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韩元吉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韩元吉诗歌研究 韩元吉诗歌研究 姓 名:易水霞 导师姓名:杜海军 教授 学科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研究方向:历代文学典籍 年 级:2005 级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韩元吉是南宋前期的重要作家,词、诗、文创作皆有成就,在当时获得很高的赞誉。 然而后人对他的重视与研究不够,尤其是他的诗文,几乎无人问津。本文专门研究了韩元 吉的诗歌。 (一)首先介绍了诗人的家世、生平,力图突出“桐木韩家”这个北宋相家的 文学传承性,以及这种文学家世对后来韩元吉文学创作的影响;考察了韩元吉与陆游等当 时名流的交游情况,以及这种交游对韩元吉诗歌创作的影响。 (二)对韩元吉的诗歌作了 一些具有开拓性的考辨(包括辨伪和作年考)与辑佚。在这一部分,以确凿有力的证据, 证明了四库馆臣对南涧甲乙稿中两首题巫山图诗的作者的判断是错误的;对韩元吉的 二十多首诗歌的创作年代作了详细的考证,并指出韩酉山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几处失误; 最后,从一些方志中辑得了韩元吉的两首佚诗。 (三)全面梳理了韩元吉诗歌的内容,将 其诗歌大致分为写景诗、抒情诗、咏物诗,并逐一予以论述。 (四)联系韩元吉的文学思 想(既恪守“发乎情,止乎礼义 ”的诗教传统,又重才气) ,分析了其诗歌平和醇正、雄 健、闲淡自然、诙谐等多重艺术风格,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关键词:韩元吉;交游;诗歌研究; ii poetry study on hanyuanji abstract hanyuanji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writer, words, poetry, creative text for his achievements, then won high praise. but later on his studies and not enough attention, especially his poetry, and almost none of buyers. this paper studies a specialized hanyuanji poetry. (a) first, on the poets family, life, in a bid to highlight dongmu han hom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ome literary heritage, as well as that of his family later hanyuanji literature literature impact inspected hanyuanji and lu you, etc. at that time, celebrities and travels, as well as on such trips hanyuanji poetry impact. (2) hanyuanji some of the poems made the pioneering study (including wrongs and for the test) and collection. in this part of a strong conclusive evidence to prove that the siku museum hill on the b nanjian wushan figure 2 that the author of the poetry judge is wrong; hanyuanji of the more than 20 works in the first poetry made detailed research, and pointed out that mr. han unitary hill on this issue a few mistakes and finally, from some local records in the series had two hanyuanji lost poems. (c) a comprehensive carding hanyuanji poetry, poetry will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sketch their poetry, lyrics, yongwu poetry, and one by one to be discussed. (4) contact hanyuanji literary ideas (both adhere to the between the intelligence, and only between justice, the traditional poem, once again talent), the poetry of calm chunzheng, xiongjian, xianyan natural, humorous, such as multiple artistic style, and pointed out that its shortcomings. key words: hanyuanji ;making friends; poetry study;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前 言 前 言 韩元吉是南宋前期一位比较重要的作家。