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重三先生小儿推拿手法特点及临床应用.ppt_第1页
孙重三先生小儿推拿手法特点及临床应用.ppt_第2页
孙重三先生小儿推拿手法特点及临床应用.ppt_第3页
孙重三先生小儿推拿手法特点及临床应用.ppt_第4页
孙重三先生小儿推拿手法特点及临床应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重三先生小儿推拿手法特点及临床应用,山东省中医院推拿科张素芳教授,1,前言,孙重三老师临床教学四十余年,崇内经理法为规矩准绳,以周于蕃小儿推拿八法为常用之法。并认为学者必深思其义蕴,而谨究其指归乃为有济,然法虽有定,变通在人。标本先后轻重多寡之间,用手法而不泥于法,神乎法而不离乎法,神而明之。故孙老对手法的训练操作要求甚严。,2,前言,首先要熟记各经的部位和它的治疗作用。然后要认真练习熟练手法。在治疗时能理论结合实践,由浅入深准确而稳定熟练而得心应手的效果;首先他认为小儿推拿是以手法在人体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治疗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因而应用手法是治病成功的重要环节。他在临床上善用小儿推拿八法。以下作分别介绍:,3,一、孙老常用基本手法,1、推法孙老推崇清代熊运英的小儿推拿广意的推法的运用,即“凡推动向前者,必期如线之直,毋得斜曲,恐动别经而招患也”。临床上推法有三种即直推、分推、合推;直推是由一点到另一点的直线运动;合推即由两点向一处推;分推即由一点向两处推去。然而具体操作时可由拇指推、食中指面推、食指面推,还有两拇指推。,4,1、推法,孙老根据操作的部位不同而手法上会有微妙变化。如侧推大肠、板门推向横纹、横纹推向板门是用拇指的桡侧面为着力点;而作推天门入虎口、推指三关更强调以拇指桡侧面着力;而在头面部穴位及五经穴操作则是以拇指面着力为主。操作严谨,目的是期如线之直,而不扰动其他经穴之气,而使其推拿之力集中而不分散,加强深透程度。,5,1、推法,遵法不泥于法,应变性和适应性时常表现在不同的穴位上。在推下天柱骨时常用食指面在其部位上作自上而下的直线推动。往往是在急救时独穴治疗呕吐,可以说在瞬间生效。患儿不管多日的呕吐或多么严重的呕吐,经推这一穴十分钟后他就会让家长给患儿喂1-2口水.几乎是一次成功。而在前臂三关穴、天河水、六腑、箕门、脊等,孙老基本上是用食中两指指面作直推。而在作分推时只有分推腹阴阳时用食中无名三指指面操作。,6,1、推法,有时推法和揉法相结合用。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应变。推法时一般应用介质,发热时可以配合温水,目前大部分用粉剂,用油也是因病而异。,7,2、按法,孙老崇尚按法于以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按字从手以安,以手揉穴而按于其上也”。他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医者用右手拇指面在所选定的部位上直按之,或将拇指背屈而按之,或两指相对合按之;如胸腹部则宜用掌按之为宜。,8,2、按法,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剽,疾也。悍,利也。气候疾利则按之以收敛也。病情来得凶猛发越太过,可用按法收之,这样讲来,按是一种治疗的法则。,9,2、按法,可按与不可按论,见于内经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10,2、按法,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背俞,指的是背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而此俞穴内通脏,故而它疼痛时能反应出心的疾病。故出现其俞注于心相应引而痛。按之则温气入,则心气外发故痛止。,11,2、按法,脾风发瘅曰可按,疝瘕,少腹虽热而痛出白,又曰可按,痿厥寒热其治宜按摩导引。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于按摩醪兹。因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则脉气并,恐则神不收,脉并神游,故经络不通而病不仁,按摩者开通闭塞导引阴阳,养正却邪,调理中气。,12,2、按法,从内经的提示我们就知道什么样的病证宜用按法,按法的作用特点也就清楚了。