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均以人类理想中的自然和诗意的栖居环 境为对象,形象地体现了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 本文从园林的建园目的和山水画创作的意义入手,揭示了建园旨 趣与山水作画的一致性,即:二者均是借山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都 要取得与大自然的对话。在文章中,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 中国园林所体现出的山水情怀:无论是南北朝自然山水园与山水画独 立成行阶段,还是隋唐后的自然山水园转向写意阶段,中国园林与山。 水画之间总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重点阐述了中国园林与山水画共同的哲学美学思想,即“道 法自然”与“意境”。作者指出,“道法自然”作为道家哲学的核心, 总是贯穿于中国园林造园与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 重要范畴之一的“意境”,则是中国山水画和园林营造中不可忽视的j 从山水画的立意,到园林造园中视觉上讲究的无尽和形式上的曲径通 幽等,无不体现“意境”的存在。 最后,:章从中国园林与山水画共有的美学思想和山水诗之于山 水画与园穰品质的提升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园林与山水画之闯 密切的关联,尽管二者形式上一个立体、一个平面,但其内涵相近, 目地趋于一致。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写意道道法自然意境 诗意 c h i n e s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a n dc h i n e s ea r to fl a n d s c a p i n g h a v en a t u r ei nt h eh u m a ni d e a l i s t i cf o r m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f r o m w h i c ht h ep o e t i cf l a v o r a r i s e s a st h e i r o b j e c t s v i v i d l y p r e s e n t i n gt h en a i v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c o n c e p to f m a n s u n i t yw i t h h e a v e n n a t u r e t h i st h e s i sb e g i n sw i t ht h ep u r p o s eo fb u i l d i n gg a r d e n sa n d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c r e a t i n g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a n dr e v e a l s t h ei d e n t i t yi nt h e m :e m o t i o n sa r ec o n v e y e dt b x o u g hm o u n t a i n s a n dw a t e r s ,a n dc o m u n i c a t i o nw it ht h en a t u r eh a st ob em a d e t h et h e s i se l a b o r a t e sh i s t o r i c a l l yo nt h es t r o n ge m o t i o n sf o r m o u n t a i n sa n dr i v e r sp r e s e n t e di nt h e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 :c h i n e s e g a r d e n s a n dc h i n e s e 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 a r e c l o s e l y i n t e r r e l a t e dw i t he a c ho t h e r n om a t t e rw h e t h e ri ns o u t h e r na n d 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w h e nt h en a t u r a lm o u n t a i n - a n 香1 a t e rg a r d e n s a n dt h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d e v e l o p e do ra f t e r 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w h e nt h en a t u r a lm o u n t a i n - a n d w a t e r g a r d e n sd e v e l o p e di n t ot h e i rs t a g eo fe x p r e s s i n g h u m a nt h o u g h t s a n df e e l i n g s t h ist h e s i ss t r e s s e st h a tc h i n e s e g a r d e n sa a dc h i n e s e 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 s h a r et h e i d e n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a lc o n c e p t :“m o d e l i n ga f t e rn a t u r e ”a n d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i ti s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 ,a st h ee s s e n c eo ft a o i s m 。 “m o d e l i n ga f t e rn a t u r e ”a l w a y ss p r e a d st h r o u g ht h ep r o c e s s o fb u i l d i n gg a r d e n sa n dt h a to fc r e a t i n g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 a n d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o n e o f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c o m p o n e n t s i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a e s t h e t i c s ,c a nn e v e rb e n e g l e c t e di nb o t hc r e a t i n g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a n db u i l d i n g g a r d e n s i te x is t sa n y w h e r ef r o m a p p r o a c h e s i n l a n d s c a p e p a i n t i n g st ot h ev i s u a l l ys t r e s s e d “e n d l e s s n e s s ”a n dt h e f o r m a l l yp r e s e n t e d “w i n d i n gp a t hl e a d i n gt oas e c l u d e ds p o t ” i ng a r d e n - b u i l d i n g t h et h e s i s f i n a l l y f u r t h e r e x p o u n d s t h ei n t e r w o v e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a n d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 b ys h o w i n gt h ea e s t h e ti ct h o u g h t ss h a r e di nb o t ho ft h e m ,a n d t h e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l a n d s c a p ep o e t r ya n dt h eq u a l i t y p e r f e c t i o n o f 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a n d g a r d e n s a l t h o u g h 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a n dc h i n e s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a r ed i f f e r e n t i nf o r m ,o n ei sp l a n ea n dt h eo t h e ri s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e d ,t h e y a r ec o m m o ni nm e a n i n ga n dt e n dt ob ei d e n t i c a lg r a d u a l l yi nt h e p u r p o s e so fc r e a ti n gt h e m k e y w o r d s :m a n su n i t yw i t hh e a v e n n a t u r e ;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 n a t u r e : e x p r e s s i n gh u m a nt h o u g h t sa n df e e l i n g s ;d a o ;m o d e l i n ga f t e r n a t u r e :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p o e t i cf l a v o r ;c h i n e s ea r to f l a n d s c a p i n g : c h i n e s ei _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中国园林的山水画情怀 一引言 1 文章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都属于同一个范畴,是不可分的。善画者 善园,善园者善画,历来如此。中国山水画是园林的平面图,而中国 园林就是山水画的具体实现对象。它们以人类理想中的自然和诗意地 栖居环境为对象,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合无间的亲和关系,形 象化地体现了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朴素的古代自然观。这种强调与 自然亲和型、与自然共生型的东方物心一元论的自然观,与强调以人 类为中心征服疫使,利用自然、与自然对抗型、自然支配型的西方物 心二元论的自然观具有明显的差别。这种东方自然观的现代价值日益 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和认同。 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精神中包涵的对大自然的崇敬、爱戴、欣 赏、感激之情、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生而不有的崇高精神,以及生 态伦理意识和环境伦理观念等,都会使我们去重新审视和反省人与自 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巨大 责任,从而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们合理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去技术性地修复自然、保护自然、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精神指 向和价值标准。 2 附录:园林与景观的概念及特定含义 我们先给园林下个定义: “在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 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 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园林包括庭园、 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 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 以及修养胜地。” 在历史上,境域因内容和形式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中国殷周时 期和西亚的亚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中 国秦汉时期供帝王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 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甄晋张 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旬;北魏杨玄之洛阳 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各种游憩境 域。 