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与水墨画.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与水墨画.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与水墨画.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与水墨画.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与水墨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伴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来自生态学的“以自然为本”已成为园林设计师们的 理念追求。因此,对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的研究在今天有着更为迫切的需要。在本文中, 笔者借鉴千百年来水墨画中的形式美经验,结合种植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将水墨画 形式和植物种植形式进行对照,从植物种植的平面、立面、空间三个方面与水墨画图式美 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将水墨画构图与植物种植的平面布局加以比较、研究,通过对水墨 画的构图进行研究,尝试将水墨画构图的形式和特点引入自然式植物种植设计,在植物种 植的平面布局中体现出主次关系、疏密关系、开合呼应等等;将水墨的墨色浓淡与植物种 植的立面效果进行对比,用数学和电脑的方法及手段将水墨画中的墨色的浓淡程度与植物 对应起来,借助水墨画来设计植物群组的立面效果;将水墨的黑白空间语言应用到植物空 间的设计中来,最简略的植物空间感受借助水墨语言可以得到很直观的解释。 无论是哲学思想的源泉,还是它们所遵循的美学原则,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和中国水 墨画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水墨画中汲取养分,把已经很成熟的水墨 形式语言引用到自然式植物种植中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通过本研究,形成 一些关于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的方法与理论指导于植物种植的实践工作。 关键词:植物种植;自然式种植;水墨画:墨色;构图 l a n d s c a p eg a r d e n i n ga n dw a s hp a i n t i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ei d e ao f b a s e do nn a t u r e ”f r o me c o l o g yb e c o m ep u r s u eo f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c c o m p a n i e db yp e o p l ew h oy e a r nt oc o m eb a c kn a t u r e s o ,t h e r ea r em o r eu r g e n td e m a n d s t o d a y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n a t u r a lt y p ep l a n t i n g i nt h i se s s a y , w r i t e rr e f e r s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 f o r mi nt h ei n ka n dw a s hp a i n t i n gf o rt h o u s a n d sa n dh u n d r e d sy e a r s ,a n dc o m b i n e sd e t a i l e d c o n d i t i o n sa n dr e q u i r e m e n ti nt h ep l a n t i n gp r a c t i c e ,p l a n ti n ka n dw a s h p a i n t i n gf o r mw i t hp l a n t f o r mg oo nc o n t r a s tc o m p a r e an e wi d e ao f s t u d yb y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r e er e s p e c t so fp l a n t i n g 0 l a n e ,e l e v a t i o na n ds p a c ep l a n t i n g s ) w i t hv a r i o u sa e s t h e t i cr e s p e c t so fc h i n e s ei n kp a i n t i n g w a sp r o p o s e d t h i se s s a ya i m sa t 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f o r m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h i n e s ei n k p a i n t i n gt op l a n t i n gd e s i g n sb yc a r r y i n go ns o m er e s e a r c ht oe m b o d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h ep r i m a r ya n ds e c o n d a r y , t h ed e n s i t ya n de c h o i n ge t e i nt h ep l a n el a y o u t c o m p a r et h i s p h e n o m e n o nw i t ht h ep l a n t s ,a n di ti sj u s tl i k eab i r d s e y ev i e wo ft h ep l a n tv i e w i nt h i se s s a y , t h ed e e po r l i g h ti n t e n s i t yo fi n ka n dp l a n ti sc o r r e s p o n d e db ym e t h o do fm a t h e m a t i c sa n d c o m p u t e r , a n de l e v a t i o nr e s u l t so f g r