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四库全书总目》结构论说.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四库全书总目》结构论说.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四库全书总目》结构论说.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四库全书总目》结构论说.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四库全书总目》结构论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整体上 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结构进行一番探析,旨在阐明总目结构的特点及其功 能和意义。 文章认为四库全书总目的结构包括分类结构、提要结构、学术结构三个 方面,因此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分类结构和提要结构处在显性层面,学 术结构处在隐性层面,却是总耳的灵魂,因此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总目 既优化分类结构,完善提要结构,深化学术结构,又密切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 水乳交融,这样总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有很高的学术性,成为传 统目录学史上的集大成之作。是学者无尽的宝藏,这对我们今天的目录工作也有 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分类结构提要结构学术结构 a b s t r a c t s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t h es t u d yo ns ik uq u a ns h uz o u gm uh a v eb e e ne l e g a n t , b u tt h i st h e s i sh a sa n o t h e rd i f f e r e n tw a y a n a l y z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ik uq u a n s h uz o n gm u ss t r u c t u r e sa n de x p l a i n i n gt h e i rf u n c t i o n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t h e s i s t r i e st op r o b ei n t os ik uq u a ns h uz o n gm ui ni t se n t i r e t y t h et h e s i sh o l d st h a tt h es t r u c t u f e so fs ik uo u a ns h uz o n gm ui n c l u d et h e s t r u c t u r eo f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a b s t r a c t sa n d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l e a r n i n g t h e t h r e ep a r t so ft h ep a p e re x p o u n dt h et h r e es t r u c t u r e ss e p a r a t e l y w h e r e a st h et w o f o r m e r sm - ea p p a r e n t ,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l e a r n i n g , t h eq u i n t e s s e n c eo fs ik u 嘶s h u z o n gm u ,i sh i d d e n ,a n dt h e r e f o r ei st h ee m p h a s i so ft h ep a p e r t h r o u g ho p t i m i z i n g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p e r f e c t i n g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a b s t r a c t s ,d e e p e n i n gt h e s t r u c t u r eo fl e a r n i n g , a n db u i l d i n gd o s er e l a t i o n sa m o n gt h et h r e es t r u c t u r e s ,s ik u q u a r ts b uz o u gm ub c a :o l l l c sap r a c t i c a la n da c a d e m i cw o r k ,e p i t o m i z e s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b i b l i o g r a p h ya n di sp r e c i o u sr e s o u r c e sf o rr e a d i n ga n ds t u d y i n g , w h i c hc a l l i n s p i r eo u r r e f l e c t i o no nm a k i n gc a t a l o g u e so ft h et i m e 。 