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论文)苏州澄湖地区史前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pdf_第1页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论文)苏州澄湖地区史前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pdf_第2页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论文)苏州澄湖地区史前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pdf_第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论文)苏州澄湖地区史前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pdf_第4页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论文)苏州澄湖地区史前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论文)苏州澄湖地区史前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 1 0 2 6 9 ) m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2 0 1 0 s t u d yo np r e h i s t o r i cf l o o de v e n t sa si n d i c a t e db y s e d i m e n t a r yr e c o r d sf r o mc h e n g h ul a k e ( s u z h o u ) c o l l e g e :s c h o o lo fr e s o u r c e s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s d e p a r t m e n t :g e o g r a p h y s p e c i a l t y :q u a t e r n a r yg e o l o g y m a j o rf i e l d :g l o b a lc h a n g e s r e g i o n a lr e s p o n s e s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 x u e r o n gd a i g r a d u a t e :l i a n gd a i n u m b e r :5 1 0 7 0 8 0 1 0 5 8 s h a n g h a i ,c h i n a m a y , 2 0 1 0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苏州澄湖地区史前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西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 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犁 日期:叫d 年彳鄢同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苏州澄湖地区史前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 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础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 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 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 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 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宰, 于年。月同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翩签名一 名望圣 矽,9 年易日矿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 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术经上 述部j 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川 上述授权) 。 趣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郑祥民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主席 蒋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成员 毕春娟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成员 摘要 通过对苏州澄湖湖底古湖沼洼地s c 5 孔的粒度、磁性参数、活性铁、有机 质、有孔虫等古环境指标实验测试分析,结合相邻s c 4 孔的a m s1 4 c 测年,本 文对太湖平原全新世早一中期的沉积环境特点进行了探讨。