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思想之比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思想之比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思想之比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思想之比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思想之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唐代的刘知几和清代的章学诚均为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大家。他们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提出的史学思想,分别代表了当时中国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史通 和文史通义这两部伟大的史学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刘、章的史学思想。新中国 成立以来,对刘知几及史通和章学诚及文史通义的研究,随着中国史学研 究的展开而逐步深入。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刘、章的史学思想,对当今史学理论的 研究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以史通和文史通义为依据,力图从历史观、历史编纂学思想 以及史家修养论等三个方面对刘知几和章学诚的史学思想进行分析比较,以期深入 揭示章学诚对刘知几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正文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历史观之比较 该部分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论述了刘知几深信天是有意志的, 它 可以降落人间以灾祥的预兆,因此刘知几是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者。而章学诚则提出 了“道不离器, 犹影不离形”的光辉命题, 反映了章学诚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观点。 章学诚有关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的论述也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第二部分指出 刘知几否认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主张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章学诚 则针对这种论调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他认为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无论 是帝王将相,还是英雄豪杰,都不能以主观意志创造历史,改变制度。第三部分探 讨了刘知几和章学诚对历史运动的根本看法。刘知几认为历史是变化的,但他对古 今的看法是今不如昔,章学诚则自觉从“势”的角度考察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及演变 法则。他依据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则认为事物的变化、学术的发展,总是后者超过前 者,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二部分:史学编纂思想之比较 文中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关于史料范围的扩大。 刘知几把 尚书和春秋两部儒家经典入于史部。章学诚则在刘知几认识的基础上明确 提出了“六经皆史”。不仅提高了史学的学术地位,而且扩大了历史研究和史料收 集的范围,因而有现代广义历史学的意味。二是关于史籍的划分。刘知几侧重于史 书形式和内容的把握,“六家二体”是刘知几对古代史籍的划分。而章学诚则明确 提出按史籍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这不仅体现了章 学诚总结和思考史学的理论高度,同时也道出了两人在史学上的异趣。三是关于史 体评论的原则。刘知几对史体评论的“求名责实”法往往缺乏应有的变通和创新精 神,而章学诚“史不拘例”的评论方法更有利于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更 有利于史学的发展。四是关于史体创新的设想。刘知几就史书的编纂问题提出了不 少建议,对后世史学的创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章学诚既批判地继承和完善了刘知 几的主张,又卓而不群地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 第三部分:史家修养论之比较 该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在中国史学史上,唐代刘知几首次系统提 出了历史学家应兼备才、学、识三项条件,是中国封建史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 比较明确系统的把史家的个人修养提到了理论高度。而清代章学诚则以其具体而深 刻的论述,充实和发展了刘氏的“史才三长”论。第二,刘知几的“直笔”论是在 汲取了我国古代优良史家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章学诚所提出的“史德”论在内容 或精神上都大大超出了“直笔”论的范围,可以说,中国封建史学理论,只有到了 章学诚时代才真正完备起来。但“直笔”论和“史德”论都没有摆脱名教的束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对章学诚的影响极大,而章学诚进一 步发展和完善了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这是历史发展之必然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 史通 ; 文史通义 ;史学思想;比较 abstrct summary: both liu zhiji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zhang xuecheng of the qing dynasty are the famous historical science theorists of the ancient times of china. the historical thoughts which they put forward at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of the historical theory in china even the world at that time. shi tong and wen shi tong yi , these two greatest historical theory works of the ancient china mainly embody the historical thoughts of liu zhiji and zhang xuecheng. since the founding of our state, the researching about shi tong as well as liu zhiji and wen shi tong yi as well as zhang xuecheng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historical researches. researching further into liu and zhangs historical though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spiring the researches of modern historical theory.