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中文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文化语境中有两种话语:伦理话语与诗性话语,两者既相独立又相联系, 恰好构成了中国文化一个极为特殊的深层结构原理。但在后来的文明发展过程 中,政治伦理文明因实用性而占据了上风,并且渐渐压制了诗性精神的发展。在 以长江为中心的江南,由于诗意山水、历史传统的原因,这种审美精神有幸积淀 传承下来。本选题就是在明清间国家权力中心控制范围的边缘区域内,即由士绅 话语构筑的文化空间中,寻找较少受到政治文明污染和破坏的江南诗性一审美精 神。 士绅,也称乡绅,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主要用语,它指居乡功名者和致仕官员。 明清,士绅数量因长期的科举制和居官致仕制度,形成了数目庞大的在野士人阶 层,进而构筑了他们共同享有的领域空间和语境。本文在对士绅特殊性的分析, 对明清时代氛围的论述,及其对江南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条件、历史传 统等不同角度的阐释的基础上,提出江南士绅话语的特点介于官方话语与民 间话语之间,融政治伦理与诗性审美精神于其中。 本文认为,江南的诗意山水、繁荣的经济条件和自身的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 的江南文化,从而构筑了一个融伦理道德与审美精神于一体的江南人文环境。江 南士绅作为读圣贤书长大的政治伦理主体,一方面凸显着政治道德伦理,加强民 众对国家伦理道德、文明观念的认同;另一方面,疏离了政治主流中心,与非主 流的民间文化产生更亲密的接触,积淀了深厚的诗性精神,于是江南士绅又不时 流露着对自由与审美精神的追求。这突出表现在江南士绅的家族文化与治生策略 方面。 关键词:士绅江南文化伦理道德诗性精神家族文化治生策略 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英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t h e mi st w ok i n d so f w o r d s e sl a n g u a g ei n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e t h i c a lw o r d s l a n g u a g ea n dp o e t i cw o r d sl a n g u a g e t h e i rr e l a t i o ni sm u t u a li n d e p e n d e n c ea n d c o n t a c te a c ho t h e r ,t h e ya r ef o u n d a t i o n si nt h e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f t e r w o r d s ,i n c i v i l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p r o c e s s ,t h ep o l i t i c a le t h i c s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c c u p i e st h em a i n p o s i t i o n ,i th a m p e r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p o e ms p i r i t o w i n gt o r e a s o no f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h i s t o r yo f j i a n g n a n ,t h ep o e t i cs p i r i tw e r ep r o t e c t e dt os t a y t h e t e x t u a lp u r p o s ei st ol o o k sf o rt h ep o e t i cs p i r i to f j i a n g n a nt h a tt h ee t h i cw a s d e s t r o y e d i nt h et h es q u i r e sw o r d s s q u i r ei sa m a i nt e r m i n o l o g y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 ya r es u c c e s s f u l m a r l sw h ot a k e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t i o n sa n da r et h er e t i r e de x e c u t i v e sw h ol i v i n gi n t h ec o u n t r y t h es q u i r e sq u a n t i t yi n c r e a s e sc o n t i n u o u s l yb e c a u s eo f t h ei m p e d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r e t i r e m e n ts y s t e m t h e s ec o u n t r yg e n t r i e sb e c a m eal a r g e s t r a t u mw h oh a sb e e no u to f o m c e t h i st e x tt h i n k st h a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 c o u n t r yg e n t r yw o r d sl a n g u a g ei st ol i