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历经唐至清的千年兴衰,是我国古代教 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历史功勋不可磨灭。 在明代书院的文献资料中记载了一种具有音乐性质的“唱诗”活动,而现今对这些文献 资料的研究还是少之又少。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六所有代表性的书院中“唱诗”活动的研究, 揭示书院“唱诗”的文化特色和音乐教育内涵。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访谈、实地考察的方法,对明代六所书院“唱诗”活动的有关 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第二章:_ 唱诗”的形式,第 三章:“唱诗”歌法,第四章“唱诗”的乐器,第五章:尾声尽力探索书院“唱诗”的历 史真实,以求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研究作一点实证性的补充,同时也为后来的学习和研究 者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书院唱诗音乐教育 ab s t r a c t a c a d e m yo fc l a s s i c a ll e a r n i n g ( a c a d e m y i ns h o r t ) w a sas p e c i a le d u c a t i o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g o i n gt h r o u g hn e a r l yo n et h o u s a n dy e a r sf r o mt a n g d y n a s t yt oq i n gd y n a s t y , i tw a st h ed e v e l o p i n gc e n t r eo fa n c i e n te d u c a t i o na n dh a s 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w eh a v ed i s c o v e r e da nm e l o d i o u s s i n g i n gp o e m s a c t i v i t yi nd o c u m e n t r e c o r d so fa c a d e m yi nm i n g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 , r e s e a r c h e so ns u c hk i n do fr e c o r d s a r er a r e s t u d y i n g “s t a g i n gp o e m s a c t i v i t yi ns i x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a c a d e m i e si nm i n g d y n a s t y , t h i sp a p e ra i m sf o rr e v e a l i n gt h e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i n n e r e d u c a t i o n a lm e a n i n go f s i n g i n gp o e m s c e n t e r i n go n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d o c u m e n ts t u d y i n g , i n t e r v i e w i n ga n do n - s p o t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砸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c h a p t e ro n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c h a p t e r t w o ,f o r mo f s i n g i n gp o e m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 ,s i n g i n gm e t h o d s , c h a p t e r f o u r ,i n s t r u m e n t s ,c h a p t e rf i v e ,e p i l o g u e t h i sp a p e r t r i e st od i s p l a yt h er e a li m a g eo f “s i n g i n gp o e m s ,am u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a