o u p so f p l a n t sa r ed e s i g n e d a p p l yb l a c k - a n d w h i t es p a c e l a n g u a g eo fc h i n e s ei n kp a i n t i n gt ot h ed e s i g no fp l a n ts p a c e ,o c u l a re x p l a n a t i o nc a i lb e r e c e i v e ds i m p l ep l a n ts p a c ee x p e r i e n c eb yl a n g u a g eo fc h i n e s ei n kp a i n t i n g n om a t t e rt h es o u r c eo ft h e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 ,t h a na e s t h e t i cp r i n c i p l et h e yf o l l o wt h e n a t u r a lp l a n t i n gf o r ma n dc h i n e s ei n kp a i n t i n gi sr e l a t e db yf l e s ha n db l o o d i tc a nb eg o tt h e r e s u l to fg e r i n gt w i c et h er e s u l tw i t hh a l ft h ee f f o r tb yd r a wn u t r i e n ti nc h i n e s ei n kp a i n t i n g w i t hs e v e r a lo ft h o u s a n dy e a r sh i s t o r i e sa n da p p l yl a n g u a g eo fc h i n e s ei n kp a i n t i n gt ot h e n a t u r a lt y p ep l a n t i n g t h ew r i t e rh o p e st og e ts o m em e t h o do ft h en a t u r a lt y p ep l a n t i n ga n d d i r e c tt h ep l a n t i n gt h r o u g ht h i sr e s e a r c h k e yw o r d s :g r e e n e r yp l a n t i n g ;l a n d s c a p eg a r d e n i n g ;c h i n e s ei n ka n dw a t e rc o l o r ;w a s h p a i n t i n g ;b l a c k ;c o m p o s i t i o n 致谢 y9 0 6 6 0 0 本文是在导师王浩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关怀下完成的。从师三年来,导师务实高效的 治业精神、渊博的知识、深邃的见解、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 与实践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感悟,使得笔者在思想、学业上都受益匪浅,终身难忘。本 文在立意、选题、撰笃、意耩越程中酃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i t 常的学习生活中,导 师也给予笔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学生德以蹶剩完成学业。在此谨向导师对笔者多年来的 教诲和关心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论文的研究、写作及完善过程中,南京林业大学唐晓岚副教授、汪辉老师、陈蓉 老师、金晓雯老师,王洁宁、王琦、刘源、荆丹娟、黄滢、萄皓、杨艺红、孙化蓉、潘良、 刘亚飞、杨钟亮、张金炜、李莹、郁珊珊等硕士给予了笔者热心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 衷心地感谢! 特别感谢我的爱人张洪祥和女儿张一新,在我重返学校的三年里,是他们无私的理解 和关爱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他们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和财富。 三年的学习对于我来说,收获的不仅是学业上的进步和成果,更让我体会到师长的关 怀、家人的无私,感悟到集体的温暖,友情的可贵。谨此,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作 者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l 犹凯云 2 0 0 6 年6 月于南京 绪论 植物是融汇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最为灵活、生动的手段,在园林中创造着丰富多彩的 美景。通过精心设计,植物群体所构成的富于变化的林冠线、林缘线能表现出起伏曲折的 韵律美,在景观上形成开与合、疏与密、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美,并共融于绿色之中,从 而达到统一与变化的艺术美。植物种植艺术形式直接关系着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完美的 种植形式必须将形式与功能、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 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欣赏时所产 生的意境美“。这是一种具有典型艺术形象的美,它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源于自 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美。 植物的艺术表现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几何式和自然式两类。几何式植物造景是以几何的 形式美为标准;而自然式植物造景则是模仿植物生长的形式作自由布置。自然式植物造景 的典范当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十八世纪西方的自然风景园林“模拟自然”、“重在写实” 的特色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的植物配置不仅要“外师造化”,“还须中得心源”, 也就是晚不能刻板照抄自然,而是要经过艺术的加工使自然景观得以升华。