初步结论如下: ( 1 ) s c 5 孔所在的古湖沼洼地是以末次冰期晚期形成的风尘堆积( 硬粘土) 为基底,记录了全新世中期( 约7 0 0 0 a b e 6 0 0 0 a b p ) 的沉积历史。其中 6 8 0 0 a b p 一6 3 0 0 a b 。p 为全新世大暖期的极盛期,以发育泥炭( 或泥炭质) 沉积为 主;之前和之后均以淡水湖泊沉积为主,因而总体属淡水湖沼平原环境。 ( 2 ) 3 5 0 0 m 为全新世中期沉积,大约形成于7 0 0 0 a b p 6 0 0 0 a b p ( 1 4 c , 未校正) 。全新世中期海侵在本区只局限于古河道s c l 孔地区。s c 5 孔全新世中 期沉积环境经历淡水湖泊沼泽一湖泊演变过程,可划分成:7 0 0 0 6 4 0 0 a b e , 为湖泊堆积,随着湖泊泥沙淤积、湖泊水位逐渐变浅;6 4 0 0 a b e 左右形成湖滨沉 积环境;6 4 0 0 6 2 0 0 a b p ,堆积形成5 0 c m 厚的泥炭,为水体较浅的沼泽环境; 大约在6 2 0 0 a b p 左右,发生流域洪水,6 2 0 0 6 0 0 0 a b p 形成浅水湖泊。 ( 3 ) 在大暖期极盛期之后的6 2 0 0 a b p 前后可能存在一洪水高发期,沉积厚 度为1 0 c m ,沉积物颗粒明显变粗,多个磁性参数( 小s i r m 、z a r m 、h i r m 、z a r m x 、 s i r m z ) 出现异常偏高,标志着太湖平原地区淡水湖泊的初步形成。 关键词:磁性测量;粒度;湖泊沉积;古洪水;澄湖; 木困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湖平原湖泊地貌形成演化与人类响应模式研究 ( 4 0 5 7 1 1 7 0 ) 资助。 a b s t r a c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n a l y s i so fg r a i ns i z e ,m a g n e t i cp a r a m e t e r s ,a c t i v ei r o n ,o r g a n i c m a t t e r , f o r a m i n i f e r aa n do t h e rp a l a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i n d i c a t o r so fs c 5c o r ef r o mt h e a n c i e n tl a k eb o t t o mo fc h e n g h ui ns u z h o u ,c o m b i n i n ga m s1 4 cd a t i n go fs c 4 n e a r b y ,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d i s c o v e rs o m ef e a t u r e so ft a i h up l a i n ss e d i m e n t a r ye n v i r o n m e n t d u r i n ge a r l ya n dm i d d l eh o l o c e n e p r e l i m i n a r y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s c 5c o r ei sw h e r et h ea n c i e n tl a k ed e p r e s s i o nf o r m e dl a t el a s tg l a c i a le o l i a n d e p o s i t s ( h a r dc l a y ) a ss u b s t r a t e r e c o r d e di nt h em i d d l eh o l o c e n e ( a b o u t7 0 0 0 a b p 6 0 0 0 a b p ) o ft h es e d i m e n t a r yh i s t o r y 6 8 0 0 a b p 一6 3 0 0 a b pf o rt h e h o l o c e n e m e g a t h e r m a lm a x i m u mp e r i o dt o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p e a td e p o s i t si sd o m i n a n t l y ;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t h ed e p o s i t i o na r et h em a i nf r e s h w a t e rl a k e s w h i c hi ng e n e r a li sa f r e s h w a t e rl a k ep l a i ne n v i r o n m e n t s e c o n d 3 5 0 0 mi st h em i d d l eh o l o c e