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韦应物亲情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2 q q 兰鱼专业主国直垡塞堂所呈 交的论文( 论文题目:韦应物亲情诗研究)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支作者等名刍匕峥指导教师签名一 签名日期么壁! :兰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捅要 本文以韦应物的亲情诗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溯其渊源,概述了大历之前亲情诗 的发展状况。其次结合韦应物生平对其亲情诗创作进行分期,包括:洛阳时期、长 安时期、滁州刺史时期以及江州到苏州时期。分析了各个时期亲情诗所体现的韦应 物的生活及思想变化。再考察这些亲情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总结了两个方面:一、 大历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诗风转变;二、韦应物个人的家世、性情、身体状况等 对其亲情诗创作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亲情诗直承“韦苏州体 的“高雅闲淡 , 又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表现出它的个性,主要体现在:意境构筑、结旬艺术、平铺 直叙的抒情方式等方面。最后探讨了韦应物的亲情诗对后世诗人创作的影响,侧重 探究其悼亡诗和“对床听雨这一诗歌情境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韦应物亲情诗生平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s i si st od i s c o u r s ew e iy i n g w u sp o e m so nr e l a t i v e s i ti si n t r o d u c e db r i e f l y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u c hk i n do fp o e mb e f o r ed a l it i m e t h e n ,t h e t h e s i sd i v i d e sh i sp o e m so nr e l a t i v e si n t of o u rp e r i o d s ,i n c l u d i n g ,l u o y a n gp e r i o d , c h a n g a np e r i o d ,c h u z h o uc i s h ip e r i o da n dj i a n g z h o ua n ds u z h o up e r i o da c c o r d i n gt oh i s l i v i n gt i m e i te x p l o r e sh i sc h a n g i n gl i f ea n dd e v e l o p i n gt h i n k i n gb e h i n dt h ep o e m sa n d e x a m i n e st h ec r e a t i o nb a c k g r o u n d 。t w o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s u m m a r i z e d 勰f o l l o w s :f i r s t , t h e r e l a t i o no ft h em u t a t i o no fh i sp o e ms t y l ea n ds o c i a le c o n o m i cc o n d i t i o n si nd a l it u n e ; s e c o n d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h i so r i g i n s ,d i s p o s i t i o na n dh e a l t h yc o n d i t i o n so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 t h ep o e m s a sf o ra r ts t y l e ,i te m b r a c e s “c a s u a lb u te l e g a n t s t y l ei nw e is u z h o uf a s h i o n , w i t h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i ns p e c i f i ca r t t e c h n i q u e s ,s u c ha s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t h ea r to fe n d i n gs e n t e n c e ,t h ef a s h i o no fn a r r a t i n gt h ef e e l i n gd i r e c t l y , e t c a s f o rt h el a s tp a r t ,i td i s c u s s e sh i s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p o e mc r e a t i o ni nt h et i m et oc o m e s p e c i a lf o c u sa l et a k e ne s p e c i a l l yo nh i sp o e m so nm e m o r i z i n gt h ep a s tp e o p l ea n do n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c r e a t e db y “l i s t e n i n gt ot h ef a l l i n gr a i ni nf r o n to ft h e b e d ” k e y w o r d sw e iy i n g w u ,h i sw h o l el i f e ,t h ep o e mo nr e l a t i v e s ,t h ec r e a t i o n b a c k g r o u n d ,a r tt e c h n i q u e ,i n f l u e n c e n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韦应物创作了近八十首亲情诗,这些诗歌向我们展示了韦应物丰富的生活内容 及其心路历程。