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shi tong and wen shi tong yi, trying the best to carry on their analyses and contrasts about liu zhiji and zhang xuecheng s historical thoughts from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y, history and compliment thought, cultivation theory of historicist. the aim is to reveal zhang xuecheng 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u zhiji s historical thought, the contents of the paper are as follows: part one: contrasts of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y this part expounds contents in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at liu zhiji believe that the heaven has consciousness and can give the human beings the omen of lucks and disasters, so liu zhiji is an idealist and theist. but zhang xuecheng put forward the glorious idea that is “dao bu li qi, you ying bu li xing” and that reflects zhang xuecheng s materialistic standpoint of the existence deciding consciousness. zhang xuechengs discussion relevant to mankind society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also embody his materialism standpoint. the second aspect is that liu zhiji denies the great function of people creating history, but claims that history is created by minority heroes. but zhang xuecheng puts forward the contrary viewpoint . he regards the ordinary people as real creators of history, and an emperor or a hero who cant create and change a system by his subjective will. the third aspect inquires into the viewpoints of liu zhiji and zhang xuecheng on the history movements. liu zhiji thinks that history is changing, but the past is better than the present. however, zhang xuecheng investigate society history development trend and evolution ru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wer”. he holds the idea that the presnt is better than the past no matter it is the change of things 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his is the trend of history development. part two: contrasts of the historical compliment thoughts this problem is discussed in four aspects in the paper. the first is concerning the range of historical data. liu zhiji puts shang shu and chun qiu, these two confucianism classics into the historical data. but zhang xuecheng who is based on liu zhijis understandings puts forward “liu jing jie shi”. this not only raises the academic standing of the history, but also extends the range of history researche and historical data. as a result, it has the trace of general modern history. the second is about the divis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liu zhiji puts emphasis on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liu jia er ti” is liu zhijis division abou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ancient times. however zhang xuecheng explicitly suggests to devide the historical recerds into “zhuanzhu”and “jizhu”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 and function.the third is the principles about history forms comments. concerning the method of “qiu ming ze shi” about history forms, liu zhiji lacks in innovations and