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晚清伦理的近代化.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晚清伦理的近代化.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晚清伦理的近代化.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晚清伦理的近代化.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晚清伦理的近代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晚清伦理的近代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伦理思想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文 学很少能脱离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视角去观察人生的,历来带有明确的道 德功利性,甚至成为道德教化不可或缺的工具。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残酷 商业贸易冲击着国人祖祖辈辈习惯了的传统生活方式,此时国内人民反抗斗争 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晚清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国人认识到只有 富强才能抵抗西方的侵略,以往主要以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的礼义至上的 传统伦理观念,被崇尚富强所代替,它成为国人用以挽救民族生存危机、建构 解决时代新课题所需要的新社会伦理观念即“近代伦理 的核心。 ( - -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时代背景是从1 8 8 4 年中法战争前后到1 9 0 4 年 前后的二十年间。这段时间是揭开中国近代化社会序幕的时期,期间的人们的 生活和思想有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如:洋货的流行、士商合流、休闲娱乐的流 行、妇女走上社会之风以及妇女弃夫、与人姘居等现象。这些现象表达了人们 追求功利发展工商业的观念,也表达了人民追求享受的观念、肯定人人平等、 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伦理观念,这些新观念,正是我们小说中晚清伦理近代 化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伦理;近代化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c t a m o n g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a n dc u l t u r e ,e t h i c st h o u g h ta l w a y sp l a y s 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r a r e l yo u t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e t h i c a l c u l t u r et oo b s e r v et h eb a s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o fl i f e ,a l w a y sw i t hac l e a rm o r a lu t i l i t a r i a n s e x ,a n de v e nb e c o m ea n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t o o lo fm o r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a f t e rt h eo p i u m w a r , w e s t e mp o w e r sb r e a ki n t o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w i t ha nu n s t o p p a b l em o m e n t u m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e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m p a c to np e o p l e s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r es t y l ew h i c h t h e yl i v e df o r g e n e r a t i o n s ,u n d e rt h ef o r c eo fi n t e m a la n de x t e r n a l t h e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s t a r t e da f u n d a m e n t a lc h a n g e c h i n e s ep e o p l eb e g a nt or e a l i z et h a to n l yt h er i c ha n d p o w e r f u l n e s sc a nr e s i s tw e s t e r na g g r e s s i o n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sc o n c e p tw h o s e c o n c e p ti sm a i n t a i ns o c i a lh a r m o n ya n ds t a b i l i t yc a nn o th a n d l et h en e w e m e r g e d n a t i o ns u r v i v a ld a n g e ri s s u e t ob ep r o s p e r o u sa n ds t r o n gb e c a m et h en e we t h i c s c o n c e p tf o r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t h e yu s et h i sn e we t h i c sc o n c e p tt os o l v en a t i o n a l s