c t i v i t yo fa c a d e m yi nm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 c o m p l e m e n t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o fm u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h i s t o r y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p r o v i d e ss u c c e s s o r ss t u d y i n ga c a d e m yw i t hh e l p f u lr e f e r e n t i a l m a t e r i a l sa n dd o c u m e n t s k e y w o r d :a c a d e m y o fc l a s s i c a ll e a r n i n g s i n g i n gp o e m s m u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中国音乐学院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学位论文的使用权,其 中包括:( 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学校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研究生上交的学位论文;( 2 ) 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 资料室等场所供校内师生阅读,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浏览部分内 容;( 3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向国家图 书馆报送可以公开的学位论文。 本人保证遵守上述规定。 作者签名:整整 日 期:丝堕:6 :i 导师签名: 日期 缝 如o g 6 、舌、 致谢与声明 致谢 三年前有幸从湖南到北京跟随导师杨通八教授学习,衷心感谢恩师杨通八 教授三年来在生活、学习上对本人莫大的关心和帮助,杨老师为人正直,做事认 认真真,一丝不苟,治学非常严谨,这些深深的感染着我,让我受益终身。特别 是论文最后修改阶段,杨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不顾疲劳对本文修改直至 深夜,让笔者感动不已。此外,还要感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对本论文 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信息,在这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本论文最后才得以完成。 再者,感谢文怀沙老先生,顾淡如女士百忙之中示范“吟诗 、“唱诗 给本论 文润色不少。最后,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最亲爱的父亲永远地支持,和鼓 励让笔者学业得以完成。感谢我所有课程老师和系领导老师们,同学们的热情帮 助和支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 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 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3 5 1 、1 课题来源和研究现状 第一章绪论 课题来源 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年中,在导师杨通八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仔细研读了外国 教育史、中国教育史、中国音乐教育史等基础课程,使我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方 面的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而魏石诚师兄的硕士论文乐教发微亦给了我不少 启发,我的硕士论文是否也可以在儒家“乐教 理论和实践的领域选题呢? 在同 导师反复商讨之后,毕业论文的选题意向就越来越明确了。对儒家“乐教”学说 的研究,进而延伸至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叙事,不能仅仅局限于纯理论观点的 探讨,也应当注重实践的考察。面对中国的历史长河,古代教育史和音乐史研究 所遭遇的问题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多理论而较少实证。