flexibilities. but zhang xuecheng s “shi bu ju li” helps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s and forms, even b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forth is about views of the innovation of history forms. liu zhiji puts forward lots of suggestions for the historical records, which hav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s. while zhang xuecheng not only inherits critically and perfect liu zhiji s idea, but also put forward his own original views. part three: contrasts of cultivation theory of histories this section is expanded in two aspects. first, in chinese history ,liu zhiji of the tang dynasty firstly systematically advances that a historian should have abilities and knowledge, which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feudal history. theoretically it systematically concludes t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of historians. while zhang xuecheng of the qing dynasty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theory of “shi cai san chang” with specific and deep discussions. second, liu zhiji s theory of “zhi bi” absorbs the great historical traditions of our ancient times, while zhang xuecheng s “shi de ” theory surpasses “zhi bi” theory on contents or spirits. in other words, chinese feudal historical theories were not just really completed until zhang xuechengs age. but “zhi bi” theory and “shi de” theory do not get away from the shackles of confucian canon. all in all, we think that liu zhiji s historical thoughts have influences on zhang xuecheng s thoughts, but zhang xuecheng learn further develops and perfects liu zhiji s historical theories. this is a mus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 : shi tong; wen shi tong yi; historical thought; contrast 引言 1 引言 章学诚认为六经皆史,每当翻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且不说汗牛充栋的“经 部类”,单是“史部类”和“集部类”有关史学的著述就可以说浩如烟海,而偏之 于一角的史学理论著作可谓是凤毛麟角。严格说起来,只有刘知几的史通和章 学诚的文史通义 ,才是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史学理论与批评专著。 史学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为资治之学,更多谈论的是具有“鉴古今,知未来” 作用的史部著作,相对而言,关于史学本身研究的著述则显得黯然失色。作为史学 史研究本身的最具代表性的史通和文史通义虽然不免有“殊我同类”之寂 寞,但正因为它们得稀少才显得弥足珍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史学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史学界相互交流的增强, 加之学者们对史学本身认识的深入,史学史在历史学学科体系中所体现的重要性成 为学界共识。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这两部古典的辉煌著作更 是受到重视。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而章学诚的文 史通义则堪称能与史通匹敌的第二部史学系统理论著作。 史通和文史通 义这两部杰出的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刘、章的史学思想,在我国史学史上居于 重要的地位。刘知几和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博大而精深,时至今日,仍然绽放着耀眼 夺目的光辉。继续深入分析和研究刘、章的史学思想,对于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两 位的史学理论成就,进一步促进史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很多学者对刘知几和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都进行过深入透彻地研究,而 且取得了众多颇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如先后出版的著作有:张舜徽的文史通义评 议 、仓修良的章学诚和文史通义 、傅振伦的刘知几年谱 、许冠三的刘 知几的实录史学等,另外还有许多有关的研究论文散落在各种报刊杂志及论文集 中。 刘知几的史学思想主要源自于唐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古代历来注重修史的 传统;而章学诚则在考据学盛行的年代,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史学的长处,尤其吸收 和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历史与逻辑并不是完全统一于实践。而在史学思想上, 单就章学诚和刘知几而言,确实是后浪推过了前浪。 但以往大多研究主要是侧重刘 知几和章学诚的各自本身,很少有有关于刘、章史学思想异同的比较研究,更少有 全面系统的阐发。本文将重点从刘、章的历史观、史学编纂思想、史家修养论三个 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比较,以期深入理解和借鉴两位大师的史学理论成就。 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思想之比较 2 第一章 刘、章历史观之比较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评价史学家的哲学观方面,最重要的判别主要是看是 否承认物质第一性。