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以美孚黎服饰为例的服装研究及设计.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以美孚黎服饰为例的服装研究及设计.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以美孚黎服饰为例的服装研究及设计.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以美孚黎服饰为例的服装研究及设计.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以美孚黎服饰为例的服装研究及设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以美孚黎服饰为例的服装研究及设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 以美孚黎服饰为例的服装研究及设计 摘要 黎人是现今已知海南岛最原始的居民,隶属于古百越部落群中骆越支系。美孚黎作为 黎族人数最少的一个支系,其居住地相对集中,且保留有诸多原始社会的遗留,其绞缬染 锦别具一格,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虽然美孚黎服饰文化只是华夏民 族服装文化中的非主流边缘,但从中可以窥视到我国博大精深的服饰传统文化中的一少部 分,对研究华夏服装造型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本论文从黎族的纺织文化开始,结合美孚黎独特的纺织技艺,分别从美孚黎的服装结 构、服饰文化、审美情趣、民族服装设计等方面全面系统的对美孚黎这一支系进行研究。 在大量田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及民族学研究著作例证,力求通过对美孚黎 这一黎族少数派分支的服饰文化进行梳理及结构研究,用相对可靠的数据来弥补美孚黎服 装文献记载的空白。 关键词:黎族;美孚黎;服饰文化;结构;设计 t h ec o s t u m es t r u c t u i 之ea n df a s h l 0 nd e s i g n r e s e a r c ho fl ii nh a i n a n t h ei n s t a n c eo ft h em o b i ld i a l e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l i ,l i v i n gi nh a i n a np r o v i n c e , i sn o wk n o w nt om o s tt h eo r i g i n a li n h a b i t a n t so f h a i n a ni s l a n d t h e yb e l o n gt ot h el u o y u eo ft h eb r a n c ho ft h ea n c i e n tt r i b ey u e t h em o b i l d i a l e c ta st h ef e w e s tn u m b e ro fab r a n c h ,t h e i rr e s i d e n c ei sr e l a t i v e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 ,a n dr e t a i n e d m a n yl e f ti nt h ep r i m i t i v es o c i e t y , i t sp a t t e r n d y eh a v i n gau n i q u es t y l e t h ec o s t u m ec u l t u r eo f m o b i li sas i z a b l ew e a l t h ,i sw o r t hd e e p l yr e s e a r c h b e g i n n i n gf r o ml it e x t i l ec u l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m o b i ld i a l e c tl iu n i q u e t e x t i l es k i l l ,r e s p e c t i v e l yf r o mt h ec l o t h i n gs t r u c t u r e ,c o s t u m ec u l t u r e ,a e s t h e t i ct a s t ea n d f a s h i o nd e s i g nt or e s e a r c hr o u n d l yt h em o b i ld i a l e c to fl i o nt h eb a s i so ff i e l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t h i st h e s i sc o m b i n i n gw i t h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a n de t h n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w o r k s ,s t r i v et oc a r dt h el i c o s t u m ec u l t u r ea n ds t r u c t u r a ls t u d yi no r d e rt om a k eu pt h em o b i ld i a l e c tg a r m e n t sb l a n k r e c o r d sw i t hr e l a t i v e l yr e l i a b l ed a t a t h r o u g ht h er e s e a r c ho fm o b i ld i a l e c to fl i ,t h ea u t h o r h o p e st h i sp a p e rc a ns t r e n g t h e n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c l o t h