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管子》四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管子》四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管子》四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管子》四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管子》四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子四篇研究管子四篇研究 ii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iii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管子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典籍,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学派划 分的角度来看,管子一书关于道家思想的文章约十余篇,其中最有影响力的 是管子内业 、 管子心术上 、 管子心术下 、 管子白心等四篇, 郭沫若、刘节二先生率先提出了四篇的概念。 管子四篇乃稷下道 家的代表作,在老学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本文主要研究这四篇的道论、气论、 心论、及其治国思想。 管子四篇中重点论述道论,认为“道”承袭老学成分,认为道是万物产 生的根源并具有至高无上性、道具有虚静无为之特性、道之“反”的特性;同时 管子 四篇发展了老子道论, 认为道是 “圣人之道” 、 “虚无之道” 、 “静因之道” 。 管子四篇气论中重点论述了精气说,提出“精气”为万物本根的学说, 认为宇宙的本源即“精气” ,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又论述了精气与养生 的关系,提出:精气是生命之源,养生是为保住精气,使其扩充,积累精气使之 成为“圣人” 。 管子四篇心论较为全面论述了心的主导性作用,认为感官为从,两者相 互影响;在心和气之间关系上,心起到主导性作用。心对气具有控制作用,气则 服从于心。 管子四篇中关于治国思想,提出无为而治思想,君主无为而治,臣子有 为而治;同时提出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思想,做到 德法并用,法是治国之根本,采用以道论法,法礼结合,德法并重的治国策略。 还简单阐述管子四篇和儒家、法家、墨家思想之比较。 关键词:关键词: 管子四篇;道;精气;心;无为 管子四篇研究管子四篇研究 iv abstract guanz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lassics of china, which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ideological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udies,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ten articles about the taoism, among which four chapters are the most influentialxin shu the first; xin shu the second; bai xin and nei ye. scholars have reorganized and illustrated these philosophy historical materials. after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four chapters is proposed by guo morou and liu jie and the thoughts of the four chapter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link in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the four chapters are very unique and are connected closely with each other. theji xia taoism displayed in the four chapter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pre-qin times. it inherits the laotze taoism and is approaching the taoism. it is developed and created based on the thoughts of laotze. the thesis mainly studies the theory of tao, the theory of qi, the theory of xin and the theory of how to govern the country. tao is the core of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guanzi. it is proposed that tao carries on the ingredients of the laotze and tao is the root of everything and is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above everything and 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that is against