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内 容 摘 要 本文超越对公允价值有关计量技术等问题的研究, 着重探讨现阶段公允价值在我国 上市公司应用过程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同时,通过对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为促 进公允价值更好地应用提供依据。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盈余管理空间、盈余管理动机和盈 余管理的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 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这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打下 了基础。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对相关问 题进行了阐述,成为本文相关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结合具体案例和相关数据 重点分析了准则中(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管理空间。第四部 分对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分析, 主要从资本市场动机和契约动机 两方面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半年报的数据进行检验, 发现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允价值显著相关;说明基于资本市场动因,公 允价值正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从契约动因来看,由于目前我国契约的不 完备,使得上市公司基于报酬契约、债务契约、政治成本和税收契约等原因,利用公允 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可见,合理改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环境和上市公司的契约形式,是 促进公允价值更好应用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公允价值计 量不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但确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并针 对公允价值更好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经营业绩 动因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ii abstract the main aim of the paper is not about measurement of fair value, but to discuss the present condition, that means whether existing surplus manages phenomenon while the applying of fair value. and the research on motiv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can help fair value better application. with norm research and substantial evidence research combines together, this paper research following questions: space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solves measur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meaning,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research and make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idea and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fair valu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pa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with analysis of data and some cases.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 motiv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with fair value applying in two sides: capital market motive and contractual motive. through carrying on an examination the data of half year statement of 2008 and 2007, we found that the roe and fair value has much relativity. this shows that fair value has become the tool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or the capital market motive. from the contractual motive, the use of fair value to earnings management is based on compensation contract, debt contract, political costs because of incomplete contracts. so improving the current capital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he forms of contract can promote better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 the sixth chapter summarize the full text of the contents and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advice to prevent earning management actions. key words:fairvalue; earnings managem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motivation factor; key words:fairvalue; earnings managem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motivation factor;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 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 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 2、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本人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 道歉。 4、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 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 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河北经贸大学。