i n g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ea n dh e r i t a g e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i ta l s oc a nc o n t r i b u t et ot h ec o s t u l t i ec u l t u r es t u d yo ft h ec h i n e s em i n o r i t yn a t i o n a l i t y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c o s t u m e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n a t i o n a lc o s t u m ef a s h i o nd e s i g n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a s p e c t s k e yw o r d s :“:t h em o b i ld i a l e c to fl i ;c o s t u m ec u l t u r e ;c o s t u m es t r u c t u r e ;f a s h i o nd e s i g n i i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第l 章绪论1 1 1 黎族服饰研究的物质文化价值1 1 1 1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1 1 1 2 自然条件的独特性成就丰富的服饰文化1 1 1 3 社会因素的独特性使黎族文化多样化2 1 2 相关黎族文献回顾2 1 2 1 海南黎族研究历史回顾2 1 2 2 关于黎族服饰的历史记载4 1 2 3 关于美孚黎服饰的历史记载5 1 3 海南黎族美孚黎服饰研究的意义5 第2 章海南黎族概况7 2 1 海南黎族族称的变迁7 2 2 海南黎族起源的“多源说”8 2 2 1 黎族先民“原生说”8 2 2 2 黎族先民“外来说”8 2 3 海南五个方言区黎族的划分极其服饰基本特征9 第3 章黎族纺织技术所蕴含的服饰文化1 3 3 1 海南黎族纺织技术概况1 3 3 2 原材料的种类及粗加工技术1 4 3 2 1 黎族无纺时代的代表树皮布的粗加工技术1 4 3 2 2 麻纺的粗加工技术1 6 3 2 3 棉纺的粗加工技术1 7 3 3 染色技术及其服饰文化所赋予色彩的内涵1 9 3 3 1 常用染料1 9 3 3 2 染媒1 9 3 3 3 染色技术2 1 l i i 3 3 4 黎族色彩的服饰文化内涵2 5 3 4 纺织技术的源远流长2 6 3 4 1 黎族纺织工具的状态2 6 3 4 2 黎族的织锦技术2 8 3 4 3 美孚黎独特的绞缬染锦2 9 3 4 4 装饰图案的“暗语”3 l 第4 章美孚黎“十字型”服装结构考据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3 5 4 1 美孚黎女子常装造型特点及结构数据分析3 5 4 1 1 美孚黎女子常装上衣平面结构复原与数据分析3 5 4 2 2 美孚黎男子常装上衣平面结构复原与数据分析4 6 4 2 3 美孚黎裙的结构分析与数据测量5 2 4 2 美孚黎特殊场合穿着服装外观表现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5 8 4 2 1 美孚黎女子随葬衣外观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服饰文化5 8 4 2 2 美孚黎女子孝衣外观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服饰文化6 0 4 3 美孚黎上衣结构与面料幅宽、纺织工具的关系6 l 第5 章美孚黎服饰的审美价值体现6 4 5 1 美孚黎上衣造型特征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及文化内涵6 4 5 1 1 形式上的审美价值与服装造型的关系6 5 5 2 3 线在美孚黎上衣中的审美价值表达6 5 5 1 2 美孚黎直线型上衣结构的审美特征6 8 5 1 3 美孚黎上衣“过肩”结构所蕴含的文化内涵6 9 5 2 美孚黎裙结构的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7 1 5 2 1 美孚黎裙装的审美特征7 1 5 2 2 女子筒裙在美孚黎服饰文化中的重要意义7 2 5 3 美孚黎独特服饰文化美的体现及其内涵7 3 5 3 1 美孚黎文身所蕴含的服饰文化内涵7 3 5 3 1 美孚黎文身所体现的审美特征7 6 第6 章以美孚黎服饰特点为例的应用设计7 8 6 1 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的本质7 8 6 1 1 服装是民俗符号内涵的表达形式7 8 6 1 2 民族服装发展的现状及传承7 9 6 2 以美孚黎为例的纺织服装应用设计8 0 6 2 1 重构艺术性美孚黎服饰,树立品牌流行性元素8 0 6 2 2 提炼美孚黎的典型元素,建立品牌设计生产线8 2 第7 章结论9 l 参考书目9 3 附录l 9 5 附录2 9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 0 9 致谢1 1 0 v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1 1 黎族服饰研究的物质文化价值 黎人是现今已知海南岛最原始的居民。据考古证实,早在一万八千年以前,海南岛就 有了人类三亚落笔洞人的活动痕迹,有学者称他们可能是今天黎族的祖先。黎族纺织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黎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棉的民族,也是发明和使用树皮布的民族之一: 黎族现今留存下来的陶制纺轮、踞腰织机都是新石器时期的产物这些上古遗留对当今 黎族的服饰研究以及对了解中国纺织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黎族服饰研究的物质文化价值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三个“独特性 。 