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代徽州人地关系与土地经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清以降,徽州地区人口一度呈“爆炸式增长,并在道光年间达到顶峰。由于 徽州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加上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停滞不前,使该地区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不仅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同时也引发了许 多相关社会问题。鉴于此,本文拟对清代徽州地区的人口关系与地权分布作系统考 察,并希冀通过对土地经营这一人地问题凸显点的建模分析,提出解决人地关系问 题的相关见解。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份:主要探讨清代徽州地区人口数量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民生,并对控制 人口数量增长的方式进行分析。 第二部份:对清代徽州地区地权分布的变化状况及突出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 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 第三部份:在严重的人地问题下,从制度的角度探讨清代徽州地区的土地经营, 并借助模型工具对此问题做量化分析,试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人口压力地权分布土地经营博弈 a b s t r a c t q i n gd y n a s t y , w a so n c et h ep o p u l a t i o no fh u i z h o u ”e x p l o s i v e ”g r o w t h ,a n dp e a k e d a td a o g u a n gd y n a s t y h u i z h o ur e g i o nb e c a u s eo ft h ei n h e r e n tc o n d i t i o n s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c o u p l e dw i t ht h ep e r i o do fs t a g n a t i o ni nt h es o c i a l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 ,s ot h a t p e o p l ei nt h er e g i o nt o b e c o m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s e r i o u s n o to n l yf o r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g i o ns e v e r e l yh a m p e r e da tt h es a m et i m et r i g g e r e dal o to fr e l a t e d 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s i nv i e wo ft h i s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t e n d st oq i n gh u i z h o ur e g i o np o p u l a t i o n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l a n dt e n u r es y s t e m sf o ri n s p e c t i o n ,a n dt h eh o p eo fl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t h a th i g h l i g h t st h ep o i n tp e r s o nt oq u e s t i o nt h em o d e l i n ga n a l y s i s ,p r o p o s es o l u t i o n st o p e o p l er e l a t e dt ot h eq u e s t i o no fo p i n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 :q i n gh u i z h o ur e g i o nf o c u s e d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 si n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a n dt h en u m b e ro ff a c t o r sa f f e c tt h ep o p u l a t i o nf o r a n a l y s i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h u i z h o ur e g i o n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r i g h tt oc h a n g e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s m i e n tf e a t u r e so ft h es i t u a t i o na n dt oa n a l y z ea n dd i s c u s st h ec a u s e s t h et h i r dp a r t :t op e o p l ea tas e r i o u sp r o b l e m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s y s t e mo f t h eq i n gd y n a s 够h u i z h o ur e g i o n ,l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u s em o d e l i n gt o o l st od o 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nt h i si s s u