u r v i v a lc r i s i sa n dt h en e we m e r g e di s s u e s ;t h i si st h ec o r ec o n c e p to f ”m o d e m e t h i c s ” ”2 0 y e a r sw i t n e s si ns t r a n g e r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sb a c k g r o u n di s2 0y e a r sw h i c h f r o ma r o u n dt h es i n o f r e n c hw a ri n18 8 4t oa r o u n d19 0 4 c h i n a sm o d e ms o c i e t y s t a r t e df r o mt h i s p e r i o d ,d u r i n g w h i c hs o c i a l l i f e ,p e o p l e sm i n d sc h a n g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 s u c ha s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p r e v a l e n c eo ff o r e i g ng o o d s ,s c h o l a r - m e r c h a n t u n i o n ,p r e v a l e n c eo f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w o m e n se m b a r k e do n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y , a n dw o m e n a b a n d o n e dt h e i rh u s b a n d sa n dl i v ew i t ho t h e rm a nu n m a r r i e d t h e s ep h e n o m e n a s h o w e dp e o p l e se t h i c sc o n c e p tt h a tt h e yp u r s u i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d u s t r ya n d c o m m e r c e ,t h ep u r s u i to fe n j o y m e n t ,a n dt h ec o n c e p to fw o r s h i pe x t r a v a g a n c e ,a d m i t e v e r y o n e i s e q u a l ,g e n d e re q u a l i t y , m a r r i a g ea u t o n o m y , w h i c hi st h ec o n c r e t e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s o c i a l li f e k e yw o r d s :2 0 y e a r sw i t n e s si ns t r a n g e r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e t h i c s ;m o d e m i z a t i o 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直昌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徊獒 签字日期:击吵年o ? 月乡,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 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直昌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 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蘼砌安 签字日期:如7 年,碉乡9 f j 导师躲修布 签字日期:汐f d 年f 月;日 第1 章引言 第1 章引言 1 1 选题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伦理文化的观念架构是儒家伦理,在历经了秦汉直 至明清约两千年的发展,其内涵逐渐得到了深化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伦理模 式。它认为道德的终极根据是个人的良心,以忠孝规范男性的道德,而女性则 必须受到传统贞节观念的约制,它是以孔颜乐处或正谊明道推动人趋向崇高所 形成的处理人己、义利关系的德性规范。封建统治者把以上这些理念原则,通 过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相互联系,推展至世俗生活之中,形成了一 系列规范世人行为的伦理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要求个人注重道德修炼,通过 “修身而培养“仁、义、礼、智、信 的“五常 ,处理人际关系则要遵循“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的“三纲”,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五伦 。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小农生活中,这 些社会伦理调和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人们有秩序地和谐相处,因而 也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普通人民习惯于这种祖祖辈辈家族式的小农生活, 也习惯于崇奉这些传统伦理作为生活的规则、精神的依托。 然而,中国传统社会在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中 华民族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社会生活和道德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了 裂变、动乱和重构,其中有社会道德的沉沦,也有新的西方先进伦理观念的引 进。在此阶段,许多有识之士一方面痛陈封建礼教的危害,一方面引进资产阶 级道德学说,试图改造中国传统道德的规范,创立新的道德体系,这就引发了 新学和旧学、西学和中学之争。在伦理道德领域即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伦理道 德思想与资产阶级伦理道德思想的斗争。