为弥补这方面 的不足,作为选题的假设:书院,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曾为古代儒学 的滥觞,也是新儒学思想再次复兴的基地。而明代是书院的鼎盛时期,“唱诗矽 是其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料丰富到至今尚有遗存的唱诗活动中,也许 能发现一些具体说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面貌的材料和线索。这就是我以“明代书 院唱诗觅踪为题作硕士论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当然,确定书院的研究选题,还有个人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来自湖南的青 年学子,对家乡的文化情有独锺。岳麓书院是古代的文化遗存,也是湘文化的重 要标志,我从小就对它充满神秘的敬意,遗憾的是知之太少。如果能通过自己的 工作,使古代书院唱诗活动的神秘面貌多少得到些真实的揭示,这不仅是音乐教 育史的一次深入学习,而且也是对家乡文化增进了解机会。所以,当导师提出这 一选题建议之时,我就欣然接受了。 研究的现状 我选择书院的“唱诗 研究为题,还与音乐领域的研究相对缺失的状况有关。 就已经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海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研究所发表的文论 和专著虽然十分丰富,但绝大多数是都是从一般的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 会学等方面切入,关于书院音乐教育活动方面的专论难得见到。有的音乐史论著, 如: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海林中国古 代音乐教育、马东风 :中国音乐教育等虽然涉及到书院的问题,但多是从其 代表人物的音乐美学思想、教育思想的角度发挥,很少见到关于书院音乐教育活 动的具体描述,这个领域的研究需要深入。 1 、2 研究的对象、方法、目的、意义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明代的虞山书院、共学书院、姚江书院、紫阳书院、 还古书院、东林书院等六所书院中的“唱诗 活动。 我国古代书院从唐至今连贯发展,历史极其悠久,音乐遗产自然也十分丰厚。 若要对各个时期书院的音乐文化都做出详尽的研究,不仅一篇硕士论文难以承 载,也是自己目前学力所不能胜任的。再说,进入选题之初,导师就提出研究范 围“要小力“要具体 的指导意见,而我通过初步浏览所了解的情况也是明书院 的资料较多,比较容易深入。所以,我很快就将自己的研究聚焦到明代创建的虞 山书院( 明万历三十四年) 、共学书院( 明洪武十二年) 、还古书院( 明万历二十 年) 和明代得到修复的紫阳书院( 明万历三十二年) 、姚江书院( 明崇祯十二年) 、 东林书院( 明万历三十二年) 等六所书院的“唱诗”活动上。但这一活动有没有 继续延至清时期,这是另一个值得再深入研究的课题。迫于时间有限本文通过文 献的查证和访谈,只是对明代书院讲学、讲会、乡约、祭祀等活动中“唱诗 的 形式、歌法以及使用的乐器作一次力所能及的考察和梳理,尽可能生动具体地描 述出这些音乐活动的历史面貌,同时也探讨“唱诗活动的音乐教育意义。 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 文献研究法 本文主要研究的文献和参考书籍有中国历代书院志十六册丛书、中国 书院史、中国教育发展史、简明中国教育史、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国 古代音乐史稿中国音乐美学史传习录、近思录集注等,从历史,教育, 音乐等三个方面的结合来研究本课题。但以中国历史书院志十六册丛书为论 2 文的为主要依据。在这一套丛书中,详细记载了明代虞山书院、共学书院、姚江 书院、紫阳书院、还古书院、东林书院等地的“唱诗 活动,是目前已知的最权 威的文献记载。 访谈法 对享有“邓书院”之名的湖南师范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进行了两次采访, ( 2 0 0 7 年1 月2 7 日、2 0 0 8 年4 月2 8 日于长沙) ,对中国文学家文怀沙老先生( 2 0 0 8 年5 月1 6 日于北京) 和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顾淡如女士的采访( 2 0 0 7 年6 月1 4 日于北京) ,为本篇论文提供了实践性极强的信息和依据。 实地考察 2 0 0 7 年4 月2 9 日随导师一起在邓洪波教授的带领下到岳麓书院进行实地考 察。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专家访谈,了解明代书 院“唱诗 活动的历史面貌,力求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研究作一点实证性的补 充,也为书院研究提供音乐方面的参考意见。