e si nt h ea u t h o r i t i e sw o r d sl a n g u a g ea n df o l k s w o r d sl a n g u a g e ,m e l tt h ep o l i t i c a le t h i c s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p o e t i cs p i r i ti na m o n g t h e m t h es q u i r e so f j i a n g n a nr e a d e dc l a s s i c a lc o n f u c i a nt e x t sd a ya f t e rd a y a sa r e s u l t , t h e yh a n d l e da f f a i r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e t h i c sm o r a l s ,a l s of o r c i n gt h ec o u n t r yt h e p e o p l ee m b r a c et h em o r a l sp r i n c i p l e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yw e r en o to f f i c i a l ,s ot h e y m a yc o n t a c em o r ew i t hf o l k sc u l t u r e ,a n da l s oo w n e dt h ep o e t i cs p i r i t i ti m p r i n ti nt h e f a m i l yt r a d i t i o n sa n dt h es t r a t e g i e sf o re x i s t e n c e k e y w o r d s :c o u n t r yg e n t r i e s ;t h ec u l t u r eo f j i a n g n a n ;e t h i c s ;t h ep o e t i cs p i r i t ;t h e f a m i l yt r a d i t i o n s ;t h es t r a t e g i e sf o re x i s t e n c e 2 果。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甲8 0 2 0 主2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 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 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规定。 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 刖吾 孔予在周礼崩溃的动乱年代日:“礼失而求诸野”,这在当时是无可奈何的,但又是十 分有效的。本选题的立意也取于此语。但本文求索的是诗性审美的生命精神,寻找的范闸不 是诸野,而是由十绅话语构筑的文化空间。 以诗经开创文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涛性智慧发达的民族。但在后来的文明发展 过程中,政治伦理文明因简单明了的实用性而占据了上风,并且逐渐压制了诗性精神的发展。 这在北方的黄河文化中表现明显。以长江为中心的江南由于宁谧寂寥、岚色郁苍的诗意山 水的存在,个体的自由审美主体得到激发;又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这种审美精神得以积淀 传承。明清间,君权专制加强,这不仅表现在君权专制下令人窒息的思想世界上,在政治权 力的扶持下,程朱理学被凸显出来,它本身具有的学术意味因君权的渗入而减少了许多,理 学中一切不适于君权统治的精神被阉割掉了,演变成具有绝对真理、不可违背的官方话语; 专制权力钳制更多地表现在君主对士人的虐待与残害,如对士人的“文字狱”。这使民间的 自由氛围空间萎缩。江南的审美文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吞噬,本选题就是在明清间国家权力 中心控制范围的边缘区域内,寻找较少受到政治文明污染和破坏的江南诗性一审美精神。由 于士绅介于官方与民间之间是明清社会一个有别于庶民、官员的特殊知识阶层。而江南的 经济条件、人文环境以及文化世族的存在使它更有条件构成数量庞大的士绅阶层,从而构筑 一个他们共同享有的领域空间和语境。话语作为一个阶层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直观符号, 在明清江南浓厚的文化氛围、富裕的经济条件下。这种话语更有它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福柯认为,塑造我们经历的重要力量之一就是语言,语言的个体行为就是话语。它包括表达 了这个领域价值体系的思想和语句。因此,这一边缘区域被选定为江南士绅话语。其主要形 式也就是指生存于江南下层民众间的士绅所撰写的如明人洪应明菜根谭、明朱柏庐朱 子家语以及清王永彬围炉夜话等之类的有关民众生活指导的生存哲学话语,以及士绅 制定的家训、家规、族规、乡约等此种领域内构筑的话语体系;还有他们的笔记与诗词,这 其中蕴涵着他们的生活原则、养生之道、交游之乐等,如张岱白身生活经验的陶庵梦忆、 李渔生活哲学的闲情偶寄等,这种生活原则广泛地影响着民众并与前者交织在一起,从 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话语体系。它们在士绅话语的语境中形成了相互对峙义相互渗透的交 流机制,从而为士绅的现实生活与精神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君臣上层社会是史学历来的研究重点,在文学方面,对大家、诗人的诗词研究讨论又 远远多于对士绅话语的关注。