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图书分类号:tu984 学校代码:10213 国际图书分类号:711 密级:公开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硕 士 研 究 生 : 吴小洁 导 师 : 金广君教授 副导师 : 赵宏宇副教授 申请 学位 : 工学硕士 学科 : 城市规划与设计 所 在 单 位 :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答 辩 日 期 : 2011 年 12 月 授予学位单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tu984 u.d.c: 711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on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within urban metro corridor candidate: wu xiaojie supervisor: prof. jing guangju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ity: city planning it submits that metro corridors have association line, corridor node and corridor hinterland. this paper defines the scope of metro corridor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hirdly, this paper presents a view that association lines as the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modes of rail transit, the space form of metro corridor also will be different. and then it classifies the metro corridor into the ribbon developmental metro corridor and clusters developmental metro corridor.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two types of metro corridor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 conditions (consist of line selection mode, site size, site distance and so on), catalytic role and corridor effect. and it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e different kind of association to urban morphology. lastly, it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tro corridor case and summarized the urban morphology of the two types metro corridors from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architecture. so, planners can more consciously to use the law of the urban morphological, to provide a basis for creating an orderly metro corridor space. keywords:urban metro corridor,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link, catalytic role, corridor effect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iii -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 1 章 绪 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1.1 城市快速发展的保障 . 1 1.1.2 城市空间治理的核心 . 1 1.1.3 “轨道交通廊道”概念的提出 . 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1.2.1 研究目的 . 2 1.2.2 研究意义 . 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1.3.1 廊道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3 1.3.2 轨道交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现状 . 5 1.4 释题与研究范围界定 . 9 1.4.1 廊道的概念 . 9 1.4.2 轨道交通廊道的概念 . 10 1.4.3 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 . 10 1.4.4 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 11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2 1.5.1 研究内容 . 12 1.5.2 研究方法 . 12 1.5.3 研究框架 . 13 第 2 章 轨道交通廊道的构成与分类 . 14 2.1 轨道交通廊道的关联关系性 . 14 2.1.1 系统概念的引入 . 14 2.1.2 轨道交通的特征 . 14 2.1.3 轨道交通廊道的作用 . 15 2.2 轨道交通廊道的构成与范围界定 . 17 2.2.1 构成要素 . 17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iv - 2.2.2 范围界定 . 19 2.3 轨道交通廊道的分类 . 22 2.3.1 分类角度 . 22 2.3.2 带状发展式轨道交通廊道 . 23 2.3.3 簇团发展式轨道交通廊道 . 25 2.4 小结 . 26 第 3 章 不同类型轨道交通廊道关联关系比较 . 28 3.1 基础条件比较 . 28 3.1.1 选线方式比较 . 28 3.1.2 站点规模比较 . 29 3.1.3 车站间距比较 . 31 3.2 触媒作用比较 . 31 3.2.1 城市触媒理论 . 31 3.2.2 触媒作用类型的比较 . 32 3.2.3 触媒影响范围的比较 . 35 3.3 廊道效应比较 . 35 3.3.1 廊道效应理论 . 35 3.3.2 空间吸引与分异的比较 . 