因为亲情诗涉及的对象特殊,作者的感情表达也更为真实,借此, 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家本身。韦应物作为大历诗人的代表之一,通过探析 他大量亲情诗歌的创作背景、感情因素,并把他的亲情诗同其他大历诗人、盛唐及 中唐诗人的此类作品进行对比,我们将对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有更透彻的认识,还可 以考察大历诗风的特殊之处。借助对韦的亲情诗的渊源和影响的分析,我们也可以 对中国古代亲情诗的发展做一个梳理和补充。 本文以韦应物的亲情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创作分期、创作背景、艺术风格 及影响。全文由绪论、正论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对韦应物诗歌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总结其研究成果,指出在亲情诗 研究方面的不足。明确研究韦应物亲情诗的目的、意义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正论第一章对唐代大历前的亲情诗进行概述,追溯亲情诗歌的渊源。亲情是我 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朝都有为数不少的亲情诗。诗经是亲情诗的源 头,汉乐府和汉代文人诗中也处处可见亲情诗的身影。魏晋时期,曹植、左思、潘 岳、陶渊明等人都有出色的亲情诗传世。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高度繁荣的时期,亲 情诗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到了杜甫手里,出现了一个高峰。 第二章结合韦应物的生平对他的亲情诗进行分期研究,分为四个时期:一、洛 阳时期,自就读于太学至供职京兆府以前。二、长安时期,自就任京兆府功曹至仕 于长安为比部员外郎。三、滁州刺史时期。四、江州到苏州,自出任江州刺史到寓 居永定寺。通过这样的划分,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韦应物的生活变化及思想发 展。洛阳时期韦应物所作的亲情诗数量不多。长安时期韦应物写了悼念亡妻的诗歌 十九首。丧妻的打击和长期沉沦下僚的命运使他产生了归隐之念,这些都在他的亲 情诗中表现出来。出刺滁州时期是韦应物写作亲情诗最多的时期,对环境的失望使 他的意志逐渐消沉,无心政事。这一时期的亲情诗中有不少描写公门多暇的句子。 同时,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也更加强烈,写了许多寄诸弟的诗,几乎逢节有诗。 他的名篇寄杨氏女也作于此期。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发生,韦应物写下京 师叛乱寄诸弟、寄诸弟等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牵挂,也反映了兵连祸结的 社会现实。江州及苏州时期,韦应物创作的亲情诗相对较少,却也有各自的特点。 i l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探究韦应物亲情诗的创作背景,大历时期,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生活乃至社会风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相比盛唐诗人, 大历诗人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的内容在他们笔下得到了丰富多彩的表现。 韦应物的亲情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倾向。韦应物的一系列亲情诗创作也同他的家 世密不可分。韦氏原是望族,至应物时,家道渐衰,诗人的许多兄弟都零落各地, 他自己也远离家乡。众多的亲情诗就成为他表达对亲人思念、关切之情的最好载体。 亲情诗的创作还和韦应物的性格有关,他是一个至情之人,对亲人极为牵挂,言之 于诗。另外,韦应物长期饱受疾病折磨,又因仕宦辗转各地,对家乡、对亲人有着 不一般的眷恋,这也是其大量创作亲情诗的重要原因。 第四章分析亲情诗的艺术风格。本章先介绍了“韦苏州体 ,指出其“高雅闲淡 的风格特点。宏观而论,亲情诗的风格是直承韦苏州体”的。但就微观而言,又 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表现出它的个性。他的亲情诗善于构筑淡远幽独的意境;结句 含蓄纡徐,尤为巧妙。作者或以景作结,或采用散文句法。韦应物通常采用平铺直 叙的抒情方式,如话家常,按事件的先后及情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组织诗篇结构。 不委婉、不曲折,直接抒情。他也极少用典,亦不借助比兴托喻,而是纯粹的自描。 让真挚的情感喷薄而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一系列悼亡诗中,作者还用了今昔 对比的手法和细节描写,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五章探讨韦应物亲情诗的影响,韦应物的亲情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颇高 的艺术价值成为后世亲情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影响着后世诗人的创作。他的十 九首悼亡诗包含了后世悼亡诗中的许多模式。元稹的谴悲怀、贺铸的鹧鸪天 皆受其影响。韦应物的亲情诗中多次描写了“对床听雨这一人生情景,深受白居 易、苏轼兄弟等人的推崇,并被他们袭用。“对床听雨 的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扩充, 这一情境也成为诗歌史上的一类典范。 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作了一个总结,指出韦应物的亲情诗创作可依照其生平 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各有特点。