自然式的种植 形式有利于表现山水的自然风貌,协调周边环境,使周围的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体现出人们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 无论是哲学思想的源泉,还是它们所遵循的美学原则,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和中国水 墨画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丌创于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水墨渲淡、破墨变幻,它摒弃了 在此之前的以李思训、李昭道为鼎盛的青绿山水中的金壁辉煌,而归于平淡,五颜六色的 景色成为高度概括的浓淡墨色。其中的构图布局、主次呼应、虚实疏密、笔墨意趣等图式 之美都在很大程度上为自然式植物造景带来启发。 一、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 发展的,历代有名的园林设计家往往都是颇有造诣的书画家,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早已在 不同程度上借鉴和运用了国画中的形式原则,也对这一对范畴做了许多理论上的研究。如 唐朝的自居易、王维等人都自建园林,并将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明末的画家石涛和尚, 清代“扬i i a 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参与造园活动,计成更是写出了园冶这样一部造园 著作。在他的这部理论著作中技巧和手法的运用与园林美学要求相结合,以诗情画意写入 园林,提升了园林的审美品格。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模仿自然,但更重神似。它主要是从景观艺术 构成出发,为了求得与叠山、理水、“小中见大”艺术风格的统一,往往采用象征的手法, 三五株树便是一个丛林。这与国画中的高度浓缩、概括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代学者研究植 物往往是从它们的象征意义入手的,对它的形式着墨不多。其配置方式,主要是融汇于山 水景观,采取一种不同于欧洲的特殊的自然配植方法。植物在配植时必须各得其所,布置 有方,满足各自的生态要求。清代的陈扶摇在花镜中的“种植位胃法”一节里即有很 好的见解:“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晖:花之喜阴值北囿而领南薰。”依照植物的生态 习性来配置植物。从艺术形式上来说,则考虑植物的造型和色彩,同时还照顾到植物与所 在环境或周边建筑的关系。关于这方面,花镜写道:“如园中地广,多植果木松: 只宜花草药苗。设若左有花林,右必旷野以流之;前有芳塘,后须筑台榭以实之;外有曲 径,内当垒奇石以遂之。其中色,相配合之又不可不论也。如牡丹、芍药之姿艳,宜 玉砌雕台,佐以嶙峋怪石,修篁运映。梅花、腊瓣之标清,直篱竹坞,曲栏暖阁,红白间 植,古于横施。” 从国外情况来看,尽管英国自然式园林、日本园林和中国园林同被称作是风景式园林, 其中的植物种植也与风景画或是水墨画的发展密切相关,体现出随意、人性化、富有自然 趣味的创作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画意”,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着绘画的原则,英国 园林追求一种所谓“如画的景观”( p i c t u r e s q u es c e n e ) ,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平庭” 的创作,也渊源于水墨山水画的构思。但是绘画艺术对于造园影响之广,渗透之深,两者 关系之密切,则莫过于中国古典园林”1 ,当然也包括其中的植物种植艺术。 现代不少专家学者对植物种植形式做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如苏雪痕提出植物景观设计 应该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1 、统一的原则( 变化与统一或多 样与统一) ;2 、调和的原则( 协调和对比的原则) :3 、均衡的原则:4 、韵律与节奏的原 则“1 。周武忠将园林艺术作品的形式美规律概括为5 个方面,即:1 、多样与统一:2 、对 称与平衡:3 、对比照应;4 、比例和尺度;5 、节奏和韵律“。余树勋认为园林景物不光 可以体现出诗情画意,在景物的安排上也可以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平远”构图的中 国山水画对设计的参考意义比较大:景物在画面上的安排也属于构图的内容,如“取与舍” 是指恰如其分、不多不少地安排景物。“宾主定位”将主题或主体位置定妥后,再安排陪 衬的宾,不要喧宾夺主或主次不分。“远近大小定形:是指纸面上一近大远小的安排表示 主次景物,以此突出主景。“景物呼应”指各景物之间相互趋承、偃仰、起伏等有呼应的 关系。“空间大小”表示画面景物的疏密变化,也含有虚实变化的感觉。此外还有“浓与 淡”、“藏与露”、“隐与显”等要领,这些构图方法都可以适当地应用于设计之中。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模拟自然,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和布置植物,体现植物自 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自然式的植物景观容易体现宁静、深遥、活泼的气氛。而当今很多 人做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只是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把植物种植简单地理解为栽花 种草。有一些设计者把植物景观放在人工景物的陪衬地位:有一些设计者偏爱以植物材料 构成图案效果,热衷于将植物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球体或几何形体等等。其实,过 分整洁的园林景观,不如景自天成的自然风貌;不讲科学的逆境栽植,带来的是难以为继 的高昂代价;种类有限的植物材料,难免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设计手法,缺少变化,呆 滞平庸。这样的作品难以让人感受到地域景观和自然文化之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用地紧张,高耸的建筑,密集的楼群,将 城市居民与大自然隔离开了,阻挡了郊外新鲜空气的流通,产生“热岛效应”。