e ,t r y i n gt os o l v et h i sp r o b l e mc o n s i d e r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n e w k e yw o r d s :p r e s s u r eo np o p u l a t i o n l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l a n do w n e r s h i p g a m i n g i i 硕士擘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珊尾佝 一 日期:砷年孓月二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 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抓芬向 导师签名: 掰t 如钐 竺盈篡竺二三羔王二二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重途塞堡童卮进卮! 旦圭生;旦= 生i 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 日期: 嘏后而 “年 1 歹月,1 日 导师签名: e l 期: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 一) 选题意义 绪论 “人口,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川而人地问题,是指一 定时空中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产生矛盾、从而导致的生存危机。即农耕土地面积满 足不了人口再生产的需求。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耕土地的垦种面积是一定的, 所以人地冲突就集中表现为因人口再生产所产生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早在春 秋时代,管仲便说过:“地大而不为,命约土满。人众而不治,命约人满。”2 就是说, 社会经济要发展既不能“土满”也不能“人满”,而是要保证人口与土地在数量上 达到一种平衡,人口不足难以从事开发和充分生产,人口过剩又会出现人多地少, 社会普遍贫困化,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比例的均衡与否与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1 8 - 1 9 世纪时,西方经济学界就提出了一系列有关 人口问题的理论,最有影响的莫过于英国学者马尔萨斯提出的人口理论。他认为: “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如没有限制,人口是呈指 数速率( 即:2 ,4 ,8 ,1 6 ,3 2 ,6 4 ,1 2 8 等) 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线性速率( 即: 1 ,2 ,3 ,4 ,5 ,6 ,7 等) 增长。由此可以推论:如果不对人口数量进行控制,地 球上的资源、所生产的食物将被很快消耗殆尽,人类最终不得不因为资源枯竭而灭 亡;由于人口增长数率远高于生活资料增长率,因此人口的过度增长必然带来人口 过剩,造成人们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反过来也会抑制人口的增长。 3 此外,英国经济学家坎南也说:“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人口既不要太多也,不要 太少,一个合适的人口数目,就能获得按人口分配的最大收入。4 所以,人口的数 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缘于此,对于人口的研究也 历来成为社会学科中了解、剖析社会问题的切入点。 在徽州地区,自清代以来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的同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 生产并没能以相应的速度发展,于是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就突显出来了。在严重的人 口问题之下,如何控制人口? 如何解决人地问题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成为2 0 世 1 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l 页。 2 管予,霸_ f 篇。 3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 9 9 2 年。 4 吴忠观:当代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3 9 3 页。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t e s i s 纪困绕着相关学者的个难题。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便在于希望能以此引玉之砖, 迎来学界更多的在此问题上的思考。 ( 二) 学术前史 清代徽州人地问题的研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成为学界的热点。这主 要源于五十年代在徽州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得这一地区保存了千 余年鱼鳞图册、黄册、土地产权交易契约、土地租佃契约、民间借贷契约、宗族乡 规、商业规范等反映地区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文书被大量发现并流传,这些史料不仅 真实性高而且连续、完整,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原生态史料基础。九十年代 初,花山出版社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按年代顺序重新影印整理,分四十册进行 了出版,详尽的收录了自宋代以来大部分徽州地区的文书史料。