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 :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县域经济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或桥梁,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中处于 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突破性地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县 域经济”概念首次写进党的文献,其后在十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 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内容。对于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可谓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带有根本性的一条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这是适 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经历了二次大的结 构调整,目前正在进行的应是第四次。虽然每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甘标 和特点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讲前二次都属于适应性结构调整;第四次却截然不同, 它是在“资源和市场双约束”的新背景下进行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它带有长期性、 全局性、深刻性等特点,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辛义新农村、促进国 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搞活县域经济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都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德州地区为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县域农 业结构调整的有关问题作出思考、分析和判断,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全文内容 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就本文论题所涉及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以及县域农业 结构调整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的理论文献综述;第二章是对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 整的现状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的实证分析:第三章则是对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理论上的思考和研究。最后一章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 策。本文大量应用通过统计等部门调查和搜集得到的统计数据和事实材料,采用 一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德州县域农业结构的各 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运用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有关理论对结 构调整中存在的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集群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够等 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在此基础上,指出区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农村小城镇建设,依靠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民本经济,乃是 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方略。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和中心论题。 关键词农业结构;二元经济;县域经济 - 、一 p 弋私i 旱 j 、 山东人学硕l 二学位论文 p r e v a i l i n g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 飞a d j u s t m e n t i t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p r i m a r ys t r a t a g e m st o 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o fc o u i l t r y s a g d c u l t u r ea d j u s t m e mi sr e g i o n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a g g r e g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i i o nm a n a g i n s t i n l u l a t i n gt h ep r v a t ec 印i t a l d e l ) e 1 1 d i n go nt h er e f o 珊6 d md o w nt ou pa n dd e v e l o p i n gt h ep r i v a t ee c o n o my i ti s t h e 、 ,r i n gf c a t u r e sa 1 1 dc e n t e ro f t h ep a p e ra sw e l la st h ei n n o v a t i o no f i t k e yw o r d s :a f i c u l t u r es t r u c t 眦;d u a le c o n o m y ;c o u n t ye c o n o m y i i 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综述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区域 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明显突出,县域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已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 化、城镇化的实现程度,县域经济已实实在在地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 此,县域经济已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十六大报告首次突破性 她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县域经济”概念首次写进党的文献,其后政府 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都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内容。