另一方面, 工厂烟尘的排放,车辆、机械的轰鸣,又污染了城市居民的嗅觉、视觉和听觉,进而使城 市空间境域内的生态失调,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这就使得现代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到郁郁葱 葱、鸟语花香的绿色世界之中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不应该再自认为是自然的主 宰,而应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这一观念的转变,促使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观念逐 步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将自然看作原材料, 强调用人工手段去改造自然。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自然文化应该是永恒的主题,要顺 应自然规律进行适度调整,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追求丰富 多彩、变化无穷的植物美、自然美。尤其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由于工业技术的日益发展, 导致空气、水的污染越来越重,生态不平衡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 被遭破坏,人们普遍产生了对自然环境的追求,出现了“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人们对自 然风光和人工痕迹少的景观的喜爱程度明显增加。在经历了模仿西方的规整式园林植物种 植的阶段之后,伴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来自生态学的“以自然为本”已成为园林设计师们的理念追求,因此,自然式植物种植 在今天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于是,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 为新的潮流。自然式植物景观设计是现代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因此,自 然式植物种植的艺术形式就显得极为重要。 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 b c l a u s t o n ) 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 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这正 是国外园林设计师所遵循的设计思想。西方国家园林也正朝着植物造园这个方向发展。澳 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闻名世界的“花园城市”。德国慕尼黑市有公园i 1 3 4 处,公园内绿 草如茵,鸟语花香,秀丽的景色吸引着众人。1 7 1 8 世纪期间,英国政府以种种名目派 人到世界各地收集植物种类,极大地丰富了英国园林植物材料,为英国园林中的植物造园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国公园中常有各种特色的专类园,以植物命名的有蔷薇园、杜鹃园、 禾草园、槭树园、松柏园、竹园等等。英国谢菲尔德公园内有四个湖面,遍植各种不同体 形,色彩的乔灌木及奇花异卉,在介绍公园的导游小册子中就明确地指出,该园不是欣赏 喷泉、建筑等园林设施,主要是让游人欣赏植物景观。 对于自然式种植艺术形式的研究过去只是停留几个大的美学原则的把握上,这些原则 反映了事物形式美的普遍规律,但是,如果将它们直接应用于各个领域,就显得过于笼统 和模糊。而对于直接操作的人来说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具体地应用这些原则则是更为重要的 事情。其实,人类对于形式美的感知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即在区别美和丑当中人们具有相 似的尺度。既然如此,形式美就必然具备一定的规律,一些共通于不同可视物体之中的规 律。既然有规律,就必定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加以分析和描述。所以说美是可以界说的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而且经过对事物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概括,不同研究对象应该具有其个 性化的构景原则,植物种植也不例外。 国画艺术大师们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已经将自然界进行了简练的概括,在构图布局、 用笔用墨上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抽象的形式原则,而自然式种植讲究的也恰恰是重神似 而非形似,着重以人工创造出近似天然的效果,所以在这两个领域存在着一种审美取向上 的认同,它们的对视觉美感的要求有着共通的标准。鉴于它们之间的这种= = 通性,从中国 水墨画中中寻找自然式植物神植可以借鉴的觌律,在理解它的这些形式规律的基础卜,将 这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视觉感受用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得出一种模式,并将之应用 于实践中,是件值得尝试的事情。 回顾中囤的造园史,自然式的植物种植形式一直是古代文人造园者追求自然意境美的 直接表现。比如古人在庭园的营建中很讲究植物的配置,“栽梅绕屋”、“移竹当窗”, 这是人类向往自然的天性的表露。自然式植物种植虽然古已有之,但纵观园林理论系统, 这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尤其足对具体形式的剖析还是为数极少,将其与国画或水墨画联系 起来的话也仅仅是提出了研究构想,没有具体展开研究工作,只有方向,没有方法。事实 上植物对园林美的意义是巨大的,植物是尉林的灵魂,如何从现有的画体中借鉴得出有意 义的种植形式,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 三、题解 本课题通过分析中国水墨画这一画体和自然式植物种植的历史发展渊源和美学渊源, 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千百年来水墨画中的形式美经验,结合种植实践中的具体 情况和要求,将水墨画形式和植物种植形式进行对照比较,找出二者之间共通的规律并总 结出系统的植物种植形式原则。