此外,对徽州地区 原始文书进行汇编的资料类著作还有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 第一辑) (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年)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 第二辑) (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 以及包含有部份徽州地区相关文书的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 释(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等,这些汇编类资料的面世为后世研究者对徽州 地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大量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学界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改革 开放以来,首先是由叶显恩所著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安徽人民出版 社,1 9 8 3 年) 一书的问世,该书涉及了徽州地区人口、土地、文化等各个方面,成 为近三十年来对徽州相关问题研究的代表之作。此后,章有义出版了明清徽州土 地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 一书,他开始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微观, 用微观的视角分析乐徽州地区的地租、地租率、粮食产量等问题,并对前人通过宏 观视角研究得出的轻率结论表示质疑,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微观 视角的研究方法也逐步成为之后研究徽州问题的主流。沿着这一思路,学界出现了 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大致如下:彭超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 土地价格与地租(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8 8 年第2 期) ,他再次对徽州地区的 土地价格及地租进行了量化分析;刘淼的清代徽州祠产土地关系以徽州歙县 堂樾鲍氏、唐模许氏为中心( 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1 年第l 期) 利用徽州文书, 尤其是族谱对与清代两淮盐商有密切关系的徽州歙县棠樾鲍氏、唐模许氏宗祠产业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考察祠产的来源、结构以及租佃关系和地租分配等方面, 指出在清代徽州地区以祠产等宗族名义所有的土地数量在地权分布中占有重要地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i e s i s 位;江太新、苏金玉论清代徽州地区的亩产( 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3 年第3 期) 通过对大量租佃契约中地租额数据的分析,来探讨清代徽州地区的亩产量,得 出在这一时期徽州地区的亩产量呈递减趋势;陈柯云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 安 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9 6 年第2 期) 通过对徽州族产向祠产转化的过程的分析, 探讨了徽州地区“穷村乡,富祠堂”这一现象在乡村社会中的双重影响;刘淼中 国传统社会的资产运作形态关于徽州宗族“族会 的会产处置( 中国社会 经济史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 通过对徽州千年文书中大量的宗族“族会文书进行 考察,探讨了徽州宗族族会产业形成、处置、制度及社会经济关系等问题;唐力行 徽州宗族研究概述( 安徽史学2 0 0 3 年第2 期) 则是对近年来有关徽州宗族研 究作了一次全面的学术回顾和总结;赵赞纳税单位“真实 的一面以徽州府 土地数据考释为中心( 安徽史学2 0 0 3 年第5 期) 认为徽州特定时期的纳税单位 能够反映“真实的耕地面积;李琳琦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 安徽师 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5 期) 论述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宗族子弟进行教育的各种 措施和经费来源。此外,还有张雪慧土地典卖税契制度考略( 平准学刊第4 辑上册,1 9 8 9 年出版) 、寺田浩明日本对清代土地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中 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 、臼井佐知子论徽 州的家产分割( 近代中国第2 5 号,1 9 9 5 年1 0 月) 和徽州家族的“承继 问 题( 9 5 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 、赵赞、满志敏、 葛全胜徽州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1 5 0 ( - - - 1 9 0 0 ) ( 复旦学报2 0 0 2 年 第5 期) 、鲁艳明清时期徽州商业资本对徽州地权的影响探析( 池州师专学报 2 0 0 3 年第2 期) 等等,这些作品都利用徽州千年文书对徽卅i 地区的人地问题及土地 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成果丰硕,不能一一罗列,这些成果在各自研究 领域都称得上是精深之作,为后人系统研究徽州社会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 三) 创新与不足 本文就清代徽州地区的人地问题及土地经营做相关探讨,其中包括人口压力、 地权分布、土地经营制度分析等。作为仍在继续观察和积累阶段的硕士毕业论文, 不敢奢望于异人的创新。只是希望在国内有关研究相对匮乏和不完善的情形下,起 到桥梁性的作用。本论文对清代徽州地区人地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人口压力、地 权分布及土地经营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往的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研 究时,往往只选取其中某一方面,因此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本论文试图弥补这一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不足。