef o l kh o u s eo fz h u a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nb ep r o v i d e d k e yw o r d s : t h ef o l kh o u s eo fz h u a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f u n c t i o na n df o r m o r g a n i cr e g e n e r a t i o n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 1 壮族民居的现状与研究状况 1 1 1 壮族民居的现状 壮族民居是广西民居类型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民居,为了获得对壮 族民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笔者对壮族民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作了 调研,并对其中一些典型民居进行了测绘、分析。 根据调研得知,现存的壮族民居主要集中在桂西北的河池,桂东 北的龙胜和柳州,桂西的百色,桂东南的钦州和防城,以及桂中的南 宁和贵港等地区和城市。其中以龙胜、百色和南宁等地区最为集中。 ( 图1 ) 依据建筑形态的不同,壮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和院落式”1 两类。 干栏式的壮族民居在当地一般被称为麻栏。在壮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 中有全干栏和半干栏之分,其中全干栏式建筑散见于边远山区,半干 栏式建筑在山区丘陵地带比较普遍( 图2 ) 。院落式的壮族民居多分布 在桂中和桂南的缓坡平原地区( 图3 ) 。 从调研的结果看,形制保留完好的壮族民居现在都已经破败不堪, 重新修建的民居除非是作为旅游项目恢复外表原貌外,基本上都已经 修建成二至三四层的平项砖瓦楼房。而城市附近的壮族村落里基本上 已经看不到传统的壮族民居了。壮族民居正面临着全面汉化的趋势。 引起这种趋势的原因很多,而壮族民居本身存在的问题应该是其中一 个很重要的原因。 传统的壮族民居由于当时的经济、文化、物质条件等的限制,主 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火灾。传统的干栏式壮族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容易着火,加之 房屋密度较大,一旦起火,火势往往会蔓延到左邻右舍,酿成火灾。 另外,由于千栏式壮族民居多分布在山区里,林木容易在干旱的年月 里起火,山火控制不住就会威胁到附近的村落。所以说火灾是木构房 屋最大的威胁。 图1 壮族民居分布图 圈2 干栏式壮族民居 卫生条件欠缺。干栏式壮族民居大部分都是人畜共处的底层 圈养牲畜,上层住人。在这种房屋里,由于木构条件的限制,隔绝措 图3 院落式壮族民居 施常常做得不够,秽气容易窜入居住层,影响人体健康。虽然院落式 的壮族民居实行了人畜分离而居,但是牲畜棚紧挨着房屋,天长日久, 也容易使人患病。 采光较差。无论是干栏式还是院落式的壮族民居,都存在着采 1 】干栏式:刘敷帧先生在中国占代建筑史 中是这样解释干栏式建筑的:。房屋下部往往采用架空的干用式结构,也就是在密集的术柱 上建遗方形或椭嘲慢甲面的房屋” 2 院落式:在砖术千栏的基础上,结合汉族传统院落式民居形制发展而来具有明显汉族传统民居特点这种类型的民居是现存壮族民 居中虽常见的类型 1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光问韪。干栏式的窗洞开口虽然较大,窗户的面积较大,但是窗上的棱条数量也较多,真正能采光 的面积相对来说就变d t 。院落式的窗洞开口较小,而且无论正屋还是前屋都只是一面采光,因此 采光问题严重。 由于木材的短缺和国家对林业的保护政策,很多壮族民居都采用了代用材科,形态上也逐渐 转化为汉族的平顶砖瓦房屋。 随着家庭人口的增长,原有的民居住宅已经不能适应人口的需要,内部显得拥挤不堪。 以上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壮族民居的发展。 1 1 2 壮族民居的研究状况 关于壮族的研究,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民族历史、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和民俗等方面,作为 壮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居住建筑相对来说则较少涉及。 在2 0 世纪8 0 年代以前,曾有一些学者和论著涉及壮族民居建筑,如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 戴裔煊先生所著的干栏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等。这些论 著迈开了对壮族民居研究的第一步。随后的2 0 世纪8 0 年代,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对广西世居民 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较为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工作才开展起来。这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广西民族 传统建筑实录,李长杰先生编著的桂北民间建筑,以及覃彩銮先生编著的壮族干栏文化等。 进入2 l 世纪后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有雷翔主编的广西民居。 