如果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则是唯物主义,反之则不然。在判断 史家的历史观时,则主要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史家本身及其著作中采用的 史观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是否承 认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若承认这三点,则可以判断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或具有 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反之则不能。从这一根本原则出发,我们认为刘知几的历史 观具有唯心主义倾向,有神论、英雄史观以及历史变化观三者构成了刘知几历史观 的主体;而章学诚的历史观则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 1.1 有神论与唯物论 刘知几在思想上受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认为天象和某些自然灾异可以 预示人事的凶吉。在阶级社会,天人感应往往被用来神化某一王朝的统治,如董仲 舒的春秋繁露 。到了唐朝,这一思想继续作用于刘知几,即承认天是有意志的。 他说:“夫灾祥之作,以表凶吉,此理昭昭,不易诬也” 。可见,刘知几对于史书所 记载的那些已得到验证的灾祥预测笃信怀疑。例如,他说:“梓慎之占星象,赵达之 明风角,单飏识魏祚于黄龙,董养征晋乱于苍鸟,斯皆肇彰先觉,取验将来,言必 有中,语无虚发,苟志之竹帛,其谁曰不然” 。他不仅相信承认“灾祥”与“吉凶”是密 切相关的,而且他认为某些关乎军国大事的灾异祥瑞应该记入史书。如史书上所记 载“吞燕卵而商生,启龙漦而周灭,厉坏门以祸晋。 ”他认为都应当“有而书之,以 彰灵验可也” 。由此可见,刘知几深信天上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人格神,可以降给 人间以灾祥的预兆。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刘知几是有神论者。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刘知几是无神论者。以为他既驳斥灾害,当然就不相 信灾害。再此值得申明的是,正是由于刘知几对“天意”的深信不疑,他才花费大量 时间去驳斥和揭露,诸如班固等汉儒们对灾害不作解释或解释的不准确。刘知几在 史通一书中对班固汉书五行志给予了近乎吹毛求疵地严厉批评,很多学者 认为这些都是刘知几否定有神论的证据。其实并非如此,这并不代表着他反对有神 论。如刘知几在五行志错误篇说:“志云:哀帝建平四年,山阳女子田无啬怀 妊,未年二月,儿啼腹中至于在孕甫尔,遽发啼声者,亦由物有基业未彰,而 刘知几: 史通通释卷 3书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4 月第一版,17 页。 史通通释卷 3书志 ,67 页。 第一章 刘、章历史观之比较 3 形象已兆,既王氏篡国之征” 。上引史料表明,刘知几深信山阳女子怀妊的妖灾是 王莽篡汉的预兆。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刘知几像班固一样坚信“妖祥”与吉凶祸 福密切相关。但他认为“妖祥”既然有应验,班固就应当作出明确的解释,而不应该 “了无解释”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刘知几和班固都是有神论者。刘知几相信无 形中存在着一个主宰“人事”的至上神,这种神意可以通过某种灾祥表现出来。他 说“灾祥之作,将应后来,事迹之彰,用符前兆”。这和汉儒“天人相感”之说,真是 如出一辙。刘知几是以所谓“高深的”神学理论,驳斥别人庸俗的神学理论,不过是 “以五十步笑百步”。 章学诚是乾嘉时代杰出的史学评论家,相对于刘知几来说,他又是一位具有朴 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章学诚批判的继承了众多思想家的哲学体系,创造性地提出 了“道不离器, 犹影不离形”的光辉命题, 这一命题集中反映了章学诚“存在决定意识” 的唯物史观。“道不离器”,就是指事物的规律是不能离开客观事物而独立存在的。 章学诚在他学术论著中也详细地论述了道和器的关系。他说: “易曰:一阴一 阳谓之道,是未有人而道已具已。继之者善,成之者性,是天著于人,而理附于 气,故可形其形而名其名者,皆道之故,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 之当然也” 。由此可见,章学诚肯定了物质的第一性,他认为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而独立存在的。他还把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归结为“气” ,提出了“理附 于气”的观点,这表明他以初步具备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章学诚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还体现在他对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的深刻论述 中。他说:“天地之前,则吾不得而知也;天地生人,斯有道矣,而未形也;三人 居室,而道形矣,犹未著也;人有什伍而至百千,一室所不能容,部别班分,而道 著矣” 。由此可见,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他严厉批判了以往宗教 神学关于上帝创造人类社会的说法,章学诚的这一观点与自然科学的结论完全相 符。另外,他还认为人类社会的“道”,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发展的。有了人类 的活动,才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各种“道”。随后,有关人类社会的礼法制度才先后应 运而生。 这些就是章学诚有关社会中“道”之所以为“道”的朴素认识。在章学诚看来, 没有事物存在的这个前提,就没有事物的道。 在中国历史上,天人关系一直是思想领域论争的一个中心问题。哲学史家根据 人们对“天”的认识论问题,大抵可以归纳为两大派:一是认为“天”是没有人格意志、 文史通义校柱校注卷 2原道 ,139 页。 文史通义校柱校注卷 2原道 ,119 页。 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思想之比较 4 不能主宰“人事”的自然实体,把“天道”解释成为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一是把“天” 看作是具有人格意志、且能主宰人世间一切“人事”的至上神。根据对“天”的认识, 可以区分两种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可以归之为朴素唯物主义和 无神论者,持第二种看法的人则是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者。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刘知 几是唯心主义有神论者,而章学诚则属于唯物主义无神论者。