他关心朝政,关心民生疾苦,主张收复失地, 而这正是当时正直爱国的士人的共同心声。作为一个诗人,他并不将眼光局限于个人生活 的小圈子里。他的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很广,战争、朝政、友情、亲情,山水风光乃至亭台 草木,几乎无所不包。而且他的诗歌风格也是多样的,如平和醇正、雄健、清丽、闲淡自 然、诙谐等,有时多种风格还交融在一起。从这一点上来讲,他的诗歌有点大家的样子。 还值得称道的是,韩诗的格调大都昂扬健拔,即便是晚年的诗作,也不见有衰疲委顿之态。 其诗又少雕琢。朱熹称赞道: “韩无咎文,做著尽和平,有中原之旧,无南方啁哳之音。 ” (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陆游也高度评价韩元吉的文章说: “文方日衰,荡为狂澜。组织 纤弱,各自谓贤。士睨莫救,公勇而前诵书鼓琴,志操益坚。落笔天成,不事雕镌。 如先秦书,气充力全。 ” ( 渭南文集卷四十一祭韩无咎尚书文 )这虽然说的是韩元吉 的文,但他的诗歌也同样如此。 元代的方回曾把韩元吉与南宋四大家相提并论。客观地说,韩元吉似乎还难以和四大 家相比肩。陆游以他海涵地负般的才力,六十年间万首诗,卓然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位 大家。杨万里独辟蹊径,直接从自然景物吸取题材,创造了清新自然、活泼诙谐的“诚斋 体” ,这是南宋诗风大转变的开始。范成大则以他清新生动的田园诗独树一帜。他把农事 诗的传统和田园诗的传统合而为一,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田园诗典范。韩元吉的诗歌虽说也 写得不错,佳篇佳句颇多,然而总的说起来,其诗艺术独创性还不够,属于他自己独有的 特色并不突出。也许这正是他难以跨入大家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在四大家之下,确 实应该有韩元吉的一席之地。他虽未成大家,却仍不失为一个名家。 韩元吉在当时的文坛上很活跃,声誉也很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集稿大都散 佚,人们对他的关注和研究也比较少。四库馆臣对此很感不平,认为他的作品沈晦数百年, “殆不可解” 。直到今天,这种情况仍没有太大的改观。虽说胡可先、韩酉山两位先生分 别作了韩元吉的年谱,但对韩元吉的文学研究依然寥寥无几。以前的很多文学史甚至都不 提到他。现在提到他的,也只是把他作为南宋初的一个辛派词人来作一点介绍,如孙望、 常国武两位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史 。2006 年,华东师大的博士生王毅和金国正分别撰 有南宋江西词人群体研究和南宋孝宗朝词坛研究 ,都把韩元吉列于其中。但是对 韩元吉的文学(尤其是诗文)专门研究仍然很少。本文正是试图在这方面作些努力。对韩 元吉,我们确实应该多一点重视,多作一点研究。而这无疑应该是宋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组 成部分。 2 第一章 韩元吉的文学家世、生平及交游第一章 韩元吉的文学家世、生平及交游 一、文学家世 韩元吉(11181187)字无咎,南宋前期重要作家。祖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其先 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再徙颍昌(今河南许昌) ,于是韩元吉每自称颍川人。 韩家是北宋的世家大族。韩元吉的五世祖韩亿,少贫贱,后举进士,娶宰相王旦之女 为妻。仁宗朝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少保,谥忠宪。韩亿为官刚直 不阿。 宋史卷三一五载: “仁宗初,进直史馆,知青州,以司封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判大理寺丞。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 若知不可掩,执吏以闻。诏付台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亿 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钦若,诏释不问。三司更茶 法,岁课不登,亿承诏劾之,由丞相而下皆坐失当之罚,其不挠如此。 ” 韩亿还颇有谋略与政治眼光。北宋时采取重文抑武的国策,边备松弛,在对西夏与辽 的战争中屡屡失利。韩亿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 “乃请二府各列上才任将帅者数十人,稍 试用之,又言武臣宜知兵,而书禁不传,请纂其要授之。于是帝亲集神武秘略 ,以赐 边臣。 ” “唃厮啰与赵元昊相攻,来献捷。朝廷议加唃厮啰节制。亿曰: 彼皆藩臣也,今不能 谕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 议遂寝。 ” 韩亿有八子:纲、综、绛、绎、维、缜、纬、缅。 杞县志载: “八子皆显达,时号 八凤。绛、维、缜最著。 ” 韩绛(亿第三子) , “少好学,及长,益刻苦攻文章,知名于时。庆历二年进士及第, 名居第三。 ”熙宁间两次入相,封康国公,卒赠太傅,谥献肃。