谴责小说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新型小说 题材,它运用写实、反讽的手法叙述和传统伦理道德不相符合的社会现象,反 映出社会变革、文化渗透给社会各个层面带来的巨大影响,其中就有新的社会 思潮对传统伦理的冲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这一时期的一部优秀的谴责小说,它对当时的 官场、知识分子群体、家庭当中的各种有悖传统儒家伦理的怪现状进行了深入 的描述和揭露,这是传统文化在以自己的方式整合社会现象难以发挥社会功能 第l 章引言 的情况下,对传统秩序自我瓦解的记录;同时,这也是对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 的生活模式艰难抉择的过程的记录。传统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文本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其中最多的就是对文中所表现的有悖传统 伦理的官场、知识分子、家庭、商场的黑暗的研究,很少有研究者将研究的眼 光投向其中的学习西方的伦理传统伦理的近代化现象的研究。笔者试图在 总结借鉴前人对伦理研究的经验,深刻理解伦理发展与时代的关系,着力做好 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伦理的近代化研究,并说明其发生的原因。这对 拓宽作品的研究范围和丰富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伦理研究,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1 2 学术回顾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末吴趼人最优秀的作品,也是晚清最著名的 小说之一。全书共1 0 8 回,前4 5 回于1 9 0 3 年至1 9 0 5 年在梁启超主编的新小 说上连载,1 9 0 6 年始,由上海广智书局分8 册陆续出版单行本,1 9 1l 出完单 行本,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后人虽然对这部作品有比较多的研 究,但多见于文学史和论文之中,至今尚无一部专著研究出现。 1 2 1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相关研究 2 0 世纪2 0 至4 0 年代。这一时期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就其 文学价值而言的,较少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其中有深入研究的当推胡适、 鲁迅、阿英。吴趼人,是近代四大小说家中最具革新和开拓精神的作家,在审 美范围、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都不断有所开拓和创新。胡适先生正是以敏锐 的学术眼光基于此认为吴趼人取得的成就胜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在五十年 来中国之文学中他认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是一部讽刺小说,内容也 是批评家庭社会的黑幕,但吴沃尧曾经受过西洋小说的影响,故不甘心做那没 有结构的杂凑小说。他的小说都有点布局,都有点组织。这是他胜过同时一班 作家之处 。1 9 2 3 年,鲁迅先生在他那部具有拓荒与奠基意义的中国小说史著 作中国小说史略中,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小说命名为“谴责小说 。 鲁迅依据小说的美学标准对谴责小说的定义是含有贬义的,所以他对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的总体评价不高:“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 o 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上海古籍f i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6 页 2 第1 章引言 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认为其 创作主旨是“但其大要,则在主张恢复旧道德m ,圆认为其是清代以儒林外 史为代表的讽刺小说的“变种”和“代言”。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先驱者陈子 展先生,在1 9 2 9 年撰写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和1 9 3 0 年撰写的最近三 十年中国文学史两部专著中,论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时,其论述并没 有超出鲁迅和胡适的评论,其内容基本上是鲁迅观点的引用和转述。阿英先生 是继胡适和鲁迅之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在晚清小说史中对二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评论,大体认可了鲁迅和胡适的观点,但文本分析的更 详细,且尤为注重思想性。他高度评价( - -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因为它于官 场之外暴露了“洋场才子 的丑态,其内容“实在是包含了一部新儒林外史”。 这一时期论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文学史著作,还有范烟桥的中国小 说史( 苏州秋叶社,1 9 2 7 ) 、胡云翼的中国文学史( 上海教育书店,1 9 3 1 ) 、 胡怀琛的中国小说概论( 上海世界书局,1 9 3 2 ) 、谭正璧的新编中国文学 史( 上海北新书局,1 9 3 5 ) 等,但观点大都沿袭鲁迅、胡适之论,鲜有新创见。 2 0 世纪5 0 至7 0 年代。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像哲学中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的斗争一样,文学中也贯穿着一条进步文学与反动文学的斗争。这个 时期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研究,主要是体现在几部由大学生集体编著 的文学史中。