大历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韦应物个人的家 世、性情、身体情况都和他的大量亲情诗创作密切相关。其悼亡诗和“对床听雨 这一诗情境深刻影响着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同时也点出本文的缺憾,对将来的研 究做了展望。 i v 第1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前人对他的评价颇高。李肇称他:“立性高洁 ,“其为 诗驰骋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i l 自居易称其“五言诗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一 【2 j ( 与元九书) 苏轼对他也是极为嘉许,认为他“发纤袱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一 1 3 j ( 书黄子思诗集后) 今人关于韦应物的研究成果更是丰富,孙望的 韦应物事 迹考述、傅璇琮的韦应物系年考证为我们全面勾勒了诗人的一生。后经廖仲安、 储伸君、陶敏等学者的进一步考证,韦应物生平事迹已基本完备。2 0 0 7 年1 1 月4 日文汇报第八版全版刊登了韦应物一家四方墓志录文,另附陈尚君先生的韦 应物一家墓志的学术价值和马骥先生的新发现的唐韦应物夫妇及子韦庆复夫妇 墓志简考两篇文章。四方墓志作为新出土的石刻文献,为我们研究韦应物提供了 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陈尚君先生在文中指出:( 墓志) 提供了韦应物生平的基本线索、 韦妻元苹墓志,为韦应物亲自撰文并书写,抒写了对于亡妻的深切悼念,与其悼亡 诗颇可印证,可以进一步解读的内容很丰富。 截至2 0 0 6 年,对于韦应物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韦应物性格与诗歌 思想性研究,一个时期以来对于韦应物诗歌的评价,大多只注意到他诗歌中“高雅 闲淡 的一面,仅仅把他当作一个山水田园诗人。八十年代初,韦应物研究出现了 新的局面,研究的方法、角度、视野也都有了新的变化。汤擎民的论韦应物的“兴 讽 诗( 文学遗产1 9 8 1 年第3 期) 、姜光斗、顾启的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韦 应物( 文史知识1 9 8 3 年第5 期) 、高海夫的中唐诗人韦应物( 陕西师大学 报,1 9 7 9 年第4 期) 等论文都着重指出韦应物关心国家大事,注意社会政治情况, 敢于揭露批判其中的丑恶面,同时又能同情人民疾苦,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韦应物思 想中的又一个侧面。储仲君韦应物诗分期探讨( 文学遗产1 9 8 4 年第4 期) 则 对韦应物的诗歌进行了分期研究,按照不同的创作阶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更清晰 地展示了韦应物思想发展的轨迹和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变化过程。以上研究侧重指 出了韦诗现实性的一面,九十年代末,研究者开始探讨佛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 对韦应物的影响,并由此出发来阐释诗人“吏隐”的生活方式,丰富了这一领域的 1 1 l ( 唐) 李肇撰唐周史补f 二海:卜海古籍 i ;版社,1 9 7 9 年:第5 5 页 1 2 】( 唐) j 居易著:朱金城笺注 j 居易集笺校( - - - ) ,1 :海: :海古籍j n 版社。1 9 8 8 年:第9 5 5 页 f 3 l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 ) v i ) i :海:1 :海古籍版宅i :,2 0 0 1 年:第3 0 0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 关于韦应物诗歌艺术研究,沈文凡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气貌的清朗温润、 意境的淡远超诣、表现手法的淡然无意、节奏的舒缓不迫及艺术效果的不见其工是 韦诗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从不同体式出发,分析了韦诗古近诸体的风貌( 大历诗 坛上的一支独异的花朵论韦应物诗歌的艺术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 9 8 9 年第1 期及大历诗坛上的一个特殊存在一一试论韦应物诗歌古近诸体的艺术风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 胥云则认为,韦诗的主导风格是“淡美”, 指出这是理想与现实、用世与退隐矛盾统一的结果,是诗人的独特个性在高情远韵 和积极进取之间达到平衡的美的表现。( 论韦应物诗歌的淡美风格,陕西师范大 学学报1 9 9 2 年第4 期) 在韦应物诗歌渊源上,研究者们也看到了韦应物对汉魏古诗的继承,对陶渊明、 谢胱、谢灵运和盛唐的王、孟的学习。相关论文主要有王锡九的略论韦应物诗歌 的艺术渊源( 东南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 、沈文凡韦应物诗歌对陶诗的继 承(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邹西礼:韦应物诗歌渊源及 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等。影响集中两个方面“高雅闲淡 的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兴讽 之作对自居易和李贺的影响。 在对韦应物诗歌的综合研究方面,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深入探讨了韦 应物的山水田园诗,认为其田园诗大多结合了谢宣城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诗的田 园风味,为田园诗增添了新的境界,其山水诗则将盛唐优美清空的意境引向萧散淡 冷,反映了中唐普遍的审美趣尚。作者还认为,韦诗再现了陶诗的真趣和王孟诗派 追求的纯洁高尚的人格理想,这是韦应物能够在大历时代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蒋 寅大历诗人研究则将韦应物列入江南地方官诗人进行研究,认为他“自成一家 之体,卓为百代之宗 。