nature. guanzi is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ao in laotze. the four chapters propose that tao is the theory of saint,the theory of 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that is against nature and the theory of calmness. the theory of qi in the four chapters is mainly about the “the essence”. it is put forword that the essence is the origin of everything. the myriad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re produced by the essence. the chapters also discu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ssence and the nourishing of life. it holds that the essence is origin of life and the nourishing of life is to preserve the essence, make the essence expanded and accumulated to become a saint. the theory of xin has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dominative effect of xin. it proposes that xin and the organs are mutually influenced. xin has a dominative significance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xin and qi. xin has more control over qi and qi is subject to xin. the theor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in the four chapters proposes the idea of governs by abstract v non-interference that the monarch should obey. but the officials should do governs by interference. simultaneously, when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e monarch should combine the thought “govern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with the thought “run the country with morality”. the law is the basis of governing a country. the governing strategy of combining the law with the reasoning and combining the law with the morality should be adopted. the conclusion part of the thesis gives a simple comparison of the four chaters of guanzi, confucianism, legalism and mohist. key words: the four chapters of guan zi;tao ;essence;; xin;inaction; 管子四篇研究管子四篇研究 vi 目目 录录 引言: 管子四篇述要引言: 管子四篇述要1 1 第一章: 管子 四篇的道论第一章: 管子 四篇的道论3 3 一、 管子四篇对老子“道”的继承3 3 二、 管子四篇 之“道”6 6 第二章: 管子四篇的气论第二章: 管子四篇的气论 1212 一、 精气说1212 二、 气与养生1414 三、 气与神2121 第三章: 管子四篇的心论第三章: 管子四篇的心论2525 一、 心气说2525 二、 心的主导性2727 第四章: 管子四篇中的治国思想第四章: 管子四篇中的治国思想3030 一、 无为而治3030 二、 “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用3232 三、关于战争的观点 3434 余论: 管子四篇与儒家、墨家、法家思想之比较余论: 管子四篇与儒家、墨家、法家思想之比较 3636 参考文献 3939 后 记414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4242 引引 言言 1 引引 言言 管子一书托名管仲,但并非管仲自著,也不是管仲同时代人的作品, 从其内容和体裁来看,应该“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书中既有管仲的 思想,又包涵了战国以及秦汉时期诸多思想,其中管子一书中关于稷下道 家文章约十余篇,最有影响的是管子内业 、 管子心术上 、 管子心 术下及管子白心四篇即通常所谓管子四篇。一般而言我们把 这四篇文章视为稷下道家代表之作,四篇文章整体上体现黄老道家思想特色, 且具有自己特色,并融合儒家、法家、墨家等思想。笔者认为管子四篇关 于稷下道家思想在先秦百家争鸣思想中起着非常之重要地位, 它承袭老学道家, 更近于道家,在老学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关于管子四篇的作者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是稷下先生宋 钘、尹文的作品; 1931 年,罗根泽先生认为“ 心术上下及管子白心 三篇出于宋钘或尹文之手。 ”他认为,四篇“纯为道家之主张,与图傲救世之宋 钘、尹文,宗旨全殊” 。郭沫若先生在宋妍尹文遗著考一文中断定管子 四篇为宋、尹二人遗作,具体来说管子白心属于尹文作品,管子心 术上、管子心术下、管子内业三篇是宋钘作品。其二、四篇被 认为是慎到的作品;蒙文通先生提出管子心术 、 管子内业是“由道 家之旨而入于儒家者” , “殆作者与荀子时相先后” ,其后又认为四篇皆是“慎到 之书,而足以发杨朱之蕴也”。其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朱伯崑先生认为 管子四篇是田骈、慎到之派齐法家学派著作,而非宋、尹之作。裘锡圭先 生论证心术上下篇、 管子白心是田骈、慎到的弟子所著,在当时七十 年代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其四、认为四篇是战国时期稷下学者的著作,如冯 契先生认为是稷下黄老学派与法家的合流。张岱年先生认为: “ 管子一书 是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依托管仲而写的著作的汇集,可称为管仲学派的著作。 ” 罗根泽: 管子探源 ,见诸子考察 ,人民出版社 1958 年出版,第 471 页。 蒙文通: 古学甄微 ,巴蜀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第 7780、256 页。 冯契: 和黄老之学 ,载于中国哲学第 11 辑,第 1 页。 管子四篇研究管子四篇研究 2 四篇乃是战国时期管仲学派所著。肖疌父、李锦全先生认为管子四篇是 稷下道家之作,冯友兰先生认为四篇不是宋钘、尹文一派著作而是“稷下黄 老之学” ,即管子四篇是战国时期稷下学派的著作;其后胡家聪先生、白奚 先生等学者认为四篇是稷下黄老学派著作,这被当代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管子四篇是顺应时代的要求,集当时齐文化之大成,是一部稷下学宫的 学者和先生著作,由于管仲是春秋时期“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对齐国影响深远,所以此书才托名于管仲,四篇主要内容阐述的是道 家思想,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提及道家指的就是黄老之学,归纳为 “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形神养生“这些内容与四篇道家思想相一致, 经过几十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管子四篇的著作年代已经达成共识:四篇乃 成书于战国中期是继承发展老学的稷下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是先秦诸子学的 重要文献,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管子四篇的提出是著名 学者郭沫若先生、刘节先生提出四篇概念,并认为四篇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非 常重要的一环。 盛广智: 管子译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第 110 页。 肖疌父,李锦全: 中国哲学史上册,人民出版社 1982 年出版,第 159 页。 第一章第一章 管子四篇的道论管子四篇的道论 3 第一章第一章 管子四篇的道论管子四篇的道论 一、 管子四篇对老子“道”的继承管子四篇对老子“道”的继承 从本原论看, “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道生万物又超越万物之上,它具有 普遍性、永恒性。春秋战国时期,关于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 问题,它也成为稷下道家学者讨论的主要议题。 管子四篇继承了老子探讨道 与万物之间生成关系,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是深远暗昧的, 老子十四章 说: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即道是无形无名,超言绝象的,无法用 感官感知的。道的超越性即是无,“无”是难以言说、难以名状的存在,是超感 觉、超时空的真实存在。老子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无,名天地之始”是说人们不能用具体世界的概念名称去理解道,无并 不是零,而道是幽隐而未形的不能被我们感官所认识,这个不见其形的道能产生 天地万物,老子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说明道是难 以言表、无形无名的、超验存在的,而管子四篇继承了老子这一学说,管 子内业说: “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即看不见道的形体, 听不见它的声音,却可以生成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管子内业又说: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认为道是不 可言表的、不可目见的、不可耳闻的;管子心术上说:“道也者,动不见 其形,施不见其德故曰大道可安而不可说。”陈鼓应将它理解为“道是运动 着的却不见它的形状,施用时不见它的德能,万物却从它而来,无人知晓它的终 极”。管子心术上说:“道,不远而难及也,与人并除而难得也。”“道 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待,然莫知其极”是说道既近又远, 能见其成万物, 而不能视在何方, 可见, 四篇中对老学道的超验性加以继承发展, 并承袭老子道生万物之本原论的思想。 老子二十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 2006 年出版,第 153 页。 