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作为文学的批评——论哈特曼的文学批评.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作为文学的批评——论哈特曼的文学批评.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作为文学的批评——论哈特曼的文学批评.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作为文学的批评——论哈特曼的文学批评.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作为文学的批评——论哈特曼的文学批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杰弗里哈特曼( g e o f f r e yh a r t m a n ,1 9 2 9 )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 文学评论家,耶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哈特曼力图消解批评与文学的界限, 实现批评与文学的“同一”,他的“作为文学的批评”的尝试,把来自德里达和解构 主义的哲学思辨引向了文学思考。 哈特曼竭力反对传统的批评观念,反对批评与文学绝然对立的看法,认为应该 取消批评与文学的界限,应该把对批评的理解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结合起来,应该 把批评看作是在文学之内,而不是在文学之外。他认为文本是在代代相传的理解中 建构起来的,严肃认真的评论是应该具有创造性的。哈特曼学术研究兴趣广泛,涉 猎众多领域,本文拟以其文学批评理论为焦点,探讨哈特曼对于批评与文学的独特 见解及其重要意义。 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引言简要介绍了杰弗里哈特曼的生平和著作,梳理了 他的学术分期。在概述当前相对冷落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他的批评理论的 研究价值及意义。第一部分分析了杰弗里哈特曼文学批评观的内涵。从批评趋于 文学的附属地位着手,详细论述了哈特曼“作为文学的批评 的主导思想,总结了 该思想主导下的文学批评所具有的创新性、情感性、虚构性,并进一步阐释了“随 笔”这一实现批评与文学“同一 的理想文学样式。第二部分探讨了杰弗里哈特 曼的批评方法。从其解构的向度分析了语言、文本的不确定性,并拓展到文学体裁 的不确定性。从建构的向度分析了实用批评与哲学批评的关系,揭示出“先锋文体 预示的批评与文学“同一 的意义。第三部分论述了杰弗里哈特曼的批评个性。 哈特曼对读者与作者主体地位的重视,对文学批评传统的辩证继承,体现出其解构 视野中的人文主义者的批评个性。第四部分探究了杰弗里哈特曼批评个性形成的 原因。英美新批评、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其哈特曼个人经历、情感倾向、知识结构 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他批评主张和批评个性的必然倾向。第五部分阐释了杰弗里哈 特曼的批评理论的价值和局限。他的批评理论在消解文学与批评的界限、文体的不 确定性、批评文本“细读”方面体现出其理论价值,对当前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挥之不去的英美新批评派的影响、批评与文学界限消解后的“荒野”前景、 解构主义极端化的通病是哈特曼的批评理论难以摆脱的局限。结语部分,综述了哈 特曼文学批评理论的特点及其对解构批评的借鉴和超越,揭示出哈特曼理论的潜力 和对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借鉴意义。 哈特曼“作为文学的批评”理论,是对当时文学批评趋于衰弱现象的反驳,具有 特定的时代意义,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的修正和发展,避免过于主观的判断。 关键词:杰弗里哈特曼;作为文学的批评; 不确定性;解构批评 分类号: 1 0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 杰弗里哈特曼( g e o f f r e yh a r t m a n , 论 1 9 2 卜)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 文学评论家,耶鲁大学英语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耶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8 0 年代初与哈罗德布鲁姆、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并称为耶鲁学派四杰。 哈特曼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家庭,9 岁逃离纳粹德国,1 6 岁前往美国并就读于纽约 市皇后学院,1 9 5 3 年在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1 9 5 5 年至今任教于耶鲁大学英语系和 比较文学系。与其它耶鲁批评家一样,哈特曼也是在5 0 年代步入文坛的,他在其所 从事的带有德里达意味的解构主义工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 哈特曼自他进入美国批评界起,就以其颇具特色的批评理论和批评风格对文学 批评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著述甚丰,其主要著作有未经调节的视像( 1 9 5 4 ) 、华 滋华斯的诗1 7 8 7 1 8 1 4 ( 1 9 6 4 ) 、超越形式主义:文学散文( 1 9 7 0 ) 、阅读的命 运及其它散文( 1 9 7 5 ) 、荒野中的批评:今天的文学研究( 1 9 8 0 ) 、拯救文本: 文学德里达哲学( 1 9 8 1 ) 、未成熟的预言:文化之战中的文学散文( 1 9 9 1 ) 、最 长的阴影:写在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之后( 1 9 9 6 ) 、文化的灾难性问题( 1 9 9 7 ) 等, 这些著作基本上反映了哈特曼漫长而又多变的批评道路和学术生涯。