受当时学术界极“左”思潮的影响,他们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 状的研究着眼点,不是对文本的认真解读,不是分析文本的思想意蕴和人物 形象的思想和审美意义,而是聚焦在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定量、定性的分析和 批判上。其主要观点,大致可分为有限肯定派与全盘否定派。有限肯定派拿出 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盾牌,认为作品有很大的局限性,认为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不与恶势力进行斗者的思想,要与恶势力妥协 。吴趼人的作品流露出 一种悲观的情绪,“这种悲观情绪,正是改良主义者脱离人民,恐惧革命的没落 情绪的反应 。但“总的倾向是进步的”,“暴露了当时丑恶的社会现实”,“谴 责了那个腐朽溃烂的社会,客观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当 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推进 , 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是现实主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 9 9 7 年版,第2 3 0 页 国同l ,第2 3 2 页 阿英,晚晴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版,第2 0 页 d 中国小说史稿,北京火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 9 5 5 级,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0 ,第4 9 6 页 中国近代文学史稿,复旦大学中文系1 9 5 6 级,中华书局,1 9 6 0 ,第2 0 8 页 3 第1 章引言 小说。全盘否定派以“政治标准第一”和“阶级分析法”为武器,对晚清谴责 小说及学术界的有限肯定派大加批判。认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反对 革命和抵制革命”的倾向。这种以政治分野代替文学批评的做法,使得对作品 的研究流于贴政治和阶级标签,甚至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鲜有严谨的学理性 可言。 2 0 世纪8 0 年代至今。这一时期,随着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学风的逐渐恢复, 研究的视野不断开阔,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外国汉学家的参与及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者的加盟,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水平。有关吴趼人小说的研究日益增多。王宪 昭在论晚清小说中的反贪官意识一文中,对( - -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 官本位思想进行了无情批判,对官场腐败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揭示,反映了权、 钱关系对人的异化,其反贪官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文化内蕴。王俊 年在晚清社会的照妖镜重读近代两部谴责小说一文中,认为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作者“继承了前代批判现实的优秀传统,直接地、全面地、集 中地暴露了封建统治机构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军队、警察等等的腐 朽和堕落,展现了一幅封建制度总崩溃时的图卷。另外,任访秋的吴沃尧论、 傅立沪的关于吴沃尧、白马的吴趼人和 、黄霖的 吴趼人的小说论、时萌的吴趼人思想、创作纵横谈、郭延礼的吴沃尧 小说创作等是这一时期研究吴趼人小说领域取得的代表性成果,这些研究论 文与以前相比,更注重文本的研读,研究视野得到极大的拓展。然而从总体上 看,这些研究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具体论及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谈 论思想主题时,过分简单的二元论划分,未能彻底摒弃以进步与保守对作家作 品作简单化褒贬界定的庸俗社会学偏见;在谈论其艺术形式时,无非“谴责” 与“讽刺 、“结构艺术”等老生常谈的浅层面。当然,也不乏眼光敏锐、功力 深厚之作,如欧阳健在晚清小说简史中从崭新的角度剖析了小说的思想价 值,他认为二十目睹之怪现状又不只是对怪的、丑的、恶的事物的展览, 在怪的、丑的、恶的对面,却有一副清醒的头脑和一颗热烈的心。作者的正面 理想,不仅体现在丑的、恶的否定,也体现在对美的、善的肯定方面。许鹏绪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纲中认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艺术的革新,着眼 现实,打破“大团圆”结局,认为这对于推动中国小说向现代化发展有重要意 义。真正有突破意义的研究成就体现在对( - -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叙事结构、 叙事模式的研究上,代表性成果体现在普实克、米列娜等外国同行及陈平原的有 4 第1 章引言 关论著中。普实克在c - 十世纪初期中国小说叙述者作用的变化中,给予通 篇采用“性格分明的单数第一人称叙述者 的( - -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高度 评价,认为其叙述角色已经由非个性化的叙述者逐渐向个性化的叙述者转变。 米列娜在晚清小说情节结构的类型研究中,运用文本细读法,通过对二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结构层次的详尽考察,否定了“认为这部小说情节结构无 秩序、无关联 这一当时学术界相当普遍的看法,顺理成章地的得出其“情节 结构虽然错综复杂,但却具有高度连贯性 的结论,从而论证了“这部小说的 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性 。 加拿大汉学家m d 维林吉诺娃在晚晴小说中的情节 结构类型中反对当时普遍流行的认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是一种“话 柄 的随意连缀的观点,认为其情节虽然复杂,却首尾连贯,井然有序。