在功能上,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 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 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 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音和防风防火等防 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 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 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 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我们再来看景观: 作为地理学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它包括自然景色与 注:童禽造园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5 5 页 唐诗宋词,人民出版社,t 9 8 5 # 版,第2 6 页 杨街之撰、范祥雍较注洛阳伽蓝记较注,上海古迹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0 0 页 人工造景。在景观一词的发展中,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 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 1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 后来又时髦叫做“环境”,也有人叫做“环境设计”或“景观设 计”,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 园林是中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和高度艺术成就的,并对世界造 园有深刻影响的一种“园”的文化类型。“园林”为中国所特有,就 如中国艺术哲学中的“意境”一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精 i 华的东西。“景观”一词是从西方传来的,比较现代的说法,究其本 质,不管是叫“园林”还是“景观”,它们同属一个范畴,用哪个词 只是一个指代。本文在以下文章中出现的“园林”或“景观”都是同 一含义。 二建园旨趣与山水作画的一致睦 修建园林是为了不断满足人对自然环境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要 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休息游览和经济等方面 的综合效益,促进入与自然的健康长寿和共同持续发展。 园林消除的是人的恩怨憎爱之情,名利是非之念,拯救的是人被 社会扭曲、污染堕落的心,激活的是长期麻木的纤细复杂的自然感性, 疏通的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与自然亲和,与宇宙对话的神秘通道。 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出,我们民族骨髓里一直保持着人与自 然亲和的关系。自然中的切,花草、鸟兽、山川、湖泊、雨雪雷电 都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成为生命中的必然组成部分,从 敬畏到亲和,人们开始认识自然美,重视和表现自然美,并借助一定 的表现手段,以沟通艺术家与自然山川情感的共鸣,山水画因势而成。 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处境与他们 的美学理想相去甚远,对他们来说,寄情山水、在山水与自身之间寻 找内在的精神联系是获得生命愉悦与蔚籍的途经。于是,描绘丹青和 营造园林就成为他们情感的归宿。( 图卜l 、卜2 ) 【斟1 1 )t 图1 2 ) 如此说来,不管是造园还是山水绘画,都是借山水来抒发内心的 情感,都取得了一种与山水之间的沟通,与大自然的对话。他们只是 表现工具的不同而已,造园是用实物,花、草、树、石,而山水绘画 则是通过笔墨在纸绢等材科上挥洒。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引发 人们与自然山川情感的共鸣,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天调,天 人共容。( 图卜3 、i - 4 ) ( 图l 一3 )( 图1 - 4 ) 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所体现 出的山水情怀 1 南北朝自然山水园与山水画独立成形阶段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园林,内容多以建筑群结合自然山水,园中景 色大体比较粗放,园林形式较粗略地模仿真山水。而魏晋南北朝长期 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 创作的变革。这时期的筑山以仿真山水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动乱、战祸不己、生灵涂炭的痛苦, 当时门阀士族许多著名文士,为保全自己逃避政治迫害而隐迹山林。 他们这种隐迹与后世不同,经济上是对自然山林进行掠夺性的开发; 精神上,他们崇尚老庄之学,自诩“不为物累”,正由于他们已占有 足够的财富:他们倡导“虚无”,“以无为本”,正由于他们用政治 和法律的形式,把农民束缚在庄园的土地上,可以坐享其成。正是有 了这样的条件和环境,自然山水之美,终于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 如:“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 谢灵运游 名山恋) ;“又性知绘画故兼爱山水,一往迹求,皆仿像也。” ( 王微报何偃书) 从这些可看出,晋人已充分发现自然山水之 美,不仅游山玩水,流连忘返,而且于恣意游览中常竞相吟咏。从西 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可以看出,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 用山水形象来谈玄论道,而到了东晋,例如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 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园林创作上,则追 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 这时的园林不同于往昔的是,以往出现的都是帝王贵族的宫室苑 囿,这一时期是以私家宅园为主。这时期的园林穿池构山而有山有水, 结合地形进行植物造景,因景而设园林建筑。北魏官吏张伦在宅园中 注:童j 暂造园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6 8 页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夭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5 4 页 模仿自然造景阳山。