n ed e p o s i t s ,f o r m e di n7 0 0 0 a b p 6 0 0 0 a b p ( 1 4 c u n c o r r e c t e d ) h o l o c e n et r a n s g r e s s i o ni nt h ea r e ai sc o n f i n e dt ot h e p a l e o c h a n n e ls c lc o r ea r e a s c 5c o r e sm i d - h o l o c e n es e d i m e n t a r y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r o u g hf r e s h w a t e rl a k e s w a m p l a k ee v o l u t i o n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 :7 0 0 0 6 4 0 0 a b et h el a k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 ,w i t ht h el a k es e d i m e n t ,l a k ew a t e rl e v e ls h a l l o w ; 6 4 0 0 a b pa b o u t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l a k es e d i m e n te n v i r o n m e n t ;6 4 0 0 6 2 0 0 a b p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5 0 c mt h i c k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p e a t 。f o rt h es h a l l o ww a t e rm a r s h e n v i r o n m e n t ;b a s i nf 1 0 0 do c c u r r e di na b o u t6 2 0 0 a b p f r o m6 2 0 0 a b pt o6 0 0 0 a b p a s h a l l o wl a k ef o r m e d t h i r d ,a f t e rt h eh o l o c e n em e g a t h e r m a lm a x i m u mp e r i o d ( a b o u t6 2 0 0 a b p ) ,t h e r e m a yb eah i g hi n c i d e n c eo ff l o o d s s e d i m e n tt h i c k n e s so f10 c m s e d i m e n t st h i c k e n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 an u m b e ro fm a g n e t i cp a r a m e t e r s ( ) c ,s l r m ,撙加,h i r m ,z a r m ) c , s l r m z ) a b n o r m a lh i g hm a r k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f r e s hw a t e rl a k eo ft a i h ul a k ep l a i n k e yw o r d s :m a g a e t i cm e a s u r e m e n t ;g r a i ns i z e ;l a k es e d i m e n t ;f l o o de v e n t s ;l a k e c h e n g h u ;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e jj j 乏i i i 第一章引言1 1 1 研究意义1 1 2 研究现状2 1 3 研究技术路线4 1 4 研究内容5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7 2 1 太湖流域7 2 2 潞湖湖区8 第三章野外采样与测年一1 0 3 1 野外采样1 0 3 2 岩性描述1 1 3 3 年代框架1 4 第四章古环境指标分析。1 5 4 1 粒度分析1 5 4 1 1 原j 里1 5 4 1 2 方法1 5 4 1 3 结果1 6 4 2 磁性参数测量2 8 4 2 1 原理2 8 4 2 2 方法2 9 4 2 3 结果3 0 4 3 活性铁分析3 6 4 3 1 原理3 6 4 3 2 方法3 6 4 3 3 结果3 8 4 4 有机质分析4 2 4 4 1 原理:z 1 2 4 4 2 方法4 3 4 4 3 结果4 4 4 5 有孔虫分析。4 6 4 5 1 原理4 6 4 5 2 方法4 7 4 5 3 结果4 9 第五章各参数相关分析5 0 5 1 磁性参数与粒度参数5 0 5 2 活性铁与质量磁化率小粒度参数5 1 5 3 有机碳与粒度、磁学参数5 2 第人章沉积环境变化的探讨5 5 6 1 沉积年代控制5 5 i i i 6 2 环境变化框架5 7 6 3 史前洪水事件6 1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6 3 7 1 初步结论6 3 7 2 问题与展望6 4 附录( ;! i 参考文献:7 4 j 改谢7 ; 图表目录 表1 1 布列特一色而南德全新世气候分期方案1 图1 1 研究技术路线图5 表1 2 主要工作量统计表6 图3 1 苏州澄湖围湖区钻孔分布图1 0 表3 1 澄湖湖底钻孔概况1 1 图3 2s c 5 孔岩性描述图。