管子四篇研究管子四篇研究 4 老子认为先天地生之“道”是生成天地万物之母。老子四十二章说:“道 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认为道是万物之母、 之宗、 之根, 老子 五 十一章云:“道生之,德畜之”阐明“道”创生万物,“德”畜养万物,使其 生长,发展。老子之“道”乃是管子四篇“道”的基础,管子四篇继承 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把老子作为世界本原之道具体化为精气,或气,认为是构 成万物的基本要素。 精气认为是一种精粹细微之气, 故把精气作为道来使用。 管 子内业云: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认为道虽无根茎,无花叶,但万物赖于它而生,靠它而成,所以称之为“道”也。 管子心术上说:“天之道虚其无形,动不见其形,虚则不屈,无形则 无所位忤。无所谓忤,故遍流万物而不变。”管子心术上又说:“道也者, 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 管子白心说: “道 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这些都体现宇宙 是由道构成的,道是本体,是万物之本根,物质世界大到宇宙小到精细微小的东 西都由道产生的。道产生万物,它既是永恒存在的,又具有普遍性。老子二 十一章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体现道是不断运动着的、永 恒存在的。它表现在无始无终、无声无灭,一切具体的可感知事物都是暂时的、 相对存在的,有始有终,有生有灭,但道不同,它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东西。 管子四篇继承老子道之永恒普遍存在的特性,管子白心说:“道者, 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用之不闻不足”又说:“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认 为道是普遍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的。 管子内业说: “道满天下,普在民所, 而民不知也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是说道满天下都是的, 普及在人间, 而人日用却不能察觉知道它, 道的精贯通天地之间万物, 布满九州, 这些都可以体现道的永恒性,普遍性的。管子四篇继承老子道是最高范畴, 认为道生万物,道是不可闻、不可见、超验绝象的,永恒普遍存在的。 道是超验的,不能被人感知、闻之、视之,这需要将“道”之本体论上升到 认识论基础上,使“道”用于修身、治心等方面。首先要对“道”有全面的认识 把握, 老子十六章认为“致虚极,守静笃”这是运用道的方法论。 管子心 术上云: “虚无无形谓之道” , 管子心术上说: “道,不远而难及也,与人 并处而难得也。 ”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待,然莫知其极” 第一章第一章 管子四篇的道论管子四篇的道论 5 是说道又远又近,它大而广,虚而无形,象空气一样,我们虽然处在空气之中, 却看不见它,摸不着它,抓不住它,我们感知不到它但却可以认识它、运用它。 如何运用它就是采用老子 “致虚极, 守静笃” 的方法。管子 四篇承袭老子 “静” 、 “虚”思想认为虚是天道之虚, 管子心术上说: “天之道,虚其无形,虚而 不屈,无形则无所位;无所位,故遍流万物而不变” 。指的是天道虚而无形,因 虚所以不会枯竭,因无形没有抵触,无所抵触,所以普及万物而自身不会改变。 管子心术上说: “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变则无过” , 认为天道虚,地道静。虚则不枯竭,静则不妄动,不妄动则无过失,所以无过失。 这些都是从天道之虚角度论述的,当然还可以从人道意义上来理解, 老子三 章言人道之虚是“虚其心” , 管子心术上曰: “虚者,无藏也”是对老子 “虚其心”的承袭。 “无藏”是说人在与外物发生联系时,须破除主观成见,做 到“无益无损。 ” 管子心术上说: “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 ” “虚 素”与“虚其心”相近意思。 管子心术上说: “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 神明若存,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 ”洁净心舍,打开心舍,敞开官能,去除 私欲而不妄言,道即可安处下来,杂乱之心安定之下就可按规律办事,这里“神 明”指的就是道。 管子心术上又说: “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 留处。 ”这些观点都可以认为是对老子“体道” “悟道“方法的继承,都要求自身 要“虚” 、 “静” 、 “修心静意”才能体悟、把握“道” 。虚静乃是天地自然之道, 虚壹而静,强调通过虚静达到“洁其宫”目的。四篇中“虚” 、 “静”排除私欲杂 念,要求打开耳目之门,接触社会,从而提高内在修养。体悟、把握“道”的过 程其实就是治心、修身的过程,其实在四篇中虚静之道通常用“神明” 、 “精气” 来代替“道” ,其内涵是一致的,老子天道无为思想被四篇所继承并体现在应用 到人事上,四篇中“无为”是由“道”引申而来的,它认为世界本原之道是“无 形无为”的, 管子心术上说: “无为之谓道” , “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 知道之纪”其中“不言、无为之事”都来源于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的说法。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是指万事万物“物极必反”盛极而 衰事物转变的规律,这体现老子守柔克刚、戒骄戒躁思想。 