孙老的按法有拇指按、拇食指对按、掌按。他认为鼻出血也可以用按法可达到按而止血。,13,2、按法,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中详举了很多不可按者,按则增病。“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心痛手不可按者,乃实火,腹痛手按之重痛,食也”因此希望大家在临床应用时一定要辨证正确再下手。,14,2、按法,腹部肠痈、胃穿孔、心梗反射性的腹痛,急性坏死性小肠炎等。凡是按于某穴或某部孩子安静舒适表示此处可按,如果按上去孩子强力反抗表示不可按,按还可与其他手法相结合应用,如推按、按摩、按揉等,可应病情适应部位灵活应用。,15,3、摩法,周于蕃幼科推拿秘诀曰:“按而留之,摩以去之。”又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对大多数疾病摩法宜遵石室秘录中说“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义施之”。用手掌或手指面在体表作环形摩擦的手法,称为摩法。其中用手指指腹着力摩动称指摩法,用手掌面着力摩动称掌摩法。,16,3、摩法,摩法是推拿手法中最古老的手法之一,凡是人类及哺乳动物热血类动物都有一种天生的特殊需要,就是互相接触和抚摸,这种现象被称为皮肤饥饿,这种需要无法以食物满足,剥夺这种感觉的需要将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智力衰退、行为失常。所以摩法应用的范围相当的广阔。,17,3、摩法,孙老对摩法的练习训练都是独到的。他曾说他拜师时对摩法的要求尤为严格,故而他在教学时也同样要求学生们要刻苦认真,坚持不懈,他常以他随师练习时的要求带教,他认为练习手法,不仅只注意手的动作而是对人体的整体有严格的要求,,18,3、摩法,首先他要求学者,坐要有坐相,上身必须端正,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大腿与小腿或成直角双足蹬实。用充气的猪膀胱作教具,一手扶猪膀胱,由下而上,由右而左,由上而下,由左而右,先重后轻,由轻而重地用掌根掌心持续不断地周而复始练习。,19,3、摩法,要求手法轻重适度,刚柔得体,动作灵活自如。练习时要求肩关节放松,肘关节屈伸,腕关节微曲,身体可随手的位置变化不同而轻微调整;两手可交替练习,在教具上练熟后可应用到人体,这种摩法我称它为四步摩法。,20,3、摩法,我在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时向孙老请教,孙老给我示范,即从右下腹开始(升结肠近端)先重按一下,接着向上摩手法是轻些,到右肠曲(横结肠)开始处先重按一下然后轻摩,到左肠曲近处重按一下后即轻摩,到降结肠处与直肠交接处重按一下再轻摩,就这样周而复始。,21,3、摩法,除了常用的八法之外,孙老对拿法也很有特色,特别在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时,他用的拿肚角法,与平时用的大不一样,他说医者应以双手拇指面置于脐旁2寸下2寸处(外开2寸处相当于足太阴脾经腹结),而双手中指面置于患儿背部与拇指面相对出,然后两手拇食指相对用力作拿法,一边拿一边观察患儿面色,当患儿略有痛苦表情时轻轻向两旁拿动一次,如此操作4-5次后,再做背部或其他部位,通过临床证实效果神奇。,22,3、摩法,在先天性巨结肠及顽固性便秘者可用四步摩法和拿肚角,我举两例给大家参考。例一:2008年7月6日,赵范正,女,4个月,患儿系第一胎,足月顺产,产后24小时内胎便排泄不畅,壹周才排尽。自后3-4天大便1次,质稀色黄有时特臭,腹胀,吃奶可,小便正常,睡眠好。经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作钡灌肠诊断符合先天性巨结肠X线表现(肛管型),经4个月推拿治疗,大便每日一次,生长发育正常。2009年4月24日因感冒来门诊询问病情,日大便每日一次质量均正常。,23,3、摩法,例二:林叔名,男,5个月。2008年7月1日本科沈护士介绍,临沂人,患儿系第二胎,早产约20余天,产后24小时内未排胎粪,第三天出现腹胀剧吐,精神欠佳,在当地医院给用“开塞露”等仍未排便,决定前往省城就治,在途中排便量多,质好,返回原地,之后经常不便。于6月27日在平邑县中医院作钡灌肠腹部平片示:腹部横结肠降结肠内均可见大气泡,降结肠与直肠交接处明显狭窄,西医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中医诊断为盘肠气,经用推拿治疗明显好转。,24,3、摩法,此两案例虽也根据辨证给予施治,但是治疗时手法是手用四步摩法及独特的拿肚角法。