陈平 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中国小说 由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所作的贡献给予较高评价。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一种新 型研究范式的兴起。另外,论及作品的文章还有孔范今先生的中国近代四部 著名小说的生成和价值内涵,梁颖晚清民初文学中的现代性质素,王同舟 的晚清谴责小说的叙述方式与社会批判功能,荆石的社会政治批判与审美 化的两极偏离略论晚清谴责小说的人物塑造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对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进行了解析。 1 2 2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伦理的研究 笔者所掌握的研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批判传统伦理现象的研究材料, 有b 文红的从 看吴趼人的道德关怀,文章认为吴 趼人从其中看出官场、家庭、洋场的腐败,所以提出“恢复旧道德的救国方 案,认为“道德”关怀是这部小说的切入点和重要主题。胡冠莹的价值取向 和人格的异化 反映的知识分子问题,文章对知识分 子形象以及他们的作为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知识分子已经没有了传统忠君 报国的道德思想,而是只会谋求私利、才疏学浅、无德无行的入。胡冠莹的 中的儒商形象对传统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作了深刻的 分析和揭示。邱绍雄的吴趼人和他的商贾小说,文章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 状中商人形象、官商关系、商界新事物进行了归纳,认为义利可以融合,反 对传统的重利轻义。另外也有一些论文和文学史提及到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 。米列娜,晚晴小说的叙事模式,任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3 9 - _ 4 9 页 5 第1 章引言 状传统伦理的研究。这些研究强调的都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发伏藏” 、“谴责”“公认的罪恶 以及小说所展示的那个价值混乱、道德败坏、颠覆姿 态的末世光景。这种印象可能与五四作家对晚清谴责小说颇为粗略的总体性评 价有关。然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除了冷峻的“谴责 之外,尚存在一种 被忽略的热情和“积极”的主题:那就是对文明和现代化的乐观与憧憬。而这, 也许正是人们直觉中“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的深层根源。了解文本中的文明 与现代化,对其中的晚清伦理近代化的研究正是本文的兴趣和努力所在。 1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也许是受到鲁迅先生“谴责小说 定义的影响,后人对这部作品研究兴趣多 集中在作品的结构艺术、叙事艺术、批判艺术、官场人物形象、思想价值等方 面,对作品中反映伦理变迁的研究较少。基于这样一种研究状况,本人选择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所反映的伦理新变传统伦理的近代化作为研究 的视角。伦理的研究本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但我们可以根据文学中的人物形 象、人物活动对当时的伦理进行研究,这不同于社会学中的伦理概念的研究, 将更有时代性、真实性,更具生活化,更有利于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本篇论 文将思想、历史和社会的研究综合起来,扩大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所 反映的伦理新变传统伦理的近代化的认识和理解。行文上,首先简单介绍 清末以前小说的价值观,然后将重点放在小说中的“怪现状”与儒家传统伦理 发生严重背离,产生近代伦理的揭示和分析上。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采用文本 分析的方法,仔细阅读作品,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运用历史、政治、经济、 社会学及伦理学的观点对作品中描述的具有近代意义的伦理现象进行梳理、归 类、整理、挖掘,进而全面观照动荡的晚清社会,人们的意识、行为及社会秩 序等各个层面受到的强烈影响以及发生的原因。 1 4 伦理近代化的概念界定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社会的转型。鸦片战争后,中国被拥有峰船 利炮的英国所打败,被迫开口通商,西方正在迅猛发展的近代工业文明开始汹 涌而来。人类自用火、制造工具和农耕生产以来又一次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所 函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第2 8 2 页, 6 第1 章引言 形成的工业化近代化浪潮,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血腥和侵略者的蛮横征 服,开始冲击中国社会。当时作为社会伦理主要代表的士人阶层,是应对、调 适在这种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人们思想转变的主要承担者,但他们往往沿袭以 往的思维方式,力求维护历来奉行的传统伦理,即使是那些开始倾向于学习西 方以求富强的人们,仍然力求保持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在1 9 世纪6 0 年代初,在上海受到西洋文明影响而较早提出系统改良主张的文士冯桂芬,在 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等仿效西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后,涉及到社会伦 理方面,他则以无可置疑的口吻提出了一个原则,即认为应当是:“以中国之伦 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种坚持“伦常名教为原本 的认识, 对千百年来一直尊奉儒学的中国士人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毫无疑义的。 