1 9 9 9 年7 月, 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批评家的历程:文学沉思录1 9 5 8 1 9 9 8 ,文集收录了哈特 曼各个时期不同主题的文章1 9 篇,是研究哈特曼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资料。 按一般理解,杰弗里哈特曼和哈罗德布鲁姆都被归入解构主义批评家的行 列,然而,就在那部被称为“耶鲁批评家宣言的解构与批评的“前言 中, 哈特曼实事求是地说过,德里达、德曼和米勒是解构主义的领军人物,而他本人和 布鲁姆则还算不上解构主义者,他们在某些场合甚至还撰文反对解构主义。作为一 名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哈特曼从不满足于现状,他总是不断调整自己的批评 立场,以适应时代变化。哈特曼的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以向当时已呈颓势的“新批评” 发难起家的,连同六十年代初崛起的布鲁姆发展了耶鲁批评传统。哈特曼在纠正t s 艾略特带来的对浪漫主义偏见的同时,也对德里达和解构主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在对其批评理论批判继承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杰弗里哈特 曼的学术经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一) 五、六十年代,杰弗里哈特曼在文学理论界以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文学 研究而倍受关注。哈特曼以对华兹华斯的研究为起点与浪漫主义诗歌批评结缘,他 的早期著作未经调节的视象、超越形式主义,对“新批评 所倡导的极端化的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细读”批评方法提出批评,认为“外在批评 必须与“内在批评”结合;对乔治布 莱的只注重主观感受,忽视作品表现形式的观点进行批判,主张二者长短互济。哈 特曼认为,欧美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确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但由于它本身一味强 调文学的内部要素,而完全割裂了文学与外界的联系,从而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哈 特曼希望实现文学形式作为有机整体与充盈着想象力的文学思想的有机结合,他的 华兹华斯的诗,可以看作是解构主义批评对浪漫主义文学重新评价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哈特曼自他在美国批评界崭露头角起,就认谁了这条折中的道路。直到8 0 年代初他发表的荒野中的批评,他的这种态度依然未变。”n 1 ( 二) 七、八十年代,哈特曼作为“耶鲁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德里达 和德曼之后,较全面的发展了解构主义批评理论,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文学批评观。 哈特曼在德里达关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等思想的影响下以语言批评为突破 口,揭示语言的虚构性、隐喻性和不确定性。他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套符号去 取代另一套符号,是毫无依据的。象征是语言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基本特征使语 言由此变得不确定。从语言的这些特性出发,哈特曼进一步论述了文学本文意义的 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认为文学本文的意义既不是凝定在作者的本意之上,也不是凝 定在它的最初理解者那里,因此本文的意义只能在本文之外加以无止境的追索。哈 特曼该时期的阅读的命运、荒野中的批评等论文集反映了这一见解。但哈特 曼在强调文本的不确性和开放性的同时,没有忽视读者和作者的主体地位,这明显 区别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这一点以及他关于批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与巴尔 特的解构主义具有相似性。哈特曼文学批评理论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继德里达之后, 彻底消除了批评与文学的界限,进而把批评文本与文学文本同样看待,把文学批评 放在文学内部来思考。在他看来,文学批评并不是一种被动工作,它与文学创作一 样,具有鲜明的思考性和创造性。正是这种创造性,使得文学与批评相互沟通,融 为一体,文学批评同样也具有打动人类情感的性质与功能。作为两者和谐融合的典 型代表就是随笔,随笔既是一种文学评论,又是一种文学作品。哈特曼的文学批评 观,使批评成为一种新的创造活动,打破了新批评的自足封闭性和结构主义僵化的 整体性,将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探讨交织为一体,从而使文学批评进入文学领域, 并进而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 ( 三) 九十年代至今,作为耶鲁大学大屠杀和犹太文化研究的负责人,哈特曼的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哈特曼的文学批评观 作为解构主义阵营的后来者,哈特曼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认识具有鲜明的个性色 彩。虽然他的拯救文本和解构与批评对德里达和解构主义主张做出赞同性 回应,但这绝不表明哈特曼的文学批评观与其是完全一致的。哈特曼认为批评是“作 为文学的批评 ,即批评与文学具有同一性,批评不是文学作品解读的“次要文本”, 更不是文学的附属品,批评“在文学之内,而不是在文学之外”;批评活动与文学创 作一样具有创新性、情感性;批评性随笔是实现批评与文学“同一 的理想文学样 式。在具体的理论批评和文本批评中,哈特曼努力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文学批评 境界。 