韩绛著有韩绛文集 五十卷, 内外制集十三卷, 奏议三十卷,今不存。 全宋诗卷三九四录其诗十 三首, 全宋文卷一 0 二五一 0 二六收其文二卷。 韩缜(亿第六子) ,哲宗朝拜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以太子太保致仕,卒赠司空,谥 庄敏。 全宋词录存其词一首( 凤箫吟 ) 。 韩维(亿第五子) ,即韩元吉的高祖。维字持国,以荫入仕,历仕英宗、神宗、哲宗 三朝。元祐初拜门下侍郎。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转少师。绍圣中入元祐党籍,元符初 复左朝议大夫,同年卒。 韩维在朝虽为高官,然而他生性安于静退,并不汲汲于功名富贵。沈遘说他“虚静之 性本于自然” 。韩维未入仕前, “以进士奏名礼部,方亿辅政,不肯试大廷,受荫入官” ; 父亲死后,他“闭门不仕” 。 “宰相荐其好古嗜学,安于静退,召试学仕院,辞不就” 。神 宗未即位前封淮阳郡王、颖王,韩维皆为其记室参军。 “尝与论天下事,语及功名。维曰: 3 圣人功名,因事始见,不可有功名心。 王拱手称善。 ”韩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 的。他立身于朝并非为了功名富贵,一旦言不被用则决不恋位。 宋史本传中载: “维奏 事殿中,以言不用,请郡。帝曰: 卿东宫旧人,当留以辅政。 对曰: 使臣言得行,贤 于富贵;若缘攀附旧恩以进,非臣之愿也。 遂出知襄州,改许州。 ”颇有用之则行、舍之 则藏的意味。 韩维持身清正,“致仕之日, 家无余财” , 在当时即以正直而闻名天下。 鲜于倬称:“ (公) 持身不欺,终身无一妄语,貌庄而气和,望之者知其为盛德君子也。自嘉祐以来,论 天下名臣,必称公。盖公以正直之姿,辅之以渊源之学,言不苟合,行不苟同,虽在 人主前论事,可曰可,否曰否,未尝稍自贬。 ”范祖禹也说: “韩维素有鲠直之称。 ” 人 们甚至把他和北宋名相司马光等人相提并论。沈晦称赞韩维: “清夷刚正,高洁静直,虽 燕居不妄言笑,见者肃然。其操履施为,常持天下之正,元祐人物论清正刚直,必以司马 温公外祖为称首。 ”(按:沈晦是韩维外孙,故称“外祖” )陆游老学庵笔记还将韩 维与王安石、吕公著、司马光并称为“嘉祐四友” 。 韩维文名亦甚著,著有南阳集 。他幼时即“笃志问学” , “宰相文彦博荐其好古嗜 学,安于静退,富弼帅河东,辟掌机宜文字。 ” 11鲜于倬称赞他“文章典丽温雅,在王府 掌两宫笺牍,应用敏妙,英宗称之,曰: 记室之文甚善,典司词掖,抽绎信史,有古人 之风。 ” 12神宗也说: “维以文学进,及任烦剧,而皆称职,可谓得人矣。 ”13就连当时的 文学大家曾巩、黄庭坚也非常推重他的诗文。韩元吉高祖宫师文编序 : “其在家庭诲子 弟,每以西汉为宗。故其笔力雄健,尤为南丰兄弟所推重。曾舍人既葬,必得公之文碑于 道。而豫章黄太史自言因公诗得用事法。 ” 叶梦得说: “韩持国虽刚果特立,风节凛然,而情致风流,绝出时辈” , “厅后小亭仅 丈余,有海棠两株,持国每花开,辄载酒日饮其下,竟,谢而去,岁以为常。至今故吏犹 能言之。 ” 14可见韩维还以诗人的气质为人称道。他“自少喜为诗” ,15并且他的诗还颇受 称赞。吴之振宋诗钞南阳集序称: “维同时唱和者为圣俞、永叔,其深远不及圣俞, 温润不及永叔,然古淡疏畅,故足为两家之鼓吹。 ” 16王直方诗话云: “韩持国尝有诗 云: 青烟几人家,绿野山四抱 ,当时无不传之。 ” 雪浪斋日记云: “韩持国、谢师厚 诗绝妙。韩云: 数亩家园荒杞菊,一池秋水沸龟鱼。 前人评此诗云: 沸字直钱。 ” 17 韩维虽文名颇著,却又“不以文自名” ,虽自少喜为诗, “然见子弟传录,辄毁去,曰: 士大夫当以行义为先,是何足成名?吾以自适耳。 ” 18其诗作应该被他自己毁去了不少。 再加上南渡的兵火流离,集稿散佚,仍余三十卷。 四库全书所录南阳集亦为三十 卷。 曾祖韩宗文。从曾巩的力士京、韩宗文大理主簿制 19和苏辙的辛雍太常博士、 韩宗文光禄丞、孔平仲太常丞 20两文,可知他曾为大理主簿和光禄丞。苏文中称“宗文 世族之良,勤于厥事。 ” 4 祖父韩瑨,初名濝,字君表;后更名瑨,字公表。 “以绍圣改元登第,对策廷中,有 宜虑未形之祸之言,由是连蹇不得用。建中靖国初,几用复已,凡四为郡倅,秩满辄丐宫 祠,遂自许昌得请洞霄,以就休致。 ” 21宣和三年,韩瑨因疾以朝奉大夫致仕,同年五月 卒。韩瑨喜赋诗,与叶梦得、晁说之均有唱和,尤其是与晁说之交游甚密。晁说之景迂 生集中与韩瑨唱和、赠答之作甚多,如寄韩君表 、 次韵和韩君表怀归见寄 、 即事 谢公表二绝句 、 病卧闻韩公表雨中出谒 、 哀韩君表无文编等。晁说之还曾为他作墓 志铭,墓志铭中说韩瑨致仕后, “筑别第为清净之所,布裘事香火,杜门特不废赋诗” ,并 且还对他的诗作予以很高的评价: “甚乎其诗之类也,珪璧合辉。肆远之士,则曰似谢康 乐,近则似韦苏州。” 22韩元吉也说他祖父“平生喜赋诗,一时士大夫之所推重。故 晁景迂公以谓远则似谢康乐,近则似韦苏州也。 ” 23 父韩冕,未仕,亦卒于宣和三年。 24 由此可见,韩家到韩瑨这一代,家世渐已不显。直到韩元吉手上,韩家才又重振家声。 而李德辉在他的试论南宋词人韩元吉及其词一文中说: “惟桐阴旧话提及宫师 (指韩维)五子皆贵显 ,可见其家世一直贵显,直到韩元吉这一代均如此。 ” 25这话大有 问题。考之桐阴旧话第五条: “忠宪(按:指韩亿)后乃为王文正公婿也。 ”第八 条: “王夫人初未有子,梦一僧貌甚异,手持莲花,曰: 汝欲生男乎?摘五叶饵之。后 生舍人(韩综)及献肃公(韩绛) 、职方(韩绎) 、宫师(韩维) 、庄敏公(韩缜) ,五子皆 贵显。 ”很明显,这里的“五子”指韩亿的五子,即韩维兄弟五人,根本不是指韩维的五 个儿子。再有,韩元吉在送别其族弟元修时曾有“十年门户苦凋零” 、 “典型谁与振家声” (卷五送元修归广东 )之句,可见其家世必已不显,否则就不会有这种重振家声的期 盼。