通过调整县域农业 结构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有效措施。 1 1 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正确理解产业结构的含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农业结构以及县域农业结构及 其调整。 1 1 1 什么是产业结构 一、关于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 i n d u s t r i a is t r u c t u r e ) 这一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段较长的过程, 2 0 世纪5 0 年代中期,当时日本在发展战略的讨论中,用产业结构这一术语概括 表述产业之间的关系。到了6 0 年代产业结构的含义和用法还存在争议,有的人 把产业结构视为某个产业内部企业间关系,有的人把产业结构视为产业间的关 系,还有的人把产业结构视为产业的地区分布状况。到了7 0 年代初,日本研究 这方面理论的经济学家对此做了一些澄清。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 产业结构的定义。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产业发展形态理论” 的观点,另一种是“产业关联理论”观点。“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认为,产业结 构是指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经济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提升 资源配置效率的运动关系。“产业关联理论”认为,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经济 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这里 的产业问比例关系主要是指产业间的产出比例,技术经济联系主要是指以中间产 。方甲;产业结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7 ,4 7 5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品为纽带的产业间的联系。 本文倾向第二种观点,定义为: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 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 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 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 异。因此,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 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 ,在每个具体的经 济发展阶段、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 的构成及相互之问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 构。从整体上看,产业结构是一个立体的结构系统,具有多层次、交织共生的特 征。它既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类产业问的相互关系,也包括某一产业内部细 化的专业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渊源、形成和发展 从经济学史的角度看,德国重农学派代表奎奈首开从结构方面研究国民经济 活动的先河。他在经济表中,首次把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流通看作是再生产过 程的要素,从而为产业结构分析初步打下了基础。后来李斯特、瓦尔拉斯、马歇 尔等人也都以不同角度对结构问题作了探索。 马克思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以及各部门之间均衡发展的理论,精辟地分析了 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的规律,是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渊源之一。 在西方经济经济学家中,真正对产业结构理论作了开拓性研究的是2 0 世纪 3 0 年代的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对工业部门结构演变规律作了探讨,并提出 了“霍夫曼定理”。4 0 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c 克拉克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经济 发展的条件作了大量研究,总结出随着经济发展丽产生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他 是现代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先驱,开创了产业结构研究的新局面。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角度详细的论证了三次产业结 构性变化规律,提出了“库兹涅茨”法则。 战后的日本在产业结构理论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应用理论方面和 方法论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大丰富了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 内容。这些理论充分体现了日本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政府计划相结合的特点, 而且还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一跃升居发达国家前列的重要成功经验之一。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2 对县域农业结构及其调整的理解 农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子结构,正确理解县域农业结构首先应先把握农业结 构,进而理解县域农业结构。 一、农业结构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农业结构有多种理解。美国经济学家努特森( r d i ( i l u t s o n ) 在其农业与食物政策一书( 1 9 9 8 年第4 版) 中,专门有一章的标题就是农 业结构。他给农业结构下的定义:“农业结构涉及的是农场的数量和规模、资 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以及农事活动方面管理的、技术的和资本的组织。”