大家今后在临床或日常生活中碰到此类疾病或顽固性的便秘均可用于实践,但关键是在平时要练好手法,掌握好要领,因人而异,不能一味生搬硬套。注意事项:1.摩法操作时要沉肩,肘关节自然屈伸在120-150度。2.摩法如直接接触皮肤,可在体表涂抹一定的润滑剂作介质。,25,3、摩法,临床上摩法刺激柔和舒适,适用于全身各部位,以腹部胸胁面部最为适宜。三指摩及掌摩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调节胃肠蠕动。摩小腹部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在胸胁部可用两掌心贴住其肌肤作上下搓摩有宽胸理气,宣肺止咳,祛痰等作用。对腰背四肢可用掌摩既可以行气活血,又可消肿祛瘀。,26,3、摩法,面部多用中指或食中指作摩法具有润肤美容的作用,对青少年青春痘治疗有较好的功效。摩法还是儿童保健的重要手法,当未病时采用各种膏剂按保健需要来进行预防这是古代就提出的膏摩法。,27,4、掐法,孙老的掐法是医者用拇指甲或其他指甲,在所选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掐之,使之产生麻胀感觉,达到开窍醒神,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回阳救逆的目的。临床上可用急救常用于高热惊厥、癫痫发作、急惊风、慢惊风、小儿疳病、半身不遂、肢体麻痹等。应用掐法:首先要正确定位取穴;在掐时应避免掐破皮肤引起感染;用力时宜垂直平稳用力;操作次数5-10次或中病即止;每掐后可继以揉法以缓解不适感。,28,5、揉法,孙老常以周于蕃曰“揉以和之,以手宛转回环,宜轻宜缓绕于其上也”为操作要旨。拇指或食中两指的正面在选定部位上轻缓揉之,用手指的螺纹面或掌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或腧穴上,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以手指面揉称为指揉法,用鱼际或掌面揉称掌揉或鱼际揉。,29,5、揉法,揉法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它的特点是手法刺激柔和深透动作协调有节奏,均匀连续,吸住皮肤而不是在皮肤表面上摩擦。揉法常用于特定穴中的面状或点状穴,临床上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30,5、揉法,用一指揉乙窝风、外劳宫、天突、乳根、乳旁等。揉中脘可用食中指面或大鱼际揉。揉二扇门时可将食指中指分别置于一扇门二扇门间同时进行揉法。在背俞穴可用食中两指面分别置于相应的俞穴上同时作揉法。有时须三穴同时操作,如揉脐与天枢,命门与肾俞,身柱与肺俞等可用三指揉。在治疗小儿跌打损伤,局部青紫瘀斑最宜用鱼际揉,不但活血祛瘀止痛解痉比其他手法更胜一筹。,31,6、运法,孙老应用以周于蕃的一句话即“运则行之”医者用右拇指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周而复始的旋转运动,或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弧形运动。运法的特点是动作缓和,不宜重,不宜急。运法仅在体表操作,不带动皮下组织。,32,6、运法,临床上常用的有运太阳太阴、运耳后高骨、运内八卦、运土如水、运水入土、运外八卦等。运法的作用有宽胸理气、化痰止咳、调理脾胃、安神定魄等,是小儿推拿独有的手法之一。,33,7、搓法,孙老应用周于蕃的谓“搓以转之”来概括搓法。医者用两手掌或拇食指面在指趾四肢胸胁选定的部位上作快速来回搓动。其特点是手指或掌搓的动作要快,而移动要慢(即所谓紧搓慢移)。,34,7、搓法,搓法要求带动皮下组织,不是在皮肤表面摩擦;动作轻巧灵活,对肢体不要夹得太紧,作搓法时医者不要屏气。临床上搓法可适用于四肢、躯干。具有行气活血、舒经通络的功效,搓法也往往是整体操作结束的信号。,35,8、摇法,孙老亦喜应用周于蕃的“摇则动之”,又说“寒症往里摇,热症往外摇”。操作者以手捧住患儿的头或拿住四肢关节作上下左右的摇动。摇法动作要缓和,用力要平稳,摇动的幅度要由小到大,尽量在正常生理范围之内,不要越出最大的病理限度;或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做到因势利导,适可而止。对习惯性脱臼骨折、骨质疏松、眩晕等症后禁用本法。,36,8、摇法,本法对全身各关节均可作摇法,临床适用于颈椎腰椎肩肘腕髋膝踝等均可作此法。