景阳山体量相当大,既有“深溪洞壑”、“崎岖 石路”、“峥嵘涧道”的景观,又有深邃的意境。正因为有了“足使 日月蔽亏”的高林巨树,“能令风烟出入”的悬葛垂萝,才给人“有 若自然”的山林野致。这个时期对于植物,建筑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 如北魏官吏茹皓营华林圆,“经构楼馆,列于上下。树草栽木,颇有 野致。”从这些例子可看出南北朝时期形式和内容的转变。园林形 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 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 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景境的创作由秦汉时的池沼台观和象征 性海上神山,大空间远景构图转向建筑与模拟山水结合,空间构图由 远景向中景和近景的变化。这个变化同中国绘画艺术的“澄怀昧象” 思想,讲究“以形写神”在形似中求神韵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这时期 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山水园,可称作自然山水园或 写实山水园。( 见图2 1 、2 2 ) 在中国造园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以自然山水为造园艺术创作 主题的开始和兴起。摹写自然也是一种创造,必须把握自然山水发育 形态的某些典型特征,以艺术形象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精神。自然山j i i , 广土千里,结云万里,若自然主义地追求其体量之大和形似之“真”, 其结果只能像模型似的“假”。所以人工造山的体量大小和形象塑 造,必须从造园的空间范围、人的视觉心理活动特点出发,适应人在 园中可望、可游、可居的生活活动需要。造园空间,总是随城市经济 ( 图2 - i )( 圈2 - 2 ) 注:扬街之撰、范祥雍较注洛阳伽蓝记较注,上海古迹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9 3 页。 的繁荣和生活的发展而日益缩小,造山艺术有形似中见神似,逐渐向 神似中见形似发展,同绘画艺术一样,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 所以这一时期的园林是以不成熟的形态出现,同当时的山水画情 况是一致的。山水画在早期是以人物画和花鸟画的背景出现的,之前 的绘画目的是为了达到“传教化”的功能,是为了“恶以诫世,善以 示后”,山水画画之无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如前所述,大批隐逸 之士的产生,使得体现对自然美观照的山水画之兴起就成为一种必 然。既然山水使人感兴趣,性情得到陶冶,所以“凡所游历,皆图之 于壁,坐卧向之”,绘画以表现人物为主的忠臣孝子、贤王名将题 材开始正式转向山水了。这一时期,出现了少数的业余士大夫画家, 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基础,不必为了谋生而画画,使得他们 与工匠区分开来。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也正是这种自由画家的存在,到了晋宋,受当时社会思潮的 影响,山水之美被人们发现,文人画家的主要绘画内容必然转变到以 表现山水为主题。这一时期,山水画开始萌芽,顾恺之在魏晋胜流 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可见山 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而从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可 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 画记中所记载的样子:“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 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 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像这样的比例 不对“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行不是很准“群峰之势,若钿饰 犀栉”、“列植之状,若伸臂布指”,出现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 注:沈子丞历代绘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5 ,3 2 页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8 9 页 因为任何处于发展初期的事物不可能马上就表现的很完美。( 见图 2 - 3 ) 初期的山水画是这样,造园也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从姜质 为张伦的景阳山所写的亭山赋( 元河南志“亭”作“庭”) 中,就有“纤列之状一如古,崩剥之势似千年”的描绘,也可以 想象山林的“纤列之状”的稚拙形象。( 见图2 _ 4 )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造园和山水都处于稚拙时期,但这一时期的自然山水成为人们自 觉的审美对象,这一点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2 隋唐后的自然山水园转向写意阶段 所谓“写意”,就是以局部暗示出整体,寓全( 自然山水) 于不 全( 人工山水) 之中;寓无限( 宇宙天地) 于有限( 园林景境) 之内。 自然山林,结云万里,广士千里,像皇家园圃那样摹写式大体量的山 水造景,在私家园林中根本无法实现,尤其是北宋仁宗朝坊市制的崩 溃,城市经济繁荣,人口的增加,摹写山水更加不能适应私家园林的 空间要求,山水造景势必向写意式发展。盛唐时期,园林开始有体现 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 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 诗情画意思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自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 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谷花 ( 映山红) ,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 ( 图2 - 3 】 注: 童离造园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3 5 页。 