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一、元代婚恋杂剧创作素材的来源:元代婚恋杂剧的创作素材主要集 中在对前代小说的继承和对诗歌、早期戏文情节的选用上。元人对小说中 的故事有的是原样照搬,有的是进行了改造和扩充。作家重新敷演前代小 说中的爱情故事,这使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极强的生命力。同时作家也选 择了诗歌和宋元早期戏文中的故事情节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如唐代诗人 自居易的诗歌情节就广为杂剧作家吸收和采用。宋元早期戏文对元杂剧的 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表现在结构形式上,也体现在相互之 间题材内容的沿袭上。 二、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人物有的是历史 上的真实人物,也有的是根据生活原型,经过加工和改造而虚构出的人物。 这些女性人物身份多样,有嫔妃、妓女、小姐、婢女等,她们有着不同的 性格特点和人生遭遇,都对爱情表现出迫切地渴望和大胆地追求。作家对 女性人物内心的细腻刻画,突出了女性对真情和自由的追求。通过对单一 性格和复杂性格的女性人物的鲜明对比,我们看到了元代婚恋杂剧中女性 心中所要求的爱情婚姻观,以及作家的个人主体意识。 三、元代婚恋杂剧中女性世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元代婚恋杂剧中, 处于主动地位的是女性,她们都表现出对自己婚姻的积极和主动。但也无 法回避一、些现实问题,如青年男女的以“貌”取人,通过“功名”而获取、 的团圆结局等。婚恋杂剧在创作中也面临着种种的矛盾,如人物性格的前 后矛盾,作品性质矛盾等,这是由于杂剧作家自身生活和思想的两重性造 成的。在明清两代的戏曲作品中,也继承了元代婚恋杂剧中女性的性格特 征,以及爱情婚姻观,但这些女性趋于更加成熟和完美。 关键词:元代婚恋杂剧女性形象爱情婚姻社会文化 a b s t r a c t c h a p t e ro n e :t h em a t e r i a ls o u r c eo f t h el o v e d r a m ai n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t h em a t e r i a ls o u r c eo ft h el o v e - d r a m ai n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o n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o fn o v e l sc r e a t e dp r e v i o u s l ya n d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p o e t r ya n dt h ee a r l y p h a s ed r a m a s o m e t i m e s ,a u t h o r se l a b o r a t e dt h es a m el o v es t o r yi nn o v e l ,m a k i n g p e r s o n a g e si nn o v e l sf u l lo fe x t r e m e l ys t r o n gv i t a l i t y a u t h o r sa l s os e l e c t e dp l o t si n t a n gp o e t r ya n dt h ee a r l yp h a s ed r a m aa st h e i ro w nw r i t i n go b j e c t s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 p l o t si nb a ij u y i sp o e m sw e r ew i d e l ya b s o r b e da n da d o p t e db ya u t h o r so f d r a m a c h a p t e rt w o :f e m a l ei m a g e si nt h el o v e d r a m ai n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i nt h el o v e d r a m a ,s o m ef e m a l ep e r s o n a g e sw e r et r u ep e r s o n a g e si nh i s t o r y , a n d ,s o m ew e r ef i c t i t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 sr e f o r m e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l i f ep r o t o t y p e t h ea u t h o r s e x q u i s i t ed e p i c t i n gt h ef e m a l ep e r s o n a g e s i n n e rw o r l dl a i ds t r e s so nt h ef e m a l e s a s p i r a t i o nf o rt r u ef e e l i n g sa n dt r u el o v e ,a n dt h ep u r s u i to fe q u a l i t ya n dl i b e r t y w e s e et h em a r r i a g ec r i t e r i o no f t h ef e m a l e sa n dt h ea u t h o r s i n d i v i d u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 t h el o v e d r a m ai n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b yt h es t r i k i n gc o n t r a s tb e t w e e nt h eu n i t a r y d i s 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d