1 1 1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黎族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中南部群山相拥的地区,与外界的阻隔,交通的不便等都加剧 了黎族自身的封闭性。独特的地理生存环境使得黎族社会的发展处于长期阻滞的状态,一 些形成于上古时代的文化因素也正因此而较为完整地传承保留了下来。如中国最古老的织 机踞腰织机、黎族妇女的“贯头衣 ( 中国古老的服装形制) 、文身习俗这些都是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活化石”。 1 1 2 自然条件的独特性成就丰富的服饰文化 海南岛地处热带,雨量充沛,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是黎 族服饰文化及生产生活方面等习俗形成的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黎族人民在生产力极 其低下的生存环境旱,仍然可以凭借自给自足的大自然恩赐来维持生存。黎族人民的生产、 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内蕴和表现形式,正是其独特自然条件的体现,也正是这些丰富的 物产资源,给黎族人民丰富的纺织技艺创造条件,从而创造出黎族丰富且多样的服饰文化。 第1 章绪论 1 1 3 社会因素的独特性使黎族文化多样化 首先,黎族由于地理分布不同以及与其他民族交往程度的差异,使其民族内部发展也 有显著的差别。 其次,随着时代发展与民族迁徙,一些黎地的文化在受到周边南洋各国文化影响的同 时,接受并融合了汉文化,从而形成黎、汉混合型文化,正是因为这些多元性文化对黎族 文化的冲击,使得黎族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黎族服饰文化亦不例外。自古以来海南 岛就是棉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尤其到了宋元时期,黎族地区已经拥有较内地发达的棉纺织 技术,“黎锦”作为黎族先进棉纺织技术的代表而因此闻名天下。至元代,黄道婆将黎族 先进的纺织技术传入淞江地区并加以改善,进而推动了全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黎族棉纺织技术对我国整体棉纺织业发展和壮大的贡献之巨大。 正因为黎族服饰本身具有这样的独特性,才使得其对研究我国早期纺织及服装形制具 有相当高的物质文化价值和意义,通过对黎族某一特定支系的服饰研究,可以窥见中国传 统服装发展的一隅,或许可以对我国整体传统纺织服装的发展有所贡献。 1 2 相关黎族文献回顾 1 2 1 海南黎族研究历史回顾 海南省地处海域之中,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是我国大陆板图外的独立岛屿,其特殊 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今日海南所呈现给我们不一样的民俗风情与文化面貌。从政治政策上来 讲,海南岛自古较少接受中央的管制,自汉代后在此设有管辖,却因地理环境因素而并无 实质性统治,虽至唐宋时期稍有改善,明代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中央朝廷大多都采取“羁 縻而治”n 1 的政策,难于统管治理;从文化上来说,汉人虽从秦汉时期就进入海南,同海 南黎人共同开拓海南岛,但大多都以商贸往来为主,缺乏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直至唐宋 时期盛行海南的“流贬文化,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参与到黎族的生产、生活之中,影 响黎族人民的精神世界。这些知识分子甚至用手中的笔墨纸砚及丰富的辞藻记录着与他们 接触的海南黎人的生产生活、服饰装扮等,从现今流传下来的古籍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这 i l 】“鹑縻制度”是历代封建:i i 朝a 存存自多个民族的困家内,对 l :会发展小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羁朦l 町治”足中困历代封建l :朝对南方民族的统治,以“从俗而治”为核心,其道在于“羁壤”,即以任命当地民族 首领为耩本办法。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和亲、通使、互市、贡赐、盟誓等鹑壤r 段,但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某些现象或具体掐施的彤式会随着时代的小i 司向自所变化,但j 实质并朱发生变化。 2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一点,如周志非岭外代答卷6 记载:“土人新妇之饰,以碎杂之彩合成细毯,文如大 方帕,名衫,左右两个,缝成袖口,披着以为上服,其长及腰,婆娑然也,谓之婆衫。其 裙四周缝制,其长大余,穿之以足,而系于腰间,以藤束腰,抽其裙令短,聚所抽于腰, 则腰特大矣,谓之婆裙。头顶藤笠,装以百花凤,为新妇服之一月,虽出入村落虚市,亦 不释之。 清末民初至建国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对黎族的研究鲜为人知,亦不受到重视。有据可考的记载表明,最早从 民族学角度来对海南黎人生产、生活及服饰装扮进行专业研究的应为黄强先生。黄强先生 在对五指山地区进行了十余日的田野考察后,于1 9 2 8 年在香港出版了关于这次田野考察 的五指山问黎记,此书出版的目的正是基于“因思旧籍所载,时俗所传,诋为犷悍荒 怪,不可以教法绳治者,良属虚诬”,故“将途程所记稍加整理,以贻相知”乜3 。