前人关于壮族民居的研究为后人的研究和探索开了一个好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自然科学理论 的发展,目前关于壮族民居的研究可以概括为面广点浅。2 0 世纪8 0 年代以前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关于壮族民居的论述基本上还是处于一般性的概述介绍。8 0 年代的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实 录虽然在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突破性进展对各类建筑实例进行了拍摄和实测,然而不足之处在于 全书是广西1 2 个世居民族代表性建筑的图录,缺少相应的分析。覃彩銮先生编著的壮族干栏文化 是对壮族民居较为全面考察分析的一本论著。书中从壮族村寨的聚落空间形态到壮族民居中的风水 观念,从民居的宗教信仰到民居的功能形态,都作了广泛的研究。然而这时期的大部分研究是站在 宏观的角度上,从意识形态的高度进行分析,缺少微观上的研究。 1 2 壮族民居的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目的 研究民居能较敏感地接触到建筑的源流和演变等建筑历史方面的问题。尤其在不发达地区和少 数民族地区,民间建筑往往更多的保留原始的和历史的痕迹,为我们提供了更生动的实物例证。壮 族民居在原始干栏建筑的基本形制上不断发展衍变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干栏式建筑以及类似汉 族院落式的民居建筑。现存的壮族民居类型为民居建筑的发展序列提供了例证,清晰地展现了栅居 干栏半干栏院落的民居建筑的发展顺序。 壮族先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为适应其自然环境,建造了具有明显地方和民族特 色的民居建筑。研究壮族民居是为了在建筑的历史中发现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 族的民居建筑的精髓,实现壮族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以壮族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为切入点,运用现代建筑理论,人们的居住标准和美学理论, 通过对龙胜、南宁地区和百色地区壮族民居的调研,对其中典型民居进行分析,获得对壮族民居建 筑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面貌与特征的认识,并试图在继承与弘扬民族建筑优良传统的基 础上,开拓创新,探寻在新的历史时期壮族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以 期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能为壮族民居建筑现代化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2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与功能特征 壮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形制完善,其中的全干栏式不仅发展完 善而且成熟。从居住层面与地面之问的高度来看,壮族民居的发展序 列可以排列成:巢干栏院落。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7 0 万8 0 万年前,广西就有了原始人类 活动。桂中、桂南和桂西等地发现的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 址说明壮族先民和其他民族一样,最初都是居住在洞穴之中。根据有 关文献记载,在穴居之后,壮族先民就筑巢而居。“巢居”的出现说明 图4 合浦黄泥岗汉蓦出土明器 壮族先民此时已经产生了最初的营造观念,巢居建造不再是无意识的 本能活动,而是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可以说“巢居”就是壮族民居的 起源。 。巢居”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壮族先民学会伐木栽 桩,然后在桩上架屋,形成干栏式建筑。从广西各地出土的文物看, 最迟至汉代,壮族的干栏式民居就已经成型。例如合浦黄泥岗汉墓 出土的铜制明器具备了后世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合浦风门岭出土 的汉代带圈陶屋不仅具有干栏式建筑的基本形态还具备了院落式的 图5 合清风门岭汉蓦出土带膈陶 雏形( 图4 、5 、6 ) 。此后,干栏式民居建筑在广西各地盛行发展不断 日 完善,最终形成形制完善的全干栏式。并在山区进一步发展成半干栏 式。这一阶段就是壮族民居的成型、完善阶段。现在人们常说的传统 壮族民居指的就是干栏式的壮族民居。 宋朝以后壮族民居开始进入了衰变阶段。随着人口不断南迁,不 断有汉族人来到壮族聚居的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在 汉族人的影响下,位于平地和交通发达的郡县的大户人家,开始使用 带院落的青砖小瓦砖木结构的民居。明清时期,这种院落式民居成为 居住在平地壮族人普遍采用的民居形态。 图g 合浦风门搴汉墓出土带圈陶 屋 2 1 壮族民居建筑中的传统语素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认知工具, 同时也是信息( 知识、情报、资料) 的载体。