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郊型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研究——以武汉市汉南区为例.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郊型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研究——以武汉市汉南区为例.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郊型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研究——以武汉市汉南区为例.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郊型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研究——以武汉市汉南区为例.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郊型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研究——以武汉市汉南区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郊型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研究——以武汉市汉南区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农村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基本社会单元。然而,作为不对称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 和“让一部分人(在城市中)先富起来”的资本累积结果,农村在整个社会重心中被 弱化,农民作为一个数目庞大的社会群体则被边缘化。 “建设新农村”正是在这一现 实背景下,对一个长期以来被牺牲的族群,所实施的反哺和再平衡。 城市的发展带来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吞并了城郊农村,带来了社会、经济和环 境等方面的问题:耕地面积减少引起粮食安全问题、城市运行成本增加、土地征用与 拆迁带来的社会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农村社会结构的断裂。因此城郊型农村的发展 应该依托城市、立足农业、多产并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弥补传统农业经济 的不足,实现城郊型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本文从立足农业的角度,以武汉市汉南区为例,分析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怎 样通过城乡一体化实现城郊型农村与其所依托的城市的互促发展;怎样通过传统农业 的转型使城郊型农村经济发展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并同时保留原有农村社会结构、维 持原有生态平衡;怎样通过政策的制定来发展立足农业的城郊型农村,最终实现城乡 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效益最大化。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提出问题研究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提出了城郊型农村建设、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并界定了 本文所研究的城郊型农村主要是指位于大城市远郊、城市化程度低、在一定的时期内 不会被城市吞并的农村。此外,还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研究 框架。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选择了“城乡一体化” 、 “城郊农业” 、 “乡 村发展理论” 、 “新农村建设”四种理论,分别对其相关理论概念和相关研究进行了阐 述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为本次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第三部分为第三和第四两个章节,是全文的分析部分。第三章剖析了城郊型农村 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形成的原因。第四章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城郊型农村发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展的区域因素和自身条件因素。 第四部分包括第五、六、七章,是问题的解决部分。根据前四章内容的总结分析, 在第五章先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确定城郊型农村的发展方向,产业定位、生态建设要 求等,再立足于自身条件来发展特色经济、整合土地利用、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良好的生态景观、构建特色社会文化体系。第六章介绍了武汉市汉南区新农村规划的 实例,用以解释说明第四章的理论体系。第七章是对本文的的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城郊型农村 城乡一体化 立足农业 规划对策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countryside is the basic chinese social unit for hundreds of years. while as the results of the two- dimensional dissymmetry structure of cities and countryside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caused by the policy which let a certain part of people (in the cities) to be rich first, the countryside is weakened, and the farmers, as a huge social group, are been marginalized. in the background,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put forward to re- balance the group which has been victims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the urban l and use scale spread, the suburban countryside is annexed, and a lot of problems of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come into being. for example, the food security caused by cultivated area decrease, urban operating cost increase、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land requisition and relocation、 destro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urban countryside should rely on the cities, base itself upon the agriculture, develop variety industries including the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to remedy the inadequacy