后又有罗 香林、刘咸等民族学专家相继对黎地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研究,而研究成果最为丰厚的应属 受聘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特约研究员德国人史图博( h s t u b e l ) 先生的 研究,其著作海南岛民族志将1 9 3 1 年至1 9 3 2 年史图博先生两次到海南进行田野考察 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记录,不仅对当时黎族社会的文化面貌、黎人的体质特征做了全面的描 述,而且对黎族族源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研究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此外,同本学者小 叶田淳的海南岛史亦属对海南地区较为专业的研究论著。 虽然海南黎族研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过较大的发展,无论是从黎族传统的建筑、 生产生活方式,还是服饰研究等方面的不少文献、资料都得以挖掘和整理,但这种研究却 因人员缺乏、研究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而趋于表面化,甚至搁浅,从而导致海南黎族的研 究出现了十多年的断层。直至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在琼汉人及有知识的 黎人意识到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先后出现了林日举、王学萍、符桂花等专门研究黎族 民俗风貌的专家学者。但随着海南岛逐步开发,黎人的生活及服饰文化较十九世纪中期国 外学者对黎族的探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几年来由官方组织出版的一些相关黎族学术 著作也基本上是停留在对其本身的描述上,并未进行系统、规整的分类研究。 在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海南黎族历史悠久、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正在消逝, 如何保护黎族传统文化使其适应社会快速化发展就成为现今各个专家学者亟待解决的事 情。一方面,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保护,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方面。作为一种精 神资源和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 【2 】j 三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m 】昆j :i 南教育出版社1 9 9 7 :1 1 3 3 r 第l 章绪论 都有着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海南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同双刃剑,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会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冯骥才先生在“国务院省部级干部文化学习班 所做的演讲中,就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提出了六点建议,并指出:“现阶段, 旅游是获得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但需要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是他们的民族之本,而 非只供观光的特色文化,不能最终转化为一种旅游资源。他们的文化是其民族的根本, 失去文化便意味着民族的消失。川3 1 因此,对民族服饰文化的创新、开发与利用,是保护、 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向。 1 2 2 关于黎族服饰的历史记载 海南黎族历史悠久,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古越族这一支系服 装的文字记载。战国策赵策中云:“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较为详 细的记载出现于汉代在海南设儋耳、珠崖二郡之后,汉书地理志记载:“儋耳、珠崖 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以贯头。男子耕农禾稻聍麻,女子桑蚕织绩。 岭外代答 记载:“土人新妇之饰,以碎杂之彩合成细毯,文如大方帕,名衫,左右两个,缝成袖口, 披着以为上服,其长及腰,婆娑然也,谓之婆衫。其裙四周缝制,其长大余,穿之以足, 而系于腰间,以藤束腰,抽其裙令短,聚所抽于腰,则腰特大矣,谓之婆裙。头顶藤笠, 装以百花凤,为新妇服之一月,虽出入村落虚市,亦不释之。 h 3 宋代太平寰宇记岭 南道十三载:“女人以斑靠为裙,似袋也,号日都笼,以斑布为衫,方五尺,当中心开 孔,但容头入,名之日思使。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人语卷七载:“妇女率着黎桶。 以布全幅,上与下紧连,自项及胫不接续,四面合缝,以五色绒花刺其上。裙衩作数百摺, 用布至十余丈。长不能行,则结其半于腰间,累累如带重物。 民国感恩县志经政黎 情卷十三:当地黎女,“着衣穿桶。其衣,裂前幅领扣一钮。其桶以红、黄、绿三色柳 绒及绣花织纹,四围合缝,穿而结之”。 至近现代,对海南岛的开发不仅促进了海南岛的对外文化交流,而且也使得越来越多 的学者开始注重黎族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中国黎族、黎族简史等均介绍 了黎族文化传统,其中也包含黎族五个支系相关服饰的介绍,应属近现代较为系统、全面 的关于黎族的服饰文化论述。 