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 斩除荆丛,种植竹、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 反映了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 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其中,中国园林史上最著名的别业当推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辋 川i 别业。( 见图3 - 1 ) 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 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提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 的突出地表现出来,仅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相地面筑宇屋 亭馆,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酝意的自然园林。从中晚唐到 宋,士大夫们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修园地,在 近郊置别业,蔚为风气。( 见图3 2 、3 3 ) 唐长安、洛阳和宋开封都建 有大量第宅园池。宋代洛阳的第宅园池多半就隋唐之旧。从洛阳名 园记一书中可知唐宋宅园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 辍地理水,表现山壑溪池之胜。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 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这种根据造园者对山 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 林,称为写意园。 在绘画领域,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汉族士大夫知识分子中一班 气节之士,不甘屈服,多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借笔墨以 抒发抑郁之情,作画非以写愁,即以寄恨。不再追求对景物的忠实再 现,而是纯粹于笔墨之中求神趣,求灵性。这种写意式的山水画,元 ( 圉3 - 2 )( 图3 - 3 ) 以后成了时代的风尚,无疑地对园林山水景境的创作产生影响。任何 堆金砌玉、铺陈排比的场面正如金碧山水、工笔花鸟一样,不如意笔 草草、虚处传神的水墨更富于意蕴。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兴起,在审美 观念上有新的拓展,山水画技法语言更成熟与丰富。( 见图3 4 ) 文人 写意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成果被园林艺术家所借鉴,文人士大夫 倡导和参与私家园林的造园实践,于是在元、明时期产生了文人写意 山水园。清代恽格瓯香馆画跋云:“意贵乎远,不近不远也;境 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 故远,天游故近。古人云,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其意安在? ” 水墨画更能淋漓尽致的抒发画家们心中的感情。这一时期的代表人 物是倪瓒,其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抒胸中臆气耳”。看 他画中近处片疏林,远处大片空白处置一土坡,疏朗气清,于荒凉 中引发人们无限遐思。 在表现方法上,三度空间的园林与两度空间的绘画不同之处在 于,绘画可借助艺术的幻觉“咫尺之内,写万里之遥”,园林的 山水造景,不可能以模写手法再现自然山水,只能“以少总多”,以 写意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园林的写意,可用文震亨长物志 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即“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 觅留3 - 1 ( 见图3 一) 注:沈子丞历代绘画名著汇编,文嵇出版社。1 9 8 2 # - y 暖,:t t 3 3 4 。1 5 页 陈传席中国山水看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桂,2 0 0 1 年版,第2 1 5 页 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1 6 7 页 四园林景观与山水绘画之道 1 。园林景观与山水绘画的哲学背景 中国思想的主流是儒道释,即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儒家和道 家思想都来源于哲学思考,禅宗作为中土佛教的分支,被认为是介于 哲学与宗教之间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对中国的园林与绘画起了决定性 的影响作用。而其中又以道家思想对二者的影响最大。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家一直以来占据着正统学派的地 位。从根本上来讲,儒家思想是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 秩序的理论,表现了一种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 仁和中庸之道。孔子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孔子感兴趣的并不 是自然的山水,是社会生活,他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由于他的思想在 中国的巨大影响,我们在中国的城市规划,房屋设计甚至市内设计中 可以轻易发现它的存在。例如,北京和南京中规中矩的城市空间秩序, 紫禁城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室内设计,中国历代古城的民居形式,无不 体现儒家思想的存在。( 见图4 1 ) 然而,对中国园林设计哲学更为重 要的是道家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的创始人慧能将佛教与中国式思维巧妙的结合使禅宗思想 发扬光大,而取代了佛教信仰在以往的主导地位。禅宗的基本观念在 于放弃传统的宗教仪式,而代之以遥过沉思默想来达到开悟,以至于 无上正等正觉。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体验与自然接近的愉悦正是禅 宗的境界,甚至也明白地体现了佛教的真正精神。对禅宗的信仰者来 说,通过作画赋诗、鼓琴弹歌和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是有益的, 它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这种超越了以往苦行僧式的戒律和仪式 的佛教形式于是被希望获得心灵上的平静的仕途失意的知识分子愉 快的接受了,因为它如此完美的适应了文人们的要求,信仰它又不至 于失去日常生活的愉悦。