在语言学里,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音义 结合的符号系统;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借助语言学的概念,笔 者认为建筑语言应该是由建筑物的形式,材料和结构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场所共同构成,而空间是 建筑独有的形式语言。由基本的建筑语素以及界定其构成方式的语法共同构成的空间概念,是我们 认识建筑的重要工具。在认识壮族民居建筑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壮族民居中的一些特有的建筑 语素。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 1 ) 火塘( 图7 ) 火塘即火坑,是传统壮族民居里最基本的建筑语素之一火塘所在的空间称为火塘间。火塘间 的面积从十几个平方米到二、三十平方米不等。火塘间的中央是一个四周栏以石块、略高于楼面0 0 2 米、面积约1 平方米的火坑。在火坑上方,或架有支起锅炉的三脚架,或从项上悬下可挂住水壶的 挂勾。在大部分的壮族民居里,火塘的数量只有一个,但是也有少部分壮族民居里有两个火塘。 圈7 火塘 图1 0 披厦 ( 2 ) 望楼( 图8 ) 图8 望楼圈9 晒捧 图1 卜1 执柜外翻 圈】1 - 2 执柜内侧 望楼位于厅堂前,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平面上呈矩形,面积约3 5 _ 8 平方米,突出于干栏 的前部,一面与厅堂相连,另外三面由约1 米高的木板用合。望楼的两个角上是高约1 5 米的悬柱。 悬柱的柱头多以南瓜或葫芦为造型做装饰。壮族人多将此类悬柱称为垂柱,垂柱下面的柱头称为吊 瓜。望楼是半干栏式壮族民居的特色之一。 ( 3 ) 晒排( 图9 ) 晒排是壮族民居主体建筑的配套设施,用于各个家庭晾晒稻谷、玉米、辣椒及衣物等。地处山 坡丘陵地上的壮族民居建筑由于室外平地少,因此多在干栏的前檐外或在火塘间的近处室外的向阳 面设有晒排。晒排是像阳台一样的平台,但是它没有阳台那样的栏杆围护,也无项盖,仅仅是用竹 木构搭成与楼面平行,面积约为1 5 2 0 平方米的一个露天平台。 4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4 ) 披厦,披檐( 图i o ) 在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两侧山墙下,常常设有披厦( 或称偏厦,偏沙等) ,或在前后檐下增设l _ 2 层披檐。披厦其下为- - l j , 开间,相当于主体建筑的半个开间,一般作次要卧房或辅助房间。 披厦多设在一年之中风来得最多的方向,以增强干栏的侧向抗风力。除此之外,披厦还可以对主体 的干栏建筑起保护作用,避免烈日对木质干栏建筑的暴晒和雨水的侵蚀。披檐使人们在廊中的活动 不受日晒雨淋的凼扰,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从美学上来说,披厦和披檐的增设,使干栏规整的长 方形态有了造型上的变化,也凸现了其民族特色。 ( 5 ) 挑柜( 固1 卜1 、2 ) 挑柜就是悬挑的碗柜,规格大致为凸出外墙0 3 米,宽0 8 1 米,高1 6 - - - - 2 米,内部等 分为3 4 格。挑柜既不占用地面空间,也不占用室内居住层空间,是壮族人们向山地条件争取并 充分利用空间的巧妙之举。 2 2 壮族民居的形态特征 2 2 1 源起阶段的壮族民居的形态特征 国内关于。巢”的直接认识一直缺乏考古发现的证明我们只能根据 古籍文献的记载和国外一些原始部落现存的居住形态进行一些逻辑性的推 测或假说。就壮族而言,隋末唐初之前壮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的历史文 化在此前是通过岩画,铜鼓以及民歌等方式流传。虽然壮族没有文字对其 建筑进行记述,但是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汉族的汉文对壮族进行描述记载。 因此,追溯壮族民居的源起,我们只能根据岩画,引用汉族汉文的记载, 进行间接剖析。这一方法是研究壮族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最常用的方法。 从沧源岩画中,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壮族民居源起阶段的形态( 图 1 2 ) 。最初是以一棵大树的粗壮树干作为天然的房柱,在树枝桠处竖立若 干木柱支撑屋项,项上覆盖茅草,屋棚前搭有独木梯,形成原始的居住形 态。这种原始的居住形态并没有明确的建造意识,只是模拟鸟类的一种行 为。然后,作为房柱的树干从一棵发展成几棵树。人类连接几棵相邻的大 树枝条搭设平台,“依树积木”,上搭交叉的树枝覆以茅草,并在屋前搭有 简易木梯,作为交通之用,形成“多木槽巢” ( 图1 3 一l 、2 ) 。这种类型的 巢居不但开拓了使用空间,而且较为稳固安全,是人类有明确意识的营造 活动的开始。 1 】雷翱广西民居 m 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 0 0 5 1 5 圈1 2 图1 3 2 多木槽巢 步一 黼一稀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2 2 2 成型阶段的壮族民居的形态特征 ( 一) 平面形态特征 干栏式的壮族民居属于独栋式的建筑,发展过程是从简陋到逐步完善。 平面布局由一居室到多居室。成型时期的壮族民居在平面形态上基本为矩 形,所有功能空间都是在矩形的基础上进行排列组合,从而产生丰富多变 的平面布局形态。例如在三开间平面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开间,加建披厦, 安排次要的辅助空间等不仅可以增加室内的使用空间,而且丰富了平面布 局,体现出平面组合的自由灵活。 在居住层的布局上,壮族民居属于“前堂后室”型。厅堂、火塘和望 楼( 外廊) 是开放性的空间,而卧室和仓库( 杂物房) 是封闭的空间。 