从植物种植的平面、立面、空间三个方面与水墨画图式美 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将水墨画构图与植物种植的平面布局加以比较、研究:将水墨 的墨色浓淡与植物种植的立面效果进行对比;将水墨的黑白空间对比应用到植物空间的设 计中。力求从二者的对应中提炼出某种规律,得出一定的可重复性,总结出一套可以把握 的审美原则和规律体系,形成一套关于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的系统理论,指导于植物种植 的实践工作。 4 第一章水墨画与自然式植物种植阿渊源 水墨画和植物种植的渊源不仅仅表现在它们的历史发展的联系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具 体地体现在它们的哲学基础、视觉审美取向等方面的共通之中。正是由于二者有很多其同 共通之处,才决定了它们的可类比性。如果没有这些渊源关系,本文也就丧失了基础和依 据。植物种植艺术是园林艺术的一部分,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一种创造活动,都受人们 的哲学观念、审美意识支配,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达到预期景象,进而实现审美愉悦, 使人们的情感通过陶冶而升华。表现形式和手法是实现精神愉悦和获得美感的前提。自然 式植物种植是通过艺术再创造来表现自然植物生长的形态,总体布局多为自然的、不规则 的形式,力求表现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情调。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来看,所 采用的自然式的种植方式一直追求的是自然与绘画意趣的一致,这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水 墨画和自然式种植形式的血肉相连的关系。 1 1 水墨画 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 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遵循着 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1 1 1 水墨画的定义 关于“水墨画”,中国美术辞典有如下解释:“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 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 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 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 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 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 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从中可以看出水墨画的基本特色:纯用水墨作画,以墨色丰富的干湿浓淡变化代替缤 纷的色彩塑物造形,讲究笔法和墨法,发端于唐代王维。它的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的 基本要素从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自然式植物形式的基本特色,尤其是“自然性”,完全 切合本文所论述的植物种植的“自然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二者的关系。 1 1 2 水墨画的缘起 水墨画是中国民族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征,从其 本质上来说,是通过纸( 帛) 、墨、水和笔相瓦作用相互融合,产生各种贝有象征性审美 趣味的结构形式,以传达作者内心世界的种种信息。水墨画从孕育到发展成熟,经历了一 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哲学的滋养、天才的创造、时事 变迁造成的社会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文人的参与对水墨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 义,甚至可以认为水墨画是文人的专擅,文人画就是水墨画”。 文人水墨画是从唐代王维开始萌生的。他对水墨画的一大贡献就是“墨法”,作为“法” 的独立,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说“余曾见( 王维) 破墨山水,笔迹劲爽”1 ,这是今日 所能见到的有关“破墨山水”的最早记载。“破墨山水”就是用墨的渲染代替青绿颜色刻 画山石的体和面。“破墨”画法,把墨加不同份量的水破成不同的深浅层次来渲染山石形 状,此法能比色彩表达出更丰富的山形阴阳变化,使墨“如兼五彩”,墨的功效被大大地 发掘出来了。这种渲染法如果以较干的笔进行,就会产生清晰的笔触,表现出山石细小的 结构,皴法很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王维弃彩用墨,于是“墨法”产生了。墨与色的性质 有很大的不同,墨的颗粒更细,更易随水渗化:墨不粘笔,更易表现丰富细微的笔触效果: 墨能分出更多的明度层次,能一遍遍叠加而仍层次分明。总之,墨比色能产生更多的杌趣, 这就使“墨法”在讲究情致的文人笔下出现有了较大的必然性。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 中说:“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深浅,文彩自然,似非用笔。”“在唐以前,因为造型手 段主要是线条,笔与墨是不分开的,只有笔法,还不能说有墨法。当笔法不能表达的“高 低晕淡,品物深浅,文彩自然”由墨来表达时,墨已不只依附于笔了,它有了自己的表现 力,显然用墨的方法已经能和用笔的方法一样称为“法”了。“墨法”与“笔法”并称“笔 墨”,标志着水墨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在技法层面的确立“。 王维能够创立单纯、具有抽象意义的水墨画,和他崇信佛教有极大关系。在中国,佛、 道思想是相通的,佛教是“释迦其表,老、庄其实。”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庄子 也言:“五色乱目”,他们标榜的是“朴素”的美,“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舍弃 华丽的色彩而代之以墨,正符合道家的美学观。王维晚年隐居在辋川时,“室中只有茶铛、 药臼、经案、绳床( j 日唐书王维传) ”。