笔者认为:在对人口、土地问题的研究中,首先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因为 两者是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避开一者谈另一者往往显得片面;其次对土地经营 的研究,因为它既是人地这两者的连接点也是问题的凸显点,更是研究人地问题的 意义所在。所以只有将人口问题、地权分布、土地经营这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研究,才能对这一问题产生、影响和解决对策作出深刻又全面地认识。此外,从史 料出发,以经济学中理性投资者的视角来分析农地租佃双方进行自身投资策略选 择,分析其中冲突并探寻解决的途径,是我对清降以来农村人地关系问题更深层的 理解。 由于本文是一种长时段的探索性初步研究,加上我的学识和能力不及,因此文 中的不足之处不少。主要表现为:首先,在清代数百年的时间里,有关人口数量、 地权分布数据没有专门、可靠的统计数据,因此只能就现有的资料来作为相关研究 的出发点,甚至通过转引一些间接的资料来做出相关推论,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文章的说服力;其次,对于人口、土地等数据的记录,各史料间的差距甚大, 虽然做了一定程度的考证,但仍显不足,因此有些相关的探讨难以深入;第三,土 地经营制度的选择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它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多学科的很多理论和方法。以我目前的学术水平而言,很难对其准确的予以评断与 把握,本文仅以制度的角度对其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租佃博弈模型难免偏 颇,使文章缺乏足够的理论深度。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清代微州的人口问题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压力 徽州古称新安,秦时置郡,至今已2 2 0 0 余年。徽州之名,始于北宋宣和三年 ( 1 1 2 1 年) 改歙州为徽州。所辖地域,自唐大历五年( 7 7 0 年) 废北野县归歙县至 清末,历千有余年一直前后相承,统“一府六县( 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 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 。 清代中前期,由于人口统计依旧承袭f i 朝编审人丁的旧制,因而也沿袭了前朝 人口统计中只有丁或丁口的数据,而户的数据几乎就不上报了。地方志中所记载的 也完全是赋役的份额,必然与实际人口数相去甚远。自康熙五十一年( 1 7 1 2 年) 颁 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后,徽州的丁赋份额才被固定下来。此后,雍正年间 ( 1 7 2 3 - 1 7 3 6 ) “摊丁入亩 政策的推行,才使得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完成了地丁税合 一的税收制度改革,至此“丁 的实际意义与户口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关联,“丁就 像土地一样出现了分厘之类的小数,完全成为一种赋税的单位。1 人口统计也遵循 新章开始出现了户和口的记录。如表一: 表一:清代徽州地区户口统计示例表2 年份 单位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资料出处 顺治十四年 丁 7 2 6 4 76 3 7 9 53 2 2 61 7 7 0 11 0 2 6 91 0 2 6 9 道光徽州府 ( 1 6 5 7 年)志卷五。 康熙五十年 ( 1 7 1 1 年) 丁 7 5 1 4 66 5 9 3 13 2 9 9 81 9 5 7 21 2 8 2 91 1 1 0 0 同上 道光婺源县 户 4 2 8 5 32 2 9 9 3 志卷一一; 乾隆( 1 7 3 6 -嘉庆黟县 1 7 9 5 年) 志卷九;嘉 口1 4 2 1 9 01 2 6 1 4 51 7 1 1 4 6 庆绩溪县 志卷三。 1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 3 6 8 1 9 5 3 ,三联书社,2 0 0 0 年版,第3 7 4 1 页。 2 刘和惠、汪庆元:徽州土地关系,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第2 6 2 7 页。 5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同治祁门县 户3 1 4 4 5 3 3 6 0 5 志卷一三: 嘉庆( 1 7 9 6 -嘉庆黟县 1 8 2 0 年) 志卷九;嘉 口 4 8 6 7 2 42 4 6 4 7 81 9 3 1 6 1 庆绩溪县 志卷三。 民国歙县 道光( 1 8 2 1 - 户1 1 4 9 5 03 1 7 5 7 志卷三:同 1 8 5 0 年) 治祁门县 口6 1 7 1 1 14 7 0 2 7 9 志卷一三。 民国歙县 户5 7 4 7 72 3 1 3 61 9 0 9 7 志卷三;同 同治( 1 8 6 2 -治祁门县 1 8 7 4 年) 志卷一三; 口 3 0 9 6 0 41 0 0 2 4 95 3 9 6 7 同治黟县 志卷九。 通过对上表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首先,康熙五十一年( 1 7 1 2 年) 改革全国的赋税制度,将全国的丁银税额以定 额的形式固定下来,往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 据道光徽州府志所载的这 一时期统计的徽州人丁总数为2 1 7 5 7 6 ,全国人丁总额为2 4 6 1 万多,徽州人丁数约 占0 8 8 9 6 。到了雍正五年( 1 7 2 7 年) 又实行“摊丁入亩、“地丁合一,将丁银摊 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实现了人丁数与赋税的脱钩,乾隆时期这 些政策被继续推行。这样丁税被废除了,长期以来为了避税而隐匿户口的现象必然 大大减少,因此康乾两栏中记载的数据较为可信。 