i s p o s i t i o nf e m a l ep e r s o n a g e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s o c i a lc u l t u r ei nw o m e n si n n e rw o r di nt h e l o v e d r a m ai n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f e m a l e si nt h el o v e d r a m ai n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w e r ei na c t i v ep o s i t i o n ,s h o w i n g t h e i ra c t i v ea n de n t h u s i a s t i c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 st h e i ro w nm a r r i a g e sw i t h o u te x c e p t i o n b u te r e sn oo t h e rw a yo fa v o i d i n gs o m er e a l i s t i cp r o b l e m sl i k ey o u n gm e na n d w o m e ne v a l u a t eap e r s o no nt h eb a s i so fa p p e a r a n c e ,o rt h er e u n i o ne n dg a i n e db y m e a n so f “s c h o l a r l yh o n o u f o r “o f f i c i a lr a n k ”t h el o v e d r a m ai n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a l s oc o n f r o n t e dw i t hav a r i e t yo f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i nc r e a t i o n ,s u c ha s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 t h ep e r s o n a g ec h a r a c t e r , a n d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t h ew o r kc h a r a c t e r , m a ds oo n ,w h i c h w a sb r o u g h ta b o u tb yt h ed u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w r i t e r s l i v e sa n dt h o u g h t s i n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e r aw o r k s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f e m a l ei m a g e si n h e r i t e d t h ec h a r a c t e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e sa n dc r i t e r i o no f m a r r i a g ef r o my u a n d r a m a k e yw o r d s :l o v e - d r a m ai nt h e y u a nd y n a s t y f e m a l ei m a g e l o v ea n dm a r r i a g e s o c i a lc u l t u r e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而1 、差签字日期:却叼年夕月矽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l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怕( 卜乏 签字日期易矿7 年岁月7 日 翩签名似 签字日期:沙7 年,月z 7 日 f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刖吾 元杂剧作为中国古典戏曲发展过程中一种成熟的戏曲艺术,在元代达到了 巅峰。元杂剧的题材取向上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以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 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占据了很大比例。目l j 有关此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很多,也取 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张淑香的元杂剧中的爱情与社会,作者以现代批 评的眼光对元杂剧做出了考察,尤其着重于爱情与社会意识的探讨。而程国赋 的唐代小说嬗变研究,探讨了元杂剧在借鉴唐传奇基础上的二次创作情况。 其他诸如元代婚恋剧与唐代爱情传奇作品的比较研究、元代婚恋杂剧对 传统题材的拓展与深化、从元代士妓爱情杂剧透视元代文人心态与社会地 位等论文,它们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对元代婚恋杂剧的看法。其中当然也 不乏从一个爱情故事入手,进而深化开来,论述当时的社会心理,如李娃传 嬗变研究、从( 娇红记) 的审美倾向看元代戏曲对小说的影响、娇红 形象的文化阐释等论文。 但在查阅这些资料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遗漏点和不足。 如:大多数的研究论文多集中从唐传奇在后世戏曲中的演变情况着手,把元代 的婚恋杂剧与唐代小说进行比较。虽然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后世改编作品中所 呈现的不同特点,但忽略掉那些并非由唐代小说改编的杂剧作品,始终是一种 不足。