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聂华苓是著名的旅美作家,她的小说文化视野开阔,思想蕴涵深广,艺术 风格独特,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本文以聂华苓目前已经在国内出版( 发表) 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对此做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和阐述。 在精神和生命双重放逐后的文化困惑与思根情怀,锲而不舍的人性探索与 生命意识及在历史情怀和个人意识碰撞中渐生的优患意识是解读聂华苓小说 世界的两大关键视角。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就是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对聂的小 说主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从艺术形式上看,“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东方”与对女性视角和立场 的坚持是聂华苓小说创作的两大特色。本文第三章探讨。溶传统于现代、溶西 方于东方”这一艺术特色的成因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本文第四章从女性视角 的独特观照与强烈的自传性两个方面来探寻聂小说创作的独特文化意义。 关键词:思根情怀人性探索 生命意识艺术特质 a b s t r a c t n i eh l l a l i n gi saf a m o u sw r i t e rr e s i d i n gi na m e r i c a f i e l dc u l t u r ev i s i o n , p r o f o u n dt h o u g h tc o n t a i na n d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i n a k eh e rn o v e l sr e c e i v ew i d e l y a t t e n t i o na n dg o o df a m e t h i st h e s i sf o c u s e so nt h ec h i n e s en o v e l so fn i eh 叫i n g p u b l i s h e di nc h i n at oh a v eas y s t e m a t i c 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c l a r i f i c m i o na n d e l a b o r a t i o no nt h e m o n eo ft h et w ok e ya n g l e sa p p r o a c h i n gt on i eh u a l i n g sn o v e l si st h ec u l t u r a l c o n f l l s i o na n dh o m e s i c kc o m p l e x , w h i c hw a sg 鼬e r a t e da r e fb e i n ga b a u d o n e d m e n t a l l ya n dp h y s i c a l l y t h eo t h e ro n ei st h ea n x i e t yw h i c hg r a d u a l l yb e c a m eg g v e r e w h e nh e rp e r s i s t e n tq u e s tf o rh u m a nn a t u r ea n d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w a sf o u n df a i l e d t h ef i r s ta n d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o f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a r l a l y s e s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t h e m e o f n i e sn o v e l si nt h e s et w oa n g l e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e x a m i n i n gf o r m a l f e a t u r e so fh e rw o r k s ,t h em i x t u r e ,w h i c hr e f e r st ot h e t r a d i t i o nw i t ht h em o d e r n i t ya n dt h ew e s tw i t ht h ee a s t , a n dt h ei n s i s t e n c eo f t h i n k i n g f e m i n i n e l ya r et w ov i t a lc h a m c t e r i s t i c so f h e rn o v e l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w i l ls t u d yt h e r e a s o na n d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m e n t i o n e dm i x t u r e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w i l la r g u eh e r w o r k s d i s t i n c tc u l t u r a lp o s i t i o nf i o mt w op e r s p e c t i v e s ,t h ef e m i n i n i t ya n dg e n e t i c c o h 盯e n c e k e yw o r d s :h o m e s i c kc o m p l e x q u e s tf o rh u m a ni m t l l r e 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 e l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导师签名 易象法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伽一7 年十月l 毛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前言 1 l j l 刖舌 “我是一棵树。 