【l 】蒋寅先生的结论有两层含义:其一,韦应物作为地方官诗 人的典型代表,他的身上存在着谢胱式的双重人格高洁中又有功利的一面,他 的“吏隐”的生活方式,在诗史上建立起一个基本主题同时也是一种诗歌类型 郡斋诗。其二、韦应物独宗陶渊明,兼采二谢,自成散淡的风格,堪称是清淡诗派 的集大成者,是一位参与中国诗歌传统形成的重要诗人。 笔者认为以上关于韦应物的研究虽然成就显著,但还存在一点不足,那就是对 韦应物本身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作家的认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在研究韦应物山 【l 】蒋寅酱人! = j 诗人研究( i :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年:第9 2 页 2 第1 章绪论 水田园诗的论文中,片面强调他的“高雅闲淡 ;而论述其“兴讽诗的论文又多强 调他的关心民生,这两种认识都不利于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韦应物。出现这种不足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界对韦应物的近八十首亲情诗关注程度不够。宋人黄彻的砻i 溪诗话云:“尝观韦应物诗及弟兄者十之二三。刀【1 】清人喻文鏊在考田诗话中 曾说:“左司之诗纯以淡处见腴,至其兄弟之情见于集中者尤多。一【2 l 蒋寅先生在大 历诗风中也提到:“韦应物写给子弟亲人的诗多达六十首,占现存作品十分之一强, 为唐一代诗人中所罕见。这典型体现了大历诗人关注人伦情感,重视家庭生活题材 的倾向。 【3 】韦应物另有悼念亡妻的组诗一组1 9 首,同样可纳入“亲情诗”这一范 畴。刘辰翁、袁宏道、沈德潜等人对韦应物的亲情诗都有高度评价。因为“亲情诗 涉及的对象特殊,作者的感情表达也更为真实可信。然而截至2 0 0 6 年,尚未有通篇 专门论述“韦应物亲情诗 的论文,仅有几篇论文间或提到韦应物的亲情诗: ( 1 ) 林方直评中国古代亲情诗认为韦应物的亲情诗数量众多,将其与自居易, 杜甫的亲情诗并举。( 阴山学刊1 9 9 6 年第2 期) ( 2 ) 辽宁大学2 0 0 2 级硕士蔚华萍在毕业论文韦应物诗歌研究中对韦应物的亲 情诗进行了专节论述,是目前可见的对韦应物亲情诗最详细的研究。在她的这一节 论文中,对韦应物的悼亡诗,赠兄弟诗的内容,艺术特色都有所提及。但限于篇幅, 无法深入分析。对于韦应物亲情诗的渊源、影响、成因、分期、价值定位等都尚未 进行探讨。 现有的韦应物诗集的整理本主要有两种,一是陶敏、王友胜两位先生的韦应 物集校注,一是孙望先生编著的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在两书前言中,编著者 都专门提到了韦应物的亲情诗,特别对他的悼亡诗赞誉备至。陶序中写到:“( 韦应 物) 对于亲人和朋友怀着极为浓烈深厚的感情。集中有许多与亲友赠答酬和的诗歌, 无不写得情深意切,真挚感人。 1 4 】笔者认为当前学术界对韦应物的亲情诗关注程度 还不够,论述多点到为止,缺乏深层细致的分析,特别尚未把亲情诗同韦应物的生 平以及整个大历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相结合,显然不利于深入、科学地探究韦应物 其人其诗。个人认为对韦应物的亲情诗作进一步研究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 1 ) 对作家本身的研究方面 1 1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 1 :j l l j )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9 7 页 f 2 】转引自蒋寅省火历诗人研究( 二册) 北京:中牛书局,1 9 9 5 年:第1 0 5 页 【3 l 蒋寅箸人历诗风卜海:1 :海古籍 j 版社:1 9 9 2 年:第1 2 9 。虹 1 4 l 陶敏、:i i 友胜校注书心物集校注i :海:i :海古籍版圣i :,1 9 9 8 年:前+ 苦第8 页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近八十首亲情诗向我们展示了韦应物丰富的生活内容及其心路历程,因为亲 情诗涉及的对象特殊,作者的感情表达也更为真实,借此,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 了解作家本身。 ( 2 ) 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大历诗风 韦应物作为大历诗人的代表之一,通过探析他大量亲情诗歌的创作背景、感情 因素,并把他的亲情诗同其他大历诗人、盛唐及中唐诗人的此类作品进行对比,我 们将对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有更透彻的认识,还可以考察大历诗风的特殊之处。 ( 3 ) 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亲情诗的研究 韦应物的亲情诗数量众多,是中国古代亲情诗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借 助对韦的亲情诗的渊源和影响的分析,可以对中国古代亲情诗的发展做一个梳理和 补充。 上文已提到韦诗的两种整理本,其中陶敏先生的注本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南宋刻 本为底本,遵循北宋王钦臣把韦集分为十卷的方法,更加接近其原貌,故本文所引 韦应物诗歌均据陶敏韦应物集校注。而文中关于韦应物的生平则主要依据陶敏注 本后所附韦应物年谱、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的系年、孙望韦应物事迹 考述、马骥新发现的唐韦应物夫妇及子韦庆复夫妇墓志简考,并综合参考傅璇 琮、廖仲安、储仲君等诸家的研究。 4 第2 章大历前亲情诗概述 第2 章大历前亲情诗概述 “亲情 一词在中文大辞典中的解释是:“亲属之情也。一1 1 】它对亲属的释 义为:“以血统及婚姻为标准分三类。一、四亲等以内之血亲( 即有血统关系之父母、 祖父母等) 。二、配偶( 即夫妻) 。三、三亲等内及姻亲( 即血亲之配偶,配偶之血 亲及配偶血亲之配偶) 。一而在汉语大词典中则把“亲情释为“亲戚情谊 。【2 】 该词典对“亲戚的解释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综上所述,“亲情 是基于血统的传承与婚姻的缔结而产生的亲族间的人伦感情。 