于是,在园林设计中的虚空观及中国山水绘 画中的计白当黑,都充分体现了禅宗的影响。( 见图4 一l 、4 - 2 、4 - 3 ) ( 图4 1 )( 圈4 2 ) 【图4 3 ) 在两晋、南北朝的混战时期,佛教、道教兴胜,人们生活在不 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一统天下的儒家思想也受到冲击,知识分子对 现实不满,纷纷远离政治,放荡不羁,文人高士间清谈的风气兴起, 形成了思想史上称之为的“玄学”。玄学综合了佛教、老庄的清宁、 虚静、冥想、无为思想,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将本来就存在的人 与自然的亲和,上升到人与自然融合的关系,使人回归自然,赋予 人格以自然化,人与自然由相化而相忘,达到主客一体的“物化” 境界,由第一自然中呈现第二自然。如顾恺之说会稽山河之美,是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万壑”、“千岩”为第一自然,“竞 秀”、“争流”为第二自然,成为美的对象。这样,山川河流就成 为山水艺术美的对象,玄学也就为山水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哲学背景。同样的,在园林设计中,运用的“有无相生”、“道法 自然”也无处不体现老庄道家玄学的思想对其影响。 2 道家哲学美学 ( 1 ) 关于“道” 道家是以先秦老庄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以老庄 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 注: 沈子丞历代绘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l9 8 2 年版,第1 8 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 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我们在此谈道,只是选择有代 表性的道家哲学美学思想作进一步的探讨,其中特别是“道法自然” 与“意境”两方面来展开论述,为研究中国山水画和园林景观的内在 联系作铺垫。 ( 2 ) 道家哲学美学在中国山水画与园林景观中的体现 这里我们可以从“道法自然”与“意境”两方面来阐释道家哲 学美学在中国山水画与园林景观中的体现并分析中国山水画与园林 景观的内在关联。 道法自然 对于世界观的基本问题,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是万物之本,“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 精华。这里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物”或“自然界”,而是指非 精神世界( 包括物质的人在内) 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大至宇宙, 小至原子,乃至这个范围之外、人类还没有发现的物质存在的运动发 展规律,均谓之“自然”。老子将他的“自然”概念与宗教观念区别 开来,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深刻的敬意,认为自然才是最美的。庄子 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 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天道) “素朴”即 纯任自然,“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意亦在此。所谓“素朴而天下莫 能与之争美”,也即自然无为为天下最高品格的美。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 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的基础上的,这一基本逻辑 也可用在美学思考和艺术活动中。下面,我们从山水画与园林景观 两方面来作具体分析。 注:林晓靖编著道德经南华经,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l3 ,1 ,4 6 2 页 在园林景观中 东西方的造园,都要求自然,但中国与西方对自然的价值观念不 同。西方人与自然是一种相对、相斥、相敌的关系,人的最大愿望就 是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中国与自然是一种相亲、相近、相和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强调“与浑成等 其自然”,“万物与吾一体”,物与我与自然,交融而符契,这是一 种深层的感情和精神上的交流。这种天人合一,互相熔融的至上境界, 在后来历代园林的设计、构思、创建中,都是以此为最高宗旨和最大 追求的。( 见图5 1 、5 - 2 ) ( 例5 - 1 )( 图5 - 2 ) 在人类的早期,自然并非是人的审美对象,首先是人类的膜拜对 象,因为人还不能理解作为其对象的自然和秘密。随着人类文明进一 步对自然的认识与发展,在中国的周代已萌发了“天人和一”的思 想。如诗经中不乏对自然优美景物的描写,“风雨凄凄,鸡鸡喈 喈”( 郑风风雨) “杨柳依依”、“雨雪菲菲”( 小雅 采薇) 等,但这时的自然景物只是咏事的一种比兴手段,并非为了 表现自然本身的美。 孔子的“山水仁智说”以及苟子书中对山水松柏等自然景象的赞 美,不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去理解自然的美,而是“智者”对“水” 和“仁者”对“山”的一种主观感情的外移。山川自然之作为自觉的 注:方见编著诗经,人民出版社,19 8 5 年版,第2 3 、2 5 页。 审美对象,始于汉末。也就是说,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是始于人 ( 达官、穷士) 的失意失职的生活,“而为不得己之慰藉”。有了闲 情才有逸趣,要有闲情,首先要有衣食温饱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 这样,在战乱年代,文人士大夫们为逃避政治迫害而隐居山林。在经 济上是对自然山林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封山锢水建立庄园在风景优美 的地方,如谢灵运的“始宁墅”、孔灵符的“永兴别墅”等。精神上, 崇尚老庄之学。当他们充分发现自然山川之美,不仅游山玩水,流连 忘返,也有足够的经济和思想观念来创造自己的私人园林。如北魏张 伦华林园中的景阳山,就是模拟自然的人造之山。根据洛阳伽蓝记 的记载:“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钦垠相属;深蹊 洞壑,逦递连接。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 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行复直。是以山情野性之士, 游以忘归。”