正因为家道中落,韩元吉早年的诗作中才屡有穷愁之叹。如: “积雨尚添门外辙,颠 风不扫甑间尘” (卷四病中放言五首其四) , “未释盐车驾,徒怀瓦釜鸣。几年良自哂, 一饱定谁营” (卷五投赠徐平江三十韵 )等。 兄韩元龙, 宋史及宋史翼中均无传。嘉靖宁国府志卷八人文纪(中) 有一个简短的传记。元龙,字子云,以其高祖韩维荫补将仕郎,任过余杭主簿、天台令, 之后除司农寺主簿,历右司农卿,自请外任,加直龙图阁,出为浙西提刑。韩元龙为官勤 政爱民。 宁国府志卷八载: “县久不治,元龙悉力区画,至忘家事。有疏豪猾姓名来谂 者,谢不纳,曰: 此一入耳,即不以良民待之,彼何以自新?闻者感化,邑遂大治。 ” 韩元龙亦颇能诗。 宁国府志说元龙和元吉“俱以文学显,时以比坡(苏轼) 、颍(苏 辙)云。 ”吴芾的湖山集中和韩元龙的唱和之作颇多。韩元吉南涧甲乙稿中寄赠、 和答韩元龙的诗更是多达三十多首。可见,韩元龙也一定作诗颇多,只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四海双兄弟,南来几别离” ,从南涧甲乙稿来看,韩元吉就只有子云这一个兄 长,此外再无其他亲兄弟。再加上幼年失怙,兄弟二人更是手足情深。关于这一点,后文 还有论述。 韩家非常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包括品行和文学两个方面。叶梦得避暑录话卷四: 5 “韩忠宪公罢政事,尝语康公兄弟以马伏波论少游事云:吾已无及,汝曹他日如少游言, 为乡里善人,守坟墓亦足矣。 ” 26桐阴旧话载: “王夫人后生舍人(韩综)及献肃 公(韩绛) 、职方(韩绎) 、宫师(韩维) 、庄敏公(韩缜) ,五子皆贵显。尝诲之曰: 汝 父有法度,为世所知。汝曹或不及,则人必以为类我也。 其善教如此。 ” 韩维也一样注 重对子弟的教育。 “其在家庭诲子弟,每以西汉为宗。 ”他虽自少喜为诗, “然见子弟传录, 辄毁去,曰: 士大夫当以行义为先,是何足成名?吾以自适耳。 ” 27这则材料很能说明韩 氏家族对文学的普遍喜好,以及他们在文学、品行方面对子弟的大力教育。出生在这样的 一个家庭里,韩元吉必定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家庭对他的文学熏陶也是可想而知 的。 综上所述,韩家从韩亿起,有三人拜相,韩维则为门下侍郎。直到韩元吉的祖父这一 辈,代代都有人在朝为官。韩家可以说是北宋相家,是当时最大的世家大族之一。宋代陈 郁说: “韩漕使元吉祖居京师之惠政坊,植桐于门,岁久,木大且异,人遂以桐木韩氏称 之。 ” 28四库全书总目中桐阴旧话提要亦云: “盖北宋两韩氏并盛,世以桐木韩家 别于魏国韩琦云。 ” 29鲜于倬曾称赞道: “公(按:指韩维)家自忠宪公已秉国政,为时名 臣。公与伯仲皆幼有誉望。其后公致位东台,兄绛弟缜同为宰相,宗族布列,侍从台阁, 冠冕之盛为本朝第一。 今公之子孙被服名教, 率有家风, 好学秉义, 韩氏之德, 盖未艾也。 ” 30此诚非虚言。 “桐木韩家”不仅以北宋相家而闻名,而且又是一个有着文学传承的家族, 历来以品德、诗文为人推重,集政治世家与文学世家于一身。这对以后韩元吉成长为南宋 名家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生平 有关韩元吉生平的文献资料很少见到。 宋史中没有他的传记。清代著名学者陆心 源所著的宋史翼韩元吉传是有关韩元吉生平的一篇重要文献。近年来,韩酉山先生 又著有韩南涧年谱 。这里主要根据这两种资料,再结合韩元吉的南涧甲乙稿 (以下 简称甲乙稿 )作一个简单的叙述。 韩元吉,字无咎,徽宗重和元年(公元 1118 年)出生于颍昌。四岁时其祖父瑨和父亲 冕相继去世。靖康之变(1127 年)后,流寓福建邵武,曾从学于尹焞。绍兴十四年,迁居 建安(今福建建瓯) 。韩元吉早年在仕途上十分困踬,曾“三从吏选,五试词科” 31绍兴 十五年和十八年两次至临安应礼部试,均下第。后又寓居湖州德清县慈相寺。绍兴十九年, 以荫选为龙泉主簿。任满后仍寓居德清。韩元吉寓居德清时应该参加过诗社活动。 ( 南涧 甲乙稿卷四赴信幕寄子云、叔晩及同寺有句云: “回首寺桥同社客,想因明月话离 愁” ;同卷松江别范至能朱伯阳其二亦有“拟寻诗酒平生社,未了尘埃薄宦缘”之句, 可为明证) 。绍兴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为信幕,曾从曾几、尹穑游。绍兴二十八年知建安 县。次年,以辅臣荐,诏令任满赴行在。绍兴三十一年,以右通直郎入为司农寺主簿,孝 6 宗隆兴元年(1163 年)进为司农寺丞,与陆游交游甚密。除度支郎中,兼淮西宣谕司参议 官。为淮西宣谕使王之望劾罢,除知饶州。孝宗乾道元年(1165 年)以考功郎征。次年, 除直秘阁,出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乾道四年,除直敷文阁权知建宁府,又改知江州,均 未之任,旋“以九江命造朝” , 32改除大理少卿。乾道五年,丁母忧,忧居上饶。七年, 服除复官,任左司郎中提领榷务都茶场,兼权中书舍人。八年,权吏部侍郎。九年春,奉 命假礼部尚书使金,贺金主生辰。有金国生辰语录与朔行日记 。还朝,除吏部侍 郎。十二月,除敷文阁待制,出知婺州。孝宗淳熙元年(1174 年) ,为浙东提刑按劾,两 乞宫观,不许,降一官,改知建宁府。三年,为吏部尚书。五年,除龙图阁学士,再知婺 州。因抑制豪强遭忌,被劾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退居上饶南涧,因自号南涧翁。淳 熙十三年,加封颍川郡公。次年(1187 年)卒,年七十。 韩元吉出身于中原旧族,亲身经历过靖康之变,少年时代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对国破 家亡当有着切肤之痛。