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GPS-RTK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运用.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GPS-RTK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运用.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GPS-RTK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运用.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GPS-RTK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运用.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GPS-RTK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运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6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23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我以诚信声明:本人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文中关于测量的成果均系本人独立研究得出,不包含他人研究成果。所引用他人之思路、方法、观点、认识均已在参考文献中明确标注,所引用他人之数据、图件、资料均已征得所有者同意,并且也有明确标注,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也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论文作者(签字):签字日期:2012年6月5日GPS-RTK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运用姓名: 指导教师:周兰摘 要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是继阿波罗登月计划、航天飞机后的美国第三大航天工程。如今,GPS已经成为当令世界上最实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全球精密导航、指挥和调度系统。GPS是当今信息社会最活跃,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并且GPS已逐渐成为人们收集、处理信息最强有力的工具。GPS技术已渗透到土地测绘当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GPS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应用。关键词: 地形测量 GPS RTK 控制测量 细部测量目 录第一章 绪论71.1 GPS基本概念71.2 GPS结构组成71.2.1 空间星座部分71.2.2 地面监控部分71.2.3 用户设备部分71.3 GPS定位原理81.4 GPS-RTK技术与地形测量8第二章 利用RTK进行界址点测量102.1 界址点及其精度要求102.2 界址点测量工程实例112.2.1 界址点的确定112.2.2界址点测量及宗地图的绘制132.3 精度分析142.4 本章小结16第三章 GPS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应用173.1 测区简介173.2 GPS的控制测量方法173.2.1 控制网的优化设计173.2.2 利用GPS进行静态作业采集数据183.2.3 解算控制点的坐标183.3 RTK细部测量的方法193.3.1 解算参数193.3.2 参数检校203.3.3 当检核误差合格后,正式开始细部测量243.3.4 内业处理243.3.5 自检253.3.6交付验收25第四章 GPS-RTK的应用体会26第五章 结论27致谢28参考文献29第一章 绪论1.1 GPS基本概念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是继阿波罗登月计划、航天飞机后的美国第三大航天工程。如今,GPS已经成为当令世界上最实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全球精密导航、指挥和调度系统。1.2 GPS结构组成 GPS系统主要包括有三大组成部分即空间星座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1.2.1 空间星座部分 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GPS卫星星座,记作(213)GPS星座。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平面相对于赤道平面的倾角为55,各个轨道平面之间交角60。每个轨道平面内的各卫星之间的交角90,任一轨道平面上的卫星比西边相邻轨道平面上的相应卫星超前30。1.2.2 地面监控部分 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目前主要由分布在全球的一个主控站、三个信息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组成。对于导航定位来说,GPS卫星是一动态已知点。星的位置是依据卫星发射的星历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参数算得的。每颗GPS卫星所播发的星历,是由地面监控系统提供的。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1.2.3 用户设备部分 GPS信号接收机的任务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观测站的三维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最终实现利用GPS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目的。