k e yw o r d s :s ik uq u a i ls h uz o n gm u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a b s t r a c t s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d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l e a r n i n g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柯亚莉 时间:2 0 。6 年5 月g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湖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柯亚莉 签名日期:2 0 0 6 年钥c 6 r 导师签名:彳为瓤 签名日期:o 年f 月,节日 引言 对四库全书总目( 以下简称总目) 的研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没有中断 过,昔日的涓涓细流已汇成如今的滔滔江河“四库总耳学的提出即是其明 证,将来定会成为一片汪洋大海。这是因为总目的确是一处“千门万户”的 大宝藏,或辨证提要。或解析分类,或评述体例,或考察纂修过程,或寻觅学术 思想,或钻研某一部类,叩其一端而竭之,学者均能满载而归,获得丰硕的 成果。但有时,点滴细致的探究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文拟从整体上对总 目的结构进行一番剖析,旨在阐明总目结掏的特点及其功能和意义,探寻 传统目录著作的现实价值。 目录学概论在“书目的结构”一节中写道;“一部完整的书目是由前言、 目次、正文( 包括款目和提要) 、辅助资料等组成。”至于传统目录的结构,则大 多承袭余嘉锡的目录体制说。即目录由篇目、叙录、小序组成,如校雠广义 目录编将目录的结构分为篇目、书目、书的叙录、书目的序四个部分3 ,古典 目录学指出古典目录的结构“主要由篇目、解题( 书录、叙录) 、小序三种要 素构成”4 。但具体到总目,它“是一部由四库全书目录分类和各书提要 两方面内容合成的大型目录书”5 ,因此,总目的结构至少包括宏观层面的分 类结构和微观层面的提要结构两方面。另外,从深层的隐性层面来看,总目 的结构应该还有学术结构。分类结构、提要结构和学术结构均从整体的角度切入 总目,且三者并不孤立。启功先生曾用八股形象地比喻四库全书的结构: “再大到四库全书,前边的上谕是破题,目录是承题,提要是起讲性质,经 史子集正目、存目是八条腿,馆臣的进书表是尾巴。”6 笔者则将总目比喻成 一座巍峨的建筑,分类结构就好比其框架,提要结构就好比其砖石材料,学术结 构则是贯穿其中的内在精神,有了学术结构,则纲举目张。三者相对独立,而又 1 陈晓华:( 2 0 世纪“四库总目学”研究述略,图书情报工作2 0 0 2 年第1 1 期。 2 武汉学、北京大学目录学概论编写组编著:目录学概论,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 3 4 页。 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 日录编,齐鲁书社1 9 9 8 年版第1 7 页。 4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中o # 书局1 9 9 1 年版,第1 6 页。 5 华盛:四库全书纵横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4 6 贞。 6 启功、张中行、台克术:说八股,中4 # 书局2 9 0 0 年版,第5 l 负。 相互联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总目这座丰碑牢牢地矗立在传统目录学 史上,罕有其匹。 一、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结构 四部分类法由魏萄勖、晋李充开创,唐代隋书经籍志首定四部之名, 宋、明有所变革,至清代总目,于部下设类,类下设属,建立了一个四部三 级的类目结构体系,层次分明,眉目清晰可观。 先看经部: 经部 夕嗲豸髟万孓蕊太 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类 刁弋n 冬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训诂字书韵书属 与前代目录相比,经部类目较少变化。十类中,“五经总义类”为总目所独 创: 汉代经师如韩婴,治诗兼治易者,其训故皆各自为书。宣帝时 始有( ( 五经杂叉洚十八篇氍汉志无类可隶,遂杂置之驻孝经中隋志 录许慎五经异义以下诸家,亦附论语之末氍旧唐书志始别名“经 解”,诸家著录因之,然不见兼括诸经之义。朱彝尊作经义考,别目日“群 经”,盖觉其未安而采刘勰( ( 正纬之语以改之,又不见为n i g - 之文徐乾学 刻九经解,顾湄兼采总集经解之义,名日“总经解”,何焯复斥其不通盖 正名若是之难也考隋志于统说诸经者虽不别为部分,然“论语类”末称 ( 孔丛、家语、尔雅诸书并五经总义附于此篇,则固称“五经总义” 矣今准以立名,庶犹近古。论语、孝经、孟子虽自为书,实均五经之 流别,亦足以统该之矣。其校正文字以及传经诸图并约略附焉,从其类也。1 学术发展的规律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分散到归纳综合,总目 之前并无“五经总义”,这与相关书籍的数量较少和五经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有 关。