他一生心系故国,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故土。南宋时,宋金之间屡有 战争。韩元吉一直忧心国运,不断地上章表明自己对时势的看法。面对敌人的入侵,他坚 决反对屈膝求和,屡屡建议朝廷早作准备,积极防御。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大举南侵。九 月,韩元吉上书枢府,乞朝廷早下诏书,明示敌人败盟, “俾军民士大夫晓然预知国事, 然后同心协虑,共济事机” 。他指出: “若必待侵犯吾圉,然后降诏,是时事属仓猝,淮甸 之人,必至奔扰,江浙之众,亦当动摇。而四方万里之远,安能一日而谕,及今为之,始 可以安人心,而作士气也。 ” 33十月底,再上十月末乞备御白札子 ,建议采取各种措施, 严防金人渡江。采石之战后,金人退走,和战问题再一次摆到了南宋君臣面前。宋廷对这 个问题争论不已。韩元吉上书御史中丞辛次膺,指出: “天下可忧者一,可虑者二” 。可忧 的是“今国家不议其大计与先务,而乃姑试为之,战则姑试而战也,和则姑试而和也,守 则姑试而守也。 ”可虑之一是“人君之侧有小人间之” ,可虑之二是士大夫“偷懦苟容,侥 幸于富贵者甚众” 。 34可谓切中时弊。对此,韩酉山先生按曰: “韩元吉上书所论和、战、 守,自治大计未定,孝宗宠信近习如曾觌、龙大渊等藩邸旧人等事,均为当时士大夫议论 的中心。元吉是提出这些问题最早者之一。 ” 35 韩元吉始终不忘恢复。孝宗淳熙三年(1176) ,他以唐太宗引诸卫将卒习射显德殿庭之 事,论人主“志不可一日忘敌” ; 36直到他去世前一年,他还在感叹: “少年期,功名事, 觅燕然。如今憔悴,萧萧华发抱尘编。 ” 37虽然他念念不忘恢复大业,然而又能审时度势, 反对冒险轻动,和当时那些一味主战的人又有所不同。绍兴三十年,他曾上书参知政事贺 允中, “愿朝廷亟自治以俟其机,非欲无机而妄动也” 。 38隆兴元年,孝宗起用张浚,准备 北伐。韩元吉上书张浚,反对这种草率的行动。周密齐东野语卷二符离之师载: “孝宗隆兴元年正月,以张浚为枢密使,仍都督江淮兵马。五月,兼都督荆、襄。浚既入 见,屡奏欲先取山东。时显官名士如王大宝、胡铨、王十朋、汪应辰、陈良翰等,皆魏公 门人,交赞其谋。韩元吉以长书投浚,言和、战、守三事。略云: 和固下策,然今 日之和,与前日之和异。至于决战,夫岂易言!今旧兵惫而未苏,新兵弱而未练,所恃者 7 一二大将;大将之权谋智略既不外见,有前败于尉子桥矣,有近衄于顺昌矣,况渡淮而北, 千里而攻人哉!非韩信、乐毅不可也。若是,则守且有余。然彼复来攻,何得不战?战而 胜也,江淮可守;战而不胜,江淮固在,其谁守之?故愚愿朝廷以和为疑之之策,以守为 自强之计,以战为后日之图。 ” 39应该说,韩元吉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是正确的,而张浚不 听,后来果有符离之败。 韩元吉向来敢作敢为。他认为: “天下之事,不患不肖者之不能为,患莫大于贤者之 不敢为。 ” 40当时孝宗宠信近习张说,侍御史李衡,右正言王希品、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周必大、给事中莫济等人都因反对而被贬逐。 “于是(张)说势赫然,无敢撄之者” 。 41韩 元吉自己也曾说: “权尚书吏部侍郎时,朝士因言张说多去国者。 ” 42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韩元吉屡进故事讽谏。其目的是“愿陛下兼听广览” , 43告诫孝宗“纳谏昌,拒谏亡” 。44 虽说语言比较委婉,亦属难能可贵。韩元吉还屡屡奏请严申或完善法令。下面举几例: 奏请严格执行牙人法 。 宋会要辑稿134 册食货二十七之三八: “左司郎中提 领榷务都茶场韩元吉等言:近据盐客方 陈论,榷务长史王昉等侵使过算请盐钞关会寄廊 钱银共七千四百余贯,盖缘从来即无立定长史侵使客人茶盐等钱断罪条法。今后三务场长 史侵使客人盐钱物,欲乞依牙人法断罪。从之。 ” 奏请严铨试帘试之法。 南涧甲乙稿卷一 0论铨试帘试札子 : “铨试之弊,甚者身 不至场屋,赂他人冒名入试,无以辨其真伪;而又门禁不密,有自外传稿本而入者。欲明 诏有司,程文以经义诗赋时议为去留,刑法以律义为去留。其合格者,参选日召保识官二 员批书印纸,令吏部复试,依太学帘试诸生法。乞自今年铨试为始,应就试,先招保 识官二员,委保正身,别无违碍;至参选日,就用保官,更不再招引保,并入试日并责书 铺识认状,及同保互相保委系是正身。特立赏格,许人告首,如有冒名入试之人,根勘得 实,犯人同保官、同保人,一例收坐。” 奏请对增改父母年甲以冒封爵的进士进行惩罚。 宋会要辑稿65 册职官九之一 四: “诏进士增改父母年甲以冒封爵者,坐以学规一等之罚,限一月自首改正。从吏部尚 书韩元吉请也。 ” 45 有意思的是,这些奏请或建议几乎都是针对官吏的。韩元吉对待官吏,可用一个“严” 字来概括。所以他遭人忌恨,屡被弹劾。例如,隆兴二年,遭淮西宣谕使王之望弹劾;淳 熙元年在婺州任上又被浙东提刑按劾。 46淳熙六年,韩元吉在知婺州任上被劾罢,也正是 因为他抑制豪强,触犯了这些人的利益,遭到诽谤所致。他说: “徒以世沾厚禄,身忝从 班,稍知粗抑于豪强,不敢遽形于退避。明目张胆,期法令之是行;销骨铄金,几谤伤之 遂积。 ” 47 “缘某政事之谬,不足化服豪强,遂形飞谤;行谊之疏,无以孚信士类,至谓 鲜廉。 ” 48而李德辉在试论南宋词人韩元吉及其词 (见贵州社会科学1998 年第 5 期) 中说韩元吉“终以政绩卓著、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人谦和而被封为颍川郡王,后退居信 州上饶之南涧”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起码在官场上,韩元吉并不见得“善 于处理人际关系” 。