静态定位中,GPS接收机在捕获和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固定不变,接收机高精度地测量GPS信号的传播时间,利用GPS卫星在轨的已知位置,解算出接收机天线所在位置的三维坐标。而动态定位则是用GPS接收机测定一个运动物体的运行轨迹。GPS信号接收机所位于的运动物体叫做载体讨口航行中的船舰,空中的飞机,行走的车辆等)。载体上的GPS接收机天线在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相对地球而运动,接收机用GPS信号实时地测得运动载体的状态参数(瞬间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 GPS接收机一般用蓄电池做电源。同时采用机内机外两种直流电源。设置机内电池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池时不中断连续观测。在用机外电他的过程中,机内电池自动充电。关机后,机内电池为RAM存储器供电,以防止丢失数据。1.3 GPS定位原理 GPS系统采用高轨测距体制,以观测站至GPS卫星之间的距离作为基本观测量。为了获得距离观测量,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测量GPS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到达用户接收机的传播时间,即伪距测量;一是测量具有载波多普勒频移的GPS卫星载波信号与接收机产生的参考载波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即载波相位测量。采用伪距观测量定位速度最快,而采用载波相位观测量定位精度最高。通过对4颗或4颗以上的卫星同时进行伪距或相位的测量即可推算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 按定位方式,GPS定位分为单点定位和相对定位(差分定位)。单点定位就是根据一台接收机的观测数据来确定接收机位置的方式,它只能采用伪距观测量。相对定位(差分定位)是根据两台以上接收机的观测数据来确定观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它既可采用伪距观测量也可采用相位观测量。在定位观测时,GPS定位分为动态定位和静态定位。若接收机相对于地球表面运动,则称为动态定位。若接收机相对于地球表面运动,则称为动态定位。若接收机相对于地球表面静止,则称为静态定位。1.4 GPS-RTK技术与地形测量 地形测图是为城市、矿区以及为各种工程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以满足城镇规划和各种经济建设的需要 。地形测图一般是首先根据控制点加密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用经纬仪测图法或平板仪测图法测绘地形图。近几年发展到用全球仪和电子手簿采用地物编码的方法,利用 测图软件测绘地形图。但都要求测站点与被测的周围地物地貌等碎部点之间通视,而且至少要求2-3人操作。 GPS新技术的出现,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特别是应用RTK新技术, 甚至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界址点、 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测绘成电子地图,然后通过计算机和绘图仪、 打印机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件。应用RTK技术进行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如伪距或相位观测值)及已知数据 (如基准站点坐标)实时传输给流动站GPS接收机,流动站快速求解整周模糊度,在观测到四颗卫星后,可以实时地求解出厘米级的流动站动态位置。这比GPS静态、快速静态定位需要事后进行处理来说,其定位效率会大大提高。故RTK技术一出现,其在测量中的应用立刻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在土地利用动态检测中,也可利用RTK技术。传统的动态野外检测采用简易补测或平板仪补测法。如利用钢尺用距离交会、直角坐标法等进行实测丈量,对于变通范围较大的地区采用平板仪补测。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而应用RTK新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则可提高检测的速度和精度,省时省工,真正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保证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现实性。采用RTK技术进行测图时,仅需一人背着仪器在要测的碎部点上呆上一、二秒钟并同时 输入特征编码,通过电子手簿或便携微机记录,在点位精度合乎要求的情况下,把一个区域 内的地形地物点位测定后回到室内或在野外,由专业测图软件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地形图。 用RTK技术测定点位不要求点间通视,仅需一人操作,便可完成测图工作,大大提高了测图的工作效率。第二章 利用RTK进行界址点测量2.1 界址点及其精度要求 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用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用制。土地产权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土地制度对于土地权利的种种约束表现为土地产权的约束。土地产权也像其他产权一样,必须有法律的认同并得到法律的保障。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土地权属界址包括界址线、界址点和界址标。所谓土地权属界址线是指相邻宗地的边界线。有的界址线与明显地物重合,如以围墙、墙壁、道路、沟渠等。