清代学术,尤其是经学,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阶段,总结性的集大成之 旧库争书总目卷三三,五绎总义类序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下删。 作层出不穷,这一学术现象影响到了总目类目的设立。“类名的变化主要是 随着图书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内容来正名”1 ,总目总是寻找切合图书实际的 最佳类名,“务求典据,非事更张”2 。 自南宋朱熹编订四书集注之后,元代科举考试中开始考“四书义”。从 四书中摘出考题而以朱注为解说标准3 ,从此,四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一 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总目取消以往目录中的“论语类”、“语盂类”,而从 明史艺文志例立“四书类”。总目述其原因: 强论语,墩孟子,旧各为帙强大学、墩中庸,旧袋礼记之二篇其 缡为四书,自宋淳熙始。其悬为令甲,则自元延祜复科举始。古来无是名 也。然二戴所录曲礼、檀弓诸篇,非一人之书,迨立名日礼记,礼 记避为一家即王逸所录屈原、宋玉谤篇,汉志均谓之赋,迨立名目。楚 词”,“楚词”亦避为一寥。元丘葵碰周礼补亡序称“圣朝以六经取士”,则 当时田以四书为一经。前创后因,久则为律,是固难以一说拘也。今从 明史艺文志例,别立“四书”一门,亦所谓礼以义起也。 “小学类”虽古已有之,但该类以往目录著录图书并无一定标准,总日调整 图书类属,明确小学类的内涵,并将其一分为三: 古小学所教,不过六书之类。故汉志以弟子职事附孝经,而史 籀等十家四十五篇列为小学。隋志增以佥石刻文,唐志增以书法、 书品,已非初旨。自朱子作( ( 小学以配大学,赵希弁氍读书附志 遥以弟子职之类并入小学,又以袋蒙求之类相参并列,而小学益多岐 矣。考订源流,惟汉志根据经义,要为近古。今以论幼仪者别入儒家, 以论笔法者别入杂艺,以蒙求之属隶故事,以便记诵者别入类书。- 准以 尔雅以下编为训诂,说文以下编为字书,广韵以下编为韵书。庶 体例谨严,不失古义。5 谶纬之学自唐即己式微,总目不立谶纬类,而将乾凿度等易纬 七书以及尚书大传、韩诗外传、春秋繁露、古微书等与经义不甚相关、 l 工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乍书局1 9 8 4 年版,第5 7 页。 2 淖目卷首凡例。 3t 啬功、张中行、金克木:说八股,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第7 5 页。 4 总目卷三五,旧书类序。 5 总目卷叫o ,小学类序。 却除经部之外无类可归之书编入各类附录,以见学术盛衰之迹。 另外,礼类六子目中,“通礼”和“三礼总义”难以区别:“通礼所陈,亦兼 三礼。其不得并于三礼者,注三礼则发明经义,辑通礼则历代之制皆备焉。为例 不同,故弗能合为一类也。”“杂礼书”与史部政书类有关系:“公私仪注,隋 志皆附之礼类。今以朝廷制作,事关国典者,隶史部政书类中。其私家仪注, 无可附丽。谨汇为杂礼书- f ,附礼类之末。”2 “乐类”与子部艺术类、集部词 曲类有别,总目“以辨律吕、明雅乐者,仍列于经。其讴歌末技,弦管繁声, 均退列杂艺、词曲两类中。用以见大乐元音,道侔天地,非郑声所得而奸也”3 。 总目常常细心辨析类目之间的关系,“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当然总目 也有类目界定不准确的情况,但这种辨析使类目之间互相联系起来了。 史部分为十五类,“首日正史,大纲也;次日编年,日别史,日杂史,日诏 令奏议,日传记,日史钞,日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日时令,日地理,日职官, 日政书,日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日史评,参考论赞者也。将十五类按照史 书的体例分组排列,其中“正史”无疑最为重要。类目结构如下图所示: 史 缪蓼多彰万孓慕s 正编纪事别杂诏令传史栽时地职政 目史 史年本末史史奏议记钞记令 理 官书录评 励弧1 小n 卜 诏奏圣名总杂别宫总都河边山古杂游外官官通典邦军法考经金 令议贤人录录录殿志会渠防川迹记记纪制箴制礼计政令3 - 籍石 疏郡 县 总目一方面将纪传体史书著录为正史,将编年体抑居其次,“甲纪传而 乙编年,一方面又说:“编年、纪传均正史也”6 ,将二者相提并论,可见总 目在思想意识和现实处理上的矛盾之处。不过考虑到编年类也将隋书经籍 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目录中的起居注类、实录类著作 一并著录,并非纯粹的编年体史书,这也可以理解了。 1 总目卷二二,礼类通礼之属案。 2 总目卷二二,礼类杂礼书之属案。 3 诅目卷三八,乐类序。 4 总日卷四五。史部总序。 5 ( 礴) 章学诚著、叫瑛枝注:文史通义校注,中毕书局1 9 9 4 年版,第5 l 页。 6 总目卷叫七编年类序。 4 编年之后还有“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史书,自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开创以后,即为许多史家所继承,著作目多,遂与纪传、编年一起成为史书的三 种基本体裁,总目特创“纪事本末类”: 古之史策,编年而已,周以前无异轨也。司马迁作史记,遂有纪传一 体,唐以前亦无异轨也。至宋袁枢以通鉴旧丈,每事为篇,各排比其次 第,而详叙其始终,命日纪事本末,史遂又有此一体。夫事例相循,其后谓 之因,其初皆起于创;其初有所创,其后即不能不因。故未有是体以前,微 独纪事本末创,即纪传亦创,编年亦创。