在这样的环境中净心、t l 悟、清净无为,他的 审美意趣只能是清淡朴素,纯正单一的,弃彩而用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水墨画的出现 使文人又多了一种抒发情怀的途径。这种途径一方面在心理上非常契合文人的需求,一方 面在技法上越来越与书法相通,使文人易于操控;审美上又越来越符合文人的口味,水墨 画便在文人中大行其道。 1 1 3 水墨画的表现特征 2 1 3 1 墨分五彩 在中古以前的绘画中,主要以色彩为主。吴道子与李思训同画嘉陵江山水,后者花费 数月之工,而前者只用一天,这是一次水墨与色彩的比试。很多人在做水墨问题的研究时, 往往将色彩与水墨相对立,认为:水墨是高级的,色彩是低级的;水墨是写意的,色彩是 写实的;水墨是文人的,色彩是工匠的。这种思维导致对水墨研究的孤立性。其实研究水 墨恰恰要从色彩入手。从现在遗存的史前、先秦、秦汉、魏晋等时期的艺术品来看,都是 6 以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例如:史前的彩陶,秦汉的漆器,两汉的帛画,墓室壁画,魏晋 的卷轴人物画等等。人类最早的对美的感受即体现在色彩上。以色写实的技法在唐代的人 物画创作中达到顶峰,以后随着水墨对色彩的融汇冲击,色彩体系被保留在民间画工当中, 而水墨逐渐一统文人画坛。在形式上二者虽已分离,但在观念上,水墨中仍含有充分的色彩 观。“墨分五彩”,以“彩”喻层次,指不同墨色的明度层次,也指被转化为墨色明度层次 之前的色彩层次。从中可以感觉到不同的颜色的存在,更不用说有的水墨中也有直接采用 的色彩技法:董源以墨调和花青,墨色温润;吴昌硕以西洋红入大写意,视觉张力极强; 钱选的山水以石青石绿入画,平和宁静。墨色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色阶变化、色度变化、色 相变化,再加上色彩的对比、调和。因此在水墨系统中墨与色实际上是统一的“。 2 1 ,3 2 讲求笔墨意趣 随着水墨画的出现和发展,笔和墨不再分开,融合成新的组合,即:笔墨。笔墨的出 现使绘画开始追求自身的审美价值。笔墨开始逐渐独立,不再为形象、题材等等所限制。 元代以后的山水,加进去很多各种各样的皴法、点法,而题材却变得越来越单纯。明清以 后,画花是梅、兰、竹、菊,画人是渔、樵、耕、读,画山是春、夏、秋、冬。题材的解 放使绘画更进步地融入文化当中,以人文来化天工。与其说笔墨趣昧的发展源于文人进 入绘画,不如说是中国文化的文化性使水墨日益发展壮大。道家文化中不断提到“见素抱 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五色令人目盲”等观念,使文人知识分子利用水墨的浓淡 干湿、勾、皴、染、点来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这种对黑白的艺术语言的选择与老子道家 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对笔墨趣味的追求使水墨逐渐发展成独特的审美体系。 2 3 1 3 体现文化性 水墨从其发生、发展一直都与文人、文化密不可分。王维的山水诀中说:“夫画 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苏轼评王维诗画云:“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昧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身份是“文人”,他们不仅吟诗、 作画,而且词、曲、歌、赋,箫剑风流,既是诗人、画家、音乐家、书法家,也可能是政 治家,这种丰富的文化底蕴决定了艺术家不可能是如西方式的专业艺术家,而是艺术修养 全面的“多面手”。水墨发展到高峰时期,画面的形象简化了,由于意境的追求,空白虚 境日益增多,相比于色彩来说,画面简单了,为了增强绘画的可观赏性,开始在画面题诗 词。诗、书、印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绘画的文化作用更加扩大了。而文化的品种 发展到最后与“人格”、“德行”相关联。蔡京的书法虽好,却被逐出了北宋四家;傅山的 字画不一定完美,但对他的评价却很高。古人认为:人品既高,画品也不得不高。元代郑 思肖画无根之兰是因为:“土为蕃人所夺,汝尚不知耶? ”王冕题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性已经深深地融进了传统水墨的艺术语汇中,形成了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中,艺术与人生在本质上不可分割,艺术境界体现人生境界,画 品、诗品出自人格,人生已经成为艺术,艺术也成为人生“。 1 2 植物种植形式 i ,2 i 植物种植的基本原则 尽管本课题研究的是植物种植的艺术形式,将阐述的是美学范畴的内容,但是在设计 之前,必须注意的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最基本的原则,把握好原则和大的方向,具体 工作的展开才有意义。 植物种植要把握的最基本原则有两个: 一、形式与功能相结合 园林绿化讲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植物种植作为园林绿化的一部分,理应遵循这一道 理。然而,在现实绿化中常见到有人一味地追求绿地率,追求绿化视觉效果。将分枝低, 体量大的雪松种在狭窄的街道上;绿地不能进入,利用率极低:将承载力高的林地树木砍 掉,换成承载力低的草坪,凡此种种,无不是植物造景中形式与功能的冲突,其结果 常常是好看不中用,其原因是缺少对以人为本的思考”。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 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 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造景不同于山石、水体、建筑景观的构建,其区别于其他 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植物造景是在植物能健康、持续 生长的条件下进行的,设计必须要满足植物的科学性要求。科学的植物造景除了需要满足 植物的生理生态、场地功能、视觉景观等需求外,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 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随植物生长而发展变化的景观,对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要作 充分的考虑,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科学性。 1 2 2 植物种植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 1 2 2 1 创造植物景观,营造植物意境 园林植物具备独特的形态、色彩和风韵之美,是重要的造园要素。