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 日期: 年 月 日 (本声明的版权归河北经贸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背景 公允价值问题是近十余年来会计前沿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从国际 上来看,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还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 没有放松过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金融工具、长期资产和 负债的计量中。2006 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157 号公允价值计量,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一般框架,提供了将一 切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与此同时,我国财政部也规定自 2007 年 1 月 1 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该准则中引入大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会计准 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 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作为基础的。 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提高会计信息 质量的同时,也往往成为公司调节利润的工具,正是基于这一点,使得公允价值在我国 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 我国首次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是在1998年6月发布的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 。 自此之后,公允价值成为我国备受瞩目的一个会计问题。在财政部相继颁发了非货币 性交易与债务重组准则之后,人们开始讨论这种新的计量属性是否适合在我国应 用,然而由于我国当时的市场并不成熟,并且当时的会计准则中仍具有很多漏洞,因此 随之出现了许多盈余管理造假案件让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失去了对公允价值应用的信心, 并对其产生了误解。 2001 年财政部针对公允价值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 其主 要目标就是为了减少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体系中的运用。 2004 年 7 月财政部在公允价值运用上的态度发生变化, 冯淑萍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的讲话表明,公允价值的运用被重新提上日程。谢诗芬(2004)指出,回避公允价值是行 不通的,因为公允价值不仅仅是一个会计理论和实务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我国能 否取得国际社会对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问题。2006 年 2 月,财政部新会计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 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发展中具有变革意义的时刻。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 被重新确立,从此标志着公允价值会计进入了又一个崭新时期。 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在这场金融危机中, 公允价值成为了受到质疑的的对象,美国和欧盟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对会计 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内容进行了修订。 这种环境下,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如何应对, 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是否需要作出相应调整,这便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1.1.2 选题研究意义 1.1.2 选题研究意义 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是否会再次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这是大家关注 的焦点。本人认为在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体制下,盈余管理是必然会出现的。公允价 值和盈余管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公允价值并非导致盈余管理的元凶;实际上,西方学 者的研究普遍都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和信息含量,能够提供给投资者 更多的决策有用性。研究的关键,是如何才能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有利条件。为了实 现这一目标,我们研究的重点不仅包括公允价值计量效果分析,即公允价值是否成为上 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同时还应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中盈余管理的动机,这必将 为促进公允价值更好地应用提供依据。 国外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理 论界和实务界,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公允价值进行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国内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尚处于基本理论的研究阶段;虽然有许多学者借 助 b 股或者 h 股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王立彦、高展,2002;李树华,1997;蒋义宏, 2001),但是一般关注于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 异问题。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管理问题,一般仅限于盈余管理现象的理论分析,尚 未从盈余管理动因角度进行研究。由此可见,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 管理的动因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2 相关文献回顾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国际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美国证 券交易委员会(sec)和投资者为代表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信息将极大提高财务信 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反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真实价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 融风险。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反对者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对现行会计模式的极端背离,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的 波动,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对此,美国政府机构和各国学者从规范和实证 两种途径进行了研究。 (1) 国外规范研究文献 批判历史成本会计的弊端方面,美国会计总署在 1990 年的一份名为银行保险基 金:改革并增加额外准备金以壮大基金的国会报告中指出,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报的 银行财务报告不利于银行问题的提前预警。 