of traditional rural economy, develop the countryside, stable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basing upon the agriculture and taking the wuhan city hanna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it is analyzed that how to develop the suburban countryside and the cities they rely on through the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how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ize the suburban countryside economy, and at the same time remain the original rural social structure and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how to make policy to develop the suburban countryside basing upon agriculture, and achieve maximum return of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cities and countryside. the paper has four parts, including problem posing, research foundation, problem analyzing, and problem solving. the 1st chapter is the 1 st part. in this part, the n ecessity and urgency to develop the suburban countryside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suburban countryside in this paper is defined, that is, the countryside in the mega polis exurb which is low urbanization, will not be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annexed by cities during certain period. besides, the study purpose, meaning, contents, methods and frame are introduced. the 2nd chapter is the 2nd part, and it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paper. four kinds of theories are selected, including the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the suburban countryside agriculture, the countryside developing theory and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research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and on the basis, the theory and methods reference are provided for this paper. the 3rd and 4th chapter is the 3rd part, and it is the analyzing part of the whole paper. in the 3rd chapter, the problems of the suburban countrysid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ir causation are analyzed. in the 4th chapter, the regional and itself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burban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the 5th and 6th chapter is the 4th part, and it is the problems solving part. in the 5th part, according to the four chapters analysis, from the angle of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industry choice, eco-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suburban countryside are defined. and then it is discussed that how to integrate land use, develop economy with local features, construct distinctive social culture system, improve auxiliary facilities and construct fine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the 6th chapter the study methods are summarized and prospects are forecasted. keywords: suburban countryside,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basing upon agriculture,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城市用地扩展带来的问题 随着我国各城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城市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市 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城市急剧向外扩张,通过中心城区的蔓 延扩展和郊区城镇的行政区划整合,如武汉市建成区面积由 1994 年的 201 平方公 里急剧扩张到 2003 年的 372 平方公里1,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了近一倍,在近十年 的时间内完成了武汉市上百年尚未达到的城市扩张规模与速度,其扩张规模之大是武 汉市以前所未经历过的。在城市经济发展成就的背后,城市扩张也带来社会、经济、 环境方面的问题: 1) 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引起粮食安全问题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扩张吞并了城郊许多农村,使农用地转化为非农 用地。面对以农为本的农村,这些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菜地。 19951997 年,我国耕地减少 0.02 亿亩,19971999 年减少 0.11 亿亩,1999 2001 年减少 0.24 亿亩,20012003 年则高达 0.57 亿亩。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 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一方面,农业用地后备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进一步 的建设依然可能大量占用平整肥沃的高质量耕地园地。无节制的蚕食不可再生的耕地 资源,已经影响了粮食安全。 