既有是体以后,微独编年相因,纪 传相因,即纪事本来亦相因因者日众,遂于二体之外,别立一家。今亦以 类区分,使自为门碍凡一书备诸事之本束,与一书具一事之本末,总汇于 此其不标纪事本来之名,而实为纪事本末者,亦并著录1 “别史”介于“正史”和“杂史”之问,乃蒋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首创, 总日认为“别史- f ,以处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者,义例独善, 今特从之。命日别史,犹大宗之有别子云尔”2 。 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有“诏令”一类,文献通考集部有“奏议”一 类,总目将二者合为一类,称“诏令奏议”,入史部: 考世汉志戴奏事十八篇,列战国策、镁史记之间,附春秋 未则论事之文,当归史部,其证昭然。今亦并改隶,俾易与纪传互考焉3 史钞之作,宋以后日繁,宋史艺文志立“史钞类”,总目因之。 记载偏方割据政权史事的史书,甄孝绪七录称“伪史”,隋书经籍志 改称“霸史”,文献通考则称“伪史霸史”,总目认为以上类名均不妥:“年 祀绵邈,文籍数佚。当时僭撰,久已无存。于今存者,大抵后人追记而己。曰霸 日伪,皆非其实也。案后汉书班固传称撰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为载记, 史通亦称平林、下江诸人东观列为载记,又晋书附叙十六国亦 云载记。是实立乎中朝以叙述列国之名。今采录吴越春秋以下,述偏方 僭乱遗迹者,准东观汉纪、晋书之例,总题日载记,于义为允。”4 “传记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总目又各分子 纪事奉末类序。 别史类字。 谓令奏议类序。 载记类序。 九。五六四五五六卷卷卷卷日耳目时 息恿总总 ; i 2 3 4 目。传记类的五予目为:“一日圣贤,如孑l 孟年谱之类;二日名人,如魏 郑公谏录之类;三日总录,如列女传之类;四日杂录,如骖鸾录之类。 至安禄山、黄巢、刘豫诸书,既不能遽削其名,亦未可薰莸同器,则从叛臣诸传 附载史末之例,自为一类,谓之别录。“别录之属”入存目,与载记类、杂史 类有别;“逆乱之人,自为一传者,命日别录,示不与诸传比也。其割据僭窃之 雄,别附载记。征讨削平之事,别入杂史。均不与此同科。”2 地理类“首宫殿疏,尊宸居也;次总志,大一统也;次都会郡县,辨方域也; 次河防,次边防,崇实用也;次山川,次古迹,次杂记,次游记,备考核也;次 外纪,广见闻也。”3 与传记类的子目安排一样,先尊卑,后主次。 职官类将“唐宋以来一曹一司之旧事,与儆戒训诰之词”,“厘为宫制、官箴 二子目,亦足以稽考掌故,激劝官方”。4 前代目录中有故事、仪注、刑法等类,息目囊括进“政书类”: 志艺文者有故事一类。其闻祖宗创法,奕叶慎守,是为一朝之故事后 鉴前师,与时损益者,是为前代之故事。史家著录,大抵前代事也隋志 栽汉武故事,滥及稗官唐志载魏文贞故事,横牵家传循名误列, 义例殊乖今总核遗文,惟以国政朝章六官所职者,入于斯类,以符周官 故府之遗至议注条格,旧皆别出,然均为成宪,义可同归。惟我皇上制作 日新,垂谟册府,业已恭登新笈,未可仍袭旧名。考钱溥秘阁书目有政 书一类,谨据以标目,见综括古今之意焉。5 其中“通制”为“一代之书面该六职之全者”6 ,其余五子目参考周礼天官冢 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而设置。“六官之政, 始于冢宰。兹职官已各自为类,故不复及。六官之序,司徒先于宗伯。今以春官 所掌,帝制朝章悉在焉,取以托始,尊王之义也。”7 故首“典礼”。“吉者司徒兼 教养,后世惟司钱谷”8 ,故次“邦计”。而“军政”与子部兵家有关系:“军伍战 1 总目卷五七, 2 总目卷六四, 3 总甘卷六八, 4 总目卷七九, 5 总日卷八一 6 总目卷八一 7 总目卷八一, 8 总日卷八= , 传记类序。 传记类别录之属案。 地理类序。 职官类序。 政书类序。 政书类通制之属案。 政书类典礼之属案。 政书类邦计之属案。 陈之事,备于子部兵家中。此所录者,皆养兵之制,非用兵之制。“法令”与 子部法家有可比之处:“法令与法家,其事相近而实不同:法家者,私议其理: 法令者,官著为令者也。”2 目录类分“经籍”和“金石”二子目,但二者地位并非平分秋色。“金石之 文,隋、唐志附小学,宋志仍附目录。今用宋志之例,并列此门, 而别为子目,不使与经籍相淆焉。”3 “盖目录皆为经籍作,金石其附庸也。”4 子部类目向来庞杂,崇文总目竟有二十类之多,总目适当合并、增删, 最终确立为十四类。如下图, 家家家家家算法数术录家书说家家 7 刃酞休刃力n 心 推算数占梧占命瞻杂书琴篆杂器食草杂杂杂杂杂杂杂异琐 步书学候宅卜书阳技画谱刻技物谱木学考说品纂缟事闻语 相相五术鸟 墓书行兽 虫 鱼 其立类顺序之义在于:“儒家尚矣。有文事者有武备,故次之以兵家。兵, 刑类也,唐虞无皋陶,则寇贼奸宄无所禁,必不能风动时雍,故次以法家。民, 国之本也l 谷,民之天也,故次以农家。本草经方,技术之事也,而生死系焉, 神农、黄帝以圣人为天子,尚亲治之,故次以医家。重民事者先授时,授时本测 候,测候本积数,故次以天文算法。以上六家,皆治事者所有事也。百家方技, 或有益,或无益,而其说久行,理难竟废,故次以术数,游艺亦学问之余事,一 技入神,器或寓道,故次以艺术。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观者也。诗取多识, 易称制器,博闻有取,利用攸资,故次以谱录。群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 荟萃,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杂家。隶事分类,亦杂言也,旧附于子部,今从其 例,故次以类书。稗官所述,其事末矣,用广见闻,愈于博奕,故次以小说家。 政书类军政之属案。 政书类法令之属案。 目录类序。 甘录娄经籍之属案。