而其他的研究者有的是从一个爱情故事入手,也有的是分析某一个人物 的演化,再或者是将某一类型人进行比较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是并没有对整个元代婚恋杂剧的创作情况做出全面阐述,显得美中不足。因 此,单纯地从横向或者纵向上来看一些名剧,或是分析某一个人物,进而来概 括整个元代婚恋杂剧的创作,那样傲都是远远不够地。 本篇论文关键问题是要弄清楚元代婚恋杂剧的发展情况,从而才能在众多 的作品中找到它们的相通之处,所以统计法的采用在写作时是重要的。在这些 婚恋剧中,女主人公来自各个不同阶层,对这些女性进行整体地比较是有必要 的,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由此所引发得有关社会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方 面的问题。今天的这篇论文,是基于对以往论述元杂剧此方面问题的进一步补 充和阐述。元代婚恋杂剧中男男女女超过百人,而女性却是其中耀眼的群体, 本文选取这些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对元代婚恋杂剧的创作情况做出一 个全面的整理和分析。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第一章元代婚恋杂剧创作素材的来源 ,元杂剧的总数很难统计,因为一些作品为由元入明人作,很难断定其创作 的具体朝代,还有许多无名氏剧目则分不清是元代还是明代作品。王国维在其 著作宋元戏曲考中说:“合以元曲选中真元剧九十四种,与西厢 五剧,则今同确存之元剧,而为吾辈所能见者,实得百十六种,但以大 数计之,恐不能出二百种以上也。”n 1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较完整的元杂剧,主 要集中在臧懋循的元曲选,但其中百种剧目中也有为明初人所做,如儿 女团圆、城南柳、误入桃源、对玉梳、玉壶春等。其他的 如元刊杂剧三十种、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等,加上今人隋树森的元 曲选外编、王季烈的孤本元明杂剧、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等,这 些著作都对元代杂剧的作品内容给予y , j l i l 好地展现。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关 元杂剧资料的存世,如唱论、录鬼簿、青楼集、太和正音谱、 元代杂剧全目、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这些资料涉及到元杂剧的方方 面面,如作家、作品、演员、唱腔、舞台等,它们对元杂剧的创作情况都给予 了较清晰地整理和介绍。借助于它们,我们对元代婚恋杂剧的创作情况可以得 到一个比较清楚地了解。从现存的元杂剧剧目上看,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婚恋方 面内容的杂剧作品就占据了四分之一。元代婚恋杂剧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包括 一些残曲,可以断定是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统计如下: 2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表1 - 1 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望江亭中秋切绘 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闺怨佳人拜月亭 温太真玉镜台诈妮子调风月钱大尹智宠谢天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白朴 裴少俊墙头马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 残曲) 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 晋刘阮误入桃源( 残曲) 李亚仙花酒曲江池鲁大夫秋胡戏妻 石君宝 诸宫调风月紫云亭 迷青琐倩女离魂伯梅香骗翰林风月 郑光祖 崔怀宝月夜闻筝( 残曲) 洞庭湖柳毅传书凤凰坡越娘背灯( 残曲) 尚仲贤 海神庙王魁负桂英( 残曲) 玉箫女两世姻缘杜牧之诗酒扬州梦 乔吉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苏小卿月夜贩茶船( 残曲) 石子章秦侑然竹坞听琴 曾瑞王月英元夜留鞋记 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 王晔桃花女破法嫁周公 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 李好古 沙门岛张生煮海 张寿卿谢金莲诗酒红梨花 杨显之临江驿潇湘夜雨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孟德耀举案齐眉 无名氏郑月莲秋夜云窗梦萨真人夜断碧桃花 逞风流王焕百花亭 论元代婿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元代婚恋杂剧的创作,元杂刷知名作家都有此方面 内容地涉及,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尚仲贤等。至于那些许多已佚的元代 婚恋杂剧作品,虽然无法知道它们的原貌,但也可了解到此类题材范围内的创 作在当时是具有普遍性的。元代婚恋杂剧的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在具体的题 材取向上剧作家又有着自己的选择倾向。 1 1 对前代爱情小说故事的继承和发展 元代婚恋杂剧刨作题材的最重要一个来源,便是对前代小说的借鉴,尤其 是唐传奇。古代小说发展到了唐代,与以往的志怪小说相比,也开始发生了质 地变化。唐代小说“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 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阻 。唐代 文人雅士对传奇创作地积极主动和热情,再加上唐人小说“文备众体”,熔史、 诗、论于一体的写法,造就了许多经典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无论是情节的虚 构想象、人物的形象塑造,还是语言的细腻生动,都达n 4 , 说创作中新的高度。 