界址点是指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 界址点坐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据,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它是确定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在我国,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同的等级。具体规定见下表2.1。表2.1 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的规定档次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m适用范围A10.05大、中城市的的繁华地区街道外(街坊)内的明显界址点A20.10中、小城市(城镇)一般地区或大型工矿区、新型住宅区。街道(街坊)内部的隐蔽界址点。A30.25其他地区A40.50农村地区2.2 界址点测量工程实例2.2.1 界址点的确定 1、界址点的确定:一般是在进行权属调查时进行的。地籍调查表中详细说明了宗地界址点实地位置的情况,并丈量了界址点的边长,草编了宗地号,详细地绘有宗地草图。这些资料都是进行界址点测量所必需的。 2、界址点位置野外踏勘:踏勘时应有参加地籍调查的工作人员引导,实地查找界址点位置,了解各宗地的用地范围,并在蓝图上(最好是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图件)用红笔清晰地标记出界址点的位置和宗地的用地范围。如无参考图件,则要详细画好踏勘草图,对于面积较小的宗地,最好能在一张纸上连续画上若干个相邻宗地的用地情况,并充分注意界址点的公用情况。对于面积较大的宗地要认真地注记好四至关系和功用界址点的情况。在画好的草图上标记权属主的姓名和草编宗地号。在未定界限附近则可选择若干固定的地物点或埋设参考标志。测定时按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测定这些点的坐标值,待权属界限确定后,可据此来补测确认后的界址点坐标。这些辅助点也要在草图上标注。 3、踏勘后的资料整理:这里主要是指草编界址点号和制作界址点观测及计算草图。进行地籍调查时,一般不知道各地籍调查区内的界址点数量,只知道每宗地有多少界址点,其界址点编号只在本宗地进行。因此,在地籍调查区内统一编制野外界址点观测草图,并统一编上草编界址点号,在草图上注记出与地籍调查表中相一致量边长及草编宗地号和权属主姓名。详细情况见表2.2和表2.3。表2.2 权属调查表土地使用者名称性质上级主管部门土地坐落法人代表或户主代理人姓名身份证号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土地权属性质预编地籍号所在图幅号宗地四至批准用途实际用途使用期限教育共有使用权情况说明表2.3 界址点标示表界址标示界址点 号界标种类界址 间距(米)界址线类别界址线位置钢钉水泥柱石灰柱喷油漆围墙墙壁栅栏内中外15.5225.5395.8944.2653.78667.4874.183.9995.75105.45115.271264.21界址线邻宗地本宗地起点号终点号地籍号指界人姓名签章指界人姓名签章日期12李红张天25/223李红张天25/234李红张天25/245李红张天25/256王成张天25/267王常青张天25/278王常青张天25/289王常青张天25/2910王常青张天25/21011张三张天25/21112张三张天25/2121张三张天25/2界址调查员姓名张成元2.2.2界址点测量及宗地图的绘制 1、用RTK测量界址的过程与上述放样时的操作相同在这里不再赘述,坐标如表2.4。表2.4 界址点坐标表界址点号X(m)Y(m)1207846.327300505.1252207842.365300501.3213207836.612300501.4734207750.053300541.9125207747.379300545.1866207747.274300548.9727207775.866300610.0348207778.842300612.8019207782.745300613.09310207869.693300572.99511207873.352300568.86212207873.432300563.6182、 宗地图的测制 宗地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它是在地籍测绘工作的后阶段,当对界址点坐标进行核对后,确认准确无误,并且在其他的地籍资料也正确收集完毕的情况下,依照一定的比例尺制作的反映宗地实际位置的和有关情况的一种图件。日常地籍工作中,一般逐宗实测绘制宗地图。 2.3 精度分析 对于界址点的测量结果我们采用同样方法,用全站仪对界址点进行检验测量,并将全站仪的测量结果近似的看作界址点的真值进行精度分析,详细数据见表2.5。表2.5 两种仪器测量界址点的比较表界址点号X(m)Y(m)X(m)Y(m)X(cm)Y(cm)点位误差(cm)全站仪测量RTK测量1207846.363300505.373207846.347300505.3551.61.82.42207842.372300501.553207842.365300501.5210.73.23.33207836.880300501.252207836.862300501.2631.8-1.12.14207750.027300541.897207750.053300541.912-2.6-1.53.05207747.288300545.157207747.279300545.1860.9-2.93.06207747.258300548.938207747.274300548.972-1.6-3.43.87207775.849300610.061207775.866300610.034-1.72.73.28207778.881300612.817207778.862300612.8011.91.62.59207782.770300613.074207782.755300613.0931.5-1.92.410207869.716300572.971207869.723300572.995-0.7-2.42.511207873.321300568.883207873.342300568.862-2.12.13.012207873.415300563.609207873.432300563.618-1.7-0.91.9 我们根据上述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RTK测量结果与全站仪测量结果互差均在厘米级,其中互差最大为3.8cm ,最小为1.9cm。 (2)、若以全站仪测定的点位坐标为准,RTK放样点点位误差均在5 c m以内,RTK放样点点位相对于全站仪测定点位误差按公式m=计算,结果为2.8cm。 (3)、对于界址点的误差来源,我们可以根据界址点的测量环境进行分析,由于界址点多存在于居民地之中,这里道路紧密,地形复杂,所以界址点附近存在有RTK的干扰源(如高压线、变压器、无线电发射源、高大建筑物等)。 (4)、对于靠近RTK天线无法靠近的点(例如与墙角、墙壁以及与建筑物重合的界址点等)。此时,天线的对中误差就将成为RTK测量界址点的最主要误差,这时,应采取其他测量手段对界址点进行测量,如改用全站仪。 (5)、由于我们在进行地籍调查时,确定了界址点,并用钢尺对相邻界址点的边长进行测量,为了保障界址点的精度,我们将测量的相邻坐标进行边长反算,与钢尺的测量结果比较,对于误差超过5cm的边,界址点要重新测量,直到达到要求。2.4 本章小结 RTK技术是GPS技术发展到目前阶段的最新技术,由十它有着精度高、速度快、不需要通视等优点,己经迅速进入测量中的众多领域。应用RTK进行地籍测量,有着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抛开对RTK测量的干扰因素,RTK测量的速度将比全站仪的方法要快许多。研究证明,对于大范围的地籍测量,GPS方法比常规方法更廉价和可行,生产效率将成倍提高。与采取全站仪相比,采用RTK技术在地籍界址点测量中也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1、采点速度快,由于RTK无须通视不受光学通视的限制,减少做控制和换站的工作量,所以采点速度快。 2、实现单人操作,节省劳动力。在保证基准站安全的前提下,每台流动站只需要一人。但是,RTK对与紧靠墙壁或建筑物的界址点,移动站是无法完全立于界址点上的,这样就会存在对中误差,影响测量精度。对于这样的界址点往往需要使用其他测量手段。第三章 GPS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应用GPS技术在农业土地整理也有相当广泛的应用,主要是RTK技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正是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大大节省了外业数据的采集时间。下面以仪征市刘集镇铁牌村某地形测量工程中GPS测量技术的应用为例,阐述该技术的应用情况。3.1 测区简介 该测区位于仪征市的北面,地形属于丘陵地带,高差较大,农田以水田、旱田、荒地居多,居民地比较分散,水系比较发达,交通便利,地形比较复杂。3.2 GPS的控制测量方法 常规控制测量如三角测量、导线测量,要求点间通视,费工费时,而且精度不均匀, 外业中不知道测量成果的精度。GPS静态、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无需点间通视能够高精度 地进行各种控制测量,但是需要时候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实时定位并知道定位精度,内业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必须返工测量。而用RTK技术进行控制测量既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又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应用RTK技术进行实时定位 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因此,除了高精度的控制测量仍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之外,RTK技术也可用于地形测图中的控制测量。下面将详细介绍GPS控制测量的过程:3.2.1 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在经典三角测量的控制网中,兼顾精度、可靠性及成本费用等准则的优化设计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和应用。与经典观测相比,GPS观测具有更为复杂的函数和随机模型。尽管GPS具有灵活多样的布网方式,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但GPS地形控制网的设计也存在优化问题。在GPS观测中,基线观测向量是不受通视条件限制的,由此为GPS网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条件。粗差、系统误差等模型误差是GPS网的主要误差源,而精度和可靠性是衡量GPS网的坐标参数估值受观测偶然误差影响与辩识、抵制GPS网模型误差影响能力的二个重要度量指标。所以,在GPS网优化设计时,我们考虑到规程要求精度、仪器标称精度、网的可靠性准则、人员配备与预支成本费用等条件,结合已知点(一般不少于4个,最好为5个,一个位于其他4个中间,便于检核。)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后的GPS测绘,更能显示出GPS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与高效益,并在地形调查中发挥重大作用。如图3-1:图3-1 控制点网图3.2.2 利用GPS进行静态作业采集数据 控制网图设计好之后,根据网图利用GPS来进行静态作业,一般时段用时不少于20分钟,当天气状况不好的时时间尽量长一点。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选择在无线电干扰强烈的地区;(2) 为防止数据链丢失,周围无GPS信号反射物(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物等)。(3) 参与静态的接收机必须同时开机同时关机。3.2.3 解算控制点的坐标当静态作业完成后将采集的数据传到电脑上,解算出未知控制点的WGS-84坐标,最后在GPS坐标转换软件中输入求出来的未知控制点的WGS-84坐标,从而解算出这些未知控制点的BJ-54坐标。如图3-2:图3-2 坐标转换图3.3 RTK细部测量的方法3.3.1 解算参数根据已知点的WGS-84坐标和解算出来的BJ-54坐标通过GPS坐标转换软件解算出参数。