在开口通商以后的约半个世纪里,当时一般士大夫、文人,虽然有的也对西国 的物质文明予以赞赏,并主张仿效,但对于社会伦理观念却普遍认为中国圣贤 传下来的“伦常名教”,要比西国优越。在他们看来,由于这些“伦常名教 更 符合于人的本性,而人性人情是不会改变,那么这些伦理准则也就不应该改变, 即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念在自幼即受儒学熏陶的士人头脑中,是根 深蒂固的。 然而,随着1 8 6 0 年以后标举引进西方技术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兴起,和西 方列强的强烈攻击,儒家士子们的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被彻底的粉碎了。儒家 的礼义至上传统价值观念并不能够带来社会的稳定和富强,相反在与列强的军 事和经济斗争中是越来越无力。于是要求富裕,摆脱被动挨打境地,实现民族 富强越来越成为人们迫切的要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发现新曙光的眼光 看到了当时的这种新兴潮流,文章描写了当时伴随着中西文明的交汇,以及社 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与正统教化伦理相悖的新风尚。 如:与“男主外女主内 、“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相悖的妇女走上社会谋 求职业,要求体现自我价值的风气,与“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相悖的妇女与丈夫以外的男性有嗳昧关系的一女多夫风气;与“农本商末 、“轻 商贱商 、“尊卑有序 相悖的贵贱颠倒的风气;与鄙弃“夷技相悖的西器洋 货流行之风;与“崇尚节俭”相悖的崇奢之风。这些流行开来的新风尚,体现 了人们的一些新的社会伦理倾向。妇女走上社会谋求自我发展体现了男女平等 的要求,一女多夫风气体现了婚姻自主、夫妇平等的观念;贵贱颠倒体现了在 。冯桂芬:校庐抗议下篇采西学议 7 第1 章引言 人际交往中,由身份等级观念向能力主义与平等主义转变的趋向;洋货的流行 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日用开始与近代工商业,与中外商业市场连接起来,激发了 人们发展工商业的要求,增强了人们争夺“利源”、“利权的认识;崇奢之风 反映了在商业化的环境下,体现了人们尚勤增富、求富的崇富观念,这些就是 以“民富国强”为核心的近代伦理的表现。 8 第2 章传统小说的伦理模式 第2 章传统小说的伦理模式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非常严格,对于学者的创作有一整套完 整的伦理道德标准要求。小说不仅是一种艺术样式,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形态, 它不可避免的要同诸如宗教、科学、道德、政治等相联系,因此,作为广为流 传的小说,封建统治者要求其必须宣传他们的伦理道德。然而,由于社会意识 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故小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伦理色彩或者说是 道德判断也自然不会相同。早期的小说是“小道可观,圣人之训”,如世说新 语,其中宣传的封建纲常的倾向十分明显,从其中的题目“德行 “妇容”等 等就可看出这样的倾向。唐代以前的小说,虽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小说理论, 但其传承儒家的诗教功能,“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都 有意无意的利用小说描述善恶曲直,以达到某种劝化目的,具有一定的道德功 利倾向。小说发展到唐代,其创作进入了一个自觉阶段,这个时期,小说家都 有借小说跃龙门的想法,所以此时的小说宣传的都是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伦理 道德,其中的封建道德伦理的烙印很深。宋元时期,理学伦理思想的产生,以 “存天理,灭人欲为基本纲领,形成了更系统更精细的封建伦理思想体系, 使儒教伦理思想的发展达到了最高阶段。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是沿用历史题材 创作而成,故而,其中时有对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纲常秩序的描写。 明清两代的小说家,似乎更注重小说的社会功用。所谓“主持风教,范围 人心 ,“表扬忠孝,激劝节义 ,几乎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 密切相关。其中如中国四大名著中所描写的英雄,大多是在封建伦理规范所限 定的框子里略施身手,其中所描写的英雄也只是规行矩步的英雄。三国演义 中的“义绝 关云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忠君伦理思想和世俗所 推崇的“义 的道德观念。在封建伦理宗法制度下,男女的结合也只是为了宗 族和家世的利益,虽然此时,随着社会新思潮的崛起,婚姻和家庭问题越来越 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当时敏 感的小说家,由于他们为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习惯势力所震慑,在涉及此类 题材时,虽会为青年男女的婚姻不自由鸣不平,但又顾虑重重。所以,作品中 的人物的描写,行为似乎是与伦理规范相悖,但其中的话语,却又句句围绕道 德纲常。 9 第2 章传统小说的伦理模式 2 1 传统小说中的商业伦理模式 商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阶层。虽然其在社会生活中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但是除了史书当中有所涉及以外,在1 4 世纪以前,文人很少关注 这个社会集团,文学形象一直都是处于卑微的下层人物。明清以后,随着商业 资本的发展,文人笔下关于商人和商业的描绘才逐渐多起来。商人在贸易活动 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包括商人对贸易关系的态度和商业交易中的道德 自律,这就是传统的商业伦理。中国自古是礼义之邦,儒家伦理对商业文化的 形成具有巨大影响,其中的商业伦理很多都是儒家伦理的反映。笔者下面论述 的就是在晚清以前的小说当中商业伦理道德的要求。 2 1 1 贵贱有别、重本抑末 商人一直以来都是被历代当权者视为“贱民 ,商人被编入“市籍视如罪 犯,许多诏书和律令规定商人不能穿绮罗绸缎的衣服,不能乘车骑马,更不能 出仕做官,从商也被视为贱业。