如:李娃传、柳毅传、离魂记、莺莺传、长恨歌传、柳 氏传等,这些传奇故事堪称一代经典之作,在元明清三代无论是杂剧和传奇 创作中都广泛地被戏曲作家所搬演或改编。 程国赋在其著作唐代小说嬗变研究中,论及到唐代小说在元杂剧中的 嬗变情况,并对元杂剧中与唐代小说有关的戏曲作品做出了数字统计,“笔者 共得元代杂剧4 0 篇,其中散佚不存得2 3 篇,今存1 7 篇”口1 。从他的统计情况 中我们可以看到,在4 0 篇元代杂剧中,根据唐代婚恋小说改编的作品最多,有 2 5 篇,保存下来有1 0 篇。这些改编的剧目都来自于唐代著名的小说故事,如离 魂记、柳毅传、柳氏传、李娃传、莺莺传、长恨歌传、 扬州梦记、裴铡的传奇等。唐人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注意了人物性格与 命运的刻画,在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中,来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人与 人之恋,还是是人鬼之恋,都做到了以情感人,这使小说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 力。正是如此,在元杂剧中,我们看到许多根据唐传奇改编的戏曲作品,如据 白行简李娃传改编的杂剧,石君宝的李亚仙花酒曲江池和高文秀的郑 元和风雪打瓦罐;据陈鸿长恨歌传改编的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陌; 据元稹莺莺传改编的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据李朝威柳毅传 4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改编的尚仲贤的洞庭湖柳毅传书和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据陈玄 祜离魂记改编的郑光祖的迷青琐倩女离魂等。 在从唐传奇取材的同时,宋代白话和文言小说也是元杂剧创作题材的来源 之一。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空前壮大,市民文学得到了很大地发展。 其中,宋代的“说话”作为一种商业娱乐活动开始兴盛,“此种说话,以叙事 为主,与滑稽剧之但托故事者迥异。其发达之迹,虽略与戏曲平行;而后世戏 剧之题目,多取诸此,其结构亦多依仿之,所以资戏剧之发达者,实不可少也” h 。一些说话人的行会组织和编写话本的团体的成立,更使“说话”艺术欣欣 向荣,他们依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创造出许多爱情、豪侠、神怪及英雄故 事,这一切都为话本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许多民问故事、历史故事从口头 传说阶段逐渐转到了文字定型写成了“话本”,而随后杂剧作家又将话本改编 成剧本,由演员在舞台上将故事完整演出。 我们从庄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邵曾祺的元明北杂剧总目考路、 傅惜华的元代杂剧全目中了解到,元杂剧根据宋元话本改编的作品数目有 很多。由于宋元两代的话本大多已亡佚,虽有少部分保存,但保存下来的故事 内容多数也经过了后人的修改,无从知道其故事的本来面目,这对我们具体分 析这些话本在杂剧中的改编状况如何增加了难度。为元杂剧采用的宋元话本中 有关男女婚恋、家庭故事内容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主要是燕子楼、王 魁负心、章台柳、卓文君、莺莺传、徐都尉、钱塘佳梦、 崔护觅水、李亚仙等。根据这些话本故事改编的元杂剧有尚仲贤的海 神庙王魁负桂英、白朴的钱塘梦、沈和的徐驸马乐昌分镜记等,这 些改编的剧作仍然是以男女之间的恋情为主线。 “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 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陆1 宋代各类型小说作品质量上虽远不如 那些唐传奇,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更贴近市民生活,强烈的平民意识 在小说中表现突出。“宋元传奇小说为白话小说和古典戏曲等,提供了较为丰 富的素材。据不完全统计,仅宋元明三代即有五十余篇宋元传奇被改编为说话 或话本小说。又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七十种左右古典戏曲是以宋元传奇为 素材或部分以宋元传奇为素材的。盯元杂剧取材于宋传奇的主要是绿珠传、 杨太真外传、梅妃传等传奇故事。其他的还有刘斧的青琐高议、 洪迈的夷坚志、张君房的丽情集,这些作品中的一些故事也是元杂剧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的取材对象,如据青琐高议中越娘记改编的元杂剧凤凰坡越娘背灯。 而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和张实的流红记也为白朴刨作韩翠颦御水流红 叶提供了参考。 小说和戏曲有着共同的发展历史,它们都长期被排除在正统文化的门外。 中国戏曲源于中国,长于中国,即所谓“土生土长”,而中国古代小说也带着 明显的本土性,从最初的寓言和神话,中国小说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因此,梳理好小说与戏曲间故事题材的沿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去了 解小说与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间在故事题材方面有密切的 交流关系,但综合说来,二者间的这种交流关系呈不平衡状态,戏曲对小说故 事题材的依赖相对要大一些。从戏曲的取材情况看,多为取用现成的故事( 其 中小况故事占不小的比重) ,甚至同一故事被多种戏曲作品反复敷演,如相如、 文君故事。”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其主要的作用,则 为故事的表演。表演的意思,是把一个故事的全部情节或部分情节,由演员们 装扮剧中人物,用歌唱或说白,以及表情动作,根据规定的情境表演出来”呻1 , 这是截然不同于小说的文学艺术形式。