f 3 】冯骥才灵魂f i 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c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 0 0 7 5 :9 【4 j 岗去非岭外代答:卷6 4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1 2 3 关于美孚黎服饰的历史记载 黎族服饰的相关史料记载多以与汉族有所接触的黎族支系居多,如哈方言黎族、润方 言黎族等,这些记载均有明确的方言区服饰特征。而美孚方言黎族自迁入海岛后,聚居之 地相对集中,人口较少,有据可考的文献记载中并未有明确的记述。仅关于饰品,在民国 感恩县志经政黎情卷十三中有明确记载:“美孚黎”女,“颈盘五色粉珠 ,且 “男女皆髻发在后。 1 3 海南黎族美孚黎服饰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是一个正在形成,逐步壮大的学科,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 注和重视。单从民族服饰文化角度来说,学术界业已进行了热火朝天的讨论,有关于少数 民族服饰文化的相关论述很多,其中也不乏一些黎学著作。例如,2 0 0 4 年出版,由王学 萍主编的中国黎族,较为系统地从服饰、民族、生产、交通、舞蹈等方面论述了黎族 传统文化,与其它同类著作相比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单拿出服饰篇来看,更多的是从文化 方面来描述黎族的服饰装饰特征,更别说诸如黎族简史这类历史文化类的著作。现今 亦有一些论文研究有关黎族服饰的相关内容,但大抵以润黎支系的研究较为丰满,美孚黎 的相关论述颇少。相比较文化类著作,描述少数民族服装结构、工艺的书更是少之又少, 2 0 0 6 年出版,由杨源主编的中国民族服饰工艺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研究的虽然是苗 族、侗族的服饰工艺文化,但还是侧重于主要探讨苗、侗两族最为典型的装饰技艺,如蜡 染、刺绣等。 在我国,对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民族服饰结构工艺来说,其研究尚未真正 展开,更乏有深度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民族服装的结构来说,只有融入和服装相关的各 方面内容才算整体且全面,这一点我们应该充分正视起来。因此,就这一问题而言,透过 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来研究民族服饰文化的这一领域,是相对空白的。少数民族服装工艺制 作的口口相授,随着工业化、商品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绝大多数珍贵的制作工艺流逝殆尽, 就服装这种“物质文化”来说,工艺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服装的结构特征,更多地 是这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民族传统服装结构丢失了,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最本质的 精华消失了。此外,民族服饰的创新性设计一直是这几年服装界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 服装设计师意识到民族服饰的重要性,如何让民族服饰时尚化、实用化并适应现代化发展 的需要就成为了每个服装设计师创新设计的重点。本论文基本框架的最初创建就是基于这 s 第1 章绪论 样的一种研究现状的考虑,在详细梳理黎族纺织服装文化的同时,将服装结构纳入服饰研 究之中,是在这一领域上所进行的初步研究,并将二者结合进行尝试性创新设计,试图就 美孚黎这一支系做全面性的服装分析及研究。 图i 东方市江边白查美孚黎所居住的船型屋 ( 上: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图;下:田野考察实地拍摄) 之所以将美孚黎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美孚黎是黎族人数最少的一个支系,其人口仅占 黎族的百分之四,而且居住地相对集中,从服饰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角度来说,这一点 值得我们所关注;其次,扎染是美孚黎的传统手工艺,历史上美孚黎一直有着“绞缬之乡 的美誉;最后,一个民族服饰形制的形成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居住环境等因素,据实地 考察所得,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惊人速度汉化的今天,我们仍能在美孚黎的居住地找到 纹面的老妇人和船形屋,这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如图1 ) 本论文力求通过对美孚黎这一黎族少数派分支的服饰文化进行梳理及结构研究,用相 对可靠的数据记载来弥补美孚黎服装文献记载的空白,加强对美孚黎服装这一物质文化的 保护和传承,并希冀在有限的研究范围内,为少数民族服饰物质文化研究,尤其是结构研 究及民族服装的设计与创新方面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6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海南黎族概况 第2 章海南黎族概况 海南岛地处我国南海之上,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对,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 第二大岛屿。黎族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此,成为岛内最早的居民,聚居在海南岛中南部 地区的五指山、三亚、东方、陵水、乐东、保亭、昌江、白沙等9 个市县,部分散居在儋 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 2 个民族乡镇。黎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黎族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内涵丰富、独特而璀璨的传统文化。