根在大陆。 干在台湾。 枝叶在爱荷华。”o 这就是聂华苓。 跨越了大陆、台湾、美国三地,穿越了历史的尘烟和雾霭,在这八十多年的 风雨沧桑中,这位普通的中国女性从未放弃生存的勇气,从未失却理想的追求, 从未停止过对人类命运的探索,她始终以文学的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讲述生 存的经历、搜寻家园的记忆、追寻生命的意义这就是著名的海外华文文学女 作家聂华苓。 1 9 2 5 年,聂华苓出生于湖北的一个封建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受到的 是非常传统的家庭教育。虽然家境优越,但是生逢乱世,正赶上中国社会历史剧 变的时刻,旧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幼小的聂华苓从童年时代就开始过着不安定 的生活。抗日战争爆发,1 2 岁的聂华苓和全家被卷入了空前的灾难和逃亡的奔 波中。从武汉逆流而上,聂华苓从此踏上了孤身一人的求学之路。中学毕业后她 考入中央大学外文系,但却对文学颇感兴趣:在校学习期间,她接触了许多新文 学优秀作品,尤其偏爱冰心的小说和曹禺的戏剧。抗战胜利后,聂华苓来到南京。 基于一个中国人的正义感,她参加过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在战乱中成长, 这是聂华苓一生中的难忘记忆,在她的心灵深处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正是在 此期间,聂华苓迈出了她文学创作的第一步:她以“远思”为笔名发表了一篇讽 刺内战中投机者的文章变形记。尽管如此,由于“怕革命”、。怕共产党”以 及父亲被杀的疑虑与恐惧仍然郁结于心,她对国民党当局还存在着幻想。1 9 4 9 年大陆解放前夕,她随家人迁徙到台湾。 台湾是聂华苓人生旅程中的第二站,在这里聂华苓暂时结束了流亡离乱的生 活,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举家漂流到异地他乡,生活的艰辛如同大山一 聂毕苓:三生三世 ( i i 序言,北京百花文艺出版扯2 0 0 4 年1 月第l 版,第1 页 l 聂华苓小说论 样重重地压向年轻的聂华苓,为了养家糊口,聂华苓在台北参加了由雷震为主编 的自由中国杂志社,先做校对后任文艺栏责任编辑。自由中国是一个综 合性月刊,以宣传自由民主、反对独裁政治为宗旨,当局为之不快。1 9 6 0 年, 该刊主编因触犯台湾当局禁忌,陷于缧绁。自由中国被查封,聂华苓也遭到 隔离,监视。生活的贫困、精神的打击、思想的震动,使她陷入了惶惑的沉思中, 最初的信仰开始动摇和破减,对国民党残存的幻想也逐渐幻灭。这是她一生最为 黯淡的时光,恐惧、寂寞、饥饿、穷苦作者受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煎熬和折磨, 这一时期的创作是聂华苓心灵的慰藉和救赎。所幸的是,在这一期间,聂华苓也 结识了许多台湾作家,后又受聘于台湾大学和东海大学,这使她有更多的机会广 泛接触到中国二三十年代优秀的作家作品。与此同时。她也认真地学习了西方现 代派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这对日后她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台湾的 十五年,聂华苓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台湾轶事和第一部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 子。 1 9 6 3 年,聂华苓邂逅了美国诗人安格尔,一段情缘由此而生,从此改变了 彼此的生命轨迹。翌年,她冲破重重阻力来到美国爱荷华的“作家工作室”工作。 在以往对聂华苓文学创作的研究中,专家学者一般都会把她的创作分为两个阶 段:台湾时期和美国时期。但笔者认为根据聂华苓所处环境和她的当时的心理状 况和创作心态,她在美国的创作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 9 6 4 年- - 1 9 7 1 年,这是作者在美国的最初7 年,也是作者一生最为绝望的时光。初到美国她颇 是经历了一番由生存环境突变和谋生艰辛所带来的困苦。身受来自异质文化和异 质意识形态的压力,自身身份感的缺失以及情感上难以得到认同的失落感时时困 扰着作者,她悲观绝望甚至一度将要崩溃,写作成为她情感的宣泄的方式。这一 时期的代表作是桑青与桃红。第二阶段,1 9 7 1 年至今,代表作是八十年代的 千山外,水长流和近年作者耄耋高龄之作三生三世。聂华苓与安格尔冲 破了那段黎明前的黑暗,终于获得了涅磐后的幸福和丰美,缔造了令人羡慕的完 美婚姻。鹿园红楼里,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精神上却得到了完全的融合,真 正拥有了现世安稳的喜悦满足。这是作者生命中最为光华的篇章,在爱荷华的“江 南”里,她不再为了恐惧和绝望而写作,她可以为了故乡的亲人而写。 聂华苓有着大陆、台湾、美国三地的生活经历,富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切 2 前言 的人性体验,无论从她初涉文坛早期的小说还是晚年的耄耋之作,都蕴涵着透彻 的人生感悟、深刻的人性描写和执著的人生追求,她是一位视野开阔、富有独特 人生理想和精神魅力的作家。从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台湾轶事到长篇失去的 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干山外,水长流以及多部散文集,都给我们留下了 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些别具意蕴的创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写下了 浓墨重彩的一页。在聂华苓小说世界里,灰色人物背井离乡的无奈、逃亡台湾后 的彷徨失落、漂泊海外的悲怆痛苦、回归大陆的渴望紧紧抓住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聂华苓那在精神和生命双重放逐后的文化困惑与思根情怀,锲而不舍的人性探索 与生命意识,在历史情怀和个人意识碰撞中渐生的忧患意识都是解读聂华苓小说 世界的关键视角。