毋庸置疑,章学诚的 历史观比刘知几更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但是,章学诚作为封建社会的史学家,他 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不彻底。他在原学篇中说:“盖天之生人,莫不赋之以仁义 礼智之性,天德也。莫不纳之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伦,天位也” 。 他把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纲常说成是人们共同具有的本性,说成是“天德”。封建伦 理道德是封建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纲领,属于第二性的东西。章学诚的 这一观点无疑是唯心的。由此,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守封建统治秩序,尊重“天德”, 维护等级制度也是出于本分,理所当然的。 1.2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刘知几在他撰著的史通一 书中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英雄史观,他否认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主张历 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他说:“夫国之将亡也若斯,则其将兴也亦然。盖妫后 之为公子也, 其筮曰: 八世莫之与京。 毕氏之为大夫也, 其占曰: 万名其后必大 必如史公之议也,则亦当以其命有必至,理无可辞,不复嗟其智能,颂其神武者矣。 夫推命而论兴灭,委运而忘褒贬,以之垂诫,不其惑乎?”仔细分析以上史料,我 们可以就此判定,刘知几承认天命的存在,他认为国家的兴起或败亡,都是上天的 意志, 这种神意提前都有灾祥的预兆。 这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但可贵的是, 刘知几并没有把天命作为解释历史的唯一因素, 他在宣扬天命的同时, 更注重对统治者人事的考察。但刘知几所说的人事并不是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而 是指的那些德才兼备的明君贤相的行为。他认为圣贤豪杰主宰着历史的兴衰成败, 而农民起义的领袖则被他污蔑为草寇。刘知几把个别英雄人物看作是决定历史命运 的中坚力量,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是典型的“英雄史观” 。 章学诚已初具群众史观, 他肯定了群众的力量与智慧, 明确把众人摆在了第一位。 他说“学于众人,斯为圣人” 。可见他认为,所有圣人都是在群众中成长起来的, 文史通义校柱卷 2原学 ,147 页。 文史通义校柱卷 2原道 ,120 页。 第一章 刘、章历史观之比较 5 圣人只有融入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否则他将一 无所知,而群众通过努力也能够象圣人一样建功立业。此外,章学诚还深刻论述了 圣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他说:“道有自然,圣人有不得不然,其事同乎?曰:不同。 道无所为而自然,圣人有所见而不得不然也。故言圣人体道可也,言圣人与道同体 不可也” 。这是指圣人能够敏锐的洞察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能顺历史潮流而动。 具有英雄史观的人总是神化圣人,他们认为圣人博古通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对 此,章学诚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圣人也并非先知先觉或是生而知之,圣人的知识也 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所积累的。因此他主张在作学问上也应提倡发挥群众智慧, 赞扬集体力量所成之著作。章学诚的这一观点有力的抨击了英雄史观。 我们认为,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始终起着一定的 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 的基本趋势。那么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这 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对立斗争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两种历史观 存在着根本分歧。 史通里面有不少地方片面地夸大了个别帝王人物的才智和道德 力量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例如他在史通杂说篇里,就把晋、秦、周、鲁的衰 亡认为是由于个别君主昏暴的结果;齐(田) 、魏、周、汉的兴起又认为是个别君主 才与智所决定的。刘知几这样夸大个别历史人物的作用,毫无疑问会陷入历史唯心 主义的泥坑。具有英雄史观的人,总是宣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帝王将相和英雄豪 杰创造并决定的,并认为圣贤豪杰所创立的社会制度总能够有力的支配人们的生活。 这套理论极具迷惑性,它使人们在崇拜上帝圣君的同时失去了斗志,甘当统治阶级 的奴仆。为了反驳这种英雄史观,章学诚从重“势”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完全相反 的看法。他认为典章制度的演变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举凡帝王将相或是圣 贤豪杰,都不能以主观意志创造历史和改变制度,即使象赫赫有名的三皇五帝或是 举世无双的孔子,也不能以主观意志立法创制。因此他说: “故道者,非圣人智力之 所能为,皆其事势自然,渐形渐著,不得已而出之,故曰 天也” 。可见,他 认为圣人的智慧并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客观规律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章学诚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同时也看到了圣贤豪杰的局限性, 正因为他能够全面客观的看待圣人和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他 的社会史观基本倾向于历史唯物主义,较刘知几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具有明显的进 文史通义校柱卷 2原道 ,120 页。 文史通义校柱卷 2原道 ,119 页。 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思想之比较 6 步性。 1.3 历史变化观与历史进化观 所谓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运动的根本看法,是史学的灵魂。历史的运动是 在进化还是倒退、循环?对其回答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观。 史通开篇 就说:“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这八个子表述了刘知几的古今观就是历史变化观。 他认为历史是变化的,不会老停在一个地方。因而人们必须顺应这个变化,知人论 事,采取相应的政策,否则就是不达时务。