( 见图6 - 1 ) 唐代王维有辋川别业,据新唐书王维传所说:“别墅在辋 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其原址在今陕 西蓝田县南l o 公里处。川水来自山南之辋谷,北流入灞水。王维因势 设景,引水入于舍下,布景点于山冈、溪坳、水渚、丛林之间,蔚然 成趣。诗人自居易,在庐山香炉峰下造一草堂,自作草堂记云: ( 图6 - 1 ) ( 圈6 - 2 ) 注: 扬街之撰、范祥雍较注洛阳伽蓝记较注,上海古迹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9 5 页。 张家骥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5 8 页。 “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牍,木不加丹,墙不粉白。仰观山,俯 听泉,旁睨竹树云石”一切以自然为上( 见图6 2 ) 。这草堂的 环境与美国建筑师莱特在1 9 3 4 年所建熊溪别墅“落水山庄“相类似, 巧妙地把天然的溪水、瀑布都引入到环境景观中来了。 中国造园艺术中的自然,不是对自然山水形态的模仿,而是依据 对“道”的理解对自然山水的概括、加工、提炼了的自然,是充分显 示了生命的和谐和宇宙的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着的自然,富有深邃的 哲理性。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山、水、花木和建筑是几个十分重 要的自然要素。园林景观中要遵循“道法自然”这一法则,对客观对 象间的关系和其整体构成方式的依赖,更甚于对客观对象本身的依 赖。这一法则还建立在设计者的场所意识,即对人与环境因素的考虑 之上。另外,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人的参与使自然运动最终形 成了完整的过程。人的存在渗透到山水树石的存在当中,并通过对环 境的优化( 设计) 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智慧。 明计成在园治中提出造园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要得其中要味,就必须以田地自然万物为师。清代叶 燮指出,要师法自然,不仅要学习自然山水的形貌,还要掌握和遵循 “自然之理”,即造园各要素要合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如园林中山 水花木个要素的组合、配置,要符合其自然生长规律。园林家要做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必得有丰富的阅历修养,虽不借助 于笔墨,而在园林申以土地为纸,以石、水、树、屋为笔墨,“巧于 因借 借景隧形”“髓形取势”囝,作惊髓骇俗之大作盼原理是一样 的。( 见图7 1 ) 注:张家骥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6 5 页 计成著赵农注释园治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3 ,3 7 页。 造园同山水绘画一样,作者不可能单凭主观想象就能创造出好的 作品来,唯一的途径是师法自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体会,做到 “胸有成竹”后,创作起来才能“意在笔先”、“下笔如有神助”, 才会有以后的好作品。( 见图7 2 ) ( 图7 1 )( 图7 2 ) 在山水画中 山水画与园林一样,都是以自然界山水、风景的丰富多彩、变化 万千的外在形貌和生生不息、厚德载物、深遂博大的内在精神为表现 的题材和内容的。 自然山水是千变万化的,对山水形质特征的把握,必须要有一个 不断深入实践的探索过程。自唐代到宋元,古代画家们对各地的自然 山水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如: “李思训写海外山,董源写江南山,米元章写南徐山,李唐写中州 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黄子久写海虞山。”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唐代张彦远论画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绘画艺术 最高境界的美。他把画分五品,而“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唐张躁的 注:张家骥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l9 8 7 年版,第8 8 页 著名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师造化即法自然。古代的中国 画家“多行于郊野之间,览山林之趣,箕坐终日,乐可知也”,然后 “归则求静室以居,沉屏思虑,神游物外,景造笔下”。五代的 荆浩,在太行山写生“数万本”,才达到“气质俱盛”、“方如其真” 的功夫,他的山水画被誉为唐末之冠,正是在长期的大量的实践的基 础上,概括提炼而创造出用笔墨表现不同山水形质的特殊线的技巧 “皴法”。范宽在中条山、九华山一带几经寒暑,而作溪山行旅图; 明代王覆历尽艰险而画华山图册;清代石涛云游大江南北而“搜 尽奇峰打草稿”;李可染写生历时四年,写生作品精彩之至。明代董 其昌对画家提出的要求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 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他们虽然各自的方法 不同,但目的都是从自然汲取创作的源泉,即认为只有法自然,师造 化,才能对大自然的形态品质有所了解,深入体会之后才能创作出山 水佳作。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说:山水画“欲求神逸兼到,无 过与遍游名山大川,则胸襟开豁,毫无尘俗之气,落笔自有佳境矣” ,说明“师法自然”的重要性,不仅积累作画资料,增长阅历,更 重要的是追求脱俗、传神。( 见图8 - 1 、8 - 2 ) ( 图8 1 )( 圉8 - 2 ) 注:张家骥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9 6 页。 沈子丞历代绘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4 6 沈子丞历代绘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 9 8 2 车版,第4 5 1 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不是表现孤立 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 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气) 。这就是意境 的美学本质”。“意境”是中国特有的术语。“意境说”,是中国 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早 在历史上已成为艺术创作和评论的主导思想。