本选题对娃众哲学话语、家训、乡约和士绅笔记的研究,注重 从社会学、史学、哲学、文学的角度去探讨这一话语所继承、积淀一r 来的文化传统在这个 不同于火传统和民间小传统的、由士绅构筑的封闭领域中挖掘发现中国江南文化精神,尤其 是士绅心理精神之所在,并进一步还原出他们在这一话语体系的规范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 貌。对“历史精神真实”的重视可以说是本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近几年来,研究江南区域文化的专著与论文很多。如明清江南经济、政治方面的论述 和专著有:蒋兆成著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 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出版) 、陈 学文著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 群言出版社1 9 9 3 年出版) 、钱杭、承载的十七 世纪江南社会生活( 浙江人跳出版社1 9 9 6 年山版) 、范金氏、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 济史明清卷( 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3 年山版) 、刘i i 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 、张森材、马砾编江苏犀域文化研究( 江苏占籍出版朴2 0 0 2 年版) 等等。这些专著考证雨i 描述了明清江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对我研究明i i i i 江南的十绅话 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 语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依据和理论框架。 关于士绅方面的研究,中外学者有很多论述和研究成果。但是在士绅的构成方面。众 学者分歧很大。日本学者习惯使用“乡绅”一词,如酒井忠夫在1 9 5 2 年发表的关于乡绅 一文,将在乡官僚及退职官僚称为乡绅。另一种观点则是将本籍官员与科举获得者统统划入 乡绅阶层。张仲礼主张以学衔和功名划分绅士集团:费正清认为乡绅是退任官僚或官僚的亲 戚;吴晗则认为绅士是致仕官僚和未任官之前的称呼;而史靖则强调士绅就是缙绅,是指有 官职科第功名的居乡者。8 0 年代后,中外学者就“乡绅或绅士是由退居官员和拥有科举功 名者构成”这一观点上基本达成了一致。但是由于中外学者的研究时段、研究视角及理论 原则等方面的影响,“绅士”、“乡绅”的称呼与内涵有些混乱,费正清注重从经济与政治的 双重层面上给予界定,余时英更注重绅士的文化内涵。鉴于此,近年来,学者开始使用“士 绅”一词替代即指在野的知识群体,包括科举功名者和退居乡里的官员。本选题就是借剧 “士绅”概念,利用他们的特性知识的占有者、乡间社会的权威者和文化规范者,对江 南士绅话语进行解读。 本文主体构成分为三章。 第一章,“江南士绅话语何以成立”。采用福柯的词与物和知识考古学两部著 作致力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构成及其实践的研究成果,界定了士绅话语的主体构成条件一 一话语主体与语境。对士绅特殊性的分析对明清时代氛围的论述,及其对江南从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经济条件、历史传统等不同角度的阐释。提出了江南士绅话语的特点介于官 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问融政治伦理与诗性审美精神于其中。 第二章,“江南士绅话语中的家族文化研究”。明清间,程朱理学的霸气影响着私人领 域的家族内部。与权力话语相对的公共领域而言,家训只能在一个家族的私人领域内起作用, 没有普遍性,因与权力话语联系密切,从而又没有多少独立性。但在中国这个血缘浓厚的宗 族社会里这种家训文化的教化力量具有潜在的巨大能量。儒家伦理道德通过知识、制度形 成的权力话语强行压制渗透入民众思想中。本章就是以家族文化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江南士 绅在对政治伦理道德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抵制伦理道德的过分异化,从而不丢失和保持超越 自身的审美精神。本章从历史的深层角度挖掘了这一现象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冈,提出了“江 南家族文化的轴心期”概念。 第三章,“江南士绅话语中的治生策略”。本章以先儒学家对“仁本体”与“食本能” 的先验界定的矛盾为缘起,具体分析了江南乡绅的生存问题。就江南士绅选择的务农、教学、 幕僚、经商等治生策略一一分析,指出江南士绅解决“仁本体”与“食本能”固有矛盾的方 案,指出了在“仁本体”与“食本能”压迫下,诗性审美自由精神的生存状态。 歌德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都已被人们思考过了。我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是重新 加以思考而已。本文就是在众多前人关于此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汲取了刘士林教授的诗 性文化理论经过长至一年多的资料贮备和重新思考后,提出了本文观点。 2 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 第一章江南士绅话语何以成立? 第一节何谓士绅话语 一种话语的构成和存在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广泛而稳定的主体,从而构筑一个他们共同 享有的领域空间和语境。正如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所认为的那样,话语的基本单位是陈 述。