他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异”。刘 知几用“时移世异”的观点即历史变化的观点来分析、观察人世间的事物,尤其是评 论古今载籍,评论史书编撰中的诸多问题。 刘知几在评论史书的烦省问题就本着历史变化的观点去看待。他认为春秋之 时,诸侯力争,闭境相拒,关梁不通,因此史书记载必然会出现“多有阙如”。到了 汉代,国家统一,有了征集史料的条件,故史书的内容也“倍增于春秋”。对史籍愈 后愈繁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刘知几解释说:“余以为近史芜累,诚则有诸,亦犹古 今不同,势使之然也” 。刘知几虽然在当时对“势”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但他能够认 识到“古今不同,势使之然”已是很可贵了。刘知几认为史家编纂史书也是受历史形 势制约的,历史条件不同,史书的烦省也随之不同。这一观点就是根据历史形势的 变化,衡量世事的厚薄,以决定历史的篇幅的多少,这是非常通达和高明的见解。 刘知几还用历史变化的观点评述史书的言语问题。他认为社会在变化,语言也 在变化,史书记载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他说“夫天长地久,风俗无恒,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而作者皆怯书今语,勇效昔言,不其惑乎! ”刘知几的见解是非常 正确的。那种追效古人,示其稽古的作法是一种因仍旧贯、袭用不改的旧观念,是 一种传统观念惰性的表现。刘知几在史通中撰因习之篇专门批评这种积习 相传的不良史风。他说:“盖闻三王各异礼,五帝不同乐,故传称因俗,易贵随时。 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 剑也”。“事有贸迁”就是承认历史是变化发展的,因而史书用语也应相应变化。刘知 几认为古代人既然用古代的口语,当代的人也应用当代的口语。他说:“晋、楚方 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他指出,三代的谋议、文诰、誓辞、教 导,春秋的词令、应对,战国的游说、言论都是用当时的口语。刘知几认为把表现 史通通释卷 9烦省 ,264 页。 史通通释卷 6言语 ,152-153 页。 史通通释卷 17杂说 ,495 页。 第一章 刘、章历史观之比较 7 往事的古代词语拿来用在今天,放在文章中是可以的,放在史册中就不行了。他嘲 笑那些摹拟古文的人:“世之述者,锐志於奇,喜编次古文,撰叙今事,而巍然自 谓五经再生,三史重出,多见其无识者矣” 。由此可知,刘知几非常清楚这样一 个道理,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因而人们要适应这种变化采取相应对策。看待事物是 这样,编写史书也是这样。这就是“传称因俗,易贵随时”之义。 史通所论及的主要是历史编纂学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阐述当中,他认为 有许多方面是今不如昔的,表现出较浓厚的复古倾向。刘知几并不是针对某一现象 或某一部书发表议论的,而是从古今对比的角度出发,从载文、叙事、直笔、品评等 诸多方面得出今不如昔的结论。例如他在叙事篇中说:“尚书 、 春秋为 述者之冠冕,实后来之龟镜,可以师范亿载,规模万古。而史 、 汉不如五 经 , 晋 、 宋不如史 、 汉”。一代不如一代,史学好像走了一条倒退之 路。这不正是今不如古的思想表露吗?刘知几这一看法乃基于宗经的立场所致,经 学思想是一种传统思想,把传统中的三皇五帝时期说成是人类历史上的尽善尽美的 黄金时代,“今不如古”的历史观便是这种传统观念的深刻体现。由于历史和阶级的 局限,他认为作为精神支柱的“孔门之教义”是不变的、永恒的。在这种思想的作用 下, 刘知几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即伦理纲常的“名教”观念。 虽然刘知几在 疑 古 、 惑经 中对儒家经典提出了一些驳难, 但其思想深处的尚古意识并没有改变, 刘知几对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批评完全是从维护史书实录精神出发的,丝毫不涉及尊 孔,反孔的问题,他对孔子的批评是有顾虑的。他在惑经篇终又云“昔王充设 论,有问孔之篇,虽论语群言,多见指责,而春秋杂议,曾未发明, 是用广彼旧疑,增其新觉,将来学者,幸为详之。”再三致意,以表心迹。刘知几 对孔子及其儒家经典如此谨慎,当然可以相信他对圣人的崇敬之情,相信他对经书 的批评是在维护经书的尊严。因此,他所提出的作为社会精神产品的史籍一代不如 一代亦绝非偶然。 章学诚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代进步思想家历史进化观点,他认为人类社 会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他说:“人之生也,自有其道,人不自知, 故未有形,三人居室,则必朝暮启闭其门户,饔飧取给于樵汲,既非一身,则必有 分任者矣:或各司其事,或番易其班,所谓不得不然之势也,而均平秩序之义出矣。 又恐交委而互争焉,则必推年之长者持其平,亦不得不然之势也,而长幼尊卑之别 史通通释卷 8模拟 ,221 页。 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思想之比较 8 形矣” 。这是章学诚对人类社会自然运动过程的描述,这个描述不仅符合人类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强调了“势”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章学诚认为人类社 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既不是上天的安排,也不是后人比前人圣明的结果,而是历 史发展趋势造成的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即使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只能是在历史 提供的客观舞台上建立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不能以主观意志创造历史。这种观点是 他在与当时流行的复古主义思想和天命论观点斗争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既然如此, 那么杰出人物的行事也只能顺应客观历史形势。任何社会的杰出人物都不能逆历史 潮流而动,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章学诚从“势”的角度出发,提出人类社会的 形成和发展完全是由客观形势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天或神的意志所决定的。由此可 见他已经明确的认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受上天主宰,也不是有圣君贤相所决定,这 对董仲舒所提出的君权神授论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章学诚自觉地从 “势”的角度考 察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及其演变法则,形成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 章学诚从重“势”的观点出发,提出典章制度应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适应 新时代的要求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他断言,“不特三王不相袭,三皇五帝亦不相 沿矣” 。