聂华苓一直坚持用地地道道的中文书写中国的人、中国的事、 中国的苦难史和中国人的精神。中国是她精神上永恒的归宿,是她心灵的“根”, 而富含多重象征意义的永远不死的。人”的精神则是聂华苓贯穿始终的文本之 “根”。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东方”可以说是聂华苓小 说创作最大的艺术特色,这是由作者的艺术特质在中国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对 西方现代文学技巧的融会,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决定的,所以她的小说作品 既有传统气质也有现代韵味。聂华苓小说的另一大艺术特色就是其女性视角的独 特观照以及强烈的自传性,这是由她海外华文女作家的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 和边缘化的双重处境决定的。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目睹和亲身经历了中国近半 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她们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不可替代的记忆与命运的书 写。她对女性在历史的变迁文化的转变下的境遇也有深刻的体认及敏锐的探索, 所以她可以以女性独特视角,切入现实生活,观照历史,得到的是对人生的理解, 对人性的体味,对人命运的关注。 聂华苓小说论 第一章 对于中国人来说,2 0 世纪是个动荡不安的世纪。民国初年,抗日战争,解 放战争,两岸隔绝对立在这些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下,是生死离别,颠沛流离。 个人难以摆脱历史和政治给他们带来的强大的冲击,在一次次变革动荡中,他们 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迁徙、逃亡、放逐、流浪成为2 0 世纪中国人的宿命和生 存主题。然而,这样的苦难和悲情时代却造就了一批作家,他们流寓异国他乡, 咀嚼着放逐的生存体验,他们以自我的血泪心声,完成了这个大时代的离乱主题。 对这些背并离乡的中国人而言,家乡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诱惑,一个魂萦梦牵 的精神乐园,一个末世难忘的记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归根”二字深沁 于中国人的灵魂中。于是在辗转流离的迁徙过程中,对故土的眺望凝视,对肉身 家园的寻觅,对精神家园的再建,皆成为他们一个不停回望的特定动作和情感暗 流的主旋律。这批作家频繁迁徙的人生经验也势必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他们的 作品中去。“去国与怀乡曾经是现代中国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当代作家频繁的 迁徙经验势必要为这一主题平添新的向度。”。而寻根意识与这一主题是密不可分 的。 著名当代旅美作家聂华苓是一位有着颇繁迁徙经验并同时具有漫长写作历 史的作家。综观聂华苓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寻根的意识始终贯穿于其中,它是 由一种失根的迷惘与失落到归根的希望与欢乐的流变过程所构筑。 第一节失根的迷惘和失落 1 9 4 9 年的政治变故,使得一大批大陆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孤悬海 外的小岛台湾。和大多数因为政治原因从大陆而流寓到台湾的作家一样,乡愁情 结是聂华苓小说创作中不断重复和不曾中断的主题。她的作品中始终流露着深沉 凝重的乡愁情绪和远离故土的孤独感以及失根的迷惘与失落。“失根是一种被 放逐的状态,其生存的特征是被放逐者被迫远离了其生存的位置,放弃了生存的 王德威:小说中国i - m 。世纪末的中国小说1 台北:台北麦田人文,1 9 9 3 年第1 版,第2 0 页 4 第一章 契约,从而使生存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成为流浪无依的人生。”在这种。失根” 状态下,人难以避免地产生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迷惘和困惑以及旧时王谢堂前燕 的失落与怀旧。“根”的失落归根到底是由于“乡”的失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乡愁的“乡”所蕴涵的文化意味就是失根的“根”。 在聂华苓早期的创作中,无论是取材于往日故事的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 子,还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台湾轶事,都被贴上“乡愁文学”和 “怀乡文学”的标签,都表达了对故土的眷念之情。无论是作者笔下的人物还是 作者自身,都被深刻地打上了。失根”的烙印。 写于1 9 6 0 年的失去的金铃子是聂华苓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前面已 经叙述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可以这样说,正是凭借抗战时期在鄂西三斗坪逃难生 活的童年记忆和缅怀故土的乡愁抒发,作者才能在她一生最为黯淡和困顿的时光 中得到写作与怀乡的双重救赎。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怀着深沉的思乡之情描写了 大陆故乡的山乡风物;并以少女苓子为线索,叙述了在2 0 世纪4 0 年代初期,中 国西南一个偏僻山村发生的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 寄托其中的怀旧思乡之情却很浓。在作者笔下,三星寨古朴、美丽,却又十分闭 塞、落后。这里有灰色班驳的房子、颓圮的院墙、神秘的养虎人的小屋、黝黑的 水塘、茂密的原始森林、粗大的柏树、嶙嶙的高山、矗矗的乱石、哗哗垂流的瀑 布、江边的纤夫还有“那一股霉科、烂木料、枯树叶、火药、血腥混合的气味” o 处处都能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山乡野土的生命气息。