话语是由那些彼此关联的陈述构成的。它们共享一个空间共同建立语境。川众多学者 论述的文人话语就是如此构建的:经庄子、屈原、扬雄、枚乘、曹植、鲍照、竹林七贤而至 唐宋八大家这些主体的阐释,基本奠定以儒学为政治纲领,以老庄为生命归依,以文言文为 规范表达符号,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人生追求的共同语境和话语体系。所咀论述士绅话语,首 先明确的是它的主体士绅,其次是它的语境。 士绅,也称乡绅,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主要用语。清代江苏青浦县人王有光定义乡绅口: “乡绅,本地缙绅之家”。“本地”就是自己的籍贯:缙绅者,士大夫也。合而解释可为: 乡绅,居乡之士大夫者,是指有仕宦功名的人在乡里的称呼。成为士绅者必须同时具备三个 条件:是具有生员、监生、举人、进士等身份乃至资格者( 获得此身份者,有两种渠道, 一种称为正途,即通过读书科举考取;第二种被张仲札先生称为异途出身,即通过捐纳制获 取,相对而言,人数较少亦不再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二是居住在乡里( 可居在城里。明 中后期,许多有权势的乡绅脱离了乡村宗族社会,移居城镇,但还是以关心地方事务为资任, 仍旧不脱离乡绅范畴。) :三是未出仕或致仕的文人。( 国内外学者在“乡绅”定义方面有许 多分歧,也有一种观点将在任的官员也归入了乡绅阶层。由于学界对“乡绅”阶层定义分歧 太大,渐用“士绅”一词代替,本文为方便研究,采用了近年学界比较一致的称呼士绅。 士绅话语中的士绅阶层也吸取了学界的主流观点,即士绅是在野居乡的士人集团,在任官员 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 明清时期之所以形成士绅阶层,与它自身的科举考试和选官制度有关。相对于唐宋而 言明清间的科举考试变动很大,也复杂了好多。唐宋两代的科举考试,学子们只需参加一 次中央举行的重要考试,便可获得进士及第之名和相应的官职。而到了明清朝,学子们要先 取得生员、举人后,才能考取进士。生员是指通过童试( 府、县、州考) ,进入府州县学者, 即俗语中所说的“秀才”。明制规定“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明史选 举志卷十九) ,所以只有入府州县学的生员才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乃一省的科举考 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会试、殿试在京城举行,及第者成为进士。监生是学校制卜产生的功 名,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具体包括会试不中的举人、学行均优的生员、品官子弟和捐 资入监者。生员、监生、举人、进士的身份是终身拥有的,但并非每一个取得功名的学子都 能得到相应的官职。 “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 明史选举) ,按明制 规定,生员是科举最底层者。与出仕无缘只有终身居住在乡里。举人和监生虽有出仕的可 能,但须“循资待选”,由于明清科举制度的完善和迸士人数的火蟹逐年增多明清两代皆 片面重视进士“非进十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明隆庆、万历年间的首辅人臣高拱曾 版 【澳】j 丹纳赫t 斯奇拉托j - 书们著刘瑾详理解塥柯,参见第4 0 - 4 1 撕i r 花文艺版礼2 0 0 2 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 明文指出;“若夫京堂之选,则惟进士得之,而举人不复有矣。”1 举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排 挤和歧视,年老能得一官半职者已是老天偏爱,狂喜不止了。此等按资排辈的选官制度,造 成了大量滞留乡间的举人和监生。据统计,仅乾隆时期居乡的举人就有数干人之多。而且 随着科举考试的增多,甄拔出的士人数量也早已远远高于在职官员的数量。十九世纪的早期, 文人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的数量已经超过1 0 0 万,至十九世纪的下半叶,几乎达 到了1 5 0 万,在十九世纪中叶,只有大约2 ,7 万名中央政府官员、地方官员和军人。”l 这样, 大批政府官员之外的文人( 士大夫) 由此产生。这其中不仅有居住在乡里有功名而朱山仕的 文人,还有明清时代的居官致仕者和回乡守制者。明清居官致仕( 退休) 制度规定:内外官 员七十者听令致仕,为防止与现任官员内外勾结。官员致仕后回归原籍。再者,庙堂政: f 的 朝不保夕的日常生活和尔虞我诈的残酷本质,与致仕归田的自由恬适生活相比,简直是天壤 之别,这也使许多士人希冀早日抽身而退。如秀水朱十以七品官归田后,著书白娱,收藏日 富当时贵为尚书的长洲韩文懿公羡慕地说:“吾贵为尚书,何如秀水朱十。以七品官归田, 饭疏饮水多读万卷书也。”1 4 1 此外。官员在任职期间,如果父母去世,也必须请假三年( 一 般是二十七月) ,回乡里守丧。这些官员暂时的解甲归田,同样属于乡绅阶层。所以,明清 间的士绅数量因长期的科举制和居官致仕制度而日益增加,进而形成了数目庞大的群体阶 层。 在政治、经济上,他们享有政府赋予的各种特权,比如礼仪上有与现任县官平起平坐 之权;司法上有特别保障权,他们只有在“犯脏犯奸,并一应行止有亏”时,才“俱发为 民”:经济上有徭役优免权;而且按明清朝廷的习惯,那些回乡官员仍然具有官员的身份, 地方官可以邀请他协助处理有关事务,也可以邀请他参与重要的典礼。致仕回乡的他们同样 承担着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只是不再具备制定政策的权力。但是通过读书( 捐纳者人多是读 书人) 取得功名的他们,由于在乡间占有了知识,构成了在野居乡的十人集团,进而构筑了 士绅话语成立的主要条件。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府制度是王权与道统并驾齐驱,并以道德立国为主。