根据这两种空间的相互关系,壮族民居室内的平面布局有以下几种:。门” 。” 字形、“川”字形,“二”字形和自由形。( 图1 4 - 1 、2 、3 、4 ) “门”字形的围 合方式是以卧室等封闭空间围绕厅堂火塘等开放空间成三面围合:。川”字 形的排列方式是封闭空间分列在开放空间两侧,成两面围合的形态;“二” 字形平面的布局就是封闭空间和开放空间呈平行排列状;。自由形”的平面 组合比较自由和灵活,这种形态在壮族民居中并不多见。 在空间序列上,壮族民居的居住层空间序列是以厅堂为核心的放射状 田1 4 2 川字形平面 空间序列。室内的所有房门一律朝向厅堂,突出其核心位置。( 图1 5 ) 火塘 问虽然独立设置,但是与厅堂相连的一面不设隔断,从而使厅堂与火塘间 形成连通的空间,突出厅堂的宽敞和重要。 在交通流线上,水平方向上以厅堂为交通枢纽,居住层的各个空间和 项层空间都必须通过厅堂才能到达。望楼外廊是交通线上的暂停点。它们 不仅是从室外进入室内前的停顿,而县是水平妻向与垂直方向上的交篓妻? 田m 3 = 字形平面 ( 图1 6 ) 垂直方向上的枢纽是楼梯。全楼居式的居住层和地面处于不同的 水平面上,只能通过楼梯使两个层面联系起来也就是直接登梯入室。虽 然半干栏式建筑的居住层和地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但是大部分的半干栏 民居还是通过正面的楼梯登梯入室。( 图1 7 ) 从美学上来说,任何物体只要具备一定的比例关系,就能初具视觉上 的美感。“比例的美并不是视觉美感的全部但却是美感的骨架。”“1 通过 对5 个地区的全干栏和半干栏式壮族民居进行平面比例的分析( 表1 ) ,我 们得知,壮族民居的平面也符合西方古典美学”1 的标准。这主要体现在比 例尺度上符合黄金比例的要求。例如总宽度和总进深的比以l :1 6 1 8 最为 多见,其他较常见的比例有1 :压和l :以这两个比例。 图1 4 - 4 自由形平面 1 全干栏式壮旗民居不设望棱而是在厅章前设置,卜鹿 2 汉宝德赞位般著细说建筑 岫石家庄:j n j l - 教育i i 版杜2 0 0 3 7 1 3 两斤占典美学指的是从占希腊刮近代的美学占希腊美学的珲沧錾础是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在对美的本质的追求过程中 古希腊人发现教的秩序,比例和k 鹰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儿构成了f - 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由此他们提出了。黄金 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f :的形式观念其中】:i 6 1 8 和l :0 6 1 8 被称为黄金比例由此引申1 :2 、1 :】,i :压1 :,j 和 1 :压五个比倒这几个比倒都被认为是具有美的本质的 6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望楼、 、外廊, 图1 5 干栏式的空问序列图 居住层 地面 居住层 半千栏式( 1 ) 圈1 6 干栏式的交通流线 全干栏式( 2 ) 图1 7 全干栏式与半干栏式的入室方式对比图 7 半干栏式( 2 )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表1 平面分析比例表 西林赁宅德保何宅那坡黄宅环江莫宅龙胜廖宅 ( 全干栏)( 全干栏)( 全干栏)( 半干栏)( 半干栏) :b 1 7 3 3 :1 1 :1 5 4 41 1 6 5 1l :1 4 81 6 9 6 :1 4 3 :1 1 :1 6 1 81 :1 6 1 8 t i :压1 6 1 81 1 e e 2 】 o 0 6 4 5 7 2 0 4 4 6 7 4 8 5 ( 二) 立面形态特征 壮族民居的立面简单朴实,竖向空间的组合也灵活自由,能适应复杂的地形和空间灵活的分隔。 干栏式壮族民居一般分为三层,也就是垂直的三段组合:底层是架空层,或完全架空,或用木 板、竹条、夯土以及片石围合成通风性能良好的空间;二层是居住层,墙体用厚1 5 2 0 毫米、宽 1 0 0 一2 5 0 毫米的木板拼接相连而成;顶层多为阁楼。垂直三段式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都被认为是 。建筑造型中最匀称,晟中和,最安详的,而且也最符合居住环境的需要。” 在立面比例上,大部分的干栏式壮族民居从屋顶到底层的三段面积比接近1 6 1 8 :1 :1 和i : 1 :1 ,上中下三段的高度比接近j :l :1 和2 :1 :1 。大部分的屋身长和宽的比例关系基本呈2 的倍数,也有长宽比为;:1 的。部分民居的立面开间中明间的长宽比接近j :1 和1 :1 。通过 立面各部分的比例分析,我们得知壮族民居不仅平面形态上符合古典美的要求,而且立面形态上也 具有古典美的比例关系。( 表2 ) 表2 立面比例分析表 西林赞宅 德保何宅 那坡黄宅环江奠宅尼胜鏖宅 x :y :z 11 6 2 7 :1 :12 4 1 4 :1 :11 6 9 3 :l :1 | 0 52 4 0 4 :l :1 1 6 7 4 :l :l 1 6 1 8 :l :l 4 5 :1 :1 1 6 1 8 :1 :l 4 4 5 :l ;i 1 6 1 8 :1 :1 0 5 6 7 9 6 4 6 4 5 7 5 1 53 4 4 h l :1 1 2 i h 3 6 】1 5 :1 :1 1 4 :1 :1 0 52 0 8 3 :1 :11 5 :1 :l 2 :l :l 4 2 :l :12 :1 ;1 2 :1 :l , 2 :1 :1 6 0 8 00 9 9 5 4 1 7 6 0 8 - :h 3 7 8 6 :12 0 7 1 :1 2 0 9 8 :l2 1 6 7 :13 9 6 :1 4 :12 :l2 :l z 5 :14 :l 5 3 5 3 5 5 54 9 3 0 9 1 【1 居住层总宽度与居住层总进深之比 2 实际比伉b 旋金比倒,之闩j 的误差百分比 3 ) 汉宦德黄健敏著细说建筑【劬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杜2 0 0 3 蚰 h 】立面上三段i 如积之比 i s 立面卜i 段高度之比 6 屋身宽度与屋身岛度之比 b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干栏式壮族民居的结构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属于五柱式或七柱式的穿斗木结构。