1 2 图3 3s c 4 、s c 5 岩性对比图1 4 图4 1 1l s l 33 2 0 型激光粒度仪1 6 表4 1 1 粒度参数统计表。1 6 图4 1 2s c 5 孔 6 3 1 t m 在不同阶段的平均值对比图。 图中误著线代表各阶段的最人值和最小值。1 9 图4 1 3s c 5 :f l 6 3 9 m 在不同阶段的平均值对 比图。图中误差线代表各阶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 9 图4 1 4s c 5 孔不同粒度组分的自分含量分布图及各阶段典型的频率分布曲线( 采用g m 为单位) 和概率累积曲线( 使用巾值) 特征,2 0 图4 1 5s c 5 孔不同粒度组分的百分含量分布图及各阶段典型的频率分布曲线( 采用1 t m 为单位) 和概率累积曲线( 使刚由值) 特征,2 1 图4 1 6s c 5 孔各层粒级组分比例分配三角图2 2 图4 1 7s c 5 孔各粒级随深度变化图2 3 图4 1 8s c 5 孔m e a n 、m e d i a n 、m o d e 粒度参数曲线。2 4 图4 1 9s c 5 孔m z 、m d 、m o 、o l 、s k i 、k g 粒度参数曲线2 7 图4 2 1 磁学仪器2 9 图4 2 2s c 5 孔磁性参数关系图3 1 图4 2 3s c 5 孔的s 2 0 m t 、s 1 0 0 m t 、s 3 0 0 m t 曲线3 2 图4 2 4s c 5 孔磁性参数曲线。3 5 表4 3 1f e 标准曲线3 7 图4 3 1f e 标准曲线3 8 图4 3 2s c 5 孔f e “、f e 3 + 、f e 2 + + f e 3 + 、f e “f e 2 + 在不同阶段的平均值对比图。图中误差 线代表各阶段的最人值和最小值。4 0 图4 3 3s c 5 活性铁参数曲线4 1 图4 3 4f e 2 + 与f e 2 + + f e 3 + 、f e 3 + 与f e 2 + + f e 3 + 关系图4 1 表4 4 1s c 5 孔有机碳含量分层4 4 图4 4 1s c 5 孔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变化4 5 图4 4 2s c 5 孔有机碳在不同阶段的平均值对比图。图中误差线代表各阶段的最人值和 最小值。4 6 图4 5 1m o t i cs m z 1 4 0 体视显微镜4 8 图5 1 1s c 5 孔磁性参数j 粒度参数关系图。5 1 表5 2 1 活性铁参数与质量磁化率z 关系5 1 图5 2 1 活性铁参数f e 3 + 、f e 2 + + f e 3 + 与质革磁化率) c 关系图5 l 图5 2 2f e 3 + 与4 1 6 1 t i n 、3 2 6 3 9 i n ,f e 2 + + f e 与4 1 6 9 m 、3 2 6 3 9 i n 关系图5 2 表5 3 1 有机碳与粒度相犬系数5 3 图5 3 1 自机碳与 6 3 9 m ) 、粗粉砂( 3 2 6 3 9 m ) 、中粉砂( 1 6 3 2 9 m ) 、细粉砂( 4 1 6 9 m ) 、 粘土( 4 9 m ) ( 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1 9 7 8 ) 。 对s c 5 孔沉积( 0 3 4 7m ) 1 7 4 个样品进行粒度分析,从表4 1 1 可以看出, 整个剖面砂含量很少,平均含量占7 9 5 ;粘土的平均百分含量为3 0 4 6 ,在 1 3 2 一5 2 8 之间变化;粉砂平均百分含量为6 1 5 9 ,在3 9 7 7 8 9 之间变 化,粘土和粉砂组份总含量平均为9 2 0 。粉砂组份中细粉砂( 4 1 6 9 m ) 占到 级。 表4 1 1 粒度参数统计表 m i n i m u mm a x i m u mm e a nm i n i m u mm a x i m u mm c a n 6 3 1 x m 0 o l2 1 0 07 9 5 3 7m o m4 9 97 9 5 6 0 6 1 8 m e a n ( p m ) 7 7 44 7 6 22 2 1 6 3 2o t 毡1 7 32 8 52 1 3 3 5 m e d i a n ( g i n ) 3 6 62 3 0 51 0 1 4 6 2 s k 0 2 4 0 4 30 1 2 4 6 m o d e ( i t m ) 4 0 53 1 5 01 7 4 4 8 4膨 0 8 41 6 31 1 1 0 9 1 6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硕一l 学位论文 根据s c 5 孔粒度特征,可以将0 3 4 7 m 划分为7 层( 表4 1 2 、表4 1 3 、图 4 1 2 、图4 1 3 、图4 1 6 、图4 1 7 、图4 1 8 ) : 第一层:0 7 3 o m ,粘土( 6 3 肛m ) 的平均含量为7 8 6 ,最 大值为1 4 6 ,最小值为1 4 。 平均粒径( m e a n ) 平均值为2 2 8 0 p m ,变化于1 4 2 0 3 4 6 5 p m 之问。