“道德高于知 识”,抽象的道德话语凌驾于法律话语之上,法律依附和实践于道德原则。而且唐中叶后,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由郡县两级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制,中国官僚体系指派的官员也只下达到县 府一级。县官是乡民与文人统治系统之间的连接点。p 1 县官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衙门征集国家 规定的税收,监督公共秩序的维持,没有理由过多干预地方社区的管理,所以皇帝的权力根 本无法达到基层,它也只有依靠传统的道德力量,即通过道统来约束管理。明初在乡里实行 的里老制度就是一则显例。 传统道德向来通过经典文本来表述,无论是春秋战国被认为具有理性伦理的“礼”,还 是后来立国之本的儒家道德,都是通过诗、书、礼、仪、乐、春秋及四书五 经的经典文本得以阐释和发挥的。这些经典又是明清科举考试中学子们必读和必考的文本。 通过考取功名,乡绅们熟读经书、明晰义理,具备了官方所要求的知识话语权,垄断了文化 资源这使他们成为在野的文化精英、道统的代言入,也为他们提供了权力膨胀的空间,从 而掌管了地方教化之权。又由于明清间,宗族聚落继宋代重建与形成之后,达到了鼎盛,它 使士绅作为了国家与乡民之间的中介。“国家与士绅、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在支持传统道德 为核心、礼法为背景的文明在社会中的扩张方面,却是相当一致的,国家通过刑法对跽众进 行惩罚( p u n i s h ) ,而士绅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 d i s c i p l i n e ) ”1 6 l 因此,他督j 的知 1 2 黄明光州代科举制度研究广西师范人学f i ;版礼,2 0 0 0 版,第4 8 页 1 3 焚单斯弗掣德曼著中目东南的宗旗纽织 ,l :海人民版i :2 0 0 0 年3 _ r 第7 2 h 参见( 清) 际康祺郎潜纪闻韧笔- 二笔三笔韧笔卷f 一二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6 31 j f 嗍典擎斯弗单德曼兽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i :海人民j i j 版丰l2 0 0 0 年3 月第8 2 吼 1 6 1 葛兆光 中困思想史复口人学 l ;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7 5 贝 4 明清辽南士绅话语研究 识、思想与信仰通过“规训”成为了影响民众的主要力量,即他们运用以札化俗的手段将他 们的价值观念渗入到世俗生活中,从而使世俗生活理性化。特别是当他们通过制定家训、家 礼、乡约、族规等方式,以及在书院讲学,在义学、社学任教等过程将他们履行实践的思 想、行为和传统强行变成民众生活的规则和习惯,此时,这一力量体现的晟为明显和彻底。 士绅在加强民众对国家的伦理道德、文明观念认可的同时,也赋予了其自身文化权力 的合理性。正如福科( m i c h e lf o u c a u l e ) 所说的“严肃戏剧”:当“盛大的公开处决的恐怖仪 式逐渐让位给这种严肃的戏剧后者的场面丰富多彩,更具有说服力而公众的记忆将会 以传闻的形式复制法律的严峻话语。”j 士绅文化权力的实施与此种“严肃戏剧”具有家族 类似性,士绅以家训式的话语条例复制着他们抽象严肃的伦理道德话语,如围炉夜话、 增广贤文中的话语浅显易懂,朗朗上口,但它却传递着皇权与理学所共同提供的传统 知识、历史记忆与社会原则。乡民们背诵牢记话语的同时。也接受了士绅所认同的思想平u 道 德。因此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中国乡村知识占有者 士绅成为民间认可的权威阶层成为明清社会一个有别于庶民、官员的特殊知识阶层。他们 的声望和经验促使他们在村落事务的运动中充当领导角色,他们的话语也成为士绅阶层传达 和表述思想、信仰的符号载体。 福柯认为,话语是一个领域自我“表达”的手段。而无论哪个领域。它总是与整个时 代的主流话语相关联。所以考察士绅话语的语境,不得不先了解一下这个时代的主流话语, 也称公众话语,即官方意识形态话语。明代,汉民族重新回到政治文明中心,作为汉民族精 神资源的程朱理学得到了凸显。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在异族统治下的元朝时期,儒家的道德 纯洁性受到严重污染,所以下诏书强调理学作为儒家道德的重要性:“一宗朱子之书,令学 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i ”永乐年间,明成祖诏令编纂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颁布天下。加强了对理学的崇敬与膜拜。清代,满族入关,为 了拉拢汉人士大夫,强调他们与汉族的文化同一性,同样是推崇程朱理学。康熙在御纂朱 子全书序言称赞朱熹“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 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外 内为一家。州”并且他还认为“非此( 指朱子全书) 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f 心r 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外内一家”,俨然把程朱理学视为治国安邦的万灵丹方。i l 叫于是捍朱 理学与政治权力走向了结合。并且很快成为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政治意识形态,表现晟明 显的莫过于明清科举考试以朱子注 四书为准,自古以来主导政治文化的士大夫。此时截 然成为朱子之徒,“科举之学,限以一先生之言。”l i ”借助权力,理学完成了对整个社会秩 序和道德伦理观念的构建。