聂华苓怀着“对家 乡和往事固执的怀念”,写着“具象化的乡愁”,在对往日故地风物的缅怀中,作 者渴望寻觅到田园式的世外桃源,解除失根的压抑,获得心灵的慰藉。 斫者在这一时期另一代表作台湾轶事,包括十个短篇小说,是作者从1 9 4 9 年至1 9 6 4 年这1 5 年期间在台湾发表和出版的小说集中选出来的。与白先勇关注 去台湾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表现他们的失意、颓唐、落寞和感伤不同,在这部小 说集里,聂华苓把视角投置于普通的百姓阶层,表现他们在台湾的命运遭际和浓 烈的思乡情感以及失根的惶惑与迷惘。这些普通百姓大多是形形色色流落到台湾 的小人物,他们虽然身份各异,个性不同,但是在精神上他们都陷入同样的困境: 从故土逃离无望回归,失根的惶惑与迷惘,由此而产生的焦虑和幻灭感。如果仔 转引自杨匡汉:r 坼子文学”与放逐情怀, j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 9 9 g 年第5 期。第4 5 页 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 9 8 0 年1 0 月第l 版第3 7 页 5 聂华苓小说论 细研读台湾轶事,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背井离乡的灰色人物的内心深处是 “有根”的,只是由于他们长期与家乡、亲人、传统文化分离造成了他们失根的 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故土的思念之情。聂华苓曾经说:“小说里各种各样的人物全 是从大陆流落到台湾的小市民。他们全是失掉根的人:他们全患思乡病;他 们全渴望有一天回老家。”回这些主人公们,失掉了祖国乡土的根,漂泊在异地他 乡,生活现实与文化心境上的双重失意,使他们常常深陷在内心创伤与惆怅当中。 通过对这些人物生活的描绘,作者在借别人的愁绪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同时也寄 寓了自己的思乡文化情感。 珊珊,你在哪里和 一朵小自花都写了从大陆流落到台湾的小市民对 往昔青春、爱情、友谊的眷念、怀念和向往之情。高老太太的周末主人公高 老太太,在强烈的孤单寂寞中,希望儿女能与她一起共度一个周末,但这一愿望 最终也未能实现。她只能在极度的惆怅中,借对己在大陆失去十五年的丈夫的回 忆聊以自慰,她的现实感觉是“仿佛一个人孤零零地悬吊在万丈深渊里,什么也 抓不住。”再如寂寞中的袁老头,他在孤寂的晚年时为儿子娶亲,被娶亲的 热闹场景感染,他也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代在大陆故乡的谷场上与未婚妻嬉戏的场 景,过去的欢乐对应现在的孤寂,袁老头最后也只能以伤心的泪水为伴,沉浸于 对已离世的妻子“那个穿花布衣服的大姑娘”的回忆中。故国遥远,梦已难 寻,放里难返,现实又充满了困顿辛酸,除泪水之外,他又能如何昵? 她的另一 篇作品一捻红更能表现出作者展示的这种。小人物”的困境。主人公婵嫒, 在大陆时原有深深相爱的丈夫,被迫抛家别夫去台之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委 身于一个纺织厂老板。但她的内心中却依然深惦着在大陆的丈夫,所以她只同意 同居而不愿意结婚。在现实生活中,她时常回忆故国,靠对昔日大陆家庭幸福生 活的回忆填充现实的苦涩,消解内心的惆怅,而在更深层心理上,她仍然抱着传 统伦理的。生为叶家人,死为叶家鬼”的真诚信念,寄寓自己心中的沉重乡愁。 王大年的几件喜事王大年和他的朋友“夫子”订下养鱼计划,由于心灵不堪 重负而有意忘掉失根的事实,或是由于生活所迫而不得不麻木自己的神经,他们 的行为时时处处都透露着“失根一代”的末世情结。 在台湾轶事中,无论是为失去青春而惆怅的青年男女,还是为孤独寂寞 聂华苓:台湾轶事阻 序言,北京:北京人民出敝挂,1 9 8 0 年第l 皈,第l 页 6 第一章 所困扰的风烛老人,他们都无一例外的陷入深深的怀乡病中。他们有家难回、有 国难归,因为经济的拮据、精神的磨难和。失根”的遭际而变得迷惘、困惑、空 虚、孤独、消沉、颓唐、绝望。 第二节无根的悲怆和痛苦 2 0 世纪6 0 年代以后,世界的东方成了东西方矛盾的一个焦点,台湾海峡两 岸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峙状态。在此风云激荡的大政治背景下,生活在台湾岛的人 们一方面对中国大陆建立起来的人民政权缺乏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战云笼罩 下风雨飘摇中人心惶惶的台湾岛产生不安全感。他们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 中,出于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他们涌向美国和加拿大等地。聂华苓也是这移民 大潮中的一员,只不过她的移民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被迫。他们身处异域,远离 母体文化,在精神上是被放逐的一群,他们难于在现世中建立精神的支撑点,难 于在无奈的兴亡感和令人沮丧的无常感中获得自救,他们是无根的一代。 桑青与桃红是聂华苓到美国定居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一问世,就 以主题思想的深刻和艺术手法的新颖、独特为许多读者所瞩目,在海内外获得很 大的声誉。小说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现代中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为时代背景,描 述了主人公桑青一生漂泊动荡的流浪生涯,乃至最后精神分裂的悲剧历程,从而 深刻揭示出。无根”浪子的心灵创伤与精神困境。这种身心不得安顿的漂泊、无 根感,发生在桑青i 桃红身上,发生在聂华苓身上,也发生在千千万万漂泊海外 的中国游子身上。 作品以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分四个部分表现了桑青桃红的生命历程。桑青” 与“桃红”同是女主人公的名字,代表她人格裂变前后的两种身份。 小说第一部分:瞿塘峡被困。桑青本是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的女子,抗战后 期,为了逃避战争的威胁、家庭的暴戾毅然出走,与同学一同乘船从后方逃亡, 在长江瞿塘峡,木船触礁搁浅,他们被困其中,历尽艰辛和磨难。瞿塘峡是一个 带有强烈文化想象空间的地理名词,被困古迹中的木船暗示中国人的现实处境: 国势衰微导致异族入侵。 