历史成本计量的季度银行财务报告不能反映 银行的真实情况,并妨碍了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有效进行。凯兹(gates,1997)在财 务业绩新模型的情况一文中,以银行咨询家的身份指出,银行实际以盯市作为业务管 理的基础,而其财务报表却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这一事实违反了财务报表披露实际 财务业绩的会计目标。 学者们认为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取代历史成本计量。white (1991)在存储机构瓦 解:银行及储蓄机构公共政策教训一书中指出,历史成本模式由于其固有的后顾式缺 陷,应尽快改革。而银行及储蓄机构应采用前瞻式的现值会计。莫里斯等人在银行的 市场价值会计: 支持与反对 一文中指出, 尽管市场价值会计会导致盈余和资本的波动, 并且存在精确性问题,但是由于其反映了银行的真实风险,因此优于精确性高但相关性 不大的历史成本数据。mengle (1998)在商业银行市场价值会计的可行性一文中, 综合论述了商业银行市场价值会计的必要性。 作者认为, 市场价值会计具有决策相关性, 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破产标准以及资本充足性监管制度, 减少历史成本会计对管理层操纵 利润的负面激励,并可保证所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都得到确认。 学者们还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外部监管、保护投资者,并且对管理层也有利。 olson (1992)的sfas no. 107:披露公允价值的挑战 、pozdena (1990)的银行 倒闭,丹麦模式认为公允价值披露可以解决历史成本隐藏的银行管理层的错误,对银 行的投资组合采用盯市计量具有强化管理银行风险的激励,保护储户等优点。 1992 年,美林银行的要求披露公允价值: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的坏消息和银 行的盯市会计:会计和估值含义两份报告中指出,fas107 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有 助于投资者识别绩优的金融机构,会影响股价,从而改变企业管理者行为模式。clarke 等人在fas107:为什么不仅仅是执行问题一文中指出,市场价值不仅提供额外的信 息来源,还有助于管理层监控并提高银行业绩。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4 但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 iasc 和 fasb 的全面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规 划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银行协会联合工作组(jwgba)在银行的金融工具会计 报告中指出,银行业不同意对金融工具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后者并不有助于预 测银行帐薄的净现金流量,不具有相关性。他们认为全面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比混合计量 更优越, 不一定能解决套期和管理层意图的问题, 因为公允价值信息比混合计量更主观, 并将降低报表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他们还认为,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太过激进,单一的 公允价值计量并不能保证提供充分的信息。 (2) 国外实证研究文献 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证券市场。这些实证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与 历史成本相比, 公允价值信息是否更具有决策相关性?历史成本是否更易操纵?公允价 值信息是否有助于金融监管?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sweeney, varga and winters (1997)在债务的市值,债务的市价与账面价值 以及资产回报一文中通过建立 19781991 年间 15 个行业的股权证券组合,检验其资 本结构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计量, 得出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计量造成债务权益比率以及 资本成本计算失实。robb(1996)在金融机构的市值会计中对金融机构贷款的研究 表明,资产的外在账面价值与其内含市值的差额,与金融机构股价相关,而现行历史成 本计量系统不能提供这一差额信息。 未实现损益的信息含量 实现原则是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确定收益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依据原则, 收 入的确定要符合两点:一是企业已将产品的所有权转移给买方或者已提供劳务;二是有 充分证据表明,企业实际已经取得现金或现金要求权。在该原则下,资产重估增值、可 销售证券的利得或损失,都属于未实现损益。ahmed and takeda (1995)在商业银行 股票市场损益估值 一文中, 证明了未实现损益信息的信息含量。 通过对证券市场上 152 家银行统计,发现扣除了其他净资产对利率敏感性的影响后,未实现损益对银行股票回 报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barth, beaver and wolfson (1990)在盈余组成与银行股 价结构一文中,发现未实现的证券损益被用于平滑盈余。pfeiffer (1998)在表外 项目的市值和会计含义一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附注信息中得到的表外资产估计值在 市价中有所反映, 且银行有利用历史成本模式下不确认未实现利得的漏洞进行操纵盈余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的表现。 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可增加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 beaver, eger,ryan and wolfson (1989)在财务报告,补充披露和银行股价 一文中发现,如果银行不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投资者会试图自己估计贷款组合的公允价 值。barth (1994)在公允价值会计的投资证券和银行市场估值的证据一文的实证 分析发现,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信息能显著增强历史成本模型对股价的解释能力,反之 则不成立。另外, barth,beaver and landsman (1990)的银行 sfas no. 107 公允 价值披露的价值相关性 、carrol and linsmeier (1996)的公允价值会计:封闭型 共同基金的证据 ,证明了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对股价的解释力显著增加,投资证券的公 允价值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 也有部分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nelson (996)在商业银行公允价值会计:对 seas no. 107 的实证分析一文对 200 家最大的美国银行 1992 年的数据所作研究表明,与账 面价值相比,仅有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具有额外的解释力,贷款、存款、长期债务及表 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均不具显著解释能力。而在加入权益报酬(roe)和账面价 值增长两个变量后,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也不再具有解释力。 