文学批评不仅是以语言形式固定下来的文本,它更是一种思想意识,是一种讨论、 评价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思想意识,因此,“批评的 活动和“创作的活动之 间,或“主要的”文本和“次要的 文本之间的特有关系是首先要解决的本质性问 题。哈特曼试图颠覆文学优于批评的地位,实现批评与文学的“合作共生 。 ( 一) 作为文学“次要文本”的批评 在文学批评史上,一些学者为保持文学之“文学性”,为抵制文学创作“泛化 现象,刻意抬高文学的“主要文本”的创造价值而贬低文学批评的作用。哈特曼认 为,尽管马修阿诺德、t s 艾略特等批评家承认文学批评具有超脱文学本文的能 力,但他们难以摆脱历史意识的束缚,最终没有把批评的主体性地位提升到相应的 高度。哈特曼努力使文学批评摆脱“次要文本”地位并实现批评与文学的“同一性 , 是从力争实现文学批评“创造性”的重构开始的,是从对阿诺德、艾略特和新批评 派的批判开始的。 马修阿诺德的文学评论在维多利亚时代首屈一指,他的评论一集中最重要 的文章论今日评论的作用,在当时文学批评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阿德罗认为文学 批评是一个区别予文学创作的特定的受限制领域,并且批评家本身也是一个受文学 文本限制的角色,不能脱离文学去凭空创造。他关于批评和创作的过于保守的观点, 虽然承认了批评家具有创造才能,但拒绝承认文学批评具有与文学创作一样的不受 人的意识驾驭的力量。事实上,阿诺德仍然认为文学批评处于次要的、依赖性的地 位。在当时这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的导引下,文学批评把更多注意力集中于文学作 品的依赖性解读,而忽视了批评自身的创造潜力,致使文学批评的自治领域受到损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害,甚至被否定。 t s 艾略特本人尽管从来没有以“新批评派”的鼻祖自诩,但是“新批评派” 和文学批评界却把他与i a 瑞恰慈并列为“新批评派 的开山大师。艾略特支持 文学批评的自治,他认为重要的艺术作品具有某种不受约束的力量,且批评家要充 分展示赞扬这种力量。艾略特认同批评与创作熔合为一体的作品,承认批评对于文 学作品的独特的评价能力。他批评了阿诺德割裂批评与创造的关系且忽视批评的创 造性的看法,而且这种批评是如此谨慎,唯恐他对创造性的作品中批评因素的支持 被误用,“如果创造的如此大的一个部分是批评,那么,被称为批评性的作品的 东西的一个部分也确实就是创造性的。”1 如果是这样,与文学具有“同一 性的文 学批评也就被证明存在,但当他的观点渐趋成熟时,艾略特又对批评中的创造性潜 力产生忧虑,对其趋向主导地位的潜力充满恐惧,惟恐批评淹没文学的创造性,惟 恐批评挤占文学的生存空间。因此,艾略特又像阿诺德一样,开始抑制批评的完全 自治带来的影响。同时,艾略特在意识到批评的重要性的同时,并没有把批评当作 一种应受到高度重视的活动来强调,相反,他认为这是批评的一种自然而不是特别 的功能。“新批评派 其它学者也认为批评文本是“独立于外界的有机体 ,把批评 文本作为一种科学进行研究,分析它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并寻求文本的结构和 含义的“有机统一性”。“新批评派 承认批评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但是以完全割断 批评与文学本文的内在关系为前提的,所以批评也无法实现与文学最终“同一 的 目标,无法“在文学之内,而不是在文学之外”。因此,文学批评一直处于文学的“次 要文本”的附属地位,批评家也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复制者和贩卖者。 总的来看,无论外界对批评与文学创作持何种态度,批评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 自我实现。哈特曼认为,许多批评家只按固定思维模式去思考文学文本,完全阻止 了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对话,不顾及语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顾及批评使文学更 具可读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如果要彻底转变传统批评思维方式, 就要证明批评的独立存在,或证明批评中确有创造性因素存在。阿诺德、艾略特等 的批评修正主义,承认批评中的创造性因素但最终又使其被文学创作覆盖,反对从 批评性散文中抽象出的创造力,把批评看作是受到文学创作“感染”的创造性思维 过程。因此,哈特曼认为德里达的丧钟把抽象的哲学辩论、形象的精心策划和 文学批评交织在一起,是“作为文学的批评 的最好范例。它表达出的是文学艺术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难以相处的批评与创作的交叉共存现象。批评的次要地位表明,我们人为的把语 言世界生硬的分割成文学创作和作为文学“次要文本”的文学批评两个部分,这种 作法是必须要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的。因此,证明文学批评就是文学,是对批评的 现实领域的拓展和对其历史身份的确认,也是对批评家作为文学解读者和创造者的 最好理解。 ( 二) 作为文学的批评 文学批评遇到边缘界定难题及新的批评样式的出现,是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实 现从批评到文学的转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否定二者之间的区别。当保守派坚守的 “主要文本 和“次要文本 的绝对界限渐趋模糊时,批评与文学真正“熔合 的 探索在当代一些批评家的作品中逐渐明晰。在拯救文本一文中,哈特曼就试图 界定文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复杂的依存关系,他对轻视文学批评家地位和忽视文学 批评作用的态度进行严厉批评,坚持认为“文学性 体现不能以贬低文学批评的地 位为代价,把批评从文学中孤立出来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批评和创作的关系必须被 重新审视。二者关系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只能以更为激进的方式被揭出来。