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法律上和社会地位上歧视商 人,而且还在经济上实行一系列打击商人的政策,“重农抑商”、“重本抑末 是封建王朝正统的经济思想和一以贯之的经济政策。在宣传上封建统治者对商 人也极尽贬抑之能事,对商人的评价总是强调其阴险、贪财、奸诈的一面。在 如此强烈的传统伦理型文化背景下,作者和读者都是从伦理的角度认识古代商 人的形象,因此古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是一种必然。 唐以前的八百年间,由于秦汉以来国家重农抑商高压政策的推行,经商成 为贱业,加上儒家伦理重义轻利的思想,文人作品中的商人形象几乎一片空白, 他们呈现出来的是一群被压抑被歧视的弱者形象。刘义庆幽明录中的杨 林故事,作者用极尽调侃的笔锋和极尽戏谑的语调写商人杨林在焦湖庙中做 了一个难以实现的美梦:梦见自己娶了士族的女子为妻,醒来却是一场空,这 成为后世黄粱美梦的故事原型。在当时看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商人想要缔姻高 门,确实是一种梦想,一种神话。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商人在当时的社会地 位的低下,他们是不被人认可的一群人,是不可以有自己梦想的群体。 唐代许畴等人编撰的太平广记是这一时期描写商人形象最多的小说, 其中文章的主题大多是对商业为末的宣扬。三水小牍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 以养蚕为业的农户及手工业者,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将大量 的蚕害死,如果从经商为利并且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纯粹商业角度来看,这是一 1 0 第2 章传统小说的伦理模式 种纯粹的商业行为,没有什么不妥的。但从以农为本的传统农业伦理道德来说, 他违背了农桑为本的基本原则,因此小说的作者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王公直虽无杀人之辜,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蚕者,天地灵 虫,绵帛之本,故加剿灭,与杀人不疏,当置严刑,以绝凶丑。遂命于市杖杀 之。使验死者,则复为腐蚕矣。唐入张读的传奇小说宣室志阎丘子,描 写了为了做官,千方百计巴结门望清高官僚的大贾之子仇生受辱、不得善果的 形象。郑氏虽“累受其金钱赂遗 ,然而却从未对这商家子第正眼相看,反而是 百般羞辱,责骂“汝市井之民,徒知锥刀尔,何为居官秩邪,圆仇生对这样的 说法并没有进行辩驳,而是对自己商人的身份感到羞愧,只得弃官闭门,最后 竞因此忧郁而死。这则故事真实的表现了在封建门阀制度盛行的唐代,商人只 是一个受侮辱受歧视的群体,并向世人昭示:商人只是贱民,是难以与封建贵 族的权势相匹敌的;从商也是贱业,是不能获得社会肯定的。朝野佥载卷三 记载:“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为业,里中谓之鸡肆,若言归之因剔粪而有所 得也。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有士人陆景肠,会邀过,所止馆舍甚丽,入内 梳洗,衫衣极鲜,屏风、毡褥、烹宰无所不有。景肠问日:主人即如此快活, 何为不罢恶事? 会日:吾中间停废一二年,奴脾死亡,牛马散失;复业己来, 家途稍遂,非情愿也,分合如此”, 朝野佥载卷二:“定州何名远大富,主 官中三骚。每于骚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货财巨万,家有绞机五百张。 远年老,或不从戎,即家贫破。及如胡,即复盛。 这两则笔记中都含有宿命 论的思想在里面,认为商人们要保持富有的家境,就必须从事贱业( 剔粪) 或不光 彩的营生( 劫掠胡商) ,否则家境很快就会败落。文中所含宿命论思想,其实是文 人们对商人的一种潜在的轻视心理,是在对金钱的力量无可奈何之下所做的自 我排遣,以达到心理的平衡,文人的这种蔑视反映了当时商人在整个社会的地 位都是处于下等的。 到了经济繁荣的宋元,抑制工商的政策虽有了相对宽松,但本末之分仍十 分分明。宋元文言商贾小说数量不多,北宋黄休复的茅亭客话中的葭萌 二客用寓言的兴盛描写了商人地位卑下,深受官吏压迫的现状。吴曾能改 【唐】皇甫枚,黄寿成点校,唐五代宋笔记十五种之三水小牍,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3 页 。唐,张读,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卷九“郑又玄傲慢失神仙”条,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1 3 页。 国【唐) 张蔫,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三,中华书局,1 9 7 9 年,7 5 页。 同上 1 1 第2 章传统小说的伦理模式 斋漫录中的曾鲁公“商人转徙不常,又无义一旦色衰爱驰,将视为贱 婢。吾江西士人也,读书知义”,小说从道德的角度来区分读书人和商人优劣, 认为商人无情无义,只会唯利是图、贪图美色,从这里我们看出文人骨子里还 是看不起商人,商人是处于社会的底层的、地位是卑下的。 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说“末富居多,本富尽少 ,仍把商贾 视为末业,可见传统的轻商观念没有从文人士大夫心目中泯灭,商人仍处在从 属卑微的地位。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卑视商业、仍以士子为 尊的例证,如李渔十二楼中卷六萃雅楼中的三位朋友,虽然弃举业而 从商,骨子里却很瞧不起商业。他们在经商之初就曾立下规矩,要做斯文交易, 不能失了文人的体面,之所以选中书铺、花铺、古董铺,因为“市廛乃极俗之 地”,而这几桩生意却极尽文人雅趣,可称为“俗中三雅 。还有儒林外史 第二十二回写盐商万雪斋将宅院装潢的一派文雅,俨然一诗书簪缨之家。这些 故事反映的是商人对士人阶层的倾慕与追随,体现的依然是传统社会重士轻商 的价值取向。不仅社会存在很多轻商贱商的观念,就连商人阶层本身也缺乏足 够的自信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艄 中的郭七郎“家资巨万,产业广延,有鸦飞不过的田宅,贼扛不动的金银山”, 虽然有如此令人羡慕的富裕,却仍是艳羡仕途的“荣耀 :“博得个腰金衣紫, 也是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就是不赚得钱时,小弟家里原不希罕这钱的;就是不 做得兴时,也只是做过了一番官了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应该是古代最成 功商人的典型,但文中第五十七回却写西门庆对儿子说:“儿,你长大来,还个 文官,不要学你家老子,做个西班出身,虽有兴头,却没十分尊重”。