随着古代书院音乐教育活动研究的 深入,我们对儒家的“乐教 及其实践的理解将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 1 、3 相关研究的综述 1 、3 、l “书院 的缘起 “书院 如何缘起? 众说纷纭。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种的说法。一说是“始 于官府。白新良主编的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一书中就提到:“最初使用这一 名称的是官方学术机构。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开元五年,唐朝政府组织 文人于乾元殿校理经籍。为此,遂将乾元殿更名丽正修书院。 第二种说法是“兴于民间”。如:邓洪波的中国书院史研究表明,在官 办的丽正、集贤书院之前的5 0 一1 0 0 年中,民间已有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山 东临朐的天李公书院、陕西蓝田的瀛州书院、河北满城的张说书院,并从地方志 回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 天津出版社p l 的文献材料中给予证明。 第三种说法是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表述的观点, 他认为“在中国,书院的创始可追溯到这个很早的时期。其中最有名的是齐国首 都的稷下书院。一按他的理解,书院与学校、学宫、私学等教育机构是可以互通 称谓的。事实上当时并无“书院”之名,将书院与古代的学校完全等同,并不利 于我们对中国教育史的深入理解。 总之,不管书院之名是始于官府还是兴于民间,但书院之名始于唐朝,却是 个不争的事实。 1 、3 、2 书院的发展概况 本文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的中国书院史研究,自新良的 中 国古代发展史,喻木伐、熊贤君的中国教育发展史,王炳照等人的简明中 国教育史等著述为参照,对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脉络概述如下: 早期的书院 历史追溯到唐代。在经济和文化空前发展的唐时期,藏书的种类已经越来越 丰富,为了对图书有更好的收藏、整理、校理等,官府中建立了丽正修书院、集 贤书院( 丽正修书院为集贤书院的前身) ,官办的书院也不失为皇帝解读史经、 举贤纳良的好地方。汇聚在这些官办书院的文人学士,在对图书进行收藏、整理、 校理之余,也不乏学术讨论、饮酒做诗、对诗吟唱等活动。而唐时期的民间书院 跟官办书院却有所不同,民间书院以“聚徒授学 为主。唐亡后,战争连年、政 治局势混乱,官学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遭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众多文人 学士返乡归里,开办书院,聚众讲学。恰恰是由于官学的衰退,民间书院才大行 其道,教学成为这一时期书院活动的主流。 曲折的发展 如果说唐至五代十国的书院还处于初级形态,那么,两宋到清初的书院即可 认为是曲折发展时期。宋初,统治阶级忙于战争,无力恢复官学,私人书院取代 官学成为顺理成章之事。统治阶级采取开科取士的政策,保护私学,在一定程度 上也激励私人书院的发展。此时的书院,不仅在数量上较之以前明显增多,更有 。喻本伐等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p 2 1 9 4 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 明万历年间刻本p 7 5 8 诗一一击磬一午饭一再击鼓一讲学一一唱诗一一焚香行礼一一散。唱诗活动在“坐 讲一( 讲学的基本形式) 后进行的,是“讲久 即听讲、静默、问答时间久 了,为解除疲劳而有意安排的一种艺术活动,有一定的娱乐和精神调剂功能。这 种形式的唱诗每半天至少安排一次,每次唱诗一、二章。 虞山书院志卷四还进一步写道:“歌生鱼贯升堂至,圣像前排班鞠躬平 身立定,一生出班立圣像右,唱云诗歌00 之章,律诗以二章为一阕,歌毕司磬 三声,( 出班生归班) 鞠躬平身播班下一由上可知,具体形式是:参与唱诗的 学子如“鱼贯 般行至书院正堂,先在圣像前排班站定行鞠躬礼,随后有一位领 歌者出队立于圣像之右,唱报当日之歌诗篇名,众人歌诗应之。唱完击磬三声, 最后行礼解散。“0o 打是预留给篇名的,每次活动都可以更换题目。“律诗以二 章为二阙 ,“章 在这里应为“段解,“阙 即一首完整的律诗。唱完一阙后 鸣磬三声,领歌者归队,众人再向圣像行鞠躬礼后调转队列步出厅堂。这里的“磐 当不是古代宫廷礼乐用的石磬,而是指“旧时官府、豪门和寺庙用于报时、报事、 集众的信号器 ,铁制,造型呈云纹状,故有名为“云板 ,亦称“云牌 或“云 磐 。 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的唱诗形式跟虞山书院最为相似,东林书院的唱诗也是再讲学之 后,东林书院记载:“会久坐之,宜歌诗一,二章 而具体的形式的开始也是如 “鱼贯 至正堂。东林书院记载“习礼者充歌生,每歌鱼贯升堂齐立对,圣像一 揖,择年长声亮一人为倡,每句倡者先歌一声,众生齐和一声,歌毕,后一揖播 班散”。 