还有,他被封为颍川郡公(而非“郡王” ) ,是他归老南涧之后的事, 8 是因高宗八十庆典例行加封,似乎与他的为人并无多大关系。 韩元吉严于吏治,同时又关心民生疾苦。对于扰民害民的弊政,他总是尽力奏请予以 革除。隆兴二年,福建六州地震,韩元吉上札子,奏请朝廷蠲除福建诸州“钞盐钱”及“上 供银” ; 49 “和籴”是南宋的赋税政策之一,名为和籴,实则掠民。乾道二年,韩元吉上 札子,极论和籴之弊。 50不久朝廷“罢和籴” 。51淳熙六年,又上论田亩敷和买状 ,52 极论“逐田均敷和买”之弊,认为和买之法,对于物力富实之家尚可,对于贫民下户来说, 则为害不浅。 南宋时理学盛行,这是人所共知的。周密癸辛杂识有一段记载: “尝闻吴兴老儒 沈仲固先生云:道学之名起于元祐,盛于淳熙。其徒有假其名以欺世者,真可以嘘枯吹生。 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捍边者,则目为粗材,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 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其所读者,至四书 、 近思录 、 通书 、 太极图 、东西铭 之类。 ” 53对此,杜海军先生还进一步指出: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尽管于理学没什么心 得,思想性格、所作所为也与理学家们宣扬的理论有很大距离,甚至连什么是正心诚意也 不懂,却也要大谈性命之学,也要称传唐虞道统,明伊洛渊源。 ” 54虽然这里所说的是当 时那些理学末流的丑恶面目,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理学风气之盛。 韩元吉虽说早年曾受业于尹焞,是大理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然而他反对空谈性命义 理,遇事讲究实效。对那些徒有虚名而不能任事的士大夫,他痛加批评: “今日士大夫以 为清流之议者, 犹非也; 至于妄尊大而好为虚名, 昧世务而不切实用, 宜神圣之所深念也。 ” 55还有更尖锐的: “自周衰,道学不传,士之号为儒者,徒能诵说陈言,而不达当世之务; 故听其语若可行,责其实则罔效,且复处于优闲畏懦之地,以苟幸世之富贵,所以动见厌 弃。臣窃以为,今中国之所以未操胜算者,正在人材太弱,士大夫虚名有余,而实用 不足,其弊皆由儒者无以自振,惟圣天子作成砥砺,而易其俗耳。 ” 56韩元吉决不是口头 上说说而已,他是能做实事的。他关心国计民生,总是力图有所作为。在做地方官时,他 也做了不少实事。知建安县时, “用广而赋啬,乃懋迁盐鹾以佐其费” , 57减轻百姓的负担。 知婺州时曾创建贡院, 58知建宁府时也“加意学校,创修郡志。 ”59 三、交游 韩元吉生性喜交游。他说: “予平生喜交游,其在中朝所与游多天下知名士。遇退食 之隙,及日之休暇,则亦持酒赋诗,抽绎文史,讲论今古以为乐。 ” 60韩元吉所交游,如 叶梦得、曾几、陆游、张孝祥、陈亮、辛弃疾、朱熹、吕祖谦等,皆当时名流。 叶梦得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诗人,与韩家是世交。据甲乙稿卷十六书许昌唱 和集后 ,叶梦得帅许昌时,韩瑨为颍昌府通判,二人“相得欢甚” ,多有唱和。卷三叶 少保挽词六首其五也说: “翰墨通家旧,吁嗟大父时。追随千里驾,酬唱百篇诗。 ”绍兴 十四年,叶梦得时任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韩元吉以“旧契之末”前去拜谒,为作万象 9 亭赋 。 61绍兴十八年,韩元吉至临安应礼部试落第,还谒叶梦得,二人有唱和。韩元吉 得叶梦得所编许昌唱和集以归。同年,叶梦得卒,韩元吉感伤不已,有祭文、挽诗。 南涧甲乙稿卷十八祭叶少保文 : “某早以大父之契,登公之门,无尺寸之长,而猥 蒙国士之待;有通家之旧,而不翅子弟之亲。训诱之谊,敢忽不遵。 ”可见叶梦得待韩元 吉亲若子弟,训导有加,令韩元吉感念不已。叶梦得“本晁氏之甥,犹及见张耒诸人。耳 濡目染,终有典型。故文章高雅,犹存北宋之遗风。南渡以后,与陈与义可以肩随。 ” 62他 的“训诱”对韩元吉当有很大影响。 曾几亦可算韩元吉的前辈。二人的交游,从南涧甲乙稿卷十八祭曾吉甫待制文 可以看出一个大概: “我初识公,灵山之阳。继见于台,从容豆觞。我来过苏,公病在床。 如寮十年,义何敢忘。 ”据上饶县志载,灵山在上饶西北九十余里,为州之镇山。从 绍兴十八年起,曾几奉祠,居于上饶茶山。直到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才起为两浙东路提 刑。 63而从绍兴二十三年起,韩元吉为信州幕府,当于此时结识曾几。绍兴二十七年,曾 几时知台州,韩元吉曾去拜访,二人唱和颇多。从“我来过苏,公病在床”来看,曾几临 终前不久,韩元吉还曾经去拜望过他一次。 陆游是韩元吉一生的挚友。他们二人志同道合,都主张抗金恢复,因而他们的友情有 着不同寻常的坚实基础。绍兴三十年,陆游为敕令所删定官,绍兴三十二年,又“迁枢密 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 ,而韩元吉亦于绍兴三十一年入为司农寺主簿。二人同朝 为官,这大约是他们交游的开始。此后无论是分是聚,他们二人都同声相应,惺惺相惜, 诗词唱和也很多。尤其是隆兴二年底,韩元吉至镇江探望母亲和兄长,与时任镇江通判的 陆游相聚两月 64。陆游大感欣慰: “我来江干交旧少,见君不啻河之清”65。二人诗酒相 从六十日,成为诗坛佳话。