管子白心云: “强而矫者损其强,弱而矫者亟死亡;是故骄之余卑,卑这余骄” ,这是对 管子四篇研究管子四篇研究 6 老子守柔思想的推进和发展。 老子九章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管子四篇继承这一思想认为事物发展至极端必将走向 反面, “反者道之动“的观点其实就是物极必反,这就需要守静定、循物极必反 之规律使得事物不会盛极而衰,如管子白心云: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极之徒仄,满之徒亏,巨之徒灭” , 这是对物极必反的规律的深刻认识,据此在 处世态度上,要想长保处于强盛的地位就应该去强之名而守强之实,否则便会连 同强之名与实一并失去之。 老子九章强调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 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思想,在管 子白心中得以承袭, 管子白心说: “满盛之国不可以仕任,满盛之家不 可以嫁子,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指的是告诫人们不可以到非常强盛的国家去 做官,不可以把女儿嫁给极端富贵的人家,不可以与骄横暴敛的人做朋友,同样 是“物极必反“的观点戒“持满” ,与这样的人有密切的交往将自己牵涉进去后, 难免在他们的地位由盛转衰时,自己也会受到牵连而损害自己的利益,这种处世 哲学是老子“物极必反”思想朴素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为物极必 反,所以处于弱小地位的事物会更有发展前途的,所以管子白心主张处世 要谦下柔和,占据事物发展中柔弱的地位,即使达到了强盛的顶点也要对此有清 醒的认识,日慎一日,绝对不能骄傲。 管子白心又说:“去善之言,为善之 事,事成而顾反无名。能者无名,从事无事。故曰功成者果,名成者亏。故 曰孰能弃名与功,而还与众人同?孰能弃功与名,而还反无成?无成贵其成也, 有成贵其无成也。 ”处于强盛的地位就意味着将要向衰落转化,但并不是说因此 就不要达到强盛的地位,事物从弱小向强盛发展是自然规律必然。因而四篇关于 “道之反”的思想在对待事物中持有“无成贵其成也”的态度, “无成”就是在 事物发展刚开始是处于无成之名状态, 可以向强盛状态发展, 达到强盛是进入 “有 成”状态,但在强盛状态下往往会物必其反,所以为人处世要保持谨慎态度。 二、 管子四篇二、 管子四篇 之“道”之“道” 管子四篇认为,“道”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所谓“道在天地之 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都是讲“道”的普遍性。但是,在道的普遍性 中始终有某种 “隐而不显” 的东西, 能够理解和掌握道的只是很少的人。 管子 心 第一章第一章 管子四篇的道论管子四篇的道论 7 术上说:“不远而难极,与人并处而难得。”管子内业:“道满天下, 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此种思想在中庸中亦非常明确,中庸引孔子 之言:“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所以,就道存在 的范围和形式而言,它是普遍的和完善的。但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并非人人知晓 “道”的全体,“闻道”不仅存在有无之分,也有高下之别。在管子四篇看 来,并非人人都能达到对道的自觉,而且对道的自觉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此有所 谓“一家之人”、“一乡之人”、“一国之人”和“天下之人”,其最终目的是 将“以道莅天下”的责任落实到圣人身上。管子心术下云:“圣人之道, 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殁世不亡。与时变而不化,应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圣人之道,若有若无,使用它,永世也用不完,圣人的圣王之道,望之不见,用 而不尽,永远不会消耗殁尽。管子心术下说:“故圣人一言解之,上察 于天,下察于地”。圣人是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和做人的最高境界,与人字 连类的圣字,始见于西周文献。考圣字本义,与哲字可以互训。称 圣称哲 ,都是指配天的美德,而没有知能教养的意义;且圣人 、 圣 王之圣 , 哲人 、 哲王之哲 ,也都是对于氏族贵族的先公先王所加 的美德的专称,而从不用以形容一般国民性的道德。”由此可见圣人最初被理 解为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圣人不仅仅指的是最高统治者,还包 括智者、理想人格和做人的最高境界。在管子四篇看来,做人要达到最高境 界,要想具有理想人格,成为人格的典范就需要拥有“道” ,所以能成为圣人就 是要使得“道”具体化和人格化,圣人不一定处于最高统治地位,他可以得道成 为政治统治者,也可以不在王位,不是追求政治统治目标,但作为“圣王”应该 具有“圣王之道”这是管子心目中追求的政治理想。此处的“圣人”我们可以仅 把它做为得道的“圣王” 、 “君主”来讨论,普遍存在的“道”落实到“圣人”身 上即可成为“圣王之道” , “圣王”将功名利禄抛之一旁,普遍之道赋予自身,这 样的“圣王”就是我们理想中的人格典范, “圣王”即“得道者” ,他并不以追求 功利为目的,他作为英明决策者“得道” ,就能够很好的治理天下,从而使得社 会安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政通人和,也达到维护“圣王”自己的政治统治目 周翰光,朱幼文,戴洪才: 管子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第 302 页。 侯外庐等: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57 年出版,第 126 页。 