元杂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大量地 将唐人爱情小说故事重新搬上戏曲的舞台,在人们眼前营造出一个空问立体感 十足的情感世界,使小说的生命力再次得到了延续。 “小说与戏曲的题材共用,促进了各自题材出新和内容的扩充,许多新的 小说和新的戏曲剧目的形成,是综合小说和戏曲内容基础上编创而成的。”呻3 在元代婚恋杂剧中,作家有的是对原有小说故事模式的般演,也有的以自己的 独特眼光进行了再加工,重构了前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如同是据柳毅传 改编的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和沙门岛张生煮海,在人物和情节上都呈 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杂剧作家对于原有小说人物地处理上,也趋于更加细腻, 如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虽以唐人小说莺莺传为依据,但 对故事中的人物做出了更细致地刻画。尤其是红娘,不但赋予她聪慧,而且有 了具体性格的刻画,在处理人物方面也较原作更加成功。作家把崔莺莺从一个 被遗弃、被玩弄的柔弱女性转变为勇敢追求爱情的美丽形象,而张生也转化成 一个有情有义、始终忠实于爱情的正面人物。再如元代婚恋杂剧中作家对妓女 身份素养的普遍提高。根据小说李娃传改编的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 虽故事情节与小说极为接近,但人物却改头换面了,原有小说中的“李娃”形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象也得到了进一步改造。这都可以让我们看到元杂剧作家在继承前人成果时, 也是花了一番自己心思的。 在元杂剧中出现的这些迥异于小说的地方,是戏曲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发 展和补充。为了增强娱乐性,吸引更多的听众、观众,无论小说还是杂剧都要 有很强的故事性,而不同的时代,又赋予了文学作品不同的时代意义,这样婚 恋剧中的女主角才可以在情感的波折中展现出细腻的内心世界,人物的性格才 会更加丰满和具有独特的个性。元代婚恋杂剧呈现出的爱情婚姻观,使原有小 说人物在争取自己婚姻权利时,表现地比以往更加大胆和主动,有了鲜明的时 代精神。 在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一书的结尾有一附录,名为中国戏剧本 事取材之沿袭。附录统计了宋元南戏、明清杂剧传奇中以同一故事题材为刨 作基础的情况,并指出:“中国戏剧的取材,多数跳不出历史故事的范围,很 少是专为戏剧这一体制联系到舞台表演而独处心裁来独运机构,甚至同一故事, 作而又作,不惜重翻旧案,蹈袭前人,中国戏剧不能更多的从现实生活取 材,而只借历史故事来藏褒寓贬,这对于中国戏剧而言,虽由此造成一种特殊 的表演形式,但许多历史人物,在舞台上已成定型,如果仍旧在历史故事上兜 着圈子,则纵有新的形式,也将摆脱不了内容上的束缚。”“们无论是对真实的 史传资料的运用,还是对前人同一虚构故事情节的套用,古典戏曲在创作上取 得佳绩的同时,也陷入了一个题材选择上的误区。 1 2 对诗歌、早期戏文情节的选用和改造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着难以计数的名篇佳作,戏曲作家当然不会放过 这一丰富的创作素材宝库。元杂剧作家截取唐诗中的情节来补充戏曲故事内容 上的不足,这形成了元代婚恋杂剧创作题材取向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唐代诗人自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创作的讽谕诗叙事和议论相 结合,并对所写的事作出了明确地评价。如自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井底引 银瓶一诗,这首讽喻诗题下原有小注云:“止淫奔也。”告诫那些未经父母 之命、媒妁之言而私自结合的青年男女,提出诗人自己“寄言痴小人家女,慎 勿将身轻许人”的劝告。诗人以女子的口吻,历数诗中女子自己与丈夫相处的 往事,写得细致入微,感人至深,对那些因自由恋爱而受到极度歧视的妇女表 7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t 日= 界 达了自己的深切同情。后世涉及到有关“墙头马上”故事的小说和戏曲作品, 最原始的资料就是它。宋元以来,此诗的情节多次被敷衍为戏曲作品,如宋官 本杂剧裴少俊伊州、诸宫调井底引银瓶、元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 等,这些戏曲作品的出现使这首诗更加闻名遐尔。 值得着重提出的还有自居易感伤诗中的两篇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 行。长恨歌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诗作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 彩,这首诗对后世出现叙述同一故事内容的小说和戏曲的创作有很大地启发。 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就是综合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 恨歌传等作品而成。同为自居易诗作中最为人称道的名篇还有琵琶行, 通过对一名沦落天涯的乐妓的描写,寄寓诗人无辜被贬,壮志难酬的幽怨和愤 懑,最终归结为“江州司马青衫湿”,突出了诗人被贬的感伤。马致远在不离 原诗精神的前提下,做出了大胆地虚构和再创造。江州司马青衫泪用戏曲 艺术的语言将诗人的辛酸演绎得准确到位,并虚构出浔阳老妓裴兴奴与白居易 的爱恋故事。关盼盼的故事,历代文人颇多吟咏,最早的便是出现在白居易的 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后世戏曲也多搬演,如宋元问有戏文许盼盼燕子楼, 元杂剧有关盼盼春风燕子楼。 