由此可见, 商品经济意识的确难以与深蒂固的农本文化观念相抗衡,社会的主流思想还是 认为商人是贱民,经商是末业,并不能登大雅之堂。 在中国传统社会,商人一旦有钱,就很容易成为贪官污吏眼中的“肥肉”。 地位卑下的商人只能依附官场权力、皇权专制来发展自己,但即使如此,商人 和商业资本的命运也是悲惨。很多小说就真实地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国商 人的历史命运。 商人的金钱斗不过官吏的仍然是唐代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佚名西京记 邹夙记极力表现了大商人邹夙记的富足,“又尝谒见高宗,请市终南山中树, 估绢一匹,自云:山树虽尽,臣绢未竭一,就是如此富足,当其与政治权利发 。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海南“j 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8 0 页 1 2 第2 章传统小说的伦理模式 生冲突时,其结局也是十分可悲的,“后犯事,流瓜州,会赫返。及卒,子孙穷 匮”。二刻醒世恒言下函第七回真廉访明镜雪奇冤,讲述了商人邬匪卿因 向年走过了几次西洋,家资巨富,因为“财主名儿 大,而被官府“派买官田 五百亩,他将家产地产全部变卖也不够完成官府派下来的数额,“贾似道又行 文下来,如三个月满限之后,有不买完官田,尽行斩首,官府为了获得经济上 的好处,不惜滥用政治权利对商人大施淫威。照世杯第三回走安南玉马换 猩狨中的广西牙行商人杜景山,因无意中得罪了当地官员胡安抚,安抚公报 私仇,要杜景山往安南收购三十丈“大红猩猩小姑绒”。这猩猩绒是安南禁物, 没人敢私自贩卖,如今要三十丈,分明是借刀杀人。石点头第八卷贪婪汉 六院卖风流中的税官吾爱陶利用权势欺压商民,人称“吾剥皮,汪商被他荼 毒的发誓再不为商,“竟到京师纳个上舍,也要弄个官职,报了这口怨气 ,这 种没有力量的反抗几乎可以说是一种自虐式的反抗。醉醒石第十三回穆琼 姐错认有情郎董文甫枉做负恩鬼中做“官钱粮”生意的穆琼琼家,由于是没 有后台的小户人家,被官钱粮所累,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可见,不能进 入政治权利中心的商人,虽然有钱,但还是受尽了官员的压迫,并不能改变处 于社会底层的现实。 2 1 2 重义轻利、重德轻财 儒家祖师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以“何必言利”、“舍生 取义等论调从社会道德角度和伦理学意义上对商人和经商行为进行界定,认 为商人在经商活动中必须重义而轻利。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正面的商人形象是 重德轻利、行善积德的,因此也就必能发家致富、儿孙满堂、长命富贵;坑害 别人而获得利益的反面商人形象必将家破人亡、不得善终。这使得中国古代小 说中所塑造的商人形象,被深深地打上了伦理的烙印,进一步宣扬了传统的朴 素的义利观。 卖油郎独占花魁的秦重是一个“志诚君子 ,为人讲仁义,忠厚老实, 做生意讲信誉,诚实不欺诈,最后,重情重义的卖油郎取得了爱情和生意的双 重胜利。唐代沈汾续仙传中李珏做贩粜生意,以信义经商,获得良好 的声誉并得到实利。南宋岳柯的程史中的望江富翁描写了富商陈国瑞 在得知所买土地价格便宜后,坚持补差价给人的重义轻利行为。南宋王明清披 青杂说中记载了许多义商形象,其中茶肆高风中茶馆主人深明大义、财 1 3 第2 章传统小说的伦理模式 上分明,不贪财,不妄取,不苟得。盐商义嫁塑造了重情义轻利益盐商项四 郎形象,作品突出了项四郎重义厚德的品格,在商人形象中歌颂了我们民族济 困扶危的传统美德。又如唐国史补卷中:“宋清卖药于西市。朝官出入移贬, 清辄卖药迎送贫士请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岁计所入,利亦百 倍。长安言:有义声,卖药宋清 。可以看出,这则笔记中的商人不仅是一 个成功的商人,重要的是他能够对所结交官员,不管穷达与否,都待之如一, 而且又常常能不计药价,救济贫寒之士,所以能够赢得“人有义声,卖药宋清 的好名声,得了作者的赞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里,作者用一种正面的, 充满感情调来描写的商人,他们所做的让人大加赞扬的事情,恰恰都违背了他 们商人的本质。作为一个商人,这个职业本身就要求他们要看重钱财的得失, 趋利避害的实际行为却让人几乎忘了他们本是逐利的商人,他们身上反倒有了 一种与他们的身份不相称的儒家所提倡的舍利取义的色彩。正是这种非商业的 色彩小说得到作者的不断颂扬和读者的不断赞美,这种颂扬和赞美,恰恰反映 了作者潜意识中对商业文明的态度以及对儒家的义利观的维护。 明代“三言 、“二拍中,描述了不少聚财无数、富可敌国的富商大贾, 究其成功的原因,大多都是在不触动更不打破儒学思想所建立和维系的有序的 社会状态,从“仁”出发,本着“恭、宽、信、敏、惠 的原则,小心翼翼地 聚钱敛财,当钱财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他们或是“取之与民,用之与民 ,将部 分财产用于社会事业,或是弃商从政,跻身社会名流。警世通言卷五吕大 郎还金完骨肉中的小商贩吕玉,因为他拾金不昧,将拾得的二百两银子效法 古人“见金不取,拾带重还”的义举,想法设法还与失主。他的这一善行不仅 使他躲过了各种各样的风险与灾难,而且还使他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出资 救助落水的旅客,不意间救了自己的弟弟。“自此益修善行,家道日隆 。他们家 道的越来越富,并非其经商经验日丰、经商才华日高之故,而是“益修善行” 的结果。醒世恒言卷八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施复因为拾金不瞒,不仅能 躲过“车轴砸头 和“覆舟之祸 ,而且还能于建房之时凭空掘出几千两银子来, 从此“施复之富,冠于一镇”。可见,施复之富,并非其“才”所致,而是其“德” 所致。同理, - - - n 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 中的商人程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4 6 页 1 4 第2 章传统小说的伦理模式 中的主人公文若虚等均是凭其有情有义行善积德的“人格魅力 而步入富商行 列的,并且一个个得以善终。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主角卖 油郎秦重,卖的油“比别人又好又贱”,答应人家的事决不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