而以白诩直取孔孟道统的程朱理学明显表现出霸道之气,培植了 众多以儒家护法姿态立身的士人。如吕留良言:“凡朱子之书。有大醇而无小疵,当笃信死 守而不可妄置疑龋于其间。“ 然而在未进入政治权力中心之前,程朱理学是一种具有相当深刻批评性的思想。它是 基于对皇权的约束而产生的,是士绅以文化权力抵抗政治权力扩张的手段,目的是为了重建 知识系统和思想秩序。但当它“进入官方意识形式,义成为士人考试的内容后,被后来充满 【7 j 祸科规训与惩罚( d i s c i p l i n ea n d p u n i s h h e b i r t h i f p r i s o n ) 刘北j 垃等中详奉第1 1 2 负,转冠| 笙i 书股 份有限公刊龠北,1 9 9 2 s l 陈鼎东林列传 卷_ 二转川j :英志囊枚计传,南京人学版礼, 2 0 0 2 年版第2 负 9 i k = 江且= i 刿史主编叶书宗、马洪林、求敏彦i :海教育版钆。2 0 0 1 年1 月,第3 4 1 负 转0 ff 英占嵌扳讲。传,南京大学 f i 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鲥 i 嚣宗羲令集) 浙江古籍“l 版扎,第1 。册第4 1 6 贝 1 2 1 i j 张考人书,几晚村先生文集 卷一 5 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 了各种世俗欲念的读书人复制,这时它的本质也在被逐渐扭曲”1 1 3 1 0 思想成了文本,而 文本的意义又只是在于供士人背诵以换取科举之名。“中举人进士之读书。而其重究竟 只在章句。”( 明朱子治家格言) “天下之人惟知此物( 四书五经) 可以取科名,享富贵, 此之谓学问,此之谓士人。,j l ”1 对思想内涵的漠视,使它失去了自身超越和更新的空间这 也是明末、清末学术界反理学思潮兴起的原因之一。程朱理学以国家权威的形式同定下来 以政治权力的方式达到了整个民族的认同的同时。它本身具有的学术意味因君权的渗入而减 少了许多理学中一切不适于君权统治的精神被阉割掉了。如二控的政治理想是偏重相权 约束皇权,此接近先秦儒家理想,但是明清两朝却废除丞相。崇尚君权:还有宋明理学者唯 一精神所寄的是“以天下为己任”,但是清廷却认为其中暗含有目无君主乏意而极力反对。 重相权、“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乃是士人道德理想主义之体现,但官遭遇专制政治。在与 之历史比拼后,王夫之所言之戾气精神产生,“刚气由此折尽”。“小人遂无忌惮,君子遂昧 良心。豪杰所以多山林之思”。士大夫的政治责任、抱负与理想萎缩了,其精神心理更加脆 弱,并且缺乏了回应现实挑战的能力。因此,拨掉这一精神内核的理学也不再是处于政治边 缘的文人话语,它背离理学精神的真正内涵,演变成具有绝对真理、不可违背的官方话语。 相对于私人而言,它可以称之为公众话语。在这种氛围笼罩下士人惟有公众领域内附和着 公众话语,以求自身之保。印用程朱理学的一套道理表述,“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 之家礼不敢行。”( 朱彝尊曝书亭集传道录序) 思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张力,当明清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打破了社会生活的同一性, 尤其南北之间、城乡之问差距的拉大。程朱理学构筑下的社会秩序在经济差距的冲击下,显 得苍白无力和无可奈何。而支撑其秩序的程朱理学经过百年来的实践,也暴露了自身难以调 和的矛盾,以理学津津乐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而言,在人们的理学实践中,出现了两 个极端:一,它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方式演变成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泯灭了一切人的意 识、情感与意志;二,由于天理与人欲的严重对立,无法达到“中庸”之度,假道学由此出 现,如陈确言:“今世所谓假道学有三种;- - l t j c b 窥仁义之声,内鲜忠信之实者,谓之外假: 一则内有好善之心,外无力善治心者谓之内假;又有一种似是而非之学。内外虽符。名义 亦正,而于道日隔,虽真亦假。破此三假然后可以语学矣。”f l s ! 天理与人欲根据现实的需 要决定其去留,假道学遭到士人唾弃,理学的传统主流地位也受到挑战,受到十人的质疑甚 至抛弃,儒学异端、经世之学的兴起就是士人对此的强烈回应。不过,它也只能在私人领域 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私人领域由于偏离政治文明中心,政治文化对话语的蚕食与扭曲小 了许多。所以私人话语较能表达不同于公众话语的真实思想和感情。并且随着主流话语空间 的萎缩。私人话语也有了一定范围的影响。一个简单的例子:官方意识形态r 卜i 地位低卑的商 人在私人话语中却备受赞赏和羡慕,它促使传统士人向商人阶层流动。因此,具有政治伦理 性的公众话语只能在表面上遵从伦理的同一性,公众话语和私人话语之间产生了背离。 作为具有特殊性的士绅阶层而言方面,他们刚刚从政治文明中心里走出或正准备 走进。所以绝不可能如隐士、农夫那样专心“低头弄莲子”,完全漠视政治公众话语的存在 用异于甚至对立公众话语的私人话语与之对抗;另一方面,他们是在野的、处于远离政治中 心的乡村,具有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私人领域所以也不可能如在朝的+ 太大那样“卑躬屈膝”, 必须依靠使用程朱理学笼罩下的政治话语表述意思,进而才可以增加儿分保住自身的可能。 而且正是由丁疏离了政治主流中心,他们才有机会与1 f 主流的k 间文化产生更亲密的接触, 这种生命精神义由于很少遭遇政治污染的吞噬也更多的保留了远占的诗意自由精神。