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可增加金融资本监管的效率 barth, landsman and wahlen (1995)在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盈余波动性、 监管资本及合同现金流价值的影响一文的研究发现,公允价值模式下,银行更易被发 现违反资本监管要求,即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违规可更有效的被预测,更易监管违规行为 的发生。mengle (1990)在市场价值会计与银行资产负债表一文中得出的结论是, 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现实影响很小,但会对损益表有显著影响,即银行的 偿付能力信息。但作者也发现公允价值信息尽管解决了相关性问题,却带来了估计的不 确定性问题,而且公允价值信息的成本过高。 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含量因对象而异 barth,beaver and landsman (1997)在银行的 seas no. 107 公允价值披露是 否与投资者相关一文中发现银行按照 sfas no. 107 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有显著解释 力,且对业务较健康的银行,其解释力更为显著。此外,当投资者和银行经理对公允价 值披露更熟悉,估计公允价值的技术更先进时,公允价值信息解释股价的能力将增加。 (3)国外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引起盈余管理的研究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6 barth(1994)以银行作为样本选取了 1971 年至 1990 年的数据,研究了在财务附注 中披露的证券投资的利得与损失和历史成本相比,多大程度上反映到股票价格中。她使 用了同质的公司(银行)作为样本, 认为公允价值计价的证券投资在历史成本计价之上提 供了增量显著的解释能力, 但是历史成本计价的证券投资却不能在公允价值计价之上提 供增量的解释能力。但是同时她也指出,使用计量误差模型(measurement error model) 时,历史成本提供了更多的解释能力。因此她认为公允价值计价的证券投资和损失拥有 更多的计量误差。 ahmed 和 takeda(1995)对证券市场上 152 家银行进行统计, 发现扣除了其它净资产 对利率敏感性的影响后, 未实现损益对银行股票回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也就是说, 使用公允价值后的证券投资损益比历史成本更具有解释力。他们认为,barth(1994)得 出公允价值证券损益的价值相关性较弱的结论,主要是由于在她取的样本期间,银行还 没有对所有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披露信息。 barth、beaver 和 landsman(1996)针对 eeeher、ramesh 和 thiagarajan(1996)与 nelson(1996)的实证检验结果,选取了 136 家银行 1992 年1993 年的数据,关注了在 sfas107 要求之下披露的会计项目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证券 投资和长期债券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贷款的公允价值估计并没有反全反映 贷款的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 但是当时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 仍具有价值相关性。 存款、 表外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nelson(1996)以资产规模作为标准选择了美国 200 多家银行, 对包括证券投资在内 的贷款、 存款、 长期债券和表外金融工具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他的结果表明, 只有证券投资对账面价值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 而其它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均不具有 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但是在控制了净资产回报率(roe)和账面价值增长率之后,证券投 资的公允价值信息也不再具有相关性。 从上面综述的结果我们看出,无论是从信息含量还是信息增量的层面上,大多数学 者都认为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成本完全不具有信息相 关性,因此完全抛弃了历史成本计价法不一定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此同时,尽 管有些学者通过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但是往往均 把之归结为估计误差或者管理者的盈余管理。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与缺陷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具有独特的优势。于永生(2005)从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 更具有决策相关性、收益的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 关的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是无形资产最相关的计量属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公允价值在相 关性方面的优势。 李慧、刘广生(2006)从与历史成本比较的角度,归结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公 允价值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的要求; 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全; 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有学者提出,公允价值会计的优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 它强调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对客观价值的计量,强调价格要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而资产的客观价值则是它的现行市价。 它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资产计量的两个不同层次 的问题,即计量什么和如何计量。二是它强调资产计价必须立足现在时点,坚持动态的 会计反映观。 同时,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有许多制约因素。 有学者对国内外公允价值应用环境进 行了分析,归结了三方面的差异:市场经济环境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监管力 度、法律法规方面的差异。应用环境的差异使我们面临如下挑战:对市场环境的挑战; 对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挑战;对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控的挑战。也有学者提出, 为了促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解决以下难题:活跃的市场体制的建立健全;会计计 量可操作性的提高;会计计量可靠性的保证;会计计量成本的降低。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行性 谢诗芬(2001)认为,在我国完整地运用公允价值是切实可行的。原因在于公允价 值在本质上是与公平交易相联系的,即从外部条件看,只要有公平交易就可以有公允价 值。活跃市场可以存在公平交易,但存在公平交易的市场不一定是活跃市场,更不一定 是市场经济或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公平交易市场的要求低于活跃市场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环境也 将越来越完善。 