其次,同治祁门县志所记载的嘉庆、道光年间的人口数据可能有误。将嘉 庆以前、道光以后的记载综合起来看,再比较同一时期徽州地区六县中他县的人口, 发现祁门县人口数历来较少,人数与黟县、绩溪相近且远不及歙县和休宁,嘉道时 期此地并未发生什么重大事件,因此不会出现人口爆炸性增长以致超过4 0 万。按 正常的人口增长率,此时祁门的人口数大致和黟县人口数相当,约为2 5 万左右。 因此,我觉得在梁方仲先生的著作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所引用的 清嘉庆二十五年( 1 8 2 0 年) 统计的“徽州人口总数为2 4 7 4 8 3 9 万”,这一结论有待 商榷。 再次,嘉庆、道光年间休宁县人口数据缺失,在历史上的徽州六县中,休宁是 清圣祖实录卷2 4 9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 6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仅次于歙县的人口第二大县,同时其人口数远高于其他四县。而黟县嘉庆时人口即 为2 4 6 4 7 8 ,因此估计嘉道年间休宁县的人口数约为3 0 万以上,据此推算,道光年 间徽州六县的人口总数约1 8 0 万人左右,其中包括侨居外地经商的人口。因为“徽 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州诸郡,以及江西至南昌,湖广之汉口, 远如北京,亦挈其家属而去。1 这些侨寓外地的商人户籍都在徽州。 第四,咸丰、同治年问徽州人口数跌入低谷。因为咸丰四年( 1 8 5 4 年) 太平天 国进军祁门,自此清军与太平军在徽州境内交战长达十数年之久,战火使得徽州人 口大减。如歙县在道光年间进行人口登记时,总计人口数为6 1 7 1 1 l 口,而到了同 治八年( 1 8 6 9 年) 仅剩下3 0 9 6 0 4 口,减少了近5 0 。直至民国年间“虽经数年生 息,而较之道光年间,户仍不及。2 甚至到1 9 8 7 年歙县人口登记为5 7 8 8 1 5 人3 ( 不 包括迁徙在外的人口) ,仍未达到清道光时的人口数。 以上的估算无法十分准确,但大体可以看出清代前期至道同年间徽州的人口增 长了数倍,而农田开垦却早已如时人所言“地力已尽 ,人均耕地面积大约从清初 2 。6 6 8 亩左右下降到道光年间的1 0 5 8 亩。4 可是这一时期的徽州地区农业生产力并 未出现大的变革,再加上人均生产资料的减少,因此产量并未出现明显提高,那么 人均实际消费的粮食数量必然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减少。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增加 的人口只能通过消费更多的杂粮而生存,这又势必促成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围湖造 田等现象,同时也不断增加原有农田的复种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对地 区生态造成的破环也日益加重,旱灾、涝灾等灾害的频发也就不可避免了,这又进 一步加深了地区的人口危机。虽经咸丰战乱之后压力有所缓解,但至光绪时此种景 况又迅速恢复,“岁概田所入,不足供通邑十分之四。由是,人口压力带来的生存 困境同趋严重。 可是在此压力下,清代徽州地区的农户家庭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多使生存陷入困 境,另一方面却又不断使家庭人口增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对看似矛盾的社会问 题呢? 据分析原因在于,当农业生产力并未获得突破性进步、单个劳动力产能几至 极限时,想获得更多的口粮,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并寻求更多土地耕种,才能 使生活得以维持。就个体农户而言,如何在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不适的徽州地区立足, 如何在生存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人丁数量,成为了一个充分且必要的条件。再加上 清代政府实施的系列为人口松绑的政策,使徽州人口在短短百余年里便增加数 1 康熙徽州府志,卷二风俗。 2 民国歙县志卷三。 3 徽州地方简志,黄山书社,1 9 8 9 年版,第4 6 5 页。 4 道光徽州府志,卷五。 5 光绪婺源县志,卷三风俗。 7 、k ,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t i e s i s 倍,相比而言新垦田地量却微乎其微。所以,归根到底,这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就 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冲突的必然结果。 此外,人口的过度增长,对个体家庭也会带来巨大影响,家庭析分越来越多而 且间隔年限越来越短,使得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村经济结构越来越分散,户均耕 地面积越来越小以致生产效率低下、生活更加艰难。同时,对整个地区社会结构、 文化习俗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剩余人口无处消化,于是乎徽州“小民多执技艺, 或负贩就食他郡者常十九,人口的压力也成为清代徽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清 代徽州流行的弃婴、溺婴习俗带来的人口比例失衡以及由于人地冲突加剧导致的社 会结构中各阶层的长期动荡等等。总之,人地问题贯穿着整个清代徽州社会方方面 面,下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第二节人口压力与生活水平 在现存的徽州地方县志中记载了大量的租簿,它不仅反映了地块的大小也明确 记录了地租的租额。那么,如果在了解这清代该地区平均田租率的前提下,便可以 通过租簿的记录对这一时期的农田产量以及农户生活水平做出较为准确的估测。但 是这种估测也并非对每种租簿都适用,需区别看待。