中值粒 径( m e d i a n ) 平均值为1 0 9 0 9 m ( 6 5 3 巾) ,众数( m o d e ) 平均值为2 1 3 5 9 i n ( 5 5 5 巾) 。 第二层:1 1 9 0 7 5 m ,粘土平均含量为3 7 3 5 ,变化范围为3 1 6 4 2 8 。 粉砂平均含量为5 8 7 7 ,最大值为6 4 0 ,最小值为5 4 1 。其中细粉砂平均含 量为4 0 1 3 ,中粉砂平均含量为1 4 9 1 ,粗粉砂平均含量为3 7 2 。砂的平均 含量为3 8 8 ,变化范围为0 0 1 6 3 。 平均粒径平均值为1 3 0 9 9 i n ,变化于7 9 0 1 6 0 8 9 m 之间。中值粒径平均值 为6 3 3 9 m ( 7 3 2 中) ,众数平均值为9 0 0 9 m ( 6 9 1 中) 。 第三层:1 3 1 1 2 1 m ,粘土平均含量为2 9 3 2 ,变化范围为2 4 o 3 2 6 。 粉砂平均含量为6 1 4 3 ,最大值为6 7 0 ,最小值为5 6 9 。其中细粉砂平均含 量为3 6 0 0 ,中粉砂平均含量为1 9 3 5 ,粗粉砂平均含量为6 0 8 。砂的平均 含量为9 2 5 ,最大值为1 9 1 ,最小值为3 o 。 平均粒径平均值为2 4 5 5 肛m ,变化于1 3 8 4 4 4 4 6 9 m 之间。中值粒径平均值 为9 6 7 9 m ( 6 7 2 巾) ,众数平均值为1 9 7 9 岬( 5 6 6 巾) 。 第四层:1 8 5 1 3 3 m 泥炭层,粘土平均含量为4 1 3 2 ,变化范围为 2 6 9 4 9 8 。粉砂平均含量为5 1 2 4 ,最大值为6 3 1 ,最小值为3 9 7 。其中 细粉砂平均含量为3 3 6 4 ,中粉砂平均含量为1 2 6 7 ,粗粉砂平均含量为4 9 3 。 砂的平均含量为7 4 4 ,最大值为1 8 4 ,最小值为0 9 。 平均粒径平均值为1 7 0 8 9 m ,变化于8 3 0 3 5 4 6 9 m 之间。中值粒径平均值 为6 0 8 9 m ( 7 4 4 由) ,众数平均值为9 9 5 9 m ( 7 0 2 巾) 。 第五层:2 1 9 1 8 7 m ,粘土平均含量为3 8 7 1 ,变化范围为2 6 9 5 2 8 。 粉砂平均含量为5 5 6 7 ,最大值为4 3 9 ,最小值为6 3 2 。其中细粉砂平均含 量为3 6 6 7 ,中粉砂平均含量为1 4 5 5 ,粗粉砂平均含量为4 4 5 。砂的平均 1 7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硕十学位论文 含量为5 6 2 ,最大值为1 7 4 ,最小值为o o o 。 平均粒径平均值为1 6 4 9 岬,变化于7 7 4 3 9 4 1 岬之间。中值粒径平均值 为6 5 3 p m ( 7 3 4 由) ,众数平均值为1 0 6 0 炉( 6 8 3 巾) 。 第六层2 6 1 2 2 1 m ,粘土平均含量为1 8 2 5 ,变化范围为1 3 2 2 8 6 。粉 砂平均含量为7 2 5 5 ,最大值为7 8 9 ,最小值为6 3 1 。其中细粉砂平均含量 为2 7 4 ,中粉砂平均含量为2 8 3 4 ,粗粉砂平均含量为1 7 1 7 。砂的平均含 量为9 2 0 ,最大值为1 4 6 ,最小值为4 0 。 平均粒径为2 9 3 5 9 m ,变化于1 7 7 6 3 8 7 2 9 m 之间。中值粒径平均值为 1 8 2 3 9 m ( 5 8 1 巾) ,众数平均值为2 6 3 5 9 m ( 5 2 5 巾) 。 第七层:3 4 7 2 6 3 m 为粘土质粉砂,粘土平均含量为2 5 9 7 ,变化范围为 2 2 1 3 1 3 。粉砂平均含量为6 3 3 7 ,最大值为6 9 8 ,最小值为5 1 6 。其中 细粉砂平均含量为3 2 9 9 ,中粉砂平均含量为2 0 3 9 ,粗粉砂平均含量为9 9 8 。 砂的平均含量为1 0 6 7 ,最大值为2 1 0 ,最小值为2 4 。 平均粒径为2 8 0 6 9 m ,变化于1 5 4 5 4 7 6 2 9 m 之间。中值粒径平均值为 1 1 6 4 岫( 6 4 4 巾) ,众数平均值为2 1 3 4 9 m ( 5 6 0 巾) 。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硕十学位论文 8 5 8 0 7 5 7 0 6 5 6 0 5 5 5 0 4 5 零4 0 3 5 3 0 2 5 2 0 1 5 1 0 5 o 1 图4 1 2 s c 5 孔 6 3 9 m 在不同阶段的平均值对比图。图 中误著线代表各阶段的最人值和最小值。 1 图4 1 3s c 5 孔 6 3 吵m 在不同阶段的平均值对比图。 图中误差线代表各阶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 9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硕上学位论文 曲线( 采用岬为 ftf箨;c, 一耘0*z皇露 孽#量掣*,哥c耐t 1。1。1。-。-_-。-_。-_-。-_。_。_-_-_-i_-_-_i-_i_-_-_-_-_-_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g r a i n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 ,2 0 c :0 :”“。 j p * j # g , 囵 l,4 一 ; j , , * j 轴 z : 七 : j 曩 h j 主 彭 一 图4 1 。