谢诗芬(2005)总结出公允价值符合十大理论基础,即经济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 念、现金流量制和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会计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8 要素的本质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现值和价值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以及财 务报表的本原逻辑。对十大理论基础的研究说明,公允价值不但能体现现有财务会计概 念框架中的精髓,更有利于消除其内在逻辑上的不一致,使其能真正一贯地坚持作为概 念框架所应遵循的规范。 王乐锦(2006)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意义深远,表现在:公允价值计量 属性和运用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我国市 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发挥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中基 础设施作用的必然要求。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其应用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必然 要求,也是财务报表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 孙芳城(2002)提出了两点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构想:一是对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 行计量;二是经营损益与资产损益分开列示。同时提出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设置账户 体系如“资产变动”账户, “已实现资产置存损益”账户, “未实现资产置存损益” 账户,按资产分类确认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 常勋(2004)指出,使用高新技术和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活动 的大型企业的会计计量将从混合计量模式走向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 辅以历史成本计量 的单一计量模式; 使用一般工艺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和不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活动的小型企 业则保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这种从不得已而采 用的混合计量模式回归单一计量模式,是出于保证会计报表信息可比性的需要。 陆建桥(2005)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应分情况应用。我国现阶段,对有活跃市场交 易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衍生金融工具)以及严格按照市场法则、具有商业实质 的非货币性交易等,可以逐步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便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 况和经营业绩。对于其他资产和负债,在现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之上,需进一步探讨其 计量模式的改革途径和方式。 孙芳城 (2002) 对公允价值会计报表编制的设想为: 增设相应的资产价值调整项目, 企业资产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同时利润表上增设“已实 现的资产置存损益” 、 “未实现的资产置存损益”项目,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资产置 存损益分别列示。同时对企业的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 明,主要为企业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原因和确认公允价值的方法。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许多国家和组织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美国在传统三个报表的基础上增加 了第四张表全面收益表;英国增加了一个“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 ,而 iasc 则 采用了类似的两个备选方案。与此同时,各国也纷纷改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增强其 内在的逻辑性并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 使得后者能够进一步指导实务中正确运用公允价 值的计量属性,从而增强全面收益表的公信力,也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相关可靠。 (2)非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研究 我国对于证券投资的会计准则一直均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价, 缺乏公允价值计价法 下的会计数据,导致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相关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在公允价值 下的盈余管理问题更是因为数据缺乏而缺少实证研究。国内学者更多借助 b、h 股市场 来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同样由于数据缺乏的原因,我国学者对于使用证券投资对收益 进行操纵的研究,也仅局限于应计项目或者非经常性损益等方面作为研究的关注点,而 对于更加细节的会计科目没有过多的涉及。 香港联合交易所规定,如果公司注册地在香港以外,可以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或者香 港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而在 1992 年以后,香港会计师公会以国际准则为基础,国 际准则的变动与发展都会被吸纳入有关香港的准则之内。 因为我们认为香港会计准则和 国际会计准则是类似的。 因此无论是 b 股公司还是 h 股公司都需要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进 行报表的编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学者对于本国与国际准则的对比研究多通过 b 股或者 h 股市场来进行。我们发现这方面的研究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准则细则 的比较,这类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通过比较两种准则在哪些方面的会计处理存在 差异进行研究;第二类则直接对共同存在于 a 股市场和 b 股、h 股市场的报表项目的会 计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在下面就对这两类文献进行综述。 从我国会计准则与 ias 的形式上可比来看, 1998 年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与 ias 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各项主要会计项目处理上,如合并差价的处理、各类准备的提取等等 (李东平,2000)。2001 年企业会计准则与 ias 在制度上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公允价值 和一些具体的会计处理(如非货币性交易)以及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汪祥耀、骆铭民, 2004)。