屋顶多悬山 式,过去多以瓦、草或树皮覆盖,现在基本上都用瓦。 在装饰上,干栏式壮族民居通过各层的虚实凹凸,细节刻画和材质的对比等呈现多样性和层次 感。例如,底层架空的柱网和二层外廊的柱列以线的手法勾勒出虚的空间,而壁板则以面的形式围 合出实的空间,从而形成线与面,虚与实的对比。望楼、披厦、挑柜等的出挑与厅堂则形成了凸与 凹的关系。如果是四五层的壮族民居凹凸形式则更具特色:它是通过居住层的层层出挑形成吊楼。 上层的屋顶不仅在材质上与屋身形成对比。而且形式多样。在悬山式与歇山式的基础上通过屋檐与 对称或非对称的披檐的叠落,形成线面结合,均衡和谐,重叠对比的艺术效果。( 图1 8 1 ,2 ,3 。图 1 9 一l 、2 、3 ) 其中,细节的装饰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通常窗洞和望楼的垂柱以及挑手等常常是装饰的重点。 窗洞具有“通、漏、透”的特点。所有窗洞都无玻璃进行隔断,漏窗形式多样,通过线条组合形成 极具几何意味的图案( 图2 0 ) 。望楼的垂柱柱头形态主要有瓜形和垂莲形,吊瓜除了有南瓜形,垂莲 形外,还有灯笼形。( 图2 1 ) 挑手既是结构上的一个构件也是具有装饰性的元素之一。干栏式民居建 筑四周的檐柱到楼层处均有挑手伸出,形式上有单挑、双挑、三挑等。挑手上面雕刻有精美的图案。 ( 图2 2 ) 图1 8 _ 2 环江莫宅正立面 朗1 9 - l 出槐的干栏式 田1 8 1 西林簧宅正立面 圈1 8 - 3 靖西某宅正立面 圈1 9 - 2 虚宴对比图1 9 3 叠落的饭檀 塾堕垦星垄垫塑里查堕壅 圈2 0 嗣窗 圈2 l 垂柱和吊瓜 图2 2 执手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2 3 衰变阶段的壮族民居的形态特征 衰变时期的壮族民居最大的特征是出现了院子。院落式壮族民居是衰变 时期壮族民居的主要建筑形态。 ( 一) 平面形态特征 从平面布局上看,院落式的壮族民居借鉴了汉族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 除了达官贵族的府邸,大部分的院落式壮族民居都是单院落形态,即以四个 单体建筑围合成一个院落的形态。平面布局以。凹”字形为主要特征,以中 轴线为中心,严格对称。( 图2 3 ) 根据建筑与院子的关系,院落式壮族民居都是“回”字形的围合方式。 前面是以门厅为中心的前屋,门厅两侧是卧室;正屋一般为三开间,以厅堂 为中心卧室分列在厅堂两侧,或围绕厅堂呈三面环绕状;正屋两侧设有横 屋连接前屋,- - 但, j 是厨房,另一侧是备厩。中间的空地形成院子。整个平面 布局紧凑规整。 在空间序列上,院落式壮族民居的空间序列强调纵深轴线上的空间组合, 即由门厅院子厅堂的直线型布局,呈现出前中后的纵深格 局( 图2 4 ) 。院落式壮族民居的大门一般都开在中轴线上,这有异于汉族传统 院落式民居的开门位置。除了正门外,有的人家在靠近厨房的围墙上开有侧 门方便出入。从门厅到院子之间有相当于壁照的砖石隔断,隔断的左侧开有 门洞连通门厅和院子。( 图2 5 ) 院落式壮族民居在平面构图上也存在三段式的构图:前屋、院子和正屋 三段。在平面比例上,整个民居建筑的长宽比也接近于l6 1 8 :l ,三段的比 例接近2 :l :1 。( 图2 6 ) ( 二) 立面形态特征 院落式的壮族民居在立面上与汉族传统民居基本无异,呈二进三开间的 格局。材料上大量使用土石代替木材建造墙基及四面墙体。常见的外墙体一 股是土墙或青砖墙。正屋和前屋的山墙都起承重作用,屋内结构仍是木构架 的梁柱结构,室内墙体由原来的木壁板改成生土隔墙或夯土隔墙。( 图2 7 1 、2 , 3 ) 在构图上,注重单体建筑之间的高度对比,前屋的高度比正屋要矮约1 5 米,两侧的横屋又比前屋矮约2 米,高度上形成了中低高的秩序。 体量上明显突出正屋的中心地位,而横屋是附属的建筑单体。( 图2 8 ) 装饰细节上,因为没有了望楼和垂柱更注重挑手的雕刻、门窗的样式 以及石质柱础的形式。这时期的挑手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做工更为精细,上 面雕有精致的装饰纹样。窗户上的图案由原来简单的几何图形变为较复杂的 几何图形,或者是具像的动植物纹样。柱础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除圆形, 方形外还出现了八角形。( 图2 9 3 0 ) 以上,我们通过对5 个地区的壮族民居的形态分析,得知壮族民居在不 同发展阶段中的形态特征和形态后面的比例关系。形态的变化往往带来功能 方面的衍变。下面,我们将就壮族民居建筑的功能进行分析,具体了解壮族 民居建筑在功能方面的特征和衍变。 l l 图2 3 定甲颜宅平面囤 图2 4 院落式的空间序列 图2 5 砖石隔断 图2 6 定甲坡顿宅平面比 倒分析 圈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用2 7 - 1 青砖墙 国2 8 院落式壮旌民居侧立面 图2 9 形式多样的槐手 围3 0 执手上的精致雕刻和窗户上的动植物纹样 图2 7 2 生土墙田2 7 - 3 生土墙细部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3 壮族民居的功能特征 2 3 1 源起阶段的壮族民居的功能特征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巢居”的记载有不少。