对“意境”的追求,可 以说是中国艺术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终的境界和目的,而“中国造园 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 要领域”。艺术评论家刘骁纯认为:“意境可概括为简、情、 远、静、玄。简者,万取一收,单纯凝练而不驳杂也;情者,情真意 惬,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远者,虚实相生,空虚远深之气韵也;静者, 以静制动,凝神寂照而物我两忘也;玄者,妙造自然,拟太虚之体以 澄怀观道也。五点浑然化一,即象外生境,画中有诗也。在绘画中, 诗境即指意境。”这里所说“简、情、远、静、玄”五个方面, 实际上是建构意象和意境的几个基本条件( 或要素) 。 现代美学家宗自华认为:“艺术境界主于美”,“艺术家的心 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 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鹜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他还认为:“艺术 意境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摸索,活跃生命的模写,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层次。在绘画里面也能见到这意境的层 深。”宗白华所论述的意境的涵义同“意象”的涵义是相通的。提 他的灵境说已经切入了意境说的内核。其实,也是意象的一种类型, 注:宗白华著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7 ,第5 4 、3 8 、5 5 、6 0 页 刘骁纯著绘画意境论( 文艺研究 2 0 0 0 年第5 期 但并非所有意象都是意境,意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形而上的超越。那 么,“意”与“境”是什么关系呢? 从主体结构“意”与“境”两方面说,意,可谓“味外之旨”: 境,是“象外之象”。“象外之象”是“境”的延展的结果。它可以 为想象延展出广阔的空间:“味外之旨”是“意”的流传的结果。它 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向深层流转,直至抵于理性的秘藏。也就是从有 限达于无限,而至宇宙天地之“道”。 从中我们看到“意象”与“意境”两个概念,二者如何区分? “意象”是“情”与“景”的交融,是在直接审美感受中情景契合而 升华的产物。“意象”是属一般艺术形象的范畴,也就是艺术作品中 的形象,是意象的外化或物态化;“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 情与景也就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是从有限达于无限的体现 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的基本内涵是 一致的,区别在于“境”不是孤立的“象”。对以空间表现为主的艺 术,尤其是建筑和造园艺术,“意境”是包含具体、感性的“意象” 在内的视觉空间的艺术化境界。“意境”也可称为“空间意象”。 “意境论”,既得禅宗“境界”的启示,吸取其“顿悟”的直 觉体验方式,超功利,无思虑,以达到精神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同 时,也融贯了老、庄哲学,有与无、虚与实统一的“道”的思想。意 境,不是表现孤立的、有限魄物象,而是表现作为字宙本体“道”的 天地万物的生命活力。宗自华从艺术创作和鉴赏角度说:“以宇宙人 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 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 注:张家骥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7 8 页 张家骥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 8 7 年版,第2 8 0 页。 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今天我们欣赏山水画与园林景观之美时,不仅能体会到其视觉上 的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招聘25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北京师范大学淮南实验学校教师招聘9人(安徽)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北唐山市滦州市森林草原消防专业队员招聘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江苏苏州张家港市国有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业化青年人才定岗特选(岗位代码098)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南阳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鸭河医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5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南邵阳城步县事业单位选调2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东营市垦利区卫生健康局所属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7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长期招聘高层次人才25人(福建)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东惠州市龙门县城投河砂开采有限公司招聘一名职工发布及有关事项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医药工程考试题目及答案
- 三人表决器设计与制作
- 第八章-统计指数(平均指数)
- 《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技术规范》(DB 32-T 3904-2020)
- 2024年废旧船舶拆解合同范本
- 川教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 清洁间歇性导尿的护理
- 哈工大课件教学课件
- 森林防火智能预警监测系统方案
- 2024~2025学年中考数学重难创新题 二次函数性质综合题含答案
- 《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全套教学课件
- 1200吨黑水虻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备案审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