36 3.3.3 廊道效应范围的比较 . 37 3.4 小结 . 38 第 4 章 不同类型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39 4.1 带状发展式轨道交通廊道案例分析 . 39 4.1.1 阿灵顿郡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分析 . 39 4.1.2 香港港岛线廊道空间形态分析 . 41 4.1.3 上海 2 号线南京东路静安寺段廊道空间形态分析 . 42 4.2 带状发展式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 . 44 4.2.1 空间结构形态特征 . 44 4.2.2 使用功能形态特征 . 47 4.2.3 建筑组合形态特征 . 48 4.3 簇团发展式轨道交通廊道案例分析 . 49 4.3.1 多伦多 davisville-york mills 廊道空间形态分析 . 49 4.3.2 华盛顿 medical center-tenleytown 廊道空间形态分析 . 51 4.3.3 斯德哥尔摩 skarpn ck-bj rkhagen 廊道空间形态分析 . 52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v - 4.4 簇团状发展式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 . 53 4.4.1 空间结构形态特征 . 53 4.4.2 使用功能形态特征 . 55 4.4.3 建筑组合形态特征 . 56 4.5 小结 . 57 结 论 . 58 参考文献 . 6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4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说明 . 65 致 谢 . 66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快速发展的保障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热 潮从上世纪 90 年代一直持续至今。 我国开始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从 2000 年前 3 个城市发展到当前国务院批复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35 个城市。未来我国具 有发展轨道交通潜力的城市大约有 229 个,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发 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未来近 50 年中,我国轨道交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轨道交通 具有极大的外部效应,极大的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首先,轨道交通的建设将刺 激沿线土地的开发,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各种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是一种“战 略节约” ;其次,轨道交通建设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链条的持续发展,是 经济拉动的催化剂;再次,轨道交通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改变了人们的距 离概念,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影响了城市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城市的 血脉系统。只有科学发展轨道交通,才能保持血脉系统通畅,城市才能良好的 运作,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 1.1.2 城市空间治理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能源和土地问 题日益严峻,各个城市政府开始投入巨资进行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与开发。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中国未来大城市交通系统中开始占有主导地位。 发展轨道 交通不仅是解决日益突出交通问题的正确选择,同时,也是建设低碳节能城市 和健康城市的需要。 首先,随着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轨道交通对整个城市 空间的发展的作用也随之越来越重要。轨道交通是城市空间的发展骨架,能够 引导城市脉络形成,引导新城开发建设,促进旧城结构调整,有效影响城市结 构重组,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匡晓明认为“以地铁为主 的轨道交通发展已成为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新核心; 它又一次将城市中个体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时间地理坐标铆钉在城市的空间经济结构变迁之中”1。 其次,轨道交通对沿线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轨道 交通空间应该与其他城市空间,如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建筑空间、地下空间、 其他交通空间等,有机联系,协调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充分利用这种 轨道交通的联动作用,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梳理并实现引导城市发展的目的。 但我国轨道交通整体利用规划相对滞后。沿线各地块的开发无法统一协调,轨 道交通空间与周边物业和地块的接驳未形成体系,部分轨道交通空间缺乏人 性、 实用、 经济等方面的考虑, 致使城市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并不明显, 空间秩序并未形成。 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轨道交通沿线的各种资源,实现轨道交通可持续运营 的同时,科学塑造、控制和打造有秩序的城市轨道空间序列,就成为当前我国 轨道交通建设与开发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1.3 轨道交通廊道概念的提出 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轨道交通系统发展较早, 相关理论和政策也比较成熟。