如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 人民少 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 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孟子注疏膝文公章句下:。当尧之时, 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同上书赵岐注:“此以不溢 之故,埤下已沈水中,故必巢于树上,如鸟之巢。”还有,张华著的博物志中写道“南越巢居, 北朔穴居,避寒暑也。”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类似的记载。 据此推测,巢居最初的功能为:躲避禽兽的袭击和虫蛇等的侵害。避免温热多雨造成的 潮湿。防止雨季时因地势低洼而造成住地被淹。躲避南方地区夏季的炎热。 2 3 2 成型阶段的壮族民居的功能特征 壮族民居在成型阶段的功能在保留源起阶段的所有功能基础上, 增加并完善了各个功能空间。这时期壮族民居的功能在垂直方向上分 成三个层面,底层是以牲畜为主的圈养层面,二层是以人为主的居住 层面,三层是以物为主的贮藏层面。 居住层是日常生活和家庭手工生产活动的主要层面在这个水平 层面上的功能空间有包括:祭祖酬神功能的厅堂;进行社交活 动和炊烤兼备的生活起居功能的火塘间;提供休息和家庭手工劳作 功能的外廊或望楼空间;私密性强的寝卧休息空间;其他辅助 空间。 ( 1 ) 高大宽敞的祭祀空间厅堂( 图3 1 ) 厅堂是居住层的中心。它的功能除了上文叙述的是家庭活动的中 介和交通枢纽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供奉祖先牌位和举行祭祖酬神活 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厅堂的面积是晟大的,可以占到整个居住层面 积的四分之三以上。厅堂顶上不设阁楼,使得厅堂不仅宽敞而且高大。 田3 1 高大宽敞的厅堂 如此高大宽敞的厅堂空间在其他民族的干栏建筑中是很罕见的。此外, 壮族民居里的厅堂空间还是民间交际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 2 ) 生活起居的核心火塘间( 图7 ) 火塘间具有炊事、取暖、照明和社交四种功能,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火塘间设在厅堂 的一侧或两侧,以一侧火塘问最为多见。居住层有两个火塘间时,右侧的火塘通常是用于日常的炊 煮,左侧的火塘一般用于婚丧和其它喜庆节日宴请宾客的时候。火塘间除了实用功能外,还具有精 神上的象征功能。火塘里的火种日夜不息,是家族兴旺,繁衍不息的象征。由于壮族属于多神信仰 的民族,火塘的另一个象征功能就是象征了以祖先神灵为主的诸多种灵聚集的地方。 ( 3 ) 室内外的过渡空问望楼、外廊( 图8 ) 五开间的半干栏式建筑的厅堂前均设有望楼,既是进入厅堂前的缓冲地带,又是室内与室外的 过渡空间。全干栏式壮族民居不设望楼,而是在厅堂前设置外廊。外廊空间均较大,除了交通之用 外也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通过半敞半透的望楼外廊,空间由封闭转向开敞。因其空间性质具有模 1 3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糊性,望楼外廊的功能也具有模糊性和多样性。它们既可以看作是厅堂的延伸又可以是纳凉闲谈 的场所,还是纺织等劳作的地方,有时候还可以作为临时餐厅用。除此之外,它们还是上楼后歇脚 暂停的地方、对唱山歌的地方。由此可见,望楼外廊综合了家庭活动的多种功能,是壮族民居独特 的功能空间。 ( 4 ) 其他辅助空间 楼梯空间,纯属交通空间,是联系水平方向上各空间必不可少的垂 直空间。从底层到二层的楼梯为同定的木质或石质楼梯,从二层到顶层 的楼梯多为可移动的木质楼梯。( 图3 2 ) 晒捧,作为主体建筑的配套设施,一般是1 _ 2 个,面积和位置根 据地形条件而定,主要用于晾晒作物、衣物,或者早晚小憩乘凉,或作 副业之用。晒排是从垂直空间中争取来的水平的使用空间。 仓库,家庭中的储藏空间。除了在顶层设有贮藏空间外,有些壮族 民居在居住层也设有独立的仓库或杂物房用于存放家庭中的各种杂物。 厨房,在大部分的壮族民居中并不是必须的功能空间,只是作为火 塘间的补充和出于防火考虑才单独设置。在大多数壮族民居中是没有厨 房的。 总之,干栏式的出现“对于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这可以说是一个 意义重大的变革。”“1 。干栏式的壮族民居从最初的防潮避湿防兽的初级 目的和功能,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利用空间、适应地形、功能性强的民居 住宅。因此,汉朝以后壮族人一直采用干栏式的民居建筑。直到明清时 期,院落式的壮族民居才普遍出现。 2 3 3 衰变阶段的壮族民居的功能特征 图3 2 楼梯空间 院落式壮族民居在功能上和干栏式基本一致。功能空间有厅堂、卧室、外廊、顶层的阁楼等。 但是,院落式壮族民居将干栏式的功能进行了重新整合,使之优化。 首先,院落式壮族民居建筑将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垂直方向上架空层和居住层的功能整合在一起, 使居住层与地面同属一个水平层面,居住方式从楼居式变成了地居式。房屋外独立设置一个畜厩, 将原来架空的底层空间的功能转移至此,实现人畜分离而居。项层的储藏功能保留。在人口多的家 庭里,顶层还用于寝卧休息的空间。 其次,整合后的功能分为三个大的区域:祭祀起居的厅堂空间;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 院子;歇脚暂停的门厅空间。 在院落式的壮族民居里,火塘间被取消,其功能分别由院子、厅堂和厨房共同分担。