其居住地独特的地 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造就了黎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及纺织服装文化,特别是古朴、精致的黎族 织锦,堪称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2 1 海南黎族族称的变迁 海南黎族内部一般以“赛”自称,是其固有的族称,因其内部地域分布、方言、习俗 等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黎”为他称,即汉民族对其的称呼,其族称发展演变如下表: 表1 海南黎族族称变迁简表 朝代族称 出处 内容附注 “骆越”、 西汉前 “西欧”、 泛称 “越人” “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 西汉 骆越 汉书贾捐之传泛称 与禽兽无异,本不足郡县置也。” “里”、 “建武十二年( 公元3 6 ) ,九真徼外蛮里 东汉后汉书南蛮传泛称 “蛮”并称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 “俚僚”、 “广州南有贼口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 三国“夷僚”等万震南州异物志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 至南朝时 并称地方数千里。” 期,“俚” “俚”、 作为黎族 隋代 隋f s 谯国丈人传 “僚” 族称出现 “僚”、 “李复迁广州刺史兼御史人大相当频繁, “蛮” 旧唐 5 李复传岭南节度观察使琼州久陷丁蛮僚且直沿 唐代 中,”用至唐末 “黎”( 唐 刘恂岭表录异 “儋、振夷黎,海畔采( 紫贝) 以为货” 宋初。 后期出现)新唐伟杜佑传“朱崖黎l 屯二世保险不宾,佑讨平之” 太平寰宁记卷一入“( 儋州) 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黎族专称 宋代“黎” 九儋州风俗口生黎”自此沿朋 7 第2 章海南黎族概况 2 2 海南黎族起源的“多源说 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贾捐之当属我国涉及黎族起源问题的第一人,其在为汉元帝就 黎族问题上出谋划策时道:“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本不 足郡县置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直接将黎族先民称为“骆越”,历史上关于黎族先民“骆 越”之称谓始于此。对于黎族族源的研究一直都是诸多黎学学者讨论的焦点,因研究角度 的不同,资料取证各异,实质性的考古开采活动又未得到进一步的理论证实,因此对黎族 的起源问题产生了诸多说法,其中最为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有“原生说”和“外来说”。 2 2 1 黎族先民“原生说” 黎族人普遍认为自己的祖先原本就生活在海岛上,但因古籍中并无确切的记载,使得 学者们就这一问题产生分歧。三亚落笔洞遗址时间的确认似乎为这场争论黎族先民起源问 题的战争划下了休止符,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三亚落笔洞遗址虽然证明了海岛在新石器时 代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但我们并不能够证明其就是黎族先民的遗骸。从地质资料 分析来看,海南岛和我国其他岛屿有些不同,属大陆型海岛,即其本身与雷州半岛原是连 成一块的,“只因近百万年间,琼州海峡那段地下陷后才与大陆分离”拍3 。地质学界普遍 认为:海南岛火山的喷发始于百万年以前,诸多地质学资料显示其有多次喷发的迹象,最 后一次是在三至五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像梨型般的海南岛, 南北长不过三百公里,面积也不过三万多平方公里,黎族先民在这样不断发生地陷、山崩、 溶岩涌出的恶劣生存条件下,几经迁徙最终存活下来实属不易。因此,黎族先民“原生说” 这一观点还需要从地质学、医学、考古学等多方面、多角度来综合分析,因此我们还不能 妄下定论。 2 2 2 黎族先民“外来说” 黎族先民从岛外迁来的说法是近年来多数学者的一致意见。但当谈到他们是从什么地 方迁来时,就分为两大派意见:即以德国人史图博为首的南洋群岛迁来说和以我国广东省 博物馆为首的两广大陆迁来说。 史图博先生在其所著海南岛民族志一书论述:“原来不属土著的黎族即包括 1 5 l 韩洲丰等著海南岛第5 1 页 8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美孚黎、岐黎( 今杞黎) 和俘黎( 今哈黎) 都不是从雷州半岛那边渡海来的。按照他 们的意见是从岛的南方绕过崖州而到岛内来的”,此外,史图博先生还推测说,住在南渡 江上游,即今自沙县境内的本地黎( 今润黎) 才是由大陆迁来的,并据此而断定:黎族的 先民大多数是从印度尼西亚岛屿迁来的,同时列出黎族与印度尼西亚语族诸民族( 包括台 湾省高山族) 之间有十四种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如果说史图博先生是基于对海南岛田 野考察从而对黎族先民进行理论论证,那么我国学者刘成就是根据其文化特征来进行的理 论推测。在刘咸所著海南岛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讨一文中记载道:“黎人常被他民族称 为l i 与l o i ,l a i ,l a y ,l o y 等等,而彼自称,则常加唇言,读如b 1 i ,b l o i ,b 产 l a y ,b 产l o y 等等。”由此,刘咸先生推测道黎语有着胶着语的痕迹。印度尼西亚语是胶 着语,由此推测黎族先民应由南洋一带迁来。此外,我国还有些专家从海南岛发现的石器 型式和马来西亚等地发现的石器相似,亦据此而推测黎族先民是由南洋群岛迁来。 海南岛黎族起源问题的争论在没有确切的古籍资料和考古论证中依然火热地持续着, 但毋庸置疑的是,正是海南岛上的各民族之间百万年的融合与同化造就了今日我们所谓的 黎族。