盲目崇拜前人和是古非今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他主张根据客观 形式制定政策,反对把古人的制度和措施搬用到后世社会,哪怕是古代完美的制度 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由于时代不同,也不能简单照搬。从他的思想反映来看,他认 为人们的意识形态、精神生活,乃至政治制度无不是各个时代客观现实的反映,而 后世胜过前代是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章学诚还提出了“时异势殊” , “势使然也” 。这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 的进步,学术思想和文化知识也在不断进步。所以,他说:“古之学术简而易”,“后 之学术曲而难”。章学诚认为,学术思想的发展如自然科学的“历象之学,后人必胜 前人,势使然也”。 学术思想之演变,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反咉,而且这些演变总 是后世必然胜于前代,世人盲目崇拜前人,和是古非今的做法,显然不和时宜。作 为史学理论家,章学诚在史学认识论上,也认为史学因时异而发展变化,总的趋势 是越来越纷繁复杂,越来越进步。他在书教篇中认为,“尚书变而为春秋 , 则因事命篇,不为常例者,得从比事属辞为稍密矣。 左 国变而为纪传,则年 文史通义校柱卷 2原道 ,119 页。 文史通义校柱卷 1易教 ,1 页。 文史通义校柱卷 3朱陆 ,264 页。 第一章 刘、章历史观之比较 9 经事讳,不能旁通者,得从类别区分为益密矣” 。 从以上几点论述,可以看出章学 诚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变化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刘知几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着的,其演变的原因 是由客观的“势”所决定的。但他对“势”的理解还处于朦胧的感性阶段,没有抽 象为哲学的、理性的认识。承认人类社会在发展变化,是否也承认这一发展变化是 历史的进化?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因为承认历史在变,并不意味着就主 张历史在进步。在中国历史上,承认历史变化的人,大抵也可以划分为两种观念, 一种观点认为今不如昔,历史在倒退。另一种观点认为今胜于昔,历史在前进。刘 知几对古今的看法是今不如古。 史通本纪篇云:“及司马迁之著史记也, 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后世因之,守而勿失,譬夫行夏时之正朔,服孔门之 教义者,虽地迁陵谷,时变质文,而此道常行,终莫之能易也”。刘知几虽然承认 社会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变化,但他却认为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孔门之教义”是不 变的,即使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言语等都发生了变化,“而此道常行,终 莫之能易也”,就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夏历”一样。刘知几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 意识,他崇拜孔子,尊奉儒经,并以封建伦理纲常即“名教”观念作为审视、品评 史书的标准之一。因此他提出“孔门教义”千载不变的命题是很自然的,他把“孔 门教义”作为社会历史的中轴,从而成为人们思想的唯一主宰并与人类社会相始 终。这种精神不变的主张,否定了任何质变的可能性。由此看来,刘知几并没有形 成系统的今胜于昔的历史进化观。同刘知几今不如昔的变化史观相比,章学诚今胜 于昔进化史观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章学诚仅从势的角度揭示 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他并没有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内部矛 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另外,章学诚 在总结中国史学体例发展时,还讲过“ 事屡变而复出,文饰穷而反质,天下自然 之理也”的话,认为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是在一个圆圈内发展;这说明他的进化史 观中还带有循环论的因素。实际上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正如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一 样,是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虽然中间有迂回曲折,但总的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完善地向前发展的。 文史通义校柱卷 1书教 ,50-51 页。 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思想之比较 10 第二章 刘、章史学编纂思想之比较 史通与文史通义对各种史书裁体、体例的流变和得失都有详尽的论述, 集中反映了刘知几和章学诚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刘知几在史通中,几乎论述了 历史学的全部问题,有历史编纂学的、史学发展史的、历史文献学的、也有史学评 论的。 史通固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但也有重点、也有侧重,这个重点就是 讨论史书编纂体例,从史体的长短得失,到史书的编写内容,从史料的搜集、审核 和选用,到文章的叙述方法、形式和技巧,他都备论无遗。可以说自他开始,在中 国封建社会的史学领域里,建立起历史编纂学。清代章学诚对刘知几的历史编纂学 有继承和发展,刘氏论述不多的史意,更成为了他发展的重点,正如章学诚曾说明 他的史学理论和刘知几的不同之处“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 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 2.1 关于史料范围的扩大 在史料的搜求上,刘知几主张博采,即广泛的收集资料,他说:“盖珍裘以集 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家,何尝不征求异说, 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 。这说明广泛搜集史料是编撰史学巨制的基 础工作。先秦典藉尚书与春秋 ,用今天的标准来定性,前者为档案史料汇 编,后者属编年体史书,都是研究古代史的珍贵史料,但在封建时代,这两部书却 与诗 、 礼 、 乐 、 易齐名,被奉为儒家经典,号称“六经”,享有独尊的地 位。而刘知几却以忠于史学的态度和足够的勇气,把尚书与春秋从经的神 圣地位拉了下来,入于史部。他把尚书 、 春秋与史 、 汉等平列,统统 视之为史学源流,打破了甲经与乙史,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