第二部分:北平成婚。解放前夕,在解放军围困的北平,桑青按照父母之命 7 聂华苓小说论 与封建大家族的少爷成亲。解放军进城后,因为对共产党的不理解和恐惧,她怀 着惶恐不己的心情与丈夫共同出逃台湾。作品真实地记载了旧政权倒台前夕人们 的内心浮动和社会紊乱的情景。作者以“垂死的沈老太太象征旧制度”,以“真 空地带的破庙象征着新制度建立之前的荒凉”。o 第三部分:定居台湾。在台湾,桑青的丈夫因贪污公款被警方通缉,夫妻两 人连同幼女终日藏匿于台北一间与世隔绝、暗无天日的小阁楼里。小阁楼是一个 凌空之所,它经受风吹雨淋,尘埃满布,老鼠横行,时钟停顿,令人窒息。三个 “阁楼人”放弃了做人的尊严一直立行走,如同动物一般匍匐在这个仅可容身 的封闭之地里萄延残喘,忍受恐惧和绝望对灵魂的噬啮。在这里,他们唯一能做 的就是在心里编织不同版本的逃亡寓言并收集具有梦魇色彩的报纸和新闻,如僵 尸吃人,荒山黄金梦,三峰真传固精术这些“剪报反映了台湾现实”:。同时 也反映了精神死亡的阁楼人,对于生命的基本欲望:故土风物就是他们回 归故土的欲望。”零 小说第四部分:流亡美国。这一部分作者写得特别精彩也特别悲壮。桑青 桃红在美国的遭际实际上代表着相当一部分华裔的真实生活境遇,他们失去了家 园和祖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撑。在所谓“自由者的天堂”的 美国,桑青由于签证过期非法居留遭到美国移民局的缉捕,她不得不从一个地方 逃亡到另一个地方。为了求生存,她易名桃红,改变身份,否认以往全部的自我, 抛弃所有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传统,最终陷入到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中。作品从始 至终,主人公都在流浪、逃亡,然而他们一次次的逃亡并没有带来一次次的希望, 而是陷入一次又一次的生存绝境中。他们始终处在惊恐和痛苦之中,最终导致根 的彻底失落,这对于表现漂流在外的一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是很有典型意义的。 聂华苓自己也经历过两次放逐,从大陆流徙到台湾,又从台湾辗转到美国。 特别到美国后,聂华苓被抛置于一个完全异己的生存空间:异己的语言,异己的 文化,异己的背景。她始终面临着生存压力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困境,内心是焦灼 而痛苦的。因而她对这些漂泊在外的和她有类似经历的游子有着发自肺腑的理解 和同情。对于这些流浪在外的中国人,聂早己在前期的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他们在 聂华苓:晕青与桃红 m 。浪子的悲瞅”北京: 聂华苓:桑青与桃红 m “浪子的悲歌”北京: 聂华苓;囊青与桃红锄 - 浪子的悲歌”北京: 北京青年出版社,1 9 8 0 年第l 版,第1 7 l 页 北京青年出版社1 9 8 0 年第l 版第1 7 1 页 北京青年出版社。1 9 8 0 年第l 皈,第t 7 2 页 第一章 台湾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桑青与桃红则更一步考察他们离开故土的心理历程, 以及他们漂泊海外、与祖国完全割断联系完全脱离母体文化后的痛苦经历。她正 是通过桑青桃红的经历,成功地写出了这部分中国人在精神和生命双重放逐后 的文化困惑与思根情怀,唱出了一曲令人动容的“浪子悲歌”。 如果说聂华苓早期小说世界里的人物处于一种“失根”状态的话( 内心深处 是有根的) ,那么她笔下的桑青就完全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作为海外浪子, 无论其现时处境如何都被双重的家国阴影所笼罩,内心充满矛盾:一边是生养之 地,往昔的影子挥之不去,却难返故里,到处飘零;一边是寄养之地,身在异域, 却难以获得文化和身份上的认同感,使得他们处于“不着边不着岸”的“无根” 的尴尬境地,无法安身立命。他们只能在历史的、文化的、时代的、政治的夹缝 里生存。聂华苓站在艺术的高度,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展示了这无根一代的灵魂 创伤和精神愁苦,从而使得这部小说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力度。 第三节归根的希望和欢乐 7 0 年代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矛盾也趋向缓和,海峡两 岸出现祥和的气氛,中国大陆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旅美华人作家相继回到大 陆探亲,这时候的探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探亲,而是寻根溯源,是一个重新认同、 重新归位的过程。随着与大陆接触的增多,他们逐渐摆脱了生疏感和隔阂感,产 生了亲切感和认同感。他们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之中, 对大陆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使漂泊、流浪的灵魂找 到了归宿,使蕴积已久的乡愁终于获得了尽情渲泄。同时,多年的异国生活也使 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这里不是我们的土地,不是我们的天空,不是我们的太阳。 于是,许多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回去”的心理,形成一股“回归热”。这种 回归心理在许多旅美作家作品中都有生动的表现与反映,他们的一个共同信念就 是:我是中国人,我是炎黄子孙,一定要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去。 千山外,水长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与全篇笼罩着悲 观失意情绪的小说桑青与桃红不同,这部小说的基调是明朗而积极乐观的。 在度过在美国最艰难的7 年( 1 9 6 4 1 9 7 1 ) 之后,聂华苓的生活日趋安定,婚 9 聂华苓小说论 姻幸福美满,与丈夫安格尔共同主持“国际写作计划”,并多次访台。特别是中 美关系解冻后,聂华苓多次回国探亲,她以敏感的心,锐利的眼,感受着祖国的 一切,注视着祖国的一切。祖国现代化建设良好的开端,亲人们的关怀,极大地 温暖了这颗游子的心。这时的她已经完全超越往日的个人恩怨,重新认识历史, 她的视野更开阔了,心中充满了激情和爱,对回归家园的渴望更是溢于言表。