它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疏通气血等。,37,二、孙老的十三大手法,1、摇斗肘法部位:在手和肘关节处操作:医者以左手拇食中三指托患儿斗肘,再以右手拇食二指叉入虎口同时用中指按定天门穴,然后屈患儿之手上下摇之。次数:20-30次功用:顺气生血,通经活络。主治:疳积、惊风、背部疼痛等。,38,2、打马过天河(运内劳打前臂法),部位:自患儿掌心向上至洪池。操作:医者先以运内劳宫法运之,然后握患儿手向上再以食中二指顶端自内关、间使循天河向上一起一落打至洪池为一次。又法:以拇中二指由内关起循天河弹到洪池。次数:10-20次功用:主凉退热,活经络通关节。主治:高热、神昏、感冒、抽风等。,39,3、黄蜂入洞法(揉鼻下法),部位:在两鼻孔操作:医者以左手挟患儿之头部,右手食中指轻入患儿鼻孔揉之。次数:10-20次功用:主大热、发汗;能通气、祛风寒。主治:风寒感冒,鼻塞不通等。本法现在常用于临床寒热感冒、鼻塞流涕,揉10次左右有特效。,40,4、水底捞明月法(推肾内劳法),部位:在小掌指面至手心处。操作:医者先以左手持儿四指,再以右手食中二指固定患儿之拇指,然后以拇指自患儿小指尖推至小天心,再转入内劳宫为一遍。次数:30-50次功用:大凉、退热主治:热吐、热泻、急惊风。本法常用于虚热烦躁,发热与他穴配用效果很好。,41,5、飞经走气法(按臂运指法),部位:自曲池至手指稍。操作:医者先以右手握住患儿左手四指,再用左手四指从曲池按之,跳之至总经数次,再以拇中二指拿住患儿之阴池、阳池二穴不动,然后右手将患儿左手四指向上,往外一伸一屈,连续搓之20-50次。次数:20-50次功用:行一身之气,清肺化痰。主治:胸闷、咳嗽、痰鸣、脱肛、痫症、腹痛。本法多以配穴使用。,42,6、按弦走搓摩(搓摩两胁法),部位:从两胁至肚角。操作:令人抱患儿至怀中,较大的小儿,最好令其两手交叉搭在两肩上,医者以两手从患儿两胁搓摩至肚角处。次数:50-100次功用: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主治:痰喘咳嗽、腹胀、呕吐、积滞。本法常用于咳嗽痰多,腹胀、腹痛、伤食泻、呕吐、积滞。,43,7、二龙戏珠法(点按前臂法),部位:在前臂之正面。操作:医者以左手持患儿之左手,使掌心向上,前臂伸直,右手食中二指自患儿总经处起,以指头交互向前按之,直至曲池为一遍。次数:20-30次功用:镇惊定搐,调和气血。主治:急惊风、慢惊风、抽搐、腹痛、痢疾。本法多用于配穴。,44,8、苍龙摆尾法(握掌摆肘法),部位:在手及肘部操作:医者用左手托患儿之肘部,右手握患儿食、中、无名、小指,左右摆动,如摆尾之状。次数:20-30次功用:退热、开胸、通便。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积滞、呕吐。本法常用于热泻,伤食痛,肩部疼痛。,45,9、猿猴摘果法(指扯两耳法),部位:两耳尖及两耳垂。操作:医者以食中指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10-20次,再捏两耳垂向下扯10-20次,如猿猴摘果之状。次数:各20-40次(上下各10-20次)功用:定惊悸、除寒积。主治:惊风、惊吓、惊热、精神不振、寒泻等。本法常用寒积、惊惕不安等,有较好的效果。,46,10、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法,部位:肚脐及第七胸椎下至尾骨端(即龟尾)操作:先令患儿仰卧,医者一手揉脐,另一手揉龟尾,再令患儿俯卧,自龟尾推至七节骨为补,反之为泻。次数:100-200次(每穴数)功用:止泻、止痢。主治:各种泄泻、痢疾。,47,11、赤凤点头法(提指肘斗法),部位:在手中指及肘部操作:医者以左手托患儿之斗肘,右手捏患儿中指上下摇之,如赤凤点头之状。次数:20-50次功用:消肿胀、定喘息、通关顺气、补血宁心。主治:热吐夹惊吐、腹痛、痢疾等。本法孙老师多用于呕吐、惊吓、痢疾等,现在少用。,48,12、凤凰展翅法(掐精明威灵摆臂法),部位:在手背部。操作:医者以两手食中二指固定患儿之腕部,同时以拇指掐患儿之精宁、威灵二穴并上下摇动,如凤凰展翅之状。次数:20-50次功用:救暴亡、定惊、舒喘胀、除噎。主治:惊厥、昏迷、惊风、痰喘、咽痛等。本法孙老师常用于胸闷、咳嗽、呼吸不利等有卓效,现很少用,操作较难。,49,13、按肩井法(即总收法),部位:在食指、无名指及肩部。操作:医者以左手中指掐按患儿之肩井穴,再以右手拇食、中指,紧拿患儿之食指和无名指,使患儿伸直摇之。次数:20-30次功用:能通行一身之气血,诸症推毕,均宜此法收之。主治:脱肛、咳嗽等。本法孙老师多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