2) 城市运行成本增加 由于城市建成区的盲目扩张, 土地使用率低下, 导致城市日常生活出行距离加长, 市政管线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城市运营成本进一步增加,城市生产生活费用提高。 3) 土地征用与拆迁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需要不断的向农民征地, “地”对于农民来说 就是命,而国家补充给农民的却只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根据调查,多数地方征地 收入分配的大致比例是:农民得 10%15%,集体得 25%30%,政府及其机构得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60%70%1。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0 年至 2030 年的 30 年间占 用耕地将超过 5450 万亩。如果按现行的征地补偿原则计算,在未来十几年内,农民 因土地的低价征用将损失 3 万亿元以上。据有关方面统计,一般每征用一亩地,就 伴随着 1.5 个农民失业。那么,未来 30 年占用耕地 5450 万亩,至少暂时性地造成 8000 万农民失业。8000 万农民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值得关注。处理不好容易造成社 会的不稳定。 城市拆迁中同样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据建设部有关官员披露:建设部 2003 年 1 8 月受理来信 4820 件次,其中涉及动迁的占 28%,上访 1730 批次,拆迁占其中的 70%,集体上访 123 批次,拆迁占 83.7%,同年 17 月全国因房屋引发三级以上事故 共 5 起,造成 26 人死亡,16 人受伤2。 1.1.2 城郊型农村的现有问题 城郊农村是处于城市建成区域边缘地带的农业村落。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容量的不断扩充和对郊区农业依赖程度的降低,使城市土地不 断向郊区农村扩张,城乡的边缘逐渐靠近直至互相重叠。致使郊区成为我国在城市化 进程中变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然而,长久以来,农村与城市都在自身体制下 以各自不同的规律运行着,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存在于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新城 区的出现并没有完全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许多存在于大城市中的“城中村”就是鲜 明的例子。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位于城郊的农村无论从城市还是自身的发展需要上来 讲,都是最迫切需要进行规划改造的对象,透过规划的制定过程,可以对城郊型农村 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有比较好的调节作用,使其与城市更好地发展。而且面对我 国如此强大的城市化浪潮,城郊型农村的规划改造问题刻不容缓。 1) 土地质量和景观价值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在经济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引起环境污染问题,致使生态 环境日渐恶化,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此外由于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合理,致使其景 观价值下降。 2) 农村社会结构的断裂 许多农村都有着传统的乡土文化,独具特色的传统空间,这些传统空间与当地经 1 农村土地权益问题需引起重视. 中国社会学网, 2 拆迁十年悲喜剧 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南风周末,2003.9.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过多少年来人工改造的自然环境、伦理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相协调。但是城 市吞并农村后, 使得这些农村被快速城市化, 村庄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深入调查、 充分理解这些传统空间的特点, 就盲目规划建设。 造成了村庄以及农宅设计缺乏特色、 整体布局千村一面、户型结构千篇一律、外观造型单调乏味,往往失去了农村的地域 特色,缺少对现有乡土文化和民族特点的反映,失去应有的独具魅力的诗话神韵和水 墨田园的意境。这些不仅从空间上破坏了原有的特色,也使既有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结 构发生了改变。 1.1.3 “三农”问题的提出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伴随着城乡收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城乡医疗保健水平和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不 断扩大,很多不利影响随之产生,如抑制农民消费,降低整体居民消费率,挫伤农民 种粮积极性,威胁粮食安全等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 历史任务。2005 年 12 月 3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做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 1.1.4 我国现阶段对城郊型农村问题研究的缺乏 现阶段,随着 “ 三农” 问题的提出,我国对于村落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这些研究一方面侧重于由于城市超高速发展而形成的“ 城中村” 的研究;一方面侧重于 单纯村落的研究。但是,对于位于城市郊区村落的研究却很欠缺。 城郊型村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城市的辐射作用影响较大,其社会、经 济、 文化发展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复杂。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 这些村落就被“包 围” :被拆迁成为城市新区,原有村落形制彻底消失:或者是成为“城中村” ,造成许 多社会问题。当然,在这些村落中也有靠自身的发展,成为了城市的服务基地。但是, 长期的历史原因使得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体制不健全、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生态环 境破坏严重等问题。 传统的规划根据在空间上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城市和非城市两大部分:(1)城市部 分,主要由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处于相对辅助的地位。主要 用来控制建设的规模、不同用地的空间位置(功能分区)、市区内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等。规划的重心是建设。(2)非城市部分,则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城市总体规划 和其他专项规划处于相对辅助的地位,规划的中心是保护。城市与非城市地区分别由 两个不同目标(建设和保护)的规划覆盖。城郊型农村处于非城市部分,往往在城市的 规划编制过程中,只是处于控制和保护的范围。 