日本 学者小仓五一指出,农业结构是农业的“支持框架”,这种框架包括土地所有制, 农场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因素和条件。固显然他侧重从农业经营组织的角度来阐述 农业结构。美国学者华莱士( m 虬l a n c e ,l t ) 认为,农业结构是农业资源组 织和控制方式,包括:农场数量和规模;农业用地、资本与农业劳动力的占有和 控制;投入物与农产品的管理以及影响农业政策制定和资源控制等要素。雪华莱 士的定义概括了美国农业结构的基本内容,点明了农业结构的一般功能。前苏联 的学者从经济部门的角度来分析农业结构,把农业结构归结为农工综合体内部各 部门( 特别是种植业和畜牧业) 提供的农产品的比例关系,实质上即“农业产业 结构”。最典型的是由前苏联农业科学院院士多勃雷宁主编的农业经济学 ( 1 9 9 0 年俄文第3 版) 里,有一小节专门讨论了“农工综合体及其结构”。那 里的重点明显不同于欧美、日本等国的内容,而是从农业三大部门的角度来论述 农业的结构,即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第一部门”、农业、林业等直接从事农业 生产的“第二部门”( 但是关于农场、农庄的数量、规模及其变化等涉及很少) 和包括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商业、餐饮业在内的“第三部门”。作者又用了一 些篇幅讨论了苏联农业的“部门结构”,用两个表介绍了苏联农业的生产结构: 一是全国及各加盟共和国在不同时期种植业、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 及其变化,另一个表是关于畜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国外文献关于农业结构的描述主要有两个角度:主要从制度、社会条件来 看的农业结构,也就是从农业的所有制、农场( 农户) 的数量和规模、农场的组 织方式、农业技术水平、农产品的市场等等来研究农业结构;主要从农产品的角 。小仓五一:日本的事物问题和农业结构,北京,农业出版社,1 9 8 l ,第8 2 页。 。w 砒l eu a 鲥c u l t 啉,a m 耐c a sf o o ds y s t e 咖n e wy 0 r l 【1 9 8 7 ,1 6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更高。o 此外。县域农民增收、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县域财政增收、生态农业保 护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依赖于农业结构调整。总之,要 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不断进行结构调整。或者说,高速经济增长必然伴 随结构的高速演迸;一旦结构变动停止,经济增长就可能停滞不前。 。李晚莲、刘郁礼: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兰州学刊) 2 0 0 3 第1 期。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均值1 5 0 9 8 元低2 9 8 元。由表2 1 可见,分布在1 3 0 0 0 1 6 0 0 0 元的县域个数多大 9 个,占9 0 。( 二) 县域间差距大。人均g d p 最高的宁津县( 1 6 8 7 9 元) 与最 低的乐陵市( 1 0 9 7 9 元) 相比,两者落差达5 9 0 0 元。 表2 12 5 年德州市县域人均g d p 分布表 分组( 元) o - 1 3 0 1 3 0 - 1 5 0 1 5 0 0 1 0 以上总数 县市数( 个) 145 、 l o 比重( ) 1 0 4 05 0l o o 二、德州市县域经济非农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呈现“低度化”。劳动力 分布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系统解释这一关系的是著名的配弟一克 拉克定理。该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 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 转移。换言之,人均g d p 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生产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 重相对来说就越小,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反之亦然。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的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人口分布于产业 结构之间的变动规律。通过对德州市1 9 8 5 2 0 0 5 年统计资料发现,虽然第一产业 从业人口占三次产业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但仍旧比较大,全市共有从业人员 3 7 0 1 6 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1 7 9 1 万人,占4 8 3 8 。( 见表2 - 2 ) 。 表2 2 德州市历年从业人员情况表 单位:万人 年 从业人员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份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 比重 1 9 8 52 1 8 4 81 0 01 7 6 1 58 0 6 31 9 2 28 7 9 72 3 1 l1 0 5 8 1 9 8 62 2 1 3 71 0 01 7 0 1 77 6 8 72 3 1 51 0 4 62 8 0 5 1 2 6 7 1 9 8 72 2 4 6 61 0 01 7 5 6 97 8 22 5 4 2 1 1 3 1 2 3 5 5 1 0 4 8 1 9 8 82 3 4 2 2l o o1 7 5 2 47 4 8 22 7 7 11 1 8 33 l _ 2 71 3 3 5 1 9 8 9 2 3 3 9 21 0 01 8 1 3 77 7 5 4 2 7 5 51 1 7 82 51 0 6 9 1 9 9 0 2 3 4 7 81 0 01 3 27 6 82 8 2 51 2 0 32 6 2 l 1 1 1 6 1 9 9 l2 “1 41 0 01 s 7 5 37 6 8 l2 9 6 61 2 1 52 6 9 5 1 1 0 4 1 9 9 22 6 6 8 21 1 9 6 3 87 3 63 3 4 91 2 5 53 6 9 51 3 8 5 1 9 9 32 7 i 1 6l o o1 8 2 8 46 7 4 33 8 8 61 4 3 3 4 9 4 61 8 2 4 1 9 9 42 9 5 7 91 0 01 9 5 36 6 0 34 3 1 11 4 5 75 7 3 81 9 4 1 9 9 53 0 3 0 51 0 01 8 4 1 56 0 7 75 0 5 51 6 6 86 8 3 52 2 5 5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美国21 67 2 九 日本23 86 0 九 英国 23 l 6 6 七 澳大利亚42 8鹋 外 印度2 73 04 3 国 巴西1 43 65 0 资 埃及1 63 25 2 料 巴基斯坦 2 6 2 54 9 市内资料来源;2 0 0 6 年德州统计年鉴,德州市统计局编,括号内数据为1 蚰7 年数据 2 3 人均g d p 与三次产业变动关系分析 7 9 页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产业分类的主要分类方法之一,它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 尔( a l l e ng b f i s h e r ) 首先创立的。