根据以上观点,从广义上可以大胆推断,现今海南岛黎族是融合了岛上最早的原始 先民,兼纳吸收了包括从两广、南洋迁徙而来的个别民族成分的多元化民族。若从人类学 观点来看这一问题,这其中所包含的人种类型之繁多,演变之复杂,在此就不逐一论述。 2 3 海南五个方言区黎族的划分极其服饰基本特征 以史图博先生对海南黎族考察所进行的支系分类为基础,加之近几年来我国黎学学者 对海南黎族的考察及研究,学界根据黎族先民迁徙的具体情况、居住地、分布概况等因素, 按照其方言的特征将黎族划分为哈、杞、润、美孚和赛等五个分支,因其出处不同,服饰 略有区别。 哈( 俘) 黎。五支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现主要居住在西南部,包括乐东、东方、 昌化江,宁远河谷地,三亚、陵水海滨狭长平原和低丘地带,其内部又分为哈应、抱由、 抱怀、罗活、志贡、志强、哈南罗、抱湾等小方言区。传统服饰的样式、花纹图案符号各 异。妇女服饰底色为深蓝色,分别为对襟、无纽、前摆长后摆短、单层或三、五层上衣, 领、襟、袖口和后背有粗犷的绣饰。筒裙以深蓝色为底色,用各种花纹图案的织锦或织锦 后绣花的面料缝制短、中、长筒裙。男子穿短、中、长织锦面料缝制的上衣,或穿麻布、 棉布面料缝制的对襟、无纽、有袖、无袖上衣。下系遮羞布。头缠深蓝色或黑色棉布。( 如 图2 ) 9 第2 章海南黎族概况 图2 左:( 上、下) :乐东罗活哈黎女子多层上衣及其下摆细节图( 图片来源:黎族传统文化) : 中:( 左) 东河镇哈黎女子服饰,( 右上、中、下) 东河镇哈黎女子上衣细节图( 实地考察拍摄) ; 右:哈黎男子服装( 图片来源: 海南传统织锦) 杞黎。人数、地域次于哈黎,现分布在五指山周围、各大河上游,以保亭、琼中两县 最为集中。其服饰总体特征为:女子穿深蓝色或黑色底色,无领、对襟、窄袖上衣,衣服 下摆、背后和袖口绣花。筒裙以红色为底色,用各种花纹图案的织锦或织锦后绣花的面料 缝制中、长筒裙。头缠黑色或深蓝色头巾,或缠织锦带穗头巾。男子穿白色或深蓝色无领、 对襟、无纽,仅用一根小绳系之的麻或棉布面料上衣。腰系前一片,后一片遮羞麻或棉布。 ( 如图3 ) 图3 左:( 上、下) :五指山杞黎女子服饰及上衣细节图; 中:( 左) 昌江县杞黎女子服饰,( 右上、中、下) 昌江县杞黎女子服饰细节图( 田野考察实地拍摄) ; 右:杞黎男子服装( 图片来源:海南传统织锦) l o 北京服装学院硕+ 学位论文 图4 左:润方言黎族女子服饰; 中左:( 上) 富有的润方言女子头饰,( 下) 润方言女子贯头衣( 图片来源:黎族传统文化) :中右: 润方言黎族女子上衣袖片及筒裙图案( 实地考察拍摄;实物来源:海南省博物馆) ; 右:润方言男子猎手装束( 图片来源: 黎族传统文化) 润黎,自称本地黎,习惯上被认为是本岛最古老的居民,据相关资料考证,其很可能 是最先进入海南岛的黎人。过去活动范围较广,后从岛东、西和北部向五指山区收缩。现 深处白沙县山区,为一完整支系,至今仍未分散,语言上与其他支系不同。其服饰特点主 要为:女子穿深蓝色直开领贯头式,衣服下摆和袖口缝制精致的双面绣绣品,筒裙短而窄 ( 膝盖以上) ,最小裙围度7 0 c m ,长度仅1 4 c m ,堪称超短。简裙颜色以红色为底色,用 各种花纹图案的单面织织锦面料缝制。头缠深蓝色头巾。男子穿无领、对襟麻或棉布面料 上衣,上衣有少量绣饰。腰系前一片, 后一片遮羞麻或棉布。头缠深蓝色头巾。 ( 如图4 ) 赛黎,因其居住在以保亭县加茂为 中心的地区,故又称为“加茂黎 。现 居岛东南部,以陵水、保亭相邻丘陵沙 谷为居地,范围狭小。其服饰,尤其是 女子上衣明显汉化,女子穿直领、斜襟、 宽袖、收腰上衣,具有明显的汉族短褂 特征,下穿织锦长筒裙。男子上衣为长 袖、对襟,无领,无扣,胸前仅用一对 图5 赛方言女子服饰( 图片来源:王羿提供) l l ,i|露尊 第2 章海南黎族概况 小绳代替纽扣,腰系前一片,后一片遮羞麻或棉布。( 如图5 ) 美孚黎。黎族五支中,美孚黎人数最少,仅占海南黎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其服饰特征 主要为:女子穿深蓝色或黑色有领、对襟、窄袖上衣,下穿绞缬染织花或织锦长筒裙,扎 黑白相间条纹布头巾,或缠织锦带穗头巾。男子穿深蓝色或黑色大衣或穿有领、对襟、窄 袖棉上衣,下着两幅布缝制的围裙。( 如图6 ) 图6 左:昌江县七叉镇美孚黎老年女子服饰: 中:( i - ) 昌江县七叉镇美孚黎女子头巾,( 中) 昌江县七叉镇美孚黎女子上衣开衩,( 下) 昌江县七 叉镇美孚黎女子上农特殊结构( 田野考察实地拍摄) ; 右:昌江县七叉镇美孚黎男子服饰( 图片来源: 黎族传统织锦) 1 2 曩纛盐遣硷 北京服装学院硕+ 学位论文 第3 章黎族纺织技术所蕴含的服饰文化 3 1 海南黎族纺织技术概况 黎族的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黎族在过去的百万年间先后经历了从无衣蔽体 到有衣,无纺时代麻纺时代棉纺时代,在充分认识和利用天然植物纤维的同时, 创造了精湛的纺织技艺和织锦技术,纺、染、织、绣四大技艺更是在宋元时期有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并为内陆棉纺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海南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给黎族人民的纺 织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原材料,为黎族植物纤维纺织创 造了条件,同时也造就了黎族妇女丰富的染、织技术。海 南特殊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棉花生长,使棉花纤维的纺织 成为可能。至此,棉纺技术在海南的迅速发展,使海南黎 族人民生产的棉纺织品成为其特产之一,不仅把棉纺织品 作为贡物进献给朝廷统治者,而且把它作为一重要商品与 汉人交换。 其次,大量棉花亟待加工以及提高加工效益这种现实 需求成为大大促进纺织工具更新的动力,使得黎族地区早 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我国最早的纺织工具及原始织具 腰机( 如图7 ) 。黎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地 改革治棉工具,并创造出先进的治棉工具及纺织技术。 