5s c 5 孔不同粒度组分的百分含餐分布图及各阶段典型的频率分布曲线( 采用u m 为 单位) 和概率累积曲线( 使刚中值) 特征, 2 1 、| , 一。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0 0 0 a 1 1 9 - 0 7 5 m 图4 1 6s c 5 孔各层粒级组分比例分配三角图 2 2 晶 曼曼 毫毫鼙鲁 i m 。l q 姗 i ; w 吖姒 i i 儿小鲋胁 删棚 1 莹 孽暮蘑焉i ? 小 心n 7 1 邶八 纱7 州小w , l 8 8 窖 毫 昌 曼 i 一永一er心 一零一erl寺 n n 殂s锹毯聪基裂砖幂nu卜h寸函 熊 一i o ; 1 山川w i ;l7 ”、j j 4 , - 77 1 1 , j | j f _ 露 8 m o - 一零一erl竹q内 ; 州、m 心。 ; u 4 扎,l - 、j 一 f ,、1 、 , 0 札7 i 。 矗8鼋 善是曼i : : 0 一州。j j j v1卜番v、一。,m 、,牡 : | i砖沁一 :5 莹 磊 露 季j _; , ,、 - i j 、,i , f j f 沁、j 。0 、r 7 1 1 i - i y j 1 u f v _ ,h 、k ? ; 瓜 粤 禽 器 宅 堂 口i - 宰 穹 粤 寓 端 磊 毫 岛 一零一erln-9 l _ 一冰一erlo寸 宰 霉 宅 2 一零一r1寸v 杈姑翠孙i警唾010n孙漫姜长# m e a n ( p m )m e d i a n ( p m ) o1 0卸椰o5 1 0侣曲 图4 1 8s c 5 孔m e a n 、m e d i a n 、m o d e 粒度参数曲线 粒度参数的种类很多,本文选用的有中值粒径( 删) 、平均粒径( 胞) 、标 准偏差或分选系数( 盯) 、偏度( s r j ) 、峰态( ) 。各参数的计算依据f o l k 和 w a r d 于1 9 5 7 年提出的公式( 郑浚茂,1 9 8 2 ) : 中值粒径删= 平均值m ,:! 垒! 红鱼! ! 一 3 标准偏差仃,;鱼血+ 鱼二垒 偏度s 盯2 黼+ 赫 峰度磁2 丽谚丙9 5 - 习 其中巾值通过对数变化而来,定义为: = 一l 0 9 2d 式中的d 是颗粒的直径,单位m m 。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平均粒径( 胞) :沉积物粒度分布重心所在,总体上反映水动力的平均搬运 能量,即沉积介质的平均动能。一般来说,粗粒见于高能环境,细粒见于低能环 境。 中值粒径( 删) :d 5 0 ,一个样品的累积粒度分布百分数达到5 0 时所对应 的粒径。它的物理意义是粒径大于它的颗粒占5 0 ,小于它的颗粒也占5 0 , d 5 0 也叫中位径或中值粒径。 众数粒径( 胁) :是频率曲线中最大频率的粒径,同平均粒径、中位数一样 说明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中心趋势,反映沉积介质的平均动能。但众数粒径对环境 的反映更为明显。如频率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此曲线即为单峰曲线,顶峰的横坐 标就是此曲线的众数。 标准偏差( 田) :又称分选系数,它是表现频率曲线离散性质的特征数,即 反映样品粒级的分散和集中情况,代表样品相对平均粒径的分散程度。频率曲线 两边越挤紧,标准偏差越小,反之曲线越平缓,标准偏差的值越大。 偏度( ) :是频率分布的对称性的参数,反映众数相对的位置。偏度在自 然界一般界于1 1 之间,按偏度值可进一步把偏度分为五级( 成都地质学院, 1 9 7 8 ;郑浚茂,1 9 8 2 ) :1 - - 0 3 :极负偏;o 3 0 1 :负偏;0 1 加1 近于对称; 0 1 0 3 :正偏;0 3 1 :极j 下偏。 峰度( 夕:反映频率分布曲线的峰的宽窄和尖锐程度。其变化与物源、环 境有关,还与外来物的加入和沉积区的改造能力有关。如果k g 很低,说明沉积 物未经改造就进入了新环境,而新环境对它的改造又不明显。而其很高时,说明 沉积物早先沉积环境分选能力很强,而在有少量外来物加入后,其环境的分选改 造能力又较弱的情况。根据峰度值可以把频率曲线峰度分为六类: 3 :非常尖锐( 郑浚茂,1 9 8 2 ) 各层的分选系数听、偏度s 小峰度k g 描述如下( 图4 1 9 ) : 第层:0 7 3 - 0 m :分选系数田介于1 8 9 2 3 9 ,平均值为2 1 2 ,分选很差; 偏度s m 均值0 1 8 ,为正偏;峰度l 龟变化0 9 6 1 2 6 ,平均值为1 1 1 ,频率曲线 呈中等( 近正态) 分布。 第二层:1 1 9 - - 0 7 5 m 湖相层,分选系数听介于1 7 3 2 1 5 ,平均值为1 9 6 , 分选差;偏度s l ( i 均值0 1 1 ,为正偏;峰度k g 变化0 9 2 1 1 3 ,平均值为1 0 2 , 频率曲线呈中等( 近正态) 分布。 华东师范火学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层:1 3 1 。1 2 1 m 粘土,分选系数仃j 介于1 9 1 2 6 5 ,平均值为2 2 1 ,分 选很差;偏度s l ( 1 均值0 1 1 ,为正偏;峰度陆变化0 9 8 - 1 1 7 ,平均值为1 0 9 , 频率曲线呈中等( 近正态) 分布。 