王静和孙美华(2003)引入协调度量化比较具体准则后,指出在我国已经颁布的 会计准则中,与 ias 协调度较高和较低的准则分别占总体的 8.1%和 5.4%,多数的准则 与 ias 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盖地(2001)将我国 2000 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或者相近的会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10 计事项进行对比,并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己 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 。但是在短期投资期末计价、长期投资期末 计价等方面和国际准则有所差异,他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不应该照搬外国,应该符合我 国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在对会计数据进行比价的文献中,一部分学者对 a 股与 b、h 股 市场利润双重披露的净利润进行比较,并试图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蒋义宏(2001) 使用了 1997 到 1999 年的 76 家 a、 b 股上市公司利润双重披露的系统性差异进行了比较。 通过实证研究他认为净利润双重披露存在明显的负差异, 即按国际会计标准调整后的净 利润普遍低于按中国会计标准披露的净利润。并且这种差异高达总样本的 60%。在分别 对三年进行分析时,他发现由于 1998 年我国内地会计准则发生了变动,因此 b 股公司 当年的净利润在两种会计准则下(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较 1997 年显著 缩小,但 1999 年由于非会计准则因素的存在,反而使这种差异有扩大的倾向。这证明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影响 a 股的发行和交易。他进而推论认为,政府强制推行的准则变化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两个市场中的信息披露差异。此外,区分了深市和沪市两个 市场之后,他发现深市 a、b 股上市公司的利润双重披露差异明显小于沪市,他认为除 了股票市场地理位置和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同以外, 当时沪市和深市所采用的不同的会计 制度也是产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深市采用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会计制度(试行) 比沪市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更接近国际会计惯例。 chen(200l)对同时发行 a、b 股的上市公司 1997 至 1999 年的净利润双重披露的差 异进行了检验。当时理论界均认为 1998 年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在主要方 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非常接近,因此实施该制度之后中国上市公司 a、b 股净利润差 别应该减少。chen 的统计结果表明,样本公司 1998 年净利润的双重披露差异比 1997 年有所缩小。但 1999 年却比 1998 年有所扩大,并且国内会计准则下的报告盈余显著大 于国际准则下的报告盈余。 1998 年的会计制度没有消除或者显著减少净利润双重披露的 差异。 徐经常和姚淑瑜(2003)针对 2000 年底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准则 的协调程度进行了研究, 选取了 a、 b 股上市公司境内外净利润差异的角度, 分别对 2000 年、2001 年和 2002 年按新会计标准和国际会计准则双重披露的净利润差异进行了独立 检验、比较检验以及深沪两市的检验。他们认为 2000 年和 2001 年 a、b 股上市公司净 利润双重披露差异很大,新旧会计准则在当年均未实现国际协调。而在 2002 年这种现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象有了实质性的改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进程有逐年改善的趋势, 他们认为,地域差异、会计改革基础差异以及两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差异是造成会计国际 化协调程度呈现显著差异的原因。此外,蒋义宏和魏刚(2001)、蒋义宏(2002)也对净利 润的双重披露做过检验,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进一步比较了究竟是那些会计科目造成了 a 股市场与 b、h 股市 场的双重披露净利润的差异以及由于短期投资损益的会计方法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对净 利润的差异产生了多大程度上的影响。 李树华(1997)以 1990 年同时在 a、b 股上市的 76 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境内外 报告税后净利润差异因素比重进行分析,通过比较该 76 家公司净利润调整因素的明晰 科目对于损益差异的贡献发现,1990 年投资损失准备、坏账呆账准备、汇率并轨调整和 费用的资本化占到总影响的 40%,另外加上收入确认差异、呆滞存货准备、固定资产变 现差异和费用确认差异等共八项合计占总影响的 3/4。对于投资损失准备的差异,李树 华(1997)的分析认为当时对于短期投资, 我国有关制度规定有价证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 上以历史成本列示, 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短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当按照市价或者成 本与市价孰低两种方法之一列示。由于当时我国股价波动幅度较大,因此经常存在成本 严重与市价脱离的情况,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市价低于成本的投资减值准备也成为一 项重要差异。 王立彦和高展(2002)使用了截止至 2000 年底的 53 家内地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通过 分析样本公司在 a 股和 h 股分别遵循的两种会计准则下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差异, 找出了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他们以某项会计政策造成的损益差异占该公司香港会计准则计算 的损益比重大于 5%以上作为筛选标准,发现两地准则差异有 35 处,包括了投资、企业 合并、收入、业务合并等等。并针对投资指出香港准则比较重视对投资者的保护,涉及 投资的准则包括了 ssapio、ssap13、ssap21、ssap24、ssap32 等等。而内地在这方面 的规范远不能满足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要求。他们指出,事实上,上市公司往往在这一 领域操纵利润和粉饰报表。 chen(1999)的研究表明,我国 a、b 股公司 19941997 年境内审计利润比境外审计 利润平均高出 20%一 30%,在按国际会计准则调整后,大约有 25%的 a、b 股公司由盈利 转为亏损,他们将差异归结为主要由 12 个因素引起,其中 8 个因素是境内外会计政策 的差异。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12 王立彦和刘军霞(2003)通过检验 a、 h 股公司 1994 年2000 年间净利润双重报告差 异发现,1998 年以前内地与香港的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但 1998 年内地新会计准则 的施行并没有能够消除或者显著减少双重报告差异;而且旨在缩小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 差异的类似坏账准备、存货和投资收益有关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动,同样没有能够消除 或者显著减少双重报告差异。 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 1998 年会计制度还不完全是上 市公司经营者所需要的会计规则, 会计环境的差异改变了上市公司经营者执行会计规则 的行为,是产生双重报告差异的重要原因。