管子四篇研究管子四篇研究 8 的。 “道”与“圣王”相互依存, “圣王” 、明君离不开“道” ,失去道就会失去天 下,所以他们必须要用“道”来维护其政治统治,治理国家,这就是所谓“道存 政通,道亡政息” ;其次, “道”离不开圣王, “道”不是有形的存在,它是虚无 无形的存在方式,只有靠“圣王”管理国家、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运用它方可实现 “得道” 。其实“道”成为“圣王”维护统治、管理人民的工具和方式。 “圣王” 得道治理国家, “道”成为统治的手段,同时“道”也限制“圣王”的行为,圣 王的行为并非随心所欲的,合理的、正当的行为是由“道”赋予,不良的行为是 “道”予以抛弃的,所以“道”也成为限制、约束“圣王”行为的外在力量。可 见“道”对君主治国作用很重要,这种“圣王之道”不同于“老庄之道” , “老庄 之道”是因任自然,此处道实质是“礼” 、 “法”的具体表现。通过“道”立法为 维护君主无为之道的统治从而达到管子心目中的理想政治追求目标。 老子五章论“虚”谈的是空间上之“虚”和心境上之“虚” ,空间上 的“虚”即“天地之间,虚而不屈。 ”心静之“虚”乃是“致虚极。 ”稷下道家加 以继承衍生。空间之“虚”即上文谈及的天道之“虚” ,稷下道家将其“虚”提 升到道的层次, 管子心术上说: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 ,是 说虚而无形,称之为“道” ,这是从宇宙天道观的道之虚,虚无之道是万物之始 基。其次,道之“心境”之虚即“人道”之虚,这也是道“虚静无为”在稷下道 家得以深刻理解。 管子心术上说: “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知,彼也;其 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以此,莫能虚矣。 ”管子四篇承继老子 道虚无思想,认为虚静乃是天地自然之道,亦是人事和养生之道。虚壹而静,强 调通过虚、静、壹来达到“洁其宫”的养生目的。何谓虚?管子心术上云: “虚者, 无藏也。 ” “无藏” 指的是人在与外界事物发生联系时, 须破除主观成见, 做到“无益无损” 。 “道”存在由于万物的存在而存在,万物的存在以道为根据, 万物和道构成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体现虚无无形的道, 管子心术上 : “虚 无无形谓之道“。其次,道是目之所不能视,耳之所不能听, “道”的存在,不 同于具体事物,不见其形,不闻其声,并非人的感官所能直接把握的。 老子“无为”阐述道,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为无为,事无事” ,四 篇加以继承发展衍伸到治国、治身的认识论角度,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是统 治者若能顺任民意而不妄加欺压百姓,其结果君主做相当顺利,从而维护统治者 第一章第一章 管子四篇的道论管子四篇的道论 9 执政地位。而稷下道家将“无为”导向君主与臣子的分工职责不同上。 管子心 术上云: “心在本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 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 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又说: “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 ”道家 无为并非放任一切不管,而老子无为要求君主的作为不逾一己之本分,本含顺应 民情之意,而稷下道家则顺应时代需求,继承老子无为思想,且赋予新的内涵, 君有君的职责范围,臣有臣所应该尽力的事情,君不能代替心是九窍的主宰,它 处于“君之位” ,而九窍如同“官之分” ,处于从属的地位,君臣各处其职,各司 其职,不能相互逾越。臣做臣子职责内的事情,应该充分发挥臣子的作用使其 尽其所力, 从而体现君主的权威和地位。 君有君的职责, 臣有臣的职责, 这个 “无 为”的具体所指就是不扰乱人民正常的生产活动,使民能有为了。只有“心处其 道” ,保持虚静“无为”才能做到发挥“制窍”主宰作用,这还需要“去欲”即 去掉各种私欲成见,破除以自我中心,使内心保持如明镜止水般的虚静无为。从 另一个侧面看, “心术”中“无为而制窍”是指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心与九窍 关系是“君之位”与“官之分”的关系。君主无须事事躬亲,只要掌握立法、用 人等决策权就可以了,君主立法出令、制御臣子而无须代替臣子办实事。这与老 子无为是有区别的,其中管子四篇道之无为有援法入道的哲学思想,君主无 为臣下有为,但君主要依照法规,不可越权行事。因此,稷下道家将“无为”引 进“刑名法治”思想,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进一步的发展创新。 “静因之道” 出自 管子 心术上 , 可以理解为是稷下道家学派的认识论。 “静因之道” 中 “静” 指的是摒除个人主观之臆断, 即避免先入为主的预设立场; “因”则是因循顺应,因顺事物本来之情状。 管子心术上曰: “是故有道之 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 管子心术上云: “是以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敌。其应也,非所设也,其 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 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 管子心术上指的“静因之道”是君子的处事 应物的方式。 “因” , 管子心术上中解释为无为之道, “无为之道因也,因 也者,无益无损也。 ” 管子心术上篇先从天地之自然属性上论证静、虚乃天 池万兴: 管子研究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出版,第 108 页。 