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中的情节也被后世戏曲作家所看中,诗文虽只有简 单的四句,“去年今r 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 笑春风”,但却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孟柴本事诗情感提到了崔护此 诗的来由,这是诗人在郊游时途中偶遇一名妙龄少女,由一面之缘而产生的一 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作中透露的那种于无意中遇之,却不能于有意中求得的 怅惘酸涩,在后世戏曲作家的笔下被演化成具体的曲辞和动作表演,这使诗歌 原有的诗境得到了扩展,更添加了情感上的震撼力。据此诗改编的作品数量也 是很多,如元代白朴、尚仲贤均有杂剧十六曲崔护谒浆。唐代韩翔的章 台柳寄柳氏,也引发了后世一系列的有关韩翎爱情故事的小说和戏曲作品, 其中元杂剧就有钟嗣成的寄情韩翔章台柳。唐人小说扬州梦记是由杜 牧的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以及杜牧的张好好诗参合而成,据此创作的 元杂剧有乔吉的杜牧之诗酒扬州梦。 唐诗脍炙人口,流传范围很广,尤其是一些带有叙事特征的诗歌,它们既 可成为记录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史料,也可成为小说和戏曲家创作灵感的来源。 元杂剧作家从唐诗中汲取素材养分,本就是一条缩短创作时问的捷径,长篇叙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事诗中的故事情节为戏曲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内容因素,使在舞台上通过各种表 演技艺展现一个具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成为可能。这些唐诗诗境优美,一个个哀 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被通过诗的语言和形式娓娓道来,将这些诗歌情节化为戏曲 的故事敷演,其中诗歌整体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也在戏曲作品中传承了下来。诗 歌和戏曲都需要面向社会现实、面向人生,戏曲对诗歌情节的选择,使戏曲作 品有了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有了拓展与突破。而戏曲有了诗的意 境,可以更加生动细腻地、多侧面多角度地塑造刻画立体人物,使全剧整体意 境达到和谐统一。 “夫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歌曲。则歌曲乃诗之流别。”o 戏曲与诗词之 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仅是表现在情节内容上的相似性,还表现在戏曲 作品在创作中追求诗一般的意境,使作品有了鲜活的戏剧般的立体人物,具有 了浓重的抒情色彩。戏曲作品中浓浓诗意的存在,使戏曲艺术具有“诗化”的 倾向。“古代戏曲的精神实质属于诗文化的范畴”n “,在元杂剧中出现的这种 刨作上的特色,在后世被延续。鲡踢代汤显褪韵牡丹亭,作家有意识地在 作品中讲究诗的意境,把传统诗歌的创作经验运用到戏曲中的曲辞创作中去,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诗才。 “戏剧表演将说唱技艺的文学内容直接搬过来,可能促成新的戏剧因素的 产生。”n ”北杂剧的形成是有一个复杂过程的,“今同流传之古剧,其最古者 出于金、元之间。观其结构,实综合前此所有之滑稽戏及杂戏、小说为之。”“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会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伎艺中 吸取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宋代,说话伎艺与杂剧表演常常是在同一娱乐 场所同场竞技,“东京民间勾栏所演杂剧,不仅是中国戏剧发展的主流,同时 也是今天中国戏剧表演形式的嚆矢” 1 “,而“宋人话本和官本杂剧、金院本、 宋元南戏等,彼此袭用的题材,据可考者,约三十多种”“。可见,古代早期 的戏文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地推动作用。 王国维将元杂剧与宋官本杂剧、金院本、其他戏文之名目做了比较,得出 “今元剧目录之见于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者,共五百余种。而其与古 剧名相同,或出于古剧者,共三十二种。且古剧之目,存亡恐亦相半,则其相 同者,想尚不止于此也”“”。钱南扬在宋元戏文辑佚中将遗留的宋元戏文 也迸行了整理,谭j 下壁在其著作话本与古剧中也详细地论述了元杂剧与宋 官本杂剧、金院本名目内容上的异同。在早期戏文中,与元杂剧讲述相似婚姻 9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家庭故事的作品就有崔护觅水、秋胡戏妻、王魁负桂英、 孟姜 女送寒衣、崔莺莺西厢记、裴少俊墙头马上、韩翎章台柳、倩 女离魂等。早期戏文保存下来的并不多,多数是只留存下残文,有曲无白, 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早期戏文与元杂剧之问的密切联系。对前人作品的继承和 发展,这是文学艺术能够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用成熟的艺术形式重新演绎前 代戏文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从形式和内容上地补充,是以已之长补它之短,做 到了互相地借用。 但杂剧作家也开始了自我的创造,将原有故事改头换面,或是将多个故事 杂糅成一个故事,或是在原有故事题材内容上的进一步扩充,这都成为剧作家 经常采用的方法。“改编是一种形式转换,在同一题材下采用不同文体,从而 实现了艺术形式问的转换。”“盯 王昭君本是一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关她的故事传说、歌咏感叹,更是难以 计数,随着元杂剧的繁荣,昭君故事从史籍、诗歌、民间传说开始走上了戏曲 舞台。马致远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对一些情节进行修改补充创作的杂剧破 幽梦孤雁汉宫秋,大胆地将历史上王昭君最终远嫁匈奴改成她在走到汉匈边 界时投江自杀的结局,这极大地突破了以往故事内容的局限。