因此,“随 之而来的是我把以批评的理解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结合在一起的尝试:事实上,应 当把批评看作是在文学之内,而不是在文学之外。”h 3 批评在文学之内,也就是说批 评与文学具有“同一性”,文学与批评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从哈特曼的理论批评可 以看出,他把批评与文学的“同一性 的实现集中于批评的创造性、情感性和虚构 性三个方面。 1 、批评的创造性 尽管很多批评家都注意到了批评性的创造性,但唯有哈特曼把创造性看作是文 学批评的本质属性。他认为批评的创造性并没有对文学创作产生负面影响,“我同意 一种呼吁创造性批评的观点,但这一观点没有给艺术和批评性散文带来混乱, 或是带来价值的颠覆。更确切的是,它显示我们不能限制创造性出现的地点。一篇 批评性散文,一条法律建议,一种著作解读,一篇传记都能像诗、小说和油画一样 带来灵感性和滋养性 。畸3 哈特曼提出的文学批评创造性问题,其目的是想拓展文学 批评的领域,使批评进入文学内部,但他首先要面对的是诸如创造性文学批评应怎 样做,批评家应如何处理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等问题。因为哈特曼要打 破的是文学批评从属于文学的传统,所以他关于批评的“创造性”的论述必然会在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学批评界遭受质疑。在阿诺德批评观占据主流的时代背景下,哈特曼为创造性批 评争辩是很容易被理解的。他力图打破创造与批评的对立,实现二者的熔合同一, 并在对阿诺德学派和英美新批评责难中使其“创造性批评”主张臻于完善。 哈特曼在荒野中的批评对批评家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当代文坛上的批评家 有三种:第一种是作为学者的批评家,主要指英美“批评家”。他们采用的是“直悟 法 ,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对独立的文本进行条分缕析,发掘其意义;第二种是作为 哲学家的批评家,主要指受欧陆影响的批评家。他们是在受别人启发的情况下掌握 某种批评方法,运用自己的历史的文本的知识,去阐释一切文学现象。1 哈特曼认为, 第一种批评总是从研究文本的角度去侈谈其整体性,把内部要素作为研究重点,这 种研究割裂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第二种批评方法则以哲学思考的方式研究文 本,力求在有形的文本中探索出无穷的“哲学意味”,但往往在他们一往无前的哲学 追寻过程中,文学本身也失落了。哈特曼认为这两种批评家的问题都是由于批评家 缺乏“心理学 层次的思考。他们或认为批评的作品有自己的逻辑,能奇迹般独立 存在;或认为阐释批评的作品服从于某种超越一切的大智慧。总之,作为批评家,“他 过于爽快地接受了他的附属作用。他否认他具有一种值得考虑的心理,或者换句 话来说,他压抑了他自身的艺术冲动,他站在文学的主体之外。支持他的艺术 作品过高地评价为现实的奇变,这种奇迹显示了一种不合逻辑的和普遍的、而不是 心理学的和束缚个性的结构。”口1 因此,哈特曼倾向于具有“诗性想象 的第三种批 评家,即作为诗人或小说家的批评家。哈特曼认为,“我们更容易接受在批评论文中 一种创造因素的概念,如果它的作者是一个诗人或小说家的话,那么,他在创作领 域中权威就会继续留在批评的领领域。”船1 作为具有文学创作经验的批评家,他们从 创作到批评再到创作,具有超出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良好的艺术感受力和 判断力,因而他们的批评观点很少受到怀疑。如马拉美“音乐和文学就像一首诗 观点,他本人诗歌创作就是最好的确证。于是,哈特曼就理所当然的从作为诗人和 小说家的批评家的角度提出了“创造性批评 的观点。批评家必须进行批评,这是 毫无疑问的,但这种批评不是教条式的,不是套用哪种模式,不是固守哪种理论。 真正有价值的批评,具有创造性的批评,不仅能具有改变人们对艺术看法的力量, 而且能改变究竟什么是艺术、包括批评在内的活动究竟是不是艺术的观念。当然, 哈特曼意识到,具有想象经验的创造性作家必定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文学研究的纯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洁性,导致出现一些以隐喻、矛盾、模糊为特征的批评风格。通常文学文本及其相 应的评论是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而不是两台孤立的独白戏。如果文学是变化多 样的、复杂的,那么批评也必须提高到相应的高度,而不能使文学的这种特性变得 苍白、虚假。德里达的丧钟对黑格尔和热内的批评就引发出许多超出批评本身 的东西,就如同圣经中的评论段落一样,虽然这些评论使文本晦涩难懂,甚至 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但正是在这种矛盾中孕育着创新性因素。 如果以上是哈特曼从理论上为文学批评的“创造性”寻找支撑,那荒野中的 批评是这种“创造性”例证,它为试图理解哈特曼独特批评风格的读者提供了足 够的想象空间。首先,著作的书名就是借自 x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学真正“同一的纽带,并把批评看作是“作为文学的批评”,哈特曼在文学批评 理论上做出的努力是具有现实价值的。 哈特曼特别强调文学批评中人类情感的巨大启发作用,他在论述理查兹的文章 的开头说到:“美学长期以来都同关于艺术的情感特征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它真正该 叫心理美学,因为它研究的是艺术与思维活动的关系,尤其是同情感的关系。川”1 一 般来讲,文学文本凝聚的作者强烈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普遍认同的,文 学批评的情感性并没有像文学文本体现的那样充沛。但对哈特曼来说,无论是对文 本情感的挖掘,还是由文本引发的共鸣,他的批评总是情感四溢。在对文本的情感 挖掘上,哈特曼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最有意味。“这样,在荒原中冒出来并 发言的死者们,小心翼翼地只要留下他们的声音,这种像交响乐似的回响在整个这 首诗中,就像他们的安魂曲一样。”n 们如果苍白地把荒原的创作背景、各种女性 的声音、“死亡主题解析为是一种个人情感,即情感的麻木与缺失以及意欲恢复它 的欲望,无论是诗人、读者、批评家,都处于一种情感的语言独自状态。