1.1.5 城郊型农村众多优势值得开发利用 乡村是最后一块没有被工业污染的净土,其空气清新、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 农业产品和野生产品天然、营养、美味;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他们质朴、勤劳、 忠实;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且价格较低城郊型农村由于其区位条件,具有比一般村 庄更好的人力、资本存量、乡村景观源、民俗文化、乡村田园环境、乡村空间等资源。 由于我国现有体制欠缺和技术等方面的落后,这些资源都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 因此,出于地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任何一个地区都应该保有一定的 农地作为生态廊道和开敞空间。此外,我国严格执行的耕地保有政策要求各地在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长期保有一定的耕地指标(我国严格执行的是“农地农用” 和“农地农有”政策) 。有农业存在,就必定还有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因此,城市郊 区周围的农村,不一定都会被城市吞并,必定有一部分仍然保有农村体系。 1.2 概念的界定 1.2.1 城市郊区 城市郊区,简称“城郊”,它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环境 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互为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 殊而又十分活跃的地区。地理学者对这一过渡地带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城市边缘区/ 带”、“乡村城市边缘带”、“城乡结合部”、“城市影响区”、“城乡交错带” 等多种表述方法3。就查阅关于这一过渡地带的旅游开发研究的文献来看,以“城市郊 区”为多,也有用“郊野”、“城乡交错带”和“城乡结合部”的。上述概念的内涵 大同小异,实质上指的是同一地域,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如图 1- 1) 3 陈佑启,城乡交错带名辩,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2),p47- 5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城市郊区由于其所处区 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近郊区 和远郊区。本文所涉及到的城 郊型农村是指位于城市远郊 区的农村,这部分农村受到城 市发展的辐射相对较小,也位 于城市近期规划发展的范围 之外。它们更多的保留了农村 原有的社会、 经济、 生态特征。 1.2.2 城郊型农村 1) 概念 农村(或称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和集镇等各种不同规模居民点及 其属地在内的一个地的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的地方,所以通称为农村。4 城郊型农村,顾名思义就是位于城市郊区的农村,它与城市联系紧密,处于城市 化阴影地区,一方面它受城市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就业、消费、观念等等,同时其又 保留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村的乡土景观、基层的管理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其受城市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甚至可能被最终城市化。5 本文所要研究的农村,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郊区农村。 这样的城市的用地规模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再扩张会带来高额的城市运行成本, 且城市对于农村的经济带动力有限(区别于发达地区) 。因此这种城市周边的城郊型 农村会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保持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2) 特点 a.过渡性 城郊型农村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处于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中, 具有极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它既是城市辐射圈的边缘又是城市外部农村辐射圈的边 缘。从城市的内圈层到外圈层,城市特征越来越弱,农村特征越来越明显。在这个由 4 方明. 董艳芳, 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p2 5赖江浩,对郊区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的探讨以“启东东郊农村现代化集中居住区项目”为例,江苏城市规 划,2005(6) 图 1- 1 城乡交错带(城市郊区)地域结构示图 图片来源: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研究科学出版社, 199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内到外的过程中,城市与农村各种要素、景观、地域特征以及功能呈现一定的梯度变 化。 部分城郊型农村甚至由于城市的巨大影响, 已经改变了城市乡村二元的分裂特征, 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位于城市近郊区的农村受城市影响强烈,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思想观念以及产业、建筑景观等等十分类似城市。位于远郊区的农村,人口密度较低, 建筑物保持更多的农村自然景观,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市政设施远不如近郊区农 村,农业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较高。 b.复合性 城郊农村是二元结构的混杂体,具有一定的复合性。 a. 使用者多种类型的居民混合 城郊型农村的农民,是受城市化进程影响逐步丧失土地、居住地和谋生手段的失 地农民。这些失地的农民本身也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也可能 转化为城市居民,而另一部分仍保持农民的身份;有一部分从事为城市服务的工作, 还有一部分仍从事农业劳作。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来说,他们所需求的不仅 仅是一个安身之所,而是居住、就业、社会心理、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需 求。 b. 产业多样性第一、二、三产业交错 城郊型农村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土地适应性强,不断接受城市传递过来的物质、 信息流,加上土地价格相对便宜,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从而吸引城区一些工业部门 开办商品批发市场、物资流通集散中心,建设居住小区,聚集了一定的人口、劳力、 资金、生产资源,利用城市的巨额需求和便捷的交通运输,在原有第一产业的基础上 产生新的城市用地生长点或轴线,以此为据点扩展延伸,紧密依托城市发展第二、第 三产业,出现生产力结构层次和经济成份多样化。另外,城市中心的强辐射能力和城 市的郊区化,使得城市先进的技术、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扩散到该地区,从而引 起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 c. 景观多元化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交错 由城市扩散和郊区化而转移过来的工业和由此而带来的商业需求使得城郊型农 村景观具有城市的氛围,与原先的乡村景观交错。