如j 司 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旺人学 i ;版枉2 0 0 1 年版,第二卷,第2 8 8 负 卅顾炎武l i 知录 卷十六 十八虏,| l 知录集释花山文艺版 1 9 9 0 年版第7 2 7 蚝 卅陈确陈确集 中牛二 5 局,1 9 7 9 年版,l :册第1 i l 负 6 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 山野之曲不登大雅之堂,这种诗意自由精神也只有存在于私人空间内,用自己真实情感与感 想表达着。因此,士绅话语也如同士绅阶层的特殊性一样,介于了公众话语与私人话语之问。 所以士绅话语语境就是公众话语与私人话语的融合。介于了公众话语与私人话语之间。而话 语的主要形式也就是指生存于江南下层民众间的士绅所撰写的如明人洪应明菜根谭、明 朱柏庐朱子家语以及清王永彬围炉夜话等之类的有关民众生活指导的生存哲学话语 以及十绅制定的家训、家规、族规、乡约等此种领域内构筑的话语体系:还有他们的笔记与 诗词这其中蕴涵着他们的生活原则、养生之道、交游之乐等,如张岱自身生活经验的陶 庵梦忆、李渔生活哲学的闲情偶寄等。这种生活原则广泛的影响着民众井与前者交织 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话语体系。它们在士绅话语的语境中形成了相互对峙义相 互渗透的交流机制,从而为士绅的现实生活与精神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问。无论缺少了其 中的任何一半,都会导致士绅理想与现实的过大差距,使其生命陷于困顿与萎缩之中。 第二节江南士绅话语成立之条件及其特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一个地区士绅话语得以成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 有足够的士绅数量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士绅阶层,负起社会教化的责任:二是士绅话语必须 是公众话语与私人话语的融合,只有私人话语,或只有公共话语都是不可以的。主体在表达 公众话语的同时还要表述私人话语方可。所以我们同样以此两点来论证江南士绅话语存在 的可能性。 一个地区士绅数量的多少,取决于此地区的经济条件。因为明清学子要想跨入士绅行 列,除了认真读书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康熙十六年( 1 6 7 7 ) ,江西道监 察御史何风歧的一份奏折,我们可以初步知道一个士子参加初级科举考试一童试所需要的 费用: 县考有交卷桌凳之费,县至府城,近者二三百里,远者四五百里,各童既苦跋涉, 又费资斧目前军需繁浩,若停止府县两考,令每童纳银十两,该县收库给以收票汇 解布政,其童生年貌、籍贯、保禀、甘结,该县造册申府,府缴学道,该道将童生姓 名移咨布政与县批查对,年终报部,则有童千名,可助饷万两 根据这份奏折,一个童生仅参加县府两试的费用就要去1 0 两银子。何风歧曾担任过知县, 故他的说法有很大的权威性。l o 两银子只是一个童生参加县府两次考试的费用。在清初, 1 0 两银子通常可以买到1 0 石粮食,相当于一个三口之家农民的全年口粮,甚至是全部家产。 因此参加科举考试的费用,贫苦农民一般是负担不起的。”这些还不包括延请私人老师或在 私塾准各应付考试的费用,参加高一级科举考试的费用更是高得吓人,江南名十王世贞曾深 有感触地说:“余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初岁费将三百金同年中有费不能百金者。今遂六 七百金,无不取贷于人。”1 如此高的费_ l j 对于一个连生存都无法解决的穷人来说,是无论 如何也提供不了的而这又是他们参加考试所必需的。黄f :宁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中国 普通人家子弟读书的艰辛:“一个农民家庭如粟企| ! | 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 路是读- 忙做官。然而这条道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剑目的。通 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内创业的祖先不断地劳作,白奉俭的,积殊累寸首先巩同自己耕地的所 有权,然后获得别人耕地的抵押权,由此而逐步上升为地主。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儿代的时间。 经济条仆初步具备,子孙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江南发达的农业生产和繁荣的商业经济, 为江南肾通人家致富提供了条什和途径,这使江南的普通人家不像北方人那样艰辛劳累平1 y 坼张杰请代科举家族十 会科学义献i j j 版 i :2 0 0 3 年7 几第6 9 负 ”i 范会民1 9 j 清江南商业的发艘南京人学版钆,1 9 9 8 年版第3 4 2 负 7 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 俭积累,并且能够出现更多的子弟读书。 北宋中期,范仲淹就曾自豪的说自己的家乡:“苏常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苏 轼更是说:“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馈不可悉数”。 t s l 就是宋朝官方也不得不承认:“自祖宗以来,军国之费多出丁东南”。【l ”到了明代,“尽中国 之赋不能当江南之半”,清代康熙帝也说:“东南财赋地”。江南民众倚天时地利“才了蚕桑 又插田”,千里稻花香,遍地宣桑,大片的肥沃良田使江南人可以“困自然之利而采之,又 加以勤俭,家遂致富”。另外江南本身发达的农业生产也刺激了本地的商品生产,“比 户纺织,机杼之声相闻也”,“习之机巧,衣被天下”,加上它商业经济的便利,江南作为天 f 南北之要冲,仅以江南为始终点的水运航线就有二十三条之多,四方辐辏,百货毕集,形 成了以粮食、棉布、丝绸等为中心的全国商品大市场也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江南 人可以“不专仰于田亩”。