费希尔在1 9 3 5 年所著的安全与迸步的 冲突一书中首先系统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概念和分类依据,但遗憾的是, 费希尔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 系。英国统计学家克拉克在继承费希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 对第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在1 9 4 0 年发表的经济进步条件 一书中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尽分析。研究表 明,经济增长与农业比重下降之间呈明显相关性。之后不久,三次产业分类法就 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政府统计中采用,目前已成为研究产业结构理论的主要分 类法。 我们利用德州市2 0 0 5 年度资料来分析人均g d p 与三次产业变动相关度和依 存关系。德州市2 0 0 5 年度资料来分析人均g d p 与三次产业各自占g d p 的百分 比如表2 6 所示。 表2 6 德州市人均p 与三次产业相关性分析 第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g d p ( 元) 年份 】【i妊五y 7 85 7 1 81 6 9 12 5 9 l 1 9 0 7 95 7 5 5 1 6 5 l2 5 9 41 9 6 8 05 81 6 5 7 2 5 4 32 7 6 8 16 1 8 4 1 6 鹄2 1 2 73 6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2 7 德州市人均g d p 与三次产业百分比的回归结果 项目 ab酽f 与第一产业回归- 2 2 0 0 1 1 61 2 7 5 5 1 1 7o 7 5 5 8 2 5 2 08 0 4 8 1 0 9 1 9 3 与第二产业回归 2 8 4 7 6 5 4 0 7 75 5 3 7 6 8 7 3 7 60 7 8 4 8 2 5 5 0 69 4 8 3 2 1 6 5 与第三产业回归7 3 0 5 2 7 3 1 4 2一1 5 6 1 6 7 4 8 8 0 4 9 6 3 5 2 8 2 12 5 6 2 3 4 4 0 1 1 在表2 7 中: 一、人均g d p 与第一产业的关系的回归方程为: 1 毫2 2 0 o “6 x j + 1 2 7 5 5 1 1 7 ;r 2 = 0 7 5 5 8 2 5 2 0 ,且a 0 ,显示出德州人均 g d p 与第二产业占g d p 的百分比呈高度的正相关;a - 2 8 4 7 6 5 4 0 7 7 则表示第二 产业占0 d p 的百分比( x 1 )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则人均g d p ( y ) 就大致增长 2 8 4 7 7 元。 三、人均g d p 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的回归方程为: y = 7 3 0 5 2 7 3 1 4 2 x j 1 5 6 1 6 7 4 8 8 ;r 2 :o 4 9 6 3 5 2 8 2 l ,且b o ,显示出德州人均g d p 与第三产业占g d p 的百分比呈中等高度的负相关;a _ 7 3 0 5 2 7 3 1 4 2 则表示第三 产业占g d p 的百分比( x 1 )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则人均g d p ( y ) 就大致增长 7 3 0 5 3 元。这反映目前我市第三产业对人均g d p 的拉动效应远远比第二产业明 显。 通过对德州市1 9 7 8 年2 0 0 5 年度的统计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人 均g d p 与三次产业占g d p 的比重分别存在不同的依存关系。其中,人均g d p 与第一产业的负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与二三产业则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a 值 的不同则反映了y 值对y i 的敏感程度,即:人均g d p 的变动对第三产业的变动 最为敏感( 第三产业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人均g d p 大致上升7 3 0 3 2 元) , 对第二产业则次之,对第一产业的敏感度则最差。换言之,随着人均g d p 的增 长,农业贡献率呈现递减趋势,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则趋于上升。人均g d p 对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农业和牧业波幅居中。换句话说,农业和林业产出的稳定性要好于牧业和渔业。 驰5 农业品种结构分析 农业品种结构分别从农、林、渔、牧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种植业内部品种结构分析。德州市县域种植业结构的特点明显,在播种 面积上主要表现为“粮棉为主,兼播其他”的相对单一结构。所谓粮棉为主,是 指总播种面积中粮棉占7 0 以上。从2 0 0 5 年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全市大部分 县市在8 5 以上。但各县市呈圭嘉“黄篓;妊伙而确杯繇融鲐酣诌篷济姜l m 髫 雾。出捌缪露烈黯! i 场篓吲:坚葛套鞋碍口;搬毯蓊粥鼢釉融竖羟蔷磊骱苫七畲, 吲蒸邕般;嚣囊i 剁爨,割烈i 雾靶錾羹弱丙二骊斛闪甄毪i 荨矗| 酾 蠢摹一唣霎羹妻蠢墓篓鍪垂鍪蚕蟹羹蓊囊些面冀羹鬟蘑囊丝薹蓦签囊 珥谚i 厍 鑫睾b ; 薹誊羹zg i 襄l | ;参 量农业结构的 变化的数量指标有:农业总产值( 或增加值) 结构、农业商品产值结构、土地利 亿元 亿元 1 9 7 8 9 2 1 0 0 1 9 7 9 9 9 1 9 8 0 1 2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5 1 7 5 6 2 5 5 1 5 5 6 6 l o 1 81 5 4 91 9 0 3 1 0 0 2 5 5 4 l o o 2 7 1 2203 1 0 0 2 5 8 l o o 2 9 2 6 1 0 0 3 4 5 9 l o o 8 4 8 3 9 0 5 8 8 9 。7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中主要问题及理论反思 3 1 弱化城乡二元结构: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 3 1 1 二元结构理论 一、理论溯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主流宏观经济学仅按总量分析国民经济的 理论缺陷逐渐显露,产业结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典 学派中的结构变动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就逐渐成为一些后发工业国在制定本 国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依据。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存在 两个相对独立、联系甚少的子系统的现象。一般用于指一国同时存在不发达的农 业部门和相对发达的工业部门的现象。