亲情诗歌是抒发亲属间彼此关爱、怀念等感情的诗歌,写作对象包括亲族中的每一 位成员。因为写作对象的特殊性,故而作者在诗中能敞开心胸,感情更为真挚。我 们可以借助亲情诗歌更全面地了解作家本身。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人伦亲情的国度。“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 满故乡 ( 自居易井底引银瓶) 中国古代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 人伦关系称为“五伦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3 】( 礼记中庸) 论语学 而也提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q 亲情是儒家仁义思想的根本,亲情维 护着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 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毛诗序) ,抒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本质特征。由 于中国古代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亲情在中国诗歌中成为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自 诗经以来,历朝都有为数不少的亲情诗。诗人们也都或多或少地作有亲情诗或 者带亲情成分的诗。【5 j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是亲情诗的源头。夫妇人伦是周人首重之情, 诗经中不乏描写夫妇之情的篇章。郑风女日鸡鸣体现了夫妇爱恋的温馨。 王风君子于役、唐风葛生写思妇之情,感人至深。 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最为浓烈,真挚的。诗经中的邶风凯风着力抒 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小雅蓼莪反复咏叹:“哀哀 【l 】中文火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文人辞典第3 0 册北京:中国图书馆学会,1 9 8 2 年:第3 6 3 贞 1 2 罗竹风主编汉语人词典1 :海:汉语火词典 f :版礼,1 9 9 2 年:第3 4 6 - 3 4 7 页 铆( 宋) 朱熹撰新编诸了集成第一辑叫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2 8 页 1 4 1 杨们峻详渖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2 负 1 5 l 参看聂水华( 诗经) 亲情诗的文化意蕴j 文学母题 郑州人学学报) ,2 0 0 5 年,第6 期:第3 3 - 3 6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父母,生我劬劳 ,表达“孝子不得终养之痛 。【1 1 小雅棠橡是描写兄弟之情的 名篇: 常棣之华,鄂不鞯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蒸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直其然乎。【2 l 诗集传云:“首章略言至亲莫如兄弟之意。次章乃以意外不测之事言之,以 明兄弟之情,其切如此。三章但言急难,则浅于死丧矣。至于四章,则又以其情义 之甚薄,而犹有所不能已者言之。其序若日,不待死丧,然后相救,但有急难, 便当相助。言又不幸而至于或有小忿,犹必共御外侮。其所以言之者,虽若益轻以 约,而其所以著夫兄弟之义者,益深且切矣 。【3 j 到后世,“棠棣 ,“脊令 成为兄 弟的代称,被广泛应用。诗经中另有一些篇章涉及到祖孙、姑侄、甥舅之间的亲 情,也都真切感人。 汉乐府与汉代文人诗中也处处可见亲情诗的身影。汉乐府中的妇病行既写 夫妻之爱,又写父母儿女之情。汉代文入诗中的秦嘉与徐淑的赠答诗是写夫妇之情 的名篇,为文学史留下一段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不再被单纯作为政教的工具,而注重 表达作者个人的心灵感受。这一时期的文学凸显出强烈的抒情性特征。王戎说:“情 之所钟,正在我辈。【4 】( 世说新语伤逝) 钟嵘诗品序中也提到:“凡斯种 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1 5 l 诗歌成为最好的抒情 【1 】( 清) 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 诗经原始( 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4 1 7 页 【2 1 ( 清) 阮无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4 0 7 页 p l ( 来) 朱熹集注诗集传南京:凤凰 ;版社,2 0 0 7 年:第1 2 0 页 【4 1 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崩机谟等整理世说新语笺琉1 = :i 辱:上海吉籍舨社,1 9 9 3 年:第 6 3 8 页 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 。【:)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3 页 6 第2 章大历前亲情诗概述 载体,而亲情作为重要情感之一,自然成为诗歌不可或缺的题材。加之魏晋是一个 社会动荡的时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 频仍的战乱造成了 无数人颠沛流离,生命朝不保夕。险恶的社会环境令人们倍感亲情的可贵,纷纷把 目光投向家庭。此时的亲情诗可谓蔚为大观。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写于兄弟被迫 分离之际,“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1 感情悲愤又沉痛。左思的娇女诗写 慈父眼中的女儿,拳拳父爱饱含其中。西晋潘岳有悼念爱妻的悼亡诗三首,“望 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2 】道出了心中无穷的愁苦 和痛彻肺腑的哀伤,笔触细腻哀婉。