管子四篇研究管子四篇研究 10 地的特征。 管子心术上说: “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 ”这里的“名” 就是“因”的意思,都是指根据事物本身的形状而言的。 管子四篇继承并发 展了原始道家“主静” 、 “静曰得命”的思想,提出了“静因之道”的认识论。 “静 因之道”为: 管子四篇哲学从动静关系上论证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以 “虚”为本。 “天曰静,地曰虚” 。动与静相比,动有不足之处:“摇者不定,躁 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 ,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静与虚在管子中静 即是虚, 虚即是静。 虚和静都是用来形容包括人在内的作为世界整体的本源。 老 子十六章指出要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而管子 四篇哲学中,虚是与道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管子心术上云: “虚无无形谓之 道” , “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谓低忤,无所谓低忤,故遍流 万物而不变。 ”从而确立虚与静的本体地位。 管子心术上 :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 名有自己的形状,有自己一定的名称。名不超过它所代表的事物范围,事物也不 会虚出它本身的“名” 。所以虚与实要相符合, 管子心术上说: “名当谓之 圣人。 ”达到名和实的统一就是成能为圣人。 “静”是不要在事物到来之前就急躁 妄动,要无为,寡欲,安静地等待外物自己来,然后与物相感应。这是“毋先物 动者”和“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之” ,在事情没有开始前不要急躁是为了观察 事物的法则。只有保持更多的心静,才能有所得, “静乃自得” 。四篇认为情欲过 多就不能有所得,不能观察事物的法则,所以要保持静。 管子心术上说: “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是说去掉过多 的欲望,欲望越来越少了就能保持心的“静” 。静能专心,专一就会一意,一意 就能头脑清醒,就能得到至高的智慧。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原的学说,认为 万物产生于“精”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这种“精气”与“道”有着共同的属 性和作用, 管子内业 : “气道而生,生乃思,思乃知” 。而其认知方式,则是 “静因之道”的反映论, 管子心术上云: “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 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 。所谓“因”就是完全以客观事物 为依据,感知事物而后去适应,不由自己所筹划,依照事理采取行动,不由主观 择取。其实体现道以“因”为贵, “静因之道”的实质是抛弃主观成见而如实反 陈来等: 中国哲学史 , 商务印书馆 1995 年出版,第 79 页。 第一章第一章 管子四篇的道论管子四篇的道论 11 映外界事物,遵循客观规律。这种处心以静而御外物的观点,要求洁其宫(心 灵),开其门(感知),去私毋言,神明若存” ,与老子五十二章所谓“塞其 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的主张迥乎相反。 “静因”的认识准则,主张“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 ”要明智而有效地驾 驭感官,作为“智之舍”和“体之君”的“心”应当“守静处虚” 。只有“虚其 欲” ,方可使“神入舍” 。 管子内业指出“心静气理,道乃可至。 ”这里“静” 有两层意思:其一,认为主体要“虚气平心” ,使心灵排除个人对外物的成见和 个人带有主观情感色彩, 净化主观意念; 其二, 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 “感而后应” 的反映过程,不应有先入为主,先物而动意念。 管子内业云: “静则得之, 躁则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 管子白心说: “圣人之治也, 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也。 ” 管子白心说: “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 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 ” “因也者,舍己而以物。 ” “道贵因。 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 ”这些都是强调要尊重事物自身规律,按事物本来面 目去认识事物,反对先入为主的主观思想,这中“静因”对于先秦哲学朴素唯物 主要认识路线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赵宗正,王德敏: 管子研究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第 129 页。 管子四篇研究管子四篇研究 12 第二章第二章 管子四篇的气论管子四篇的气论 一、精气说一、精气说 关于“气” ,古代一些哲学著作都论及到。