二一五五八八八八卷卷卷卷i耳h 目日总总总总 l 2 3 4 以上四家,皆旁资参考者也。二氏,外学也,故次以释家、道家终焉。”1 诸类目 中儒家为正宗,其余依重要性递减。 “农家类”、“医家类”、“艺术类”虽是旧目,但著录历来颇多分歧,总目 一一辨明,力图还原学科“本旨”,以符类日本原: 农家条目,至为芜杂诸家著录,大抽潮i 转旁牵。因耕而及相牛经, 因相牛经而及相马经、相鹤经、鹰经、蟹录至于相贝经, 而香谱、钱谱相随入矣因五谷而及圃史,因圃史而及竹谱、 荔支谱、橘谱至于梅谱、菊谱,而唐昌玉蕊辨证、扬州琼花 谱相随入矣。因蚕桑而及茶经,因荼经及酒史、糖霜谱至于 蔬食谱,而易牙遗意、饮膳正要相随入矣。触类蔓延,将因四民 月令而及算术、天文,因田家五行而及风角、鸟占,因救荒本草而及 素问、灵枢乎? 今逐类汰除,惟存本业用以见重农贵粟,其道至大, 其义至深,庶几不失豳风、无逸之初旨。2 氍汉志4 医经”、“经方”二家后有“房中”、“神仙”二家,后人误读为 一,故服饵导引,歧途颇杂,今悉删除周礼有兽医,隋志载治 马经等九家,杂列医书问。今从其例,附录此门,而退置于末简,贵人贱 物之义也。太素脉法不关治疗,今别入术数家,兹不著录。3 古言六书,后明八法,于是字学书品为二事左图右史,画亦古义。 丹青金碧,渐别为赏鉴一途衣裳制而纂组巧,饮食造而陆海陈,踵事增华, 势有驯致。然均与文史相出入,要为艺事之首也。琴本雅音,旧列乐部。后 世俗工拨捩,率造新声,非复清庙生民之奏,是特一技耳。摹印本六体之一, 自汉白元朱,务矜镌刻,与小学远矣。射义投壶,载于戴记,诸家所述, 亦事异礼经。均退列艺术,于义差允至于谱博弈,论歌舞,名品纷繁,事 皆琐屑,亦并为一类,统日杂技焉。4 天文、历算本各自为类,总目认为“算术、天文相为表里”8 ,于是将二 者合二为一,称“天文算法”。 l 总目卷九一,子部总序。 2 总目卷一。二,农家类序。 3 总目卷一。二,农家类序。 4 总目卷一一二,艺术类序。 5 总目卷一0 六,天文算法类序。 8 “术数类”的设置最具进步意义,总目将与之牵混的易、道、医、天文、 历算等“净化”为“科学”,而将“迷信书”著录到术数类,并分为六种具体形 态,体现了总目明确的学科观念:“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穷 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星土云物,见于经典,流传妖妄,寝失其真,然不可谓 古无其说,是为占候。白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今参 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日相宅相墓,日占p ,日命书相书:并而合 之者一,日阴阳五行。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跗焉。“杂技术之属”,总 目入存日。 “谱录类”分收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等“杂书之无可系属者”:“隋 志谱系本陈族姓,而末载竹谱、钱图。庸怎农家本吉种植,而杂 列钱谱、相鹤经、相马经、鸷击录、相贝经。文献通考亦以香 谱入农家。是皆明知其不安,而限于无类可归,又复穷而不变,故支离颠舛。 遂至于斯。惟尤袤遂初堂书目创立谱录一门,于是别类殊名,咸归统摄。 此亦变而能通矣。今用其例,以收诸杂书之无可系属者。”2 。杂家类”与先秦的“杂家”同名异实,包含多种学科门类,其设置别具一 格t 褒周之季,百氏争鸣,立说著书,各为流品,氍汉志所列备矣。或其学 不传,后无所述,或其名不荚,人不肯居。故绝续不同,不能一概著录后 人株守旧丈,于是墨家仅墨子、晏子二书,名家仅公孙龙子、尹 文子、人物志三书,纵横家仅鬼谷子一书,亦别立标题,自为支派 此拘泥门目之过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于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 之义广,无所不包,班固所谓“合儒、墨,兼名、法”也。变而得宜,于例 为善。今从其说,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孝谓之杂考,议论而兼叙述者谓 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途兼众轨者谓之杂纂, 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谓之杂编。凡六类。 “杂品”与“谱录”有区别:“专明一事一物者,皆别为谱录;其杂陈众品者, 自洞天清录以下,并类聚于此门。”4 1 总日卷一0 八, 2 总目卷一一五, 3 总日卷一一七, 4 总目卷一一二, 术数类序。 潞录类序。 杂家类序。 杂家类杂品之属案。 “小说家类”,总目按内容简单分为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 其一缀辑琐语也。“其中,“纪录杂事之书,小说与杂史最易相淆。诸家著录,亦 往往牵混。今以述朝政军国者入杂史,其参以里巷闲谈词章细故者则均隶此门”2 。 杂史类序也说,杂史“既系史名,事殊小说。著书有体,焉可无分? 今仍用旧文, 立此一类。凡所著录,则务示别裁。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 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要期遗文旧事,足 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若夫语神怪,供诙啁,里巷琐言,稗 官所述,则别有杂家、小说家存焉”3 。 