较早提出二元结构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 贝克。贝克通过对当时印度尼西亚的实地考察,认为当地存在落后的“原有部门” 和相对先进的“现代部门”,并且这两个部门相对独立不存在依赖关系。这就是 最早的社会二元论。随后,希金斯从生产函数的角度对社会二元论进行了批判, 提出了技术二元论。但最早将二元论与经济发展和结构转换联系起来的当属美国 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 w a l e 诵s ) 提出著名的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以后, 又得到拉尼斯( g r 矗i l i s ) 、费景汉( f c i j o h n c h ) 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乔根森( j o r g e n s o n ,d a l ew ) 则从边际生产理论的角 度,提出了不同于前者的观点,创立了乔根森的二元经济理论。 二、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 刘易斯在其1 9 5 4 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提出 了二元经济模式。国其模型的基本假定: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 原有部门) 中,存在着边际生产力极低甚至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在农业部门中,其收入 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而在工业部门中,则有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 平。由于工资水平差异,经济活动引起一下结果:( 一) 受工业部门较高工资水 平的吸引,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将流向城市,进入工业部门。( 二) 工业部门 由于得到来自农业部门较低成本的剩余劳动力而获得利润。( 三) 工业部门将获 得的利润转化为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 四) 规模扩大后的工业部门将继续增 。史忠良:产业经济学 ( 第二版) ,经济管理出版社,2 0 0 5 年版,1 5 9 页 1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加对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雇佣,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然后重复以上的过程, 直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吸进工业部门为止。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农 业部门由于劳动力不断流出,劳动生产率逐渐上升,其工资水平也随之上升,最 终达到与工业部门相同的水平。此时,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得到了较为均衡的发 展,二元结构现象逐渐消失。 3 1 2 德州县域经济二元结构的现状 对二元结构现象的描述方式很多,既有生产方式的,又有生活方式和思想方 式的( 仲达军,2 0 0 2 ) 。从经济上刻画二元结构的指标主要由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城乡人口数量和三次产业产值比、城乡居民储蓄差异等几个指标,鉴于三次产业 比和城乡人口数量对比已在第二章论及,因此仅就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做出分折。 通过分析表3 1 的资料,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人均收入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全省各地都存在。这个结论不仅是与经济 发达的沿海东部地区,也适应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 表3 12 0 0 5 年德州市和全省地市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 入与农民人均收入对照表 单位:元 地市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 德州 9 0 5 6 3 8 0 02 3 8 济南1 2 5 7 84 8 1 22 6 l 青岛1 2 9 2 05 8 0 62 2 3 淄博1 2 0 3 25 0 1 32 4 枣庄9 8 8 14 2 4 12 3 3 东营1 4 9 3 94 6 0 33 2 5 烟台1 2 4 5 25 3 4 72 3 3 潍坊1 0 3 1 85 0 1 72 0 6 济宁1 0 7 3 94 1 2 82 6 泰安 1 0 3 3 7 4 1 2 42 5 1 威海 1 2 4 5 5 6 0 8 32 0 5 日照9 8 0 94 1 2 32 3 8 莱芜1 0 7 8 64 6 8 42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临沂1 0 8 2 93 6 0 1 3 0 1 聊城9 0 1 9 3 4 4 82 6 2 滨闸1 0 2 8 63 8 1 7 2 6 9 菏泽 7 3 4 23 0 9 22 3 7 二、经济发达的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要小于经济落后地区。东部沿 海地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要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青岛、潍坊、威海 等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 3 以内,要远远低于经济落后的东营、临沂3 o 以上的 水平。 三、城乡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较大。即使差距最小的威海,城镇居民的可支 配收入也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 0 5 倍,再有石油城之称的东营市,两者之比竞 达3 2 5 倍。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在结合前一章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元结 构在山东普遍存在,在德州也存在;二元结构程度的深浅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 关,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二元结构的特征反而比经济落后地区弱一些,这在 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库兹涅茨倒u 型假说”。 3 1 3 二元结构的特殊成因 一般而言,具有二元产业结构的国家都是由于强制输入一个“现代部门”而 导致的;而在我国却不一样,它自古就是由于为了应付冷战需要而选择了一条特 殊工业化道路的结果。 一、户籍管理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制 度保障是户籍制度的实行,禁止农业人口的自由流动。