城郊型农村的土地利用状况综合反 映了这里独特的景观特点。 这里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 既有大量的人工建筑物景观, 又有农田、果园和自然风光,用地类型交错分布,表现出景观的紊乱性。景观异质性 等级很高,景观的镶嵌度也很高,不是引进斑块就是残留斑块,耕地和其他非建筑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地斑块日趋缩小。不同地区乡村因其自然景观组成要素形式不同(如山地景观、丘陵景 观、平原景观等),导致发育于相应的景观类型上的乡村形态及结构各异。同时各乡村 的历史、文化及建筑风格不同,其建筑景观也各不相同。多种景观的犬齿交错,创造 出了丰富的边缘生境。 城郊型农村通过建筑物、耕作物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其相互简洁的造型, 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布局,向我们展示了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已塑造与未塑 造因素之间的和谐与美。同时乡村景观也以其小尺度及富于变化、供人丰富体验的空 间和形式语言,体现着民俗与现代文化。 c.变异性 城郊型农村受城市辐射圈的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它的发展是一个 不断变化的过程,是逐步城市化的过程。首先,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郊区化和 农村城市化使城郊型农村的人口形成城市人口与农业人口混合的状态。其次,产业结 构发生变化,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工商业的比重大幅增长,形成以工商业为主体的 非农经济结构。第三,职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近郊区农村的居民不愿从事第一产业, 劳动力逐渐转向二、三产业。第四,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的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逐 渐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第五,空间地域由农村地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地域。由于城 市的发展和扩张,许多城郊型农村已经被划入城市远景规划的范围内。即使远期没有 成为城市一部分的农村,也会因城市的发展渐渐城市化。第六,思想观念的转变。城 市和郊区化对城郊型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影响巨大,使这类农民在精神层面上逐渐脱 离农民的观念。 d.生态脆弱性 城郊型农村是大城市发展的后花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点”与“面”的关系, 它对城市的工业原材料、燃料的供应,产品的调配,交通运输的联系,环境污染的防 治,城市的供水、排水、粮食和蔬菜副食品的供应,以及建筑材料、劳动力的来源等 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及其周边农村也在正是这些频繁的生态流(能流、物流、 信息流、人流等)维持着城乡两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互相对流规模大,频 度高,且复杂多样。 城郊型农村的人口数量和质量、经济形态、供需关系、物质能量交换水平、生活 标准、社会心理等众多因素均表现出十分活跃和不稳定的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e.管理和建设的复杂性 城郊型农村的原有建设密度相对较大,进行房屋拆迁以及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 决定事情能不能做的通常是经济效益的平衡,在经济效益平衡的基础上,政府及开发 商也希望通过新农村建设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示范效应三者的统一。6 在居(村)委会方面,原有的以农村熟人社会组织形成的社区是一个相对安全的 环境,管理的成本也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否维持这样一个安全的环境,同时将 其控制在较低的运营成本之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的农村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有待研究解决的新方向及新问题,有待研究 的新领域也越来越广阔,特别是城郊型村落发展的研究有些欠缺,协调城郊型村落的 社会、经济与生态,对促进村落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城市,推动城市与村落的和谐 共进,对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 “ 三农” 问题的解决。 本研究以促进城郊型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目的,探讨城郊型农村 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相关研究分析方法,为城郊型农村的规划研究对策提供依 据。具体而言意义如下: (1)全面系统分析城郊型农村发展中的存在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从立 足农业的角度深入剖析城郊型农村规划发展中影响因素的内容还比较鲜见,因而本研 究将拓宽此类研究的视野,为城市郊区农村规划提供对策依据。 (2)选取大城市远郊型农村为研究对象,从依托农产业的角度深入分析城郊型 村落规划对策,将为这类村落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3)通过武汉市城郊农村规划的实证研究,为类似地区城郊型农村的建设提 供方法借鉴。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 文献阅读: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和整理,了解现阶段的研究动态,获取相关的理论 6邢厚道,杨山城市边缘区演化及其特征 安徽农业科学 34 卷 20 期 5383- 538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成果,为课题研究寻求理论依据。 2. 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获取详实的实证信息。 3. 分析归类:包括对将阅读和收集的资料的分类和对现状调查情况的整理。在分析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课题的研究基本框架。 4. 专家访谈:就研究存在的问题向专家学者请教。 5.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4.2 研究框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1.5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从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引起粮食安全问题、城市运行成本增加、土地征用 与拆迁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土地质量和景观价值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社会结 构断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吞并城郊村庄所带来的问题,提出城郊型农村 立足农业发展模式的必要性。从城郊型农村的现有问题、“三农”问题的提出以及新 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国现阶段城郊型农村问题研究的缺乏、城郊型农村众多优势值得 开发利用几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城郊型农村立足农业发展模式的紧迫性和可能性。 