厨房不再 属于附属的功能空间,而是作为炊煮的必要功能空间独立设置在屋外。望楼也被取消了t 其纳凉闲 谈功能也由院子所取代。而其作为暂停歇脚的功能则由门厅代替。院落式民居中的外廊虽然仍作为 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但是功能不再具有模糊和多样性。因外廊空间缩小,它的功能和一般的走廊无 异,只是单纯的交通功能。其他辅助功能空间,晒排由屋外的晒坝取代;楼梯只是在设有例楼的居 室内用,不再是必不可少的垂直交通空间。 】 车先逢著干栏式苗居建筑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51 1 9 1 4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 、壮族民居建筑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多,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 w e c d ) 于1 9 8 7 年发表的我 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 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 度。就壮族民居建筑形态而言,发展意味着顺应历史潮流,建筑形态与现代壮族人的生活生产方式 相适应;发展有限度意味着建筑形态并不是无限扩展。因此,笔者提出了有机再生的方法,希望通 过有机再生使壮族【毛居的建筑形态可以从建筑的空间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成形式,以及结构材料 技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3 1 可持续发展中的有机再生方法的运用 3 1 1 有机再生的概念 “再生”在辞海里的解释是:机体的一部分在损坏、脱落或者截除之后重新生成的过程。在 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三种:死而复生;有机体的组织或器官的某一部分丧失或受到损伤后重新 生长;对某种废品加工,使恢复原有性能,成为新产品。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建筑创作组织新陈代谢派“1 就将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再生过程引入 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中。借助新陈代谢派的理论,我们将“有机再生”这个词引用到壮族民居的 建筑中来,将民居建筑看成一个有机体,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新的生命力,它们不再是那种建 成之后就同定不变的永恒。在这个概念下,我们对传统壮族民居的发展未来采取的不再是单纯的保 护概念。有机再生后的壮族民居将不再是停留的历史,而是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3 1 2 有机再生的方法 对壮族民居进行有机再生的目的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保持原有民族传统特色同时,改善 和提高壮族村民的生活质鼍,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居于上述思想和传统壮族民居的现 状,具有再生性的壮族新民居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空间组合上,根据人口发展和家庭数量的增加,能够将原本独立的两个或三个住宅改造成一 户来使用,实现从单体到多体再到单体的再生循环组合。 从平面上看,除了满足居住者的各种功能需求外,还具有平面布局的可变化性,通过空间的 穿插排列,自由组合,满足每个家庭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生活空间的要求。 立面形态上,不再是对以往民居建筑形态的简单重现而是对其特有元素进行抽象加工,只 保留某些本质特征,在材质上代之以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和质感,使之变成具有隐喻性的符号。 材料技术上,使用现代的技术手段,采用循环系统和生态能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建筑垃圾,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 】新陈代谢派的理论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的动志过程,认为建筑如同科技发展,是循环不止的。 1 5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 一) 空间组合 和汉族人一样,壮族人也是以。家”为基本单位建造住宅的。家”中的人口数量随着时间的推 移而变化,从基本的夫妻两人到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随着“家”规模的扩大,它所需的空间也跟着 扩大。但是现存的大部分壮族民居在建造时基本上都是按照1 家3 - - - 4 个人进行设计建造的,人口 的增长使得这个。家”越来越拥挤。加上传统壮族民居本身存在的问题,现存的传统壮族民居早已 经不能满足生活需求了。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将一个2 口之家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设计,随居住 要求的完善和人口的增加,可扩展成为两个或三个基本单位的组合,而这个组合体最终可容纳的人 口数量应控制在6 个人以内。