1 9 5 8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登记条例之后,中国城乡入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 便结束了。据专家估计,仅因此一项政策,1 9 5 2 一1 9 8 7 年间,就是我国工业部 门少吸纳劳动力9 0 1 6 万人。由于长期实行城镇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的隔离制 度,中国城市和乡村在物质基础、文化水平,社会福利待遇上的差别逐渐拉大。 这是形成二元结构的一个原因。 二、超前重工业化。工业现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基本上是工业各部门协调发 展的过程,而我国为了迅速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利用计划调拨的方式,调动 和集中资源,超前进入重工业化阶段,这一政策的结果是重工业离开了为农业和 2 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轻工业提供生产资料的轨道而陷入自我循环的误区。这是形成二元结构的另一原 因。 三、利用剪刀差为工业发展筹集资金。工业化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由于 我国农业的积累不充分,又缺乏来自外部的资金,因此为发展工业化,只能通过 工农产品间剪刀差的形式为工业输血。长期实施这一政策的结果,必然导致农业 部门发展落后,这可以说是形成二元结构的第三个原因。 德州县域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在总体上同以上基本类似。 3 1 4 对解决二元结构矛盾的思考 一、二元结构矛盾弱化乃至消除依赖于两部门的相互作用。片面地强调现代 部门对于有部门的带动或者依赖传统部门的自我发展都是不正确的。从二元经济 理论的观点出发,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缩 小,直到传统部门也现代化,也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方式所统治。从发达国家的历 史看,这一过程通常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作用。这里( 一) 是解决从传统农业部门 转移出来的过剩人口的就业问题。随着现代部门的扩张,可以吸纳大量从传统部 门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二) 是可以由到传统部门观念和制度的变化,随着 大量的传统部门人员向现代部门的流动,不仅改变了传统部门人的观念,而且也 在逐浙地、潜移默化地使其经济制度发生着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 村剩余人口的流出,不仅改变了他们本身的观念,而且也反作用于依然生活在农 村的入的观念和制度。( 三) 是现代部门通过与传统部门之闻的贸易,影响传统 部门甚至把传统部门逐渐地纳入现代部门的运行轨道,促使传统部门效率的提高 和乡现代部门的转化。我国目前的“公司+ 农户”当属此例。( 四) 是分享基础设 施。现代部门为其自身建立的公用性基础设施,如铁路、码头、医院、供水系统、 电力系统等,都被传统部门以更少的代价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这些设施的利用率。 以上讨论的是现代部门的发展对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然而需要 强调,如果传统部门迟迟不能发展,那会制约现代部门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阿 瑟刘易斯在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指出,“除非农业生产也 同时得到增加,否则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这也是工业和农业革命同 时进行的原因,使农业停滞的经济中看不出工业革命的原因。”刘易斯讲的就是 我们今天的状况,如果我们农业不能有一个显著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有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效地增加,没有相应的购买力,工业品的生产就要受影响;如果农业不发展,为 工业部门提供基本生产资料的成本将会增大,工业部门也很难发展。在我国历史 上曾经出现的由于粮食问题而停办一些企业、下放工人的现象,以及当前农民收 入相对下降、农村市场乏力,直接影响了启动内需,都可以证明上述判断的正确 性。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上,例如我国加入、1 的以后,如果农产品的成本长期降 不下来,在比较优势原理的作用下,人们会选择购买国外更便宜的农产品,中国 农业和发达国家农业之间形成的国际二元结构会更加突出。因此,要解决二元矛 盾问题,必须使农村发展、使农业发达、使农民富裕。在这方面,湖北的九棵松 树、浙江、江苏等地的时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二、九棵松模式:工业化带动农业化的一个典型。湖北新春九棵松村走出了 一条“以工强农”、“以工促农”,两者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改革指初的就可松 还是一个小山村,当时一穷二自,全村没有一寸水泥路、没有一块红砖,只有一 间办公室、两个养猪场、三台柴油机,总资产不过4 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9 0 元,村民过这半年野菜半年粮的生活,人民群众形象地说:“住在九棵松,穷的 一把弓,春季闹饥荒,冬天和北风。”贫穷逼迫姑娘们远嫁他乡,村里只剩下光 棍汉。在村党委书记游安才的领导下,九棵松村民依靠办砖瓦厂和当地的石英矿 积累到第一桶金后,1 9 9 5 年通过引进台资等方式办起轧钢厂、刨花板厂、铜板 弹簧厂、精致石英砂酸洗砂厂、高光聚酯漆生产线、第二砖厂等企业,经过几年 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人造板、汽车修配、木材加工,造酒等6 大产业,集团年销 售收入超过3 亿元。目前,就可送农业产值不到总产值的3 ,完全以务农为职 业的纯粹农民几乎没有了,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工业化 后,九棵松人并没有忘记农业,而是“以工强农”,先后从工业积累中拿出3 0 0 0 多万元,用于平整山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能力,先后实施了生 态林、经济林和用材林改造、高效农业区、林果基地、农网水利路网改造等一批 项目,率先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如果不发展工业,仅靠农业自 身积累来改造农业,其速度是相当缓慢的。而林业、果业、粮食等农业项且的发 展,反过来又为发展板材、酒业和加工等工业就近提供原料和市场,实现了“以 农促工”,从这个角度说,“反哺”农业也是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九棵松模式不仅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非农业化的成功案例,而且是 工农关系协调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解决二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元结构矛盾问题更要重视工业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带动,要用工业化所产生 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装备农业,用工业化所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丰富的人力资本 武装农业企业,用工业化所积累的资金“反哺”农业。