陆游还将他们二人这期间的唱和之作编成京口唱和集 ,并 作序。后来陆游辗转任职于隆兴府、四川及福建等地,二人聚少离多,但一直互寄诗文, 交情不减。直到绍熙三年(1192 年) ,韩元吉已下世多年,陆游也垂垂老矣,他开书箱看 见韩元吉的书信,还感伤不已: “龙图老子今安在?把卷灯前泪满衣。 ” 66这是一份生死不 渝的友情。 张孝祥,南宋初著名词人。据宋史卷三八九张孝祥传 ,他于绍兴二十四年进 士第一,绍兴二十六年为秘书省校书郎,元吉当于此时与张孝祥相识。 甲乙稿卷二十 二安人张氏墓志铭 : “盖夫人之兄孝祥,妙年以文学冠多士,入为中书舍人,名声籍甚。 方其校中秘书也,某实与之游。 ”张孝祥之妹即韩元龙的继室,并且这桩婚事还是由韩元 吉和张孝祥撮合而成。 67绍兴二十九年和绍兴绍兴三十一年,张孝祥父子相继罢官,韩元 龙亦受牵连罢官,带着母亲,依张氏居于宣城。绍兴三十一年,韩元吉至宣城省母,与张 孝祥父子相晤,有唱和。其后张孝祥知抚州,又知平江府,韩元吉皆有诗词寄达。乾道五 年,张孝祥卒,年方三十八。韩元吉有祭张舍人文 ( 甲乙稿卷十八) ,后又为张孝 祥诗集作序。 68在祭文和诗序中,韩元吉都盛赞张孝祥的文才,并痛惜其英年早逝。 朱熹亦与韩元吉交情深厚。隆兴元年,朱熹入对,除武学博士,待次,还福建, 69韩 10 元吉写诗为之送行: “前年恨君不肯来,今年恨君不肯住” ,高度称赞朱熹的学问人品: “诋 诃百病推圣学,请复国仇施一怒” ,并表示: “君计未疏吾亦去” , 70可见他是将朱熹引为 同道的。二人曾书信往来,讨论“圣学”问题。朱熹让韩元吉“不必观佛书” ,韩元吉亦 表示赞成。 71可见朱熹对韩元吉的影响。韩元吉称朱熹“气质端方,议论通亮,安贫守道, 力学能文” ,并举以自代。 72淳熙三年,除朱熹为秘书郎,朱熹辞不赴召,韩元吉两次致 书,质以“平日所学何事” 。 73朱熹曾筑清湍亭,韩元吉为之题诗,又读朱熹武夷棹歌 而次其韵。韩元吉退居南涧后,朱熹曾来访,与辛弃疾等同游南岩。 74 韩元吉与吕祖谦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吕祖谦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与朱熹、张栻 齐名,号称“东南三贤” 。他在理学、史学、教育、文学各方面皆有成就。 75韩元吉寓居 湖州德清县慈相寺时,与吕祖谦“相与讲读于寺西竹林精舍” 。 76韩元吉还先后将两个女 儿嫁与吕祖谦为妻。这在东莱集卷十袝韩氏志中记载得很清楚: “某逾冠授室, 盖今尚书左司郎中韩元吉长女。既五年而夭,左司公实识其葬。后七年,复女焉,越二年, 又夭,寿二十又七。二女,长曰复,幼曰螺。 ”韩淲涧泉日记卷中亦云: “吕祖谦, 申国公丞相公著之(六世)孙,中书舍人本中之侄孙。先公以两女妻之。有学问,有文章, 气度冲和,议论平正,仅为秘书郎而死。 ” 以上所列诸人,皆当时名流,在文学上也都卓有建树。韩元吉与他们过从甚密 ,相 与“持酒赋诗,抽绎文史,讲论今古” ,这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的创作。 四、著述概况 韩元吉的著述,从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计有八种之多。 1、 南涧甲乙稿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 宋史卷二 0 八艺文志 (七) 、 文献通考卷二三九均著录该书为七十卷。今存南涧甲乙稿仅二十二卷(附 拾遗一卷),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的,其中诗六卷,词一卷,文十五卷。从规 模来看,还不及原书的三分之一。现存南涧甲乙稿有武英殿聚珍本、四库本、丛书集 成新编本。 2、 焦尾集 这是孝宗淳熙九年韩元吉自编的词集,是“焚余”之作。他说: “予 时所作歌词,间亦为人传道。未免于俗者,取而焚之。然犹不能尽弃焉,目为焦尾集 , 以其焚之余也。 ” 77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文献通考卷二四六均著录该书一卷, 宋史艺文志中未录。书已佚,今传南涧诗余为吴伯宛据南涧甲乙稿卷七校 补而成,收词 80 首,较南涧甲乙稿中的词多出 16 首。 78朱孝臧辑补编撰的疆村丛 书第三册中收有南涧诗余 。 3、 桐阴旧话 书中所记, “皆其家世旧闻,以京师第门有桐木,故云桐阴旧话 。 盖北宋两韩氏并盛, 世以桐木韩家别于魏国韩琦云。 ” 79直斋书录解题 卷七和 宋史 艺 文志均著录该书十卷。 四库全书著录仅为一卷十三条。 “盖全书久佚,从诸书抄摄成 11 编也。 ” 80现存桐阴旧话有丛书集成初编本、续百川学海本。 4、 愚戆录 直斋书录解题未录此书。 宋史卷二 0 八艺文志(七) 著录 该书十卷。同治版上饶县志卷二十亦有著录。书今不存。 5、 金国生辰语录 宋史卷二 0 二艺文志(二) 著录该书一卷。今不存。 6、 朔行日记 此书是作者于乾道九年出使金国时所写的日记。书中所记的当是他 对敌情的了解。淳熙元年,他曾为此书作跋: “自渡淮,凡所以觇敌者,日夜不敢忘。虽 驻车乞浆,下马盥手,遇小儿妇女,率以言挑之;又使亲故之从行者,反复私焉,往往遂 得其情。然后知中原之人,怨敌者固在,而每恨吾人之不能举也。淳熙元年,出守婺 女,夏曝书,见朔行日记 ,因书其后,以明吾志之非苟然耳。 ” 81宋史 、 直斋书录 解题 、 上饶县志均未著录该书。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则有记载: “无咎有朔 行日记 。 ” 82 7、 系辞解 作于淳熙五年,用了两年时间写成,是作者解说系辞之作。他认 为: “学者欲探圣人之道,当自易始;欲明圣人之意,当自系辞始。