她 自己也曾感慨地说。我在人生和创作上都走了一段曲折的路,都经过了一次又一 次蜕变。离开中国愈久愈运,我也就愈。中国”,回归本土文化传统的渴望也就 愈强烈。千山外,水长流就是作者为了故乡的亲人而谱写的一曲“根”之回 归的希望之歌,也是一曲爱与理想的颂歌。 小说以中美混血儿莲儿的寻亲之旅为线索,将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度两个民 族联系在一起,为我们讲述了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三代人的感 情纠葛。小说主人公莲儿出生于抗战后期,是美国记者彼尔和中国大学生柳凤莲 的女儿。彼尔于二战期间来到中国,他醉心于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的 命运和前途。在深入中国社会和学生运动的过程中,他与中国女大学生柳凤莲相 识相爱,却在一次政治性骚乱中,不幸身亡,留下了遗腹混血儿莲儿。在中国特 殊的政治环境下,莲儿身份的特殊性让她的身心均遭到政治运动的摧残,而生母 迫于形势也不敢向她吐露真情,长期的隔离让两人形同陌路。于国于家莲儿的 存在意义都是缺失的。她仿佛是一棵无根之草,在时代和政治的疾风中飘摇,不 知归宿。1 9 8 2 年,她终于藉着改革开放之机逃离了中国,以留学为名来到美国 探访他父亲的家乡,以冀寻求父系之根并获得认同。可以说,她的赴美之行,正 是失望于母邦那些年来飘忽不定的信仰标准和各种出人意料的政治事件,而渴望 在父邦的精神家园中得到慰藉。然而,当她到了美国,事情却没有朝着她希冀的 方向发展。虽然她得到了祖父和表弟的热情相待,但是却遭受到祖母玛丽的激烈 排斥。在玛丽眼里,是。中国”这个名词夺取了她儿子的宝贵性命,因而她讨厌 和厌恶与“中国”有关的任何东西。莲儿在父系家族同样没有得到认可。她在中 国是个。外国人”,到了美国更是个“外国人”。对于这种无奈的处境,她自嘲到: 。我是比少数民族还要少数的民族” 。 充满希冀的寻亲梦破灭却唤醒了沉睡在莲儿心中的寻根意识。在经历了母系 之根和父系之根的双重失落后,她要寻找到自己的根之所在。莲儿“- - n 中国, 聂华苓:千山外,水长流 i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9 4 年版r 第3 3 页 1 0 第一章 她就成了道道地地的中国人,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她几乎在每一个情境中 都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她一下飞机就开始维护起自己生长地,甚至对母 邦的不光彩之处也有“家丑不可外言”之感。面对白云石山庄的幽静,她想起王 府井大街的热闹;面对娥普西河的清澈,她想起扬子江的奔腾。如果说这种。国 家意识”是源于人类对于自己出生地或者自己的民族本能天然的眷念,它是无意 识,自发的。那么在与母亲通信对话中,了解了祖国历史之后,莲儿的“国家意 识”便成为一种理性思索后的认知。此刻的莲儿流露出强烈的望乡情思,滋生出 归根的愿望:。现在我才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历史,也了解了你那个时代的历史。 国家的历史是根错根盘结的大树,个人历史是树上的枝干。我不是浮萍,我是枝 干上的一片叶子落下又会长出的叶子。柏她满怀深情地向着故土的母亲呼喊 。妈妈,谢谢您! 知道了家史,我就是属于那个家的:知道了国7 史, 我就是属于那个国的。”o 莲儿跨越了地域的心理的、精神的、文化差异的种种障碍,最终找到了自 己的。根”之所在。与此同时,莲儿也了解了美国的历史,以博大的胸怀认可了 美国人垦荒时代的精神坚韧、虔诚、正直、不屈不挠,这也是两个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之间共有的优秀文化精神和传统。可以这样说,莲儿的“寻根”并不是 简单地意味着对所居国家的完全否定,而是积极地在自己祖国和所居国之间积极 寻求文化和精神的共通之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小说最后,莲儿祖母对她的偏 见和敌视也烟消云散,接受了莲儿也理解了中国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象征 着莲儿在异地他乡放收容了,自我放逐的和没有归宿感的惆帐与痛苦也渐渐消 隐。从根双重的失落到根双重的回归,莲儿经历了从最初的失望与失落中逐步挣 扎,滋生希望,到最终找到根的回归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莲几对本国和异 域的历史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敞开胸怀以一颗包容的心重新认识了历史,特 别是祖国的历史,这样她才能彻底结束漂泊生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中。 莲儿的遭际和心理历程是当时漂泊流浪的一代海外游子的真实写照:从失根 的迷茫彷徨到寻根的执著坚定到最后归根的惊喜欢乐。她身上不仅寄托着聂华苓 对家园故土的思乡情怀,而且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在异国他乡却频频望 乡的归根意识。 聂华苓:千山外,水长流 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6 8 页 ( 萤聂华苓:千山外水长流 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8 6 页 聂华苓:千山外,水长减, m 成都;四川文艺出舨扯,1 9 9 4 年版,第2 2 1 页 i i 聂华苓小说论 第二章 聂华苓在大陆生活了二十四年,在台湾生活了十五年,在美国生活了十八年。 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在长江和爱荷华的流水上,她搭乘着命运之船走过2 0 世纪的风景欢乐、灾难、死亡、生存。中国海峡两岸的历史对于聂华苓来说, 已然成为无法摆脱的宿命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流浪、战乱、逃亡、困顿、恐慌、 压抑是聂华苓记忆中始终难以排遣的情结,它们必然体现在作者创作的文本 世界中。即使到了国外,苦难历程已经结束,但留在心底的创伤却难以磨灭,牢 牢地郁结在意识深层,成为作者创作中摆脱不了的影子。