“以绸绫为也”,“以屠贩为业,以工作为艺,以采石为务,以榨油 为事,以酿酒为业” z l 】,即使士大夫也多以纺绩求利。这种多元化的营生技巧使江南具备 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故而可以支撑起江南世人读书求功名的费用,“民既富。子弟多入学校。” 【2 2 】 尤其重要的是自宋代范仲淹创立义庄以来,江南族田义庄大量出现,而族田、义庄所起 作用中有一条就是资助族内贫困学子读书。苏州吴氏宗族义庄中有劝学田记条目曰: “延举业师,贴米十二石;句读师,贴米十石;游痒,赏米三石;每年纸笔米, 二石应乡试,米二石。中式,五石;会试,三石,发甲,十石;初学成文,每年纸 笔米,一石;院试,一石,考遗才,一石,放科,一石”( 吴氏支谱卷十二创立 继志义田记) 本宗族内子弟读书越多,功名越高,补助也越多这使许多族内本来无力读书科举的学子踏 上了士绅之路,进而增加了它的数量。所以,江南自身的富庶为江南学子读书从而跨入绅十 阶层奠定了经济基础。 生活的无忧与安逸使江南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文化教育方面,同时获得科举功名的学 子们又被世人所羡慕、推崇,成为后代学子的典范,久而久之。形成了良性循环,山现了越 来越多的举人、进十。然而北方就不同了,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环境、黄河水患的破坏使人 们的精力大多都放在生存方面,如明朝士人丘潜在天下衍义补中说:“不幸而有荒年, 则伐桑枣,卖子女,流离失所,草芽木皮无不食者。而淮北、山东为甚。”加上j 七方 自南朝以来,异族不断入侵。成为中国史上前方的一个动激之区( 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 为退遁之所) ,这不仅使北方农事受损甚大,民不胜苦也迫使北方人不可能抽出太多的精 力、财力至教育方面。而且北方衣冠名士的南迁也使“中州老师存者无儿”,明洪武二十年 以北方学校无名师,生徒废学,特迁南方学宫教士丁- 北。”与江南相比,在经济与师资方 面,北方对教育的投入是少之又少的,考举的进士也比南方少之又少。早在北宋,南人考取 进士的人数已经多于北方,至明初,进士名额儿乎被南方人所垄断。洪熙元年( 1 4 2 5 ) ,明 f 一:宗为了解决南北文人之争,制定了“南方取十之六,北方取十之四”( 明史卷七十选 举二) 的策略。在政策方面,政府虽然多少有些偏袒南方文人之嫌,但是我f j 不得不承认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三二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 中华书局 f j 版1 9 8 6 年版第三册,第9 1 6 9 1 7 睫 ( 未) 李焘 续资治通搽k 编卷四六六,第三i 。- - 1 1 1 1 中4 仁书局,1 9 9 3 年版,第1l 1 4 i 呱 2 0 l ( 1 l l 陵方氏宗讲卷二五方君壤琮传 2 h 徐鸣时纂苏州横溪录卷三“风俗” 1 2 2 1 l 儿t 吐懋二i ! ! i 蚕淡摘录0 i 白i 判代 = | = 会缝济史抖选编下册,第1 0 负 f 2 3 1 t t 涪拒天下衍义补卷二五制冈用市籴之,转i 自谢围锁选绽哪代社会释济史科选编福建 人民 | :版利,2 0 0 4 年5 门下册第2 负 2 4 1 钱穆圊史人纲商务日j 书馆1 9 9 4 年6 门北京第7 0 7 撕 8 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 文化上南胜北衰现象的存在如明苏州王鏊说:“苏人才甲天下”“科第往往取先天下, 名臣硕儒亦多发迹于斯。”仅观江南考取的状元人数,就可知此言并非夸人其实。明代全国 状元共8 9 人,江南考取2 0 人,占2 2 5 ;清代1 1 4 名状元,江南籍贯者5 2 人,i 吁4 5 ,6 。 而且江南进士群体数量是十分可观的。有明以来,进士数量列居全国前三位的皆是江南的浙 江、江苏和江西。据明清进士题名录统计,自明洪武四年首科到清光绪三十年末科,共举行 殿试2 0 1 科,外加博学鸿词科,不计翻绎科、满洲进士科,共录取进士5 1 , 6 8 1 人,其中明 代为2 4 ,8 6 6 人,清代为2 6 ,8 1 5 人。江南共考取进士7 ,8 7 7 人,l 叶全国1 5 2 4 。仁”进+ 乃科 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其人数与举人、生员相比,毕竟是极少数的。仅对清代苏州府长洲、元 和、吴县统计,共有进士5 2 6 人,举人1 , 5 3 6 人,生员】0 , 3 8 8 人,其中进十i 吁举人的3 4 2 , 举人占生员的1 4 8 ,进士占生员的5 1 。”所以,由这些功名士人构成的江南士绅数量 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是占据优势的。 明清两代,仅江南苏州府就先后出了四位“状元宰相”依次是明代长洲申时行( 嘉 靖壬戌科状元,万历朝内阁首辅) 、长洲文震孟( 天启壬戌科状元,崇祯朝官拜礼部左侍郎 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清代昆山徐元文( 顺治已亥科状元,康熙时官拜文华殿人学士) 、 吴县潘世思( 乾隆癸丑科状元,道光时官至军机大臣) 。这些官员致仕回乡,由官员转变为 乡绅,他们的责任也由对国家、人民的义务转化成对本族本乡的教化。重教育、重文化成了 他们的终极追求,子孙的出仕和科举功名是他们最为用力和唯看重的。“夫族世则望而 诗书相继“,申氏子孙就是在申时行的教导、督促下,科甲不绝簪缨蝉联。其子申用懋 万历癸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其孙申绍芳万历丙辰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其曾孙申猎顾治 辛丑进士、官至广西提学副使;其玄孙申玮则是康熙已丑进士。像申氏家族这样代代有子孙 取得科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