国语周语上记虢文公引 太史之言:“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又载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 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左 传昭公元年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老子那里, “气” 这一概念被纳入他的以 “道” 为万物本原的自然哲学体系之中, 被看作是道产生万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老子四十二章曰: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认为万物本身都 赋有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相互交合, 就可以生出万物。 又认为: “道” 有一种 “无 味”之“味” ,能给人一种最大的美感享受,那是由于“道”的本身就是“气” , 而气是生生不息的,也是万物之美的总根源。可见,在老子那里, “道”虽然是 更原始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万物之本源,但“道”和“气”也是有关联的。 另外,老子还谈到“精” ,他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二十一章 ,这些都含有精气学说的萌芽。 管子四篇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气”的思想和“道” ,提出了“精气 说” 。以心术上下篇、 白心 、 内业等为代表的稷下道家第一次提出“精 气”的概念,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成是精气。 管子四篇的精气是一种精微的 物质。物质性的“精气”(道), “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管子内 业结合起来,生成万物。这样, “道”和“气”成了同一概念,指的是构成万 物的原始材料。可见,以管子心术等篇所代表的稷下道家对“道”进行 了改造,并把生成论向构成论的方向发展。精气理论是稷下道家对道家哲学和 先秦哲学的特殊贡献。 管子中的心术上下、 管子白心 、 管子内 业四篇,以精气为中心,构成统一而独立的思想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 统论述精气的著作。 管子四篇汲取老子有关“道”的涵义,把老子的“道”发展成精气,提 第二章第二章 管子四篇的气论管子四篇的气论 13 出“精气”为万物本根的学说。认为宇宙的本源即“精气” ,宇宙万物都是由精 气产生的。 管子内业说: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 ”物之精,就是气, 故气又称精气。天地之间存在许多精气,精气产生万物。地上的草木庄稼,天 上的日月星辰,都来源于精气,甚至连鬼神都是精气的产物。精气藏于圣人的 胸中,就成为圣人智慧的来源。人类的产生也禀承上天的精气,所以又说到: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合乃生,不合不生。 ”人的 生命,是由天给他精气,地给他形体,两者相结合而成为人。精气可以修养内 心,端正形貌。人不可离开精气, “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 管子内业 。 总之, “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管子内业 。精气,指气中的精粹 部分。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精,即精微之气,它是形成天地万物及人类的 精细物质。从这可以看出:管子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为精气,因此,精 气不再是老子的“道”产生万物过程的中间环节,而直接成为万物的本原。 管子四篇又将老子的“无名”的“道”发展成为可以被意念、被心感 知的物质的气。 老子一章认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 管子内业则认为,精气虽然“不可止以力” , “不可呼以声” ,却可以“安 以德” , “可迎以音” 。 “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如果“心 静气理” ,自然“道乃可止” 。如能“修心静意”就会“道乃可得” 。正是由此认 识出发, 管子四篇将“气”看成是一种既支配着人的生命活动,又决定着人 的精神活动的物质力量。人的形体是由“气”产生的,而人的精神也同样是由 “气”产生的。所以, 管子内业说: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 合此以为人。合乃生,不合不生” 。 “气道(导)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 矣” 。 “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 。人失去精气便会死,获得精气便获生。人 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有思维和智慧。人只有形体,还不足以构成人之 所以为人的本质, 构成人的本质的东西乃是人的智慧与思维能力。 管子 内业 又进一步指出: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 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 外无邪葘。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葘,不遇人害,谓之圣人” 。可见, “精 气”存在于心中,不仅能使身体健康,而且能使人产生智慧,遍知天下,心中 管子四篇研究管子四篇研究 14 没有迷惑不解的东西,以至成为圣人。 二、气与养生:二、气与养生: 精气是生命之源,养生是为保住精气,使其扩充,积累精气使之成为“圣 人” 。在我国历史上论及养生,人们大多将目光投向老子、庄子、以及经典名著 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