由于两地准则都给予了企业不同程度上的会 计政策选择权和职业判断权,公司管理当局运用了准则提供的这种机会。可以有意识地 区别对待两地会计信息的披露。对同一事项才采取不同的备选会计政策,或者对同一事 项采取不同的会计估计。 除了比较两种会计准则对于信息含量的影响之外,大多学者均指出,存在的净利润 双重披露差异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上市公司大部分为国有或者国 有控股公司, 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以 a 股财务报告中的净资产收益率为主要参 考的会计指标。同时国内资本市场还存在增配、增发和退市等盈利指标的要求。这些要 求都激发了上市公司对 a 股市场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相比之下,b 股和 h 股的财务报 告处于不同的环境,不仅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且没有增配、增发和其他压 力。因此境外报表在一定程度下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首先,结合历史文献的回顾探寻公允价值研究中的主要问题的发展脉络,从而找出 我国公允价值研究的未来方向。 其次,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构建了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框架。本文从 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内涵入手;再到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分析;然 后探讨了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空间” 。这几方面构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 应用的理论框架。 最后, 通过对沪市公司 2007 和 2008 年数据的比较分析和相关性检验, 具体验证了 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程度。同时从资本市场动因和契约动因两方面,对我国公允价值 应用中盈余管理动因进行了分析。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1.3.2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贡献 (1)全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盈余管理空间,为阐述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 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进行了理论铺垫。 (2)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沪市公司 2007 和 2008 年半年报数据进行检验,具体 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3)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本文主要侧重资本市场动因和 契约动因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为全面分析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机制提供了借鉴。 同时认为,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关注公允价值计量对其经营业绩产生影响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公司 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管理空间 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研究 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资本市场动因分析契约动因分析 结论及展望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14 第 2 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概念 2.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2.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的本意是公平市场价格,其前身是市场价值或市场价格。鉴于历史成本计 量存在的严重缺陷,威廉a佩顿早在 1918 年就主张应按资产的市场价值而不按资产 的历史成本进行记录。 1然而,市场价格并不直接就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中 形成的实际交易价格,而公平交易则意味着存在一个可供选择的商品交易市场,买卖双 方为平等自主交换主体,并且双方均熟悉市场行情且自愿地进行商品交换。公允价值的 英文是“fair value” ,fair 的相关解释是“公平的、正直的、公正的” ,而中文将其翻 译成“公允” ,则包含了公正、允当的意思。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公允价值的定 义是艾利克 柯勒 1952 年编著的 会计辞典 , 该辞典所作的解释是: 公允价值意指 “公 平合理之价值, 本辞往往为公用事业所采用。 ” 1969 年 3 月,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下属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公布的第 14 号意见书 可转换债券和随同认股发行的债券会 计处理最早使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1970 年,该委员会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 书第 4 期(apb statement no.4)给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 “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 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变换价 格的近似值” 2。此后,该委员会发布的多份意见书,如 apb 17无形资产(1970 年 8 月发布)、apb 21应收和应付利息(1971 年 8 月发布)等意见书中均使用了公允价值 概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 1973 年成立后继承了这一传统, 并从 1976 年 11 月颁布的第 13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13) 租赁会计 开始大量使用公允价值概念。 2000 年 2 月发布的第 7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7)给公允价值下了一个正式定义, 即 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 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 fasb 在 2004 年 6 月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 1 迈克尔查特菲尔德: 会计思想史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7 页。 2 apb,1970,apb statement no.4“basic concept and accounting principles underly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para.145,para.181.m-la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义是:“资产或负债在熟悉情况(knowledgeable)、没有关联的(unrel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