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过轨道交通廊道的 概念。如东京整个城市沿轨道交通形成若干条明显的高层走廊,新加坡在轨道 交通站点 400 米范围内进行超高强度的政府组屋开发,形成高强度开发的走 廊,香港在轨道交通沿线地区设置综合发展区,为物业发展提供便利。这些做 法都是从系统的角度认识轨道交通建设与开发、运营与管理,实现了良好的可 持续发展,同时为各个城市塑造了鲜明的城市空间形态,将轨道交通设计与开 发紧密的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收到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 果。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轨道交通空间整体利用规划, 已 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与经营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对这些有效的实践及时进行 认真研究,以发展当前的理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 如何正确的分析和认识轨道 交通对城市的影响规律,科学利用轨道交通对城市的积极影响,并按照规律去 建设轨道交通,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建设的综合效益,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课题。希望经由本篇论文的探讨,一方面引起人们对轨道交通廊道的重视,另 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希望有助于揭示城市空间的形成方式解释空间形态的 本质特征及形态生成的内在机制。 1.2.2 研究意义 (1)本课题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切入,引入轨道交通廊道的概念和属性, 从轨道交通廊道的“关联关系”切入,研究作为“关联关系”线的轨道交通不 同构成模式下,轨道交通廊道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丰富了我国对城市廊道的 相关理论研究。 (2)本研究揭示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使规划工作者能比较自觉 地运用“形态变化上的规律” ,为打造有秩序的轨道交通廊道空间提供依据。 从现实出发,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提出规划方案和措施,以便有意识地塑 造、控制和利用轨道交通廊道空间,打造有秩序的城市空间序列,有效使用政 府资金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开发建设,实现城市设计的理想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廊道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在城市范围内,有很多类型的城市廊道。城市廊道可以分为显性廊道和隐 性廊道。其中显性廊道有绿色廊道、交通廊道、遗产廊道、生态廊道、滨水廊 道等等;隐性廊道就是“看不见的廊道” ,有功能廊道、经济廊道等等。目前 国内外廊道的研究多集中于绿色廊道、遗产廊道和交通廊道的研究。 (1) 城市绿色廊道 城市绿色廊道在西方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1887 年, 由奥姆斯特德主持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中的翡翠项圈(emerarld necklace) 被视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绿道2,见图 1-1。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在 platt river 绿色通道项目中第一次使用 greenway 这一概念。在此后的 30 年,绿道 的概念逐渐清晰,并受到重视。绿色廊道出现了多种存在形式:绿色道路、河 流廊道、自然廊道、生物安全廊道、遗产及文化廊道等。我国的绿色廊道主要 是应用在城市绿色通道网络、城市滨水区、开放空间系统等方面。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图 1-1 绿宝石项链示意图2 (2)遗产文化廊道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拥有特殊文化 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 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3。19 世纪 50 年代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 护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美国采用遗产廊道作为一种保 护措施。在 1984 年议会指定了第一条遗产廊道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the 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国家遗产廊道4。随后美国出现了一系列遗产廊 道,如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特拉华和莱通航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等其自然 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成体系5,6。 虽然目前国内外还未提出系统化的遗产廊道的做法, 但一些遗产廊道的成 功案例也为我国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我国也出现了一些遗产廊道的 做法,如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大运河整体保护的遗产廊道7,8。 (3)交通廊道 国外交通廊道的应用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的 走廊的建设研究,可分为四个方面:交通走廊的演化研究;交通走廊与土地利 用研究;交通走廊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交通走廊规划研究。主要是针对交 通走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其周围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做出的相 应规划与设计。 近年来,国外出现了基于快速公共交通或者步行交通的交通廊道的实践, 如美国阿灵顿县 tod 交通走廊9(见图 1-2)以及休斯顿基于轻轨的六条廊道 规划10(见图 1-3) 。