例如下面是一幅光绪三十三年 ( 1 9 0 7 年) 的租簿,为了便于观测摘录其中税亩近于1 的1 0 组数据,见表二: 表二:光绪三十三年租簿1 摘要 佃户税亩定额定折( ) 实交 下欠注要 吴年 0 9 硬租1 8 斗6 52 斗1 升9 斗6 升 吴长安 1 1 0 5 硬租1 8 斗6 51 1 斗7 升 收讫 毕灶禄 o 9 时租2 1 斗6 升6 05 斗6 斗2 升 代完粮1 7 6 斗 毕顺喜 1 0 1 时租2 5 斗 6 0 9 斗3 升3 斗7 升 代完粮2 斗 程顺发 1 0 0 时租2 4 斗5 07 斗8 升2 斗2 升 代完粮2 斗 黄起福o 9 0 时租2 1 斗6 升 5 55 斗5 斗 代完粮1 8 斗 程高元1 0 0 时租2 5 斗 6 0 5 斗2 升7 斗8 升代完粮2 斗 江惟勤0 9时租1 8 斗6 0 6 斗3 升2 斗3 升代完粮2 2 斗 张福1 0 7 时租2 5 斗7 升 6 0 7 斗3 升5 斗9 升代完粮2 2 斗 1 原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藏品号2 :2 7 8 6 5 号。转引自刘和惠、汪庆元:徽州文化全书徽州土地关系,安 徽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7 6 页。 8 。全。 硕士学位论文 m 人s t e r st h e s i s l 巫:l :互 :堕亟三 三l ! 至三圃i 兰i 三 i 在整个清代,徽州地区的农田租制绝大部分都承袭明朝旧制实行的是定额租。 明朝时徽州地区的租额为:上田约十至十二秤,中田约八秤,下田约六秤( 每秤通 常为十六两,约合2 0 斤) 。1 表二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徽州农田租约里的“硬租” 和“时租 的定额相比明代已大大的提高,平均约为每亩2 0 斗左右,在清代一斗 约合1 7 斤,也就是说此一时期的亩租额达到3 5 0 斤。与前朝相比,清代徽州地区 的产量并没有出现较为显著的增长,但是农田的租额却至少上升了一半以上。因此, 表二中所反映的定额租的租额与现实肯定出现了严重的背离。 马克思说:“地租和剩余价值是一致的 ,“劳动地租转化为产品地租,从经济 学的角度来说,并没有改变地租的性质。 2 当地租的租额过高,以至于剥夺了作为 直接生产者的农户生存所必需的必要劳动,此时必然会导致社会资源和劳动力本身 的转移,从而使得整个行业的社会再生产变得难以为继。表二中所示的租额已经严 重超出了农户的承受能力,但是徽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却从没有停顿过。那么,唯一 合理的解释便是此时的定额租已经发展为虚额租。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对 自然条件有着严重的依附性,保持恒量的收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论丰歉,租 额都一成不变,显然于常理不符。章有义先生在对清代嘉道年间祁门县廖姓租簿进 行统计时也有相关论述:“3 0 年间,此廖姓租簿中所载的1 8 宗田租实收额全低于原 定,实收额占原定额比例在6 0 t 卜8 0 之问,平均比例为6 5 。3 如果遇到歉收,田 主和农户之间或监收均分或再降低租额,那么,定额租在此时普遍演化成虚额租。 在此情况下,单单通过史书中所记载的大量定额租簿似乎并不能对其产量和生 活水平进行估算。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发现,在定额租普遍转成虚租的同时也发生了 另一种定额租的演变包租制。包租制均为实额没有虚租,但是仅限于水利条件 优越,旱涝保收的畈田。在徽州,由于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山区,因而农田分为山 田与畈田两种,“在山谷者为山田,在旷野者为畈田 4 ,畈田是新安江河谷中的水 田,以种植水稻为主,约占总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却是地区粮食的主要来源。 也就是说,只有包租制的畈田租约才符合前文所述作为评测依据的条件。例如下面 一则包租佃约: “立租批人仇心农,今租到许名下田七丘,共计税九亩七分零,土名长丘等处。 凭中议定每年秋成,不论年岁荒歉,包纳车净干谷一百二十斗,挑送上门,子( 籽) 1 刘和惠、汗庆元:徽州土地关系,安徽人民h ;版社,2 0 0 5 年,第6 9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今集,第2 5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版,第8 9 0 - 8 9 5 页。 3 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7 4 7 5 页。 4 间治1 : 1 q - 县志,卷一二水利。 9 硕士学位论文 m 人s t e r st i i e s i s 粒不得欠少。如有挂欠不清,听凭起业另招耕种,无得异言。恐口无凭,立此租批 为照。 道光十六年十二月日( 具名略) ”1 只有在这种形式下,定额租才是真正的“定额”。由于包租制只适用于旱涝保 收的畈田,那么,它所反映的情况即为徽州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上限水平。如果对 包租制下的产量和租额进行测算的话,便可以对徽州地区农田产量的最优状态有所 了解。下面以表三此为例来具体分析: 表三:晚清徽州歙县西乡亩租额文约2 亩租额 年份佃人亩数包租额( 斗) ( 斗) 道光十六年 仇心农9 7 谷1 2 0 1 2 3 7 ( 1 8 3 6 年) 同治十二年 洪联益 l - 6 谷1 6 ,麦3 2 1 2 ( 1 8 7 3 年) 同治十二年 洪允授o 4谷4 ,麦0 81 2 ( 1 8 7 3 年) 同治十二年 洪允令 2 2 谷2 2 ,麦4 4 1 2 ( 1 8 7 3 年) 同治十二年 洪茂守 0 6 谷6 0 ,麦1 2 1 2 ( 1 8 7 3 年) 光绪三十三 张尼姑 1 7 谷1 7 ,代完税粮3 4 1 2 年( 1 9 0 7 年) 按照当时度量的惯例,一斗合计1 7 斤。亩租额平均按1 2 斗计算,相当于2 0 4 斤。且包租额通常占亩产总量5 0 e 6 - 6 0 ,若按5 0 计算则亩产约4 0 0 斤,按6 0 计 算则亩产约3 4 0 斤,取平均值为3 7 0 斤亩。也就是说,通过此文约反应出这一地 块的年亩产大概在3 7 0 斤亩。但此田为包租制畈田,属于徽州地区农业生产状况 的上限水平,而徽州地区耕地多为丘陵山田,该地区的“土质以黄壤和花岗岩为主, 1 原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藏品号2 :2 3 5 7 0 。转引刘和惠、汪庆元:徽州文化全书徽州土地关系,安徽人 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7 8 页。 2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辑,第八类,租田地文约。 l o : 硕士学位论文 m 人s t e r st i i e s i s 土层稀薄、肥力较低,这与以水稻土为主的畈田区域有较大差别。 