这种对历史的修 改是文学艺术特有的权限,这既体现了剧作家所要弘扬的民族气节,又表现了 帝王与妃子之间的男女之爱。“投江之死”使人物具有了强烈的悲剧性,这样 出彩的剧作在元杂剧中是少见的。 另有民间传说已久的故事,如孟姜女寻夫、董永与仙女、梁山伯和祝英台、 许仙与自娘子等,也为元杂剧作家所热衷,编成剧本。元代婚恋杂剧虽然数量 很多,但多数已佚,想具体的考证它们已是不太可能,我们只能从保存下来的 杂剧作品中,来分析元代婚恋杂剧的创作情况。其中完全由作家独立创作的元 代婚恋杂剧也是有的,如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望江亭中秋切鲶, 郑光祖的伯梅香骗翰林风月等,但这样的作品是少得可怜。 虽然有了新的艺术再现形式,剧作有“本事”可考,也容易取信于观众, 但多次反复使用同一题材,或者只是“换汤不换药”,即便有艺术形式的开拓, 其作品也只能是闪耀在一瞬间。更多地还是需要剧作家从内容和形式上对作品 进行根本性突破,“创新”始终是剧作家所面临的问题。 1 0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第二章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胜形象 “一题多写”和“一题多变”是元代婚恋杂剧的主要创作方法,无论是对原 有小说人物的继续发挥,还是剧作家的重新自我创造,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可 谓百花争艳。 2 1 历史人物的选择和加工 “在悲剧里,诗人仍在沿用历史人名,理由是:可能发生之事是可信的:我 们不相信从未发生过的事是可能的,但已经发生之事则显然是可能的,否则它 们就不会发生。” 1 们 诗人采用历史人名的理由是如此,戏曲家同样也有着这方面原因的考虑。 历史学家的责任是设法把事情原来出现的样子真实地记录和理解,而文学艺术 却总是从自己的道德观念出发,对历史人物进行赞美或是批评,最终达到文学 艺术创作的完美要求。 在元杂剧中,不同作家的笔下,一个相同的历史人物总是频繁出现。在这 些频繁出现的历史人物当中,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居多,只有极少数的女性没 有被男性作家所忘记。而这些女性又多数为上层社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或是孝 女贤妻。 出现在元杂剧中有史料记载的女性人物如下表: 表2 1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t h = 界 夜月走昭君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王昭君 汉元帝哭昭君昭君出塞 杨太真霓裳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争游月宫 杨玉环 杨太真浴罢华清宫罗公远梦断杨贵妃唐明卑哭香囊 吕太后探韩信吕太后使计斩韩信吕太后醢彭越 吕雉吕太后夜锁缓湖亭吕太后祭泸水吕太后饿刘友 吕太后人彘戚夫人 娥皂女英娥皇女英斑竹记 长孙复后长孙争后鼎镬谏 武则天武则天肉醉王皇后 钟离春丑齐后无盐破连环 宣华夫人 屈勘宣华妃 甄皇后 甄争后 乐昌公主徐驸马乐昌分镜记 鲁元公主鲁元公主三瞰赦 西藏姑苏台范蠡进西施陶朱公五湖沉西施 貂婵锦云堂美女连环记 虞姬霸王垓下别虞姬 小乔东吴小乔哭周瑜 卓文君卓文君白头吟 蔡文姬蔡琰还朝 营娥孝顺女曹娥泣江 绿珠金谷园绿珠坠楼 孟德耀孟德耀举案齐眉 李师师宋上皇三恨李师师 张好好杜牧之诗酒扬州梦 漂母遇漂母韩信乞食 陶母、陵母晋陶母剪发待宾知汉兴陵母伏剑 曹太后死哭刘夫人薄太后走马救周勃 其他 王太后摔印哭孺子汉武帝死哭李夫人 1 2 论元代蛹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在元杂剧中,女性历史人物出现得并不多,并且这些女性身份也很单一, 多集中在皇后、嫔妃之类,下层的平民百姓寥寥可数,同一个人物也是多次反 复的创作,如西施、王昭君、吕雉、杨贵妃等。在元杂剧中,根据这些女性改 编的婚恋题材方面的剧作很少,并且多数已佚,保存下来的作品有:破幽梦 孤雁汉宫秋、唐明皂秋夜梧桐雨、孟德耀举案齐眉、杜牧之诗酒 扬州梦。 在秉承历史人物基本特性时,作家的想象变形能力也被发挥到最大的空问。 如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马致远将历史上王昭君最终被汉元帝送到匈奴 和亲并生育子女的史事,变形为一场昭君在和亲途中投水自尽的悲剧。这个故 事经过改造后,在内容上做到了推陈出新,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正史中多数是记述王昭君远嫁匈奴的生活情况,至于她的相貌、性格没有 具体地描绘,倒是一些民间传说和野史对王昭君做出了许多增饰。破幽梦孤 雁汉宫秋作为末本戏,正旦是没有唱词的,昭君的内心世界一方面需要女演 员靠动作和简单的对白来表现,另一方面更多地是倚重他人“帮忙”。从剧作 第一折毛延寿登场的独白中,我们就看到了昭君的美丽善良和勇敢。昭君不肯 贿赂画师,因此而无缘见到汉元帝,这不仅交代了事件的起因,也粗略地勾勒 了昭君的形象。在第二、三折中,面对外来强敌,朝廷无能,帝王昏庸,昭君 主动表示了愿意和亲。剧中旦云:“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 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留名青史。”短短数句宾白,表现出昭君的深明大 义和凛然正气,堂堂一国之君倒显得是那样的无能。l 临行前,昭君倾诉不尽内 心的悲哀,忘不了与帝王的恩爱,留下了昔日所穿之衣。黑龙江边,昭君没有 哭闹,毫无退却地选择了投水,剧作家在人们的面前展现出一位勇于牺牲个人, 慷慨赴国难的昭君形象。 历史上的昭君,美丽和忧愁总是她的代名词,她对国家的贡献,在史料的 记载中是带来了汉匈几十年的和平和安宁。但在文学家的笔下,她却丰满了很 多,有了与帝王的依依不舍,也有了勇于承担国家责任的那颗美好心灵。昭君 投水的结局是作家突破历史局限的大胆想象,这其中是脱离不开作者本人的创 作主体意识,那就是民族意识的强调和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在剧中各类人物鲜 明的对比中,昭君的重塑取得了成功,时代意义的体现使杂剧中的昭君有血有 肉,让人敬佩。 1 3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借界 统治阶级的内部,女子是男性的依附物,随时随地要准备成为政治斗争的 陪葬品。