这些案例主要是通过交通廊道规划以及通过街路的城市 设计,改变廊道沿线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和空间环境,以适应现代步行、自行 车、公共交通和汽车的流动,提高人们工作、居住、休闲、购物的可达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目前国内出现了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相互协调发展的研究, 但没有提出轨 道交通廊道的概念, 并没有从系统和联系的角度研究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 系。 综上所述,廊道是城市空间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己逐渐被城市的规划者、 建设者和管理者所认识。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通廊道的研究相对不够系 统,对廊道的联系线特征、廊道的空间形态、经济发展、人口构成等研究较少, 廊道的显性功能和隐性的功能不能很好的为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建设者所认识。 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也不能根据城市廊道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形成规律, 及时 对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功能布局做出相应调整,适应城市的发展。 1.3.2 轨道交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现状 (1)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亚当斯 (j. s. adams,1970)认为北美和欧洲的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模式特征的关系 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步行马车时代、电车时代、汽车时代和高速公路时代11。 步行马车时代和汽车时代,城市有一个强烈的中心。进入小汽车时代后,北美 城市依赖于汽车,而欧洲十分重视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城市不在围绕原城 市中心区向外扩展,而是沿轨道交通线路扩展。城市的形状发展为以轨道交通 为轴的星形形状。 图 1-2 美国阿灵顿县 tod 交通走廊9 图 1-3 休斯顿城市廊道规划10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图 1-4 北美及欧洲交通模式与城市形态的发展11 从城市形态演进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主导交通方式的变革引导城 市结构的变革。它对城市结构、土地使用、人口密度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步行时代到汽车时代再到轨道时代, 城市内部的主要交通联系经历了从城市 街道到高速公路到轨道交通为主的变革。城市内部联系线发生改变,城市形态 也随之改变。 在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运量、快速、安全的交通工具,能 够满足城市大量人口快速流动的要求。 “人们越来越对城市物质空间邻近性要 求的降低,导致时间的压缩和空间距离的瓦解,从而逐渐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物 质组成原则和基础。城市形态也随之改变”1。 综上所述,轨道交通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轨道交通促进城市形 态脉络形成;轨道交通引导城市人口疏散;轨道交通引导新城的开发建设;轨 道交通促进旧城结构调整和更新。 (2) 国内外轨道交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案例研究 国外轨道交通发展较早,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成功案例很多, 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有瑞典的斯德 哥尔摩、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东京、新加坡以及俄罗斯的莫斯科等城市, 根据参考文献 12-14 整理出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案例, 如表 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表 1-1 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案例12-14 城城 市市 轨道交通发展概况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轨道交通发展特征轨道交通发展特征 城市形态城市形态 斯斯 德德 哥哥 尔尔 摩摩 1945 年开始建设地铁 1 号 线,1950 年投入运营; 1952 年,确定从市中心呈 星状平面向 6 个方向轴向 延伸的发展模式; 到 80 年代,沿地铁线共 建 26 个不同规模的组群 以 tunnelbana 地铁为 骨架的多中心都市,新 城通过放射状的轨道 交通与市中心联系;通 过大容量公交走廊的 混合开发,实现双向平 衡的对流交通 哥哥 本本 哈哈 根根 1947 年,“手指形状规 划”,城市沿几条走廊发 展,绿楔间隔; 哥本哈根规定在轨道交通 站点步行一千米范围内进 行城市开发建设,设置城 市的重要功能单位; 哥本哈根在站点周边地区 储备了足够土地以供未来 30 年的城市的开发与发 展 在城市轨道交通引导 下,城市采用 tod 发展 模式,沿轨道交通站点 形成高密度、高强度、 土地混合使用紧凑发 展的 tod 社区; 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 和商业设施在轨道交 通沿线集中,形成城市 的发展轴线; 新城中心区提倡步行、 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以 及常规公共交通,严格 禁止小汽车进入中心 区 东东 京京 在 60 年代中期,处于公共 交通初级阶段; 在 6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 轨道交通飞速发展带来城 市用地和人口分布的巨大 变化; 目前,在东京首都圈内轨 道交通网络发达,轨道交 通覆盖整个都市圈。