并从上一层的分析得出城市郊区周围的农村,不一定都会被城市吞并,必定有一部分 仍然保有农村体系,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立足农业的城郊型农村发展对策研 究。 其次, 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城郊型农村是指位于大城市远郊、 城市化程度低、 在一定时期内不会被城市化的农村。这类农村有着过渡性、复合性、变异性、生态脆 弱性、管理和建设的复杂性的特点。 最后,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 理论研究综述 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2.1.1 城乡一体化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 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交流与组合,通过城市领导乡村、支 援乡村,乡村服务城市、支援城市,城带乡、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 务,在空间上互为环境,做到生态协调、环境幽雅,最终实现城中有乡,乡中有城, 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从而建立合理的城乡体系,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统一 的前提下,使整个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达到共同繁荣,城乡融合的目的。 7 2.1.2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与内容 城市和乡村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推动城乡各自职能之际必定要实现其根本职能, 即为人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城乡一体化可谓一种社会模式,社会发 展的根源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故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应高度发展和给人极大满足 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消灭城乡差别,而是实现协调发展。是把城市与乡村建设 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城乡一体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城乡政治融合。消灭城乡人民在参与国家政策、决策方面的差别,在生产 关系上体现共同的利益。 (2)城乡经济融合。城市发挥中间纽带作用,将大工业和农村工业合理布局。 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工业化。 (3)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将乡村变为城市的生态后花园。 7 杨荣南, 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城市研究,1997(2) ,p1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4)城乡人口融合。使乡村享有城市的生活,城乡人口流动频繁。 (5)城乡文化融合。城乡信息反馈体系完善。 (6)城乡空间融合。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信网络,城乡联系有序。 2.1.3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模式及相关分析 1) “以城促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如广东的珠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发展,带来用地向外扩展,引起了城市周边农村 地域的城市化。珠三角地区尤其注意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按照现代化城市的要求, 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以城促乡”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从体制上革除城乡阻隔,工农分离的弊 端,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辅射功能,靠它的各方面的优势把周边的市县带动起来, 调动农村的逆辐射潜能,形成新型的城乡关系。但是由于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触 动和改变城乡经济的体制,而且由于有些城市所带的县、区太多,力不从心。从而使 一体化的良好愿望缺乏体制上的保障和推动而难以实现。 2) “工农联合,城乡协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如北京市。 “工农联合”指城市工业开展多层次的横向经济联合,由城市工业提 供设备、资金、技术等,由县、乡、村提供厂房、劳动力,兴办合资经营的工农联盟 的企业。 “城乡协作”多属于纵向经济联合,城市工业向郊区扩散零部件加工或下放 产品,使城乡经济实现优胜互补、协调发展。但是这必须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通 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来实现城乡的协作。 3) “以乡促城”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以乡促城”就是以乡村发展为出发点,通过自身经济的发展来不断的与城市相 互流通,最后达到共同发展。在乡镇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作为城乡一体的联结点,以小城镇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的城乡 互动发展模式。它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乡村、工业城市的格局。在乡镇企业发达 的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效果尤为明显。如江苏省的苏南地区、福建省的闽南三角地区、 青岛、大连(甘井子)等。 2、国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及相关分析 国外的城乡一体化模式有加拿大学者麦颉 (t g megee) 提出的 desakota 模式, 就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是把小城镇作为城乡经济的增长连接点,大城市通过产业的转移为小城镇提供更多的 就业机会,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大城市问题;同时随着城镇的规模扩大,可 以冲破基础设施的“门槛” ,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减少使得农业生产商 品化、专业化,以农业为基础的非农产业就会得到发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带来城 乡的共同发展。其主要的特征是高强度、高频率的相互作用,混合的农业和非农业活 动,淡化了城乡差别。 