自朴的唐明争秋夜梧桐雨以唐明窀! 和杨贵妃的恋情为主线,同时 插入安禄山的叛逆,最终以杨贵妃在逃难途中被迫缢死,唐明争回宫后无限怅 惘而收场。这也是一出末本戏,杨妃作为次要人物出现,仅是一个陪衬唐明皇 的人物。相对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的昭君而言,杨妃的结局是更加悲惨, 但剧作家对杨妃形象的塑造却比较单薄。戏中杨妃的宾白也没有太多的个性特 征,倒是剧作中对于她与安禄山暧昧关系的描写,破坏了她美丽温柔、多情的 形象。这与七夕之日,唐明皇与杨妃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的盟誓,形成了极大地反差。剧作表面上写的是历史,事实上也是在借题发挥, 作者采用间接隐晦的方式,寄托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抒发了汉人身处蒙古人凌 辱之下的愤懑和无奈。 在元代两个描写帝王后妃爱情的婚恋杂剧中,女性总是不幸的,当国家发 生祸乱时,承担责任的也总是她们。剧作家用浓笔重彩极力渲染了帝王们与爱 人的生离死别,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两部杂剧非单纯描写爱情,它们反映 了一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我们不应该忽视两位作家所处得时代背景。在 元代,汉族文人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他们心中满腹牢骚,一腔悲愤,因而“艺 术心理的情,毫无疑问,根植于生理特征赋予的激动素质,并不断从现实 刺激中去获得”【z 0 。 剧作家采用历史人名,多数是借他们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或是传 达某种有效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如晋陶母剪发待宾、知汉兴陵母伏剑。 这类贤母形象的塑造无疑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道德伦理的规范。“举案齐眉” 这个成语故事是讲述汉代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他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 高高的,以此鼓励自己的丈夫努力上进。后汉书中载孟德耀体肥貌丑,而 在杂剧孟德耀举案齐眉中,孟德耀却是美丽善良,并且作家还精心设计了 孟光与梁鸿本是指腹为婚,孟父悔婚,而孟光不嫌贫爱富嫁与梁鸿的故事情节 来改造这位女性。剧作对历史上的孟光篡改很大,改造后的形象比原来生动了 很多,作家也赋予了这位女性更多的传统美德,对后人的教育意义很大。 在一些野史里,历史上的女性人物被描绘得有声有色,常会用到某些奇闻 佚事,一些原本只是无名的小辈也变得高大起来,如在正史中都没有确切记载 的貂婵、齐国后钟离春、东京名妓李师师等。在三国志中,记载了吕布与 一婢女相通,但并未对此女有过多的叙述,但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此女有了 4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姓名和身份,并配有了具体的故事内容,如元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记。再 如由春秋时齐国“杞梁妻”演化而来的孟姜女哭长城、送寒衣的故事,以及西 施和范蠡之间的爱情纠葛,他们的故事都是在文学艺术的不断加工中创造出来 的。小说扬州梦记根据杜牧的名作钾妊好好诗敷演的张好好与杜牧的一 段爱恋故事,虽是子虚乌有地将两个人捏合在一起,但也独具匠心。元杂剧乔 吉的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也继续了这段真实人物的“虚假恋情”。传统目录 学家认为小说附庸于史传,但戏曲创作又何尝没有依恋历史,展开想象和虚构, “古典戏曲近史而悠谬的特色,是根本离不开想象虚构的戏曲,受求实心 理所牵引,不得不向历史靠近造成的” 2 “。 由于元杂剧一本四折,有着严格的规范,剧作家要用有限的篇幅去塑造这 些悲剧性的女性,全面细腻地展现她们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历史上走过的女性有很多,而杂剧作家对她们的选择却是有限地,进一步挖掘 这些女性,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创作空间。用文学艺术揭示某些人物的历史真实, 并不是要求按照历史的实际去修改它,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要求完全的情节一致, 它有着自己的特定目的。那就是是形象地反映历史客观现实,塑造成功的艺术 形象,善变陈意,化旧为新,在想象的世界里赋予历史人物更加深刻的意义, 以及体现作家在特殊时期的人生体验。 2 2 虚构人物的创造和演绎 “中国的哲学和美学,重视的首先不是外部世界的表象,而是事物内涵的真 实性。所以在艺术上总是力图表现人的内在精神和外部世界的合谐与统 一7 ,即所谓的发愤以抒情、取会风骚之意、即使是。传统模写也 是为了传情达意。所以中国艺术历来都是以。得意忘形、离形得似7 为 自己的基本的美学特征与审美理想的准绳。”3 屈原好以香草美人作为自己作品中美好理想和高尚品格的化身,他寄情于 物,托物抒情,创造出了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 物被完美地融合。他的这种文学创作手法成为后人竞相模仿的对象,也为中国 古代诗歌艺术增添了许多民族特色。中国戏曲,作为本土的产物,民问文化推 动了它的发展,但它也离不开与中国正统文学的血肉联系,它也继承了中国传 统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特色。“在整体上不是走向写实,而是走向写意,不是企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图在舞台上再造一种人生情境,而是更多的借助于隐喻和象征以表达更多的集 体性的情绪和体验”乜。元代婚恋杂剧中,作家对女性人物地关注,比以往任 何一个时代都要热情,这显然是有着其特定意义的。 元代婚恋杂剧中,女性人物众多,我们从保存较好的元代婚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