第四层:1 8 5 1 3 3 m 泥炭层,分选系数田介于1 8 0 - 2 8 5 ,平均值为2 2 1 , 分选很差;偏度s 日均值0 0 0 3 ,近于对称;峰度k g 变化0 8 7 - 1 2 1 ,平均值为 1 0 2 ,频率曲线呈中等( 近正态) 分布。 第五层:2 1 9 1 8 7 m ,分选系数听介于1 8 2 - 2 6 7 ,平均值为2 0 8 ,分选差; 偏度s l ( 1 均值o 0 5 ,近于对称;峰度l g 变化0 8 4 - 1 2 6 ,平均值为1 0 6 ,频率曲 线呈中等( 近正态) 分布。 第六层:2 6 1 2 2 1 m ,分选系数听介于1 7 7 2 2 9 ,平均值为2 0 2 ,分选差; 偏度s l ( i 均值0 2 9 ,为正偏;峰度k g 变化0 9 6 1 6 3 ,平均值为1 3 4 ,频率曲线 尖锐。 第七层:3 4 7 2 6 3 m 为黑灰色粘土粉砂,分选系数听介于1 9 3 2 7 4 ,平均 值为2 2 6 ,分选很差;偏度s 均值0 1 2 ,为正偏;峰度l ( g 变化0 9 4 - 1 2 1 ,平 均值为1 1 3 ,频率曲线尖锐。 f u b ) m d 0 0 伽、岫r 州、v 帆v 帆 r 2暑皋 毫蠢暑i ,- ,- q - q d 卜n 繇雹籁讯趔娶塞,豆b、o=,口=,n苫1”u岔i寸盈 | 。 心 吣? 7 旭,、胁 。l,。v 岭。一, 州、八,少广 ; 窖 墨 昌 毒器量i - | p 儿i i _ i j 川 卜 i ,0 1 lv ! l l。 i 、“j i f卜 11 i i 。:7 4 塞 :曼 _ d 苫 n d d - d a d 辱q辱 o d : w t “ 时 “ - q p 铲 f 一一 、 门 i j 一。j 广l 、k 一 :厂- 一 1。 1 。铲 0 t 。- 1 一! 、0 , ,一一一u 一”j 时 f_ 皇 塞 盒 鸯蜀量i: i , 。 。1、 ? j ,、一 l ,0 一mj 。 l 卜 i 一吣i 卜沁 : j 卜k o q h o 日d o d q o : ; = o h 0 ; : 一d)一。至 一争一d 乏 。 j f j i f 。| | 。心j 沁 1 + j : l 。 i i v i 。i 2 卜 , 一| 三 。j 7 ,。- 1 i f 毫- q - q h o h n d o o q n 谷一n 芝 钗秘迥扑二誉疃ogn外漫姜帐s 华东师范人学2 0 1 0 届硕j :学位论文 4 2 磁性参数测量 4 2 1 原理 环境磁学是2 0 世纪7 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介于地球科学、磁学和环境 科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它通过研究磁性矿物在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组合 规律,根据物质在磁性特征上的联系及其反映在环境内涵、探索不同时空尺度的 环境作用、环境问题和人类活动影响,揭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张卫国等, 1 9 9 5 ;张卫国,2 0 0 5 ) 。1 9 8 0 年t h o m p s o n 等人发表在( ( s c i e n c e ) ) 中的“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o fm a g n e t i cm e a s u r e m e n t s ”,被誉为环境磁学发展的罩程碑( v e r o s u be t a 1 ,1 9 9 5 ) 。1 9 8 6 年t h o m p s o n 等学者出版的(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a g n e t i s m ) ) 列举 了磁学方法在湖泊学、水文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较系统地 讨论了如何将矿物的磁学性质应用于不同的环境研究,标志着环境磁学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而正式建立( t h o m p s o n e ta 1 ,1 9 8 6 ) 。 磁性特征一般通过磁性矿物的含量、类型和颗粒大小等因子来反映,这些因 子与沉积物的物源、搬运迁移、沉积动力以及沉积后次生变化等密切相关,因此 沉积物磁性特征蕴含了丰富的环境信息。 磁性矿物根据物质分子、原子结构的不同分为铁磁性、亚铁磁性、不完整反 铁磁性、顺磁性和抗磁性五种基本类型,其中亚铁磁性和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是 质 磁 机 成 细 生 a 1 磁 晶 粒 出 磁性矿物的类型、含量、晶粒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 4 2 2 方法 进而判断 沉积物中 般来说,物质的磁性特征主要由磁性参数来反映。通过各种参数的测试, 并结合相关比值可以判断样品中磁性矿物的类型、含量和磁畴等特征。 本次研究磁性测量都在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环境磁学实验室完成, 采用的仪器是英国b a r t i n g t o n 仪器公司生产的m s 2 磁化率仪和英国m o l s p i n 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