后人遂以“悼亡 做为丧妻的代称。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常在诗文中寄托自己对亲人的热爱。 他的悲从弟仲德、祭从弟敬远文、祭程氏妹文都是悼念去世亲人的名篇。 他的命子与责子二诗,既有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又深见为父的平和慈爱。 命子诗作于陶渊明初得长子俨之后,共有十首。诗中先追述了陶氏家族显耀的 历史,再谈儿子的出生和自己为其命名,对儿子寄予厚望,谆谆诫勉,见于字里行 间。当儿子的表现令他失望时,他又做了责子一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一 h 虽对儿子的顽劣做了自责,却也可见他强烈的责任心与深沉的父爱。【4 j 唐代是我 国古典诗歌高度繁荣的时期,亲情诗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初盛唐诗人多豪迈超逸, 事功心切,他们更多关注天下而非家庭,却也都或多或少地作有亲情诗。开元贤相 张曲江有初秋忆金均二弟,历代诗发评日:。字字沉郁 :1 5 j 王维的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用对面写法寄离思,王孟诗评云:囊真意所发,忠厚蔼然。打1 6 j 孟浩然的入峡寄弟:“泪沾明月峡,心断鹤镐原,【7 】写得颇为凄婉。李白有寄 东鲁二稚子:“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 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 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 f l l 曹植著;赵幼文校注 ( 上)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晋诗,卷 四,6 3 5 6 3 6 页 l ,1 ( 晋) 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1 0 6 页 h 参阅兰寿春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与诗文创作 龙岩师专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 1 5 1 摘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第6 3 页 l 司摘自陈伯海主编 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第3 5 1 页 川孟浩然著;徐鹏校注 孟浩然集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9 年:第6 7 页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 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l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览金陵期间写的,吴 地明媚的春光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牵挂着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楼、桃 树,尤其自己的一双儿女。离乡三载未归,诗人想象着此时儿女们在桃树下玩耍的 情景,痛心自己与其相隔千里,不能关心,爱怜他们,“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只能借助洁白的的素绢,写上自己无尽的思念,寄给远在汶阳川( 今山东泰安西南 一带) 的家人。这首诗抒发了对儿女的骨肉深情,笔触真切生动。唐诗别裁评日: “家常语琐琐屑屑,弥见其真。”【2 】边塞诗人岑参的题苜蓿峰寄家人是赠内之作: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1 3 】道出思妇征人相思之苦。这些诗人的亲情 诗数量均不多,赠予对象也大多为兄弟或子女,比较单一。 唐代的亲情诗直到杜甫手里,才出现一个高峰,杜诗中涉及家庭、妻子儿女的 亲情诗大约有6 0 多首。1 4 】杜甫月夜一诗,+ 写思念家人,用对面写法。不仅写妻 子的独看,更进一步推及儿女。“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5 】是他对妻子的怜惜。 最后感伤今夜独自对月,企盼来日团聚,则显出他的伉俪情深。他表达了对子女关 爱期许的诗也为数不少。主要是从日常生活情境中平凡琐碎之处下笔,在非常生活 化的场景中流露出深挚的父爱。如忆幼子、遣兴等都是困居在被安史叛军占 据的长安时思念儿女的作品。为宗武而写的忆幼子描述他幼时学说话的情形, 藉着遥想儿子小时候可爱的样子满足些许怀乡之情。杜甫也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导, 他对次子宗武寄望最高,宗武生日劝勉宗武饱读诗书,怀抱大志,继承先祖杜预 以来的家风:“诗是吾家事,“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1 6 】又示宗武则欣喜 于儿子的“新知律”,希望他“饱经术 ,“爱文章像曾参、子游等孔门弟子那样, 以学术立身,登堂入室。杜甫亲历安史之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对亲人的安危特 别牵挂于心。