略微不一样的是“习礼者 充“歌生 可理解为书院的学子,也就是说 书院的学子都可以而且应该参加唱诗,领歌者应由他们中年龄较大而且声音洪亮 的人担任,演唱时他与众人是一领一合的关系。 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志十五卷的“会规 之中:“四拜分班揖就坐,供讲案宣讲义一 章就坐,歌一诗遴再造讲歌一诗少送 “徼席复坐,质疑问难议事辨,礼至申揖 先师,揖会宗,分班揖,歌诗而散 “紫阳书院每日早起会资宣讲义一章,会宗 。张鼐等纂虞山书院志卷四 卷四明万历年问刻本p 8 2 o 同上p 8 1 固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p 2 1 4 进鼷俯伏与平身。诣左配神位前,跪,献爵,俯伏于平身,诣右配神位前跪,献 爵,俯伏于平身( 通赞唱) 升歇,歌诗生就歌位。诗歌某章歌,诗生复位,行终 献礼。( 仝亚献) 饮福受胙( 引赞唱) 诣饮福位跪,饮福酒受胙,俯伏于平身复 位( 通赞唱) 鞠躬拜具拜具平身徼馔升歌,歌诗生就歌位诗歌某章送神,鞠 躬,拜具,拜具,拜具,拜典,平身一回“通赞 、“陪通 、“引赞 ,当是指祀 仪中承担某些专职的人员。也起到司仪的作用,跟乡约中的“铎生”所扮演的角 色相似。紫阳书院的祀典,歌生人数为六至八人,左右相对站立,整个祀典仪式 过程中,亚献礼前后一次,撤馔礼后唱一次。一共三次。 还古书院 还古书院的的祭祀过程如下:拜孔子一一拜朱夫子一一唱诗一辞神鞠躬n p 拜 一焚告文一一礼毕。还古书院志“祀仪 中云:“释菜执事,主祭一人,陪祭 二人,通赞二人,引赞二人,司祝一人,司帛二人,司爵六人,司礴一人,司盥 一人,司鼓一人,司磬钟一人,歌诗生六人( 或四人或八人俱可) 陈设已定主祭 者陪祭者,执事者皆吉服以埃发鼓三通”“释菜赞礼仪注:( 通赞) 唱序立,执 事者各司其事,陪祭者就位,主祭者就位,( 引就位) ( 通赞) 参神鞠躬行释菜礼, ( 引赞) 诣盥洗所,盥手,悦手诣酒蹲所,司蹲者举幂酌酒,司帛者捧帛,司 爵者捧爵,司祝者捧祝,诣至圣先孔夫子神位前。跪,进帛,进爵,再进爵,三 进爵,俯伏与平身,( 通赞) 读告文,( 引赞) 跪,( 通赞) 陪祭者皆跪,( 引赞) 展读,俯伏,与平身,诣徽国文公朱夫子神位前,跪,进帛,进爵,再进爵,三 进爵,俯伏于平身,复位。( 通赞) 鞠躬,拜与再拜,与平身歌诗,( 陪祭) 歌 诗生就歌位,诗歌思齐之五章,歌生复位,( 通赞) 辞神鞠躬,拜舆,拜具,拜 具,拜具,平身。焚告文,礼毕。司锺磬者击磬三下,干城祠赞礼仪注同上,惟 歌诗陪赞者唱诗歌南山有杞之章”圆 释菜 是指古代人就学时以蒴蘩之类祭祀先师。“司祝是指宗庙中主持祭 礼的人。歌生四、六、或者八人。还古书院的祀典仪式跟紫阳书院略有不同。在 整个仪式中“唱诗 一次。他们是先参神鞠躬上祀品,接着洗手擦手,捧捧器具, 酒,爵,祝( 通“属,织) 等,送至孔子神位前跪下,进酒,进丝织品,三进 。施璜编吴瞻泰、吴瞻淇补清雍正三年刻本影印p 4 6 6 施璜编辑吴瞻泰、吴瞻淇补还古书院志: 清乾隆初年刻本p 5 6 1 1 5 酒后俯伏平身,由通赞读告文。读完告文后再跪拜平身。再继续朱夫子的神位前 跪拜,进贡,在三跪拜起身。等拜完朱夫子以后,开始唱诗,陪祭宣歌生到达歌 位后,开始唱思齐之五章。歌生归位后,辞别神位再次鞠躬三拜平身,烧告文, 礼仪完毕,击磐中击磬三下。在整个祭祀礼仪活动中只是在拜完朱夫子以后, 唱诗一次。 此外,两所书院跪拜的神位也有所不同。还古书院先拜靠孔夫子 ,再拜“朱 夫子 ,而紫阳书院是将“朱夫子( 即朱熹) 列为首尊的。这也许是因为,明代 书院作为程朱“新儒学力的基地,朱熹的地位并不亚于孔子,在有些书院中甚至 还超过孔子。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朝鲜、日本一带的书院就有首尊奉朱 熹的。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记述,目前日本、朝鲜的书院还保存着祭 先师的行礼仪式,据说与明代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流传到朝鲜的史事有关。 不过,仪式中已没有了唱诗的穿插,否则,我们的研究又可以多一项历史的佐证。 今山东曲阜还保存有孔庙和祭孔活动,这与古代书院文庙的祭孔仪式有何联 系,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2 、4 小结 通过明代书院讲会、乡约、祭祀三种仪式中唱诗活动的考察,可了解到当时 书院唱诗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讲会的唱诗一般采用律诗格式,形式短小,人数 不拘,有领有合,内容可随讲会主题变更;本身是功课的内容之一,但也是思辩 活动的一种精神调剂,蕴含着儒家“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乡约的唱诗是有规 定的内容、人数和程式的综合艺术形式。祭祀的唱诗,因其仪式内容的要求而更 为复杂,歌生一般为双数,由四人、六人或八人组成;整个祀典仪式过程中,有 的在行礼中唱诗,而有的只在拜完神后唱诗一次。每所书院各不相同。