只有工农两篇文章一起做, 才能写出国富民强的新篇章。 三、发展民本经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新思路。 农民问题的欠发展,农民收入下降,是我国目前失业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 失业的特点是结构性失业,除了传统的剩余的初级层次的劳动力太多,城市工业 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失业,就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失业。 一通货膨胀与失业,从来都是任何国家政府调控经济的两大目标。现在失业问题已 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了。 如何解决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依靠城市大工 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就业道路,也是我 国大多数地区奉行的道路。不错,这是正确的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甚至不是 最好的选择。因为“浙江模式”证明存在另外一种选择,即通过自下而上的发展 民本经济( 有人称之为草根经济) ,实现农民的非农化,农民在实现自身非农化 的过程中会积累丰富的市场经验和雄厚的资本,依靠这些财富,在市场力量的驱 使下自发的迸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镇化。之所以强调 发展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形式的民本经济,一是因为 传统部门的转移出来的基本上都是非熟练的劳动力,即使到现代部门就业,一开 始也只能是中小企业,进而在过渡到大企业;二是因为劳动密集是我们的资源优 势,发挥了这样的优势,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解决就业,如果采用了 超出人员素质的技术,那可能不仅会造成人员的失业,还会造成先进设备的失业。 基于这种考虑,浙江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一开始并没有选择钢铁、汽车、电子 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从发挥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选择发展服装、鞋袜、 箱包等技术要求不高、资金规模不大、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失于民间发展 的清工业为主导产业。由于这个原因,浙江省的霍夫曼系数( 可简单理解为轻工 业净产值于重工业净产值之比) 要明显高于其他省份。相比之下,我国许多地区 ( 尤其是老工业基地) 仍在畸形的低水平上片面追求实现重工业化,其结果必然 是难以更多的吸引就业人口。 当然,对待模式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每个模式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件,而且每个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学习模式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因地 制宜、因时制宣、有所取舍的“拿来”。 3 2 区域结构的合理化:现代农业布局的本质要求 各个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发展程度等都不相同,因此, 合理的区域结构必须适于本地需要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能够发挥 当地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 2 1 区域经济理论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是在区位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他有三个理论分支:区位理论( 分为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 、区位经济 增长理论、心地理经济学。 一、区位理论:1 8 2 6 年德国经济学家屠能( t h u n e n ) 出版鼓励过于农业 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简称孤立国) 一书,最早利用边际分析方法,从区域 地租出发探索因运费、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轮,奠 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2 0 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w e b e r ,1 9 0 9 ) 提出了工业区位论;随后另一德国经济学家勒什( l o s c h ,1 9 4 0 ) 利用前人成果, 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这些区位论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 态旬不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但各厂商 的最有趣味决策,因而较古典区位论。 现代区位理论形成于二战以后。当时,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种规划模式、 网络和扩散理论、系统论及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是区位论获得迅速发展,对 区位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总体性研究促使地域空间结构理论、现代区位论逐渐形 成。在地域空间相互作用于市场均衡的区域经济运行研究中,萨缪尔森 ( s a n u e i s o n ,1 9 5 2 ) 的市场在空间上呈离散分布的空间市场均衡模式与柏克曼 ( b e c k m a n ,1 9 6 8 ) 的连续六模式从处于一定地域空间中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出发, 为空间经济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现代区位论开始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于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有组 织,但其整个理论框架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假设,这 极大的影响了现代区位论对现实区域经济问题和区域运行的解释力。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传统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有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之分。