他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 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7 】该诗是乾元二年( 7 5 9 ) 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 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 【1 】瞿蜕吲,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 i :海:i - 海古籍 i j 版社,1 9 8 0 年:第8 5 8 页 f ,l ( 清) 沈德潜编唐诗别裁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2 7 页 【3 1 ( 唐) 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乍书局,2 0 0 4 年:第7 5 7 页 1 4 1 参看殷三无情未必真英雄浅析杜甫的家庭亲情诗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1 5 1 ( 唐谵i :甫诸;( 溃) 仇兆餮注杖诗详往北京:中毕书局,1 9 7 9 年:第3 0 9 页 f 6 】( 唐) 卡i :甫省:( 清) 仇兆麓滓札诗详注北京:中毕书局,1 9 7 9 年:第1 4 7 7 页 川( 唐) 七i :甫省:( 清) 仇兆骜注 文汇报2 0 0 7 年,1 1 月4 i :第八版 1 3 l 郭绍虞编清诗衍续编( 二) j :海:i - 海古籍“l 版圣1 :,1 9 8 3 年:第1 1 3 11 i ( 1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首诗可以看作韦应物辞秩告归的一篇宣言,阐明了他之所以“日夕思自退 的原因。【1 】恰好大历十四年六月接到了调职栎阳令的命令,韦应物便趁机称病辞 官,退居沣上“沣上 这里指的是长安西南郊外沣水近旁地区,在长安与鄂县之间。 韦应物罢职之初,曾先后寄居于善福寺的西斋和东斋。这里风景绝佳,韦应物享受 着逍遥自得之趣,开始游心于释家禅理和老庄学说。【2 】这些也都在他的亲情诗中表 现出来。如善福精舍示诸生一诗: 湛湛嘉树阴,清露夜景沉。悄然群物寂,高阁似阴岑。方以玄默处,岂为名迹 侵。法妙不知归,独此抱冲襟。斋舍无馀物,陶器与单衾。诸生时列坐,共爱风满林。 这首诗是写给自己的外甥的,诗人在寂静的清夜与诸甥列坐,共同享受自然的 天籁和心灵的宁静。“法妙不知归,独此抱冲襟 表达了诗人对清静、闲逸生活的向 往。在他的另一首沣上精舍答赵氏孙伉中,他对外甥的出世之心,惊讶之余也 带着嘉许:“如何小子伉,亦有出世心 。作者认为这种“对榻遇清夜,献诗合雅音 的生活颇有情趣,“隐拙在冲默”更是他此时心态的写照。他的出世之心日盛,亲情 诗还表达了他对佛道思想的兴趣及理解,这些又是和他的出世之心相辅相成的。他 在给堂妹婿的答崔都水中写道:“深夜竹庭雪,孤灯案上书。不遇无为化,谁复 得闲居? 孤灯残卷的闲居生活,诗人泰然处之,正因为他能体味“无为化 即禅 宗所提倡的随缘任运的人生观。他在尚任郡县令时给居士叔的紫阁东林居士叔缄 赐松英丸捧对欣喜盖非尘侣之所当服辄献诗代启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林下之志 , “腰间铜印与心违”。而退居沣上之时,更有奉酬处士叔见示:“挂缨守贫贱,积 雪卧郊园。叔父亲降趾,壶觞携到门。高斋乐宴罢,清夜道心存。即此同疏氏,可 以一忘言。 诗中对于叔父( 即居士叔) 的到来不胜喜悦,并与之清夜论道,认为道 心长存,足可以使自己忘怀“挂缨守贫贱 的处境。闲居生活中,韦应物对亲情就 尤为渴望,他有沣上醉题寄涤武、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二诗。 沣上醉题寄涤武 芳园知夕燕,西郊己独还。谁言不同赏,俱是醉花间。 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 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 涤、武为韦应物从弟,春花盛丌的时节,诗人盼与二人一叙,却未能如愿。他 【j 参看储仲村书i 影物诗分期探讨文学遗产1 9 8 4 年第4 期:第7 1 贝 f 2 1 参看孙掣酱蜗叟杂稿书膨物事迹考述i :海:t - i 母古鞯版i :,1 9 8 2 年:第4 0 4 1 贞 1 4 第3 章韦应物生平与其亲情诗创作 感叹:“谁言不同赏,俱是醉花间。”颇有几分苏轼“千里共婵娟”的旷达。刘辰翁 评日:“两绝皆极钟情而语更达。 【l 】 韦应物在沣上住了两年,过得闲散自在,但此时他还未看破世情。纵观他的生 平,这段时期只能算是他长期仕宦生涯中的一次短暂休暇,与其说是隐居,不如说 更像疗养。建中二年四月,韦应物又到长安出任尚书比部员外郎。笃于亲情的韦应 物常在休沐日( 据唐会要卷八十二:唐制十日一休沐,称为旬休【2 】) 回沣上看 望亲族家人。下面这首诗就是他以休沐日省家沣上,于返京途中所赋。 途中书情寄沣上两弟因送二甥却还 华簪岂足恋,幽林徒自违。遥知别后意,寂寞掩郊扉。回首昆池上,更羡尔同 归。 因为不能和家人聚首,诗人深感“华簪岂足恋 ,而两外甥能一同回去,又令与 兄弟分离的他羡慕不已。建中二年秋冬之间,韦应物移书称病,将欲引退,居家待 命。待命期满且知已准其所请时,他自沣上赴京料理罢退事宜,作了还阙首途寄 精舍亲友: 休沐日云满,冲然将罢官。单车候i - j n ,晨起整朝冠。山泽含余雨,川涧注惊 湍。揽辔遵东路,回首一长叹。居人已不见,高阁在林端。 这诗中既有与亲人暂别的惆怅,又有即将退职的解脱。近藤元粹日:“一幅秋晓 离别图。 1 3 j 三、滁州刺史时期 建中三年,韦应物自尚书比部员多 i - n 出刺滁州。在即将动身时,他写下自尚 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 少年不远仕,秉笏东西京。中岁守淮郡,奉命乃征行。素惭省阁姿,况忝符竹 荣。效愚方此始,顾私岂获并。徘徊亲交恋,怆恨昆友情。日暮风雪起,我去子还 城。登途建隼旗,勒驾望承明。云台焕中天,龙阙郁上征。晨兴奉早朝,玉露沾华 缨。一朝从此去,服膺理庶吐。皇恩倘岁月,归服厕群英。 出刺滁州是韦应物仕宦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他除了漫游淮海外,都 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做官:“少年不远仕,秉笏东西京 。而这次却要离家远行。执着 于亲情的诗人颇为感伤:“停车欲去绕丛竹,偏爱新筠十数竿 。( 将往滁城恋新竹 l l 】陶敏、歪友胜校注书虑物集校注,f :海:i :海古籍t l b j 版社,1 9 9 8 年:第1 :3 2 页 凹( 宋) j i :i l ! 撰唐会要( 下) 卷八l - 二“休假”条,i :海:i :海吉籍 l ;版社,1 9 7 8 年:第1 5 1 8 1 5 2 1 - 页 1 3 】孙越编酱书脚物诗集系年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第2 5 1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简崔都水示端) 对故居的环境尚且如此难舍,对亲朋更是依恋:“徘徊亲交恋,怆 恨昆友情 。然而这次他所担任的是“专城之任”的刺史,是正四品的官职,比员外 郎高了两级。韦应物踌躇满志,认为借此机会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滁州人民做 一番有益之事。“素惭省阁姿,况忝符竹荣。