遗憾的是 由当时的记谱和科技发展水平所限,丰富而生动的音乐没有能够记录下来,只能 靠文字和想象力去弥补那逝去的空间。否则,我们将有更丰厚的遗产为发展今天 的中国新音乐所用。 1 6 第三章唱诗的歌法 “歌法 ,若顾名思义解,当定义为“书院唱诗的歌咏之法 ,必定包含有 大量技术层面的内容。但本章的主要意向却不在于此,因为从接触到的资料来看, 明代书院的唱诗根本就没有什么统一的“歌法0 而且,有些看似明确的技术规 定,实际上很难把握,甚至有无实践价值都值得怀疑。所以,本章多半是关于歌 法问题几种观点的资料摘引,有的连诠释的程度都达不到,更多问题留待进一步 的研究去解决。 关于明代唱诗的歌法,文献中记载较多的是王阳明的“九声四气法和还古 书院的“歌法解 。这些文献除讲述声音、气息的控制之外,还有对音高、节律 方面的要求,甚至还有“诗谱”( 姑且如此称呼) 那样的记录。遗憾的是目前还 未找到能准确诠释的专家。幸好现在还有个别文人长者会唱几句,虽不是直接从 书院传承,但至少说明中国的古诗是可以唱的。通过深入研究,或许能够找到这 样的遗存与书院文化的某些渊源关系。本章也就是按这样的思路,从“九声四气 法 、“歌法解 、“现今文人的唱诗 三个方面,对唱诗的歌法作一个粗浅的介绍。 3 、1王阳明的“九声四气 法 王阳明,守仁,字伯乐,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人也( 今浙江) 生于明宪 成化八年( 1 4 7 2 ) ,死于世宗加靖七年( 1 5 2 8 ) 。他的一生虽身在朝廷为官,但同 样致力于书院的讲学活动,曾创立过龙岗书院和南宁书院,主讲于文明书院,修 复濂溪书院及白鹿洞书院,虞山书院志中记载了他的“九声四气法。 “九声四气法一的“九声 ,是指唱诗时声调的九种形态:平、舒、折、悠、 发、扬、串、吸、振。虞山书院志中对此有所解释:“节者橇主于出声在舌 之上,齿之内。非大非小,无气无落,傻杂涵蓄,气不促追。舒者即声在舌齿而 洋洋荡荡流动轩豁。气度广远。折者横主于人而声廷于喉,渐渐吸纳,亦非有大 有小起落,其气顺利活泼。悠者声由喉以归于丹田,和柔涓涓,其气深长,栽至 于尽而复有余龋反。发者声之豪迈,其气直遂而磊磊落落。扬者声之昌大,其 气敷张而襟怀畅达串者上句一字联下句二字,声位成听,其气累累如贯珠然。 啜者其声浅短,气若微渺剥落。摄者声之平而稍寓精锐,有消索振起之意,凡声 1 7 主于顺,妙在慨叹 回 通过这段话的描述,我们可以大概知道九种声调的气息和口腔运动的不同状 态。但若不经行家的具体指点,仅凭这段文字是难以准确掌握的,何况不同的字 用同一声调处理还会有许多的差异。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请教过一些古文专家, 但至今尚未找到能知王阳明九声真谛之人。 如果说“九声 还多少可以意会,而“四气”则近乎玄妙了。虞山书院志 云:“四气日春日夏日秋日冬。每四句分作春夏秋冬,而春夏秋冬又自有春夏秋 冬,如第一句春,第二句夏,第三句秋,第四句冬,每句上四个字各分作春夏秋 冬,第一个字春,第二个字夏,第三个字秋,第四个字冬,下三字稍做,上四字 末亦分做春夏秋冬,第三句首二字稍续上句,末三字各平分不甚,疾迟轻重,以 第三句少变前二:句不叠瓿而足听也,第四句第四字乃冬之冬,闭藏已极,然除不 独胜,阳不终绝,消而必患,虚而比盈”“第一句口略开,声要融合,第二字口 开,声要洪大,第三字声返于喉,秋收也第四字声归于丹田,冬藏也春而融 合,夏而洪大者,达其气而泄之,俾不阏也。秋而妆之,冬而藏之妆天下,春而 藏之肺腑也其不绝之馀,声复自丹田而出之,以滁邪秽以融渣滓,扩而清之也, 春之声稍迟,夏之声又迟,秋之声稍疾,冬之声又疾,变而通之,则四时之气借 矣。闽而朗则乾坤之理借矣。 回 “四气半篇”中还有一段结合着两句诗的气法注解:“个个人心有仲尼那 么第一个个就是:春之春,口略开第二个个就是春之夏,口开第三 个字:人就是春之秋,声在喉,第四个心字就是春之冬归于丹田有仲 尼亦分作春夏秋冬而俱有春声在下一句自将闻见苦遮来第一个字,夏之 春,口略开。第二个字,夏之夏,i = i 开,第三个字,夏之秋,声在喉,第四个字, 夏之冬,归丹田“苦遮来”亦分作春夏秋冬而俱有夏声一。囝 这里名为说“气 ,实际上也涉及到“声 。更费解的是将唱诗的气息与自然 界的春、夏、秋、冬联系在一起,不仅每一首诗的四旬都按春、夏、秋、冬处理, 而且每一句的前四个字也同样是春、夏、秋、冬,后三个字则按句序作另一个四 季的循环。在如此的叙述中,文字抽象费解倒是其次,而中国古代诗辞如此丰富 。张鼐等纂虞山书院志卷四 明万历年问刻本p 7 5 同上p 7 7 1 8 的语言,都被装进了玄妙的四季气法之中,到底有多大的实践价值,真是难说得 很。 虞山书院志中有一首“和睦乡里 的诗是按搿九声四气法”标注的,现 抄录如下,以供参考: 鼓鼓鼓鼓鼓佥佥佥 , 同帚里舒0 同折乡悠0 比帚屋撕居悠磬0 磬 相发傥扬0 相折敬悠0 莫帚相折0 欺串0 0 莫串因串0 些帚小舒0 伤撕和悠0 气啜磬0 锺 退帚让舒0 三折分悠0 处振处折宜悠磬0 钟 退节让舒0 三折分悠0 处振处折宜悠磬磬磬固 书院志对“诗谱”的符号有也有注解:“凡用鼓、锺、磬皆照圈中字击 之,圈有虚者,即是气歇之处,其尾句半篇重复一句,全篇重二句。 由此可知, 诗谱里的“0 代表眼位,亦可称“拍 。首行是伴奏打击乐器的序奏,五声鼓, 三声锺,每声一拍。诗句的字上无圈,其眼位由后面有圈的声名表示。