哈特曼却 把这种情感物化为“小心翼翼 的动作、“安魂曲 的声音,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 情感的交流、共鸣,而且诗人、诗者、批评家都在默默的倾听。“情感性”在哈特曼 批评中,把一切神秘、晦涩、生硬融化成了诗一样的语言,批评本身就成为一种创 造性的文学。而在批评本文引发情感共鸣方面,哈特曼关于卡莱尔的批评颇具特色。 “华兹华斯式的想不到我们不朽存在时心灵产生的震颤这样的外表也不需要。透 过一层布幔我们模模糊糊地观看,因为没有我们这层布幔,唯我论的幽灵和孤立的 奥秘将在上帝的光辉中变得赤裸裸的或者在人类的群体中隔离开来r 这种幽 灵和奥秘定将使人们难以忍受。川1 5 1 在哈特曼看来,卡莱尔的诗歌以一种超自然的情 感挽救了诗歌,但这种情感是压抑、沉闷而又阴郁的。但哈特曼把这种情感对应为 华滋华斯的“心灵的震颤”,对应为“布幔后的幽灵一样 ,压抑的情感在对应的情 感中共鸣。哈特曼把“情感”作为契机,是一种在批评中实现与作者、读者共鸣的 契机。尽管哈特曼没有说,但实际上他重复了席勒美育书简中的观点:艺术情 感成为各种精神、心理活动和谐相处的条件。作为文学的批评,以其“情感性”特 征把读者、作者、批评者联系在一起,在批评和文学的“同一”领域内,实现平等 自由的交流对话,这就是哈特曼批评理论的追求目标之一。 我们知道,任何文学文本的解读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而是与文本本身及其 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之联系的一切形成沟通与对话关系的。这种批评的交流是在特定的情感领域内进 行的。因此,对于哈特曼来说,批评在情感性特征方面与文学是“同一 的,把文 学的情感因素从批评中解构掉,那是非常痛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学的社会 精神特征并不是与其情感因素毫无联系的,文学就是能够使情感得以净化的语言的 运用,而批评只有在情感上与其“共鸣,才能显现出其抽象性、讽刺性或审美性。 3 、批评的虚构性 文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虚构性,它以其独有的联想和想象吸引着读者进入它 所营构的空间。然而,哈特曼认为,文学批评也具有与文学相同的“虚构性 。“在 某种有关文本的,正被努力加以调节的任性的臆测中,批评家心灵的公正展示 是令人迷惑不解和被努力加以领会的,对于我们来说,那正是批评著作所具有的兴 趣。川1 6 3 在读者的阅读中,由于文本的提示或读者自身的体验,这种“迷惑不解 会 得到缓和。但批评家的评论与文学虚构本身是不同的。文学虚构本身“它们处理的 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小说、诗歌或戏剧中所陈述的,从字面上说都 不是真实的;它们不是逻辑上的命题。”n 刀也就是说作品本身的虚构可能带有一定的 任意性,可能会有逻辑上的错位和意义上的转移,但文学批评的虚构则是通过某种 条件的假设,力图使文学文本的虚构及其产生的困惑得以明朗化,并使读者理解虚 构所具有的令人迷惑的特征。哈特曼以“虚构”手法对叶芝的诗歌丽达和天鹅 进行解读。“猝然猛袭:硕大的翅膀拍击那摇摇晃晃的姑娘,黑蹼爱抚他的大腿, 他的嘴咬住她的脖子;他把她无力的胸脯贴近他的胸脯。 n 8 1 诗中塑造的形象如此 专横难解,我们只有暂时认可诗的权威并与诗一起“移情 ,才能感受到被天鹅所意 外俘获的丽达不得不“感觉卧倒处那奇特的心的跳动。”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假设、虚 构的方式认可文学作品的“虚构 ,然后才能与作者在其构筑的空间里尝试着去理解 和阐释。文学虚构用一种精巧的诱惑欺骗着我们,我们在感到惊讶迷惑的同时,甘 愿卷入诱惑的纠缠之中,或者希望更完全地处于这种纠缠中,因为这种“纠缠”本 身就是与文本的一种内在交流,是一种与读者的身心共鸣。 想象是虚构的别样表达方式。文学凭借想象具有了承受读者思想任意驰骋的空 间,文学批评则凭借“想象”引导读者走进文本深处,使作者心底的隐秘显现,使 批评者在批评中升华。哈特曼对华滋华斯诗歌我象一片云一样的徘徊的批评最 有代表性。“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大地上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 1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荡 。n 们 华滋华斯拒绝把这首诗归入“想象性诗歌”,哈特曼认为这恰好是想象过于强烈的原 因。金色的水仙花带来的对视觉的冲击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出现近乎虚幻的效果, 而且这种效果使水仙被意识到以后又仍会在心中时常闪现。因此对于一种引起幻觉 的想象来说,作为读者的批评家,不能被动的由文本的想象引导着漫游,而要去获 取想象的“主动性”。哈特曼认为想象不能用普通的知觉的等价物、用稳定的时间一 一空间范畴加以说明。也就是说,想象是不能被理性地把握和阐释的,只能去接近、 感触它并与它一起在虚幻的时空畅游。哈特曼这样总结,“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反应 倾向于用有利于想象的术语去分析它已难以放弃艺术中形象化的描绘和形式价 值之间,或者在形象化的描绘和任何典型的诗学理论之间目前的历史的沟通而 不必去管抵制符号学理论的职责和解构主义的调停。”想象有自己的逻辑,批评以 想象的逻辑与文本想象共同阐释,任何的僵化的理论原则在这里都失去了意义。 虚构性存在于文学文本中,也存在于批评文本中,只有感受并尊重它,而不是 强迫它,才能真正的理解它。批评在虚构基础上对于文本的重建,对于批评与文学 领域的拓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批评也是一种来自知识的诱惑的重演,它所激起的对 于知识的希望,使我们在文学世界里得到理性智慧的洗礼。作为批评者,只有尊重 文本的虚构和想象,只有不断丰富文本的虚构和想象,才能使批评抵达文学的本质 最深处。事实上,批评与文学作品共享了相同的创造性、情感性和想象性,这些本 质属性使得二者彼此并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具有实现“同一” 的可能性。 ( 三) 批评与文学“同一 的文学样式 文学批评与文学文本具有的共同本质属性,使哈特曼确信“将来的一代人将把从 阿诺德时代起就写下的某些批评的和博学的论文看作是像那个时代的诗和小说一样 有趣,就并不是不可能的。