效愚方此始,顾私岂获并 ,“一朝从 此去,服膺理庶亡。皇恩倘岁月,归服厕群英。埋藏在他心底的报国安民思想又萌 动起来。 滁州时期是韦应物创作的高产期,同时也是他写作亲情诗最多的时期。在不到 三年的时间里,他写作的亲情诗达4 2 首,占整个滁州时期诗作的四分之一强。乍离 故土,本来就有一种飘零、孤单的感觉,而抱负的落空,职事的不如意,更使他感 到空虚。由于历年来唐王朝和藩镇军阀的强抢豪夺,搜刮剥削,滁州已经变得十分 贫困。郡城所在之地,“四面尽荒山”。( 简郡中诸甥) 这地方“风物殊京国,邑里 但荒榛”。( 答王郎中) 他- n 任所,就遇上了“赋繁属军兴 的难题。( 按自建中 以来,梁崇义、李纳、李维岳相继叛乱,四海多事。民心惶惶,不可终日。加以兵 兴以来,军需浩繁,故建中二年曾有“十一而税之令。建中三年四月有大索京城 富商,鞭笞勒逼之事。当时藩镇军阀,更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苛索郡县,致民不 聊生,转死沟壑者,所在皆是。参阅旧唐书德宗纪建9 - - 年及三年纪事【1 】) 滁州属淮南节度使所辖。当时的淮南节度使是陈少游。此人长于权术,依靠攀 附宦官及权臣多次升迁,一直在富庶之地任职,“以是敛求贸易无虚日,积财宝巨亿 万”。在朱、砒作乱时,他强劫度支汴东两税使包佶输往京师的钱帛。听闻叛徒李希烈 将袭淮南,就私下上表归顺。【2 】韦应物就是在这么一个贪婪暴虐、隐怀叛意的官僚 治下作刺史,处境是颇为艰难的。 他的一点微薄之力根本无法改变这种大环境对滁州的影响。虽然他心系民生, 一再感叹:“无术谬称简,素餐空自嗟 ( 郡斋赠王卿)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 流亡愧俸钱 ( 寄李儋元锡) 。有时他也表示要与恶劣环境抗争:“守直虽多忤,视 险方晏如 。( 再游西山) 但他的意志逐渐消沉下去:“为郡访凋瘵,守程难损益。 聊假一杯欢,暂忘终日迫。 ( 郡楼春燕) 只好借酒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在亲情诗 中,他更多次流露了对退职归田的渴望:“凋氓积逋税,华鬓集新秋。谁言恋虎符, 终当还旧丘。 ( 月晦忆去年与亲友盐水游藤) ,“氓税况重叠,公门极煎熬。责逋 【1 1 ( 后晋) 刘呦等撰 f i 庸书卷 二德宗纪,北京:中乍书局,1 9 7 5 年:第3 2 4 3 3 5 页 p - i 欧阳惨,朱祁新唐书卷二二p q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6 3 7 9 6 3 8 1 贝 1 6 第3 章韦应物生平与其亲情诗创作 甘首免,岁晏当归田。 ( 答崔都水) 韦应物日益无心政事,这一时期的亲情诗中 有许多描写公门多暇的句子。如:“高斋属多暇,怊怅临芳物( 元日寄诸弟兼呈崔 都水)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 闲居寄诸弟) ,“山郡多暇日,社 时放吏归 ( 社日寄崔都水及诸弟群属) 等。公门无事增加了他的精神负担,他满 怀愧疚地对亲人感叹:“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 水) 同时,他的乡思及怀念亲友之情更加强烈,他时常回忆过去在京洛与亲友同游 之乐,写下了重九登滁城楼忆前岁九日归沣上赴崔都水及诸弟宴集馕然有怀、月 晦忆去年与亲友曲水游蘸等诗歌。卜居异乡,作者的时节感极为敏锐,正如他自 己说的:“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力(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他写了许 多寄给诸弟的诗,新秋、冬至、岁日、元日、社日、寒食、清明、立夏,几乎逢节 即有诗。这首新秋夜寄诸弟: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 疴。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该诗可看作他众多寄弟诗的代表。叶落知秋,正是文人最容易伤感的时候,作 者离思满襟,“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疴,虽与诸弟分别不久,却已经颜鬓蹉跎了。 短短四十字中饱含沧桑。在他看到三位卢氏外甥兄弟联床夜话时,异常羡慕,更勾 起了对自己兄弟的思念,他写下了简卢氏三甥:“忽羡后生连榻话,独依寒竹一 斋空。时流欢笑事从别,把酒吟诗待尔同 。建中四年,他作赠予堂妹婿的答崔都 水: 亭亭心中人,迢迢居秦关。常缄素札去,适枉华章还。忆在沣郊时,携手望秋 山。久嫌官府劳,初喜罢秩闲。终年不事业,寝食长慵顽。不知为何来,名籍挂郎 间。摄衣辞田里,华簪耀颓颜。卜居又依仁,日夕正追攀。牧人本无术,命至苟 复迁。离念积岁序,归途眇山川。郡斋有佳月,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巡查记录填写要点
- 化学水处理技术指南
- 2025至2030中国超级计算机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化工企业废弃物处理方案
- 增加销售额的利器大揭秘
- 农学领域水稻种植管理规程
- 化工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 企业员工薪酬调整方案
- 品牌管理制度的建模方案
- 2025台州路桥区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4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四高人群的膳食营养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课件
- 8 《大卫科波菲尔》课件高二上学期语文大单元教学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第1课美术的世界课件
- 《第1课 身边的数据》参考课件3
- 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 污水处理中回收磷资源的研究
- AQ6111-2023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
- 第2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中职专用】《哲学与人生》同步课堂课件
- 一年级看图写话专项练习及范文20篇(可下载打印)
- (正式版)JBT 9229-2024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