类书“不是任何著作,而是各种资料的汇编、杂抄”4 ,总目将“类书类” 归入子部: 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 - t p 3 皇览始于魏文,晋荀勖中经簿分入何门,今无所考隋志栽入子 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应麟作笔丛,始议改入集部。 然无所取义,徒事纷更,则不如仍旧贯矣。5 集部类目,“诸史著录,但有别集、总集之分。文献通考始于别集之内析 出诗集、歌词、奏议三门。考奏议皆关国政,宜与诏令并为一类,不宜列之于集。 诗集亦属别集,必欲区分,则有文无诗者将又立文集- - j q ,弥滋繁碎。今移奏议 入史部,而别集、诗集则不复区分。惟歌词体卑而艺贱,则从马氏之例,别立词 曲一门焉。”6 所以,总目设五类:“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 又晚出,词曲则其闰余也。”7 集 歹除 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形刁心 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 l 总目卷一四o ,小说类序。 2 总目卷一阴一,杂家类杂事之属案。 3 总目卷五一,杂史类序。 4 刘叶秋:类书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6 页。 5 总目卷一三五,类书类序。 6 总日卷一七三别集类案。 7 总日卷一四八,集部总序。 1 0 “楚辞”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阮孝绪七录即设有楚辞部, 以后历代目录大多承袭不改。 “诗文评类”著作以刘勰文心雕龙为最早,隋书经籍志入总集类。 宋以后,“诗话”大量出现,新唐书艺文志设文史类,不仅收诗文评著作, 也收史评著作。明代许多目录书如国史经籍志澹生堂书目都设有诗文评 类,“这是对先前文、史相杂观念的一种突破。总目最终牢固确立“诗文评 类”,并对其内容作了界定: 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 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 ( - r - 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 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 为倒备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集本事诗,旁采故实;刘赦中 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后所论著,不出此五例申矣。 宋、明两代,均好为议论,所撰尤繁。2 词曲宋代大兴,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设“词曲类”。总目将词曲类 殿于集后,因为总目认为,“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 者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体现了总目的诗文正统观,未免偏见。 总目的分类是在前代目录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前人图书分类的丰 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总目择善而从。通过确定类目顺序,合并、增删类目, 改换类名,调整图书类属,进步辨别类目关系,明确类日含义,建立了既符合 图书实际即图书的内容、性质和数量又反映学术发展的独特的分类结 构。与前代目录相比,总目的分类结构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优化。其特点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立类的依据看,总目的类目设置综合考虑了学术源流、著述体 例、书籍数量等多种因素,因此其分类结构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学术传承的框架, 较为全面地折射了典籍的著述情况和流传情况。 总目伴随着校理典籍、撰写提要、类分图书而产生,对书籍进行了多方 面的考察。总目相当一部分类目是在书籍数量增多而导致学科形成和发展的 1 吴承学:论 到库全书总目) 在诗义讦研究史j :的贡献,文学评论】9 9 8 年第6 期,第1 3 l 页。 2 总i e i 卷一九五,许文评类序。 3 总日卷一九八,词曲类序。, 基础上建立的,有其科学的内涵,如经部的四书类,史部的纪事本末类,集部的 诗文评类,总目注意到它们逐渐发展壮大到一门学科的事实,充分予以肯定 并加以立类,进而阐述其学术传承的流脉,使它们在四部的学术框架中占有应得 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总目也没有忽视由于书籍数量锐减导致学科衰微的 事实因而删并类目。如史部“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 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1 。墨家、名家、纵横家等先秦 诸子“其传者寥寥无几,不足自名一家,今均以杂学目之”,并将“其他谈理而 有出入,论事而参利害,不纯为儒家言者,亦均附此类”。2 谱录类的设置其实也 是总目的一番匠心。总目云:“陶弘景刀剑录,文献通考一入之类 书,一入之杂技艺。虞荔鼎录,亦入杂技艺。夫弘景所录刀剑,皆古来故实, 非讲击刺之巧,明铸造之法,入类书犹可。入杂技艺,于理为谬。此由无所附丽, 著之此而不安,移之彼而又不安。迁移不定,卒至失于刊削而两存。故谱录- - 1 3 , 不可不立也。”