在这个组合体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另建一至两个组合体:并且每 个组合体即可独立自成一家,相互间又可通过楼梯空间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宽敞的楼梯空间还 能作为家族聚会和祭祀的场所。然而这个整体并不是无限的扩大下去,我们通过使_ j 年限来限定它 的发展规模。( 图3 3 3 6 ) 在中国的住宅设计规范当中,住宅建筑是按照5 0 年的标准进行设计的,只要房屋不是人为推倒 或自然灾害损毁,就会有人一直使用。然而,当代生活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现代化高速 的交通,完善的设旋、信息的传播等等,使得人们的生活形态迅速变化。不用说5 0 年的时间了,单 是二十几年前建造的住宅房屋到今天就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今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将5 0 年的标准进行缩减。根据对人类生活形态的分析( 表8 ) ,我们可以将这个年限设为2 0 _ - 3 0 年。通 过缩短住宅的使用年限加大土地的利用率。这样就可以根据人口数量的增减情况,生活方式的变化 和房屋损坏情况及时调整房屋的再生情况。 表8 :生活状态分析表 年龄生活状态家庭人口数 2 0 2 5独立生活l 一2 2 5 4 5 生养孩子 3 4 4 5 6 5 赡养老人 5 6 ( 二) 平面布局 平面形态上保持原有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优点,即宽敞高大的厅堂和半敞半闭的望楼。在原 有功能上增加厨房和卫生设施,完善壮族民居原有的功能空间。 厨房和卫生设施可做为独立于居住空间的体块放置于一角。其他各基本功能空间在进行平面组 合时,可以将其在一个开问柱网内,自望楼向纵深方向布置;也可以扩展成为两开间或三开间平 面布局根据使_ l j 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 图3 3 ) ( 三) 立面形态 立面形态上延续原壮族民居的垂直三段式保留原民居的主要特色:底层架空、开敞的外廊和 挑出的望楼。尺度比例依据传统壮族民居内在的比例尺度而定;装饰上采用一些象征符号,抛弃原 来比较繁琐的装饰,突出原民居的立面构成。 ( 四) 材料技术 房屋主体结构为轻型钢结构。外墙体采用压型钢板,并配以隔热材料。在民居达到其有效期限 后这些构件都可回收熔炉再成型循环使用,减少建筑垃圾。室内隔墙使用方便拆卸的生态轻质 材料在使用期限到达后可作为生产原材料进行回收,或自然分解。技术上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技 术,使用可再生能源系统和循环系统,充分利用生态能源。 在能源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太刚能和沼气。从表9 得知在桂西,南和桂中及东部地区,由于太 1 6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阳辐射较强而且日照时间也较长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沼气作为补充能源。桂北的 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太阳能和沼气同时作为主要能源。用水方面,设置过 滤循环系统。虽然广西雨量充沛,但是全年降雨的地区和季节并不均匀,根据表9 可知,一般情况 下全年有3 个月份是用水紧张时期,如果遇上干旱年份,将有6 到7 个月出现用水问题。采用水的 循环系统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能解决干旱年月的用水问题。 总之,再生性的壮族民居应该是从结构,材料和能源等方面能够转换和替换的民居建筑。 图3 3 基本单位的组合 表9 广西资源情况表 桂西,桂东及桂中南部年总辐射量在1 1 0 千卡平方厘米以上,为全区最多的地区; 太阳辐射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石盆景工综合考核试卷及答案
- 安阳电影新媒体营销方案
- 营销活动加油卡权益方案
- 贵州苗绣营销策划方案
- 2025版司法局《撤销劳动仲裁裁决申请书》民事类法律文书(空白模板)
- 专业建筑机电安装方案设计
- 语音交换系统施工方案
- 女性情感咨询方案
- 痔围手术期护理
- 咨询公司薪资造价方案
- 读书分享会红色书籍《保卫延安》课件
- 华能集团薪酬管理制度
- T/CIE 147-2022空间行波管加速寿命试验评估技术规范
- 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护理
- 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 (一)
- 四川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蓉漂人才荟”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解除委托退费协议书
- 国家能源集团共享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企业报告(业主版)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2024年版)
- 《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解读
- 《顺丰速运探索》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