就如同李黎所说的: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海外华人,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知识分子的 海外移民这在中国近代史上算是没有大规模战乱的一个时期,却也是国家 断然分裂的时期中国人到了海外,势盛深刻感受到作为分裂国家的国民是 怎样的不便、困扰与痛苦“认同”的危机不仅在母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对 峙中,甚至产生在面对自己分裂祖国的彷徨中! 个人的失根祖国的纷争, 使得海外的中国人背负着比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作客异邦的“外国人”更深重 的历史负荷因此,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便有其先天下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一一是这样特殊的历史与时代成长了这些写作,而这些写作便将一个真正的 作家不可残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放进他们的作品中去。 华苓的经历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她可以成为一个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己 任的作家:时代迫使她关注政治,政治斗争也直接影响了她的生活,没有谁比她 抒写政治势力纷争影响中的社会现实更有利了,但是聂华苓没有那样去做,就如 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政治在我眼中,是一场又一场的戏。我关怀实际政治,而不 喜参与,我感兴趣的是政治舞台上的人物。”o 由于历史的原因,聂华苓不同情共 产党也不同情国民党,她的身上没有任何党派的烙印,思想上也是相对独立而自 由的。她对于政治的相对疏离和隔膜甚至误解,也就直接造成她思想上的局限性, 她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来宏观整个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因而,虽身怀知识分子 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聂华苓也最终没有走上完全以“为人生”为目的的 。饶苋子:比较诗学, 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2 0 i 一2 0 2 页 聂华苓:三生三世, m 。雷震与胡适”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i 月第l 版第1 6 0 页 1 2 第二章 文学之路,她的文学创作中也没有出现以雄浑激昂的气魄反映社会风云变幻的史 诗之作。与此相反,她却将笔触卷入历史洪流中的“人”,她认为“小说写的是 人,是人的处境”d 。她时刻关注超越地域、超越文化、超越政治的普遍的人性, 希冀从中去探寻人性中永恒的东西。这就形成了聂华苓独特的历史观和生命意 识:历史观是指她在国家、民族荣辱兴衰的变更过程中深切体悟到的内心忧息意 识和形而上的对人类命运的情感意识;生命意识是指在这种强烈的历史感的熏染 中不断寻找、不断发现、不断追求的永远不死的“人”的精神,这种富含多重象 征意义的永远不死的“人”的精神则是聂华苓贯穿始终的文本之。根”。 综观聂华苓的小说,无论是早期的长篇小说 失去的金铃子还是后期的自 传体小说三生三世,她始终坚持不懈地以手中之笔来抒写“忧患意识”、探寻 “生命意识”。作者不仅仅浮游在情感宣泄、历史重播的表层面上,也不拘囿于 个体抒情和平实记事为主导的自我写作意识里,而是不断地挖掘和开拓,将个人 的情感升华为人类普遍的情感,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命运做整体的思索,从而使 小说走向广大和博深。 第一节人性探索的初试啼音 一九六0 年写的失去的金铃子,是聂华苓第一部长篇小说。她在国内出 版前言说:。这篇小说并不重要,但在那一刻写出并且登出,对于那时的我却是 非常重要的”o 对聂华苓来说,。那时”是一个文学噤声、作家失语的时代,作 者也因自由中国事件而遭到隔离、监视。时代和个人的悲情,触动和震撼着 女性易感的心灵,为了排除恐惧、寂寞、贫困,聂华苓拿起手中的笔进行创作, 从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并通过它来和外界默默沟通。归根结底,它是作家寂寞心 境的产物。这是一部忆旧的作品,在看似平淡、琐碎的少年往事的回忆中寄托着 作者对山乡故土的深深眷念和浓烈的思乡之情,但是作者并非仅借此发思古怀乡 之幽情,它也体现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广大妇女命运的忧念和关切之情,同时也 凝聚着作者青少年时代最初的人性体验,是作者于。绝望的寂寞”中对生活意义 的追寻和思考,是一次灵魂的探索,是一次感伤而执著地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聂华苓:小说家是个骗于) c j 转引白读书2 0 0 4 年第u 期,第3 4 页 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叫】。写在前面1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1 0 月第l 版,第2 页 1 3 聂华苓小说论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怀着深沉的思乡之情描写了大陆故乡的山村景物和人情 世态。主人公苓子的成长过程是贯穿整个小说的线索,作者就是借助这样一个少 女的视角来叙述故乡山野中女性人物( 巧姨、丫丫、玉兰、庄家姨婆婆、黎家姨 婆婆) 的悲剧命运,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眼光特别关注女性的苦难遭遇和生存困 境,对扭曲、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与习俗作了清醒的批判,对愚昧、麻木的国民 劣根性也进行了有力的贬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小说是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延续, 体现了五四文学的传统精神反封建反传统的强烈叛逆精神,充满对自由、个 性、解放的憧憬,寄寓了作者对故乡广大受压迫的女性同胞深切的同情以及对旧 中国黑暗社会里旧制度、旧传统的强烈批判。 