总的来说国外的城乡一体化是发生于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它 的发展进程是由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到大城市的郊区化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化,是后工 业社会时期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但我国大部分城市还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对于城 市的远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城郊农业理论 2.2.1 城郊农业及其相关概念 1) 城郊农业 所谓城郊农业,是一种既与城市经济联系密切,又与城市经济互为依托的具有相 对独立意义的特殊经济形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专业化,城郊形成了具有 自身特色的商品性农业。由于地处城市边缘,城郊农业在其发展结构、功能、效益上 都不同于乡村地区的一般农业,而是以服务城市、依托城市、发展副食品生产为主, 具有城市化的特征。8 2) 都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 都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郊进一步城市化, 与城市经济融为一体的结果。都市农业是以大都市为背景,充分利用和依托大都市的 科技、经济和社会优势,对大都市内的和近郊的、远郊的有限土地资源和森林、民俗、 古迹等环境资源,围绕建立高效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与体验于一身的新型农业进 行综合开发,这样不但改变了农业结构,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生活 水平提高后的大都市居民对优质、安全、新鲜农副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休闲、旅 游、观光与体验等的需要。9 8干劲天, 都市型农业与城郊型农业的比较研究 ,北京市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0.12,12(4) ,p9 9干劲天, 都市型农业与城郊型农业的比较研究 ,北京市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0.12,12(4) ,p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3) 休闲农业(leisure agriculture) 休闲农业(leisure agriculture)的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 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 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 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2.2.2 城郊农业理论的发展过程 早在 1898 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nezer howard)就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 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 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 1990 年,大卫高尔敦(david gordon) 在加拿大编辑出版了绿色城市(green cities)一书,探讨城市空间的生态化途径。 前苏联景观学家b.b.罗多曼在对大都市郊区土地利用景观(自然公园natural park)研究 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公园配置的“极化生物圈”的理论模式。随着城市的发展,郊区 游憩业逐步发展,最为直接的结果是都市公园和在城市近郊建立起来的绿色地带式的 小公园,供人们游憩。1966 年 clawson & j.knetshch提出了空间利用指向地域、中间 地域和资源指向地域(resource based areas)三种利用类型,也就是形成了大都市郊区游 憩地配置的三个圈层模式。三种利用类型是依据郊区距离城市的远近划分的。空间指 向型位于城市内部,主要修建公园和运动场;中间地域型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游憩 地,主要修建康乐公园、田园公园、农村博物馆和主题公园;资源指向型是距离城市 较远的地区,具有较为优美的自然景观,主要修建大型森林公园及野生地域等。 2.2.3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概况及经验总结 都市农业是从美国起步的,日本将其发扬光大。在我国都市农业起步比较早的主 要是上海、北京和深圳。 1)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a.美国的都市农业 在美国,都市农业被称为都市区域内的农业,占美国总面积的 10%,其生产的农 产品价值已占美国农产品总价值的 1/3 以上。美国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是耕种社区或 称市民农园,这是采取一种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 架起一座桥梁。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或种植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险及盈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农产 品,也为农园提供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做到双方互利。 b.日本的都市农业 日本的都市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其特点: 一是呈点状和片状分布。由于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采取了一些较为有 效的土地税制制度,所以在市区还保留了不少面积不大(5 公顷以下)的点状分布和面 积较大(5 公顷以上)的片状分布的耕地;二是蔬果生产占主导地位的都市农业生产结 构。这是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绿化环境的需要;三是园艺生产设施先进。在财政 重点扶持下,市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蔬菜从播种到成品 包装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四是都市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农业重要组成 部分,这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休闲需要。 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一是生产逐渐规模化;二是农业结构逐步调整;三是 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四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完善;五是生 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 2) 国内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a.上海的都市农业 上海是我国省市一级行政区中最早提出以建设都市农业为目标的城市,上海市郊 区农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 目前上海“都市农业”的雏形已初步形成。近年来上海在浦东孙桥、闵行马桥、 宝山罗店、东海农场以及南江新场等五处试点,应用高新技术构建设施农业,分别从 荷兰、以色列引进了 5 套自控温室工程,采用无土栽培、天然雨水灌溉、电脑温控等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b.北京的都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