川2 批评与文学的“同一 正在像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 德里达的丧钟、罗斯金的天空女王或者卢卡奇、本雅明等的某些论文中显现, 因此,尽管批评不同于文学虚构,而是一种具有自治领域的文学类型,但是这种类 型可能正在改变它的形式,并占据了更多的理性和创造的空间。这种批评与创作熔 合的方法在当代批评家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并且是以一种达成批评与文学“同一性 的“随笔”的形式出现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最后,随笔是一种“理性的诗 。哈特曼认为随笔是“理性的诗”,它既强调文学艺 术的顿悟和直觉,也主张哲学的理性和逻辑,它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性诗歌或哲学理 性问题。像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的作品,都是这种“理性的诗”。所以,在随笔中, 它们作为评论具有的评判功能与它们成为文学的抱负之间怕具有不稳定的共存关 系,有助于一种保持作者特有风格。随笔不仅保持了作者的批评风格,而且在一定 程度上能避免时代文学或政治思潮的影响,这种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特性使随笔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哈特曼在深入研究随笔特性的同时,还深入思考了随笔具体的实现形式。在文学 研究中,批评者经常遇到一些新奇的、令人困惑的文学样式。德里达的著作具有非 常明显的杂糅色彩,最极端的例证明是代表作丧钟。这部作品的构思无疑是惊人 的,“它的每页都分左右两栏印刷,左栏是对黑格尔的哲学文本的解读,右栏是 对热内的文学文本的评论,两栏文字既彼此独立,又互相指涉,并且都与毁灭 与生存的主题有关。”乜7 5 1 因此,不仅很难说,丧钟是“批评 还是“哲学 或者 “文学 ,而且也很难肯定它是一本书。但正是从这种新奇的样式中,哈特曼找到了 批评与文学的“同一”之维。“从德里达的丧钟中,我将获得作为文学的文学评 论的例子,反对德里达的丧钟,就是极力主张,不适当的例子会造就不适当的规 则。啪1 卡莱尔拼凑的裁缝、艾略特的荒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都是这 种“先锋派”文本,哈特曼认为,从难以辨认和理解的文字到富有哲理性的文章,它 们奉献给写作研究以新奇模式和天才经验。文学批评不但可以评论的方式出现,也 可以散文、诗歌或小说的样式出现。文学批评的新样式,使阅读呈现出多维性,使 阅读者深陷哲学、批评、小说诸种成份的困惑中,但也使自身文化底蕴愈发厚重。 总之,随笔以特有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批评与文学“同一 的趋向。“随笔是 一种复合文体;它的批评性、判断性在选择思考文本过程中被运用,并且忠实于记 录者的表达以一种比较的观点形成的表达,更注重于区分而不是判定或专业标 识。”乜铂随笔具有的批评性和文学性,使其具有广阔的包容空间和自由的表达方式, 使批评和文学的专业性对立在一种兼容的文学样式中趋于消融。口力 二、哈特曼的批评方法 2 0 世纪6 0 年代后期,构成哈特曼思想背景的解构主义,由德里达传到美国,并 被许多美国著名理论批评家所接受,并很快成为美国文学批评界影响最大的一种理 1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思潮。“哈特曼紧随德里达和德曼之后,较全面的发展了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形 成了个性化的批评方法。”口叫哈特曼在荒野中的批评提出“作为文学的批评”的 主张,并且通过比较分析德里达、卢卡奇等著名理论家的批评观点及批评文本,进 行了深入阐述。一方面,哈特曼从解构的向度,以“不确定”性原则为基础,深入 阐述了语言、文本的不确定性,为进一步消解批评与文学界限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从建构的向度,哈特曼在自己的部分散文中实践自己的主张,力图在批评与文学之 间“隔膜 消除后的“荒原 上,实现批评理论的重构。 ( 一) “不确定性原则”下的解构 由于受德里达文本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等思想的影响,哈特曼认为,批评性文本也 具有这种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任何肯定的观点、方法、结论,都要谨慎对待。从方 法论的角度看,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是在“不确定 性原则下的解构。在讨论德里达 批评文本与哲学文本的关系时,哈特曼阐述了自己批评的角度“批评经常是问题的 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眦1 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还问题以更广阔的解析空间。 哈特曼认为“作为一个主导概念,不确定不仅仅延宕了对于意义的确定,即中止过 早的判断,并允许名副其实的沉思。延宕不单单是启发式的应用,不单单是一种使 阅读的行为慢下来直到我们正确评价它的复杂性的手段。延宕是内在的:从某一特 定的观点来看,它是沉思本身,是济慈的否定的能力,是一种目的不在于克服否 定的或者不确定的事物,而在于只要必要就停留在它里面的努力。川3 2 3 也就是说,“不 确定”能够避免对于确定意义的过早判断,是它本身的一种“沉思 和“否定的能 力”。“不确定”解构了所有定论和断言,使语言、文本、文体呈开放性,使批评与 文学在“不确定”中趋向融合。 1 、语言的不确定性 在德里达及一切解构主义者那里,语言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语言具有先于 其意义的优势。哈特曼接受了语言的不确定性,认为语言具有多义性、复杂性、不 确定性。因此,“所有语言都是隐喻性的,语义复杂变化,就像迷宫一样,并不 断破坏自身的意义,解构自身。”口3 1 因此也是一种“持久的变项 。影响语言的不确 定性的因素主要有:首先,语言具有“象征 性。就如同爱默生所说,所有象征都 是变动的,所有的语言都是作为媒介的和过渡的。