空圈表示 气息延长,是小的停顿。每句的声调都有不同,句末均有响器呼应。第二旬后有 两个空圈,停顿更长一些。律诗四旬为“半篇 ,第四旬唱完须重复一次,后面 鸣磬三声。这样的谱式已经将唱诗的节律和伴奏打击乐器的音色配置都涵盖其中 了。 “九声一虽然也做了较为通俗的解释,但也有让今人迷惑的地方,移从他们 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指声音平平,不高不低,但是这个“不高不低 概念是 含糊的,没有音高,没有乐谱,单从文字的解释,无法明确高低到何种程度。对 于“四气 古人都觉得“其意精更为精微,百姓们不必精求。” 既然古人都谈到 了无法精求四声,那么说明书院中古人真正的唱诗与王阳明所谓的“九声四气 歌法中的要求是有差距的,由此可见,单从王阳明的“九声四气 歌法,是无法 再现书院的“唱诗”原貌。再者,书院中并无对王阳明传记的描写,“九声四气 到底是不是王阳明所为,还是本身就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张鼐等纂 明万历年间刻本船3 鹰同上p 8 5 o 同上p 8 5 1 9 3 、2 歌法解 还古书院志中详有“歌法解 ,其目的是为了教童子学习歌谱鼓谱,用以成 礼和讲学之用。 还古书院志卷十一载有“歌法解 ,主张唱诗的声调应置十二声,以便 与古代十二律吕相对应。其文如下:“永言循乎律吕法曲有十二,一日平,二日 句,三日舒,曰抗,五日悠,六日曲,七日倨,八月叹,九日队,十日串,十一 日振,十二日节平者,其声舌上齿,内其气浑含不延破也句者,其声周转其 气,自抑而扬圆,活而肉圆,欲中规也舒者其声出于齿,其气开发而条达也。 抗者,其声高大,其气主出,如手举物高不过高,径情而直遂也悠者,宛如其 声在喉,其深长盛大,登美多余韵也曲者,其声宛转,其气自扬,而抑款然若 折枝也。倨者,其声折转其气自扬,棱隅而廉方欲中矩也叹者,声在唇齿,其 气浅短萧条剥落,遗音微渺也队者,其声沉重其气出入如物,队下无留滞也。 串者,其声归队上之朱音,联下而音其气磊磊如贯珠也振者,其声对抗,其气 入而复出,剥落将尽煲又振起也节者,其声已定,其气已足,气收声止,有如 枯木不摇漾也。丹。 与“九声四气法”相比教,“歌法解 去掉了“折 、“发 扬三声,另增“旬挣、 “抗 、“曲 、“倨 、“叹 、“队 、“节一七声。虽然声名的大部分都作了改动和 调整,但仍然能够看出是“九声四气法”的派生物,抽象难解的本质未变。当然, “歌解法也有独到之处。因“永言遵循律吕法 的提出,每一声调都有一个对 应的律吕,诗谱的音高系统似乎清晰了许多。有文日:“天用八风以宣时,一书, 一夜,一寒,一署,人用以八风而让襄歌一作,一止,一律,一吕,发乎自然而 道用其序。其平其舒如春之蠢,其抗其悠如夏之巨,其叹其对如秋之擎,其振其 节如冬之处,其曲,其倨夏而之,秋之攀。其串春冬之兴绪也,所以成阴阳之交 造化乎,搏挽之音也。故歌之振,黄钟应之,平,太簇应之,舒,姑洗应之,悠 蕤宾应之。倨,夷则应之,对无射应之,节,大吕应之,句,夹钟应之,抗,仲 吕应之,曲,林钟应之,叹,南吕应之,串,应钟应之,其冲藏有四时之意。 回 若按明清的通例,设黄钟的音高为d ,十二声调也都有了相应的标准音高。下面 。施璜编辑吴瞻泰、吴瞻淇补还古书院恚 清乾隆初年刻本p 6 5 2 o 同上 2 0 是“歌解法 声、律吕、音高的对应表: 声名平句舒抗 悠 曲 倨 叹队串 振 节 律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大吕 音高 ef# fg# ga# abc# cd嚣d 凭这样的音高对应关系去解读“歌法解刀标注的搿诗谱,便可获得一首有 音高记录的唱诗。不过这样的结果似乎来得太容易了些。下面,试以此法求国 风诗谱的音调。 国风诗谱 鼓鼓鼓鼓鼓佥佥佥 瞻帚彼争0 淇句澳节亚鼓佥绿句竹帚0 猗舒猗舒受鼓佥 有句舒匪舒0 君抗子抗悠受鼓佥如母切曲o 如帚磋舒悠盈鼓佥 瑟倨兮审0 倜曲兮悠亚鼓佥赫倍兮帚悠0 喧啜兮嗫盈鼓佥 有l 炎匪帚。君曲陂子串重鼓佥终串不串可悠0 鼗摄兮悠盈鼓佥囝 将每个字的注声,按对应的律吕名找到相应的音高,便获得了下面的音调: eefe 瞻彤彼移o 淇旬澳移盈鼓佥 f # f# fgg 拌g 有旬舒匪舒0 君挽子挽悠煎鼓金 # aea 弹g 瑟倨兮移o 倜曲兮悠受鼓佥 ceac c 有酸匪移0 君曲酸子审盈鼓金 fe# f # f 绿旬竹够o 猗舒猗舒匝鼓佥 eae f # g 如彤切曲0 如移磋舒悠盈鼓金 # ae # gbb 赫倨兮砸悠0 喧殴兮叹盈鼓金 # c # c 船d 棹g 终审不审可悠0 毅掇兮悠丑鼓金 。施璜编辑吴瞻泰、吴瞻淇补还古书院志) 清乾隆初年刻本p 6 9 3 2 l 用同样的方法再译一首: 有喜之首章诗谱 鼓鼓鼓鼓鼓金金佥 e# ffe 南够山舒o 有旬杞够匝鼓金 a#ggg 乐曲只悠o 君挽子挽歪鼓佥 c eac#c 乐酸只彤o 君曲酸子审班鼓金 c#cac#c 乐酸只审0 君曲陋子审受鼓佥 f#ff柏 北旬山舒0 有旬李悠丑鼓金, # a # g bb 民倔之悠0 父殴母殴亚鼓金 i c# cd# d 德审0 音由不摄已够盈鼓佥 c cd托 德审o 音由不授已串盈鼓佥 从以上两首诗谱的音高解答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按字寻腔虽然能够获得一个 音高系列,但这并非常人所理解的那种音调,因为它不成调子,难于演唱。