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离日寇占领的宜昌百里之遥的三斗坪山村,这 里远离战争硝烟宛若世外桃源,古朴而十分美丽,充满诗情画意村寨的人们世 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热心、忠厚却又保守、愚昧,永远恪守祖上的法度, 遵循封建伦理道德。在古朴、美丽却又闭塞、落后的故土上,女性在社会秩序中 始终处于附属“他者”的地位,受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重绳索的紧紧束 缚,身心充满了痛苦。小说塑造了一批这样的女性形象:玉兰年轻时嫁给赖家, 还没过门,赖家儿子便夭折了,而玉兰却要守一辈子活寡以望门节:。一生下来 就没有讨个好兆头”的巧姨年轻守寡,她与医生尹之互生爱慕之情,却遭到封建 卫道士的合围,最后放弃抗争屈服于封建势力,发誓。改邪归正”;丫丫爱上了 旧军队的郑连长,可家人却为财产,逼她嫁给长年哮喘不已的病人;小说中其他 的女性,如庄家姨婆、黎家姨婆、新姨这类人,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的谈话 永远兜着一个主题转男人。这些女性始终依附着“他者”而生存,她们也认 同传统的社会结构,来求得保命的生存之道。她们既是封建男权制度下的受害者, 同时又是传统社会结构的拥护者,双重身份的矛盾使她们陷入生命的困境,走不 出女性悲剧的命运渊薮。聂华苓以自己女性特有视角去关注中国广大妇女的苦难 命运,通过她们的命运悲剧,去抨击黑暗的封建制度,流露出作者悲天悯人的情 怀和对旧中国女性苦难命运的深切忧虑与思索,也蕴涵着作者更为深厚的民族不 幸历史的反思情怀。 聂华苓的这篇小说创作承续了五四文学传统,也承载着作者作为知识分子本 能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但同时作者仍然服膺于充分展示独特的个人风格,仍 1 4 第二章 然坚持从人性的角度去观照事物,探寻生命意识。小说通过苓子的经历来表达作 者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主人公苓子是全篇的灵魂入物,她秉 性天真活泼、热情灵秀、敢爱敢恨、执拗任性、活得自我率性,用她自己的话说 就是“我就是为了我自己而活的”,“我就是一个执拗的人执拗地活着,执 拗地追求”国。作者在塑造苓子形象的时候,动机十分明确:。我不想单单写那么 一个爱情故事,我要写一个女孩子成长的过程。成长是一段庄严而痛苦的过程, 是一场无可奈何的挣扎。”o 苓子的成长,是通过对西南山乡三星寨的现实世界和 自我情感世界的认知来实现的。在这“庄严而痛苦的”成长过程中,苓子对死亡、 生命、爱情、欲望的多重人性面貌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故乡的大地上,留下了自 我辨证与确立主体的生命轨迹。 聂华苓说,失去的金铃予写的是“三斗坪的故事”,三斗坪那是一个充满 火药、霉气、血腥,太阳、干草混合气味的古怪地方。故事发生背景正是抗战最 严峻的年代,小说没有正面描绘那充满血与火的战争风云,但却借助苓子的视角 给我们展示了悲壮的时代在一个濒临前线的山野小镇的投影:这里有敌机轰炸后 的焦土、废墟中仅存的祠堂、在生与死夹缝中讨生活的过往商人、为求生存而苦 命挣扎的愚昧乡民、囤积居奇的老板、断臂残腿的伤兵、无家可归的难民、不绝 于道的死尸当苓子看到躺在破败的祠堂外,被破布遮着脸的尸体时,她不禁 望着滩中挣扎的小船发出“人到底活着为什么”的疑问。这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 女来说,实在太复杂,太不可思议了,懵懂的她只能模糊的发出“人活着只是为 着好好的活下去的”感慨,这是她对死亡最初的人生体验,但正是这种残酷的现 实和实实在在的人生体验让苓子开始认识生活、快速成长。 不过,使苓子的成长过程显得更为。庄严而痛苦的”主要还是来自发生在三 星寨的故事,三星寨是她主要活动场所。苓子逃难到这里,感到这个地方有战乱 中难得的和平和宁静,后来她发现这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矛盾,她好奇地观察着 这些。人性的小姿态”觉得很有意思,并不断的进行“灵魂的探索”,开始了她 痛苦的成长。就如同她自己说的“来到三星寨以后,我好象就由单纯中分裂,在 个性的裂纹中挣扎着挣扎着成长,那不是我在一群啁啁啾啾的女孩子之中所 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 m 北京:人民空学出版社,1 9 8 0 年1 0 月第l 版第5 7 页 梦花:最美丽的颜色聂华苓自传 h 。苓子是我吗?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杜2 0 0 0 年第l 版 第9 8 页 1 5 聂华苓小说论 能感受到的。”。苓子来到三星寨后不久就悄悄爱上了年轻有为的表舅尹之医生, 她要象剥笋子似的一层层剥开他的心,去探索他心中的秘密。当她发现尹之只是 把她当作有共同语言的大孩子看待,并早己爱上端庄美丽的山村寡妇巧姨时一 种强烈的自私、嫉妒、怨恨的情绪促使她去破坏他们的爱情。最后导致两人私情 败露,巧姨被送走,尹之蒙冤入狱。事发之后,苓子则如生大病,在她灵魂深处 善与恶两种人性的力量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很快,理性的良知、美好的人性复归 升华,她开始审视自己因占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创新与环保产业投资机会报告
- 2025-2030工业大数据隐私计算应用分析报告
- 2025-2030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功能演进与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报告
- 语文申请书例题
- 带饭申请书模板
- 安全模块培训记录内容课件
- 公司旅游申请书
- 休学心理评估申请书
- 困难员工转岗申请书
- 延迟公示申请书
- GB/T 41843-2022功能、残疾、健康分类的康复组合评定
- 退伍军人职业规划课件
- 压花艺术课件
- 洗眼器教育培训
- 调查研究方法与调研报告写作讲义课件
- 《心理学史》-新行为主义课件
- 干燥综合症的中医治疗冯兴华公开课课件
- 汉字五千年第七章 汉字与姓氏文化课件
- 关于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的函(模板)
- 血透知识160问完整版
- 绘图服务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