“象征,作为语言的基本特性, 使语言与意义的对应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性。哈特曼以“反讽”与“象征”的相似来 1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明语言及意义之间的“象征 关系,“反讽本身自相矛盾地成为和归属于艺术的价 值,同时,说明这一点的那些分析,尤其是在精心制造的骨灰瓮中的那些分析 是如此得体,以致人们不能够怀疑它们是反讽的。骨灰瓮失去了于它与死亡相关的 特征,批评获得了一种新的和有条理的稳定性。川蚓反讽,作为“象征 的表现方式 之一,它使“骨灰瓮”与“死亡”的表面意义淡化,而更多指涉了与表面意义相关 的否定的意义。批评通过“反讽 在其表面意义之外,获得了更多资源。哈特曼认 为,本雅明对审判中父亲与儿子的关系的阐释,也是语言“象征”性的一种体 现。儿子在给父亲盖上了象征“父亲是他的累赘”的“毯子 同时,他们之间的关 系就在语言的“象征”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语言的这种特性在使在对表面意义形 成阻碍的同时,又开拓一种了全新的稳定意义。其次,语言具有“非自足性”。语言 本身具有复杂的结构,但这并不能说明语言与意义关系是完全不确定或不稳定的。 解构主义学者反对俄国形式主义者把语言看作是“自足”体的观点,认为语言只有 与文本环境联系才能判定一个词的确定意义。语言存在的文本环境是变化的,语言 的“非自足性与文本环境的关系也是“变项”,因此语言仍是“持久的变项”。哈 特曼引证了狄金森的后来较少趣味的诗,“在三点半,一只孤独的鸟儿对着寂静的 天空只不过发出一声悦耳的鸣叫。在四点半,实验已经经过了考验她的银白色 的要素已经取代了其余的一切。在七点半,自然环境而不是器具,被看到了一 位置是那存在所在的圆周的中间。川矧这种莫名其妙的叙述,使一切情感和意义抽空, 残存的是公式化、单一化的术语。哈特曼认为,要判定其文本环境下的确定意义, 就必须联想到较早的抒情诗及其形成的分析方法,诗中“器具”可以具有它的语源 学的意义,同时“要素”能够既表示充满的是什么,又可以表示开端以及最后的名 词相对比的最初的名词。“被看到的既不是开端也不是完成是这节诗所说来的东西。 哈特曼在特定的文本环境下限制了语言“非自足性”赋予其形象确定的意义。再次, 语言与生活具有互动关系。语言不断地表现着生活又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不断与 现实世界联系着,又不断否定着它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因而,语言具有变动不居的 特性。因此,哈特曼认为,词语不仅阐明生活,而且也像生活一样,在它们之中包 含着含糊和不确定性。它们不会在沉思中补偿我们,而只会在空间维护我们。语言 呈现着流动着的生活,生活使语言不断变化着。因此,任何使语言固定的企图都是 无意义的。语言的“不确定”性,为语言与意义的互相阐释提供条件,为批评进入 1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只存在互文性,文本无论在时间上出现的早晚,都存在互文性。哈特曼运用“互文 性”解析了叶芝的诗歌丽达和天鹅,他把这首诗与创世纪中的远古神话、作 者本人,甚至与虚构小说联系起来,诗中形象在不同层面具有了多重意义。“互文 使文本的多重意蕴呈现出来,但这些意蕴交织又进一步增加了文本的不确定性。因 此,哈特曼认为,叶芝的修辞技巧已使我们超出自身固有的知识,使我们对于诗歌 真正的参照系没有把握,从而增加了一种解释学的困惑。 从语言的不确定性到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哈特曼消解了批评与文学的界限障 碍,把批评与文学融入同一领域。解构的可行性意味着建构的开始,随之而来的是 哈特曼把对批评的理解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结合在一起的尝试。 ( 二) “批评与文学同一”的建构 哈特曼在批评的荒野中表现出了对批评现状的失望。他认为,如果对批评加 以细致研究,在它对于文学的关系中,把它看作是与文学共生的,而不是寄生于文 学之上的,那么就会使他本人把目光转向过去的丰富多彩的批评。但他并没有在留 恋和失望中止步不前,“我一方面在两种批评传统之间周旋,另一方面又在艺术的作 品和阅读的作品之间周旋,这足以使得人们考虑批评是在文学之中的观点了。”d 钔哈 特曼试图打破令他失望的批评现状,建构起他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哈特曼一方面他 穿梭于实用批评与哲学批评之间,力图消解二者之间形成的“历史鸿沟”:另一方面 他从“先锋派文体 着手,探讨先锋派文体引起的“净化和危险”问题,揭示出“先 锋文体 预示的“批评与文学同一 的意义。 从批评传统来看,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哲学批评和实用批评两大批评一直争斗 不休。哲学批评,以掌握的某种批评方法,运用自己的历史文本知识,探寻对象的 内在哲学意义。而实用批评,则把研究的重点集中于文本,强调文本的形式、语言、 语义等“内部研究 。哲学批评踞守欧洲大陆本土,实用批评被隔离英美大陆,以致 形成了批评发展的“荒原 现状。哈特曼在“荒原”上的建构并不是从无到有的, 他要从批评传统寻找“新倾向”,这种探寻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建构的过程。首先,新 批评派的理论出现新变化。他们开始把批评放到与文学共存的地位,尽管他们限制 批评性论文的范围,但对批评精神的强调,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变化。新批评派还强 调艺术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批评,不仅小说,而且诗歌都是现实的。新批评开始 反思文学批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新审视边缘化的批评地带。再次,欧洲大陆批 2 l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评传统开始传入美国。7 0 年代以来,通过大规模地从法国、德国引进了各种批评理 论,为美国的批评创造了一个新的开端。大陆批评传统的传入,为在美国本土实现 两大批评传统的融合与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最后,美国文学批评具有自身的优势。 