也许 可以诠释成有音律伴奏乐器对唱诗声调的呼应,但却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些注声 下并没有任何乐器的符号,而至今尚未看到有资料说明唱诗中曾使用过旋律性的 乐器伴奏。前文中我们关于结果来得太容易的疑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应当忽略的是:还古书院的诗谱并不都是一字一声,如国风第三句君 子的“子 对应“抗”声、“悠 声,第四旬的“嗟”对应“舒 声、“悠 声等, 实践中的声调变化肯定还要更加丰富。一字多腔是传统音乐中最常见的形式,懂 得这个道理,才能正确处理古谱的诠释问题。 3 、3 现今文人的“唱诗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从书院“唱诗 的“歌法中我们无法得到音律方面的 满意解答,现今却还有些年长的文人能唱吟诗歌,且有曲有调,意犹未尽。笔者 专门采访了能够唱诗的文怀沙老先生和顾淡如女士,并将他们的吟唱用五线谱记 录下来,抄录于此,以供参考。 文怀沙吟唱谱 青青子静螺盔v凌心 uu 但为君馥浣吟至 今 从他的吟唱中可以发现,文老比较强调按字行腔,而且每句末都自由地延长, 且像“妗一“心”“故”“心 这几字,都有前倚音和后倚音,音调变化丰富。如 “故 字用他的话解释:搿故为去声,姑、骨、古、故,是可以绕的。 也就是说, 在唱“故 字的时候,唱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他认为,诗歌吟唱, 很多字都可以这样处理。不过,什么时候使用这样的方法,哪些字可以这样唱, 一个字唱多长,都没有一定之规,须根据人的情感去变化。“就算是同一首诗, 今天我唱的衄调,跟明天唱的都不一样,因为人每天的情感会不一样,吟唱总是 跟着情感走 。看来诗出于情,吟也发乎于情,我想这就是唱诗魅力之所在。 顾淡如唱:李煜浪淘沙谱 独 自 翼 凭 崔 无 限江 n 1 r 冈 天 上 人 同 天 上人 彰:莓 1 7问 顾淡如女士的“唱诗,除了“梦里不知 和“流水落花为念白以外,其 余都是唱出来的,音乐性很强,颇有些古代文人操琴时咏唱的“琴歌”的风貌。 文怀沙和顾淡如都是现代的人,他( 她) 们的生活环境距书院文化的繁荣时 代已经十分遥远,现在也无法证明他们的咏唱就是书院的唱诗。但他们的咏唱至 少可以说明,中国的古代诗辞不仅可以唱,而且是可以唱得十分动听的,其歌法 也极其丰富。面对浩瀚的历史文献,只要剥离了那些脱离音乐实践的文人的附会 之说,就会发现这个领域还有相当丰厚的遗产有待我们去研究和继承。 3 、4 小结 综上分析,看来文献中记载的“九声四气”法和还古书院的“歌法解”并不 足以详细说明代书院“唱诗的情景。我们只能今天只能以老一辈文人们的唱法 为参考去追溯书院“唱诗 的历史面貌,这将是一个艰难的旅程,期待有更多探 险者进入和共勉。 4 、1 乐器的种类 第四章唱诗的乐器 明代书院中的“唱诗活动常常是有乐器伴奏的,而且使用乐器的种类和用 法也有一定之规。就笔者所接触到的文献范围,所有提到的乐器共1 3 种,它们 是:铎、钟、云板( 云磐) 、磐( 石磬) 、埙、鼓、搏拊、枧、敌、琴、瑟、笙、 篪。 若按古代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八音分类法分类,可谓八 音据全: 金之属:铎、钟、云板( 云磬) : 石之属:磬( 石磐、玉) ; 土之属:塌; 革之属:鼓、搏拊; 丝之属:琴、瑟; 木之属:棍、敌; 匏之属:笙; 竹之属:篪。 这些乐器,大部分我们都比较熟悉。如:钟、石磬、埙、鼓、琴、瑟、笙等。 对其中比较少见的几种,根据乐声 民族出版社2 0 0 2p 5 9 7 o 同上p 7 5 6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培种苗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液化石油气供应合同
- 2025金融机构最高额抵押担保合同
- 2025保温材料采购合同
- 2025年物流配送合同模板
- 2025年新疆粮油订单执行合同
- 2025年新疆粮油加工企业保密协议
-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资金使用合同7篇
- 2025年养殖场劳动用工合同范本
- 2025美容院用工合同范本
- 五年级《欧洲民间故事》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派车单(标准样本)
- 少先队大队委申请表
- 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资料统一用表2021年版(原文格式版)
- 浦东机场手册
- 柴油机负荷特性曲线比较课件
- JGJ保温防火复合板应用技术
- 《认识液体》-完整版PPT
- 《跳长绳绕“8”字跳绳》教学设计-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幼儿园绘本:《闪闪的红星》 红色故事
- 小学生符号意识与模型思想的发展与培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