3 图书的类属影响了分类结构的变化,总目立谱录类。从今天学 科发展的眼光来看,谱录类的确不免“大杂烩”之嫌,但当时学科并未发展成 熟到今天的程度,总目对“谱录类”的处理不应该受到过多指责。 总目还将文献的学科属性与著述体裁综合起来考虑,以便类日结构的合 理化。“夫著述各有体裁,学问亦各有派别。朱予晦庵大全集皆六经之旨也。 而既列为诗文,不得不列为集。通鉴纲目亦春秋之义也,而既为编年, 不得不列为史。此体例也。阴符经刊误、参同契刊误均朱子手著,而既为 黄老神仙之说,不得不列为道家。此宗旨也。邵子既推数以著书,则列之术数, 其亦更无疑义也。”5 图书类属有体例与宗旨之别,总目在分类时也考虑了这两 重因素。集部类序就谈到了这个问题。楚辞类序云: 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盖汉、魏以下,赋体既变, 无全集皆作此体者,他集不与楚辞类,楚辞亦不与他集类。体例既异,理不 得不分著也 别集类序云: l 总日卷网五,丈部总序。 2 总甘卷一一七,杂家类杂学之属案。 3 总目卷一一五,杂家类器物之属案。 4 黄爱平:阴库争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人学版社1 9 8 9 年版,第3 7 3 页。 5 总日卷o 八术数娄数学之属案。 集始于东汉,荀况诸集,后人追题也其自制名者,则始张融玉海集 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赋集、有文集、 有别集,梁元帝有氍集、有氍小集,谢腓有( ( 集、有( ( 逸集,与王筠 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 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 总集类序云: 丈集e l 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一则网罗散侠,使零章残什并有 所归;一刖删汰繁芜,使莠稗成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 薮矣。袋三百篇既列为经,王逸所裒又仅楚辞一家,故俸倒所成,以挚虞岱流 别为始( 着重号均为笔者所加) 楚辞、别集、总集以。体例”分目,而诗文评、词曲又有明显的学科性质。词曲 类的子目也是如此,词集、词选为“体例”,而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为“宗 旨”。传统目录中,“辨体类目”和“辨义类目”的共存是不可避免的。 总目云:“刘向七略,门目孔多。后并为四部,大纲定矣。中间子目, 递有增减,亦不甚相远。然古人学问,各守专门,其著述具有源流易于配隶。 六朝以后,作者渐出新裁,体例多由创造。古来旧目遂不能该,附赘悬疣,往往 牵强。总目在分类时“变而能通”,所谓“交而得宜,于例为善”,反对“拘 泥门哥”,而其“不变”的宗旨则是力图反映典籍的“源流”和“体例”,反映典 籍的著述情况和流传情况,这也是十八世纪总结学术文化、编纂综合性分类目录 的基本原则。 第二,从类日的客观效果看,总目的类目繁而不乱,简而有要,层次分 明,线条清晰,对于读者来说比较适用且便于掌握。 总目设立三级类目,部、类、属更加完备齐全,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出 到清初为止的典籍发展状况,“具有了更大的涵盖面和更高的专指度”,“充分反 映了清代集大成的学术发展成就和种类众多、数量庞大的典籍发展状况,充分体 现了我国成熟的封建时代的典籍分类思想”2 。分类的细密没有流于杂乱,大到部 类的排列,小到属的分布,总目都依照一定的原则安排得井井有条;分类的 细密也没有流于繁琐,总目删繁就简,正如凡例所云:“焦弦国史经籍 i 总目卷。五,谱录安序。 2 李敛忠、j 刊少川、张木早:中国典籀史,f :海人民 版引2 0 0 4 年版,第4 3 54 3 6 页。 志多分子目,颇以饭钉为嫌。今酌乎其中使条理秩然以便检寻。其余 琐节,概为删并。” “包罗既广,六体兼存。必以类分,转形琐屑。故今所编录,通以年代先后 为叙。”1 有的类目按照内容或体例可以再分,但因为难以类分,或因类分而带来 短钉之嫌,总目决不类分。正史类“其他训释音义者,如史记索隐之类; 掇拾遗阙者,如补后汉书年表之类;辨证异同者,如新唐书纠缪之类: 校正字句者,如两汉刊误补遗之类。若别为编次,寻检为繁。即各附本书, 用资参证”2 。艺术类书画之属“考论书画之书,著录最夥。有记载姓名如传记体 者,有叙述名品如目录体者,有讲说笔法者,有书画各为一书者,又有共为一书 者。其中彼此钩贯,难以类分。今通以时代为次。”编年类“有历代之编年,竹 书纪年以下是也;有一代之编年,汉纪以下是也;其间或有或无,既不相 续。今亦各以作者时代编之,不复以统系为先后”。儒学发展到宋代,学派纷呈, “中间递兴递灭,不知凡几。其最著者新安、金籍两宗而已。明河东一派,沿朱 之波;姚江一派,嘘陆之缴。其余千变万化,总出入于二者之间。脉络相传,一 一可案。故王圻续文献通考于儒家诸书各以学派分之,以示区别。”但总 目认为“儒者之患,奠大于门户。后人论定,在协其平。圻仍以门户限之,是 率天下而斗也,于学问何有焉? 今所存录,但以时代先后为序,不问其源出某某, 要求其不失孔、孟之旨而已。各尊一继祢之小宗,而置大宗于不问,是恶识学问 之本原哉? ”5 有的类目即使已暗分子目,也不明标类名。如诏令奏议类的两子目就是按专 集、总集来分的,其中奏议之属还有双行小字注明“以上专集”、“以上总集”, 却并不以此为四级类目。又如谱录类“门目既繁,检寻亦病于琐碎,故诸物以类 相从,不更以时代次焉”6 。案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以下简称简目) ,器物 之属实又分古器、雅器、房谱、杂物,食谱之属又分茶录、酒谱、食品,草木鸟 兽虫鱼之属又分草木、禽鱼。