1 因此,在徽州 地区占大部分的山田产量显然不及此水平,因此清代徽州地区亩产应在3 7 0 斤亩之 下。 据江太新依照清代地主租簿记录的实收额,综合不同时段、地域资料取平均单 位产量而得出“徽州地区清代的亩产量是在3 2 8 斤上下,对照上文的估算,其结 论是较为可信的。时人稻谷折米率为7 成,若将3 2 8 斤亩产谷麦折算成口粮,约为 2 3 0 斤亩。清时江南农村一个农夫一般能耕作1 0 亩左右的农田3 ,1 0 亩农田即得口 粮2 3 0 0 斤。在清代,一般概念是平均每人每日食米1 升,月食3 斗4 。补农书中 所记农民口粮标准是,“凡人计腹而食,日米一升,能者倍之。雇工口粮是每人 每年“吃米五石五斗,每日吃米1 5 2 升。此外,方行等学者在著作中也论述道, 江南地区的农户多为核心家庭,由夫妇及子女组成,至少有l 2 个成年劳动力属 于所谓“能者倍之 之列,5 口之家大小口牵算,平均仍可每人日食1 升,符合江 南“大口小口,一月三斗”的民谚。5 大小口平均每月需口粮1 5 斗,约2 5 0 斤,一 年则需约3 0 0 0 斤。如果算上徽人平时干稀、粗细粮搭配的实际,总的来看产量仅 仅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和再生产,难以留有存粮。 上述估算结果为徽州地区平均生活状态,且为最正常年景的情况。倘若遇上天 灾、战祸亦或是家中人口较多、中下田及山田所占比例过高,必然会发生生活困难, 甚至口粮不济。那么,地区粮食的供给必然严重依赖他地接济。史书记载:“粒米 是急,日仰给东西二江,旬日之艘未至,举皇皇枵腹以待,“一日船不至,民有饥 色;三日不至,有饿殍;五日不至,有昼夺。 6 更有诗词写道:“山田力薄半无泥, 养的爷娘子又啼。此地年丰休便喜,须将水旱问江西。7 说的便是此种情形下,徽 州口粮严重依赖江西等地的接济。由此,可对清代徽州地区的人口压力及生活状况 管窥一斑。 。 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了粮食的匮乏,导致广大徽州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当低下这 在徽州人民日常的衣着和饮食上也可以得到证映: 衣着上,徽州人民尚好俭朴,虽贫富有别但大体“所服不过布素”8 。如绩溪 1 安徽植被协作组:安徽植被安徽十壤分布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6 页。 2 江太新:论清代徽州亩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3 年第三期。 3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六0 ,补农书下;俞樾:川沙厅志,卷四。 4 张研:清代农家收支研究,中华文史网,经济史专题研究。 毋q 址:h t t p :w w h i s t o r y c h i n a n e t c n s q s y j z t y j j j s 0 3 0 6 2 0 0 6 1 6 2 3 1 h t m l 5 方行、经君建、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2 年,第2 1 7 7 页。 。康熙徽州府志,卷八二江指新安江和阊江。 7 嘉庆黟县志卷1 6 艺文诗。 康熙徽州府志,卷二舆地志下风俗。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r st h e s i $ 民情之习惯中记载,绩溪风俗俭啬,还保留着古风。道光、咸丰年间,衣必土布, 用必土货。当地人的好尚,只是看重那些朴实、坚固的布料。男之服饰“俱穿 布,衣帛者百不一二。夏穿土葛布、土麻布,穿夏布者少,穿纱绸者更少。冬则穿 粗布,如常熟布、余姚布,富而老者穿棉袄,次穿夹袍,裘不多见。有护膝而无套 裤,背心尔外,幅俱有袋,谓之银衣。幅短少袖狭,冬用毡帽、布鞋礼服布与羽毛 居多”:女之服饰“头盘高髻,首饰尚珠钗铒簪环,金少银多,其上必饰以珠。 式朴古,不取华巧,所戴不过三件。服俱用布,袖狭而幅短,鞋绣花。行礼无外套, 穿殊青布褂、殊青布裙,即有各种华衣,亦不肯穿”1 。地处偏僻的婺源更是“钗 荆裙布,不以金银珠翠为华。 2 不仅如此,在徽州的士家大族为了避免役使的佃仆、 奴婢在衣着上不节俭,专门制定了限制和约束条规。例如休宁县茗洲吴氏家族在光 绪十五年( 1 8 8 8 年) 制定了葆和堂冠婚丧祭及扫墓差遣各仆条规衣衫酒席,对 仆役下人的衣着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佃仆只宜小心安分从俭,无论男女老幼皆 布,绫罗绸缎不许着,大红纬帽及珠簪火烧金笄不许戴。如违,取咎。 3 由此可见, 在徽州社会不论男女、不论贫富都有着较为牢固的节俭生活观,也可以说这种俭啬 之风的形成是严峻的生存压力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一种较为具体的体现。 徽州人在饮食上也是如此。在清代徽州地区“贫者日再食,富者三食,食唯馇 粥,客至不为黍。家不畜乘马,不畜鹅鹜,其啬日日以甚。 这些在晚清的调查中 也得到证实,在歙县:“产米常供不给求。东西两乡又能输其羡于邻境,唯南 乡与北乡之黄山,家家多种苞谷以自食。非小康之家,几不易得米面为常食。商铺 有定律,月四餐、六餐而已。肉食用猪,食牛羊者绝少,鳞族羽属亦不多得。寒素 家风,以蔬豆为常用品,如新洲之萝卜,葛塘之白菜,问政山之笋,皆绝美。市中 所制豆腐,亦远胜他处。有毛豆腐者,乃江、浙各属所未有,惟卫生家不取焉。富 有者早起,喜食盐煮蛋,且用以供客,酒则土酿与购自他省者参半,皆力薄,而性 烈无深醇者。 ;在休宁,“市人一日三餐,而苦者减其一。帅;婺源亦是如此,“ 民家多以豆作饭,其状颇为艰难困苦。 6 有首民谣谓之:“一担荞麦三担芋,萝卜青菜凑凑数,年前不要开谷柜。 这便 是清代徽州人民生活水平的真实写照。也正是由于这种严重的生存压力,造就了徽 1 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 2 法制科绩溪风俗之习惯服饰,黄山书社,1 9 9 7 年,第6 1 6 - 6 1 7 页。 2 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 2 法制科绩溪风俗之习惯服饰,黄山书社,1 9 9 7 年,第5 9 6 页。 3 光绪休宁茗洲吴氏 之葆和堂冠婚丧祭及扫墓差遣各仆条规衣衫酒席, 转引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3 3 2 - 3 3 3 页。 4 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 2 法制科歙县风俗之习惯饮食,黄山书社,1 9 9 7 年,第5 8 2 页。 5 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 2 法制科休宁风俗之习惯饮食,黄山书社,1 9 9 7 年,第5 8 9 页。 