在东 京,共有三百八十个站点 强中心下的轨道交通 引导城市发展,利用轨 道交通网络形成都市 圈的“一核七心”的多 中心城市结构; 居民集中在辐射状的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居 住,在郊区,轨道交通 的终点站往往形成城 市的次级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表 1-1(续表) 城城 市市 轨道交通发展概况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轨道交通发展特征轨道交通发展特征 城市形态城市形态 新新 加加 坡坡 在 19671971 年期间, 编 制了一个环状发展方案, 选择了高速公路的导向开 发。1991 年,星座规划, 地铁线连接居住和就业中 心,公交和轻轨线将地铁 站和所有在地铁服务以外 的地区联系起来。现在, 新加坡已经发展到 7 条轨 道交通线,所有的城市新 中心均位于轨道交通旁, 同时,利用轨道交通连接 新市镇。轨道交通沿线地 区已经发展成为最为集中 的交通走廊 轨道交通引导新市镇 发展,新市镇用地布局 采用 tod 策略; 分散多组团中心下的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 展; 组团内部强调居住、岗 位、商业用地的就地平 衡; 集约利用土地和限制 小汽车使用 莫莫 斯斯 科科 1935 年开始建地铁,莫斯 科地铁主要有 1 条环线和 8 条由中心向外辐射的线 路构成,全长 300 公里。 莫斯科地铁承担了全市主 要的客运量,高达 45% 线网规划充分适应城 市发展,城市沿轨道交 通轴呈网状的菊花形 结构扩展,在各个方向 上发展均衡,且都规划 了中心; 重视地铁与其他交通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近些年,随着大型城市大量出现,轨道交通的发展对城市形态的演变起到 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一些轨道交通高度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轨道交通发展到一 定阶段后,出现了轨道交通廊道。世界上典型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都是通 过一定的规划控制和政策引导, 鼓励在轨道交通站点以及沿线地区进行高强度 的综合开发。 “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及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在总体上由低效利用向 高效利用转变,在功能上由单一向综合演化”15。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还没 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没有系统的采用整体开 发策略,造成轨道交通发展与沿线城市空间在规划、建设与管理上的脱节,造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成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强度明显偏低、空间秩序没有形成等情况,这样难于 真正实现轨道交通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 目前,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轨道交通发展相对较快,开始从注重 轨道交通功能发展到注重城市功能发展。但在我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外,针 对城市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成功实践比较缺乏。 香港地铁公司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盈利的地铁公司。 香港轨道交通的 发展模式不仅充分的利用了 tod 模式的优势,更重要的是香港通过集中走廊 下的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高强度开发地区集中在带状走廊13,轨道交通 站点采用“车站+物业”的模式发展,公屋基本布置在轨道交通沿线,采用高 容积率开发,充分利用土地,为轨道交通提供大量客流。同时,香港在站点周 边规划地区及其附属设施地区设置 cda(综合发展区) ,为轨道交通物业的发 展提供了便利”16。香港轨道交通的开发与运营是通过对客流、土地、物业 提出了一种综合的开发运营模式,来提升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整体效益。 我国台湾地区捷运系统是台北、高雄等城市重要的交通方式,在捷运系统 车站周围进行联合开发(joint development)是其捷运系统获得成功的重要举 措。联合开发的做法和 tod 的开发模式相似,在捷运系统的车站地区及沿线 地区进行联合开发,沿线土地使用强度高。 香港和台湾的轨道交通发展也曾经历了由强调交通功能到强调城市功能 再到两者并重的阶段。而我国大陆的轨道交通建设尚处注重交通功能的阶段, 慢慢进入强调城市功能的阶段。如何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发展脉络, 更好地发挥轨道交通在交通运输与地区发展中的综合作用,值得深思。 1.4 释题与研究范围界定 1.4.1 廊道的概念 廊道的概念长期以来受到不同学科学者的关注。 不同学科对廊道有着不同 的定义与理解。从景观生态学角度上看,廊道被描述成一种空间聚集的现象, “具有线性或带形景观的生态系统空间类型和基本空间元素”17;从地理学 角度看,“走廊地区被看作是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以外的另一个区域研究对象, 是跨越城乡、跨越行政区的以线性交通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线性地区”18。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廊道被描述成“通过交通媒介联系城市区域的一种线状 系统;走廊是一种地域经济空间系统,是由高度发达的多模式的交通网络连接 至少两个以上的大中城市或城市群而形成的廊道状地域经济空间系统”19。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金广君(2010)认为城市廊道是在城市空间范围 内存在的,由一种特定“关联关系”线为主导的带状空间,在与其关联的用地 范围内,建筑形态或功能呈同质特征。当特定联系线的性质发生改变时,会导 致带状空间发生量变直至质变,包括空间结构与形态,人口数量与构成、地价 与经济效益,进而对城市机能与效率、景观与活力产生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城市廊道被认为是城市的一个区域研究对象,其特定的联 系线不同,与其相联系的周边带状区域的空间形态也不同。城市廊道的空间形 态特征有别于周边地区,主要表现为:同质性、连续性、兼容性。 1.4.2 轨道交通廊道的概念 “交通走廊”的概念早已有之,传统城镇和乡村沿着主要街道发展,是交 通廊道的最初原型。