尽管美国缺少自身可利用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年轻和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得天独厚 的优势。美国几乎没有可利资利用的过去。对于艾略特等学者来说,那是美国的弱 点,而对于美国的现代主义者来说,则是它的优势。哈特曼从批评传统中去开掘“新 要素”,一方面为自己的理论找到支点,另一方面开掘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建构的过 程。从文学文本与批评文本之间的关系来看,哈特曼找到了能够实现文学与批评“同 一 平台文本,批评文本也是文学文本。在哈特曼看来,批评的创造性、情感 性和虚构性是文学文本与批评文本的三大共同属性。 哈特曼的“批评与文学同一”的建构探索是以“先锋文体 为载体的。他的净 化与危险涉及到的作品如尼采的查接图斯特拉、卡莱尔的拼凑的裁缝、乔 伊斯的尤里西斯、德里达的丧钟等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先锋派作品 。 首先,“先锋派文体 使文学净化与危险的矛盾得以解决,使批评与文学的熔合具有 可能性。哈特曼认为,美国的诗歌受到欧洲诗歌传统的影响,混杂着许多内容的和 形式的“污垢 ,因此,美国诗歌要发展就必须摆脱欧洲诗歌的影响,必须实现自身 的“净化”。但任何对于净化的要求都是有危险性的,因为净化意味着将会对不纯作 出某种让步,这种让步使我们追求的纯正异化。美国诗歌要完全摆脱欧洲诗歌传统 的影响,实现自身的净化,是以认可某些欧洲诗歌传统为条件的,因为绝对的净化 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使净化产生的危险最小化,哈特曼把批评的视野转向那些以 “措辞模糊”为特征的“先锋派文体”。他把这种模糊的措辞看作是一个“绝对的” 结构,这个结构不附属于特殊的意义或者被谈及的事物。也可以说,它涉及到了周 围的事物,通过自身的抽象,它扩大了自己,同时也唤醒了语言中的相关性本身或 者表现性力量。如威廉斯的诗红轮子的手推车,“如此多的东西依靠着一个红 轮子的手推车被雨水淋得晶亮旁边是一群白色的鸡 h 叫,哈特曼认为这就是存 在于不纯中的纯粹的诗,无论怎样貌似有理或错综复杂,地球本身就是一个被我们 遗忘的轮子,红轮子手推车是记忆的抚慰者。因此,不纯的诗的力量使得“纯粹 的诗处于“疯狂状态”,甚至难以融入我们的理解。但正是在这种“极端化 尝试, 使曾经被拒绝的措辞具有了非同一般的优点,使一些不可思议的、勉强有点意义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词语聚集了语言的力量,使作品本身的力量扩大到足以使批评成为作品本身,也使 批评与文学找到共同的栖居地。其次,先锋派文体化解了批评与文学从属问题的矛 盾,把关注中心转向文学语言内部,把文学与批评归为净化后的同源关系,把语言、 文本的不确定性拓展到“文体”的不确定性。德里达的丧钟把来自文学、哲学 的零碎的东西黏合在一起,但“它们保留着一种同一的残余的活力、保留着一种引 起共鸣的介乎两者之问的价值,这种价值激发起它们虚构的统一意识并导致对于分 界线的侵越”。h 在这种文体中,传统意义上的批评与文学不复存在,它呈现给读者 的是过滤掉外界主观因素后的语言的无序堆切,对它的理解与阐释只能重新从语言 内部着手,从语言的不确定性考虑,一切先入为主的语言、文本和文体理论都暂时 失去意义。哈特曼认为,这种对于语言、文本和文体的侵越,使批评与文学的争论 成为文学的内部的对话,成为具有同源关系的文学内部的两种价值。哈特曼的随笔 随意的碎片也同样使普通读者难以介入,要理解这些“随意的碎片”需要深厚 的文化背景和专门的知识体系。哈特曼认为读者与文本的这种矛盾打破了文体的确 切界限,彰显了文学语言的张力,是一种实现批评与文学熔合的创造。哈特曼以其过 人的才力开发、培育着这种先锋文体,实现着其“批评与文学同一 的建构。 三、哈特曼的批评个性 人本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批评两大思潮之一,它强调入的主体性,强调对于对人的 历史及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由于受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从较早的俄国形式 主义到新批评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挤占了人本主义的生存空间。结构主义更是明 确的提出反人本主义的旗号。解构主义虽致力于消解结构主义,但在反人本主义上 与结构主义不谋而合。人的“主体性”及文化传统都被符号和结构代替。然而与其 它解构主义批评家相比,哈特曼没有把自己推上“解构”的极端,他对读者与作者 问题和文化传统问题的强调,显示出他是解构主义阵营中始终坚定的人本主义的信 仰者和守卫者。 ( 一) 关于读者与作者问题 在文学批评中,哈特曼重视读者与作者的作用和地位,这是他与其它解构主义学 者的显著不同之处。哈特曼认为,由于作品数量增加了,阅读的质量也应当提高, 使那些伟大的作品在阅读中得以保存和留传,而不仅仅使它们流行于某个历史时期。 读者的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浏览,而是一种坚持己见的创造。哈特曼认为要提高阅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读的地位,要提高读者的地位,而不像“过去时代 割断文本与读者的关系,进行 文字游戏似的解读。哈特曼对新批评派和解构主义的批判,对批评与创作和批评与 文学关系的重视,都是他对读者创造性的承认,都是他试图还读者在文本意义的确 定性和创新性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首先,文本与读者是互动的,文本确立了一种 阅读的规则,而读者则是这种规则的体现者和开拓者,“对于任何试图保持活力的文 本来说,它需要评论的关注和补充。”h 2 1 哈特曼认为读者的评论和补充是原始文本和 文学的关系最好体现,它们的内在思想是紧密相联且具有一致性。其次,文本的内 在力量,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及批评才得以显现。哈特曼认为,有些著作己成为学 术界权威,是因为它们接纳读者同时,也被读者接纳和承认,如果不被任何读者接 受,那存在问题的是著作本身,而不是它的读者。文本的命运与读者紧密相连,只 有读者的批评阅读,才能使文本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最后,读者既是文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