于是而得焉, 知天之所以为天,人之所以为人,施之天下,何务之不成,何功业之不见哉!况夫异端之 说,皆不攻而自破矣。 ” 83宋史 、 直斋书录解题均未著录该书, 上饶县志卷二十 著录了书名,未著卷数。 8、 河南师说 直斋书录解题卷九及文献通考卷二一 0 均著录该书十卷。 陈振孙云: “尚书颍川韩元吉无咎以河南雅言 、 伊川杂说及诸家语录釐为十卷,以 尹和靖所编为卷首,不如遗书之详订也。 ” 韩元吉的著述虽多,可惜的是,他的作品如今留存下来的,就只有南涧甲乙稿二 十二卷(附拾遗一卷) , 桐阴旧话一卷,疆村丛书本南涧诗余一卷,还有栾贵明、 韩酉山先生辑得的一些零星佚作。此外,笔者又从一些方志中发现了韩元吉的两首佚诗, 详见本文第二章。 韩元吉的诗文在当时即得到很高的评价。 宁国府志卷八: “元龙与弟尚书元吉 友爱甚笃,俱以文学显,时以比坡(苏轼) 、颍(苏辙)云。 ” 84姜特立也说: “后生不遇 东坡老,前辈今无南涧翁。 ” 85都是将韩元吉与苏轼相比。元代方回说: “当是时,巨儒文 士,甚盛称无咎与茶山。无咎诗亦与尤、杨、范、陆相伯仲。 ” 86又将元吉与南宋四 大家相提并论。周必大称韩元吉“辞章丽则,议论通明,其在故家,号为翘楚。 ” 87黄升 也称赞道: “南涧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 ” 88这些都可见出韩元吉在当时文坛 上的声誉之高。 注释: 12 1. 以上所引见脱脱宋史卷三一五韩亿传 ,1029810299 页,中华书局,1985 年 2. 周玑修、朱璇纂乾隆本杞县志卷十八人物志(六) 3. 范纯仁范忠宣集卷十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 , 四库全书1104 册,695 页 4. 元脱脱宋史艺文志(七) ,5355 页,中华书局,1985 年 5. 沈遘西溪集卷七自代 , 四库全书1097 册,72 页 6. 以上所引见脱脱宋史卷三一五韩维传 ,10305 页 ,中华书局,1985 年 7. 韩维南阳集附录鲜于倬韩维行状 , 四库全书1101 册,775 页 8.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十九荐士札子(一) , 四库全书 9. 沈晦 南阳集跋 , 四库全书1101 册,777 页 10. 陆游老学庵笔记 ,138 页,中华书局,1979 年版 11.王称东都事略卷五十八, 四库全书382 册,362 页 12. 同 7 13.元脱脱宋史卷三一五韩维传 ,10307 页,中华书局,1985 年 14.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八,19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 15.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四高祖宫师文编序 16. 吴之振宋诗钞南阳集序, 四库全书1461 册,326 页 17.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八,19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 18.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四高祖宫师文编序 19. 曾巩元丰类稿卷二十一, 四库全书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方向报告
- 茶叶种植合同协议书模板
- 劳动保障事物代理委托协议书
- 2026-2031中国光电传感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定制版)
- 2025年电子商务运营岗位实操考核试卷及答案
- 坍塌事故应急预案处置措施
- 2025年艾滋病防控知识考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届鲁科版新教材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第六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4讲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
- 2025年专利代理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酒店管理师职业技能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冲压车间安全培训
-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题库+参考答案
- 2023年护理人员分层培训、考核计划表
- 【7上英WY】合肥市蜀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
- 长津湖课件教案
- 简约蓝色保安交接班记录表
- 关于新疆土地承包合同模板
- 第五章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课件-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 债务重组垫资协议书范本
- 专题02 数轴上动点问题的三种考法(解析版)-2024年常考压轴题攻略(7年级上册人教版)
- 抑郁病诊断证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