最后,纺织工具的发展和改革,促使黎族织锦技术的 不断提升。早在汉武帝时,海南黎族先民就向中央王朝进 贡“广幅布”,即用海南吉贝( 棉花) 织成的又细又软, 其间有五彩花纹的棉布。南宋周去非用“女伴自施针笔, 为极细卉飞蛾之形,绚绚以偏地淡粟纹,有晰白而绣文翠 者,花纹晓燎,工致极佳”( 周去非:岭外代答) 这样 绘声绘色的记载显示出海南妇女织锦技术的高超。 13 图7 上:踞腰织机( 田野考察实 地拍摄,实物来源:黎锦坊博物 馆) :中、下:昌江县杞黎踞腰织 机及细节图( 田野考察实地拍摄) 第3 章黎族纺织技术所蕴含的服饰文化 3 2 原材料的种类及粗:i ! j n - r 技术 海南丰富的物产资源为黎族先民纺织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原材料,也成就了黎族源 远流长的纺织历史。当人类懂得用现成的树叶、树皮、兽皮等植物或动物原料,以披、挂、 缠绕等方式遮身蔽体、抵御风寒时,标志着初级形态服装的产生。也就是说黎族先民遮身 蔽体最早的“服装”主要是从大自然中所获取的现成原料。在棉纺织品未普遍使用前,黎 族先民经历了长时期的无纺时代,也就是说,黎族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经验的逐渐积 累中,渐渐地懂得利用现成的原料来进行简单的粗加工,使得服装更加舒适,适合穿着, 从而促使了无纺时代最具代表性树皮布的诞生。这是黎族原始先民在学会编织纺织品之前 的一大贡献。而后,麻纺( 野生麻) 代替树皮衣逐渐在黎族纺织史上占据了主要地位,直 到棉纺时代到来。清琼州海黎图纺纱图对黎族这三种主要纺织原料有详细的记载: “蚕桑织绩之法为黎所弗谙,其地惟产木棉一种,春花夏实。黎妇采子取棉,以手足纫线, 染成绚烂色,织为吉贝。盖犹民之有缟聍也,其次则素色者较麻少麝,再次则仅缝树皮以 为障蔽而己。 3 2 1 黎族无纺时代的代表树皮布的粗加工技术 黎族的树皮布文化,当是其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有着极为久远的历史,且 制作工艺一直作为棉、麻布的补充形式而延续至今。传承至今,树皮布的制作方法已近消 逝,而在偏远的美孚黎居住地,仍保留着树皮布的传统制作工艺。美孚黎制作树皮布的树 种主要是箭毒树( 俗称“见血封喉 ) 和构树,其中,箭毒树制成的树皮布不但经久耐洗, 而且柔软、白净,因此被黎族先民当作制作树皮布的首选树种。在实地采访海南省博物馆 王恩老师所言,树皮衣这种古老的款式现以失传,因此我们现在在海南省博物馆中所看到 的树皮衣,实际上是以传统树皮布的制作工艺来缝制的“翻新款”。当然,这只是王恩老 师个人的一种理解。但从与王恩老师的对话中不难了解到,树皮布作为一种纤维织物,易 于腐烂,尤其是在海南岛这种地理自然环境中更加不易保存,在树皮布制作工艺的传承中, 树皮衣的款式不断的融入传承者个人的情感及生活体验。因此,在代代传承的过程中,现 今我们所看到的树皮衣和远古时期的树皮衣款式自然有所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共同点存 在的。然究竟古老的树皮衣是何种形式我们无从得知,只能从相关的书面记载中略知一二, 如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九“琼州”条:“有夷人无城郭,殊异居,非异语难辨其言,不 知礼法,须以威服,号日生黎,巢居深洞,绩木皮为衣,以木棉为毯。”通过树皮布的这 1 4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种独特材质和性能,可以推断出早期树皮衣剪裁和拼接都相当简单,可能同现今美孚黎服 装的结构及裁剪方式相类似。 美孚黎树皮布的制作方法如下: ( 1 ) 剥取树皮 早期的黎族先民在制作树皮布之前需先上山选树,在选中的树旁打茅草结或是用刀在 避免伤到树皮内部纤维的基础上划“ 以示所属,等农闲时再剥取树皮。剥取树皮时, 需选取一段合适的树干,上下各砍一圈,间距一般根据做服装所需原料而定,据上世纪九 十年代初相关学者田野调查考据,这个间距一般在5 0 1 0 0 c m 之间。先使用一种叫石拍的工 具,通过拍打拉松树皮与树干的结构,如此反复,大约2 0 分钟,使树皮与树干完全分离。 然后用勾刀将上下圈直线贯通,后用木钎沿直线裂口处撬起,将整张树皮剥下。 ( 2 ) 初步修整 把树皮压平,削掉疤节,用石拍或是刀背拍打树皮表层,直到露出树皮里层的米黄色 树皮纤维,此时的树皮纤维就是制作树皮布的原料。 ( 3 ) 漂洗及拍打 树皮纤维内还有丰富的树胶,呈胶粘状与纤维混合在一起,因此,需在流动的溪水中 对里层的树皮纤维进行清洗和反复拍打,不断地重复清洗及拍打的过程,使表皮与树皮纤 维结构松动,直至树胶脱落,从而达到舒适穿着的柔软度,这时的树皮纤维颜色呈米白色。 此外,如果使用箭毒树作为树皮布原料,那么在流动的溪水中对树皮纤维进行反复漂洗及 拍打,除去除树胶外也可以去除箭毒树内所含毒素。 ( 4 ) 二次修整 对清洗后的树皮晒干控水,再次修整。去厚补薄不平整树皮布,使纤维分布更加均匀, 并通过拍打使其树皮纤维成片状且质地更为紧密。此时,树皮布制作完成,可直接用于裁 片制衣。( 如图8 ) 1 5 第3 章黎族纺织技术所蕴含的服饰文化 铲口翎罗矽嬲嘲 f 缪嬲獬嬲缴滞镌嬲删嬲臻獬, 褫7 刻0 。:。曩,荽鼯c 毳豢囊 蓦_ , : 毒 缀黝础成:裔 图8 左( 上) :箭毒树( 图片来源:h t t p :h e y e l t i a n y a b l o g c o m ) = 左下、中( 上、下) 制作树皮布的过程:剥取树皮、漂洗及拍打树皮、修整树皮( 图片来源:海南黎 锦坊博物馆) ; 右( 上、下) 美孚黎树皮衣正、背图(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3 2 2 麻纺的粗加工技术 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以及海南丰富物产资源的发现与使用,使得黎族先民不再满足 于用树皮布来遮身蔽体,其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种类繁多的野生麻资源,为采麻纺织提供 了有利的条件。从此,黎族的纺织技术跨入麻纺时代。 黎族麻纺原料主要有火索麻和磕子藤。火索麻纤维中含有大量的果胶,若不去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