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有轨电车导致了产生了第一个连续 性的邻里和社区,这就是“轨道交通廊道”的雏形。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快速、便捷的大运量的 交通方式,提高了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交通可达性,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 间,拉近了城市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距离观念。于是,城市空间范围得到了 扩大,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价值提高,城市结构因此发生改变,形成以轨道交通 站点为节点,沿轨道交通发展快速发展的土地高强度开发走廊。这就是轨道交 通廊道。 因此, 轨道交通廊道是在城市空间范围内, 以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为特定 “关 联关系”线,在与其关联的用地范围内,空间形态或功能呈现一定的同质性的 带状空间。 轨道交通类型有很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空中轨道列车、 和磁悬浮列车等。 目前我国城市拥有轨道交通主要为地铁, 如北京、 天津、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香港、台北、高雄等城市,部分城市的轨道交 通为轻轨,如长春、大连。轻轨与轨道地铁的因此本文轨道交通主要特指 地铁。而轨道交通廊道也特指地铁廊道。轨道交通廊道与城市发展的互动 关系将以地铁为例,展开研究。 1.4.3 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 对于城市空间形态,学术界没有准确的界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bourne(1982)认为城市形态是城市地域内个体城市要素(如建筑、土地 利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公众结构等)的空间形态和安排20。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11 - 凯文林奇(1984)认为城市形态伴随着它的功能以及人们赋予形态的思想 和价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21。 顾朝林(1990)认为“城市形态(urban morphology)指一个城市的全面 实体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式”22。 宛素春(2003)认为“空间形态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城市空间形 态的概念是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其形式与状态, 其研究内容是物质形态及其 影响因素”23。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形态是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城市空间形态是从城 市空间的角度研究城市表现出来的形式与状态。 其研究内容是城市的物质空间 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观点。 1.4.4 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大部分学者认 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 武进(1990)认为物质要素包括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 轴,非物质要素包括社会组织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心理、城市意象24。 邹怡等(1993)认为城市形态的物质要素包括街道、街坊、节点及标志点、 天际线、伸展轴、用地形态,非物质要素包括活动者及其社会结构、功能意义、 空间品格、生活方式及行为心理、民俗风情、文化25。 郐燕丽认为城市形态的物质要素可分为道路网、街区、节点、天际线、城 市用地和城市发展轴;非物质要素可分为社会组织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 心理、城市意象、功能意义、空间品格、民俗风情、和文化等26。 宛素春认为“城市纹理(道路纹理、水系纹理) 、建筑模式、建筑高度、 天际线、建筑和街道高宽比、城市轴线、界面、节点、容积率”23。 通过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确定了本文研究轨道交通廊道空间形 态特征主要研究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主要从空间结构形态、功能使用 形态和建筑组合形态三方面进行研究。 经由前文的文献回顾与整理之后, 理清了本研究所要探讨主题城市轨道交 通廊道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内容,整理如下: (1)城市空间形态是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当前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城市空 间形态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对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后,认为城市空 间形态是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城市表现出来的形式与状态。 其研究内容从空 间结构形态、 功能使用形态和建筑组合形态三方面研究城市的物质空间特征及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其影响因素。 (2) 轨道交通廊道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轨道交通廊道作为以轨道为 “关 联关系”线的廊道,具有廊道典型的特征和功能。其空间形态具有同质性、连 续性、兼容性,轨道交通廊道会影响周边带状区域的空间形态、经济发展、人 口数量与构成,进而对城市的结构与形态、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3)随着城市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空间形态也随之改变。本研究梳理 了国内外轨道交通影响城市形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