总目词曲类南北曲之属所收顾曲杂言( 明沈 德符撰) 、钦定曲谱( 清康熙敕撰) 、中原音韵( 元周德清撰) 三书也不以时 总目 总目 总曰 总目 总目 总目 卷五o ,别史类序。 卷四五,正史类序。 巷一一三,艺术类书阃之属案。 卷【q 七,编年类案。 卷九四,儒家类案。 卷一一五,潜录类序。 代为次,而是依曲品、曲谱、曲韵三小类而排。但总目均不标类名。 载记类附录越史略和朝鲜史略二书,其书“为其国所自作,僭号纪 年,真为伪史。然外方私记,不过附存以声罪示诛,足昭名分,固无庸为此数卷 别区门目焉”1 。一些无类可归之书,如类书、丛书,总目也不另立目,只是 勉强归入四部之中。这一方面反映了总目自身拘守四部分类法,拘守三级类 目结构,以及四部分类和三级结构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总目力求简洁, 以便适用的分类结构思想。正如周勋初指出:“目录学界的图书分类,本来就有 粗、细两种不同的分法,有的目录学家主张分得细些,其结果往往陷入破碎繁复, 读者很难对某一类书或其中的某一本书了解得那么深透,检索起来也有不便。如 从大处着眼,把性质相近的书归在一起,使读者较易掌握,也有好处。”2 :、四库全书慈茸的提要结构 书目之有解题,“胡应麟经义会通谓始于唐之李肇。案汉书录七 略书名,不过一卷,而刘氏七略、剐录至二十卷,此非有解题而何? 隋 志k h 刘向别录、支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序,推寻事迹。自是以 后,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其文甚明,应赫误也。今所传者,以崇文 总日为古,晁公武、赵希弁、陈振孙并准为撰述之式。惟郑樵作通志艺文 略,始无所诠释,并建议废崇文总目之解题,而尤袤遂初堂书目因之。 自是以后,遂两体并行。”3 总目继承了解题目录的优良传统,为一万多种图 书撰写了提要,提要数量之多,总体质量之高,前所未有,成为总目的菁华 所在,构成总目丰腴的血肉之躯。 总目卷首凡例云:“今于所列诸书,各撰为提要。分之则散弁诸编,台 之则共为总目。每书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 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订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 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著劝惩。”综观总目提要,其要素 实有三个:一是著者情况,二是书籍情况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三是学 术评价。对这三要素的深入剖析,构成总目最基本的结构形态。著者情况, l 总目卷六六,载记类序。 2 周勋例:周勋韧文集第七册,江另、古籍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3 2 页。 3 总日卷八五,目录类序。 有的只简单地述其字号、爵里、生平事迹,有的则兼及性情、气节、交友、师承、 学问渊源、著述等;书籍情况是提要的核心。总目这部分的写作先交代著述 缘起、成书过程,然后撮其大旨,详其卷目,释其书名,解其体例;介绍形式时, 有的指明书籍来源,考察图书源流,比较各本异同,有的则订其舛讹,校其衍漏, 辨其真伪;学术评价部分,总目方法千差万别,或征引本书例证,或辑录他 人成说,价值标准则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有的提要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会述 及其他,如图书归类原由。在一篇提要中,总目所述内容无刻板的定规,也 并不面面俱到,而总能根据图书的实际有所侧重,显得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这 些形态各异的提要结构,使得总目的血肉之躯姿态万千。 本文将总目提要大致分成两类,一类为多要素的综合型,这样的提要俯 拾即是,仅举两例。如宋史纪事本末提要: 明陈邦瞻撰。邦瞻字德远,高安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 事迹具明史本传。 初,礼部待郎j 刍朐冯埒欲仿通鉴纪事本末例论次宋事,分类相比, 以续袁枢之书,未就而没御史南昌刘曰梧得其遗稿,因嘱邦瞻增订成编。 大抵本于琦者十之三,出于邦瞻者十之七。自太祖代周迄文、谢之死,凡分 一百九日于一代* 废治乱之迹,梗概略具。 袁枢义例最为赅博,其镕铸贯串,亦极精密邦瞻能墨守不变,故铨叙 颇有条理诸史之中,宋史最为芜秽,不似资治通鉴本有脉络可寻。 此书部列区分,使一一就绪,其书虽亚于枢,其寻绎之劝,乃视柩为倍矣 惟是书中纪事既兼及辽、金两朝,当时南北分疆,未能统一,自当称宋, 辽、金三吏纪事,方于体例无乖,乃专用“宋史”标名,殊涉偏见。至 元 史纪事本末,邦瞻已别有成书。此内如蒙古诸帝之立、蒙古立国之制诸篇, 皆专纪元初事实,即应析归元纪之中,使其首尾相接,乃以临安未破, 一概列在宋编,尤失于限断。此外因仍宋史之旧,舛讹疏漏,未及订正 者,亦所不免。 然于纪载冗杂之内,实有披棒得路之功。读通鉴者不可无袁枢之书, 读袋宋史者亦不可无此一编也。1 1 总日卷阳几。 1 6 此提要的撰述先介绍作者字号、爵里,再叙述成书始末,及本书之内容和体例, 最后指陈其得失,总结其价值,指导读者阅读。又如北湖集提要: 宋吴则礼撰。则礼字子副,富n y - - 以父御史中复荫入仕官至直秘阁, 知虢州。晚居豫章,自号北湖居士。其事迹略见陈振孙氍书录解题,而不甚 详备。今考集中所与唱和者,若唐庚、韩驹、曾纡、陈师道诸人,皆一时名 士其鬃李长者像序暑衔则尝为军器监主簿又续百忧集行有“畴昔 罪臣投荆州”之句,则中问曾以事眨谪也。又永乐大典栽有韩驹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