平衡增长 又称平衡发展,主要是指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 步与平衡发展。他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 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即在区域间及其内部同时投资,以达到工农、轻重、三次 产业等各部门的基本协调平衡发展。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罗森斯坦一罗丹 ( p n r o s e n s t e i n r o d a n ) 、纳克斯( r n a r k s e ) 等。平衡发展理论由于忽视 欠发达地区往往缺乏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实际,片面强调“平均用力”,因 此容易导致财力分散、投资效率低下等弊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作为该理论的 替代,不平衡增长理论便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 新加坡等少数除外) 的结构刚性使得这些国家不具各自我均衡的机制,从而解决结构刚性的进程也会 出现差别,其结果必然是经济增长、收入增长的不平衡,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 史阶段,“马太效应”是难以避免的,甚至是必须的。西方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代 表人物是缪尔达尔( g m y r d ai ) 和赫尔希曼( a h ir s c h m a h ) ,后者在经济发 展战略中对不平衡发展问题具有精辟的论述:“我们的目标是使不平衡存在, 而不是消灭它,要是经济向前发展,政策的任务就是保持紧张、不成比例和不平 衡这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一种机制,它是有益于经济发展的无价之宝。”夏振坤 在发展经济学新探中也写道:“发展政策的价值取向,决不是追求稳定的 平衡,而是始终保持不平衡激励与诱导发展相对平衡一引发新的平衡激 励与诱导新的发展的循环向上的强劲机制。” 以上的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仍旧给予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主要从规模报酬 不变和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现实的区域经济问题,把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带 来的规模报酬递减看成是一个外生变量。新古典经济理论模型中,要素流动是瞬 间和无成本的,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务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性的 存在,是规模经济和完全竞争假设的矛盾无法解决。解决这一矛盾的是标志区域 经济理论新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 三、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p k r u g i i l a n ) 。克鲁格 曼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减模型,把区域经济理 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1 9 9 1 年,他在总结哈里斯( h a r r i s ,1 9 5 4 ) 的“市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2 2 区域经济理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运用 一、美国农业区域布局模式。美国农业的历史并不如中国悠久,但美国现代 化的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这不仅表现在人均生产率上,也表现在美国的农业区域 化布局上。为了获得最大的比较收益,美国将国土分为八大农业生产区。( 一) 东北区为主要牛奶产区;( 二) 阿巴拉契亚山区为主要烟草产区;( 三) 东南趣味 水果蔬菜和花生产区;( 四) 三角地区为主要产水稻;( 五) 中部为玉米产区;( 六) 南部平原区和北部平原区生产冬小麦和春小麦;( 七) 山区适于牛羊放牧;( 八) 太平洋区包括太平洋沿岸的3 个州一家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前三州主产水果、 土豆、小麦、棉花,阿拉斯加生产苗圃、奶产品,夏威夷产甘蔗、菠萝。区域化、 专业化的布局能使农民和农业企业分享产业机群效益和规模效益。 二、国内对中国农业分区的研究。杨瑞珍等在论不同类型区农业结构调整 一文中,依照我国行政区划和农业区划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歌曲在结构调整中的 发展方向、功能,将全国农业主要划分为沿海经济发达区、大城市郊区、传统农 区和西部生态脆弱区四大类型区。不同的区有不同的调整思路:( 一) 沿海经济 发达区。立足于本区的市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等,适应 我国加入w t o 后的新形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农产品标准化、优质 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基本取向,积极发展外向型、高附加值型农业。( 二) 传 统农区。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大力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稳定粮食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生产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等 多种经营;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改造传统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 产品附加值,使之成为农业强区。( 三) 城郊农业。以大城市为依托,围绕国内 和国际两种资源和市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增加农产品竞争力为主线,充 分利用大城市郊区的区位、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优势,着力扩张都市农业 的各种功能,集经济、生态、文化、观光、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按照城乡一体 化的基本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为率先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奠定基 础。( 四) 生态脆弱区。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从确保地区和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