如图3-3,图3-4:图3-3 解算参数图3-4 解算参数3.3.2 参数检校 把参数输入到GPS手簿中,在测区中测量已知点的坐标,把测得点的坐标与已知点坐标进行比较。如果差值在要求精度范围内,说明所求的参数是正确的,反之重新解算。通过解算出来的已知点的BJ-54坐标如表3-1:表3-1 已知点坐标表点名等级XYZD06003D3603023.946430980.24427.532D06010D3595228.076420352.39849.294D06014D3592672.437429575.59029.517D06019D3587427.125414262.24028.694DYD4D3602492.060428125.95042.579解算得出的七参数如表2-2:表3-2 七参数表名称值单位DX46.86471米DY181.404991米DH104.296086米WX-0.435920041522612秒WY2.54904110208224秒WH-0.682385858507267秒K-0.000010207223现 场 参 数 检 核点号平 面 坐 标高程XYH检核(m)误差(cm)检核(m)误差(cm)检核(m)误差(cm)D060033603023.942-0.4430980.2551.127.5532.1D060103595228.069-0.7420352.4101.249.274-2.0D060143592672.4370.0429575.7001.129.507-1.0DYD43602492.0600.0428125.9601.042.5840.5D060193587427.1250.3414262.2401.028.691-0.3点号平 面 坐 标高程XYH检核(m)误差(cm)检核(m)误差(cm)检核(m)误差(cm)D060033603023.942-0.4430980.2551.127.5532.1D060103595228.069-0.7420352.4101.249.274-2.0D060143592672.4370.0429575.7001.129.507-1.0DYD43602492.0600.0428125.9601.042.5840.5D060193587427.1250.3414262.2401.028.691-0.3日期: 2011 年 8月 22 日 仪器: 中海达GPS 型号: V8 检核人: 杨瑞 备注:检核平面坐标和高程与已知点误差均小于5cm,参数精度符合要求。3.3.3 当检核误差合格后,正式开始细部测量 在细部测量时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中海达测绘仪器公司生产的中海达V8型双频接收机为例) 1、基准站的架设:将基准站架设在已知点上,在GPS手簿上进入HI-RTK程序选择好坐标系:当前已知点是什么坐标系就采用什么坐标系。 2、设置好投影参数:知道已知点坐标中央子 午线的,采用实际中央子午线,千万注意,不知道的则选取择当地经度作为中央子午线,X常数用0,Y常数用500000,投影尺度比用1。 3、基准站架设好和参数设置好后,用手簿连接基准站。在基准站连接好后,等待一分钟在没有错误提示后断开手簿与基准站的连接,接着,连接流动站,流动站连接好了后就可以施测了。 4、在施测过程中应注意:(1)有选择的进行地物点取舍 在实地勘测的时候,有时地形较为复杂,接收机的信号又比较弱,这时候根据实地的情况可以对地物点进行有选择的取舍。(2)高程点的问题 每个地块必须要有一个高程点,这就要求跑点人员与画草图人员之间要相互提醒,防止遗漏。(3)地类范围表达一定要明确。(4)地类植被情况一定要表达完整。3.3.4 内业处理 外业采集结束后,传输数据之前先在手簿上设置数据的格式,一般为DAT格式。数据传输到电脑上之后则利用南方CASS成图软件进行绘制。如图3-5:图3-5 内业成果图3.3.5 自检自检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检查电子成果图件,这项工作在室内进行,主要检查图面中的地块是否明确标注地类、地块的地类范围是否明确、地块范围内是否明确标注高程等情况。 第二,使用仪器设备到项目现场进行实测检查,实地检查工作分三个步骤进行:1、对现场实测要使用的RTK参数进行检核,以保证检查成果的精确度;2、对控制点进行实地随机抽检;3、根据检查工作第一方面所出现的问题结合实地情况进行现场测绘,以成果的地物地类属性及平面位置和高程精度等 第三,其他方面问题检查。1、电子图件图面检查检查日期:2009年3月22日检 查 人:杨瑞 在电子图件上进行抽检,主要检查三个方面的问题:图面地块未标注地类的、地块范围不明确的、地块范围内缺少高程点的。1、个别图面地块未标注地类2、个别图面地块无高程点3、个别图面地块地类范围不明确3.3.6交付验收在自检完成后,改正检查出来的问题,将成果图交付验收单位进行验收。第四章 GPS-RTK的应用体会 1、GPS正在越来越多的测量工作中得到应用,其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就是一例,RTK技术与其它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相比具有不能比拟的优势。 2、RTK方式出现后不要马上开始测量,要等GPS稳定约20分钟左右才能开始测量,否则将有较大的误差,代入记录数据后,如正常工作以后则其记录方式不受影响。 3、电台信号不能太远,根据我们的作业经验,RTK的范围以不超过10km为原则,否则解算速度、精度等都大受影响。 4、利用RTK进行地形测量,不受天气、地形、通视等条件的限制,工作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34倍。 5、GPS RTK技术因高效率、灵活、误差不积累、厘米级的高精度越来越受到测绘人员的青睐。RTK高程精度低于平面精度,而地形测量对平面和高程的精度要求较低。因此,RTK技术应用来进行地形一、二级控制测量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在勘测定界中优势尤为突出。也就是说,RTK测量方法可以替代常规的一二级导线测量及图根控制测量。 6、RTK定位的数据处理主要是基准站和流动站间的单基线处理,而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观测数据质量及无线电信号的传播质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极大。因此,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