它本身所具备的多 姿多彩的美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利用植物材料可以创造出纯粹的植物景观以供观赏。比如 在合适的地点种植孤立木,或通过配置形成有丰富层次、色彩的植物群落,构成园林主景。 前面一章中提及的英国谢菲尔德公园,园内遍植各种不同体形,色彩的乔灌木及奇花异卉, 造园宗旨主要是让游人欣赏植物景观。 植物不仅能令人赏心悦目,还可以进行意境的创作。人们常借助植物抒发情怀,寓情 于景。例如用松柏苍劲挺拔、蟠虬古朴的形态,来比拟人的坚贞不屈、永葆青春的意志。 蜡梅不畏寒冷、傲雪怒放,常常被喻作刚毅的性格。可以借鉴植物的这一特点,创造有特 色的观赏效果。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梨花伴月”就是采用植物造景来营造出诗情 画意的艺术境界“。 1 2 2 2 划分空间 利用植物种植所形成的林缘线和林冠线,以及植物的疏密错落、树干的分岔点高低, 8 可以将绿地划分为各种空间。中国画讲究“疏能走马,密不透风”,植物配置也同理。不 同的种植密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是不同的,也造成不同的空间感。南京玄武湖翠 洲有一块草坪,四周用雪松、海桐封闭,形成较封闭的安静休息区,临水草坪由树林相隔, 构成半封闭空间。很多城市的街旁绿地小游园用绿篱将该绿地与城市交通干道分隔,既达 到减弱噪音,构成封闭、安静的街头绿地,又与城市道路绿化相结合,为过往行人和附近 居民提供小憩活动场地。 1 2 2 。3 改造地形 利用植物可咀加强地形高耸的感觉,也可以缓和起伏的地势。如集中在突出的高处, 山势显然加高,种在低谷,地势即觉平缓。种植位置根据设计的需要而定。 南京市情侣园( 原名药物园) ,地形平坦、起伏变化不大,为强调地形变化,在略为突 起的地面上栽植雪松,摆放山石。修筑小径,增加了地形的起伏变化,浓荫蔽目,极富山 林情趣。 1 2 2 4 柔化或衬托人工景观 建筑的形体时常出现生硬的线条。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 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以及自然曲线,来衬 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 两种材料的质感。植物的形体和质地,比起光秃暴露的建筑 显然柔和多变,种植以后,会使这一部分空间和谐而有生气。 植物是融汇自然空问和人工空间最有效的手段。( 见图2 2 ) 1 2 2 5 表现时空变化 园林空间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这个空间是随着 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这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季相 篓翥要孑鬈簇耋? 篓篡;雾篆篇薹z 图一,植物融汇空间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苍劲”的不同景象, 。 产生了一些和时间有关系的特定植物景观。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季节的替换,植物形态、色 彩也相应变化,对园林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1 2 3 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 1 2 3 1 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的含义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意境美的物质基础。利用植物可以营造出一 个充满生机的优美环境。植物种植形式是植物造景或植物配置的具体落实和艺术表现形 式,侧重考虑种植的构图布局、虚实疏密、高低层次。植物种植的艺术表现方式大致可以 分为几何式和自然式两类或几何、自然和混合式三类。几何式植物种植形式是以几何的形 式美为标准;而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则是模仿植物生长的形式作自由布置。混合式是将这 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使用。自然式植物种植艺术形式的典范当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十八 世纪西方的自然风景园林“模拟自然”、“重在写实”的特色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自然山水 园林的植物配置不仅要“外师造化”,“还须中得心源”,也就是说不能刻板照抄自然,而 9 是要经过艺术的加工使自然景观得以升华。自然式的种植形式有利于表现山水的自然风 貌,协调周边环境,使周围的人:l 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体现出人们返朴归真、崇尚 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 自然式植物种植之所以称之为自然式,是由于它在形式、材质、意境上都与“自然” 密切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浑然天成的视觉及心理感受。 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植物自身形态的自然,少经或不经修剪,形态天成。 二、种植采取的形式自然,即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自然,模仿自然植物群落关系。 三、与环境关系自然,即植物与周围其它景观要素关系自然,浑然一体。 1 2 3 2 常见的自然式植物种植类型 在日常的植物景观营造中,常见的自然式种植类型有: ( 1 ) 孤植 孤植也就是孤立树种植。孤立树下一般不配置灌木。适合孤植的树木要求有较高的观 赏价值,可选择姿态优美、体形高大、冠大浓荫的树木,也可选择彩叶植物、花大色艳芳 香的植物、果实形状奇特丰硕的植物、树干颜色突出的植物等。 孤植要求地域开阔,要保证树冠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以及保证人们有足够的活动和欣 赏空间。其具体位置的确定取决于它与周围环境在布局整体上的统一,最好是布置在开阔 的大草地之中,一般不宜种植在草地的几何中心,而偏于一端,安置在构图的自然重心。 孤植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植物配置形式,有点景的作用,往往使用枝干 虬劲的树种,体现古意。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孤植则可以体现强烈的节奏和对比。 ( 2 ) 丛植 丛植通常是由2 株到十几株乔灌木组合而成。丛植的地面可以是自然植被或草地。它 是园林绿地中重点布置的一种种植类型。以反映树木群体美的综合形象为主,但又是通过 个体之间的组合来体现的,彼此之间有统一的联系又有各自的变化,互相对比,互相衬托。 组成树丛的每一株树木,在统的构图之中表现其个体美,一般都选用在蔽荫、树姿、色彩、 芳香等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树木“。 ( 3 ) 群植 组成树群的单株树木数量一般在2 0 3 0 株以上。树群规模不宜太大,组合方式最好采 用郁闭式。为了达到观赏效果,树群主要立面的前方,要留出空地。树群分为单纯树群和 混交树群两类。单纯树群由一种树木组成,可以应用宿根花卉作为地被植物。混交树群分 为乔木层、亚乔木层、大灌木层、小灌木层及多年生草本植被5 个组成部分。树群内植 物的栽植距离要有疏密的变化,切忌成行、成排、成带地栽植。群植主要表现树木的群体 美,要求树群疏密自然,林冠线和林缘线变化多端,以增添野趣。 l o 1 3 水墨画与自然式植物种植的渊源关系 1 3 1 历史渊源 自然式植物种植在中国历史已经很悠久了,它在自然山水园中普遍运用。探寻中国自 然山水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独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无论是哲学思想的源泉, 还是它们所遵循的美学原则,自然山水园和中国画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绘画和园林有着 共同的美学意念和共同的艺术思想基础,尤其是山水画和园林的关系更为密切,历代画家 还有直接参与建园的。园林的创作意图和布局被看作与绘画的意境、布局等是大体相同的 艺术,典型的园林意境也必然会和同时期的绘画思想、艺术风格基本一致“。 盛唐时期,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科已有很大进展,格法完成,名家辈出。“山水之变始 于吴( 道子) 成于二李( 思训、昭道) ”。(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而开创于唐代王维的水 墨山水画水墨渲淡、破墨变幻,它摒弃了在此之前的以李思训、李昭道为鼎盛的青绿山水 中的金壁辉煌,而归于平淡,五颜六色的景色成为高度概括的浓淡墨色。以水墨皴染法作 破墨山水,对后世绘画技法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的画清雅闲逸,带有柔情的恬淡的诗意。 苏轼称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称他的画是画中有诗,把文学和艺术结合起来。正如绘画开始 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上也开始了体现山水之情的风格。 图卜2辋川别业复原图 也正是这位王维,在蓝田县的 天然胜区,以自然景色为基础,略 加建筑点缀,营造了他的辋川别业。 根据辋川集中王维所赋绝句以 及后人的辋川图,可以了解到辋川 别业位于一个岗岭起伏,纵谷交错, 有泉有瀑,有溪有湖,自然植被丰 富的山谷地区。王维的别业之营, 充分重视植物意境的营造,仅因自 然植被景观题名的就有文杏馆、斤 竹岭、鹿柴、木兰花、茱萸泮、宫槐陌、柳浪、竹里馆、辛夷坞、椒园等多处景区,仅在 可歇、可观处建造亭馆,从而形成了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长期以画论代园论,中国山水画家参与造园的创作、设计与建 设的不胜枚举,使得山水画与园林在创作手法和创作思想上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如倪云 林曾参与了苏州狮子林等名园的设计:计成、文震亨既是著名的造园家,又都是画家;扬 州的万石园和片石山房,相传是画家石涛的作品。在园林中直接运用设计材料进行情感的 表达相对困难,而将成熟的平面艺术手法引入园林设计并用设计材料表现出来则有效得 多,中国山水画相当程度上扮演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图”的角色。中国古典园林创作者 的文人画家身份无疑提升了园林的艺术境界和造园品位。他们在直接参与园林创作的过程 中,早已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运用了绘画中的形式原则,也对这一对范畴做了许多理论上 的研究。如前面提到的自居易、王维等人都自建园林,并将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明末 的画家石涛和尚,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参与造园活动,计成更是写出了园 冶这样一部造园著作。在他的这邮理论著作中技巧和手法的运用与园林美学要求相结合, 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提升了园林的审美品格。 中国古代尽管造园理论专著较少,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 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 以自然l 【j 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 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j f 是由于理论以及掌握这些理论的人对于园林的重大影响, 决定了绘画与园林的血肉相连的历史渊源。 i 3 2 相同的自然审美观 正是由于历史背景上的渊源关系,中国水墨画和自然式植物景观也体现了共同的哲 学、美学思想。中国美术辞典对“水墨画”的解释中提到水墨画“基本要素有三:单 纯性、象征性、自然性。”这与自然式植物种植异曲同工。二者同样崇尚自然美,不求轴 线对称,而求曲折蜿蜒,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 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对中国影响最大虽深的传统文化思想是儒家和道家。儒家学说占有主导地位,其思想 基础为“仁”,注重礼乐熏陶、品性培养和人格锤炼:道家学说重在对天地宇宙、人与自 然关系的探索,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许多相关因子,抽象概括为“道”,并尊重“天 道”,向往“自然”。受两大传统文化源流的深刻影响,古代士人们一方面以仁、义、礼、 智、信等伦理道德约束自身,处世立命,另一方面又以少私寡欲、淡泊恬静等洁身自好、 清静无为的思想,来磨炼品性和人格。于是超功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