。詹亡相:畏斋日记,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2 5 7 页。 1 2 :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人至勤至俭的优良品质,“在徽州各地的宗族谱牒中,劝谕子孙后代勤俭节约始终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1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口压力带来的生存危机已经蔓延 到徽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节人口压力与人口控制 当人口压力成为地区发展的桎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降低,各种社会矛盾也 开始被逐步放大,这时,对人口增长进行控制也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历史上各地区 控制人口增长的方式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即预防性控制与现实 性控制。前者比如计划生育等,通过降低人口的出生率来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后 者例如通过战乱、灾荒、溺婴等方式,减少已存在的人口。在清代徽州地区,以现 实性抑制模式为主。其主要形式包括自然灾害、战争和溺婴等导致人口死亡率上升 的方式。 ( 一) 自然灾害 如上文所述,徽州地区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地区生活水平低下,因此民间日常 生活中的积贮能力十分有限,当遇到自然灾害、疾病和战争时,必难逃一劫。 可偏偏徽州地区又是一个灾害多发区,据1 9 9 5 年编纂的歙县志中记载, 清代该县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明朝时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约为8 年一次,但至清代已 发展到不足6 年一次了。具体情形,见表四: 表四:明清徽州歙县自然灾害统计表2 灾情水灾次数旱灾次数水早并发次数其他灾害次数总计 明1 31 2363 4 清 2 11 31 34 7 由表四可见,在清代,除了“水旱并发次数 较明代少,余者次数皆高于明代。 尤其是“水灾”和“其他灾害的次数近乎其两倍。歙县是徽州六县中各方面条件 均属优等的地区,为清代徽州府治所在地。歙县的境况尚且如此,其他五个县的情 况便可想而知了。 1 卞利:徽州民俗,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第8 4 页。 2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忐,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1 3 、- ,一, 硕士学位论文 m 人s t e r st h e s i s 表四中显示,水、旱灾害在徽州地区发生的频率最高且影响也最深。这与当地 的地理、气象环境密切相关。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山区,境内多山,“东有大 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阿巨”1 ,“其险阻四塞几类蜀 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中世以来兵燹鲜焉 2 。且所辖各县境内皆 有河流,几成扇形分布,较为分散,大型的河道主要有属于鄱阳水系的阊江、北上 巢芜的青弋江还有连通苏杭的新安江等,此外还有诸如横江、休宁河、丰乐河、富 资河等十数股中小型河道。再加上“整个徽州地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秋短 冬夏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 5 5 - 1 6 4 ”。3 降水量丰富,年降水量平均 在1 4 0 0 毫米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煤矿井下爆破证模拟考试题库及煤矿井下爆破理论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病历书写规范、值班与交接班制度考核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医疗安全与风险防范》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学国内安全保卫专业题库- 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培养
- 2025年大学劳动教育专业题库- 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化素养水平
- 2025年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法学专业综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金融行业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技术标准与认证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
- 2025年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期货市场法律法规真题模拟集
- 2025年大学融合教育专业题库- 心理学在融合教育中的作用
- 上海市静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
- TPM管理知识培训
-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地市级)
- 关于无梁楼盖和梁板式楼盖经济性的比较
- 第十四杂环化合物
- RB/T 306-2017汽车维修服务认证技术要求
- 《数学软件》课程教学大纲
- 《细胞工程学》考试复习题库(带答案)
- 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歌曲《哈哩噜》课件
- 第六讲:RCEP服务贸易与投资解读课件
- 展筋丹-中医伤科学讲义-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